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掌握教學進度和安排時間。教案編寫要有條理,注意分段和標題的設置,方便教師進行教學導引。這里有一些教學方案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希望可以給大家?guī)硪恍┬碌乃悸泛头椒ā?BR>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一
一、教材內容。
本節(jié)內容選自高級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四章《鹵素》第一節(jié)。共兩課時。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氯離子的檢驗。
二、本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特點及作用。
氯是比較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農業(yè)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氯氣性質、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僅是下一節(jié)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guī)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階段對氯氣的性質、用途等介紹、應用較多,對學生全面認識化學元素、形成正確觀點、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cl2的物理性質和cl2的化學性質,并從氯的原子結構特點和氯跟金屬、非金屬、水和堿的反應等,認識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非金屬。
2了解氯氣和漂白1粉的重要用途。
3了解廣義燃燒的概念。
4使學生掌握實驗室中制取cl2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使學生掌握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4掊養(yǎng)學生對比、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及勇于實踐樂于奉獻的精神。
2通過對實驗操作的改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會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的`方法。
4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環(huán)境保護教育。
4.美育目標:
通過對cl2及化合物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重大意義,體會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了解化學知識中的綠色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觀念升華。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cl2的化學性質及實驗室制法,cl-離子的檢驗。
教學難點:cl2與水的反應及氯水的成分,氯氣與堿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反應原理。
二:學情分析:
1.學生成績相差很大,對知識的領域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層次和深度不同。讓他們通過閱讀各抒己見,各有所得,均有提高。
2.學生通過堿金屬的有關知識的學習,初步知道了化學上研究一族元素的科學方法,通過利用結構推測性質,以實驗驗證性質的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二
本節(jié)教材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元素的性質(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以及主要化合價、原子得失電子能力)和原子結構的關系從而歸納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然上課的起手式對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很大的引領作用。
浦東中學是一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我在化學課上選擇性地穿插一點校史,學生頗感意外的同時,也會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1945年毛澤東與浦東中學第一任校長黃炎培作了一次關于“歷史周期律”的著名談話。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這時,我就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能跳出這歷史的‘周期律’嗎?”
縱觀中國歷代王朝政權的更替,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盛衰周期率”的現(xiàn)象。正如黃炎培先生所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但最終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睔v史證明,歷代統(tǒng)治階級都因沒有辦法真正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無一例外地導致嚴重的腐敗,從而不可能跳出盛衰周期率的支配。
歷史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人生之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股市說:波浪理論。
時間說:春夏秋冬。
佛說:要知前生事,今生應者是。要知來生事,今生做者是。
生命:18年后又一條好漢!
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這些事例我們或可多說,或可少說,把教科書中邏輯性的知識社會化、生活化、常態(tài)化,不僅賦予了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而產生互動性。
在我們“羅嗦”了幾句“課外話”后,舌峰一轉,請教學生:元素的性質有沒有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引發(fā)的周期性的變化規(guī)律?這樣彎道圓潤行駛,就很容易產生知識的過渡。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三
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教學過程:
[引入]復習c+o2=co2指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在實驗中,我們可以取12gc和32go2反應,而無法只取1個c原子和1個氧分子反應,那么12gc中含多少個c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習“第三章物質的量”。
物質的'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這些微觀的看不見的粒子怎樣與宏觀的便于稱量的物質聯(lián)系起來呢?科學上采用“物質的量”將它們聯(lián)系的。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也是與質量、長度一樣的物理量。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板書]一物質的量。
1.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長度。
質量。
時間。
電流強度。
物質的量。
熱力學溫度。
發(fā)光強度。
單位。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四
今天我說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專題二――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的第一單元氯、溴、碘及其化學中的氯氣的性質。這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氯元素是非常典型的非金屬元素,也是學生在必修一中學習到的第一個非金屬元素。在這之前,學生只學過氧氣這一具體單質的性質,但是對于這一類單質如何研究并不清楚,通過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將學會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實驗探究法,為以后學習其他物質提供了方法。而且,學習了氯氣的性質為以后學習鹽類和胺類化合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學習這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氯氣的化學性質,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氧氣的性質,對于物質性質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使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研究,并不了解,學習對于實驗的觀察分析能力較弱,因此,學生對于實驗探究方法和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都不到位,這也是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
本節(jié)內容我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和講授法。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掌握氯氣基本只是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和總結歸納的能力。教學思路是:首先,我將通過一段化學史話引入氯氣,之前學生對于氯氣的知識了解很少,引用氯氣的發(fā)現(xiàn)不僅引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也使學生知識面拓展;接著利用這段史話使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氯氣的某些特性,同時展示氯氣的樣品讓學生親自感受氯氣的性質。本節(jié)課我將還是使用傳統(tǒng)介紹物質性質的方法,先介紹氯氣的物理性質,利用其某些物理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譬如氯氣泄露后逃生的問題;然后介紹其化學性質,通過氯原子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氯氣有哪些化學性質,接著就開始從金屬到非金屬,金屬從活潑到不活潑,分別是鈉、鐵和銅,非金屬主要就介紹氫氣、水和堿溶液的反應,教學過程中主要就是通過實驗來驗證學生的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由于氯氣的毒性較大,大多數實驗采用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注重與學生的交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將讓學生親自做實驗。最后為了了解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知識掌握了多少,我將運用提問與課堂測試的方式來進行。綜上所述,這節(jié)課我將充分利用物質資源和實驗條件,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知識,也使學生對學習化學產生極大的興趣,體會到化學世界的奇妙變化。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
長度。
米
質量。
千克。
時間。
秒
電流。
安[培]。
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發(fā)光強度。
坎[德拉]。
物質的量。
摩爾。
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lián)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lián)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
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按颉本褪且欢〝的康奈锲返募象w。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茖W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講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阿伏加德羅。這個常數的符號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書:二、單位――摩爾。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和6.02×1023是否可以劃等號呢?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問: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
學生思考:各執(zhí)己見。
結論:不正確。因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使用范圍是微觀粒子。因此在使用中應指明粒子的名稱。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值,所以宏觀物體不便用物質的量和摩爾。例如,地球上的人口總和是109數量級,如果要用物質的量來描述,將是10-14數量級那樣多摩爾,使用起來反而不方便。
板書: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
投影:課堂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六
氯氣是黃綠色的刺激性氣體,其比重為空氣的2.5倍,引起呼吸道的嚴重損傷,對眼睛黏膜和皮膚有高度刺激性。在化學和塑料工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造紙和紡織業(yè)用其作漂白劑,液態(tài)氯廣泛用于日常生活消毒和清潔劑。
二、氯氣中毒的病因。
接觸氯引起,大部分氯氣中毒發(fā)生于工業(yè)事故。氯和組織中的水發(fā)生反應形成鹽酸和次氯酸同時還有氯元素及氧自由基,更有意思的是,氯氣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是鹽酸的10~30倍,這取決于接觸的濃度和時間,使整個呼吸道均可受累。工業(yè)上接觸氯的機會有:氯的制造或使用過程中若設備管道密閉不嚴或檢修時均可接觸到氯。液氯灌注、運輸和貯存時,若鋼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發(fā)生大量氯氣逸散。主要見于電解食鹽溶液,制造各種含氯化合物、造紙、印染及自來水消毒等工業(yè)。
主要是支持性治療,應特別注意保證氧合與通氣。如存在喉頭水腫,根據需要進行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宜采用較大直徑的插管,有時需將氣管內炎性滲出物和碎片吸出。呼吸衰竭和肺水腫的病人可進行機械通氣,一般采用容量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可改善因非心源性肺水腫引起的嚴重低氧血癥。需吸入高濃度氧,注意濕化以稀釋黏稠的分泌物,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以擴張阻塞氣道。在排出支氣管栓子時體位引流可能有用。皮質激素在嚴重的氣流受阻病人可能有效。不主張預防性抗菌治療。
四、氯氣中毒的保健。
一、專業(yè)護理。
1、一般處理:立即將患者撤離現(xiàn)場,送至新鮮空氣處,如眼部或皮膚污染,立即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給予0.5%可的松眼藥水及抗生素眼藥水;皮膚酸灼傷用2%~3%碳酸氫鈉溶液濕敷。接觸一定量氯氣的患者應留在醫(yī)院觀察,監(jiān)護內容包括呼吸、脈搏、血壓變化,爭取早期作血氣分析及動態(tài)胸部x線拍片觀察。
2、糾正缺氧:給予氧氣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二、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yǎng)充足。
五、氯氣中毒的預防。
1、加強安全教育,健全操作規(guī)程,定期檢查生產設備,防止跑,冒,滴,漏,加強通風。
2、更應注意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和個人防護等。
3、把好就業(yè)前體檢關,凡有氣管和心肺疾病健康搜索不宜從事此類作業(yè)。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七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4.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建議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物質的量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因此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微粒數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關于摩爾質量,教材是從一些數據的分析,總結出摩爾質量和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自然引出摩爾質量的定義。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本節(jié)還涉及了相關的計算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計算。這類計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進一步強化、鞏固概念。
本節(jié)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議。
1.在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生學習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物質的量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可以適當舉例說明。
2.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不能拆分。它和物質的質量雖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比,加以區(qū)別。
3.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但是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講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對高中化學的畏懼,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意分散難點,多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發(fā)學習興趣。
4.應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量、摩爾的定義,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明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對象的。
(2)明確粒子的含義。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它的標準??茖W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數定為1mol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因此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為6.02×1023mol1,在敘述和定義時要用“阿伏加德羅常數”,在計算時取數值“6.02×1023mol1”。
5.關于摩爾質量。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就能夠把摩爾質量與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聯(lián)系起來。如一個氧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數,所以1mol氧原子質量是1mol碳原子質量的倍,即。在數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給物質的量的計算帶來方便。
6.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本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使學生加深、鞏固對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方案一課題: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第一課時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物理量單位名稱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發(fā)光強度坎[德拉]物質的量摩爾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lián)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lián)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板書:一、物質的量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按颉本褪且欢〝的康奈锲返募象w。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茖W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投影:課堂練習2.填空(1)1molo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o;(2)3molh2so4中約含有__________個h2so4,可電離出_________molh+(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質子(4)10molna+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na+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質子)(4)10×6.02×1023(5)2mol討論:通過上述練習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出物質的量、微粒個數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三者之間的關系。板書: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小結: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約為6.02×1023。物質的量與粒子個數之間的關系:作業(yè):教材p48一、二板書設計第三章物質的量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一、物質的量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2.符號:n二、單位――摩爾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測定與原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符號是na,單位是每摩(mol1),數值是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阿伏加德羅常數由實驗測定。它的測定精確度隨著實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測定方法有電化學當量法、布朗運動法、油滴法、x射線衍射法、黑體輻射法、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不同,但測定結果幾乎一樣,可見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客觀存在的重要常數。例如:用含ag+的溶液電解析出1mol的銀,需要通過96485.3c(庫侖)的電量。已知每個電子的電荷是1.60217733×1019c,則na=下面著重介紹單分子膜法測定常數的操作方法。實驗目的1.進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2.學習用單分子膜法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實驗用品膠頭滴管、量筒(10ml)、圓形水槽(直徑30cm)、直尺。硬脂酸的苯溶液。實驗原理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擴散而形成單分子層,由滴入硬脂酸剛好形成單分子膜的質量m及單分子膜面積s,每個硬脂酸的截面積a,求出每個硬脂酸分子質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爾質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n。實驗步驟1.測定從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取一尖嘴拉得較細的膠頭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記下它的滴數,并計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體積v1。2.測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積用直尺從三個不同方位準確量出水槽的內徑,取其平均值。3.硬脂酸單分子膜的形成用膠頭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濾紙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約5cm處,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揮發(fā),硬脂酸全部擴散至看不到油珠時,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擴散,而呈透鏡狀時為止。記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數d。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將水槽洗刷干凈后,注入半槽水,重復以上操作二次。重復操作時,先將滴管內剩余的溶液擠凈,吸取新鮮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揮發(fā)引起溶液濃度的變化。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5.計算(1)如稱取硬脂酸的質量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質量為m/v。(2)測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1,形成單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數為(d—1)(詳見注釋),那么形成單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質量為:(3)根據水槽直徑,計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積s。已知每個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積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個數為:s/a。(4)根據(2)和(3)的結果,可計算出每個硬脂酸分子的質量為:
(5)1mol硬脂酸的質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個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n為:注釋:當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鏡狀,說這滴溶液沒有擴散,即沒有參與單分子膜的形成。這時單分子膜已經形成完畢,應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計算形成單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數時,應將最后一滴減掉,即滴數計為d—1。說明:一、實驗成功標志根據實驗數據計算的阿伏加德羅常數na在(57)×1023范圍內為成功。二、失敗征象實驗測定的阿伏加德羅常數數量級不等于1×1023。三、原因分析1.因為苯是易揮發(fā)的溶劑,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過程中因為苯的揮發(fā),造成濃度的變化。2.在測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體積時是連續(xù)滴液的,在形成單分子膜時的滴液是間歇的,同時,滴管內液體多少不同,手捏膠頭的力不同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勻。3.水槽洗滌不干凈,將會造成很大的誤差。4.水槽水面直徑測量不準確也會造成誤差。四、注意問題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無水氯化鈣或氧化鈣除去。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嚴加密封,防止苯的揮發(fā)。在使用過程中要隨時加塞塞住。3.在使用膠頭滴管滴液時,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勻。4.在形成單分子膜的過程中,應保持水面平靜,防止單分子膜重疊。5.水槽的洗滌:每做完一次實驗,一定要把水槽洗滌干凈。否則,第二次實驗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數將明顯減少,因為殘留在水槽內的硬脂酸分子會占據部分水面。洗滌方法:用自來水充滿水槽,讓水從水槽邊溢出,反復23次即可。
物質的量。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八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tǒng)治的腐朽,經濟發(fā)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tǒng)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fā)展的時期。發(fā)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yōu)橘Y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九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深化對化學反應的本質認識;。
2、使學生理解濃度、壓強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認識化學平衡與反應限度,并用得到的結論去指導分析和解決時間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時間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教學難點: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的原因。
教學過程:
[提問]從物質結構(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組成微粒重新組合形成新物質的過程。也就是說,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應中,h—br、cl—cl斷裂,形成h—cl、br—br。
[板書]二、化學反應的實質及條件:
1、化學反應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
[提問]上述反應中,h—br、cl—cl的斷裂是否是自發(fā)產生的呢?
[學生思考討論]。
[講解]分子中化學鍵并不會自發(fā)斷裂的。只有分子間相互碰撞,化學鍵才可能斷裂,反應才能發(fā)生。
[板書]2、反應物微粒間的碰撞是發(fā)生反應的先決條件。
[提問]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學鍵斷裂、化學反應得以發(fā)生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相關,回答上述問題。
[教師講解]分子間的碰撞與打籃球相似。正如圖2-2所示。圖(1)表示能量不夠;圖(2)表示雖能量足夠,但是沒有合適的取向;圖(3)則表示有足夠的能量和合適的取向,于是發(fā)生有效碰撞。
[板書]。
3、必須是有效碰撞才能發(fā)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條件是:
1)微粒要有足夠的能量;。
2)有合適的取向。
4、發(fā)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較高的能量。
[講解]由于活化分子發(fā)生有效碰撞時,化學反應才能發(fā)生。因此,改變反應體系中的活化分子數目,就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接下來一起研究外界條件改變如何影響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變的原因。
[板書]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引導學生完成實驗2-2]。
[學生完成實驗,并匯報現(xiàn)象]。
[總結現(xiàn)象]加入1mol/l鹽酸的試管中有大量的氣泡產生;而加入0.1mol/l鹽酸的試管氣泡很慢。
[提問]根據這一現(xiàn)象,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并歸納]。
[教師講解]濃度大的鹽酸與大理石反應的速率比濃度小的鹽酸與大理石反應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實驗推知,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設問]該結論是否適合所有的化學反應?請同學們繼續(xù)完成下列實驗。
補充實驗:往裝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盡量做到同時加入)。
[學生完成實驗,并匯報現(xiàn)象]。
[講解]濃度大的硫酸與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產生;而濃度小的硫酸與na2s2o3混合時產生沉淀的現(xiàn)象要來得慢。由此可以證明,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小結]1、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提問]為什么增大反應物濃度可以加快反應速率?
[學生先思考討論]。
[講解并板書]原因: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數增加,反應速率加快。
[學生思考回答]。
[講評](內容略)。
[提問]如果對上述反應體系進行壓縮,反應速率是否回改變?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講解]壓縮體積,使得反應體系內的壓強增大。這一過程如圖2-4所示。壓強增大一倍,其體積將縮小至原來的一半,而體系內分子的數目保持不變,因此其結構也就使得單位體積中的分子數增加一倍,換句話說,就是各物質的濃度增大一倍。濃度增大,反應速度也就增大。
[小結并板書]2、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反應速率增大。
實質:壓強改變,引起濃度的改變。
適用范圍:僅適用與體系中有氣體物質的反應。
[學生討論]。
[講評]充入he,體系的壓強增加。但是,體系壓強的改變并未引起各物質濃度的改變,因此反應速率將不會發(fā)生改變。請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對于壓強的改變,只有引起反應體系中物質濃度的變化才對反應速率產生影響。
[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鞏固練習]。
[作業(yè)布置]。
1、復習本節(jié)內容;。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
(1)復習鞏固已學的鐵、銅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學習鐵、銅的新的化學性質;學會用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的不同價態(tài)相互轉化的關系。
(2)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掌握fe3+、fe2+的性質及相互轉化條件,體驗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識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鐵、銅及其化合物的使用對人類生產、生活及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難點:fe3+與fe2+的相互轉化。
三、設計思路。
主要采用師生共同討論、歸納知識與學生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回顧前面學習的知識來比較銅與鐵性質上的異同,找出鐵、銅反應后產物的不同與氧化劑強弱的規(guī)律,并通過實驗探究fe2+、fe3+的性質以及fe2+、fe3+的相互轉化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構建“鐵三角”關系。
四、教學過程。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并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yè)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yè)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yè)處于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后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已經采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古代中國農業(yè)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xiàn)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yè)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yè)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fā)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zhàn)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guī)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fā)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fā)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zhàn)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guī)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fā)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fā)展的因素。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學性質。
2、了解工業(yè)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應原理。
3、通過觀察濃硝酸、稀硝酸與金屬銅反應試驗,培養(yǎng)觀察、比較、推理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硝酸的化學性質――強酸性、不穩(wěn)定性和強氧化性。
2、硝酸的工業(yè)生產原理――三階段、三設備、三反應。
【教師活動】。
《1》目標解讀。
a、硝酸的性質及用途。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階段、三設備、三原理(與工業(yè)上制硫酸進行對比記憶)。
c、濃、稀硝酸分別與銅的反應。
解釋原理、現(xiàn)象表述、產物檢驗,重點是實驗綜合題目的分析。
《2》問題引領。
問題1、今天我們所學的濃硝酸與學過的濃硫酸的性質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3、工業(yè)上生產硝酸與工業(yè)上生產硫酸有哪些異同點?
《3》精講點撥。
1、硝酸的性質。
2、硝酸的工業(yè)生產。
學生活動。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這些事實分別表現(xiàn)了硝酸的哪些性質?請?zhí)钤诤竺娴睦ㄌ栔小?BR> (1)久置的濃硝酸顯黃色。()。
(2)鋁制、鐵制容器常溫下可盛濃硝酸。()。
(3)銅片放入硝酸中,溶液變藍。()。
(4)碳單質放入濃硝酸中產生大量紅棕色的氣體。()。
(5)濃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質量會減少。()。
探究三:為探究銅與稀硝酸反應產生的是no,設計如下圖所示裝置。圖中k為止水夾(處于關閉狀態(tài)),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氣處理裝置(兼防倒吸功能)。
(1)設計裝置a的目的是什么?為達到此目的,該如何操作?
(3)裝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該如何進行操作?
(4)開始時c中產生了白色沉淀,后來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歸納拓展。
1、硫酸的工業(yè)制法與硝酸的工業(yè)制法比較。
(1)三階段(2)三設備(3)三原理。
2、硝酸與不同物質反應時,性質表現(xiàn)的規(guī)律總結。
(1)與金屬單質反應:
(2)與非金屬單質反應:
(3)與低價態(tài)金屬化合物反應:
(4)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5)與堿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4》技能應用。
《5》體悟反思。
3.教學設計格式。
8.《秋天》教學設計。
9.教學設計的心得。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三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會用動能定理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靈活運用動能定理。
(2)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理論探究的興趣。
(2)激發(fā)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同一問題的興趣,會選擇用最優(yōu)的方法處理問。
(3)培養(yǎng)學生領會自然規(guī)律的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4)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處于《高中物理新課標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jié),它貫穿于這一章,是這一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新課標在講授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一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入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講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xiàn)功能關系這一線索??紤]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講述,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老師講的輕松,學生學的明白。
三、教學重點。
1、動能概念的理解。
2、動能定的推導。
3、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四、教學難點。
1、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考慮到所講授的學生已達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學習鍛煉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也有較好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斷能力。講授這節(jié)課應該比較容易。學生在前面分別學過做功和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常用于解決運動學的問題,學習好動能定理非常重要,并為后一節(jié)的《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相結合的科學探究方法,在這里采用這種方法,是學生進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四
學習任務分析即學習需要分析,這是教學設計模式中首先要進行的內容,它是指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水平與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問題的終態(tài))水平之間的差距分析。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態(tài)主要是由教學大綱和學習內容所決定的。教師通過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教學大綱進行分析,以明確某一知識點的學習任務,即學生學什么。
2、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材內容的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確教師教什么、所教內容在整個化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部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知識教學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如實驗條件、課件、習題)等進行分析。
3、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新內容之前的生活經驗和經歷。這些經驗和經歷將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習,甚至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學習遷移現(xiàn)象。學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現(xiàn)有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在教學設計中要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從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分析,不僅要了解學生具有哪些影響學生學習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初始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分析學生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將會怎樣地去認識新的知識和對新內容的情感態(tài)度,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學生能適應,哪些學生不能適應,學生“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和“怎樣做”等。
教學目標設計是要解決教什么(或學什么)、達到什么水平的問題,它是在學習任務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基礎上,分析教材內容中的學習結構與學生原有的學習結構之間的差距,提出教學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它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依據,也為教學的組織、教學的評價提供了依據。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來制定,突出綜合性。
5、教學策略設計。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五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lián)系起來,為以后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么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梁——氣體摩爾體積。
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頻。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p14科學探究的內容,并填空。
(1)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為氫氣,另一極為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為。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系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lián)系起來,為以后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四、教學過程。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么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梁——氣體摩爾體積。
二、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頻。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p14科學探究的內容,并填空。
(1)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為氫氣,另一極為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為。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系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七
使學生在了解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強有密切關系的基礎上,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通過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和有關計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引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相同溫度和壓強下,相同物質的量的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大約相同的原因。
設疑、導思、歸納、應用
多媒體輔助
[復習提問]
1.1mol物質含有的粒子數約是多少?
2.什么叫摩爾質量?
[引入新課]前面我們學習的物質的量,它把宏觀上可稱量的物質與微觀粒子聯(lián)系起來,宏觀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質的.質量,還有物質所占的體積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1mol物質所具有的質量,這節(jié)課我們來討論1mol物質所占的體積。
[板書]一、氣體摩爾體積
1.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
[提問]已知物質的質量和密度,怎樣求體積?
學生回答:v=
物質
粒子數
1mol物質質量(g)
20℃密度(g/cm3)
體積(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1mol物質的體積
[]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
2.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
[]影響氣體體積的因素
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分子間平均距離的變化。
[]比較一定質量氣體的體積,必須在相同溫度和壓強條件下。
[]標準狀況:0℃,101kpa
[]計算標準狀況下,1molh2、o2、co2氣體的體積,并填表:
氣體
粒子數
1mol物質質量(g)
密度(g/l)
體積(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是22.4l。
[]22.4l體積的實物模型
[]單位物質的量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vm=單位:l/mol
[]22.4l/mol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氣體摩爾體積是在任意溫度、壓強下,氣體體積與氣體物質的量之比。
[]為什么在一定溫度、壓強下,1mol固、液態(tài)物質體積不同,而1mol氣體體積都大致相同呢?讓我們從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上找找原因。
[]決定物質體積的主要因素
[]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
2.為什么體積由18ml變?yōu)?.06×104ml,體積擴大了1700倍。
[]在粒子數相同的條件下,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主要決定于構成物質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構成不同物質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氣體的體積主要決定于粒子間的距離,不同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相等,所以1mol氣體的體積大致相同。
[](投影)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指出錯誤的原因。
1.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是22.4l。
2.1molh2的質量是1g,它所占的體積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質在標準狀況時所占的體積都約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個o2。
5.在同溫同壓下,32go2與2gh2所占的體積相同。
6.在同溫同壓下,20mlnh3與60mlo2所含的分子個數比為1:3。
(答案:正確的是5.6.)
第二節(jié)氣體摩爾體積
一、氣體摩爾體積
1.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
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
2.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
標準狀況:0℃,101kpa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是22.4l。
單位物質的量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vm=單位:l/mol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八
課前練習:
金屬鈉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的最終產物是()
2oohc.na2co32o2
(請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鈉的是一種非?;顫姷慕饘?在自界沒有游離態(tài)的金屬鈉存在,通過上面的練習,我們知道,它在空氣中經過了復雜的反應,但最終產物是碳酸鈉,我們在初中也學過碳酸鈉的一些的性質,現(xiàn)在大家一起回憶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學性質呢?(可以與酸及某些鹽發(fā)生反應),碳酸鈉是鈉的一種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鈉的化合物還有哪些?(氫氧化鈉.氧化鈉.過氧化鈉.硫酸鈉等),碳酸氫鈉是碳酸鈉的酸式鹽,那么它與碳酸鈉是否有類似的性質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這兩種物質的有關性質.
[板書]:碳酸鈉與碳酸氫鈉
[過渡]: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討論它們的化學性質
[板書]:(1)與酸的反應
[練習]寫出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果屬于離子反應,請寫出離子反應方程式.
[過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能與酸反應,現(xiàn)在讓我們再來研究一下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熱穩(wěn)性上是不是一樣,能否根據已有知識來判斷,如果它們受熱分解,產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證明有二氧化碳產生呢?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化學教案-堿金屬。
[演示實驗]分別加熱碳酸鈉碳酸氫鈉
[板書](2)熱穩(wěn)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與nahco3熱穩(wěn)定的差別可以用來鑒別na2co3和nahco3固體
[板書](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紙紡織
nahco3:發(fā)酵粉滅火器治胃酸過多
鞏固練習:
2.往碳酸鈉溶液加入下列物質,能反應但觀察不到明顯現(xiàn)象的是()
(oh)2溶液2o2固體c.鹽酸2o固體
1.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性質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的主要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wěn)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鑒別它們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差別的原因
對比法、實驗探索法.
投影儀.實物演示實驗儀器
我們過去學過泡沫滅火器,泡沫滅火器筒內裝的是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與發(fā)泡劑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裝的硫酸鋁的飽和溶液。
把滅火器倒轉時,筒內的兩種藥液相互混和后,發(fā)生如下的反應: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發(fā)泡劑形成泡沫,從噴嘴中噴射出來,覆蓋在燃燒物上,使燃燒物隔絕空氣和降低溫度,達到滅火的目的。最終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氣的密度大,滅火時,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排除空氣而包圍在燃燒物體的表面或分布于較密閉的空間中,降低可燃物周圍或防護空間內的氧濃度,產生窒息作用而滅火。其實泡沫滅火器是二氧化碳滅火器的一種,二氧化碳滅火器主要包括泡沫滅火器、干粉滅火器及液體二氧化碳滅火器。
在常壓下,液態(tài)的二氧化碳會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態(tài)二氧化碳可產生約0.5立方米的氣體。另外,二氧化碳從儲存容器中噴出時,會由液體迅速汽化成氣體,而從周圍吸引部分熱量,起到冷卻的作用。
清水滅火器中的滅火劑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卻和窒息作用進行滅火。
簡易式滅火器簡易式滅火器適用于家庭使用,簡易式1211滅火器和簡易式干粉滅火器可以撲救液化石油氣灶及鋼瓶上角閥,或煤氣灶等處的初起火災,也能撲救火鍋起火和廢紙簍等固體可燃物燃燒的火災。簡易式空氣泡沫適用于油鍋、煤油爐、油燈和蠟燭等引起的初起火災,也能對固體可燃物燃燒的火進行撲救。
一、教材內容。
本節(jié)內容選自高級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四章《鹵素》第一節(jié)。共兩課時。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氯離子的檢驗。
二、本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特點及作用。
氯是比較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農業(yè)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氯氣性質、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僅是下一節(jié)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guī)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階段對氯氣的性質、用途等介紹、應用較多,對學生全面認識化學元素、形成正確觀點、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cl2的物理性質和cl2的化學性質,并從氯的原子結構特點和氯跟金屬、非金屬、水和堿的反應等,認識氯氣是一種化學性質非常活潑的非金屬。
2了解氯氣和漂白1粉的重要用途。
3了解廣義燃燒的概念。
4使學生掌握實驗室中制取cl2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使學生掌握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2.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分析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4掊養(yǎng)學生對比、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及勇于實踐樂于奉獻的精神。
2通過對實驗操作的改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會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的`方法。
4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環(huán)境保護教育。
4.美育目標:
通過對cl2及化合物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重大意義,體會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了解化學知識中的綠色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觀念升華。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cl2的化學性質及實驗室制法,cl-離子的檢驗。
教學難點:cl2與水的反應及氯水的成分,氯氣與堿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反應原理。
二:學情分析:
1.學生成績相差很大,對知識的領域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層次和深度不同。讓他們通過閱讀各抒己見,各有所得,均有提高。
2.學生通過堿金屬的有關知識的學習,初步知道了化學上研究一族元素的科學方法,通過利用結構推測性質,以實驗驗證性質的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二
本節(jié)教材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元素的性質(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以及主要化合價、原子得失電子能力)和原子結構的關系從而歸納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然上課的起手式對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有很大的引領作用。
浦東中學是一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我在化學課上選擇性地穿插一點校史,學生頗感意外的同時,也會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1945年毛澤東與浦東中學第一任校長黃炎培作了一次關于“歷史周期律”的著名談話。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這時,我就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能跳出這歷史的‘周期律’嗎?”
縱觀中國歷代王朝政權的更替,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盛衰周期率”的現(xiàn)象。正如黃炎培先生所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但最終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睔v史證明,歷代統(tǒng)治階級都因沒有辦法真正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無一例外地導致嚴重的腐敗,從而不可能跳出盛衰周期率的支配。
歷史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人生之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股市說:波浪理論。
時間說:春夏秋冬。
佛說:要知前生事,今生應者是。要知來生事,今生做者是。
生命:18年后又一條好漢!
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
這些事例我們或可多說,或可少說,把教科書中邏輯性的知識社會化、生活化、常態(tài)化,不僅賦予了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而產生互動性。
在我們“羅嗦”了幾句“課外話”后,舌峰一轉,請教學生:元素的性質有沒有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引發(fā)的周期性的變化規(guī)律?這樣彎道圓潤行駛,就很容易產生知識的過渡。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三
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概覽: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教學過程:
[引入]復習c+o2=co2指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在實驗中,我們可以取12gc和32go2反應,而無法只取1個c原子和1個氧分子反應,那么12gc中含多少個c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學習“第三章物質的量”。
物質的'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這些微觀的看不見的粒子怎樣與宏觀的便于稱量的物質聯(lián)系起來呢?科學上采用“物質的量”將它們聯(lián)系的。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也是與質量、長度一樣的物理量。單位為摩爾,符號為mol。
[板書]一物質的量。
1.物質的量及其單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長度。
質量。
時間。
電流強度。
物質的量。
熱力學溫度。
發(fā)光強度。
單位。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四
今天我說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一專題二――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的第一單元氯、溴、碘及其化學中的氯氣的性質。這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氯元素是非常典型的非金屬元素,也是學生在必修一中學習到的第一個非金屬元素。在這之前,學生只學過氧氣這一具體單質的性質,但是對于這一類單質如何研究并不清楚,通過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將學會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實驗探究法,為以后學習其他物質提供了方法。而且,學習了氯氣的性質為以后學習鹽類和胺類化合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學習這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氯氣的化學性質,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氧氣的性質,對于物質性質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使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研究,并不了解,學習對于實驗的觀察分析能力較弱,因此,學生對于實驗探究方法和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都不到位,這也是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
本節(jié)內容我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和講授法。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掌握氯氣基本只是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和總結歸納的能力。教學思路是:首先,我將通過一段化學史話引入氯氣,之前學生對于氯氣的知識了解很少,引用氯氣的發(fā)現(xiàn)不僅引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也使學生知識面拓展;接著利用這段史話使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氯氣的某些特性,同時展示氯氣的樣品讓學生親自感受氯氣的性質。本節(jié)課我將還是使用傳統(tǒng)介紹物質性質的方法,先介紹氯氣的物理性質,利用其某些物理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譬如氯氣泄露后逃生的問題;然后介紹其化學性質,通過氯原子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氯氣有哪些化學性質,接著就開始從金屬到非金屬,金屬從活潑到不活潑,分別是鈉、鐵和銅,非金屬主要就介紹氫氣、水和堿溶液的反應,教學過程中主要就是通過實驗來驗證學生的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由于氯氣的毒性較大,大多數實驗采用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注重與學生的交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將讓學生親自做實驗。最后為了了解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知識掌握了多少,我將運用提問與課堂測試的方式來進行。綜上所述,這節(jié)課我將充分利用物質資源和實驗條件,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知識,也使學生對學習化學產生極大的興趣,體會到化學世界的奇妙變化。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
長度。
米
質量。
千克。
時間。
秒
電流。
安[培]。
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發(fā)光強度。
坎[德拉]。
物質的量。
摩爾。
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lián)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lián)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
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按颉本褪且欢〝的康奈锲返募象w。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茖W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講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阿伏加德羅。這個常數的符號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書:二、單位――摩爾。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講解:阿伏加德羅常數和6.02×1023是否可以劃等號呢?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問: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么?
學生思考:各執(zhí)己見。
結論:不正確。因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使用范圍是微觀粒子。因此在使用中應指明粒子的名稱。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個數值,所以宏觀物體不便用物質的量和摩爾。例如,地球上的人口總和是109數量級,如果要用物質的量來描述,將是10-14數量級那樣多摩爾,使用起來反而不方便。
板書: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
投影:課堂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六
氯氣是黃綠色的刺激性氣體,其比重為空氣的2.5倍,引起呼吸道的嚴重損傷,對眼睛黏膜和皮膚有高度刺激性。在化學和塑料工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造紙和紡織業(yè)用其作漂白劑,液態(tài)氯廣泛用于日常生活消毒和清潔劑。
二、氯氣中毒的病因。
接觸氯引起,大部分氯氣中毒發(fā)生于工業(yè)事故。氯和組織中的水發(fā)生反應形成鹽酸和次氯酸同時還有氯元素及氧自由基,更有意思的是,氯氣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是鹽酸的10~30倍,這取決于接觸的濃度和時間,使整個呼吸道均可受累。工業(yè)上接觸氯的機會有:氯的制造或使用過程中若設備管道密閉不嚴或檢修時均可接觸到氯。液氯灌注、運輸和貯存時,若鋼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發(fā)生大量氯氣逸散。主要見于電解食鹽溶液,制造各種含氯化合物、造紙、印染及自來水消毒等工業(yè)。
主要是支持性治療,應特別注意保證氧合與通氣。如存在喉頭水腫,根據需要進行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宜采用較大直徑的插管,有時需將氣管內炎性滲出物和碎片吸出。呼吸衰竭和肺水腫的病人可進行機械通氣,一般采用容量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可改善因非心源性肺水腫引起的嚴重低氧血癥。需吸入高濃度氧,注意濕化以稀釋黏稠的分泌物,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以擴張阻塞氣道。在排出支氣管栓子時體位引流可能有用。皮質激素在嚴重的氣流受阻病人可能有效。不主張預防性抗菌治療。
四、氯氣中毒的保健。
一、專業(yè)護理。
1、一般處理:立即將患者撤離現(xiàn)場,送至新鮮空氣處,如眼部或皮膚污染,立即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給予0.5%可的松眼藥水及抗生素眼藥水;皮膚酸灼傷用2%~3%碳酸氫鈉溶液濕敷。接觸一定量氯氣的患者應留在醫(yī)院觀察,監(jiān)護內容包括呼吸、脈搏、血壓變化,爭取早期作血氣分析及動態(tài)胸部x線拍片觀察。
2、糾正缺氧:給予氧氣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二、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yǎng)充足。
五、氯氣中毒的預防。
1、加強安全教育,健全操作規(guī)程,定期檢查生產設備,防止跑,冒,滴,漏,加強通風。
2、更應注意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和個人防護等。
3、把好就業(yè)前體檢關,凡有氣管和心肺疾病健康搜索不宜從事此類作業(yè)。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七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4.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建議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和摩爾質量。這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物質的量這個詞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因此教材首先從為什么學習這個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紐帶,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即引入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紹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物質的量與物質的微粒數之間的關系。教師應注意不要隨意拓寬和加深有關內容,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關于摩爾質量,教材是從一些數據的分析,總結出摩爾質量和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自然引出摩爾質量的定義。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本節(jié)還涉及了相關的計算內容。主要包括: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計算。這類計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進一步強化、鞏固概念。
本節(jié)難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議。
1.在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生學習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理解物質的量是聯(lián)系微觀粒子和宏觀物質的橋梁,可以適當舉例說明。
2.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不能拆分。它和物質的質量雖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比,加以區(qū)別。
3.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但是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講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對高中化學的畏懼,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難點。因此教師應注意分散難點,多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引發(fā)學習興趣。
4.應讓學生準確把握物質的量、摩爾的定義,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明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以微觀粒子為計量對象的。
(2)明確粒子的含義。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單一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3)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它的標準??茖W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數定為1mol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數叫做阿伏加德羅常數。因此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為6.02×1023mol1,在敘述和定義時要用“阿伏加德羅常數”,在計算時取數值“6.02×1023mol1”。
5.關于摩爾質量。由于相對原子質量是以12c原子質量的作為標準,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作為物質的量的基準,就能夠把摩爾質量與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聯(lián)系起來。如一個氧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倍,又1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數,所以1mol氧原子質量是1mol碳原子質量的倍,即。在數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給物質的量的計算帶來方便。
6.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本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需要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使學生加深、鞏固對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方案一課題: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第一課時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學習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學生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調動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積極主動學習。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設疑-探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方程式的含義是什么?學生思考:方程式的含義有:宏觀上表示56份質量的鐵和32份質量的硫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88份質量的硫化亞鐵。微觀上表示每一個鐵原子與一個硫原子反應生成一個硫化亞鐵分子。
導入:56g鐵含有多少鐵原子?20個鐵原子質量是多少克?
回答:質量、長度、溫度、電流等,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米、開、安(培)。
投影: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物理量單位名稱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發(fā)光強度坎[德拉]物質的量摩爾講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質及其變化時,很需要把微粒(微觀)跟可稱量的物質(宏觀)聯(lián)系起來。怎樣建立這個聯(lián)系呢?科學上用“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質的量廣泛應用于科學研究、工農業(yè)生產等方面,特別是在中學化學里,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是化學計算的核心和基礎。這同初中化學計算以質量為基礎不同,是認知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這一變化。
板書: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
提問:通過觀察和分析表格,你對物質的量的初步認識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的名稱,摩爾是它的單位。
講述:“物質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減字。初次接觸說起來不順口,通過多次練習就行了。板書:一、物質的量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
2.符號: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個?!按颉本褪且欢〝的康奈锲返募象w。宏觀是這樣,微觀也是這樣,用固定數目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茖W上,物質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這個粒子的集合體作為計量單位,它就是“摩爾”
閱讀:教材45頁。
(2)0.25molco2。
(3)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個微粒的粒子集合體。
(5)0.5molh2含有3.01×1023個氫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答案:
(1)錯誤。沒有指明微粒的種類。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確的。因此使用摩爾作單位時,所指粒子必須十分明確,且粒子的種類用化學式表示。
(2)正確。
(3)錯誤。物質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爾只是它的單位,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4)錯誤。6.02×1023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簡單等同。
(5)錯誤。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個。
(6)正確。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投影:課堂練習2.填空(1)1molo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o;(2)3molh2so4中約含有__________個h2so4,可電離出_________molh+(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質子(4)10molna+中約含有___________個na+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質子)(4)10×6.02×1023(5)2mol討論:通過上述練習同學們可以自己總結出物質的量、微粒個數和阿伏加德羅常數三者之間的關系。板書: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小結: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是阿伏加德羅常數,約為6.02×1023。物質的量與粒子個數之間的關系:作業(yè):教材p48一、二板書設計第三章物質的量第一節(jié)物質的量一、物質的量1.意義:表示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數目粒子的集合體。2.符號:n二、單位――摩爾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mol2.阿伏加德羅常數: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符號:na,近似值6.02×1023mol-1。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3.使用范圍:微觀粒子4.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三者之間的關系。
探究活動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測定與原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符號是na,單位是每摩(mol1),數值是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阿伏加德羅常數由實驗測定。它的測定精確度隨著實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測定方法有電化學當量法、布朗運動法、油滴法、x射線衍射法、黑體輻射法、光散射法等。這些方法的理論依據不同,但測定結果幾乎一樣,可見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客觀存在的重要常數。例如:用含ag+的溶液電解析出1mol的銀,需要通過96485.3c(庫侖)的電量。已知每個電子的電荷是1.60217733×1019c,則na=下面著重介紹單分子膜法測定常數的操作方法。實驗目的1.進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意義。2.學習用單分子膜法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實驗用品膠頭滴管、量筒(10ml)、圓形水槽(直徑30cm)、直尺。硬脂酸的苯溶液。實驗原理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擴散而形成單分子層,由滴入硬脂酸剛好形成單分子膜的質量m及單分子膜面積s,每個硬脂酸的截面積a,求出每個硬脂酸分子質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爾質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n。實驗步驟1.測定從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取一尖嘴拉得較細的膠頭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記下它的滴數,并計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體積v1。2.測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積用直尺從三個不同方位準確量出水槽的內徑,取其平均值。3.硬脂酸單分子膜的形成用膠頭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濾紙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約5cm處,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揮發(fā),硬脂酸全部擴散至看不到油珠時,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擴散,而呈透鏡狀時為止。記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數d。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將水槽洗刷干凈后,注入半槽水,重復以上操作二次。重復操作時,先將滴管內剩余的溶液擠凈,吸取新鮮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揮發(fā)引起溶液濃度的變化。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5.計算(1)如稱取硬脂酸的質量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質量為m/v。(2)測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體積為v1,形成單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數為(d—1)(詳見注釋),那么形成單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質量為:(3)根據水槽直徑,計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積s。已知每個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積a=2.2×10-15cm2,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個數為:s/a。(4)根據(2)和(3)的結果,可計算出每個硬脂酸分子的質量為:
(5)1mol硬脂酸的質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個數,即阿伏加德羅常數n為:注釋:當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鏡狀,說這滴溶液沒有擴散,即沒有參與單分子膜的形成。這時單分子膜已經形成完畢,應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計算形成單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數時,應將最后一滴減掉,即滴數計為d—1。說明:一、實驗成功標志根據實驗數據計算的阿伏加德羅常數na在(57)×1023范圍內為成功。二、失敗征象實驗測定的阿伏加德羅常數數量級不等于1×1023。三、原因分析1.因為苯是易揮發(fā)的溶劑,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過程中因為苯的揮發(fā),造成濃度的變化。2.在測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體積時是連續(xù)滴液的,在形成單分子膜時的滴液是間歇的,同時,滴管內液體多少不同,手捏膠頭的力不同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勻。3.水槽洗滌不干凈,將會造成很大的誤差。4.水槽水面直徑測量不準確也會造成誤差。四、注意問題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無水氯化鈣或氧化鈣除去。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嚴加密封,防止苯的揮發(fā)。在使用過程中要隨時加塞塞住。3.在使用膠頭滴管滴液時,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勻。4.在形成單分子膜的過程中,應保持水面平靜,防止單分子膜重疊。5.水槽的洗滌:每做完一次實驗,一定要把水槽洗滌干凈。否則,第二次實驗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數將明顯減少,因為殘留在水槽內的硬脂酸分子會占據部分水面。洗滌方法:用自來水充滿水槽,讓水從水槽邊溢出,反復23次即可。
物質的量。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八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tǒng)治的腐朽,經濟發(fā)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tǒng)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fā)展的時期。發(fā)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yōu)橘Y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九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深化對化學反應的本質認識;。
2、使學生理解濃度、壓強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認識化學平衡與反應限度,并用得到的結論去指導分析和解決時間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時間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教學難點: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的原因。
教學過程:
[提問]從物質結構(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組成微粒重新組合形成新物質的過程。也就是說,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應中,h—br、cl—cl斷裂,形成h—cl、br—br。
[板書]二、化學反應的實質及條件:
1、化學反應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
[提問]上述反應中,h—br、cl—cl的斷裂是否是自發(fā)產生的呢?
[學生思考討論]。
[講解]分子中化學鍵并不會自發(fā)斷裂的。只有分子間相互碰撞,化學鍵才可能斷裂,反應才能發(fā)生。
[板書]2、反應物微粒間的碰撞是發(fā)生反應的先決條件。
[提問]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學鍵斷裂、化學反應得以發(fā)生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相關,回答上述問題。
[教師講解]分子間的碰撞與打籃球相似。正如圖2-2所示。圖(1)表示能量不夠;圖(2)表示雖能量足夠,但是沒有合適的取向;圖(3)則表示有足夠的能量和合適的取向,于是發(fā)生有效碰撞。
[板書]。
3、必須是有效碰撞才能發(fā)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條件是:
1)微粒要有足夠的能量;。
2)有合適的取向。
4、發(fā)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較高的能量。
[講解]由于活化分子發(fā)生有效碰撞時,化學反應才能發(fā)生。因此,改變反應體系中的活化分子數目,就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接下來一起研究外界條件改變如何影響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變的原因。
[板書]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引導學生完成實驗2-2]。
[學生完成實驗,并匯報現(xiàn)象]。
[總結現(xiàn)象]加入1mol/l鹽酸的試管中有大量的氣泡產生;而加入0.1mol/l鹽酸的試管氣泡很慢。
[提問]根據這一現(xiàn)象,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并歸納]。
[教師講解]濃度大的鹽酸與大理石反應的速率比濃度小的鹽酸與大理石反應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實驗推知,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設問]該結論是否適合所有的化學反應?請同學們繼續(xù)完成下列實驗。
補充實驗:往裝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盡量做到同時加入)。
[學生完成實驗,并匯報現(xiàn)象]。
[講解]濃度大的硫酸與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產生;而濃度小的硫酸與na2s2o3混合時產生沉淀的現(xiàn)象要來得慢。由此可以證明,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小結]1、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提問]為什么增大反應物濃度可以加快反應速率?
[學生先思考討論]。
[講解并板書]原因: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數增加,反應速率加快。
[學生思考回答]。
[講評](內容略)。
[提問]如果對上述反應體系進行壓縮,反應速率是否回改變?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講解]壓縮體積,使得反應體系內的壓強增大。這一過程如圖2-4所示。壓強增大一倍,其體積將縮小至原來的一半,而體系內分子的數目保持不變,因此其結構也就使得單位體積中的分子數增加一倍,換句話說,就是各物質的濃度增大一倍。濃度增大,反應速度也就增大。
[小結并板書]2、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反應速率增大。
實質:壓強改變,引起濃度的改變。
適用范圍:僅適用與體系中有氣體物質的反應。
[學生討論]。
[講評]充入he,體系的壓強增加。但是,體系壓強的改變并未引起各物質濃度的改變,因此反應速率將不會發(fā)生改變。請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對于壓強的改變,只有引起反應體系中物質濃度的變化才對反應速率產生影響。
[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鞏固練習]。
[作業(yè)布置]。
1、復習本節(jié)內容;。
2、預習下節(jié)課內容。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
(1)復習鞏固已學的鐵、銅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學習鐵、銅的新的化學性質;學會用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的不同價態(tài)相互轉化的關系。
(2)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掌握fe3+、fe2+的性質及相互轉化條件,體驗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識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鐵、銅及其化合物的使用對人類生產、生活及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難點:fe3+與fe2+的相互轉化。
三、設計思路。
主要采用師生共同討論、歸納知識與學生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回顧前面學習的知識來比較銅與鐵性質上的異同,找出鐵、銅反應后產物的不同與氧化劑強弱的規(guī)律,并通過實驗探究fe2+、fe3+的性質以及fe2+、fe3+的相互轉化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構建“鐵三角”關系。
四、教學過程。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并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yè)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yè)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yè)處于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后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已經采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古代中國農業(yè)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xiàn)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yè)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yè)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fā)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zhàn)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guī)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fā)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fā)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zhàn)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guī)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fā)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fā)展的因素。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質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學性質。
2、了解工業(yè)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應原理。
3、通過觀察濃硝酸、稀硝酸與金屬銅反應試驗,培養(yǎng)觀察、比較、推理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硝酸的化學性質――強酸性、不穩(wěn)定性和強氧化性。
2、硝酸的工業(yè)生產原理――三階段、三設備、三反應。
【教師活動】。
《1》目標解讀。
a、硝酸的性質及用途。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階段、三設備、三原理(與工業(yè)上制硫酸進行對比記憶)。
c、濃、稀硝酸分別與銅的反應。
解釋原理、現(xiàn)象表述、產物檢驗,重點是實驗綜合題目的分析。
《2》問題引領。
問題1、今天我們所學的濃硝酸與學過的濃硫酸的性質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問題3、工業(yè)上生產硝酸與工業(yè)上生產硫酸有哪些異同點?
《3》精講點撥。
1、硝酸的性質。
2、硝酸的工業(yè)生產。
學生活動。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這些事實分別表現(xiàn)了硝酸的哪些性質?請?zhí)钤诤竺娴睦ㄌ栔小?BR> (1)久置的濃硝酸顯黃色。()。
(2)鋁制、鐵制容器常溫下可盛濃硝酸。()。
(3)銅片放入硝酸中,溶液變藍。()。
(4)碳單質放入濃硝酸中產生大量紅棕色的氣體。()。
(5)濃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質量會減少。()。
探究三:為探究銅與稀硝酸反應產生的是no,設計如下圖所示裝置。圖中k為止水夾(處于關閉狀態(tài)),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氣處理裝置(兼防倒吸功能)。
(1)設計裝置a的目的是什么?為達到此目的,該如何操作?
(3)裝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該如何進行操作?
(4)開始時c中產生了白色沉淀,后來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歸納拓展。
1、硫酸的工業(yè)制法與硝酸的工業(yè)制法比較。
(1)三階段(2)三設備(3)三原理。
2、硝酸與不同物質反應時,性質表現(xiàn)的規(guī)律總結。
(1)與金屬單質反應:
(2)與非金屬單質反應:
(3)與低價態(tài)金屬化合物反應:
(4)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5)與堿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4》技能應用。
《5》體悟反思。
3.教學設計格式。
8.《秋天》教學設計。
9.教學設計的心得。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三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會用動能定理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靈活運用動能定理。
(2)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理論探究的興趣。
(2)激發(fā)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同一問題的興趣,會選擇用最優(yōu)的方法處理問。
(3)培養(yǎng)學生領會自然規(guī)律的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4)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處于《高中物理新課標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jié),它貫穿于這一章,是這一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新課標在講授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一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入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講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xiàn)功能關系這一線索??紤]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講述,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老師講的輕松,學生學的明白。
三、教學重點。
1、動能概念的理解。
2、動能定的推導。
3、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四、教學難點。
1、用動能定理解決力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考慮到所講授的學生已達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學習鍛煉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也有較好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推斷能力。講授這節(jié)課應該比較容易。學生在前面分別學過做功和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常用于解決運動學的問題,學習好動能定理非常重要,并為后一節(jié)的《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相結合的科學探究方法,在這里采用這種方法,是學生進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四
學習任務分析即學習需要分析,這是教學設計模式中首先要進行的內容,它是指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水平與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問題的終態(tài))水平之間的差距分析。期望達到的學習狀態(tài)主要是由教學大綱和學習內容所決定的。教師通過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對教學大綱進行分析,以明確某一知識點的學習任務,即學生學什么。
2、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材內容的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確教師教什么、所教內容在整個化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部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知識教學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如實驗條件、課件、習題)等進行分析。
3、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化學新內容之前的生活經驗和經歷。這些經驗和經歷將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習,甚至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學習遷移現(xiàn)象。學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現(xiàn)有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在教學設計中要堅持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從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分析,不僅要了解學生具有哪些影響學生學習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初始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分析學生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將會怎樣地去認識新的知識和對新內容的情感態(tài)度,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哪些學生能適應,哪些學生不能適應,學生“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和“怎樣做”等。
教學目標設計是要解決教什么(或學什么)、達到什么水平的問題,它是在學習任務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基礎上,分析教材內容中的學習結構與學生原有的學習結構之間的差距,提出教學過程中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它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依據,也為教學的組織、教學的評價提供了依據。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來制定,突出綜合性。
5、教學策略設計。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五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lián)系起來,為以后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么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梁——氣體摩爾體積。
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頻。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p14科學探究的內容,并填空。
(1)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為氫氣,另一極為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為。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系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lián)系起來,為以后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四、教學過程。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么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梁——氣體摩爾體積。
二、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頻。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p14科學探究的內容,并填空。
(1)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為氫氣,另一極為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為。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系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七
使學生在了解氣體的體積與溫度和壓強有密切關系的基礎上,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通過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和有關計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引導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相同溫度和壓強下,相同物質的量的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大約相同的原因。
設疑、導思、歸納、應用
多媒體輔助
[復習提問]
1.1mol物質含有的粒子數約是多少?
2.什么叫摩爾質量?
[引入新課]前面我們學習的物質的量,它把宏觀上可稱量的物質與微觀粒子聯(lián)系起來,宏觀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質的.質量,還有物質所占的體積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1mol物質所具有的質量,這節(jié)課我們來討論1mol物質所占的體積。
[板書]一、氣體摩爾體積
1.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
[提問]已知物質的質量和密度,怎樣求體積?
學生回答:v=
物質
粒子數
1mol物質質量(g)
20℃密度(g/cm3)
體積(cm3)
fe
6.02×1023
56
7.8
al
6.02×1023
27
2.7
pb
6.02×1023
207
11.3
h2o
6.02×1023
18
1(4℃)
h2so4
6.02×1023
98
1.83
[]1mol物質的體積
[]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
2.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
[]影響氣體體積的因素
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分子間平均距離的變化。
[]比較一定質量氣體的體積,必須在相同溫度和壓強條件下。
[]標準狀況:0℃,101kpa
[]計算標準狀況下,1molh2、o2、co2氣體的體積,并填表:
氣體
粒子數
1mol物質質量(g)
密度(g/l)
體積(l)
h2
6.02×1023
2.016
0.0899
o2
6.02×1023
32.00
1.429
co2
6.02×1023
44.01
1.977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是22.4l。
[]22.4l體積的實物模型
[]單位物質的量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vm=單位:l/mol
[]22.4l/mol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氣體摩爾體積是在任意溫度、壓強下,氣體體積與氣體物質的量之比。
[]為什么在一定溫度、壓強下,1mol固、液態(tài)物質體積不同,而1mol氣體體積都大致相同呢?讓我們從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上找找原因。
[]決定物質體積的主要因素
[]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
2.為什么體積由18ml變?yōu)?.06×104ml,體積擴大了1700倍。
[]在粒子數相同的條件下,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主要決定于構成物質的粒子的大小,由于構成不同物質的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氣體的體積主要決定于粒子間的距離,不同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大約相等,所以1mol氣體的體積大致相同。
[](投影)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不正確,指出錯誤的原因。
1.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是22.4l。
2.1molh2的質量是1g,它所占的體積是22.4l/mol。
3.1mol任何物質在標準狀況時所占的體積都約為22.4l。
4.22.4lo2一定含有6.02×1023個o2。
5.在同溫同壓下,32go2與2gh2所占的體積相同。
6.在同溫同壓下,20mlnh3與60mlo2所含的分子個數比為1:3。
(答案:正確的是5.6.)
第二節(jié)氣體摩爾體積
一、氣體摩爾體積
1.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
1mol固、液態(tài)物質的體積不相同。
2.1mol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
標準狀況:0℃,101kpa
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所占的體積都約是22.4l。
單位物質的量氣體所占的體積叫做氣體摩爾體積。
vm=單位:l/mol
高一化學教案設計篇十八
課前練習:
金屬鈉在空氣中長時間放置的最終產物是()
2oohc.na2co32o2
(請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鈉的是一種非?;顫姷慕饘?在自界沒有游離態(tài)的金屬鈉存在,通過上面的練習,我們知道,它在空氣中經過了復雜的反應,但最終產物是碳酸鈉,我們在初中也學過碳酸鈉的一些的性質,現(xiàn)在大家一起回憶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學性質呢?(可以與酸及某些鹽發(fā)生反應),碳酸鈉是鈉的一種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鈉的化合物還有哪些?(氫氧化鈉.氧化鈉.過氧化鈉.硫酸鈉等),碳酸氫鈉是碳酸鈉的酸式鹽,那么它與碳酸鈉是否有類似的性質呢?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這兩種物質的有關性質.
[板書]:碳酸鈉與碳酸氫鈉
[過渡]: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討論它們的化學性質
[板書]:(1)與酸的反應
[練習]寫出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果屬于離子反應,請寫出離子反應方程式.
[過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能與酸反應,現(xiàn)在讓我們再來研究一下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熱穩(wěn)性上是不是一樣,能否根據已有知識來判斷,如果它們受熱分解,產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證明有二氧化碳產生呢?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化學教案-堿金屬。
[演示實驗]分別加熱碳酸鈉碳酸氫鈉
[板書](2)熱穩(wěn)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與nahco3熱穩(wěn)定的差別可以用來鑒別na2co3和nahco3固體
[板書](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紙紡織
nahco3:發(fā)酵粉滅火器治胃酸過多
鞏固練習:
2.往碳酸鈉溶液加入下列物質,能反應但觀察不到明顯現(xiàn)象的是()
(oh)2溶液2o2固體c.鹽酸2o固體
1.掌握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性質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的主要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wěn)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鑒別它們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差別的原因
對比法、實驗探索法.
投影儀.實物演示實驗儀器
我們過去學過泡沫滅火器,泡沫滅火器筒內裝的是飽和碳酸氫鈉溶液與發(fā)泡劑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裝的硫酸鋁的飽和溶液。
把滅火器倒轉時,筒內的兩種藥液相互混和后,發(fā)生如下的反應: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發(fā)泡劑形成泡沫,從噴嘴中噴射出來,覆蓋在燃燒物上,使燃燒物隔絕空氣和降低溫度,達到滅火的目的。最終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氣的密度大,滅火時,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排除空氣而包圍在燃燒物體的表面或分布于較密閉的空間中,降低可燃物周圍或防護空間內的氧濃度,產生窒息作用而滅火。其實泡沫滅火器是二氧化碳滅火器的一種,二氧化碳滅火器主要包括泡沫滅火器、干粉滅火器及液體二氧化碳滅火器。
在常壓下,液態(tài)的二氧化碳會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態(tài)二氧化碳可產生約0.5立方米的氣體。另外,二氧化碳從儲存容器中噴出時,會由液體迅速汽化成氣體,而從周圍吸引部分熱量,起到冷卻的作用。
清水滅火器中的滅火劑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卻和窒息作用進行滅火。
簡易式滅火器簡易式滅火器適用于家庭使用,簡易式1211滅火器和簡易式干粉滅火器可以撲救液化石油氣灶及鋼瓶上角閥,或煤氣灶等處的初起火災,也能撲救火鍋起火和廢紙簍等固體可燃物燃燒的火災。簡易式空氣泡沫適用于油鍋、煤油爐、油燈和蠟燭等引起的初起火災,也能對固體可燃物燃燒的火進行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