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怎樣才能將感悟的觸角延伸到更深層次,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作家的感悟作品,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他們的智慧。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nèi)的和外延,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quán)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zhì)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薄ⅰ傲Α边@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zhì)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zhuǎn)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jié)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二
說完了第一章的[見],下面說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識上了解了[見]之后,如果不去實修,那么知識就永遠是知識,無法轉(zhuǎn)變?yōu)檎鎸嵉闹腔邸?BR>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見]之前,應該如何進行實踐呢?這里列了幾點,供大家參考。
1)放下大腦思考,不辯論,少說話,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慮言說,不在語言概念,不在邏輯思維,那么就需要在實踐中盡量地減少內(nèi)心這些方面的活動。
2)安靜下來后,將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內(nèi)在,以心觀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有欲]還是[無欲],如果念頭較多,即為有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所徼],即觀察念頭如何生起,如何息滅等等,如果念頭非常少,甚至基本沒有念頭,即為無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妙],即深入觀察[無]的微妙之處——這[無]的狀態(tài),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zhì)還是無實質(zhì)?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無]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5)將觀照的對象鎖定觀照自身,即觀照[觀照]本身,這觀照來自哪里?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zhì)還是無實質(zhì)?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觀照]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6)深入觀察[有欲]的本體、[無欲]的本體、[觀照]的本體,這三者的本體為一為異?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們最究竟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
3、行。
修,側(cè)重于專修實踐,行,側(cè)重生活實踐。
2)自己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強覺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樂寂靜、勤精進、不戲論、時時提起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4)將專修中獲得的體驗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靜、安寧、少念、清明、安詳?shù)?。
5)逐漸學會在生活中觀心,知道自己心里念頭、情緒、思想的生起,并練習觀而不隨。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1、[見];。
在觀心之境中,天地、萬物、圣人、百姓分別指什么呢?試解讀如下:
頭頂之上的虛空即為天,所在之處的堅實即為地。
萬物又是指什么呢?指包括修行者自身在內(nèi)的天地之間的所有事物。其中特指修行者自身。
圣人指與道合一的修行者,特指其與道合一之心,即真心。
百姓,指修行者內(nèi)心的各種念頭、情緒、情感、思想等,即意識心。
這幾個詞的所指明確了之后,就容易解讀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道合一的真心也是如此,要像天地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一樣對待念頭、情緒、情感、思想這些從己而生的百姓,不要去攀緣、評判、干擾、執(zhí)著,真心只是保持真心,妙顯一切,妙觀一切即可。
芻狗:原意為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這里則意味著,草扎的狗僅僅有一個狗的假相,本質(zhì)還是草,芻狗,因祭祀所需,扎草而用之,祭祀后就燒掉了,本質(zhì)上,燒的還是草而已。
在觀心之境中,則意味著,對于念頭、情緒等,不要被他們的表象欺騙了,不要把念頭、情緒當成真實的自己,其實,他們僅僅看起來像是自己罷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處于天地之間的,正是修行人自己。但是為何用[天地之間]呢?這是因為,在觀心修行時,心靈處在深度的靜定中,已經(jīng)完全泯滅了身體與心靈的界限,已經(jīng)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就像上一章說的,淵兮,湛兮,深遠無邊。其猶橐龠乎?橐籥,即風箱,估計大多數(shù)沒在農(nóng)村待過的朋友很難想象風箱是什么樣子的,但給自行車打氣的打氣筒估計大部分朋友都見過,風箱,其實就是一個超大號的長方體的打氣筒,主要用于在廚房灶臺燒火做飯時向灶臺里吹風,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風箱有個特點,就是里面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中間放一塊擋板,連上兩根拉桿,一抽一拉,風就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了。那么,在[天地之間]的修行人身上,什么東西像風箱一樣呢?很明顯,那就是我們的呼吸。
嗯???不是講觀心的嗎?怎么扯到呼吸上了呢?別著急,慢慢給您說。
其實,呼吸與觀心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其一,觀照呼吸,是觀心的下手方法之一,甚至也可以成為獨立的觀心方法。
其二,呼吸的平靜與否,對于觀心有很大的影響;。
其三,在更深的層面,心氣是一體的,氣動心動,氣靜心靜,氣定心定。
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氣、脈、明點的修法,是即身成佛至為重要的修法。
所以要快速地使自己靜下來,慢慢地做幾個深呼吸,是非常有效的。
而當我們的呼吸若有若無,成為“胎息”(即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亦稱內(nèi)呼吸)的時候,就說明心靜定的程度比較深了。在“胎息”的狀態(tài)觀心,會對[鮮活的空]有更深的體悟。
觀心之時,以一切為芻狗,不動其心,不動其氣,氣靜心靜,氣定心定,心如止水,心如明鏡,朗然自照,道貌自明。
守中,即是這一章老子透露給我們的觀心修行的要訣。
如何守中呢?老子將會在下一章給出更加詳細的闡述。
2)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中。放下思慮心,放下各種情緒、情感、思想,一心去守住那個未發(fā)之“中”。
2、[修]。
[見]即是[修],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如果心難以靜下來,那么通過調(diào)整呼吸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慢慢地深呼吸,可以將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慢慢地讓自己呼吸逐漸地細微下來,這樣,心也就逐漸地靜下來了,心靜下來了之后,再按之前說的方法觀心、守中。
3、[行]。
在生活中,同樣要培養(yǎng)這種視而不見、觀而不隨的觀心習慣,有事的時候?qū)P牡靥幚硎虑椋瑹o事的時候就讓自己的感官休息下來,再次回到專心守中的狀態(tài),時間長了,自然地處于“中”態(tài),一切安寧祥和。
ps:
關于“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其實,不僅我們的呼吸是如此,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的心,如同虛空,卻可以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念頭,生成各種情緒、思想、情感,乃至我們放眼所及的人類一切創(chuàng)造,皆源自于我們的心。心虛靜的時候,看似空寂無物,但一旦靈動起來,卻可以靈感無限,創(chuàng)意無限。那為什么在解讀中不直接解讀為心而解讀為呼吸呢?主要是因為解讀為呼吸更加直觀形象,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通過調(diào)整呼吸入手進行觀心之境。同時,為了更全面地體悟老子本章所蘊含的意義,特補記幾句在此,供朋友們參考。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四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見]。
上一章結(jié)尾說,[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這一章講的內(nèi)容即是[中]。老子一邊[守中]一邊向我們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空而能應為谷,你對著山谷吶喊,山谷中會回響著你的吶喊。神,即無形而鮮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雖然是無形的,卻擁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應同時無形而鮮活],其實之前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即[鮮活的空]。[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來],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爺],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緒,當我們徹底地放下自己,僅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內(nèi)心,讓內(nèi)心靜下來,當心靈的虛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成為了[鮮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體會這[鮮活的空],看看祂會生滅嗎?會間斷嗎?有形體嗎?有邊際嗎?有內(nèi)外嗎?有善惡嗎?有垢凈嗎?有任何語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嗎?你能定義祂是什么嗎?你能說祂是一種實在的有嗎?你又能說祂是絕對的虛無嗎?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嗎?甚至你可以想盡一切辦法拋棄祂,看看能拋棄的掉嗎?祂是那樣的空,空到了極致,祂是那樣的廣,與祂相比,138億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試試看,你如何才能[殺死]這[鮮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閃電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樣,沒有任何事物能殺死這[鮮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難道你沒發(fā)現(xiàn),所謂的[死神],不過就是這[鮮活的空]戴上了另一個面具而已。當你和死神都同時脫掉所有的偽裝,摘下所有的面具,你們就都恢復了本來的“真身”——鮮活的空。不要說你們無法殺死對方,連自殺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老子不僅是一位得道高人,還是一位詩人!他一邊守中,一邊詩意大發(fā),啊,無生無滅的鮮活的空啊,真是一個偉大而玄妙的子宮!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孕育著天地誕生的種子!當這種子逐漸長大,生根發(fā)芽,天地就從這玄妙的子宮中噴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管天地萬物如何地紛繁復雜,可是其根源時時刻刻未曾離開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而正是通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能量和營養(yǎng),天地才會這么清明,日月才會這樣光明,樹木才會這么青蔥,花朵才會這么鮮艷。而我們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這美麗的星球上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瑰麗的夢想。
綿綿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營養(yǎng),從偉大而玄妙的子宮里一直在向天地萬物傳送著,傳送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傳送到我們所看見的每一處風景中,綿綿不絕,但我們卻看不到它,似有若無。這[鮮活的空]太過精微,無有其形卻活力滿滿。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虛極,守靜篤”,那么就很難見到祂。
用之不堇。[鮮活的空],所蘊含的能量是永遠也不會枯竭的,是永遠也無法用盡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將自己融入[鮮活的空],而總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的話,那么你就可能會像一個進了賭場的賭徒一樣,快速地輸?shù)羲械囊磺?,自食苦果。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虛幻,連自己也徹底放下,向著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尋的話,那么有一天你就會見到祂、融于祂、成為祂。當你像一滴水匯入大海一樣的時候,就再也不用擔心會枯竭了。
1)[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鮮活的空],無生無滅,無形無相,蘊含著無窮的鮮活的能量;。
3)[鮮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現(xiàn)一切,是天地萬物之根源;。
4)[鮮活的空],至為精微,若存若無,綿綿不絕,用之不竭;。
2、[修]。
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續(xù),具體的修法與上一章相同,即:
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說的[中]呢?
可以用這一章的內(nèi)容去檢驗,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這一章對[中]的描述。
符合就對了,不符合就調(diào)整,直到符合為止。
找對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時時守,分分守,秒秒守,就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時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沒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內(nèi)容,就是行的內(nèi)容,修行一體。
專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無事守中。
宇宙間最浪漫的事。
莫過于與心愛的人一起守中。
就這樣一直相守著。
哪管它。
海枯石爛。
地老天荒。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五
道,只是按照自身本有的規(guī)律演繹著一切,萬物皆是道的化現(xiàn),所以本自無爭。
但這只是從道的本體上來說的。
對于道所化現(xiàn)出的某一個個體而言,則可能會出現(xiàn)被[扮相]所迷的情況,那么就會因迷惑而執(zhí)著,因執(zhí)著而相爭。
故幾于道:老子借水喻道,借喻之后,還不忘說一句,水之善,與道之上善相比,只是有些接近罷了。老子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他闡述的重點依然是[道]。
老子在總體闡述完[上善若水]之后,進一步從多個角度分別來闡述[道之上善]。
居,善地:道,居于何處呢?[善地],即圓滿之地。地,《易經(jīng)》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說,這個道啊,居于“圓滿之地”,如大地一樣厚德載物。其實,道沒有固定不變的居處,道遍及一切,無所不在,道在萬物之中,萬物亦皆在道之中。
心,善淵:道,其心如何呢?[善淵],如深淵一樣,深遠、廣闊、空寂、沉靜。這里說的其實是與道合一的圣人之心,接下來的五個方面,說的也是圣人之心。
與,善仁:圣人之心,如何處世呢?與,即關系的處理。[善仁],充滿仁愛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言,善信:圣人之心,其言如何呢?[善信],至真至信,符合于道?!督饎偨?jīng)》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對[善信]最好的說明了。
政,善治:圣人心,于政如何呢?[善治],順道而為,自然任運,無為無爭,無事太平。
事,善能:圣人之心,于事如何呢?[善能],順從規(guī)律,把握先機,無為無爭,自然成就。
動,善時:道心,如何起用呢?[善時],因時而動,因機而動,動亦非動,如如不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其居無爭,其心無爭,其言無爭,其政無爭,其事無爭,其動無爭,因其無爭,故無憂。
1)道的品格,善利萬物而不爭,去高就低,卑微自處;。
2)道,厚德載物,胸懷廣闊,仁愛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運,無為無爭。
2、[修]、[行]。
本章內(nèi)容側(cè)重于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道的品格,見、修、行融為一體,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1)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進利眾生同時為而不爭,放低自己,保持謙卑之心;。
2)厚德載物,胸懷廣闊,仁愛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運,無為無爭,以道的品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六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1、[見]。
這一章非常重要,從觀心角度而言,這是老子對他看見道時的直觀感受的描述,這種描述遠離大腦思維,而是當下最直接的體驗,即直接對[道]的體證。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一句的斷句與常見的斷句方式不同,之所以這樣斷句,筆者認為這樣更符合以[觀心之境]解讀這一章的主旨。
沖,一般解讀為空,但在觀心之中,不僅僅為空,而是[動態(tài)的空],這個“動態(tài)”是指帶有能量和活力的意思。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更明了了。
在[觀心之境]中看見[道]的時候,[道]是什么樣的呢?
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個道啊,無形無相如同虛空卻潛藏著無窮的能量與活力,其作用的發(fā)揮即體現(xiàn)為[有],而這個[有]是永遠也無法窮盡的啊。
這樣的一句話,就已經(jīng)把[道]的本質(zhì)揭示得清清楚楚。
一方面,道是空,是虛,但不是頑空,不是死寂般的空,而是[鮮活的空],當這種[鮮活的空]處于靜寂狀態(tài)時,就好像成了虛無,但只是好像而已。這有點像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任何物質(zhì),看似絕對空無,但實際上蘊藏著無窮的能量,我們所看到的無邊無際的宇宙、星系、時間、空間,皆是從這看似虛無的“奇點”演變而來。
另一方面,當[鮮活的空]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則可以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作用,所有人類知道和不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生起之展現(xiàn),而且,沒有例外。
有弗盈也,從[鮮活的空]產(chǎn)生的[有],是沒有窮盡的。
那么在[觀心之境]中看到的這[鮮活的空],與觀心之人是什么關系呢?
這[鮮活的空]不是外在的,而是深藏于我們自己之內(nèi)的。
而實際上,應該這樣描述才是真相——你,或者我,真正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鮮活的空],我們自己所認為的你、我、他、生命、世界、時間、空間、宇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的顯現(xiàn)。
[觀心]其實,是[鮮活的空]在[觀照][鮮活的空]自己而已。
覺悟,是[鮮活的空]覺悟[鮮活的空]自己的真相而已。
[觀照]本身,就是[鮮活的空]所本具的功能作用之一,即[有]的其中之一種。
但只有[觀照],是[鮮活的空]認識自己真相、覺悟自己真相的唯一途徑。
而所謂的[迷],就是[鮮活的空]對[映現(xiàn)]在自己之中的而且是由自己作用產(chǎn)生的[有],產(chǎn)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而已。
什么樣錯誤的認識呢?
這些[有]是[鮮活的空]自身作用的顯現(xiàn)。而[鮮活的空]的作用是不斷流動變化的,否則就不再是[鮮活的空]了,既然是鮮活的,那么作用的展現(xiàn)也是鮮活的,是一個瞬間接著一個瞬間不斷更新的,而且,正是因為這相續(xù)不斷的更新既相互聯(lián)系又不斷變化,就產(chǎn)生了[鮮活的影像世界]。
關鍵是,這[鮮活的空]是可以[看見]自己所產(chǎn)生的[鮮活的影像世界]。
這就像,你在虛擬現(xiàn)實當中看一部全方位的3d電影一樣,除了電影,你根本找不到自己在何處。
你所見的一切,皆是鮮活的影像,而且其[真實]的程度足以令你忘記了這僅僅是[影像],而把這一切錯誤地當成了[真實]。特別是當這[影像]以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感受、思想、情緒、情感.....直接被你所體驗到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更加可悲的是,你已經(jīng)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真身”是[鮮活的空],而把佩戴的虛擬現(xiàn)實設備以及在虛擬現(xiàn)實中的各種體驗,當成了自己。
在不同的虛擬現(xiàn)實影片中,你對自己有不同的認知。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男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女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個長著翅膀在空中飛的“飛人”。你總是在不停地變換著各種不同的身份,每一次都把新的身份當成真實的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把某種身份當成過自己。在每一個新的身份里,你都演得不亦樂乎,無怨無悔。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好演員。
但總會有厭倦的時候,總會有感覺不對勁的時候。
[鮮活的空]怎么會永遠一直迷惑在由自己的運動作用所產(chǎn)生的如夢如幻的現(xiàn)象之中呢?
[鮮活的空]永遠鮮活,導致的自然結(jié)果就是[現(xiàn)象]不可能永恒。
而[鮮活的空]卻希望在[現(xiàn)象]里找到永恒。
當[鮮活的空]在某一天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象]里無論如何尋找都找不到永恒的時候,覺悟的路就開始了。
當[鮮活的空]不再去追逐自己生出的各種現(xiàn)象,而是去追尋能夠[看見]這一切現(xiàn)象的[看見]之本源,終有一天,[鮮活的空]就會看見[鮮活的空]自身的真面目。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七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tǒng)教育講座,并閱讀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幾點體會:
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應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要不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zhì)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第九章,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這樣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其基本態(tài)度是“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爸绿摌O”是要人們排除一切物質(zhì)的誘惑,回歸到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了爭權(quán)奪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發(fā)展是變化循環(huán)的,所以要不變以應萬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方面,他認為無為就能不遇到危險。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學習了《道德經(jīng)》,能體會到的道理很多,關鍵在于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去正確的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多一分靜氣,真正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八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gòu)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gòu)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gòu)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兀幥岸癫缓?。”,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九
縱觀《道德經(jīng)》,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可謂博大精深。數(shù)次讀罷,仍多有不解之處,然只窺冰山一角,亦覺受用無窮。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BR> 《道德經(jīng)》一書,“道”一字貫穿全文,可謂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實際上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道有所言說,所以勉強給它一種代號,稱之為道,就我理解,類似于西歐哲學中的“邏各斯”(仍有區(qū)別),即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經(jīng)》向我們傳授了許多有關道的感悟,教導我們?nèi)绾瓮ㄟ^了解自然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個人行動來全生避害。而關于自然規(guī)律,老子提倡“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說至關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無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過分作為。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物極必反,所以過分作為必將適得其反,老子舉例說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確做法為“襲明”,既“將欲弱之,必先強之”(第三十六章),“襲明”的通則馮友蘭先生解釋:“想要得到的東西,須從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惫识麖?,必先知弱?!笆ト撕笃渖矶硐?,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為無為,則無不治?!保ǖ谌拢?。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然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們過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記》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弊恚阌杏?,欲,則有求,求,必缺靜,躁,終將過,過,猶不及?!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保ǖ谒氖拢?,所以,必須清心寡欲。
關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賢,不使民爭(第五十七章)”,既必須摒棄虛名,而后《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辈⑹匾饽钋迕?,便可清心寡欲,便可無為。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們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國平先生說:“人應該致力于成為優(yōu)秀的人,名利只是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少私寡欲是一種靜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貧,不受名利困擾,安心工作,不做畫蛇添足之事,從而提升人生境界。
靜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為,還有謙遜,這樣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本又t遜行事,謹遵天道,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管感覺和客觀環(huán)境而存在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就到了前進極限,艾薩克·牛頓說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對于海的認識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對于人類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綜上所述的德性,無為、清心、謙遜后,人自然會有淡然超脫的心境,寵辱不驚,善利萬物而不爭,于品格修養(yǎng),有“唯之阿之,相去幾何?善之惡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從容,這種君子會以自身為輻射中心,帶動良好的風氣,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僅抑制了自身的輕浮躁動,也會令周圍人心向往之。寵辱不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小子自知淺薄,讀罷《道德經(jīng)》略抒己見,為免貽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
《道德經(jīng)》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讀《道德經(jīng)》仿佛有點兒讀微博段子的感覺,因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來個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說說的特點,但是千萬別誤解,其實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通篇的連貫性非常強,前后之間的銜接天衣無縫,藉此可見,老子絕對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拋出了“無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為準則,緊跟著在第三章中老子進一步深入地繼續(xù)深度、廣度地闡述了這兩點。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節(jié),通常都有兩部分構(gòu)成,一部分是論道或者論德,另一部分則是給出了圣人行為準則(當然偶爾也來個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這些道該如何去實踐。
事實上,這也就是《道德經(jīng)》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依然經(jīng)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經(jīng)》的這種偉大,就是從“道”與“德”的角度出發(fā),見微知著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于是,老子雖然生活在春秋時期,但是卻于數(shù)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會發(fā)生的一切。
當網(wǎng)絡上的幾個小紅人為了博取眼球制造熱點在不遺余力地折騰著的時候,老子騎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尊尚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其實老子在數(shù)千年之前先知先覺所預見的現(xiàn)象,不僅僅只是發(fā)生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在學術(shù)界,在知識分子層面,這一現(xiàn)象或許更為突出。少數(shù)頗受社會尊崇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他們這些行為的核心動機,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進而擴大影響力,從而在商業(yè)社會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經(jīng)》的第三章,在深入闡述“無為”、“無為而治”以及如何實現(xiàn)無為而治的圣人行為準則。
老子除了強調(diào)不要尊寵虛名,以免讓天下人為此不擇手段地追逐之外,還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讓其順著物以稀而貴的方向,影響了社會風尚。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把這句話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不要整出一些奢侈品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將很容易被人所追逐,所惦記,人們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
當所有人都在奮發(fā)努力卻不為溫飽,而只是為了一只lv,為了一塊歐米茄,為了一輛寶馬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經(jīng)無需想象就知道社會會成為一種什么景象。所有一切或平凡或偉大的思想,都將被奢侈品所替代,其追逐的滾滾洪流將席卷一切,老子將這些現(xiàn)象定義為:背道而馳。
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談及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名,虛名;一個是利,奢侈品一般的利。那么這兩者就構(gòu)成了老在在道德經(jīng)中所反復多次提及的“欲“(欲望的欲)。所以老子緊跟著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偉大、非?,F(xiàn)實的關于欲望的觀點:”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要顯耀、炫耀會引起人們貪心的事物,從而確保民心不會迷亂)。
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礎需求一定與奢侈品無關,所以,這些基礎性的.需求也就與老子所定義的“欲“無關,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中的所定義的”欲“有多么精準而現(xiàn)實。
精神層面的“欲“則在《道德經(jīng)》中被老子定義為了:虛名。追求虛名的行為,屬于”欲“的范疇。
以上兩個方面就構(gòu)成了道德經(jīng)中反復提及的“無為“、”無為而治“。我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道德經(jīng)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還將數(shù)次提及無為而治,其所囊括的面將被逐漸放大,被逐漸完善。
綜合總結(jié)描述一下就是:不要尊寵那些虛名,這樣人們就不至于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虛名;不要整出那些天價的奢侈品,不要讓那些奢侈品成為風尚,這樣人們自然就不會打破頭地去追求那些東西。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到?怎么去實現(xiàn)這一“無為而治“呢?
老子再一次給出了圣人的行為準則。
圣人行為準則之六: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是地耍小聰明,使其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一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jīng)》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xiàn)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zhì)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shù)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shù)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盁o”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里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xiàn)了他“有”的價值。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質(zhì)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nèi)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xiàn)實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qū)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xiàn)。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huán)往復。而有其他物質(zhì)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huán)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xiàn)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tài)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zhuǎn)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jīng)后我總結(jié)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二
佛在法會上,手拈一花,視來眾,盡皆茫然,獨摩柯迦耶會心一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柯迦耶?!?BR>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滅,卻適時令而存在,它暫居于生命的本體,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軌跡,即為“道”。
林語堂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BR>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蕩,相輔相成。但我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為表,道才是最深的內(nèi)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gòu)成世間萬物。這是我們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淺的理解為:能夠用語言說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氣,伸手去抓,以為得到了,張開手卻空空如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既混成了萬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虛虛幻幻的。在恍惚虛幻中,它有象—有萬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質(zhì)實體;有精—有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緣由;有信—人們可以憑著一定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它、驗證它??梢?,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三
(山頂洞人,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zhàn)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jié)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fā)愿解出《道德經(jīng)》,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jīng)》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爸苏咧牵灾呙鳌?,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jīng)絡、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發(fā)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xiàn)在的科學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nèi)祟悓ψ陨淼牧私膺€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jīng)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lián)碛惺澜缟献盥斆鞯哪X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zhàn)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quán)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yè)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yè)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quán)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quán)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yè)大,金錢和權(quán)勢如果不善于應用,只是造業(yè)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shù)膶嵲谏僦稚?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xiàn)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四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zhuǎn)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讀后感·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jié)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diào)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關于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一點感悟。
關于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著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復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為生存形態(tài)。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一種權(quán)威,原始人無鑒別的能力,有一種群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quán)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tài)。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chǎn)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nèi)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nèi)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huán)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fā)展的動力。孔子曾說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jié)制,但這種節(jié)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zhuǎn)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么社會就不會發(fā)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BR> 過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欲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fā)展,但適當?shù)乃叫呐c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比如你現(xiàn)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五
我看不懂原文,從譯文的描述中做了一些思考。
道德分析的范圍側(cè)重于非物質(zhì)的一面,分析個人和集體。個人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和圣人。集體分析側(cè)重于道德,促進集體向更好的方向運行,集體分析的刻度是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界上的一切,總是覺得哲學和科學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來獲得兩個范圍。自文本以來,人類文明在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兩個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無盡的好奇心和探索。從古代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最后,人們都會探索它。
哲學的重點是非物質(zhì)的'范圍,道德經(jīng)典的重點也是非物質(zhì)的范圍,但它們的刻度不同。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確實有很大的內(nèi)容差異,但內(nèi)容是非物質(zhì)的范圍,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宗教信仰環(huán)境。
拉得更遠,回到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的重點是什么?關鍵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中國人用人來教導和衡量對錯。但有些人用上帝來衡量對錯,所以不同的依賴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講述了天主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去看看。因為我從小就被父親教導要做什么,人不能做什么,如何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確實塑造了我。在這里,我對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事實上,道德經(jīng)典是基于道德思維的總結(jié)。從側(cè)面看,當時人們的道德已經(jīng)達到了這一點。道德經(jīng)典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和成就。道德經(jīng)典表明,當時我們用人來衡量是非。保持自我存在需要代價。保持一個人的存在意味著你應該保持自己的標準。圣人的存在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事實上,我對什么是道德經(jīng)典不太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jīng)典?答案已經(jīng)在上面給出了。在這里,我認為一件事非常重要。哲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側(cè)重于分析非物質(zhì)的范圍,但人是由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應該忘記科學。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nèi)的和外延,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quán)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zhì)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薄ⅰ傲Α边@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zhì)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zhuǎn)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jié)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二
說完了第一章的[見],下面說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識上了解了[見]之后,如果不去實修,那么知識就永遠是知識,無法轉(zhuǎn)變?yōu)檎鎸嵉闹腔邸?BR>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見]之前,應該如何進行實踐呢?這里列了幾點,供大家參考。
1)放下大腦思考,不辯論,少說話,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慮言說,不在語言概念,不在邏輯思維,那么就需要在實踐中盡量地減少內(nèi)心這些方面的活動。
2)安靜下來后,將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內(nèi)在,以心觀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有欲]還是[無欲],如果念頭較多,即為有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所徼],即觀察念頭如何生起,如何息滅等等,如果念頭非常少,甚至基本沒有念頭,即為無欲,這時觀心的重點就在于[觀其妙],即深入觀察[無]的微妙之處——這[無]的狀態(tài),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zhì)還是無實質(zhì)?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無]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5)將觀照的對象鎖定觀照自身,即觀照[觀照]本身,這觀照來自哪里?從哪里生?向哪里滅?有實質(zhì)還是無實質(zhì)?是常是斷?是垢是凈?是善是惡?這[觀照]的本體到底在哪里?它和我們的生命是什么關系?.......
6)深入觀察[有欲]的本體、[無欲]的本體、[觀照]的本體,這三者的本體為一為異?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他們最究竟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
3、行。
修,側(cè)重于專修實踐,行,側(cè)重生活實踐。
2)自己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強覺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樂寂靜、勤精進、不戲論、時時提起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4)將專修中獲得的體驗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靜、安寧、少念、清明、安詳?shù)?。
5)逐漸學會在生活中觀心,知道自己心里念頭、情緒、思想的生起,并練習觀而不隨。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
1、[見];。
在觀心之境中,天地、萬物、圣人、百姓分別指什么呢?試解讀如下:
頭頂之上的虛空即為天,所在之處的堅實即為地。
萬物又是指什么呢?指包括修行者自身在內(nèi)的天地之間的所有事物。其中特指修行者自身。
圣人指與道合一的修行者,特指其與道合一之心,即真心。
百姓,指修行者內(nèi)心的各種念頭、情緒、情感、思想等,即意識心。
這幾個詞的所指明確了之后,就容易解讀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道合一的真心也是如此,要像天地對待萬物的態(tài)度一樣對待念頭、情緒、情感、思想這些從己而生的百姓,不要去攀緣、評判、干擾、執(zhí)著,真心只是保持真心,妙顯一切,妙觀一切即可。
芻狗:原意為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在這里則意味著,草扎的狗僅僅有一個狗的假相,本質(zhì)還是草,芻狗,因祭祀所需,扎草而用之,祭祀后就燒掉了,本質(zhì)上,燒的還是草而已。
在觀心之境中,則意味著,對于念頭、情緒等,不要被他們的表象欺騙了,不要把念頭、情緒當成真實的自己,其實,他們僅僅看起來像是自己罷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處于天地之間的,正是修行人自己。但是為何用[天地之間]呢?這是因為,在觀心修行時,心靈處在深度的靜定中,已經(jīng)完全泯滅了身體與心靈的界限,已經(jīng)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就像上一章說的,淵兮,湛兮,深遠無邊。其猶橐龠乎?橐籥,即風箱,估計大多數(shù)沒在農(nóng)村待過的朋友很難想象風箱是什么樣子的,但給自行車打氣的打氣筒估計大部分朋友都見過,風箱,其實就是一個超大號的長方體的打氣筒,主要用于在廚房灶臺燒火做飯時向灶臺里吹風,好讓火燒得更旺一些。風箱有個特點,就是里面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中間放一塊擋板,連上兩根拉桿,一抽一拉,風就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了。那么,在[天地之間]的修行人身上,什么東西像風箱一樣呢?很明顯,那就是我們的呼吸。
嗯???不是講觀心的嗎?怎么扯到呼吸上了呢?別著急,慢慢給您說。
其實,呼吸與觀心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其一,觀照呼吸,是觀心的下手方法之一,甚至也可以成為獨立的觀心方法。
其二,呼吸的平靜與否,對于觀心有很大的影響;。
其三,在更深的層面,心氣是一體的,氣動心動,氣靜心靜,氣定心定。
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氣、脈、明點的修法,是即身成佛至為重要的修法。
所以要快速地使自己靜下來,慢慢地做幾個深呼吸,是非常有效的。
而當我們的呼吸若有若無,成為“胎息”(即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方式,亦稱內(nèi)呼吸)的時候,就說明心靜定的程度比較深了。在“胎息”的狀態(tài)觀心,會對[鮮活的空]有更深的體悟。
觀心之時,以一切為芻狗,不動其心,不動其氣,氣靜心靜,氣定心定,心如止水,心如明鏡,朗然自照,道貌自明。
守中,即是這一章老子透露給我們的觀心修行的要訣。
如何守中呢?老子將會在下一章給出更加詳細的闡述。
2)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中。放下思慮心,放下各種情緒、情感、思想,一心去守住那個未發(fā)之“中”。
2、[修]。
[見]即是[修],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如果心難以靜下來,那么通過調(diào)整呼吸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慢慢地深呼吸,可以將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慢慢地讓自己呼吸逐漸地細微下來,這樣,心也就逐漸地靜下來了,心靜下來了之后,再按之前說的方法觀心、守中。
3、[行]。
在生活中,同樣要培養(yǎng)這種視而不見、觀而不隨的觀心習慣,有事的時候?qū)P牡靥幚硎虑椋瑹o事的時候就讓自己的感官休息下來,再次回到專心守中的狀態(tài),時間長了,自然地處于“中”態(tài),一切安寧祥和。
ps:
關于“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其實,不僅我們的呼吸是如此,我們的心也是如此。我們的心,如同虛空,卻可以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念頭,生成各種情緒、思想、情感,乃至我們放眼所及的人類一切創(chuàng)造,皆源自于我們的心。心虛靜的時候,看似空寂無物,但一旦靈動起來,卻可以靈感無限,創(chuàng)意無限。那為什么在解讀中不直接解讀為心而解讀為呼吸呢?主要是因為解讀為呼吸更加直觀形象,而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通過調(diào)整呼吸入手進行觀心之境。同時,為了更全面地體悟老子本章所蘊含的意義,特補記幾句在此,供朋友們參考。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四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1、[見]。
上一章結(jié)尾說,[多聞數(shù)窮,不若守于中]。守,即安守、安住之意。那么[中]呢?
這一章講的內(nèi)容即是[中]。老子一邊[守中]一邊向我們描述他所守的[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空而能應為谷,你對著山谷吶喊,山谷中會回響著你的吶喊。神,即無形而鮮活的力量,比如人的精神(精微之神),雖然是無形的,卻擁有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量。[谷神],即[空而能應同時無形而鮮活],其實之前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即[鮮活的空]。[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即是[真我],即是[如來],即是[上帝],即是[安拉],即是[老天爺],即是[良知],即是[根本智],即是[真空妙有],即是[真如],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
[谷神]不死,當我們放下所有的思想、情緒,當我們徹底地放下自己,僅僅只是安住于自己的內(nèi)心,讓內(nèi)心靜下來,當心靈的虛空中所有的云彩都全然消散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成為了[鮮活的空],然后你就深入地去體會這[鮮活的空],看看祂會生滅嗎?會間斷嗎?有形體嗎?有邊際嗎?有內(nèi)外嗎?有善惡嗎?有垢凈嗎?有任何語言概念可以去形容它嗎?你能定義祂是什么嗎?你能說祂是一種實在的有嗎?你又能說祂是絕對的虛無嗎?甚至你可以想法去打碎它,看看能打碎嗎?甚至你可以想盡一切辦法拋棄祂,看看能拋棄的掉嗎?祂是那樣的空,空到了極致,祂是那樣的廣,與祂相比,138億光年的宇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可以試試看,你如何才能[殺死]這[鮮活的空]?就像再猛烈的閃電也奈何不了天空一樣,沒有任何事物能殺死這[鮮活的空],那么死神呢?難道你沒發(fā)現(xiàn),所謂的[死神],不過就是這[鮮活的空]戴上了另一個面具而已。當你和死神都同時脫掉所有的偽裝,摘下所有的面具,你們就都恢復了本來的“真身”——鮮活的空。不要說你們無法殺死對方,連自殺都不可能。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老子不僅是一位得道高人,還是一位詩人!他一邊守中,一邊詩意大發(fā),啊,無生無滅的鮮活的空啊,真是一個偉大而玄妙的子宮!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孕育著天地誕生的種子!當這種子逐漸長大,生根發(fā)芽,天地就從這玄妙的子宮中噴薄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管天地萬物如何地紛繁復雜,可是其根源時時刻刻未曾離開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而正是通過這偉大而玄妙的子宮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能量和營養(yǎng),天地才會這么清明,日月才會這樣光明,樹木才會這么青蔥,花朵才會這么鮮艷。而我們這群天地大道的孩子,才能在這美麗的星球上不斷地創(chuàng)造著豐富多彩的瑰麗的夢想。
綿綿呵!其若存。那源源不斷的能量和營養(yǎng),從偉大而玄妙的子宮里一直在向天地萬物傳送著,傳送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傳送到我們所看見的每一處風景中,綿綿不絕,但我們卻看不到它,似有若無。這[鮮活的空]太過精微,無有其形卻活力滿滿。而如果你做不到“致虛極,守靜篤”,那么就很難見到祂。
用之不堇。[鮮活的空],所蘊含的能量是永遠也不會枯竭的,是永遠也無法用盡的。但是,如果你不能將自己融入[鮮活的空],而總是沉溺于六根情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的話,那么你就可能會像一個進了賭場的賭徒一樣,快速地輸?shù)羲械囊磺?,自食苦果。而如果你能看破一切外境的虛幻,連自己也徹底放下,向著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尋的話,那么有一天你就會見到祂、融于祂、成為祂。當你像一滴水匯入大海一樣的時候,就再也不用擔心會枯竭了。
1)[鮮活的空],即是[谷神],即是[中],即是[道];。
2)[鮮活的空],無生無滅,無形無相,蘊含著無窮的鮮活的能量;。
3)[鮮活的空],孕育一切,化現(xiàn)一切,是天地萬物之根源;。
4)[鮮活的空],至為精微,若存若無,綿綿不絕,用之不竭;。
2、[修]。
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續(xù),具體的修法與上一章相同,即:
視一切為芻狗,視而不見,觀而不隨,六根清凈,專心守中。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守的[中]是不是老子所說的[中]呢?
可以用這一章的內(nèi)容去檢驗,看看自己所守的[中]是不是符合老子這一章對[中]的描述。
符合就對了,不符合就調(diào)整,直到符合為止。
找對了[中],就可以安心地[守中]了。
守中,日日守,時時守,分分守,秒秒守,就這么守下去,生命不息,守中不止。
守到什么時候呢?守到不需要守而[中]自在,守到你自己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中,你就是中,中就是你,也就沒有必要再守了。
3、[行]。
守中,修的內(nèi)容,就是行的內(nèi)容,修行一體。
專修守,散修亦守,生活守,工作亦守。
有事做事,無事守中。
宇宙間最浪漫的事。
莫過于與心愛的人一起守中。
就這樣一直相守著。
哪管它。
海枯石爛。
地老天荒。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五
道,只是按照自身本有的規(guī)律演繹著一切,萬物皆是道的化現(xiàn),所以本自無爭。
但這只是從道的本體上來說的。
對于道所化現(xiàn)出的某一個個體而言,則可能會出現(xiàn)被[扮相]所迷的情況,那么就會因迷惑而執(zhí)著,因執(zhí)著而相爭。
故幾于道:老子借水喻道,借喻之后,還不忘說一句,水之善,與道之上善相比,只是有些接近罷了。老子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他闡述的重點依然是[道]。
老子在總體闡述完[上善若水]之后,進一步從多個角度分別來闡述[道之上善]。
居,善地:道,居于何處呢?[善地],即圓滿之地。地,《易經(jīng)》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說,這個道啊,居于“圓滿之地”,如大地一樣厚德載物。其實,道沒有固定不變的居處,道遍及一切,無所不在,道在萬物之中,萬物亦皆在道之中。
心,善淵:道,其心如何呢?[善淵],如深淵一樣,深遠、廣闊、空寂、沉靜。這里說的其實是與道合一的圣人之心,接下來的五個方面,說的也是圣人之心。
與,善仁:圣人之心,如何處世呢?與,即關系的處理。[善仁],充滿仁愛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言,善信:圣人之心,其言如何呢?[善信],至真至信,符合于道?!督饎偨?jīng)》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對[善信]最好的說明了。
政,善治:圣人心,于政如何呢?[善治],順道而為,自然任運,無為無爭,無事太平。
事,善能:圣人之心,于事如何呢?[善能],順從規(guī)律,把握先機,無為無爭,自然成就。
動,善時:道心,如何起用呢?[善時],因時而動,因機而動,動亦非動,如如不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其居無爭,其心無爭,其言無爭,其政無爭,其事無爭,其動無爭,因其無爭,故無憂。
1)道的品格,善利萬物而不爭,去高就低,卑微自處;。
2)道,厚德載物,胸懷廣闊,仁愛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運,無為無爭。
2、[修]、[行]。
本章內(nèi)容側(cè)重于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道的品格,見、修、行融為一體,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1)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進利眾生同時為而不爭,放低自己,保持謙卑之心;。
2)厚德載物,胸懷廣闊,仁愛慈悲,至真至信,自然任運,無為無爭,以道的品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六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1、[見]。
這一章非常重要,從觀心角度而言,這是老子對他看見道時的直觀感受的描述,這種描述遠離大腦思維,而是當下最直接的體驗,即直接對[道]的體證。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一句的斷句與常見的斷句方式不同,之所以這樣斷句,筆者認為這樣更符合以[觀心之境]解讀這一章的主旨。
沖,一般解讀為空,但在觀心之中,不僅僅為空,而是[動態(tài)的空],這個“動態(tài)”是指帶有能量和活力的意思。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更明了了。
在[觀心之境]中看見[道]的時候,[道]是什么樣的呢?
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個道啊,無形無相如同虛空卻潛藏著無窮的能量與活力,其作用的發(fā)揮即體現(xiàn)為[有],而這個[有]是永遠也無法窮盡的啊。
這樣的一句話,就已經(jīng)把[道]的本質(zhì)揭示得清清楚楚。
一方面,道是空,是虛,但不是頑空,不是死寂般的空,而是[鮮活的空],當這種[鮮活的空]處于靜寂狀態(tài)時,就好像成了虛無,但只是好像而已。這有點像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任何物質(zhì),看似絕對空無,但實際上蘊藏著無窮的能量,我們所看到的無邊無際的宇宙、星系、時間、空間,皆是從這看似虛無的“奇點”演變而來。
另一方面,當[鮮活的空]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則可以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作用,所有人類知道和不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生起之展現(xiàn),而且,沒有例外。
有弗盈也,從[鮮活的空]產(chǎn)生的[有],是沒有窮盡的。
那么在[觀心之境]中看到的這[鮮活的空],與觀心之人是什么關系呢?
這[鮮活的空]不是外在的,而是深藏于我們自己之內(nèi)的。
而實際上,應該這樣描述才是真相——你,或者我,真正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鮮活的空],我們自己所認為的你、我、他、生命、世界、時間、空間、宇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的顯現(xiàn)。
[觀心]其實,是[鮮活的空]在[觀照][鮮活的空]自己而已。
覺悟,是[鮮活的空]覺悟[鮮活的空]自己的真相而已。
[觀照]本身,就是[鮮活的空]所本具的功能作用之一,即[有]的其中之一種。
但只有[觀照],是[鮮活的空]認識自己真相、覺悟自己真相的唯一途徑。
而所謂的[迷],就是[鮮活的空]對[映現(xiàn)]在自己之中的而且是由自己作用產(chǎn)生的[有],產(chǎn)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而已。
什么樣錯誤的認識呢?
這些[有]是[鮮活的空]自身作用的顯現(xiàn)。而[鮮活的空]的作用是不斷流動變化的,否則就不再是[鮮活的空]了,既然是鮮活的,那么作用的展現(xiàn)也是鮮活的,是一個瞬間接著一個瞬間不斷更新的,而且,正是因為這相續(xù)不斷的更新既相互聯(lián)系又不斷變化,就產(chǎn)生了[鮮活的影像世界]。
關鍵是,這[鮮活的空]是可以[看見]自己所產(chǎn)生的[鮮活的影像世界]。
這就像,你在虛擬現(xiàn)實當中看一部全方位的3d電影一樣,除了電影,你根本找不到自己在何處。
你所見的一切,皆是鮮活的影像,而且其[真實]的程度足以令你忘記了這僅僅是[影像],而把這一切錯誤地當成了[真實]。特別是當這[影像]以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感受、思想、情緒、情感.....直接被你所體驗到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更加可悲的是,你已經(jīng)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真身”是[鮮活的空],而把佩戴的虛擬現(xiàn)實設備以及在虛擬現(xiàn)實中的各種體驗,當成了自己。
在不同的虛擬現(xiàn)實影片中,你對自己有不同的認知。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男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女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個長著翅膀在空中飛的“飛人”。你總是在不停地變換著各種不同的身份,每一次都把新的身份當成真實的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把某種身份當成過自己。在每一個新的身份里,你都演得不亦樂乎,無怨無悔。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好演員。
但總會有厭倦的時候,總會有感覺不對勁的時候。
[鮮活的空]怎么會永遠一直迷惑在由自己的運動作用所產(chǎn)生的如夢如幻的現(xiàn)象之中呢?
[鮮活的空]永遠鮮活,導致的自然結(jié)果就是[現(xiàn)象]不可能永恒。
而[鮮活的空]卻希望在[現(xiàn)象]里找到永恒。
當[鮮活的空]在某一天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象]里無論如何尋找都找不到永恒的時候,覺悟的路就開始了。
當[鮮活的空]不再去追逐自己生出的各種現(xiàn)象,而是去追尋能夠[看見]這一切現(xiàn)象的[看見]之本源,終有一天,[鮮活的空]就會看見[鮮活的空]自身的真面目。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七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tǒng)教育講座,并閱讀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幾點體會:
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應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要不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zhì)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第九章,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恃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這樣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其基本態(tài)度是“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爸绿摌O”是要人們排除一切物質(zhì)的誘惑,回歸到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了爭權(quán)奪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發(fā)展是變化循環(huán)的,所以要不變以應萬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方面,他認為無為就能不遇到危險。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學習了《道德經(jīng)》,能體會到的道理很多,關鍵在于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去正確的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多一分靜氣,真正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八
從初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過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統(tǒng)完整地閱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是在這次暑假。閱讀完后,被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留傳給后人豐富的遺產(chǎn),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tǒng)、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當數(shù)老子的《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極其精煉,只有八十一章,總字數(shù)加起來不過五千。但老子用這極其精煉的五千言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構(gòu)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尚不能一一參透。在這里只能憑自己理解寫下感受最深的幾點。
體會《道德經(jīng)》,主要也就是體味老子的“道”,體味老子。
道,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道德經(jīng)》一書中頻頻出現(xiàn)。老子對“道”有種種構(gòu)想,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gòu)想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因為虔誠的推崇,他賦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義,也使得這個概念成為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總的來說,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修身養(yǎng)性、立身處世、安邦治國。先說安邦治國?!兜赖陆?jīng)》中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是說圣人沒有固定的想法,以滿足老百姓的想法作為自己的心愿。在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疤幧隙癫恢兀幥岸癫缓?。”,是要求治國者的地位雖高而人民負擔不重,遇到災害站在前面帶領人民群眾去救災,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經(jīng)》還說:“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以自己的知識治理國家,則國家盜賊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識,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國家,則國家就幸福昌盛。還有,只有“以正治國”,即以正直不阿的態(tài)度治理國家,為政清廉,處事大公無私,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擁護,這樣,執(zhí)政者的江山才穩(wěn)固。君王順著老子安邦治國的思想而行,則天下太平,國運昌隆。中國歷史上的漢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就是明證。
除開這幾點,《道德經(jīng)》中還蘊含了許多的生活哲理。盡管道家思想在幾千年來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但老子的修身養(yǎng)性學說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動搖?!兜赖陆?jīng)》的內(nèi)容不僅是人類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類由平庸、卑微走向偉大、神圣的科學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處世、安邦治國思想的源泉和基礎。弘揚它,不僅對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在科學地審視宇宙、社會歷史、自然萬物的前提下重建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理想,將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九
縱觀《道德經(jīng)》,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微言大義,可謂博大精深。數(shù)次讀罷,仍多有不解之處,然只窺冰山一角,亦覺受用無窮。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BR> 《道德經(jīng)》一書,“道”一字貫穿全文,可謂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說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實際上不可言說,但我們還是希望道有所言說,所以勉強給它一種代號,稱之為道,就我理解,類似于西歐哲學中的“邏各斯”(仍有區(qū)別),即世間萬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尺度和準則。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經(jīng)》向我們傳授了許多有關道的感悟,教導我們?nèi)绾瓮ㄟ^了解自然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個人行動來全生避害。而關于自然規(guī)律,老子提倡“無為”,“無為”是老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正確理解這一理念對領會老子以及整個道家學說至關重要。有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不如孔子積極,就是因為對老子的“無為”二字理解錯誤所造成的。“無為”二字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過分作為。
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物極必反,所以過分作為必將適得其反,老子舉例說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確做法為“襲明”,既“將欲弱之,必先強之”(第三十六章),“襲明”的通則馮友蘭先生解釋:“想要得到的東西,須從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惫识麖?,必先知弱?!笆ト撕笃渖矶硐?,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為無為,則無不治?!保ǖ谌拢?。如今社會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然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們過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記》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弊恚阌杏?,欲,則有求,求,必缺靜,躁,終將過,過,猶不及?!暗溎笥诓恢?,咎莫大于欲得?!保ǖ谒氖拢?,所以,必須清心寡欲。
關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賢,不使民爭(第五十七章)”,既必須摒棄虛名,而后《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辈⑹匾饽钋迕?,便可清心寡欲,便可無為。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們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國平先生說:“人應該致力于成為優(yōu)秀的人,名利只是優(yōu)秀的副產(chǎn)品。”少私寡欲是一種靜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貧,不受名利困擾,安心工作,不做畫蛇添足之事,從而提升人生境界。
靜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為,還有謙遜,這樣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本又t遜行事,謹遵天道,因為就人類活動而論,一個人前進的極限是相對于他的`主管感覺和客觀環(huán)境而存在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就到了前進極限,艾薩克·牛頓說他感覺到他對于宇宙的認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對于海的認識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對于人類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綜上所述的德性,無為、清心、謙遜后,人自然會有淡然超脫的心境,寵辱不驚,善利萬物而不爭,于品格修養(yǎng),有“唯之阿之,相去幾何?善之惡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從容,這種君子會以自身為輻射中心,帶動良好的風氣,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僅抑制了自身的輕浮躁動,也會令周圍人心向往之。寵辱不驚,“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小子自知淺薄,讀罷《道德經(jīng)》略抒己見,為免貽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
《道德經(jīng)》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讀《道德經(jīng)》仿佛有點兒讀微博段子的感覺,因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來個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說說的特點,但是千萬別誤解,其實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通篇的連貫性非常強,前后之間的銜接天衣無縫,藉此可見,老子絕對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拋出了“無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為準則,緊跟著在第三章中老子進一步深入地繼續(xù)深度、廣度地闡述了這兩點。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節(jié),通常都有兩部分構(gòu)成,一部分是論道或者論德,另一部分則是給出了圣人行為準則(當然偶爾也來個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這些道該如何去實踐。
事實上,這也就是《道德經(jīng)》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依然經(jīng)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經(jīng)》的這種偉大,就是從“道”與“德”的角度出發(fā),見微知著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于是,老子雖然生活在春秋時期,但是卻于數(shù)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會發(fā)生的一切。
當網(wǎng)絡上的幾個小紅人為了博取眼球制造熱點在不遺余力地折騰著的時候,老子騎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尊尚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其實老子在數(shù)千年之前先知先覺所預見的現(xiàn)象,不僅僅只是發(fā)生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在學術(shù)界,在知識分子層面,這一現(xiàn)象或許更為突出。少數(shù)頗受社會尊崇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他們這些行為的核心動機,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進而擴大影響力,從而在商業(yè)社會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經(jīng)》的第三章,在深入闡述“無為”、“無為而治”以及如何實現(xiàn)無為而治的圣人行為準則。
老子除了強調(diào)不要尊寵虛名,以免讓天下人為此不擇手段地追逐之外,還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讓其順著物以稀而貴的方向,影響了社會風尚。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把這句話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不要整出一些奢侈品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將很容易被人所追逐,所惦記,人們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
當所有人都在奮發(fā)努力卻不為溫飽,而只是為了一只lv,為了一塊歐米茄,為了一輛寶馬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經(jīng)無需想象就知道社會會成為一種什么景象。所有一切或平凡或偉大的思想,都將被奢侈品所替代,其追逐的滾滾洪流將席卷一切,老子將這些現(xiàn)象定義為:背道而馳。
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談及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名,虛名;一個是利,奢侈品一般的利。那么這兩者就構(gòu)成了老在在道德經(jīng)中所反復多次提及的“欲“(欲望的欲)。所以老子緊跟著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偉大、非?,F(xiàn)實的關于欲望的觀點:”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要顯耀、炫耀會引起人們貪心的事物,從而確保民心不會迷亂)。
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礎需求一定與奢侈品無關,所以,這些基礎性的.需求也就與老子所定義的“欲“無關,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中的所定義的”欲“有多么精準而現(xiàn)實。
精神層面的“欲“則在《道德經(jīng)》中被老子定義為了:虛名。追求虛名的行為,屬于”欲“的范疇。
以上兩個方面就構(gòu)成了道德經(jīng)中反復提及的“無為“、”無為而治“。我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道德經(jīng)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還將數(shù)次提及無為而治,其所囊括的面將被逐漸放大,被逐漸完善。
綜合總結(jié)描述一下就是:不要尊寵那些虛名,這樣人們就不至于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虛名;不要整出那些天價的奢侈品,不要讓那些奢侈品成為風尚,這樣人們自然就不會打破頭地去追求那些東西。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到?怎么去實現(xiàn)這一“無為而治“呢?
老子再一次給出了圣人的行為準則。
圣人行為準則之六: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是地耍小聰明,使其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一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jīng)》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xiàn)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zhì)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shù)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shù)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盁o”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里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xiàn)了他“有”的價值。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質(zhì)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nèi)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xiàn)實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qū)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xiàn)。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huán)往復。而有其他物質(zhì)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huán)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xiàn)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tài)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zhuǎn)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讀道德經(jīng)后我總結(jié)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jīng)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二
佛在法會上,手拈一花,視來眾,盡皆茫然,獨摩柯迦耶會心一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柯迦耶?!?BR>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滅,卻適時令而存在,它暫居于生命的本體,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軌跡,即為“道”。
林語堂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BR> 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家與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蕩,相輔相成。但我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中,儒為表,道才是最深的內(nèi)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坝形锘斐桑忍斓厣?,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nèi)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gòu)成世間萬物。這是我們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卻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淺的理解為:能夠用語言說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氣,伸手去抓,以為得到了,張開手卻空空如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就是天道關系。
“道”既混成了萬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虛虛幻幻的。在恍惚虛幻中,它有象—有萬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質(zhì)實體;有精—有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緣由;有信—人們可以憑著一定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它、驗證它??梢?,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shù)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三
(山頂洞人,自幼孤僻、倔強,喜好戰(zhàn)爭。曾致力于財色名利的追求,為達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結(jié)果碰得頭破血流。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他開始接觸佛道,卻為了追求神通而屢屢被邪師所騙。但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懸崖勒馬,棄惡從善,精進修行,同時發(fā)愿解出《道德經(jīng)》,因為這一念善心,終于獲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山頂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經(jīng)》
解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爸苏咧牵灾呙鳌?,譯文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這樣翻譯從文字上來說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是完全錯誤的。
老子最反對的是“智”,這種“智”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辯聰,說白了就是小聰明,我們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慘了。老子高瞻遠矚,早就知道我們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復提醒,遺憾的是我們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確翻譯應該是: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話叫做認識一個人難,認識自己更難,還有幾分靠譜。
就我們的人體而言,經(jīng)絡、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學發(fā)展到如今,只是承認了有,還是解釋不了。我們到底有沒有靈魂?現(xiàn)在的科學不敢完全否認了,甚至有科學家開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兩可。為什么同樣是人,性格、命運會相差那么懸殊?我們?nèi)祟悓ψ陨淼牧私膺€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經(jīng)把這些問題洞穿了,可惜我們學不懂!我們對法界有多無知,對自己就有多無知,反過來,如果能夠完全徹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無明”之后的“明”,就是開悟!不開悟的人哪怕?lián)碛惺澜缟献盥斆鞯哪X袋,依然只是小聰明而已。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譯文為: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譯文從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還是模糊。這句話的真實義就是,要戰(zhàn)勝別人并不是難事,要戰(zhàn)勝自己就太難了。
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我們用錢、用權(quán)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太難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被自己的因果業(yè)力捆綁著,不管我們表面上多牛,我們的都是業(yè)力捆綁下的囚徒!再大的權(quán)勢、再多的金錢也解脫不了!而要掙斷這根繩索,除了行善、修行,別無他法。
有人說,我有錢有勢還要改變什么命運?請問,生老病死哪一個我們能用金錢和權(quán)勢解決得了?所謂家大業(yè)大,金錢和權(quán)勢如果不善于應用,只是造業(yè)的工具而已,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閻王那一關我們是想憑本事闖過去呢?還是憑金錢買通過去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迷信,隨便,到那時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或貧窮,或疾病,這時候,誰都渴望得到特別的幫助,但能如愿以償?shù)膶嵲谏僦稚?從表面上看,這些弱者實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誰能看到他們的過去世,也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過去世其實是很風光的,而且落到今生這個樣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們再反推,現(xiàn)在市面上的風光人物下輩子會怎么樣呢?所以,風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暫時的假象,我們只有不跳出輪回,就只能永遠在苦樂間搖擺。當我們樂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多了不起,誰要告訴我們將來要受苦,基本上是不會信的,而當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誰又救得了?所以,我們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選擇的。如果不覺悟自心,即使誰能救得我們眼下一時之苦,接下去無盡輪回之苦誰來救?觀音難救世間苦,就是這個道理。
“知足者富”。這個“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樂安詳。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是與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而在乎我們感覺夠不夠。哪怕我們有十個億,如果我們覺得在千億富翁面前抬不起頭,就依然是窮人。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四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無為而無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等經(jīng)典名句,它們都出自《道德經(jīng)》。這些智慧能量滿滿的文字,滲透在中華文化中傳遞千年,歷久彌新,哪怕隨手翻出來一兩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獲,這就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
無為,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讀認為無為的思想過于消極,是不思進取。其實,老子倡導的無為并非目的,而是一種常人很難企及的狀態(tài),是“為”到極致才能達到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種“為”與“無為”之間的轉(zhuǎn)化就像陰陽兩極的關系,是辯證的客關規(guī)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環(huán)滬事業(yè)部有著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爾設置一些小激勵,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務,可以獲取精美小禮物。從“為”的角度來看,單次5km對于不常鍛煉的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毅力來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對于跑半馬甚至全馬的大神級人物來說,完成單次5km不在話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樣,不用刻意,輕松完成,那么這種狀態(tài)就有點接近“無為”了。
又比如,我們地產(chǎn)開發(fā)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獵面很廣的行業(yè),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復雜,所以對流程的規(guī)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過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為種.種不合規(guī)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線下溝通不到位而導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復雜的流程要反復“折騰”,刻意而“為”,才能通過審批。讀后感·隨著工作熟練度的增加,我們走流程前已經(jīng)懂得做好線下溝通,流程規(guī)范也早就心中有數(shù)。這時,走流程這項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為”就可以順利完成,這種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離“無為”近了一點。
結(jié)合上面的小案例我們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導的“無為”,是“為”到極致才能到達的一種境界,俗語中的“熟能生巧”、哲學三大辯證法規(guī)律中的“量變引起質(zhì)變”理論也都具有類似的概念,這些概念強調(diào)的不是結(jié)果,而是具備這種能力的狀態(tài)。
所以,《道德經(jīng)》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guī)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標志,關于道德問題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對道德問題的一點感悟。
關于道德與本性,先秦時代就有三種不同的論斷: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惡論。探究這三種觀點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這三種觀點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處。
我以為論本性無分善惡,同情、憐憫、嫉妒、殘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導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卻很難。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個導向善的助力,這個助力就是教育。
原始氏族社會是否存在著道德的意識?這個問題是復雜的,氏族社會的基礎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而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為生存形態(tài)。氏族社會的首領是德律的一種權(quán)威,原始人無鑒別的能力,有一種群體從眾的心理,這正是道德的一種強制性。而這種強制性的接受會使人在道德權(quán)威的陰影下形成一種固守舊俗的狀態(tài)。
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對道德的重視程度越高,對道德的認識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會越多,從而產(chǎn)生與時俱進的新道德。
道德的內(nèi)在精神。
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對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風俗、習慣或是外在因素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是不確切的。雖然道德的外在充滿不確定因素,但道德內(nèi)在的原理與精神是確定的,即道德要適應時代環(huán)境,道德要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利。
情緒是推動個人道德發(fā)展的動力。孔子曾說過:“克己復禮”,克己實則是對自我情緒的一種節(jié)制,但這種節(jié)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壓抑與消滅情緒,而是要把壞情緒轉(zhuǎn)化為好的情緒。
情緒也分為個人情緒與社會情緒,在群體壓力下個人情緒可能會受到社會情緒的影響,如果完全放棄個人情緒而遵從社會情緒,那么社會就不會發(fā)展。正如杜威說的:“文明進化的歷史是特立獨行之英雄的歷史?!?BR> 過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阻力。
每個人都有私心和欲望,過度的自私和欲求會破壞道德的發(fā)展,但適當?shù)乃叫呐c欲望是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比如你現(xiàn)在幫助一個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對她的同情,其實潛意識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當自己陷入困境的時候,希望受自己幫助的人也會給予同樣幫助,這是一種互助的私心。
道德經(jīng)讀書心得感悟篇十五
我看不懂原文,從譯文的描述中做了一些思考。
道德分析的范圍側(cè)重于非物質(zhì)的一面,分析個人和集體。個人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和圣人。集體分析側(cè)重于道德,促進集體向更好的方向運行,集體分析的刻度是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界上的一切,總是覺得哲學和科學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來獲得兩個范圍。自文本以來,人類文明在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兩個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無盡的好奇心和探索。從古代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最后,人們都會探索它。
哲學的重點是非物質(zhì)的'范圍,道德經(jīng)典的重點也是非物質(zhì)的范圍,但它們的刻度不同。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確實有很大的內(nèi)容差異,但內(nèi)容是非物質(zhì)的范圍,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宗教信仰環(huán)境。
拉得更遠,回到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的重點是什么?關鍵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中國人用人來教導和衡量對錯。但有些人用上帝來衡量對錯,所以不同的依賴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講述了天主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去看看。因為我從小就被父親教導要做什么,人不能做什么,如何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確實塑造了我。在這里,我對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事實上,道德經(jīng)典是基于道德思維的總結(jié)。從側(cè)面看,當時人們的道德已經(jīng)達到了這一點。道德經(jīng)典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和成就。道德經(jīng)典表明,當時我們用人來衡量是非。保持自我存在需要代價。保持一個人的存在意味著你應該保持自己的標準。圣人的存在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事實上,我對什么是道德經(jīng)典不太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jīng)典?答案已經(jīng)在上面給出了。在這里,我認為一件事非常重要。哲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側(cè)重于分析非物質(zhì)的范圍,但人是由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應該忘記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