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我們進步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己。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你想寫一篇出色的總結(jié),這里有一些范文可以供你參考。
古詩鑒賞心得篇一
第一段:引入話題,介紹參加古詩鑒賞講座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上周末,我有幸參加了一場關于古詩鑒賞的講座。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對古代文學充滿好奇和熱愛,因此對這次講座充滿期待。這次講座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詩歌的魅力,增強對古典文學的欣賞能力。講座由著名詩人李華教授主講,她有著豐富的古詩研究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
第二段:講座的內(nèi)容和收獲。(200字)。
在這次講座中,李華教授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古詩的歷史背景、藝術(shù)特點和鑒賞方法。她從唐詩、宋詞、元曲等不同的詩體入手,為我們解讀了許多經(jīng)典之作。她不僅講解了文字的意境和修辭手法,還深入分析了詩人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達。通過她的講解,我對古代詩歌產(chǎn)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第一次意識到,古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字形式,更是一種藝術(shù)表達,是詩人用心靈的力量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第三段:示范鑒賞和創(chuàng)作的推廣。(200字)。
在講座的最后,李華教授進行了一次古詩鑒賞的示范,她挑選了一首現(xiàn)代的詩歌作品,并且?guī)ьI我們一起分析和欣賞。我體會到,通過正確的鑒賞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悟到詩歌的內(nèi)涵和意義。除了鑒賞,李華教授還鼓勵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她提到,通過模仿和參考古代詩歌的形式、意境和表達手法,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才華。這讓我深受鼓舞,我決定在以后的學習中,多加練習和創(chuàng)作,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學視野。
第四段:講座對我未來的影響。(200字)。
這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并對我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規(guī)劃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古代詩歌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通過這次講座,我深刻感受到了這種價值。我決定將來會繼續(xù)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古詩鑒賞和創(chuàng)作水平。同時,我也希望能夠?qū)⑦@種文化傳承下去,在我所在的社區(qū)或?qū)W校組織類似的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古代詩歌。
第五段:總結(jié)講座的意義和展望。(200字)。
這次古詩鑒賞講座讓我深入了解了古代詩歌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如何正確欣賞和理解這些文學作品。通過這次講座,我認識到文學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獨特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方式。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希望能夠?qū)⒐旁婅b賞的精神融入我的工作和創(chuàng)作中,用文字傳遞出真情和美好。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欣賞文學的人,才能成為有溫度和深度的思想者,并且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古詩鑒賞心得篇二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一場關于古詩鑒賞的講座。這是一次十分有意義和豐富的經(jīng)歷,我不僅深入了解了古代詩歌的魅力和價值,還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下是我在這次講座中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這次講座中,講師通過對一些經(jīng)典古詩的分析和詮釋,為我們揭示了古詩的美妙之處。他指出,古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字的組織,更是一種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的形式。在古代,人們生活貧寒,物質(zhì)匱乏,但他們通過詩歌來吟詠自然、描繪人生,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這些古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將情感和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思考。講師引用了很多古詩的例子,如杜李之間的《月下獨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古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其次,在講座中,我還初步了解到了古詩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手法。古詩的語言簡練而含蓄,常常用意象和隱喻來表達情感和思想。講師解讀了詩中的一些隱喻和意象,如“秋水共長天一色”、“登高壯觀天地間”等,讓我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深入思考。古詩中的詞藻也是其獨特之處,講師給我們講解了很多古代文人雅士喜歡使用的修辭手法和修辭語言,如“借景抒懷”、“對仗押韻”等。通過分析這些技巧和手法,我逐漸明白了古詩之所以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是因為它們具備了娓娓道來的敘事性和凝練精湛的言辭。
另外,在這次講座中,我還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古詩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講師通過對古詩的解讀,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之處,如尊重自然、崇尚和諧、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等。這些思想和價值觀在古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使我們進一步領略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
最后,這次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參與講座,我不僅對古詩的魅力和價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增長了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我感受到了古詩給人以人性啟蒙和情感寄托的力量,也讓我更加崇尚和珍視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古詩,欣賞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古詩的魅力和價值在我的心中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綜上所述,這次古詩鑒賞講座是一次十分有意義和豐富的經(jīng)歷,我通過對經(jīng)典古詩的學習和了解,不僅更深入地認識到了古詩的美妙之處,也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次講座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也激發(fā)了我對古詩的熱愛和探索欲望。我相信,在將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努力學習古詩,深入領略其中的智慧和情感,讓古詩的珍貴遺產(chǎn)繼續(xù)在我心中綻放。
古詩鑒賞心得篇三
古詩是我國文學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感情的結(jié)晶。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夠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我的學習過程中,通過鑒賞古詩并結(jié)合自己的心得體會,我逐漸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和價值。
首先,通過鑒賞古詩,我們能夠領略到古人的情感與思想。例如《登鸛雀樓》這首詩,作者王之渙借助高臺之上的視角,表達了對國家興盛的希望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的“百里荒涼”和“千古江山”都是對時光作者感到唏噓的寫照。通過鑒賞,我深深感受到古人對國家命運以及人生價值的思考,也對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從古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情感的升華與純粹。這可以體現(xiàn)在《靜夜思》這首詩中。李白通過對靜夜中的一切事物的描寫,使詩歌充滿了清新和安寧之感。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句發(fā)人深省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離鄉(xiāng)背井的思念之情。通過鑒賞這首詩,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對家國之情、思鄉(xiāng)之愁的深刻思考。
另外,古詩的寫意性也是鑒賞古詩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春夜喜雨》這首詩中,杜甫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春雨的降臨,展示了春天的美好。詩中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這句詩,為我們勾勒出了春雨的時令特征。通過鑒賞這首詩,我深刻認識到了古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并從中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而在鑒賞古詩的過程中,我們也不僅僅是被動地欣賞,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體會,豐富古詩的內(nèi)涵。例如,《登鸛雀樓》這首詩,作為一位現(xiàn)代人,我從中體會到了人們對國家和家園的深情厚誼。同時,我也通過這首詩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希望自己能夠不負韶華,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
最后,鑒賞古詩的過程還帶給了我審美的教育和熏陶。在閱讀和感受古詩的過程中,我開始更加注重詩歌的聲調(diào)、用字、格式等方面的特點,不僅增加了我的審美觀點,還讓我從中獲得了審美的享受。通過欣賞古人的詩詞之美,我逐漸學會了用更加美化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通過鑒賞古詩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我深深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古詩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方式。通過學習和欣賞古詩,我們能夠更加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時,鑒賞古詩還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希望能夠持續(xù)地學習和欣賞古詩,用古詩的智慧激發(fā)自己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
古詩鑒賞心得篇四
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體會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的重要性,并收獲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古詩詞鑒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古詩詞的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常常需要學生用心品味、欣賞。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的含義和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感受其中蘊含的美和情感。通過鑒賞古詩詞,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古詩詞鑒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古詩詞往往以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蘊,需要讀者通過一些間接的信息來理解和推測。在鑒賞過程中,我常常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古詩詞中的隱喻、象征和意象等,促使他們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維。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學會了思辨、闡釋,提高了邏輯推理和批判思維能力。
再次,古詩詞鑒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古詩詞不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美文,背后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教學中,我常常結(jié)合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故事等,幫助學生了解和感知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得到了加深,他們也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興趣。
此外,古詩詞鑒賞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古詩詞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達豐富的情感,通過閱讀和鑒賞古詩詞,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對于生活、人情和自然的感悟和表達。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詩意,進一步沉浸其中,從而產(chǎn)生共鳴和情感共振。通過與古詩詞對話,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豐富。
最后,古詩詞鑒賞也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傳統(tǒng)的朗讀和默誦方式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注重課堂的互動交流,還常常采用多媒體技術(shù)、游戲和小組活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去鑒賞古詩詞。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世界,并激發(fā)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我將繼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讓他們在古詩詞的世界中感受人世間的美好和情感的熏陶。
古詩鑒賞心得篇五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我曾有幸在一所學校任教,多年來積累了一些關于古詩詞鑒賞與教學心得體會,現(xiàn)分享給大家。
首先,古詩詞的鑒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深意和內(nèi)涵,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歷史和文化知識來豐富他們的背景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同時,我還會鼓勵學生在閱讀和鑒賞中主動思考、積極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和抒發(fā),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古詩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古詩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其他文學作品。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紅樓夢、西游記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并與古詩詞進行對比和聯(lián)系,幫助他們建立起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文學素養(yǎng)。
再次,古詩詞鑒賞也是一種審美體驗。通過對古代文人墨客優(yōu)美詩句的品味和欣賞,學生們能夠培養(yǎng)對美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審美境界。為了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我常常通過講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跡和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還給學生們推薦一些古詩詞選集和名家作品,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古詩詞的魅力。
此外,古詩詞教學中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古詩詞是一種典雅高雅的文學形式,學生們通過學習和鑒賞古詩詞,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更能夠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氣質(zhì)。因此,我常常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朗誦和演講活動,要求他們通過朗讀古詩詞、背誦和演繹來錘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
最后,我認為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jié)合。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的碰撞中,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詩情畫意,體驗到古代文人墨客所表達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我往往會引導學生通過與生活和社會相結(jié)合,創(chuàng)作一些現(xiàn)代化的古詩詞作品,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古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
總之,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欣賞和表達。通過對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也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盡管古詩詞學習中存在一些挑戰(zhàn)和困難,但只要我們教師用心去引導,學生用心去學習,相信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必將取得更好的成果。
古詩鑒賞心得篇六
文言文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它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與藝術(shù)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學習文言文古詩的人越來越少,這讓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文言文古詩的鑒賞與欣賞。鑒賞古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的沉淀,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珍惜文化遺產(chǎn)的珍貴價值。
第二段:古詩的表達手法以及文化內(nèi)涵。
古詩無論是表達手法還是文化內(nèi)涵都是值得學習的。古詩的表達手法在表現(xiàn)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古詩的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其中有一部分是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有些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思想觀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和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
第三段:鑒賞古詩的能力。
鑒賞古詩是一種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是需要不斷提高的能力。鑒賞古詩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文化能力,還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時代背景。只有多讀多領悟,才能做到深析古詩寓意,準確把握詩人的用心安排。鑒賞古詩也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思考,不斷領悟詩歌的內(nèi)涵和精髓。
第四段:古詩的美學價值。
古詩的美學價值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珍視的。古詩的多元性、超越性和反響性是美學價值的特別體現(xiàn)。古詩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它也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人類文明的價值。從美學角度來看,古詩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之一。
第五段:如何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需要我們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閱讀,我們應該多讀不同類型的古詩,以增強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其次是研究,我們需要多方面了解古詩的背景和歷史文化內(nèi)涵,切實掌握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表現(xiàn)手法。最后是反思,我們需要通過深入思考古詩的意義和內(nèi)涵,實現(xiàn)對古詩的深入理解。
結(jié)尾:
通過對文言文古詩的鑒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歷史文化,還可以感悟到詩歌之美和內(nèi)涵。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好地領悟古詩的意義,并從中汲取到豐富的思想營養(yǎng)。相信隨著我們的不斷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欣賞、學習和傳承古詩之美。
古詩鑒賞心得篇七
古代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著獨特的審美魅力和文化價值。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古詩詞鑒賞不僅可以培養(yǎng)人的審美情趣,還有助于增進大家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心。在我的學習和實踐中,我深深地意識到學古詩詞鑒賞的重要性,并從中收獲了許多心得和體會。
首先,學習古詩詞必須要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我們的祖先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chuàng)作了不同類型的詩詞,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政治、文化和個人的情感。學習古詩詞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地背誦,更是要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掘其價值。
其次,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語言文學方面的鑒賞。古詩詞的語言是一種高度壓縮的語言,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每一個字眼、每一個修辭手法,并理解其美學效果。通過對字義和詞匯的解讀,可以更好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古詩詞。
另外,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詩歌韻律。古詩詞的韻律是其獨特魅力的來源之一,通過學習古代韻律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韻律美。同時,也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古體詩歌的韻律和格律規(guī)律,如平水韻、古風樂府、七絕詞等,為我們的鑒賞和賞析提供了更深刻的味道。
學習古詩詞還需要注重古代文學背景的了解。文學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古代的文學背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了解這些文學背景有助于更好地讀懂古詩詞。古代文學背景包括了古代思想文化、文學理論以及詩詞流派、詩人流派等,學習這些知識可以為我們的古詩詞鑒賞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積淀。
最后,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實踐。在課堂學習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詩歌演唱等方式來加深對古詩詞的了解和鑒賞。同時也可以通過賞析名家詩詞、寫作漢字等方式來提高個人水平,增強對古代文學藝術(shù)的的感悟和思考。
總之,古代詩詞作為文化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通過學習古代詩詞的歷史背景、語言文學特色、韻律格律特點、文學背景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只有善于鑒賞,才能更好地汲取文化滋養(yǎng),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下去。
古詩鑒賞心得篇八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
【鑒賞】
這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人少年時代曾遠離家鄉(xiāng)蒲州,游歷長安和洛陽,此詩當是他出游時的作品。在古人思鄉(xiāng)懷親的詩歌中,這是一首傳誦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練的語言,細致真實地描寫出自己旅居外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心情。
前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從人們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寫自己遠游客居的體會。一個人背鄉(xiāng)離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獨冷清。特別是碰到過節(jié)的日子,看到別人歡樂地同父母兄弟團聚,自己觸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親人。首句從一個“獨”字寫起,一句中重疊出現(xiàn)了兩個“異”字,寫出了“異鄉(xiāng)“、“異客”的凄涼悲苦。第二句用詞十分精確,“每”與“倍”兩個虛字,不僅寫出了每逢佳節(jié)來臨時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懷念家中親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間也暗寓著: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家鄉(xiāng)親人,只不過到了節(jié)日這種感情更加強烈罷了。千百年來,這一句詩眾口流傳,被廣泛引用,正是因為它以精確洗練的語言,表達了人們一種共同的思想感情。
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是詩人猜想、推斷中的情景。這兩句沒有接著前兩句正面具體寫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說家鄉(xiāng)的兄弟們在登高游樂時思念著自己。這種想象和推斷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時和兄弟們朝夕相處,手足難分,一旦自己只身遠游,久久不歸,相互之間的思念同樣是很深切的。詩人從對面寫兄弟們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寫,而是描繪出具體的、動人的場景:今天是重陽佳節(jié),按照習俗要登高飲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們此刻定然正登高游樂。他們既為節(jié)日的喜慶而興高采烈,但是,當大家一個個插戴茱萸的時候,又會敏感地覺察到唯獨我不在他們中間。在這里,詩人通過對具體情景的虛擬摹寫,用“遍插”、“少一人”幾個字反襯出了自己深厚強烈的思親情緒。從全詩看,前兩句寫王維自己想親人。后兩句寫王維設想兄弟們想自己。兩兩對照,情意纏綿,結(jié)構(gòu)嚴謹而新巧。
據(jù)史載,在安祿山占領長安時,王維曾經(jīng)被迫接受偽職,兩京收復后他本來要受到嚴厲的處分,他弟弟王縉愿意削自己的官爵為他贖罪,因而獲免。從這里可以看出王維同他兄弟之間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見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這首詩的特點,也是它得以廣泛傳誦的根本原因。
古詩鑒賞心得篇九
作者: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注解】:
1、金河:現(xiàn)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
2、三春:春季。
3、青冢:漢代王昭君的墳墓,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4、黑山: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韻譯】:
去年去駐金河今年來守玉門關,
天天只有馬鞭和大刀與我作伴。
陽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過萬里黃河又繞過了黑山。
【評析】:
這首詩意在寫征夫長期守邊,東西輾轉(zhuǎn)不能還鄉(xiāng)的怨情。詩的首句寫守邊時間延
續(xù),地點轉(zhuǎn)換;二句寫天天戰(zhàn)爭不息,生活單調(diào)凄苦;三句寫邊塞氣候惡劣,暗隱生
還無望(歸青冢);四句寫邊塞形勝,點明生涯之不定。以怨為題,卻無一怨
字,用疊字和名詞,渾成對偶反復,回腸蕩氣,雖無怨字,怨情自生
八(上)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參考:表達了詩人為收復失地、統(tǒng)一......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海浪中心小學:柴壽和教學前,覺得這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fā)一首詩可以教的內(nèi)容很......
關于第一部分研讀早期類似考題歷史上,高考語文很早的時候,就是用純選擇題考查古詩的。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8—9。賦得暮雨送李胃韋應物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
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
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wǎng)。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王維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lián)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lián)寫?zhàn)┰庐斂?,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lián)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fā)現(xiàn)了浣女、漁舟。末聯(lián)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一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一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11分)。
早梅。
柳宗元。
早梅發(fā)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注】柳宗元21歲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貶謫流放。此詩寫于他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于永州時期。
8.請簡要分析并概括詩中刻畫的早梅形象(6分)。
答:
9.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抒發(fā)的情感。(5分)。
(1)一個“發(fā)”字,寫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高樹,楚天,映襯了她的雅潔不凡;朔風,繁霜的惡劣環(huán)境表現(xiàn)梅花不同凡花的風骨,不屈的品格。(每點2分)。
(2)既有對親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對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銷落而表達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之情。(答對兩點給5分.)。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是山水田園派詩的杰出代表,其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也不例外。人語與回蕩在空谷中顯其寂靜;一抹余暉返照在山林深處的青苔上,顯其幽暗??傊@首詩給人一種冷寂幽暗之感。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不見人”才顯得空,“空寂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边@個空寫出了山中的寂靜,這種靜,不是死寂,不是萬籟無聲。不見人是因為目之所及看不到而已。是不是真的沒人呢?不,下一句“但聞人語響”說明了分明有人。這里正是說明了這個地方非常靜,才聞到了人的聲音。
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寫到靜美《山居秋暝》色調(diào)明朗,在幽靜的基調(diào)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山間的靜謐,但意境清新;而《鹿寨》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且看“但聞”,在山中我們應想到鶯鶯鳥鳴,瑟瑟風聲,但是作者沒有聽到,唯一聽到的是人的聲音。以靜襯動,反襯出空寂的氛圍。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由聲入色,由空山傳語到深林反照?!胺稻啊辈粌H說明光線弱,而且說明時間短;“青苔”說明深林深處的昏暗潮濕。當一抹余暉照在青苔上時,忽然而來的光亮成為這片昏暗區(qū)域的焦點,更加襯托出周圍的幽暗與冷寂。
如果說一二兩句是以有聲反襯出空寂,那么三四兩句便是以光亮反射幽暗。靜而近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jié)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注:鹿柴――輞川的一個風景區(qū)。輞川在今陜西省藍田縣,是王維晚年隱居的地方。他在這里經(jīng)營了一個很大的山間別墅,風景非常優(yōu)美。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三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哺育著一代代華夏子孫。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憧憬希望、掙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種種復雜感情潛移默化,代代相傳,鑄造著我們民族的靈魂與性格。
作為中學生,我們不僅要積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還應有意識地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如何學會初步欣賞古詩詞呢?這里,根據(jù)中學生的實際,提出以下幾種基本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人,此所謂“時勢造英雄”。了解一個朝代大的背景,對理解一個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及某一首詩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如: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整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主流是陽剛之美,作家們是那么樂觀與自信。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是時代的巨人站在最高點提起滾滾狂濤向大海里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覺,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連憂國憂民的杜甫也能抒發(f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他對自己的未來是那么的自信?!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而在唐代,我們聽到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豁達。戰(zhàn)爭歷來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們卻有意于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于是才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悲壯。只是到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于是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這種亡國之音。
又如元代文學,元朝是蒙古族統(tǒng)治的時代,文人的地位極其低下,如果說六朝文人有莊園可隱、唐朝文人有終南山可隱,而元代文人只能隱于勾欄瓦舍,煙花柳巷,秦樓楚館,于是有了以關漢卿為代表的斗士精神,有了以馬致遠為代表的浪子風度。了解這一點,對理解元曲作家及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欣賞古詩除了要總體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還要結(jié)合作者生平,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小背景。如唐代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其詩風豪放飄逸,而杜甫詩風沉郁頓挫。不同的詩風與他們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關系:若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李白處于上坡路,他抬頭看天,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和翱翔的雄鷹,充滿了自信與狂放;而杜甫處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滿了血淚和痛苦。抓住了這一總體特征,我們再看他們的詩作,就不難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登樓》等所表現(xiàn)的主題。又如學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等,如不了解他是亡國之君,則無法理解詩詞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無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絕望。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詩眼往往在結(jié)構(gòu)或內(nèi)容上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認真思考、反復推敲,去發(fā)現(xiàn)那些最能傳神的詩眼,從而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
例如,解讀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難理解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讀李清照的《醉花陰》應抓住詩眼“愁”“涼”“瘦”,這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濃濃的思念和淡淡的憂傷,恰似“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讀馬致遠的《秋思》應抓住曲眼“斷腸人”三字,由景入情、層層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掙扎的痛苦。
一般地說,詩歌都有一種主導感情,即詩的基調(diào)。要把握詩的基調(diào),須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從情與景的關系入手,仔細揣摩詩中景物的色彩、特點、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涼,如《潼關懷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詞》《觀滄?!?;有的曠達,如《江城子·莫聽穿林打葉聲》《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
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別》為例,看看如何把握詩的基調(diào)。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首詞應抓住詞眼“別夢寒”,“寒”非溫覺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猶如李清照“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涼”和李商隱“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之“寒”,而長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頓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聯(lián)想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笛聲雖悠揚,著一“殘”字,令人卒不忍聞。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闊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獨與無助,這一切,足以讓人感受出這首詩凄楚的基調(diào)。
語感的形成需要語言材料的積累。當有了一定量的詩詞積累之后,閱讀時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覺。我們應調(diào)動以往的經(jīng)驗,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在比較中深入領會詩的意蘊。
詩歌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樣。有的運用移情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等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將詩人主觀感情賦予客觀外物,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運用反襯手法,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用楊柳在風中飄蕩的美好景物來反襯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歡樂的季節(jié),士兵卻在這時被迫出征,所以加倍顯得愁苦;士兵回來時,心情是愉快的,詩人寫道“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趕路是苦的,用苦景來反襯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維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樂景襯哀情,抒發(fā)了離別的憂傷;而高適的《別董大》中“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以悲景襯樂情,展現(xiàn)的是詩人的自信與樂觀。
可以從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比較,如“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有送別的深情厚誼與送別后的惆悵;夏完淳那“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有如李煜那“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夏完淳“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和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都體現(xiàn)了詩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
可以從風格來比較。例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比較,二者同是表現(xiàn)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與豁達,后者多了一份沉重與憂傷。
還可以從意境方面來比較,下面將談到這一點。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談意境,得先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jīng)過詩人感情的內(nèi)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為此時的明月已經(jīng)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傳遞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是意象,因為它滲透了作者感時恨別的血淚。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境。意境的產(chǎn)生,需要讀者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就沒有意境。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發(fā)揮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例如,當我們讀到李商隱《無題》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時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她對愛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女主人公對他的疼愛之情。又比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佳節(jié)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時空,想象以前重陽節(jié)和丈夫把酒吟詩的歡樂場面,就能反襯出詩人如今的孤寂。
領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
好的詩歌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存和生活經(jīng)驗,將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tài)等描繪出來?!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展現(xiàn)的是清幽明凈、活潑新鮮的優(yōu)美境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壯闊宏大的境界。
注:參考書目《詩詞例話》(周振甫)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四
1.激越高亢如蘇軾念奴嬌等豪放派,其他象邊塞詩中反映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決心的詩作。
3.語言綺麗(重視修飾,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如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鰓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其他象婉約派中反映兒女情長的詩作。
1.清新自然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山水詩。
2.平淡質(zhì)樸選用確切的詞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3.高中學習方法絢麗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渲染氣氛,極盡鋪陳之能事。如李商隱的詩。
4.明快斬釘截鐵,一語中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5.含蓄不直接敘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發(fā),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耐人尋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6.簡潔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詩。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五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夢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鑒賞
明卿,乃吳國倫。李攀龍之友,與之同為后七子中堅。在兵科給事中任上,觸忤嚴嵩,被謫為江西按察司知事。李詩即寫送朋情景??こ牵斨疙樀赂?,治所在今河北邢臺。其時李攀龍任順德知府,頗有善政,吳國倫被貶出京,正過其地。
時當初秋,楓葉未染,在陣陣秋風中颯颯作響;秋雨連綿,長天煙鎖,眺望前路,一片迷濛。兩句詩,渲染了送別時的天候物象,一腔摯情,盡托于景。王國維倡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币驗橐磺芯罢Z,都是人在一定感情支配下寫出來的,故景情回溯,都能窺到幾分情思。李詩首二句之秋景,是冷基調(diào)的景,它與冷基調(diào)的別情相拍合。看色彩,以“青”為主;寫感覺,以“濕”為主;描情緒,以“迷”為主。故二句詩雖沒一字言情,但情已融于景中,無淚雨已淋淋,無言楓已颯颯,雨情楓情盡是我情也!當然,強行比附,這兩句詩也有所師。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一有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庇米蛛m有異,句式卻有借鑒之跡。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二句,轉(zhuǎn)承突兀,感情激越,在一問一答中將對朋友的憐念之情推向高潮。吳國倫被謫出京,故稱“逐客”;因失意遭冷落,才會乘“孤舟”;問“誰憐”,是虛領一句,不強求答,因詩人就是“憐”的主體?!鞍自啤本洌菍Α罢l憐”的間接回答。不說“我憐”,這樣太直;不說“我送”,這樣太淺;而以“白云相送”期許。我借秋風吹白云,白云代我送故人,這種情感的轉(zhuǎn)換,既表現(xiàn)了詩人與明卿友誼的深沉綿長,也流露了對朋友處境的愛莫能助。讀這二句詩,我們也許會想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句,都用了“孤”字,都用了“江”字,李白詩重在寫友人走后的落漠情懷,而李攀龍詩則重在寫自己對友人的懷念,情調(diào)有別,詩境也就不同。
送吳國倫南下后,李攀龍還有《懷明卿》一詩。詩云:“豫章西望彩云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侍臣顏?!贝嗽?,推己及友,全站在朋友的處所(豫章,南昌也),體察朋友的行為(西望思友),想象朋友的容顏(秋風憔悴)寫成。兩詩相照,當更能理解前詩的感情真切。一首絕問,二十八字,要寫盡離情別緒,極不易。李氏此詩善造境,善取景,借景借境間接言情,故情感便有了豐富性和形象性。沈德潛稱其詩“七言絕句有神無跡,語近情深”,應在余幾子之上,確為知音言!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六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李杜: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此處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隱和杜牧。)
傳:相傳。
江山代有才人出: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國家。才人,有才華的人。
風騷: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后來把關于詩文寫作的詩叫做“風騷”。這里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jīng)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xiàn)在讀起來感覺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意了。
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shù)百年(流芳百世)。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貴在創(chuàng)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fā)展,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的詩人。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敖酱胁湃顺觯黝I風騷數(shù)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chuàng)作隨著時代變化發(fā)展的主題思想與中心。
趙翼論詩提倡創(chuàng)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從,詩歌也應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七
作者:姚合
淅淅復修修,涼風似水流。
此生難免老,舉世大同愁。
螢影明苔蘚,鴻聲傍斗牛。
猶分省署直,何日是歸休。
作者:元凜
一年秋半月偏深,況就煙霄極賞心。
金鳳臺前波漾漾,玉鉤簾下影沉沉。
宴移明處清蘭路,歌待新詞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詔,瞥然塵念到江陰。
作者:張說
仲秋金帝起,五日土行昭。
瑞表壬寅露,光傳甲子宵。
陰風吹大澤,夢日照昌朝。
不獨華封老,千年喜祝堯。
作者:張祜
萬古太陰精,中秋海上生。
鬼愁緣辟照,人愛為高明。
歷歷華星遠,霏霏薄暈縈。
影流江不盡,輪曳谷無聲。
似鏡當樓曉,如珠出浦盈。
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檻循環(huán)看,長堤蹋陣行。
殷勤未歸客,煙水夜來情。
作者:項斯
趨馳早晚休,一歲又殘秋。
若只如今日,何難至白頭。
滄波歸處遠,旅食尚邊愁。
賴見前賢說,窮通不自由。
1、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恼髅鳌赌钆珛伞ぶ星飳υ隆?BR> 2、想見廣寒宮殿,正云梳風掠。——辛棄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3、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凈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獏俏挠ⅰ队衤┻t·瓜涇度中秋夕賦》
5、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虾迫弧肚锵孪掠袘选?BR> 6、影留人去,忍向夜深,簾戶照陳跡。——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7、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对乱顾监l(xiāng)》
8、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獎⒂礤a《八月十五夜玩月》
9、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总馈吨星锏菢峭隆?BR> 10、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翖壖病短R?BR> 11、有物揩磨金鏡凈,何人拏攫銀河決?!愤_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12、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醪g《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13、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14、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搜a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5、露涼時零亂多少寒,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搜a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8、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脝枴赌咔f中秋》
19、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K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20、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K轍《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八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鄉(xiāng)鹿門山隱居,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并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該詩作于730年(開元十八年)漫游吳越之時。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fā)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zhuǎn)到景物描寫上去了??梢娝谶x材和表現(xiàn)上都是頗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吭诮械囊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lián)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shù)较﹃栁飨?、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們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嗎?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和思念家人的情感又驀然而生。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jīng)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試想,此刻那親近的明月會在詩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終究驅(qū)散不了團團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xiāng)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敖逶陆恕保@畫面上讓人們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上見不到而應該體味到的,則是詩人的愁心已經(jīng)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這一隱一現(xiàn),一虛一實,相互映襯,長地表現(xiàn)出“日暮客愁新”嗎?“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shù)美。這是一首刻劃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xiàn),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gòu)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nèi)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九
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
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
驅(qū)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
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
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
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
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
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
侯贏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
功名誰復論。
《述懷》又作《出關》,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詩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淵稱帝初期。當時,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為報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動請纓赴華山以東地區(qū)去勸降李密所領導的瓦崗軍舊部。臨行之際,作此詩以抒懷,表達了他重意氣不畏艱險,誓報知遇之恩的思想。
古詩鑒賞心得篇一
第一段:引入話題,介紹參加古詩鑒賞講座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上周末,我有幸參加了一場關于古詩鑒賞的講座。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對古代文學充滿好奇和熱愛,因此對這次講座充滿期待。這次講座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詩歌的魅力,增強對古典文學的欣賞能力。講座由著名詩人李華教授主講,她有著豐富的古詩研究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
第二段:講座的內(nèi)容和收獲。(200字)。
在這次講座中,李華教授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古詩的歷史背景、藝術(shù)特點和鑒賞方法。她從唐詩、宋詞、元曲等不同的詩體入手,為我們解讀了許多經(jīng)典之作。她不僅講解了文字的意境和修辭手法,還深入分析了詩人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達。通過她的講解,我對古代詩歌產(chǎn)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第一次意識到,古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字形式,更是一種藝術(shù)表達,是詩人用心靈的力量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第三段:示范鑒賞和創(chuàng)作的推廣。(200字)。
在講座的最后,李華教授進行了一次古詩鑒賞的示范,她挑選了一首現(xiàn)代的詩歌作品,并且?guī)ьI我們一起分析和欣賞。我體會到,通過正確的鑒賞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悟到詩歌的內(nèi)涵和意義。除了鑒賞,李華教授還鼓勵我們進行創(chuàng)作。她提到,通過模仿和參考古代詩歌的形式、意境和表達手法,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才華。這讓我深受鼓舞,我決定在以后的學習中,多加練習和創(chuàng)作,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學視野。
第四段:講座對我未來的影響。(200字)。
這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并對我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規(guī)劃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古代詩歌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通過這次講座,我深刻感受到了這種價值。我決定將來會繼續(xù)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古詩鑒賞和創(chuàng)作水平。同時,我也希望能夠?qū)⑦@種文化傳承下去,在我所在的社區(qū)或?qū)W校組織類似的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古代詩歌。
第五段:總結(jié)講座的意義和展望。(200字)。
這次古詩鑒賞講座讓我深入了解了古代詩歌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如何正確欣賞和理解這些文學作品。通過這次講座,我認識到文學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獨特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方式。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希望能夠?qū)⒐旁婅b賞的精神融入我的工作和創(chuàng)作中,用文字傳遞出真情和美好。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欣賞文學的人,才能成為有溫度和深度的思想者,并且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古詩鑒賞心得篇二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一場關于古詩鑒賞的講座。這是一次十分有意義和豐富的經(jīng)歷,我不僅深入了解了古代詩歌的魅力和價值,還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以下是我在這次講座中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這次講座中,講師通過對一些經(jīng)典古詩的分析和詮釋,為我們揭示了古詩的美妙之處。他指出,古詩不僅僅是一種文字的組織,更是一種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的形式。在古代,人們生活貧寒,物質(zhì)匱乏,但他們通過詩歌來吟詠自然、描繪人生,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這些古詩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將情感和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思考。講師引用了很多古詩的例子,如杜李之間的《月下獨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古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其次,在講座中,我還初步了解到了古詩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手法。古詩的語言簡練而含蓄,常常用意象和隱喻來表達情感和思想。講師解讀了詩中的一些隱喻和意象,如“秋水共長天一色”、“登高壯觀天地間”等,讓我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深入思考。古詩中的詞藻也是其獨特之處,講師給我們講解了很多古代文人雅士喜歡使用的修辭手法和修辭語言,如“借景抒懷”、“對仗押韻”等。通過分析這些技巧和手法,我逐漸明白了古詩之所以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是因為它們具備了娓娓道來的敘事性和凝練精湛的言辭。
另外,在這次講座中,我還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古詩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講師通過對古詩的解讀,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之處,如尊重自然、崇尚和諧、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等。這些思想和價值觀在古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使我們進一步領略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
最后,這次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參與講座,我不僅對古詩的魅力和價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增長了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我感受到了古詩給人以人性啟蒙和情感寄托的力量,也讓我更加崇尚和珍視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古詩,欣賞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古詩的魅力和價值在我的心中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綜上所述,這次古詩鑒賞講座是一次十分有意義和豐富的經(jīng)歷,我通過對經(jīng)典古詩的學習和了解,不僅更深入地認識到了古詩的美妙之處,也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次講座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也激發(fā)了我對古詩的熱愛和探索欲望。我相信,在將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努力學習古詩,深入領略其中的智慧和情感,讓古詩的珍貴遺產(chǎn)繼續(xù)在我心中綻放。
古詩鑒賞心得篇三
古詩是我國文學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感情的結(jié)晶。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夠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我的學習過程中,通過鑒賞古詩并結(jié)合自己的心得體會,我逐漸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和價值。
首先,通過鑒賞古詩,我們能夠領略到古人的情感與思想。例如《登鸛雀樓》這首詩,作者王之渙借助高臺之上的視角,表達了對國家興盛的希望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的“百里荒涼”和“千古江山”都是對時光作者感到唏噓的寫照。通過鑒賞,我深深感受到古人對國家命運以及人生價值的思考,也對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從古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情感的升華與純粹。這可以體現(xiàn)在《靜夜思》這首詩中。李白通過對靜夜中的一切事物的描寫,使詩歌充滿了清新和安寧之感。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句發(fā)人深省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離鄉(xiāng)背井的思念之情。通過鑒賞這首詩,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對家國之情、思鄉(xiāng)之愁的深刻思考。
另外,古詩的寫意性也是鑒賞古詩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春夜喜雨》這首詩中,杜甫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春雨的降臨,展示了春天的美好。詩中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這句詩,為我們勾勒出了春雨的時令特征。通過鑒賞這首詩,我深刻認識到了古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并從中體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而在鑒賞古詩的過程中,我們也不僅僅是被動地欣賞,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體會,豐富古詩的內(nèi)涵。例如,《登鸛雀樓》這首詩,作為一位現(xiàn)代人,我從中體會到了人們對國家和家園的深情厚誼。同時,我也通過這首詩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希望自己能夠不負韶華,活出更有價值的人生。
最后,鑒賞古詩的過程還帶給了我審美的教育和熏陶。在閱讀和感受古詩的過程中,我開始更加注重詩歌的聲調(diào)、用字、格式等方面的特點,不僅增加了我的審美觀點,還讓我從中獲得了審美的享受。通過欣賞古人的詩詞之美,我逐漸學會了用更加美化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通過鑒賞古詩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我深深感受到了古詩的魅力和價值所在。古詩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方式。通過學習和欣賞古詩,我們能夠更加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時,鑒賞古詩還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希望能夠持續(xù)地學習和欣賞古詩,用古詩的智慧激發(fā)自己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
古詩鑒賞心得篇四
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體會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的重要性,并收獲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古詩詞鑒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古詩詞的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常常需要學生用心品味、欣賞。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的含義和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感受其中蘊含的美和情感。通過鑒賞古詩詞,學生的審美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古詩詞鑒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古詩詞往往以簡潔的文字表達豐富的意蘊,需要讀者通過一些間接的信息來理解和推測。在鑒賞過程中,我常常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古詩詞中的隱喻、象征和意象等,促使他們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維。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學會了思辨、闡釋,提高了邏輯推理和批判思維能力。
再次,古詩詞鑒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古詩詞不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美文,背后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教學中,我常常結(jié)合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故事等,幫助學生了解和感知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得到了加深,他們也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興趣。
此外,古詩詞鑒賞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古詩詞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達豐富的情感,通過閱讀和鑒賞古詩詞,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對于生活、人情和自然的感悟和表達。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詩意,進一步沉浸其中,從而產(chǎn)生共鳴和情感共振。通過與古詩詞對話,學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豐富。
最后,古詩詞鑒賞也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傳統(tǒng)的朗讀和默誦方式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注重課堂的互動交流,還常常采用多媒體技術(shù)、游戲和小組活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去鑒賞古詩詞。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都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古詩詞鑒賞與教學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世界,并激發(fā)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我將繼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讓他們在古詩詞的世界中感受人世間的美好和情感的熏陶。
古詩鑒賞心得篇五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我曾有幸在一所學校任教,多年來積累了一些關于古詩詞鑒賞與教學心得體會,現(xiàn)分享給大家。
首先,古詩詞的鑒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深意和內(nèi)涵,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的歷史和文化知識來豐富他們的背景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同時,我還會鼓勵學生在閱讀和鑒賞中主動思考、積極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和抒發(fā),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古詩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古詩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其他文學作品。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紅樓夢、西游記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并與古詩詞進行對比和聯(lián)系,幫助他們建立起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文學素養(yǎng)。
再次,古詩詞鑒賞也是一種審美體驗。通過對古代文人墨客優(yōu)美詩句的品味和欣賞,學生們能夠培養(yǎng)對美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審美境界。為了增加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我常常通過講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跡和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還給學生們推薦一些古詩詞選集和名家作品,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古詩詞的魅力。
此外,古詩詞教學中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古詩詞是一種典雅高雅的文學形式,學生們通過學習和鑒賞古詩詞,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更能夠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氣質(zhì)。因此,我常常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朗誦和演講活動,要求他們通過朗讀古詩詞、背誦和演繹來錘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
最后,我認為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jié)合。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的碰撞中,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詩情畫意,體驗到古代文人墨客所表達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我往往會引導學生通過與生活和社會相結(jié)合,創(chuàng)作一些現(xiàn)代化的古詩詞作品,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古詩詞的藝術(shù)魅力。
總之,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是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欣賞和表達。通過對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也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盡管古詩詞學習中存在一些挑戰(zhàn)和困難,但只要我們教師用心去引導,學生用心去學習,相信古詩詞的鑒賞與教學必將取得更好的成果。
古詩鑒賞心得篇六
文言文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它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與藝術(shù)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學習文言文古詩的人越來越少,這讓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文言文古詩的鑒賞與欣賞。鑒賞古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的沉淀,也可以讓我們更加珍惜文化遺產(chǎn)的珍貴價值。
第二段:古詩的表達手法以及文化內(nèi)涵。
古詩無論是表達手法還是文化內(nèi)涵都是值得學習的。古詩的表達手法在表現(xiàn)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古詩的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其中有一部分是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有些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思想觀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和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
第三段:鑒賞古詩的能力。
鑒賞古詩是一種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是需要不斷提高的能力。鑒賞古詩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語言文化能力,還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時代背景。只有多讀多領悟,才能做到深析古詩寓意,準確把握詩人的用心安排。鑒賞古詩也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思考,不斷領悟詩歌的內(nèi)涵和精髓。
第四段:古詩的美學價值。
古詩的美學價值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珍視的。古詩的多元性、超越性和反響性是美學價值的特別體現(xiàn)。古詩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體驗到生命的美好,它也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人類文明的價值。從美學角度來看,古詩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之一。
第五段:如何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需要我們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閱讀,我們應該多讀不同類型的古詩,以增強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其次是研究,我們需要多方面了解古詩的背景和歷史文化內(nèi)涵,切實掌握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表現(xiàn)手法。最后是反思,我們需要通過深入思考古詩的意義和內(nèi)涵,實現(xiàn)對古詩的深入理解。
結(jié)尾:
通過對文言文古詩的鑒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歷史文化,還可以感悟到詩歌之美和內(nèi)涵。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好地領悟古詩的意義,并從中汲取到豐富的思想營養(yǎng)。相信隨著我們的不斷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欣賞、學習和傳承古詩之美。
古詩鑒賞心得篇七
古代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著獨特的審美魅力和文化價值。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古詩詞鑒賞不僅可以培養(yǎng)人的審美情趣,還有助于增進大家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心。在我的學習和實踐中,我深深地意識到學古詩詞鑒賞的重要性,并從中收獲了許多心得和體會。
首先,學習古詩詞必須要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我們的祖先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chuàng)作了不同類型的詩詞,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政治、文化和個人的情感。學習古詩詞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地背誦,更是要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掘其價值。
其次,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語言文學方面的鑒賞。古詩詞的語言是一種高度壓縮的語言,需要我們認真分析每一個字眼、每一個修辭手法,并理解其美學效果。通過對字義和詞匯的解讀,可以更好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古詩詞。
另外,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詩歌韻律。古詩詞的韻律是其獨特魅力的來源之一,通過學習古代韻律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我們可以更好地欣賞韻律美。同時,也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古體詩歌的韻律和格律規(guī)律,如平水韻、古風樂府、七絕詞等,為我們的鑒賞和賞析提供了更深刻的味道。
學習古詩詞還需要注重古代文學背景的了解。文學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古代的文學背景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了解這些文學背景有助于更好地讀懂古詩詞。古代文學背景包括了古代思想文化、文學理論以及詩詞流派、詩人流派等,學習這些知識可以為我們的古詩詞鑒賞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積淀。
最后,學習古詩詞需要注重實踐。在課堂學習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詩歌演唱等方式來加深對古詩詞的了解和鑒賞。同時也可以通過賞析名家詩詞、寫作漢字等方式來提高個人水平,增強對古代文學藝術(shù)的的感悟和思考。
總之,古代詩詞作為文化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價值。通過學習古代詩詞的歷史背景、語言文學特色、韻律格律特點、文學背景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只有善于鑒賞,才能更好地汲取文化滋養(yǎng),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下去。
古詩鑒賞心得篇八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
【鑒賞】
這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人少年時代曾遠離家鄉(xiāng)蒲州,游歷長安和洛陽,此詩當是他出游時的作品。在古人思鄉(xiāng)懷親的詩歌中,這是一首傳誦人口的名作,它以真切的感受、精練的語言,細致真實地描寫出自己旅居外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心情。
前兩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從人們共同的生活感受中寫自己遠游客居的體會。一個人背鄉(xiāng)離井,到外地作客,十分孤獨冷清。特別是碰到過節(jié)的日子,看到別人歡樂地同父母兄弟團聚,自己觸景生情便加倍地思念親人。首句從一個“獨”字寫起,一句中重疊出現(xiàn)了兩個“異”字,寫出了“異鄉(xiāng)“、“異客”的凄涼悲苦。第二句用詞十分精確,“每”與“倍”兩個虛字,不僅寫出了每逢佳節(jié)來臨時自己思念加深,格外懷念家中親人的特殊感情,而且字句間也暗寓著: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家鄉(xiāng)親人,只不過到了節(jié)日這種感情更加強烈罷了。千百年來,這一句詩眾口流傳,被廣泛引用,正是因為它以精確洗練的語言,表達了人們一種共同的思想感情。
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是詩人猜想、推斷中的情景。這兩句沒有接著前兩句正面具體寫自己如何如何想念父母兄弟,而偏偏說家鄉(xiāng)的兄弟們在登高游樂時思念著自己。這種想象和推斷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在家時和兄弟們朝夕相處,手足難分,一旦自己只身遠游,久久不歸,相互之間的思念同樣是很深切的。詩人從對面寫兄弟們思念自己,也不是泛泛地去寫,而是描繪出具體的、動人的場景:今天是重陽佳節(jié),按照習俗要登高飲酒,插戴茱萸,家中的兄弟們此刻定然正登高游樂。他們既為節(jié)日的喜慶而興高采烈,但是,當大家一個個插戴茱萸的時候,又會敏感地覺察到唯獨我不在他們中間。在這里,詩人通過對具體情景的虛擬摹寫,用“遍插”、“少一人”幾個字反襯出了自己深厚強烈的思親情緒。從全詩看,前兩句寫王維自己想親人。后兩句寫王維設想兄弟們想自己。兩兩對照,情意纏綿,結(jié)構(gòu)嚴謹而新巧。
據(jù)史載,在安祿山占領長安時,王維曾經(jīng)被迫接受偽職,兩京收復后他本來要受到嚴厲的處分,他弟弟王縉愿意削自己的官爵為他贖罪,因而獲免。從這里可以看出王維同他兄弟之間感情的深厚,也可以推見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的手足之情。情真意切是這首詩的特點,也是它得以廣泛傳誦的根本原因。
古詩鑒賞心得篇九
作者: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注解】:
1、金河:現(xiàn)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
2、三春:春季。
3、青冢:漢代王昭君的墳墓,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4、黑山: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韻譯】:
去年去駐金河今年來守玉門關,
天天只有馬鞭和大刀與我作伴。
陽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過萬里黃河又繞過了黑山。
【評析】:
這首詩意在寫征夫長期守邊,東西輾轉(zhuǎn)不能還鄉(xiāng)的怨情。詩的首句寫守邊時間延
續(xù),地點轉(zhuǎn)換;二句寫天天戰(zhàn)爭不息,生活單調(diào)凄苦;三句寫邊塞氣候惡劣,暗隱生
還無望(歸青冢);四句寫邊塞形勝,點明生涯之不定。以怨為題,卻無一怨
字,用疊字和名詞,渾成對偶反復,回腸蕩氣,雖無怨字,怨情自生
八(上)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參考:表達了詩人為收復失地、統(tǒng)一......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2012——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海浪中心小學:柴壽和教學前,覺得這首古詩沒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課時教完。等到走進課堂,才發(fā)一首詩可以教的內(nèi)容很......
關于第一部分研讀早期類似考題歷史上,高考語文很早的時候,就是用純選擇題考查古詩的。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8—9。賦得暮雨送李胃韋應物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
清泉輕輕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
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下水撒網(wǎng)。
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王維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lián)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lián)寫?zhàn)┰庐斂?,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lián)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fā)現(xiàn)了浣女、漁舟。末聯(lián)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一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實乃千古佳句。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一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11分)。
早梅。
柳宗元。
早梅發(fā)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注】柳宗元21歲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貶謫流放。此詩寫于他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于永州時期。
8.請簡要分析并概括詩中刻畫的早梅形象(6分)。
答:
9.請簡要分析這首詩抒發(fā)的情感。(5分)。
(1)一個“發(fā)”字,寫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高樹,楚天,映襯了她的雅潔不凡;朔風,繁霜的惡劣環(huán)境表現(xiàn)梅花不同凡花的風骨,不屈的品格。(每點2分)。
(2)既有對親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對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銷落而表達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之情。(答對兩點給5分.)。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二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是山水田園派詩的杰出代表,其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也不例外。人語與回蕩在空谷中顯其寂靜;一抹余暉返照在山林深處的青苔上,顯其幽暗??傊@首詩給人一種冷寂幽暗之感。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不見人”才顯得空,“空寂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边@個空寫出了山中的寂靜,這種靜,不是死寂,不是萬籟無聲。不見人是因為目之所及看不到而已。是不是真的沒人呢?不,下一句“但聞人語響”說明了分明有人。這里正是說明了這個地方非常靜,才聞到了人的聲音。
同樣寫到空山,同樣寫到靜美《山居秋暝》色調(diào)明朗,在幽靜的基調(diào)上浮動著安恬的氣息,蘊含著活潑的生機;《鳥鳴澗》雖極寫山間的靜謐,但意境清新;而《鹿寨》則帶有幽冷空寂的色彩。且看“但聞”,在山中我們應想到鶯鶯鳥鳴,瑟瑟風聲,但是作者沒有聽到,唯一聽到的是人的聲音。以靜襯動,反襯出空寂的氛圍。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由聲入色,由空山傳語到深林反照?!胺稻啊辈粌H說明光線弱,而且說明時間短;“青苔”說明深林深處的昏暗潮濕。當一抹余暉照在青苔上時,忽然而來的光亮成為這片昏暗區(qū)域的焦點,更加襯托出周圍的幽暗與冷寂。
如果說一二兩句是以有聲反襯出空寂,那么三四兩句便是以光亮反射幽暗。靜而近似空無,幽而略帶冷寂。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jié)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注:鹿柴――輞川的一個風景區(qū)。輞川在今陜西省藍田縣,是王維晚年隱居的地方。他在這里經(jīng)營了一個很大的山間別墅,風景非常優(yōu)美。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三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哺育著一代代華夏子孫。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憧憬希望、掙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種種復雜感情潛移默化,代代相傳,鑄造著我們民族的靈魂與性格。
作為中學生,我們不僅要積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還應有意識地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如何學會初步欣賞古詩詞呢?這里,根據(jù)中學生的實際,提出以下幾種基本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人,此所謂“時勢造英雄”。了解一個朝代大的背景,對理解一個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及某一首詩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如: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整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主流是陽剛之美,作家們是那么樂觀與自信。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是時代的巨人站在最高點提起滾滾狂濤向大海里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覺,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連憂國憂民的杜甫也能抒發(f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他對自己的未來是那么的自信?!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而在唐代,我們聽到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豁達。戰(zhàn)爭歷來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們卻有意于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于是才有“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悲壯。只是到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于是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這種亡國之音。
又如元代文學,元朝是蒙古族統(tǒng)治的時代,文人的地位極其低下,如果說六朝文人有莊園可隱、唐朝文人有終南山可隱,而元代文人只能隱于勾欄瓦舍,煙花柳巷,秦樓楚館,于是有了以關漢卿為代表的斗士精神,有了以馬致遠為代表的浪子風度。了解這一點,對理解元曲作家及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欣賞古詩除了要總體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還要結(jié)合作者生平,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小背景。如唐代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其詩風豪放飄逸,而杜甫詩風沉郁頓挫。不同的詩風與他們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關系:若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李白處于上坡路,他抬頭看天,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和翱翔的雄鷹,充滿了自信與狂放;而杜甫處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滿了血淚和痛苦。抓住了這一總體特征,我們再看他們的詩作,就不難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登樓》等所表現(xiàn)的主題。又如學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等,如不了解他是亡國之君,則無法理解詩詞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無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絕望。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詩眼往往在結(jié)構(gòu)或內(nèi)容上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認真思考、反復推敲,去發(fā)現(xiàn)那些最能傳神的詩眼,從而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
例如,解讀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難理解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讀李清照的《醉花陰》應抓住詩眼“愁”“涼”“瘦”,這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濃濃的思念和淡淡的憂傷,恰似“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讀馬致遠的《秋思》應抓住曲眼“斷腸人”三字,由景入情、層層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掙扎的痛苦。
一般地說,詩歌都有一種主導感情,即詩的基調(diào)。要把握詩的基調(diào),須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從情與景的關系入手,仔細揣摩詩中景物的色彩、特點、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涼,如《潼關懷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詞》《觀滄?!?;有的曠達,如《江城子·莫聽穿林打葉聲》《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
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別》為例,看看如何把握詩的基調(diào)。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首詞應抓住詞眼“別夢寒”,“寒”非溫覺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猶如李清照“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涼”和李商隱“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之“寒”,而長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頓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聯(lián)想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笛聲雖悠揚,著一“殘”字,令人卒不忍聞。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闊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獨與無助,這一切,足以讓人感受出這首詩凄楚的基調(diào)。
語感的形成需要語言材料的積累。當有了一定量的詩詞積累之后,閱讀時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覺。我們應調(diào)動以往的經(jīng)驗,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在比較中深入領會詩的意蘊。
詩歌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樣。有的運用移情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等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將詩人主觀感情賦予客觀外物,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運用反襯手法,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用楊柳在風中飄蕩的美好景物來反襯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歡樂的季節(jié),士兵卻在這時被迫出征,所以加倍顯得愁苦;士兵回來時,心情是愉快的,詩人寫道“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趕路是苦的,用苦景來反襯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維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樂景襯哀情,抒發(fā)了離別的憂傷;而高適的《別董大》中“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以悲景襯樂情,展現(xiàn)的是詩人的自信與樂觀。
可以從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比較,如“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有送別的深情厚誼與送別后的惆悵;夏完淳那“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有如李煜那“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夏完淳“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和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都體現(xiàn)了詩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
可以從風格來比較。例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比較,二者同是表現(xiàn)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與豁達,后者多了一份沉重與憂傷。
還可以從意境方面來比較,下面將談到這一點。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談意境,得先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jīng)過詩人感情的內(nèi)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為此時的明月已經(jīng)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傳遞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是意象,因為它滲透了作者感時恨別的血淚。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境。意境的產(chǎn)生,需要讀者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就沒有意境。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發(fā)揮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例如,當我們讀到李商隱《無題》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時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她對愛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女主人公對他的疼愛之情。又比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佳節(jié)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時空,想象以前重陽節(jié)和丈夫把酒吟詩的歡樂場面,就能反襯出詩人如今的孤寂。
領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
好的詩歌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要充分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儲存和生活經(jīng)驗,將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tài)等描繪出來?!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展現(xiàn)的是清幽明凈、活潑新鮮的優(yōu)美境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壯闊宏大的境界。
注:參考書目《詩詞例話》(周振甫)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四
1.激越高亢如蘇軾念奴嬌等豪放派,其他象邊塞詩中反映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保家衛(wèi)國決心的詩作。
3.語言綺麗(重視修飾,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如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鰓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其他象婉約派中反映兒女情長的詩作。
1.清新自然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山水詩。
2.平淡質(zhì)樸選用確切的詞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3.高中學習方法絢麗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渲染氣氛,極盡鋪陳之能事。如李商隱的詩。
4.明快斬釘截鐵,一語中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5.含蓄不直接敘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發(fā),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耐人尋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6.簡潔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詩。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五
明·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夢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鑒賞
明卿,乃吳國倫。李攀龍之友,與之同為后七子中堅。在兵科給事中任上,觸忤嚴嵩,被謫為江西按察司知事。李詩即寫送朋情景??こ牵斨疙樀赂?,治所在今河北邢臺。其時李攀龍任順德知府,頗有善政,吳國倫被貶出京,正過其地。
時當初秋,楓葉未染,在陣陣秋風中颯颯作響;秋雨連綿,長天煙鎖,眺望前路,一片迷濛。兩句詩,渲染了送別時的天候物象,一腔摯情,盡托于景。王國維倡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币驗橐磺芯罢Z,都是人在一定感情支配下寫出來的,故景情回溯,都能窺到幾分情思。李詩首二句之秋景,是冷基調(diào)的景,它與冷基調(diào)的別情相拍合。看色彩,以“青”為主;寫感覺,以“濕”為主;描情緒,以“迷”為主。故二句詩雖沒一字言情,但情已融于景中,無淚雨已淋淋,無言楓已颯颯,雨情楓情盡是我情也!當然,強行比附,這兩句詩也有所師。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之一有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庇米蛛m有異,句式卻有借鑒之跡。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二句,轉(zhuǎn)承突兀,感情激越,在一問一答中將對朋友的憐念之情推向高潮。吳國倫被謫出京,故稱“逐客”;因失意遭冷落,才會乘“孤舟”;問“誰憐”,是虛領一句,不強求答,因詩人就是“憐”的主體?!鞍自啤本洌菍Α罢l憐”的間接回答。不說“我憐”,這樣太直;不說“我送”,這樣太淺;而以“白云相送”期許。我借秋風吹白云,白云代我送故人,這種情感的轉(zhuǎn)換,既表現(xiàn)了詩人與明卿友誼的深沉綿長,也流露了對朋友處境的愛莫能助。讀這二句詩,我們也許會想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句,都用了“孤”字,都用了“江”字,李白詩重在寫友人走后的落漠情懷,而李攀龍詩則重在寫自己對友人的懷念,情調(diào)有別,詩境也就不同。
送吳國倫南下后,李攀龍還有《懷明卿》一詩。詩云:“豫章西望彩云間,九派長江九疊山。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侍臣顏?!贝嗽?,推己及友,全站在朋友的處所(豫章,南昌也),體察朋友的行為(西望思友),想象朋友的容顏(秋風憔悴)寫成。兩詩相照,當更能理解前詩的感情真切。一首絕問,二十八字,要寫盡離情別緒,極不易。李氏此詩善造境,善取景,借景借境間接言情,故情感便有了豐富性和形象性。沈德潛稱其詩“七言絕句有神無跡,語近情深”,應在余幾子之上,確為知音言!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六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李杜: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此處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隱和杜牧。)
傳:相傳。
江山代有才人出: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江山:國家。才人,有才華的人。
風騷: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后來把關于詩文寫作的詩叫做“風騷”。這里指在文學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遠影響。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jīng)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xiàn)在讀起來感覺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意了。
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shù)百年(流芳百世)。
此詩反映了作者詩歌創(chuàng)作貴在創(chuàng)新的主張。他認為詩歌隨時代不斷發(fā)展,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也應求新求變,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的詩人。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敖酱胁湃顺觯黝I風騷數(shù)百年。”一句表達了文學創(chuàng)作隨著時代變化發(fā)展的主題思想與中心。
趙翼論詩提倡創(chuàng)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從,詩歌也應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七
作者:姚合
淅淅復修修,涼風似水流。
此生難免老,舉世大同愁。
螢影明苔蘚,鴻聲傍斗牛。
猶分省署直,何日是歸休。
作者:元凜
一年秋半月偏深,況就煙霄極賞心。
金鳳臺前波漾漾,玉鉤簾下影沉沉。
宴移明處清蘭路,歌待新詞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詔,瞥然塵念到江陰。
作者:張說
仲秋金帝起,五日土行昭。
瑞表壬寅露,光傳甲子宵。
陰風吹大澤,夢日照昌朝。
不獨華封老,千年喜祝堯。
作者:張祜
萬古太陰精,中秋海上生。
鬼愁緣辟照,人愛為高明。
歷歷華星遠,霏霏薄暈縈。
影流江不盡,輪曳谷無聲。
似鏡當樓曉,如珠出浦盈。
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檻循環(huán)看,長堤蹋陣行。
殷勤未歸客,煙水夜來情。
作者:項斯
趨馳早晚休,一歲又殘秋。
若只如今日,何難至白頭。
滄波歸處遠,旅食尚邊愁。
賴見前賢說,窮通不自由。
1、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恼髅鳌赌钆珛伞ぶ星飳υ隆?BR> 2、想見廣寒宮殿,正云梳風掠。——辛棄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3、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凈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獏俏挠ⅰ队衤┻t·瓜涇度中秋夕賦》
5、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虾迫弧肚锵孪掠袘选?BR> 6、影留人去,忍向夜深,簾戶照陳跡。——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7、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对乱顾监l(xiāng)》
8、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獎⒂礤a《八月十五夜玩月》
9、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总馈吨星锏菢峭隆?BR> 10、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翖壖病短R?BR> 11、有物揩磨金鏡凈,何人拏攫銀河決?!愤_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12、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醪g《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13、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擬還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14、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搜a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5、露涼時零亂多少寒,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搜a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8、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脝枴赌咔f中秋》
19、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K軾《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
20、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K轍《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八
作者: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家鄉(xiāng)鹿門山隱居,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并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該詩作于730年(開元十八年)漫游吳越之時。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fā)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zhuǎn)到景物描寫上去了??梢娝谶x材和表現(xiàn)上都是頗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吭诮械囊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lián)系,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這里寫一位婦女,每當?shù)较﹃栁飨?、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們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嗎?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和思念家人的情感又驀然而生。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jīng)過一番上下求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試想,此刻那親近的明月會在詩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終究驅(qū)散不了團團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xiāng)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敖逶陆恕保@畫面上讓人們見到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上見不到而應該體味到的,則是詩人的愁心已經(jīng)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這一隱一現(xiàn),一虛一實,相互映襯,長地表現(xiàn)出“日暮客愁新”嗎?“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shù)美。這是一首刻劃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xiàn),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gòu)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nèi)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古詩鑒賞心得篇十九
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
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
驅(qū)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
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
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
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
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
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
侯贏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
功名誰復論。
《述懷》又作《出關》,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詩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淵稱帝初期。當時,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為報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動請纓赴華山以東地區(qū)去勸降李密所領導的瓦崗軍舊部。臨行之際,作此詩以抒懷,表達了他重意氣不畏艱險,誓報知遇之恩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