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總結個人經(jīng)驗,為今后的學習積累經(jīng)驗。在總結時要謙遜、追求真實,不夸大和美化自己的成績。以下是一些寫作上佳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qū)Υ蠹业膶懽饔兴鶈l(fā)。
古詩小論文篇一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手段,這是教育實踐者的共識。朱熹對誦讀要求“字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對我們今天的古詩詞教學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積累了幾點誦讀教學的“模式”,在此提出就教于專家同仁,以期得到教正與提高。
1.“減負式”誦讀。
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diào)給學生“減負”,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壓力,其中原因有許多,對所接觸的課程、知識點不了解而產(chǎn)生的畏難心理便是其中之一。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詩韻律的相關知識時,大可不必詳盡不遺、太過嚴苛,只求淺顯易懂、點到即止即可。
比如,古詩韻律中涉及“平仄”一詞。在介紹“平仄”時,只將“平仄”的基本概念講清楚即可,若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古詩類型平起或仄起首句押韻或者不押韻的情況一股腦兒地灌給學生,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也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得不償失。所以,我在古詩詞教學中對韻律知識只作一點介紹,不作任何練習測試要求,因為學生對古詩韻律的領會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得來的,而是在古詩誦讀中感悟而來的。從而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大聲朗讀反復誦讀上,讓學生在“減負”的氛圍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2.“入境式”誦讀。
一首古詩往往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情境,為了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到古詩的情境當中,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應注意創(chuàng)造與古詩氛圍相近的氣氛。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營造氛圍、帶動情緒的手段。在進行誦讀教學時,筆者就常常引入音樂。在誦讀中引入音樂,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配樂誦讀,二是欣賞由古詩改編而成的歌曲。
配樂誦讀往往是教師先給學生做示范,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配樂誦讀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誦讀水平和詩歌鑒賞能力,要求教師能準確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情感基調(diào)。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如果教師本身不具備那么高的古詩詞素養(yǎng),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由古詩改編而成的歌曲進入古詩情境。
比如,在講授《詩經(jīng)·關雎》一篇時,筆者在講解、誦讀前先播放據(jù)此詞改編的歌曲《關雎》,讓學生對詩中營造的悠遠意境和糾結情感有個較為直觀的感受和整體的把握。這樣,學生由于受到歌曲情感的影響,在進行誦讀時就會自覺地投入感情。
3.“融情式”誦讀。
能讓古詩流芳千古的往往是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很注重詩歌情感的發(fā)掘。在誦讀教學中,為學生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搭建平臺是教師的職責。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如果能巧妙地將學生的情感和詩歌情感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以情入詩,誦讀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往往自信滿滿,認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筆者在進行誦讀教學中,就很注意引導學生的這種情感。
以教學杜甫《望岳》為例?!锻馈啡姽舶司?,正面描寫泰山之高之雄的就有五句,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比較直觀地領會泰山磅礴的氣勢。但當讀到尾聯(lián)“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并不是在單純地贊美泰山,而是想征服泰山,看盡群山。作者越是渲染泰山之高雄,其登上高處的雄心壯志越是展露無遺。這時的杜甫正值青年時期,還未遇到人生的低谷,情緒積極向上,很容易和初中生熱烈地憧憬著未來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精神的勉勵。
所以,在進入誦讀教學之前,筆者會讓學生暢想一下未來,談談人生的理想,談談實現(xiàn)人生理想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是否做好了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在此基礎上,筆者會告訴學生,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也有著同樣的豪情壯志。在這種暗示下,學生在誦讀時情緒激昂,感情充沛,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誦讀教學的要求。
4.“點睛式”誦讀。
抓重點即抓詩眼和秀句。“眼乃神光所聚”(劉熙載),詩眼在詩歌中起統(tǒng)領的作用,是詩歌的精髓所在?!靶阏撸兄毎握咭??!保▌③模┬憔湓谠姼璁斨袏Z人眼球,畫龍點睛,抓住秀句其實也就是抓住了詩人的精神氣質(zhì)。在誦讀教學中,要突出詩眼和秀句,幫助學生領會詩歌精華。
仍以《望岳》為例。詩歌的詩眼即為“望”,然而全詩四聯(lián)沒有出現(xiàn)一個“望”字,卻又無處不在寫所“望”即所望見的泰山之景之境。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從朝至暮,思緒從觀望泰山發(fā)展為欲登泰山。在誦讀前,教師著眼于“望”字,為學生描述泰山之巍峨雄偉,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關注,幫助學生領會詩人望岳的心境。
秀句往往朗朗上口,廣為流傳。如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寫于曹操晚年時期,曹操一生始終懷抱壯志雄心,積極向上,“老驥伏櫪”四句正是其內(nèi)心的寫照。進行誦讀教學時強調(diào)這些秀句,能引導學生咀嚼詩歌意味,幫助學生由句入篇,感受詩人樂觀奮發(fā)、積極進取的精神。
以上是我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采取的幾種“模式”。其實不管采用哪些“模式”,無非是要達到朱熹提出的“不忘”的要求,讓學生由誦讀達成“不忘”,由“不忘”達成升華。
古詩小論文篇二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漁歌子》唐朝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塞下曲》唐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浪淘沙》唐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憶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憫農(nóng)》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蜂》唐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江上漁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里。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書湖陰先生壁》北宋王安石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北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飲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惠崇《春江曉景》北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古詩小論文篇三
【引語】古詩詞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走出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注重對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的誤區(qū)出發(fā),就如何在教學中既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篇目,又能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激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品味詩詞的豐富內(nèi)蘊,獲得審美體驗,以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古詩詞審美心境意境意象。
正文:
說到中華民族的經(jīng)典文學,人們往往對唐詩、宋詞、元曲倍加贊賞。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當然不能忽視古詩詞的教學。修訂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共選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并基本上要求背誦。但,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上,致使古詩詞的審美意蘊被拆得支離破碎,失去其審美價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力,體會古詩詞的內(nèi)蘊美。
一、精心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詩詞的審美心境。
導入除了對詩人作必要的介紹外,要把重點放在把學生帶入對詩詞的審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種在較長時間內(nèi)影響人整個行動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因而能使一個人的活動和體驗染上一種情緒色彩。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導語設計。精心設計好與詩詞的意境相協(xié)調(diào)的導語,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提起對詩詞賞析的興趣,對進入詩詞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樂導入。音樂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情緒活動,是融合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古詩詞不僅大多可以配樂吟唱,而且由于其獨特的韻味,常被改編成廣為傳唱的歌曲。在學習前,放一段與所學內(nèi)容有關的音樂也能激發(fā)學生極大的興趣,并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使學生順利進入審美心境。3、畫面導入。文學藝術作品,尤其是詩詞,既有鮮明的形象性,猶如繪畫一樣,又有深刻的內(nèi)蘊。讓學生在繪畫藝術中初步感知詩詞中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詩詞的韻味。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目的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審美的心境。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詩詞的音樂美和情境美。
欣賞詩詞,要在反復誦讀中仔細品味其中流淌的音樂美,并讓學生初步感知其創(chuàng)造的情境美。在誦讀時,應避免流于形式,為“讀”而讀,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作必要的點拔。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重讀以及語調(diào)的處理。古詩詞朗讀的節(jié)奏并不復雜,如:五言詩詞一般可分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詩一般可以分為“二/二/三”的形式。重讀則體現(xiàn)在詩句的關鍵詞上,尤其是那些能夠體現(xiàn)作者內(nèi)心感情的詞語。在語調(diào)的處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調(diào)的高低、節(jié)奏的緩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揚激越還是凄清悲涼,是深沉悲憤還是恬淡自然等。一般來說,平聲流連舒緩,仄聲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錯落,自然形成主觀情緒的起落和客觀物象的張弛。
如,在朗讀韓愈的《左遷至南關示侄孫湘》時,可按照“二/二/三”的節(jié)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洲/路八千”。重讀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馬不前”等。尤其在朗讀“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時,要注意“云橫”稍微平緩,“秦嶺”開始上揚,“家何在”處達到上揚的頂點,以表現(xiàn)心中的慘痛之情。“雪擁”處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藍關”處開始下降,至“馬不前”處降到極點,且“馬”字稍微拖長,“前”字頓收,以表現(xiàn)前途艱難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詩詞都有嚴格的用韻規(guī)律,讓學生把感情和氣勢融入到韻腳中,也能突出詩詞的情境。如“相見是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的《無題》),一個“難”,一個“殘”,道出沉重的離別之情,嘆惋著人生命運的無常。
在理解了詩詞的意象,把握了詩詞的意境之后,再進行誦讀,則可以進一步體會詩詞蘊涵的深層情感,再一次獲得情感體驗,并達到在理解基礎上背誦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體味詩詞的意境美。
我國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在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生的某種“情趣”,“神韻”,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生命情調(diào)和客觀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諧統(tǒng)一的結果。要讓學生跨越時代、民俗、社會和情感的.障礙,根據(jù)詩詞的文字信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與詩人一起進入意境,品味濃郁的詩情,以獲得審美體驗,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就要靠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了。以下是幾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古詩小論文篇四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長河中,詩歌無疑是最璀璨瑰麗的一顆明珠。其涉及的社會生活之廣泛、深入,對國家民族影響之深遠、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無法睥睨的。它為后世的我們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可資借鑒學習的知識,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宋代陸游告誡自己兒子的肺腑之言。無論作詩、寫文章,若要筆底生花、文采斐然,沒有寬厚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是行不通的。他還明確地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更是對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生動總結。想寫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議什么問題,缺乏實踐的態(tài)度,沒有設身處地的思考、研究過程,紙上談兵,常常只會打擦邊球。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彼纬惻c義的這兩句詩,形象反映了靈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靈感?著名作家莫言說,我始終保持著一個好習慣,就是隨身總帶著一個小本和一支筆,隨時把想到的、見到的可寫的東西記下來。是呀,常常積累,時時做有準備的頭腦,何須等到“安排句法”時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爆F(xiàn)實生活的積累是靈感不竭的源泉,是創(chuàng)作活動的土壤。要隨時積累,做一個勤于觀察、善于準備的人!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唐盧延讓)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題旨,還須有好的語言來表達。煉字的功夫,一向為中國文人注重,更有甚者“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如此煞費苦心,怎不令人感動!那么煉字的標準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誕的才叫好?元好問說得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弊钅芊从呈挛锉举|(zhì),最能表達寫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語言與寫作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語體,如實輯錄生活語言,那只是一種記錄而非藝術,對生活語言加以適當?shù)脑賱?chuàng)作才是藝術。因此寫作須講求煉字,但也須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要善于煉字,做一個對語言精益求精的人!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清代的龔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從宏觀上總結作文之道,明確要求寫文章要結構明晰,主線分明,如秋天的喬樹,枝是枝葉是葉;文章的主旨要鮮明有個性,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主張,不可穿新鞋走舊路、取新瓶裝陳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創(chuàng)作主張,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因此,要講究謀篇布局表達個性,做一個獨立思考、有大寫人格的人!
藝術都有其相通之處,古詩中的這些道理,雖多就詩而言,但對于我們的作文同樣有啟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當做詩一樣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會有一顆詩的靈魂!
古詩小論文篇五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詩詞之美本在于此,可隨著時間的流淌,科技的發(fā)展,“快餐式”閱讀漸漸成了主流,而傳統(tǒng)詩詞卻發(fā)了酵,蒸了餾,飲了使人醉眼迷離,亂了方寸。
“快餐式”閱讀的今天,人們不愿意將時間花費在一字一句品讀詩詞上,他們剛喜歡通俗的笑話。當今的學生對詩詞亦是如此,完成任務者居多,而由衷熱愛者廖廖。詩詞在網(wǎng)絡上被網(wǎng)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并帶有戲謔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義,與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馳。
如果繼續(xù)這么發(fā)展,百年之后,怕后人們只能在字典中見到“詩”“詞”這類的字眼了吧。縹緲如鴻影,聞其名卻不能見其人。
詩詞從來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種真實感情的傳達。
我的語文老師曾講過她的一個經(jīng)歷:她的朋友酷愛在秋天攝影,而她對秋天的印象一直是秋風秋景秋煞人。機緣巧合,在一個秋天她的那位朋友邀請她共同登山賞景。路途上她沒有多大的興致,對沿途的光景滿臉不屑。當她到達山頂時,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所折服。山下的楓樹像是拍打海灘一層一層的海浪,一層黃,一層紅,顏色由淺而深的遞進。她說她當時的腦海里瞬間出現(xiàn)了一個詞“層林盡染”。自此,她便對秋景有了別樣的感受。
曾有一個悶熱的下午,我百無聊賴的走在上學的路上,像是一個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緩慢的移動著。一陣清風徐來,使我感到了一絲舒爽,而那時我突然想起一首詩“倘若沒有風,這個世界是多么沉寂。”而那一陣清風打破了沉寂,讓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綠洲。此時,我也終于明白了老師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教誨。詩詞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的記住了多少,他更是讓你在不斷歷經(jīng)世事之后產(chǎn)生心與心的共鳴。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脫口而出。
中國的孩子為什么從小就要他們背根本不懂的詩詞?初衷本是當他們長大后,面對三千世界無數(shù)美景時,腦中出現(xiàn)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面對憂愁難耐時,所想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面對時間流逝時,所想的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面對人生逆境時,所想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妙不可言的不僅僅是在于詩人的遣詞造句,而更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么一刻,看到眼前的景色,眼前的人,突然想起當初背過的詩句,原來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貼切的表達出了自己一樣的感受,而詩詞之美也正是這心與心的共鳴。詩詞可謂中國文化之基本,人不可忘本,詩詞值得每個人傳承!
古詩小論文篇六
唐代:杜甫。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jié)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欄通:闌)。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壯志一作:壯士;蘭山缺一作:蘭山闕)。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唐代:張謂。
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
越人自貢珊瑚樹,漢使何勞獬豸冠。
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來此貨稱難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東郊。
唐代: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行路難·縛虎手。
宋代:賀鑄。
酌大斗,更為壽,青鬢長青古無有。笑嫣然,舞翩然,當壚秦女十五語如弦。遺音能記秋風曲,事去千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
古詩小論文篇七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筆者經(jīng)過十余年的實踐,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學法,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古詩教學的課堂效率頗為有效。
一、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fā)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個故事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xiàn)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shù)初中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tài)。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贝藭r,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tài)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jù)《錢塘湖春行》的內(nèi)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保┐龑W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當學生弄清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設置配音樂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延續(xù)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三、課末“增趣”
古詩小論文篇八
一、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讓學生感悟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作品,使同學們從閱讀經(jīng)典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汲取民族精神的豐富營養(yǎng)。同時,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操,誠信品質(zhì)等,讓大家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改善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持久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活動主題:讓經(jīng)典燭照少年。
三、經(jīng)典誦讀活動的口號:誦中華經(jīng)典,做有德之人。
四、活動要求。
1、提高認識,明確活動重要意義。中華經(jīng)典詩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多層次、多形式的開展經(jīng)典誦讀,把經(jīng)典誦讀與感恩教育、禮儀規(guī)范教育等活動結合起來開展。
2、創(chuàng)新形式,力求活動豐富多彩。以少年宮為活動載體;以文化熏陶為本,以文化教育為重。
3、精心組織,注重活動實際效果。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組織好學生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增強活動效果。
五、主要工作與活動內(nèi)容安排。
1、活動開始利用8分鐘誦讀形成常規(guī),選一名普通話好的學生做帶讀的小老師。
2、少年宮利用學習園地、手抄報等多種形式,展示經(jīng)典佳句,營造誦讀的氛圍,使學生走進經(jīng)典,耳濡目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
3、每周利用一節(jié)活動課時間,進行經(jīng)典吟誦、演講,分組背??等形式開展活動。
4、舉行經(jīng)典誦讀擂臺賽。
5、設立經(jīng)典誦讀評價卡。
總之,經(jīng)典誦讀活動是對少年兒童進行道德品質(zhì)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我將按計劃并根據(jù)實際情況以飽滿的熱情開展好此項活動。
古詩小論文篇九
在我國文化的長河中,古詩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還是學者探究古代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的重要依據(jù)。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是靈魂的流露,閱讀古詩不僅可以帶我們感受前人的情感奇思妙想,還可以啟迪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體悟和認識,今天我將分享一下我對古詩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古詩語言的藝術。
古詩的語言藝術是我最受感染的,古人幾乎沒有學習巨大詞匯庫的能力,但他們豐富的感情和聰明的頭腦,讓他們創(chuàng)作出的詩歌,含義深刻,意境優(yōu)美。尤其是他們最善于借景抒情,比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大雪滿弓刀?!眹篮奶鞖?,凄厲的聲音,猿的叫聲和弓刀的蕭聲,配合在一起,內(nèi)在的含義更是深遠。對我來說,探索詩歌語言的奧秘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情,因為每一首詩歌里都藏著一種特殊的韻味,不管是暗示還是隱喻,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第二段:古人的修身養(yǎng)性和社會意識。
閱讀古詩,我也發(fā)現(xiàn)了古人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思想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唐朝的白居易在詩中不斷反映出抑制自我欲望,利他主義的理念,比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篇詩歌描繪了雜草看似脆弱而快速生長的過程,將自然界的循環(huán)與生命的漸萎之間作了巧妙的轉(zhuǎn)換。他希望人們“虛懷若谷”,崇尚環(huán)保和自然律,這一理念對于現(xiàn)代社會有著同樣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三段:古詩道出的真理。
古詩還經(jīng)常通過獨特的語言和表述方式,表達出大道至簡的精神,這種真理深刻卻樸素易懂,可以使人們感性而理性的思考人生。李白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边@句話現(xiàn)代人也常常用到,幾乎成為洋洋灑灑的人生哲理,意思是要在人生的得意時盡情享受,珍惜當下的美好。這就是古詩最厲害的地方,它們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詮釋了最根本的道理。
第四段:古詩喚起的情感共鳴。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古詩,每隔一段時間再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盡管古詩涉及了復雜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因素,但最終穿透人們的心扉并打動人們的情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每首詩歌都蘊含著詩人深情告白的情感,這種情感通常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起了我心中的思緒,在心靈深處卷起了一陣陣情感的波瀾。
第五段:古詩給我?guī)淼挠绊憽?BR> 在這個物質(zhì)豐富、信息繁華的世界里,詩和追求精神世界的人們交融在一起,更具備了時代價值。我相信,每一個熱愛古詩的人,都會擁有一份更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理解,以此更好地認識自己、愛別人,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加油。
總之,我對古詩的感悟很深,它們是一座一座古代文化遺址,經(jīng)歷歲月滄桑,歷經(jīng)風雨洗禮,卻能給現(xiàn)代的我們帶來價值引領,啟示著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和領悟,以及一些我們應該追尋的人生目標。希望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發(fā)揚古代文化的精華,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古詩小論文篇十
年代:魏晉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泊秦淮》。
年代:唐作者: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年代:宋作者: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歸園田居其三》。
年代:魏晉作者: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渡荊門送別》。
年代:唐作者: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送友人》。
年代:唐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觀刈麥》。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古詩小論文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
2.誦讀經(jīng)典,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直面經(jīng)典,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
4.誦中感悟,感受經(jīng)典蘊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二、教學內(nèi)容:
本學期誦讀內(nèi)容為三部分:
1、古詩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3、帶“龍”的成語9個;含有“想”意思的成語6個;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語5個;描寫態(tài)度和藹的成語5個;成語接龍一組。
三、教學時間:
1.每周的經(jīng)典誦讀課及一、三、五的晨間誦讀時間進行誦讀指導。
2.每天語文課上用1-3分鐘進行復習鞏固。
3.學生課外復習背誦。
四、教學策略:
1.教師范讀為主,輔以講解部分知識點。
2.學生反復朗讀為主,要求背誦積累。
3、檢查落實。
(1)開辟“古文誦讀園地”評出每月的誦讀明星。
(2)每月統(tǒng)計學生的背誦進度。
(3)集體展示,評選班級明星。
五、三年級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一、必讀書目。
1、《語文經(jīng)典讀本》。
2、《愛的教育》。
3、《稻草人》,葉圣陶,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寶葫蘆的`秘密》,張?zhí)煲?,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版。
二、選讀書目。(根據(jù)各自愛好有選擇性的閱讀。)。
1、楊紅櫻系列。
2、《中華美德故事》。
3、《雷鋒的故事》。
4、《岳飛傳》。
5、《小學生十萬個問不倒》。
6、《中國節(jié)日故事》。
古詩小論文篇十二
1.喜歡聽、讀古詩《小池》。
2.了解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
1.與古詩內(nèi)容相符的《小池》圖片。
2.古詩《小池》vcd。
教學過程:
一、幼兒背古詩《春曉》,教師:剛才我們背的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今天我們要來學一首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二、教師出示《小池》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三、幼兒學念古詩。
1.教師“我們古代的大詩人楊萬里看到這幅美景后寫下了一首詩,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小池》”教師念一遍古詩。
2.教師講解古詩的意思,邊講解邊出示圖譜。
3.引導幼兒聽古詩《小池》vcd一遍。
4.幼兒和老師邊看圖譜邊誦讀。
5.幼兒跟隨vcd邊拍手邊誦讀數(shù)遍。
四、教師帶幼兒欣賞幼兒園的景色。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古詩小論文篇十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文化的不斷演進,古代詩歌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學價值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fā)揚。在接觸和學習古代詩歌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瑰寶和靈感的源泉,同時也啟發(fā)了我對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下面就談一下我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
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我常常被其中的深刻思想所震撼。有時一句簡單的詩句,卻能讓我感悟到很多。例如《登高》中的“千載誰堪伯仲間,萬里零丁誰與為?”,這是一個深情的抒發(fā)和反思,它讓我想到了人際關系,如果沒有親密的朋友,一個人在異鄉(xiāng)生活是何等孤單。同時,這首詩也反映了古人對國家建設的關切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也會想起古人的智慧和鼓勵,因此,古代詩歌不僅給我們提供了美的享受,更深刻地啟迪了我們的心靈。
第二段。
在讀古詩的過程中,我也深入感受到了古人的文學造詣。古詩使用的是非常精準的語言,它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時代的文學風格都有不同的變化和發(fā)展,但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依然是敏感的心靈的選擇,能夠在不同的時期令人感動。許多古詩歌,包括《登高》、《靜夜思》等,依然流傳至今,被人們稱頌和傳唱,它們的經(jīng)典性和永恒性也給我們的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巨大的借鑒和啟示。
第三段。
古詩歌也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古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詩歌是經(jīng)常用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文學形式,它不僅僅用語言來描繪,更用音樂、舞蹈、書法等各種藝術手法來豐富形式,從而創(chuàng)造了具有華麗藝術效果的詩歌藝術。同時,古詩歌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和生活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古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
第四段。
古詩歌的藝術和文化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xiàn)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許多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依然受到古代詩歌的啟發(fā)和影響,不僅在意境、語言、結構上有所借鑒,而且在文學價值和傳承上也繼承著古代詩歌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因此,在學習和欣賞古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能夠汲取古代文化的智慧與精華,還能夠為現(xiàn)代文學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提供新的參考和可能性。
第五段。
總之,從古詩歌中,我不僅僅看到了古人的文化和藝術的杰作,更從中獲得了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領悟,并從中汲取了啟示和智慧。因此,古詩歌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遺產(chǎn),更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最為難以割舍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去學習、去傳承、去弘揚古代詩歌,同時,也能夠在欣賞和傳承中想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從而使自己更加具有深入并富有思想性的文化素養(yǎng)。
古詩小論文篇十四
1.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詩歌,領會朗讀詩歌的方法,提高朗讀水平。
2.通過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的激情。
3.欣賞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了解經(jīng)典詩歌的魅力,感受它對人們精神的陶冶。
2.通過朗讀,提高學生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
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導入,然后讓學生談下聽后的感受。
同學們說的這些正體現(xiàn)了詩歌的魅力。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激蕩著每個中華兒女的心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詩的海洋,去感受詩的美、詩的情、詩的意。下面我們就進行以“古詩詞誦讀”為主題的專題讀書會。
(二)請同學們拿出我們的《誦讀古詩》,從中選出你喜歡的詩歌先在小組內(nèi)進行試讀,然后再推舉出代表為大家展示一下。1、配樂,學生朗誦古詩。教師進行點評。2、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在屏幕上出示一首古詩,由師生共同完成詩歌的朗讀。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從這首詩的停頓、節(jié)奏、語調(diào)、語氣,(聲斷氣不斷),重音等方面進行朗讀指導。
師范讀演示。
學生再獨誦,齊誦。
教師:同學們的形式非常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痴勔幌挛覀冏x書的收獲,有請讀書筆記小組。
(三)暢談讀書收獲(學生在古箏樂的伴奏下,暢談讀書學習的收獲,誦讀自己喜歡的古詩。)。
學生代表去暢談讀書收獲(帶著自己的學生筆記)。
(四)手抄報小組:
(師)過渡:同學們做的古詩詞小報,設計美觀,內(nèi)容新穎,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豐富了知識,鍛煉了能力,也使我們受益匪淺。有的同學甚至別處心裁為古詩配了畫,有請“詩配畫”。
(五)“詩配畫”:
學生展示,著重在邊讀邊說上,是根據(jù)怎樣的意境畫出來的。
教師再出示名家――齊白石為古詩“蛙聲十里出山泉”配的畫和朱中為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配的畫,讓學生欣賞。讓學生領略名家的詩配畫為何高超,重在領會那種需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了解詩句的內(nèi)涵的方法,從而明白古詩能把人不自覺的帶入到它的優(yōu)美意境中,讓你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師)過渡: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再加上同學們細致的解說,把我們帶入到了古詩所營造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你們對于古詩的獨到見解,發(fā)揮了你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上這些小組都是善于積累,而下面這個小組卻是善于創(chuàng)新,有請“古詩新譯”。
(六)“古詩新譯”:
學生展示。
學生解說自己是站在何種角度立意改寫古詩的.,是怎樣著重體現(xiàn)“新”的。
(師)過渡:我都情不自禁的為你們鼓起掌來。你們編的小詩瑯瑯上口,詮釋著你們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你們已經(jīng)成為小詩人了,祝賀你們!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代表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歌曲,下面有請“唱詩小組”為我們重新演繹這動聽的旋律。(七)“唱詩小組”:
學生表演。
男生演唱《水調(diào)歌頭》。
女生演繹《虞美人》。
學生在演唱時,下面的學生可以一塊跟著唱,調(diào)動起現(xiàn)場的氣氛。
(師)過渡:歌聲真美妙,正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我已經(jīng)陶醉其中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古詩總是穿越歷史為我們上演著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故事,請欣賞“七步詩”。
(八)表演小組:。
學生表演。
二胡現(xiàn)場伴奏,一個學生解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然后演員表演這個故事,表演結束后由兩名學生上臺接著演唱《七步詩》這首歌。在歌聲中進一步體會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啟迪。
(師)過渡:同學們表演的真好,能夠借助古詩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把它演繹的惟妙惟肖,仿佛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在贊嘆曹植才華的同時也領悟到了至親骨肉間的真情。
五、總結讀書成果,激發(fā)讀書興趣。
(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讀書收獲)(音樂伴奏)六、結束語。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于古詩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收獲。中國的古典詩歌浩如煙海,詩海遨游只是紅杏一支,要想領略滿園春色,就應該積極積累,勤學苦練,相信同學們在古文化的熏陶下,“江山代有才人出”會是你們明天的輝煌。讓我們在趙翼的《論詩》中結束本課。請同學們一塊來讀下趙翼的《論詩》。
論詩。
趙翼(清)。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古箏配樂伴隨期間)。
七、作業(yè)。
1.選取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搜集喜愛的古詩進行朗讀,展示給同學,家長。
2.嘗試改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
古詩小論文篇十五
古詩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它以其精湛的藝術表現(xiàn),深刻闡述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與演變,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對于我來說,我不僅僅能夠掌握詩歌的本身,更能夠領悟其中的內(nèi)隱之意,進而獲得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的啟示與幫助。
第二段:感悟。
通過學習古詩,我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種凝聚著中國古代人民智慧和優(yōu)秀道德觀念的瑰寶,包括了對情愛、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古人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可以帶給我們生活上的啟示與幫助。例如《登高》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達出人生離合無常,也暗示著我們應該看到人生的多樣性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應對生活。
第三段:詩歌語言。
古詩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經(jīng)過學習后,我越發(fā)欣賞古代詩詞的語言之美。例如《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人通過簡練氣韻的語言,形象深刻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欣賞古詩的語言之美,我也更加地重視語言藝術,注重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第四段:文化傳承。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包涵了我們國家歷史、文化以及人民的情感。而通過學習古詩,我們能夠帶著這些文化進行傳承。例如《黃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边@首詩隨處可見,即使是如今的人們,也依舊深受其影響,這便是傳承的力量。
第五段:結論。
古詩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意義不僅僅在于熟悉古代文化,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多關注精神和思想層面。古詩通過精湛的藝術表達,傳遞給我們?nèi)宋年P懷和情感體驗,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力量,增強我們未來的文化自信心。因此,我們應該學習爾后傳承,讓古詩的精髓在現(xiàn)代傳承下去,照亮人類永恒的真善美之路。
古詩小論文篇十六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新大綱推薦背誦的8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顯得至關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熟讀成誦法。
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笔紫仁侵笇W生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是聯(lián)系擴充法。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lián)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笨芍笇W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shù)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tài)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绷_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卑堰@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nóng)》(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笨芍笇W生邊讀邊思考,想象農(nóng)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古詩小論文篇十七
自學校開展朗誦讀經(jīng)典古詩活動以來,在同學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學們對中國的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對誦讀經(jīng)典古詩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從中也得到了自我教育,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每當上課鈴一響,熱鬧的課間活動頓時鴉雀無聲,緊接著就響起了整齊誦讀聲,你看,同學們個個精神飽滿,聲音洪亮,還越讀越起勁呢,他們完全融入詩的意境當中,個個搖頭晃腦的朗讀著,好像詩人在吟誦著他寫的詩。
每當我讀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幾句詩時,心中就浮現(xiàn)出農(nóng)民伯伯們在烈日下辛勤勞動的情景,深深感受到了農(nóng)民伯伯們的艱辛,也感受到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同時懂得了應該好好珍惜每一粒糧食。
當我讀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幾句詩時,我眼前浮現(xiàn)了一個勤奮好學的身影。讓我感受到了從小就應該勤奮學習,如果錯過了兒時的光陰就再也無法回頭了。從此我也改變了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比以前更認真了!我的成績進步特別大。
誦詩不僅培養(yǎng)了我的人文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讓我在日常學習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從而懂得既要學好知識,又要學會做人的道理。讓我懂得了從小要養(yǎng)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懂得了從小應該勤奮學習,懂得了……總之,誦詩讓我受益匪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小論文篇一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手段,這是教育實踐者的共識。朱熹對誦讀要求“字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對我們今天的古詩詞教學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積累了幾點誦讀教學的“模式”,在此提出就教于專家同仁,以期得到教正與提高。
1.“減負式”誦讀。
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diào)給學生“減負”,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壓力,其中原因有許多,對所接觸的課程、知識點不了解而產(chǎn)生的畏難心理便是其中之一。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詩韻律的相關知識時,大可不必詳盡不遺、太過嚴苛,只求淺顯易懂、點到即止即可。
比如,古詩韻律中涉及“平仄”一詞。在介紹“平仄”時,只將“平仄”的基本概念講清楚即可,若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古詩類型平起或仄起首句押韻或者不押韻的情況一股腦兒地灌給學生,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也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得不償失。所以,我在古詩詞教學中對韻律知識只作一點介紹,不作任何練習測試要求,因為學生對古詩韻律的領會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得來的,而是在古詩誦讀中感悟而來的。從而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大聲朗讀反復誦讀上,讓學生在“減負”的氛圍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2.“入境式”誦讀。
一首古詩往往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情境,為了能讓學生盡快進入到古詩的情境當中,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應注意創(chuàng)造與古詩氛圍相近的氣氛。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營造氛圍、帶動情緒的手段。在進行誦讀教學時,筆者就常常引入音樂。在誦讀中引入音樂,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配樂誦讀,二是欣賞由古詩改編而成的歌曲。
配樂誦讀往往是教師先給學生做示范,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配樂誦讀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誦讀水平和詩歌鑒賞能力,要求教師能準確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情感基調(diào)。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如果教師本身不具備那么高的古詩詞素養(yǎng),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由古詩改編而成的歌曲進入古詩情境。
比如,在講授《詩經(jīng)·關雎》一篇時,筆者在講解、誦讀前先播放據(jù)此詞改編的歌曲《關雎》,讓學生對詩中營造的悠遠意境和糾結情感有個較為直觀的感受和整體的把握。這樣,學生由于受到歌曲情感的影響,在進行誦讀時就會自覺地投入感情。
3.“融情式”誦讀。
能讓古詩流芳千古的往往是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很注重詩歌情感的發(fā)掘。在誦讀教學中,為學生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搭建平臺是教師的職責。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如果能巧妙地將學生的情感和詩歌情感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以情入詩,誦讀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往往自信滿滿,認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筆者在進行誦讀教學中,就很注意引導學生的這種情感。
以教學杜甫《望岳》為例?!锻馈啡姽舶司?,正面描寫泰山之高之雄的就有五句,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比較直觀地領會泰山磅礴的氣勢。但當讀到尾聯(lián)“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并不是在單純地贊美泰山,而是想征服泰山,看盡群山。作者越是渲染泰山之高雄,其登上高處的雄心壯志越是展露無遺。這時的杜甫正值青年時期,還未遇到人生的低谷,情緒積極向上,很容易和初中生熱烈地憧憬著未來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精神的勉勵。
所以,在進入誦讀教學之前,筆者會讓學生暢想一下未來,談談人生的理想,談談實現(xiàn)人生理想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是否做好了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在此基礎上,筆者會告訴學生,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也有著同樣的豪情壯志。在這種暗示下,學生在誦讀時情緒激昂,感情充沛,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誦讀教學的要求。
4.“點睛式”誦讀。
抓重點即抓詩眼和秀句。“眼乃神光所聚”(劉熙載),詩眼在詩歌中起統(tǒng)領的作用,是詩歌的精髓所在?!靶阏撸兄毎握咭??!保▌③模┬憔湓谠姼璁斨袏Z人眼球,畫龍點睛,抓住秀句其實也就是抓住了詩人的精神氣質(zhì)。在誦讀教學中,要突出詩眼和秀句,幫助學生領會詩歌精華。
仍以《望岳》為例。詩歌的詩眼即為“望”,然而全詩四聯(lián)沒有出現(xiàn)一個“望”字,卻又無處不在寫所“望”即所望見的泰山之景之境。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從朝至暮,思緒從觀望泰山發(fā)展為欲登泰山。在誦讀前,教師著眼于“望”字,為學生描述泰山之巍峨雄偉,能引發(fā)學生的審美關注,幫助學生領會詩人望岳的心境。
秀句往往朗朗上口,廣為流傳。如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寫于曹操晚年時期,曹操一生始終懷抱壯志雄心,積極向上,“老驥伏櫪”四句正是其內(nèi)心的寫照。進行誦讀教學時強調(diào)這些秀句,能引導學生咀嚼詩歌意味,幫助學生由句入篇,感受詩人樂觀奮發(fā)、積極進取的精神。
以上是我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采取的幾種“模式”。其實不管采用哪些“模式”,無非是要達到朱熹提出的“不忘”的要求,讓學生由誦讀達成“不忘”,由“不忘”達成升華。
古詩小論文篇二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漁歌子》唐朝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塞下曲》唐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浪淘沙》唐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憶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憫農(nóng)》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蜂》唐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江上漁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里。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書湖陰先生壁》北宋王安石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北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飲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惠崇《春江曉景》北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古詩小論文篇三
【引語】古詩詞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走出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注重對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的誤區(qū)出發(fā),就如何在教學中既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篇目,又能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激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品味詩詞的豐富內(nèi)蘊,獲得審美體驗,以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古詩詞審美心境意境意象。
正文:
說到中華民族的經(jīng)典文學,人們往往對唐詩、宋詞、元曲倍加贊賞。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當然不能忽視古詩詞的教學。修訂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共選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并基本上要求背誦。但,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上,致使古詩詞的審美意蘊被拆得支離破碎,失去其審美價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力,體會古詩詞的內(nèi)蘊美。
一、精心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詩詞的審美心境。
導入除了對詩人作必要的介紹外,要把重點放在把學生帶入對詩詞的審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種在較長時間內(nèi)影響人整個行動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因而能使一個人的活動和體驗染上一種情緒色彩。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導語設計。精心設計好與詩詞的意境相協(xié)調(diào)的導語,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提起對詩詞賞析的興趣,對進入詩詞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樂導入。音樂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情緒活動,是融合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古詩詞不僅大多可以配樂吟唱,而且由于其獨特的韻味,常被改編成廣為傳唱的歌曲。在學習前,放一段與所學內(nèi)容有關的音樂也能激發(fā)學生極大的興趣,并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使學生順利進入審美心境。3、畫面導入。文學藝術作品,尤其是詩詞,既有鮮明的形象性,猶如繪畫一樣,又有深刻的內(nèi)蘊。讓學生在繪畫藝術中初步感知詩詞中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詩詞的韻味。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目的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審美的心境。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詩詞的音樂美和情境美。
欣賞詩詞,要在反復誦讀中仔細品味其中流淌的音樂美,并讓學生初步感知其創(chuàng)造的情境美。在誦讀時,應避免流于形式,為“讀”而讀,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作必要的點拔。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重讀以及語調(diào)的處理。古詩詞朗讀的節(jié)奏并不復雜,如:五言詩詞一般可分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詩一般可以分為“二/二/三”的形式。重讀則體現(xiàn)在詩句的關鍵詞上,尤其是那些能夠體現(xiàn)作者內(nèi)心感情的詞語。在語調(diào)的處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調(diào)的高低、節(jié)奏的緩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揚激越還是凄清悲涼,是深沉悲憤還是恬淡自然等。一般來說,平聲流連舒緩,仄聲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錯落,自然形成主觀情緒的起落和客觀物象的張弛。
如,在朗讀韓愈的《左遷至南關示侄孫湘》時,可按照“二/二/三”的節(jié)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洲/路八千”。重讀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馬不前”等。尤其在朗讀“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時,要注意“云橫”稍微平緩,“秦嶺”開始上揚,“家何在”處達到上揚的頂點,以表現(xiàn)心中的慘痛之情。“雪擁”處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藍關”處開始下降,至“馬不前”處降到極點,且“馬”字稍微拖長,“前”字頓收,以表現(xiàn)前途艱難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詩詞都有嚴格的用韻規(guī)律,讓學生把感情和氣勢融入到韻腳中,也能突出詩詞的情境。如“相見是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的《無題》),一個“難”,一個“殘”,道出沉重的離別之情,嘆惋著人生命運的無常。
在理解了詩詞的意象,把握了詩詞的意境之后,再進行誦讀,則可以進一步體會詩詞蘊涵的深層情感,再一次獲得情感體驗,并達到在理解基礎上背誦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體味詩詞的意境美。
我國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在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生的某種“情趣”,“神韻”,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生命情調(diào)和客觀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諧統(tǒng)一的結果。要讓學生跨越時代、民俗、社會和情感的.障礙,根據(jù)詩詞的文字信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與詩人一起進入意境,品味濃郁的詩情,以獲得審美體驗,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就要靠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了。以下是幾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古詩小論文篇四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長河中,詩歌無疑是最璀璨瑰麗的一顆明珠。其涉及的社會生活之廣泛、深入,對國家民族影響之深遠、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無法睥睨的。它為后世的我們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可資借鑒學習的知識,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宋代陸游告誡自己兒子的肺腑之言。無論作詩、寫文章,若要筆底生花、文采斐然,沒有寬厚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是行不通的。他還明確地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更是對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生動總結。想寫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議什么問題,缺乏實踐的態(tài)度,沒有設身處地的思考、研究過程,紙上談兵,常常只會打擦邊球。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彼纬惻c義的這兩句詩,形象反映了靈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靈感?著名作家莫言說,我始終保持著一個好習慣,就是隨身總帶著一個小本和一支筆,隨時把想到的、見到的可寫的東西記下來。是呀,常常積累,時時做有準備的頭腦,何須等到“安排句法”時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爆F(xiàn)實生活的積累是靈感不竭的源泉,是創(chuàng)作活動的土壤。要隨時積累,做一個勤于觀察、善于準備的人!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唐盧延讓)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題旨,還須有好的語言來表達。煉字的功夫,一向為中國文人注重,更有甚者“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如此煞費苦心,怎不令人感動!那么煉字的標準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誕的才叫好?元好問說得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弊钅芊从呈挛锉举|(zhì),最能表達寫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語言與寫作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語體,如實輯錄生活語言,那只是一種記錄而非藝術,對生活語言加以適當?shù)脑賱?chuàng)作才是藝術。因此寫作須講求煉字,但也須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要善于煉字,做一個對語言精益求精的人!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清代的龔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從宏觀上總結作文之道,明確要求寫文章要結構明晰,主線分明,如秋天的喬樹,枝是枝葉是葉;文章的主旨要鮮明有個性,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主張,不可穿新鞋走舊路、取新瓶裝陳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創(chuàng)作主張,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因此,要講究謀篇布局表達個性,做一個獨立思考、有大寫人格的人!
藝術都有其相通之處,古詩中的這些道理,雖多就詩而言,但對于我們的作文同樣有啟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當做詩一樣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會有一顆詩的靈魂!
古詩小論文篇五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詩詞之美本在于此,可隨著時間的流淌,科技的發(fā)展,“快餐式”閱讀漸漸成了主流,而傳統(tǒng)詩詞卻發(fā)了酵,蒸了餾,飲了使人醉眼迷離,亂了方寸。
“快餐式”閱讀的今天,人們不愿意將時間花費在一字一句品讀詩詞上,他們剛喜歡通俗的笑話。當今的學生對詩詞亦是如此,完成任務者居多,而由衷熱愛者廖廖。詩詞在網(wǎng)絡上被網(wǎng)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并帶有戲謔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義,與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馳。
如果繼續(xù)這么發(fā)展,百年之后,怕后人們只能在字典中見到“詩”“詞”這類的字眼了吧。縹緲如鴻影,聞其名卻不能見其人。
詩詞從來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種真實感情的傳達。
我的語文老師曾講過她的一個經(jīng)歷:她的朋友酷愛在秋天攝影,而她對秋天的印象一直是秋風秋景秋煞人。機緣巧合,在一個秋天她的那位朋友邀請她共同登山賞景。路途上她沒有多大的興致,對沿途的光景滿臉不屑。當她到達山頂時,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所折服。山下的楓樹像是拍打海灘一層一層的海浪,一層黃,一層紅,顏色由淺而深的遞進。她說她當時的腦海里瞬間出現(xiàn)了一個詞“層林盡染”。自此,她便對秋景有了別樣的感受。
曾有一個悶熱的下午,我百無聊賴的走在上學的路上,像是一個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緩慢的移動著。一陣清風徐來,使我感到了一絲舒爽,而那時我突然想起一首詩“倘若沒有風,這個世界是多么沉寂。”而那一陣清風打破了沉寂,讓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綠洲。此時,我也終于明白了老師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教誨。詩詞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的記住了多少,他更是讓你在不斷歷經(jīng)世事之后產(chǎn)生心與心的共鳴。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脫口而出。
中國的孩子為什么從小就要他們背根本不懂的詩詞?初衷本是當他們長大后,面對三千世界無數(shù)美景時,腦中出現(xiàn)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面對憂愁難耐時,所想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面對時間流逝時,所想的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面對人生逆境時,所想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妙不可言的不僅僅是在于詩人的遣詞造句,而更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么一刻,看到眼前的景色,眼前的人,突然想起當初背過的詩句,原來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貼切的表達出了自己一樣的感受,而詩詞之美也正是這心與心的共鳴。詩詞可謂中國文化之基本,人不可忘本,詩詞值得每個人傳承!
古詩小論文篇六
唐代:杜甫。
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飲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jié)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欄通:闌)。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壯志一作:壯士;蘭山缺一作:蘭山闕)。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唐代:張謂。
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
越人自貢珊瑚樹,漢使何勞獬豸冠。
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來此貨稱難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東郊。
唐代: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行路難·縛虎手。
宋代:賀鑄。
酌大斗,更為壽,青鬢長青古無有。笑嫣然,舞翩然,當壚秦女十五語如弦。遺音能記秋風曲,事去千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
古詩小論文篇七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筆者經(jīng)過十余年的實踐,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學法,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古詩教學的課堂效率頗為有效。
一、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fā)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個故事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xiàn)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shù)初中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tài)。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贝藭r,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tài)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jù)《錢塘湖春行》的內(nèi)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保┐龑W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當學生弄清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設置配音樂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延續(xù)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三、課末“增趣”
古詩小論文篇八
一、活動目標:
通過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讓學生感悟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作品,使同學們從閱讀經(jīng)典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汲取民族精神的豐富營養(yǎng)。同時,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操,誠信品質(zhì)等,讓大家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改善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激發(fā)他們持久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活動主題:讓經(jīng)典燭照少年。
三、經(jīng)典誦讀活動的口號:誦中華經(jīng)典,做有德之人。
四、活動要求。
1、提高認識,明確活動重要意義。中華經(jīng)典詩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多層次、多形式的開展經(jīng)典誦讀,把經(jīng)典誦讀與感恩教育、禮儀規(guī)范教育等活動結合起來開展。
2、創(chuàng)新形式,力求活動豐富多彩。以少年宮為活動載體;以文化熏陶為本,以文化教育為重。
3、精心組織,注重活動實際效果。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組織好學生開展經(jīng)典誦讀活動,增強活動效果。
五、主要工作與活動內(nèi)容安排。
1、活動開始利用8分鐘誦讀形成常規(guī),選一名普通話好的學生做帶讀的小老師。
2、少年宮利用學習園地、手抄報等多種形式,展示經(jīng)典佳句,營造誦讀的氛圍,使學生走進經(jīng)典,耳濡目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
3、每周利用一節(jié)活動課時間,進行經(jīng)典吟誦、演講,分組背??等形式開展活動。
4、舉行經(jīng)典誦讀擂臺賽。
5、設立經(jīng)典誦讀評價卡。
總之,經(jīng)典誦讀活動是對少年兒童進行道德品質(zhì)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我將按計劃并根據(jù)實際情況以飽滿的熱情開展好此項活動。
古詩小論文篇九
在我國文化的長河中,古詩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們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還是學者探究古代歷史、社會、文化背景的重要依據(jù)。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是靈魂的流露,閱讀古詩不僅可以帶我們感受前人的情感奇思妙想,還可以啟迪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體悟和認識,今天我將分享一下我對古詩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古詩語言的藝術。
古詩的語言藝術是我最受感染的,古人幾乎沒有學習巨大詞匯庫的能力,但他們豐富的感情和聰明的頭腦,讓他們創(chuàng)作出的詩歌,含義深刻,意境優(yōu)美。尤其是他們最善于借景抒情,比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大雪滿弓刀?!眹篮奶鞖?,凄厲的聲音,猿的叫聲和弓刀的蕭聲,配合在一起,內(nèi)在的含義更是深遠。對我來說,探索詩歌語言的奧秘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情,因為每一首詩歌里都藏著一種特殊的韻味,不管是暗示還是隱喻,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第二段:古人的修身養(yǎng)性和社會意識。
閱讀古詩,我也發(fā)現(xiàn)了古人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這種思想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唐朝的白居易在詩中不斷反映出抑制自我欲望,利他主義的理念,比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篇詩歌描繪了雜草看似脆弱而快速生長的過程,將自然界的循環(huán)與生命的漸萎之間作了巧妙的轉(zhuǎn)換。他希望人們“虛懷若谷”,崇尚環(huán)保和自然律,這一理念對于現(xiàn)代社會有著同樣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三段:古詩道出的真理。
古詩還經(jīng)常通過獨特的語言和表述方式,表達出大道至簡的精神,這種真理深刻卻樸素易懂,可以使人們感性而理性的思考人生。李白的《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边@句話現(xiàn)代人也常常用到,幾乎成為洋洋灑灑的人生哲理,意思是要在人生的得意時盡情享受,珍惜當下的美好。這就是古詩最厲害的地方,它們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詮釋了最根本的道理。
第四段:古詩喚起的情感共鳴。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古詩,每隔一段時間再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盡管古詩涉及了復雜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因素,但最終穿透人們的心扉并打動人們的情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每首詩歌都蘊含著詩人深情告白的情感,這種情感通常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起了我心中的思緒,在心靈深處卷起了一陣陣情感的波瀾。
第五段:古詩給我?guī)淼挠绊憽?BR> 在這個物質(zhì)豐富、信息繁華的世界里,詩和追求精神世界的人們交融在一起,更具備了時代價值。我相信,每一個熱愛古詩的人,都會擁有一份更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理解,以此更好地認識自己、愛別人,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加油。
總之,我對古詩的感悟很深,它們是一座一座古代文化遺址,經(jīng)歷歲月滄桑,歷經(jīng)風雨洗禮,卻能給現(xiàn)代的我們帶來價值引領,啟示著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和領悟,以及一些我們應該追尋的人生目標。希望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發(fā)揚古代文化的精華,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古詩小論文篇十
年代:魏晉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泊秦淮》。
年代:唐作者: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年代:宋作者: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歸園田居其三》。
年代:魏晉作者: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渡荊門送別》。
年代:唐作者: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送友人》。
年代:唐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觀刈麥》。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古詩小論文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fā)創(chuàng)造條件。
2.誦讀經(jīng)典,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直面經(jīng)典,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
4.誦中感悟,感受經(jīng)典蘊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二、教學內(nèi)容:
本學期誦讀內(nèi)容為三部分:
1、古詩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3、帶“龍”的成語9個;含有“想”意思的成語6個;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語5個;描寫態(tài)度和藹的成語5個;成語接龍一組。
三、教學時間:
1.每周的經(jīng)典誦讀課及一、三、五的晨間誦讀時間進行誦讀指導。
2.每天語文課上用1-3分鐘進行復習鞏固。
3.學生課外復習背誦。
四、教學策略:
1.教師范讀為主,輔以講解部分知識點。
2.學生反復朗讀為主,要求背誦積累。
3、檢查落實。
(1)開辟“古文誦讀園地”評出每月的誦讀明星。
(2)每月統(tǒng)計學生的背誦進度。
(3)集體展示,評選班級明星。
五、三年級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一、必讀書目。
1、《語文經(jīng)典讀本》。
2、《愛的教育》。
3、《稻草人》,葉圣陶,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寶葫蘆的`秘密》,張?zhí)煲?,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版。
二、選讀書目。(根據(jù)各自愛好有選擇性的閱讀。)。
1、楊紅櫻系列。
2、《中華美德故事》。
3、《雷鋒的故事》。
4、《岳飛傳》。
5、《小學生十萬個問不倒》。
6、《中國節(jié)日故事》。
古詩小論文篇十二
1.喜歡聽、讀古詩《小池》。
2.了解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
1.與古詩內(nèi)容相符的《小池》圖片。
2.古詩《小池》vcd。
教學過程:
一、幼兒背古詩《春曉》,教師:剛才我們背的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今天我們要來學一首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二、教師出示《小池》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三、幼兒學念古詩。
1.教師“我們古代的大詩人楊萬里看到這幅美景后寫下了一首詩,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小池》”教師念一遍古詩。
2.教師講解古詩的意思,邊講解邊出示圖譜。
3.引導幼兒聽古詩《小池》vcd一遍。
4.幼兒和老師邊看圖譜邊誦讀。
5.幼兒跟隨vcd邊拍手邊誦讀數(shù)遍。
四、教師帶幼兒欣賞幼兒園的景色。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古詩小論文篇十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文化的不斷演進,古代詩歌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學價值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發(fā)揚。在接觸和學習古代詩歌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瑰寶和靈感的源泉,同時也啟發(fā)了我對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下面就談一下我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
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我常常被其中的深刻思想所震撼。有時一句簡單的詩句,卻能讓我感悟到很多。例如《登高》中的“千載誰堪伯仲間,萬里零丁誰與為?”,這是一個深情的抒發(fā)和反思,它讓我想到了人際關系,如果沒有親密的朋友,一個人在異鄉(xiāng)生活是何等孤單。同時,這首詩也反映了古人對國家建設的關切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也會想起古人的智慧和鼓勵,因此,古代詩歌不僅給我們提供了美的享受,更深刻地啟迪了我們的心靈。
第二段。
在讀古詩的過程中,我也深入感受到了古人的文學造詣。古詩使用的是非常精準的語言,它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時代的文學風格都有不同的變化和發(fā)展,但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依然是敏感的心靈的選擇,能夠在不同的時期令人感動。許多古詩歌,包括《登高》、《靜夜思》等,依然流傳至今,被人們稱頌和傳唱,它們的經(jīng)典性和永恒性也給我們的現(xiàn)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巨大的借鑒和啟示。
第三段。
古詩歌也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古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詩歌是經(jīng)常用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文學形式,它不僅僅用語言來描繪,更用音樂、舞蹈、書法等各種藝術手法來豐富形式,從而創(chuàng)造了具有華麗藝術效果的詩歌藝術。同時,古詩歌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和生活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和體驗古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
第四段。
古詩歌的藝術和文化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xiàn)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許多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依然受到古代詩歌的啟發(fā)和影響,不僅在意境、語言、結構上有所借鑒,而且在文學價值和傳承上也繼承著古代詩歌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因此,在學習和欣賞古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能夠汲取古代文化的智慧與精華,還能夠為現(xiàn)代文學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提供新的參考和可能性。
第五段。
總之,從古詩歌中,我不僅僅看到了古人的文化和藝術的杰作,更從中獲得了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領悟,并從中汲取了啟示和智慧。因此,古詩歌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遺產(chǎn),更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最為難以割舍的重要資源之一。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去學習、去傳承、去弘揚古代詩歌,同時,也能夠在欣賞和傳承中想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從而使自己更加具有深入并富有思想性的文化素養(yǎng)。
古詩小論文篇十四
1.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詩歌,領會朗讀詩歌的方法,提高朗讀水平。
2.通過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的激情。
3.欣賞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了解經(jīng)典詩歌的魅力,感受它對人們精神的陶冶。
2.通過朗讀,提高學生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四、活動過程。
(一)導入。
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導入,然后讓學生談下聽后的感受。
同學們說的這些正體現(xiàn)了詩歌的魅力。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的古典詩歌像一條橫亙古今的河流,激蕩著每個中華兒女的心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詩的海洋,去感受詩的美、詩的情、詩的意。下面我們就進行以“古詩詞誦讀”為主題的專題讀書會。
(二)請同學們拿出我們的《誦讀古詩》,從中選出你喜歡的詩歌先在小組內(nèi)進行試讀,然后再推舉出代表為大家展示一下。1、配樂,學生朗誦古詩。教師進行點評。2、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在屏幕上出示一首古詩,由師生共同完成詩歌的朗讀。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從這首詩的停頓、節(jié)奏、語調(diào)、語氣,(聲斷氣不斷),重音等方面進行朗讀指導。
師范讀演示。
學生再獨誦,齊誦。
教師:同學們的形式非常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痴勔幌挛覀冏x書的收獲,有請讀書筆記小組。
(三)暢談讀書收獲(學生在古箏樂的伴奏下,暢談讀書學習的收獲,誦讀自己喜歡的古詩。)。
學生代表去暢談讀書收獲(帶著自己的學生筆記)。
(四)手抄報小組:
(師)過渡:同學們做的古詩詞小報,設計美觀,內(nèi)容新穎,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豐富了知識,鍛煉了能力,也使我們受益匪淺。有的同學甚至別處心裁為古詩配了畫,有請“詩配畫”。
(五)“詩配畫”:
學生展示,著重在邊讀邊說上,是根據(jù)怎樣的意境畫出來的。
教師再出示名家――齊白石為古詩“蛙聲十里出山泉”配的畫和朱中為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配的畫,讓學生欣賞。讓學生領略名家的詩配畫為何高超,重在領會那種需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了解詩句的內(nèi)涵的方法,從而明白古詩能把人不自覺的帶入到它的優(yōu)美意境中,讓你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師)過渡: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再加上同學們細致的解說,把我們帶入到了古詩所營造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你們對于古詩的獨到見解,發(fā)揮了你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上這些小組都是善于積累,而下面這個小組卻是善于創(chuàng)新,有請“古詩新譯”。
(六)“古詩新譯”:
學生展示。
學生解說自己是站在何種角度立意改寫古詩的.,是怎樣著重體現(xiàn)“新”的。
(師)過渡:我都情不自禁的為你們鼓起掌來。你們編的小詩瑯瑯上口,詮釋著你們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你們已經(jīng)成為小詩人了,祝賀你們!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代表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歌曲,下面有請“唱詩小組”為我們重新演繹這動聽的旋律。(七)“唱詩小組”:
學生表演。
男生演唱《水調(diào)歌頭》。
女生演繹《虞美人》。
學生在演唱時,下面的學生可以一塊跟著唱,調(diào)動起現(xiàn)場的氣氛。
(師)過渡:歌聲真美妙,正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我已經(jīng)陶醉其中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古詩總是穿越歷史為我們上演著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故事,請欣賞“七步詩”。
(八)表演小組:。
學生表演。
二胡現(xiàn)場伴奏,一個學生解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然后演員表演這個故事,表演結束后由兩名學生上臺接著演唱《七步詩》這首歌。在歌聲中進一步體會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啟迪。
(師)過渡:同學們表演的真好,能夠借助古詩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把它演繹的惟妙惟肖,仿佛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眼前,讓我們不禁在贊嘆曹植才華的同時也領悟到了至親骨肉間的真情。
五、總結讀書成果,激發(fā)讀書興趣。
(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讀書收獲)(音樂伴奏)六、結束語。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于古詩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收獲。中國的古典詩歌浩如煙海,詩海遨游只是紅杏一支,要想領略滿園春色,就應該積極積累,勤學苦練,相信同學們在古文化的熏陶下,“江山代有才人出”會是你們明天的輝煌。讓我們在趙翼的《論詩》中結束本課。請同學們一塊來讀下趙翼的《論詩》。
論詩。
趙翼(清)。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古箏配樂伴隨期間)。
七、作業(yè)。
1.選取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搜集喜愛的古詩進行朗讀,展示給同學,家長。
2.嘗試改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
古詩小論文篇十五
古詩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它以其精湛的藝術表現(xiàn),深刻闡述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與演變,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對于我來說,我不僅僅能夠掌握詩歌的本身,更能夠領悟其中的內(nèi)隱之意,進而獲得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的啟示與幫助。
第二段:感悟。
通過學習古詩,我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種凝聚著中國古代人民智慧和優(yōu)秀道德觀念的瑰寶,包括了對情愛、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古人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可以帶給我們生活上的啟示與幫助。例如《登高》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達出人生離合無常,也暗示著我們應該看到人生的多樣性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應對生活。
第三段:詩歌語言。
古詩的語言非常優(yōu)美,經(jīng)過學習后,我越發(fā)欣賞古代詩詞的語言之美。例如《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人通過簡練氣韻的語言,形象深刻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欣賞古詩的語言之美,我也更加地重視語言藝術,注重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
第四段:文化傳承。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包涵了我們國家歷史、文化以及人民的情感。而通過學習古詩,我們能夠帶著這些文化進行傳承。例如《黃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边@首詩隨處可見,即使是如今的人們,也依舊深受其影響,這便是傳承的力量。
第五段:結論。
古詩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習意義不僅僅在于熟悉古代文化,在今天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多關注精神和思想層面。古詩通過精湛的藝術表達,傳遞給我們?nèi)宋年P懷和情感體驗,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力量,增強我們未來的文化自信心。因此,我們應該學習爾后傳承,讓古詩的精髓在現(xiàn)代傳承下去,照亮人類永恒的真善美之路。
古詩小論文篇十六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新大綱推薦背誦的8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古詩詞,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顯得至關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熟讀成誦法。
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笔紫仁侵笇W生多讀,反復地讀,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通過多讀,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二是聯(lián)系擴充法。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lián)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笨芍笇W生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shù)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tài)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绷_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卑堰@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
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如學習《憫農(nóng)》(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笨芍笇W生邊讀邊思考,想象農(nóng)人艱辛勞作的情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熟讀成誦,自然水到渠成。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古詩小論文篇十七
自學校開展朗誦讀經(jīng)典古詩活動以來,在同學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學們對中國的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對誦讀經(jīng)典古詩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從中也得到了自我教育,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每當上課鈴一響,熱鬧的課間活動頓時鴉雀無聲,緊接著就響起了整齊誦讀聲,你看,同學們個個精神飽滿,聲音洪亮,還越讀越起勁呢,他們完全融入詩的意境當中,個個搖頭晃腦的朗讀著,好像詩人在吟誦著他寫的詩。
每當我讀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幾句詩時,心中就浮現(xiàn)出農(nóng)民伯伯們在烈日下辛勤勞動的情景,深深感受到了農(nóng)民伯伯們的艱辛,也感受到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同時懂得了應該好好珍惜每一粒糧食。
當我讀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幾句詩時,我眼前浮現(xiàn)了一個勤奮好學的身影。讓我感受到了從小就應該勤奮學習,如果錯過了兒時的光陰就再也無法回頭了。從此我也改變了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比以前更認真了!我的成績進步特別大。
誦詩不僅培養(yǎng)了我的人文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讓我在日常學習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從而懂得既要學好知識,又要學會做人的道理。讓我懂得了從小要養(yǎng)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懂得了從小應該勤奮學習,懂得了……總之,誦詩讓我受益匪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