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過這次的實踐與嘗試,加深了對……的認識。在寫心得體會時,要注意語言流暢,用詞準確,避免使用生硬和教條的表達方式。接下來是一些深入淺出的心得體會寫作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示。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一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仲秋佳節(jié)即將來臨,為了讓敬老院的老人們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紅絲巾志愿者協會、夕陽紅文藝隊聯合組織“關愛老人、慶中秋”慰問活動。對老人們的關愛之情,給老人們帶來了快樂,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雖然他們是孤老,但是不孤獨?!袄衔崂弦约叭酥稀?,尊老敬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德乃人之本,孝為德之先。古往今來,多少敬老、愛老的故事被傳為千古美談。
在人生漫漫的舞臺上,每個人都有過輝煌的時刻。不同的是,老人們的輝煌已成為歷史。不知不覺中,他們的頭發(fā)開始變得花白了,堅強直挺的背影在歲月中淡去,腳步也變得逐漸緩慢和蹣跚起來。他們曾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無限的關愛,他們用寶貴的青春與汗水澆灌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歡樂,而他們別無所求,我們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會讓他們倍感欣慰和滿足。
值此中秋佳節(jié)來臨之際,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助老傳統美德,培育文明風尚,紅絲巾志愿者協會、夕陽紅文藝隊將于9月26日在幸福公寓組織開展以“關愛老人、共慶仲秋”為主題的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我們向全社會青年朋友們發(fā)出倡議:
一、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及身邊的長者送去節(jié)日的祝福,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面給老人們送去秋日的溫暖,祝福他們身體健康。
二、做好愛心傳遞使者,告訴你身邊所有的同事這個中華民族的團圓節(jié)日,讓大家一起把溫暖送到每一位老人的身邊。
三、為身邊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力的服務,為他們做一次家務,整理一次房間,梳一次頭,以表達我們的祝福和敬意,讓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美德深深植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四、積極關注并參與“關愛老人、共慶中秋”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開展參與尊老敬老助老志愿服務行動,將我們的點滴行動匯聚成愛的海洋,為可親可敬的老人們送去我們年輕人的溫暖。
青年志愿者朋友們,在中秋佳節(jié)到來到來之際,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為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的傳播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關愛身邊的每一位老人,讓文明之風遍撒大王,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最后祝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幸福、安康,萬事如意!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二
今年的春節(jié)與以往不同。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春節(jié),因為全家人一起去武漢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節(jié)期間武漢的大街小巷真的很熱鬧。街道上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笑聲和歡笑。一些人跳龍燈,一些人表演魔術,一些人唱歌劇,一些人燃放煙花。人們穿著漂亮的衣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我邊走邊看,很快就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們又來到了著名的黃鶴樓。高聳的黃鶴樓矗立在長江邊。我興奮地爬上了黃鶴樓的頂層。遠遠望去,長江向東流,看不到邊。不時有各種各樣的船在江面上穿梭,一只只可愛的河鷗在船間飛來飛去,仿佛在迎接我們遠方的游客??粗?,想起李白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出黃鶴樓西,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詩人和朋友告別的美好景象。
從黃鶴樓東張西望,可以看到武漢的美景。雄偉的長江大橋連接著長江兩岸,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我聽說武漢的小吃聞名全國。我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來到一條小吃街,那里人來人往。小吃的香味滿天飛,小販的喊叫聲無處不在,品嘗美食的游客無處不在。
我眼花繚亂,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美味都放進肚子里。但是,我不得不吃一些最有特色的小吃:美味的熱干面,外面香脆的豆皮,臭豆腐的味道和美味,粘粘的粽子,唉,太多了!我吃了金金,嘴里塞滿了油。我拍拍圓圓的肚子,忍不住說:“太酷了!”讓觀眾們覺得優(yōu)美,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
完了!沒有節(jié)目了!聯歡會不會就這樣冷場了吧!我和姐姐靈機一動,說:“下面的節(jié)目我們將交給觀眾們,有才藝的觀眾和有表演天賦的觀眾都可以上臺表演?!痹捯魟偮?,就有觀眾強烈要求上臺表演,可把我和姐姐樂壞了。第一個,姑爹唱了一首粵語歌,如果不是歌片有字幕,我好多地方都聽不懂。唱完以后,觀眾們故意大喊:“再來一個!”,還有人上去獻花,場面非常熱鬧!隨后有不少觀眾要上臺跳舞,表演節(jié)目,就連弟弟也上臺跟著姑姑唱了一首兒歌,泥娃娃。精彩的節(jié)目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目不暇接,歡樂的氣氛久久無法散去,真沒想到,我家有這么多有才藝的人,以后再組織晚會我們就不用發(fā)愁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家的春晚也要結束了,我們在結束語中告訴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要積極準備20xx年的家庭春節(jié)聯歡會節(jié)目。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三
節(jié)日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們放松心情、放大歡樂的時刻,更是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在中國,我們有許多傳統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這些節(jié)日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熱愛。在這些傳統節(jié)日中,我體會到了親情的厚重、友情的深沉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下面就讓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傳統節(jié)日給予了我對家庭的更多關注和重視。在傳統節(jié)日里,家人聚在一起,共同慶祝和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比如在春節(jié),全家老小團聚在一起,共同吃飯團圓。這時,親情在心中流淌,家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緊密。我還記得小時候,每到農歷年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制作年夜飯,邊做邊聊,笑聲不斷。這讓我明白了家庭是一個重要的港灣,是我人生航程中最舒適、最溫暖的港口。
其次,傳統節(jié)日讓我體驗到了友情的深沉和珍貴。在傳統節(jié)日里,朋友們互相之間會互贈禮物、互相祝福,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比如在端午節(jié),我和我的朋友們一起包粽子,大家相互交流包粽子的技巧,分享彼此的喜悅和期許。這種友情的傳遞和滲透,加深了我們之間的情感紐帶,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和珍貴。
再次,傳統節(jié)日是我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而傳統節(jié)日正是傳承這些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節(jié)日的慶?;顒又校伊私饬嗽S多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故事。比如在中秋節(jié),我了解了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的故事,也知道了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來源。這些傳統文化積淀在節(jié)日中,通過節(jié)日的慶?;顒樱腋羁痰馗惺艿搅藗鹘y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最后,傳統節(jié)日讓我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在傳統節(jié)日里,人們放松了工作和學習的節(jié)奏,享受了快樂和悠閑的時光。這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更多地體味生活中的美好,懂得享受當下。比如在清明節(jié),我和家人一起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無窮的可能性。這讓我明白了生活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索和享受,我們應該珍惜當下,深度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
總之,傳統節(jié)日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人們感受到親情的濃厚、友情的深沉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統節(jié)日里,我繼續(xù)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培養(yǎng)了真摯的友誼,了解和感悟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更珍惜和享受了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希望人們能夠重視和傳承這些傳統節(jié)日,讓這些節(jié)日繼續(xù)給予人們積極的能量和美好的回憶。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四
共慶“六?一”
共慶“六?一”正文:
為什么今天的花朵格外鮮艷?為什么今天的小草格外嫩綠?為什么今天的天空格外碧藍?為什么今天的小河格外清澈?原來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jié)來到啦!
一到學校,就可看見每個教室煥燃一新,張燈結彩,就連電燈上也蒙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彩帶。說實話,“六?一”兒童節(jié)是我盼望已久的節(jié)日。
“游園活動”開始了,一眼便可看見那長龍一般的隊伍在教室門口排列著。
我走進釣魚室(注:這魚不是一般的魚,是一些易拉罐之類的`),看見一個個同學正聚精會神凝視著一條條“魚”,心想:我會不會釣起來呢?正猶豫,突然一雙手把我推了進去,我手拿釣桿,顫顫巍巍的,隨著“開始”的一聲口令,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釣了起來,我也不甘示弱,上鉤了!我心中暗喜,不料,手猛地向上一提,“魚”就一甩尾巴溜了!我又氣憤又懊惱,心想,這回我一定要把你給釣起來!我定了定神,又不慌不忙地釣了起來,又上鉤了!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小心翼翼地收回了釣鉤,拿著手中的“鮮魚”把它放在了桌上,繼續(xù)釣了起來,“時間到!”唉,只釣了一條“魚”,得了兩分。
我不灰心,又去了“乒乓球闖關”室。我手拿乒乓球拍,大膽地跨過“攔路虎”,鉆過“橋洞”,走過凳子,順利到達了終點,哈!五分!滿分過關。
我又依次玩了樂樂球、猜字謎、瞎子打球、剪糖果、拼字……都很好玩。
我算了一下總分45分!糟糕,差五分就是一等獎,我垂頭喪氣地來到了兌獎處,誰知徐老師卻說:“不錯,不錯,一等獎!”“什么?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等獎!真的是一等獎!我手捧著豐碩的“果實”回到了教室。
回到家,我把獎品放在書桌上,時時欣賞著它,欣賞著在我四年級時,榮獲的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五
小學生作文:歡樂共慶百年海小正文:
11月28日對于每一個海小學生、老師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就是我們海曙中心小學建校100周年的華誕之際。
隨著絢麗多姿的'禮花齊放,恰似金雨點點,銀花朵朵,我們百年慶典文藝活動拉開了序幕,整個操場頓時熱鬧非凡,大家載歌載舞,手舞足蹈,接著一個個鋼勁有力的毛筆書法字,一段段優(yōu)美的舞蹈,時時映入大家一雙雙明澈的眼睛里;一曲曲婉轉動聽的電子琴演奏,一陣陣響聲喧天的銅管樂和奏,時時傳入大家一只只耳朵內。模特、快板、合唱、朗誦、音樂劇等表演,都各有各的特色,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心連心”那個節(jié)目。首先出場的是一對穿著和服,來自日本的雙胞胎兄弟,他們倆用日文演唱了一首歌曲;接著是兩個伊朗小女孩,跳了一段伊朗的民族舞,我還聽說她們是姐妹倆呢;下面又上來了一位韓國小伙伴,他帶來的也是一首當地的民歌;然后聽見“哈!哈!”地兩聲,只見兩個法國小朋友練起了中國功夫,一點兒也不遜色“霍元甲”的那一套功夫;這會兒一位穿高山族服裝的臺灣小同胞在上面演唱了一首;最后三個中國同學與那些外國伙伴共唱歌曲“心連心”。這個節(jié)目體現了我們學校內各個國家之間的同學們的友誼,大家用舞蹈、歌聲將各個國家緊緊連在一起。這個節(jié)目一過,臺底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那掌聲一直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文藝演出很快就結束了,但大家那激動、興奮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當主持人說這次演出圓滿結束時,無數只彩色氣球飄上天空,只聽“紓紓紜鋇納音,彩帶紛紛飄落。百年風雨歷程,百載銳意進取,回顧輝煌過去,展望美好未來。我想,我們學校已經建校100年了,在歷史長河中并不算長,百年風華,只能算是滄海一栗,就讓我們一起高呼:“一百年的努力,一百年的辛勤,一百年的歷史,是多么值得驕傲,多么值得歌唱。桃李滿天下,碩果滿枝頭,讓我們祝愿海小的明天更輝煌!”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入傳統節(jié)日的重要性及個人的觀點(150字)。
傳統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特定時期慶祝的傳統活動,是人們傳承文化、弘揚傳統的重要方式。對我而言,傳統節(jié)日不僅是一個慶?;顒?,更是一種心靈寄托和文化認同。自從我小時候就開始參與各種傳統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至今仍然深受其啟發(fā)。下面我將談談我對傳統節(jié)日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傳統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回憶(250字)。
每逢傳統節(jié)日,我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例如,春節(jié),這個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充滿了團圓與喜慶的氣氛。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和家人一起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品嘗美食,還有紅包的期待。這些活動都讓我深深記憶,更重要的是,我從中感受到了中國人對家庭和傳統的重視。類似于元宵節(jié)的燈籠節(jié),讓我意識到了中國的燈籠文化和人們對未來美好的祈愿。每一次傳統節(jié)日都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獨特的文化內涵,這種情感的交流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傳統。
第三段:傳統節(jié)日對人們情感、價值觀的熏陶及體現(250字)。
傳統節(jié)日不僅僅是慶?;顒?,它也傳遞著一種情感和價值觀。比如,感恩節(jié)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jié)日,它教導人們要懂得感恩和感謝。每當感恩節(jié)來臨,人們會與家人朋友聚餐,分享感恩之情,表達對對方的感激之情。這種傳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深深影響著我們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我發(fā)現,在這些節(jié)日的慶祝中,人們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傳遞,這讓我意識到傳統節(jié)日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文化傳承,更在于激發(fā)人們內心深處的善良和美好。
第四段:印象最深刻的傳統節(jié)日經歷及感悟(250字)。
我曾經參與過中國的中秋節(jié)慶?;顒印D翘焱砩?,我和家人一起品嘗了月餅,還一起賞月。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團結。當時我思考著月亮背后的深意,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遠離都市的寧靜。在那一刻,我意識到傳統節(jié)日不僅是一個社交的活動,更是一個向內反思的機會,讓我思考我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我明白到,傳統節(jié)日的背后蘊含著智慧和歷史的積淀。
第五段:傳統節(jié)日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和展望(300字)。
參與傳統節(jié)日的慶?;顒硬粌H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我認為,傳統節(jié)日的體驗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憶,更是對未來的展望。通過參與傳統節(jié)日,我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信仰,學會了如何傳遞感激之情,學會了珍視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對于我來說,傳統節(jié)日是一座珍貴的寶藏,我會繼續(xù)致力于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光芒。
總結部分(50字)。
傳統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傳承文化、弘揚傳統的重要方式。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我們可以感悟到傳統背后的文化內涵、情感價值,并且對個人成長起到積極的影響。讓我們一起帶著對傳統的敬愛和喜悅,珍視和傳承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七
(師):不錯,辛勤的勞動能換來豐收的果實。看!小(1)班的弟弟妹妹們就收獲了一個大蘿卜。
(幼一):請欣賞小(1)班的歌舞劇:《拔蘿卜》。(小(1)班舞蹈)(幼二):蘿卜一天天的長大,我們也在一天天的長大。(師):今天是小朋友在幼兒園渡過的最后一個六一節(jié)。再過幾個月,他們就要背著小書包去上學了。(幼二):是啊!你看,一群小學生已經來了。請欣賞大(1)班的舞蹈:《讀書郎》。
(大(1)班舞蹈)(幼一):我們大班孩子為什么快樂?(幼二):因為他們馬上要畢業(yè)了。(幼一):那小班的弟弟妹妹呢?(幼二):他們當然也快樂,因為他們有爸爸媽媽和老師的疼愛???來了一群可愛的娃娃,他們是小(2)班的弟弟妹妹。請欣賞由小(2)班表演的舞蹈:《快樂》。
(小(2)班舞蹈)(幼一):在幼兒園渡過的日子是我們最快樂的。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都會記得幼兒園的歡樂時光。(師):今天是你們的節(jié)日,你們又將是明天的主人。祝愿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大(2)班的小朋友用歡快的舞蹈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了。請欣賞舞蹈:《啦啦啦》。
(大(2)班舞蹈)(幼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囑托了許多的期望。今天,一直愛著我們的爸爸媽媽們也來了。(幼一):請小(1)班的張逸清媽媽為我們獻上祝福。
(家長節(jié)目)(幼一):爸爸媽媽的祝福,我們已經記在心。我們會成長,不辜負你們的希望。
(幼二):請欣賞中(1)班駱陽、金澤中和中(2)班黃晨浩由武術表演。(幼兒武術表演)。
(幼二):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yǎng)。在我們的節(jié)日里,每天陪伴我們的老師也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幼一):請欣賞由老師們精心準備的舞蹈:《走進新時代》。(老師舞蹈)。
(幼一):在優(yōu)美的舞姿中,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們的祝福。
(幼二):在歡快的旋律聲中,我們迎來了新的期望。
(共同):美好的童年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祝愿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共同):“美好童年”慶六一文藝匯演到此結束!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八
昨天,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還在回味與家人團聚的溫馨,以及各式月餅的美味。今天,我們來到逸夫小學,這里的老師又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建班育人相結合的饕餮盛宴。
于淼老師結合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主題教育課的形式,使學生傳承和發(fā)揚了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增強了民族榮譽感。通過各種形式將經典融入其中:例如古詩文經典誦讀,使背誦不再枯燥,也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于老師課前設計讓學生收集資料,繪制兔爺兒,制作思維導圖,完成學習單,讓學生有目的地的了解中秋節(jié)的相關知識。課堂中通過互動、提問等反饋信息,并逐步引導學生探討相關問題,并通過傳說、月餅等學生熟悉的知識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并采用了視頻、實物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符合小學生的情感特征和興趣取向,讓孩子們在豐富的活動中結合提問引導,幫助孩子們體會到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推進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后更有diy書本的制作,梳理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將這種文化滲透到生活中。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傳承的意義。
何宇老師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讓他們了解中秋節(jié)的傳統文化與習俗,并讓學生上臺介紹自己對于中秋節(jié)的了解。接著,通過制作中秋節(jié)創(chuàng)意d.i.y貼花掛飾,并在班中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和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們對中秋節(jié)的認識。
加強對于中華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可感,也能從情感的角度上教育學生推進學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鼓勵孩子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需要提高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給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中秋節(jié)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她不再是小國小家的團圓,更是世界民族的融合。這不僅向學生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深遠意義,更增加了他們的傳統文化自豪感與信心。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九
龍騰馬嘯,與時俱進。
月白風清,共酒開懷。
雞鳴鳳舞,同樂共歡。
國慶節(jié)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jié)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jié)”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jié)”,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jié)”、“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
賀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底蘊。在這個古老的城市里,每個傳統節(jié)日都有著獨特的慶祝方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近日,我有幸參加了幾個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活動,感受到了這些節(jié)日的獨特魅力,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賀州的文化傳統。
第二段: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也是我們家庭最為重視的節(jié)日。今年,我回到了賀州老家,在家中與家人一起歡度這個團圓的節(jié)日。我們賀州人過年有一個獨特的風俗,就是吃咸魚,這是一種為了旺財運而做出的民間風俗。在過年期間,我們家庭還會在門前貼上“?!弊趾汀按郝摗?,這也是傳統的賀年方式。過年期間,我還參觀了賀州的巨浪山廟會,欣賞了山歌巡游和神明游行,感受到了濃濃的民間文化氛圍。
第三段: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期間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也是賀州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今年元宵節(jié)晚上,我前往賀州市區(qū)的南門廣場,參加了元宵文化節(jié)活動。晚會上,有各種傳統的文藝表演和娛樂活動,還有各式各樣的元宵美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滇池炭烤元宵,這是一種傳統的滇池特色小吃。我的嘴里還留著炭烤元宵的香味,就在這香味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四段: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我認為最具有深度和內涵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它既是一種關于尊敬先人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抒發(fā)內心感情的好時機。今年清明節(jié),我前往了賀州的葬山,為我爺爺和奶奶的墳墓上香獻花,這是我每年必須做的事情。不同于其他節(jié)日的喧囂,清明節(jié)是一個寧靜、內斂的節(jié)日,我在這個節(jié)日中感受到了家人、故人和我們這個大家庭之間的深深聯系。
第五段:結語。
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豐富多彩,它們是賀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通過參加這些傳統節(jié)日,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賀州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這也讓我在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上受益匪淺。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將繼續(xù)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深刻和美好。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一
重陽節(jié)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生產與季節(jié)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jié),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jié)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jié)。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jié),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jié)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jié)習俗。
菊花酒。
九九與“久久”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歷史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吃羊肉面。
“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jié),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吃花糕。
重陽節(jié)敬老,登高以避災?!案狻迸c“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里面,比較吉利。
喝清茶。
吃的東西太多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消化過濾腸道,只有茶,健康,綠色飲料。
重陽節(jié)登高由來。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于古人對山岳的崇拜?!抖Y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惫糯让裆姝h(huán)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溫干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云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钡牧曀自缭诖呵飸?zhàn)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岳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jié),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于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二
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zhí)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jié)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jié)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元宵節(jié)傳統民間習俗。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jié)日慶典規(guī)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民諺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燈?!彼凶顫夂竦挠螛飞剩史Q鬧元宵。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jié)。
隋唐燈節(jié)極盛,一般從十三“上燈”開始,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八日為“落燈”。據唐人鄭處晦《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chuàng)繒彩為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绷頁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載:“韓夫人(楊貴妃二姐)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笔r可見一斑。
猜燈謎。
唐朝燈會中還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其中燈謎經過歷代發(fā)展創(chuàng)造,妙意橫生,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謂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于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語言藝術,春秋時代就有將接近遼回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jié)讓人猜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后,每逢元宵節(jié),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jié)。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三
春節(ji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jié)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于歲首春節(jié)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jié)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jié)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jié)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太初歷”,明確規(guī)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
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忘不了的同學改為春節(jié)。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jié)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痹谝荒甓墓?jié)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后,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好好清掃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賢孫對于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節(jié)這一日。有的會在節(jié)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jié)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端午節(jié)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jié)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xù)著。
七夕節(jié)又稱為“乞巧節(jié)”,是中國傳統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翱椗笔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節(jié)日。也稱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jié)。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辨隙鸫伺e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jié)日來慶祝。
重陽節(jié)日節(jié)又名重九節(jié),九月九,榮萸節(jié),菊花節(jié)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jié)日。在唐代,重陽節(jié)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后慘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于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并逐漸盛行。
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稱為“佛成道節(jié)”。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guī)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也稱“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jié)”,“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BR>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肴,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誕節(jié),是佛教東傳以后的全民宗教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游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jié)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
古老傳統節(jié)日的起源和傳承發(fā)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fā)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于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古老節(jié)日是人們基于原始信仰以及為了適應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古時代一些流傳的節(jié)俗活動,清晰地記錄著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yè)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jié)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fā)展出節(jié)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jié)慶民俗。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大部分節(jié)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經過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民俗節(jié)日來自于人文與自然文化,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每個傳統節(jié)日有每個節(jié)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燈會、扒龍舟、拜神祭祖等等。大部分傳統節(jié)日形成于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于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jié)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jié)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漢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節(jié)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jié)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節(jié)日發(fā)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嚴肅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從此節(jié)日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xù)發(fā)展,經久不衰。唐代是傳統節(jié)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在歷史演變中,由于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有些節(jié)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傳統節(jié)日的產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華民族在節(jié)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guī)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jié)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也有一些傳統節(jié)日被附會上“避瘟”、“避惡”等沉重色彩的故事傳說作為節(jié)日“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建構出來的。附會的這些“避瘟避惡”故事與節(jié)日內涵沖突,無助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彰顯以及傳統節(jié)日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的節(jié)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jié),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jié)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傳統節(jié)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jié)日難以讓人們對節(jié)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著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jié)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通過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讓節(jié)日成為節(jié)日,能喚醒人們內心對于節(jié)日的尊重。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四
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
春節(jié)里,有香噴噴的火鍋,一聞到火鍋的香味就足以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春節(jié)里,可以放鞭炮,鞭炮是那么的神奇。只要用火小心地點燃,一顆顆“流星”就會從個小破洞里一窩蜂地跳到空中。春節(jié)里還可以走親戚。今年我打算真的“走”親戚去。從奶奶家走到外婆家,再穿過寂靜的夜空回到奶奶家。春節(jié)里,許多人在守歲。每當午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我們大家就會在耀眼而熱鬧的夜空下歡快地放鞭炮,好不快活!
春節(jié)里,討壓歲錢是不可少的。每當我向爺爺奶奶討壓歲錢。他們都會笑咪咪的把一張嶄新的一百元遞給興奮的我。我聽爸爸媽媽說,大年三十的晚上,要把壓歲錢放到枕頭底下。這是為什么呢?媽媽告訴了我問題的答案。原來,這是防止一種傳說中的小妖歲來害小孩。幸好歲沒來過我家,不然我就要被可惡的歲害了。因為我前幾年都沒有把壓歲錢放到枕頭底下,連守歲也因為太困而沒有守......
春節(jié)--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春節(jié)--一個賜給我快樂體會的節(jié)日!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五
重陽節(jié)的具體日期是: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重陽節(jié),又叫老人節(jié)、登高節(jié),古時還是女兒節(jié)。我國習俗,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為何叫“重陽”或“重九”呢?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談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人?!痹瓉砦覈糯浴傲睘殛帞?,“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是兩陽數相重,故云。
重陽節(jié)登高這習俗起源于東漢。據梁朝吳均《續(xù)齊諧記》寫道:汝南人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年。一天,長房對桓景說,你家九月九日災難,宜離家,家人宜各做絳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妇叭缙溲裕e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見雞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傳開來,每逢重九,人們?yōu)楸転南湀D吉利轉好運,乃有登高之習。重陽節(jié)又是女兒節(jié)。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钡袩o女兒節(jié)之名?!洞笈d縣志》則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jié)。”明清代北京分宛平、大興二縣,可知京師已有重陽日亦叫女兒節(jié)的說法。
重陽節(jié)掃墓安全注意事項。
燃放鞭炮和燒香燭紙錢意外引發(fā)山火后,人還在現場,就要立即采取撲救措施,趁火勢小把火撲滅;如果火勢已大,要報火警,不要隨意一跑了之,否則很可能被法律制裁;自己已經無法撲滅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離開火場,不要顧慮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而死命撲火,否則很可能導致家人及自己葬身火場。
很多墳墓都荒草叢生,因此,在祭拜時一定要除去雜草,再燒香燭和放鞭炮,避免香燭等引燃雜草造成火災。紙錢和鞭炮燃燒時,人們往往都能立馬檢查火患,但香燭不能馬上燃燒完畢,很多人都是祭掃完任留香燭燃燒就走人,而重陽時已經入秋,天干物燥,秋高氣爽,因此,鏟除的雜草以及墳墓周圍的枯枝敗葉,也要清理到一定距離之外,防止人走后,這些可燃物被風刮到香燭上被引燃。
除了煙花香燭紙錢的燃燒可能導致火災,煙頭也是另一個火災隱患。很多人平時隨手扔煙頭慣了,但上山掃墓時一定要把煙頭滅掉再丟棄。千萬不要心存僥幸,認為把燃燒的煙頭扔無雜草枯枝敗葉的空地處即安全無憂,事實上,刮風的時候,煙頭可能被刮到可燃物上,可燃物也可能被刮到煙頭處,都有可能引發(fā)火災。
煙花和炮竹除了可能引發(fā)火災,還可能導致傷人事故,而這方面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燃放鞭炮盡量不要使用打火機點火,防止燃放人員來不及逃到安全距離之外。不要用手拿著鞭炮在腳邊燃放,防止鞭炮炸傷皮膚,一旦被鞭炮炸傷裂皮膚,一定要及時去醫(yī)院處理,千萬不可馬虎大意,否則,要是運氣不好,遇上磷成分的鞭炮,很可能導致磷侵蝕皮肉。
此外,燃放鞭炮時,人們會紛紛躲避,一方面是防止被炸傷,另一方面是防止被震傷耳朵。人們往往不自覺地在低處燃放往高處躲避鞭炮,認為高處更安全,事實上并不一定是這樣,如果鞭炮離人比較近,反而是低處更安全。
一些墳墓在荒草里,或是必經之路荒草叢生,很可能藏著毒蛇和蜈蚣或是馬蜂,因此,也要小心防范被這些動物咬傷和蜇到。為了安全,最好不要穿短褲和涼鞋之類的,要穿運動鞋長衫長褲。
很多墳墓都在荒山野嶺上,需要爬山過草叢,因此,最好穿適合登山的鞋子,不要穿高跟鞋和涼鞋之類的,防止扭傷,衣服褲子最好穿長袖,并且衣服褲子要厚一點,不要穿各種超短超薄,防止遇上毛毛蟲導致皮膚大面積過敏,摔倒也不容易擦破皮。
重陽節(jié)其他禁忌。
忌行房事。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爸鼐?是陽數之巔峰,過后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忌煮飯。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jié)是老人節(jié),過節(jié)這天要讓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回娘家。在重陽節(jié)這天,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否則會給婆婆帶來災難。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忌送菊花。因為那是祭花。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六
賀州是一個充滿濃厚傳統文化氛圍的地方,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節(jié)日。在參與這些節(jié)日慶典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受到了啟迪和感召。以下是我對賀州傳統節(jié)日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臘八節(jié)。
臘八是中國傳統的節(jié)日,也是賀州最為盛行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在臘八節(jié)當天,人們通常會吃臘八粥,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福,更是一種感恩與祈愿的心理表達。臘八節(jié)還有“插柳”的習俗,意在求得五谷豐登、物華天寶。這種習俗給人以一種純樸、自然和生命的感覺。在這個節(jié)日上,人們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對豐收的期盼,弘揚了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
第三段:三月三。
三月三是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也是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節(jié)日里,不少地方有著與“拜山”的相關活動,人們認為這樣會帶來好運和幸福。這種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感恩和祈愿。此外,三月三也是“紅妝日”,這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對于節(jié)日和生命之間聯系的理解和表達。
第四段: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它具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在賀州,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等,這一切都是民間的豐富想象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然而,端午除了這些游戲活動,還有著與歷史和文化的緊密關聯,比如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端午節(jié),反映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于忠誠和正義的崇尚。
第五段:結語。
通過參加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慶典,我體會到了真正的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和啟迪。每個節(jié)日都有著其深入人心的內涵,每個活動都有著其獨特而生動的體現。通過遵循這些傳統文化、珍視并傳遞下去,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社會的凝聚力、一種文化的廣泛影響力和一個民族的深厚底蘊。這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將繼續(xù)深入探究并努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一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仲秋佳節(jié)即將來臨,為了讓敬老院的老人們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紅絲巾志愿者協會、夕陽紅文藝隊聯合組織“關愛老人、慶中秋”慰問活動。對老人們的關愛之情,給老人們帶來了快樂,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雖然他們是孤老,但是不孤獨?!袄衔崂弦约叭酥稀?,尊老敬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德乃人之本,孝為德之先。古往今來,多少敬老、愛老的故事被傳為千古美談。
在人生漫漫的舞臺上,每個人都有過輝煌的時刻。不同的是,老人們的輝煌已成為歷史。不知不覺中,他們的頭發(fā)開始變得花白了,堅強直挺的背影在歲月中淡去,腳步也變得逐漸緩慢和蹣跚起來。他們曾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無限的關愛,他們用寶貴的青春與汗水澆灌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歡樂,而他們別無所求,我們的一聲問候、一個微笑、會讓他們倍感欣慰和滿足。
值此中秋佳節(jié)來臨之際,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助老傳統美德,培育文明風尚,紅絲巾志愿者協會、夕陽紅文藝隊將于9月26日在幸福公寓組織開展以“關愛老人、共慶仲秋”為主題的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我們向全社會青年朋友們發(fā)出倡議:
一、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及身邊的長者送去節(jié)日的祝福,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面給老人們送去秋日的溫暖,祝福他們身體健康。
二、做好愛心傳遞使者,告訴你身邊所有的同事這個中華民族的團圓節(jié)日,讓大家一起把溫暖送到每一位老人的身邊。
三、為身邊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力的服務,為他們做一次家務,整理一次房間,梳一次頭,以表達我們的祝福和敬意,讓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傳統美德深深植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四、積極關注并參與“關愛老人、共慶中秋”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開展參與尊老敬老助老志愿服務行動,將我們的點滴行動匯聚成愛的海洋,為可親可敬的老人們送去我們年輕人的溫暖。
青年志愿者朋友們,在中秋佳節(jié)到來到來之際,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為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的傳播貢獻我們自己的力量,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關愛身邊的每一位老人,讓文明之風遍撒大王,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最后祝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幸福、安康,萬事如意!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二
今年的春節(jié)與以往不同。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春節(jié),因為全家人一起去武漢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節(jié)期間武漢的大街小巷真的很熱鬧。街道上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笑聲和歡笑。一些人跳龍燈,一些人表演魔術,一些人唱歌劇,一些人燃放煙花。人們穿著漂亮的衣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我邊走邊看,很快就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們又來到了著名的黃鶴樓。高聳的黃鶴樓矗立在長江邊。我興奮地爬上了黃鶴樓的頂層。遠遠望去,長江向東流,看不到邊。不時有各種各樣的船在江面上穿梭,一只只可愛的河鷗在船間飛來飛去,仿佛在迎接我們遠方的游客??粗?,想起李白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出黃鶴樓西,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詩人和朋友告別的美好景象。
從黃鶴樓東張西望,可以看到武漢的美景。雄偉的長江大橋連接著長江兩岸,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我聽說武漢的小吃聞名全國。我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來到一條小吃街,那里人來人往。小吃的香味滿天飛,小販的喊叫聲無處不在,品嘗美食的游客無處不在。
我眼花繚亂,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美味都放進肚子里。但是,我不得不吃一些最有特色的小吃:美味的熱干面,外面香脆的豆皮,臭豆腐的味道和美味,粘粘的粽子,唉,太多了!我吃了金金,嘴里塞滿了油。我拍拍圓圓的肚子,忍不住說:“太酷了!”讓觀眾們覺得優(yōu)美,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
完了!沒有節(jié)目了!聯歡會不會就這樣冷場了吧!我和姐姐靈機一動,說:“下面的節(jié)目我們將交給觀眾們,有才藝的觀眾和有表演天賦的觀眾都可以上臺表演?!痹捯魟偮?,就有觀眾強烈要求上臺表演,可把我和姐姐樂壞了。第一個,姑爹唱了一首粵語歌,如果不是歌片有字幕,我好多地方都聽不懂。唱完以后,觀眾們故意大喊:“再來一個!”,還有人上去獻花,場面非常熱鬧!隨后有不少觀眾要上臺跳舞,表演節(jié)目,就連弟弟也上臺跟著姑姑唱了一首兒歌,泥娃娃。精彩的節(jié)目一個接著一個,令人目不暇接,歡樂的氣氛久久無法散去,真沒想到,我家有這么多有才藝的人,以后再組織晚會我們就不用發(fā)愁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家的春晚也要結束了,我們在結束語中告訴大家:“從現在開始,每個人都要積極準備20xx年的家庭春節(jié)聯歡會節(jié)目。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三
節(jié)日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們放松心情、放大歡樂的時刻,更是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在中國,我們有許多傳統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這些節(jié)日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熱愛。在這些傳統節(jié)日中,我體會到了親情的厚重、友情的深沉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下面就讓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傳統節(jié)日給予了我對家庭的更多關注和重視。在傳統節(jié)日里,家人聚在一起,共同慶祝和享受一段美好的時光。比如在春節(jié),全家老小團聚在一起,共同吃飯團圓。這時,親情在心中流淌,家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緊密。我還記得小時候,每到農歷年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制作年夜飯,邊做邊聊,笑聲不斷。這讓我明白了家庭是一個重要的港灣,是我人生航程中最舒適、最溫暖的港口。
其次,傳統節(jié)日讓我體驗到了友情的深沉和珍貴。在傳統節(jié)日里,朋友們互相之間會互贈禮物、互相祝福,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比如在端午節(jié),我和我的朋友們一起包粽子,大家相互交流包粽子的技巧,分享彼此的喜悅和期許。這種友情的傳遞和滲透,加深了我們之間的情感紐帶,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和珍貴。
再次,傳統節(jié)日是我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而傳統節(jié)日正是傳承這些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節(jié)日的慶?;顒又校伊私饬嗽S多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故事。比如在中秋節(jié),我了解了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的故事,也知道了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來源。這些傳統文化積淀在節(jié)日中,通過節(jié)日的慶?;顒樱腋羁痰馗惺艿搅藗鹘y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最后,傳統節(jié)日讓我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在傳統節(jié)日里,人們放松了工作和學習的節(jié)奏,享受了快樂和悠閑的時光。這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更多地體味生活中的美好,懂得享受當下。比如在清明節(jié),我和家人一起踏青、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無窮的可能性。這讓我明白了生活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索和享受,我們應該珍惜當下,深度體驗生活的豐富多彩。
總之,傳統節(jié)日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人們感受到親情的濃厚、友情的深沉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統節(jié)日里,我繼續(xù)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培養(yǎng)了真摯的友誼,了解和感悟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更珍惜和享受了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希望人們能夠重視和傳承這些傳統節(jié)日,讓這些節(jié)日繼續(xù)給予人們積極的能量和美好的回憶。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四
共慶“六?一”
共慶“六?一”正文:
為什么今天的花朵格外鮮艷?為什么今天的小草格外嫩綠?為什么今天的天空格外碧藍?為什么今天的小河格外清澈?原來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jié)來到啦!
一到學校,就可看見每個教室煥燃一新,張燈結彩,就連電燈上也蒙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彩帶。說實話,“六?一”兒童節(jié)是我盼望已久的節(jié)日。
“游園活動”開始了,一眼便可看見那長龍一般的隊伍在教室門口排列著。
我走進釣魚室(注:這魚不是一般的魚,是一些易拉罐之類的`),看見一個個同學正聚精會神凝視著一條條“魚”,心想:我會不會釣起來呢?正猶豫,突然一雙手把我推了進去,我手拿釣桿,顫顫巍巍的,隨著“開始”的一聲口令,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釣了起來,我也不甘示弱,上鉤了!我心中暗喜,不料,手猛地向上一提,“魚”就一甩尾巴溜了!我又氣憤又懊惱,心想,這回我一定要把你給釣起來!我定了定神,又不慌不忙地釣了起來,又上鉤了!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小心翼翼地收回了釣鉤,拿著手中的“鮮魚”把它放在了桌上,繼續(xù)釣了起來,“時間到!”唉,只釣了一條“魚”,得了兩分。
我不灰心,又去了“乒乓球闖關”室。我手拿乒乓球拍,大膽地跨過“攔路虎”,鉆過“橋洞”,走過凳子,順利到達了終點,哈!五分!滿分過關。
我又依次玩了樂樂球、猜字謎、瞎子打球、剪糖果、拼字……都很好玩。
我算了一下總分45分!糟糕,差五分就是一等獎,我垂頭喪氣地來到了兌獎處,誰知徐老師卻說:“不錯,不錯,一等獎!”“什么?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等獎!真的是一等獎!我手捧著豐碩的“果實”回到了教室。
回到家,我把獎品放在書桌上,時時欣賞著它,欣賞著在我四年級時,榮獲的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五
小學生作文:歡樂共慶百年海小正文:
11月28日對于每一個海小學生、老師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就是我們海曙中心小學建校100周年的華誕之際。
隨著絢麗多姿的'禮花齊放,恰似金雨點點,銀花朵朵,我們百年慶典文藝活動拉開了序幕,整個操場頓時熱鬧非凡,大家載歌載舞,手舞足蹈,接著一個個鋼勁有力的毛筆書法字,一段段優(yōu)美的舞蹈,時時映入大家一雙雙明澈的眼睛里;一曲曲婉轉動聽的電子琴演奏,一陣陣響聲喧天的銅管樂和奏,時時傳入大家一只只耳朵內。模特、快板、合唱、朗誦、音樂劇等表演,都各有各的特色,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心連心”那個節(jié)目。首先出場的是一對穿著和服,來自日本的雙胞胎兄弟,他們倆用日文演唱了一首歌曲;接著是兩個伊朗小女孩,跳了一段伊朗的民族舞,我還聽說她們是姐妹倆呢;下面又上來了一位韓國小伙伴,他帶來的也是一首當地的民歌;然后聽見“哈!哈!”地兩聲,只見兩個法國小朋友練起了中國功夫,一點兒也不遜色“霍元甲”的那一套功夫;這會兒一位穿高山族服裝的臺灣小同胞在上面演唱了一首;最后三個中國同學與那些外國伙伴共唱歌曲“心連心”。這個節(jié)目體現了我們學校內各個國家之間的同學們的友誼,大家用舞蹈、歌聲將各個國家緊緊連在一起。這個節(jié)目一過,臺底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那掌聲一直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文藝演出很快就結束了,但大家那激動、興奮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當主持人說這次演出圓滿結束時,無數只彩色氣球飄上天空,只聽“紓紓紜鋇納音,彩帶紛紛飄落。百年風雨歷程,百載銳意進取,回顧輝煌過去,展望美好未來。我想,我們學校已經建校100年了,在歷史長河中并不算長,百年風華,只能算是滄海一栗,就讓我們一起高呼:“一百年的努力,一百年的辛勤,一百年的歷史,是多么值得驕傲,多么值得歌唱。桃李滿天下,碩果滿枝頭,讓我們祝愿海小的明天更輝煌!”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入傳統節(jié)日的重要性及個人的觀點(150字)。
傳統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特定時期慶祝的傳統活動,是人們傳承文化、弘揚傳統的重要方式。對我而言,傳統節(jié)日不僅是一個慶?;顒?,更是一種心靈寄托和文化認同。自從我小時候就開始參與各種傳統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至今仍然深受其啟發(fā)。下面我將談談我對傳統節(jié)日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傳統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回憶(250字)。
每逢傳統節(jié)日,我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性。例如,春節(jié),這個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充滿了團圓與喜慶的氣氛。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和家人一起張燈結彩,舞龍舞獅,品嘗美食,還有紅包的期待。這些活動都讓我深深記憶,更重要的是,我從中感受到了中國人對家庭和傳統的重視。類似于元宵節(jié)的燈籠節(jié),讓我意識到了中國的燈籠文化和人們對未來美好的祈愿。每一次傳統節(jié)日都讓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獨特的文化內涵,這種情感的交流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傳統。
第三段:傳統節(jié)日對人們情感、價值觀的熏陶及體現(250字)。
傳統節(jié)日不僅僅是慶?;顒?,它也傳遞著一種情感和價值觀。比如,感恩節(jié)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jié)日,它教導人們要懂得感恩和感謝。每當感恩節(jié)來臨,人們會與家人朋友聚餐,分享感恩之情,表達對對方的感激之情。這種傳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深深影響著我們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我發(fā)現,在這些節(jié)日的慶祝中,人們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和傳遞,這讓我意識到傳統節(jié)日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文化傳承,更在于激發(fā)人們內心深處的善良和美好。
第四段:印象最深刻的傳統節(jié)日經歷及感悟(250字)。
我曾經參與過中國的中秋節(jié)慶?;顒印D翘焱砩?,我和家人一起品嘗了月餅,還一起賞月。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和團結。當時我思考著月亮背后的深意,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遠離都市的寧靜。在那一刻,我意識到傳統節(jié)日不僅是一個社交的活動,更是一個向內反思的機會,讓我思考我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我明白到,傳統節(jié)日的背后蘊含著智慧和歷史的積淀。
第五段:傳統節(jié)日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和展望(300字)。
參與傳統節(jié)日的慶?;顒硬粌H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我認為,傳統節(jié)日的體驗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憶,更是對未來的展望。通過參與傳統節(jié)日,我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信仰,學會了如何傳遞感激之情,學會了珍視和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對于我來說,傳統節(jié)日是一座珍貴的寶藏,我會繼續(xù)致力于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光芒。
總結部分(50字)。
傳統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傳承文化、弘揚傳統的重要方式。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我們可以感悟到傳統背后的文化內涵、情感價值,并且對個人成長起到積極的影響。讓我們一起帶著對傳統的敬愛和喜悅,珍視和傳承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七
(師):不錯,辛勤的勞動能換來豐收的果實。看!小(1)班的弟弟妹妹們就收獲了一個大蘿卜。
(幼一):請欣賞小(1)班的歌舞劇:《拔蘿卜》。(小(1)班舞蹈)(幼二):蘿卜一天天的長大,我們也在一天天的長大。(師):今天是小朋友在幼兒園渡過的最后一個六一節(jié)。再過幾個月,他們就要背著小書包去上學了。(幼二):是啊!你看,一群小學生已經來了。請欣賞大(1)班的舞蹈:《讀書郎》。
(大(1)班舞蹈)(幼一):我們大班孩子為什么快樂?(幼二):因為他們馬上要畢業(yè)了。(幼一):那小班的弟弟妹妹呢?(幼二):他們當然也快樂,因為他們有爸爸媽媽和老師的疼愛???來了一群可愛的娃娃,他們是小(2)班的弟弟妹妹。請欣賞由小(2)班表演的舞蹈:《快樂》。
(小(2)班舞蹈)(幼一):在幼兒園渡過的日子是我們最快樂的。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都會記得幼兒園的歡樂時光。(師):今天是你們的節(jié)日,你們又將是明天的主人。祝愿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大(2)班的小朋友用歡快的舞蹈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了。請欣賞舞蹈:《啦啦啦》。
(大(2)班舞蹈)(幼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囑托了許多的期望。今天,一直愛著我們的爸爸媽媽們也來了。(幼一):請小(1)班的張逸清媽媽為我們獻上祝福。
(家長節(jié)目)(幼一):爸爸媽媽的祝福,我們已經記在心。我們會成長,不辜負你們的希望。
(幼二):請欣賞中(1)班駱陽、金澤中和中(2)班黃晨浩由武術表演。(幼兒武術表演)。
(幼二):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yǎng)。在我們的節(jié)日里,每天陪伴我們的老師也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幼一):請欣賞由老師們精心準備的舞蹈:《走進新時代》。(老師舞蹈)。
(幼一):在優(yōu)美的舞姿中,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們的祝福。
(幼二):在歡快的旋律聲中,我們迎來了新的期望。
(共同):美好的童年會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祝愿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共同):“美好童年”慶六一文藝匯演到此結束!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八
昨天,我們剛剛度過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還在回味與家人團聚的溫馨,以及各式月餅的美味。今天,我們來到逸夫小學,這里的老師又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與建班育人相結合的饕餮盛宴。
于淼老師結合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主題教育課的形式,使學生傳承和發(fā)揚了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增強了民族榮譽感。通過各種形式將經典融入其中:例如古詩文經典誦讀,使背誦不再枯燥,也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于老師課前設計讓學生收集資料,繪制兔爺兒,制作思維導圖,完成學習單,讓學生有目的地的了解中秋節(jié)的相關知識。課堂中通過互動、提問等反饋信息,并逐步引導學生探討相關問題,并通過傳說、月餅等學生熟悉的知識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并采用了視頻、實物等多種多樣的形式符合小學生的情感特征和興趣取向,讓孩子們在豐富的活動中結合提問引導,幫助孩子們體會到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推進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后更有diy書本的制作,梳理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將這種文化滲透到生活中。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傳承的意義。
何宇老師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讓他們了解中秋節(jié)的傳統文化與習俗,并讓學生上臺介紹自己對于中秋節(jié)的了解。接著,通過制作中秋節(jié)創(chuàng)意d.i.y貼花掛飾,并在班中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和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們對中秋節(jié)的認識。
加強對于中華的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可感,也能從情感的角度上教育學生推進學生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鼓勵孩子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需要提高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給中華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中秋節(jié)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她不再是小國小家的團圓,更是世界民族的融合。這不僅向學生展示出中華文化的深遠意義,更增加了他們的傳統文化自豪感與信心。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九
龍騰馬嘯,與時俱進。
月白風清,共酒開懷。
雞鳴鳳舞,同樂共歡。
國慶節(jié)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jié)日,但名稱有所不同。許多國家叫“國慶節(jié)”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jié)”,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jié)”、“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
賀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底蘊。在這個古老的城市里,每個傳統節(jié)日都有著獨特的慶祝方式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近日,我有幸參加了幾個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活動,感受到了這些節(jié)日的獨特魅力,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賀州的文化傳統。
第二段: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也是我們家庭最為重視的節(jié)日。今年,我回到了賀州老家,在家中與家人一起歡度這個團圓的節(jié)日。我們賀州人過年有一個獨特的風俗,就是吃咸魚,這是一種為了旺財運而做出的民間風俗。在過年期間,我們家庭還會在門前貼上“?!弊趾汀按郝摗?,這也是傳統的賀年方式。過年期間,我還參觀了賀州的巨浪山廟會,欣賞了山歌巡游和神明游行,感受到了濃濃的民間文化氛圍。
第三段: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期間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也是賀州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今年元宵節(jié)晚上,我前往賀州市區(qū)的南門廣場,參加了元宵文化節(jié)活動。晚會上,有各種傳統的文藝表演和娛樂活動,還有各式各樣的元宵美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滇池炭烤元宵,這是一種傳統的滇池特色小吃。我的嘴里還留著炭烤元宵的香味,就在這香味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四段: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是我認為最具有深度和內涵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它既是一種關于尊敬先人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抒發(fā)內心感情的好時機。今年清明節(jié),我前往了賀州的葬山,為我爺爺和奶奶的墳墓上香獻花,這是我每年必須做的事情。不同于其他節(jié)日的喧囂,清明節(jié)是一個寧靜、內斂的節(jié)日,我在這個節(jié)日中感受到了家人、故人和我們這個大家庭之間的深深聯系。
第五段:結語。
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豐富多彩,它們是賀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面。通過參加這些傳統節(jié)日,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賀州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這也讓我在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上受益匪淺。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將繼續(xù)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深刻和美好。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一
重陽節(jié)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生產與季節(jié)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jié),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jié)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qū)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jié)。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jié),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jié)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jié)習俗。
菊花酒。
九九與“久久”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歷史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吃羊肉面。
“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jié),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吃花糕。
重陽節(jié)敬老,登高以避災?!案狻迸c“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里面,比較吉利。
喝清茶。
吃的東西太多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消化過濾腸道,只有茶,健康,綠色飲料。
重陽節(jié)登高由來。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于古人對山岳的崇拜?!抖Y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惫糯让裆姝h(huán)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溫干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云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钡牧曀自缭诖呵飸?zhàn)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岳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jié),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于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二
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zhí)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jié)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jié)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漢武帝提倡放燈。
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請一個道士來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應說,武帝的病不久就會好,愿在甘泉宮相會。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宮建造太一壇,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間大張燈火進行感謝祭祀,通宵達旦,盛況空前。這在司馬遷《史記》、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中都有記載。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燈燃放成為一大特色的真正開始。
元宵節(jié)傳統民間習俗。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jié)日慶典規(guī)模最大、喜慶氣氛最濃的一種習俗。民諺云:“三十(指除夕日)的火,十五(指元宵)的燈?!彼凶顫夂竦挠螛飞剩史Q鬧元宵。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jié)。
隋唐燈節(jié)極盛,一般從十三“上燈”開始,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八日為“落燈”。據唐人鄭處晦《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設蠟燭,連屬不絕,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chuàng)繒彩為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绷頁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載:“韓夫人(楊貴妃二姐)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笔r可見一斑。
猜燈謎。
唐朝燈會中還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又增加了戲曲表演。其中燈謎經過歷代發(fā)展創(chuàng)造,妙意橫生,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盛行。所謂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于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語言藝術,春秋時代就有將接近遼回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末后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jié)讓人猜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后,每逢元宵節(jié),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qū)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jié)。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三
春節(ji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jié)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于歲首春節(jié)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jié)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春節(jié)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jié)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太初歷”,明確規(guī)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
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忘不了的同學改為春節(jié)。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jié)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jié)”。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痹谝荒甓墓?jié)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四月五日清明節(jié)。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后,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好好清掃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賢孫對于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節(jié)這一日。有的會在節(jié)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jié)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端午節(jié)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jié)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xù)著。
七夕節(jié)又稱為“乞巧節(jié)”,是中國傳統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翱椗笔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節(jié)日。也稱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jié)。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辨隙鸫伺e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并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jié)日來慶祝。
重陽節(jié)日節(jié)又名重九節(jié),九月九,榮萸節(jié),菊花節(jié)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jié)日。在唐代,重陽節(jié)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后慘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于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并逐漸盛行。
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稱為“佛成道節(jié)”。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chuàng)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guī)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也稱“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jié)”,“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BR>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后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肴,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誕節(jié),是佛教東傳以后的全民宗教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游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jié)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
古老傳統節(jié)日的起源和傳承發(fā)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fā)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于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于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古老節(jié)日是人們基于原始信仰以及為了適應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古時代一些流傳的節(jié)俗活動,清晰地記錄著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yè)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jié)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fā)展出節(jié)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jié)慶民俗。早期的節(jié)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構成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大部分節(jié)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經過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民俗節(jié)日來自于人文與自然文化,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關。每個傳統節(jié)日有每個節(jié)日的活動載體,諸如燈會、扒龍舟、拜神祭祖等等。大部分傳統節(jié)日形成于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于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jié)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jié)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漢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節(jié)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jié)日都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節(jié)日發(fā)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嚴肅的氣氛中轉為娛樂禮儀型,從此節(jié)日變得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xù)發(fā)展,經久不衰。唐代是傳統節(jié)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在歷史演變中,由于朝代更迭、歷法變動,有些節(jié)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
傳統節(jié)日的產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華民族在節(jié)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guī)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jié)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也有一些傳統節(jié)日被附會上“避瘟”、“避惡”等沉重色彩的故事傳說作為節(jié)日“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建構出來的。附會的這些“避瘟避惡”故事與節(jié)日內涵沖突,無助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彰顯以及傳統節(jié)日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的節(jié)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jié),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jié)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傳統節(jié)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著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jié)日難以讓人們對節(jié)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參與進來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程序,代表著節(jié)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也是讓心靈參與其中審美的過程。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里,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儀式讓傳統節(jié)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價值。通過舉辦儀式,人們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麗,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對生命的虔誠和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儀式感讓節(jié)日成為節(jié)日,能喚醒人們內心對于節(jié)日的尊重。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四
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
春節(jié)里,有香噴噴的火鍋,一聞到火鍋的香味就足以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春節(jié)里,可以放鞭炮,鞭炮是那么的神奇。只要用火小心地點燃,一顆顆“流星”就會從個小破洞里一窩蜂地跳到空中。春節(jié)里還可以走親戚。今年我打算真的“走”親戚去。從奶奶家走到外婆家,再穿過寂靜的夜空回到奶奶家。春節(jié)里,許多人在守歲。每當午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我們大家就會在耀眼而熱鬧的夜空下歡快地放鞭炮,好不快活!
春節(jié)里,討壓歲錢是不可少的。每當我向爺爺奶奶討壓歲錢。他們都會笑咪咪的把一張嶄新的一百元遞給興奮的我。我聽爸爸媽媽說,大年三十的晚上,要把壓歲錢放到枕頭底下。這是為什么呢?媽媽告訴了我問題的答案。原來,這是防止一種傳說中的小妖歲來害小孩。幸好歲沒來過我家,不然我就要被可惡的歲害了。因為我前幾年都沒有把壓歲錢放到枕頭底下,連守歲也因為太困而沒有守......
春節(jié)--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春節(jié)--一個賜給我快樂體會的節(jié)日!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五
重陽節(jié)的具體日期是: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重陽節(jié),又叫老人節(jié)、登高節(jié),古時還是女兒節(jié)。我國習俗,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為何叫“重陽”或“重九”呢?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談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人?!痹瓉砦覈糯浴傲睘殛帞?,“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正是兩陽數相重,故云。
重陽節(jié)登高這習俗起源于東漢。據梁朝吳均《續(xù)齊諧記》寫道:汝南人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年。一天,長房對桓景說,你家九月九日災難,宜離家,家人宜各做絳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妇叭缙溲裕e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見雞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傳開來,每逢重九,人們?yōu)楸転南湀D吉利轉好運,乃有登高之習。重陽節(jié)又是女兒節(jié)。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钡袩o女兒節(jié)之名?!洞笈d縣志》則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jié)。”明清代北京分宛平、大興二縣,可知京師已有重陽日亦叫女兒節(jié)的說法。
重陽節(jié)掃墓安全注意事項。
燃放鞭炮和燒香燭紙錢意外引發(fā)山火后,人還在現場,就要立即采取撲救措施,趁火勢小把火撲滅;如果火勢已大,要報火警,不要隨意一跑了之,否則很可能被法律制裁;自己已經無法撲滅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離開火場,不要顧慮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而死命撲火,否則很可能導致家人及自己葬身火場。
很多墳墓都荒草叢生,因此,在祭拜時一定要除去雜草,再燒香燭和放鞭炮,避免香燭等引燃雜草造成火災。紙錢和鞭炮燃燒時,人們往往都能立馬檢查火患,但香燭不能馬上燃燒完畢,很多人都是祭掃完任留香燭燃燒就走人,而重陽時已經入秋,天干物燥,秋高氣爽,因此,鏟除的雜草以及墳墓周圍的枯枝敗葉,也要清理到一定距離之外,防止人走后,這些可燃物被風刮到香燭上被引燃。
除了煙花香燭紙錢的燃燒可能導致火災,煙頭也是另一個火災隱患。很多人平時隨手扔煙頭慣了,但上山掃墓時一定要把煙頭滅掉再丟棄。千萬不要心存僥幸,認為把燃燒的煙頭扔無雜草枯枝敗葉的空地處即安全無憂,事實上,刮風的時候,煙頭可能被刮到可燃物上,可燃物也可能被刮到煙頭處,都有可能引發(fā)火災。
煙花和炮竹除了可能引發(fā)火災,還可能導致傷人事故,而這方面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燃放鞭炮盡量不要使用打火機點火,防止燃放人員來不及逃到安全距離之外。不要用手拿著鞭炮在腳邊燃放,防止鞭炮炸傷皮膚,一旦被鞭炮炸傷裂皮膚,一定要及時去醫(yī)院處理,千萬不可馬虎大意,否則,要是運氣不好,遇上磷成分的鞭炮,很可能導致磷侵蝕皮肉。
此外,燃放鞭炮時,人們會紛紛躲避,一方面是防止被炸傷,另一方面是防止被震傷耳朵。人們往往不自覺地在低處燃放往高處躲避鞭炮,認為高處更安全,事實上并不一定是這樣,如果鞭炮離人比較近,反而是低處更安全。
一些墳墓在荒草里,或是必經之路荒草叢生,很可能藏著毒蛇和蜈蚣或是馬蜂,因此,也要小心防范被這些動物咬傷和蜇到。為了安全,最好不要穿短褲和涼鞋之類的,要穿運動鞋長衫長褲。
很多墳墓都在荒山野嶺上,需要爬山過草叢,因此,最好穿適合登山的鞋子,不要穿高跟鞋和涼鞋之類的,防止扭傷,衣服褲子最好穿長袖,并且衣服褲子要厚一點,不要穿各種超短超薄,防止遇上毛毛蟲導致皮膚大面積過敏,摔倒也不容易擦破皮。
重陽節(jié)其他禁忌。
忌行房事。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爸鼐?是陽數之巔峰,過后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忌煮飯。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jié)是老人節(jié),過節(jié)這天要讓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回娘家。在重陽節(jié)這天,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否則會給婆婆帶來災難。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忌送菊花。因為那是祭花。
傳統節(jié)日來歷心得體會篇十六
賀州是一個充滿濃厚傳統文化氛圍的地方,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節(jié)日。在參與這些節(jié)日慶典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受到了啟迪和感召。以下是我對賀州傳統節(jié)日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臘八節(jié)。
臘八是中國傳統的節(jié)日,也是賀州最為盛行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在臘八節(jié)當天,人們通常會吃臘八粥,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福,更是一種感恩與祈愿的心理表達。臘八節(jié)還有“插柳”的習俗,意在求得五谷豐登、物華天寶。這種習俗給人以一種純樸、自然和生命的感覺。在這個節(jié)日上,人們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對豐收的期盼,弘揚了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
第三段:三月三。
三月三是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也是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節(jié)日里,不少地方有著與“拜山”的相關活動,人們認為這樣會帶來好運和幸福。這種活動背后的文化內涵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感恩和祈愿。此外,三月三也是“紅妝日”,這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里對于節(jié)日和生命之間聯系的理解和表達。
第四段: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它具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在賀州,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等,這一切都是民間的豐富想象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然而,端午除了這些游戲活動,還有著與歷史和文化的緊密關聯,比如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端午節(jié),反映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于忠誠和正義的崇尚。
第五段:結語。
通過參加賀州的傳統節(jié)日慶典,我體會到了真正的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和啟迪。每個節(jié)日都有著其深入人心的內涵,每個活動都有著其獨特而生動的體現。通過遵循這些傳統文化、珍視并傳遞下去,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社會的凝聚力、一種文化的廣泛影響力和一個民族的深厚底蘊。這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將繼續(xù)深入探究并努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