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優(yōu)質19篇)

字號:

    教案需要經過實際教學實踐的檢驗和不斷的調整更新。教師應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接下來,我們將分享一些教案編寫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供大家參考。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一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是一篇名文,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高中課本《語文》第一冊也選了,自然是因為它因事見理之理,對我們現在還有教育意義。為了受教育,讀文章無妨斷章取義;至于評價文章,就要兼考慮義理之外的其他方面。最近我把這篇文章又讀了一遍,對于有些問題,如寫法究竟好在哪里,記游而大發(fā)議論合適不合適等等,有些粗淺的想法,寫出來供研討此文的人參考。
    此文的受人重視,主要在于它宣揚了無論是求學問還是建功立業(yè),都要勇往直前,求登峰造極,得其究竟,而不畏難茍安,人云亦云,半途而廢。這個道理之為正確,重要,顯而易見,因而說這方面是文章的優(yōu)點就不成問題。——這都可以不談。以下著重談別的方面。
    辭章之外,讀《游褒禪山記》時會想到的一個問題是,記游而大發(fā)議論,這種寫法究竟如何。古人寫游記,常用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單純描畫所見,如《徐霞客游記》,姚鼐《登泰山記》等。一是于所見之外,兼寫一些因所見而引起的感慨,如楊士奇《游東山記》,末尾說到“人生聚散靡?!保坶L蘅《夜游孤山記》,末尾對比賈似道與林逋,以寄一時的興會。荊公此文就大為不同,記游部分輕描淡寫,一掠而過,議論的話卻說得很多很重。與一般游記相比,這種寫法是重點寫有所“悟”,所以無妨謂之為變格。對于這樣的不同尋常,我們應該怎樣看呢?這可以分作兩個方面探討:一是何以這樣寫,二是這樣寫好不好。
    變格的由來,我個人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的時代,二是作者的為人。
    先說時代,是宋朝。我們都知道,宋朝是理學盛行的時期。理學講些什么,今天看來,應該如何評價,這些與本文關系不大,可以不談。只是有一點要指出,就是理學家慣用的所謂“格物、致知”的辦法,正是“因事見理”。自然,因事見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如莊子的道在屎溺,墨子的見染絲而嘆都是。不過到了宋儒就于今為烈。這原因是他們學了佛家的禪宗(雖然口頭上大力辟佛),而且要比漢儒更進一步,窮追圣經賢傳的微言大義。他們著重講的大道理,有心、性、誠、敬,尤其是形而上的太極、陰陽等,都是玄之又玄的,離開事物就更難理解,因而他們從禪宗老衲那里引進一些辦法,以眼前事物寓玄理,并且用人人都懂的大白話,即所謂語錄反復闡明之。這樣做,時間長了,人數多了,自然就成為風氣,我們稱之為道學氣也好,總之,是習慣成自然。例如《論語》的“莫春者,春服既成”一段話,舊注只是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時,志在為政。唯曾皙獨能知時,志在澡身浴德,詠懷樂道,故夫子與之也。”夫子所與,不過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一點點意思??墒堑街祆涔P下就不同了,注說:“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边@個“妙”,我們現在看來就莫名其妙。宋儒的因事見理,不只常見于文,而且有時見于詩。例如也是剛引過的朱熹,寫過一首《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有一首,題目是《泛舟》,詩云:“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源頭活水”,“中流自在”,顯然都是禪語,表面言事而實際是講道理。這樣的詩,王荊公也偶一為之,如《登飛來峰》云:“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顯然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荊公不是理學家,他志在救國救民,要“行”;理學家則醉心于“思”,思太極、陰陽等等,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想入非非。這是一面。但是我們也要知道,荊公雖然是大政治家,于學卻無所不通。文章和詩詞,在宋朝都是第一流。旁至于理學、佛學,他不只是通,而是精通。他寫過《原性》《性說》等文章,而且自信為前無古人。他還作過《楞嚴經疏解》,也自信為成一家言。因此,我有時想,杰出如王荊公,在學問文章方面,或者也不免沾染一些時代的風氣;如果這個猜想還有些道理,則這篇游記用了因事見理的寫法(不是“人”的“思想”,是“文章”的“寫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寫的另一個由來是作者的為人。荊公的為人,大家都很熟悉,才高,志大,有見識,有魄力,無論是治學還是建功立業(yè),都要求登峰造極。他的《憶昨詩示諸外弟》里有句云:“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乘閑弄筆戲春色,脫略不省旁人譏?!薄队伟U山記》是三十四歲所作,他拜相在五十一歲,這篇游記中的大議論,正是壯志未酬的真實反映。寫此文之后的十幾年,他掌政了,果然就象文中所說,“盡吾志也”,“可以無悔矣”??傆^他的一生,變法;訓釋《詩》《書》《周禮》,成《三經新義》,頒之學官;黜《春秋》,說它是斷爛朝報;著《原性》之類的論文,不只駁楊朱、韓愈,而且駁孟子、荀子(雜文《讀孟嘗君傳》駁世人皆稱孟嘗君能得士,而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之雄,也屬于這一類);創(chuàng)詩詞集句,開后代集句的風氣;等等:可以說件件(至少主觀上)是登峰造極。無怪乎《宋史》說他:“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詮娾澹鍪聼o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毕筮@樣的為人,在游記中發(fā)一些不甘于“夷以近”的大議論,正是不足為奇了。
    最后談談這樣不同常格的寫法,我們究應如何評價的問題。這顯然是個難題,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艺f我自己的看法,是大有可取。理由有三:一,這類變格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史記·汲鄭列傳》的“贊”曰:“夫以汲黯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赤嵰嘣?,悲夫!”應該評論汲鄭二人的功業(yè)而專說世態(tài)炎涼,這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變格。又如曹操《祀橋太尉文》中有這樣幾句:“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經由,不以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鼻f語之中忽而插入玩笑話,這也是變格。還有變得更厲害的,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通篇大談其不平之鳴,說到孟東野只寥寥幾句。即此可證,變格也未嘗不可,有時甚至更好。二,古已有之是旁證,更重要的理由是,就《游褒禪山記》說,這樣寫效果更好,因為因事見理,則玄遠化為切近,讀者更容易悟入,換句話說,就更容易說服人。三,從文章作法方面考慮,變格的靈活性也有教育意義。俗話說,文無定法。從讀者方面說,我們更應該尊重作者的自由。某一個主題,或某一點點意思,可以用這個體裁表現,也可以用那個體裁表現。體裁確定之后,次序,組織,甚至措辭,也可以千變萬化。小題可以大作,大題可以小作,還可以連類而及,聲東擊西,等等。當然,變要有變的規(guī)矩,不能隨筆亂寫。規(guī)矩是什么?無非是不離主題,能夠同樣或更好地達到寫作的目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個道理容易說,也不難理解,不過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千篇一調的文風正在風靡一世的時候。練筆自然不可少,而知道如何能不陷入流行八股的泥塘,也同樣是重要的。就這一點說,王荊公這篇不同流俗的文章也是值得我們深入體會的。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二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目的2、3
    目的1、4。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一、導入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二、介紹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 冢 華 相 謬 窈 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七、由學生質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yè)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三
    1.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落實虛詞“其”的用法,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找尋文章中哲理性語句并嘗試用一句話概述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去標點、摳空誦讀的方式,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書,小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譯重點語句,總結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
    3.遷移提升,結合文中哲理性語句談生活感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發(fā)。
    檢查落實第三段的背誦,“其”的意義及用法,重點語句的翻譯。
    課件
    一課時
    課前準備任務:
    2.熟讀并通譯全文,圈出疑難,通過小組討論、查工具書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課堂熱身,誦讀第三自然段。
    1.去標點誦讀。
    2.摳空誦讀。
    3.摳更多的空誦讀。
    4.僅余提示性文字誦讀。自我檢測,并通過“搶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師的提示下,試背全段。
    二、文言詞句落實。
    出示課前準備任務,檢查落實。
    1.教師分類列舉本課含有“其”的句子,隨機抽取學生投影這些句子并講解。其他學生評價、質疑。
    2.根據課前學生翻譯文本所暴露的問題,篩選有疑難的句子進行當堂翻譯檢測。
    分別找學生上臺書寫,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價、完善。教師根據學生翻譯的情況適時提醒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如:文言的意識(單雙音轉換、詞類活用等)、語境的意識等。
    三、深讀文本,拓展提升。
    師引導:經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價值?!队伟U山記》對我們學習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一個素材寶庫。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語句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嘗試從文章中找尋這樣的句子,并用一句話概述你的體悟。
    師示范:“‘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無限風光在險峰,沒有接受磨礪的勇氣,怎能收獲別樣風景。”
    生自我思考,嘗試寫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游褒禪山記》對我們的學習還有什么啟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寫作時材料取舍的借鑒,比如文章的構思,比如……。我們課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發(fā)掘經典更多的解讀價值。
    作業(yè):仿照本節(jié)課深讀經典的方法,選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進行解讀。
    這次全市優(yōu)質課比賽的主題,黨老師定為“文言文課堂教學觀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來探討和研究文言文教學。我有幸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現場課展示的機會。在準備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粗列有以下幾點:
    3.充分考慮學情的話,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的設計方向只有兩個——一種是按第三課時來上,一種是按復習課來上??墒腔顒赢斕煳颐鎸Φ臅鞘裁礃拥膶W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學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組織課堂的問題了。之前的幾次試講,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墒俏液鸵恢姓Z文組的同仁們在以下幾點上達成了共識:
    1.無論是教授哪一類文本,教學上都應該著眼于兩條思路——培養(yǎng)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語文課堂應力能融合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目標”。
    3.教學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
    4.作為已授課的再次講授,教學中應既有檢測鞏固,又能依托于對教材的解讀,進行拓展提升。對這一課來說,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人生,談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四
    教材地位:
    本單元選擇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蘇洵、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散文名篇?!读鶉摗贰队伟s山記》是教讀課,后兩篇是自讀課。《六國論》《伶官傳序》都是借古諷今的史論散文,《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散文??梢苑謩e作比較閱讀。
    宋代散文繼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長于議論,體現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風,對后世散文產生深遠影響。
    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喜雨亭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蘇軾的《赤壁賦》,比較各種游記散文與史論文風格的多彩多姿。
    1、學習借鑒文章借古諷今針對現實有感而發(fā)的說理方式。
    2、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的特殊含義與用法。
    3、掌握幾個文言句式并能讀懂文中語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體內容與思想情感。
    2、能結合寫作背景賞析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實踐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點:誦讀背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含義。
    2、難點:領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熟練掌握文言詞類用法與句式是難點。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記散文的基本寫法。
    2、借助工具書初步讀懂全文內容。
    3、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記游寫景與感悟說理結合起來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稱王荊公,王文公,王臨川。21歲中進士,40歲進萬言書,提變法,抑特權,力圖改變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之策。49歲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攻擊,54歲罷相,次年為相。56歲再次辭去相位,隱居江蘇南京,從事創(chuàng)作。封荊國公,謚號文公?!杜R川先生文集》。
    三、朗讀文本,整體把握內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與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體描寫游褒禪山幾個地方,哪個地方寫得最詳細?
    4、作者通過游華山洞的經歷悟出了什么樣的人生道理?
    5、作者認為要完成自己的事業(yè)理想必須有哪些條件,哪一個條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師范讀全文,學生理解詞句。
    六、作業(yè)。
    1、借助工具書讀懂全文語句,準備復述。
    2、完成《導學》練習,鞏固文言詞語與句式的理解。
    3、朗讀全文,準備背誦。
    一、重點語詞與句式理解檢測。
    二、重點語段口頭翻譯檢測。
    三、學生誦讀全文。
    1、個別誦讀能力一抽一查。
    2、集體誦讀訓練】。
    四、教師示范朗讀與誦讀指導。
    五、學生劃分重點語段層次,把握背誦的文脈與記憶的銜接特征語詞。
    六、學生分層誦讀,以文意串連銜接回憶線索。
    七、遷移運用。
    把“游華山洞”的兩段描述改寫成為現代散文。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五
    教材地位:
    本單元選擇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蘇洵、王安石、歐陽修、蘇軾的散文名篇。《六國論》《游褒蟬山記》是教讀課,后兩篇是自讀課?!读鶉摗贰读婀賯餍颉范际墙韫胖S今的史論散文,《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是因事說理的游記散文??梢苑謩e作比較閱讀。
    宋代散文繼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并有所發(fā)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長于議論,體現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風,對后世散文產生深遠影響。
    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喜雨亭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蘇軾的《赤壁賦》,比較各種游記散文與史論文風格的多彩多姿。
    1、學習借鑒文章借古諷今針對現實有感而發(fā)的說理方式。
    2、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的特殊含義與用法
    3、掌握幾個文言句式并能讀懂文中語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體內容與思想情感。
    2、能結合寫作背景賞析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實踐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點:誦讀背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含義。
    2、難點:領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熟練掌握文言詞類用法與句式是難點。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記散文的基本寫法
    2、借助工具書初步讀懂全文內容
    3、體會作者是怎樣把記游寫景與感悟說理結合起來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稱王荊公,王文公,王臨川。21歲中進士,40歲進萬言書,提變法,抑特權,力圖改變北宋積弱積 貧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之策。49歲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攻擊,54歲罷相,次年為相。56歲再次辭去 相位,隱居江蘇南京,從事創(chuàng)作。封荊國公,謚號文公。《臨川先生文集》。
    三、朗讀文本,整體把握內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與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體描寫游褒禪山幾個地方,哪個地方寫得最詳細?
    4、作者通過游華山洞的經歷悟出了什么樣的人生道理?
    5、作者認為要完成自己的事業(yè)理想必須有哪些條件,哪一個條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師范讀全文,學生理解詞句
    六、作業(yè)
    1、借助工具書讀懂全文語句,準備復述。
    2、完成《導學》練習,鞏固文言詞語與句式的理解。
    3、朗讀全文,準備背誦。
    一、重點語詞與句式理解檢測
    二、重點語段口頭翻譯檢測
    三、學生誦讀全文
    1、個別誦讀能力一抽一查
    2、集體誦讀訓練】
    四、教師示范朗讀與誦讀指導
    五、學生劃分重點語段層次,把握背誦的文脈與記憶的銜接特征語詞
    六、學生分層誦讀,以文意串連銜接回憶線索
    七、遷移運用
    把“游華山洞”的兩段描述改寫成為現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描寫景物;2、運用心里細節(jié)描寫表現游覽者的見聞與感受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六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古代游記散文,屬于文言文教學單元。
    我一直認為文言文教學離不開文言知識傳授,但不能僅局限于文言知識的學習。古文言文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古人深邃思想的體現,高尚人格的展現,超人智慧的表現。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結構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倘若教師只局限于文言知識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況且大部分課文下面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課文下邊的注釋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識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來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單元時,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安排的: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參照注釋自主翻譯本節(jié)課規(guī)定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注釋解釋文中重點字詞)。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根據語境推斷個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以一個問題出現,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課文的思想精華。
    我自認為這樣就可以把我從一字一句的講解的文言教學困境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情況,也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從而使每節(jié)課都落到實處,讓每位學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學到知識。
    但在《游褒禪山記》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有幾位學生的書是空白的,問他們個別字詞的含義也答不上來。我心里一下恐慌了。我一直認為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學生的錯,是我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了。所以我輕易不批評學生。下課后,我把書上空白的幾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詢問他們原因。原來是他們在自學時怕出錯不敢寫,教師講解時速度有些快跟不上。我仔細想想也的確是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自主學習時,字詞任務沒有明確,沒有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起來,怪不得學生。
    學海無涯,教海也無涯。每天忙碌且充實的生活著,不求有多大成就,但求每天都有個不一樣的自己。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七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2課時。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1、聽錄音,正音:廬冢謬其傳無物以相深父。
    瑰麗窈然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1)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記游洞經過。
    (3)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BR>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1、研讀三四五段2、小結本文3、練習。
    1、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1、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課后練習。
    1、背誦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八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2課時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1、聽錄音,正音:廬冢 謬其傳 無物以相 深父
    瑰麗 窈然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1 )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 ) 記游洞經過
    (3 ) 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 ) 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 ) 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 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從口入
    d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 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 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BR>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1、研讀三四五段 2、 小結本文 3、練習
    1.于是余有嘆焉 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 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 勝:完全
    1.焉
    a 于是余有嘆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 其熟能譏只乎
    d 其真不知馬也
    e 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 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 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課后練習
    1、背誦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九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謬其傳無物以相深父。
    瑰麗窈然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1)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記游洞經過。
    (3)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BR>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2、小結本文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yè):1、背誦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3課時
    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一、導入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二、介紹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冢華相謬窈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七、由學生質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yè)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教學要點: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節(jié)的重點詞語的用法。
    二、積累詞義。
    指定幾位學生把自己所歸納的詞義及例句抄寫在黑板上,并講解。
    三、齊讀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討論,明確文章結構。
    第三部分(1、2):記游山所見及經過。
    第二部分(3、4):寫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時間及同行者。
    四、討論敘議結合的手法。
    1、問:本文的敘議是怎樣緊密相連的?
    由學生討論后明確:
    (1)兩部分間銜接過渡自然。
    (2)記仆碑情況突出“花山”二字,為后文的議論作鋪墊。
    (3)強調前洞路近、地平、游者眾,后洞強調路遠、奇險、游者少。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2、作者通過記游,闡述了什么觀點呢?
    作者據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通過兩洞對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個結論。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發(fā)了內心的感慨。諸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你對作者這一感慨的看法。(本題可由學生自由發(fā)言,不求統(tǒng)一。)
    五、作業(yè)。
    熟讀課文,寫一篇讀書筆記。
    教學要點:指導背誦。
    教學步驟:
    一、檢查上節(jié)所講授的敘議結合的特點及作者的觀點。
    二、啟迪思維,深入研究。
    提示:
    1、首先要重視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啟發(fā)人們思考。
    2、其次要重視構思布局,使材料與觀點有機統(tǒng)一,結構嚴密。
    三、指導背誦第三段
    第三段緊承上文,抒發(fā)自己的感想。
    (1)用“嘆”領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論的標準:“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闡述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
    (5)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悔”。
    (6)結合提示,爭取當堂背誦。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時間: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節(jié)。
    目的:1、翻譯課文,理解課文。
    2、通過質疑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
    3、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4、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行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點:翻譯課文,理解內容。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質疑提問法學法: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課型:新授教具:.課件。
    游洞經過:前洞――后洞――悔隨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盡吾志。
    后記: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復習舊課。
    檢查重點句子的翻譯。
    三、講解新課。
    (一)導入新課。
    引列寧的話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
    指名讀,齊讀交互進行。
    (三)翻譯課文。
    采用質疑的方法進行譯文,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有:
    1、蓋其有深,則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3、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找一名學生總體進行翻譯,之后,教師將重點的詞語圈點出來,作為重點復習的內容。
    (四)理解課文。
    1、按順序簡述第二段的.寫作內容。
    2、概括第二段的內容要點。
    用一個字來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課后練習一,找出第三段與第二段相互呼應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與第三段的議論是什么關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系。
    如有時間,指導背誦。
    四、小結。
    五、作業(yè)。
    作者郵箱:my001@。
    游褒禪山記(網友來稿)由本站會員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二
    齊背課文。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以記游的內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tǒng)一。
    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fā)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jié)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選一篇在記游的基礎上說理的游記(文言文、現代文都行),進一步領會、學習敘議結合的手法。
    自學蘇軾《石鐘山記》,并與《游褒禪山記》比較。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三
    我看了一下張正耀老師的《游褒禪山記》課堂教學實錄,受到了啟發(fā)。直接以研討“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系為教學的切入點。這樣做,既體現了文章寫作的本意,又緊緊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內容,使得教學主干突出,重點明晰。文言并重,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
    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我按照原來的教學設計方式進行的,先作者介紹,后介紹其散文熱點,然后播放顧威《游褒禪山記》的示范朗讀,讓學生找難讀的字音,談談自己的句讀的劃分朗讀。再一段一段的梳理文意,結果自己上的不太滿意,更不用說學生了。
    在第二個班上課時,吸取了上一節(jié)課的教訓,在分析完字音節(jié)奏后,讓學生自己談了不懂得字詞句,然后再讓其他同學談談自己對這些疑難的理解,在交流合作中學習提高。在學習中,學生梳理“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這一節(jié)時,我順勢引導學生:“這里余于仆碑到底指什么碑啊,大家找一找前面什么地方照應?”學生很快找到“有碑仆道,其文漫滅”一段,然后引導學生品味這段議論的意義,同學們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再引用近代大學者梁啟超曾經評價王安石的這篇文章“荊公則學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王安石的這篇散文是一篇學者的隨筆,看似游記,其實論述了學者治學的道理。作者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又是從具體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這正是倡導一種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這樣一改,效果很好,自己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然后由此自然生成的東西才是最好的資源,在此基礎上的教與學才是最有效的。
    看來,人只有不斷挑戰(zhàn)自己,只有課下多付出,多備學生,才會有課堂的精彩;溫家寶在答中外記者問時,引用了王安石所說的三句話:“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闭n堂教學也是如此,只有不斷變革,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四
    (一)知識與技能
    1.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落實虛詞“其”的用法,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找尋文章中哲理性語句并嘗試用一句話概述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去標點、摳空誦讀的方式,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書,小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譯重點語句,總結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
    3.遷移提升,結合文中哲理性語句談生活感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發(fā)。
    檢查落實第三段的背誦,“其”的意義及用法,重點語句的翻譯。
    課件
    一課時
    課前準備任務:
    2.熟讀并通譯全文,圈出疑難,通過小組討論、查工具書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課堂熱身,誦讀第三自然段。
    1.去標點誦讀。
    2.摳空誦讀。
    3.摳更多的空誦讀。
    4.僅余提示性文字誦讀。自我檢測,并通過“搶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師的提示下,試背全段。
    二、文言詞句落實。
    出示課前準備任務,檢查落實。
    1.教師分類列舉本課含有“其”的句子,隨機抽取學生投影這些句子并講解。其他學生評價、質疑。
    2.根據課前學生翻譯文本所暴露的問題,篩選有疑難的句子進行當堂翻譯檢測。
    分別找學生上臺書寫,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價、完善。教師根據學生翻譯的情況適時提醒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如:文言的意識(單雙音轉換、詞類活用等)、語境的意識等。
    三、深讀文本,拓展提升。
    師引導:經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價值。《游褒禪山記》對我們學習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一個素材寶庫。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語句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嘗試從文章中找尋這樣的.句子,并用一句話概述你的體悟。
    師示范:“‘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無限風光在險峰,沒有接受磨礪的勇氣,怎能收獲別樣風景?!?BR>    生自我思考,嘗試寫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游褒禪山記》對我們的學習還有什么啟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寫作時材料取舍的借鑒,比如文章的構思,比如……。我們課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發(fā)掘經典更多的解讀價值。
    作業(yè):仿照本節(jié)課深讀經典的方法,選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進行解讀。
    這次全市優(yōu)質課比賽的主題,黨老師定為“文言文課堂教學觀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來探討和研究文言文教學。我有幸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現場課展示的機會。在準備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粗列有以下幾點:
    3.充分考慮學情的話,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的設計方向只有兩個——一種是按第三課時來上,一種是按復習課來上。可是活動當天我面對的會是什么樣的學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學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組織課堂的問題了。之前的幾次試講,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墒俏液鸵恢姓Z文組的同仁們在以下幾點上達成了共識:
    1.無論是教授哪一類文本,教學上都應該著眼于兩條思路——培養(yǎng)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語文課堂應力能融合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目標”。
    3.教學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
    4.作為已授課的再次講授,教學中應既有檢測鞏固,又能依托于對教材的解讀,進行拓展提升。對這一課來說,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人生,談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課前梳理】在新教材里這是一篇自讀課,但考慮到學生自讀有一定困難,而且這一課在寫作方法和前面的《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有很多可以通過比較加......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五
    【學習目標】
    1.積累“其”等文言詞語,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鑒賞敘議結合、即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3.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精神。
    【學習重點】
    積累“其”等文言詞語。
    【學習難點】
    鑒賞即事說理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預習指導】
    一.利用《導學案》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閱讀課文,解釋《導學案》文段中加點詞的意思,并試著翻譯課文。
    (具體做法:自主學習,標注疑惑。)
    【課前準備】
    朗讀課文,再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標注一下,等到上課討論時提出來供大家討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孔老夫子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水,發(fā)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陶淵明看到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萌生了歸去來兮的強烈愿望。古人在觀看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時,往往能夠心有所感,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今天我們來學習王安石的游記名篇《游褒禪山記》,看看他在游山之后有何心得體會。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六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1、自學2、勾畫《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2、聽錄音,正音、明讀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兩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謬其傳無物以相深父。
    瑰麗窈然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1)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記游洞經過。
    (3)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BR>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2、小結本文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yè):1、背誦全文2、完成《高考神梯》。
    教學后記: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七
    這次全市優(yōu)質課比賽的主題,黨老師定為“文言文課堂教學觀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來探討和研究文言文教學。我有幸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現場課展示的機會。在準備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粗列有以下幾點:
    3.充分考慮學情的話,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的設計方向只有兩個——一種是按第三課時來上,一種是按復習課來上??墒腔顒赢斕煳颐鎸Φ臅鞘裁礃拥膶W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學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組織課堂的問題了。之前的幾次試講,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語文組的同仁們在以下幾點上達成了共識:
    1.無論是教授哪一類文本,教學上都應該著眼于兩條思路——培養(yǎng)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語文課堂應力能融合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目標”。
    3.教學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
    4.作為已授課的再次講授,教學中應既有檢測鞏固,又能依托于對教材的解讀,進行拓展提升。對這一課來說,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人生,談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八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等獎篇十九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2課時。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廬冢謬其傳無物以相深父。
    瑰麗窈然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1)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2)記游洞經過。
    (3)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4)簡寫由仆碑而產生的感想。
    (5)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課堂作業(yè):
    課后練習。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