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優(yōu)質13篇)

字號:

    通過總結,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偨Y可以借鑒一些寫作技巧,如采用概括性的句子、使用引用等。通過學習這些總結范文,我們可以豐富自己的寫作技巧和表達能力。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一
    了解數軸的概念,能用數軸上的點準確地表示有理數。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與實際操作,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數與形結合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數軸的三要素,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難點】。
    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實例溫度計上數字的意義,引出數學中也有像溫度計一樣可以用來表示數的軸,它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軸。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用畫圖的形式表示東西向馬路上楊樹,柳樹,汽車站牌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生活動:畫圖表示后提問。
    提問2:“0”代表什么?數的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么?對照體溫計進行解答。
    教師給出定義:在數學中,可以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這條直線叫做數軸,它滿足: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代表原點;通常規(guī)定直線上向右(或上)為正方向,從原點向左(或下)為負方向;選取合適的長度為單位長度。
    提問3:你是如何理解數軸三要素的?
    師生共同總結:“原點”是數軸的“基準”,表示0,是表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正方向是人為規(guī)定的,要依據實際問題選取合適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如圖,寫出數軸上點a,b,c,d,e表示的數。
    (四)小結作業(yè)。
    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數軸的三要素,用數軸表示數。
    課后作業(yè):
    課后練習題第二題;思考:到原點距離相等的兩個點有什么特點?
    四、板書設計。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二
    1劉娟。
    塘湖初級中學。
    用心愛心專心。
    簡談如何進行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回顧教學過程,深感教學反思的重要,就此簡述,與大家共勉。
    一、教學反思的內涵及重要性。
    教學反思,顧名思義,是教師對自己參與的教學活動的回顧、檢驗與認識,本質上是對教學的一種反省認知活動。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并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是一種學術活動。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實踐加上及時反思才能成長,在經驗之中有規(guī)律可循??鬃诱f過“學而不思則罔”,學習如此,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學習,所以也要反思;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反省,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概括,課堂教學實踐后不反思,那么他們就很難成長為專家型教師。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研究型教師。
    二、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
    明確數學教學反思的內容,這是進行數學教學反思的前提。理論上,任何與教學實踐相關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反思的對象和內容。但一般而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比較、教學中的成敗得失、教學機智與靈感、課堂互動情況以及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對象。通常,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確定反思的內容。例如,根據教學活動的順序,分階段確定反思的內容;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各種要素,確定反思的內容。當然,不同的角度之間一定會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選擇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內容,有側重地進行思考。
    (一)根據教學活動順序確定反思內容。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及其地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教學目的,重點與難點,如何依據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的邏輯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學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時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情況,設計哪些練習以鞏固新知識,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等,都已經有一定的思考和預設。教學設計的反思就是對這些思考和預設是否與教學的實際進程具有適切性進行比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處及其原因,從而有效地改進教學。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掌握數學雙基、發(fā)展數學能力的認識活動,也是學生在掌握數學的雙基、發(fā)展數學能力的過程中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實踐活動.數學教學過程既包含教師的“教”,又包含學生的“學”,是教與學矛盾統(tǒng)一的過程.從“學”的角度看,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發(fā)展智力、形成數學能力的過程,也是理性精神和個性心理品質發(fā)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環(huán)境、校園文化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師、學生和教學中介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教學中介是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于學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反饋和教學環(huán)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體是教學內容.對數學教學過程的反思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2)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情況;
    (3)是否啟發(fā)了學生提問,;
    (4)問題是否恰時恰點,學生是否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機會;
    (5)核心概念的“解構”、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準確、到位;
    (7)是否滲透和強調了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
    (8)教師語言、行為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學生有什么反應;
    (9)各種練習是否適當;等。
    3.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度的變化,個人教學經驗的變化,實施有效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學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其中,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如有不足,該如何彌補,是教學效果反思的重點。
    4.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這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持續(xù)不斷的反思過程,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必備。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學經歷,使之沉淀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歸納和概括,提煉出其中的規(guī)律,使之成為有一定普適性的理論。沒有經過教學反思的經驗,其意義是有限的。如果教師只對個人經驗作描述性的記錄而不進行解釋,那么這些經驗就無法得到深層次解讀,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只有對經驗作出解釋后,對經驗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形成經驗的過程既是對經驗的解釋過程也是對經驗的理解過程。在教學反思實踐中,可加以記錄,內容包括:一是忠實記錄并分析所發(fā)生的種種情況;二是經驗本身不斷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使經驗得到升華,改善教師的理念與操作體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學理論。
    (二)根據教學活動涉及的要素確定反思內容。
    從教學活動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確定反思內容。
    1.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師在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其效果,并提出改進建議。包括教學目標的定位,重點難點的處理,教學階段的劃分與教學處理,教與學的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問題情境的設置(與數學、生活或其它學科聯系的背景),提問質量,師生互動,板書的設計,計算機等教學技術的運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課題的引進,課堂作業(yè)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組活動的設計等。其中特別要注意反思是否圍繞數學概念、思想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及落實情況。
    2.學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分析其成因,并據此提出教學改進建議,反饋到教學設計的改進中。具體包括對學生當前認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計是否符合學生現狀,學生對概念的本質、思想方法的理解狀況及其原因,學生對課堂中某些關鍵性問題的反映(包括行為表現、語言表達等)及其原因分析,對課堂中學生思維活動特征的分析,對學生使用的問題解決策略的分析,對學生作業(yè)情況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包括用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相適應的方式呈現內容的價值觀內涵,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溝通,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對數學學習的認識與態(tài)度,學習動機與自信心,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等。
    三、數學教學反思的步驟。
    具體進行教學反思時,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梢园凑杖缦虏襟E進行。
    截取的片斷應該是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緊密相關的,描述了一個完整的教學事件。因此,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需要我們事先對教學設計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在聽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課堂中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進行仔細觀察,包括活動的形式、內容和結果等,做出“全息紀錄”,并要通過觀看錄像進行仔細核對。有必要時,應當通過“追問”的方式,如“當時你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這樣說?”等,向學生進一步搜集相關信息。
    2.提煉反思的問題(案例問題)。
    案例問題是案例的靈魂,是反思活動的主要線索。這些問題不僅要圍繞反思的主題,揭示案例中的各種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啟發(fā)性,能夠引發(fā)其他人的反思和討論。因此,提煉反思問題時應注意:第一,圍繞當前的課堂教學活動;第二,是被廣大教師普遍關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第四,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疑難問題;第五,不同層次的教師能夠參與討論的;第六,可以與一定的理論相銜接的。好的反思問題是那些能夠引發(fā)大家思考和討論的問題,是大家都“有話可說”的問題,而不是“最后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問題”。
    3.個人撰寫反思材料。
    撰寫反思材料時,應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反思問題??梢酝ㄟ^分析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課堂反映,即教師是怎么教的、學生是怎么說—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進行原因分析,分析時應當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最后應當給出改進的方案。
    以上就是數學教學反思的一些內容和方法,結合了自己工作的實際經驗,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更多經驗,還期待大家的指導。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三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相交線、垂線的定義,在具體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定義,能找到圖形中的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以及對頂角。
    2、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推斷等方法準確找到圖形中的鄰補角、對頂角,能夠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識圖能力,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1、重點: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的性質與應用,以及對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概念和應用的理解。
    2、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1、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線的圖形,和同學們探討自然界中還存在哪些相交線的圖形,幫助同學們理解數學和生活的緊密關系。
    3、抽象圖形:抽象出具體的圖形,和同學們一起給出相交線的定義。
    5、嘗試反饋:在和同學們的探討中和同學們一起給出鄰補角和對頂角的定義。
    6、在相交線的模型中,如果兩條相交線形成的四個角為直角,介紹垂線的定義。
    7、進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條直線與另一條直線之間的關系之后進一步研究一條直線與兩條直線分別相交時,討論沒有公共頂點的兩個角之間的關系,理解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定義。
    引導同學們一起進行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并強調對頂角的概念和性質的理解。
    第七頁,第二題,第六題,第十題。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四
    2,了解分類的標準與分類結果的相關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義;
    3,體驗分類是數學上的常用處理問題的方法。
    正確理解分類的標準和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正確理解有理數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兩個學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數,通過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又知道了現在的數包括了負數,現在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任意寫出3個數(同時請3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
    問題1:觀察黑板上的9個數,并給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可能只給出很粗略的分類,如只分為“正數”和“負數”或“零”三類,此時,教師應給予引導和鼓勵。
    例如,對于數5,可這樣問:5和5.1有相同的類型嗎?5可以表示5個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數嗎?(不可以)所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數,數5是正數中整個的數,我們就稱它為“正整數”,而5.1不是整個的數,稱為“正分數。(由于小數可化為分數,以后把小數和分數都稱為分數)通過教師的引導、鼓勵和不斷完善,以及學生自己的概括,最后歸納出我們已經學過的5類不同的數,它們分別是“正整數,零,負整數,正分數,負分數’。按照書本的說法,得出“整數”“分數”和“有理數”的概念。
    “統(tǒng)稱”是指“合起來總的名稱”的意思。
    1,任意寫出三個有理數,并說出是什么類型的數,與同伴進行交流。
    2,教科書第10頁練習。
    此練習中出現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學生作如下的說明。
    把一些數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數的集合,簡稱“數集”,所有有理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有理數集。類似地,所有整數組成的數集叫做整數集,所有負數組成的數集叫做負數集……;數集一般用圓圈或大括號表示,因為集合中的數是無限的,而本題中只填了所給的幾個數,所以應該加上省略號。
    思考:上面練習中的四個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體有理數的集合嗎?也可以教師說出一些數,讓學生進行判斷。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開。
    創(chuàng)新探究。
    問題2:有理數可分為正數和負數兩大類,對嗎?為什么?
    教學時,要讓學生總結已經學過的數,鼓勵學生概括,通過交流和討論,教師作適當的指導,逐步得到如下的分類表。
    有理數這個分類可視學生的程度確定是否有必要教學。
    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都是有理數(圓周率除外),有理數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1題。
    (2)教師自行準備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本課在引人了負數后對所學過的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提出了有理數的概念。分類是數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思想并進行簡單的分類是數學能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分類標準與分類結果的關系,分類標準的確定可向學生作適當的滲透,集合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長的過程,本課不要過多展開。
    2,本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可避免直接進行分類所帶來的枯燥性;同時還體現合作學習、交流、探究提高的特點,對學生分類能力的養(yǎng)成有很好的作用。
    3,兩種分類方法,應以第一種方法為主,第二種方法可視學生的情況進行。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五
    3、在教學中適當滲透分類討論思想。
    重點: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重點: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1、同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學生回答:兩次運動后物體從起點向右運動了8m。寫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師:如果物體先向左運動5m,再向左運動3m,那么兩次運動后總的結果是多少?
    學生回答:兩次運動后物體從起點向左運動了8m。寫成算式就是(—5)+(—3)=—8(m)。
    師生共同歸納法則:同號兩數相加,取與加數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2、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學生回答:兩次運動后物體從起點向右運動了2m。寫成算式就是5+(—3)=2(m)。
    師生借此結論引導學生歸納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3、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零。
    教師:如果物體先向右運動5m,再向左運動5m,那么兩次運動后總的結果是多少?
    學生回答:經過兩次運動后,物體又回到了原點。也就是物體運動了0m。
    師生共同歸納出: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零。
    教師:你能用加法法則來解釋這個法則嗎?
    學生回答:可用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來解釋。
    一般地,還有一個數同0相加,仍得這個數。
    課本p18例1,例2、課本p118練習1、2題。
    運算的關鍵:先分類,再按法則運算;
    運算的步驟:先確定符號,再計算絕對值。
    注意:要借用數軸來進一步驗證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異號兩數相加,首先要確定符號,再把絕對值相加。
    課本p24習題1.3第1、7題。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數軸形成的過程,感受類比、數形結合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直觀表示有理數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建立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二)難點。
    數軸的引入.。
    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程序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1.創(chuàng)設情境。
    源于初一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提高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
    2.實物抽象。
    多媒體出示問題:
    (圖略)。
    (1)試一試:你能幫助這些小動物找到自己的位置嗎?
    (2)想一想:小雞與小貓如何區(qū)別自己的位置呢?
    (3)做一做:怎樣用數簡明地表示這些小動物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關系(方向,距離)?(注重說出表示方法及其意義)。
    (4)觀察圖形,試著用一句話反映圖形所示的內容.同桌交流得出結論.(把正數、0和負數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出來)。
    (5)聯想:生活中有類似的例子嗎?
    結合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中獲得知識和經驗.。
    以動畫的形式,通過旋轉、抽象、類比、概括等環(huán)節(jié)展示數軸的形成.(播放動畫二)。
    讓學生首先從直觀上有一定的感受,為后面的建模過程積累必要的經驗.3.抽象建模。
    (2)讓學生根據描述性定義,各畫一條數軸,然后學生互評,教師總結:
    取原點,規(guī)定正方向,選取單位長度.。
    (三)合作交流構建新知1.例1:如圖,指出數軸上、、、四點各表示什么數.(此問讓學生獨立完成)。
    (圖略)2.例2:請在上圖中找出表示-2,-3,-的點.(教師以其中一個為例,引導學生分析其在數軸上的位置,讓學生模仿老師的思路,找出另外2個有理數的位置)。
    4.觀察圖5和自畫圖中表示各數的點與原點的相對位置關系,你發(fā)現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得出規(guī)律,最后完成填空)。
    5.回到情境1中,深層理解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四)小結與作業(yè)1.小結。
    與同桌交流,本節(jié)課里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
    全班內進行交流,會畫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2題.。
    (2)選做題:請找出幾例生活中的數軸.。
    分層要求,滿足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
    四、教案設計說明。
    (一)問題情境。
    從具體到抽象,吸引學生參與.。
    (二)建立模型。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在理解數軸的基礎上,把數軸運用到新的環(huán)境中.。
    (四)小結與作業(yè)。
    面向全體學生,分層要求,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
    (五)評價。
    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發(fā)揮評價具有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七
    學習目標:
    1、掌握數軸概念,理解數軸上的點和有理數的對應關系。
    2、會正確地畫出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給定的有理數,會根據數。
    軸上的點讀出所表示的有理數。
    3、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重點:數軸的概念。
    教學難點: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的概念,并初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問題1:在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米和。
    師提出問題:(1)先畫什么呢?
    (2)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3)怎樣正確擺放這幾者的位置呢?
    問題2:怎樣用數軸簡明地表示這些樹,電線桿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
    關系(方向、距離)。
    師生合作完成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引導學生思考上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建立數軸的概念。
    問題3:怎樣正確地畫一條數軸,數軸需哪幾個條件?
    怎樣才能將不同數的點清楚表示出來?
    嘗試畫滿足條件的數軸。
    可以先讓學生試著畫出自己想象的數軸,并把學生不同畫法展示出來。先讓學生交流哪種畫法規(guī)范,然后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得出數軸的特征:
    (1)數軸是一條直線。
    (2)數軸三要素:原點。
    正方向。
    單位長度。
    (題目及圖形在導學案上)。
    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問題。
    (1)畫出數軸并表示下列有理數。
    91.5-22-2.52(2)寫出數軸上a、b、c、d、e表示的數。
    (圖形在導學案上)。
    觀察發(fā)現:(1)哪些數在原點的左邊?哪些數在原點的右邊?由此你會。
    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2)每個數到原點的距離是多少?由此你會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小組討論,交流歸納完成上述問題。
    四、鞏固提高。
    1、畫出數軸并表示下列有理數。
    (1)-3-2-10123。
    (2)-30-20-100102030。
    (3)155122-2-。
    2五、課堂小節(jié):、數軸的概念。、數軸的三要素。、數軸的作法及數與點轉化過程。
    六、作業(yè):
    必做題:教科書第14面習題1、2第二題123。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正數與負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
    2.會判斷一個數是正數還是負數.
    3.會用正負數表示互為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重點:會判斷正數、負數,運用正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的意義.
    教學難點:負數的引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讓同學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況.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舉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如溫度是零上7℃和零下5℃,買進90張課桌與賣出80張課桌,汽車向東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為了用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我們把具有其中一種意義的量,如零上溫度、前進、收入、上升、高出等規(guī)定為正的,而把具有與它意義相反的量,如零下溫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規(guī)定為負的,正的量用算術里學過的數表示,負的量用學過的數前面加上“-”(讀作負)號來表示(零除外).
    活動每組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學說出有關相反意義的兩個量,由其他同學用正負數表示.
    討論什么樣的數是負數?什么樣的數是正數?0是正數還是負數?自己列舉正數、負數.
    總結正數是大于0的數,負數是在正數前面加“-”號的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是正數與負數的分界點.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舉出幾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并分別用正、負數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有“上升”與“下降”,“前”與“后”、“高于”與“低于”、“得到”與“失去”、“收入”與“支出”等.
    【例3】某項科學研究以45分鐘為1個時間單位,并記為每天上午10時為0,10時以前記為負,10時以后記為正.例如,9:15記為-1,10:45記為1等等.依此類推,上午7:45應記為()。
    a.3b.-3c.-2.5d.-7.45。
    【點撥】讀懂題意是解決本題的關鍵.7:45與10:00相差135分鐘.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為了表示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引進了負數.正數就是我們過去學過(除零外)的數,在正數前加上“-”號就是負數,不能說“有正號的數是正數,有負號的數是負數”.另外,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1.下表是小張同學一周中簡記儲蓄罐中錢的進出情況表(存入記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張一共用掉了多少錢?存進了多少錢?
    (2)儲蓄罐中的錢與原來相比是多了還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負數的方法記賬,你還可以怎樣記賬?比較各種記賬的優(yōu)劣.
    2.數學游戲:4個同學站或蹲成一排,從左到右每個人編上號:1,2,3,4.用“+”表示“站”,“-”(負號)表示“蹲”.
    (2)增加游戲難度,把4個同學順序調整一下,但每個人記作自己原來的編號,再重復(1)中的游戲.
    (五)課堂跟蹤反饋。
    夯實基礎。
    1.填空題:。
    (1)如果節(jié)約用水30噸記為+30噸,那么浪費20噸記為噸.
    (2)如果4年后記作+4年,那么8年前記作年.
    (3)如果運出貨物7噸記作-7噸,那么+100噸表示.
    (4)一年內,小亮體重增加了3kg,記作+3kg;小陽體重減少了2kg,則小陽增加了.
    2.中午12時,水位低于標準水位0.5米,記作-0.5米,下午1時,水位上漲了1米,下午5時,水位又上漲了0.5米.
    (1)用正數或負數記錄下午1時和下午5時的水位;。
    (2)下午5時的水位比中午12時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糧食每袋標準重量是50公斤,現測得甲、乙、丙三袋糧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數表示,請用正數和負數記錄甲、乙、丙三袋糧食的超重數和不足數.
    (六)課時小結。
    1.與以前相比,0的意義又多了哪些內容?
    2.怎樣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用正數表示其中具有一種意義的量,另一種量用負數表示)。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九
    了解數軸的概念,能用數軸上的點準確地表示有理數。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與實際操作,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系,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數與形結合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數軸的三要素,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教學難點。
    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實例溫度計上數字的意義,引出數學中也有像溫度計一樣可以用來表示數的軸,它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軸。
    (二)探索新知。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用畫圖的形式表示東西向馬路上楊樹,柳樹,汽車站牌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生活動:畫圖表示后提問。
    提問2:“0”代表什么?數的符號的實際意義是什么?對照體溫計進行解答。
    教師給出定義:在數學中,可以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這條直線叫做數軸,它滿足: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代表原點;通常規(guī)定直線上向右(或上)為正方向,從原點向左(或下)為負方向;選取合適的長度為單位長度。
    提問3:你是如何理解數軸三要素的?
    師生共同總結:“原點”是數軸的“基準”,表示0,是表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正方向是人為規(guī)定的,要依據實際問題選取合適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如圖,寫出數軸上點a,b,c,d,e表示的數。
    (四)小結作業(yè)。
    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數軸的三要素,用數軸表示數。
    課后作業(yè):
    課后練習題第二題;思考:到原點距離相等的兩個點有什么特點?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十
    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意識建立的關鍵時期,而學生對于教師的良好感情則是課堂互動的基礎。教師在教課過程中應該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因為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增加對教師的依賴感,降低了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互動,適當地增加問題的提問。另外,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結合實際,問題的設置要盡量貼近中學生的興趣愛好,打破原來枯燥的說教方式。只有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臺,學生才能對課堂感興趣,才能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一)加強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個步驟,而細看當今中學生的答題試卷便可發(fā)現,因為審題出錯的題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審題能力是解題的關鍵步驟。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如可以讓學生在讀題時用筆標出關鍵條件,也可以讓學生小聲朗讀題目。這都有助于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
    (二)設置思維型問題,給學生留下想象空間
    無論是課堂例題的設置還是課后練習題的設置,都需要教師動腦筋,教師要用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去吸引學生,并使之從中得到練習,加強對知識的鞏固。思維發(fā)散的題目對于學生各項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很有益的。且這類題目一般形式新穎,學生對于它們的印象比較深刻,從而有利于學生對此類知識的吸收。例如,現有含鹽15%的鹽水200克,含鹽40%的鹽水150克,另有足夠的鹽和水,要配置成含鹽20%的鹽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現有的鹽水,但盡可能地少使用鹽和水,應該怎樣設計配置方案?
    2.你還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嗎?這一類的題目就是一種思維發(fā)散的題目,第一問更多地給予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能使他們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展開想象,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最終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問則在第一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學生可以相互展開討論,培養(yǎng)自己的求異意識。這樣,在整個解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三)培養(yǎng)對錯題的反思意識
    對于錯題的整理與反思是糾正錯誤、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績最有效的辦法。而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做得還不夠好。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對錯題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做硬性的要求,使學生在不斷地總結與反思的過程中去發(fā)散思維,得到新的啟示。
    學生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在做一道題時,反復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經別人的提點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馬想到了做法,實際上這還是因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因此,學生要培養(yǎng)錯題反思、整理的意識,在了解標準答案的同時還要對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進行著重的記憶,在造成解題障礙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另外,學生在整理錯題的過程中往往能收獲新的解題方式,或者能對題目有更深的理解,這些都是思維鍛煉的方式。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應當將知識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另一方面,也應當注重學生對于學習方法方式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鍛煉。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有趣靈活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的可能性將更大。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初中生這一時期的特點,構建思維型和情感型課堂,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十一
    會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
    理解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算理,體會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轉化的數學思想。
    在探索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過程中,體會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為已知的轉化的數學思想。
    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
    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法則及其運用
    難點
    靈活地運用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算解決數學問題。
    一、復習導入
    2.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律嗎?
    3. 類似的,對于單項式乘以多項式,比如
    你能將它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單項式乘單項式來計算嗎?
    二、新課講解
    探究新知
    1.怎樣計算 ?
    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想到運用乘法分配律將問題進行轉化:
    教師指出,可以把單項式看成一個數,把多項式看成3個數的和。
    2. 下面的運算該如何轉化成單項式乘單項式呢?請你試一試:
    (1) ;(2)
    利用變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學生互相交流后,教師板書,強調轉化的過程中要把一個項(包括項前的符號)整個的看成一個數,這樣能避免符號錯誤。
    3. 你能根據上面的運算,用文字敘述一下單項式乘多項式的方法嗎?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上面的運算過程,然后師生共同總結:
    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單項式成多項式中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通過乘法分配律,把單項式乘多項式轉化成已經解決了的單項式乘單項式問題,這里體現了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典例剖析
    例1. 計算:
    (1) ; (2)
    學生解答各題,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共同錯誤并點評,注意強調:
    單項式乘以多項式要特別重視轉化的過程,初學時這一步不要省略,以后熟練了可以逐步省略。
    例2 求 的值,其中
    提問學生,可以直接把 帶進式子運算嗎?如果覺得運算很繁瑣,你有其它的建議嗎?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后,讓學生嘗試解答,之后教師板書示范,共同總結出方法:
    計算代數式的值的一般步驟是先化簡,再求值。
    四、課堂練習
    基礎練習:
    1.計算:
    (1) ; (2) ;
    (3) ; (4)
    2.先化簡,再求值:
    ,其中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注意發(fā)現學生的錯誤,組織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切實夯實基本運算能力。
    提高練習
    3.已知 ,求代數式 的值。
    4.已知 ,求 的值。
    讓學生自己分析,相互討論,豐富解決數學問題的經驗。
    五、小結
    師生共同回顧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運算法則,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運算題的經驗。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掌握不夠牢固的知識進行辨析、強調與補充,學生也可以談一談個人的學習感受。
    六、布置作業(yè)
    p41 第7題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十二
    我在上數學常規(guī)課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神不集中、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數理知識不愿多做思考、不愿回答。面對這個現實,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辦法吸引學生,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幾點淺顯的認識:
    1、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應該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教師要多說“你真行!”“你講得真棒!”“大膽些,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勵賞識的教學評價語,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huán)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tài),常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產生他們創(chuàng)新的欲望。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
    3、教學過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缎抡n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薄皠邮謱嶒?、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BR>    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
    如教學數軸這一課時,傳統(tǒng)的教法是直接介紹數軸的三要素,然后應用這些特征進行相應的練習,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從問題出發(fā),研究數軸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利用已有經驗,把數軸類比生活中的道路,溫度計等等方式對數軸的特征進行研究;學習了其特征;再把學到的數軸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學習的成功,體會學習的功效,整個過程讓學生動口,又動手,適時地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而教師只從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只以學習主人的姿態(tài)、使其主動參與操作、討論、匯報交流、提問、質疑、爭論的全過程,提高其分析問題,辨別問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能力。
    4、課堂提問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傳統(tǒng)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師問生答的問答式教學。教師問得淺顯直露,有時候會覺得價值不大,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師問生答,似乎是啟發(fā)式教學,實際上是灌輸另一種表現形式。久而久之,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求異思維,探索性思維就泯滅了,哪里還有創(chuàng)造能力?在教學時如果能讓學生一直處于發(fā)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等問題狀態(tài)之中,這其實很不容易。學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觀察事物并發(fā)現問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的個人見解。學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現自我的強烈欲望,才會在不同意見或見解的相互碰撞中產生創(chuàng)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創(chuàng)意的做法或觀點得到他人的認同而產生強烈的心理滿足感與成就感,才能在學習互動的過程中學會競爭與合作,增強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
    七年級數學數軸教學設計篇十三
    一.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guī)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并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guī)律。利用溫度計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在問題的探索上:
    我采用了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tài)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tài)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發(fā)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學生的總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再處理時由于怕時間不夠充裕所以學生出現的問題我給做出了解答,其實這里應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三、習題的配備: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采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在講解完例題后,讓學生互相提問,以促使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但我總體感覺習題的量不夠充足,學生的練習機會較少。
    四.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畫數軸時原點的位置和單位長度可以實際情況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