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策略讀后感范文(15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從個人角度出發(fā),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喜歡和不喜歡之處。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條理清晰,邏輯通順。下面是一些名著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經典之作。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一
    在暑假期間我上網看了《成功與奮斗》這篇文章主要講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人們?yōu)榱顺晒Σ粩嗯χ?,不停地奮斗著。成功是奮斗的結果,奮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重要的是奮斗。
    成功的喜悅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奮斗的意義則更值回味。
    有一回,我的英語考試只得了77分,我很傷心,我怪自己平時不用功。但是換衣個角度想,這是我成功的開始,我記住這一次我考了77分,然后我要奮斗取的好成績,再奮斗,取得更好的成績,一直到我成功。
    有許多人他們也奮斗了,甚至他們的路比成功者的還艱辛,可是成功卻與他無緣,或者沒能看到成功。這時,我們能說“這是個失敗者”嗎?當然不能!他同樣是成功者!他在奮斗中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他同樣也應該擁有鮮花和掌聲。
    我們六年級學生正在攀登知識高峰。我們應當把每個成績看做再次前進的起點,把每一次失敗看作一副良藥。在永不停息的奮斗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我們需要成功,我們也無法逃避失敗,而成功與失敗都是暫時的,唯有奮斗才是我們生命中永恒的財富和主題!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二
    在星期四的實踐課上,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關于全亞洲最頂尖的演說家,陳安之的成功學。
    陳安之,他被尊稱為:"信心和潛能的激發(fā)大師。"從17歲到21歲之間,他做過餐廳服務生、賣過凈水器、汽車、皮膚保養(yǎng)品、電話卡、超級市場折價券、巧克力批發(fā)、郵購等18項工作,到21歲時,銀行存款簿的金額是$000.00,絲毫沒有一點點進展,直到遇到他的啟蒙老師安東尼羅賓,并籍由不斷的學習成長,今天才有機會分享這些成功的訊息。他短短2年半之內,他開的車子從標致405到奔馳s600,到27歲時是億萬富翁。陳安之說:"一個人要成功,一定要研究方法,要想長遠地贏得成功,一定要立德、崇德!"
    看完這個視頻后我從中抄了幾句引導我們成功的句子。
    1.想成功,就要跟成功者在一起;想要成為什么,就要跟什么人在一起。
    2.過去不等于未來,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3.成功者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良好的態(tài)度與一流的技巧和能力。
    4.以最短的時間采取最大量的行動。
    我相信這些句子會引導我走向成功!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三
    如果種子只是停留在種子的狀態(tài),就不會有鮮花和綠樹的存在。只有不滿足于自己最初的狀態(tài),想盡一切辦法去努力改變自己,才能獲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
    初看書名,讓我首先判斷該書重心應是引導如何讀書。自然納入我的如何讀書書單里。
    早意識到自己無知,書讀得太少,言之無物,下筆無助,也有讀書意愿。然時常因忙碌借口未曾好好堅持讀書;也深知自己擇書缺陷:人文社科,工具方法,認知思維等書籍很少觸碰,因為讀不進去。此書就是非常好的讀書導師,給陷入讀書困境的我們答疑解惑。
    本書以講故事形式,通過和我們一樣希望改變自己現狀,提升自己的主人公在讀書導師要求100天33本書,一年100本循序漸進下的引導下,把經歷過和學習到的好內容通過精選撰寫而成的。非常實用。并穿插有讀書高手支招來引導我們如何讀書,如何堅持讀書,如何將書本知識化為所成。
    讀書過程分三個階段,即基礎定向閱讀、加強定向閱讀、深層定向閱讀。
    基礎定向閱讀,是通過閱讀100本以上和自己業(yè)務領域相關的書,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
    加強定向閱讀,是用一年時間閱讀365本自我啟迪的圖書,以擁有成功者的思維方式。
    深層定向閱讀,是通過閱讀人文古典書籍使自己成為領軍人物。
    其目的。
    1.讀書培養(yǎng)自己的思考能力。
    2.讀書改變思維。
    讀書如果以“學習和思考”的心態(tài)去讀,真的可以發(fā)生很多變化。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四
    無意中在圖書館看了篇文章《自信帶你走向成功》。
    《自信帶你走向成功》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幾年前,約翰遜經營的是小本日雜百貨。他過著平凡而樸實的生活,但并不理想。他家的房子既窄小又陳舊,也沒有錢買他們想要的東西。約翰遜的妻子并沒有抱怨,很顯然,她只是安天命。但約翰遜的內心深處變得越來越不滿。當他意識到妻子和他的兩個孩子并沒有過上好日子的時候,心里就感到深深的刺痛和內疚。就是那種對妻子和孩子的歉疚使他有了今天。
    現在,約翰遜有了一所占地兩英畝的漂亮的新家,對他們來說空間已經夠大了,而家里的設計能讓人感覺很舒服。他和妻子再也不用擔心能否送她們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大學了,他的妻子在花錢買衣服的時候也不再有一種罪惡感了。這一切都是因為幾年以前的一個晚上。他到休斯敦去應聘。他決定試試,希望能多掙點錢。到達的時間是星期天的早晨,但面試的時間是星期一。晚飯后,他坐在旅館里靜思默想。那天,他去了一張旅館的紙,寫下了幾個他非常熟悉的、在近幾年遠遠超過他的人的名字。他發(fā)現第一次發(fā)現自己的弱點。他深深的挖掘自己,發(fā)現自己缺少主動性,對自己沒有信心。他最后憑借高昂的自信心獲得了成功。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定要有自信心。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五
    讀完了劉墉的《靠自己去成功》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就是《談天才》——誰才是真正的天才。
    我們就好比種子,先種下的種子種在溫室里,到了春天再栽到外面,然后再旁邊多種上幾顆種子,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后種上的種子不但比先種的種子長得高,而且更強壯。
    天才,這是一個很抽象的詞,但成為天才的人卻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也許就是鉆牛角尖,想別人從來都不想的問題的人,他們對什么都好奇,不但想知道“是什么”,還總希望了解“為什么”,為此,他們愿意持續(xù)的付出巨大的熱情和努力。
    天才,不一定是“早慧”的,也不是最早就顯露才華的,更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得來的名稱。
    這,也許對我們大家會有些啟發(fā)吧?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六
    2、銷售是各行各業(yè)成功人士的基本功
    3、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推銷:先把自己推銷給你自己;再把“推銷”推銷給你自己
    4、如果你想要賺大錢的話,你要記住就是因為銷售不穩(wěn)定,我們才有高收入
    5、你賣東西給別人不是在求別人,是在幫助別人,是在貢獻價值給別人,付出利益給別人。
    6、根據幾率法則,被拒絕越多成功也越多。所以常常被拒絕的人收入高,而不愿被拒絕的人,就會沒有什么收入。
    7、銷售的能力就是自我認定的能力,自我認定能力越強,銷售能力就越強。
    8、一個成交高手一定具備以下五種能力:開發(fā)新客戶:客戶滿街都是,準客戶到處都有,只是因為你認為你不會開發(fā)信顧客,于是你關閉了你的心靈,你不去尋找任何的方法或者機會或者場所,你當然遇不到理想的顧客了。
    做好產品介紹:要善于在跟別人打交道聊天的時候把自己的產品給推廣出去。真正的產品介紹,不用懂很多產品知識。銷售是信心的傳遞,是情緒的轉移,在講產品的時候,你那種熱愛產品的興趣傳出去了,就會讓別人感受到你的熱誠。于是,你將產品的價值只要講出來幾個優(yōu)點就把價值給塑造起來了,當你把價值塑造得比價錢還要大的時候,別人就有興趣向你購買。要給人那種物超所值的感覺。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七
    一個銷售員所推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自己。
    推銷自己,是一種智慧。智慧的人明白在失敗后檢討自己,“只有檢討才是成功成功之母”,這句話很對,我們總是“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卻忘記了失敗后的檢討,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是可悲的,可悲的是忘了檢討,檢討會讓我們收獲失敗帶給我們的成功。
    青年時期是我們學習知識最好的時期,知識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好習慣能夠影響人生,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一般人養(yǎng)成一個習慣只需20天就可以,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不只是充實生活,更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成功等于30%的知識加上70%的人脈,曾經有人說過人脈就是財脈。結交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人,掌握與不同的人交朋友的方法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的一節(jié)課?!敖Y交人際關系需要主動出擊”是一把鑰匙,帶人們打開人際關系的大門,牢記這一點為我們以后的.人際關系指引方向。
    推銷自己需要什么?只能說推銷自己需要的很多,智慧、知識、勤奮、認真、口才,我要學習的還有好多。加油!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八
    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和工作時,總是把目標看得太遠太大,所以本來一件很簡單的事卻讓我們想得太復雜了,同時也失去了做事的勁頭兒,當然成功的幾率也變小了。今天讀了《不要把成功看得遙不可及》這篇文章,使我真正明白了成功的秘決。
    一個人家里買了一只新的小鐘,擺放在兩只舊鐘之間。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你也該工作了,我真擔心你在走完三千二百萬次后會吃不消?!毙$娐犕?,覺得自己肯定辦不到。而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瞎說,你只要在每秒走一格就行了!”小鐘說:“既然那樣的話,我就試試吧!”果然,一年過去了,小鐘真的走完了三千二百萬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把成功看得太遠了,只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遲早成功會屬于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我們在做作業(yè)時,總是把作業(yè)看成一座大山一樣,心里想的只有一個問題:我什么時候才能做完呢?太多了!太難了!這樣,我們學習不但失去了興趣,更失去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樂趣。變成毫無作用的應付了。最后結果:不是做不完就是無效果。這就失去了做事的勁頭。我們都希望成功,但又害怕失敗,其實,我們并不用想著以后做什么,只要一點一點的努力,就一定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我們都讀過《愚公移山》的故事,為了出行,要去靠肩挑手刨,去移動一座大山,在我們想來,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愚公正是靠“子子孫孫,無窮盡”的信念,去做這件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不要看得太復雜,我們只要像文章中的小鐘一樣,每秒嘀嗒一下。一點一點努力,相信我們一定都會成功!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九
    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和工作時,總是把目標看得太遠太大,所以本來一件很簡單的事卻讓我們想得太復雜了,同時也失去了做事的勁頭兒,當然成功的幾率也變小了。今天讀了《不要把成功看得遙不可及》這篇文章,使我真正明白了成功的秘決。
    一個人家里買了一只新的小鐘,擺放在兩只舊鐘之間。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你也該工作了,我真擔心你在走完三千二百萬次后會吃不消?!毙$娐犕?,覺得自己肯定辦不到。而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瞎說,你只要在每秒走一格就行了!”小鐘說:“既然那樣的話,我就試試吧!”果然,一年過去了,小鐘真的走完了三千二百萬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把成功看得太遠了,只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遲早成功會屬于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我們在做作業(yè)時,總是把作業(yè)看成一座大山一樣,心里想的只有一個問題:我什么時候才能做完呢?太多了!太難了!這樣,我們學習不但失去了興趣,更失去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樂趣。變成毫無作用的應付了。最后結果:不是做不完就是無效果。這就失去了做事的勁頭。我們都希望成功,但又害怕失敗,其實,我們并不用想著以后做什么,只要一點一點的努力,就一定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我們都讀過《愚公移山》的故事,為了出行,要去靠肩挑手刨,去移動一座大山,在我們想來,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愚公正是靠“子子孫孫,無窮盡”的信念,去做這件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不要看得太復雜,我們只要像文章中的小鐘一樣,每秒嘀嗒一下。一點一點努力,相信我們一定都會成功!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十
    今天,我讀了“原因成敗”的文章,文章主要講述:
    有個人還是很喜歡中國繪畫,小時候我們被人稱為一個神童畫家,他的心里發(fā)展便有了當畫家的夢想。可是他們每天都是為了考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人員忙得焦頭爛額。一次,他看到自己朋友的獲獎證書,想到:我沒有學習時間啊!要不我一定會當上畫家的。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老朋友,當他成為一名著名的中國畫大師時。而他,在美術課上的成績遠比這位同學好,但是時間變了,他變成了一個太平凡的人。
    我想:他沒有成為畫家是因為沒有時間,而他的同學成為大師是因為沒有時間。但是前者沒有時間去實現夢想,后者沒有時間去做夢外的事情,這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的理解:理想,只有這樣,才能把它變成生活和腳的一部分,你可以用所有的時間來運行它,如果你為了夢想擠壓的切身利益遠,它只能是一個夢想詹當你回首夢的遺憾。無論多么崎嶇不平的道路,只要你堅持走下去,你就能到達一個遙遠的夢想。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十一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fā)明令人匪夷所思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后進入玩具鱷魚嘴里。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鉛筆。他發(fā)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chuàng)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guī)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于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么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她發(fā)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復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
    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yè)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荚噹缀蹰T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yè)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愿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yè)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十二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使作為社會“頂梁柱”的男人感到了莫名的壓力,不得不憋足了勁要成為人上人,可到了實際的事情上又感到有力無處使或者是力不從心。不論是誰都想過,男人成功靠什么?《男人成功靠什么》告訴你:男人成功靠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靠擁有健康的體魄,靠自身的.內力,靠敢于創(chuàng)新,靠把握機遇,靠經營人脈以及堅強的家庭后盾。翻開《男人成功靠什么》的男人,你們當中藏龍臥虎、你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世界首富,就看你的思想和大腦是否真的開了殼,是否已經打通了你大腦中的“栓塞”!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十三
    讀完《成功不限時》后,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一位成功的人士,總會需要時間來讓自己成功。
    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它是一個不斷分解、整合的過程。一個人可以沒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一定不能沒有一個近期努力的目標,比如嫻熟的彈奏一首曲子,比如出色地完成一幅畫作。這就需要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慣,一種“度年如日”的心境。一個善于不斷地把時間分解整合并能持之以恒的人,離成功會越來越近。
    成功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不需要我們一蹴而就,成功是階段性整合的統(tǒng)一。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是獲得最終成功的一個積累過程。注意平時的積累??倳谐晒Φ哪且惶?。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十四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述的是在做逃生游戲的過程中,由于一個小女孩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表現,使得實驗獲得成功。我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了。
    其實這種例子還有許多。就說上次突然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吧。在地震發(fā)生和震后搶救的整個過程中,就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
    地震暴發(fā)時,有所小學還在上課。一開始,教室只有點兒輕微地晃動,正在上課的學生們還沒有察覺到。后來一瞬間,教室突然劇烈地搖晃起來。學生們驚慌失措,一窩蜂地跑出去。因為逃生沒有次序,很多人都被推倒了,沒有及時逃出去的人就被埋在了倒塌的教室里。在已逃出去的同學中,有一個叫林浩的男孩,是三年級一個班的班長,他雖然只有九歲,卻勇敢、鎮(zhèn)靜。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毫不慌張,當他看見還有很多同學被埋在里面時,就毫不猶豫地又沖回去救人。有兩個林浩班上的女同學因為被埋得比較深,無法自己逃脫。眼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就在這關鍵的時候,希望出現了,林浩沖了進來。他用盡全身力氣把壓在她們身上的`磚頭撥開,然后逐個把她倆背了出來。
    兩個女同學順利地獲救了,但是林浩卻受了傷。當醫(yī)護人員把林浩抬上救護車時,有位記者來采訪他,問他:好不容易自己逃出來了,為什么又沖回去救別人呢?難道不怕危險么?林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我是班長!”這句話不僅讓在場的人震驚,而且讓所有在電視機前看到這一幕的人都深深地感動了。
    這個故事和《一次成功的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一樣的:遇到危險時,我們應該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并且要先人后己。
    成功的策略讀后感篇十五
    《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辛西婭女士使用格雷戈克模型編寫的。作者在字里行間處處浸透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
    辛西婭認為,孩子的先天精神結構(天賦)是上帝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是家長、老師、任何其他人和政府都無權剝奪、無權損壞的。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應該尊重并適應孩子的天賦,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天賦,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強求他們適應我們的期望。
    辛西婭一再強調家長和教師要了解和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個性,一再指出運用學習風格理論改善孩子們的學習狀況時要盡可能地聽取孩子們自己的意見,也多次提到要給予孩子們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辛西婭深知“人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孩子們最好能自由發(fā)展,但卻又不能不適應社會;因此,她要求家長和教師盡力說服孩子們,讓他們越出自己先天學習風格的限制,擴展自己的能力。但她堅決反對強迫命令,而主張通過說服使孩子們自律地學習。如果孩子們不能自律違反了規(guī)則,當然還是要受到處罰的;但規(guī)則應當是孩子們事先知道的,最好是孩子們自己同意過的,并且規(guī)則應當平等地適用于所有的孩子。這些主張實際上分別蘊涵著自由、自律、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既然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當然意味著每一個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辛西婭所講的平等是自由的平等,而非平等的不自由?!捌降鹊貙Υ⒆硬⒉灰馕吨鴮γ恳粋€孩子都完全一樣?!泵總€孩子都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學習風格,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去教育兩個人,那么必定有一個人會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
    辛西婭雖然一直強調尊重和欣賞孩子們獨特的個性,但她同時也意識到了孩子們的一些共性,這些共性就是對于平等、公平和愛的需要。與成年人相比,孩子們更需要愛,也能夠給予愛。孩子們會因為喜歡某一個老師而特別認真地學習他(她)所教的功課,會擔心父母難過而努力學習,遵守紀律。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辛西婭在序言中說“你同每一個孩子的關系的質量,將決定你所使用的方法的效果。”作為父母和老師,僅僅在內心里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讓孩子們感覺到你是愛他們的。孩子們僅僅愛父母和老師也是不夠的,還要引導他們去愛周圍的人,也就是讓世界充滿愛,同時自己也享受到博愛的滋潤。
    讀了辛西婭的書,我深深地為她的教育思想所感動。如果我們教師和家長都能以此書來指導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我們的下一代將會極大地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和對他人的理解,并從小學會自律,他們心中固有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傾向將會得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