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匯總14篇)

字號:

    教案不僅限于教育教學領(lǐng)域,對于其他工作場景如企業(yè)培訓等同樣適用。教案的編寫需要關(guān)注學生的學情和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diào)整和優(yōu)化教學方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優(yōu)秀教案范例,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一
    一、欣賞并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描寫的美好意境,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jù)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活動中的欣賞、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是重點,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詩中的意境是難點。
    一、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
    二、錄音磁帶配樂古詩《一去二三里》。
    三、視頻圖片一套。
    一、談話。
    1.教師:小朋友,你們會數(shù)數(shù)嗎?我們先來個數(shù)數(shù)比賽吧。從一數(shù)到十看誰數(shù)得準。
    教師:真厲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他把這十個數(shù)字寫在一首詩里,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那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聽古詩《一去二三里》。
    1.聽配樂古詩朗誦《一去二三里》。
    2.討論。
    小朋友,你們聽到了什么?請你把聽到的說出來。
    二、欣賞古詩《一去二三里》。
    1.圖文結(jié)合,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
    播放電視圖片,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幫助幼兒學習古詩。"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說詩人從別處走來,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煙村四五家",看見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四五戶人家,"門前六七樹"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著一些樹木,"八九十枝花"說的是路邊、房前屋后都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
    2.結(jié)合課本圖片,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詩意幼兒翻看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兩個數(shù)字小兄弟,從家里出來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騎著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村里住著四五戶人家,正遇上做飯時間,可以看見裊裊炊煙,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村子里還傳來了雞、鴨、牛、羊、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走近一看,房前屋后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1.教師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幼兒手指字跟著老師一起輕聲朗誦。
    2.幼兒集體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讀準字音。
    3.分組學習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
    四、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jié)束本活動。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圖讀韻文識字。課文是一首古詩,讀來瑯瑯上口,富有兒童情趣。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一幅幽靜美麗的鄉(xiāng)村田野畫面。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我精心設(shè)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效果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xiàn)在:
    一、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近及遠)觀察、了解畫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憑借形象的畫面展開想象,說說看到這么美的景物,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發(fā)言較熱烈,當學生說到看到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時,我就馬上進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學的人文性。可是,在學生說話時,我沒有及時讓學生說出事物的特點,如:()的小橋,()的桃花,()的房子等等??梢娬f話訓練不到位。
    二、誦讀課文理解字義。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是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努力營造著一種讓學生想讀,要讀的氛圍,然后我再范讀,讓學生模仿老師邊讀邊想像,學生讀完后,我就及時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熱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導到學習生字上。但如果在學生熟讀的基礎(chǔ)上,我能及時地讓學生把朗讀與圖片結(jié)合起來理解古詩,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問:當你讀了這首古詩,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會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認識筆畫,指導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整個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時,我首先教給學生筆畫名稱,接著就指導書寫“一、二、三”三個字。我本以為這三個字非常簡單,只要學會一“橫”就什么都會了,卻忽略了剛開始學習寫字的一年級小朋友,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何況要寫好一“橫”談何容易。我在教學時沒有范寫一個,書空一個,再臨摹一個,而是三個字一塊兒范寫、書空、再臨摹。這是我這節(jié)課最不成功的地方。
    總之,這節(jié)課對我來說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這對我以后的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發(fā)。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二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1課時。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豪邁奔放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請同學們一起讀題目《出塞》。揭題《出塞》。
    二、檢查預習情況,介紹作者。
    1、師生共同介紹作者: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人(今陜西西安人。)他擅長寫邊塞詩。選擇邊塞軍旅生活作為寫詩的素材。
    2、小組討論預習生字詞的情況并匯報。
    關(guān)——關(guān)塞。
    但使——只要。
    龍城——地名,又稱盧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帶。
    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漢武帝時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戰(zhàn),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
    度陰山——度,指越過。銀山,指陰山山脈,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
    三、學習古詩(看視頻,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讀:結(jié)合課后注釋,試著小聲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學習:在小組里每位同學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請同學、老師幫助。
    (3)各小組推舉一位同學匯報學習情況。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詩的意思是:還是秦朝的明月和漢朝的邊關(guān),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長征不見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兩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戰(zhàn)的李將軍依然健在,決不會讓匈奴的兵馬度過陰山的。
    四、再讀古詩,體會意境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同學之間互相讀。
    2、互相交流,談談詩中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樂府中的一首軍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他的詩作多以當時的邊塞軍旅生活為素材。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緬懷,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lǐng)的無能,盼望出現(xiàn)良將,驅(qū)逐敵人,保住邊疆。詩中充滿了對國家安危無限關(guān)心的愛國激情。
    五、指導朗讀。
    1、自己讀一讀,試著背一背。
    2、同學之間互相背一背。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三
    1、初步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shù)字詩的趣味。
    2、用拍手、敲擊節(jié)拍的方法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3、增進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提高與同伴協(xié)調(diào)一致為故事打節(jié)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能分析古詩,培養(yǎng)想象力。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nèi)容。
    1、一到十的漢字卡片。
    3、古詩聯(lián)唱伴奏音樂。
    4、積木兩塊。
    一、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師出示一到十的漢字卡片,引導幼兒認讀。
    師:你們認識這些字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古時候啊有一個詩人很偉大,他把這十個數(shù)字啊寫到了一首古詩中,老師把這首古詩讀給你們聽,請你們找一找這十個數(shù)藏到了哪里。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古詩。
    師:你聽到詩歌中都有哪些數(shù)字?猜猜這樣的詩又叫什么詩?(強調(diào)這樣的詩又叫數(shù)字詩)。
    師:老師再來讀一遍這首古詩,請你找一找,除了有數(shù)字,你還聽到詩歌中說了什么呢?(幼兒自由講述)我們一起來看圖說一說吧!
    師: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看一看,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有房子。哦,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著人家呢,這兒有四五家人家,仔細看這些房子上還有什么???對,是煙囪,做飯了,煙囪里就會飄出白煙。想一想,詩歌中是怎么說的???不記得沒關(guān)系,老師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歌,請你找一找,哪一句寫的是這些有煙囪的小房子,(煙村四五家)這些房子錯落有致,可真漂亮!
    這幅圖上還有什么啊?遠處好像也有房子呢!這些房子它的屋頂是尖尖的呢,這樣的房子叫亭子,來我們一起讀一讀。詩歌中是怎么說的'呢?(亭臺——六七——座)對啊,亭子我們說是一座一座的。這些亭子可真古樸美麗!
    對啊,這邊還有大樹呢,這些大樹枝繁葉茂。大樹底下遍地盛開著美麗的花朵。詩歌中是怎么說這些美麗的小花的?(十枝花)。
    好,現(xiàn)在請你來做一朵花兒,美美地開著。
    圖上還有兩個小朋友,你覺得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看到小山村的美麗風景啊,可能決定去逛一逛,瞧一瞧。這么美的風景他們一走就走了多遠?詩中是怎么說的?(一去二三里)。是的呀,天氣真好,我出門走走、逛逛,不知不覺啊就走了二三里路,看到不遠處的小村莊里,有四、五戶人家已經(jīng)冒起了炊煙。我走著走著,又看到路邊有六、七座古樸美麗的亭子,嗯?什么東西可真香??!原來是路邊開著許多美麗的小花呢!
    師:這幅圖畫真美?。 兑蝗ザ铩愤@首古詩說的就是圖上的意思,詩人用短短的四句話說出了這么多的意思,可真了不起?,F(xiàn)在我們來試著朗誦這首古詩吧?。ê⒆永收b古詩一遍,強調(diào)題目要念,題目和古詩第一句一樣)。
    教師提要求:我們朗誦古詩的時候要慢一些、這首詩寫出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那你看到美麗的景色心情是怎么樣的?。磕俏覀兙陀糜淇斓男那閬砝收b這首古詩。(孩子朗誦古詩第二遍)。
    ——(孩子試著做動作)那煙村四五家呢?下面又是哪一句???準備怎么做?最后一句呢?(孩子朗誦古詩第三遍,邊念邊做動作。)小朋友,古人可真了不起,他們表走邊看美麗的風景讓他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感嘆,一首詩就出來了。現(xiàn)在啊,老師就請一個小朋友來做一回小詩人,一邊走一邊來朗誦這首古詩。(引導幼兒做動作,讀出古詩韻味。請一到兩個孩子表演。)。
    嗯,他可真的很像一個小詩人呢!
    三、教師用多種游戲的方式幫助幼兒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
    師:小朋友,古詩我們慢慢讀來還真有一番味道呢!其實呀,我們還可以變一種方式來讀古詩呢!還記得我們之前唱過的《靜夜思》嗎?我們就把它唱出來吧!
    嗯,小朋友們唱的可真好,這樣唱出來又是一番味道呢!
    我們還有更多的方法來讀這首古詩,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還可以怎么讀這首古詩。(教師邊用積木打著拍子邊朗誦詩歌)。
    原來古詩有這么多種有趣的朗誦方法,小朋友們可以下課之后試著用老師這樣打拍子的方法讀古詩,你也可以想想還可以用別的來朗讀今天學的這首古詩!
    幼兒可以愉快,舒暢地朗讀古詩,使幼兒很快地認讀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幼兒接受能力很快,教師也順利完成這次活動,基本達到教學目地。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四
    1.復習鞏固漢語拼音。
    2.認識12個生字,會寫一、二、三三個字;認識一種筆畫一。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觀察圖畫,圖文結(jié)合,初步感受課文的意境。
    教學重點是認字寫字,難點是識別八、入;九、幾。
    生字卡片,插圖(-)的課件,梨樹貼圖,
    與本課數(shù)字有關(guān)的圖片若干。
    第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復習六個復韻母、五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和三個三拼音節(jié)。
    2.激趣導人:開學到現(xiàn)在,小朋友們在拼音工國里認識了許多拼音朋友,也學了不少漢字。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協(xié)助下,到識字王國去認識更多的漢字朋友啦!老師真為你們高興!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快樂地向識字王國動身吧!
    二、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1.看圖說話。
    2.揭示課題:有一首古時候的童謠,說的就是這幅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二里。
    3.指名讀課題:誰能讀讀課題?你是怎么認識這幾個字的?
    4.結(jié)合具體實例,引導同學理解里。
    三、圖文結(jié)合,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圖文結(jié)合,引導同學進一步說說圖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圖上找出煙村、亭臺、花。
    3.教師放慢語速范讀,同學輕聲跟讀(兩遍)。
    四、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同學自由讀課文,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2.全班交流:在這篇課文里,你已經(jīng)認識了哪些字?
    3.讀一讀。
    出示12個生字(帶拼音),指名讀、開火車讀,全班齊讀。
    變序抽取12張生字卡(不帶拼音),開火車讀、小組齊讀、全班齊讀。
    4.擺-擺。
    人人動手,把12張字卡分成兩類擺-擺。
    小組交流:說說為什么這么擺。
    全班交流。
    五、朗讀感悟。
    1.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個人自由讀,同桌互相讀,指名朗讀,全班齊讀。
    2.把課文讀得有感情、有韻律。
    男女生分別齊讀。
    六、課間活動:全班扮演唱《數(shù)鴨子》。
    七、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一。
    1.認識田字格。
    2.引導同學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和橫中線、豎中線、小格。
    3.拍手讀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
    4.指導書寫-。
    教師介紹筆畫名稱橫,范寫一,邊寫邊講述書寫要領(lǐng):起筆稍重,向右行筆要果斷,稍上斜,收筆稍頓。
    同學練寫。
    八、安排作業(yè)。
    1.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用上了本課的生字。
    第二課時。
    一、鞏固生字。
    1.我會認。
    變序抽取字卡,同學開火車讀,全班齊讀。
    做找朋友游戲。
    2.我會記。
    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
    全班交流。鼓勵同學用自身喜歡的方法識記。
    3.我會用。
    摘果子說詞語或句子。
    選生字卡填空。
    交流:我們周圍還有哪些地方用上了這一課的生字?
    二、指導背誦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兩遍。
    2.限時背誦課文:給5分鐘時間,同學各自試著把課文背誦下來。
    3.借助插圖背誦課文:能背誦的看大屏幕上的課文插圖一,還不能背的可以看課文,全班把課文齊背(讀)兩遍。
    4.自由配上動作背誦課文:指名背誦,小組齊背,全班齊背。
    三、指導書寫二'三。
    1.觀察課本中田字格里的范字。
    2.說一說:通過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導同學從橫的長短變化和其在田字格里位置變化這兩方面來說)。
    3.教師范寫二三,邊寫邊講述書寫要領(lǐng)。
    4.同學分別描一個、寫一個,寫完后與范字對比。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5.講評:講評后,同學繼續(xù)練寫。
    四、擴展活動。
    1.把課文背誦給爸爸媽媽聽。
    2.跟好朋友一起讀繞口令,比比誰讀得又準又快。
    繞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說好四和十,得靠舌頭和牙齒。
    誰說四十是細席,他的舌頭沒用力;
    誰說十四是適時,他的舌頭沒伸直。
    認真學,常練習,十四、四十、四十四。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五
    1、結(jié)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jié)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nèi)外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jié)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jù)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huán)境艱苦)。
    4、現(xiàn)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jié):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jié)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guān))。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戰(zhàn)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zhàn)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guān)戰(zhàn)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shù):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zhàn)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zhàn)爭(渴望戰(zhàn)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guān)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jié)課升華。
    四、課內(nèi)外結(jié)合,學習古詩。
    教師印發(fā)詩歌《和平頌》,課后自學,朗誦。
    【板書】出塞。
    明月。
    邊關(guān)家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冻鋈返慕虒W,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在感情。
    2、創(chuàng)設(shè)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一門藝術(shù),對于詩歌的意象的創(chuàng)設(shè)和意境的營造,本節(jié)課做了一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xiāng)中的明月,聯(lián)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shè)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么征人望著那從秦到漢一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fā)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lǐng)略。
    3、讀悟結(jié)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jié)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guān)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愿望回家后,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冻鋈返那皟删鋵懙酶叨饶?,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xiàn)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古詩所表現(xiàn)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xiāng)到自己思鄉(xiāng)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在感情。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詩的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過于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xiàn)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diào)、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六
    本課是識字教學的第一課,課文內(nèi)容大多學生在學齡前已經(jīng)接觸甚至已經(jīng)會背誦,因此本教學設(shè)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理解古詩意境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古詩教學奠定扎實的基礎(chǔ)。同時,激發(fā)孩子識字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寫字習慣。
    本教學設(shè)計抓住古詩教學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七
    1、初步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驗數(shù)字詩的趣味。
    2、用拍手、敲擊節(jié)拍的方法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3、增進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提高與同伴協(xié)調(diào)一致為故事打節(jié)奏的自我控制能力。
    4、能分析古詩,培養(yǎng)想象力。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nèi)容。
    1、一到十的漢字卡片。
    3、古詩聯(lián)唱伴奏音樂。
    4、積木兩塊。
    一、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師出示一到十的漢字卡片,引導幼兒認讀。
    師:你們認識這些字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古時候啊有一個詩人很偉大,他把這十個數(shù)字啊寫到了一首古詩中,老師把這首古詩讀給你們聽,請你們找一找這十個數(shù)藏到了哪里。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做《一去二三里》。
    二、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古詩。
    師:你聽到詩歌中都有哪些數(shù)字?猜猜這樣的詩又叫什么詩?(強調(diào)這樣的詩又叫數(shù)字詩)。
    師:老師再來讀一遍這首古詩,請你找一找,除了有數(shù)字,你還聽到詩歌中說了什么呢?(幼兒自由講述)我們一起來看圖說一說吧!
    師: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看一看,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有房子。哦,這些房子里可能都住著人家呢,這兒有四五家人家,仔細看這些房子上還有什么???對,是煙囪,做飯了,煙囪里就會飄出白煙。想一想,詩歌中是怎么說的???不記得沒關(guān)系,老師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歌,請你找一找,哪一句寫的是這些有煙囪的小房子,(煙村四五家)這些房子錯落有致,可真漂亮!
    這幅圖上還有什么???遠處好像也有房子呢!這些房子它的屋頂是尖尖的呢,這樣的房子叫亭子,來我們一起讀一讀。詩歌中是怎么說的呢?(亭臺——六七——座)對啊,亭子我們說是一座一座的。這些亭子可真古樸美麗!
    對啊,這邊還有大樹呢,這些大樹枝繁葉茂。大樹底下遍地盛開著美麗的花朵。詩歌中是怎么說這些美麗的小花的?(_十枝花)。
    好,現(xiàn)在請你來做一朵花兒,美美地開著。
    圖上還有兩個小朋友,你覺得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看到小山村的美麗風景啊,可能決定去逛一逛,瞧一瞧。這么美的風景他們一走就走了多遠?詩中是怎么說的?(一去二三里)。是的呀,天氣真好,我出門走走、逛逛,不知不覺啊就走了二三里路,看到不遠處的小村莊里,有四、五戶人家已經(jīng)冒起了炊煙。我走著走著,又看到路邊有六、七座古樸美麗的`亭子,嗯?什么東西可真香啊!原來是路邊開著許多美麗的小花呢!
    師:這幅圖畫真美??!《一去二三里》這首古詩說的就是圖上的意思,詩人用短短的四句話說出了這么多的意思,可真了不起?,F(xiàn)在我們來試著朗誦這首古詩吧!(孩子朗誦古詩一遍,強調(diào)題目要念,題目和古詩第一句一樣)。
    教師提要求:我們朗誦古詩的時候要慢一些、這首詩寫出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那你看到美麗的景色心情是怎么樣的啊?那我們就用愉快的心情來朗誦這首古詩。(孩子朗誦古詩第二遍)。
    ——(孩子試著做動作)那煙村四五家呢?下面又是哪一句???準備怎么做?最后一句呢?(孩子朗誦古詩第三遍,邊念邊做動作。)小朋友,古人可真了不起,他們表走邊看美麗的風景讓他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感嘆,一首詩就出來了?,F(xiàn)在啊,老師就請一個小朋友來做一回小詩人,一邊走一邊來朗誦這首古詩。(引導幼兒做動作,讀出古詩韻味。請一到兩個孩子表演。)。
    嗯,他可真的很像一個小詩人呢!
    三、教師用多種游戲的方式幫助幼兒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
    師:小朋友,古詩我們慢慢讀來還真有一番味道呢!其實呀,我們還可以變一種方式來讀古詩呢!還記得我們之前唱過的《靜夜思》嗎?我們就把它唱出來吧!
    嗯,小朋友們唱的可真好,這樣唱出來又是一番味道呢!
    我們還有更多的方法來讀這首古詩,小朋友們你們看老師還可以怎么讀這首古詩。(教師邊用積木打著拍子邊朗誦詩歌)。
    原來古詩有這么多種有趣的朗誦方法,小朋友們可以下課之后試著用老師這樣打拍子的方法讀古詩,你也可以想想還可以用別的來朗讀今天學的這首古詩!
    教學反思。
    幼兒可以愉快,舒暢地朗讀古詩,使幼兒很快地認讀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幼兒接受能力很快,教師也順利完成這次活動,基本達到教學目地。
    小百科:“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shù)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tài),“亭臺六七座,_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八
    1、欣賞并理解古詩,知道是五言絕句。
    2、通過解釋故事的大意,理解故事中“絕”“萬徑”“蹤滅”“簔笠”
    3、幫助幼兒感受古詩的,冰天雪地一片寂靜的意境。
    2、古詩錄音帶一盒。
    一、出示背景圖。
    1、圖上有誰?在干什么?是什么季節(jié)?
    二、完整欣賞古詩。
    1、聽完古詩,你有哪些地方不懂得?
    2、教師通過幼兒的提問,給以解釋。
    3、最后教師完整的解釋整首古詩的.大意。
    三、再次欣賞古詩。
    教師帶領(lǐng)幼兒理解古詩中的一些,字句的意思。
    并讓幼兒說說這首古詩的的語言特點,教師介紹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四、師幼共同欣賞并朗誦古詩,體會詩人的心情。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附古詩: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綜滅。
    故舟蓑栗翁。
    獨釣寒江雪。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九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的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表現(xiàn)了詩人對當時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也對當時黑暗社會進行了抨擊。這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在學習這首古詩前,我讓學生跟著伴奏唱李紳的《鋤禾》,旨在使學生們通過這首古詩理解勞動的艱辛和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從而導入李紳的另一首憫農(nóng)詩。教學中,給學生一個交流的平臺,在自學的基礎(chǔ)上進行匯報交流,讓學生自由品讀感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也就能很快讀懂詩意。我覺得光理解了詩意,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孩子們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讓他們體會到盡管農(nóng)民們一年忙到頭,但是換來的還是悲慘的命運。接著,我問孩子們聽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們都說農(nóng)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憐了,再次對農(nóng)民的同情。
    但是在本堂課中由于前面放得太松,給學生自讀自悟時間多,造成后面內(nèi)容上得太趕,讀都是在走過場,所以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重詩意,輕詩鏡。從作品的存在升華到精神的境界是教學的難點。這里我沒有大膽設(shè)計想象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如:“透過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雙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哭泣著說:“媽媽,我餓,我餓?!崩蠋煼路鹂吹搅艘晃灰律酪h褸的老人正拄著拐杖沿街乞討……”同學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會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教學張力。從情的感染說,使學生感受農(nóng)民生活的極度悲慘。之后再來問孩子們“看到如此令人心酸的一幕幕,你有什么疑問嗎?”來喚起學生的質(zhì)疑,“為什么沒有人來幫助他們,沒人來管他們?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得到了一定的培養(yǎng)。也更加深入的感受到詩人把對統(tǒng)治者不關(guān)心百姓的不滿和憤恨濃縮成了――憫農(nóng);把自己的滿腔愁苦和無能為力都化成了――憫農(nóng);把對農(nóng)民的同情和可憐都融進了――憫農(nóng)。這樣一來就會很巧妙地提升了詩的內(nèi)涵和表達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
    古詩在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長卷中是絕妙的華章,也是人類文化瑰寶。(望廬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絕句詩,詩人李白運用夸張的創(chuàng)作手法,再現(xiàn)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這首詩用字十分精彩,“生”字描寫了煙云冉冉上升;“掛”字化動為靜,贊頌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飛”字生動寫出瀑布噴涌的景象:“落”字則描畫出巨流傾調(diào)的氣勢。“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此詩的精髓之句,比喻奇特、夸張。教師在活動中可通過課件、視頻等手段,讓幼兒感知“銀河”與“瀑布”的壯美之處,充分理解“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的新奇比喻,進一步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1.了解古詩大意,理解“銀河從天上泄落到人間”的比響,體會詩文意境的美好。
    2.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通古詩。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1.播放廬山瀑布視頻,引導幼兒認識瀑布,感受廬山的美。
    提問:你覺得布像什么?來到這么美的地方,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小結(jié):廬山是我國的名山,是一個風景秀麗、令人向往的地方。
    (2)結(jié)合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古詩含義,重點理解關(guān)鍵詞語:“生看”、“掛”、“飛流直下”。
    (3)播放銀河與瀑布的課件,引導幼兒感受銀河的壯美,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的精能。
    3.幼兒嘗試隨著音樂欣賞圖片并朗通古詩。
    (1)教師結(jié)合圖片朗通古詩,幼兒小聲跟念。(請幼兒說說詩人李白當時的心情。)。
    (2)請幼兒閱讀《我愛你中國》第32頁,指讀古詩《望聲山瀑布》。
    (3)請幼兒配樂朗誦古詩。
    4.請幼兒玩游戲“詩畫配對”,感受中國古詩的魅力。
    附
    日照香爐生紫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在反復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礎(chǔ)上,學習用齊唱、輪唱等方式演唱歌曲
    2、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憫農(nóng)》情景劇
    3、節(jié)奏卡農(nóng)游戲經(jīng)驗
    4、會念古詩《憫農(nóng)》,了解古詩大意
    活動過程:
    一、進場
    師:(出示郊外風景圖片)今天,老師帶你們?nèi)ソ加?,好不好?背好你的小書包,我們出發(fā)了!
    (教師彈奏歌曲旋律,師幼作郊游狀)
    二、復習古詩《憫農(nóng)》
    師:(出示農(nóng)民鋤禾圖片)看,這是誰?他在做什么?(農(nóng)民伯伯在種糧食)
    師:這么大的太陽,農(nóng)民伯伯還在地里干活。糧食真的來之不易。有一首古詩也是說的這個意思,你們知道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嗎?(憫農(nóng))。你們會念嗎?我們一起來念一念。(啟發(fā)幼兒有節(jié)奏地念,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三、節(jié)奏卡農(nóng)游戲《憫農(nóng)》
    師:現(xiàn)在農(nóng)民伯伯兩小塊地,要我們分成兩組,第一組先種,第二組后種,你們行嗎?
    (啟發(fā)幼兒說出同時結(jié)束規(guī)則)
    四、看情景表演,完整感受歌曲
    師:有一群樂于助人的小朋友,他們也在幫助農(nóng)民伯伯種地,我們一起去看看。
    五、初步學唱歌曲
    師:剛才這群樂于助人的小朋友種地的時候,唱的什么歌啊?怎么唱的???誰來學學看.
    (幼兒說出一句,教師重復唱出,配鋼琴伴奏)
    六、齊唱歌曲
    師:(出示農(nóng)民鋤禾圖片)農(nóng)民伯伯種地這么辛苦,我們也去幫幫他。
    (啟發(fā)幼兒唱出強弱規(guī)律:鋤地要用力)
    七、輪唱歌曲
    (啟發(fā)幼兒輪唱歌曲,嘗試同時結(jié)束)
    八、活動結(jié)束
    師:小朋友們,時間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背上小書包,回家落!
    (鋼琴伴奏)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二
    課件,圖片,錄音,米飯,場地布置(雜草地)。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詩句意思,感受農(nóng)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引出主題,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師角色扮演并提出問題。
    提問:你們知道香噴噴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嗎?農(nóng)民伯伯是怎樣種地的呢?
    2.看圖片,理解古詩大意。
    (1)師:當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的時候,我扛著鋤頭去種地。(出示教師角色表演時的種地圖片)。
    你種過地嗎?和我一起去怎么樣?今天你們可要幫我的忙,把地里的雜草拔光,要仔細地一個挨一個地拔,千萬別漏掉哦。(幼兒體驗拔草,體會農(nóng)民鋤地的辛苦)。
    提問:為什么不想拔了?(太累了,太辛苦了)。
    (2)邊出示圖片,邊提問。(出示第二張圖片)。
    太陽照到身上什么感覺?熱了會怎么樣呢?(流汗)。
    (出示第三張圖片)。
    小結(jié):我看到糧食變成餐桌上的美食時,就更高興了。
    (出示第四張圖片)。
    提問:可有時候我還是會生氣,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出示第五張圖片)。
    提問:為什么我會生氣呢?
    3.看動畫,聽錄音,進一步理解古詩。
    (1)聽古詩,說詩名。
    提問:誰聽到了古詩的名字,是什么?
    (2)看動畫,欣賞古詩。
    (3)觀看動畫,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提問:大米和所有的糧食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們吃飯時,應該怎么做呢?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三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三年級時學過一首古詩《夜宿山寺》(齊背),這首詩是誰寫的?是抓住哪一個詞來寫的?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認為李白的詩有什么特點?(緊扣題眼,展開想象,且想象豐富,氣魄雄偉)。今天,我們再一次來領(lǐng)略一下詩人的這種浪漫風格。
    二、緊扣題眼 品詞析句
    (二) 學生自讀課題,探索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一]:課題中的望就是遠望的意思。(或遙望……)
    [自主探學]:
    1、你能到課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嗎?
    2、自課課文,品味詞句,找出理由??刹捎靡韵聦W習步驟:
    (1)讀:讀準字音,讀通全詩。
    (2)想:這首詩大致講的是什么意思。
    (3)找:找出相關(guān)詞句。
    (4)品:品味詞句的意思。
    3、交流評議:重點讀通全詩,理解“遙看”的意思,大致說出詩人所看到的景象,整體感知古詩的內(nèi)容。
    lu lu
    [發(fā)現(xiàn)二]:詩人李白是到廬山游玩的。(指導書寫廬)
    [自主探學]:
    1、根據(jù)平時的課外積累說說廬山的情況。
    2、再讀課文想象廬山的特點。
    3、觀看廬山光碟,進一步感受廬山的情況。
    (光碟中語: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山峰重疊,非常雄偉壯麗。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爐峰,因為山上常有云霧籠罩,在陽光照耀下有紫色霧氣升騰,像正在焚香的香爐一樣,所以取名叫香爐峰)。
    4、細讀第一行詩,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描繪的意境。(日:太陽,生:升騰, 煙:云霧。)
    [發(fā)現(xiàn)三]:詩人李白看到的是廬山的瀑布。
    [自主探學]:
    1、細讀古詩,想象廬山瀑布的特點。
    2、觀看多媒體課件(靜態(tài)遠景),直觀感受,品味“掛前川”的意思。(掛:表明瀑布垂直而下,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tài),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的贊嘆。川:河流的意思)
    3、再觀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近景),體會瀑布從山下流下的動人情景。
    4、精讀第三、四兩行詩,品味“飛”、“三千尺”、“九天”的意思。
    (“飛”突出流得快,流得急,“三千尺”寫出了瀑布的高和長,“九天”進一步突出瀑布的高和長,真切地寫出了瀑布的新奇、壯觀。)
    5、默讀全詩,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說古詩的意思。
    6、輕聲背誦詩,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7、交流評議。
    (1) 誰能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瀑布給你的印象,可運用多種形式說出你的理由。如:畫一畫,演一演,說一說。
    (2) 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李白說些什么?
    (3) 再讀古詩,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刹捎靡韵聦W習步驟:
    a、讀:讀出語氣、節(jié)奏、重音。
    b、說:說說自己為什么這么讀的理由。
    c、議:評議讀法,注意把握節(jié)奏、語速、重音,讀出詩美。
    d、悟: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
    e、詠:將自己的情感讀出來。節(jié)奏和重音可以這樣處理:(僅供學生參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最后一句輕讀)
    三、學法遷移,感悟創(chuàng)新
    1、同學們想做李白嗎?請在座的小李白模仿老李白寫詩的方法,觀察一下教室門前的花壇,(可看錄像,可站在座位上透過窗子觀察)寫一首詩。
    2、學生試作
    3、評析學生習作,再次體會《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精美詞句。
    (1)學生讀自己的詩作,并說說自己是從《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哪些地方得到啟發(fā)的?再次賞析詩句,體會“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進一步明確文中這些詞都是圍繞題眼來寫的。
    (2)再讀課文,品味詩句的精美
    (3)根據(jù)評議結(jié)果,自我糾正,注意從題眼入手,借景抒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五、作業(yè):
    依照本文寫法,觀察一處景物,再練習寫一首小詩。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要引導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guān)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著這一思想,本課教學著力引導學生從題眼入手,品詞析句,一改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之法,讓學生通過說詩悟意,想意悟境,畫圖悟美,讀詩悟情,寫詩悟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感悟廬山瀑布之美,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之情,積累語言,在讀中感悟,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扣住題眼,從題眼入手,自讀感悟,適時跳出題眼,走向生活,最終又回歸題眼,升化感悟,引導學生在教材與生活之間走個來回,使古詩教學生活化、趣味化。
    大班語言古詩一去二三里教案篇十四
    1、理解古詩內(nèi)容,學習有感情、有節(jié)奏的朗誦古詩。
    2、喜歡誦讀古詩,并萌發(fā)幼兒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瀑布的圖片或光盤
    小朋友們,你們見過瀑布嗎?今天老師帶來了瀑布的光盤,我們一起來看看瀑布吧!
    提問:你們覺得瀑布像什么?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唐朝詩人李白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古詩《望廬山瀑布》。
    你們聽聽詩人覺得瀑布像什么?
    (二)學習《望廬山瀑布》
    一、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提問:
    1、這首詩是誰寫的呢?
    2、你們聽到詩中寫了什么?
    1、解題,介紹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確:遠看?!皬]山”是個山名,在江西省北部,臨長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qū)。誰去過廬山,或在電影、電視中見過,請一位同學說說他所見過的廬山的景色。
    2、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會感情。
    (1)“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
    “煙”,指的不是炊煙,也不是哪兒冒出的煙,而是指云霧。山峰高聳入云,峰上云霧繚繞,下面水氣升騰,整座山峰籠罩在煙霧之中。陽光一照,煙霧便呈現(xiàn)出絳紫的色彩,飄飄悠悠,縈繞山際。多美??!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遠遠看去。
    “川”:指大河。
    “掛”:懸掛。
    遠遠望去瀑布像是掛在山前的一條大河。這句詩掛字用得好,因為瀑布在不停地流動著,從動態(tài)上看,就像一條巨大的河流,但平時河流都是流淌的,而這一瀑布卻由上而下地高懸,所以詩人用“掛”這個字寫出瀑布外形的壯觀。同時通過“掛”這個字使人體會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勢陡峭,僅僅通過一個字就寫出了瀑布的磅礴氣勢。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形容瀑布飛快地流下來,像飛一樣。
    “直下”:直下來。
    “三千”:不是一個確數(shù),形容瀑布很長。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從陡峭的山上筆直地飛快地流下來,足足有三千多尺長。
    提問: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三千”不是一個確定的數(shù),只是夸張地說出瀑布很長,氣勢很大。
    (4)學習第四行詩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懷疑。
    銀河:也稱天河,由許許多多恒星構(gòu)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現(xiàn)出一條明亮的光帶,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銀河。
    九天:古時傳說天有九層,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層,也就是天的極高處。
    這瀑布真像是銀河從極高的天上落下來了。在這句詩里,“落”和“掛”一樣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fā)生了變化,無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人間。
    (三)反復朗讀全詩,體會感情進而背誦全詩。
    1、教師出示具有一定分隔符的古詩板書,讓幼兒誦讀。
    2、讓幼兒體會祖國山水的壯美,萌發(fā)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