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折線畫教案(專業(yè)16篇)

字號:

    教案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改。教案應該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包括啟發(fā)式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和合作學習等。如果你想提供一份專業(yè)、合理的教案,可以參考以下的范文。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一
    1、 每個幼兒有一盒水彩筆。
    2、 有折線圖案的柵欄。
    1、幼兒進行畫折線的訓練,使幼兒的手部運動靈活。
    2、引導幼兒嘗試大膽、隨意地繪畫,培養(yǎng)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握筆方法和作畫姿態(tài)。
    1、 引導幼兒認識水彩筆。
    今天我們要交一個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做――水彩筆(讓幼兒齊聲復述一遍),它幼兒許多種顏色,可以畫出不同顏色的畫。畫畫的時候,要用右手,也就是拿勺子的這只手握筆,握筆的時候,要用大拇指和中指夾住、食指按住它。請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拿筆,比比看,誰拿得對。
    教師巡回走動示范,讓幼兒看清楚如何握筆,同時糾正他們不正確的.握筆方法。
    2、 教師啟發(fā)幼兒根據兒歌大膽隨意地畫,同時糾正幼兒不正確的坐姿和握筆方法。
    1)、教授兒歌:
    上山、下山、上山、下山 小白兔翻過了一座座大山
    向下、向上、向下、向上 汽車下山又上山
    一上、一下、一上、一下 灑水車救火車開下山岡
    一下、一上、一下、一上 公共汽車開上山來
    向右、向左、向右、向左 小兔子轉進山窩窩
    一右、一左、一右、一左 小海龜爬上沙灘找不著窩
    2)、幼兒在畫面上作畫,教師巡回指導,表揚已開始涂畫的幼兒,鼓勵沒動筆的幼兒開始畫,同時注意糾正幼兒不正確的坐姿和握筆方法。
    3、教師評價總結,結束活動。
    教師請幼兒講述自己的作品,并進行表揚。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二
    1、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使學生在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計方法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會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一、談話揭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復式折線統計圖,誰來說說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后獨立思考:1999年哪種電話的用戶多?20xx呢?
    (2)哪種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斷的?(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用戶20xx年與1999年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計圖,你還想到什么?學生交流。
    2、我國的經濟在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題。
    (1)這張圖統計的是什么?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計數據中,你還能想到什么?
    三、聯系生活應用統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引導學生看懂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后和同學交流。(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fā)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的)我們在農學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并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系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
    (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制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三
    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從統計圖中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并能體會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四
    2.不斷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鞏固練習,提高學生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
    3.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辦事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覺遵守上下樓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正確、迅速地辨別左和右.。
    教學難點。
    體會左和右的相對性.。
    教學設計。
    一、初步認識左和右.。
    (一)活動一:認識漢字.。
    1.教師:老師早知道你們沒上學的時候就認識好多的字,對不對?
    出示漢字:左右。
    2.教師:誰認識?都誰認識左和右?把手舉得高高的.。
    (二)活動二:通過左和右介紹自己。
    2.教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的身上還有沒有這樣成對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學們介紹介紹?(眼、耳、腳……)。
    (三)活動三:找朋友游戲.。
    2.教師說明游戲規(guī)則。
    (四)活動四:找位置.。
    教師過渡語:愛吃水果吧?桌面上每個袋子里都裝了一些水果,輕輕倒出來.。
    1.看見什么了?
    2.請像我這樣擺上三種水果.(蘋果、桔子、梨)。
    教師提問:最左邊是什么?最右邊是什么?
    (五)活動五:找同學家.。
    教師過渡語:左和右的用處太大了,你們看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1.出示圖片:找朋友。
    二、進一步認識左和右,使學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對的.。
    (一)活動一:討論.。
    1.指定學生和老師一起玩.。
    2.老師發(fā)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右邊正好反著,到底誰做錯了?
    3.把你們的右手舉起來,判斷一下我們倆誰做得對?
    4.怎么辦?
    教師:由于老師與你們站的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咱們的右手剛好相反.(玩拍手游戲.)。
    (二)活動二:幫一幫.。
    1.出示圖片:上學路口。
    2.找人來指一指.像小明這樣站好指右邊.。
    (三)活動三:上下樓梯.。
    1.出示圖片:少年宮。
    1.教師提問:這些小朋友是靠右邊走的嗎?
    2.展開討論.。
    3.學生體驗.五人模仿上樓,五人模仿下樓.想想靠哪邊走.中途停.。
    (1)老師提問: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2)老師提問:(親自體驗上下樓的同學)你們是靠右走的嗎?
    那你的右邊怎么一會兒在這邊,一會兒又在那邊呢?
    4.除了在樓道里行走時我們要靠右行之外,還有干什么的時候我們也需要靠右?
    (四)活動四:找球.。
    三、小結.。
    你喜歡上這節(jié)課嗎?為什么?
    1.通過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通過學生已有的經驗認識左右。
    (一)教師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左右嗎?哪是左,哪是右?
    1.學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寫字的手是右手.……。
    教師板書:左右。
    (二)在游戲中初步認識左右。
    教師:我們來一起做個游戲好不好?
    1.游戲(師說生做)。
    (1)請舉起你的左手,右手。
    (2)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舉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請你們看一看挨著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2.教師提問:不知你們看出沒有,這個同學怎么一會兒在左,一會兒在右呢?
    二、活動二:動手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學要去看電影,他們準備帶上一些水果,我們快看看他們都帶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擺整齊.(小組拿出水果圖片)。
    (二)老師說,小組合作擺.。
    (1)出示圖片:水果圖片1。
    2.桃子擺在從左數的第二個.。
    (1)出示圖片:水果圖片2。
    (2)觀察這五個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們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擺在梨的左邊(體驗不同的擺法)。
    (1)出示圖片:水果圖片3。
    (2)出示圖片:水果圖片4。
    (3)出示圖片:水果圖片5。
    4.討論:為什么這三種擺法都對?
    (三)練習。
    1.教師:觀察你座位的左邊都有誰?右邊都有誰?
    2.自由活動。
    還有一塊餅干,請你們把餅干擺個位置,擺好后說一說餅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動三:在生活中進一步認識左右,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一)出示圖片:找朋友。
    1.教師:我們幫同學們整理好水果,準備出發(fā)了,可是一檢查還少小明沒有來,于是。
    就派小剛去請,但小剛卻忘記小明家是幾號房間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樓的左邊,我們快幫助小剛找一找吧!
    2.集體反饋。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左右,下面我們做個游戲好嗎?
    (2)拍手游戲。
    小組兩人相對,用自己的右手拍對方同學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對方同學的左手.。
    (3)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游戲,你發(fā)現了什么?
    4.做一做,動動腦。
    (1)教師:認識左右,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實際問題.。
    (2)出示圖片:練習3。
    (3)小結: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斷時應把自己當作走路的人.平時我們上。
    下樓時,都要向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圖片:練習4。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度過了愉快的40分鐘,你們喜歡這節(jié)課嗎?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去體會吧!
    游戲目的。
    1.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前、后、左、右、上、下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反應能力.。
    游戲歌詞。
    游戲過程。
    1.教師介紹拍手游戲的歌詞,并教會學生.。
    2.要求學生根據歌詞加上手上的動作.。
    3.學生以兩人為一小組,分組進行表演.。
    4.選出最好的一組作為班級課間休息的游戲.。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五
    “條形統計圖”學生在四年級上冊已經初步學習過,并且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了單式條形統計圖特點。這節(jié)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本課教材編排力圖體現以下兩個特點。
    一、注重知識發(fā)生過程中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統計觀念是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而統計觀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全過程。
    二、加強習題的開放性,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有不同的提高與發(fā)展。
    這節(jié)課教學之前我對學生進行了學前知識調查,調查中發(fā)現學生對投球游戲這一體育活動項目很感興趣。對于復式條形統計圖,雖然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學習過。但間隔時間較長,且我校學生來源復雜。因此,關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主要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建構。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真正深入到統計思想產生和發(fā)展的`全過程,形成統計意識,體會統計價值。能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數據中蘊含著信息)。
    1、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用途。能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體會數據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審美、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感受“數學好玩”的思想,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會統計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4、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能進一步體會復式條形統計圖在描述數據方面的特點。
    為了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六年級的學生實際,我主要采用“直觀體驗—操作感知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活動實踐——合作交流——嘗試動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數據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與分析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電腦、練習卡、方格紙、彩筆。
    教師:課外,同學們做了投球游戲,那么結果是什么呢?
    教師:你們是用什么方式統計的?
    生1:統計表。
    教師:用哪個方式好呢?
    生1:統計表。
    教師:請同學們來展示小組的統計方式。同學們來看看哪種方式更好。
    (先展示統計表再展示統計圖)。
    生1:統計表方便操作。(實物投影展示各小組制成的統計表)。
    生2:統計表可以制成統計圖,統計圖能更直觀的看出單手和雙手的差別。
    教師:怎樣用條形統計圖表示統計表的數據呢?(實物投影展示各小組制成的統計圖。學生設計出的統計圖各式各樣,整理后共有五種情形:第一種將兩組數據分別制成兩幅條形統計圖;第二種在同一個條形統計圖上,把小組所有同學兩種情形的條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條形統計圖;第三種在同一個條形統計圖上,把每人兩種情形的條形摞在一起,用顏色區(qū)分;第四種在同一個條形統計圖上,把每個同學兩種情形的條形挨在一起;第五種在同一張圖上,用不同顏色的條形分別表示兩種情形:有縱向的,還有橫向的。)。
    教師:請同學們評價,哪幅統計圖既美觀又便于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投球距離?談談你對這幾幅圖的看法。
    第五種比較起來最方便,形象直觀。
    教師:我們把像第五種這樣的統計圖叫“復式條形統計圖”,豎著的叫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橫著的叫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板書: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師:請各小組修改統計圖。
    教師:談談從你們組的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呢?一邊展示自己組的統計圖一邊說)我們組的同學都是單手比雙手投的遠。
    1995—1999年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很快,城鄉(xiāng)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費迅速增長,下表是1995—1999年我國居民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情況。
    1、把作業(yè)紙上的統計圖補充完整,遇到困難可以求助其他同學和老師。
    2、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1、師: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呢?
    2、收集一些報紙上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看看能獲得那些信息。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六
    本節(jié)課屬于統計知識的教學,是小學階段統計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的社會中,數據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們不得不重視它的發(fā)展趨勢。統計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繪制圖表,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整理,通過數據的整理培養(yǎng)學生的歸類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統計意識。
    在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復式)統計表和(單式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本課在此基礎上又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課時的學習將為上述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認識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并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2、通過對比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利用遷移讓學生經歷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形成過程,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yōu)勢。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yōu)勢。
    感悟并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課件、作業(yè)紙
    1、教法:多媒體教學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法
    2、學法:自主觀察思考。小組合作學習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師:永嘉的有很多美麗的景點,這節(jié)課老師帶你們去龍灣潭。示龍灣潭圖片,不僅景色優(yōu)美,而且刺激好玩,吸引了很多人們前去游玩。
    二、對比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七
    1. 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根據實際問題,利用折線統計圖直觀地表示相應的數據,進一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統計圖的分析能力。
    2.通過觀察、交流、辨析,遷移等活動,學生能選擇適當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數據,能建設解釋統計的結果或進行簡單的預測。
    3. 創(chuàng)設多種練習情境,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統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發(fā)展統計觀念。
    1.在整理復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2.經歷統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合理的思維。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思考的過程。
    2.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優(yōu)越性。
    合理利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
    能熟練、正確地運用折線統計圖進行統計。
    教學平臺
    近視是困擾我們同學的眼科疾病,在班級中有近視的同學有多少?
    [說明] :此情境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關,可以讓學生體會統計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小丁丁讀幾年級時,班里患近視的同學最多?一共有幾人?
    小丁丁讀幾年級時,班里患近視的同學最少?一共有幾人?
    小丁丁讀幾年級至幾年級時,班里患近視的同學人數大幅上升?
    小丁丁讀幾年級至幾年級時,班里患近視的.同學人數沒有變化?
    小結:通過統計你得到哪些信息?怎么保護我們的雙眼?
    [說明] :通過小結,讓學生警覺視力隨著年級的提高而下降了,并分享保護眼睛的重要性以及保護視力的方法,做到學習和保護視力兩不誤。體會統計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1)討論復習畫折線統計圖的步驟
    (2)畫出折線統計圖
    (3)回答問題
    a、小亞和小巧這段時間最高體溫分別是多少度?
    b、根據小巧和小亞的體溫,你認為她倆這一天的身體健康嗎?
    c、你從以上圖表中還獲得哪些信息?
    [說明] :通過鞏固練習,再一次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八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數據并制成統計表(單式和復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復式)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的基礎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于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并知道其特征。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課件出示相山公園圖片。
    師:知道這是哪兒嗎?看到這些畫面你想說點什么?
    預設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統計表提出問題。
    預設生:統計表,條形統計圖……。
    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知道些什么?
    學生回答。
    師:老師這兒還帶來了一個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年到()年瀏覽人數增加最快?(課件出示)。
    質疑:我們能不能不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年到()年人數增加最快?
    出示條形統計圖,提問:這幅統計圖是用什么表示每年瀏覽的人數?這也不能很直觀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師:我在公園里還看到這樣一幅統計圖(出示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師:在這幅統計圖中,橫軸代表什么?縱軸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瀏覽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中都能找到嗎?
    這幅統計圖是通過什么來表示每年的瀏覽人數的?(點)師板書:點。
    2、深入探究。
    帶著三個問題來研究折線統計圖。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九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線統計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師:小明的媽媽記錄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師出示p110例2的統計表)。
    引導學生看到統計表想提什么問題,激發(fā)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的興趣。
    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內的數據,獨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統計表折線統計圖。
    教師先演示其中一個數據的畫法,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
    分為兩個層次動手實踐:第一層次為學生練習2分鐘,教師將巡視發(fā)現的問題組織學生分析,再推進第二個層次的練習。
    師指導個別學生。
    a、學生根據折線統計圖說說發(fā)現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時幾歲?
    5歲半時小明身高大約多少?
    師引導學生從前幾年身高的增長情況來猜測小明5歲半時的身高。
    b、學生小組評價優(yōu)秀作品;
    c、全班交流優(yōu)秀作品。
    3、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合理推測:小明身高的發(fā)展趨勢。
    1、完成書中p111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師組織學生進行評析、交流。
    2、完成書中p112練習十九第二小題的問題解答;
    完成書中p113練習十九第3小題。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
    2.提高學生的制圖能力。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2.讀懂折線統計圖,屆時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體驗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感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個學段的學生制圖能力較差,本節(jié)課學生已經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合作繪制統計圖,提高制圖的能力。
    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踐。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
    一、引入。
    1、出示114頁第4題的病人體溫記錄折線圖。
    2、小結:這也是一種統計圖,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折線統計圖。
    1.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從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制作步驟。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2、比一比: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師小結:定寬度、描點、連線、標數量。
    2、請把收集到的折線統計圖拿出來,說說你是從哪里收集到的,圖中表示什么內容?
    2、展示交流:每個組推薦一份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小組合作動手制作。
    老師也在生活中去調查收集了許多資料。
    1、北京地區(qū)近六年來的年降水量統計表。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數統計。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數統計。
    評一評:在小組內會軒昂評一評看誰制作的折線統計圖最正確、美觀。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線統計圖中,能向別人傳遞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評價。
    收集了許多資料,例降水量統計表,旅游人數統計圖。
    四、小結師總結本課學習情況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定寬度、描點、連線、標數量。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一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計方法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會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一、談話揭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復式折線統計圖,誰來說說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后獨立思考:1999年哪種電話的用戶多?20xx呢?
    (2)哪種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斷的?(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用戶20xx年與1999年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計圖,你還想到什么?學生交流。
    2、我國的經濟在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題。
    (1)這張圖統計的是什么?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計數據中,你還能想到什么?
    三、聯系生活應用統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引導學生看懂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后和同學交流。(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fā)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的)我們在農學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并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系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
    (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制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二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材第126 、127 頁的內容及第129 一131 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3 題。
    1 、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其特點,根據需要,選擇條形、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2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歸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了解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區(qū)別。
    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一、導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的統計表。
    學生回憶并回答,師生達成共識,可以利用折線統計圖把數據表示出來。
    提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師生共同完成兩個國家所獲金牌的折線統計圖,然后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
    問:統計圖的兩個軸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學實施
    學生思考,并說出可以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合并成一個。
    現在大家自己動手完成教材127頁的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統計圖。
    2 、提問:觀察、比較單式折線統計圖與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不同點?
    學生試總結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比較容易地比較出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在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畫出圖例。
    3 、現在有了復式折線統計圖,咱們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了。引導學?;卮鸾滩牡?26 頁例2 中的問顆,從而講一步認識到從兩條折線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中國獲得金牌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韓團則趨于平穩(wěn)。
    4 、指導學牛異成教材第129 負練習二十五的第l 題。學生看圖回答問題,得出7 一15 歲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隨著翎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 歲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長趨于平穩(wěn),增長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亞運會,我們再去看一看學校的運動會。運動會上有一個項目――1分鐘跳繩子比賽。有兩位同學為了參加學校的運動會,提前10天進行了訓練,對每天的成績做了記錄,大家看教材第128頁中的統計表,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全班討論第四問,對學生的發(fā)現給予肯定。
    李欣和劉云跳繩的成績都呈逐步上升的趨勢,但上升的情況不同。李欣是穩(wěn)步提高,劉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績呈上升趨勢并且比劉云好,而劉云最后四天的成績不如自己前幾天的最好成績。由此可以預測李欣的比賽成績可能會超過劉云。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29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通過比較發(fā)現某地區(qū)7~15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歲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長趨于平緩,增長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個問題是開放式的,讓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高與平均值的比較,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的實際指導意義。
    2、完成教材第129頁練習二十五的第2題。
    根據甲乙兩地的氣候特點,選擇乙地比較適合樹莓的生長?!拔逡弧秉S金周時由甲地去乙地旅游,應準備一些厚一點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頁練習二十五第3題。
    陳明的體重在13~14歲間增長幅度最大,而且他的體重始終都高于標準體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頁練習二十五的第4 題。
    a牌彩電銷售量逐漸降低,而b牌彩電的銷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過了a牌彩電的銷量,根據這種變化趨勢幫助商場經理做出決策,應加大b牌彩電的進貨量同時降低a牌彩電的進貨量,以保證比較穩(wěn)定的銷售額。
    小組進行討論,兩組數據分別用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表示更合適?為什么?
    (1)適合用條形統計圖不用研究變化趨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
    (2)適合用復式折線統計圖,因為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大,外出參加旅游的人數就越多。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交流,老師提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結:條形統計圖不較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很快比較出各種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繪制方法。通過學習知道復式折線統計圖可以容易看出兩個數據的變化情況,并會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描述數據。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簡單的實物投影已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課件或網頁來輔助教學??山裉爝@節(jié)課,我卻認為用實物投影儀來輔助教學相對于制作課件而言要高效。教學由統計表引入,當說明要看出兩個國家各屆金牌數的變化情況時,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線統計圖,這時可以請兩名學生在兩幅單式統計圖中分別中韓兩圖獲金牌情況統計圖(注意:發(fā)給兩位學生的油性筆顏色必須不同)。然后,請學生觀察統計表回答哪一屆亞運會兩國金牌數量相差最少時,學生們發(fā)現手拿兩幅圖進行比較很庥煩,順理成章地引出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并成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這時,教師將學生的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重疊在實物投影儀上,新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時,適時追問“復式折線統計圖中兩條折線哪條代表中國、哪條代表韓國?誰能想個辦法讓大家一看都明白呢?”從而自然過渡到補充圖例。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制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制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
    練習二十五第2題的第2小題,問這種植物適合在哪個地方種植,絕大多數的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還有的學生吵嚷著說“題目出錯了”。原來,他們只會順著1至12的順序找,而不會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學習了五年的數學,而且全班近半數學生在校外參加培優(yōu),可思維居然如此僵化,這是應試,也是我教學中沒能將數學與生活實際很好的結合。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三
    復式折線統計圖,教材第126、127頁的內容及第129一131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3題。
    1、使學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了解其特點,根據需要,選擇條形、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歸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了解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區(qū)別。
    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一、導入。
    投影出示第xxx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的統計表。
    學生回憶并回答,師生達成共識,可以利用折線統計圖把數據表示出來。
    提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師生共同完成兩個國家所獲金牌的折線統計圖,然后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
    問:統計圖的兩個軸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學實施。
    學生思考,并說出可以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合并成一個。
    現在大家自己動手完成教材127頁的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統計圖。
    2、提問:觀察、比較單式折線統計圖與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不同點?
    學生試總結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可以比較容易地比較出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在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畫出圖例。
    3、現在有了復式折線統計圖,咱們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了。引導學牛回答教材第126頁例2中的問顆,從而講一步認識到從兩條折線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中國獲得金牌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韓團則趨于平穩(wěn)。
    4、指導學牛異成教材第129負練習二十五的第l題。學生看圖回答問題,得出7一15歲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隨著翎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歲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長趨于平穩(wěn),增長速度比男生慢。
    5、看完了亞運會,我們再去看一看學校的運動會。運動會上有一個項目——1分鐘跳繩子比賽。有兩位同學為了參加學校的運動會,提前10天進行了訓練,對每天的成績做了記錄,大家看教材第128頁中的統計表,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全班討論第四問,對學生的發(fā)現給予肯定。
    李欣和劉云跳繩的成績都呈逐步上升的趨勢,但上升的情況不同。李欣是穩(wěn)步提高,劉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績呈上升趨勢并且比劉云好,而劉云最后四天的成績不如自己前幾天的最好成績。由此可以預測李欣的比賽成績可能會超過劉云。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29頁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通過比較發(fā)現某地區(qū)7~15歲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但13歲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長趨于平緩,增長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個問題是開放式的,讓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高與平均值的比較,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的實際指導意義。
    2、完成教材第129頁練習二十五的第2題。
    根據甲乙兩地的氣候特點,選擇乙地比較適合樹莓的生長。“五一”黃金周時由甲地去乙地旅游,應準備一些厚一點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頁練習二十五第3題。
    陳明的體重在13~14歲間增長幅度最大,而且他的體重始終都高于標準體重。
    4、完成教材第130頁練習二十五的第4題。
    a牌彩電銷售量逐漸降低,而b牌彩電的銷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過了a牌彩電的銷量,根據這種變化趨勢幫助商場經理做出決策,應加大b牌彩電的進貨量同時降低a牌彩電的進貨量,以保證比較穩(wěn)定的銷售額。
    小組進行討論,兩組數據分別用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表示更合適?為什么?
    (1)適合用條形統計圖不用研究變化趨勢,可以用條形統計圖。
    (2)適合用復式折線統計圖,因為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大,外出參加旅游的人數就越多。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交流,老師提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結:條形統計圖不較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很快比較出各種數量的多少,還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繪制方法。通過學習知道復式折線統計圖可以容易看出兩個數據的變化情況,并會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描述數據。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遍,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簡單的實物投影已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課件或網頁來輔助教學。可今天這節(jié)課,我卻認為用實物投影儀來輔助教學相對于制作課件而言要高效。教學由統計表引入,當說明要看出兩個國家各屆金牌數的變化情況時,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線統計圖,這時可以請兩名學生在兩幅單式統計圖中分別中韓兩圖獲金牌情況統計圖(注意:發(fā)給兩位學生的油性筆顏色必須不同)。然后,請學生觀察統計表回答哪一屆亞運會兩國金牌數量相差最少時,學生們發(fā)現手拿兩幅圖進行比較很庥煩,順理成章地引出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并成一幅復式折線統計圖。這時,教師將學生的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重疊在實物投影儀上,新的復式折線統計圖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時,適時追問“復式折線統計圖中兩條折線哪條代表中國、哪條代表韓國?誰能想個辦法讓大家一看都明白呢?”從而自然過渡到補充圖例。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制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制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四
    學生進一步了解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格式和作用。
    1、進一步了解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格式和作用,會根據條形和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回答有關的問題。
    2、能掌握繪制條形和折線統計圖的'方法,能獨立繪制條形和折線統計圖。
    投影儀、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教師預設。
    學生活動。
    一、揭題。
    二、展開。
    1、投影出示p63練習第1題的統計表。
    先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畫法,再回答表后問題。
    (1)20xx年與1991年相比,哪些行業(yè)的人數增加了?哪些行業(yè)的人數減少了?
    (3)結合這個地區(qū)的總人口是增加還是減少?寫理由。
    2.嘗試畫條形統計圖。
    3、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完成下圖(第2題)。
    投影出示p63練習四第2題。
    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請學生說說是畫什么統計圖?
    (1)學生自己試一試,完成統計圖。
    (2)學生交流互評。
    (3)教師小結。
    三、鞏固。
    練習基本練習題。
    四、總結。
    五、作業(yè)。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五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教科書第116~118頁上的例1,課堂活動第1,2題,練習二十三第1題。
    1.通過觀察與對比,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能看懂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做簡單分析。
    2.在觀察、對比、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折線統計圖在表示數據變化趨勢方面的作用,培養(yǎng)同學們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并能對折線統計圖作分析。
    各類統計圖表,有關非典的統計圖片、投影儀等。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嗎?2003年春,我國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在抗擊“非典”期間,人們非常關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數。
    2.出示北京地區(qū)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數量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
    生1:從統計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生2:其實,從統計表上可以直接看出當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數。
    師:總結得很好。
    生3: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師:統計表能很快了解到具體數據,而條形統計圖能直觀地比較病人數量的多與少。
    3.揭示課題。
    師: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通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能直觀地看出來嗎?其實整理數據還可以用另外一種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
    (板書:折線統計圖,并出示北京地區(qū)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數量折線統計圖)。
    生2: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一樣,橫向表示日期,縱向表示人數。
    生1:折線統計圖上還有許多的小點,這些小點都用折線連起來。
    生2:這些折線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們的傾斜程度還不一樣。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不但看到折線統計圖有點,有折線,還看到這些折線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們的傾斜程度也不一樣。接下來我們就圍繞折線統計圖中的點、折線上升和下降、折線的傾斜程度討論以下三個問題。(師課件出示)。
    (1)從圖中的各個點,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從折線的上升和下降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3)從折線傾斜的程度又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師巡視,指名回答。
    生1:圖中的第一個點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后面每個格點上的點,表示的是相應時間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最少。
    師:你從哪兒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最少?生1:5月1日的點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數量最多;5月31日的點最低,新增病人的數量就最少。
    師:你是一個細心觀察的孩子。
    生2:把各個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折線。折線上升說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還在增多,折線下降說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數量在減少。
    生3:折線上升時傾斜的程度大,說明“非典”病人的數量增加速度快;傾斜程度小,說明“非典”病人的數量增加慢。
    生4:還有,折線下降時傾斜的程度大,說明新增“非典”病人減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說明新增“非典”病人減少的速度慢。
    師: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時候?新增病人數量減少最快呢?
    生5: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數量減少最快是從5月1日到5月6日。
    (抽生回答,全班進行評價。)。
    師:正像大家所估計的那樣,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數量越來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協力和正確認識,防治非典,才讓新增病人減少。請大家根據剛才交流的信息,獨立完成書上第117頁(1),(2),(3)題。
    (生獨立完成,同桌檢查)。
    2.議一議。
    (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生1:折線統計圖很容易看出事情的變化情況。
    生2:它還能夠看出一件事情的變化趨勢。
    師: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相比,條形統計圖能直觀地比較數量的多與少,而折線統計圖中每條線段的上升或下降趨勢以及它們的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幅度或變化趨勢。特別是在有很多數據的時候,折線統計圖更簡潔。
    1.課堂活動第1題。
    師:生活中,有許多的現象都有上升與下降的變化情況。比如我們城市的綠化面積越來越大。(老師邊說邊用手勢比劃)讓我們用手勢來比劃一下書中描述的生活現象。
    (1)從春天到秋天,梧桐樹上樹葉數量的變化。
    (2)一個人從出生到老,牙齒顆數的變化。
    ……。
    教師逐條出示,學生思考后,進行比劃,抽一生邊比劃邊進行解釋。
    師:你在生活中還發(fā)現哪些現象有數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況?把你想到的比劃給同桌看,并解釋給同桌聽。
    2.第2題。
    (1)出示第2題,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評價時,說說自己選擇的理由。
    (3)結合第3個問題,思考:這些折線統計圖有用嗎?它在生活中對我們有什么幫助?
    小結:利用折線統計圖,可以幫助銷售經理及時調整進貨,可以讓消費者把握消費的時機。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根據交流情況,師生小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練習二十三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術折線畫教案篇十六
    xxx。
    1、知識能力目標: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
    2、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并能根據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從統計圖中發(fā)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并能體會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思維能力。
    重點: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難點:弄清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的區(qū)別。
    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學習。
    多媒體課件。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到什么地方玩?那你們去過科技館嗎?多去參觀科技展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萍拣^的工作人員想了解1998~2003年昆明市中小學生參加科技展的人數情況,于是做了一份統計圖。
    你能從中獲得什么信息?
    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二)、探究新知。
    1、為了更明顯的看出各年參觀科技館的人數增減情況,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統計圖。
    說一說它的.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
    統計圖上的各點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組討論:
    (1)、中小學生參加科技展的人數有什么變化?你有什么感想?
    小組交流匯報討論結果。
    師帶領學生從點和線兩方面分析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師問:在折線統計圖中我們是用什么來表示數據?(板書:點表示數量的多少)。
    我們明明用點來表示數量的多少,而它卻叫做折線統計圖你,說明這些線段中肯定藏著一些奧秘。
    師問: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里面的各條線段,它們有什么作用?
    (板書:線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請小組匯報討論的結果,最后師再帶領學生小結。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會用到折線統計圖,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見過什么地方用到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起來說。
    (三)、鞏固應用。
    練習十九第1題。
    先觀察折線統計圖,再說一說從中獲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問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外作業(yè)。
    課本115頁第6題九、板書設計:折線統計圖點數量的多少線數量的增減變化。
    上升——增加水平——不變下降——減少。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