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專業(yè)23篇)

字號:

    在教案中,我們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案的編寫不應過于繁瑣和復雜,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掌握一些教案編寫的技巧和方法。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一
    北師大版教材與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著很大不同。北師大版教材課文數(shù)量多,每篇內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學生較難理解。這學期時間少,語文課又少,新接手一個班級師生需要更多時間磨合、相互適應。我曾經一直為此苦惱該怎樣高效高質高情趣進行我的語文教學。今天這節(jié)課比較滿意,學生學習效率高。
    以前學古詩時一般一節(jié)課學習一首古詩,而且時間比較緊。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下子學完了《江畔獨步尋花》和《游園不值》兩首。以前理解古詩時讓學生結合注釋解決,現(xiàn)在北師大版教材古詩下沒有注釋。我抓住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邊看圖邊理解古詩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課本中第一幅插圖,仔細觀察看圖上都有什么?
    生:蝴蝶?黃鶯。
    師:你從能從詩中找到相關詩句嗎?
    生:千萬朵花。
    師:真的有一千朵,一萬朵嗎?
    生:不是,有很多,詩人都數(shù)不過來。
    生:老師,你看詩中說“壓枝低”,把樹枝都壓彎了,說明很多朵。
    師:這美麗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
    生:作者站在路邊,花都長滿了小路。
    師:詩中說“花滿溪”,“溪”指的是(小路)。
    師:你能用一段話說說圖上描述的景色嗎?
    能看著古詩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學習第二首古詩方法相同,教師告訴學生“應憐屐齒,小扣”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課本中這兩幅插圖,你發(fā)現(xiàn)他們有什么異同?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情的不同。
    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對看圖比較感興趣,學習起來較主動。結合看圖有助于理解詩意。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由兩首古詩組成,描寫和贊美了春天的景色?!对伭肥翘拼娙速R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春日》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姹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
    《詠柳》,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柳樹在春天生發(fā),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寫柳樹,歌頌春天,贊美大自然世界呈現(xiàn)出的勃勃生機。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耙粯洹保瑵M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shù)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
    “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敖{”,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詠柳》前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對春天的贊美。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春日》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fā)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濱”,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東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叭f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總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這首詩前兩句是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后兩句從理性上受到啟發(fā)。同時,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是虛寫,“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實寫。虛實結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氣勃勃,而且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感情。
    這兩首詩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古詩兩首》有兩首詩,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著眼于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qū)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xiàn)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fā)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時間:兩課時。
    一、談“春”,導詩。
    生:《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生:《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藘墒酌鑼懘禾斓墓旁?,一首是杜牧寫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顥寫的《春日偶成》。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兩首詩,看看作者是如何來寫春天的。
    二、說“春”,學詩。
    生:自由輕聲讀這兩首詩。(反復讀上幾遍后)。
    師: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剛才的自讀,老師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練地朗讀這兩首詩了,能不能讀出來讓大家欣賞欣賞。
    生:個個躍躍欲試地。(指3——4名學生)讀這兩首古詩,教師穿插其中適時給予評價。
    師:大家都能熟練地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那么這兩首古詩,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來寫的?描繪出了春天怎樣的一幅畫面?下面分小組合作學習,大家可重點選擇一首詩,結合詩的譯文進行討論,然后匯總本小組的建議進行交流。
    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走入各小組,傾聽學生的討論。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江南春》這首詩。我們小組成員認為這首詩圍繞春天,寫了鶯、紅花、綠樹、村子、城廓、灑旗等景物。我們是結合譯文和古詩的描述討論出來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們小組也是討論的這首詩,我們認為他們所敘述的景物不全面,還應包括寺廟和樓臺。
    生:我們通過預習知道,《江南春》這首詩的后兩句是詩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廟和樓臺,不是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師:你們小組預習的真深入!確實,后兩句詩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廟和樓臺,不是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春日偶成》這一首詩。我們覺得這首詩主要寫到了云、風、花、柳、河。我們是通過譯文和詩句的描述所看出來的。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的成果真豐富,討論的問題很深入。而且結合古詩和譯文,描繪出了兩首古詩的畫面,能不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畫面畫下來。
    生:紛紛地開始勾畫畫面。
    三、議“春”,悟詩。
    師:看著大家描繪的一幅幅畫面,老師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進了古詩,展現(xiàn)了你們的豐富的想象力,并融進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說說你為什么描繪這樣的一幅畫嗎?并說說畫這幅畫時的內心感受。
    生:老師,我們這小組是合作完成的這一幅畫,我們畫的是《江南春》這首詩的畫,翠綠的樹葉上鶯在鳴叫,綠樹映襯著紅花,一條小河從村前緩緩地流過,不遠處的茅亭過的酒旗在風中飄舞。我們畫完了這幅畫后心情很高興。
    生:我畫的是《春日偶成》這首詩,你看淡淡的云從天空中飄過,一棵棵垂柳長得很茂盛,柳樹下是各色各樣的花兒。
    師:同學們畫得很細致,說得也很精彩。面對同一情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認識和經歷都是不同的,那么兩位詩人所處在當時的情境中,他們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測一下嗎?(教師適時地介紹一下有關兩位詩人的背景資料)。
    生:我也認為杜牧當時的心情是愉悅的。
    生:我認為杜牧當時的心情是悲傷的。因為面對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許多寺廟已隱沒在茫茫的煙雨,怎能不觸動他的傷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見的學生開始相互爭辯。
    師:同學們既然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可以帶著自己的意見課后再深入地去體會一下,看看到底誰的理解更有道理。
    師:大家揣摩的很有見地,你們不僅豐富了詩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進了自己的理解。
    四、頌“春”,背詩。
    師:“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一起來描繪我們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選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詩歌、散文、對聯(lián)等)。
    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對春天的贊美。
    師:《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贊美春天的優(yōu)美詩篇,讓我們一起將它深深地記在腦海中吧!
    生:背誦這兩首古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四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a、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b、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c、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1.自由朗讀,達以成誦。
    2.同桌互讀,練習背誦。
    3.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別好?
    習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2.說說這些生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或互相評點或大堂展評。
    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五
    雨后的早晨,從香甜的春睡中醒來,推開窗戶,撲進的不僅僅是清新的空氣,更有那清脆的鳥鳴,淡淡的花香,濃濃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潤著的芳草綠葉,令人振奮。那濕潤的落花,那鮮嫩的綠葉,似乎把昨夜的春風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曉》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shù)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這剪輯的“春之聲”,正是那“春意鬧”的畫外音。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ú莘笔ⅲЮ嵇L啼,春風楊柳,令人陶醉。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著風箏,放飛著快樂,放飛著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么悠遠。
    二、學習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生字的呈現(xiàn)。
    (1)揭示課題識字。“古詩兩首”中,“古、詩、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詩《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課題過程中即可指導認讀5個生字??上葘Α肮旁姟弊骱唵谓忉?,再結合“幾首歌曲”、“幾首兒歌”、“幾篇課文”等對“首”作簡單理解,最后出示兩首古詩的題目。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讀古詩,認讀詩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條中的生字,引導識記。
    2.生字的識記。
    (1)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引導學生根據(jù)新舊字的聯(lián)系,采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方法識記生字。如:
    自—首舍—古讀—詩對—樹—村睡—眠。
    閃—問—間—聞屋—居醒—醉親—童外—處。
    3.識字的鞏固。
    (1)利用課件或生字卡片鞏固認讀。
    (2)讀詞語鞏固生字的識記。如:
    兩首古詩一首兒歌冬眠處長見聞。
    鄉(xiāng)村居住大醉煙花童話散步。
    (3)在讀、背古詩的過程中鞏固生字的識記。
    4.寫字指導。
    本課6個要寫的字,各有各的特點,可逐一進行指導。“古”字橫要長而凸;“聲”字上為“士”字,不是“土”字,應寫得上橫長、下橫短;“多”字上下兩部分一樣,但要注意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包住”
    ——把捺拖長;“知”字中,口在右邊偏下,不能寫得太高;“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得垂直且稍長。
    (二)朗讀感悟。
    本課兩首古詩,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不要作過多的分析。詩的內容和意境,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梢龑W生說說“讀懂了什么”或者“體會到什么”。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
    《春曉》詩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讀時,速度可稍慢,一邊讀一邊想象,一、三句聲音較實,二、四句聲音較虛。每一句第二字可適當拉長,稍作停頓,留下想象的空間。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
    《村居》較為明快,朗讀時可適當將情緒外露,讀得輕快、流暢,體現(xiàn)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和兒童生活的快樂??稍诿烤湓姷牡谒膫€字后稍作停頓。注意讀好韻腳“天、煙、鳶”。
    古詩朗讀對字音的要求特別高,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商嵝褜W生對咬準字音要一絲不茍,并讓他們反復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兩首古詩的背誦難度不大,可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用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背誦。
    (三)實踐活動。
    1.課前活動。
    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課中活動。
    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先分小組比一比,再推選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談話引入。
    1.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誰能讀準?(春—村)。
    板書:春曉村居。
    (二)學習生字。
    1.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運用“利用熟字學生字“的方法自學生字。
    2.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
    (1)字音:翹舌音“詩、首、處”;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組合:古(十口)眠(目民)聞(門耳)村(木寸)。
    居(尸古)煙(火因)童(立里)。
    偏旁:詩—讠醉—酉忙—忄。
    (3)字義(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擴詞練習):
    古聲。
    多處。
    知忙。
    (三)朗讀古詩。
    1.范讀。
    2.自由讀(讀對、讀順)。
    3.自愿讀。
    4.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四)理解古詩。
    1.自讀《春曉》、《村居》。
    2.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3.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五)感悟欣賞。
    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六)擴展活動。
    有條件的班級可合作制作風箏,開展放風箏活動。
    五、資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游,后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740),詩人王昌齡游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jù)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于病故,享年52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抱負,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得到時人的傾慕和李白、杜甫的稱贊。他死后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現(xiàn)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詩人。
    3.風箏。
    風箏源于我國,又名風鳶、紙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算是風箏之祖了。五代時李鄴在宮中,以線放風箏為游戲,并在鳶頭上掛竹哨,當風箏升空,風吹竹哨,發(fā)出動聽的箏鳴,“風箏”一名便由此而來。
    到了唐宋,放風箏十分盛行,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西樓一夜風箏急。”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蘇漢臣的《北事通》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放風箏的場面。
    明清時風箏漸趨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間風箏藝人魏之泰做“女壽星騎仙鶴”的風箏。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潑放學歸來的兒童在春風、春光中放風箏的場面,讀后令人叫絕。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六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能力。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掛圖。
    借用已有經驗導入新課,親切自然。
    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深刻的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yǎng)。
    課內向課外延伸,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幫助學生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韻味。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的意思?!坝?,“想要”的意思?!案F”,“窮盡”的意思?!额}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熬墶保耙驗椤钡囊馑肌!按松健保笍]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jié)讀”。
    4、指名讀,齊讀。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促進課外積累。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皫X”和“峰”這兩個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七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
    3.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及蘊含的哲理。(難點)。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能夠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談話導入,引出古詩(用時:5分鐘)。
    1.引導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古詩。
    2.教師板書《登鸛雀樓》,教學生識記“樓”字。
    3.結合學生質疑介紹“鸛雀樓”。出示圖片。
    4.介紹詩人王之渙。
    5.范讀全詩,指導朗讀。
    1.學生背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學生認讀“樓”,再想一想怎樣記住這個字。
    (1)學生跟著老師范寫進行書空“樓”。
    (2)說說注意點,并臨寫一個。
    3.學生讀題質疑。欣賞圖片,了解“鸛雀樓”。
    4.了解詩人王之渙。
    5.跟著老師朗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1.學生交流自己學過的古詩不多,它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個詩歌的氛圍。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用時:25分鐘)。
    2.指導學生讀詩句,師生合作畫簡筆畫,理解“白日”“依山盡”。
    3.指導學生說說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5.指導朗讀,讀出詩中描繪的意境。
    6.指導想象:如果再往上走,還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8.指導學生找到詩中描寫這個意思的詩句。
    9.指導朗讀,理解“欲窮”“千里目”“一層”。
    3.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會說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6.想象:再往上登,還會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飛鳥……)。
    8.理解“欲窮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遠。
    9.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理解“一層”指很多層。
    三、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用時:8分鐘)。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依、盡、層”,再次認讀,并練習組詞。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書寫注意點,并指導臨寫。
    3.教師范寫生字,重點講解“盡”的書寫要領。
    4.教師利用投影儀展示同學的書寫成果,組織交流反饋。
    1.學生認讀生字并組詞,比一比誰組得多。
    2.學生觀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注意點。
    3.觀察老師范寫,一邊觀察一邊做書空練習。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書寫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改進。
    1.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生字的特點。
    2.重點指導“盡”,引導學生抓住漢字書寫規(guī)律。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用時:2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識字。
    2.布置作業(yè):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將詩句中描繪的畫面講給家長聽。
    1.學生從老師的總結中知道:要多動腦筋想多種方法學習生字。
    2.學生完成作業(yè),并請家長對自己的作業(yè)做出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用時:3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古詩《登鸛雀樓》。
    2.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1.學生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二、理解詩題,知曉詩人(用時:5分鐘)。
    1.介紹詩人李白。出示ppt資料。
    2.板書詩題,指導學生讀題,讀準“瀑”“布”。識記這兩個生字。
    3.指導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說題目的意思。
    4.出示圖片,欣賞廬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態(tài)。
    1.聽老師介紹詩人李白,了解他的詩歌特色。
    2.朗讀題目,讀準字音。交流識記方法。
    3.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4.看圖說說瀑布的樣子,了解廬山。
    教師要教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題目的意思,從而為下面理解詩句打下基礎。
    三、初讀疏通,初知詩意(用時:15分鐘)。
    1.出示帶拼音的詩句,指導學生朗讀古詩,相機正音:讀準“紫煙”。
    2.認識生字:相機區(qū)別“爐、煙”,學寫生字“照、爐、煙、掛、川”。
    3.指名讀整首詩,糾正、齊讀。
    4.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
    讀古詩特別要讀出詩的韻律美,韻腳一定要讀準,讀到位。(如“煙”“川”“天”)。
    5.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范讀并指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美。
    1.學生自主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認識生字,交流識記方法,區(qū)別“爐、煙”。
    3.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生字“照、煙、川、掛”。把難寫的字多寫幾遍。
    4.朗讀全詩,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準韻腳。
    5.學著老師的樣子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1.教師要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jié)奏。
    2.在指導生字書寫的時候,要發(fā)揮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時反饋。
    四、再讀課文,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用時:15分鐘)。
    1.指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播放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教師解說。
    3.指導朗讀第一、二兩句詩。理解詩意。
    (1)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精妙。是誰把瀑布掛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4.指導學生細讀第三、四兩句詩,理解字詞,感受詩歌意境。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
    (3)補充“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導學生朗讀詩句。
    6.指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7.指導背誦。
    1.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欣賞廬山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讀第一、二兩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4.默讀第三、四兩句詩,圖文對照思考交流: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高、筆直的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突出瀑布長的特點。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從極高的地方傾瀉而下,體會壯麗的景象。
    5.聽老師總結。
    6.聽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用時:2分鐘)。
    布置作業(yè):搜集其他描寫瀑布的詩歌讀一讀。
    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有關瀑布的其他詩歌,并且讀一讀。
    如果孩子能力強,也可以寫一寫,還可以為自己的小詩配插圖。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八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顿泟⒕拔摹穼懙氖乔锬┑木吧:煽?,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兩課時。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yōu)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zhàn)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qing導入。
    1、激發(fā)想象:
    2、揭題。
    3、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
    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
    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是否講出重點詞的意思。
    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
    4)、熟讀成誦。
    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熟讀成誦,解疑問難。教師還要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1學會聆聽,找出優(yōu)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在及時的補充及評講的過程中對古詩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進一步欣賞古詩作好鋪墊。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建議,課件二(詩歌審美三法: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我仿佛看到美麗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三(觀看美女西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課件四(觀看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聯(lián)想,不難答出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和我們一樣,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一
    兩課時。
    1、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讀懂詩句。
    2、體會詩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見、所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望天門山》。
    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并能體會詩句的思想感情。
    1、幻燈片。
    講授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背誦幾首古詩,朗讀幾句詩人李白寫的詩句,說說自己學習古詩有什么感受。
    2、導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喜愛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來到位于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天門山,面對眼前的景物,產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這種感受寫下來,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首古詩。
    3、出示詩題。
    4、讀題,試講詩題,并說明自己是怎樣知道詩題意思的。
    二、自讀自悟詩句的大概意思。
    1、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要求把字音讀準,練習有節(jié)奏的朗讀。
    2、出示多媒體課件,學生默讀思考,整體感知詩句的大概意思。
    (1)重點理解“斷、開、回、出”
    這幾個動詞的意思。
    (2)默讀,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畫下來。
    (3)小組交流。
    3、出示詩句,再請幾個小組代表讀一讀,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教師隨機指點。
    三、感情朗讀。
    1、指導朗讀。
    2、讀過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這種感受是從那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3、把想象到的畫面畫下來,
    畫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點說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
    四、練習朗讀并熟讀成誦。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2、指名背誦。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的背誦《望天門山》。
    2、把詩句默寫在課文插圖上。
    3、課下自學李白的詩。
    望天門山。
    天門開。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來。
    教學這首詩,通過讓學生看圖片,學生真正理解了詩句,感受到了李白詩的豪放。
    1、了解《題西林壁》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內容。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題西林壁》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
    講解、討論、總結。
    投影器。
    一、復習檢查。
    1、背誦第一首古詩:《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學習第二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1、用自己的話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蘇軾。
    2、出示投影片,
    讀初《題西林壁》。
    指名朗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指導學生借助注釋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釋詞句的意思。
    (2)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著重指導以下詞語:
    嶺,指連綿起伏的山嶺。
    峰,巍然聳立的險峰。
    遠近高低,講詩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
    2、指名學生講解全詩大意。(廬山從正面看,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
    嶺;從側面看,是一道巍然聳立的。
    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不認識廬山的真實面貌,那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結合投影思考回答。
    結合這句話體會它蘊含著一個什么道理呢?(討論發(fā)言)。
    認識事物。
    3、指導朗讀。
    4、學習生字。
    (1)說說寫“緣”字要注意什么。
    (2)書寫生字。
    三、作業(yè)。
    1、背誦《題西林壁》。
    2、預習《三峽之秋》。
    板書設計:
    橫
    高
    遠近。
    低
    側
    《題西林壁》這首詩字面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點應放在了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課件,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再聯(lián)系畫楊桃一課,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探討這首詩的含義,采用采訪的方法交流討論的心得。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二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fā)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xiāng)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jié),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課,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編選本課的意圖是,增加學生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這兩首古詩,可以通過反復吟誦,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調動學生對秋天的印象,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發(fā)和變化??梢宰屚瑢W收集一些與秋天有關的古詩句,在課上進行交流。
    一、學習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這兩首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要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二、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其中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要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四、教學方法:欣賞教學法。
    五、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六、教學時間: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夜書所見》。
    二、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圖說話:(出示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通、讀正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四、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感情朗讀。帶著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五、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六、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七、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八、拓展活動。
    九、你還讀過哪些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習《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怎么學習這一首古詩。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瀆中產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4)有感情的朗讀,背誦。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討論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提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提問:你能用讀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嗎?3.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練習有感情朗讀。
    5.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五、自由朗讀,練習背誦。
    六、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在用得特別好?
    七、練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促、憶、異、逢、佳、倍、遙、遍、插,讀記、組詞。
    2.說說要求會寫的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同桌互相評點或當堂展評。
    八、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感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見:梧葉挑促織一燈明。
    聽:寒聲孤獨寂寞。
    感:動客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思念家鄉(xiāng)、親人)。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三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四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二、預習學案。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三、導學案。
    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a、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b、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c、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3.引導以讀促發(fā)想象。問:同學們在讀時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1.自由朗讀,達以成誦。
    2.同桌互讀,練習背誦。
    3.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別好?
    習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2.說說這些生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或互相評點或大堂展評。
    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
    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練習。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3.自己練習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五、課后作業(yè)。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六、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送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的:
    1、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3、會朗誦、背誦兩首古詩,會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2.指名由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1、對李白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小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天門、楚江、中斷、天(通)、至此回(在這里打轉)。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抽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三、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準備,為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組詞,想給哪個字組就給哪個字組,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師指導書寫并示范。
    4、學生在課堂作業(yè)本上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業(yè)。
    1.背誦本古詩。
    2.搜集、背誦李白的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背。
    2、這節(jié)課我們將去領略另一首古詩的迷人風光。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生字。
    1、請小朋友們自由讀古詩,在讀的同時用鉛筆勾出生字,多讀幾遍。
    2、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師出示生字卡片)。
    3、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最快。
    5、對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1、對蘇軾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1).談談你對蘇軾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瀲滟、空蒙、奇、西子。
    2、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zhí)岢鰜泶蠹医鉀Q(集體解決)。
    4、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5、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1、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2、交流。
    第四步:
    1、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2、背誦這首詩。
    四、完成課后練習。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六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楓橋夜泊》(張繼,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書所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梅花》(宋,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
    3、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后悔心。
    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6、堅持不懈,久煉成鋼。
    7、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8、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9、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10、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11、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
    12、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心二意,一事無成。
    1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部寒楊柳風。
    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7、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七
    《山行》和《楓橋夜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相同之處是同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都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重在借景抒情。不同之點是,雖然同是外出觀秋景,但是一愛一愁,心境不同,景色也就不一了。
    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fā)想象,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
    教學則可以利用兩首古詩的異同來展開,從而漸進教學目標:
    一、景色入手,疏通詩句。
    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兩首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xiàn)與學生眼前,資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結合查找字典進行疏通詩句的教學自是事半功倍。
    兩首詩的教學都可以從圖入手:
    2、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3、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查查字典,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4、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詩的意思嗎?
    上述的教學,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降低了逐句直譯的難度。
    《楓橋夜泊》的教學也可以如此進行。
    二、由情及景領悟意境。
    疏通了詩意,和詩人的距離近了,此時可利用兩首詩的異,使詩人的情感通過景色的不同再度升華。
    1、我們再來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tài)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
    2、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xiàn)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xiàn)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
    4、我們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xiàn)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5、怎樣將這一愛一愁讀出來,自己試一試;找一位同伴,把一愛一愁表現(xiàn)給大家。
    三、再度利用傾訴衷腸。
    1、再次看圖,創(chuàng)編故事。
    2、虛擬相遇,互訴衷腸。
    如果時間有限,可安排課下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不管是說是寫,總之會達到借詩人之口表心中真情的目的。
    四、延伸推薦體會表達。
    心境影響所見所思。為了進一步對此有所體會,適當向學生推薦幾首古詩,來驗證和加深此方面的理解。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鶴排云去,
    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
    (元)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
    湖影侵篷夜色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
    一天風露藕花香。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八
    一、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誰?(出示蜜蜂圖)。
    誰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詩人羅隱創(chuàng)作了一首描寫蜜蜂的詩。板書題目:《蜂》,并指讀。
    (二)初讀古詩讀正確。
    1、介紹作者。
    2、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不多字也不丟字。
    3、同桌互檢。
    4、找個別學生讀。
    (三)了解詩意誦讀古詩。
    1、輕聲自讀,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從哪句知道的?
    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不論”、“無限”、“盡”等詞,寫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邊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邊讀前兩句詩。體會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這樣辛勤采蜜是為了誰?進一步通過朗讀,揣摩、體會。
    4、作者用創(chuàng)作詩的方式來贊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贊美小蜜蜂嗎?
    (1)個別學生展示讀。
    (2)有必要的話聽范讀。
    (3)自己練習誦讀。
    (4)展示讀。
    5、采的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詩人羅隱為我們記錄了小蜜蜂勤勞、辛苦的一生,后來人們?yōu)檫@首詩普了曲,下面讓我們聽一聽唱一唱。
    (1)看視頻邊聽邊學。
    (2)唱給同桌聽。
    (3)展示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和同桌兩個人一起唱。
    三、鞏固練習。
    1、用詩來贊美蜜蜂的不僅僅是唐代詩人羅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還有誰來贊美蜜蜂。
    《詠蜂》:
    葛顯庭??(當代)。
    三百天來九州跑,南疆北國采花嬌;。
    終日釀蜜身心勞,甜蜜人間世人效。
    詠蜂(王錦)。
    紛紛穿飛萬花間,終生未得半日閑。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誰憐。
    詠蜂。
    宋???姚勉。
    百花頭上選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眾口,一身雖苦又何妨。
    (三首中選一首或兩首)。
    再美再多的話也表達不完我們對蜜蜂的贊美,就讓我們帶著心中對蜜蜂的這份濃濃的情再讀一讀這首古詩吧!
    板書:
    蜂
    苦???????????????甜。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會認個字會寫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體會古詩的意境。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
    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識字寫字,掃清閱讀障礙。
    1、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小組內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3、小組匯報,檢查讀書效果。
    4、小組合作學習,記憶漢字。
    5、指導學生書寫漢字。
    三、初讀課文。
    1、作者簡介。
    2、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詩的情感。
    3、學生自由讀、小組內讀、制名讀、全班齊讀。
    四、學生質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
    2、互讀。
    二、學習《贈劉景文》,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1、看圖: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組合作學習:借助圖畫理解詩意,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不懂?畫下來。
    3、小組匯報。
    4、配樂范讀,學生模仿,小組互讀。
    5、想象詩中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6、教師小結。
    7、小組朗讀比賽。
    三、小組合作學習《山行》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1、根據(jù)學習《贈劉景文》的經驗,確定學習方案。
    2、小組自學。
    3、匯報,師生合作解疑。
    4、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說說感受。
    5、教師小結。
    6、背誦古詩。
    四、擴展練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十
    星期天早晨,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看菊花。
    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人們邊看邊走,邊走邊看,舍不得離去。
    爸爸說:“天冷了,許多花謝了,可菊花一點兒也不怕冷,大家都很喜愛它。”
    聽了爸爸的話,我覺得更好看了。
    《看菊花》教案。
    設計說明: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本篇課文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讀文中9個生字,學會“放、點”兩個生字。
    3.激發(fā)學生對菊花的喜愛之情,感悟菊花不畏嚴寒的高貴品質。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寫本課9個生字。
    3、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教學難點:
    1.“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的指導朗讀與理解。
    2.“放”的筆順。
    教學準備:
    1.課件。
    2.周末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公園去看菊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4.指導讀題。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過渡:看菊花?芳芳看到了什么樣的菊花呢?下面請小朋友們借助漢語拼音自己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生自由讀文,師行間巡視,了解學生朗讀情況。
    3.初學生字。
    (1)課件出示一組生字(都會讀了嗎?別著急,我們先來看看生字掌握得怎么樣了)。
    (2)自由練讀;指名讀,相機指導;再指名讀;齊讀。
    (3)去音節(jié)讀,課件出示一組詞語:菊花爸爸媽媽紫紅的開放離去許多一點兒。
    (4)開火車讀;齊讀。
    4.檢查讀書情況,指名分節(jié)讀文,師相機正音。
    三.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第一自然段。
    1.談話:星期天爸爸媽媽帶你去公園玩,你的心情怎么樣?瞧你說得多開心呀!能不能把這種愉快的心情帶到第一自然段中呢?你來試試。
    2.指名讀第一段;自由練讀;再指名讀。
    (二)第二自然段。
    1.過渡:要到公園看菊花了,多高興呀,讓我們趕快出發(fā)吧!
    2.課件出示一大片菊花及文字_________呀,公園里的菊花_________。
    公園到了,看到菊花,你想說……指名說。
    老師也想說了: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畫面出示: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
    3.指導讀,你也想這樣說嗎?指名讀,說一說“好看極了”什么意思;再讀讀看。
    4.課件出示:黃、白、淡綠、紫紅色的菊花。
    師:是呀,公園里的菊花好看極了,它們都穿著五彩的衣裳,有黃的,有白的,有淡綠的,有紫紅的,真漂亮呀!誰愿意來試著讀讀看。
    5.擴展:你還看過其它顏色的菊花嗎?
    6.指名讀,齊讀。
    7.導入下一句:它們穿得那么漂亮,在干什么呢?……的菊花可真多呀,讓我們來數(shù)一數(shù)吧。
    8.課件出現(xiàn)一組畫面,板書“朵”,請學生上來用“朵”數(shù)最上面一幅;再數(shù)下面一幅,數(shù)不過來呀,怎么辦呢?板書“叢”,別著急,老師送你一個詞,再數(shù);數(shù)第三幅,一叢叢也數(shù)不過來了,那我們只能用“片”了,板書“片”。是啊,菊花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讓我們發(fā)揮集體的力量一起來數(shù)吧,齊讀。
    9.談話:咦,這兒怎么只有菊花?其它的花都到哪去了呀?原來它們都怕冷,有的謝了,有的……只有菊花,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指名讀: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
    10.看著這么美的,這么不怕嚴寒的菊花,人們怎么舍得離去呢?指名讀:人們邊走邊看,邊看邊走,舍不得離去。
    11.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內容,齊讀。
    12.嘗試背誦(師范背,你能學著老師這樣嗎?)。
    (三)三、四自然段。
    1.人們邊走邊看,邊看邊走,他們會想些什么呢?指名說。
    2.課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內容,我們來聽聽爸爸是怎么說的,放錄音。
    3.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4.聽了爸爸的話,你有什么感想?課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內容。
    5.指名讀第四自然段,指導讀好“更好看了”。
    四.學寫生字,掌握寫法。
    1.課件出示生字,指名認讀,讀后用生字口頭組詞。
    2.自學書后筆順,指名說,課件出示筆順,幫助記憶。
    3、師范寫生字,講清書寫要求。
    4、在書上描紅。
    5、完成《習字冊》。
    《看菊花》教學反思。
    二、三段是本課的重點段。第二段中的的第一句,具體寫菊花的不同顏色以及公園里菊花的數(shù)量多,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朗讀時注意不頓讀的要讀輕聲“一朵朵,一從從,一片片”這里有“一”的變聲,學生必須理解這些才能讀好。這里描寫了菊花開放的數(shù)量由少到多,范圍有小到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占有重要的作用。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聽了老師的范讀,能夠更好的掌握課文教學這篇課文,我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評價,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我還讓學生讀重點詞、句,讓他們從讀中感悟,再讓學生互問,互評。不僅在評價的過程中找出別人的缺點,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相互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教學中來,在這節(jié)課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課堂上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磨練,不斷向有經驗的老師們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十一
    一、結合三首古詩,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夜泊:不識:可憐: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楓橋夜泊》的作者是代。這首詩描寫的是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的哀愁。這首詩描寫的是季節(jié),時候,在對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話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發(fā)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黃云百日熏,。莫愁前路無知己,?!斑@首詩的作者是代。
    三、讀讀詩句,先理解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漁火:
    2.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鋪:瑟瑟: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知己:識:
    四、連線。
    《尋隱者不遇》唯見長江天際流楊萬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松下問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見人賈島
    《小池》孤帆一片日邊來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十二
    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聞,白云無盡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韋應物
    胡馬,胡馬,
    遠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獨嘶,
    東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邊草無窮日暮。
    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北宋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三年級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篇二十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