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階段的總結(jié)都是我們成長的重要記錄。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這是每個學生都要探索的課題??偨Y(jié)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總結(jié)的目的和方法。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一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xiàn)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學:因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這一次教法做個如下改變。
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jié)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shù)皿w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fā)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續(xù)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huán)節(jié)。
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jù)小說故事情節(jié)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了。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nèi)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tài)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chǎn)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二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說,小說寫的是法國阿爾薩斯地區(qū)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當?shù)貙W校該教德語的事件,最后一課就是在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展開的。學習目標設定了2個:
1、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感悟小說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個目標在授課過程中都得以完成。文章中對于小弗朗士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寫,所以設定的主問題“抓住心理描寫體會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找出文章中對于韓麥爾先生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學生對這兩個主問題的探究完成目標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在文章中勾畫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經(jīng)過小組的探究,學生對文章分析的比較透徹,回答問題時積極度很高,得出的答案較準確,能夠深刻理解人物復雜的心理,同時學習了這種寫法。
目標2的完成貫穿在分析人物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愛國熱情,也能夠激發(fā)他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但是總感覺學生感受的不強烈,不能夠深入到小弗朗士或者韓麥爾先生心理,好像和他們之間還是有距離。反思這個問題,一是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他沒有共鳴。二是學案上直接給出了這個背景,學生沒有去查找關于文章更多的背景,所以學生對這段歷史也不熟悉,自然不能體會人物的感情。所以我覺得以后文章的背景、特定的環(huán)境不再出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找,體會,上課可給些時間進行交流,這樣可能會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更深刻。
在講了一個課時,學生初步有所感受之后,我讓學生又找了一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或者詩歌。在第二課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交流,又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了交流,之后找了學會來朗讀自己文章或文章片段,推薦自己的文章,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這樣的文章,同時通過這樣的閱讀,加深了學生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
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不點思考教學的得失: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
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jié);要不斷深入激發(fā)課堂上新問題的生成,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一堂課上完之后,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從中也能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范例十四在我數(shù)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這樣一次教學感受奇特而令人難忘。
那是我?guī)О四昙壵Z文課時的事情,那天上午上的課文是《最后一課》。在第一個班上課時,講到韓麥爾先生講最后一課時教室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時,我很投入,這時下課鈴聲已響了,走廊上學生的嘈雜聲很大,可我的教室里卻是安安靜靜,就連平時最調(diào)皮搗蛋的那幾個學生今天也很安靜。這讓我既驚訝又興奮,原來語文課竟然能上到這樣的境界,原來語文對學生也有吸引力。接下來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我更賣力的去講,但不管學生的感受表現(xiàn),還是我的感情都沒有達到上一節(jié)課的水平。隨后在寫教學反思時,我認真的思考這兩節(jié)課的得失,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語文課要老師帶有自己的情感去引導學生,而不是照本宣科。
2、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要削弱教師的講,關鍵是講的要引起學生共鳴。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三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xiàn)深刻,藝術手法生動,反復讀課文后,感觸很深。
本篇課文的學習,了解作者和背景資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學案中附上了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中,由學生自己朗讀來進行了解,但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好,學生無論通過自由讀、齊讀、默讀,都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根本記不住所讀內(nèi)容,也就無從了解。因此,我認為以后教學應大膽放手,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有了這個自己尋覓、查找的過程,相信學生也能夠課前學得開心、課上用得舒心,而且通過小組的交流,所獲得的資料遠遠要比老師在學案上所附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
本次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完課后,我覺得“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的學習目標基本實現(xiàn),但“感悟小說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目標并未達到。靜心思考,發(fā)現(xiàn)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由于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體會這樣的情感會十分困難。2、作為教師,自己并沒有深入其中,因此更無法將學生帶入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氛圍中。3、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一遍遍的朗讀中,相信學生會有所感悟的。據(jù)此,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效果稍好。
因此,日后教學應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yǎng),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學習目標。
人物描寫的方法和把握人物的愛國感情。
我首先提問“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學生回答:
意識到這種教學的方式不妥后,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我開始增加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來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接下來重點讓學生掌握人物的描寫方法。我先提問:“我們學過的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幾種?”學生答:“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等?!睂W生邊說我邊寫在黑板上,學生掌握較佳。
按照教學的設計,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小說是怎樣刻畫他的?等。學生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因此,我對這節(jié)課還是感到滿意的。
可是上完課后,仔細回想一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覺得有些遺憾。教學定位在掌握人物的方法上沒錯,但卻忽略了另一個目標:把握人物的情感。如果能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時,讓學生理解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用人物的形象去教育學生,給學生樹立一個可供效法的楷模,會不會更好呢?通過閱讀名著,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教育學生做人的道理,利用語文學科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我的困惑是:像這樣的名著小說究竟是讓學生掌握小說的描寫方法還是重在情感體驗?還有待思考改進。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四
哈拉海鄉(xiāng)中心學校任燕《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jié)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因此我試著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回環(huán)法是根據(jù)本文結(jié)構和內(nèi)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后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種心理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jié)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毕胂笏伎颊菫榱思ぐl(fā)學生學習《最后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nèi)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tǒng)問為導線,并用子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tǒng)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為龍頭,再以“母問”為源頭,以“子問”為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成了“母子”系統(tǒng)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這堂課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五
失去的東西就是值得留戀,即將離去的就是倍加可愛。且不說神圣的領土、主權,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嚴讓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單是日常的工作、學習,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讓人追悔莫及、肝腸欲斷??赏ǔG闆r是“今朝有樂今朝樂”,世人對待擁有總是抱著一種滿不在乎、可有可無、隨便無所謂的態(tài)度,而一旦擁有的成為既定的消逝時,才蟠然醒悟。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在讓我們感受那份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外,我以為最切實際的一點觸發(fā)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最后一課意識”。
我設計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的“最后一課意識”:
話題是“當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課時,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讀出“最后一課意識”:
語氣低沉,語速緩慢,情感富有變化,聲音抑揚頓挫。
2、要求真切說出“最后一課意識”:
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體說說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責,惋惜,痛恨,尊敬,決心,學有所感的新奇與樂趣)。
你平時是怎樣對待上課的?請實話實說。
有名家說:“語言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存有無限豐富的人類精神資源,可以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因為,人畢竟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根據(jù)這樣的理解,那么這“最后一課”也許就成了學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課。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六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2019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19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
教案。
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
教學設計。
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總之,一堂公開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七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2019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19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八
很快,一節(jié)課過去了,但回顧這一節(jié)課的收獲如下:
1、本節(jié)課我充分尊重了學習的主動性,爭取讓更多的學生發(fā)言,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體現(xiàn)了新課改中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由傳統(tǒng)的教變成學生自主的.學。
2、從教學內(nèi)容上,本堂課,我重點放在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上,并通過閱讀文本,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韓麥爾先生,特別是韓麥爾先生身上那種濃濃的愛國情懷。
3、在時間安排上,更多地考慮到愛國情懷的滲透,激勵更多的學生滿懷報效祖國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所以后面練習寫作的時間就顯得有些緊張,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4、在朗讀方面,確實有一定的指導,但指導得還不夠到位,學生朗讀的時間和人次也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
5、板書設計方面,我通過“士”字形的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農(nóng)墾的情感,同時也將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展示出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特別是中下等生的情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能有所提高。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九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yè),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jié)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
阿爾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寫的是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戰(zhàn)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普魯士占領后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表現(xiàn)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懷。19xx年被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后一課》,了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shù)恼Z言”這句話的內(nèi)涵,懂得了“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打開監(jiān)獄的鑰匙”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xx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xx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總之,一堂公開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一
設計本堂課時,一個良好的愿望就是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饒有興趣的完成師、生、文中主人公的三方對話。七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已有一定發(fā)展,作為老師的我應把教學重點投放在引導學生從扎實閱讀文本入手去理解人物形象,而不要流于架空的分析。
走進新課題,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睂W生才是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本文教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如果課前預設的越多,課上學生自由空間也許就越少。作為老師在設計教學流程的同時,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變一種固定的計劃方案為多假設方案并及時調(diào)整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行。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不會停留在程式化的狀態(tài),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情趣,充滿著創(chuàng)新。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yè),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jié)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二
《最后一課》是篇傳統(tǒng)的`課文,一直被各種版本的教材選做課文。然而在不同的時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但這篇課文中心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因此無論怎樣設計,這一主題是不能變的。我是這樣設計這篇課文的。
首先,導入新課時,教師用生活的語言講述: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民族、文化、同胞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豐富的內(nèi)涵一樣能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用這一段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點明了本文的主題及教學目標。
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師提出要求:
(1)快速閱讀,至少一遍。
(2)查出不會讀的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3)了解課文主要軍寫了什么內(nèi)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4)將你不懂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5)記下你在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第三步,互動交流。學生快速閱讀完后,通過初步了解,完成以上問題時,有些學生比較困難,因此就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zhì)疑。教師注意控制時間,這一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認識課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導閱讀,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結(jié)合閱讀后的交流發(fā)言,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具體內(nèi)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jié),小弗蘭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教師講述: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有三要素: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一般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情節(jié)是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到結(jié)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史。因此閱讀小說時,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jié)入手。
(1)這篇文章,可按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jié)(教師板書)。
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布下課。
(2)抓住情節(jié)的各個階段,從小弗蘭士的具體表現(xiàn)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fā)慌: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jié)局:理解尊敬老師。
(3)歸納小弗蘭士的形象及意義:
a.小弗蘭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即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b.小弗蘭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蘭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韓邁爾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三
《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說的特點,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在盡可能精練的藝術形式里容納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題材。他選擇了在普魯士人規(guī)定阿爾薩斯省學校里不許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個小學校里學生們上最后一堂法文課的場景,把這一堂課提升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使普法戰(zhàn)爭悲劇性的'結(jié)果通過一堂課表現(xiàn)得非常鮮明突出。作者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jié)描寫,如文中對韓麥爾先生在講授“最后一課”時衣著的描寫,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莊嚴的氣氛及韓麥爾的內(nèi)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內(nèi)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jié),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應著重引導學生借助圈畫、品讀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小說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理清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運用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重點語句,感受作者筆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動,它主要通過作者運用語言、神態(tài)、動作和心理描寫,同時借助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形象豐滿具體,所以這既是本文的寫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點,成為教學的重難點。圈畫、品讀是把握文本內(nèi)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借助圈畫,抓住關鍵句子來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這篇文章情節(jié)性強,學生有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jù)“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變化成長為切入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剖析課文,并且探討“作者為何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此來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圖。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四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五
這次講課的篇目為《最后一課》,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說。在備寫教案的時候挺糾結(jié)的,因為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文體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種老方法—解決生字詞,劃分段落,理清小說的發(fā)展脈絡,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這種教學法貌似沒有什么新鮮感。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首先認真閱讀了這篇小說所在的單元說明,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表現(xiàn)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這個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要反復體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認識文章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理解小說內(nèi)容,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寫。
3、情感目標:領會小說的主題思想,學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
1、小弗朗西的感情變化。
2、分析小說中細節(jié)描寫、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語言。
1、體會這些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及其原因。
2、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情感。
所以在備課的時候這篇課文主題緊緊圍繞愛國精神這一主題,只要是通過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課時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使學生閱讀課文,認清一些生字詞,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第二課時側(cè)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通過對一些重要細節(jié)、人物形象的分析,領會小說主題思想。
經(jīng)過這兩次的試講,有優(yōu)點和缺點。
第一次試講的優(yōu)點:
1、教態(tài)比較端正,克服自己的膽怯,至少不是躲在講臺的背后,敢于走下講臺。
2、態(tài)度認真,教案系統(tǒng)化。
3、課堂教學活動中,與學生有一定的互動。
4、通過第一課時的講解,能使學生對小說的發(fā)展脈絡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脫稿。
缺點和改進的策略:
1、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處理不好。比如板書的時候?qū)懙臉祟},沒有寫明是第幾篇課文,板書也是有點混亂的,沒有條理。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把板書做到美觀、凝練、突出重點。
2、導入不夠凝練和突出文章的主題??梢越Y(jié)合身邊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我們國家的淪陷區(qū)的人民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被強迫學習日語的事情,這樣更能激起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感。
3、普通話不是很標準,有很多口頭禪。以后要多練習普通話,盡量克制不用口頭禪。
4、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考慮不全面,比如說第一個課時就點名讓同學復述小說的大概內(nèi)容,太過于寬泛。復述小說的內(nèi)容可以在學生們對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進行,但是一定要明確問題。
5、在處理文章的生字詞的時候,只是順便點了幾個生字詞。應該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詞寫好。
6、教案的備寫有些繁瑣,太過于面面俱到,有些內(nèi)容其實沒必要講解。
3、對教學的內(nèi)容還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課堂中,應該要注意。
通過這次的試講收獲很大,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點。此外還了解到了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問題這文體上好。小說的教程可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故事情節(jié),第二、寫作風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寫作技巧(語言、動作、心里、外貌、細節(jié)等等的描寫)。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六
《最后一課》的**部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蔽冶M力回歸到韓麥爾先生當下的心情,用心去讀這一句話,力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學生隨我一起走近韓麥爾先生,似乎也觸摸到一點,最后一課》的靈魂??墒呛笈啪褂袔孜粚W生在竊笑,我沒有責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走進韓麥爾先生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與他的心靈形成共鳴。
我問學生:韓麥爾先生究竟想說什么?那是怎樣的難以言壯的痛苦?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頭洶涌澎湃?請你做一回韓麥爾先生,說出他沒有說出的話。
學生這下可忙開了,或爭論、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詞……。
生1: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你們要永遠記住法語,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我們民族的根,記住她就有了根,誰也不能使我們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雖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愛國的種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生3:我——我——我的孩子們,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在應該好好教育你們的時候卻不負責任,我愧對你們!
生4: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不要悲傷,不要絕望,留著一份信仰,那就是對法蘭西的愛。
孩子們的回答精彩紛呈,這里有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生成性,與小弗郎士一樣,他們也在經(jīng)歷人生的一課:面對失去,我們該怎樣,一個人的心靈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懺悔意識等等。
我說:既然意蘊是如此豐富,你們不妨一一添出來。
一位學生表示反對:韓麥爾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體現(xiàn)他復雜的心情,可謂百感交集。另一位學生補充:語言只是冰山一角,人的內(nèi)心才是海洋,說不出來才顯得他痛苦之深、愛國之深、悔恨之深。
一位學生又說:這是無聲勝有聲,說出來反而索然無味。
思考:語言比讀法不同于語言分析與單純的表情朗讀,他通過詞語的增刪、句式的變換,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比較中,獲得一種思想的頓悟,比如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現(xiàn)場生成會紛至沓來;通過語言的增刪、句式的變換,體味原文的妙處,獲得一種雋永的回味。語言的玩味,應集中在重點段落和關鍵語句上,尤其是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或增或減,精心設計;竅用甚至“創(chuàng)造”一些用以比較、參照的詞句,在比照朗讀中,優(yōu)劣高下,彰明昭著,達到選詞(句)知文的效果??梢?,這種變式朗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又有有效方法。
片斷案例一:
教室里鴉雀無聲。“?。∵@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小陸同學滿懷感情的朗讀深深感染了同學。
“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敲鐘聲,沉重,遙遠。趁同學驚詫之際,我出示一張韓麥爾先生寫完“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后的彩色圖片,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觀察,仔細閱讀,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課堂上莊嚴肅穆的場景,描述韓麥爾的神情、語言、動作以及他內(nèi)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的心情和感受,說明這個場景在“最后一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觀察,閱讀,情不自禁地朗讀,極其認真地尋找“驚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看法——。
生1: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場景,真的,令人心碎!
生3:他心里亂極了,他要和同學們作最后的告別,但痛苦使他的喉嚨哽住,不能用語言表達?!拔业呐笥褌儼 ?,說明他對同學,對鎮(zhèn)上的人愛極了,留念極了。
生4:他只向?qū)W生做了一個手勢,話也不說,其實,坐在課堂里的人心里都明白,韓麥爾被迫離開學生,離開家鄉(xiāng),痛苦極了,我覺得這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5:寫“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的情景激動人心。這是韓麥爾使出全身的力量寫的。他把喪失故土的痛楚,把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對恢復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聚在里面了。
生6:韓麥爾的神情、寫的字使小弗郎士更加震動了,他從沒有這樣敬仰他的老師,老師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使他感動不已。
生7:這個場景是《最后一課》的**,我要是小弗郎士,這一課我真的永遠忘不了。
生8:我不是小弗郎士,我也忘不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七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15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今年參加“城鄉(xiāng)交流”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
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一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xiàn)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我反思以往的教學:因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這一次教法做個如下改變。
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jié)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shù)皿w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fā)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續(xù)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huán)節(jié)。
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jù)小說故事情節(jié)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了。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nèi)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tài)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chǎn)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二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說,小說寫的是法國阿爾薩斯地區(qū)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當?shù)貙W校該教德語的事件,最后一課就是在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展開的。學習目標設定了2個:
1、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感悟小說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個目標在授課過程中都得以完成。文章中對于小弗朗士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寫,所以設定的主問題“抓住心理描寫體會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找出文章中對于韓麥爾先生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學生對這兩個主問題的探究完成目標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在文章中勾畫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經(jīng)過小組的探究,學生對文章分析的比較透徹,回答問題時積極度很高,得出的答案較準確,能夠深刻理解人物復雜的心理,同時學習了這種寫法。
目標2的完成貫穿在分析人物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愛國熱情,也能夠激發(fā)他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但是總感覺學生感受的不強烈,不能夠深入到小弗朗士或者韓麥爾先生心理,好像和他們之間還是有距離。反思這個問題,一是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他沒有共鳴。二是學案上直接給出了這個背景,學生沒有去查找關于文章更多的背景,所以學生對這段歷史也不熟悉,自然不能體會人物的感情。所以我覺得以后文章的背景、特定的環(huán)境不再出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找,體會,上課可給些時間進行交流,這樣可能會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更深刻。
在講了一個課時,學生初步有所感受之后,我讓學生又找了一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或者詩歌。在第二課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交流,又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了交流,之后找了學會來朗讀自己文章或文章片段,推薦自己的文章,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這樣的文章,同時通過這樣的閱讀,加深了學生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
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不點思考教學的得失: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
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jié);要不斷深入激發(fā)課堂上新問題的生成,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一堂課上完之后,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從中也能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范例十四在我數(shù)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這樣一次教學感受奇特而令人難忘。
那是我?guī)О四昙壵Z文課時的事情,那天上午上的課文是《最后一課》。在第一個班上課時,講到韓麥爾先生講最后一課時教室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時,我很投入,這時下課鈴聲已響了,走廊上學生的嘈雜聲很大,可我的教室里卻是安安靜靜,就連平時最調(diào)皮搗蛋的那幾個學生今天也很安靜。這讓我既驚訝又興奮,原來語文課竟然能上到這樣的境界,原來語文對學生也有吸引力。接下來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我更賣力的去講,但不管學生的感受表現(xiàn),還是我的感情都沒有達到上一節(jié)課的水平。隨后在寫教學反思時,我認真的思考這兩節(jié)課的得失,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語文課要老師帶有自己的情感去引導學生,而不是照本宣科。
2、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要削弱教師的講,關鍵是講的要引起學生共鳴。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三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xiàn)深刻,藝術手法生動,反復讀課文后,感觸很深。
本篇課文的學習,了解作者和背景資料都十分必要,因此學案中附上了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中,由學生自己朗讀來進行了解,但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好,學生無論通過自由讀、齊讀、默讀,都無法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根本記不住所讀內(nèi)容,也就無從了解。因此,我認為以后教學應大膽放手,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有了這個自己尋覓、查找的過程,相信學生也能夠課前學得開心、課上用得舒心,而且通過小組的交流,所獲得的資料遠遠要比老師在學案上所附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
本次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完課后,我覺得“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的學習目標基本實現(xiàn),但“感悟小說所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目標并未達到。靜心思考,發(fā)現(xiàn)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由于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體會這樣的情感會十分困難。2、作為教師,自己并沒有深入其中,因此更無法將學生帶入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氛圍中。3、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一遍遍的朗讀中,相信學生會有所感悟的。據(jù)此,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效果稍好。
因此,日后教學應加強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yǎng),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學習目標。
人物描寫的方法和把握人物的愛國感情。
我首先提問“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學生回答:
意識到這種教學的方式不妥后,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我開始增加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來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接下來重點讓學生掌握人物的描寫方法。我先提問:“我們學過的人物描寫的方法有幾種?”學生答:“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等?!睂W生邊說我邊寫在黑板上,學生掌握較佳。
按照教學的設計,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小說是怎樣刻畫他的?等。學生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因此,我對這節(jié)課還是感到滿意的。
可是上完課后,仔細回想一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覺得有些遺憾。教學定位在掌握人物的方法上沒錯,但卻忽略了另一個目標:把握人物的情感。如果能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時,讓學生理解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用人物的形象去教育學生,給學生樹立一個可供效法的楷模,會不會更好呢?通過閱讀名著,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教育學生做人的道理,利用語文學科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我的困惑是:像這樣的名著小說究竟是讓學生掌握小說的描寫方法還是重在情感體驗?還有待思考改進。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四
哈拉海鄉(xiāng)中心學校任燕《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jié)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啟發(fā)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因此我試著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zhàn)。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回環(huán)法是根據(jù)本文結(jié)構和內(nèi)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后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種心理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jié)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毕胂笏伎颊菫榱思ぐl(fā)學生學習《最后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nèi)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tǒng)問為導線,并用子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tǒng)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為龍頭,再以“母問”為源頭,以“子問”為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成了“母子”系統(tǒng)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這堂課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五
失去的東西就是值得留戀,即將離去的就是倍加可愛。且不說神圣的領土、主權,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嚴讓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單是日常的工作、學習,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往往讓人追悔莫及、肝腸欲斷??赏ǔG闆r是“今朝有樂今朝樂”,世人對待擁有總是抱著一種滿不在乎、可有可無、隨便無所謂的態(tài)度,而一旦擁有的成為既定的消逝時,才蟠然醒悟。學習都德的《最后一課》,在讓我們感受那份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外,我以為最切實際的一點觸發(fā)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最后一課意識”。
我設計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學生的“最后一課意識”:
話題是“當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課時,心里想些什么?
1、要求深情讀出“最后一課意識”:
語氣低沉,語速緩慢,情感富有變化,聲音抑揚頓挫。
2、要求真切說出“最后一課意識”:
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體說說有哪些情感?
(后悔,自責,惋惜,痛恨,尊敬,決心,學有所感的新奇與樂趣)。
你平時是怎樣對待上課的?請實話實說。
有名家說:“語言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存有無限豐富的人類精神資源,可以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精神養(yǎng)料。因為,人畢竟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根據(jù)這樣的理解,那么這“最后一課”也許就成了學生精神世界里的一堂課。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六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2019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19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
教案。
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
教學設計。
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總之,一堂公開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七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2019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19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八
很快,一節(jié)課過去了,但回顧這一節(jié)課的收獲如下:
1、本節(jié)課我充分尊重了學習的主動性,爭取讓更多的學生發(fā)言,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體現(xiàn)了新課改中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由傳統(tǒng)的教變成學生自主的.學。
2、從教學內(nèi)容上,本堂課,我重點放在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上,并通過閱讀文本,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韓麥爾先生,特別是韓麥爾先生身上那種濃濃的愛國情懷。
3、在時間安排上,更多地考慮到愛國情懷的滲透,激勵更多的學生滿懷報效祖國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所以后面練習寫作的時間就顯得有些緊張,這也是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4、在朗讀方面,確實有一定的指導,但指導得還不夠到位,學生朗讀的時間和人次也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
5、板書設計方面,我通過“士”字形的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農(nóng)墾的情感,同時也將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展示出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特別是中下等生的情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展示自己的語文才華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能有所提高。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九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yè),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jié)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
阿爾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寫的是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戰(zhàn)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普魯士占領后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表現(xiàn)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懷。19xx年被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后一課》,了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shù)恼Z言”這句話的內(nèi)涵,懂得了“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它好好地保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打開監(jiān)獄的鑰匙”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xx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xx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總之,一堂公開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一
設計本堂課時,一個良好的愿望就是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饒有興趣的完成師、生、文中主人公的三方對話。七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已有一定發(fā)展,作為老師的我應把教學重點投放在引導學生從扎實閱讀文本入手去理解人物形象,而不要流于架空的分析。
走進新課題,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睂W生才是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本文教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如果課前預設的越多,課上學生自由空間也許就越少。作為老師在設計教學流程的同時,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變一種固定的計劃方案為多假設方案并及時調(diào)整找到新的突破口才行。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不會停留在程式化的狀態(tài),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情趣,充滿著創(chuàng)新。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jié),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yè),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jié)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二
《最后一課》是篇傳統(tǒng)的`課文,一直被各種版本的教材選做課文。然而在不同的時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但這篇課文中心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因此無論怎樣設計,這一主題是不能變的。我是這樣設計這篇課文的。
首先,導入新課時,教師用生活的語言講述:愛國不一定是做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民族、文化、同胞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感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豐富的內(nèi)涵一樣能撥動每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用這一段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點明了本文的主題及教學目標。
然后,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師提出要求:
(1)快速閱讀,至少一遍。
(2)查出不會讀的生字、生詞的讀音和含義。
(3)了解課文主要軍寫了什么內(nèi)容,怎么寫的,有什么深刻含義。
(4)將你不懂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嘗試做簡要解答。
(5)記下你在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感想。
第三步,互動交流。學生快速閱讀完后,通過初步了解,完成以上問題時,有些學生比較困難,因此就采用互動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和困惑。教師不干預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體會。對于學生的意見和自主體會,其他學生可進行補充或質(zhì)疑。教師注意控制時間,這一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認識課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導閱讀,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結(jié)合閱讀后的交流發(fā)言,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具體內(nèi)容討論歸納出故事情節(jié),小弗蘭士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形象特點。
(法語課,愛國課。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愛國感情更強烈。)。
2、教師講述: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有六要素,小說有三要素: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一般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情節(jié)是故事發(fā)生、發(fā)展到結(jié)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史。因此閱讀小說時,可以先從分析故事情節(jié)入手。
(1)這篇文章,可按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jié)(教師板書)。
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布下課。
(2)抓住情節(jié)的各個階段,從小弗蘭士的具體表現(xiàn)來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開端:貪玩、幼稚、怕老師。
發(fā)慌:感到詫異、理解學習的重要、懂得怎樣愛國。
高潮和結(jié)局:理解尊敬老師。
(3)歸納小弗蘭士的形象及意義:
a.小弗蘭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即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
b.小弗蘭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蘭士,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所感為線索,他又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韓邁爾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三
《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說的特點,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方法,在盡可能精練的藝術形式里容納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社會題材。他選擇了在普魯士人規(guī)定阿爾薩斯省學校里不許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個小學校里學生們上最后一堂法文課的場景,把這一堂課提升到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使普法戰(zhàn)爭悲劇性的'結(jié)果通過一堂課表現(xiàn)得非常鮮明突出。作者還廣泛應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說中穿插了一些簡潔而別有特色的細節(jié)描寫,如文中對韓麥爾先生在講授“最后一課”時衣著的描寫,對刻畫課堂不平常的、莊嚴的氣氛及韓麥爾的內(nèi)心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內(nèi)外的桌椅樹木,金甲蟲的飛,鴿子的鳴,這此細節(jié),都緊密地與描寫孩子們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情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顯得既自然又從容,成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應著重引導學生借助圈畫、品讀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小說表現(xiàn)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理清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運用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重點語句,感受作者筆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運用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動,它主要通過作者運用語言、神態(tài)、動作和心理描寫,同時借助細節(jié)描寫使人物形象豐滿具體,所以這既是本文的寫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點,成為教學的重難點。圈畫、品讀是把握文本內(nèi)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借助圈畫,抓住關鍵句子來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這篇文章情節(jié)性強,學生有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jù)“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變化成長為切入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剖析課文,并且探討“作者為何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此來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圖。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四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nèi)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五
這次講課的篇目為《最后一課》,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說。在備寫教案的時候挺糾結(jié)的,因為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文體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種老方法—解決生字詞,劃分段落,理清小說的發(fā)展脈絡,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這種教學法貌似沒有什么新鮮感。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首先認真閱讀了這篇小說所在的單元說明,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表現(xiàn)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這個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要反復體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認識文章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理解小說內(nèi)容,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寫。
3、情感目標:領會小說的主題思想,學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
1、小弗朗西的感情變化。
2、分析小說中細節(jié)描寫、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語言。
1、體會這些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及其原因。
2、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情感。
所以在備課的時候這篇課文主題緊緊圍繞愛國精神這一主題,只要是通過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現(xiàn)這一主題的。課時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使學生閱讀課文,認清一些生字詞,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第二課時側(cè)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通過對一些重要細節(jié)、人物形象的分析,領會小說主題思想。
經(jīng)過這兩次的試講,有優(yōu)點和缺點。
第一次試講的優(yōu)點:
1、教態(tài)比較端正,克服自己的膽怯,至少不是躲在講臺的背后,敢于走下講臺。
2、態(tài)度認真,教案系統(tǒng)化。
3、課堂教學活動中,與學生有一定的互動。
4、通過第一課時的講解,能使學生對小說的發(fā)展脈絡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脫稿。
缺點和改進的策略:
1、在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處理不好。比如板書的時候?qū)懙臉祟},沒有寫明是第幾篇課文,板書也是有點混亂的,沒有條理。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把板書做到美觀、凝練、突出重點。
2、導入不夠凝練和突出文章的主題??梢越Y(jié)合身邊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我們國家的淪陷區(qū)的人民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被強迫學習日語的事情,這樣更能激起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感。
3、普通話不是很標準,有很多口頭禪。以后要多練習普通話,盡量克制不用口頭禪。
4、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考慮不全面,比如說第一個課時就點名讓同學復述小說的大概內(nèi)容,太過于寬泛。復述小說的內(nèi)容可以在學生們對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進行,但是一定要明確問題。
5、在處理文章的生字詞的時候,只是順便點了幾個生字詞。應該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詞寫好。
6、教案的備寫有些繁瑣,太過于面面俱到,有些內(nèi)容其實沒必要講解。
3、對教學的內(nèi)容還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課堂中,應該要注意。
通過這次的試講收獲很大,看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點。此外還了解到了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問題這文體上好。小說的教程可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故事情節(jié),第二、寫作風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寫作技巧(語言、動作、心里、外貌、細節(jié)等等的描寫)。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六
《最后一課》的**部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蔽冶M力回歸到韓麥爾先生當下的心情,用心去讀這一句話,力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喚起學生情感共鳴。學生隨我一起走近韓麥爾先生,似乎也觸摸到一點,最后一課》的靈魂??墒呛笈啪褂袔孜粚W生在竊笑,我沒有責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走進韓麥爾先生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與他的心靈形成共鳴。
我問學生:韓麥爾先生究竟想說什么?那是怎樣的難以言壯的痛苦?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頭洶涌澎湃?請你做一回韓麥爾先生,說出他沒有說出的話。
學生這下可忙開了,或爭論、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詞……。
生1: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你們要永遠記住法語,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我們民族的根,記住她就有了根,誰也不能使我們屈服。
生2: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雖然我走了,但我今天把愛國的種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生3:我——我——我的孩子們,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在應該好好教育你們的時候卻不負責任,我愧對你們!
生4:我——我——我的朋友們,我的孩子們,不要悲傷,不要絕望,留著一份信仰,那就是對法蘭西的愛。
孩子們的回答精彩紛呈,這里有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生成性,與小弗郎士一樣,他們也在經(jīng)歷人生的一課:面對失去,我們該怎樣,一個人的心靈是如何成熟的,什么是生命中的根,人要有懺悔意識等等。
我說:既然意蘊是如此豐富,你們不妨一一添出來。
一位學生表示反對:韓麥爾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體現(xiàn)他復雜的心情,可謂百感交集。另一位學生補充:語言只是冰山一角,人的內(nèi)心才是海洋,說不出來才顯得他痛苦之深、愛國之深、悔恨之深。
一位學生又說:這是無聲勝有聲,說出來反而索然無味。
思考:語言比讀法不同于語言分析與單純的表情朗讀,他通過詞語的增刪、句式的變換,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在比較中,獲得一種思想的頓悟,比如主旨的多義性以及解讀的現(xiàn)場生成會紛至沓來;通過語言的增刪、句式的變換,體味原文的妙處,獲得一種雋永的回味。語言的玩味,應集中在重點段落和關鍵語句上,尤其是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或增或減,精心設計;竅用甚至“創(chuàng)造”一些用以比較、參照的詞句,在比照朗讀中,優(yōu)劣高下,彰明昭著,達到選詞(句)知文的效果??梢?,這種變式朗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又有有效方法。
片斷案例一:
教室里鴉雀無聲。“?。∵@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小陸同學滿懷感情的朗讀深深感染了同學。
“當、當、當……”錄音機里突然傳出了敲鐘聲,沉重,遙遠。趁同學驚詫之際,我出示一張韓麥爾先生寫完“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后的彩色圖片,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觀察,仔細閱讀,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課堂上莊嚴肅穆的場景,描述韓麥爾的神情、語言、動作以及他內(nèi)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時此刻小弗郎士的心情和感受,說明這個場景在“最后一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觀察,閱讀,情不自禁地朗讀,極其認真地尋找“驚人”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看法——。
生1: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場景,真的,令人心碎!
生3:他心里亂極了,他要和同學們作最后的告別,但痛苦使他的喉嚨哽住,不能用語言表達?!拔业呐笥褌儼 ?,說明他對同學,對鎮(zhèn)上的人愛極了,留念極了。
生4:他只向?qū)W生做了一個手勢,話也不說,其實,坐在課堂里的人心里都明白,韓麥爾被迫離開學生,離開家鄉(xiāng),痛苦極了,我覺得這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5:寫“法蘭西萬歲”兩個大字的情景激動人心。這是韓麥爾使出全身的力量寫的。他把喪失故土的痛楚,把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對恢復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聚在里面了。
生6:韓麥爾的神情、寫的字使小弗郎士更加震動了,他從沒有這樣敬仰他的老師,老師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使他感動不已。
生7:這個場景是《最后一課》的**,我要是小弗郎士,這一課我真的永遠忘不了。
生8:我不是小弗郎士,我也忘不了。
最后一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進篇十七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15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shù)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今年參加“城鄉(xiāng)交流”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jié)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nèi)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紤]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jīng)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jīng)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chǎn)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
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