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應該重視心得體會,將其作為一種寶貴的財富,不斷積累和分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一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外交家。在他的一生中,有許多重要的著作和講話記錄,其中《毛論語》是其中之一。這篇著作以對自身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追求為核心,涵蓋了許多有關人際關系、道德倫理等方面的觀點和觀點。通過研讀《毛論語》,我深受啟發(fā)和感動,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和教訓。
第一段:《毛論語》凝聚著毛主席的智慧和深思熟慮。在他的著作中,他談到了許多啟示和隱喻,這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毛論語》的第一章,毛主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就具有潛在的善良和正義感。這個觀點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堅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善良之處,只要我們能夠發(fā)掘和激活它。
第二段:《毛論語》中的一些觀點深深地刺激了我的思維和思考方式。例如,毛主席寫道:“四十而不惑”。這一觀點讓我意識到,在成年之后,我們應該超越自我,擁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我們應該遠離膚淺和狹隘,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世界。此外,毛主席還提醒我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告訴我們親身經歷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我們的經驗融入到我們的人生道路中。這些建議和觀點引導著我思考人生中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激發(fā)了我對未來的希望和奮斗。
第三段:《毛論語》中的某些觀點對我在工作和學習中的態(tài)度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是毛主席對教育的關注和思考。他寫道:“教學相長,學會為師”。這句話告訴我,教育不僅是老師教授給學生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互相學習和分享,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此外,毛主席還提醒我們:“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必須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通過這些觀點,我認識到在實現個人目標和夢想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段:《毛論語》中深刻的道德觀點對我的行為和與他人的相處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毛主席提出了“仁者愛人,人心歸善”這一觀點。這句話告訴我,無論處于什么環(huán)境,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應該保持善良和友好的態(tài)度,尊重他人,助人為樂。此外,毛主席還提醒我們:“為民請命,復仇何難”。這句話鼓勵我服務于他人,為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觀點引導我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更加公正、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五段:總結一下,通過閱讀《毛論語》,我從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教訓和思考。這本書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毛論語》,我學到了關于道德、人生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教訓。我將繼續(xù)研讀這本書,不僅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毛主席的思想,更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他的智慧來指導我的行為和決策。通過研讀和應用《毛論語》,我相信我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幸福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二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鬃釉谝簧慕虒W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鬃舆M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优囵B(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F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挥袑η笾麖妳s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鬃拥倪@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鬃拥慕虒W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币庵割伝貜膩聿幌蛩岢霾煌囊庖?,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姡鬃邮情_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瑰寶的代表。閱讀論語,可以讓人深入了解儒家思想,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在我看來,論語中的智慧箴言和道德準則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反思。下面我將就其中四個方面的感悟進行闡述。
首先,論語中強調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在《學而》篇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告訴我,只有真正喜愛學習,并從中得到樂趣,才能夠真正地掌握知識。同時,孔子還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味著知識的取得不僅僅是靠死記硬背,而是要結合實際,注重實踐,才能夠使知識變得有意義。這讓我深刻理解到,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樂趣和態(tài)度,而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
其次,論語對于做人的道德準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為政》篇中,孔子說:“政者,正也。”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于做人做事的正直的追求。由此可見,一個人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行為準則。通過讀論語,我深刻領悟到做人的最高準則是誠實守信,待人以真誠和善心。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夠積累到真正的財富。
再次,論語熔鑄了孔子的高尚人格和智慧??鬃邮且晃粋ゴ蟮乃枷爰?,他通過自己的言行樹立了儒家的典范。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說:“父母生我,毋蔭蔽我。朋友死我,毋桎梏我?!边@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于父母和朋友的關愛之情。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人,他將父母和朋友的利益凌駕于自己之上,這種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同時,孔子的智慧也展現在他言談之間。他反復強調,一個人應該學會自省和修身,而不是只關注他人的過錯。這種智慧觸動了我深深的內心,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點,而不是片面地看待自己的不足。
最后,論語也給了我一些對于人生的思考。在《里仁篇》中,孔子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边@句話意味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人生的短暫性。通過這句話,我明白到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抓住當下,珍惜時間。同時,論語中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也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之一。因此,從論語中我學會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總之,論語是一本啟迪人心的經典著作。通過閱讀論語,我深刻體會到修身、做人、智慧和人生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更加積極地關注這些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做人的道德準則,爭取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四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影響著無數的人。《毛主席論語》是毛主席一生思想實踐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具有歷史的價值,更有著現實的意義。在讀毛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感毛主席的偉大智慧和豐富思想,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將從學習動力、價值觀、人際關系、人生哲理和實踐指導等五個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動力。毛主席在論語中揭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目標和方法,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鞭策著我奮發(fā)向前。毛主席曾說:“我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毫不動搖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边@句話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明白了自己要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毛主席論語中提供了一種學習動力,讓我明白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做出貢獻。
其次,價值觀。毛主席論語中有很多關于人民利益、社會公正和個人價值的論述,給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毛主席指出:“人民利益始終是最高的利益?!边@句話讓我明白了個人利益應當服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應當以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毛主席也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責任感的公民,要遵守社會規(guī)范,誠實守信,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這種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著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能夠正確看待世界,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
再次,人際關系。毛主席論語中的很多論述都提到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毛主席說:“民主是階級斗爭的尖銳刀刃?!边@句話告訴我們,在人際關系中要保持平等、公正,同時也要守住原則,用正確的思想引導他人。毛主席還強調了親情、友情和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他說:“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間,要盡心竭力建立情感聯系?!泵飨倪@些論述讓我明白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不僅要注重個人利益,還要對他人負責,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接下來,人生哲理。毛主席論語中的很多論述都是關于人生哲理的,他教導我們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毛主席說:“當家作主,學點本領?!边@句話告訴我們要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要不斷充實自己。毛主席還強調了樂觀進取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他說:“要有光明的前途,要有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造。”這些論述給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在于為人民服務,不斷追求進步和發(fā)展。
最后,實踐指導。毛主席論語中的很多論述都是關于實踐的指導性原則,他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要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毛主席說:“抓住實際,抓住階級斗爭,抓住斗爭中的批評和自我批評?!边@句話告訴我們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要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斷改進自己。毛主席還強調了實踐的觸角要伸向群眾,要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群眾的需要,找準工作的方向。這些論述給了我實踐方面的指導,讓我懂得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進步和成長。
通過閱讀和思考毛論語,我深感毛主席的偉大智慧和豐富思想,他的論述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將繼續(xù)學習和研究毛主席的思想,把它們融入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并以實際行動踐行毛主席的思想。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毛主席的論述,我們一定能夠為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五
似乎很久,沒有放下手機,好好的運用一絲時光去潛心閱讀;似乎很久,沒有在意遠方家園父母的關心和問候,淡卻了慈母游線和臨行密語;似乎很久,沒有再放下身邊的事務,選取一個陽光適宜的日子,去好好貼近山川田野,感受天蒼與野茫。
似乎很久,這是一個半命題。半命題總是給人一種遐想的空間,不同與無命題與命題。因為它既給你限定了范圍,又給了你發(fā)揮的余地。
有時,當你拿起一本泛著歲月年輪的老書,靜靜的回想。人生不就恰好處于這半命題的狀態(tài)下么于是乎,我們每個人承載著生命的最初的起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夢想的路途上經歷著一系列的轉變,最后在肆意揮灑的畫卷落款上,重重地刻下一筆屬于自己的“合”。
在這一切的過程中,無論我們的出發(fā)和落腳,我們靈魂深處的那種文化傳承,自始至終都陪伴我們左右。在我們犯錯誤時告誡我們何為對,何為錯。在我們正確的時候,告訴我們要不急躁,不驕傲。我們往往都很難想象,這些文化力量對我們的潛移默化是深刻而又巨大的。因為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以根為精神氣源,我們才能在這一條條追求理想,追求“中國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始終如一。
中國文脈,潛流暗涌。諸子百家,燦若群星。要找到中華文化的根,就務必要回到幾千年前的那個“軸心時代”,而軸心時代之一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上正在上演的是人類禮貌發(fā)展史上一個光輝的圖景,后人稱之為“百家爭鳴”。說到那里,也就不得不提那個被稱當時兩大顯學之一的“儒家”,而儒家文化也是中國此后幾千年來的文化主流,也是在不斷吸收各家思想最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國學,自此始也。
也是似乎很久,不曾拿起那本被北宋名相趙普稱為“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儒家經典。這本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行以及他的學生弟子的言語行事。是四書五經之一,我想,若想尋找那儒家文化自身的秉性氣息,也不外乎從此尋覓吧。事實上,我們個人從小就接觸《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等名篇名句,都已經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先賢教誨。然而,誦讀,閱讀,精讀卻不是一個意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本書,一本經典,每一次的品析,每一次的領會都不盡相同。楊伯峻先生版的《論語譯注》在民眾,和學術界都備受好評,楊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學語言學功底,在他多年的考據和修正下,他的譯注自當是初學者們研習經典讀物的不二之選。
翻讀《論語譯注》之后,以前閱讀原著經典時許多不解之處都有所明了,在通假與諧音之處的糾結也漸漸被理清。文有神,書有魂。閱讀的越多,越能感受到一本書,一部經典,便有一個自然的魂魄在與讀者的精神思維進行著對話,盡管時光荏苒,文字傳承著思想卻不曾被歲月消弭,千年前的家園景象,學者間的你來我往,諸侯國間的兼并之戰(zhàn),稷下學宮的王霸之辯等等都似乎歷歷在目。要談起論語,我覺得應當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說起最為搞笑。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故事是這樣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鬃诱f:"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說話了。你們經常說:'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么你們采用什么措施呢"子路急忙回答道:"一個擁有千輛戰(zhàn)車的中等國家,夾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別國把戰(zhàn)爭強加給它,上天又在兵災之后降給它饑荒之災,如果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過了三年,能夠使人民個個都有勇氣,并且明白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問:"冉求,你怎樣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過了三年,能夠讓這個國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禮樂只能等待賢人君子來干。"
孔子又問公西華:"赤,你的志向如何?"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我能夠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學著做好某件事。不論是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論是諸候會盟、朝見天子的事,我期望能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作贊禮和司儀的人。"
孔子又問曾晢:"點,你的志向怎樣樣呢?"
曾晢彈瑟的聲音漸漸弱了下來,"鏗"地一聲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說:"我的志向跟他們三位說的不同。"
孔子問道:"有什么妨礙?但是成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曾晢回答說:"暮春的時候,夾衣已經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個成年男子,六七個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
孔子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我贊成曾晢的志向??!"
那是因為在我們閱讀傳承多載的古書名著時最怕的就是出現誤讀,而非“己讀”。古今注解論語者,多如繁星。而誤讀者因因相襲,比比皆是,或固守成見,或依文衍義,或妄發(fā)新義。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說,《論語》的詞句,幾乎每一章節(jié)都有兩種以至十多種不同的講解。一方面,是由于古今人物引用《論語》者“斷章取義”的結果,另一方面,更有許多是由于解釋《論語》者“立意求高”的結果。楊先生還指出,我們不必去反對“斷章取義”的做法(這實在是難以避免的),但是不要認為其斷章之義就是《論語》的本義。
解讀經典,辦法是將前人的理解或觀點拿來予以析理,因為那里更接近事實真相的源頭,更可靠些。所以我們讀《論語》當然要借用古人之思維,加之以其歷史背景,從而探求古仁人之道。所以對于上文的理解,我們要從儒家的核心思想做解讀,孔子一生追求復古周禮,崇尚禮制。他對曾點的認可實際是對曾點遵循禮儀生活的認同。
當然,我們后代閱讀這部孔子言行之書時,會對孔子的保守,倒退做出質疑。但是我們萬萬不能否認的便是孔子帶給我們的震撼——一個中國第一代圣哲的精神背影??鬃邮亲钤绲男袆优桑幌颉霸诼飞稀?。周游列國,風燭殘年之軀卻也要步步前行,去宣揚自己的學說,也去求學于飽學之士充實自己的理論,完善自己的學說。閱讀完論語,我們更可能的喜歡上的便是這樣一個“孔子”的形象。至善、寬厚、優(yōu)雅、快樂、他在自己一路的苦旅中,讓我們永遠感覺到這個老人的溫暖與真切,讓君子充滿著魅力。
閱讀《論語》能夠說是閱讀一代宗師的言行一生,也能夠說是閱讀一個影響中華文脈與精神氣脈的學派起源?!白釉唬骸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無論何時,那位耄耋老人的諄諄教誨至今仍回蕩在孩童的朗朗讀書聲里,沉積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立志向前的道路里,在筆墨氤氳之間,山水相映,讓我們始終有一個精神的指引,在芳華里書寫剎那而又恒久的奇跡。
抿一口茶,滌蕩兩三縷思緒。是啊,似乎很久,沒有再去好好讀書了。還記得《中庸》里的那句箴言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睆V泛的獵取,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進而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書籍,經典,必當是應長久地去翻閱與誦讀。在讀的時候也不能忘了讀書之法。合上《論語》,已然是一個時代,再次翻開,嘴角微揚,又會是一個新的篇章。
論語心得體會2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六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七
聽說《論語》是一本語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后來就成了《論語》。因為不太喜歡古文,從沒認真學習過。當學校發(fā)給我這本書,我曾經壓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還看這些沒用的玩意浪費時間,心里在想學校也不怕花錢,在開教研活動前李艷艷老師還依依不舍的拿著《論語》在看,并說這本書很好看,之后有時間我就看一看,通過學習,我才開始走進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本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說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說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他自己的解說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看《論語》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立覺茅塞頓開,通篇讀后,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于丹在《論語》心得開篇就提到:無言也是一種教育。作為一名教師,對于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我把它理解為言傳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對于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如果言傳有余,而身教不足,那么它的說服力是非常蒼白的,倒不如身體力行更能讓人信服。小學是對孩子教育的啟蒙時期,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談舉止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在世風日漸浮躁的今天,無言教育更是彰顯出它的難能可貴,無言就是要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甘于寂寞;無言就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相信言傳身教必能結出累累碩果,愿無言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蔚然成風!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段話在《論語通譯》中是這么翻譯的: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尋求答案而又尋求不到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開導他。教他一個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幾個方面作出反應,我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在很多篇章都論述了有關于教與學,但我對孔子的這兩段話記憶猶新,可能這讓我想起了現在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想任何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上課內容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吸收進去,并且學生對我們所教的知識能舉一反三。但是我們又不能回避看到有些學生眼睛看著黑板,人卻不知已神游何處。學習的時候他們看的不是課本而是參考書,考試前把里面的整理、題目當成救命丹,公式怕記不下來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張紙上,臨考前再強迫記憶。平時考試時可能結果不錯,不過真要他對所學的知識有完整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孔子一句"不復也"道出心中無限"悲涼",但現實中我們的老師能那么輕易放棄嗎?不能。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在教給他們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習慣。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八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它以語錄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他們之間的對話,對于我們了解儒家文化和道德倫理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論語》的文言文較難理解,但通過研讀《論語》,我深受啟迪和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下面我將從教育觀念、人際關系、修身養(yǎng)性、治國理政和人生價值等方面,談一談我對《論語》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教育觀念
《論語》中提到了許多關于教育的觀念。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主張平等教育,強調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他自己的教育。這給我很大的啟示,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不應簡單地以分數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潛力。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追求升學率和成績。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方面,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這一原則也被稱為“格物致知”的基本道德準則。這告訴我們要善待他人,不要去傷害別人,要對他人有同情心和包容心。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權益和感受,與他人和諧相處。只有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同時也能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更要考慮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做一個善良、寬容、正直的人。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
《論語》中強調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君子不器”、“修己以安人”等論述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和諧。只有通過修煉自己的品德,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道德和修養(yǎng)的人。修身養(yǎng)性不僅僅是對外在行為的要求,更是對內心境界的要求。我們應該追求內心的自由、寬容和真誠,摒棄虛榮、浮躁和狹隘的心態(tài)。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和解決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四段:治國理政
在《論語》中,也有一些有關治國理政的觀點。孔子提出了“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觀點,強調為官者要有擔當,立志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而不是追求個人的名利。對于當代的我們來說,這一觀點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治理一個國家需要深厚的道德和才能,需要為人民的福祉和幸福而奮斗,不能只追求個人的功名和利益。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建設法治社會,不僅能夠為國家?guī)矸睒s和進步,也能為個人的精神追求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第五段:人生價值
《論語》中還涉及到一些有關人生價值的思考??鬃犹岢隽恕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他認為知識只有應用才有價值,只有喜歡才有真正的價值,只有快樂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這一觀點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積累和成就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能夠享受人生的快樂和幸福。我們應該積極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中找到快樂和滿足,以此來豐富自己的人生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結起來,《論語》是一部對于我們了解儒家文化和道德倫理有著重要影響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并體悟《論語》,我深刻認識到教育觀念、人際關系、修身養(yǎng)性、治國理政和人生價值等方面的重要性。我相信,《論語》中所蘊含的智慧和道理將繼續(xù)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九
《論語》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化經典之一,它記載了大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通過閱讀《論語》,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從中汲取智慧,豐富我們的心靈。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探討《論語》給我們帶來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尊師重道
孔子強調對師長的尊重與道德約束,他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至理名言告誡我們要遵循禮儀,不僅在對待師長時要如此,與人為善、待人誠懇也同樣重要。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尊重師長和他人的行為紀律仍然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
《論語》中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教誨非常豐富??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兩句話有力地表達了他對學習、友情和包容心態(tài)的重視。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與朋友交往,我們可以增進友誼和歡樂;通過寬容待人,我們可以培養(yǎng)出高尚的人格品質。修身養(yǎng)性并不僅僅是注重外在的美,更是對內心品質的追求。
第四段:謙虛謹慎
孔子注重謙虛虛心與人交往,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句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交流中要保持謙虛之心,并且能夠妥善處理意見分歧。作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知錯能改,懂得聽取他人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常懷謙虛之心,舉止端莊、謹慎從容,以避免因傲慢自大而造成的不必要矛盾與沖突。
第五段:誠信為本
誠信是孔子倡導的重要價值觀之一。他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边@句話告訴我們要與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忠誠和真誠來面對他人。在現代社會中,誠信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誠信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形成長久的合作關系。通過學習《論語》,我們明白了誠信的重要性,并深刻認識到只有誠信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結尾段:總結并展望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深刻的洗禮和啟迪。通過尊師重道,我們維系了人際關系,培養(yǎng)了良好的品性;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提高了人格修養(yǎng);通過謙虛謹慎,我們處理了人際沖突;通過誠信為本,我們建立了可靠信譽。《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君子,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這些智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我們能夠在實踐中貫徹這些學問。只有在實際生活中用智慧行動來踐行《論語》的教導,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這些道理的深意,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
學習傳統文化以來,對照圣賢的教誨,我們一直在努力地自省、修身。所謂的修身,就是不斷修正自己這顆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和行,不斷地改錯,改錯就是同過去的那個“小我”的決裂,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也是痛苦的。
改錯難,知錯更難,找到自己本性中的頑疾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自己好幾年來一直在原地打轉轉,并沒有多大的進步。最近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終于認識到了自己性子中的缺陷,那就是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陷在自我中不能自拔,歸根結底就是自私。我知錯了,冷凍多年堅硬無比的心,終于有了一絲融化的跡象。記得王老師在課上問我們:你知道家人的需求是什么嗎?王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沉思與反省中。我的女兒對我說:你就做個沒啥說的、天天樂呵呵的老太太就行。原來女兒的需求就是讓我沒說、沒事、不挑剔,做個心態(tài)平和,性情溫和的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下決心聽從家人的要求,感受家人的需求。女兒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只要不是什么原則問題,家庭瑣事我都聽女兒的安排,讓女兒做主,我又省心又省力。最后發(fā)現女兒所有的安排都是為我著想,和女兒的相處變得其樂融融,孩子盡了孝心,我盡了慈道,一舉兩得。
這讓我認識到:放下自我,不是失去,而是收獲,收了滿滿的幸福。
《論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一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意義。而作為《論語》的讀者,我們也應該深入理解其內容,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我的角度出發(fā),分享幾個關于《論語》中的心得體會。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將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德觀念推向了高峰。《論語》中反復強調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準則。在《論語》中,“仁”體現著一種寬容,一種善良和體恤他人的品質,這一品質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的關鍵所在。
另外,孔子也極為重視人際關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論語》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說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禮相待”的人際交往方式。這也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關系的重要體現。
三、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學習,他認為知識是人類發(fā)展的根本和基礎?!墩撜Z》中不僅有各種學問的討論,更強調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式和心態(tài)。
在當今社會,時刻學習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形式。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快速變化、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中,持續(xù)的學習和不斷的自我提升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因此《論語》中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都是貫穿學習全過程的重要原則。
四、謙虛的美德
《論語》中一些和謙虛有關的句子也頗有啟示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些內容都強調了謙虛和謹慎的態(tài)度,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從中獲得正面的引導和啟示。
人們普遍意識到,謙虛是一種美德。擁有謙虛的品質,可以使個人更加接受反饋和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快速發(fā)展。此外,謙虛的態(tài)度也能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并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五、自律的價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種自律的價值,為人處事應該有一些原則和規(guī)范?!墩撜Z》中的句子“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切實做好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和自律。
事實上,只有自律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個能夠自律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標來行動,并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僅使個人奮斗更有價值,甚至能夠傳遞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力量,影響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
六、結語
此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論語》的思想進行了整理和探討,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和幫助。無論是心境還是人生,都需要借助優(yōu)秀的經典來引導前行。而《論語》恰是這樣一部經典,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極高的現實價值,給我們的人生注入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引。對此,我們都應該謹慎對待,認真學習,才能更好地將其悟思于心,應用于生活。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二
談到“止”,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靜謐、安寧之意。而在論語中,“止”一詞,則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以至于其成為了孔子對待人生、社會、經世的一大智慧結晶。在筆者近期對論語的學習中,不斷思考和領悟的便是“止”的內涵所在。這里,我希望通過本文,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日常生活始止之地
“巧言令色,鮮克有情?!蔽覀冊谌粘I钪胁幻鈺龅侥切╅L相出眾、口才了得的人,這些人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可靠。因此,“止于至善”的思想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會在遇到這些人時,及時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只有這樣,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二段:做事起止之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一位杰出的導師,孔子時常教導他的學生:要知道學習知識,不僅僅要標準和切實,還要反思所學內容和自己當下面臨的問題之間的關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應該遵從“止”的原則,我們應該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自己的起點和目標,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的和所需付出的代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做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段:處事務正止之道
“治人先治己,為國先為民。”作為一位古代經世致用的先哲,孔子常常告誡他的學生們,成為一位有用的人,不僅要做出正確的決策,還要時刻提醒自己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在處理事務時也應該遵循“止”的原則,首先從自身做起,處理身邊的事物,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其次,我們要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為此我們應該牢記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以此為出發(fā)點,才能真正實現宏圖偉業(yè)。
第四段:人生至善止之要
“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在論語中常常強調自我反省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們在整個人生經歷中都應該牢記“止”的原則,即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停下來,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標,嚴格要求自己,防止人生迷失。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懂得“及時行樂”的藝術,“玩樂適中即可”,這不僅可以使我們放松身心,更可以提高我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第五段:論語所突顯的“止之表現”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可以不難看出,孔子散見于論語中的種種宣言和哲學思想都在不同層面上突出了“止”的重要性。他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對社會的理解、對人生的捕捉,都明顯流露著“止”的文化內核。我們應該從中感受到“止”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沖擊,理解其所蘊含的哲學意義,全面理解去處理每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總之,“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扮演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其所蘊含的廣泛意義也是值得深思的。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注重這一價值觀,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認識自己,做有意義的事,回歸自我,才能積極地投身于工作、生活和社會事務之中,充分地發(fā)揮出自己一切的潛力。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三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從初中開始正式學習《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內容的,然而,在中國大地上,我們從小就被耳濡目染,即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學習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論語》帶來的影響。幾千年來,中國的朝代更迭,歷史的車輪也不斷滾動,唯一不變的是孔子通過《論語》等經典著作注入到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內容,因此,可以說《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并且它的影響力遠不止在中國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東方的《圣經》。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我們可能沒有那些古今的那些文豪對論語有著獨特的見地,但是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群有著我們自己獨到的且對我們以后的人生路有影響的見解。讀論語其實同時也似乎是在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尋求答案?!墩撜Z》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對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個人心態(tài)界有著重大的影響。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在《論語》的下我們的思想變化的。
學思結合,溫故知新??鬃幼鳛橐晃唤艹龅慕逃?,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币庵割伝貜膩聿幌蛩岢霾煌囊庖?,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老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
一樣。“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品古今之往來,能人將相有多少不是這樣的呢,所以我們更多的時候不要在意這些外物,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漫漫歷程中,到中年之時,我們再來品調我們的人生往事之時也許會發(fā)現,隨遇而安可能是一種極佳之心境。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現如今儒家思想正影響著世界人民的思想,它正帶領著中國的文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們讀《論語》而明了睿智。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四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論語》是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后世中國人民學習和領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其中,“止”是《論語》中的一篇,探討了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和對自我約束的思考。本文將從五個方面,與讀者分享對“止”這篇文章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做人要有節(jié)制
文章中提到:“巧言令色,鮮食厭精,釣魚獵物,侈貲驕人。日進斗金,不知其所萃,心搖志動,迷世長安”。這句話告訴我們,適度地要飲食,身體才會健康,而太縱容自己,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萎靡不振。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談和舉止,不要沉迷于物質享受之中,以此來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
二、凡事要有度
文章中有一句話:“物競天擇,自由選擇”,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為了競爭而存在的。只有我們在與人競爭的時候,才能強大自己,搶奪到更多的資源。但是如果我們不亦不當,就會陷入到無底洞中,不斷地追求更多的財富。而這種貪婪的心態(tài)和行為是會敗壞一個人的,并最終導致失敗。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在過程中,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并且一定要有度,不要讓自己陷入到疲憊和迷茫中。
三、要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文章中還提到:“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逆耳接受一些實事,不畏艱難險阻,堅持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情。同時,我們還要尊重別人的想法,讓大家之間達成共識。只有有了真實的想法、有了自己堅定的信仰,我們才會走的更加穩(wěn)定和自信。
四、不要同時追求兩種以上的東西
文章中還有一句話:“犯喪亂之言,穿紅紫之袍,與朝廷交,不得與士大夫同席而坐”。這句話說出的是不能同時追求兩種以上的東西的道理。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政治上有所發(fā)展,就應該有相應的政治能力。如果這個人又想要在文化上有所建樹,就應該有相應的文化造詣。不能把這兩個方面同時想要追求。只有專注于一方面,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能,才能在這個方向上實現自己的目標。
五、要有上進心和自我修養(yǎng)
文章中最后提到:“守全毀全,達者多助,失者寡助,天助自助”。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把自己的事業(yè)和人生看得非常重要。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修養(yǎng),努力學習和充實自己。同時,我們還要懂得和別人共享繁榮和共同進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總之,“止”可能是《論語》中最具有現實意義和實用性的篇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多加注意,時刻保持自己的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當然,一篇文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生活方面,但如果我們能夠在這篇文章中領悟到一些精神的準則,就會在之后的生活中有所收獲。希望這篇文章能對讀者有所啟發(fā),幫助讀者從中受益。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一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外交家。在他的一生中,有許多重要的著作和講話記錄,其中《毛論語》是其中之一。這篇著作以對自身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追求為核心,涵蓋了許多有關人際關系、道德倫理等方面的觀點和觀點。通過研讀《毛論語》,我深受啟發(fā)和感動,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和教訓。
第一段:《毛論語》凝聚著毛主席的智慧和深思熟慮。在他的著作中,他談到了許多啟示和隱喻,這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毛論語》的第一章,毛主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與生俱來就具有潛在的善良和正義感。這個觀點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堅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善良之處,只要我們能夠發(fā)掘和激活它。
第二段:《毛論語》中的一些觀點深深地刺激了我的思維和思考方式。例如,毛主席寫道:“四十而不惑”。這一觀點讓我意識到,在成年之后,我們應該超越自我,擁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我們應該遠離膚淺和狹隘,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世界。此外,毛主席還提醒我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告訴我們親身經歷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我們的經驗融入到我們的人生道路中。這些建議和觀點引導著我思考人生中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激發(fā)了我對未來的希望和奮斗。
第三段:《毛論語》中的某些觀點對我在工作和學習中的態(tài)度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是毛主席對教育的關注和思考。他寫道:“教學相長,學會為師”。這句話告訴我,教育不僅是老師教授給學生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互相學習和分享,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此外,毛主席還提醒我們:“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必須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通過這些觀點,我認識到在實現個人目標和夢想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段:《毛論語》中深刻的道德觀點對我的行為和與他人的相處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毛主席提出了“仁者愛人,人心歸善”這一觀點。這句話告訴我,無論處于什么環(huán)境,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應該保持善良和友好的態(tài)度,尊重他人,助人為樂。此外,毛主席還提醒我們:“為民請命,復仇何難”。這句話鼓勵我服務于他人,為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觀點引導我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更加公正、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第五段:總結一下,通過閱讀《毛論語》,我從毛主席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教訓和思考。這本書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毛論語》,我學到了關于道德、人生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教訓。我將繼續(xù)研讀這本書,不僅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毛主席的思想,更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他的智慧來指導我的行為和決策。通過研讀和應用《毛論語》,我相信我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幸福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二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鬃釉谝簧慕虒W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鬃舆M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优囵B(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F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挥袑η笾麖妳s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鬃拥倪@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鬃拥慕虒W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币庵割伝貜膩聿幌蛩岢霾煌囊庖?,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姡鬃邮情_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文化瑰寶的代表。閱讀論語,可以讓人深入了解儒家思想,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在我看來,論語中的智慧箴言和道德準則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反思。下面我將就其中四個方面的感悟進行闡述。
首先,論語中強調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在《學而》篇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告訴我,只有真正喜愛學習,并從中得到樂趣,才能夠真正地掌握知識。同時,孔子還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味著知識的取得不僅僅是靠死記硬背,而是要結合實際,注重實踐,才能夠使知識變得有意義。這讓我深刻理解到,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樂趣和態(tài)度,而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
其次,論語對于做人的道德準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為政》篇中,孔子說:“政者,正也。”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于做人做事的正直的追求。由此可見,一個人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正確的行為準則。通過讀論語,我深刻領悟到做人的最高準則是誠實守信,待人以真誠和善心。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夠積累到真正的財富。
再次,論語熔鑄了孔子的高尚人格和智慧??鬃邮且晃粋ゴ蟮乃枷爰?,他通過自己的言行樹立了儒家的典范。在《論語·里仁》中,孔子說:“父母生我,毋蔭蔽我。朋友死我,毋桎梏我?!边@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于父母和朋友的關愛之情。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充滿仁愛之心的人,他將父母和朋友的利益凌駕于自己之上,這種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同時,孔子的智慧也展現在他言談之間。他反復強調,一個人應該學會自省和修身,而不是只關注他人的過錯。這種智慧觸動了我深深的內心,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應該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點,而不是片面地看待自己的不足。
最后,論語也給了我一些對于人生的思考。在《里仁篇》中,孔子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边@句話意味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人生的短暫性。通過這句話,我明白到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抓住當下,珍惜時間。同時,論語中強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也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之一。因此,從論語中我學會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總之,論語是一本啟迪人心的經典著作。通過閱讀論語,我深刻體會到修身、做人、智慧和人生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更加積極地關注這些方面,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做人的道德準則,爭取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四
毛主席是我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影響著無數的人。《毛主席論語》是毛主席一生思想實踐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具有歷史的價值,更有著現實的意義。在讀毛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感毛主席的偉大智慧和豐富思想,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將從學習動力、價值觀、人際關系、人生哲理和實踐指導等五個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動力。毛主席在論語中揭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目標和方法,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鞭策著我奮發(fā)向前。毛主席曾說:“我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毫不動搖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边@句話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明白了自己要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毛主席論語中提供了一種學習動力,讓我明白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做出貢獻。
其次,價值觀。毛主席論語中有很多關于人民利益、社會公正和個人價值的論述,給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毛主席指出:“人民利益始終是最高的利益?!边@句話讓我明白了個人利益應當服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應當以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毛主席也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責任感的公民,要遵守社會規(guī)范,誠實守信,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這種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著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能夠正確看待世界,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
再次,人際關系。毛主席論語中的很多論述都提到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毛主席說:“民主是階級斗爭的尖銳刀刃?!边@句話告訴我們,在人際關系中要保持平等、公正,同時也要守住原則,用正確的思想引導他人。毛主席還強調了親情、友情和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他說:“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間,要盡心竭力建立情感聯系?!泵飨倪@些論述讓我明白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不僅要注重個人利益,還要對他人負責,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接下來,人生哲理。毛主席論語中的很多論述都是關于人生哲理的,他教導我們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毛主席說:“當家作主,學點本領?!边@句話告訴我們要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有自立自強的精神,要不斷充實自己。毛主席還強調了樂觀進取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他說:“要有光明的前途,要有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造。”這些論述給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在于為人民服務,不斷追求進步和發(fā)展。
最后,實踐指導。毛主席論語中的很多論述都是關于實踐的指導性原則,他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要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毛主席說:“抓住實際,抓住階級斗爭,抓住斗爭中的批評和自我批評?!边@句話告訴我們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要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斷改進自己。毛主席還強調了實踐的觸角要伸向群眾,要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群眾的需要,找準工作的方向。這些論述給了我實踐方面的指導,讓我懂得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進步和成長。
通過閱讀和思考毛論語,我深感毛主席的偉大智慧和豐富思想,他的論述對于我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將繼續(xù)學習和研究毛主席的思想,把它們融入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去,并以實際行動踐行毛主席的思想。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實踐毛主席的論述,我們一定能夠為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做出自己的貢獻。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五
似乎很久,沒有放下手機,好好的運用一絲時光去潛心閱讀;似乎很久,沒有在意遠方家園父母的關心和問候,淡卻了慈母游線和臨行密語;似乎很久,沒有再放下身邊的事務,選取一個陽光適宜的日子,去好好貼近山川田野,感受天蒼與野茫。
似乎很久,這是一個半命題。半命題總是給人一種遐想的空間,不同與無命題與命題。因為它既給你限定了范圍,又給了你發(fā)揮的余地。
有時,當你拿起一本泛著歲月年輪的老書,靜靜的回想。人生不就恰好處于這半命題的狀態(tài)下么于是乎,我們每個人承載著生命的最初的起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夢想的路途上經歷著一系列的轉變,最后在肆意揮灑的畫卷落款上,重重地刻下一筆屬于自己的“合”。
在這一切的過程中,無論我們的出發(fā)和落腳,我們靈魂深處的那種文化傳承,自始至終都陪伴我們左右。在我們犯錯誤時告誡我們何為對,何為錯。在我們正確的時候,告訴我們要不急躁,不驕傲。我們往往都很難想象,這些文化力量對我們的潛移默化是深刻而又巨大的。因為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以根為精神氣源,我們才能在這一條條追求理想,追求“中國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始終如一。
中國文脈,潛流暗涌。諸子百家,燦若群星。要找到中華文化的根,就務必要回到幾千年前的那個“軸心時代”,而軸心時代之一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上正在上演的是人類禮貌發(fā)展史上一個光輝的圖景,后人稱之為“百家爭鳴”。說到那里,也就不得不提那個被稱當時兩大顯學之一的“儒家”,而儒家文化也是中國此后幾千年來的文化主流,也是在不斷吸收各家思想最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國學,自此始也。
也是似乎很久,不曾拿起那本被北宋名相趙普稱為“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儒家經典。這本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行以及他的學生弟子的言語行事。是四書五經之一,我想,若想尋找那儒家文化自身的秉性氣息,也不外乎從此尋覓吧。事實上,我們個人從小就接觸《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等名篇名句,都已經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先賢教誨。然而,誦讀,閱讀,精讀卻不是一個意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本書,一本經典,每一次的品析,每一次的領會都不盡相同。楊伯峻先生版的《論語譯注》在民眾,和學術界都備受好評,楊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學語言學功底,在他多年的考據和修正下,他的譯注自當是初學者們研習經典讀物的不二之選。
翻讀《論語譯注》之后,以前閱讀原著經典時許多不解之處都有所明了,在通假與諧音之處的糾結也漸漸被理清。文有神,書有魂。閱讀的越多,越能感受到一本書,一部經典,便有一個自然的魂魄在與讀者的精神思維進行著對話,盡管時光荏苒,文字傳承著思想卻不曾被歲月消弭,千年前的家園景象,學者間的你來我往,諸侯國間的兼并之戰(zhàn),稷下學宮的王霸之辯等等都似乎歷歷在目。要談起論語,我覺得應當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說起最為搞笑。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故事是這樣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鬃诱f:"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說話了。你們經常說:'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請你們從政,那么你們采用什么措施呢"子路急忙回答道:"一個擁有千輛戰(zhàn)車的中等國家,夾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別國把戰(zhàn)爭強加給它,上天又在兵災之后降給它饑荒之災,如果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過了三年,能夠使人民個個都有勇氣,并且明白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問:"冉求,你怎樣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過了三年,能夠讓這個國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禮樂只能等待賢人君子來干。"
孔子又問公西華:"赤,你的志向如何?"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我能夠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學著做好某件事。不論是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論是諸候會盟、朝見天子的事,我期望能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作贊禮和司儀的人。"
孔子又問曾晢:"點,你的志向怎樣樣呢?"
曾晢彈瑟的聲音漸漸弱了下來,"鏗"地一聲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說:"我的志向跟他們三位說的不同。"
孔子問道:"有什么妨礙?但是成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曾晢回答說:"暮春的時候,夾衣已經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個成年男子,六七個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
孔子長嘆了一口氣,說道:"我贊成曾晢的志向??!"
那是因為在我們閱讀傳承多載的古書名著時最怕的就是出現誤讀,而非“己讀”。古今注解論語者,多如繁星。而誤讀者因因相襲,比比皆是,或固守成見,或依文衍義,或妄發(fā)新義。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說,《論語》的詞句,幾乎每一章節(jié)都有兩種以至十多種不同的講解。一方面,是由于古今人物引用《論語》者“斷章取義”的結果,另一方面,更有許多是由于解釋《論語》者“立意求高”的結果。楊先生還指出,我們不必去反對“斷章取義”的做法(這實在是難以避免的),但是不要認為其斷章之義就是《論語》的本義。
解讀經典,辦法是將前人的理解或觀點拿來予以析理,因為那里更接近事實真相的源頭,更可靠些。所以我們讀《論語》當然要借用古人之思維,加之以其歷史背景,從而探求古仁人之道。所以對于上文的理解,我們要從儒家的核心思想做解讀,孔子一生追求復古周禮,崇尚禮制。他對曾點的認可實際是對曾點遵循禮儀生活的認同。
當然,我們后代閱讀這部孔子言行之書時,會對孔子的保守,倒退做出質疑。但是我們萬萬不能否認的便是孔子帶給我們的震撼——一個中國第一代圣哲的精神背影??鬃邮亲钤绲男袆优桑幌颉霸诼飞稀?。周游列國,風燭殘年之軀卻也要步步前行,去宣揚自己的學說,也去求學于飽學之士充實自己的理論,完善自己的學說。閱讀完論語,我們更可能的喜歡上的便是這樣一個“孔子”的形象。至善、寬厚、優(yōu)雅、快樂、他在自己一路的苦旅中,讓我們永遠感覺到這個老人的溫暖與真切,讓君子充滿著魅力。
閱讀《論語》能夠說是閱讀一代宗師的言行一生,也能夠說是閱讀一個影響中華文脈與精神氣脈的學派起源?!白釉唬骸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無論何時,那位耄耋老人的諄諄教誨至今仍回蕩在孩童的朗朗讀書聲里,沉積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立志向前的道路里,在筆墨氤氳之間,山水相映,讓我們始終有一個精神的指引,在芳華里書寫剎那而又恒久的奇跡。
抿一口茶,滌蕩兩三縷思緒。是啊,似乎很久,沒有再去好好讀書了。還記得《中庸》里的那句箴言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睆V泛的獵取,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進而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書籍,經典,必當是應長久地去翻閱與誦讀。在讀的時候也不能忘了讀書之法。合上《論語》,已然是一個時代,再次翻開,嘴角微揚,又會是一個新的篇章。
論語心得體會2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六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七
聽說《論語》是一本語錄,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后來就成了《論語》。因為不太喜歡古文,從沒認真學習過。當學校發(fā)給我這本書,我曾經壓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還看這些沒用的玩意浪費時間,心里在想學校也不怕花錢,在開教研活動前李艷艷老師還依依不舍的拿著《論語》在看,并說這本書很好看,之后有時間我就看一看,通過學習,我才開始走進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本以為這樣一本解讀典籍的書應該是以一種說教的語氣,用很多晦澀難懂的字句來向我們闡述大道理。我開始甚至懷疑我能不能看懂這本書,能不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的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說的,《論語》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他自己的解說也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的感受。看《論語》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立覺茅塞頓開,通篇讀后,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于丹在《論語》心得開篇就提到:無言也是一種教育。作為一名教師,對于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我把它理解為言傳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對于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如果言傳有余,而身教不足,那么它的說服力是非常蒼白的,倒不如身體力行更能讓人信服。小學是對孩子教育的啟蒙時期,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談舉止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在世風日漸浮躁的今天,無言教育更是彰顯出它的難能可貴,無言就是要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甘于寂寞;無言就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相信言傳身教必能結出累累碩果,愿無言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蔚然成風!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段話在《論語通譯》中是這么翻譯的: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尋求答案而又尋求不到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開導他。教他一個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幾個方面作出反應,我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在很多篇章都論述了有關于教與學,但我對孔子的這兩段話記憶猶新,可能這讓我想起了現在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想任何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上課內容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吸收進去,并且學生對我們所教的知識能舉一反三。但是我們又不能回避看到有些學生眼睛看著黑板,人卻不知已神游何處。學習的時候他們看的不是課本而是參考書,考試前把里面的整理、題目當成救命丹,公式怕記不下來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張紙上,臨考前再強迫記憶。平時考試時可能結果不錯,不過真要他對所學的知識有完整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孔子一句"不復也"道出心中無限"悲涼",但現實中我們的老師能那么輕易放棄嗎?不能。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在教給他們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習慣。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八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它以語錄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他們之間的對話,對于我們了解儒家文化和道德倫理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論語》的文言文較難理解,但通過研讀《論語》,我深受啟迪和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下面我將從教育觀念、人際關系、修身養(yǎng)性、治國理政和人生價值等方面,談一談我對《論語》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教育觀念
《論語》中提到了許多關于教育的觀念。孔子提倡“有教無類”,主張平等教育,強調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他自己的教育。這給我很大的啟示,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不應簡單地以分數評價一個人的能力和潛力。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追求升學率和成績。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方面,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這一原則也被稱為“格物致知”的基本道德準則。這告訴我們要善待他人,不要去傷害別人,要對他人有同情心和包容心。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權益和感受,與他人和諧相處。只有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同時也能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更要考慮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做一個善良、寬容、正直的人。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
《論語》中強調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君子不器”、“修己以安人”等論述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和諧。只有通過修煉自己的品德,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道德和修養(yǎng)的人。修身養(yǎng)性不僅僅是對外在行為的要求,更是對內心境界的要求。我們應該追求內心的自由、寬容和真誠,摒棄虛榮、浮躁和狹隘的心態(tài)。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和解決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四段:治國理政
在《論語》中,也有一些有關治國理政的觀點。孔子提出了“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觀點,強調為官者要有擔當,立志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而不是追求個人的名利。對于當代的我們來說,這一觀點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治理一個國家需要深厚的道德和才能,需要為人民的福祉和幸福而奮斗,不能只追求個人的功名和利益。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建設法治社會,不僅能夠為國家?guī)矸睒s和進步,也能為個人的精神追求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第五段:人生價值
《論語》中還涉及到一些有關人生價值的思考??鬃犹岢隽恕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他認為知識只有應用才有價值,只有喜歡才有真正的價值,只有快樂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這一觀點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知識的積累和成就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能夠享受人生的快樂和幸福。我們應該積極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中找到快樂和滿足,以此來豐富自己的人生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結起來,《論語》是一部對于我們了解儒家文化和道德倫理有著重要影響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并體悟《論語》,我深刻認識到教育觀念、人際關系、修身養(yǎng)性、治國理政和人生價值等方面的重要性。我相信,《論語》中所蘊含的智慧和道理將繼續(xù)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九
《論語》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化經典之一,它記載了大師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舉止。通過閱讀《論語》,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從中汲取智慧,豐富我們的心靈。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探討《論語》給我們帶來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尊師重道
孔子強調對師長的尊重與道德約束,他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至理名言告誡我們要遵循禮儀,不僅在對待師長時要如此,與人為善、待人誠懇也同樣重要。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尊重師長和他人的行為紀律仍然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段:修身養(yǎng)性
《論語》中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教誨非常豐富??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兩句話有力地表達了他對學習、友情和包容心態(tài)的重視。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與朋友交往,我們可以增進友誼和歡樂;通過寬容待人,我們可以培養(yǎng)出高尚的人格品質。修身養(yǎng)性并不僅僅是注重外在的美,更是對內心品質的追求。
第四段:謙虛謹慎
孔子注重謙虛虛心與人交往,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边@句話告訴我們在與他人交流中要保持謙虛之心,并且能夠妥善處理意見分歧。作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知錯能改,懂得聽取他人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常懷謙虛之心,舉止端莊、謹慎從容,以避免因傲慢自大而造成的不必要矛盾與沖突。
第五段:誠信為本
誠信是孔子倡導的重要價值觀之一。他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边@句話告訴我們要與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忠誠和真誠來面對他人。在現代社會中,誠信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誠信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形成長久的合作關系。通過學習《論語》,我們明白了誠信的重要性,并深刻認識到只有誠信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結尾段:總結并展望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的心靈得到了深刻的洗禮和啟迪。通過尊師重道,我們維系了人際關系,培養(yǎng)了良好的品性;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提高了人格修養(yǎng);通過謙虛謹慎,我們處理了人際沖突;通過誠信為本,我們建立了可靠信譽。《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君子,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踐這些智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我們能夠在實踐中貫徹這些學問。只有在實際生活中用智慧行動來踐行《論語》的教導,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這些道理的深意,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
學習傳統文化以來,對照圣賢的教誨,我們一直在努力地自省、修身。所謂的修身,就是不斷修正自己這顆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和行,不斷地改錯,改錯就是同過去的那個“小我”的決裂,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也是痛苦的。
改錯難,知錯更難,找到自己本性中的頑疾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自己好幾年來一直在原地打轉轉,并沒有多大的進步。最近在大家的幫助下,我終于認識到了自己性子中的缺陷,那就是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陷在自我中不能自拔,歸根結底就是自私。我知錯了,冷凍多年堅硬無比的心,終于有了一絲融化的跡象。記得王老師在課上問我們:你知道家人的需求是什么嗎?王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沉思與反省中。我的女兒對我說:你就做個沒啥說的、天天樂呵呵的老太太就行。原來女兒的需求就是讓我沒說、沒事、不挑剔,做個心態(tài)平和,性情溫和的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下決心聽從家人的要求,感受家人的需求。女兒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只要不是什么原則問題,家庭瑣事我都聽女兒的安排,讓女兒做主,我又省心又省力。最后發(fā)現女兒所有的安排都是為我著想,和女兒的相處變得其樂融融,孩子盡了孝心,我盡了慈道,一舉兩得。
這讓我認識到:放下自我,不是失去,而是收獲,收了滿滿的幸福。
《論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一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意義。而作為《論語》的讀者,我們也應該深入理解其內容,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我的角度出發(fā),分享幾個關于《論語》中的心得體會。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將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德觀念推向了高峰。《論語》中反復強調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準則。在《論語》中,“仁”體現著一種寬容,一種善良和體恤他人的品質,這一品質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的關鍵所在。
另外,孔子也極為重視人際關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論語》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說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禮相待”的人際交往方式。這也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關系的重要體現。
三、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學習,他認為知識是人類發(fā)展的根本和基礎?!墩撜Z》中不僅有各種學問的討論,更強調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式和心態(tài)。
在當今社會,時刻學習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形式。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快速變化、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中,持續(xù)的學習和不斷的自我提升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因此《論語》中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都是貫穿學習全過程的重要原則。
四、謙虛的美德
《論語》中一些和謙虛有關的句子也頗有啟示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些內容都強調了謙虛和謹慎的態(tài)度,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從中獲得正面的引導和啟示。
人們普遍意識到,謙虛是一種美德。擁有謙虛的品質,可以使個人更加接受反饋和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快速發(fā)展。此外,謙虛的態(tài)度也能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并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五、自律的價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種自律的價值,為人處事應該有一些原則和規(guī)范?!墩撜Z》中的句子“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切實做好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和自律。
事實上,只有自律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個能夠自律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標來行動,并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僅使個人奮斗更有價值,甚至能夠傳遞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力量,影響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
六、結語
此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論語》的思想進行了整理和探討,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和幫助。無論是心境還是人生,都需要借助優(yōu)秀的經典來引導前行。而《論語》恰是這樣一部經典,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極高的現實價值,給我們的人生注入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引。對此,我們都應該謹慎對待,認真學習,才能更好地將其悟思于心,應用于生活。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二
談到“止”,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靜謐、安寧之意。而在論語中,“止”一詞,則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以至于其成為了孔子對待人生、社會、經世的一大智慧結晶。在筆者近期對論語的學習中,不斷思考和領悟的便是“止”的內涵所在。這里,我希望通過本文,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日常生活始止之地
“巧言令色,鮮克有情?!蔽覀冊谌粘I钪胁幻鈺龅侥切╅L相出眾、口才了得的人,這些人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可靠。因此,“止于至善”的思想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會在遇到這些人時,及時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只有這樣,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二段:做事起止之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一位杰出的導師,孔子時常教導他的學生:要知道學習知識,不僅僅要標準和切實,還要反思所學內容和自己當下面臨的問題之間的關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應該遵從“止”的原則,我們應該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自己的起點和目標,明確自己要達到的目的和所需付出的代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做有意義的事情。
第三段:處事務正止之道
“治人先治己,為國先為民。”作為一位古代經世致用的先哲,孔子常常告誡他的學生們,成為一位有用的人,不僅要做出正確的決策,還要時刻提醒自己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在處理事務時也應該遵循“止”的原則,首先從自身做起,處理身邊的事物,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完善。 其次,我們要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為此我們應該牢記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以此為出發(fā)點,才能真正實現宏圖偉業(yè)。
第四段:人生至善止之要
“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在論語中常常強調自我反省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們在整個人生經歷中都應該牢記“止”的原則,即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停下來,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標,嚴格要求自己,防止人生迷失。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懂得“及時行樂”的藝術,“玩樂適中即可”,這不僅可以使我們放松身心,更可以提高我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第五段:論語所突顯的“止之表現”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可以不難看出,孔子散見于論語中的種種宣言和哲學思想都在不同層面上突出了“止”的重要性。他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對社會的理解、對人生的捕捉,都明顯流露著“止”的文化內核。我們應該從中感受到“止”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沖擊,理解其所蘊含的哲學意義,全面理解去處理每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總之,“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扮演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其所蘊含的廣泛意義也是值得深思的。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注重這一價值觀,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認識自己,做有意義的事,回歸自我,才能積極地投身于工作、生活和社會事務之中,充分地發(fā)揮出自己一切的潛力。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三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從初中開始正式學習《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內容的,然而,在中國大地上,我們從小就被耳濡目染,即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學習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論語》帶來的影響。幾千年來,中國的朝代更迭,歷史的車輪也不斷滾動,唯一不變的是孔子通過《論語》等經典著作注入到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內容,因此,可以說《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并且它的影響力遠不止在中國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東方的《圣經》。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我們可能沒有那些古今的那些文豪對論語有著獨特的見地,但是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群有著我們自己獨到的且對我們以后的人生路有影響的見解。讀論語其實同時也似乎是在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尋求答案?!墩撜Z》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對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個人心態(tài)界有著重大的影響。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在《論語》的下我們的思想變化的。
學思結合,溫故知新??鬃幼鳛橐晃唤艹龅慕逃?,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币庵割伝貜膩聿幌蛩岢霾煌囊庖?,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老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
一樣。“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品古今之往來,能人將相有多少不是這樣的呢,所以我們更多的時候不要在意這些外物,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漫漫歷程中,到中年之時,我們再來品調我們的人生往事之時也許會發(fā)現,隨遇而安可能是一種極佳之心境。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現如今儒家思想正影響著世界人民的思想,它正帶領著中國的文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們讀《論語》而明了睿智。
論語心得體會發(fā)言稿篇十四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論語》是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后世中國人民學習和領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其中,“止”是《論語》中的一篇,探討了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和對自我約束的思考。本文將從五個方面,與讀者分享對“止”這篇文章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做人要有節(jié)制
文章中提到:“巧言令色,鮮食厭精,釣魚獵物,侈貲驕人。日進斗金,不知其所萃,心搖志動,迷世長安”。這句話告訴我們,適度地要飲食,身體才會健康,而太縱容自己,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萎靡不振。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談和舉止,不要沉迷于物質享受之中,以此來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
二、凡事要有度
文章中有一句話:“物競天擇,自由選擇”,意思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為了競爭而存在的。只有我們在與人競爭的時候,才能強大自己,搶奪到更多的資源。但是如果我們不亦不當,就會陷入到無底洞中,不斷地追求更多的財富。而這種貪婪的心態(tài)和行為是會敗壞一個人的,并最終導致失敗。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在過程中,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并且一定要有度,不要讓自己陷入到疲憊和迷茫中。
三、要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文章中還提到:“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逆耳接受一些實事,不畏艱難險阻,堅持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情。同時,我們還要尊重別人的想法,讓大家之間達成共識。只有有了真實的想法、有了自己堅定的信仰,我們才會走的更加穩(wěn)定和自信。
四、不要同時追求兩種以上的東西
文章中還有一句話:“犯喪亂之言,穿紅紫之袍,與朝廷交,不得與士大夫同席而坐”。這句話說出的是不能同時追求兩種以上的東西的道理。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政治上有所發(fā)展,就應該有相應的政治能力。如果這個人又想要在文化上有所建樹,就應該有相應的文化造詣。不能把這兩個方面同時想要追求。只有專注于一方面,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能,才能在這個方向上實現自己的目標。
五、要有上進心和自我修養(yǎng)
文章中最后提到:“守全毀全,達者多助,失者寡助,天助自助”。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就要把自己的事業(yè)和人生看得非常重要。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修養(yǎng),努力學習和充實自己。同時,我們還要懂得和別人共享繁榮和共同進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總之,“止”可能是《論語》中最具有現實意義和實用性的篇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多加注意,時刻保持自己的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當然,一篇文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生活方面,但如果我們能夠在這篇文章中領悟到一些精神的準則,就會在之后的生活中有所收獲。希望這篇文章能對讀者有所啟發(fā),幫助讀者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