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反思和總結自己在某個領域中的收獲和經(jīng)驗。在寫總結之前,先進行充分的準備和資料收集,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一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八年級讀后感:讀《曾國藩家書》后的感想。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該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可以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丛募視?,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讀后感《八年級讀后感:讀《曾國藩家書》后的感想》??吹竭@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現(xiàn)在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曾經(jīng)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lián)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曾經(jīng)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tài),在當今物質極度文明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对鴩視芬粫校瑥暮芏嗉視镂覀兌寄軌蚩闯鲎鳛闉楣僦说脑畹钠D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現(xiàn)在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戳嗽募視?,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現(xiàn)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fā)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經(jīng)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該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yǎng),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二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目標發(fā)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振聾發(fā)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shù)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jié),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guī)》就在規(guī)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yǎng)孩子們有修養(yǎng)、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对鴩視分袑Φ茏拥慕逃彩菑纳钚袨槿胧?,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三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通過書信里的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展現(xiàn)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書信中可以看到,作為兒子他是如何孝順父母,作為哥哥他是如何教導體貼兄弟,作為父親他是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為子女做出表率。正是通過他的良好家風家訓的影響,他的后代政治家、科學家、學者輩出。
家風家訓傳承了優(yōu)良的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家庭風尚,尤其一些平實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家訓,成為子女成長發(fā)展、家庭和睦、鄰里團結互助的重要精神食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全會上發(fā)出號召――“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家風家訓傳承道德文化的作用不能隨著封建文化的消失而丟失,而應該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而更新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宣揚和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四
導語: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yè))、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后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fā)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銖積寸累,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xiàn)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鬃釉f:“三家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名經(jīng)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著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于人來,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積淀。
其認為讀書要“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敝v究“志、識、恒”;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內心修養(yǎng)、素質的提高,經(jīng)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德,做到真強;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為處世為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jié)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痹偃诩胰艘π泄?jié)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鄭筱萸、王懷忠等社會主義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盡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jīng)濟跳躍式地快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fā)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仆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獲,只問耕耘?!?BR>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的《家書》,雖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目標發(fā)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振聾發(fā)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shù)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jié),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guī)》就在規(guī)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yǎng)孩子們有修養(yǎng)、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对鴩視分袑Φ茏拥慕逃彩菑纳钚袨槿胧?,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儒家思想伴隨著中華文明不斷豐富完善,可貴的是儒家能夠將思想浸潤貫穿到人們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體系,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取得了統(tǒng)治性的主流地位。我們不主張“復古”,社會在前進,條件在變化,不加選擇的復古無異于刻舟求劍般的可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時勢異也”,我們的先賢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黑格爾說過“存在就合理”,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獨步世界,就不能否認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先進性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全面就收,更不應該全面拋棄,而應該取其精華,傳承、豐富、發(fā)揚。我們的教材中應當適當?shù)募尤雰?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讓我們多知道些“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并能夠踐行,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功課成績的提高更重要。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边@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案F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五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而《曾國藩家書》也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書里的一封封家信,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無論長短,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關懷,充滿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道德。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
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往往感到迷惘、彷徨、困惑,誘惑太多,都忙于追名逐利,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在逐漸的變得淡薄,維持人們之間的感情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表達往往是靠短信、微信、微博等網(wǎng)絡所傳遞,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可以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二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对鴩視沸问阶杂?,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家書讀來平平淡淡,背后卻蘊育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這些思想精髓對當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同樣大有裨益。
今天,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更激發(fā)了現(xiàn)代人的雄心壯志,卻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浮躁之氣,在許多事情往往追求短期效應,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鳴驚人”。這本書值得人們去好好閱讀,好好深思,在追求自己向往目標的時候,首先要正視自己,真正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先從修身開始,再去治家,最后平天下,或者說叫創(chuàng)造自己的一份事業(yè)。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六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為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么。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后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云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職責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xù)的方法,并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边@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能夠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期望并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我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并存的時代嗎?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我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要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不迂腐的態(tài)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贝搜缘莱隽巳祟惪释竭^去的態(tài)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于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里找準自我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币艺f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圣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yōu)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jié)就忽略了別人以往幫忙過你的大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chǎn)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后,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BR>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于是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終反而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不少的優(yōu)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七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蟆?BR> 蔣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
蔣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
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
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
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
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
“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
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
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
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毛澤東曾說“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而蔣更將曾國藩風味終生學習的楷模,在其任黃埔軍校校長時,把《增胡兵書》列為必修科目。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信件。
所涉及廣,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政治,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曾說曾國藩一生有13套學問,而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國藩家書》。
這本書是曾氏幾十年宦海浮沉,修身教人的真實記錄。
其中卷九,卷十是曾事業(yè)的巔峰時期所作,其攻陷天京,其弟攻陷金陵;這個時期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天津教案使其備受譏諷,唾罵。
其中多為與四弟國潢,九弟國荃的書信來往;訓書卷則多是與兩個兒子紀鴻,紀澤的書信。
書中多涉及復雜的人物關系,在查閱這些人物關系的同時,看到了許多這些任務給予他的評價。
為了不被這些評價左右,我告誡自己能完全從曾氏的字里行間去感受其人格,對人生的感悟,對他人的評判,對修身讀書的深刻理解,而對官場上的明哲保身不做評論。
我讀完第一遍時,對曾國藩的印象是他是一個精忍,懇切,有大志,愛護家人,提攜下屬,關注后被教育的一個人。
他對自身修身的刻苦已近嚴苛,自律、慎獨的精神是我最敬佩的。
慎微慎獨,有大志,是成為一個精神獨立的“完人”必須具備的前提。
內省自身這種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能夠自我監(jiān)督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
他提醒兒子“萬事有恒,需從‘有恒’二字下手”,一生身體力行.信奉儒學,每日習字,作文,幾十年不輟,但就這樣還常常感嘆自己“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yè)無成,已可深恥矣”,如果他不是世上最可怕的偽君子,其謙遜謹慎,對“恒”之一字的重視有可見一般了。
重讀一遍,則體悟更深,尤其是養(yǎng)身、修身、守福、內斂更覺得很有滋味。
我將這次讀書的感悟,分了三層:一層是從曾國藩的自省中去體悟他的心境和品質,從中學習;二層是從他對其弟其子的叮囑、訓誡中去理解他對人生、人情、人格的分析感悟;三層是從其對人事、軍事的安排上去領會他打仗做人的方法學問。
剔去官場上的虛與委蛇與明哲保身,這洋洋萬言對于像我這樣的大學生或更廣一些,像我這樣的當代青年,他的所言所悟是值得我學習的。
每一讀懂他的人,都該佩服他——在軍事上,他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平衡各方,思慮極深的優(yōu)秀將領;在政治上,也是第一位積極,首創(chuàng)外派留學生,提倡工業(yè)化,經(jīng)濟西化的睿智人物,,是咸同中興名臣;在文學上,自成流派,為一代儒學大師。
即使有如此大的成就,即使位極人臣,仍強調勤儉持家,誡奢從簡,這種身居高位,仍能謙遜,不迷失自己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煉成的。
沒一個大人物,不僅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更有自己獨特之處,或者說是他們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促使他們擁有不同的特質。
曾國藩最危險、關鍵的時刻睡午覺的習慣雷打不動,即使攻打太平軍也必小憩一會兒,誰若弄醒他,必大發(fā)雷霆。
他不迷信藥石,主張生病不要著急吃藥,要睡眠靜坐,堅持早起,睡前洗腳。
他告知弟妹家人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并身體力行,這是他的高瞻遠矚,現(xiàn)代人尤其青年人不注意,戶外鍛煉,體質羸弱,我本身也是,該以此為戒。
體育老師就跟我們感嘆他們畢業(yè)那會,大約十年前,跑1000米,最差的也要3分半,而現(xiàn)在3分半基本就是最好的了。
曾國藩的家訓猶在耳畔啊!
我一直以為人的智慧是不受時代局限的,大凡大智慧,深刻哲理都是普適的。
曾國藩骨子里是個倔強,絕不倒下,絕不服輸?shù)娜?,但卻時常說自己“打掉牙活血吞”,默默地努力,一點點進步,讓所有嘲諷自己的人閉嘴,讓鼓勵自己的人欣慰。
他一生崇尚節(jié)儉,謹遵祖訓。
令家人種蔬菜,視自己為一介農(nóng)夫,不把官職++當成自己的職業(yè)。
盛時作衰時想。
我本身是一個沖動的人,而曾國藩快思而慢語,低調,不焦躁,以他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給我上的生動一課。
他對待自己的后輩子侄頗為愛護。
教育上,他強調堅持學習的重要性,卻并不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任其興趣發(fā)展,開明的很。
曾國藩死后謚號“文正”,這是士大夫最高的殊榮,被封為一等忠毅侯,是以文官身份成武將爵位的第一人,是中國歷史上和郭子儀僅有的兩個在官場上全身而退并蔭及子孫的人。
透過這些輝煌,我看到的其實一位雙眼欲睡,偶有精芒的嚴肅老頭。
他嚴格要求自己,語言遲緩,卻思慮極快極深,這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所不及的,也是我該學習的。
這個老頭南征北戰(zhàn),在文學上也獨占鰲頭,風光得意;這個老頭,貌不驚人,矮小身材,但聰明勤奮,拙誠堅韌;這個老頭遭人嘲諷,但從不氣餒,風雨過后,依舊堅強;這個老頭愛護親人,提攜后輩,這個老頭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是,但其人格的魅力有目共睹,對于修身的不懈追求,對于學習的嚴謹,讓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智慧可愛的老頭。
歷史已經(jīng)塵埃落定,那個時代已經(jīng)被劃上了句號。
我們固然要以史為鑒,但沒必要再追究某個人的功過得失,因為那已經(jīng)不可改變。
從曾國藩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個被毛澤東評價為“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絕對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存在。
他的功過任人評說,相比之下,他的拙誠,堅韌,守福,修身之道更值得人銘記!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蟆?BR> 蔣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
蔣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
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
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
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边@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
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
“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
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
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
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八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曾國藩重視養(yǎng)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yǎng)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zhàn)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zhèn)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BR>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xiàn)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鞍翚饧乳L,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最高統(tǒng)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九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在單位的書架上,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書架上放著一本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清代曾國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進行評析,內容比較全面且深刻。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里反復詢問收到了沒有?關于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嗫谄判?,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對工作與生活的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當然,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于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著真知良言,那些關于修身齊家、為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里行間書寫著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yǎng)修為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關于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弊屛页3O氲?,從政做官不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著的一份責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為榮辱的標志,更不能心存做官發(fā)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于胸懷,他力求心態(tài)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tài)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煉!
我們了解太平天國那一段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該多讀一讀。
此外,既然是家書,所以在對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處等方面曾國藩也都在家書中不因厭煩的一一寫明,他指導自己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如何治學讀書,把兩個兒子都培養(yǎng)成了非常優(yōu)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國藩眼界開闊,還指導曾紀澤要學習外語,最終早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使。這些內容對于今天我們研究學問,教育子女,甚至為人處世也都有非?,F(xiàn)實的意義。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
1、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2、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識人。
4、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5、青年讀書應當“有志有識有恒”。
6、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
7、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斗巧。
9、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10、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
11、甘苦自得。
12、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13、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14、好談己長只是淺。
15、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16、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17、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
18、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19、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20、侍親以得歡為本。
21、家庭三致詳:“孝致祥,勤致詳,恕致詳”。
22、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
23、人德八本:“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恒。”
2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25、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2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7、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機;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28、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0、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31、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32、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煨氖聛?,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33、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34、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3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36、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37、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38、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39、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40、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41、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42、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43、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44、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45、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46、口腹不節(jié),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4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jié)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48、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49、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50、善人種德,降祥于天。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51、沽虛譽于小人,不若聽之于天。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52、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53、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54、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55、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56、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57、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58、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59、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60、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61、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2、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63、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4、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5、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66、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jié)。
67、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jié)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8、鄉(xiāng)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
69、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70、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71、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72、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73、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74、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啟爭之端。
75、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76、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77、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78、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79、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80、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一
66、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jié)。
67、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jié)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8、鄉(xiāng)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
69、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70、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71、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72、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73、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74、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啟爭之端。
75、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76、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77、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78、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79、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80、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更多相關優(yōu)秀文章推薦: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二
最近無意中在書架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曾國藩家書》,好書!目前只看了十幾篇,內心頗為觸動。我覺得曾國藩家書就像是我的公眾號文章一樣,雖說是家書,但是表達了很多曾國藩對事物的看法,我的公眾號表達了我的見解。書里的信件是按時間序列排序,通過他寫給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窺到他個人成長進步的軌跡。
我倒不是因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認為牛人自有他牛之處,能學習到他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對一個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幫助。像這種牛人,從入職翰林院當科員,十年內干到一把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處。恰好他重視交流與記錄,且裝訂成冊,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
從他的書信中,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古人對于孝的重視,像我們寫信頂多加個“尊敬的”或“親愛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我們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才會出現(xiàn)此類的祝福語,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時生活點點滴滴的,非常虔誠??赡苡腥藭f形式主義,杠精請繞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儀式感,有時連形式都懶得走,更別提更深層次的了。
他還提了一點關于婆媳關系的事情,“又聞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婦而可得好處者,諸弟必須時勸導之,曉之以大義”,引發(fā)了我對于婆媳關系的思考。的確若是以長輩示之,必恭敬之,還是要扭轉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赐赀@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頓早餐,略略表達了心意,就沒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對兄弟姊妹的關心,從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時他就是已婚狀態(tài),作為長子,他對于兄弟們的課業(yè)關心程度趕得上父母了,還時不時寄給弟弟們學費。他認為自己年長,父親傾盡心血培養(yǎng)他,他汗顏不能把父親所教授傳給弟弟們。很有趣的是,在開始幾篇信中,他批評弟弟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當時我也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為他的弟弟們估計不會開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們回信“月月書信,徒以空言責弟輩,卻又不能實有好消息,令堂上閱兄之書,疑弟輩粗俗庸碌,使弟輩無地自容”。
曾及時開導“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悌。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彼此互相原諒。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
從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人,他們兄弟之間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來來往往的過程,也是對于事情、彼此認識加深的過程,所以說他們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說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后一點就是關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鳴頭疼的毛病,看多書,思慮過度就身體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們寫信時,他時不時提到要“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一樣的。由于我對于健康非常重視,基本上每一篇他都會提到“保身”,所以無比贊賞他這一點。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不過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隱私。家書都是對親朋好友說的掏心窩子的話,他說“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通過他的家書,我覺得這個人很形象具體,就像是我們周圍的人一樣,非常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薦大家讀一讀,肯定比我更有感觸。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三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為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yǎng),讓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秉承著“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yōu)槿艘龅秸\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zhàn)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chuàng)業(yè)之后,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為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yǎng)的品德,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認為“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于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zhàn)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為本,讓士兵在軍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yǎng)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zhàn)斗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為一支鐵軍。
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為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求變化,從戰(zhàn)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后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后會更加努力!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四
曾國藩(18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jīng),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jīng)過多年鏖戰(zhàn)后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1、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2、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識人。
4、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5、青年讀書應當“有志有識有恒”。
6、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
7、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斗巧。
9、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10、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
11、甘苦自得。
12、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13、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14、好談己長只是淺。
15、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16、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17、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
18、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19、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20、侍親以得歡為本。
21、家庭三致詳:“孝致祥,勤致詳,恕致詳”。
22、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
23、人德八本:“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恒?!?BR> 2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25、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2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7、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機;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28、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0、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31、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32、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煨氖聛恚幹缘?,方不為快心所惑。
33、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34、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3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36、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37、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38、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39、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40、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41、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42、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43、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44、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45、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46、口腹不節(jié),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4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jié)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48、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49、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50、善人種德,降祥于天。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51、沽虛譽于小人,不若聽之于天。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52、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53、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54、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55、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56、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57、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58、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59、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60、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61、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2、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63、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4、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5、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五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不可不謂有治國之才,堅忍不拔之志。他在我的印象中活得單薄又直觀,他的光環(huán)在歷史書中,在知識點里,他與湘軍,與洋務運動,與太平天國……他是封建地主階級,也是先進中國人,如果問我曾國藩是個什么樣的人,之前的我會這樣回答。
現(xiàn)在的我又會怎樣去說呢,我不過是看來他寫的家書罷了,大概能了解的,也只是他想為家人子孫后代留下的,他自己呢?除了他再沒有人能說清。
從他那一封封懇切家書里,滿是對子孫親眷的殷殷教誨,他說“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儉二字自勉,庶幾長保盛矣”;
他反反復復又復復反反地提醒女眷不可奢靡;
他督導戰(zhàn)事,每一次的用兵如神都是長久的深謀遠慮;
他反省,他說他愧對江西紳士;
他痛心,又一位摯友兄弟戰(zhàn)死沙場;
他迷茫,這個國家究竟何去何從。而從那些家書的細枝末節(jié)里,又透露出他一身病痛,以致久病成醫(yī);
他也想“躺平”,說“大局日壞引退未嘗非福”“唯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他生于國家大廈將傾之際,他沒有超于常人的天賦,他“比賊笨”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甚至科舉考試都不名列前茅,但就是這樣的他實現(xiàn)了十年躍七級,一步步成為晚清的中流砥柱,欲力挽狂瀾于大廈將傾。
在那一封封的家書里,有家長里短,亦有時局險惡,更有他作為當時時代的一個先進人物的迷茫。他曾在信中坦言“洋人電氣線之說斷不宜信,目光非他物可比。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又在后期著手于洋務運動的開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樣的轉變反而更讓人看出他在世界變幻莫測的發(fā)展中選擇相信進步,決定改變。懷著一顆傳統(tǒng)的心對新事物提出質疑,又懷著一顆救國的心對新事物提出學習,敢于承認自己當初的淺薄,敢于改正自己的舉措,可謂赤誠了。
作為曾家的家長,他對子孫提出“不忮不求”的要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
求不去,滿腔曰即卑污。他身處高位,已然識得高處不勝寒,在那個黑暗又泥濘的朝堂,他見慣了奸佞謀害忠良,也見慣了官場上追名逐利到最終一場竹籃打水。他在其中,就已經(jīng)要“堅守初心”了,可換句話說,“堅守初心”不就是初心難以堅守嗎?他承認守心之難,便更要教導子孫“不忮不求”,當你滿心被權利與欲望填滿,在沒有去處給你的真心一個得以喘息的空間時,人便同于行尸走肉,站在這青天白日下也無法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在朝堂中,這便相當于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招致滿門禍患。
他像是沒有退隱的陶淵明,在臟污的朝堂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又坦坦蕩蕩地守著自己的方寸之地,若能再為他的國家做些什么,那便再好不過。
他的家書留給子孫,也留給我們,我們能夠以此窺見那個時代,也能以此稍稍窺探他的內心,“余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平生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余右目久盲,左目日蒙,作字非常之苦。所開方?jīng)鏊幪?,余不敢服,恐蹈郝醫(yī)之覆轍也。不治則左目不久必壞,殊為焦灼”。他一點一滴地反思自己,也在一絲一縷地憂患自己,怕自己事業(yè)未成而中道崩殂,怕自己家國未救而有心無力。他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況,可就像左宗棠選擇抬著自己的棺材也要去收復新疆,他就算拖著殘破的病軀也要為這個茍延殘喘的帝國做些什么,不然這樣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實在是無人可用。
人有各自的信仰,各為其主也是值得敬佩的。我們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看過去的曾國藩,他服務于晚清,剿殺太平天國,他看著國家衰落,對外戰(zhàn)爭幾乎屢戰(zhàn)屢敗,他逝世于1872,一個不高不低的時間,沒看到帝國最后的破敗,沒看到瓜分帝國的狂潮,同樣也看不到先進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看不到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zhàn),看不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最終站起來。他逝世于一個破敗的王朝,即使當時看起來一切還好,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了,洋務運動也正如火如荼,他很幸運,離開的時候,正是他想象的向好的樣子,不像曹雪芹,非得把那萬紫千紅紙醉金迷看遍,還要經(jīng)歷那一番門前冷落鞍馬稀。這也算是曾國藩的幸與不幸之處了。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這句話曾國藩堅守了始終,也當是我們的處事之道,沒有什么是一直長久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我們不可能讓時光倒流,現(xiàn)在過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我們回顧曾國藩的家書也并不全是為了窺探時代窺探他的內心,更是要從中汲取一些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與處事方式,于他人的經(jīng)歷中摸索出自己的處世方法,以那個時代反照當今的現(xiàn)實并著手著眼于未來,當今青年應當做的大概也是如此了。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一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八年級讀后感:讀《曾國藩家書》后的感想。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該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可以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丛募視?,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讀后感《八年級讀后感:讀《曾國藩家書》后的感想》??吹竭@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現(xiàn)在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曾經(jīng)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系人與人之間感情聯(lián)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曾經(jīng)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tài),在當今物質極度文明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于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对鴩視芬粫校瑥暮芏嗉視镂覀兌寄軌蚩闯鲎鳛闉楣僦说脑畹钠D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現(xiàn)在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戳嗽募視?,我有點頓悟了,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積淀。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現(xiàn)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fā)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后,物質和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經(jīng)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該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于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yǎng),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二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目標發(fā)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振聾發(fā)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shù)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jié),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guī)》就在規(guī)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yǎng)孩子們有修養(yǎng)、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对鴩視分袑Φ茏拥慕逃彩菑纳钚袨槿胧?,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三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通過書信里的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展現(xiàn)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書信中可以看到,作為兒子他是如何孝順父母,作為哥哥他是如何教導體貼兄弟,作為父親他是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為子女做出表率。正是通過他的良好家風家訓的影響,他的后代政治家、科學家、學者輩出。
家風家訓傳承了優(yōu)良的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家庭風尚,尤其一些平實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家訓,成為子女成長發(fā)展、家庭和睦、鄰里團結互助的重要精神食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全會上發(fā)出號召――“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家風家訓傳承道德文化的作用不能隨著封建文化的消失而丟失,而應該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而更新為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宣揚和傳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四
導語: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yè))、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后人留下學說)的“三不朽”之說,。曾國藩雖出身低微,卻從小發(fā)憤圖強,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銖積寸累,對人對己坦坦蕩蕩,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實現(xiàn)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理學名儒”,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鬃釉f:“三家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名經(jīng)歷了幾千年歲月打磨依然閃爍著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貴有志。但“志”對于人來,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符號和標記,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就要對它負責。一部《曾國藩家書》讓我仰望到曾國藩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心靈世界,感悟到一個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碼,更觸摸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積淀。
其認為讀書要“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敝v究“志、識、恒”;鼓勵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進也?!?、“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講求立志需嚴,求強當在自修處著力,內心修養(yǎng)、素質的提高,經(jīng)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德,做到真強;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為處世為人之本,悉心體會“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謙遜、戒驕、寬容、節(jié)儉、堅忍、自強,在其家書中屢屢可見,言之切切。
人們常說,子孫有用,留錢沒有用;子孫無用,留錢也沒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手中實權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將欠債”,“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痹偃诩胰艘π泄?jié)儉以不致虧空,這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廉”字,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曾國藩是做到了,與今天那些利用職權大撈錢財、中飽私囊的鄭筱萸、王懷忠等社會主義的“蛀蟲“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盡管書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又怎能以點代面、求全責備。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經(jīng)濟跳躍式地快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fā)了浮躁之氣。各個領域追求短期效應、表面效應之風盛行,許多人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比比皆是。這部家書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別是當今人民的公仆們更應好好讀讀曾國藩的“八本堂”,謹記“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每日審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做到了“不問收獲,只問耕耘?!?BR>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的《家書》,雖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幾篇,但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后,他再根據(jù)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恒”。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么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煉,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后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后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布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yǎng)。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目標發(fā)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振聾發(fā)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于學數(shù)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兄與弟的關系,知道人與人的關系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么義務,應該行什么禮節(jié),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guī)》就在規(guī)范孩子們的行為,培養(yǎng)孩子們有修養(yǎng)、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对鴩視分袑Φ茏拥慕逃彩菑纳钚袨槿胧?,著眼道德培養(yǎng)。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系,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么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儒家思想伴隨著中華文明不斷豐富完善,可貴的是儒家能夠將思想浸潤貫穿到人們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體系,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取得了統(tǒng)治性的主流地位。我們不主張“復古”,社會在前進,條件在變化,不加選擇的復古無異于刻舟求劍般的可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時勢異也”,我們的先賢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黑格爾說過“存在就合理”,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傳承至今,獨步世界,就不能否認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先進性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全面就收,更不應該全面拋棄,而應該取其精華,傳承、豐富、發(fā)揚。我們的教材中應當適當?shù)募尤雰?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讓我們多知道些“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并能夠踐行,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功課成績的提高更重要。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蔣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蔣介石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边@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案F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五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而《曾國藩家書》也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書里的一封封家信,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無論長短,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關懷,充滿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道德。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
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往往感到迷惘、彷徨、困惑,誘惑太多,都忙于追名逐利,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在逐漸的變得淡薄,維持人們之間的感情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表達往往是靠短信、微信、微博等網(wǎng)絡所傳遞,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可以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二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对鴩視沸问阶杂?,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家書讀來平平淡淡,背后卻蘊育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這些思想精髓對當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同樣大有裨益。
今天,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更激發(fā)了現(xiàn)代人的雄心壯志,卻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浮躁之氣,在許多事情往往追求短期效應,不是在基礎工作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鳴驚人”。這本書值得人們去好好閱讀,好好深思,在追求自己向往目標的時候,首先要正視自己,真正的認識和了解自己,先從修身開始,再去治家,最后平天下,或者說叫創(chuàng)造自己的一份事業(yè)。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六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為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么。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后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云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職責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xù)的方法,并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边@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能夠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期望并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我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并存的時代嗎?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我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要以一種創(chuàng)新的不迂腐的態(tài)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贝搜缘莱隽巳祟惪释竭^去的態(tài)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于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里找準自我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币艺f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圣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yōu)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jié)就忽略了別人以往幫忙過你的大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chǎn)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后,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BR>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于是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終反而發(fā)現(xiàn)了他身上不少的優(yōu)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七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蟆?BR> 蔣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
蔣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
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
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
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
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
“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
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
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
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毛澤東曾說“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而蔣更將曾國藩風味終生學習的楷模,在其任黃埔軍校校長時,把《增胡兵書》列為必修科目。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信件。
所涉及廣,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政治,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當代著名學者南懷瑾曾說曾國藩一生有13套學問,而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國藩家書》。
這本書是曾氏幾十年宦海浮沉,修身教人的真實記錄。
其中卷九,卷十是曾事業(yè)的巔峰時期所作,其攻陷天京,其弟攻陷金陵;這個時期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天津教案使其備受譏諷,唾罵。
其中多為與四弟國潢,九弟國荃的書信來往;訓書卷則多是與兩個兒子紀鴻,紀澤的書信。
書中多涉及復雜的人物關系,在查閱這些人物關系的同時,看到了許多這些任務給予他的評價。
為了不被這些評價左右,我告誡自己能完全從曾氏的字里行間去感受其人格,對人生的感悟,對他人的評判,對修身讀書的深刻理解,而對官場上的明哲保身不做評論。
我讀完第一遍時,對曾國藩的印象是他是一個精忍,懇切,有大志,愛護家人,提攜下屬,關注后被教育的一個人。
他對自身修身的刻苦已近嚴苛,自律、慎獨的精神是我最敬佩的。
慎微慎獨,有大志,是成為一個精神獨立的“完人”必須具備的前提。
內省自身這種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能夠自我監(jiān)督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
他提醒兒子“萬事有恒,需從‘有恒’二字下手”,一生身體力行.信奉儒學,每日習字,作文,幾十年不輟,但就這樣還常常感嘆自己“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yè)無成,已可深恥矣”,如果他不是世上最可怕的偽君子,其謙遜謹慎,對“恒”之一字的重視有可見一般了。
重讀一遍,則體悟更深,尤其是養(yǎng)身、修身、守福、內斂更覺得很有滋味。
我將這次讀書的感悟,分了三層:一層是從曾國藩的自省中去體悟他的心境和品質,從中學習;二層是從他對其弟其子的叮囑、訓誡中去理解他對人生、人情、人格的分析感悟;三層是從其對人事、軍事的安排上去領會他打仗做人的方法學問。
剔去官場上的虛與委蛇與明哲保身,這洋洋萬言對于像我這樣的大學生或更廣一些,像我這樣的當代青年,他的所言所悟是值得我學習的。
每一讀懂他的人,都該佩服他——在軍事上,他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平衡各方,思慮極深的優(yōu)秀將領;在政治上,也是第一位積極,首創(chuàng)外派留學生,提倡工業(yè)化,經(jīng)濟西化的睿智人物,,是咸同中興名臣;在文學上,自成流派,為一代儒學大師。
即使有如此大的成就,即使位極人臣,仍強調勤儉持家,誡奢從簡,這種身居高位,仍能謙遜,不迷失自己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煉成的。
沒一個大人物,不僅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更有自己獨特之處,或者說是他們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促使他們擁有不同的特質。
曾國藩最危險、關鍵的時刻睡午覺的習慣雷打不動,即使攻打太平軍也必小憩一會兒,誰若弄醒他,必大發(fā)雷霆。
他不迷信藥石,主張生病不要著急吃藥,要睡眠靜坐,堅持早起,睡前洗腳。
他告知弟妹家人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并身體力行,這是他的高瞻遠矚,現(xiàn)代人尤其青年人不注意,戶外鍛煉,體質羸弱,我本身也是,該以此為戒。
體育老師就跟我們感嘆他們畢業(yè)那會,大約十年前,跑1000米,最差的也要3分半,而現(xiàn)在3分半基本就是最好的了。
曾國藩的家訓猶在耳畔啊!
我一直以為人的智慧是不受時代局限的,大凡大智慧,深刻哲理都是普適的。
曾國藩骨子里是個倔強,絕不倒下,絕不服輸?shù)娜?,但卻時常說自己“打掉牙活血吞”,默默地努力,一點點進步,讓所有嘲諷自己的人閉嘴,讓鼓勵自己的人欣慰。
他一生崇尚節(jié)儉,謹遵祖訓。
令家人種蔬菜,視自己為一介農(nóng)夫,不把官職++當成自己的職業(yè)。
盛時作衰時想。
我本身是一個沖動的人,而曾國藩快思而慢語,低調,不焦躁,以他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給我上的生動一課。
他對待自己的后輩子侄頗為愛護。
教育上,他強調堅持學習的重要性,卻并不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任其興趣發(fā)展,開明的很。
曾國藩死后謚號“文正”,這是士大夫最高的殊榮,被封為一等忠毅侯,是以文官身份成武將爵位的第一人,是中國歷史上和郭子儀僅有的兩個在官場上全身而退并蔭及子孫的人。
透過這些輝煌,我看到的其實一位雙眼欲睡,偶有精芒的嚴肅老頭。
他嚴格要求自己,語言遲緩,卻思慮極快極深,這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所不及的,也是我該學習的。
這個老頭南征北戰(zhàn),在文學上也獨占鰲頭,風光得意;這個老頭,貌不驚人,矮小身材,但聰明勤奮,拙誠堅韌;這個老頭遭人嘲諷,但從不氣餒,風雨過后,依舊堅強;這個老頭愛護親人,提攜后輩,這個老頭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是,但其人格的魅力有目共睹,對于修身的不懈追求,對于學習的嚴謹,讓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智慧可愛的老頭。
歷史已經(jīng)塵埃落定,那個時代已經(jīng)被劃上了句號。
我們固然要以史為鑒,但沒必要再追究某個人的功過得失,因為那已經(jīng)不可改變。
從曾國藩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個被毛澤東評價為“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絕對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存在。
他的功過任人評說,相比之下,他的拙誠,堅韌,守福,修身之道更值得人銘記!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笨梢娫鴩绊懼蟆?BR> 蔣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
蔣還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
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
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
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
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边@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
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
“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
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
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yǎng),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yè))兼?zhèn)鹘?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
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己矣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八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曾國藩重視養(yǎng)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yǎng)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zhàn)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zhèn)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BR>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xiàn)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鞍翚饧乳L,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最高統(tǒng)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九
初讀《曾國藩家書》,是在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在單位的書架上,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書架上放著一本長江文藝出版社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是清代曾國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進行評析,內容比較全面且深刻。書的品相九成新,書頁有點泛黃,但仍能嗅到出廠時的淡淡墨香。那時捧讀《家書》,只覺得曾國藩是個異常心細又貧困交加的人,從北京運往湖南的幾兩白菜種子,都要在信里反復詢問收到了沒有?關于兄弟子侄的教誨,也常??嗫谄判?,甚至有點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書信是向家人借錢,真有點“啃老族”的感覺。那時候,對工作與生活的閱歷較少,雖然通讀《家書》,但不求甚解、感觸不深。
當然,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歷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論。但無論關于他的爭議多大,我們都無法否認他的`《家書》平淡中蘊含著真知良言,那些關于修身齊家、為學處世、用人交友、理財帶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思想精華。
因此,品讀《曾國藩家書》,就像與一位歷盡滄桑、充滿智慧的老者晤談,字里行間書寫著他對世事變遷的獨到見解、對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對學養(yǎng)修為的孜孜不倦。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關于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潔自守。他說,“予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弊屛页3O氲?,從政做官不僅是組織賦予的一種權力,更是肩頭扛著的一份責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為榮辱的標志,更不能心存做官發(fā)財、謀取私利的念想。
關于胸懷,他力求心態(tài)平和、不悲不喜。他說,“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讓我常常想到,我們閱歷尚淺,看待功勞、苦勞,有沒有做到心態(tài)平和、隨遇而安?如果沒有,我們的境界和胸懷就還需要千錘百煉!
我們了解太平天國那一段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該多讀一讀。
此外,既然是家書,所以在對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處等方面曾國藩也都在家書中不因厭煩的一一寫明,他指導自己的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如何治學讀書,把兩個兒子都培養(yǎng)成了非常優(yōu)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國藩眼界開闊,還指導曾紀澤要學習外語,最終早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使。這些內容對于今天我們研究學問,教育子女,甚至為人處世也都有非?,F(xiàn)實的意義。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
1、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2、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識人。
4、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5、青年讀書應當“有志有識有恒”。
6、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
7、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斗巧。
9、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10、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
11、甘苦自得。
12、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13、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14、好談己長只是淺。
15、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16、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17、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
18、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19、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20、侍親以得歡為本。
21、家庭三致詳:“孝致祥,勤致詳,恕致詳”。
22、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
23、人德八本:“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恒。”
2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25、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2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7、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機;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28、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0、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31、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32、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煨氖聛?,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33、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34、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3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36、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37、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38、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39、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40、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41、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42、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43、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44、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45、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46、口腹不節(jié),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4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jié)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48、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49、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50、善人種德,降祥于天。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51、沽虛譽于小人,不若聽之于天。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52、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53、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54、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55、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56、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57、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58、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59、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60、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61、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2、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63、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4、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5、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66、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jié)。
67、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jié)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8、鄉(xiāng)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
69、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70、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71、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72、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73、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74、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啟爭之端。
75、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76、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77、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78、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79、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80、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一
66、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jié)。
67、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jié)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8、鄉(xiāng)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
69、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70、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71、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72、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73、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74、好飾者,作非之漸。偏聽者,啟爭之端。
75、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76、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77、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78、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79、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80、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更多相關優(yōu)秀文章推薦: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二
最近無意中在書架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曾國藩家書》,好書!目前只看了十幾篇,內心頗為觸動。我覺得曾國藩家書就像是我的公眾號文章一樣,雖說是家書,但是表達了很多曾國藩對事物的看法,我的公眾號表達了我的見解。書里的信件是按時間序列排序,通過他寫給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窺到他個人成長進步的軌跡。
我倒不是因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認為牛人自有他牛之處,能學習到他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對一個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幫助。像這種牛人,從入職翰林院當科員,十年內干到一把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處。恰好他重視交流與記錄,且裝訂成冊,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
從他的書信中,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古人對于孝的重視,像我們寫信頂多加個“尊敬的”或“親愛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我們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才會出現(xiàn)此類的祝福語,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時生活點點滴滴的,非常虔誠??赡苡腥藭f形式主義,杠精請繞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儀式感,有時連形式都懶得走,更別提更深層次的了。
他還提了一點關于婆媳關系的事情,“又聞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婦而可得好處者,諸弟必須時勸導之,曉之以大義”,引發(fā)了我對于婆媳關系的思考。的確若是以長輩示之,必恭敬之,還是要扭轉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赐赀@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頓早餐,略略表達了心意,就沒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對兄弟姊妹的關心,從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時他就是已婚狀態(tài),作為長子,他對于兄弟們的課業(yè)關心程度趕得上父母了,還時不時寄給弟弟們學費。他認為自己年長,父親傾盡心血培養(yǎng)他,他汗顏不能把父親所教授傳給弟弟們。很有趣的是,在開始幾篇信中,他批評弟弟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當時我也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為他的弟弟們估計不會開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們回信“月月書信,徒以空言責弟輩,卻又不能實有好消息,令堂上閱兄之書,疑弟輩粗俗庸碌,使弟輩無地自容”。
曾及時開導“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悌。何也?蓋使父母心中有賢愚之分,使族黨口中有賢愚之分,則必其平日有討好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兄弟得壞名聲,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這道理,彼此互相原諒。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
從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人,他們兄弟之間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來來往往的過程,也是對于事情、彼此認識加深的過程,所以說他們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說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后一點就是關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鳴頭疼的毛病,看多書,思慮過度就身體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們寫信時,他時不時提到要“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jié)欲,節(jié)勞,節(jié)飲食”、“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們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一樣的。由于我對于健康非常重視,基本上每一篇他都會提到“保身”,所以無比贊賞他這一點。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不過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隱私。家書都是對親朋好友說的掏心窩子的話,他說“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通過他的家書,我覺得這個人很形象具體,就像是我們周圍的人一樣,非常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薦大家讀一讀,肯定比我更有感觸。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三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為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yǎng),讓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在為人處世方面,曾國藩秉承著“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yōu)槿艘龅秸\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zhàn)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chuàng)業(yè)之后,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為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yǎng)的品德,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認為“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于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zhàn)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為本,讓士兵在軍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yǎng)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zhàn)斗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為一支鐵軍。
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為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求變化,從戰(zhàn)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后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后會更加努力!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四
曾國藩(18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jīng),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jīng)過多年鏖戰(zhàn)后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梢哉f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1、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2、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識人。
4、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5、青年讀書應當“有志有識有恒”。
6、霹靂手段,方先菩薩心腸。
7、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斗巧。
9、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10、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
11、甘苦自得。
12、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13、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14、好談己長只是淺。
15、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16、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17、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
18、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19、家勤則興,人勤則健。
20、侍親以得歡為本。
21、家庭三致詳:“孝致祥,勤致詳,恕致詳”。
22、勤于邦,儉于家,言忠信,行篤敬。
23、人德八本:“習勤崇儉謙謹敬恕毋貪去私專一有恒?!?BR> 2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25、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2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27、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機;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
28、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0、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31、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32、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煨氖聛恚幹缘?,方不為快心所惑。
33、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34、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35、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36、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37、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38、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39、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40、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41、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42、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43、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44、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45、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46、口腹不節(jié),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4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jié)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48、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49、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50、善人種德,降祥于天。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51、沽虛譽于小人,不若聽之于天。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52、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53、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54、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55、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56、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57、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58、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59、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60、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61、因循二事,誤盡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62、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63、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4、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5、人人料必勝者,中即伏敗機,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機。
曾國藩家書的論文篇十五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不可不謂有治國之才,堅忍不拔之志。他在我的印象中活得單薄又直觀,他的光環(huán)在歷史書中,在知識點里,他與湘軍,與洋務運動,與太平天國……他是封建地主階級,也是先進中國人,如果問我曾國藩是個什么樣的人,之前的我會這樣回答。
現(xiàn)在的我又會怎樣去說呢,我不過是看來他寫的家書罷了,大概能了解的,也只是他想為家人子孫后代留下的,他自己呢?除了他再沒有人能說清。
從他那一封封懇切家書里,滿是對子孫親眷的殷殷教誨,他說“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儉二字自勉,庶幾長保盛矣”;
他反反復復又復復反反地提醒女眷不可奢靡;
他督導戰(zhàn)事,每一次的用兵如神都是長久的深謀遠慮;
他反省,他說他愧對江西紳士;
他痛心,又一位摯友兄弟戰(zhàn)死沙場;
他迷茫,這個國家究竟何去何從。而從那些家書的細枝末節(jié)里,又透露出他一身病痛,以致久病成醫(yī);
他也想“躺平”,說“大局日壞引退未嘗非福”“唯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他生于國家大廈將傾之際,他沒有超于常人的天賦,他“比賊笨”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甚至科舉考試都不名列前茅,但就是這樣的他實現(xiàn)了十年躍七級,一步步成為晚清的中流砥柱,欲力挽狂瀾于大廈將傾。
在那一封封的家書里,有家長里短,亦有時局險惡,更有他作為當時時代的一個先進人物的迷茫。他曾在信中坦言“洋人電氣線之說斷不宜信,目光非他物可比。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又在后期著手于洋務運動的開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樣的轉變反而更讓人看出他在世界變幻莫測的發(fā)展中選擇相信進步,決定改變。懷著一顆傳統(tǒng)的心對新事物提出質疑,又懷著一顆救國的心對新事物提出學習,敢于承認自己當初的淺薄,敢于改正自己的舉措,可謂赤誠了。
作為曾家的家長,他對子孫提出“不忮不求”的要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
求不去,滿腔曰即卑污。他身處高位,已然識得高處不勝寒,在那個黑暗又泥濘的朝堂,他見慣了奸佞謀害忠良,也見慣了官場上追名逐利到最終一場竹籃打水。他在其中,就已經(jīng)要“堅守初心”了,可換句話說,“堅守初心”不就是初心難以堅守嗎?他承認守心之難,便更要教導子孫“不忮不求”,當你滿心被權利與欲望填滿,在沒有去處給你的真心一個得以喘息的空間時,人便同于行尸走肉,站在這青天白日下也無法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在朝堂中,這便相當于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招致滿門禍患。
他像是沒有退隱的陶淵明,在臟污的朝堂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又坦坦蕩蕩地守著自己的方寸之地,若能再為他的國家做些什么,那便再好不過。
他的家書留給子孫,也留給我們,我們能夠以此窺見那個時代,也能以此稍稍窺探他的內心,“余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平生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余右目久盲,左目日蒙,作字非常之苦。所開方?jīng)鏊幪?,余不敢服,恐蹈郝醫(yī)之覆轍也。不治則左目不久必壞,殊為焦灼”。他一點一滴地反思自己,也在一絲一縷地憂患自己,怕自己事業(yè)未成而中道崩殂,怕自己家國未救而有心無力。他知曉自己的身體狀況,可就像左宗棠選擇抬著自己的棺材也要去收復新疆,他就算拖著殘破的病軀也要為這個茍延殘喘的帝國做些什么,不然這樣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實在是無人可用。
人有各自的信仰,各為其主也是值得敬佩的。我們站在現(xiàn)在的角度看過去的曾國藩,他服務于晚清,剿殺太平天國,他看著國家衰落,對外戰(zhàn)爭幾乎屢戰(zhàn)屢敗,他逝世于1872,一個不高不低的時間,沒看到帝國最后的破敗,沒看到瓜分帝國的狂潮,同樣也看不到先進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看不到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zhàn),看不到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最終站起來。他逝世于一個破敗的王朝,即使當時看起來一切還好,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了,洋務運動也正如火如荼,他很幸運,離開的時候,正是他想象的向好的樣子,不像曹雪芹,非得把那萬紫千紅紙醉金迷看遍,還要經(jīng)歷那一番門前冷落鞍馬稀。這也算是曾國藩的幸與不幸之處了。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這句話曾國藩堅守了始終,也當是我們的處事之道,沒有什么是一直長久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我們不可能讓時光倒流,現(xiàn)在過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輕的一天,我們回顧曾國藩的家書也并不全是為了窺探時代窺探他的內心,更是要從中汲取一些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與處事方式,于他人的經(jīng)歷中摸索出自己的處世方法,以那個時代反照當今的現(xiàn)實并著手著眼于未來,當今青年應當做的大概也是如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