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用于指導教學活動的進行。教案中應當合理安排評估和反饋環(huán)節(jié),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這些教案范文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鑒和思考。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二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一課時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略)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三
1、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2、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3、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四
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聳入云天的發(fā)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
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1957年10月4日,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發(fā)出一聲沉悶的巨響,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成功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對天疆的呼喚,翌年5月17日,__在中共__屆__全會上,揮動了他那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國各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由錢學森等專家學者負責制定的人造衛(wèi)星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fā)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wèi)星;第三步,再發(fā)射幾千公斤重的衛(wèi)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研制的第一枚液體火箭豎立在了上海南匯海灘20米高的發(fā)射架上。今天,已經可以透露的一個秘密是,這枚火箭的飛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這8000米的距離,為中國后來的衛(wèi)星上天開辟了通路,使中國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遠征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歷史的腳步終于跨進了一個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在舉國歡慶“東方紅”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載人飛天。科學家們研究了許多防熱材料,做了許多大型試驗,甚至連飛船運輸車和航天員吃的食品都做了出來。
而對航天員的挑選則早在1969年就開始醞釀了。1970年,19位優(yōu)秀的飛行員被列入了預備航天員的名單。他們都經過了近乎苛刻的各種身體測試。
然而,由于經濟實力有限等各種原因,中國的飛天夢想只能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__批準。這就是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__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終于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術;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中國已經有了解決的基礎: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至今,“長征”系列火箭已經形成五大型譜,成功發(fā)射了60多次,其中“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發(fā)射成功率達,“長征”三號乙火箭可以把5噸以上的衛(wèi)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早在70年代,中國就掌握了衛(wèi)星返回技術,1980年發(fā)射的返回式衛(wèi)星已經和原蘇聯的飛船重量相當。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和工作環(huán)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tǒng);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fā)射場、陸?;d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和飛船著陸場。
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飛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它意味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了。
僅僅三個月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神舟”二號的發(fā)射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號飛船為全系統(tǒng)配置的正樣飛船,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tài)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1月9日,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這是“飛天”故鄉(xiāng)對人類又一個新紀元的致意。美國一家報紙發(fā)表評論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BR> 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升空。9個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fā)射成功。“神舟”飛船四戰(zhàn)四捷,創(chuàng)造了我國航天的奇跡,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別是“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tài)下連續(xù)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進入新的一年,整個中國都在期盼著這一時刻的早日來臨。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五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六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學習為契機,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培養(yǎng)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要求學生閱讀這篇新聞報道,弄清其結構特征,以之為范本,進行新聞寫作練習。
三、聯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三、分析與探究。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七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分析文章的層次與脈絡結構,提高分析長篇新聞的能力;。
2、能力目標:繼續(xù)學習新聞的寫作特色和方法,學習擬定標題和撰寫導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大事,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樹立為祖國繁榮發(fā)展而努力學習的信念。
四、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耐心閱讀較長篇幅新聞,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線索,獲取有用信息;。
2、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時事政治,培養(yǎng)其多讀報紙,增長見聞的好習慣。
五、教學難點:
1、體會本新聞的寫作特色:標題的雙重含義,背景材料占導主體地位,首尾圓合型結構;。
2、初步學習撰寫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
六、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七、教具:彩圖系列《嫦娥奔月》、《萬戶飛天》、《“神六”雙雄》、《太空風光》。
八、教學課型:略讀、導讀課。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遠古時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屈原的仰望宇宙發(fā)天問,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聞名中外的“愛國飛行師“馮如……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邊講解邊展示彩圖,讓學生輪流傳閱)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夢想到底是如何變成現實的。今天,我們有幸了解到這個歷程,解開先前的種種疑惑。那么,就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而驕傲自豪的“飛天”歷程。
(二)整體把握,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時間為線索,特點為“時間為經,事件為緯”)。
航1957年,蘇聯發(fā)射衛(wèi)星,激勵中國也立項研究;。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人造衛(wèi)星”計劃,專家學者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關鍵)。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升空/“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衛(wèi)星和原蘇聯的飛船重量相當。
1986年,“863”計劃出臺。
事1992年,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神舟系列(一至四號)”成功飛天。
記20,“神五”成功飛天,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干凈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與數不清的付出,我們在激動與興奮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以及集體力量的可貴。
明確:“我們”——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航天員……。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八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九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本文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新聞報道,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yè)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寫作,關注國家大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運用圖片激趣法)。
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都反映了先民對神秘天空的探尋欲望,直到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zhàn)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一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二、回憶舊知。
1、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2、結合本單元的第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理解并區(qū)分新聞中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結構、熟悉內容。
1、對照新聞的一般結構,理清本篇新聞的結構,完成表格:(運用信息歸納法)。
讀新聞析結構。
體新聞。
事實??“神五”發(fā)射成功?30結尾??中華民族飛天夢圓2、重點學習“主體”部分(運用合作探究法)。
解決思考題: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顧了哪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二、給主體部分擬個對仗式標題。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
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一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了解新聞結構上的特點。
2、掌握課文整體結構、體會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3、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2、學習科學家不斷探索勇于進取的精神。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新聞報道就回顧了這一段歷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國的“嫦娥一號”飛天,開始月球之旅。這是我國航天之路的繼續(xù)。四年前,我國的“神舟五號”第一次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我國的太空之旅,可謂喜報頻傳。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四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回味一下那個曾讓十三億人倍感自豪的經典時刻。
(二)感知課文。
1、幾位學生連讀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寫新近發(fā)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節(jié)?
[第1、2、3和最后兩節(jié)。]。
2、除此而外的共計24個自然節(jié)是寫什么內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三)鑒賞全文。
1、研究探討本文的標題有哪些含義?
2、第4~28自然節(jié),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有何作用?
3、請同學們自己介紹還知道哪些“中國航天大事記”。(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學生如果說不全,應該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同學間交流所查資料――此題意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附: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2005)――可將此材料打印發(fā)給學生。
1、根據此文,總結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四)小結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讓學生自己小結在本課中所學的知識要點。)。
在課文第14節(jié)提到:“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這四位科學家是:
(五)、問題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用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新聞的真實性特點。
如: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明確: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六)、作業(yè):寫一則400字左右的新聞。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二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本文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新聞報道,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yè)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寫作,關注國家大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運用圖片激趣法)。
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都反映了先民對神秘天空的探尋欲望,直到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zhàn)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一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這一天就是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二、回憶舊知。
1、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2、結合本單元的第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理解并區(qū)分新聞中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結構、熟悉內容。
1、對照新聞的一般結構,理清本篇新聞的結構,完成表格:(運用信息歸納法)。
讀新聞析結構。
段落結構內容1-3導語??“神五”發(fā)射,舉國關注,不同凡響?4-26主。
體新聞。
事實??“神五”發(fā)射成功?30結尾??中華民族飛天夢圓2、重點學習“主體”部分(運用合作探究法)。
解決思考題: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顧了哪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二、給主體部分擬個對仗式標題。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三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三、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四、分析與探究。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
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
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
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四
1、知識目標:掌握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即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
2、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1、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2、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15日上午9時整,一艘中國的載人火箭,從酒泉的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順利升空,經過21個小時、60萬公里的繞行任務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這個行動的圓滿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個事實:繼雄霸太空40年的美國、蘇聯之后,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太空科技國家。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與回收,終于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在“神五”載人飛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陜西多家航天科技單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諸如飛船的火箭發(fā)動機由航天六院提供,飛船逃逸塔動力系統(tǒng)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時代公司的電子設備則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說,飛船的升天,可以說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是千千萬萬獻身航天科技事業(yè)的幕前幕后英雄集體智慧的結晶,正是他們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神箭”,是他們共同托起了華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賈永、曹智、白瑞雪,新華社記者。
三、重點字詞。
聳入云天翌年扭轉乾坤橫亙。
[課文分析]。
一、結構內容。
本文是一篇優(yōu)秀的事件通訊報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實的材料敘述了中國人近半個世紀的飛天夢想。敘事清晰,語言流暢生動。
俗話說:“畫龍還須巧點睛。”如果把寫文章比作“畫龍”,那么擬題就是“點睛”.本文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簡約,同時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限定了寫作的范圍。新聞通訊的標題非常重要,因為讀者拿起來之后會先看標題,然后才決定看還是不看。所以記者在寫新聞標題時下力氣很大,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可見對新聞標題的重視。
按照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可把本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導語。點明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時間是月15日,地點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事件是中國發(fā)射載人飛船成功。
本文的導語用了兩種寫作方式:描述式和評論式。
寫發(fā)射的環(huán)境是“朝陽輝映”,發(fā)射架是“聳入云天”,“神舟”五號是“乳白色”,而寫到楊利偉則是“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發(fā)射時,“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這些都是細致的描繪,把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時的情景精雕細刻的描寫出來,給人以立體感、現場感。這樣的描寫還把讀者帶入了一種激動人心的氛圍中去,同學們請想一想,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過飛天夢想了,就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實現了,怎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這就是描寫式導語的寫法。
本文的導語不僅于此,作者還對這個壯舉加以評論,是謂評論式寫法。在描寫發(fā)射情景之后,又對其意義作了闡釋:“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他表露的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感情、傾向、觀點,而是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對這件大事的傾向、觀點。
這樣,文章一開始的導語就把讀者引到了這樣一個宏大而激動的場景中,同時,又對這次發(fā)射的意義作了評論,大張了中國人的志氣。所以說,這個導語寫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東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訴了讀者,又寫得生動感人,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新聞效果。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五
學科語文教材名稱高中語文必修1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課題《飛向太空的航程》年級高一學期上期學段第一學段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掌握新聞稿的基本特征;2.了解并學習本文的結構特點。
過程與方法:教師指導下,學生結合史實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引導學生關心時事、熱愛祖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樹立攻堅克難、堅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學重點新聞特點:時效性和目的性。
談論法。
讀書指導法教學資源教材。
多媒體。
國外媒體對“神舟”五號升空的報道;。
“神舟”五號發(fā)射視屏;。
一、新課導入1.(ppt展示相應圖片和視屏)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顧這段歷史!
2.(ppt展示國外媒體的相關報道)美國《紐約時報》稱中國首次載人飛行具有里程碑意義;法國《解放報》一篇報道寫道:“神舟”五號的成功再次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的偉大,但是中國不太可能在未來空間站的探索中獨自行動;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看看中國記者又是怎樣報道這一偉大事件的。
1.在圖片展示和視屏觀看中,感受中國的航天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2.閱讀課文,對比國外媒體的報道。
1.用圖片和視屏導入,非常的直觀,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神舟”五號發(fā)射的過程有一個了解。
2.將這篇新聞報道與國外媒體的新聞進行對比式閱讀,從中發(fā)現出不同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探究新聞結構)同學們讀了這篇新聞,一定發(fā)現了這篇新聞并沒有按照事件順序簡單的記錄“神舟”五號發(fā)射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是怎樣寫的呢?請同學梳理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大意。
2.(小結新聞結構)這篇新聞的結構非常有特點:主體部分沒有繼續(xù)敘述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過渡到對航天研究發(fā)展史的回顧中,這樣就使得本文與一般的新聞在寫法上有很大不同,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我們在前面的兩篇新聞里接觸到了。同時這種由現實回顧歷史、又從歷史回到現實的“餃子式”結構,不僅展示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實現的艱辛過程,而且使得事件的意義和文章的主題更加突出。
1.(1-3)新聞導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舉國關注。
(4-26)新聞背景:中國航天歷史回顧。
(1)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3)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5)“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6)“神州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30)結語:中華民族飛天夢圓。
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和結構都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六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三、聯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三、分析與探究。
1、請根據導語、主體、結尾的結構將文章劃分成三個部分。
1~3——導語。
4~29——主體。
30——結尾。
2、這則新聞的導語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3、按照時間順序,概括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
1958.5.17,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wèi)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幕;
1960.2.19,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4.24,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臺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1992.9.21,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fā)射成功;
19,“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
325,“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1230,?“神舟”四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1015,?“神舟”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太空。
4.【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5、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
7、探討交流?:?我國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二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一課時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略)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三
1、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2、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3、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四
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聳入云天的發(fā)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
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1957年10月4日,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發(fā)出一聲沉悶的巨響,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成功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對天疆的呼喚,翌年5月17日,__在中共__屆__全會上,揮動了他那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國各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由錢學森等專家學者負責制定的人造衛(wèi)星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fā)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wèi)星;第三步,再發(fā)射幾千公斤重的衛(wèi)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研制的第一枚液體火箭豎立在了上海南匯海灘20米高的發(fā)射架上。今天,已經可以透露的一個秘密是,這枚火箭的飛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這8000米的距離,為中國后來的衛(wèi)星上天開辟了通路,使中國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遠征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歷史的腳步終于跨進了一個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在舉國歡慶“東方紅”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載人飛天。科學家們研究了許多防熱材料,做了許多大型試驗,甚至連飛船運輸車和航天員吃的食品都做了出來。
而對航天員的挑選則早在1969年就開始醞釀了。1970年,19位優(yōu)秀的飛行員被列入了預備航天員的名單。他們都經過了近乎苛刻的各種身體測試。
然而,由于經濟實力有限等各種原因,中國的飛天夢想只能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__批準。這就是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__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終于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術;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中國已經有了解決的基礎: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至今,“長征”系列火箭已經形成五大型譜,成功發(fā)射了60多次,其中“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發(fā)射成功率達,“長征”三號乙火箭可以把5噸以上的衛(wèi)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早在70年代,中國就掌握了衛(wèi)星返回技術,1980年發(fā)射的返回式衛(wèi)星已經和原蘇聯的飛船重量相當。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和工作環(huán)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tǒng);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fā)射場、陸?;d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和飛船著陸場。
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飛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它意味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了。
僅僅三個月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神舟”二號的發(fā)射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號飛船為全系統(tǒng)配置的正樣飛船,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tài)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1月9日,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這是“飛天”故鄉(xiāng)對人類又一個新紀元的致意。美國一家報紙發(fā)表評論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BR> 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升空。9個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fā)射成功。“神舟”飛船四戰(zhàn)四捷,創(chuàng)造了我國航天的奇跡,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別是“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tài)下連續(xù)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進入新的一年,整個中國都在期盼著這一時刻的早日來臨。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五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六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學習為契機,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培養(yǎng)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要求學生閱讀這篇新聞報道,弄清其結構特征,以之為范本,進行新聞寫作練習。
三、聯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板書課題)。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三、分析與探究。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七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分析文章的層次與脈絡結構,提高分析長篇新聞的能力;。
2、能力目標:繼續(xù)學習新聞的寫作特色和方法,學習擬定標題和撰寫導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大事,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樹立為祖國繁榮發(fā)展而努力學習的信念。
四、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耐心閱讀較長篇幅新聞,整體把握文章脈絡、線索,獲取有用信息;。
2、引導學生多關心國家時事政治,培養(yǎng)其多讀報紙,增長見聞的好習慣。
五、教學難點:
1、體會本新聞的寫作特色:標題的雙重含義,背景材料占導主體地位,首尾圓合型結構;。
2、初步學習撰寫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的模仿與創(chuàng)新。
六、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七、教具:彩圖系列《嫦娥奔月》、《萬戶飛天》、《“神六”雙雄》、《太空風光》。
八、教學課型:略讀、導讀課。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遠古時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屈原的仰望宇宙發(fā)天問,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聞名中外的“愛國飛行師“馮如……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邊講解邊展示彩圖,讓學生輪流傳閱)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夢想到底是如何變成現實的。今天,我們有幸了解到這個歷程,解開先前的種種疑惑。那么,就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而驕傲自豪的“飛天”歷程。
(二)整體把握,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
主體:(4—26)敘述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時間為線索,特點為“時間為經,事件為緯”)。
航1957年,蘇聯發(fā)射衛(wèi)星,激勵中國也立項研究;。
1958年,毛澤東提出“人造衛(wèi)星”計劃,專家學者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方案;。
天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關鍵)。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成功升空/“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
大1980年,返回式衛(wèi)星和原蘇聯的飛船重量相當。
1986年,“863”計劃出臺。
事1992年,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神舟系列(一至四號)”成功飛天。
記20,“神五”成功飛天,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結尾(27—30)呼應開頭,回到導語重點內容——中華民族迎來飛天夢圓的時刻!
(干凈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錦上添花)。
(三)情感教育指導:引導學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無盡的艱辛與數不清的付出,我們在激動與興奮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以及集體力量的可貴。
明確:“我們”——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航天員……。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八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九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本文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新聞報道,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yè)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寫作,關注國家大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運用圖片激趣法)。
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都反映了先民對神秘天空的探尋欲望,直到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zhàn)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一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二、回憶舊知。
1、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2、結合本單元的第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理解并區(qū)分新聞中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結構、熟悉內容。
1、對照新聞的一般結構,理清本篇新聞的結構,完成表格:(運用信息歸納法)。
讀新聞析結構。
體新聞。
事實??“神五”發(fā)射成功?30結尾??中華民族飛天夢圓2、重點學習“主體”部分(運用合作探究法)。
解決思考題: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顧了哪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二、給主體部分擬個對仗式標題。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
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扭轉乾坤一鼓作氣不同凡響。
翌年橫亙醞釀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一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了解新聞結構上的特點。
2、掌握課文整體結構、體會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3、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2、學習科學家不斷探索勇于進取的精神。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新聞報道就回顧了這一段歷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國的“嫦娥一號”飛天,開始月球之旅。這是我國航天之路的繼續(xù)。四年前,我國的“神舟五號”第一次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我國的太空之旅,可謂喜報頻傳。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四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回味一下那個曾讓十三億人倍感自豪的經典時刻。
(二)感知課文。
1、幾位學生連讀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寫新近發(fā)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節(jié)?
[第1、2、3和最后兩節(jié)。]。
2、除此而外的共計24個自然節(jié)是寫什么內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三)鑒賞全文。
1、研究探討本文的標題有哪些含義?
2、第4~28自然節(jié),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有何作用?
3、請同學們自己介紹還知道哪些“中國航天大事記”。(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學生如果說不全,應該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同學間交流所查資料――此題意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附: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2005)――可將此材料打印發(fā)給學生。
1、根據此文,總結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四)小結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讓學生自己小結在本課中所學的知識要點。)。
在課文第14節(jié)提到:“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這四位科學家是:
(五)、問題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用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新聞的真實性特點。
如: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明確: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六)、作業(yè):寫一則400字左右的新聞。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二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本文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新聞報道,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yè)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寫作,關注國家大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運用圖片激趣法)。
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都反映了先民對神秘天空的探尋欲望,直到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zhàn)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一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這一天就是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二、回憶舊知。
1、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2、結合本單元的第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理解并區(qū)分新聞中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結構、熟悉內容。
1、對照新聞的一般結構,理清本篇新聞的結構,完成表格:(運用信息歸納法)。
讀新聞析結構。
段落結構內容1-3導語??“神五”發(fā)射,舉國關注,不同凡響?4-26主。
體新聞。
事實??“神五”發(fā)射成功?30結尾??中華民族飛天夢圓2、重點學習“主體”部分(運用合作探究法)。
解決思考題: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顧了哪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二、給主體部分擬個對仗式標題。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三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三、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長,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這就使得本文和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文章的結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
四、分析與探究。
1.【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明確】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
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
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
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tǒng)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四
1、知識目標:掌握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即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
2、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1、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2、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15日上午9時整,一艘中國的載人火箭,從酒泉的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順利升空,經過21個小時、60萬公里的繞行任務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這個行動的圓滿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個事實:繼雄霸太空40年的美國、蘇聯之后,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太空科技國家。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與回收,終于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在“神五”載人飛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陜西多家航天科技單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諸如飛船的火箭發(fā)動機由航天六院提供,飛船逃逸塔動力系統(tǒng)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時代公司的電子設備則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說,飛船的升天,可以說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是千千萬萬獻身航天科技事業(yè)的幕前幕后英雄集體智慧的結晶,正是他們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神箭”,是他們共同托起了華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賈永、曹智、白瑞雪,新華社記者。
三、重點字詞。
聳入云天翌年扭轉乾坤橫亙。
[課文分析]。
一、結構內容。
本文是一篇優(yōu)秀的事件通訊報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實的材料敘述了中國人近半個世紀的飛天夢想。敘事清晰,語言流暢生動。
俗話說:“畫龍還須巧點睛。”如果把寫文章比作“畫龍”,那么擬題就是“點睛”.本文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簡約,同時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限定了寫作的范圍。新聞通訊的標題非常重要,因為讀者拿起來之后會先看標題,然后才決定看還是不看。所以記者在寫新聞標題時下力氣很大,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可見對新聞標題的重視。
按照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可把本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導語。點明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時間是月15日,地點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事件是中國發(fā)射載人飛船成功。
本文的導語用了兩種寫作方式:描述式和評論式。
寫發(fā)射的環(huán)境是“朝陽輝映”,發(fā)射架是“聳入云天”,“神舟”五號是“乳白色”,而寫到楊利偉則是“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發(fā)射時,“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這些都是細致的描繪,把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時的情景精雕細刻的描寫出來,給人以立體感、現場感。這樣的描寫還把讀者帶入了一種激動人心的氛圍中去,同學們請想一想,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過飛天夢想了,就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實現了,怎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這就是描寫式導語的寫法。
本文的導語不僅于此,作者還對這個壯舉加以評論,是謂評論式寫法。在描寫發(fā)射情景之后,又對其意義作了闡釋:“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他表露的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感情、傾向、觀點,而是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對這件大事的傾向、觀點。
這樣,文章一開始的導語就把讀者引到了這樣一個宏大而激動的場景中,同時,又對這次發(fā)射的意義作了評論,大張了中國人的志氣。所以說,這個導語寫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東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訴了讀者,又寫得生動感人,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新聞效果。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五
學科語文教材名稱高中語文必修1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課題《飛向太空的航程》年級高一學期上期學段第一學段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掌握新聞稿的基本特征;2.了解并學習本文的結構特點。
過程與方法:教師指導下,學生結合史實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引導學生關心時事、熱愛祖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樹立攻堅克難、堅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學重點新聞特點:時效性和目的性。
談論法。
讀書指導法教學資源教材。
多媒體。
國外媒體對“神舟”五號升空的報道;。
“神舟”五號發(fā)射視屏;。
一、新課導入1.(ppt展示相應圖片和視屏)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顧這段歷史!
2.(ppt展示國外媒體的相關報道)美國《紐約時報》稱中國首次載人飛行具有里程碑意義;法國《解放報》一篇報道寫道:“神舟”五號的成功再次讓世人看到了中國的偉大,但是中國不太可能在未來空間站的探索中獨自行動;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看看中國記者又是怎樣報道這一偉大事件的。
1.在圖片展示和視屏觀看中,感受中國的航天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2.閱讀課文,對比國外媒體的報道。
1.用圖片和視屏導入,非常的直觀,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神舟”五號發(fā)射的過程有一個了解。
2.將這篇新聞報道與國外媒體的新聞進行對比式閱讀,從中發(fā)現出不同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探究新聞結構)同學們讀了這篇新聞,一定發(fā)現了這篇新聞并沒有按照事件順序簡單的記錄“神舟”五號發(fā)射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是怎樣寫的呢?請同學梳理全文,給文章分段并概括大意。
2.(小結新聞結構)這篇新聞的結構非常有特點:主體部分沒有繼續(xù)敘述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過渡到對航天研究發(fā)展史的回顧中,這樣就使得本文與一般的新聞在寫法上有很大不同,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我們在前面的兩篇新聞里接觸到了。同時這種由現實回顧歷史、又從歷史回到現實的“餃子式”結構,不僅展示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實現的艱辛過程,而且使得事件的意義和文章的主題更加突出。
1.(1-3)新聞導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舉國關注。
(4-26)新聞背景:中國航天歷史回顧。
(1)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3)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5)“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6)“神州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30)結語:中華民族飛天夢圓。
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和結構都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十六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二、能力訓練目標。
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教學設想。
三、聯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難點: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guī)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
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fā)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介紹。
2.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
在這一段回顧中,有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三、分析與探究。
1、請根據導語、主體、結尾的結構將文章劃分成三個部分。
1~3——導語。
4~29——主體。
30——結尾。
2、這則新聞的導語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3、按照時間順序,概括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
1958.5.17,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wèi)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幕;
1960.2.19,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4.24,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臺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1992.9.21,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
1999.11.20,“神舟”一號實驗飛船發(fā)射成功;
19,“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
325,“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1230,?“神舟”四號飛船發(fā)射成功;
1015,?“神舟”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太空。
4.【提問】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5、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
7、探討交流?:?我國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