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可以讓我們更有目標意識和執(zhí)行力,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寫心得體會需要慎重選擇字詞和句式,使文章具備較高的品味和審美價值。這里有一些來自不同領(lǐng)域的心得體會,它們或許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一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diào)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挖苦,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ㄑ郧烧Z,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zhì)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yīng)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鬃拥娜寮宜枷胫匾暼说膶嶋H行動,尤其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xiàn)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實、質(zhì)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那么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今天讀《論語》就應(yīng)該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屢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老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yīng)內(nèi)心的?今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應(yīng)該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diào)整一下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設(shè)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那么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應(yīng)該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那么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yīng)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達。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抑私慌笥涯軌蚣ぐl(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yīng)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達。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业缴钆c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外表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認為現(xiàn)在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表達了人的本性之美,不管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是我們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的美德。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回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全篇16章,內(nèi)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xiàn)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jù)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教不能在中國扎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么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淀了多少智慧與圣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jié)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里的章節(jié)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nèi)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lǐng)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于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 我對此深表贊同,同時,我更想表達對于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此處三句應(yīng)是他提出的修養(yǎng)方法。
那么曾子為什么強調(diào)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后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yè)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yè)以“習傳”為基。忠本于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倍斡癫醚a “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yè)。信本于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凈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yè)反復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那么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于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huán),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錯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后,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于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于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xiàn)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復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fā)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對象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鬃诱J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yǎng)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里的兩章內(nèi)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nèi)バ拚?、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yīng)是如此。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三
朋友是對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說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兩串細貝串連在一起,本義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五貝為一朋。如《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通‘賜’)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誠待人,這樣真誠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會做出對你好的事情來,一定是對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這樣的朋友,當我獲得觀鳥比賽名次時,他第一個祝賀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 碑斘覒卸璨幌脒\動時,他就拉著我到廣場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朋友,一個贊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與你有相同愛好的人。有相同愛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樂乎”之感。我的同桌與我一樣,愛讀書,愛寫文字,他創(chuàng)作的童話小說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簡直讓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響下,看,我開始創(chuàng)作“小論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袄畎壮酥蹖⒂校雎劙渡咸じ杪??!保ā顿浲魝悺防畎祝┟孔x到這句詩,那與家鄉(xiāng)朋友分別時的場景便浮現(xiàn)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學了,朋友們紛紛來送我,有的送我家鄉(xiāng)小吃讓我?guī)е?,有的送我手工禮物讓我擺在書桌上,有的送我擁抱告訴我“咱們寒假見”。
看,雖然我們有暫時分別,但我們的心連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牽掛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讀起這句,我便開始想念我家鄉(xiāng)的朋友了,你們好嗎?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四
上幾個星期讀完了論語學而,我不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們的學問深厚,更感受到許多人生中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讀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我體會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道德修養(yǎng)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沒有像他們那樣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反省自己的習慣,也不能檢討自己,所以沒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見解,也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什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每天晚上都應(yīng)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答應(yīng)別人的事又是否去認真做了呢?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nèi)ド钏嫉摹?BR> 什么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認為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應(yīng)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yīng),不能應(yīng)承。所以一諾千金。如果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別人的不能完成,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與朋友真誠相待。
通過這一條論語的學習,告訴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幾次,一月幾次。要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獻策,做事情,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對于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技能,必須經(jīng)常練習、復習。只有做到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論語是孔子的主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名言警句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其中一句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給予了人們學習的指引和方法。我們應(yīng)該不斷地學習,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取得進步和成長。
第二段:學習的重要性(200字)。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是一種持續(xù)進步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夠不斷地增長知識、豐富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學習讓我們能夠了解更多的事物,拓寬我們的視野,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同時,學習也是提高競爭力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應(yīng)社會的變化,應(yīng)對各種挑戰(zhàn)。
第三段:學習與實踐的結(jié)合(200字)。
學而時習之,不僅僅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的知識和理論應(yīng)用到實踐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學習只是一種儲備的過程,只有將學到的知識實際運用,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果。通過實踐,我們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增加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與策略(200字)。
學而時習之中的“時習”強調(diào)了學習的持續(xù)性和規(guī)律性。在學習中,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執(zhí)行。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書籍、聽取講座、參加培訓班等各種途徑來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反思和總結(jié),把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提煉,形成屬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法。此外,溝通交流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與他人交流學習經(jīng)驗和觀點,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得到他人的幫助和反饋。
第五段:結(jié)語(200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發(fā)展進步,更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意義。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和能力,并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從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tài),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價值,實現(xiàn)我們的人生目標。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六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fā),講到應(yīng)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可以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xiàn)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七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fā),講到就應(yīng)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叵氘敵蹩即髮W,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八
論語相信大家都有學習過。論語派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存在,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學習論語學而篇的。
希望大家喜歡!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回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全篇16章,內(nèi)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xiàn)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jù)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教不能在中國扎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么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淀了多少智慧與圣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jié)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里的章節(jié)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nèi)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lǐng)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于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蔽覍Υ松畋碣澩瑫r,我更想表達對于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此處三句應(yīng)是他提出的修養(yǎng)方法。
那么曾子為什么強調(diào)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后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yè)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yè)以“習傳”為基。忠本于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補“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yè)。信本于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凈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yè)反復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那么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于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huán),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鹤鲥e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后,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于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于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xiàn)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復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fā)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對象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鬃诱J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yǎng)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里的兩章內(nèi)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nèi)バ拚⑻嵘陨?,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yīng)是如此。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開門見山,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即:學得了知識,并且不斷地去練習,這才是令人高興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拜訪你,這也是令人快樂的。但是,如果你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卻沒有人賞識你、知道你,你該怎么辦呢?是自暴自棄、就此沉淪?不!要繼續(xù)努力,努力并快樂著,只有這樣,孔子才把這樣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為仁之根本與!這段話大意是說:做人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樣的人是不會犯上作亂的。君子致力與根本工作,根本樹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孝悌”,”孝”是孝順父母,”悌”是敬愛兄長。如果,連父母兄弟也不愛的人還怎么可能真心和別人相處,因此,孔子師徒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那么,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講究仁愛呢?孔子為我們講了一個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鬃诱f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語、巧舌如簧的人,沒有一個是講究忠義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辯士,與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前者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據(jù)理力爭,后者為個人利益使弄小伎倆。所以要另當別論。
接下來,孔子教我們在平時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仁人”,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天都應(yīng)該做好這樣三件事:竭盡全力替人辦事;誠心誠意和朋友交往;認真練習老師教的知識。做好這三件事,我們就可以向仁人看齊了。
孔子十分重視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重,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順在兄長處要敬愛;說話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這樣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
當下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教育的重點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養(yǎng)出不少,四肢不勤,無谷不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父母要求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唯考上重點大學、找個好工作為是。平時忽略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這些孩子往往經(jīng)不起一點點的刺激,心理變得相當脆弱,不知與人怎樣相處,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經(jīng)受不住一點打擊。我就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學里有一個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都很優(yōu)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師寵愛??傻搅舜髮W,由于同學都是尖子生考進來的,他變成普通的一名學生。不再有老師的寵愛,被冷落到一邊。這名學生逐漸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樓自殺??梢?,培養(yǎng)一個人要懂得愛自己,愛父母、愛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生我養(yǎng)我、來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這一切。只有具備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材,才能做一個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會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大意是:(選擇妻子)能重視品行,而不重視美貌;侍奉爹娘,能盡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顧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種人)雖然沒有上過學,拿今天的話說,即使沒有什么文憑,我(子夏)也說他早已有了教養(yǎng),比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強得多。
以上是講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接下來,孔子又談了孝,他給孝一個最簡單、最樸素的標準: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怎樣盡孝?其實很簡單,這個標準簡直另人懷疑:父母在,不遠行,趁他們健在,多陪陪他們,這就足夠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仍舊能繼承父親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變,就算盡孝了。這個標準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纯催^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難做到。凡開國初期,那些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儉持家、體恤黎民百姓,但沒過幾代,后面的皇帝從小過慣錦衣玉食的生活,繼任后變本加厲,更加驕奢淫逸、糜爛不堪,最后敗了家、誤了國,被別人改了朝、換了代。
小到一個家也是這樣,上輩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業(yè),只要出了一個紈绔子弟,不消幾年,家業(yè)就敗了個精光。一代名臣曾國藩總結(jié)前人教訓,勸戒子孫說:門戶之衰,總由子孫之驕惰;凡俗之壞,多起于富貴之奢淫。同時告戒子孫:克勤克儉,能豐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謹守規(guī)模,必不大錯;一生但豐衣足食,便成小康。
遍觀《論語》最有名的,莫過一那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時隔數(shù)千年,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其中重視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和重視修身律己的觀念,不論對學術(shù)界還是普通國人更要重視和提倡的,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
記得,我是在初中學到這句話的,因為課本中那節(jié)《論語十則》。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由教科書的安排中,可見這句話的地位之一斑。
論語不是一部由單獨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們合力編撰而成的,所以,在《論語》中,不但有子曰,還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當中,曾子曾經(jīng)曰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別人謀劃操辦卻不盡心盡力嗎?同朋友交往卻不講誠信嗎?對老師所傳授的學業(yè)沒有好好溫習嗎?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了?!吨芤住氛f:“君子以反身修德?!爆F(xiàn)在也常說,批判與自我批判。自古以來,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見曾子這句話的影響力之深遠了。是為金玉良言也。
上述兩句,是我在《論語學而》中,最為喜愛的,故有感而發(fā)。當然,這不是《論語學而》的精華的全部,也不是《論語》的全部精華,不可一概而論之。
已經(jīng)讀《論語》兩三個星期了,僅僅讀完《論語》中的第一篇《學而》。也許有人要問我,你為什么讀的那么慢?給我兩三個星期,我都可以讀幾百萬字了!
對此,我也不想爭辯什么,于《論語》而言,有人可以在一個星期里一口氣讀完,也有人宣稱一輩子都讀不完,哪怕他已經(jīng)讀《論語》讀到可以背了。為何差異如此之大呢?這里,我不得不感嘆一下,那些把。
國學。
經(jīng)典當快餐文學讀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讀了《史記》《老子》《孟子》《孫子兵法》等等好幾本國學經(jīng)典,自稱通其關(guān)竅,不過數(shù)周。當時,我是甚羨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訝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數(shù)周間,通其關(guān)竅,吾不如也,恐周樹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國之大才也!
其實寫,讀《論語學而》有感,這個題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這篇小文中,切實的說,也就寫了《論語學而》中的兩句話,而舉證參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貧乏,真才實學不多,甚至沒有,亦談了不少題外話,個中因果實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淺,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嘩眾取寵之嫌!似為滿足虛榮乎?當真愧不能當,但實在于《論語學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記之,又無力于作題目,只好姑且妄之。請讀者姑且聽之,萬望見諒。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點一二,吾當應(yīng)了孔老夫子那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所說的一句名言,意為學習需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反之,若只有思考沒有學習,便會走向失敗的道路。在我多年的學習生涯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重要性。因此,本篇文章將回憶我在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包括一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迪。
第二段:方法。
在學習中,方法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習體驗更加輕松愉快。我的學習方法一般分為三步驟:先閱讀、后思考、最后整理。首先,通過閱讀來了解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然后,我會進行深思熟慮,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應(yīng)用于實際問題中。最后,我會將思考得出的結(jié)論整理成筆記,以便日后查閱。這個學習方法有助于我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第三段: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思維邏輯和判斷力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在我的學習中,我選擇采取批判性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要求自己對所學知識進行質(zhì)疑和思考,以挖掘出知識的本質(zhì),拋開表面的形式和符號,追求真正有用的東西。這種思維方式使我更快地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我也發(fā)現(xiàn),在考試和實踐中,批判性思維方式也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判斷力。
第四段:堅持。
在學習中,堅持是最需要的品質(zhì)之一。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鞏固的過程,需要持續(xù)的投入和努力。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鞏固舊知識,都離不開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面臨種種挑戰(zhàn),例如復雜的理解、重復的作業(yè)和無休止的期末考試。但是,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因此,我在學習中堅持每天讀書、堅持做筆記,這讓我取得了不俗的學習成績。
第五段:總結(jié)。
學習是一種美好的追求,也是一生修行。在這段時間里,我掌握了許多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堅持的品質(zhì)。對學習而言,最重要的是不斷探索、不斷質(zhì)疑、不斷超越,這樣才能不斷學到更多、學得更深。通過將這些學習方法應(yīng)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加聰明、好奇和卓越。我希望本文所述的學習經(jīng)驗?zāi)転榇蠹姨峁﹨⒖己蛦⑹?,激勵更多的人投入到學習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夢想。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
學習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源泉。而“學而”則是學習的境界和追求。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下面將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一下對“學而”這種追求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段:學習,啟迪智慧。
學習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過程,讓我們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敏銳的觸覺。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認知世界和認識自己,開闊心胸,增長見識。而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它也可能存在于我們在生活中的點滴中。譬如,平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和人交流的方式,從談話中獲得一些啟示。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我們也可以從同事的角度出發(fā),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借助這些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第二段:學習,提高自我。
學習不僅讓我們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式,還能夠讓我們獲得更為精湛的技能,增加我們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習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培養(yǎng)出更為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zhì)。例如,我們可以從閱讀集中注意力,增強自控能力。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加強和各種人的交往,增加溝通能力,這對于人的自我成長至關(guān)重要。通過學習,我們可以不斷進步,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成熟。
第三段:學習,提高人際關(guān)系。
在學習的同時,我們會認識到很多朋友,這不僅擴展了我們的人脈,更使我們的人際圈更加廣闊。學習不僅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也能讓我們成為更優(yōu)秀的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jié)交更多的朋友,這不僅可以增加心情上的愉悅感,更能幫我們在職場上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和他人相處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這也能更好地幫我們鞏固自己的自信。
第四段:學習,提高自我價值。
學習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在職場上,只有掌握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我們才能更好地勝任自己的職業(yè),取得更大的成就。另外,通過對自己的深入學習,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yīng)不同的工作和人生環(huán)境。通過對自我提升的追求,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
第五段:總結(jié)。
學而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不僅僅是一遍就能取得的成果,它更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只有不斷地錘煉自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不斷創(chuàng)造更大的貢獻。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還會遇到很多機會和挑戰(zhàn),在不斷思考和努力中,我相信我會不斷地變得更好。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一
學而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下的一本書籍,收錄了他的言行和思想,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瑰寶。通過學而這本書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總結(jié)我對學而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一感受。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它的精髓就在這句話中。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學習要與思考結(jié)合,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理解和吸收知識;第二層是思考沒有學習的基礎(chǔ)就是盲目和虛妄的,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正確的思考方法。對于我來說,這句話提醒了我在學習中要善于思考和總結(jié),不能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要發(fā)散思維,探究問題的本質(zhì)。
第二,“人而不仁,如禮何?”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二感受??鬃右恢闭J為人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確的教育,人人都可以達到仁德的境界。而“如禮何?”則是說,禮儀是培養(yǎng)人們?nèi)实碌囊环N方式。我深有體會地認識到,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仁德被我們越來越忽視,善待他人,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意識亟待加強。通過學而,我明白了仁德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的人。
第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三感受??鬃訌娬{(diào)知識的積累是必要的,但僅僅知道不去實踐和使用就是無用的。喜歡去做的人要比只是知道的人強,因為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入、更理解。而樂于去做的人更勝于喜歡去做的人,因為他們能夠從中得到快樂,不以成敗為目的。我在學而中深感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將所學知識應(yīng)用到實際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第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四感受??鬃釉谶@句話中告誡我們,不要急于指責別人不了解我們,而是先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別人。這啟示了我,與人相處要先懂得傾聽和理解別人,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和感受,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相互的,只有通過交流和傾聽,才能真正了解他人,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第五,“君子質(zhì)而已矣。”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最后感受。孔子一直強調(diào)君子的品質(zhì),認為君子應(yīng)該具備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義、誠等品質(zhì)。品質(zh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對他人最好的回饋。通過學而,我明白了作為一個君子,應(yīng)該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幫助身邊的人,用自己的品質(zhì)來塑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通過學而的學習和領(lǐng)悟,我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為人處事的原則。學而不止是一本智慧之書,更是一本關(guān)于人性和社會的教科書。它不僅擁有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也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智慧和指南的重要依據(jù)。通過學而的學習,我意識到自己要勇往直前、學以致用,并將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是我對學而的心得體會。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二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它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作為一位現(xiàn)代年輕人,我讀了《論語》,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和心得體會。在我的理解中,《論語》不僅是一本古代經(jīng)典,更是一部關(guān)于人生智慧的指南。下面我將圍繞“學而”這個主題,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從五個方面展開闡述。
首先,《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生的事業(yè)。在《學而》篇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學習的熱愛之情。我深有體會地認識到,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F(xiàn)代社會變化快速,新知識層出不窮,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落后。同時,學習也是人生的樂趣,通過學習可以拓寬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論語》告訴我,我們應(yīng)該始終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珍惜學習的機會。
其次,《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以德為先。在《學而》篇中,孔子說:“可以適舍邪?”這句話警示了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知識,但并非所有的知識都是好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慎選學習的內(nèi)容,注重道德修養(yǎng),抵制不良的誘惑。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以德化人,影響他人,以及在實踐中遵循正確的道德準則。
第三,《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實踐。在《學而》篇中,孔子說:“三年學,不至于有為知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所學應(yīng)用于實踐。只有將學到的知識實踐出來,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nèi)涵與含義。在我個人的學習經(jīng)驗中,我常常會將學到的知識應(yīng)用到實際中去,通過實踐的過程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理論,還要注重實踐,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行動。
第四,《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思考。在《學而》篇中,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边@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多思考,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從他們身上學習。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會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問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通過思考和交流,我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能夠從他人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智慧。
最后,《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踐行。在《學而》篇中,孔子說:“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不病,不怒?!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習應(yīng)該是與行動相結(jié)合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獲得知識,更是為了改變自己和他人的現(xiàn)狀。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我們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論語》告訴我,學習不僅要有理論,更要有實踐,不僅要有動力,更要有行動。
總之,《論語》是一部非常有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通過閱讀它,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更是為了人生的完善。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xù)遵循《論語》的教誨,以學習為己任,注重德行培養(yǎng),注重實踐和思考,通過學習貢獻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三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基石,也是人類進一步發(fā)展的能源。學習的過程是一段充滿艱辛的旅程,隨著人們的學習經(jīng)驗和思考能力的增強,人們常常會獲得許多心得和體會,下面我將分享我在學習生活中的一些經(jīng)歷和體會。
第一段: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學習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yīng)環(huán)境和生活。學習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可以增加個人才干,培養(yǎng)自信和自尊心,使個人更加發(fā)達和成熟。
第二段: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為了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效果,我們需要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例如,合理安排時間,將大量的學習任務(wù)分解為小的細節(jié),以避免感到無從下手。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學的知識點,遇到新的知識點也要勇敢的承擔,即使它們看似簡單,也要深入研究其中的細節(jié),以做到真正理解。
第三段:學習與生活的平衡。
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要學會平衡好生活和學習,以避免學業(yè)繁忙和單調(diào)無聊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合理的時間安排,適當進行適度的運動和娛樂活動,放松身心,提高免疫力,以便快速調(diào)整和學習。
第四段:學習的困難與挑戰(zhàn)。
學習不可能永遠都是祥和而安詳?shù)?,有時學習可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困難會阻礙學習的進程,讓人失去自信心和動力。然而,學習也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更加堅強和有勇氣。當學習遇到挑戰(zhàn)時,應(yīng)該保持冷靜,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持之以恒地克服每一個難關(guān)。
第五段:學習的價值與貢獻。
學習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很重要,而它對社會的價值和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學習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才能做出更好的工作和貢獻。同時,學習還可以使個人充實和滿足,達到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總之,學習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成就的過程,但是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我們一定可以獲得理想的結(jié)果。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好學習方法和技巧,還要始終堅定地信任和相信自己,加緊自學,讓自己不斷完善和成長,為自己和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四
《論語》是中國古代先賢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中的“學而”篇是孔子的言論集,也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學而心得體會作為《論語》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于傳承和發(fā)揚孔子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通過學而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論語》中的道德、倫理和教育思想,從而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提升我們的修養(yǎng)。
二、《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的思考(200字)。
在《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是人生的一項必修課,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表明了學習應(yīng)該是持續(xù)的、不間斷的,只有經(jīng)過反復的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并運用知識。同時,孔子也強調(diào)了學習的目的。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個人成長,更是為了能夠服務(wù)于社會、造福他人。因此,我們對待學習應(yīng)該有更高的追求,將知識應(yīng)用于實際,為社會做貢獻。
學而心得體會是對學習的總結(jié)和反思,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行動,使得知識得以更好地運用。同時,學而心得體會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我們學習中的不足和問題,可以指導我們對于知識的更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并及時調(diào)整學習方法與策略。此外,學而心得體會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增強自信心。
學而心得體會的方式與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通過寫作、討論、演講等多種形式進行。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寫心得體會,可以通過寫作來整理思路,深入思考問題,讓自己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為了寫出好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先將所學內(nèi)容進行筆記,再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分析和思考其中的要點和關(guān)鍵問題,最后通過技巧性的寫作,將自己的體會和觀點表達出來。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參考其他學者的觀點和理論,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和思路。
五、結(jié)語(200字)。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而學而心得體會則是我們在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學而心得體會,我們不僅能更好地將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還能夠促進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因此,我們應(yīng)該積極參與學而心得體會的過程,力求通過心得體會來提升自己的學術(shù)水平和思維能力。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相互交流與分享學而心得體會,從不同的觀點和經(jīng)驗中進行啟發(fā)和借鑒,共同進步。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五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中的“學而”篇堪稱為道德修養(yǎng)的指南。通過學習《論語》,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下面我將分享我對《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勤奮學習與實踐。
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讓我深感學習的重要性和師德的高尚。每個人都應(yīng)該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常懷著一顆學習的心態(tài),時刻準備著從身邊的人和事情中吸取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學而篇中也告誡我們單純的學習是不夠的,更應(yīng)該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學問,使學習不僅僅停留在空洞的理論上。
第三段:謙虛和自省。
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告誡學生要“親其師,信其道”。這使我想起了自己從小就被家長教導的要恭敬師長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尊重他人,更是為了我們能夠謙虛、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指導和教誨。同時,《論語》也強調(diào)了自省的重要性,孔子教導學生應(yīng)該反復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時時刻刻保持謙虛、自省的心態(tài)。這讓我明白了要提高自己,首先要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修養(yǎng)中去。
第四段:待人處事的智慧。
《論語·學而篇》中還有很多關(guān)于待人處事的智慧。比如,在“示之以文,以蒞其眾”中,孔子告誡我們在處理事務(wù)時要遵循規(guī)章制度,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此來影響和管理團隊。在“夫子曰:齊魯之暴,至于八族,宗彝固難,至于八族”中,孔子教育人們要注重家族的管理和維護,認為家族是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智慧的教導,《論語·學而篇》讓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重要性和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第五段:修身養(yǎng)性的境界。
在《論語·學而篇》中有許多關(guān)于修身養(yǎng)性的箴言。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及“人之生也直,不得至于四維之數(shù),而況于詩乎”等等。這些箴言告誡我們要謙虛、謹慎,追求對人生本質(zhì)的認識和追求。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以及修煉一種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
總結(jié)。
通過學習《論語·學而篇》,我不僅獲得了智慧和道理,更收獲了修身養(yǎng)性的真諦?!墩撜Z·學而篇》中的箴言經(jīng)久不衰,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將這些箴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機遇,面對困難保持堅韌,不斷提高自己。讓我們像孔子所教導的那樣,懷著一顆謙虛學習的心,在實踐中檢驗自己,不斷追求進步,為自己和社會尋找更美好的未來。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一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diào)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挖苦,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ㄑ郧烧Z,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zhì)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yīng)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鬃拥娜寮宜枷胫匾暼说膶嶋H行動,尤其強調(diào)人應(yīng)該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xiàn)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實、質(zhì)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那么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今天讀《論語》就應(yīng)該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屢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老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yīng)內(nèi)心的?今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應(yīng)該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diào)整一下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設(shè)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那么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應(yīng)該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那么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yīng)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達。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抑私慌笥涯軌蚣ぐl(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yīng)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表達。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业缴钆c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外表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認為現(xiàn)在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表達了人的本性之美,不管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是我們應(yīng)該繼續(xù)傳承下去的美德。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回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全篇16章,內(nèi)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xiàn)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jù)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教不能在中國扎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么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淀了多少智慧與圣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jié)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里的章節(jié)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nèi)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lǐng)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于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 我對此深表贊同,同時,我更想表達對于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此處三句應(yīng)是他提出的修養(yǎng)方法。
那么曾子為什么強調(diào)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后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yè)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yè)以“習傳”為基。忠本于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倍斡癫醚a “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yè)。信本于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凈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yè)反復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那么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于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huán),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錯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后,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于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于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xiàn)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復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fā)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對象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鬃诱J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yǎng)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里的兩章內(nèi)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nèi)バ拚?、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yīng)是如此。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三
朋友是對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說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兩串細貝串連在一起,本義是古代的一種貨幣單位,五貝為一朋。如《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通‘賜’)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誠待人,這樣真誠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會做出對你好的事情來,一定是對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這樣的朋友,當我獲得觀鳥比賽名次時,他第一個祝賀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 碑斘覒卸璨幌脒\動時,他就拉著我到廣場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朋友,一個贊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與你有相同愛好的人。有相同愛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樂乎”之感。我的同桌與我一樣,愛讀書,愛寫文字,他創(chuàng)作的童話小說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簡直讓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響下,看,我開始創(chuàng)作“小論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袄畎壮酥蹖⒂校雎劙渡咸じ杪??!保ā顿浲魝悺防畎祝┟孔x到這句詩,那與家鄉(xiāng)朋友分別時的場景便浮現(xiàn)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學了,朋友們紛紛來送我,有的送我家鄉(xiāng)小吃讓我?guī)е?,有的送我手工禮物讓我擺在書桌上,有的送我擁抱告訴我“咱們寒假見”。
看,雖然我們有暫時分別,但我們的心連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牽掛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讀起這句,我便開始想念我家鄉(xiāng)的朋友了,你們好嗎?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四
上幾個星期讀完了論語學而,我不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們的學問深厚,更感受到許多人生中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讀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時,我體會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們道德修養(yǎng)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沒有像他們那樣了。我好像從來沒有反省自己的習慣,也不能檢討自己,所以沒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和見解,也不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什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們每天晚上都應(yīng)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答應(yīng)別人的事又是否去認真做了呢?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nèi)ド钏嫉摹?BR> 什么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認為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應(yīng)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yīng),不能應(yīng)承。所以一諾千金。如果答應(yīng)別人的事情,就是赴湯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別人的不能完成,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與朋友真誠相待。
通過這一條論語的學習,告訴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幾次,一月幾次。要反省自己為別人出謀獻策,做事情,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對于別人傳授給你的知識技能,必須經(jīng)常練習、復習。只有做到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論語是孔子的主要著作之一,其中的名言警句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其中一句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給予了人們學習的指引和方法。我們應(yīng)該不斷地學習,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取得進步和成長。
第二段:學習的重要性(200字)。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是一種持續(xù)進步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夠不斷地增長知識、豐富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學習讓我們能夠了解更多的事物,拓寬我們的視野,培養(yǎng)我們的思維能力,增強我們的自信心。同時,學習也是提高競爭力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應(yīng)社會的變化,應(yīng)對各種挑戰(zhàn)。
第三段:學習與實踐的結(jié)合(200字)。
學而時習之,不僅僅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的知識和理論應(yīng)用到實踐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學習只是一種儲備的過程,只有將學到的知識實際運用,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果。通過實踐,我們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增加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與策略(200字)。
學而時習之中的“時習”強調(diào)了學習的持續(xù)性和規(guī)律性。在學習中,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執(zhí)行。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書籍、聽取講座、參加培訓班等各種途徑來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反思和總結(jié),把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提煉,形成屬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法。此外,溝通交流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與他人交流學習經(jīng)驗和觀點,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得到他人的幫助和反饋。
第五段:結(jié)語(200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發(fā)展進步,更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意義。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和能力,并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從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tài),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價值,實現(xiàn)我們的人生目標。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六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fā),講到應(yīng)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達到,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可以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現(xiàn)在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七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fā),講到就應(yīng)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叵氘敵蹩即髮W,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八
論語相信大家都有學習過。論語派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存在,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學習論語學而篇的。
希望大家喜歡!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兒時的吟誦這是在我的腦海中回響開來。索性用這吟誦做一個開篇,開始我《學而篇》學習心得的敘寫。
全篇16章,內(nèi)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個方面。在現(xiàn)在看來也遠不會過時。忽然想起上星期在聽學長學姐答辯的時候,老師根據(jù)北村的文章問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是沒有信仰的,你認為基督教不能在中國扎根、廣泛傳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時我多想說,中國人怎么會沒有信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中積淀了多少智慧與圣明。我們有信仰的,我們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結(jié)成的智慧,我們信仰的是源源而來理性,我們信仰“仁”與“禮”。我們不會在做錯事的時候懺悔,也會少了期望得到時的祈禱,我們有一套禮法去約束我們,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贖。學而篇里的章節(jié)就讓我看到了這些,看到了促成人們內(nèi)心強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說我最喜歡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師曰:“人總是不斷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領(lǐng)悟生活的真諦,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于是人一步一步從猿進化為萬物之靈。反省不僅僅是反思。反省是積極主動的對過去行為的自我論定,是在社會共同認知的是非標準下進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斷修正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就會逐步進入‘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蔽覍Υ松畋碣澩瑫r,我更想表達對于本章提到的三個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此處三句應(yīng)是他提出的修養(yǎng)方法。
那么曾子為什么強調(diào)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反省?疑問剛一出老師就做出了詳細的解說。陳祥道《論語全解》卷一說:“謀貴忠,言貴信,傳貴習。謀、交、傳者,施諸人;忠、信、習者,存諸已。先忠信而后習,與《易》言‘忠信’、‘進德,繼之以‘修辭,立其誠’,《禮》言‘尊德性’而繼之以‘道問學’同意。”也就是說,曾子的“三省”講的是進德修業(yè)的大事情。進德以“忠”“信”為本,修業(yè)以“習傳”為基。忠本于心,《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補“盡心曰忠”以足其義。也就是說一個人謀事要盡心竭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愛崗敬業(yè)。信本于言,《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說話要誠實。你說話不誠實,凈說假話騙人,你最終沒有一個朋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上司信任你。做到了為人謀而忠,與人交而信,再把老師傳授的學業(yè)反復練習,使之成為安身立命的本錢,那么你就會成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會平坦許多。
生活道路開始平坦,是非常誘惑人的一種境況,而我則更想說,曾子是在用一種信仰在約束自己,也在傳播這一信仰的同時,反作用于世人也能這樣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環(huán),是觸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鹤鲥e的事,沒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會有一堆故事能夠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對朋友有沒有不真誠,有沒有不信任,在一個陽光的午后,一種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顏,那必定會有積極的行動去補救,美好的友情也就這樣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沒有謀私,有沒有忠于這個組織,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心凝地更緊了一些,對于這個組織擁有了更多想要實現(xiàn)的夢想,把自己的夢與組織相連,在瞬間也變得坦然起來,試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種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學到的東西有沒有復習有沒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頓時就會生出一股動力,去發(fā)散思維,那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頹廢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實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實人的快樂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論斷,人在得到食物維持了生命時是快樂的;在得到交配歡愛對象時是快樂的。這是生理層面上得到滿足時的快樂??鬃诱J為,人的快樂的獲得,還有精神層面的快樂,就是通過學習與交往和修養(yǎng)的寬容而獲得的。
簡短的兩句話,16章里的兩章內(nèi)容,儼然不失為我們平常生活的樂道,一方面告訴我們?nèi)バ拚⑻嵘陨?,一方面告訴我們懂得欣賞、懂得寬恕。生命的信仰亦應(yīng)是如此。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開門見山,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即:學得了知識,并且不斷地去練習,這才是令人高興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拜訪你,這也是令人快樂的。但是,如果你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卻沒有人賞識你、知道你,你該怎么辦呢?是自暴自棄、就此沉淪?不!要繼續(xù)努力,努力并快樂著,只有這樣,孔子才把這樣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為仁之根本與!這段話大意是說:做人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樣的人是不會犯上作亂的。君子致力與根本工作,根本樹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孝悌”,”孝”是孝順父母,”悌”是敬愛兄長。如果,連父母兄弟也不愛的人還怎么可能真心和別人相處,因此,孔子師徒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那么,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講究仁愛呢?孔子為我們講了一個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鬃诱f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語、巧舌如簧的人,沒有一個是講究忠義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辯士,與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前者為國家、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據(jù)理力爭,后者為個人利益使弄小伎倆。所以要另當別論。
接下來,孔子教我們在平時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仁人”,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天都應(yīng)該做好這樣三件事:竭盡全力替人辦事;誠心誠意和朋友交往;認真練習老師教的知識。做好這三件事,我們就可以向仁人看齊了。
孔子十分重視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重,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順在兄長處要敬愛;說話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這樣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
當下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教育的重點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養(yǎng)出不少,四肢不勤,無谷不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父母要求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唯考上重點大學、找個好工作為是。平時忽略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這些孩子往往經(jīng)不起一點點的刺激,心理變得相當脆弱,不知與人怎樣相處,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經(jīng)受不住一點打擊。我就聽說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學里有一個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都很優(yōu)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師寵愛??傻搅舜髮W,由于同學都是尖子生考進來的,他變成普通的一名學生。不再有老師的寵愛,被冷落到一邊。這名學生逐漸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樓自殺??梢?,培養(yǎng)一個人要懂得愛自己,愛父母、愛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生我養(yǎng)我、來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這一切。只有具備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材,才能做一個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會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大意是:(選擇妻子)能重視品行,而不重視美貌;侍奉爹娘,能盡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顧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種人)雖然沒有上過學,拿今天的話說,即使沒有什么文憑,我(子夏)也說他早已有了教養(yǎng),比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強得多。
以上是講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接下來,孔子又談了孝,他給孝一個最簡單、最樸素的標準: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怎樣盡孝?其實很簡單,這個標準簡直另人懷疑:父母在,不遠行,趁他們健在,多陪陪他們,這就足夠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這個人的行為,如果仍舊能繼承父親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變,就算盡孝了。這個標準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纯催^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難做到。凡開國初期,那些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儉持家、體恤黎民百姓,但沒過幾代,后面的皇帝從小過慣錦衣玉食的生活,繼任后變本加厲,更加驕奢淫逸、糜爛不堪,最后敗了家、誤了國,被別人改了朝、換了代。
小到一個家也是這樣,上輩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業(yè),只要出了一個紈绔子弟,不消幾年,家業(yè)就敗了個精光。一代名臣曾國藩總結(jié)前人教訓,勸戒子孫說:門戶之衰,總由子孫之驕惰;凡俗之壞,多起于富貴之奢淫。同時告戒子孫:克勤克儉,能豐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謹守規(guī)模,必不大錯;一生但豐衣足食,便成小康。
遍觀《論語》最有名的,莫過一那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時隔數(shù)千年,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其中重視相互學習,相互切磋和重視修身律己的觀念,不論對學術(shù)界還是普通國人更要重視和提倡的,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
記得,我是在初中學到這句話的,因為課本中那節(jié)《論語十則》。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由教科書的安排中,可見這句話的地位之一斑。
論語不是一部由單獨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們合力編撰而成的,所以,在《論語》中,不但有子曰,還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當中,曾子曾經(jīng)曰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別人謀劃操辦卻不盡心盡力嗎?同朋友交往卻不講誠信嗎?對老師所傳授的學業(yè)沒有好好溫習嗎?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了?!吨芤住氛f:“君子以反身修德?!爆F(xiàn)在也常說,批判與自我批判。自古以來,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見曾子這句話的影響力之深遠了。是為金玉良言也。
上述兩句,是我在《論語學而》中,最為喜愛的,故有感而發(fā)。當然,這不是《論語學而》的精華的全部,也不是《論語》的全部精華,不可一概而論之。
已經(jīng)讀《論語》兩三個星期了,僅僅讀完《論語》中的第一篇《學而》。也許有人要問我,你為什么讀的那么慢?給我兩三個星期,我都可以讀幾百萬字了!
對此,我也不想爭辯什么,于《論語》而言,有人可以在一個星期里一口氣讀完,也有人宣稱一輩子都讀不完,哪怕他已經(jīng)讀《論語》讀到可以背了。為何差異如此之大呢?這里,我不得不感嘆一下,那些把。
國學。
經(jīng)典當快餐文學讀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讀了《史記》《老子》《孟子》《孫子兵法》等等好幾本國學經(jīng)典,自稱通其關(guān)竅,不過數(shù)周。當時,我是甚羨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訝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數(shù)周間,通其關(guān)竅,吾不如也,恐周樹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國之大才也!
其實寫,讀《論語學而》有感,這個題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這篇小文中,切實的說,也就寫了《論語學而》中的兩句話,而舉證參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貧乏,真才實學不多,甚至沒有,亦談了不少題外話,個中因果實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淺,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嘩眾取寵之嫌!似為滿足虛榮乎?當真愧不能當,但實在于《論語學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記之,又無力于作題目,只好姑且妄之。請讀者姑且聽之,萬望見諒。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點一二,吾當應(yīng)了孔老夫子那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所說的一句名言,意為學習需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反之,若只有思考沒有學習,便會走向失敗的道路。在我多年的學習生涯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重要性。因此,本篇文章將回憶我在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包括一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迪。
第二段:方法。
在學習中,方法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習體驗更加輕松愉快。我的學習方法一般分為三步驟:先閱讀、后思考、最后整理。首先,通過閱讀來了解知識的基本內(nèi)容。然后,我會進行深思熟慮,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應(yīng)用于實際問題中。最后,我會將思考得出的結(jié)論整理成筆記,以便日后查閱。這個學習方法有助于我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第三段: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思維邏輯和判斷力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在我的學習中,我選擇采取批判性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要求自己對所學知識進行質(zhì)疑和思考,以挖掘出知識的本質(zhì),拋開表面的形式和符號,追求真正有用的東西。這種思維方式使我更快地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我也發(fā)現(xiàn),在考試和實踐中,批判性思維方式也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判斷力。
第四段:堅持。
在學習中,堅持是最需要的品質(zhì)之一。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和鞏固的過程,需要持續(xù)的投入和努力。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鞏固舊知識,都離不開堅持不懈地努力。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面臨種種挑戰(zhàn),例如復雜的理解、重復的作業(yè)和無休止的期末考試。但是,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因此,我在學習中堅持每天讀書、堅持做筆記,這讓我取得了不俗的學習成績。
第五段:總結(jié)。
學習是一種美好的追求,也是一生修行。在這段時間里,我掌握了許多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堅持的品質(zhì)。對學習而言,最重要的是不斷探索、不斷質(zhì)疑、不斷超越,這樣才能不斷學到更多、學得更深。通過將這些學習方法應(yīng)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加聰明、好奇和卓越。我希望本文所述的學習經(jīng)驗?zāi)転榇蠹姨峁﹨⒖己蛦⑹?,激勵更多的人投入到學習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夢想。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
學習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人類不斷進步的源泉。而“學而”則是學習的境界和追求。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下面將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談一下對“學而”這種追求的理解和感受。
第一段:學習,啟迪智慧。
學習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過程,讓我們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敏銳的觸覺。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更好地認知世界和認識自己,開闊心胸,增長見識。而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它也可能存在于我們在生活中的點滴中。譬如,平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和人交流的方式,從談話中獲得一些啟示。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我們也可以從同事的角度出發(fā),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借助這些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第二段:學習,提高自我。
學習不僅讓我們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式,還能夠讓我們獲得更為精湛的技能,增加我們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習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培養(yǎng)出更為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zhì)。例如,我們可以從閱讀集中注意力,增強自控能力。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加強和各種人的交往,增加溝通能力,這對于人的自我成長至關(guān)重要。通過學習,我們可以不斷進步,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成熟。
第三段:學習,提高人際關(guān)系。
在學習的同時,我們會認識到很多朋友,這不僅擴展了我們的人脈,更使我們的人際圈更加廣闊。學習不僅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也能讓我們成為更優(yōu)秀的朋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jié)交更多的朋友,這不僅可以增加心情上的愉悅感,更能幫我們在職場上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在和他人相處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這也能更好地幫我們鞏固自己的自信。
第四段:學習,提高自我價值。
學習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在職場上,只有掌握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我們才能更好地勝任自己的職業(yè),取得更大的成就。另外,通過對自己的深入學習,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yīng)不同的工作和人生環(huán)境。通過對自我提升的追求,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
第五段:總結(jié)。
學而是一種追求,這種追求不僅僅是一遍就能取得的成果,它更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只有不斷地錘煉自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不斷創(chuàng)造更大的貢獻。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還會遇到很多機會和挑戰(zhàn),在不斷思考和努力中,我相信我會不斷地變得更好。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一
學而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下的一本書籍,收錄了他的言行和思想,被譽為中國文化的瑰寶。通過學而這本書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為人處事的原則。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總結(jié)我對學而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一感受。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它的精髓就在這句話中。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學習要與思考結(jié)合,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理解和吸收知識;第二層是思考沒有學習的基礎(chǔ)就是盲目和虛妄的,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正確的思考方法。對于我來說,這句話提醒了我在學習中要善于思考和總結(jié),不能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要發(fā)散思維,探究問題的本質(zhì)。
第二,“人而不仁,如禮何?”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二感受??鬃右恢闭J為人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確的教育,人人都可以達到仁德的境界。而“如禮何?”則是說,禮儀是培養(yǎng)人們?nèi)实碌囊环N方式。我深有體會地認識到,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仁德被我們越來越忽視,善待他人,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意識亟待加強。通過學而,我明白了仁德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自己成為一個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的人。
第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三感受??鬃訌娬{(diào)知識的積累是必要的,但僅僅知道不去實踐和使用就是無用的。喜歡去做的人要比只是知道的人強,因為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入、更理解。而樂于去做的人更勝于喜歡去做的人,因為他們能夠從中得到快樂,不以成敗為目的。我在學而中深感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將所學知識應(yīng)用到實際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第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第四感受??鬃釉谶@句話中告誡我們,不要急于指責別人不了解我們,而是先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別人。這啟示了我,與人相處要先懂得傾聽和理解別人,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和感受,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相互的,只有通過交流和傾聽,才能真正了解他人,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第五,“君子質(zhì)而已矣。”這句話是我對學而的最后感受。孔子一直強調(diào)君子的品質(zhì),認為君子應(yīng)該具備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義、誠等品質(zhì)。品質(zh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對他人最好的回饋。通過學而,我明白了作為一個君子,應(yīng)該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幫助身邊的人,用自己的品質(zhì)來塑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通過學而的學習和領(lǐng)悟,我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為人處事的原則。學而不止是一本智慧之書,更是一本關(guān)于人性和社會的教科書。它不僅擁有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也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智慧和指南的重要依據(jù)。通過學而的學習,我意識到自己要勇往直前、學以致用,并將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是我對學而的心得體會。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二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它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作為一位現(xiàn)代年輕人,我讀了《論語》,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和心得體會。在我的理解中,《論語》不僅是一本古代經(jīng)典,更是一部關(guān)于人生智慧的指南。下面我將圍繞“學而”這個主題,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從五個方面展開闡述。
首先,《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生的事業(yè)。在《學而》篇中,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學習的熱愛之情。我深有體會地認識到,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F(xiàn)代社會變化快速,新知識層出不窮,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落后。同時,學習也是人生的樂趣,通過學習可以拓寬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論語》告訴我,我們應(yīng)該始終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珍惜學習的機會。
其次,《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以德為先。在《學而》篇中,孔子說:“可以適舍邪?”這句話警示了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知識,但并非所有的知識都是好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慎選學習的內(nèi)容,注重道德修養(yǎng),抵制不良的誘惑。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以德化人,影響他人,以及在實踐中遵循正確的道德準則。
第三,《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實踐。在《學而》篇中,孔子說:“三年學,不至于有為知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所學應(yīng)用于實踐。只有將學到的知識實踐出來,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nèi)涵與含義。在我個人的學習經(jīng)驗中,我常常會將學到的知識應(yīng)用到實際中去,通過實踐的過程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理論,還要注重實踐,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行動。
第四,《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思考。在《學而》篇中,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边@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多思考,與優(yōu)秀的人為伍,從他們身上學習。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經(jīng)常會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討論問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通過思考和交流,我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能夠從他人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智慧。
最后,《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注重踐行。在《學而》篇中,孔子說:“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不病,不怒?!边@句話告訴我們學習應(yīng)該是與行動相結(jié)合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獲得知識,更是為了改變自己和他人的現(xiàn)狀。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行動,我們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論語》告訴我,學習不僅要有理論,更要有實踐,不僅要有動力,更要有行動。
總之,《論語》是一部非常有智慧的經(jīng)典著作,通過閱讀它,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更是為了人生的完善。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xù)遵循《論語》的教誨,以學習為己任,注重德行培養(yǎng),注重實踐和思考,通過學習貢獻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三
學習是人類進步的基石,也是人類進一步發(fā)展的能源。學習的過程是一段充滿艱辛的旅程,隨著人們的學習經(jīng)驗和思考能力的增強,人們常常會獲得許多心得和體會,下面我將分享我在學習生活中的一些經(jīng)歷和體會。
第一段: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學習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為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yīng)環(huán)境和生活。學習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可以增加個人才干,培養(yǎng)自信和自尊心,使個人更加發(fā)達和成熟。
第二段: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為了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效果,我們需要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例如,合理安排時間,將大量的學習任務(wù)分解為小的細節(jié),以避免感到無從下手。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學的知識點,遇到新的知識點也要勇敢的承擔,即使它們看似簡單,也要深入研究其中的細節(jié),以做到真正理解。
第三段:學習與生活的平衡。
學生除了學習之外,還要學會平衡好生活和學習,以避免學業(yè)繁忙和單調(diào)無聊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合理的時間安排,適當進行適度的運動和娛樂活動,放松身心,提高免疫力,以便快速調(diào)整和學習。
第四段:學習的困難與挑戰(zhàn)。
學習不可能永遠都是祥和而安詳?shù)?,有時學習可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zhàn)。困難會阻礙學習的進程,讓人失去自信心和動力。然而,學習也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更加堅強和有勇氣。當學習遇到挑戰(zhàn)時,應(yīng)該保持冷靜,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持之以恒地克服每一個難關(guān)。
第五段:學習的價值與貢獻。
學習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很重要,而它對社會的價值和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學習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才能做出更好的工作和貢獻。同時,學習還可以使個人充實和滿足,達到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總之,學習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成就的過程,但是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我們一定可以獲得理想的結(jié)果。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好學習方法和技巧,還要始終堅定地信任和相信自己,加緊自學,讓自己不斷完善和成長,為自己和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四
《論語》是中國古代先賢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錄,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中的“學而”篇是孔子的言論集,也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學而心得體會作為《論語》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于傳承和發(fā)揚孔子的思想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通過學而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論語》中的道德、倫理和教育思想,從而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提升我們的修養(yǎng)。
二、《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的思考(200字)。
在《論語》中,孔子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是人生的一項必修課,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表明了學習應(yīng)該是持續(xù)的、不間斷的,只有經(jīng)過反復的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并運用知識。同時,孔子也強調(diào)了學習的目的。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個人成長,更是為了能夠服務(wù)于社會、造福他人。因此,我們對待學習應(yīng)該有更高的追求,將知識應(yīng)用于實際,為社會做貢獻。
學而心得體會是對學習的總結(jié)和反思,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行動,使得知識得以更好地運用。同時,學而心得體會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我們學習中的不足和問題,可以指導我們對于知識的更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并及時調(diào)整學習方法與策略。此外,學而心得體會還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增強自信心。
學而心得體會的方式與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通過寫作、討論、演講等多種形式進行。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寫心得體會,可以通過寫作來整理思路,深入思考問題,讓自己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為了寫出好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先將所學內(nèi)容進行筆記,再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分析和思考其中的要點和關(guān)鍵問題,最后通過技巧性的寫作,將自己的體會和觀點表達出來。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參考其他學者的觀點和理論,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和思路。
五、結(jié)語(200字)。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而學而心得體會則是我們在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學而心得體會,我們不僅能更好地將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還能夠促進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因此,我們應(yīng)該積極參與學而心得體會的過程,力求通過心得體會來提升自己的學術(shù)水平和思維能力。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相互交流與分享學而心得體會,從不同的觀點和經(jīng)驗中進行啟發(fā)和借鑒,共同進步。
讀論語學而篇心得體會篇十五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中的“學而”篇堪稱為道德修養(yǎng)的指南。通過學習《論語》,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下面我將分享我對《論語》學而篇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勤奮學習與實踐。
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讓我深感學習的重要性和師德的高尚。每個人都應(yīng)該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常懷著一顆學習的心態(tài),時刻準備著從身邊的人和事情中吸取知識和經(jīng)驗。同時,學而篇中也告誡我們單純的學習是不夠的,更應(yīng)該把所學運用到生活中,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學問,使學習不僅僅停留在空洞的理論上。
第三段:謙虛和自省。
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告誡學生要“親其師,信其道”。這使我想起了自己從小就被家長教導的要恭敬師長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尊重他人,更是為了我們能夠謙虛、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指導和教誨。同時,《論語》也強調(diào)了自省的重要性,孔子教導學生應(yīng)該反復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時時刻刻保持謙虛、自省的心態(tài)。這讓我明白了要提高自己,首先要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修養(yǎng)中去。
第四段:待人處事的智慧。
《論語·學而篇》中還有很多關(guān)于待人處事的智慧。比如,在“示之以文,以蒞其眾”中,孔子告誡我們在處理事務(wù)時要遵循規(guī)章制度,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此來影響和管理團隊。在“夫子曰:齊魯之暴,至于八族,宗彝固難,至于八族”中,孔子教育人們要注重家族的管理和維護,認為家族是社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智慧的教導,《論語·學而篇》讓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重要性和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第五段:修身養(yǎng)性的境界。
在《論語·學而篇》中有許多關(guān)于修身養(yǎng)性的箴言。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以及“人之生也直,不得至于四維之數(shù),而況于詩乎”等等。這些箴言告誡我們要謙虛、謹慎,追求對人生本質(zhì)的認識和追求。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以及修煉一種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
總結(jié)。
通過學習《論語·學而篇》,我不僅獲得了智慧和道理,更收獲了修身養(yǎng)性的真諦?!墩撜Z·學而篇》中的箴言經(jīng)久不衰,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將這些箴言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機遇,面對困難保持堅韌,不斷提高自己。讓我們像孔子所教導的那樣,懷著一顆謙虛學習的心,在實踐中檢驗自己,不斷追求進步,為自己和社會尋找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