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心得大全(13篇)

字號:

    每個人都需要總結(jié),因為它是我們成長的見證,也是我們前進的基石。如何認識并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使自己在事業(yè)上取得更好的發(fā)展?以下是一些相關(guān)案例的分析和解決方案,供您參考。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一
    歷時近兩個月終于看完了這本書,原先看這本書是因為村上春樹說這是他最喜歡的書,名人推薦果然不一樣,盡管我不記得自己看過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吧,可能只有1q84,也完全不記得里面的內(nèi)容。
    剛開始看有一些深深的被他的文字吸引,文字場景描寫很有代入感,如果我的想象力足夠,完全能在腦海里還原這些場景。但后續(xù)發(fā)展太慢,看到一半我才發(fā)現(xiàn)這原本是一個推理劇,靠著有始有終的決心才堅持讀下去。就我自己而言,推理劇而言,還是東野圭吾的更吸引人,但對細節(jié)的描寫,人物的刻畫,還是很飽滿的。
    錢德勒描述的是一個腹黑嘴毒善良只憑本心做事的形象,他對錢財無所謂,他諷刺上流社會的制度,他只做自己相信的事,只為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相信特里會做這樣的事,便一直查下去。在錢德勒筆下,馬洛是一個極具魅力,不為強權(quán)正直的人吧?,F(xiàn)實中如果遇見這樣的人,我應(yīng)該會被迷的不要不要的。
    在閱讀過程中,有很多人說這一版的翻譯太差,但對于我而言,讀起來剛剛好,順暢樸實,也許我需要再看看另一版的譯文,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高下吧。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二
    有一部家庭紀錄片的名字叫《我只認識你》,這部紀錄片從2012年一直拍攝到2014年,導(dǎo)演拍攝的是自己長輩的故事,是一部講述的是關(guān)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故事,也是一個關(guān)于記憶、愛與尊嚴的真實故事。這部記錄片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千萬個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的縮影。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漫長的告別》,作者帕蒂·戴維斯,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最小的女兒,最開始看到封面還以為是一部關(guān)于愛情的小說,而《漫長的告別》這部作品實際上是記錄了她陪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度過的最后十年時光,是一部講述親情,陪伴與自我成長的一本書。
    年輕的帕蒂·戴維斯和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一樣,無知無畏,年少輕狂,也差點與家庭決裂,因為父親里根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她才重回父親身邊,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與家庭和解,與家人一起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告別旅途。
    看著父母變老是一件既悲哀又甜蜜的事情。我們會發(fā)現(xiàn),閱歷的豐富、人心的軟化、心胸的拓寬,理解父母與我們終有一死的真相,都會令人既恐懼又敬畏。
    教她如何在浪里避開危險,在夜里如何認星座......也有當(dāng)父親工作越來越忙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卻沒有了隱私和自主性,那個時候的自己內(nèi)心是惶恐的,所以為了證明自己,為了讓父親關(guān)注到自己,她只用用叛逆來裝飾自己。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三
    因為一本書《漫長的告別》,我想寫一篇文,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它讓我開始反省。反省自己是否過于粗暴的對待了生活中需要耐心的部分。
    看這本書的過程,如同書名一般緩慢悠長,我恨不得一目十行,直到看到倒數(shù)第二頁。因為我的粗暴,沒有從漫長的過程中感受到任何端倪,真相來得如此突然,告別來得如此悲傷。我不禁問自己,馬洛是不是早就知道了真相?那早到什么時候?我仔細回想書里的每一個匆匆跑過的轉(zhuǎn)折點,是在進監(jiān)獄之后,可能是在他發(fā)現(xiàn)作家認識特里的時候,也可能是在那個詭異的夜晚。然后我又驚訝的發(fā)現(xiàn)我的記憶深處,雖然某些細節(jié)模糊,在更早的某個和特里喝完酒分手的夜晚,馬洛說過“如果我早知道他。。。我就不會。。?!?。接下來,“我”將經(jīng)歷一場漫長的背叛。
    寫到此時此刻,當(dāng)我開始安靜的回想故事里的每個人物的起承轉(zhuǎn)合,我才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個表達背叛的故事;至少不僅僅是;尤其是這種綿長幽怨的氛圍,時不時的跳出帶著回憶式的喜悅惆悵,像是在表達對失去之人的不舍和真誠付出過的自己的不甘。這種感覺很熟悉很熟悉,像剛失戀后的一兩年。
    馬洛。
    在我娓娓道來遇見特里的這段從美好到陌生的回憶中,我喜歡他的優(yōu)雅,甚至是他的軟弱。為了這份說不上多但卻莫名深刻的喜歡,我甘愿為你尋得一個真相,哪怕是坐牢,與全世界為敵,甚至是在已察覺到了背叛之后。這一路如此風(fēng)塵仆仆,所以我定要與你好好告別。不到最后見你,我都不肯相信你竟會如此欺我;最后我戳穿你其實早就可以來見我,也意味著我從心里承認了我失去了你,然后我自己對人的那部分真也跟著一起失去了。我不僅在跟你告別,我也在跟過去的自己告別。
    特里。
    經(jīng)過了戰(zhàn)爭之后,我就不再是我了。甚至在認識馬洛你的時候,我似乎想起來了一點過去的自己,但終究,我很寶貴的一部分也還是在戰(zhàn)爭之后的折磨抑或是之后的生活中消失了。
    艾琳。
    在我痛失吾愛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就一直在做告別,到了我再婚,到了我再見到”他“,甚至到我不惜把別人當(dāng)作你,直到我死,我才得以告別。我最最親愛的,我是如此忘不了你,也忘不了過去。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四
    緣滅時,道一聲“再見”,悲傷、孤獨而決絕。。
    年少時,甚是不喜離別的場面和愁緒,尤其害怕物是人非的感覺;
    而今,珍惜每一次告別的機會。
    三毛說,那些因緣分而來的東西,終有緣盡而別的時候。
    認認真真的告別,
    告別曾經(jīng)的自己,曾經(jīng)的朋友,曾經(jīng)的情感……。
    昨日難以重現(xiàn),再見已是不同。告別之后,即使再聚,場景不同,心情不同,所思所感亦是不同?;蛟S更好,或許更差。
    其實,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面對的始終是同一個問題。
    只是從前,選擇逃避;如今,勇敢面對,并視之為成長。
    年少時,“理想”往往是某某高大尚的職業(yè),或者閃著光環(huán)的身份;
    而今,“理想”可以只是一個習(xí)慣、一種狀態(tài),或一份情懷。
    愛因斯坦說,我從不想未來,它來得太快。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放下執(zhí)念,感恩擁有。享受相聚,品味孤獨。笑對生活,不負當(dāng)下。
    盡管,“人生只是一場盛大的馬戲表演”,
    我仍然愿意認真演出。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五
    金錢可以帶來快樂,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之后呢。
    就好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一群人的狂歡也掩蓋不了退潮后的孤獨。
    人是社會性動物,除了基本的生存屬性外,還需要陪伴和認同。
    就好像《一句頂一萬句》里“人最后只不過是想找一個可以說話的人”。
    書中一直沒說清楚馬洛到底為了什么在為一個認識不久的人忙前忙后,當(dāng)我現(xiàn)在回想整個故事情節(jié),那5000美金的大鈔應(yīng)該滿足不了他心中的渴望,他是一個缺錢的人,也是一個卻愛的人。
    有時候人死了比沒死強,特里最后的出現(xiàn),是想向馬洛表達什么,是炫耀還是感謝,我想對于馬洛,他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因為他的出現(xiàn)表明,馬洛只不過是個的工具而已。
    馬洛是特里的朋友嗎,肯定是,但也肯定不是馬洛以為的朋友。
    我不需要錢,我只是需要一個人陪我喝杯螺絲起子。
    尋找是有快樂的,尋找也是有代價的。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六
    第一段:告別是生活中必然的一部分,它是時光的流轉(zhuǎn)和人生的反復(fù)。無論是與親人、朋友還是工作、學(xué)校,我們都會面臨告別的時刻。而其中最具挑戰(zhàn)性和情感波動的莫過于漫長的告別。在這段時間中,我從中領(lǐng)悟到了許多心得體會。
    第二段:漫長的告別給我?guī)淼牡谝粋€體會是時間的擠壓。在告別的過程中,時間變得緊迫而寶貴。我們需要在短暫的時間里盡情表達想說的話,訴說心中的故事,傳達內(nèi)心的情感。但時間卻總是不夠用,永遠無法達到徹底的心意。因此,我明白了要珍惜與親人、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刻,及時與他們交流、表達愛意,以免留下遺憾。
    第三段:與此同時,漫長的告別也讓我體會到了情感的輾轉(zhuǎn)。在告別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各種復(fù)雜的情感沖擊,從失落和傷感到感激和恐懼,情緒的起伏無法預(yù)料。但正是這些輾轉(zhuǎn)不斷的情感,使我們更加堅定了對彼此的感情和珍惜。因此,我明白了告別是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告別,我們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彼此的愛意和珍貴。
    第四段:然而,漫長的告別也讓我明白了成長與轉(zhuǎn)變。在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可避免地遭遇改變和不適應(yīng)。生活中曾經(jīng)有許多共同的習(xí)慣、活動也因此終結(jié),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到有些失落。但是,告別也給我們提供了展開新篇章的機會,它促使我們學(xué)會適應(yīng)并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這讓我明白了人生是一個不斷轉(zhuǎn)變和成長的過程,告別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
    第五段:最后,漫長的告別也教會了我感恩與寬容。在與親人、朋友的告別中,我們會意識到他們對我們的關(guān)心和付出。這讓我更加感激他們的愛和陪伴,也讓我更加懂得珍惜他們在身邊的日子。同時,漫長的告別也讓我明白了寬容的重要性。在告別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沖突和矛盾,但寬容和理解能夠讓我們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并成為我們更好地相處的基礎(chǔ)。
    總結(jié):漫長的告別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啟迪。它讓我更加理解時間的珍貴,感受情感的輾轉(zhuǎn),領(lǐng)悟成長與變化,懂得感恩和寬容。告別并不是結(jié)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它為我們帶來了更廣闊的機遇和成長。因此,讓我們擁抱告別,以一顆感恩的心和堅定的決心走向新的生活旅程。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七
    想給四星半。作者的語言確實十分吸引人,現(xiàn)在還記得那個走進酒吧的夢,人們驚訝的如同指揮家手里還未停下的指揮棒。
    作為一部偵探小說,其實我沒有很明白為什么我們的私人偵探對特里這么好,因為他心里某個柔軟的角落被觸動了嗎。我覺得偵探是一個自由自在,懂的如何在當(dāng)時那個風(fēng)雨飄搖的社會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人。他很懂規(guī)則,而且很聰明,也許還很帥,不然不會讓洛林也傾心。
    而特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的面貌在我看來有些模糊,無法概括。只知道他有一道在戰(zhàn)時被炮彈炸出的傷疤在臉上顯眼的位置,有一頭白發(fā),入贅了一位富翁的女兒,這位嬌人給他戴了無數(shù)的綠帽子。故事中出現(xiàn)了很多人物,昨天晚上我甚至還夢到了他們,警察,黑幫老大,那個夢,嗜酒的作家,偷偷用麻醉藥行醫(yī)的大夫,躁郁癥西部牛仔。真的很豐富,作家對這些人物的刻畫。
    再說回整本書,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確。是自殺的女人殺了他丈夫,殺了西爾維婭,然后老頭子想讓特里當(dāng)替罪羊,而特里的兩個黑道朋友讓他偽裝被殺死,最后通過整容手術(shù)把他救了回來。我們的主人公在最后和特里告別了,見了最后一面,至此,故事到此結(jié)束。我們也看到了主人公精彩的推理過程和他某些程度上來說高尚的情懷。這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歷經(jīng)了一切,為了一個朋友。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八
    村上讀了12遍,我至少也得讀2遍吧,里面還有許多情節(jié)語言需要細細體會。
    ——————————。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錢德勒似乎創(chuàng)造了一種后來無者的美國英雄形象:充滿智慧、滿懷希望、深思熟慮、喜歡冒險、多愁善感、憤世嫉俗、叛逆不羈。
    他不單單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的精湛修辭已達到無我之境,他是真正的語言高手,亦是一個視野廣闊的文學(xué)大師。
    他的書經(jīng)得起一讀再讀,他的小說是美國往昔的完美映像,但字里行間歷經(jīng)風(fēng)霜的浪漫主義卻飽滿宛如昨日剛剛寫就。
    喬治說他寫的不是犯罪本身,而是人類精神的墮落。
    比利說錢德勒,每一頁都有閃電。
    他是怎樣的錢德勒,沒有假的,喝醉酒的,在前線服役的,愛上比他大18歲茜茜的,愛貓的,當(dāng)編劇的,寫小說的,孤零零的,死在他鄉(xiāng)的,只有17個人參加了葬禮的,墓志銘上刻著thenewoneisatthefoot(向前一步,就是新生)的。
    為我們所熱愛的,不會被時光所消磨的。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九
    《漫長的告別》讀完了,這部大部頭書足足比一個硬幣還要厚,密密麻麻,每一頁都印滿了文字。這樣的鴻篇巨制對閱讀的耐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不僅如此,外國經(jīng)典小說獨有的復(fù)雜人物名字和錯綜的關(guān)系,更是讓人望而卻步。而什么是熱愛,我想大抵是可以拋開一切困難后的無畏。b站上獻給后浪的宣傳片中說“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讀書,一直是我所執(zhí)著的堅持,這次參加宿州讀書會共讀書目《漫長的告別》,無限感恩宿宿對經(jīng)典書目的挑選。很喜歡。
    對于推理性小說,我一般在早期本科階段會閱讀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先生的,《放學(xué)后》《惡意》《白夜行》《紅手指》等一系列經(jīng)典著作,后期也嘗試改變風(fēng)格在自己的kindle上下載了幾部阿加莎式的古典推理小說,這類文章注重推理思維,“誰是兇手”“誰是嫌疑犯”,而《漫長的告別》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錢德勒的志向不在于推理。一起富家女西爾維婭的兇殺案,自稱“一只獨狼,未婚,中年將至,錢不多。不止一次進過局子。喜歡烈酒、女人、下棋和一些別的事情”的偵探馬洛,卷入一場各行各界對特里.倫諾克斯的懷疑判定嫌疑人的社會案件中。看似是離奇的殺人案件,實則案中有案,謎中有謎,局中有局,牽涉到權(quán)利、地位、金錢、榮譽、愛情、背叛、救贖……一系列復(fù)雜的情感倫理。
    閱讀大部頭書,除了對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背景、高潮的關(guān)注,我其實最感興趣的是作者筆下的人物。愛上了英國作家毛姆《刀鋒》里的男主人公拉里,從此,在外國經(jīng)典小說里看到的主人公都像你!在閱讀時,幾度潛意識里察覺自己是深深愛上了特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猜不透這個角色。特里有很好的氣度和品格,但有些地方不對勁;特里有自己的標準,他也會遵守它們,但那些標準都只是個人的,與任何倫理或道德無關(guān);特里是個好人,因為他有好人的品性。但他與流氓暴徒在一起時與正經(jīng)人在一起一樣快樂——只要那些流氓能說出流利的英語,餐桌禮儀也說得過去。我想現(xiàn)在再去評判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角色,已經(jīng)不能再簡簡單單地用“好”或“壞”來簡單武斷了。特里是道德上的失敗者。我想也是戰(zhàn)爭造成的,也可能他天生如此。在很多方面,特里都是個討人喜歡的家伙。他曾經(jīng)如此地打動。只用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次揮手以及清凈酒吧里的幾杯清靜小酒。
    然后又匆匆告別吧?!八D(zhuǎn)身穿過房間,走了出去。我看著門關(guān)上。我聽著他的腳步聲在仿大理石走廊上漸漸遠去?!蔽蚁?,我愛的那個人大抵是再也不會回來了吧,后來我真的沒有再見到他……
    曾國藩說:“讀書可以改變?nèi)说男郧?,甚至能改變?nèi)说墓窍唷!卑殡S著《漫長的告別》這部共讀書目的結(jié)束,我的細膩情感也被作者錢德勒的文字漸漸建立起來。文中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著實讓人嚴肅、細細品味。無處不在內(nèi)心升起一種對文學(xué)范本的肅然起敬。好書力推,值得一讀。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十
    馬洛為什么會在路邊撿一個酒鬼回去?因為是從豪車里掉落的優(yōu)雅酒鬼嗎?為什么會撿陌生人回家?他的自我安全感為什么這么強?拋開這些疑問,我很向往他們的友情。完全的互相信任,甚至不需要過多的言語。
    馬洛喜歡他,是源于好奇嗎?然后在街邊,在被警察盯著的情況下,依然要幫助這個落魄優(yōu)雅的酒鬼?在交往的過程中,一杯杯的螺絲起子,交疊出無言的交流與信任。這讓我想起了我和我的朋友們。我也喜歡喝酒,喜歡和朋友喝到微醺的狀態(tài)。我有一些朋友,一部分可以無所顧忌的閑聊,一部分可以隨心所欲地相處,還有一些是我的人生導(dǎo)師一樣的存在。
    大學(xué)時的摯友,是高我兩屆的師兄。畢業(yè)要入伍,一天下午突然來跟我說,部隊要進行政審,要找比較熟悉的人了解情況,他的舍友那天沒時間,思來想去也就覺得我比較合適,想讓我過去幫他過學(xué)校的政審。我瞬間就懵了,我們不是關(guān)系不好,反而是太熟悉太了解了,我怕說錯什么會影響到他。想了一下午,最終答應(yīng)了。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主樓前一起訓(xùn)練,周末也時常組隊出去騎行或加訓(xùn)。
    從他那里我知道原來還可以這樣生活,堅定而從容。他的寒暑假基本都是出去做義工,去了麗江,大理,鼓浪嶼……其他的我不記得了。他在各地騎行,多數(shù)時候是一個人上路。七彩梯田,蒼山洱海,318國道,青海湖環(huán)線,海南島繞圈……目標明確而踏實地向前走著。我在校園里,在成都,在宿州,看著他的腳步踏遍大江南北,時而并肩而行,時而微信分享生活軌跡。安穩(wěn)而滿足。我們都在一步步向前,岔路分開,以后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希望不被生活的瑣碎磨掉我們的友情。
    我喜歡的朋友里還要提名一個,richard.此時他在南半球穿著短袖喝冷飲,我在北半球裹著電熱毯瑟瑟發(fā)抖。我們相識與職場,相交于酒場。師兄讓我知道如何去生活,richard教了我如何去浪漫地生活。我們在成都的環(huán)城河邊,曬著太陽,在搓著麻將的大爺大媽中間,玩著游戲喝著雞尾酒,看luke算塔羅牌,我在一旁胡亂翻譯,哈哈。
    我們在他的小公寓里,在理塘的羌寨里紛飛,靈魂隨著野棉花飄蕩了起來。richard早年在海南大學(xué)讀書,大二去韓國交換,隨后去了土澳打工,混了三年拿了畢業(yè)證,認識了土澳luke。現(xiàn)在在土澳的兩年碩士生涯結(jié)束后,留在了墨爾本,計劃買個農(nóng)莊。生性里的自由奔放,極具感染力,或者說蠱惑人心。讓我不由自主的追隨,即便現(xiàn)在兩個小時的時差,周末忙完了還要時不時一起云運動,一起吐槽。
    私以為語言的魅力有時恰恰在于俚語的暗喻,非常貼近日常生活。
    這些就是閱讀后的感想,謝謝王子的開頭,太棒了!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十一
    說一聲告別就是邁入死亡一小步。
    初讀錢德勒,按照我的習(xí)慣,第一次讀一個作家的書必然先去找找他的照片。錢德勒的照片傳遞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傲慢,鐵骨錚錚。我一直相信,相由心生。
    果不其然,他的傲慢在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個字里表現(xiàn)的是那么的淋漓盡致,讓我不免的懷疑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錢德勒的一個側(cè)影。
    和《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這場漫長的告別也是發(fā)生在那個奇跡的時代,藝術(shù)的時代,揮金如土的時代,充滿嘲諷的時代,瘋狂的爵士樂奏響在洛杉磯厚重深邃的夜空中,禁酒令意想不到的導(dǎo)致著享樂主義的盛行。這個時代的偵探小說卻并沒有這個時代的瘋狂,相反的,錢德勒的作品出乎尋常的冷靜,不注重小說場景的描繪和人物心理的描述,而將整個故事融入生活的日常。瘋狂呢?瘋狂融入了小說人物的骨髓,轉(zhuǎn)變成了特里爛醉如泥、窮困潦倒、饑腸轆轆、精疲力竭但卻傲骨錚錚的樣子,轉(zhuǎn)變成了馬洛冷酷而又溫情的高貴的硬漢靈魂。
    馬洛開始了調(diào)查,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為那比萍水相逢多了一點點的友情,上流社會、黑白兩道人人意欲掩蓋,政界法院、新聞媒體出于各自的利益阻攔馬洛??墒且环N傲慢,或者說是優(yōu)越感,讓馬洛一意孤行,不顧重重阻撓將調(diào)查進行到底。
    沒有讀到結(jié)尾之前,《漫長的告別》如同《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姊妹篇。特里用自我毀滅來保全艾琳,就像蓋茨比為那美麗的黛西去受難一樣。正如馬洛所說一百個人當(dāng)中大概能有一對神仙眷侶吧。剩下的都只是在努力維持婚姻。西爾維婭背叛了特里,羅杰背叛了艾琳。婚姻與愛情的虛偽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不堪一擊。當(dāng)自己心心念念的舊情人娶了自己丈夫出軌的的情婦,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都被西爾維婭奪走時,艾琳的報復(fù)也顯得似乎合情理。特里決定用生命來保全艾琳。艾琳如同甜美的海倫,召出了千艘戰(zhàn)船。
    特里是這么的像蓋茨比,白發(fā),疤臉,清澈的聲音,還有禮貌,看上去真像一個還沒喪失赤子之心的人。可惜了,只能停留在真像。
    馬洛猜到了兇手,卻沒有猜到最終的真相。殘酷的戰(zhàn)爭早就讓特里看破了人性,也喪失了赤子之心。他巧妙地用金蟬脫殼的辦法讓自己逃離這場災(zāi)難,并沒有為愛而死。他逃脫了,騙過了所有人,包括馬洛。
    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那樣的話,特里還是一個傲慢而純潔的人。
    這個故事比菲氏的小說殘酷的多,因為《了不起的蓋茨比》寫的不僅是美國夢幻滅的悲哀。它也寫了人類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夢想的頑強生命力,蓋茨比雖九死而不悔的追求就是它最好的印記。而特里卻因戰(zhàn)爭早就失去了人性,一個道德上的失敗主義者,是那場戰(zhàn)爭造就了他,在這本作品里,特里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更沉重的打擊,他用金蟬脫殼的妙計挽救了自己的性命,卻又永遠的丟掉了自己的靈魂。
    當(dāng)然,小說的最后還是給予了我們希望,那個唯一沒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馬洛。那條硬漢,六英尺高,有一雙灰色的眼睛,我猜他長得一定很像錢德勒。不顧黑白兩道的勸阻,毅然決然的調(diào)查真相,追求真實,只為那份比萍水相逢多一點的友情,卻又因真實與特里告別,只因他不愿接受這顆已經(jīng)變質(zhì)的靈魂。
    告別是這樣一個傷感、決絕、又無法挽回的詞呵。這是特里與艾琳的漫長的告別,告別曾經(jīng)的郎才女貌純潔美好的愛情。這是特里與馬洛的漫長的告別,告別那萍水相逢卻為你奮戰(zhàn)到底的友情。這更是特里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漫長的告別,告別那單純高貴為愛無私的赤子之心。
    再見了,特里。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十二
    放下《漫長的告別》,十幾年后的我突然領(lǐng)悟了怎樣來看雷蒙德錢德勒式的小說和文字里的肆意孤獨。
    和村上春樹一樣,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我讀到了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不過不是漫長的告別,是另一本。名字有些相似,叫做《再見,吾愛》。很遺憾,當(dāng)時我并不喜歡,或者說不懂如何去喜歡。彼時作為一個理工科學(xué)霸,一顆文學(xué)青年的心一直被壓制著也可以說尚未萌發(fā),我和很多少男少女一樣,我們讀那個時代的字,我們并不挑選也無所謂喜好,甚至不多去評論,只是單純珍惜一切可以看閑書的時光。在重點高中成摞的試卷試題下,在每天長至晚間十點的晚自習(xí)這般996模式的高壓學(xué)習(xí)下,我們見縫插針地傳看手里的一切東西:有時候是一本《科幻世界》或者《讀者》,有時候是一本不知道誰的盜版余秋雨《文化苦旅》,自然少不了安妮寶貝似傷痕文學(xué),網(wǎng)戀文學(xué)鼻祖《第一次情迷接觸》,偶爾也會拿到一兩本名著……大部分看過就算,也會偶有感動。
    例如當(dāng)年劉慈欣發(fā)表在科幻世界上的《流浪地球》,讓我在晚自習(xí)的桌前,我那一整排習(xí)題集的書架后面流下了淚,例如一本《蝴蝶夢》我不知為何看出了恐怖片的意味,盡然生生的不敢獨自回家。
    一樣的漫長……不同的只是這一次我用“理解”代替了曾經(jīng)的不耐煩。很難有人像作者這樣深刻迷戀“離別”這一件事,他甚至不厭其煩地用幾十萬字將它擴充成一個獨立的優(yōu)雅空間。離別、告別、再見這樣的詞匯和事件中的死亡一起,要把它們統(tǒng)一在這樣一個獨立空間中去欣賞。如果不去理解這一份憂傷的底層和他構(gòu)筑其上的虛無的情感空間,那些描寫和對話就沒有意義,情節(jié)也就將始終無法帶入。
    這一份籠罩其上的虛無情感,在我看實則是每一個人物下淋漓盡致的孤獨。感受到了這份孤獨之后,所有的人物一下子鮮活,所有的對話全部合理起來。
    漫長的告別心得篇十三
    這幾天見縫插針,讀完了手頭上這本厚厚的《漫長的告別》。隨著閱讀的逐漸深入,剛開始不夠清晰的脈絡(luò)越來越明朗起來,一個窮困潦倒、經(jīng)常沒有生計的私人偵探馬洛和用一起謀殺案聯(lián)系起來的各色人等在作者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仿佛就在眼前,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
    如前所述,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私人偵探馬洛因為一次意外醉酒遇上了一名同樣醉酒的男子,而他卷入了一場謀殺案,伴隨著故事脈絡(luò)剝洋蔥似的的層層展開,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現(xiàn)代社會廣闊的生活面,而這個面,很遺憾不是正面、正能量的,而是徹底的暴露了“陰暗的人性和丑陋的人心”,閱讀的時候幾乎都快要窒息了。
    作者在書中也會借主人公之口說出自己的“遠大抱負”,這一點在本書的第36章的開頭兩段顯得特別明顯,作者這樣寫道:“我躺了半個小時,考慮該怎么辦。半個我想讓他繼續(xù)喝,喝到爛醉,看他會變成什么樣子......這種生活交給你了,朋友,我更喜歡污穢骯臟狡詐的大城市?!弊髡咴诿鑼憙蓚€“半個我”的情況時所用的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好好學(xué)習(xí)。
    作者在書中穿插了大量的西方典故,信手拈來,對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描寫的比較深入、細致,看似毫無深意,其實意在筆外,意在筆先。如果讀者不熟悉這些西方典故的話,讀起來就會感到有困難、比較吃力。這從側(cè)面也表明了作者淵博的知識底蘊。
    由于本書原文是外文寫就的,中文版譯者在翻譯原作時,會不自覺地受到母語著作的影響,比如在本書出現(xiàn)了“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中文熟語。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展現(xiàn)“錢德勒式”文風(fēng)的經(jīng)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