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書心得(實用12篇)

字號:

    總結(ji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避免再次犯錯。總結(jié)時要避免流水賬式的敘述,注重思考和總結(jié)歸納。掌握好總結(jié)的技巧和方法,我們可以寫出更加出色的總結(jié)作品。
    中庸讀書心得篇一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爸小币鉃椴黄灰校^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爸小笔菆A,“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jié)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jīng)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jié)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BR>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nèi)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zhì),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nèi)。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shù)。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讀書心得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與大家交流是學習國學經(jīng)典《中庸》的心得體會,修傳統(tǒng)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顆在歷史長河中,綻放出屬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寶典,《中庸》一本讓人如獲至寶的書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長的引導下欣賞了此書。我的心靈如開啟了一條縫隙,智慧的陽光使我頓悟,現(xiàn)將自己的一點點片面的看法寫下來,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賜教,給予包涵。《中庸》從字面上理解,便是“執(zhí)中”之意,但是在執(zhí)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喜怒哀樂之時的平靜情緒就為“中”表現(xiàn)出情緒之后經(jīng)過調(diào)整而符合常理為“和”。通過讀此書,讓我認識到了它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讀的是《中庸》里的“道。”“道?!笔鞘裁??道是生命本體的軌跡,淺顯說就是生活的尋常,我們教育從外層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礎(chǔ)的文化,但內(nèi)層確是在護送他們走過“尋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從大義上講,我們的工作是幫助許多懵懂的心靈探索真實、正確的生命軌跡。作為教師、長者,我們的確比孩子更深切、更準確的了解了生命,但我們當中又有幾個真正的尋到了最本真的道、最準確的道呢?或許,很多人與我一樣仍在尋找。有句話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當這個極具震撼的稱謂響徹在每個從事教育事業(yè)的人的心頭時,我們又是否捫心自問敢不敢承負如此之巨的挑戰(zhàn)。
    作為敬德修業(yè)的君子應謹言慎行、戰(zhàn)戰(zhàn)兢兢,通常,人在眾目睽睽之下,容易謹言慎行、小心謹慎。一旦自己獨處時,就會喪失警覺心,從而做出不該做的事。卻不知,人間私語,天若驚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們都見過走鋼絲這一雜技,走鋼絲就象征我們一路的修行,身下是萬丈深淵,每走一步都要膽戰(zhàn)心驚,因為稍不留神,必會墜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會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墮入地獄之門,人往往忽略一些細節(jié),其實,在最隱微之處更易顯現(xiàn),就如同黑暗之中一點燈火,卻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語講:細節(jié)決定成敗,多少人不注重細節(jié),從而導致人生慘敗,與機緣擦肩而過,由于一時疏忽,結(jié)果滿盤皆輸。給人生帶來敗筆,更甚者帶來生命之憂。又有多少人謹小慎微,保全生命,贏得機會,所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里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英國青年和德國青年走在路上,突然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枚硬幣,英國人對此不屑一顧,并從錢上跨過去;而德國青年卻兩眼放光,興奮異常的撿起來。十年之后,再相遇時,英國青年一事無成,貧窮落魄;而德國青年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從這個故事中可見,細節(jié)決定成敗,所以老子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BR>    李一冉老師的《中庸》十大智,從不同角度解讀人生,開啟我們的智慧,進而過智慧人生?!爸钦邩匪逼?,讓我們明白智者樂,仁者壽,游戲人間三昧,清靜無為安詳,念念無滯,止于至善?!爸钦咂饰觥逼?,分析智慧種類,領(lǐng)悟大智之妙,不斷提升智慧境界,超越自我,成就永恒?!爸钦咴搭^”中讓我們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正本清源,人性回歸,倘若找到生命的源頭,就不會走到生命的盡頭?!爸钦卟换蟆逼獎t讓我們看到人生在世,迷惑叢生,只有明白真理大道,走出人生困境,才能過不惑人生,品人生精華。“知人者智”則是一門處事哲學,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始終立于不敗之境地,使我們?nèi)穗H關(guān)系和諧,事業(yè)輝煌,人生圓滿,“明辨是非”篇則能夠讓我們明辨是非曲直,妙辨不爭,恒順眾生,煩惱不生,看破放下,自在解脫。“通權(quán)達變”告訴我們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如如不動”“顯仁藏智”等都有很多的大智慧,讓人受益匪淺。所以,此書不看,一生遺憾,此書一讀,智慧涌現(xiàn)。
    教師如果希望引導學生走正確的路,激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得到最高發(fā)展,那么,我們只有從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顆真誠干凈的心,不為私利,去為孩子描述一個真實生命的形狀。有句廣告語說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師每天與純真的孩子在一起,絕不是發(fā)號施令,宣布清規(guī)戒律,來管制、約束孩子,而是要讓他們感知一種互相尊重的真誠的生活,感受心與心的交融,讓他們慢慢理解,真實生活就是平實無華中泛著不息的快樂。
    作為教師,讀了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要懂得“人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而實現(xiàn)這種和諧之本就在于心靈之間的真誠交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多一些心與心的交流,創(chuàng)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享受學習的美與快樂,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不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
    《中庸》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護照,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做人一定要做“中庸”之人,我不禁感到,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祖國建設(shè)接班人的重擔,真是任重而道遠啊。因此,我們更應該以德為尊,亦慎其獨,完善自我,立好榜樣,心心交融,讓孩子們更容易地進入生命的正確軌道。最后讓我們共修傳統(tǒng)文化,走智慧人生吧!
    中庸讀書心得篇三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還可以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舉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傊?,中庸是一種折衷調(diào)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與沒有原則、人云亦云不同,這是一種必要的協(xié)調(diào)必不可少的關(guān)系。在職場中很多時候往往需要這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因為職場也是一個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講究個性,沒有團體合作意識,會搞得一團糟,也不利于集體的發(fā)展。因此,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保持一個中庸之道,確實在是明智之舉。
    中庸讀書心得篇四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nèi)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
    關(guān)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jié)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nèi)绱司把?、依賴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們?輕視,抑或是不在乎?高興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達到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蛟S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而其基礎(chǔ),是對萬物本性,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的敬畏,此之謂“尊德性”;是對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消亡背后的各種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謂“道問學”;是目光極于天地萬物,而用心盡于精妙幽微;是不斷修行調(diào)整自己,引導事物發(fā)揚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BR>    中庸讀書心得篇五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關(guān)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
    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jié)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中庸讀書心得篇六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中庸》是一本古代經(jīng)典著作,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閱讀《中庸》,我對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我認為,《中庸》所傳遞的智慧和思想觸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給了我許多啟示。下面我將從人生追求、道德修養(yǎng)、社會關(guān)系、學習方法以及內(nèi)在修煉等五個方面,談一些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第二段:人生追求(200字)。
    《中庸》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之道,就是日新?!边@句話啟示了我對于人生追求的理解。無論我們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始終求新的心態(tài),不斷地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吨杏埂穼τ谌松非蟮闹笇蕜t讓我深受啟發(fā)。
    第三段:道德修養(yǎng)(200字)。
    《中庸》認為立身行道,需要做到接物寬厚、身體正直、志意誠懇、道德守正等。我深刻地理解到,道德修養(yǎng)不僅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關(guān)鍵。每個人都應該明辨是非,做到公正、正直,同時培養(yǎng)自己的善良品質(zhì)。只有修德養(yǎng)性,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才能在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四段:社會關(guān)系(200字)。
    《中庸》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表達了尊重、和諧、寬容等美好的社會價值觀念。作為一個社會人,無論是與家人、同事還是朋友相處,我們都應該以真誠、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只有通過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我們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機遇和資源。
    第五段:學習方法與內(nèi)在修煉(200字)。
    《中庸》對于學習方法和內(nèi)在修煉也有著深入的闡述。它告訴我們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不懈地追求知識。同時,內(nèi)在修煉對于我們的成長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謙遜和謹慎,不斷地反思和反省,提高自己的品德素養(yǎng)和修養(yǎng)水平。
    結(jié)論(200字)。
    通過閱讀《中庸》,我對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與體會。它告訴我們?nèi)松非笫且环N不斷進取的精神,道德修養(yǎng)是做人的根本,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是成功的保證,學習方法和內(nèi)在修煉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讀懂《中庸》,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社會。
    中庸讀書心得篇七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jié)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jīng)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jié)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BR>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nèi)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zhì),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nèi)。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shù)。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之道讀書心得2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帶貶義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間,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諳此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著說庸,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鮮有改變,年少輕狂之時,日日思變,整日里做著相同的工作,重復著相同的生活被深惡痛絕,因而時時思變,跳槽等等所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說此行為之好壞,年少輕狂時的不庸在長者眼中是為胡鬧、是為冒險,是為激進。暮年之人常念葉落歸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一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庸并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聯(lián)系自己的教師生活,我感覺教師確實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guān)鍵所在。
    中庸讀書心得篇八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wěn)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yōu)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shù)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zhuǎn)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xiàn)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于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本褪菬o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回歸來說,中央政府并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國兩制”。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回歸順利,發(fā)展平穩(wěn)?!耙粐鴥芍啤狈现杏怪溃浞终故玖酥袊I(lǐng)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xiàn)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chǎn)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于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中庸讀書心得篇九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為人處事應該多替他人考慮,多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應該多做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他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職場中人與人相處并不像有些人說的全都是爾虞我詐、欺上瞞下,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真誠相處的。同事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不要針鋒相對、一味地去挑對方的毛病,那樣只會傷害同事之間的感情,無利于職場和睦。首先應該檢討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過錯,是否對對方產(chǎn)生了傷害,站在他的立場上審視自己。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難,對人對己都是有益的。
    中庸讀書心得篇十
    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shè)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cè)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平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端化,在認識問題的基礎(chǔ)上,不斷充實自己,是自己變的強大,同時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不要驕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我們要逐步的進行學習的五個層次,最終使自己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沖動是魔鬼,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慢慢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永遠跑不了(孟繁凱)
    中庸讀書心得篇十一
    對于環(huán)境的理解是隨著時間而逐步改變的。有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么說的,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周圍的環(huán)境,就要想辦法努力改變它;如果不能夠改變環(huán)境,那就努力去適應環(huán)境;如果不能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就想辦法再換個環(huán)境試試。樹挪死,人挪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墒牵绻麚Q個環(huán)境仍然沒有辦法適應呢?照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最后會得出一個什么結(jié)果。雖然有點哲學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東西把牛角尖鉆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該如何輕松面對了。就象經(jīng)歷過的人,無所畏懼。但這種無所畏懼和無知者無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含義。后者是初級階段,前者提升的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
    中國人講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幾千年的東西,畢竟對后世有所啟迪。以前對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狹隘,總以為是抹殺個性之事,這其實是不懂得如何通過中庸求同存異,揚長避短。中庸之道,個人的理解,更多的是為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臺,哪怕對方與你的差異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從個人愛好,或者是某些不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話題。
    更多的時候持有中庸這樣一種態(tài)度,可以急事緩辦,可以將不好辦的事情改變過來,扭轉(zhuǎn)局勢。以退為進,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戰(zhàn)場上,一個人在沒有學會如何進攻敵人之前,先學會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說得非常有體會:投資最重要的是想方設(shè)法保存原有資本,第一條如此,第二條、第三條同樣如此。
    什么樣的光芒最長久?不是突然一現(xiàn)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強的光,夜夜可見,永遠在天空中閃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實了,最為穩(wěn)妥。
    中庸并不是放棄自己的立場,雖然許多時候中庸意味著保持中立,但中庸絕不等于平庸。怕就怕,過于聰明,起點不高,看得不遠,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為是最誤事。因此才會有“難得糊涂”這樣精妙的語言。
    中庸是一種處世態(tài)度,它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標。因此,學會中庸,給自己更廣闊的天地,中庸與雄心壯志并不矛盾。年輕時候愛走極端,隨著閱歷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回旋余地。
    中庸讀書心得篇十二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cè)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其實,我覺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這樣子的話,即使我們再貧窮,再愚笨,也一定會靠自己的能力將生活水平提高,一定會變的剛強起來!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壓力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