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勸學教案人教版(通用22篇)

字號: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用來指導學生學習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設計。編寫教案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多樣化的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园l(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教案范文注重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階梯性。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一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帶出“吳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兩個成語,進而帶出兩個成語的出處——該段文字。吸引學生注意力,導入新課的同時也讓學生懂得兩個成語的運用。
    同學們,上課之前來作一個聽力小訓練,我來說一段話,要求是你們用心聽,并找出我這段話里的兩個成語。
    話說我初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小劉,這人特別不愛學習,成天臟兮兮掛著兩條鼻涕,被同學戲稱為“鼻涕蟲”。鼻涕蟲是那種老師一提就搖頭嘆息,也沒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憑久完事的。畢業(yè)以后我們就再沒有見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學搞了個小聚會。大家很久沒見面,個個都覺得特別新鮮興奮,大家聊得特別高興。這時候有人高喊:快看!我們一瞧,原來來了一輛亮銀色寶馬,車門一開,從車上下來一個穿著西裝,戴著眼鏡,特瀟灑一“款哥”。所有女同學都“哇”了一聲,紛紛議論這帥哥是誰呀,這時候一同學說了:“他就是當年那個‘鼻涕蟲’??!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來考上了一名牌大學。人家現(xiàn)在已非‘吳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因為實在沒辦法把鼻涕蟲跟眼前這個帥哥聯(lián)系起來。一同學不禁搖頭嘆了一句:“唉,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啊……”
    2、簡介《資治通鑒》及作者司馬光(課件顯示,由學生看注釋一起填入關鍵詞語)。
    資治通鑒,由司馬光支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三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范讀,整體感知全文。
    2、對照注釋,自讀理清課文情節(jié)。(顯示問題,允許討論)。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辭學——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目蒙學習的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大驚——結友)。
    (板書)。
    孫權勸學。
    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大驚——結友。
    3、請學生看課件顯示圖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一組一個同學,由同學推選,一個復旁白部分,一個復述孫權的話,一個復述呂蒙的話,一個復述魯肅的話)。
    4、課件顯示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三、品味語言。
    1、思考:課文以什么方式展開故事情節(jié)?(人物對話)。
    2、請同學們和你的同桌分別扮演孫權與呂蒙,模擬人物的語氣進行對話,討論孫權究竟為什么要說這些話,該以什么神態(tài)、語氣說。
    3、請三個同學分別談談他們對三句話的理解,主要說說應該運用什么語調,語速,讀出什么情感來,以符合人物身份,能達到規(guī)勸目的,談完試讀。(課件顯示三句話)。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學內容:讓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步驟與方法:
    1.看“預習提示”,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了解課文。
    2.教師出示應掌握的實詞和虛詞,讓學生默讀課文,對照注釋弄明白。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答。
    3.同位(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二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
    4.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5.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上課)。
    生:(集體)“學不可以已?!?BR>    (板書:學不可以已)。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體)“學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R>    師:請問本段論述了什么內容?(學生舉手)同學回答。
    生(1):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師:運用什么方法論述的?
    生(1):比喻。
    師:很好。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板書:青青于藍,冰寒水)同學,請你回答。
    生(2):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過程會發(fā)生變化。
    師: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生(2):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fā)展。
    師:對。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板書:直木為輪)(學生舉手)同學。
    生(3):說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師:對。誰能說得更全面、更具體些?(學生舉手)同學。
    生(4):比喻說明人的資質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而且一旦提高和發(fā)展了,就不會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即人若不斷地學習下去,會發(fā)生質的變化。
    師:很好?!敖鹁偷Z”“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板書:金就礪、木受繩)。
    生:(集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板書:知明而行無過)。
    師: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生:(集體)“學不可以已?!?BR>    師:對。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yōu)椤吧啤?。這里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fā)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請同學背誦第二自然段。
    生(5):“吾嘗終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BR>    師:很好。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段寫了幾層內容?同學回答。
    生(6):分三層。第1句為第一層,第2、3句為第二層,第4句為第三層。
    師:對。第一層闡明什么內容?同學。
    生(7):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師:對。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么關系?同學。
    生(8):分總關系。
    生:(部分)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集體)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同學。
    生(9):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師: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三段,“積土成山”,開始。
    生:“積土成山……用心躁也?!?BR>    師: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學生舉手)同學回答。
    生(10):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tài)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板書:學習態(tài)度—積累、恒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同學。
    生(11):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生(11):對比關系。
    師:對。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同學,你說說。
    生(12):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師:很好。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學生動筆寫,5分鐘)。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誰說?(學生舉手)同學。
    生(13):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同學,你怎樣寫的。
    生(14):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同學,你說一個。
    生(15):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同學。
    生(16):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同學。
    生(17):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同學,說說你的意見。
    生(18):不貼切?!皵嗑€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19):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學生寫,6分鐘)。
    師:我看同學們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6人一組,交流7分鐘)。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第二組組長舉手說:同學),請同學讀讀。
    生(20):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朗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還有好的嗎?(第五組組長站起來說:同學請同學讀一下。
    生(21):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毫無用處。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三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為(做,凝成)之行將為(被)人所并為(為了)之奈何。
    c.非利足也,而致(達到)千里專心致(盡,極)志閑情逸致(興致,情趣)。
    d.勸(勸勉,鼓勵)學勸(用道理打動人)導勸(勸說,阻止)架。
    2.指出說法正確有一項[]。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義。
    b.白居易《憶江南》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里的“藍”和“取之于藍”中的“藍”相同。
    c.《勸學》是《荀子》里的第一篇。節(jié)選的三段著重論述了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
    d.《勸學》的作者荀況,是春秋后期趙國人,他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四
    一、使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累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靈活的寫作特點。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后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思考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xiàn)象。
    教時安排: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不懂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已,停止,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說明學習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說明學習可以改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檢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說明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可以已”。
    第3段:闡明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三個側面證明只要善于學習,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BR>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比,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比,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利用學習、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利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利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學得的知識和本領,善于利用處界條件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闡明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累,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累。正反對比,闡明學習必須不斷積累。)。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比,朽木與金石對比,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比,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專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勸學》。
    (唐)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注釋: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fā)——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譯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這首詩告誡我們:年輕時不知道勤奮學習,年老時讀書就晚了。
    解說: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
    賞析。
    《勸學》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作者簡介。
    顏真卿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后為李縊殺。唐代宗大歷元年(765年),顏真卿因奏宰相元載阻塞言路,遭貶謫。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馬改為撫州刺史。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他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yè)生產,熱心公益事業(yè)。針對撫河正道淤塞,支港橫溢,淹沒農田的現(xiàn)狀,帶領民眾在撫河中心小島扁擔洲南建起一條石砌長壩,從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撫州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石壩命名為千金陂,并建立祠廟,四時致祭。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撫州學子楊志堅家貧如洗卻嗜學如命,其妻耐不住貧困生活,提出離婚,楊寫了一首《送妻詩》,表明自己矢志讀書無奈同意離婚的心情。楊妻將這首詩作為離婚的證據(jù)呈獻顏真卿。顏看了楊詩后,非常同情楊的遭遇,欽佩其苦讀精神,對楊妻嫌貧愛富的行為進行責罰,并贈給楊志堅布匹、糧食,將楊留在署中任職。為此,顏還將《按楊志堅妻求別適判》公諸于眾。這則判詞對臨川良好學風、淳樸婚俗的形成起了較好的導向作用。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chuàng)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一.字音與字義。
    1給加點字注音.
    輮以為輪槁暴須臾跂而望輿馬跬步。
    騏驥駑馬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勸學(2)學不可以已。
    (3)冰,水為之(4)木直中繩。
    (5)金就礪則利(6)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7)吾嘗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
    (9)而絕江河(10)圣心備焉(11)故不積跬步。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4..君子生非異也。
    三.古今異義。
    1.假輿馬者古義今義。
    2.蟹六跪而二螯古義今義。
    3.金就礪則利古義今義。
    4.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已古義今義。
    5.聲非加疾也古義今義。
    6.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今義。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五
    2、掌握文言字詞。
    3、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孫權勸學》教學設計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fā)展。(與《傷仲永》比較)。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聯(lián)系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的道理。
    1、學生在課下借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tài)、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1課時。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并記下疑點。
    一、導入。
    以關羽導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介紹《資治通鑒》和司馬光。
    通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鑒》應該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明確:了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yǎng),并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孫權勸學》教學設計及教案》。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并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五、翻譯全文。
    請一個同學翻譯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出翻譯不恰當?shù)牡胤胶头g得精彩的地方。
    (教師總的指導)。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課文之后,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呂蒙為什么能夠打敗關羽呢?——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重要作用呢?——孫權。
    請大家再次深入地閱讀課文,想一想孫權、呂蒙是什么樣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孫權——。
    呂蒙——。
    ——對話。我們知道對話是人講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神態(tài)。請我們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朗讀,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試著把握課文中人物的感情、語調。
    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互相交流。
    七、總結。
    這是的一篇關于勸學和學習的文章。我想我們大家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嗎?我正在用學習完善、發(fā)展自己嗎?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么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司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業(yè)。
    1、小練筆(任選一題):
    (1)仔細閱讀課文,想想?yún)蚊勺兓瘜δ阌惺裁磫⑹荆?BR>    (2)小作文《當呂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學案第15課。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六
    連線串珠,構建知識殿堂。
    1.文學常識。
    (1)荀子,名,字,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是繼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學者,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的認人定勝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現(xiàn)存篇。該書由《論語》《孟子》的,發(fā)展為,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藍()中繩()槁暴()參省()。
    跬步()騏驥()埃土()螯()。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意思。
    (1)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
    (3)雖有槁暴。
    (4)金就礪則利。
    (5)而聞者彰。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七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孟、斷、織、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淚、改”等13生字,會寫“改、就、機、淚、呆、今、怎、念”8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演一演。
    3.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情感態(tài)度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掌握生字、詞語。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1)戰(zhàn)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由于思念父親,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這里,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學生念書,也跟著他們學了起來。有一天,孟子對媽媽說:“媽媽,我要讀書,你把我送進學堂里去吧?!泵夏附K于發(fā)出了舒心的微笑??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二、自然銜接,導入新課。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并讀準字音。
    2、師范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四、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出示課件2)。
    2、形近字比較:黨——堂稚——推繼——斷桃——逃(出示課件3)。
    3、加一加:皿——孟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范寫。
    3、指導書寫:“改”字的左邊是“己”的變形,右邊是“攵”?!熬汀弊值挠疫吺恰坝取?,不要寫成“龍”?!澳睢鄙厦媸恰敖瘛辈皇恰傲睢?。
    1.學習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一、復習回顧,上下銜接。
    1.(出示課件4)抽卡認讀生字,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2.齊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進入情境。
    1.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孟軻與孟母的話)。
    孟母聽了孟軻的話,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
    孟軻聽了孟母的話,心里想些什么?說了些什么?他以后會怎么做?
    2.全班匯報,師生評價。
    三、分好角色,指導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系,聯(lián)系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是什么樣的神態(tài)、心情、語氣。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匯報表演。
    4.分角色演課本劇。
    安排好出場順序,觀眾同學注意安靜,演完后,找同學來評價。
    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通過學習這個劇本,希望大家能學習孟軻知錯就改,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3.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xiàn)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lián)系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教學準備:
    多媒體播音器。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一、導入: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系,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1、關于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山東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說說《孫權勸學》這篇課文的教法。1、說教材2、說教法3、說學法4、說教學過程5、說教學理念。
    首先,說說教材?!秾O權勸學》選自義務教育課程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本單元人文內涵豐富,各有側重地寫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氣質。單元重點是熟悉常用的文言詞語,養(yǎng)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作為一篇經典的文言文,是一篇讓學生增強文言語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好文章。本文講的是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要注重學習,善于提高的故事。文章簡練生動,用語不多,但能在寥寥數(shù)語中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tài)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堪稱人物描寫的精品之作。
    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2、弄清文意,熟讀課文,當堂背誦。3、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了解文言語氣詞所表示的不同語氣。2、熟讀成誦,揣摩體會人物對話時的神態(tài)、心理。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故事內涵,汲取有益啟示,培養(yǎng)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字詞的訓練和朗讀的培養(yǎng),這是由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為了充分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我確定教學重點為:熟讀成誦,揣摩體會人物對話時的神態(tài)、心理,理解故事內涵。教學難點為: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xiàn)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由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睘榇?,我采用的主要教法為:朗讀探究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同時將創(chuàng)設情境法、指導學生自學法、運用遠程資源教育法及想象體驗法等作為輔助教法??偟膩碚f,“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
    《孫權勸學》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故事(全篇只有119個字),且故事性強,文言詞句方面的障礙少,很適合學生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讓學生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了以下學法:
    1、朗讀理解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質疑提問法。
    為了讓教法和學法充分運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序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引出三國時期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又順勢而導的引出呂蒙,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何呂蒙由當初的“吳下阿蒙”變得讓人“刮目相待”?從而激發(fā)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讀準字音,整體感知。學生初讀、聽配音朗讀、賞教師背讀、學生齊讀等形式多樣,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學生獲得對文章最初的印象和認識,能做到讀準字音,讀出挫頓。教師要保證學生讀的時間,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BR>    四、品讀:讀出語氣,質疑探究。教師聲情并茂的吟誦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被充分激發(fā)。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學生把握了重點語句的朗讀要求。教師抓住契機調動學生進行探究,不可輕易放過。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帶著學生聲情并茂、搖頭晃腦、拿腔拿調地讀,讀出古韻古味。
    五、悟讀:讀出情味,拓展延伸。學生扮演孫權、呂蒙、魯肅,模仿三人的口吻、情態(tài)、語氣、身份、地位等進行角色朗讀,通過揣摩品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學生邊演讀,邊細細品味,在自主的體驗探究中輕松的突破了本課重點,學習并掌握了富有情趣的對話描寫。
    文中有多處留白,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說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說;“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呂蒙究竟談了些什么讓魯肅大驚?教師盡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并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呂蒙的變化,孫權的善勸,魯肅的愛才,給你怎樣的啟示?”
    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想著力探求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即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么教?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耙髡b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fā)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白⒅鼗A”,即關注學生學習文言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鑒賞能力?!斑m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jù)文章的情節(jié)、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等,進行再創(chuàng)作活動。
    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創(chuàng)造寬松的交流氛圍,用欣賞的眼光予以學生鼓勵和肯定,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變化與成長。
    基于對古典文化的熱愛,對《孫權勸學》的解讀,我不揣冒昧,填詞一闕,與諸君共勉--《減字木蘭花》江東舊夢,士孕三秋飛彩鳳。抱乘明公,里社陳平赫赫功。大河才舞,聚墨齊書蘭蕙圃。始喚蒙吳,虎踞龍盤錦繡圖。
    謝謝各位專家的指導!
    侯曉旭
    [《孫權勸學》說課稿(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
    《孫權勸學》是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名人單元。前三篇寫的是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第四篇寫的是文學家群像,這篇課文寫的是我國古代名人。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頌揚了他們對人類的貢獻。學習這篇課文應指導學生學習名人良好的習慣和治學的方法。
    這一部分體現(xiàn)了對教學主體的分析。
    《孫權勸學》是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很簡單,所以,我安排了一課時。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所以,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是非常重要的。翻譯課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方法:這一部分體現(xiàn)了對教學策略的制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難點是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為了突破重、難點,我用了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多媒體課件。
    學生翻譯完課文以后,我用課件出示重點字詞,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的方法直觀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這一部分體現(xiàn)了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和闡述學習目標:
    1、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反復朗讀,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3、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完善和充實自己。
    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獨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深受孫權的信賴,可他有個毛?。翰粣圩x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
    二、一讀——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2、請個別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
    3、全班齊讀課文(自評,讀得怎么樣?)。
    過渡:讀好一篇文章,不但要把字音讀準確,還應該讀出什么?(重音、節(jié)奏、感情)。要想讀得更好,還要明白課文內容,可能大家在預習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字詞的意思不明白,今天,我們在課堂上解決。
    三、二讀——讀懂課文。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譯課文。
    2、學生互譯。
    3、提出疑難字詞,全班共同解決。
    4、是出示重點詞句,學生翻譯。(搶答形式)。
    解釋加點的字詞:
    翻譯句子: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卿今者才略,非復無下阿蒙!
    四、三讀——讀出語氣和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過渡: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文意,這是學習古文的基礎,而真要把這篇文章讀好,還要讀出語氣。本文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我們要讀出語氣,就要在人物的語言上下功夫。
    1、找出有關孫權、呂蒙、魯肅的對話,各自練讀。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ㄕZ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要重讀強調)。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自豪)。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ǜ袊@、驚訝不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句,指責中帶有自豪)。
    2、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總結。
    4、學生再次練讀。
    5、分析人物形象。
    五、延伸:
    學習這篇文章,文中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六、小結:
    我們通過孫權對呂蒙的勸學,體現(xiàn)出孫權的善勸,我們從魯肅對呂蒙的夸贊,可以看出魯肅的愛才、敬才,從呂蒙的變化可以看出孫權勸學是成功的。
    七、課堂小練筆我們學過《傷仲永》,大家一定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方仲永與呂蒙相比,恰恰相反,一個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一個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請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呂蒙,他們會演繹出怎樣一段故事呢?請以《穿越時空的相遇》為題,寫一篇2百字的小片段。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學習和積累取得的。課文三個段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論證中心論點:第一段從____;第二段從____;第三段從____,提出了三點: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這篇文章的特點。
    ________和________。
    1.木直【中】繩()。
    2.金就【礪】則利()。
    3.須【臾】之所學()。
    4.而聞者【彰】()。
    5.假舟【楫】者()。
    6.君子【生】非異也()。
    7.聲非加【疾】也()。
    8.故不積【跬】步()。
    9.【騏驥】一躍()()。
    10.【駑】馬十駕()。
    11.功在不【舍】()。
    12.【鍥】而舍之()。
    13.金石可【鏤】()。
    14.用心【躁】也()。
    15.【假輿】馬者()()。
    16.【?】而望矣()。
    17.雖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參】【省】乎已()()。
    20.【?】以為輪()。
    21.【靛】青【蓼】藍()()。
    1.學不可以已可以: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3.金就礪則利金: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4.輮以為輪以為: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5.故木受繩則直繩:古義________今義________。
    1.雖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為________。
    2.君子生非異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為________。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為________。
    1.冰,水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繩。
    3.輮以為輪4.其曲中規(guī)。
    5.雖有槁暴6.金就礪則利。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8.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9.吾嘗?而望矣10.聲非加疾也。
    11.而聞者彰12.假輿馬者。
    13.而絕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積跬步16.駑馬十駕。
    16.駑馬十駕17.功在不舍。
    18.鍥而舍之19.金石可鏤。
    20.下飲黃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1.輮以為輪________用法,意為________。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中心詞+之+定語模式。
    于: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之:
    而:
    順風而呼,而青于藍而聞者彰,而寒于水而致千里,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3.探究“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
    探究詞義,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學習設喻論證方法。
    文章層面上通過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設喻論證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層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探討“學不可以已”對于今人的意義并獲得生活啟迪。
    教學步驟:
    一、:
    由“青出于藍而青于藍”、“鍥而舍之”導入。
    《勸學》,勸,勸勉;學,學習。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二讀,讀準節(jié)奏:(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教師范讀。
    三讀,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
    請學生朗讀。
    四讀,讀出語勢:(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和諧、變化流暢)。
    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瑯瑯上口的特點。
    1.在文章中,我們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或現(xiàn)象這些語句是想講什么道理?
    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這篇文章運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論證。
    3.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4.小結(見板書)。
    1.簡單介紹荀子。
    《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2.“學不可以已”在當時有什么先進意義?
    通過比較,介紹諸子百家對待學習的觀點的異同。
    3.“學不可以已”對今人有什么啟發(fā)?
    請你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再請你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關于這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
    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書。他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強的'邏輯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勸”有“勸勉、勉勵”之意,所以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齊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論述的。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分別從學習的意義(第2自然段),學習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第4自然段)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話,提出中心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第二段:
    字詞:“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繩”、“金”、“就”、“礪”、“博學”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
    (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三段:
    字詞:“而”、“須臾”、“跂”、“疾”、“彰”、“假”、“致”、“絕”、“生”
    詞類活用:水——名詞作動詞,游水,游泳。
    (論述了學習的作用——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詞:“焉”、“神明”、“圣心”、“跬步”、“無以”、“騏驥”、“駑馬”、“鍥”、“鏤”、“用”、“跪”、“寄托”
    詞類活用: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定語后置句,判斷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提出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和專一)。
    小組合作討論:課文第2、3、4段是如何來分別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以及方法和態(tài)度的。(每個小組選取其中一段具體分析)。
    第二段:
    青于藍。
    冰寒于水客觀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fā)展、提高。
    直木輮以為輪。
    木受繩則直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改變原來狀況。
    金就礪則利。
    由此推論人通過博學、參省也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
    第三段: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善假于物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推論出君子通過學習也可以彌補不足,達到自己的目標。
    第四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面設喻。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積累。
    反面設喻。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正反設喻。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堅持。
    正反設喻。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專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從而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揮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關于讀書的詩句: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趣學文言故事
    1.積累文言詞匯:謂、博士、但、涉獵、吳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誦讀、品析
    一課時
    要求:讀通讀順讀懂
    方法:自由放聲朗讀,自己譯讀,同座譯讀,質疑解難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發(fā)關注并需要積累的詞
    方法:自己圈出,落實意義和用法,教師點撥強調
    (以自行整理或統(tǒng)一練習的方式積累)
    以下詞需要強調:
    實詞:謂 當涂 涉獵 見 就 過
    虛詞:以 豈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稱:卿 孤 孰
    古今異義:博士 往事
    語氣詞:邪 耳 乎
    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要求:找尋文中獨特的“三”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師示例,學生獨立尋找,教師巡視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組合有以下一些內容:
    根據(jù)情節(jié)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這就是事件的三個階段,即: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這三個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
    穿插人物介紹:孫權、呂蒙、魯肅
    簡析三個人物(孫權、魯肅、蒙母)對呂蒙學習并成功的證明作用
    要求:體會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感受說話人的心理
    方法:以讀促析,能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簡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1)蒙辭以軍中多務
    用軍務繁重來推脫,這里折射出呂蒙之前不讀書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長經歷
    (2)蒙乃始就學
    在孫權的教育和指點之后,呂蒙無可推辭并知錯能改,這是他實現(xiàn)自我轉變的重要一環(huán)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小結:
    呂蒙的三次態(tài)度的作用:
    要求:根據(jù)文字展開適當?shù)穆?lián)想,揣摩作者這樣安排情節(jié)和詳略的意圖
    方法:說讀結合、討論交流
    簡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會以怎樣的說來“辭”?扣緊文意想象、表達
    (2)蒙乃始就學……
    為什么不寫他如何勤學?
    (3)肅遂拜蒙母……
    為什么要交代這個環(huán)節(jié)?刪去了會怎樣?魯肅會對蒙母說些什么呢?
    前兩個留白是略寫,而最后一個則是擴充出來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嗎?
    除了以上的“三”,還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視如:
    人物語言,尤其是語言中流露出的語氣語調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要求:讀熟、讀美
    能夠生動地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讀成誦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讀;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讀;全班背誦
    1.文言文章學習的角度:積累詞匯。
    2.文學作品學習的角度:品析寫人記事的妙法。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嘗試把文言文教學和議論文寫作教學相結合,摸索讀寫結合的新方法。
    實施策略。
    本節(jié)課設計通過對課文的講解,給學生傳授三大方面的知識(1)文中幾個實詞和虛詞的用法;(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3)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掌握其中的一種論證方法和運用分論點的方法構思文章的技巧。
    教學努力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和學生閱讀歸納以及讀背相結合,通過學生的朗讀熟悉課文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引導學生背誦課文,并且直觀學習分論點對文章中心的論證所起的積極作用;掌握議論文要講清的三大內容(講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實施過程:
    一、作者簡介:
    荀況(約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趙國人。戰(zhàn)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晚年到楚國,春申君任他為蘭陵令,以后居于蘭陵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況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論述學習問題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長期積累,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道理。
    二、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三、學生試譯全文難句,教師點撥指正:(此內容略)。
    四、講解設喻的運用,并分析文章。
    說明:設喻是一種說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論證,稱為“設喻論證”。(通常又稱為“比喻論證”)其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來說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
    (一)、誦讀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誦讀的準備。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2、???學生練習誦讀。
    先自讀兩遍,再由教師領讀一遍,然后檢查學生試背,指出關鍵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1、提問: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2、提問: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這個觀點的。)。
    3、提問: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
    (要“博”則“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2、提問:這三組設喻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問:角度不同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熟練地誦讀這一段。
    學生參照幻燈片齊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師檢查。
    (二)、誦讀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師提出幾個問題,以學生小組討論分析為主。
    1、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列舉出來。
    2、???問: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學生熟讀、背誦這一段。
    (三)、誦讀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五、總結全文,結合議論文的寫作,輔導學生議論文的寫作。
    1、???中心內容。
    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講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無過”——意義(分論點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論點之二)(講清“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積累、堅持、專一——態(tài)度、方法(分論點之三)(講清“怎么做”)。
    教師點撥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設喻的運用。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正面用同類事物并列設喻以加強效果;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說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舍”。二是反復設喻,使內容逐步加深。
    3、???對舉(對比)的運用。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讓學生舉例(同類事物對舉,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相反事物對舉,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蚓無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yè)“思考與練習”三、四、五。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對文言文和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嘗試,讀、析、講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課時的學習時間,無法從文言文的新課教學過渡到寫的能力的訓練,這是最大的不足。擬在今后的教學中,再次嘗試這種結合,希望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重點:
    1、通過多種方式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難點:
    2、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fā)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導入。
    1、語文學習重在積累和運用,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地豐富我們的語言寶庫,攀登學習的高峰,暢游知識的海洋?!皶接新非跒閺剑瑢W海無涯苦作舟”告訴我們學習需“勤奮”的真理。其實“學習”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關“學習”這個話題的文言文。
    2、簡介《資治通鑒》及作者司馬光。
    (1)司馬光,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世之得失?!睘榻y(tǒng)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二、整體感知。
    1、聽配樂范讀,整體感知全文。
    聽完范讀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2、對著課文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課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討論研究,自讀理清課文情節(jié)。
    在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譯,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來完成,即:翻譯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講了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乃始就學”,后其才略突飛猛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
    以“提問”形式,落實文言實詞、虛詞和重點語句的大意。(板書重要字詞,疏導理解)。
    請位同學復述故事大概內容。
    (板書)孫權勸學。
    呂蒙辭學——就學。
    魯肅大驚——結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再一次理清課文。
    4、把本文改編為課本劇,請四位同學上臺表演。(課前已做好準備)。
    三、課文研析。
    根據(jù)“自學導題”,以討論方式自學課文。
    (1)孫權為什么要勸說呂蒙學習(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孫權是怎樣對呂蒙進行勸學?
    (3)本文是怎樣證明呂蒙學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來證明?(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xiàn))(側面描寫)。
    (4)試分析課文人物形象。(孫權—關心部下、耐心規(guī)勸,呂蒙—虛心接受聽取別人的意見)。
    (5)這則歷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義?(通過這則故事可以告訴我們開卷有益,學習對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擴展訓練。
    在課堂練習本上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五、總結。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故事性很強,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上,通過自由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把握人物形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節(jié)課中得以體現(xiàn)。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體協(xié)助教學,課堂容量,內容得到了充分的補充。
    這節(jié)課我為了充分地體現(xiàn)了《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以“體驗式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較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從學生的自我“體驗“出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整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學生在讀上下功夫、讓學生自我體驗在進行。以學生為主體在這一節(jié)課的體現(xiàn)是突出的。特別是在“讀出感情”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體驗”教學的特點,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充分體驗到人物的心理讀出人物的語氣。
    當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并不意味著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忽視。在這節(jié)課中,老師始終站在點拔者的位置,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的指導;正是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集中時間與精力對難點進行突破;正是教師的啟發(fā),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啟示。這樣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都得到發(fā)展。
    反思這一節(jié)課,既有可以說的優(yōu)點,但是缺點也不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二、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清晰,讓人能夠直觀感受。板書比較簡潔,有條理。
    三、揣摩人物語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從中得到了體現(xiàn)。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四、能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呂蒙進行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進行反思,今后該怎么學,效果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于學生學習基礎的把握不夠,以至于在譯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所花時間過多。忽略了其他該設計的教學東西,如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詳細。
    二、板書雖然簡潔但是卻忽略了對重點詞語及句式的板書,文言字詞講的少。
    三、對課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夠,,花的時間少,而且展開的討論有限,沒能展開來講。對學生的觀點做的評價不夠全面。
    四、沒有給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沒有留給學生更多的課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體驗的交流,當然這也和本文的內容有關。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知識和能力]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積累文言文詞匯。
    [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朗讀、翻譯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啟發(fā)學生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來完善和充實自己。
    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聽三國演義主題曲。
    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確,亂世出英豪。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涌現(xiàn)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可謂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對手曹操的稱贊。對于孫權,也許我們更多的是了解他當?shù)弁醯囊幻?,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來學習第十五課《孫權勸學》。(板書課題)。
    二、背景簡介。
    (指名介紹)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資料。
    2、教師明確作家、作品。
    三、一讀——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請一生明確讀音,全班齊讀。
    2、請一生試著朗讀課文。
    3、聽課文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聽清字音和停頓)。
    4、全班齊讀。
    四、二讀——讀懂課文。
    1、根據(jù)課文下面的注釋,自己解讀課文。
    2、小組合作學習。
    3、提出疑難字詞,全班互助解決。
    4、出示重點詞句,指名翻譯。
    5、全班齊讀。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著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xiàn)象。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懂得,并研究寫作特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guī)。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z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yǎng)。)。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BR>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tài)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yǎng)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tài)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1、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
    2、寫作特點。
    1、檢查:
    (1)學生口頭答復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地方,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緣由。)。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潤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因此”。)。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一、知識目標:積累文本中的重點實詞、掌握幾個虛詞的用法。
    二、技能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探討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維習慣。
    三、情感目標:認識學習對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意義,并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積累”“恒心”“專注”的優(yōu)秀求學品質。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二十
    2、技能目標: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
    1、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2、學習文中呂蒙刻苦學習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
    合作探究文中語言,體會人物特點。
    學生掌握文句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翻譯課文,課件。
    (一)導入新課,抽層檢測。(5分鐘)。
    (二)出示目標,自主學習。(8分鐘)。
    (三)共同探究,構建知識體系。
    1、復習回顧:(3分鐘)(大屏幕出示重點)。
    根據(jù)小組課前展示情況,用3分鐘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要點。
    2、再讀課文,根據(jù)下列小問題,理清文章發(fā)展脈絡(5分鐘)。
    a、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b、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c、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后,有何舉動?
    學法指導:再細讀課文后完成。
    總結:文章圍繞學展開,出現(xiàn)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孫權學--呂蒙學—魯肅學。
    3、細讀課文,合作探究(10分鐘)。
    (1)文章主要是通過什么方式來進行人物的表達的?
    (2)孫權的話表現(xiàn)了對呂蒙的什么態(tài)度?從文中找出,仔細分析。
    (3)呂蒙讀書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5)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總結一下人物形象嗎?
    4、拓展延伸:(6分鐘)。
    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5、當堂檢測(5分鐘)。
    6、作業(yè)設置:(3分鐘)。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遷移一;
    選作:能力遷移:二。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一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兩課時
    1、閱讀課文,,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xiàn)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1.教師或請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顿Y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ㄕZ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ǚ磫柧洌瑥娬{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ǜ袊@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ǚ磫柧?,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xiàn)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F(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xiàn)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一、試背誦全文。
    二、復述課文(學生講講文章的內容和背景)
    三、情節(jié)表演(分男女兩組,每組三給人,分扮演三個角色)
    四、教師小結(目標4)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yè)
    a.課后練習一、二、三。
    b、背誦全文。
    c、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六、說課精要:解決本課重難點要注意講練結合,使學生更好的掌握。
    (附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里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xiàn)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蚊烧f: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么發(fā)現(xiàn)情況這么近呢?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教后記: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煞謨蓪樱合葘憣O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學生能夠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誦的情況也是良好。
    勸學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二
    1、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關知識。
    2、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支點,也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的起點。但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大多數(shù)學生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古文閱讀量少,品味、欣賞古詩文,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強,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該學什么以及該怎么學,所以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加大對文言文學習的力度。
    重點: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難點: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關于這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書。他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強的邏輯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勸”有“勸勉、勉勵”之意,所以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齊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論述的。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分別從學習的意義(第2自然段),學習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第4自然段)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話,提出中心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第二段:
    字詞:“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繩”、“金”、“就”、“礪”、“博學”
    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
    (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三段:
    字詞:“而”、“須臾”、“跂”、“疾”、“彰”、“假”、“致”、“絕”、“生”
    詞類活用:水——名詞作動詞,游水,游泳。
    (論述了學習的作用——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詞:“焉”、“神明”、“圣心”、“跬步”、“無以”、“騏驥”、“駑馬”、“鍥”、“鏤”、“用”、“跪”、“寄托”
    詞類活用: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定語后置句,判斷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提出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積累、堅持和專一)。
    六、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討論:課文第2、3、4段是如何來分別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以及方法和態(tài)度的。(每個小組選取其中一段具體分析)。
    第二段:
    青于藍。
    冰寒于水客觀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fā)展、提高。
    直木輮以為輪。
    木受繩則直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改變原來狀況。
    金就礪則利。
    由此推論人通過博學、參省也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
    第三段: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善假于物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推論出君子通過學習也可以彌補不足,達到自己的目標。
    第四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面設喻。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積累。
    反面設喻。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正反設喻。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堅持。
    正反設喻。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專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從而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揮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關于讀書的詩句: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
    9勸學。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