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學反思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學反思
    《看月食》(九年義務教材第四冊第19課)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爸爸帶“我”和妹妹看月食,妹妹明白了月食是地球擋住了太陽光的緣故,說明有了科學知識能破除迷信。重點是理解描寫月亮變化的語句和爸爸的話,從中了解什么是月食及月食形成的原因。
    一、“二讀”抓變化。教學時首先要抓住月亮的變化,使學生對月食的過程有個初步了解。要達到這一目標可設計二讀:一讀畫形狀變化的詞“大玉盤——咬去了一塊——小船——鐮刀——眉毛——細鉤——鑼”;二讀找表示時間的詞“慢慢地、接著、一會兒”。從而體會月亮是漸漸變化的,而且在較短的時間里,光亮部分越來越小,后失去光亮。學生在弄懂了月全食現(xiàn)象后再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六自然段,明白月亮變亮的順序與月食正好相反。為了檢測目標達成度,可設計如下練習當堂檢測:
    月食開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一般,接著,像,像,像,一會兒,只留下個紅銅色的圓影子,像。
    過了一會兒,月亮果然又露出彎彎的。接著,像,像,像。后月亮又是圓圓的了,像個大玉盤掛在天空。
    二、”一看”明原因。學生通過“二讀”抓住了月亮的變化,但對月食形成的原因仍不夠清楚。教者要引導學生讀第五自然段爸爸說的話,并借助臺燈、拳頭、乒乓球等實物進行演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明白月食的原因是因為地球轉到了太陽和月亮中間,擋住了太陽光??稍O計如下練習加以檢測:
    轉到了和的中間,了光,
    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
    三、”四問”理線索。在學生對月亮的變化及月食形成的原因基本了解的情況下,教師要指導學生再通讀全文,找出貫穿全文的線索,即妹妹認識的變化??稍O計如下四問啟發(fā)理解:
    1、奶奶講從前人們對月食的說法時,妹妹怎么看的?
    2、月食沒開始時,妹妹怎么說的?
    3、月亮全沒亮光后,妹妹是怎么說的?
    4、月亮恢復原樣后,妹妹又是怎么說的?“四問”使得妹妹由“懷疑”到“明白”的認識變化十分清晰,使學生進一步懂得“有了科學知識能破除迷信”的道理。
    2.小學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學反思
    學習是學習主體的信息加工過程。學習越來越應當成為學習者主動和學習者推動的過程。根據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學生自學,在自學、討論的基礎上達到知識的掌握。這種能動式學習不但使學習過程有效,而且使學習者本身主動而自信。
    《看月食》一課是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第一學期的第14篇課文,文章用優(yōu)美的語言介紹了月食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整篇文章條理清楚,詞句優(yōu)美,讀來瑯瑯上口,文中許多好詞好句值得學生積累、運用。
    針對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在第一教時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已經初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了課文介紹了月食的全過程,積累了部分的好詞好句。由于學生對月食的知識了解不多,特別是月食形成的原因,因此需要在這方面拓展一些知識。
    因此本課教學以學習拓展為主。學生通過看演示,讀課文的方法學習月食的形成過程,理解作者所用的比喻的精妙。這一過程代替了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講解。
    由于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月食資料生動、形象,給學生以感性、理性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后面創(chuàng)造性復述月食全過程做了充分的準備。再由學生按照方法自學月食的復員過程,同時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在交流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積累一定的好詞好句。
    一句名言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了老師教的目的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學。整個教學過程其實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創(chuàng)造條件,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傳授學法,使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
    3.小學三年級語文《看月食》教學反思
    一、以讀為本,書聲朗朗
    語文課堂里的書聲朗朗是語文課的一個特質。讀書更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新課程標準自始至終強調“學生的閱讀實踐”,提倡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因此在本堂課中對文中學生能讀懂的部分可以少講甚至不講,如文章第一節(jié)和后一節(jié)兩種觀點的梳理,還有第四節(jié)爸爸的話,可以采取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鼓勵學生抓住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文字,通過老師的范讀,學生的感情讀、試讀、對比讀、評讀等,來反復品味,在讀的過程中增強語感體驗。好文章不厭百回讀,每讀一遍讓學生所說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學到了什么,把課文內容和詞句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二、觸摸語言,感受母語
    語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作為目標提了出來。文章的精華在詞句之中,詞句中有情感、有氣韻,而這一切不會自動顯露,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靈擁抱語言,感受語言,體味語言。
    對詞句的理解、記憶應該伴隨著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詞時,我先問學生表弟相信誰的話?理解“半信半疑”,與“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詞是什么?能讀出半信半疑的語氣嗎?然后結合后一節(jié)板書“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讓學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樣子,以此來形象地理解這個詞。這樣,這個詞語貯存進學生的詞匯倉庫時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鮮活的。
    我們教學時,還應注意引導學生一步步感受和領悟詞句的內涵,培養(yǎng)語感。如“果然”和“仍舊”兩個詞的理解,分別與第三節(jié)和第二節(jié)的描寫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自然而然悟到他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
    三、動手操作,深刻體驗
    “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頭上”。兒童看別人操作和自己動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學生只有親身實踐,才能有感受,有體驗,進而深入理解。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強調在教學空間里,創(chuàng)設既帶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實際價值的操作環(huán)境,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積極主動的操作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進行實踐活動。如如何讓學生了解月食產生的原因?教師自己在前面用實物演示學生觀看,或花費人力、物力設計三維動畫制作成多媒體,與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效果有明顯的區(qū)別。筆者在教學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小組提供一只三球儀。讓學生自己一邊動手演示,一邊練習說話:“月食開始了,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著,像鐮刀,像眉毛,像彎彎的細鉤;一會兒只留下個紅彤彤的圓影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月食呢?原來地球轉到了太陽和月亮的中間,地球擋住了太陽光,太陽光照不到月球上,就產生了月食?!闭n文中抽象的天象成因,不用教師的講解,在學生自己的操作演示中全明白了,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四、語言實踐,提升能力
    關于月食成因這一科學知識,有些學生一時搞不明白,教師不必在這上作太多的糾纏,學生對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而不是傳說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為,對這一科學常識的掌握不是語文學科本身的任務,我們應把引導學生把這一原因說清楚,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作為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通過創(chuàng)設語言活動的氛圍,讓學生扮演角色文中的父親,把自己讀懂的關于月食的成因告訴大家,在這樣的活動中,記住月食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教學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讓孩子與語言“親密接觸”,讓語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來,繼而在他們的腦中活起來,然后在他們的心中活起來,終嵌入他們的生命歷程。
    上好課學生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紛紛告訴我課文里講的是日全食,我還知道有日環(huán)食,月全食……看到學生這么興趣足,感覺課成功了一半,但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當學到月亮發(fā)生變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這樣親身體驗才能記得牢,而不應該老師全權代勞。此外,在把握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和理解科學道理這兩者間的關系上,還不是佳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