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回顧過去、規(guī)劃未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寫總結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避免空泛的陳述。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可以幫助大家提高語文寫作水平。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一
人情感的好教材。
詩抒情。
根據(jù)20xx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訂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xiàn)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
章的基本學法。
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網頁式多媒體課件支持下,本課可采用兩課時達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復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這里,我著重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說說你對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們的詩。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詩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書(依依惜別)。
2、課件出示詩句,配樂范讀,并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分4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句子,課件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和語句。
第三步:說: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課件根據(jù)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著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共同小結: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課文一、二兩句。
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依依惜別”。
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板書友誼永不絕,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談體會。
3、感悟三、四兩句,請同學們繼續(xù)找出文中體現(xiàn)“依依惜別”的詩句,并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能談談你認為讀得好的經驗嗎?”并配樂朗讀。
四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撥學生品讀。
4、師生共同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此基礎上總結出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別的詩。
2.搜集和朋友有關的名言。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二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的確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會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xiàn)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錄音機、實物投影儀、圖片、部分送別的詩句。
說教法與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1、讓學生背誦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他們動人的友誼。齊讀課題。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
3、點出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聽到“春”字,請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我們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為“煙花三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述: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兩個好朋友要分別了,心情有點。
板書(傷感)理解“餞行”(設酒送別,借酒作詩,符合詩人的身份)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遠眺……)活動的主題是送別,為什么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請學生用“因為……所以……”連貫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相機板書:依依惜別。他們無心欣賞景物,此時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該走的還是要走,該說的還是要說。)。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話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他們情深似海。板書“敬仰”
幫助學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相機板書:永世不絕。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并分角色表演。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師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學生讀)。
討論“凝視”的意思,能不能換成看?凝視的背后還包涵著什么?(凝視遠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見證。)討論還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時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指名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注重理解“廣陵”、“故人”、“煙花”、“西辭”等詞。簡要介紹黃鶴樓。到文中有關詩句意思。了解“文包詩”的特點。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的惆悵心情。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三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的確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根據(jù)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擬訂如下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jù)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fā)明學習、前后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預習反饋:
1、小組內交流課外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討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著討論詩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里知道的?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見不著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通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俊?BR>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于“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別:仰望遠眺凝視我還能再說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3)通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
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著遠方。
b、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為什么?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篇“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的情景,后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fā)了朋友們()之情。知識積累:
關于送別的古詩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古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這首詩講的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揚州的事,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純真友情。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為專題組材,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要相互關愛。這首詩的作者是有著“詩仙”美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借景抒情。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之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無窮。
1、學會本詩中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古詩。
2、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語言表達、自主學習及創(chuàng)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體會詩境,感悟詩情。
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在讀中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在讀中體會詩人的心情、在讀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背一背自己平時積累的古詩,讓他們比賽背,看誰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難度,讓他們聽《送別》的音樂,背抒發(fā)離別之情的古詩,學生應該能聯(lián)想到學過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詩句;接著,就導入新課。
1、從題入手,初讀古詩。
首先,我讓學生讀詩題,在理解“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從這個題目當中能讀懂什么。我想學生應該能讀懂“在黃鶴樓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廣陵”等這些內容。并相機和學生一起交流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下文的“西辭”。然后我問學生:除此之外,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可能會說:“他們是什么時候分別的、送別時的情景如何、他們之間的友情怎樣?”等等。并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初讀古詩,要求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2、學法引路,再讀古詩。
自讀之前,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有哪些理解詞句的好方法,教師相機小結,并通過投影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讓學生用這樣方法試著學習這首詩。
3、交流匯報,精讀古詩。
在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對古詩所表達情感的整體把握。理解詩句意思對學生并不困難,因此,沒有必要在這花太多的時間,而是把體會詩中包含的濃濃情誼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對“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難點,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話描述“煙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看一組揚州春天的美景圖,最后讓學生借助課前搜集的資料,體會作者在與孟浩然分別時,內心除了惜別之情,還有對魅力揚州對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我給學生講他們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正因為他們之間感情深厚,所以在這么美的“煙花三月”,詩人的眼中沒有美景,只有“孤帆、”“遠影”,這時,相機和學生交流:為什么此時李白的眼中只有這些景物?他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體會到: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詩人在江邊送別好友,他心里裝只有好朋友,眼里只有好友乘坐的船只。望著好友的船只漸漸消失了,“盡”了,不盡的是詩人對孟浩然的情誼,想象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之長,詩人眼中見到的只有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而這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不正象征著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嗎?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讀古詩。
我扮演記者,隨機采訪詩人即學生,問他們“分別在即,你們倆都說了些什么?”“你站在江邊,望著好友的船只由近而遠,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在學生更深一層理解他們深厚的感情之后,我出示課文插圖,播放委婉悠揚的音樂,用不同的提示語讓學生誦讀古詩。這樣做體現(xiàn)了一個讀的過程,從前面的讀正確、讀流利、讀明白到現(xiàn)在的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情。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作業(yè)。讓學生從中任選一項,也可以圍繞這首詩自己給自己設計作業(yè)。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五
各位老師: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后,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后,板書本課標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歷歷”是清楚可數(shù)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jié)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致內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
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內展開積極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找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偨Y之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總結之后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后板書音樂美。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么難了。經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此時,我會板書吊古傷今和思鄉(xiāng)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yè)。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yè)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xiàn)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六
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饑不眠。
夜聞三人笑語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聲清圓。
洞中鏗鋐落門關,縹渺入石如飛煙。
雞鳴月落風馭還,迎拜稽首原執(zhí)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黃金乞得重莫肩。
持歸包裹蔽席氈,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閭來觀已變遷,似石非石鉛非鉛。
或取而有眾忿喧,訟歸有司令幾年。
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哀可憐。
原君為考然不然,此語可信馮公傳。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七
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1、學會本課9個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1、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達到情感的共鳴。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1、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李白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教師引出今天將學習一篇與李白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自讀,指名讀,在讀中適當指導生字的讀音。
2、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3、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詞或句,劃一劃。
4、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后能讀好。
5、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后,此時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八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九
《古詩兩首》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時,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jié):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查找的資料了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展開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根據(jù)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yōu)美,富于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jù)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學生自由讀古詩,要讀通順。
同桌互相檢查。
指名讀,評價。
默讀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直至讀懂為止。
合作交流,相互補充。
7、說說你為什么這么畫?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肮路h影碧空盡”的妙處,在于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的惜別之情。
8、說說對詩意的理解。
9、此時是人站在江邊會想些什么。
10、你怎么才能讀出這依依難舍的情誼?
請同學們在音樂聲中將詩改寫成記敘文,也可以仿寫一首。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
《黃鶴樓送別》是國標本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走進名著”里的第三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熟讀課文,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學重點:鑒于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教學難點:感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時,我把指導朗讀和啟發(fā)想象貫穿于全過程。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采取朗讀感悟、啟發(fā)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主要以“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感悟語言。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想象情境,使學生不但能從讀中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一)復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xù)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課文是怎么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xiàn)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隨著課文來細細體味。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抓住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xiàn)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jié),品味“賞景藏情”
1、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
“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抓住“藏”體會。
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后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jié),品讀“對話寄情”
1、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2、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jié),體味“吟詩抒情”
1、俗話說得好,“送君干里,終有一別”!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xiàn)出來嗎?
想象說話:
岸邊楊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鷗點點,好像。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說。
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么叫膾炙人口”呢?
3、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后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jié)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
好的板書設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導、發(fā)散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便于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一
迢迢江上樓,飛構梯層穹。
黃鶴何年來,結巢白云中。
仙人整羽蓋,一往無遺蹤。
瑤笙紫河車,瀟灑余天風。
至今啟重關,呵守虎豹雄。
雕檐敞白日,闌檻標晴虹。
我因駐旄節(jié),登攀興何窮。
神行萬物表,目送雙飛鴻。
依依煙際帆,遠落三湘東。
霜清楚天碧,樹盡荊門空。
長辭愧禰生,高興懷庾公。
落日下樓去,煙水青濛濛。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二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利用課前有限的時間,讓學生背誦已學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接著,教師背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看與老師比誰能讀的更有味。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針對古詩提問,教師簡要進行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二、初讀課文,了解梗概。
1、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濃厚。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做到把課文中的字詞的音讀準,讀通讀順課文。在檢查自讀情況時,采用指名分小節(jié)朗讀,學生評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2、在初讀的基礎上,指名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
三、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后,指導學生觀察課文與以往課文的不同點。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請學生再讀課文,并動手找一找,劃一劃。
2、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后能讀好。
3、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后,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四、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2、學生通過課文,找出“依依不舍”這個詞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個“原幕重現(xiàn)”的過程,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五、內化積累、鞏固深化。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受學生情感的影響,我設計了一個古詩今唱的環(huán)節(jié),旨在讓課堂更輕松,更愉悅,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清唱,以達情感的共鳴,使語文課堂更具藝術性。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三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8月4日,我來到了這充滿了傳說色彩的黃鶴樓。
首先,我們步入黃鶴古肆。腳下踩的是古磚,周圍是雕欄瓦屋,一間間的小店賣瓷器的,賣服裝的……行人們悠閑的行走其中,甚至有人穿著旗袍,打著油紙瑟—我們仿佛回到了古代。這種感覺太奇妙了。
我們在一家小店里選購了一把孔明扇,沿著古道登上階梯,頓時眼前一亮,只見偌大一個清水池,水兒碧幽幽,池邊柳絮隨風飄飛,落在池面,泛起一片微波,有魚兒快活嬉戲。我們走到書畫廊前,歷代詩人書畫家的筆跡皆幅幅陳列,當真是“文人騷客,詩賦于此”。我在李白那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拍了照。
可是,黃鶴樓呢?真正的正主兒在哪里?我們一抬頭——一座形式典雅的古樓拔地而起,矗立在不遠方,一群大雁繞著樓頂不住的盤旋。那,可不正是黃鶴樓么?一瞬間,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涌上心頭:黃鶴樓啊黃鶴樓,古老的黃鶴樓,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黃鶴樓,歷盡了時光的洗禮,歲月的滄桑,看盡了朝代更替,風云變幻,人情世道,仍然那樣淳樸,那樣寧靜的立在那里,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而我們,一如歷朝的詩人們,站在這美麗建筑前,發(fā)出了同樣的感嘆!
彈指一瞬,似水流年,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事物,也都隨著這長江滔滔,消失在歷史的浩瀚煙海中,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變的,他們永遠的矗立,是歲月的見證者。
我們登上了塔頂。整個武漢立時俯瞰眼底。遠處茫茫的,那是浩瀚的長江,橫跨越過它的,那是“一五計劃”中建設的武漢長江大橋,高樓大廈鱗次皆比,在這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里,黃鶴樓卻是浮華中的一片綠洲,總是那么的純潔,那么的'清澈。
如此思緒如潮時,我突然聽到有人在說日語。只見兩個日本人站在我的身邊,其中一個年輕人微笑著贊賞般的手指著樓上精美的雕刻。許多外國人在樓上四處行走,觀賞著樓內的壁畫,工具和建筑。我的心里涌出了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是的!這就是我們的黃鶴樓!凝聚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的黃鶴樓!每個異國人來到這里,又該
怎樣
贊嘆這古老的美麗啊!
過了許久,我才戀戀不舍的下了樓。此刻,遠處傳來了絲竹器樂的聲音。何處默笙簫?我尋著樂聲的方向,來到了黃鶴樓東角的“落梅軒”。原來是器樂團正在進行著演出。我進來時,軒內已坐了不少人,可是他們都很安靜,靜坐著聽人的演出。我也找了個位置坐下。只見幕臺上的人兒身著漢服。男子輕袍緩帶,高冠束發(fā),在編鐘前敲敲打打,時不時錘一下鼓,擊一記鈸。女子水袖流云,伏在古琴前素手輕揚,“楚調”使我們仿佛回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楚宮前聆聽御前演奏,“漁舟唱晚”帶我們進入了古典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演出結束很久很久,我的耳邊還在徜徉著如泉水叮咚的輕揚樂聲。
黃鶴樓之行結束了。我也該乘車回廣州了。望著那古樸的古樓一點點遠去,消失,我的心里有些悵然若失。
再見了,美麗的黃鶴樓,我還會回來的。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四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黃鶴樓》。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后,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可事實卻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后,板書本課標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歷歷”是清楚可數(shù)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jié)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致內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內展開積極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找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偨Y之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偨Y之后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后板書音樂美。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么難了。經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此時,我會板書吊古傷今和思鄉(xiāng)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yè)。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yè)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xiàn)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五
下聯(lián):吟風還弄笛,且喜人歸在鶴先。
上聯(lián):自從大地金雷,辟開光天一片;
下聯(lián):畢竟青霄黃鶴,飛騰世界三千。
上聯(lián):追尋黃鶴千年杳;
下聯(lián):不讓元龍百尺高。
上聯(lián):拄地撐天,千古*山千古畫;
下聯(lián):脫胎換骨,一樓風雨一樓詩。
上聯(lián):云開天可語;
下聯(lián):詩伴鶴來歸。
上聯(lián):云淡千秋,崔子留詩曾太息;
下聯(lián):樓高百尺,費公騎鶴定歸來。
上聯(lián):玉笛吹融兩*雪;
下聯(lián):梅花撒滿一城春。
上聯(lián):羽觴三醉重湖曉;
下聯(lián):鐵笛與聲萬戶秋。
上聯(lián):與誰重訪*家酒;
下聯(lián):到此難忘崔子詩。
上聯(lián):游客重來,舉手欲招云外鶴;
下聯(lián):仙人幾度,臨風催放笛中梅。
上聯(lián):憶曩時黃鶴飛來,曾聞玉笛;
下聯(lián):看此日白云靄去,難識金丹。
上聯(lián):一樓勝境招嘉客;
下聯(lián):三楚奇觀入畫廊。
上聯(lián):一樓萃三楚精神,云鶴俱空橫笛在;
下聯(lián):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流。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六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力求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
2、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讓學生在民主與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自讀自悟,主動探究,讀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古詩及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只有五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終于、一飲而盡、凝視、佇立,雖然只有這樣短短幾個字,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誦讀之后學生終可知其滋味。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里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3、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指導學生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形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1.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他們回憶上節(jié)課課文的中心內容,從而導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課的重點,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指名讀,學生自讀,,在讀中質疑,并提示學生仔細讀課文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讀課文,把最能體現(xiàn)他們之間依依惜別的句子劃出來,并且可以在旁別可以寫上批注。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在課文中劃出相對應的句子,結合課文說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意思,旨在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文包詩”這種體裁的特點。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制作書簽并贈送朋友,旨在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對友情的理解。
《清平樂·村居》是長春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1、學會本課5個生字。會寫3個字,掌握一個多音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文中詞的意思,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感受農家生活的閑適和勞動的快樂。
1.教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首先,“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實現(xiàn)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的構建。
(一)情景導入理解課題。
教學以畫導入,伴以琴聲,創(chuàng)設了恬靜的田園氛圍,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這樣的預社設為課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礎。
(二)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通過學生之間的評價引導,促進學生對古詩詞認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質疑探索。
學生交流,分組進行合作探究。
著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吳音”的細軟,想象“翁媼”會談些什么?“無賴”一詞的意思,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不多作講解,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只要抓住學生課堂生成的每一個亮點,讓生著力感受吳音的特點,白發(fā)翁媼的親密、浪漫,小兒的調皮、可愛。教學節(jié)奏張弛結合,從而實現(xiàn)了能力和情感目標。
(四)感悟詞境,熟讀成誦。
教師范讀,配樂,學生想象畫面,最后配樂背誦。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教師結合課文插圖再現(xiàn)詩境,讓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激發(fā)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五)目標檢測,總結全文課外延伸。
交流辛棄疾其人其作,推薦學生課外閱讀。
教師結束語: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對宋詞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們以后在宋詞中盡情遨游,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以一課引一串,以本課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打開學生的詩詞的認識之門,樹立大語文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七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下面是黃鶴樓的教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a.提問: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
b.講故事:傳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二.朗讀:
師范讀,生齊讀.
強調注意節(jié)奏(音韻兼顧意義),及聲調的抑揚、速度的急緩。
(如:讀“空”應低沉婉轉,聲音略為延長;“晴川”句可讀得恬淡自然。)。
三.師生探究:
a、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對仗工整,用詞優(yōu)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現(xiàn)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皻v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生4:我喜歡“白云千載空悠悠”句。給人一種悠閑適意的感覺。
生5:不。這句我感覺到的不是悠閑,而好像是孤獨寂寞。因為“空悠悠”顯得空空蕩蕩,使人頓時心生惆悵。
生6:我喜歡“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煙霧迷朦,真仿佛人間仙境。
生7:我讀來煙波浩渺,卻又聯(lián)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詩人也因此而生離愁別緒吧。
師:(贊賞地)同學們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解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它確實通過描寫詩人登臨黃鶴樓的所見,表現(xiàn)詩人的思鄉(xiāng)愁緒,這從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剛才同學們爭論“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見解。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都出現(xiàn)了“空”字,詩人登上此樓,發(fā)現(xiàn)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樓宇,天地間也只有漂渺無依的浮云,理解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點頭)千年已逝,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在這種清廖孤寂中詩人自然生發(fā)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點頭)。
(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
b.那么,你對這首詩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
生9:頭三句每句中都有“黃鶴”二字,好像顯得重復羅嗦?
生10: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
生分組討論,力求每人都能談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個作中心發(fā)言。
生11:連用“黃鶴”三字,我們組認為是在強調黃鶴樓的得名,還可引人想象鶴的翩然身姿,仔細品去,回味無窮呢!
生1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同學認為寧靜,舒暢,是沒有將全詩統(tǒng)一起來讀,詩人在登臨黃鶴樓時,看“白云千載空悠悠”,心中就有歲月悠悠,世事蒼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我們認為應看作是一種凄美。
師(感嘆):是啊,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生15:剛才有同學提出“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詩人寫作此詩并不是為了表現(xiàn)黃鶴樓的美景,而是表現(xiàn)詩人的悵惘,思鄉(xiāng)之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討論的結果并不在于對錯,同學們只要能談出自己的見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了品味,解讀,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詩意去信馬由韁,而應在了解詩人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盡情去想象,去發(fā)揮。
(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
四、拓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這首詩不僅寫景,還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每一句都可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老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根據(jù)詩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請同學們也模仿著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充分發(fā)揮想象,綴珠成文。
師示范:“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fā)顯得宏偉與壯麗。登臨此樓,仰望長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懸浮于天地之間,沒有一絲雜色,就是那樣不沾煙火氣地潔白,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悠悠地飄蕩。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蕩滌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漢水平原黃鶴樓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在風的吹動下,那披著綠衣的生靈也會慢慢地跳起舞來,顯得那樣快樂活潑。再向黃鶴樓的東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個美麗的鸚鵡洲上,鮮嫩的芳草長得極其茂盛,讓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撫摸,聞著它,似乎也正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鳥歸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嘻嘻的笑聲多么認人羨慕!日暮降臨,一切都模糊起來,陰沉沉的天空中夾著一道道紅霞,如長江之浪一涌而來,又如烈火在燃燒。不遠的江面上,霧氣漸濃,我不知不覺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鄉(xiāng)之念。美麗溫柔的故鄉(xiāng)在我眼前閃過,在我腦中停佇。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滿笑聲的家,回到那能洗凈我腦中胸中愁絲的家!
(片斷寫作,雖有些描寫與詩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記。
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就是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見解,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發(fā)揮學生的想象,以讀促寫。對于描寫優(yōu)美的文章要給與肯定。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八
此詩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寫作者登上高山望黃鶴樓所感所想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望黃鶴樓原文: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望黃鶴樓翻譯: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huán)繞著白云,中間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里學習飛身升天之術,一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臨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閑逸之致。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望黃鶴樓字詞解釋;
雄雄:氣勢雄偉。
彎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飛術:仙術,求仙升天之術。
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稱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煉取丹藥之灶。
清謐:清靜、安寧。
蹇:句首語助辭。
躋:登。
望黃鶴樓背景:
詩作于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江夏。黃鶴山,即黃鶴礬,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里,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說昔有仙人控黃鶴于此,故得名黃鶴山。詩中描繪了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
望黃鶴樓賞析: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边h看去,朵朵白云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詩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huán)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過?!耙怀蚺詈?,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敖鹪钌鸁煱?,玉潭秘清謐”,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秘?!暗毓胚z草木,庭寒老芝術。”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里,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
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后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予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zhèn)ズ陀嘘P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向往之情?!板坑枇w攀躋,因欲保閑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愿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于“保閑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過著閑逸的生活?!坝^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說明,盡管詩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
總體來說,此詩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于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xiāng),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边@里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征看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拔颉?,覺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鄉(xiāng)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作者資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漢族,祖籍隴西成記(今甘肅天水)。一說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于綿州昌?。ń袼拇ń停?。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九
七月份,我們坐飛機來到武漢,看到宏偉的黃鶴樓,那一幕幕的景色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剛進入黃鶴樓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它們做的非常精美。被這些小玩意吸引去眼球,卻忘記眼前的那座龐然大物。返過神來,我立即沖進樓內,里面的景象真是讓我吃驚。懸掛著的裝飾燈高貴而又典雅,與門檻相對的墻上,刻上一副雄偉壯觀的壁畫,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道著畫的意境和詩意??上В驗闀r隔多時,已經遺忘畫的內容和它美妙的故事。來到二樓便看到一些掛在柱子上的詩詞句,墻上刻畫的也有許多。再往上一層,是賣紀念品的地方。爬老久,我終于到達頂峰。哇,這兒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小斑點”來回的挪動位置,還有那寬長的長江,長江上的漁船,此刻顯得那么秀氣,可愛,玲瓏。圍繞著黃鶴樓的參天大樹竟與我一般高矮,樓下的大鐘,不時的敲擊著?!斑?---咚”,仔細瞧瞧,原來是,只要有人往大古鐘下的小瓷碗投中一枚錢幣,旁邊的一個中年男人就會把大鐘敲響,并拿著個大喇叭,喊叫著“事業(yè)騰達,萬事如意”。
再看看這個鐘,簡直就是從少林寺拉出來的一樣。離開黃鶴樓,我環(huán)顧四周,人們都發(fā)出陣陣贊嘆聲,這只“黃鶴”深深印在人們心中,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美好!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二十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湖北武漢,是一座十分美麗的城市,那里有一座三大名樓之手的黃河樓。
一進黃鶴樓的大門,就聽到一陣鳥鳴聲,唧唧喳喳,唧唧喳喳,哦,原來是小鳥在唱歌哩,好像在說:“歡迎來到黃鶴樓,黃鶴樓歡迎你們的到來!”;又聞到一陣清香,哦,原來是花兒們開啊!你瞧:花兒萬紫千紅,五顏六色,都在爭著在開放哩!花兒們群芳吐艷,美麗極,聞起來更是讓人沁人心脾,心曠神怡。
樹,又是那樣綠,綠的好像是讓大自然這位“染發(fā)師”染過似的;樹,又是那樣多,多得像似大自然這位“種植能手”在許多小樹苗,細心的給它們澆水、施肥……似的。
天,是那樣藍,藍的像被大自然這位“染發(fā)師”染成湛藍色,又像是被擦得一塵不染,沒有雜色的鏡子;天,又是那樣長,像是一條長長的公路,白云,像一個個人,在“公路”上邊走邊哼著小曲兒。
長江,淺綠色中,泛著一點兒黃色,那是泥沙,在金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射出刺眼的光芒,好像是為長江換上一身金黃色的衣裳,美麗極。用我學過的形容詞都無法形容長江的美麗!
這就是黃鶴樓,這就是令我驕傲而自豪的黃鶴樓。
不用說我是多么的喜歡黃鶴樓,它歷史悠久,卻還是非常美麗,雖然它歷史有幾千多年,可參觀黃鶴樓的人仍然非常多,讓人去一次還想去一次,去多少次還想去,總感覺不過癮。
太陽落山,我們也要走,回去的時候,我禁不住的往回看,依依不舍,戀戀不舍。哎,再見,黃鶴樓,令我流連忘返的黃鶴樓。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二十一
黃鶴樓的傳說歷史悠久,一直與屢毀屢建的黃鶴樓相生相伴,且不斷豐富延展。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黃鶴樓的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說的是一段有關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黃鶴樓的傳說。
相傳在三國時期,有個姓辛的大姐,在江邊開了個小酒館,生意不好不壞,因為辛大姐待人熱情,貨真價實,靠老街坊鄰居照顧生意,倒也能養(yǎng)家糊口。有一天,店門口來了個不修邊幅、穿著個性、形象前衛(wèi)的中年漢子,換種說法,就是來了個要飯的。
開口找辛大姐要碗酒喝,辛大姐菩薩心腸,可憐他慘絕人寰的外表形象,給他一大碗,結果這哥們天天都來要酒喝,辛大姐雖然也不富裕,但自家釀的,也不值幾毛錢,就每天照給不誤。就這樣整整過了一年,這一天中年大叔對辛大姐說:“喝了你一年的酒,不能白喝,送給你一個禮物吧?!闭f完就從破襖子里掏出一塊桔子皮,在酒店的墻上畫了一只鶴,一只桔黃色的鶴,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辛大姐當時都快哭了,不帶這么坑人的,剛刷的墻呀,粉刷匠的工錢還沒給呢,我這是招誰惹誰了。
有一天,幾個客人喝大了,耍酒瘋,擊箸而歌——就是一邊敲筷子一邊瞎唱,結果墻上的黃鶴竟然伴隨著節(jié)拍跳起舞來,這太震撼了,太震汗了,這簡直是神跡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方圓百里的人都知道這事兒了,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欣賞,更有些知識份子、磚家叫獸每天流連不去。辛大姐的生意自然就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經過十年的發(fā)展,當年的小酒店也變成了大酒樓。這一天那個要飯的又來了,辛大姐感激不盡,拉著他的手說:“大哥,商量個事兒唄,勞您的大駕,能把這座三層酒樓的墻都畫滿仙鶴嗎?這十年大家看獨舞都看膩了,他們說想看廣場舞,要是有大型團體操就更好了?!边@位大叔臉色大變,飛快從破襖里掏出一只笛子,開始吹起曲子來,沒一會,就有一片片的彩云從天而降,墻上的黃鶴也飛了下來,中年人坐上鶴背,在彩云環(huán)繞下,飛天而去。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很早以前有個窮苦的老婆婆在武漢的蛇山上擺了個小茶攤。老婆婆心地善良遠近的窮苦人都愿意到她的茶攤歇腳喝茶。一天早上老婆婆看見一個道士昏倒在地上她連忙把他扶起給他擦臉。道士醒后老婆婆請他喝茶。道士說他已經三天沒吃飯了哪有錢喝茶啊老婆婆就沖了茶又掏錢買了兩個燒餅給道士吃。道士吃了餅、喝了茶站起來笑著說“好心必有好報。”說著用手一指只見金光一閃老婆婆揉揉眼睛一看小茶攤變成了好大的一座茶樓。道士又在墻上畫了一只黃鶴說“你拍三下它就會下來跳舞?!闭f完就不見了。老婆婆的茶攤變成了茶樓大家邊喝茶邊看黃鶴跳舞高興極了。生意越來越好了。黃鶴會跳舞的消息傳到一個地主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把黃鶴弄到手就發(fā)大財了一天財主帶人來到茶樓就喊“我家會跳舞的黃鶴丟了聽說在這里快還給我”老婆婆向墻上一指說“有本事你拿走”財主一看原來是幅壁畫。財主紅著臉低著頭溜走了招得滿堂的茶客哈哈大笑??h太爺聽說此事他想把黃鶴獻給皇帝自己好升官發(fā)財??h太爺帶人來到茶樓大家正興高采烈地欣賞黃鶴跳舞??h太爺一看到黃鶴也顧不得做官的。
尊嚴。
了直朝黃鶴撲去。不等縣太爺近身黃鶴一抖翅膀飛回到墻上去了。縣太爺連忙拍手手都拍腫了黃鶴仍然在墻上一動不動??h太爺氣的快瘋了下令說“連墻一起給我搬回府去”縣太爺在縣衙里又燒香上供又作揖磕頭可是黃鶴還是一動不動??h太爺氣壞了叫人涂油漆蓋上油刷了幾遍黃鶴照樣出現(xiàn)在墻上。縣太爺又叫人用火燒大活燒了好久黃鶴依然完好如初。突然黃鶴眨眨眼睛從墻上飛下來縣太爺喜出望外連忙抱住黃鶴的腿。黃鶴飛起來了飛上了天??h太爺也跟到半空里他的烏紗帽都被風刮掉了。飛呀飛縣太爺?shù)皖^一看黃鶴正飛在波濤洶涌的長江上空。縣太爺嚇壞了全身發(fā)抖一松手從半空中掉到長江里淹死了。黃鶴飛回茶樓老婆婆坐到黃鶴身上飛向了遠方。以后人們就在這茶樓的地方建起了黃鶴樓。如今它又以嶄新的姿態(tài)矗立在長江邊上。
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是有名的旅游勝地,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在黃鶴樓門前,有一座雕塑——一只銅鶴腳踏龜背,龜背上有一條蛇。人們雖然都贊賞黃鶴樓的勝景,但一般卻不清楚它的來歷。
相傳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對夫妻,開著一個小酒館,吸引著小市民經常來這里飲酒作樂。
有一天,老板娘發(fā)覺一位衣不遮體的乞丐,他只喝酒,不買菜。老板娘覺得這樣賺不了他多少錢,便與丈夫商定一個計謀,乞丐再來喝酒時,便以好言相勸,將他轟走。第二天,乞丐又來了。老板娘便對他說:“先生,你早。你是我們的老主顧了,天天來喝酒卻不買菜,不知是什么原因。因為你來得不是時候,如果從明天開始,你第一個到來,喝的是我們店一天的第一碗酒,便酒菜俱全。但如果其他客人先到,就請你不要再進酒店?!逼蜇ば廊唤邮芰死习迥锏闹饕狻?BR> 第二天酒店一開門,乞丐果然第一個先到,老板娘只好給他酒菜。第三天又是如此,第四天、第五天也是如此。老板娘于是心生一計,早開門,結果乞丐還是第一個;晚開門,他仍是第一個;不開門他就不來。就這樣過了三年零三個月。一天老板娘頓時覺得這乞丐不是一般人。于是和她的丈夫雙雙跪在乞丐面前,懺悔思過。乞丐說:“你們終于覺悟了!”原來他是呂洞賓。從此,呂洞賓喝酒的故事傳開了。他覺得不應該白喝,便在酒店里的墻壁上畫了一只黃色的仙鶴,還沒畫完,仙鶴便活了。酒客們見此情景,驚奇不已,這件事不脛而走。
于是,來看鶴的人越來越多。老板娘見有利可圖,便在門窗上都掛上簾,使外面的人沒法看見仙鶴。她還掛出一張招牌:“凡觀鶴者,必購酒三杯?!庇捎谟^鶴的人絡繹不絕,過了三年零三個月,酒店發(fā)了大財。
老板娘對呂洞賓說:“你給我的福分太多了,但如果用賺的錢蓋一座樓,請你多畫幾只仙鶴,那賺的錢豈不是更多了嗎?”呂洞賓覺得老板娘真是貪得無厭,但還是答應蓋座樓。樓蓋成后,開業(yè)典禮的那天,呂洞賓向墻上的黃鶴一招手,黃鶴便展翅飛走了。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一
人情感的好教材。
詩抒情。
根據(jù)20xx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訂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xiàn)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
章的基本學法。
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網頁式多媒體課件支持下,本課可采用兩課時達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復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這里,我著重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說說你對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們的詩。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詩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書(依依惜別)。
2、課件出示詩句,配樂范讀,并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分4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句子,課件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和語句。
第三步:說: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課件根據(jù)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著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共同小結: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課文一、二兩句。
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依依惜別”。
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板書友誼永不絕,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談體會。
3、感悟三、四兩句,請同學們繼續(xù)找出文中體現(xiàn)“依依惜別”的詩句,并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能談談你認為讀得好的經驗嗎?”并配樂朗讀。
四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撥學生品讀。
4、師生共同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此基礎上總結出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別的詩。
2.搜集和朋友有關的名言。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二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的確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會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xiàn)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錄音機、實物投影儀、圖片、部分送別的詩句。
說教法與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1、讓學生背誦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他們動人的友誼。齊讀課題。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
3、點出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聽到“春”字,請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我們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為“煙花三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述: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兩個好朋友要分別了,心情有點。
板書(傷感)理解“餞行”(設酒送別,借酒作詩,符合詩人的身份)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遠眺……)活動的主題是送別,為什么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請學生用“因為……所以……”連貫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相機板書:依依惜別。他們無心欣賞景物,此時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該走的還是要走,該說的還是要說。)。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話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他們情深似海。板書“敬仰”
幫助學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相機板書:永世不絕。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并分角色表演。通過學生的感情朗讀,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師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學生讀)。
討論“凝視”的意思,能不能換成看?凝視的背后還包涵著什么?(凝視遠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見證。)討論還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時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指名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注重理解“廣陵”、“故人”、“煙花”、“西辭”等詞。簡要介紹黃鶴樓。到文中有關詩句意思。了解“文包詩”的特點。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的惆悵心情。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三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的確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根據(jù)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擬訂如下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jù)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fā)明學習、前后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預習反饋:
1、小組內交流課外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討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著討論詩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了解古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里知道的?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后再也見不著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通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俊?BR>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于“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別:仰望遠眺凝視我還能再說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3)通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
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著遠方。
b、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為什么?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篇“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的情景,后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fā)了朋友們()之情。知識積累:
關于送別的古詩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古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這首詩講的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揚州的事,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純真友情。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為專題組材,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人與人要相互關愛。這首詩的作者是有著“詩仙”美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借景抒情。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之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無窮。
1、學會本詩中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古詩。
2、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語言表達、自主學習及創(chuàng)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體會詩境,感悟詩情。
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在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在讀中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在讀中體會詩人的心情、在讀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背一背自己平時積累的古詩,讓他們比賽背,看誰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難度,讓他們聽《送別》的音樂,背抒發(fā)離別之情的古詩,學生應該能聯(lián)想到學過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詩句;接著,就導入新課。
1、從題入手,初讀古詩。
首先,我讓學生讀詩題,在理解“之”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從這個題目當中能讀懂什么。我想學生應該能讀懂“在黃鶴樓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廣陵”等這些內容。并相機和學生一起交流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下文的“西辭”。然后我問學生:除此之外,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可能會說:“他們是什么時候分別的、送別時的情景如何、他們之間的友情怎樣?”等等。并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初讀古詩,要求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2、學法引路,再讀古詩。
自讀之前,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有哪些理解詞句的好方法,教師相機小結,并通過投影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讓學生用這樣方法試著學習這首詩。
3、交流匯報,精讀古詩。
在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對古詩所表達情感的整體把握。理解詩句意思對學生并不困難,因此,沒有必要在這花太多的時間,而是把體會詩中包含的濃濃情誼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對“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難點,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話描述“煙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看一組揚州春天的美景圖,最后讓學生借助課前搜集的資料,體會作者在與孟浩然分別時,內心除了惜別之情,還有對魅力揚州對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我給學生講他們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正因為他們之間感情深厚,所以在這么美的“煙花三月”,詩人的眼中沒有美景,只有“孤帆、”“遠影”,這時,相機和學生交流:為什么此時李白的眼中只有這些景物?他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體會到: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詩人在江邊送別好友,他心里裝只有好朋友,眼里只有好友乘坐的船只。望著好友的船只漸漸消失了,“盡”了,不盡的是詩人對孟浩然的情誼,想象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之長,詩人眼中見到的只有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而這滾滾東流的長江之水不正象征著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嗎?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讀古詩。
我扮演記者,隨機采訪詩人即學生,問他們“分別在即,你們倆都說了些什么?”“你站在江邊,望著好友的船只由近而遠,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讓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在學生更深一層理解他們深厚的感情之后,我出示課文插圖,播放委婉悠揚的音樂,用不同的提示語讓學生誦讀古詩。這樣做體現(xiàn)了一個讀的過程,從前面的讀正確、讀流利、讀明白到現(xiàn)在的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學生在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情。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作業(yè)。讓學生從中任選一項,也可以圍繞這首詩自己給自己設計作業(yè)。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五
各位老師: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后,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后,板書本課標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歷歷”是清楚可數(shù)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jié)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致內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
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內展開積極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找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偨Y之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總結之后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后板書音樂美。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么難了。經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此時,我會板書吊古傷今和思鄉(xiāng)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yè)。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yè)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xiàn)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六
黃鶴樓前月滿川,抱關老卒饑不眠。
夜聞三人笑語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聲清圓。
洞中鏗鋐落門關,縹渺入石如飛煙。
雞鳴月落風馭還,迎拜稽首原執(zhí)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黃金乞得重莫肩。
持歸包裹蔽席氈,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閭來觀已變遷,似石非石鉛非鉛。
或取而有眾忿喧,訟歸有司令幾年。
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哀可憐。
原君為考然不然,此語可信馮公傳。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七
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1、學會本課9個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1、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達到情感的共鳴。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1、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李白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教師引出今天將學習一篇與李白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自讀,指名讀,在讀中適當指導生字的讀音。
2、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3、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詞或句,劃一劃。
4、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后能讀好。
5、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后,此時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八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云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九
《古詩兩首》選自人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是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時,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jié):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于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及古詩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在理解詩句以及重點詞語含義的基礎上,能夠背誦、默寫古詩,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查找的資料了解詩人,理解詩句的意思。通過展開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使學生感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根據(jù)本課情真意切且詩文優(yōu)美,富于想象的特點,制定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據(jù)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理解詩句作為教學難點,課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內涵。
學生自由讀古詩,要讀通順。
同桌互相檢查。
指名讀,評價。
默讀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直至讀懂為止。
合作交流,相互補充。
7、說說你為什么這么畫?
故人:感情深厚的朋友。
下:在古代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都叫做下。
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肮路h影碧空盡”的妙處,在于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的惜別之情。
8、說說對詩意的理解。
9、此時是人站在江邊會想些什么。
10、你怎么才能讀出這依依難舍的情誼?
請同學們在音樂聲中將詩改寫成記敘文,也可以仿寫一首。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
《黃鶴樓送別》是國標本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走進名著”里的第三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熟讀課文,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學重點:鑒于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教學難點:感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時,我把指導朗讀和啟發(fā)想象貫穿于全過程。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采取朗讀感悟、啟發(fā)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主要以“自主讀書、合作探究、朗讀感悟”為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學習、積累、感悟語言。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嘗試讀、分角色讀、自我展示讀、師生合作讀、分組讀、賽讀、配樂讀、整體誦讀”等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積累語言,想象情境,使學生不但能從讀中領悟課文的情境和主要內容,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意識。
(一)復習導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xù)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課文是怎么通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xiàn)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隨著課文來細細體味。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抓住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xiàn)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jié),品味“賞景藏情”
1、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
“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抓住“藏”體會。
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為后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jié),品讀“對話寄情”
1、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2、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jié),體味“吟詩抒情”
1、俗話說得好,“送君干里,終有一別”!你能通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xiàn)出來嗎?
想象說話:
岸邊楊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鷗點點,好像。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說。
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么叫膾炙人口”呢?
3、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后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jié)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
好的板書設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思路、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的板書設計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導、發(fā)散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便于學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也為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理清了思路。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一
迢迢江上樓,飛構梯層穹。
黃鶴何年來,結巢白云中。
仙人整羽蓋,一往無遺蹤。
瑤笙紫河車,瀟灑余天風。
至今啟重關,呵守虎豹雄。
雕檐敞白日,闌檻標晴虹。
我因駐旄節(jié),登攀興何窮。
神行萬物表,目送雙飛鴻。
依依煙際帆,遠落三湘東。
霜清楚天碧,樹盡荊門空。
長辭愧禰生,高興懷庾公。
落日下樓去,煙水青濛濛。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二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利用課前有限的時間,讓學生背誦已學的古詩,采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并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接著,教師背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看與老師比誰能讀的更有味。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針對古詩提問,教師簡要進行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二、初讀課文,了解梗概。
1、學生初次接觸課文,興趣濃厚。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做到把課文中的字詞的音讀準,讀通讀順課文。在檢查自讀情況時,采用指名分小節(jié)朗讀,學生評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2、在初讀的基礎上,指名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yǎng)。
三、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后,指導學生觀察課文與以往課文的不同點。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請學生再讀課文,并動手找一找,劃一劃。
2、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說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詞或詩句的意思。通過學生找句子,讀一讀,說一說,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在讀中悟,悟后能讀好。
3、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后,此時我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四、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2、學生通過課文,找出“依依不舍”這個詞語。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個“原幕重現(xiàn)”的過程,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與孟浩然。通過言語與動作、神情來充分表達自己對詩情的理解,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五、內化積累、鞏固深化。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受學生情感的影響,我設計了一個古詩今唱的環(huán)節(jié),旨在讓課堂更輕松,更愉悅,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清唱,以達情感的共鳴,使語文課堂更具藝術性。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三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8月4日,我來到了這充滿了傳說色彩的黃鶴樓。
首先,我們步入黃鶴古肆。腳下踩的是古磚,周圍是雕欄瓦屋,一間間的小店賣瓷器的,賣服裝的……行人們悠閑的行走其中,甚至有人穿著旗袍,打著油紙瑟—我們仿佛回到了古代。這種感覺太奇妙了。
我們在一家小店里選購了一把孔明扇,沿著古道登上階梯,頓時眼前一亮,只見偌大一個清水池,水兒碧幽幽,池邊柳絮隨風飄飛,落在池面,泛起一片微波,有魚兒快活嬉戲。我們走到書畫廊前,歷代詩人書畫家的筆跡皆幅幅陳列,當真是“文人騷客,詩賦于此”。我在李白那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拍了照。
可是,黃鶴樓呢?真正的正主兒在哪里?我們一抬頭——一座形式典雅的古樓拔地而起,矗立在不遠方,一群大雁繞著樓頂不住的盤旋。那,可不正是黃鶴樓么?一瞬間,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涌上心頭:黃鶴樓啊黃鶴樓,古老的黃鶴樓,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黃鶴樓,歷盡了時光的洗禮,歲月的滄桑,看盡了朝代更替,風云變幻,人情世道,仍然那樣淳樸,那樣寧靜的立在那里,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而我們,一如歷朝的詩人們,站在這美麗建筑前,發(fā)出了同樣的感嘆!
彈指一瞬,似水流年,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事物,也都隨著這長江滔滔,消失在歷史的浩瀚煙海中,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變的,他們永遠的矗立,是歲月的見證者。
我們登上了塔頂。整個武漢立時俯瞰眼底。遠處茫茫的,那是浩瀚的長江,橫跨越過它的,那是“一五計劃”中建設的武漢長江大橋,高樓大廈鱗次皆比,在這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里,黃鶴樓卻是浮華中的一片綠洲,總是那么的純潔,那么的'清澈。
如此思緒如潮時,我突然聽到有人在說日語。只見兩個日本人站在我的身邊,其中一個年輕人微笑著贊賞般的手指著樓上精美的雕刻。許多外國人在樓上四處行走,觀賞著樓內的壁畫,工具和建筑。我的心里涌出了一種說不出的自豪感。……是的!這就是我們的黃鶴樓!凝聚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的黃鶴樓!每個異國人來到這里,又該
怎樣
贊嘆這古老的美麗啊!
過了許久,我才戀戀不舍的下了樓。此刻,遠處傳來了絲竹器樂的聲音。何處默笙簫?我尋著樂聲的方向,來到了黃鶴樓東角的“落梅軒”。原來是器樂團正在進行著演出。我進來時,軒內已坐了不少人,可是他們都很安靜,靜坐著聽人的演出。我也找了個位置坐下。只見幕臺上的人兒身著漢服。男子輕袍緩帶,高冠束發(fā),在編鐘前敲敲打打,時不時錘一下鼓,擊一記鈸。女子水袖流云,伏在古琴前素手輕揚,“楚調”使我們仿佛回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楚宮前聆聽御前演奏,“漁舟唱晚”帶我們進入了古典的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演出結束很久很久,我的耳邊還在徜徉著如泉水叮咚的輕揚樂聲。
黃鶴樓之行結束了。我也該乘車回廣州了。望著那古樸的古樓一點點遠去,消失,我的心里有些悵然若失。
再見了,美麗的黃鶴樓,我還會回來的。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四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黃鶴樓》。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后,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可事實卻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后,板書本課標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歷歷”是清楚可數(shù)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jié)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致內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后回答。從內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內展開積極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找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偨Y之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偨Y之后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后板書音樂美。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么難了。經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此時,我會板書吊古傷今和思鄉(xiāng)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yè)。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yè)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xiàn)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五
下聯(lián):吟風還弄笛,且喜人歸在鶴先。
上聯(lián):自從大地金雷,辟開光天一片;
下聯(lián):畢竟青霄黃鶴,飛騰世界三千。
上聯(lián):追尋黃鶴千年杳;
下聯(lián):不讓元龍百尺高。
上聯(lián):拄地撐天,千古*山千古畫;
下聯(lián):脫胎換骨,一樓風雨一樓詩。
上聯(lián):云開天可語;
下聯(lián):詩伴鶴來歸。
上聯(lián):云淡千秋,崔子留詩曾太息;
下聯(lián):樓高百尺,費公騎鶴定歸來。
上聯(lián):玉笛吹融兩*雪;
下聯(lián):梅花撒滿一城春。
上聯(lián):羽觴三醉重湖曉;
下聯(lián):鐵笛與聲萬戶秋。
上聯(lián):與誰重訪*家酒;
下聯(lián):到此難忘崔子詩。
上聯(lián):游客重來,舉手欲招云外鶴;
下聯(lián):仙人幾度,臨風催放笛中梅。
上聯(lián):憶曩時黃鶴飛來,曾聞玉笛;
下聯(lián):看此日白云靄去,難識金丹。
上聯(lián):一樓勝境招嘉客;
下聯(lián):三楚奇觀入畫廊。
上聯(lián):一樓萃三楚精神,云鶴俱空橫笛在;
下聯(lián):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流。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六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屬于“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力求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
2、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讓學生在民主與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自讀自悟,主動探究,讀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古詩及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只有五年級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終于、一飲而盡、凝視、佇立,雖然只有這樣短短幾個字,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誦讀之后學生終可知其滋味。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里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暫時"、"凝視"造句。
3、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指導學生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形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通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對于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采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1.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讓他們回憶上節(jié)課課文的中心內容,從而導入本文的中心。
2.直接出示本課的重點,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指名讀,學生自讀,,在讀中質疑,并提示學生仔細讀課文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1.光了解了詩意還不夠,更要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一種怎樣的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再自讀課文,把最能體現(xiàn)他們之間依依惜別的句子劃出來,并且可以在旁別可以寫上批注。
3.結合學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以及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在課文中劃出相對應的句子,結合課文說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意思,旨在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文包詩”這種體裁的特點。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并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制作書簽并贈送朋友,旨在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對友情的理解。
《清平樂·村居》是長春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1、學會本課5個生字。會寫3個字,掌握一個多音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文中詞的意思,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感受農家生活的閑適和勞動的快樂。
1.教法: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首先,“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實現(xiàn)堂教學生成性資源的構建。
(一)情景導入理解課題。
教學以畫導入,伴以琴聲,創(chuàng)設了恬靜的田園氛圍,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這樣的預社設為課堂的生成奠基良好的基礎。
(二)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通過學生之間的評價引導,促進學生對古詩詞認知深刻化。
(三)合作探究,質疑探索。
學生交流,分組進行合作探究。
著重理解:“醉”字的似醉未醉,“吳音”的細軟,想象“翁媼”會談些什么?“無賴”一詞的意思,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不多作講解,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只要抓住學生課堂生成的每一個亮點,讓生著力感受吳音的特點,白發(fā)翁媼的親密、浪漫,小兒的調皮、可愛。教學節(jié)奏張弛結合,從而實現(xiàn)了能力和情感目標。
(四)感悟詞境,熟讀成誦。
教師范讀,配樂,學生想象畫面,最后配樂背誦。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此,教師結合課文插圖再現(xiàn)詩境,讓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激發(fā)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五)目標檢測,總結全文課外延伸。
交流辛棄疾其人其作,推薦學生課外閱讀。
教師結束語: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一定對宋詞有了新的感受,希望你們以后在宋詞中盡情遨游,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以一課引一串,以本課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打開學生的詩詞的認識之門,樹立大語文觀。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七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下面是黃鶴樓的教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a.提問: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
b.講故事:傳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二.朗讀:
師范讀,生齊讀.
強調注意節(jié)奏(音韻兼顧意義),及聲調的抑揚、速度的急緩。
(如:讀“空”應低沉婉轉,聲音略為延長;“晴川”句可讀得恬淡自然。)。
三.師生探究:
a、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對仗工整,用詞優(yōu)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現(xiàn)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皻v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生4:我喜歡“白云千載空悠悠”句。給人一種悠閑適意的感覺。
生5:不。這句我感覺到的不是悠閑,而好像是孤獨寂寞。因為“空悠悠”顯得空空蕩蕩,使人頓時心生惆悵。
生6:我喜歡“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煙霧迷朦,真仿佛人間仙境。
生7:我讀來煙波浩渺,卻又聯(lián)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詩人也因此而生離愁別緒吧。
師:(贊賞地)同學們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解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它確實通過描寫詩人登臨黃鶴樓的所見,表現(xiàn)詩人的思鄉(xiāng)愁緒,這從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剛才同學們爭論“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見解。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中都出現(xiàn)了“空”字,詩人登上此樓,發(fā)現(xiàn)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樓宇,天地間也只有漂渺無依的浮云,理解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點頭)千年已逝,一切都如過眼云煙,在這種清廖孤寂中詩人自然生發(fā)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點頭)。
(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
b.那么,你對這首詩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
生9:頭三句每句中都有“黃鶴”二字,好像顯得重復羅嗦?
生10: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
生分組討論,力求每人都能談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個作中心發(fā)言。
生11:連用“黃鶴”三字,我們組認為是在強調黃鶴樓的得名,還可引人想象鶴的翩然身姿,仔細品去,回味無窮呢!
生1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同學認為寧靜,舒暢,是沒有將全詩統(tǒng)一起來讀,詩人在登臨黃鶴樓時,看“白云千載空悠悠”,心中就有歲月悠悠,世事蒼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我們認為應看作是一種凄美。
師(感嘆):是啊,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生15:剛才有同學提出“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詩人寫作此詩并不是為了表現(xiàn)黃鶴樓的美景,而是表現(xiàn)詩人的悵惘,思鄉(xiāng)之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討論的結果并不在于對錯,同學們只要能談出自己的見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了品味,解讀,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詩意去信馬由韁,而應在了解詩人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盡情去想象,去發(fā)揮。
(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
四、拓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這首詩不僅寫景,還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每一句都可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老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根據(jù)詩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請同學們也模仿著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充分發(fā)揮想象,綴珠成文。
師示范:“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fā)顯得宏偉與壯麗。登臨此樓,仰望長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懸浮于天地之間,沒有一絲雜色,就是那樣不沾煙火氣地潔白,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悠悠地飄蕩。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蕩滌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漢水平原黃鶴樓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在風的吹動下,那披著綠衣的生靈也會慢慢地跳起舞來,顯得那樣快樂活潑。再向黃鶴樓的東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個美麗的鸚鵡洲上,鮮嫩的芳草長得極其茂盛,讓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撫摸,聞著它,似乎也正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18:“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鳥歸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嘻嘻的笑聲多么認人羨慕!日暮降臨,一切都模糊起來,陰沉沉的天空中夾著一道道紅霞,如長江之浪一涌而來,又如烈火在燃燒。不遠的江面上,霧氣漸濃,我不知不覺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鄉(xiāng)之念。美麗溫柔的故鄉(xiāng)在我眼前閃過,在我腦中停佇。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滿笑聲的家,回到那能洗凈我腦中胸中愁絲的家!
(片斷寫作,雖有些描寫與詩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優(yōu)美的文字表達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后記。
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就是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見解,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勇于質疑。發(fā)揮學生的想象,以讀促寫。對于描寫優(yōu)美的文章要給與肯定。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八
此詩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寫作者登上高山望黃鶴樓所感所想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望黃鶴樓原文: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
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蹇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觀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
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
望黃鶴樓翻譯:
向東眺望黃鶴山,只見黃鶴山威勢雄偉橫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環(huán)繞著白云,中間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陽。
山巒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聽說過許多仙人在這里學習飛身升天之術,一朝成仙飛間蓬萊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來空空蕩蕩。
丹灶早已生出塵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靜無聲,失去了先前的生氣。
地宅荒古長滿了雜草,庭中苦寒,芝術之類的藥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臨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閑逸之致。觀覽奇異遍及各個名山,所見卻都不能與這座山匹敵。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認不再會有客旅情懷了。
望黃鶴樓字詞解釋;
雄雄:氣勢雄偉。
彎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飛術:仙術,求仙升天之術。
蓬海:即蓬萊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稱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煉取丹藥之灶。
清謐:清靜、安寧。
蹇:句首語助辭。
躋:登。
望黃鶴樓背景:
詩作于肅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時李白自零陵歸至巴陵、江夏。黃鶴山,即黃鶴礬,又名黃鵠山,在鄂州江夏縣東九里,今武漢市長江大橋南首蛇山。傳說昔有仙人控黃鶴于此,故得名黃鶴山。詩中描繪了黃鶴山的雄偉氣勢與壯美景色。
望黃鶴樓賞析: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巖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張的手法渲染黃鶴山的雄偉氣勢。開頭先寫山的高大:“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極力形容黃鶴山的威勢,只見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從側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紅日?!边h看去,朵朵白云似乎從山的四周升騰而起,一輪紅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著。波浪般起伏、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凌空橫跨,寬闊無邊;高高聳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顯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詩句,全由首句“東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縱望、側望、環(huán)望。整個黃鶴山幾乎全被詩人望遍了。可以看出,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過?!耙怀蚺詈?,千載空石室”,人去樓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當年煉丹的'石室了?!敖鹪钌鸁煱?,玉潭秘清謐”,煉丹的“金灶”,已滿是煙塵和埃垢;注滿玉液之潭,如今已一無所有;整個黃鶴山似乎都被一種清幽寂靜的靜的氣氛所籠罩,一切是那樣的神秘?!暗毓胚z草木,庭寒老芝術。”一片荒涼冷寂的畫面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叢生;庭園里,靈芝之類的藥草,已經蒼老枯萎。
從“頗聞列仙人”至“庭寒老芝術”是第二段,共八句。詩人扣緊有關黃鶴山的傳說,描繪仙人飛升后的荒涼景象。寫法仍從“望”字入筆,但卻已經雜入許多虛無的幻想,濃化了全詩的氣氛。
從“蹇予羨攀躋”至篇終是第三段。這一段寫由黃鶴山的奇?zhèn)ズ陀嘘P仙人的傳說所引起的向往之情?!板坑枇w攀躋,因欲保閑逸”兩句,毫無隱諱地抒寫自己的仰慕與欣羨,詩人很愿攀援而上。詩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感情,原因在于“保閑逸”,亦即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過著閑逸的生活?!坝^奇遍諸岳,茲嶺不可匹”兩句,與一、二兩段相呼應,說明,盡管詩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黃鶴山卻是無與倫比、無可匹敵的。
總體來說,此詩經過實際的比較,詩人終于決定把黃鶴山做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從此永遠結束作客他鄉(xiāng),寄人籬下的生活:“結心寄青松,永悟客情畢?!边@里的“青松”代指黃鶴山,同時也象征看詩人堅韌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拔颉?,覺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鄉(xiāng)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詩人奔波流浪,懷才不遇的一生。
作者資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漢族,祖籍隴西成記(今甘肅天水)。一說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于綿州昌?。ń袼拇ń停?。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十九
七月份,我們坐飛機來到武漢,看到宏偉的黃鶴樓,那一幕幕的景色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剛進入黃鶴樓院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它們做的非常精美。被這些小玩意吸引去眼球,卻忘記眼前的那座龐然大物。返過神來,我立即沖進樓內,里面的景象真是讓我吃驚。懸掛著的裝飾燈高貴而又典雅,與門檻相對的墻上,刻上一副雄偉壯觀的壁畫,大家都在津津有味的道著畫的意境和詩意??上В驗闀r隔多時,已經遺忘畫的內容和它美妙的故事。來到二樓便看到一些掛在柱子上的詩詞句,墻上刻畫的也有許多。再往上一層,是賣紀念品的地方。爬老久,我終于到達頂峰。哇,這兒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小斑點”來回的挪動位置,還有那寬長的長江,長江上的漁船,此刻顯得那么秀氣,可愛,玲瓏。圍繞著黃鶴樓的參天大樹竟與我一般高矮,樓下的大鐘,不時的敲擊著?!斑?---咚”,仔細瞧瞧,原來是,只要有人往大古鐘下的小瓷碗投中一枚錢幣,旁邊的一個中年男人就會把大鐘敲響,并拿著個大喇叭,喊叫著“事業(yè)騰達,萬事如意”。
再看看這個鐘,簡直就是從少林寺拉出來的一樣。離開黃鶴樓,我環(huán)顧四周,人們都發(fā)出陣陣贊嘆聲,這只“黃鶴”深深印在人們心中,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美好!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二十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湖北武漢,是一座十分美麗的城市,那里有一座三大名樓之手的黃河樓。
一進黃鶴樓的大門,就聽到一陣鳥鳴聲,唧唧喳喳,唧唧喳喳,哦,原來是小鳥在唱歌哩,好像在說:“歡迎來到黃鶴樓,黃鶴樓歡迎你們的到來!”;又聞到一陣清香,哦,原來是花兒們開啊!你瞧:花兒萬紫千紅,五顏六色,都在爭著在開放哩!花兒們群芳吐艷,美麗極,聞起來更是讓人沁人心脾,心曠神怡。
樹,又是那樣綠,綠的好像是讓大自然這位“染發(fā)師”染過似的;樹,又是那樣多,多得像似大自然這位“種植能手”在許多小樹苗,細心的給它們澆水、施肥……似的。
天,是那樣藍,藍的像被大自然這位“染發(fā)師”染成湛藍色,又像是被擦得一塵不染,沒有雜色的鏡子;天,又是那樣長,像是一條長長的公路,白云,像一個個人,在“公路”上邊走邊哼著小曲兒。
長江,淺綠色中,泛著一點兒黃色,那是泥沙,在金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水面射出刺眼的光芒,好像是為長江換上一身金黃色的衣裳,美麗極。用我學過的形容詞都無法形容長江的美麗!
這就是黃鶴樓,這就是令我驕傲而自豪的黃鶴樓。
不用說我是多么的喜歡黃鶴樓,它歷史悠久,卻還是非常美麗,雖然它歷史有幾千多年,可參觀黃鶴樓的人仍然非常多,讓人去一次還想去一次,去多少次還想去,總感覺不過癮。
太陽落山,我們也要走,回去的時候,我禁不住的往回看,依依不舍,戀戀不舍。哎,再見,黃鶴樓,令我流連忘返的黃鶴樓。
黃鶴樓的說課稿篇二十一
黃鶴樓的傳說歷史悠久,一直與屢毀屢建的黃鶴樓相生相伴,且不斷豐富延展。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黃鶴樓的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說的是一段有關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黃鶴樓的傳說。
相傳在三國時期,有個姓辛的大姐,在江邊開了個小酒館,生意不好不壞,因為辛大姐待人熱情,貨真價實,靠老街坊鄰居照顧生意,倒也能養(yǎng)家糊口。有一天,店門口來了個不修邊幅、穿著個性、形象前衛(wèi)的中年漢子,換種說法,就是來了個要飯的。
開口找辛大姐要碗酒喝,辛大姐菩薩心腸,可憐他慘絕人寰的外表形象,給他一大碗,結果這哥們天天都來要酒喝,辛大姐雖然也不富裕,但自家釀的,也不值幾毛錢,就每天照給不誤。就這樣整整過了一年,這一天中年大叔對辛大姐說:“喝了你一年的酒,不能白喝,送給你一個禮物吧?!闭f完就從破襖子里掏出一塊桔子皮,在酒店的墻上畫了一只鶴,一只桔黃色的鶴,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辛大姐當時都快哭了,不帶這么坑人的,剛刷的墻呀,粉刷匠的工錢還沒給呢,我這是招誰惹誰了。
有一天,幾個客人喝大了,耍酒瘋,擊箸而歌——就是一邊敲筷子一邊瞎唱,結果墻上的黃鶴竟然伴隨著節(jié)拍跳起舞來,這太震撼了,太震汗了,這簡直是神跡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方圓百里的人都知道這事兒了,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欣賞,更有些知識份子、磚家叫獸每天流連不去。辛大姐的生意自然就越做越好,越做越大,經過十年的發(fā)展,當年的小酒店也變成了大酒樓。這一天那個要飯的又來了,辛大姐感激不盡,拉著他的手說:“大哥,商量個事兒唄,勞您的大駕,能把這座三層酒樓的墻都畫滿仙鶴嗎?這十年大家看獨舞都看膩了,他們說想看廣場舞,要是有大型團體操就更好了?!边@位大叔臉色大變,飛快從破襖里掏出一只笛子,開始吹起曲子來,沒一會,就有一片片的彩云從天而降,墻上的黃鶴也飛了下來,中年人坐上鶴背,在彩云環(huán)繞下,飛天而去。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很早以前有個窮苦的老婆婆在武漢的蛇山上擺了個小茶攤。老婆婆心地善良遠近的窮苦人都愿意到她的茶攤歇腳喝茶。一天早上老婆婆看見一個道士昏倒在地上她連忙把他扶起給他擦臉。道士醒后老婆婆請他喝茶。道士說他已經三天沒吃飯了哪有錢喝茶啊老婆婆就沖了茶又掏錢買了兩個燒餅給道士吃。道士吃了餅、喝了茶站起來笑著說“好心必有好報。”說著用手一指只見金光一閃老婆婆揉揉眼睛一看小茶攤變成了好大的一座茶樓。道士又在墻上畫了一只黃鶴說“你拍三下它就會下來跳舞?!闭f完就不見了。老婆婆的茶攤變成了茶樓大家邊喝茶邊看黃鶴跳舞高興極了。生意越來越好了。黃鶴會跳舞的消息傳到一個地主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把黃鶴弄到手就發(fā)大財了一天財主帶人來到茶樓就喊“我家會跳舞的黃鶴丟了聽說在這里快還給我”老婆婆向墻上一指說“有本事你拿走”財主一看原來是幅壁畫。財主紅著臉低著頭溜走了招得滿堂的茶客哈哈大笑??h太爺聽說此事他想把黃鶴獻給皇帝自己好升官發(fā)財??h太爺帶人來到茶樓大家正興高采烈地欣賞黃鶴跳舞??h太爺一看到黃鶴也顧不得做官的。
尊嚴。
了直朝黃鶴撲去。不等縣太爺近身黃鶴一抖翅膀飛回到墻上去了。縣太爺連忙拍手手都拍腫了黃鶴仍然在墻上一動不動??h太爺氣的快瘋了下令說“連墻一起給我搬回府去”縣太爺在縣衙里又燒香上供又作揖磕頭可是黃鶴還是一動不動??h太爺氣壞了叫人涂油漆蓋上油刷了幾遍黃鶴照樣出現(xiàn)在墻上。縣太爺又叫人用火燒大活燒了好久黃鶴依然完好如初。突然黃鶴眨眨眼睛從墻上飛下來縣太爺喜出望外連忙抱住黃鶴的腿。黃鶴飛起來了飛上了天??h太爺也跟到半空里他的烏紗帽都被風刮掉了。飛呀飛縣太爺?shù)皖^一看黃鶴正飛在波濤洶涌的長江上空。縣太爺嚇壞了全身發(fā)抖一松手從半空中掉到長江里淹死了。黃鶴飛回茶樓老婆婆坐到黃鶴身上飛向了遠方。以后人們就在這茶樓的地方建起了黃鶴樓。如今它又以嶄新的姿態(tài)矗立在長江邊上。
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是有名的旅游勝地,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在黃鶴樓門前,有一座雕塑——一只銅鶴腳踏龜背,龜背上有一條蛇。人們雖然都贊賞黃鶴樓的勝景,但一般卻不清楚它的來歷。
相傳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對夫妻,開著一個小酒館,吸引著小市民經常來這里飲酒作樂。
有一天,老板娘發(fā)覺一位衣不遮體的乞丐,他只喝酒,不買菜。老板娘覺得這樣賺不了他多少錢,便與丈夫商定一個計謀,乞丐再來喝酒時,便以好言相勸,將他轟走。第二天,乞丐又來了。老板娘便對他說:“先生,你早。你是我們的老主顧了,天天來喝酒卻不買菜,不知是什么原因。因為你來得不是時候,如果從明天開始,你第一個到來,喝的是我們店一天的第一碗酒,便酒菜俱全。但如果其他客人先到,就請你不要再進酒店?!逼蜇ば廊唤邮芰死习迥锏闹饕狻?BR> 第二天酒店一開門,乞丐果然第一個先到,老板娘只好給他酒菜。第三天又是如此,第四天、第五天也是如此。老板娘于是心生一計,早開門,結果乞丐還是第一個;晚開門,他仍是第一個;不開門他就不來。就這樣過了三年零三個月。一天老板娘頓時覺得這乞丐不是一般人。于是和她的丈夫雙雙跪在乞丐面前,懺悔思過。乞丐說:“你們終于覺悟了!”原來他是呂洞賓。從此,呂洞賓喝酒的故事傳開了。他覺得不應該白喝,便在酒店里的墻壁上畫了一只黃色的仙鶴,還沒畫完,仙鶴便活了。酒客們見此情景,驚奇不已,這件事不脛而走。
于是,來看鶴的人越來越多。老板娘見有利可圖,便在門窗上都掛上簾,使外面的人沒法看見仙鶴。她還掛出一張招牌:“凡觀鶴者,必購酒三杯?!庇捎谟^鶴的人絡繹不絕,過了三年零三個月,酒店發(fā)了大財。
老板娘對呂洞賓說:“你給我的福分太多了,但如果用賺的錢蓋一座樓,請你多畫幾只仙鶴,那賺的錢豈不是更多了嗎?”呂洞賓覺得老板娘真是貪得無厭,但還是答應蓋座樓。樓蓋成后,開業(yè)典禮的那天,呂洞賓向墻上的黃鶴一招手,黃鶴便展翅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