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實驗報告(熱門20篇)

字號:

    報告需要準確、簡潔地表達,避免廢話和冗長的敘述。報告的語言應該精煉、準確,避免使用模糊和歧義的表達方式。[報告范文鏈接7]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一
    (1)了解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掌握顯微鏡的操作及保養(yǎng)方法。(2)觀察、識別幾種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個體形態(tài),學會生物圖的繪制。
    二、實驗器皿與材料。
    (1)器皿:顯微鏡、擦鏡紙、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細菌三形(球狀、桿狀、螺旋狀)、弧狀(硫酸鹽還原菌)、絲狀(浮游球衣菌等)、細菌鞭毛及細菌莢膜。放線菌、顫藍細菌、微囊藍細菌或念珠藍細菌等。
    三、實驗步驟。
    (1)將標本片放在載物臺上,使觀察的目的物置于圓孔正中央。(2)將鏡頭換成低倍鏡,將粗調節(jié)器向下旋轉(或載物臺向上旋轉),眼睛注視物鏡。當物鏡的尖端距離載玻片約0.5cm處時停止旋轉。
    (3)左眼對著目鏡觀察,將粗調節(jié)器向上旋轉,如果見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細調節(jié)器調節(jié),直至目的物清晰。此時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4)換成高倍鏡,觀察目的物,旋轉細調節(jié)鈕,直至視野清晰。(5)觀察示范片,繪出其形態(tài)圖。
    四、思考題。
    (1)使用油鏡時,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答: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動到中央。
    (2)要使視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還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調大孔徑光闌,調整光源。如果是用反光鏡的顯微鏡,用凹面鏡可使視野明亮。
    五、生物圖。
    實驗二、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配制與滅菌。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滌和滅菌前的準備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裝培養(yǎng)基的方法。(3)學會各類物品的包裝、配置(稀釋水等)和滅菌技術。
    二、實驗器皿與材料。
    (1)實驗器皿:高壓蒸汽滅菌器、干燥箱、煤氣燈、培養(yǎng)皿、試管、刻度移液管、錐形瓶、燒杯、兩桶、藥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網、藥匙、鐵架、表面皿、ph試紙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瓊脂等。
    三、實驗原理。
    培養(yǎng)基是微生物生長的基質,是按照微生物營養(yǎng)、生長繁殖的需要,由碳、氫、氧、氮、磷、硫、鉀、鈉、鈣、鎂、鐵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體積分數配置而成。調整合適的ph,經高溫滅菌后以備培養(yǎng)微生物之用。由于微生物種類及代謝類型的多樣性,因而培養(yǎng)基種類也多,它們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異,但一般的配制過程大致相同。
    四、實驗步驟。
    1、取100ml蒸餾水倒入錐形瓶;
    2、稱取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0.5g,瓊脂20g;3、用100g/lnaoh調節(jié)ph至7.2~7.4;4、蓋上棉塞,121℃下滅菌15~20min。
    五、思考題。
    焦;太低,培養(yǎng)基容易凝固。
    (2)受熱要均勻,可以墊上石棉網,要用玻璃棒不停緩慢攪拌。
    答:將滅菌后的培養(yǎng)基按滅菌鍋內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管標號,置25至30。
    攝氏度培養(yǎng)一周左右進行檢查,若培養(yǎng)基無什么變化說明滅菌效果較好。
    實驗三、細菌的革蘭氏染色。
    (1)了解細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學實驗中的重要性。
    (2)學會細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術,從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
    二、染色原理。
    微生物細胞由蛋白質、核酸等兩性電解質及其他化合物組成。所以,微生物表現出兩性電解質的性質。兩性電解質兼有堿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離出堿性基,呈堿性帶正電;在堿性溶液中解離出酸性基,呈酸性帶負電。經測定,細菌等電點(pi)在2~5之間時,大多以兩性離子存在,當細菌在中性、堿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時,細菌帶負電荷,所以容易與帶正電荷的堿性染料結合,故用堿性染料染色的為多。
    微生物體內各結構與染料結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別染微生物的各結構以便觀察。
    三、實驗器皿、試劑、材料。
    (1)器皿:顯微鏡、接種環(huán)、載玻片、酒精燈。
    (2)試劑:草酸銨結晶紫染液、革蘭氏碘液、體積分數為95%的乙醇、質量濃度為5g/l的沙黃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桿菌、大腸桿菌。
    四、實驗步驟。
    五、思考題。
    (1)要得到正確的革蘭氏染色結果必須注意哪些操作?關鍵在哪幾步?為什么?
    答:應注意干燥時不要用火燒太久。關鍵在于涂片,涂片的時候要注意涂均勻,并且兩個菌的量也要差不多,否則太厚的地方脫色就不均勻了。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二
    實驗名稱: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一、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tài)和分布
    二、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
    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
    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三、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yǎng)皿,鉛筆
    四、實驗過程(見書p30)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五、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
    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三
    答:為了保護古生物化石,國土資源部于公布了《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有力地促進了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但由于其法律層級較低,難以滿足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實際需要,需要通過制定條例解決以下突出問題:一是行政許可法施行后,作為古生物化石保護重要管理手段的采掘許可和進出境許可需要通過行政法規(guī)予以規(guī)定;二是隨著古生物化石收藏熱的出現,古生物化石的經濟價值日益升高,由于經濟利益驅動,出現了亂采濫挖現象嚴重、收藏單位收藏行為不規(guī)范、古生物化石市場混亂、古生物化石走私嚴重等問題,需要通過制定條例完善監(jiān)管措施;三是受立法權限的制約,《辦法》對違法行為的處罰手段單一,處罰力度不夠,需要通過制定條例完善法律責任。
    問:什么是古生物化石?保護古生物化石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動物和植物等實體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古生物化石是進行地球演變、生物進化等研究的最重要資料,是確定地層時代進而尋找礦產資源的重要線索,是研究古代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珍貴實物證據,是探索地球演化史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的最重要實體,主要包括魚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昆蟲類、銀杏類、松柏類、被子植物類等生物門類。
    我國的古生物化石比較豐富,種類齊全、數量眾多,尤其是近年來發(fā)現的云南省澄江生物群化石,山東省山旺生物群化石,遼寧省西部地區(qū)的鳥化石,以及河南省南陽、湖北省鄖陽、內蒙古自治區(qū)二連浩特的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寶貴地質遺產。其中,云南省澄江生物群化石中發(fā)現的云南蟲化石,被證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索動物,從而解決了生物進化論上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兩大類別演化關系的難題;山東省山旺生物群化石現已發(fā)現了10多個門類的400余種生物化石,被譽為“化石寶庫”、“萬卷書”;遼寧省西部地區(qū)發(fā)現的中華龍鳥化石,基本解決了100多年來未能解決的鳥類起源問題。
    問: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原則是什么?
    答:由于古生物化石種類繁多,其作用和價值需要通過科學研究來揭示,只有通過實行分類管理,集中力量對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進行保護,并鼓勵和促進對古生物化石的科學研究,才能實現對古生物化石的科學、高效保護。因此,條例規(guī)定,國家對古生物化石實行分類管理、重點保護、科研優(yōu)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并按照在生物進化以及生物分類上的重要程度,將古生物化石劃分為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和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
    問:條例在充分發(fā)揮專家在古生物化石保護中的作用方面有哪些規(guī)定?
    答: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專業(yè)性強,充分發(fā)揮專家的作用,是做好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的重要保障。條例對此主要作了如下規(guī)定:。
    一是建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規(guī)定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成立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中國古生物學會推薦的專家組成。
    二是明確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的職責。規(guī)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承擔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擬定、設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qū)咨詢、古生物化石發(fā)掘申請評審、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進出境鑒定等工作。
    三是明確發(fā)揮專家作用的環(huán)節(jié)和程序。規(guī)定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古生物化石發(fā)掘申請、重點古生物化石出境申請、古生物化石進出境核查申請之日起3日內,將申請材料送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由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鑒定,并出具書面評審、鑒定意見。
    四是明確專家意見的作用。規(guī)定專家出具的評審、鑒定意見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作出有關批準決定的重要依據。
    問:條例對加強古生物化石發(fā)掘管理作了哪些規(guī)定?
    答:加強發(fā)掘管理,是有效保護古生物化石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條例對此主要作了如下規(guī)定:。
    一是加強對發(fā)掘活動的管理。規(guī)定因科研、教學、科普或者對古生物化石進行搶救性保護等需要,才能申請發(fā)掘古生物化石。申請發(fā)掘古生物化石的單位應當具備有3名以上擁有古生物專業(yè)或者相關專業(yè)技術職稱、并有3年以上古生物化石發(fā)掘經歷的技術人員,有符合發(fā)掘工作需要的設施等四項條件,提交發(fā)掘項目概況、發(fā)掘方案、發(fā)掘標本保存方案和發(fā)掘區(qū)自然生態(tài)條件恢復方案,并取得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批準。同時,條例還明確了發(fā)掘申請的批準權限和程序。
    二是加強對發(fā)掘過程的監(jiān)管。規(guī)定發(fā)掘古生物化石的單位按照批準的發(fā)掘方案進行發(fā)掘,在發(fā)掘或者科研、教學活動結束后對發(fā)掘的古生物化石登記造冊,作出描述與標注,移交給符合條件的收藏單位收藏。
    三是規(guī)范生產、建設等活動中發(fā)現古生物化石的處理程序。規(guī)定生產、建設等活動中發(fā)現古生物化石的,應當保護好現場并立即報告,接到報告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在24小時內趕赴現場,在7日內提出處理意見。
    問:條例對加強古生物化石收藏管理作了哪些規(guī)定?
    答:加強收藏管理,防止收藏過程中的丟失或者損壞,是有效保護古生物化石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條例對此作了如下規(guī)定:。
    一是明確古生物化石收藏單位的條件。規(guī)定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單位應當具備有固定的館址、專用展室、相應面積的藏品保管場所,有相應數量并擁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古生物專業(yè)或者相關專業(yè)的技術人員等五項條件。
    二是加強古生物化石檔案的管理。規(guī)定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建立全國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檔案和數據庫,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建立本行政區(qū)域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檔案和數據庫,收藏單位負責建立本單位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檔案。
    三是加強對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流轉的管理。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買賣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國有收藏單位不得將其收藏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轉讓、交換、贈與給非國有收藏單位或者個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其收藏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轉讓、交換、贈與、質押給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收藏單位之間轉讓、交換、贈與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的,應當經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準。
    問:條例對加強古生物化石進出境管理作了哪些規(guī)定?
    答:加強進出境管理,防止古生物化石非法出境,是有效保護古生物化石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條例對此作了如下規(guī)定:。
    一是加強對古生物化石出境的管控。規(guī)定未命名的古生物化石不得出境;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因科研需要與國外有關研究機構進行合作,或者因科學、文化交流需要在境外進行展覽的,經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準方可出境;一般保護古生物化石經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準方可出境。
    二是建立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出境后進境的核查制度。規(guī)定出境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進境的,申請人應當向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申請進境核查。
    三是加強古生物化石出境的海關監(jiān)管。規(guī)定運送、郵寄、攜帶古生物化石出境的,應當如實向海關申報,并向海關提交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簽發(fā)的出境批準文件。
    四是建立違法出境古生物化石追索制度。規(guī)定國家對違法出境的古生物化石有權進行追索,并明確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具體負責追索工作。
    問:條例對古生物化石保護中的違法行為作了哪些規(guī)定?
    答:嚴格的法律責任是確保管理制度落到實處的重要手段。對古生物化石保護中的違法行為,條例主要作了以下規(guī)定:。
    一是明確有關監(jiān)管部門的責任。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不依法批準古生物化石發(fā)掘和出境、發(fā)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利用職務便利將古生物化石非法占為己有等違法行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明確管理相對人的責任。條例對違法發(fā)掘古生物化石,不按照規(guī)定移交發(fā)掘的古生物化石,違法買賣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違法轉讓、交換、贈與收藏的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等行為,規(guī)定了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吊銷古生物化石采掘批準文件、治安管理處罰、追究刑事責任等法律責任。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四
    姓名。
    實驗一、···培養(yǎng)基的配制和高壓蒸汽滅菌。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實際用到哪些試劑、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寫出,包括數量)。
    四、實驗步驟(按照實際步驟填寫,切忌抄襲)。
    五、注意事項(自己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六、思考題。
    1、簡述培養(yǎng)基的配制原則?
    2.為什么濕熱滅菌比干熱滅菌法更有效?
    3.高壓蒸汽滅菌時,為什么要先將滅菌鍋鍋內的冷空氣完全排盡?
    實驗二自生固氮菌的分離純化。
    (這是個綜合實驗,請大家回顧三周來的所有操作步驟,將其整理成連貫完整的一份報告,注意每次實驗的銜接,不要把其他的實驗項目寫進來,但也不要漏寫該實驗的相關步驟。)。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整個綜合實驗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實驗步驟(詳敘每周所做的'相關步驟)。
    五、注意事項(自己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六、思考題。
    1、劃線分離時,為什么每次都要將接種環(huán)上多余的菌體燒掉?劃線為何不能重疊?
    2、如何從自然界中分離自己所需要的純培養(yǎng)?
    實驗三平板培養(yǎng)測數法。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實際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實驗步驟(詳敘相關步驟)。
    五、實驗結果。
    六、注意事項(自己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七、思考題。
    1、平板菌落計數法中,為什么溶化后的培養(yǎng)基再冷卻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本次實驗是否成功?如果失敗,試分析原因。
    實驗四簡單染色。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包括菌種、染料、玻璃器皿)。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結果(黏貼染色結果圖片并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菌的顯微形態(tài))。
    六、思考題。
    1、簡單染色要獲得成功,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為什么?
    實驗五革蘭氏染色。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包括菌種、染料、玻璃器皿)。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結果(黏貼染色結果圖片并判斷自己分離到的菌種是g還是g+-?)。
    六、思考題。
    1、革蘭氏染色要獲得成功,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為什么?
    2、什么情況下會導致結果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
    實驗六放線菌的印片染色法。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包括菌種、染料、玻璃器皿)。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結果(黏貼染色結果圖片并描述放線菌的顯微形態(tài)特征)。
    六、注意事項。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五
    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染色方法用途。
    與特殊結構表現不同染色性,擁有鑒別。這些方法適用于細菌或真菌的莢膜、細。
    讓復染劑染成紅色的細菌稱革蘭陰性菌。用于幫助鑒別細菌,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古菌等古菌域。
    細菌、藍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可次原核生物界。
    體、螺旋體等細菌域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原核生物界。
    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真菌界。
    植物界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與代謝。
    不同培養(yǎng)基上細菌生長現象及意義。
    無鞭毛菌沿穿刺線生長液體培養(yǎng)基混濁生長保存菌種。
    菌膜生長增菌。
    沉淀生長。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級劃分與標準。
    分類。
    標準。
    四類。
    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三類。
    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huán)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
    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有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二類。
    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
    間傳播的微生物。
    一類。
    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fā)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
    物
    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分級。
    分級。
    處理對象。
    對人體、動植物或環(huán)境危害較低,不具有對健康成人、動植物致病的致病。
    (bsl—1)。
    因子。
    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對人體、動植物或環(huán)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潛在危險的致病因子,對健康成(bsl—2)。
    對人體、動植物或環(huán)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過直接接觸或氣溶膠使人傳染上。
    (bsl—3)。
    嚴重甚至是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
    對人體、動植物或環(huán)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
    (bsl—4)。
    主要區(qū)別點。
    干
    熱
    濕
    熱導熱介質。
    空氣。
    水或蒸汽。
    適用對象。
    金屬、玻璃與其他畏濕耐高溫不畏焦化。
    棉織品、水液等不畏濕耐高溫物品。
    物品。
    作用溫度。
    高(160~180℃)。
    低(60~134℃)作用時間。
    長(1~5小時)。
    短(3~60分鐘)。
    常用的方法。
    干烤、燒灼、焚燒等。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間。
    歇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法等。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六
    (1)了解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及原理,掌握顯微鏡的操作及保養(yǎng)方法。(2)觀察、識別幾種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個體形態(tài),學會生物圖的繪制。
    (1)器皿:顯微鏡、擦鏡紙、二甲苯。
    (2)材料:示范片:細菌三形(球狀、桿狀、螺旋狀)、弧狀(硫酸鹽還原菌)、絲狀(浮游球衣菌等)、細菌鞭毛及細菌莢膜。放線菌、顫藍細菌、微囊藍細菌或念珠藍細菌等。
    (1)將標本片放在載物臺上,使觀察的目的物置于圓孔正中央。(2)將鏡頭換成低倍鏡,將粗調節(jié)器向下旋轉(或載物臺向上旋轉),眼睛注視物鏡。當物鏡的尖端距離載玻片約0.5cm處時停止旋轉。
    (3)左眼對著目鏡觀察,將粗調節(jié)器向上旋轉,如果見到目的物,但不十分清楚,可用細調節(jié)器調節(jié),直至目的物清晰。此時找到目的物并移至中央。(4)換成高倍鏡,觀察目的物,旋轉細調節(jié)鈕,直至視野清晰。(5)觀察示范片,繪出其形態(tài)圖。
    (1)使用油鏡時,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答:為了找到目的物并移動到中央。
    (2)要使視野明亮,除采用光源外,還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調大孔徑光闌,調整光源。如果是用反光鏡的顯微鏡,用凹面鏡可使視野明亮。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滌和滅菌前的準備工作。
    (2)了解配置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置、分裝培養(yǎng)基的方法。(3)學會各類物品的包裝、配置(稀釋水等)和滅菌技術。
    (1)實驗器皿:高壓蒸汽滅菌器、干燥箱、煤氣燈、培養(yǎng)皿、試管、刻度移液管、錐形瓶、燒杯、兩桶、藥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石棉網、藥匙、鐵架、表面皿、ph試紙和棉花等。
    (2)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瓊脂等。
    培養(yǎng)基是微生物生長的基質,是按照微生物營養(yǎng)、生長繁殖的需要,由碳、氫、氧、氮、磷、硫、鉀、鈉、鈣、鎂、鐵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體積分數配置而成。調整合適的ph,經高溫滅菌后以備培養(yǎng)微生物之用。由于微生物種類及代謝類型的多樣性,因而培養(yǎng)基種類也多,它們的配方及配制方法也各有差異,但一般的配制過程大致相同。
    1、取100ml蒸餾水倒入錐形瓶;
    2、稱取牛肉膏0.5g,蛋白胨1g,nacl0.5g,瓊脂20g;3、用100g/lnaoh調節(jié)ph至7.2~7.4;4、蓋上棉塞,121℃下滅菌15~20min。
    焦;太低,培養(yǎng)基容易凝固。
    (2)受熱要均勻,可以墊上石棉網,要用玻璃棒不停緩慢攪拌。
    答:將滅菌后的培養(yǎng)基按滅菌鍋內不同位置,每處抽取數管標號,置25至30。
    攝氏度培養(yǎng)一周左右進行檢查,若培養(yǎng)基無什么變化說明滅菌效果較好。
    (1)了解細菌的涂片及染色在微生物學實驗中的重要性。
    (2)學會細菌染色的基本操作技術,從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
    微生物細胞由蛋白質、核酸等兩性電解質及其他化合物組成。所以,微生物表現出兩性電解質的性質。兩性電解質兼有堿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解離出堿性基,呈堿性帶正電;在堿性溶液中解離出酸性基,呈酸性帶負電。經測定,細菌等電點(pi)在2~5之間時,大多以兩性離子存在,當細菌在中性、堿性或偏酸性溶液中時,細菌帶負電荷,所以容易與帶正電荷的堿性染料結合,故用堿性染料染色的為多。
    微生物體內各結構與染料結合力不同,故可用各染料分別染微生物的各結構以便觀察。
    (1)器皿:顯微鏡、接種環(huán)、載玻片、酒精燈。
    (2)試劑:草酸銨結晶紫染液、革蘭氏碘液、體積分數為95%的乙醇、質量濃度為5g/l的沙黃染色液等。
    (3)材料:枯草桿菌、大腸桿菌。
    (1)要得到正確的革蘭氏染色結果必須注意哪些操作?關鍵在哪幾步?為什么?
    答:應注意干燥時不要用火燒太久。關鍵在于涂片,涂片的時候要注意涂均勻,并且兩個菌的量也要差不多,否則太厚的地方脫色就不均勻了。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七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tài)和分布。
    二、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
    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
    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三、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yǎng)皿,鉛筆。
    四、實驗過程。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五、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
    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八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
    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
    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
    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yǎng)皿,鉛筆。
    1.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3.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
    2.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
    意義?
    4.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九
    出生年月:1986年5月。
    工作經驗:應屆畢業(yè)生。
    畢業(yè)年月:20xx年6月。
    最高學歷:碩士。
    畢業(yè)學院:東北林業(yè)大學。
    居住地: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
    籍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蘇地區(qū)庫車縣。
    求職概況/求職意向。
    職位類型:全職。
    期望月薪:面議。
    期望地點:浙江省杭州市,,
    期望職位:研發(fā)。
    意向概述:想在生物類外企公司里做研發(fā)。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yè)學歷。
    20xx年9月-20xx年6月東北林業(yè)大學微生物學碩士。
    工作經歷/社會實踐經歷。
    時間工作單位職務。
    20xx年6月-20xx年1月溫州中環(huán)環(huán)境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科長。
    聯系方式。
    電子郵箱:
    手機:
    qq/msn: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
    《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是由醫(yī)學免疫學和醫(yī)學微生物學兩門獨立的學科合成的一門課程。該課程是醫(yī)科類各專業(yè)各層次學生必修的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也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高等醫(yī)學??谱o理專業(yè)統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
    醫(yī)學免疫學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抗原物質的種類、特性;以及機體免疫系統與抗原物質作用產生免疫應答的規(guī)律、免疫應答的生理和病理效應、免疫學技術應用等內容的一門學科。醫(yī)學免疫學從早期微生物學的抗感染免疫開始,現已發(fā)展為一門獨立學科,其研究領域也早已超出抗感染免疫范疇,而涉及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各個領域,如超敏反應、自身免疫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只涉及基礎免疫學理論;臨床免疫學部分只涉及超敏反應有關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并力爭用所學知識去理解、聯系臨床問題。
    醫(y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其內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抗原物質、抵抗力、遺傳變異和培養(yǎng)條件、致病物質、所致疾病、致病機制和免疫性,以及傳染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原則等內容。本課程按系統可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其他微生物學三部分。而細菌學和病毒學又分為總論和各論。總論部分介紹微生物的共性,屬于基本知識,即重點內容。各論內容介紹各種微生物的個性。由于微生物的種類非常繁多,所以會感到微生物學的知識比較龐雜和零散,難以記憶。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按系統掌握重點內容,以總論部分內容為綱,將各論知識有機地串在總論知識的綱上,便于記憶。教師在輔導時也應注意聯系臨床病例幫助理解和記憶。
    根據高等教育專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目標的要求,本門課程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介紹,同時也適當增加了學科進展方面的知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醫(yī)學免疫學和醫(yī)學微生物學都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踐。地方電大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教學條件開設全部或選開部分實驗課程,使學員通過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標本,實際操作細菌標本的涂片染色以及基本的免疫學檢測,加深對微生物的感性認識和對免疫學理論的理解,為學習后期臨床醫(y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高等醫(yī)學護理專業(yè)教學計劃規(guī)定,《醫(yī)學免疫學和微生物學》課程為5學分,在第二學期開設。課內總學時為90學時,其中電視講課18學時,實驗27學時。學生應切實抓住時間,保證自學的學時數,做好電視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練習。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和良好的考試成績。
    和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同期開設的課程有人體生理學、醫(yī)用生物化學。這些課程均為本課程的基礎。第三、四學期開設的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和醫(yī)學遺傳學與本學科內容也有聯系。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某些概念及疾病的理解涉及上述相關課程的內容,可參考有關學科的教科書。
    二、教學資源。
    (一)文字材料。
    由白惠卿、陳育民、安云慶主編,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第一篇免疫學共10章。其中1-5章為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按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的順序排列。6-7章介紹抗原系統。8-9章介紹免疫系統識別抗原物質后產生免疫應答的過程、規(guī)律及生理和病理效應。第10章介紹免疫學應用,主要包括免疫學防治和免疫學診斷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篇醫(yī)學微生物學共27章(章節(jié)序號與免疫學章節(jié)序號連續(xù)排列),按學科內容又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其他微生物學三部分。其中11-17章為細菌學總論,介紹細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消毒滅菌、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等有關細菌學的基本知識。18-23章是細菌學各論內容。24-27章是病毒學總論,介紹病毒學的基本知識,包括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感染與免疫、感染的防治和實驗室診斷等內容。28-32章介紹病毒學各論的內容。其他微生物的內容自33-37章,分別介紹了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真菌的基本知識。
    該書是與主教材《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配套使用的輔導用書。全書37章與主教材編排相同,每章(“其他微生物學部分”測試題集中排在第37章后)均由重點難點內容、測試題和參考答案三部分組成。學生可在學習教材的同時學習輔導教材相應章節(jié),以便更好地抓住重點,理解難點,并通過課后練習和自測,加深理解,鞏固大綱要求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二)音像教材。
    教學錄象:共18講。其中免疫學7講,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免疫學系安云慶教授主講;微生物學11講,由首都醫(yī)科大學免疫學系陳海倫副教授主講。每講50分鐘。錄象內容是主講教師講授的本門學科重點內容。微生物學部分還包括一些形態(tài)學的圖片和照片,以增強感性認識。學生在看錄象教材之前,應先預習、自學教科書和學習指導中相關章節(jié)內容,課后應做練習以鞏固所學知識。
    (三)網上教學。
    網上有與文字教材相對應的各章節(jié)輔導。每章主要包括學習建議、知識結構圖、概念簡釋、重點難點內容介紹、思考練習和參考答案等內容,分8次播出。第一次介紹概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1-2章)。第二次介紹免疫球蛋白(3章)。第三次抗原與hla(6-7章)。
    第四次介紹免疫應答、超敏反應及免疫學應用(8-10章)。第五次醫(yī)學微生物概述(11-17章)。
    第六次介紹微生物各論(18-23章,28-32章)。第七次介紹病毒學各論(24-27章)第八次介紹其他微生物(33-37章)。
    三、教學安排。
    本課程課內總學時為90。電視講課18學時,每周播出一講。電視復習課2學時。教學內容按照一學期18周,每周5學時進行安排。學生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自學時間。下表所列安排可供參考。
    教學內容周電視課。
    次(文字教。
    材)。
    第1-2章。
    免疫學概述、免疫。
    網上。
    課后練習輔導網上。
    輔導。
    器官、免疫細胞免疫球蛋白補體系統細胞因子。
    (1)沉淀反應:單擴散測免疫球蛋白含量(試劑盒)。
    醫(yī)學免疫學第3章3第4章4第5章第6-7。
    5章6。
    第8-9章。
    網上作業(yè)。
    1(2)凝集試驗:間接凝集抑制試驗。
    輔導測妊娠尿hcg(試劑盒)。
    網上。
    抗原、主要組織相。
    輔導容性抗原系統醫(yī)學免疫學(3)elisa試驗:測血清乙肝表面抗。
    與微生物學原(試劑盒)注:免疫應答、超敏反。
    網上作業(yè)2或次日看結果應。
    輔導第10章免疫學應用。
    醫(yī)學微生物學(概述)微生物學概述細菌學實驗網上醫(yī)學免疫學。
    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輔導與微生物學第11章(1)顯微鏡油鏡頭使用5作業(yè)3構10。
    第12-13章。
    細菌的生長、繁殖、代謝、遺傳與。
    (2)細菌基本形態(tài)觀察(3)細菌特殊結構觀察。
    變異第14章細菌的致病性12第15章抗菌免疫131。
    4第16-17章第18-23章。
    消毒與滅菌細菌學各論。
    網上輔導6網上輔導7。
    病毒學各論。
    網上輔導。
    教材第1733-37。
    章
    四、教學媒體播出及使用信息。
    8其他微生物。
    4(2)革蘭染色法。
    (4)細菌培養(yǎng)性狀觀察:菌落類型、色素、溶血。
    第24-1。
    527章。
    病毒學總論16。
    第28-32章。
    五、教學環(huán)節(jié)。
    1.自學為主:本課程以自學為主。學員通過自學文字教材、收看電視課程或錄象、參加網上輔導、完成作業(yè)、參加實驗和小組討論等多種途徑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學習進度可參考教學安排表,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安排。
    2.輔導:網上輔導分8次。同學們平時也可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進行答疑。教學點的面授輔導可以集中在實驗課時個別輔導或酌情安排集中輔導。
    3.作業(yè):本課程安排作業(yè)4次。免疫學作業(yè)兩次,微生物學作業(yè)兩次。以作業(yè)本形式下發(fā)給每位學員。作業(yè)成績占本課程總成績的12%。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學生作業(yè),檢查作業(yè)的完成及批改情況。
    4.實驗:各教學點可根據當地實際條件選做4-5個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實驗并完成實驗報告。成績低于5分者不得參加本課程的期末考試。實驗指導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醫(yī)科統設課程實驗指導匯編》。
    5.教學研討:本學期暫定一次網上教學研討,具體時間屆時在網上發(fā)布。
    六、教學組織建議。
    (一)自學。
    遠程教育的學生以自學文字教材為主要學習形式。要學會讀書,書要反復讀,用心讀,才能理解、掌握。
    (二)電視課。
    1.受電視課程學時的限制,電視錄象課程每一講內容都高度凝練,信息量集中在最重要的內容上,不能涵蓋全部考核內容,也不像在課堂上講課會反復強調、重復所講內容。2.免疫學內容理論性較強,各種名詞、概念層出不窮,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極為陌生的。因此期望聽一講電視課程即能聽懂記住大部分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
    3.由于本門課程的相關基礎課程如生理學、生物化學與本門課程同期開設,而關系密切的病理課程在后期開設,所以在學習中會遇到一些概念或疾病不易理解??措娨曊n主要是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印象。
    (三)輔導。
    教學點的輔導答疑可以在實驗課時進行個別輔導或酌情安排集中輔導??刹捎脝l(fā)式、討論式、答疑式的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集中輔導的時間不宜超過總學時的1/3。
    本課程輔導教學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雖是兩門學科,但免疫學是由研究病原微生物及抗傳染免疫發(fā)展起來并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免疫學的新理論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而日益更新,但本專業(yè)學生應著重基礎理論學習,并應注意聯系微生物學內容,將有助于理解免疫學理論。
    2.微生物學是兼有形態(tài)學和機能學的課程,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態(tài)等生物學性狀是為了解其致病機制,而最終目的是為臨床傳染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服務。因此,學習微生物學應以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為核心,將形態(tài)和機能有機聯系,有助理解和記憶種類龐雜的各種病原微生物。
    3.免疫學和微生物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并和臨床有密切聯系。因此學習中應注意聯系臨床病例,學會用所學的免疫學和微生物學知識解決臨床的實踐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原微生物又可引起多種臨床疾病。因此必須通過歸納的方法,建立整體觀念,從整體認識疾病的角度去歸納可能的各種病原微生物。
    5.在掌握病原微生物共性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而每種微生物都有其形態(tài)、培養(yǎng)、抗原性、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診斷、預防、治療等諸多方面的特點,令人難以記憶。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分門別類地按系統去掌握共性。在此基礎上,再去記憶個別重點微生物的特殊之處。要注意抓綱舉目。綱目即共性,屬于總論部分的內容,可用其為線索將各論不同細菌的特點即個性串聯在一起,萬不可雜亂無章地、零散地記憶。
    電視課應以學生在家里或在教學點收看為主,在輔導課上可以結合電視課中的內容組織教學和答疑活動。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一
    姓名。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實際用到哪些試劑、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寫出,包括數量)。
    四、實驗步驟(按照實際步驟填寫,切忌抄襲)。
    五、注意事項(自己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六、思考題。
    1、簡述培養(yǎng)基的配制原則?
    2.為什么濕熱滅菌比干熱滅菌法更有效?
    3.高壓蒸汽滅菌時,為什么要先將滅菌鍋鍋內的冷空氣完全排盡?
    (這是個綜合實驗,請大家回顧三周來的所有操作步驟,將其整理成連貫完整的一份報告,注意每次實驗的銜接,不要把其他的實驗項目寫進來,但也不要漏寫該實驗的相關步驟。)。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整個綜合實驗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實驗步驟(詳敘每周所做的相關步驟)。
    五、注意事項(自己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六、思考題。
    1、劃線分離時,為什么每次都要將接種環(huán)上多余的菌體燒掉?劃線為何不能重疊?
    2、如何從自然界中分離自己所需要的純培養(yǎng)?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實際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實驗步驟(詳敘相關步驟)。
    五、實驗結果。
    六、注意事項(自己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
    七、思考題。
    1、平板菌落計數法中,為什么溶化后的培養(yǎng)基再冷卻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本次實驗是否成功?如果失敗,試分析原因。
    實驗四簡單染色。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包括菌種、染料、玻璃器皿)。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結果(黏貼染色結果圖片并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菌的顯微形態(tài))。
    六、思考題。
    1、簡單染色要獲得成功,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為什么?
    實驗五革蘭氏染色。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包括菌種、染料、玻璃器皿)。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結果(黏貼染色結果圖片并判斷自己分離到的菌種是g還是g+-?)。
    六、思考題。
    1、革蘭氏染色要獲得成功,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為什么?
    2、什么情況下會導致結果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
    實驗六放線菌的印片染色法。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原理。
    三、實驗材料(包括菌種、染料、玻璃器皿)。
    四、實驗步驟。
    五、實驗結果(黏貼染色結果圖片并描述放線菌的顯微形態(tài)特征)。
    六、注意事項。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二
    時間實驗(分組)桌號 合作者 指導老師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儀器:
    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含滴定管夾)。
    實驗藥品: 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溶液)、酸堿指 示劑:酚酞(變色范圍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實驗原理:
    四:實驗過程:
    (一)滴定前的準備階段
    1、檢漏: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體方法: 酸式滴定管,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 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須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 堿式滴定管檢漏方法是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須更換橡皮管。)
    2、洗滌:先用蒸餾水洗滌滴定管,再用待裝液潤洗2~3次。 錐形瓶用蒸餾水洗凈即可,不得潤洗,也不需烘干。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錐形瓶中。
    v1,讀至小數點后第二位 。
    (二)滴定階段
    管活塞,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直到滴入一滴鹽酸后溶液變?yōu)闊o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此時,氫氧化鈉恰好完全被鹽酸中和,達到滴定終點。記錄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錐形瓶內的溶液倒入廢液缸,用蒸餾水把錐形瓶洗干凈,將上述操作重復2~3次。
    (三)實驗記錄
    (四).實驗數據紀錄:
    五、實驗結果處理:
    c(待)=c(標)×v(標)/ v(待)注意取幾次平均值。
    六、實驗評價與改進:
    [根據:c(h+)×v(酸) = c(oh-)×v(堿)分析]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三
    氣體放電存在多種形式,如電暈放電、電弧放電和火花放電等,通過此演示實驗觀察火花放電的發(fā)生過程及條件。
    首先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這是由于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與導體的曲率半徑有關。導體上曲率半徑越小的地方電荷積聚越多(尖端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強,空氣層被擊穿。反之越少(球型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弱,空氣層未被擊穿。當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于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時,其間的電場較弱,不能擊穿空氣層。而此時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最近,放電只能在此處發(fā)生。
    一個尖端電極和一個球型電極及平板電極。
    雷電暴風雨時,最好不要在空曠平坦的田野上行走。為什么?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四
    (在所做過的實驗內容里挑選一個自己最有收獲,最有感想的實驗內容)。
    綜合實驗報告標題(可與實驗名稱不同)。
    (一)實驗內容。
    (二)實驗電路:畫出與實驗內容有關的簡單實驗電路。
    (三)實驗設計及調試步驟:
    (1)對實驗內容和實驗電路進行分析,理出完成實驗的設計思路。(2)列出程序設計所需的特殊標志位、堆棧sp、內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資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時注意考慮資源在程序執(zhí)行過程可能會出現沖突的問題。
    (3)畫出程序設計流程圖,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圖。
    (4)根據(2)、(3)的內容寫出實驗程序。
    (5)調試程序(可以使用模擬仿真器)。
    a、根據程序確定調試目的,即調試時所需觀察的內容結果。
    b、根據各調試目的分別選擇調試所需的方法,如單步、斷點等命令,分別列出各調試方法中所需要關注記錄的內容。
    c、調試程序,按各種調試方法記錄相應的內容。
    d、分析調試記錄的內容和結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錯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繼續(xù)調試、記錄、分析,直到調試成功。
    (四)實驗調試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決的方法。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五
    探究實驗目的: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后的三個階段進行細致的觀察,學會完整地觀察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實驗用品:一支新蠟燭、火柴、一支干凈燒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1.觀察蠟燭的顏色、形狀、狀態(tài)、硬度;嗅其氣味。
    現象:蠟燭是白色、較軟的圓柱狀固體,無氣味,由白色的棉線和石蠟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槽,觀察其在水中的現象。
    現象:石蠟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結論:石蠟是一種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體。
    3.點燃蠟燭,觀察其變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層溫度的比較。
    現象:石蠟受熱時熔化、蠟燭燃燒時發(fā)光、冒黑煙、放熱。
    燭焰分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最低。
    結論:石蠟受熱會熔化,燃燒時形成炭黑。
    物理實驗報告·化學實驗報告·生物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格式·實驗報告模板。
    4.干燥的燒杯罩在燭焰上方,觀察燒杯壁上的現象片刻,取下燒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蕩,觀察其現象。
    現象:干燥的燒杯壁上出現了許多小水珠。取下燒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得渾濁。
    結論:蠟燭燃燒時產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兩種物質。
    5.熄滅蠟燭,觀察其現象,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觀察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現象:熔化的石蠟逐漸凝固,白色棉線燭心變黑,易碎。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會重新燃燒。
    結論:石蠟遇冷凝固,燃燒時產生炭黑,棉線炭化,白煙由細小的石蠟顆粒構成,有可燃性。
    蠟燭在空氣中能夠燃燒,在燃燒過程中和過程后能產生許多新的物質。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六
    姓名:學號:
    試驗xxxxxxxxxxxx。
    一、試驗目的.......二、實驗設備。
    三、試驗內容。
    所做具體實驗的概括。
    四、實驗步驟(重點寫)。
    怎么做的實驗,就按步驟順序往下寫,并附貼圖。
    五、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思考。
    格式自己調整,但要整齊,頁眉中插入學號、姓名。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七
    [實驗目的]:硫酸銅大晶體的制作 [實驗用品]:
    儀器:燒杯,表面皿,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漏斗,量筒,玻璃棒,鑷子,三角架。
    用品:濾紙,細線。 藥品:硫酸銅。 [實驗步驟]:
    【1】選用純凈膽礬在潔凈的燒杯里制作飽和溶液:在50ml的燒杯里盛30ml水,水溫:45°c,將硫酸銅加入水中,以玻璃棒不斷攪拌,當所加入的硫酸銅完全溶解時,再重復相同的動作,至無法再溶解為止。
    【2】過濾:為防止晶體在長成過程中因雜質而受到影響,用濾紙將上述飽和溶液趁熱過濾,濾液流入一洗凈并用熱水加溫過的50ml燒杯里。
    【3】等待晶種:將過濾好的飽和溶液(注意硫酸銅溶液中不能有硫酸銅固體)在50ml小燒杯里靜置、室溫下自然冷卻,經一夜,燒杯底出現小晶體。從結晶出來的晶體中選擇一塊晶形比較好的硫酸銅晶體,作為晶種。
    【4】晶體生長:用200ml的燒杯按照【1】、【2】的步驟制作更多的飽和溶液(為了節(jié)約、注意步驟【3】剩余的溶液要一并使用)。揀取一顆晶形比較完整的晶體,用細線系住,懸掛在盛飽和硫酸銅溶液的燒杯里(注意:晶核不能碰到燒杯壁或者燒杯底),并加蓋,靜置在陰涼、灰塵少的地方,等待晶核長大。待晶體不再長大時,取出,測量尺寸。
    小缺口逐漸長齊了?,F在換了5000ml的燒杯繼續(xù)在培養(yǎng)。
    藍礬晶體制作實驗過程記錄:
    (第1頁)
    實驗過程記錄:
    (第2頁)
    實驗過程記錄:
    (第3頁)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八
    :測繪非線性電阻的伏安特性曲線
    混沌通信實驗儀。
    非線性電阻模塊。
    圖1 非線性電阻伏安特性原理框圖
    第一步:在混沌通信實驗儀面板上插上跳線j01、j02,并將可調電壓源處電位器旋鈕逆時針旋轉到頭,在混沌單元1中插上非線性電阻nr1。
    第二步:連接混沌通訊實驗儀電源,打開機箱后側的電源開關。面板上的電流表應有電流顯示,電壓表也應有顯示值。
    第三步:按順時針方向慢慢旋轉可調電壓源上電位器,并觀察混沌面板上的電壓表上的讀數,每隔0.2v記錄面板上電壓表和電流表上的讀數,直到旋鈕順時針旋轉到頭。
    第四步:以電壓為橫坐標、電流為縱坐標用第三步所記錄的數據繪制非線性電阻的伏安特性曲線如圖2所示。
    圖2非線性電阻伏安特性曲線圖
    第五步:找出曲線拐點,分別計算五個區(qū)間的等效電阻值。
    調節(jié)并觀察非線性電路振蕩周期分岔現象和混沌現象。
    混沌通信實驗儀、數字示波器1臺、電纜連接線2根。
    圖3 混沌波形發(fā)生實驗原理框圖
    第一步:拔除跳線j01、j02,在混沌通信實驗儀面板的混沌單元1中插上電位器w1、電容c1、電容c2、非線性電阻nr1,并將電位器w1上的旋鈕順時針旋轉到頭。
    第二步:用兩根q9線分別連接示波器的ch1和ch2端口到混沌通信實驗儀面板上標號q8和q7處。打開機箱后側的電源開關。
    4)、雙周期分岔(見圖5)、四周期分岔(見圖6)、多周期分岔(見圖7) 、單吸引子(見圖8)、雙吸引子(見圖9)現象。
    圖4 單周期分岔
    圖5雙周期分岔圖6四周期分岔
    第 3 頁(共 9 頁)
    圖7多周期分岔圖8單吸引子
    圖9 雙吸引子
    注:在調試出雙吸引子圖形時,注意感覺調節(jié)電位器的可變范圍。即在某一范圍內變化,雙吸引子都會存在。最終應該將調節(jié)電位器調節(jié)到這一范圍的中間點,這時雙吸引子最為穩(wěn)定,并易于觀察清楚。
    .混沌通信實驗儀、雙通道示波器1臺、電纜連接線2根。
    圖10 混沌同步原理框圖
    1),由于混沌單元2與混沌單元3的電路參數基本一致,它們自身的振蕩周期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因為它們的相位不一致,所以看起來都雜亂無章。看不出它們的相似性。
    第 4 頁(共 9 頁)
    適當調整,會發(fā)現它們的振蕩波形不僅周期非常相似,幅度也基本一致。整個波形具有相當大的等同性。
    3),讓它們相位同步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其中一個單元接受另一個單元的影響,受影響大,則能較快同步。受影響小,則同步較慢,或不能同步。為此,在兩個混沌單元之間加入了“信道一”。
    4),“信道一”由一個射隨器和一只電位器及一個信號觀測口組成。
    射隨器的作用是單向隔離,它讓前級(混沌單元2)的信號通過,再經w4后去影響后級(混沌單元3)的工作狀態(tài),而后級的信號卻不能影響前級的工作狀態(tài)。
    混沌單元2信號經射隨器后,其信號特性基本可認為沒發(fā)生改變,等于原來混沌單元2的信號。即w4左方的信號為混沌單元2的信號。右方的為混沌單元3的信號。
    電位器的作用:調整它的阻值可以改變混沌單元2對混沌單元3的影響程度。
    第一步:插上面板上混沌單元2和混沌單元3的所有電路模塊。按照實驗二的方法將混
    沌單元2和混沌單元3分別調節(jié)到混沌狀態(tài),即雙吸引子狀態(tài)。電位器調到保持雙吸引子狀態(tài)的中點。
    調試混沌單元2時示波器接到q5、q6座處。
    調試混沌單元3時示波器接到q3、q4座處。
    第二步:插上“信道一”和鍵控器,鍵控器上的開關置“1”。用電纜線連接面板上的q3和q5到示波器上的ch1和ch2,調節(jié)示波器ch1和ch2的電壓檔位到0.5v。
    第三步:細心微調混沌單元2的w2和混沌單元3的w3直到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成為過中點約45度的細斜線。如圖11:
    圖11 混沌同步調節(jié)好后示波器上波形狀態(tài)示意圖
    這幅圖形表達的含義是:如果兩路波形完全相等,這條線將是一條45度的非常干凈的直線。45度表示兩路波形的幅度基本一致。線的長度表達了波形的振幅,線的粗細代表兩路波形的幅度和相位在細節(jié)上的差異。所以這條線的優(yōu)劣表達出了兩路波形的同步程度。所以,應盡可能的將這條線調細,但同時必須保證混沌單元2和混沌單元3處于混沌狀態(tài)。
    第四步:用電纜線將示波器的ch1和ch2分別連接q6和q5,觀察示波器上是否存在混沌波形,如不存在混沌波形,調節(jié)w2使混沌單元2處于混沌狀態(tài)。再用同樣的方法檢查混沌單元3,確保混沌單元3也處于混沌狀態(tài),顯示出雙吸引子。
    第五步:用電纜線連接面板上的q3和q5到示波器上的ch1和ch2,檢查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為過中點約45度的細斜線。
    將示波器的ch1和ch2分別接q3和q6,也應顯示混沌狀態(tài)的雙吸引子。
    用混沌電路方式傳輸鍵控信號
    混沌通信實驗儀、雙通道示波器1臺、電纜連接線2根。
    圖12 混沌鍵控實驗原理框圖
    鍵控器說明:鍵控器主要由三個部份組成:
    1) 、控制信號部份:控制信號有三個來原。
    a,手動按鍵產生的鍵控信號。低電平0v,高電平5v。
    b,電路自身產生的方波信號,周期喲40ms。低電平0v,高電平5v。
    c,外部輸入的數字信號。要求最高頻率小于100hz,低電平0v,高電平5v。
    2) 、控制信號選擇開關:開關撥到“1”時,選擇手動按鍵產生的鍵控信號。按鍵不按
    時輸出低電平,按下時輸出高電平。
    開關撥到“2”時,選擇電路自身產生的方波信號。
    開關撥到“3”時,選擇外部輸入的數字信號。
    3) 、切換器:利用選擇開關送來的信號來控制切換器的輸出選通狀態(tài)。當到來的控制
    信號為高電平時,選通混沌單元1,低電平選通混沌單元2。
    第一步:在混沌通信實驗儀的面板上插上混沌單元1、2和3的所有電路模塊。按照實驗二的方法分別將混沌單元1、2和3調節(jié)到混沌狀態(tài)。
    第二步: 在面板上插上鍵控單元,信道一和信號處理單元。將鍵控器上的撥動開關撥到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十九
    姓名:
    學號:
    地點:
    指導老師:
    專業(yè)班級:
    實驗名稱:時間片輪轉調度算法。
    一、實驗目的:
    1、熟悉并掌握動態(tài)分區(qū)分配的算法。
    2、熟悉并掌握動態(tài)分區(qū)中分區(qū)回收的各種情況,并能夠實現分區(qū)合并。
    二、實驗內容:用高級語言模擬實現動態(tài)分區(qū)存儲管理,要求:
    1、分區(qū)分配算法至少實現首次適應算法、最佳適應算法和最壞適應算法中的至少一種。熟悉并掌握各種算法的空閑區(qū)組織方式。
    2、分區(qū)的初始化——可以由用戶輸入初始分區(qū)的大小。(初始化后只有一個空閑分區(qū),起始地址為0,大小是用戶輸入的大?。?BR>    3、分區(qū)的動態(tài)分配過程:由用戶輸入作業(yè)號和作業(yè)的大小,實現分區(qū)過程。
    4、分區(qū)的回收:用戶輸入作業(yè)號,實現分區(qū)回收,同時,分區(qū)的合并要體現出來。(注意:不存在的作業(yè)號要給出錯誤提示?。?BR>    5、分區(qū)的顯示:任何時刻,可以查看當前內存的情況(起始地址是什么,大小多大的分區(qū)時空閑的,或者占用的,能夠顯示出來)。
    三、實驗代碼。
    1、選擇操作界面。
    2、選擇操作分配內存。
    3、查看內存分配情況。
    4、釋放內存。
    注意:1.標題格式黑體4號加粗,正文宋體小四。
    2.實驗結果給出你程序運行時的截圖。
    3.實驗總結是通過這次實驗你學到的及不足的等方面的內容。
    4.檢查過的實驗不交實驗報告,但要提交程序代碼文件。四個實驗全部檢查過的至少交一份實驗報告。
    4.實驗報告的文件名就是實驗一/實驗二等,所有自己的實驗報告和程序放到一個文件夾中,文件夾的名稱是“學好姓名”,將文件夾壓縮后發(fā)給學習委員,學習委員建立本班實驗報告文件夾,文件夾名稱就是“專業(yè)班級”,壓縮后于13周周二下午將實驗報告發(fā)給我。
    生物學實驗報告篇二十
    本實例是通過“站點定義為”對話框中的“高級”選項卡創(chuàng)建一個新站點。
    1、生均一臺多媒體電腦,組建內部局域網,并且接入國際互聯網。
    2、安裝windows xp操作系統;建立iis服務器環(huán)境,支持asp。
    通過“站點定義為”對話框中的“高級”選項卡創(chuàng)建一個新站點。
    1)執(zhí)行“站點\管理站點”命令,在彈出的“管理站點”對話框中單擊“新建”按鈕,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站點”命令。
    2)在彈出的“站點定義為”對話框中單擊“高級”選項卡。
    3)在“站點名稱”文本框中輸入站點名稱,在“默認文件夾”文本框中選擇所創(chuàng)建的站點文件夾。在“默認圖象文件夾”文本框中選擇存放圖象的文件夾,完成后單擊“確定”按鈕,返回“管理站點”對話框。
    4)在“管理站點”對話框中單擊“完成”按鈕,站點創(chuàng)建完畢。
    實驗開始之前要先建立一個根文件夾,在實驗的過程中把站點存在自己建的文件夾里,這樣才能使實驗條理化,不至于在實驗后找不到自己的站點。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選項,計算機一般會有默認的選擇,最后不要去更改,如果要更改要先充分了解清楚該選項的含義,以及它會造成的效果,否則會使實驗的結果失真。實驗前先熟悉好操作軟件是做好該實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