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對思維的整理和歸納,通過寫作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注重細節(jié),注意字句的選擇和排列的順序。小編找到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一
小學自然教材是小學自然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實現小學自然教學目的的基矗如何發(fā)揮自然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實現教材的優(yōu)化處理,是提高自然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就題講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fā)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還要研究每一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認知結構,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于簡。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關鍵是掌握地球的公轉。因此,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而學生對于地球公轉的認識,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現象啟發(fā)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實驗能力。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球的運動除了自轉外還有公轉,四季變化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發(fā)生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四季形成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二、突出重點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經加工處理后,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成份上去,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課以前,學生對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已初步掌握,現在學習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礎,教這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看書和插圖,研究這些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為什么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何其它聯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中應把新授課的新知識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突出重點不是只抓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學時必須注意利用學生的已有舊知識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發(fā)生點、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教材。
三、適當補充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現象紛繁復雜,小學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所有自然現象羅列起來,只能選擇少量而且有較強典型性的內容。教學中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往往會因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知識,形成知識空白點,造成新知識學習的跨度大、難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識積累不足造成對理性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困難,等等。因此,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適當補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學《水的蒸發(fā)和沸騰》一課,教材中有兩幅游泳插圖,要求學生說出身上的水蒸發(fā)時有什么感覺,進而得出水蒸發(fā)的規(guī)律。一般認為會游泳的學生都有這種體會,其實學生在游泳時對上岸后身上水蒸發(fā)的這種無意感覺沒有太深的印象,而對缺乏感性知識的學生直接讓他們說出對蒸發(fā)的體會和規(guī)律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可以相應增加一個實驗,讓學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氣溫低時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體會一下蒸發(fā)時、蒸發(fā)后的感覺,再回憶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時和身上水曬干以后的感覺,進而得出水的蒸發(fā)規(guī)律。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二
多少年來,大自然都遭到毀滅性破壞,那些無知的人們也只有無知的亂伐,殊不知大自然的威力,臺風,海嘯,地震,甚至于龍卷風,這都是大自然對那些破壞自然的始作俑者——人類的“饋贈”。直到那一切真正地過去,人們才開始尋找原因,甚至還有指天大罵,怨天尤人,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應得的。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那個無知的孩童,殊不知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祖先,哺育了人類的始祖,才會有人類今時今日的“成就”。在自然母親的面前所擺弄的伎倆,也只是人類處于“孩童時期”的叛逆,但孩童始終會長大,到那時才開始了解自然,才意識到自己在“孩童時期”所犯下的“無知”的過錯,相信人類,是會長大的,到心志真正成熟起來的那個時候。
人類,永遠是地球的一部分,無法取代什么,也只有一次次的進步,才懂得敬畏自然,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只有真正地相輔相成,才能真真正正地和諧下去,才能有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三
“山頂洞人”原始骨針具的發(fā)現,證實了中國自然醫(yī)學起源于距今已有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先哲早在至少25前就以超人的智慧發(fā)現了經絡,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雙的針灸經絡學說??梢哉f,中醫(yī)藥學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極其寶貴的科學財富。
面對茫茫宇宙,中國人著眼于時間的流動和延續(xù),視自然界為生命的不斷衍育過程。中國人至高的生命倫理觀是:人和萬物在同一時間之舟中共存共榮。整體觀和廣義生命觀促使中國人注重事物的功能和關系。功能支配形體,因此中醫(yī)學最大的特點是,所研究的對象始終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強調精神對生命的特殊意義和關鍵作用。
從本質上說,中醫(yī)學是助人抗病,即幫助人體恢復和提高自身具有的免疫和調節(jié)能力,調動和激發(fā)人體的生命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健身的科學。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療學上的體現。
人類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問題、環(huán)境問題及生態(tài)問題等日益嚴重,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以天人對立、對抗療法為特征的西方醫(yī)學體系在其高度發(fā)展中,受到了很大沖擊。因為人是一個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復雜開放系統(tǒng),很多病痛的根源是來自人體自身,堅持對抗的方法,背離了醫(yī)學本身的定義;更何況人類生存的質量往往取決于人與內外環(huán)境的協(xié)同關系,在這里西方醫(yī)學根本找不到對抗對手。隨著一大批病理單純的疾患被較好地控制,另一類病理復雜的“心身疾病”向人類醫(yī)學提出了挑戰(zhàn)。面對這種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生理病變,西方醫(yī)學再一次失去了對抗對手,醫(yī)用化學武器顯得軟弱無力,手術刀更是無用武之地。
當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大氣、土壤、糧食、蔬菜、肉類、奶制品等,甚至飲水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類眼看著大量物種在地球上滅絕的時候,西方醫(yī)學慣用的化學藥物和手術刀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充其量是當體內產生癌變之后,西方醫(yī)學能早診斷、早切除而已。而那些本來就是從健康細胞中蛻變而來的'癌細胞,從理論上不可能被外力徹底消滅。更何況人類機體還要時刻忍受著醫(yī)源性疾患的侵襲。許多有效、特效藥恰恰也是人體的致病因子,濫用抗生素的結果必然是抗藥菌株的產生,濫用化學藥物竟能每年誤殺數以百萬計的人命,其他醫(yī)源性潛在危險也正在不斷地顯現。人類的這個危機,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然而,人類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危機呢?答案是:推廣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融匯人類東西方多元文化,建立21世紀世界新文化體系。大力發(fā)展自然醫(yī)學,建立現代綠色醫(yī)學體系。
劉弘章教授的這部《漫談三分治七分養(yǎng)》就是根據他多年保健治病的經驗系統(tǒng)整理而成,充分體現了自然醫(yī)學天人合一、主客相容的和諧理念,堪稱一部醫(yī)理新著,保健佳作。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四
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每個花都各不相同,有些生命因為身份卑微,從不曾被人正眼瞧過。有的則就是另一個情況。
我曾聽同桌說,他養(yǎng)過一只水母,可惜最后沒養(yǎng)幾天,水母便死了。我急切地問:“為什么會死?。俊薄八覆皇呛@锷L的嗎?咱這兒又沒海,沒法讓水母住真正的海水里,于是,就要在淡水里加上鹽,讓水母在加鹽淡水里生活,有一回,我不小心失手把鹽加多了,水母就死了?!蓖榔届o的說著,并沒有流露出憂傷之色,好像水母的死和他沒關系一樣。原本是海中的精靈,卻被漁夫打撈上來,成為了漁夫換錢的工具,失去自由,本以為會換得平安,卻不想,終是沒有平安度過一生。
由此可見,想養(yǎng)一只寵物就要對它負責任,反之,就會傷害到它,非但會使它失去自由,還有可能是他失去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也不可以重來,所以要對每一個小寵物負責。
卑微的小草、小花,也一樣。沒有幾個人懂得它們的心聲。在公園里,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公園更美麗,空氣更清香,可是卻被人被無情的摘折?;ǘ渖系幕ò陼凰洪_,人們任花瓣隨風飛揚。草坪上的小草,被人們踐踏,挺立的身姿被驟然壓倒,有些人卻還不以為然,可悲的人性。
每個人,每種動物,每株植物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天意,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應該去尊重它,去尊重每一個人,每一株植物,每種動物。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五
人類依附自然而生存,自然是人類物質的源頭,精神的大后方。大自然慷慨地賜予我們食物、空氣、水、陽光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當我們生病時,心情煩悶時,會跑到自然中,借助大自然巨大的力量來療傷,平復情緒,找回本我,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中去。
起伏的山巒,涌動的白云,婉轉的鳥鳴,跳躍的松鼠,歡唱的溪流,用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慢慢體味大自然的美好意蘊,感受大地的厚實,感受生命的頑強,體味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秘密。
如果你沒有見過雪山蒼鷹,你一定見過孔雀開屏;如果你沒有見過蝙蝠夜行,你一定見過大雁南飛;如果你沒有聽過虎嘯龍吟,你一定聽過鶯聲燕語。那些原本應該騰躍在山野叢林中的動物,那些原本應該飛翔在藍天曠野的鳥類,它們不再靈動美麗,不再霸氣逼人,而是被盛在了精致的瓷盤湯碗中。
我們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是不是太貪婪?無度索取,缺乏一顆敬畏之心。米什萊說:“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全宇宙之愛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偉大的,都是重要的,都是平等的。”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各種動物、植物的家園。
我們從來都不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我們只是在前行的路上迷失了自己,以至于越走越遠。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伺c自然的關系,說到底就是遵循世間萬物的規(guī)律,遵從宇宙間的“大道”,從而做到天人合一,和諧共處。
地震、海嘯、瘟疫、雪崩等等,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而卑微的。所謂的人類文明和自然的關系,不應該是對立矛盾的。在人類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清自己,我們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世間萬物的主宰。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索取有度。否則,打敗我們的人,一定是我們自己。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六
中華民族自古便是一個細膩、感性的民族,暮春花謝看年華易落,茶煙裊裊品人生沉浮,大江東去感光陰飛逝,晦明盈虧讀悲歡離合。由此,我便有理由相信,我可以貼近自然,并試圖領悟自然的啟示。
花是一種啟示。零落成泥余香如故的傲骨雪梅,獨處深谷亦自芳的幽蘭,隱居南山孤高自潔的霜菊,中通外直的節(jié)竹。這四種花的啟示便是中國人品格的源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與奉獻便是另一種啟示。今天的生活就是領悟到了這種啟示的人們所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碩果。
水是一種啟示。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中國人的心中,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國人最講究的以柔克剛的體現。那水便啟示我們,做人的最高標準莫過于如水。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凈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不會同流合污,永遠保持自己的本性。水的堅韌,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擁有水的毅力與耐心,世上定無難事。水的靈活,因其能順應地勢而行。做人如水,面臨陡崖要勇敢向前。一瀉千里成為輝煌的瀑布,路遇狹澗要涓涓細流,小心謹慎細水長流,陷入絕境要靈活變通,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月是一種啟示。月因其陰晴圓缺為人所遺憾,更為人所欣賞。因有陰晴,人們才會有“明月幾時有?”的期待,有“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怨恨,有與之對影成三人的情趣。變化使它更富有吸引力與人情味。其實做人也如此,如月似弓,有了平時松弛與積累,才能在表現的那一刻做得最好。
茶是一種啟示。繾綣干枯的葉子在熱水的洗禮下慢慢舒展,返老還童的綠意,初生嬰兒的嬌嫩,將深藏的春意重新吐露,薄薄的白霧中浮現菜茶女的笑意,縷縷的芳香纏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這不禁讓人想到經歷過挫折風雨的人,他們深邃的思想便如同茶,其貌不揚,卻深不可測。做人,亦要如茶。
大自然給人的啟示實在太多,太深。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在想什么。也許大海給貝殼下的定義是珍珠。時間給煤炭下的定義或許是鉆石。細心品味大自然的啟示,你會明白,名譽是熱情矗立在陽光下的影子。根是一朵對榮譽不屑一顧的花。
認真領悟大自然的啟示,它會使鳶飛戾天著,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著,窺谷忘返。領悟來自大自然的啟示,便找到了人生正確的方向。朋友們,這便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七
小學自然教材是小學自然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實現小學自然教學目的的基矗如何發(fā)揮自然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實現教材的優(yōu)化處理,是提高自然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就題講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fā)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還要研究每一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認知結構,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于簡。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關鍵是掌握地球的公轉。因此,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而學生對于地球公轉的認識,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現象啟發(fā)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實驗能力。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球的運動除了自轉外還有公轉,四季變化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發(fā)生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四季形成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二、突出重點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經加工處理后,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成份上去,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課以前,學生對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已初步掌握,現在學習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礎,教這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看書和插圖,研究這些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為什么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何其它聯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中應把新授課的新知識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突出重點不是只抓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學時必須注意利用學生的已有舊知識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發(fā)生點、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教材。
三、適當補充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現象紛繁復雜,小學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所有自然現象羅列起來,只能選擇少量而且有較強典型性的內容。教學中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往往會因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知識,形成知識空白點,造成新知識學習的跨度大、難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識積累不足造成對理性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困難,等等。因此,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適當補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學《水的蒸發(fā)和沸騰》一課,教材中有兩幅游泳插圖,要求學生說出身上的水蒸發(fā)時有什么感覺,進而得出水蒸發(fā)的規(guī)律。一般認為會游泳的學生都有這種體會,其實學生在游泳時對上岸后身上水蒸發(fā)的這種無意感覺沒有太深的印象,而對缺乏感性知識的學生直接讓他們說出對蒸發(fā)的體會和規(guī)律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可以相應增加一個實驗,讓學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氣溫低時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體會一下蒸發(fā)時、蒸發(fā)后的感覺,再回憶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時和身上水曬干以后的感覺,進而得出水的蒸發(fā)規(guī)律。
[1][2]。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八
一、人力資源審計的基礎性理論問題
首先,人力資源審計的概念。
人力資源審計,是指國家、社會或企業(yè)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yè)組織人力資源的使用及其會計核算進行監(jiān)督、評價,以促進企業(yè)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一種經濟監(jiān)督活動。
第二,人力資源審計的發(fā)展歷程。
1950年馬丁德爾在《對管理的科學評價》一書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對組織中管理能力的評價問題,并明確提出包括對董事會和經理人的業(yè)績評價在內的10項評價標準。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產業(yè)會議委員會出版了《致高級管理層的人事管理審計與報告》。人事管理審計被定義為對決定公司人事管理效果的人事政策、程序和實踐的分析與評估。
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對公用事業(yè)管理審計的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得到強化與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之后,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人力資源管理審計開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管理領域,已形成不少完善的理論與模型,諸如人力資源指數、人力資源計分卡等人力資源管理工具,還做成了軟件投入使用。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九
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偏執(zhí)而狂熱地崇拜某一個人。有些人看到電視節(jié)目里的帥哥就要尖叫,把手機鎖屏設成那人的臉,若是趕上人家坐飛機,恨不得提前一天跑到航站樓里接機;還有另外一些人,把崇拜的人作**供著,高呼著“萬歲”與“萬壽無疆”的口號,僅是看見了一張大字報,便開始批斗炮轟——妻子揭發(fā)丈夫,學生打死老師;更有另一些人,如今已逃到國外躲了起來,給游人講著活摘器官的笑話,說自己追隨的大師已上山修行去了。
一個樸素的想法是:歷史上的偉人、智者。
我想,崇拜不是目的,作為目的的它毫無意義。人類之所以崇拜,大概是出于一種對他人過分的認同與一種對教誨過分的感激。那么既然如此,我想我們應當僅崇拜他人的可取之處,取之己用,并且永遠保持理性,杜絕偏執(zhí)與狂熱。畢竟,“吾愛吾偶像,吾更愛真理”。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
所謂文化,是什么?知識,又是什么?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歷史是知識分子文化活動的結果?!?BR>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就不會蠻橫到無可教化。”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過。我們現在學習知識,學習的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知識使人聰慧,文化是人有教養(yǎng)。文化與知識將現代人與古代的野人區(qū)別開來。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演變而來,知識也是經過時間的歷練而發(fā)出金黃的色彩。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很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文化很重要,毛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可能戰(zhàn)勝敵人的。”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學習知識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未來的基石。而文化不僅僅是存在于頭腦中的糧倉,深谷中的長橋,更是存在于一個人的舉手投足。
文化是經過時間的歷練,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人類的奉獻而形成的,可是,縱觀現在文化所處的境地,似乎只是利用的工具。
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知識灌輸著,有時根本來不及消化,就隨著大量的知識付諸東流了,在腦子里只是有印象而已,根本談不上完全理解,熟能生巧。有時甚至為了得到成績而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知識本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本是寶石放出的光芒,而現在,卻沒有人為了本真的文化而探索,剩下的只是為了一紙證書而學習知識的拼命三郎。我在這里敬仰知識,崇拜文化,可我們是否考慮過國家的現狀,茫茫人海之中,還剩下幾個只為尋找真正的知識而不求任何成就回報的人?作為學生,本應學習知識,讓文化的光芒越發(fā)璀璨,可學生卻已經成了只會接受知識的麻木機器人,不會思考,不會動手。文化之光已經越來越慘淡。
作為國家的新一代,我們敬仰知識,崇拜文化,但我們更應該思考思考,何為真正的文化,何為國家的棟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一
“山頂洞人”原始骨針具的發(fā)現,證實了中國自然醫(yī)學起源于距今已有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先哲早在至少2500年前就以超人的智慧發(fā)現了經絡,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雙的針灸經絡學說。可以說,中醫(yī)藥學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極其寶貴的科學財富。
面對茫茫宇宙,中國人著眼于時間的流動和延續(xù),視自然界為生命的不斷衍育過程。中國人至高的生命倫理觀是:人和萬物在同一時間之舟中共存共榮。整體觀和廣義生命觀促使中國人注重事物的功能和關系。功能支配形體,因此中醫(yī)學最大的特點是,所研究的對象始終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強調精神對生命的特殊意義和關鍵作用。
從本質上說,中醫(yī)學是助人抗病,即幫助人體恢復和提高自身具有的免疫和調節(jié)能力,調動和激發(fā)人體的生命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健身的科學。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療學上的體現。
人類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問題、環(huán)境問題及生態(tài)問題等日益嚴重,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以天人對立、對抗療法為特征的西方醫(yī)學體系在其高度發(fā)展中,受到了很大沖擊。因為人是一個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復雜開放系統(tǒng),很多病痛的根源是來自人體自身,堅持對抗的方法,背離了醫(yī)學本身的定義;更何況人類生存的質量往往取決于人與內外環(huán)境的協(xié)同關系,在這里西方醫(yī)學根本找不到對抗對手。隨著一大批病理單純的疾患被較好地控制,另一類病理復雜的“心身疾病”向人類醫(yī)學提出了挑戰(zhàn)。面對這種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生理病變,西方醫(yī)學再一次失去了對抗對手,醫(yī)用化學武器顯得軟弱無力,手術刀更是無用武之地。
當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大氣、土壤、糧食、蔬菜、肉類、奶制品等,甚至飲水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類眼看著大量物種在地球上滅絕的時候,西方醫(yī)學慣用的化學藥物和手術刀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充其量是當體內產生癌變之后,西方醫(yī)學能早診斷、早切除而已。而那些本來就是從健康細胞中蛻變而來的癌細胞,從理論上不可能被外力徹底消滅。更何況人類機體還要時刻忍受著醫(yī)源性疾患的侵襲。許多有效、特效藥恰恰也是人體的致病因子,濫用抗生素的結果必然是抗藥菌株的產生,濫用化學藥物竟能每年誤殺數以百萬計的人命,其他醫(yī)源性潛在危險也正在不斷地顯現。人類的這個危機,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然而,人類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危機呢?答案是:推廣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融匯人類東西方多元文化,建立21世紀世界新文化體系。大力發(fā)展自然醫(yī)學,建立現代綠色醫(yī)學體系。
劉弘章教授的這部《漫談三分治七分養(yǎng)》就是根據他多年保健治病的經驗系統(tǒng)整理而成,充分體現了自然醫(yī)學天人合一、主客相容的和諧理念,堪稱一部醫(yī)理新著,保健佳作。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二
自然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至為密切,故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上了文化的印記.現試圖從文化學的角度,探討了用以代表這些數的文字所包蘊的文化意義,從而初步判定這些字的產生,一方面與人類的早期生活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則與原始的卜筮文化有著更為直接的.連帶關系,同時與“易”的關系尤為密切.正因如此,這些字在后世才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而不再是單純的抽象的自然數.
作者:程建功何茂活作者單位:河西學院中文系,甘肅,張掖,734000刊名:河西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ofhexiuniversity年,卷(期):200521(6)分類號:g02關鍵詞:自然數文字文化意義原始卜筮易經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三
我國古代水源崇拜中最重要的是河流崇拜.河流自古以來就與人類息息相關.先民們將河流神化,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河流神.古人很早就開始了對河流神虔誠的奉敬及隆重的祭祀.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就多有記載,其中有關黃河神祭祀的`不下五百條.在祭祀中,人們常常把大量牛、羊等物沉入河中,甚至用人作祭品,以示誠意.除黃河外,流經殷都及其附近的洹水、漳水、淇水、水等河流,也是殷人祭祀的對象,只是受祭的規(guī)模與次數遠不如黃河神.周代出現了所謂“四瀆”的說法,具體指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四條著名河流,官方主要祭祀它們,民間一般只祭祀自己居住區(qū)附近的河流神.這一禮俗到漢代成為定制,此后,一直為歷代所繼承,甚至列入祀典.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時黃河瓠子決口改道,屢塞屢壞,于是漢武帝便親臨黃河祭祀河神.可見古人對河神的信仰程度之深.
作者:魏子任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158信箱刊名:華夏文化英文刊名:chineseculture年,卷(期):“”(2)分類號:關鍵詞: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四
中國古代史學不但留下了種類繁多、卷峽浩繁的歷史文獻,而且蘊含了系統(tǒng)而豐富的史學思想,其史學文化之發(fā)達,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史學家們通過對歷史研究的對象、特點、方法與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維特征,主要包括“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和“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思維。以往學術界比較重視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個案分析,卻很少進行整體研究,把握總體特征。本文基于此,擬對中國古代史學的五個主要思維特征作出論述,以此揭示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民族特性。
一、“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
“究天人之際”,即是探討天人之間的關系,亦即天道對于人事的影響。中國古代史學談論人事,總是離不開天道,而將天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思考,體現出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特征。
從理論淵源來講,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最以道治天下,而三代以后則是以法把持天下。因此,三代是治世,漢唐則是亂世。史學家司馬光就明顯表現出對于三代的推崇。司馬光肯定三代為治世,認為相較于三代,漢唐政治總體上是逐漸衰落的。如兩漢“雖不能若三代之圣王,然猶尊君卑臣,“敦尚名節(jié)”;魏晉以降,社會“風俗日壞”,“不顧名節(jié)”;唐代進一步衰落,社會“不復論尊卑之序、是非之理”;到了五代,“天下蕩然莫知禮義為何物矣”。朱熹認為三代君王有圣人之心,所以社會得到大治;漢唐君臣急功好利,心術不正,如漢高祖、唐太宗等做事“都是自智謀功利中做出來,不是自圣賢門戶來,不是自自家心地義理中流出”o4ic}=,所以社會得不到大治。應該說,司馬光、朱熹等人對于漢唐歷史的評價,秉持的是一種道德評價標準,明顯地打上了理學的烙印。
二、“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
“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即是肯定歷史變化發(fā)展的思維。中國古代史學研究歷史,普遍重視對于歷史過程的認識,注重貫通的歷史意識;而在“通古今”的過程中,則重視運用歷史變易的觀點來進行審視,肯定歷史的變易過程是一種盛衰之變。“通變”的思想也源自于《周易》,《系辭傳下》將《周易》的這一思維集中表述為“《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強調變易是《周易》的顯著特點,司馬遷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短贩庑颉氛聦W誠《文史通義?易教中》引孔穎達語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庇小白儭比缓髣t“通”,《周易》肯定大千世界與人類社會都是周流變通的,所謂“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自然界普遍、永恒的盈虛消長與社會歷史的盛衰變化是相通的,所以豐卦象辭說:舊中則是,月盈則食,天地虛盈,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革卦象辭也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薄断缔o傳下》則結合伏羲氏以來的歷史,肯定這種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必然性。
《周易》的通變思維啟發(fā)了中國古代史學的“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最早明確以“通古今之變”作為《史記》的撰述旨趣,首創(chuàng)紀傳體通史體裁記述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上下三千年的歷史,用通變的眼光來認識和把握歷史過程的治亂興衰之變??v觀司馬遷的通變思想,其一是“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勺’字》,對古今歷史追溯其原始,察究其終結,同時注意考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盛衰之變及其相互轉化?!妒酚洝返木幾虢Y構體現了這種“原始察終”的思想,其中十二本紀旨在考察王跡的興衰;十表將歷史劃分為五帝三王、東周、戰(zhàn)國、秦漢之際、漢興以來五個時期,整體反映了自黃帝以來三千年歷史發(fā)展變化之大勢;八書記述的是歷代制度的演進情況;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則主要敘述了各類歷史人物在歷史變易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妒酚洝返摹耙娛⒂^衰”思想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肯定歷史變易是一種盛衰之變;其二是強調事物的盛衰是相互包含的,要注意察覺盛世歷史向衰敗轉變的可能性。司馬遷充分認識到歷史盛衰之變的復雜性,如《殷本紀》所記商王朝的歷史,就體現出了歷史的衰、興、復衰、復興的錯綜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所記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歷史發(fā)展,也是一個錯綜復雜的興衰變易過程,其中充滿著周王室和諸侯國、各諸侯國之間勢力此消彼長的盛衰之變。因此,歷史的盛衰之變不是一種簡單的兩段論,而是盛衰互包、盛衰轉化的,要想保持歷史的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要盛中見衰,以防微杜漸。
司馬遷受《易傳》“《易》窮則變”思想的影響,提出了“承敝易變”的歷史變革論。司馬遷將《易傳》的變易思想運用于考察社會歷史,指出一個政權的覆滅,必然是這個政權在制度上出現了種種弊端,因此,代之而起的新興政權就必須要針對前朝制度的種種弊端進行變易,只有這樣,新興的政權才能得到穩(wěn)定。他認為漢朝的興起與穩(wěn)定,就是針對周秦累積的種種弊端,“承敝易變,使人不倦”的結果?!妒酚洝分匾晫τ谧兏餁v史的記述,而略于和平時期的歷史記述。據統(tǒng)計,《史記》關于黃帝以來三千年歷史記述總共有五十二萬余字,而關于周初、戰(zhàn)國、秦漢之際和武帝建元后四個主要變革時期的歷史記述,卻有四十余萬字,由此可見其重視變革歷史記述之一斑。有學者稱這種撰述原則為詳變略漸,是有道理的。
三、“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成一家之言”,即是要求史家必須在史學認識上見解獨到,史書編纂上發(fā)凡起例,也就是具有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維。中國古代史學從史學思想到歷史編纂,都普遍力求“成一家之言”,強調創(chuàng)新思維。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最早以“成一家之言”作為歷史撰述旨趣的是司馬遷。先秦學術雖有諸子百家的稱說,卻只有史學而沒有史家,所以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沒有標立“史家”名目。司馬遷提出“成一家之言”,自壽彝先生認為這“是在史學領域里第一次提出了‘家’的概念”那么司馬遷所成史家之“言”的內涵又是什么呢?司馬遷兩次談到“成一家之言”問題,其一是《漢書》所載《報任安書》所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二是《太史公自序》所謂作《太史公書》,“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其實這兩處的記載,包含了史學認識與史書編纂兩個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史家之“言”的具體內涵。
首先,從史學認識來講?!秷笕伟矔愤@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從研究對象而言,“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則是從研究目的而言。從研究對象來看,《史記》的“成一家之言”包含了天人古今的內容。以時空關系而論,“究天人之際”指的是歷史撰述的空間范圍,“通古今之變”指的是歷史撰述的時間跨度。合而言之,它們便是歷史記載的全部對象。以理論思維而論,“究天人之際”體現的是一種哲學觀,是一種天人一系的整體思維;而“通古今之變”則是一種歷史觀,體現的是對歷史整個過程的思考。從研究目的而言,《史記》的“成一家之言”包含了史料的搜集與考辨和“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兩層含義?!熬W羅”史料,是史家進行歷史研究和撰述的前提條件;而網羅的“舊聞”并不都能當作可信的資料加以使用,還必須要對其進行考實,以期揭示歷史的'真相。而歷史研究的終極目的不只是去發(fā)現歷史真相,還要去求得其中的真理,即要在揭示歷史真相的基礎上,發(fā)現和認識歷史“成敗興壞”之變及其規(guī)律。而《史記》關于歷史“成敗興壞”的“一家言”,則主要包括“載其清靜,民以寧之”的政治觀,“富者,人之情性”的經濟觀和“存亡在所任”的人才觀。
其次,從史書編纂而言?!妒酚洝吩谑窌幾肷系摹耙患已浴?,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通史體裁。從歷史編纂淵源來講,先秦的《竹書紀年》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通史,這說明遲至戰(zhàn)國末年,人們已經關注對歷史的貫通考察;而《世本》則是一部包含“帝系”、“本紀”、“世家”、“傳”、“譜”、“氏姓”、“居”、“作”等多種體例的史書,這表明先秦史書的歷史編纂體例已由單一向綜合四、“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以史為鑒”,即是強調歷史的鑒戒功能。中國古代史學研究歷史,往往植根于高度的社會歷史和民族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本著強烈的歷史憂患意識,通過書寫歷史的興亡成敗,以為現實政治做借鑒,體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
中國古代史學“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最早系統(tǒng)而明確地產生于《尚書》,《尚書?酒浩》記載了武王對其弟康王說:“古人有言日:人無于水監(jiān)(鑒),當于民監(jiān)。今惟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jiān)撫于時?!北磉_了周武王要以殷人滅亡的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好好地照照周人自己的想法。當然這里“古人有言日”,說明這種以史為鑒的思想還可以上溯到更遠的時期?!渡袝分械摹犊岛啤?、《召浩》、《多士》、《多方》、《無逸》、《君爽》和《立政》等篇,都有關于夏、商興亡的討論,如《召浩》就說“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表明了周人要以夏、商的滅亡做借鑒的執(zhí)政理念。
那么,《尚書》的作者為何有如此強烈的以史為鑒的思想呢?這是與西周初年嚴峻的政治形勢分不開的。歷史上的周滅商,其實是“小邦周”滅了“天邑商”、“大邦殷”,所以取得統(tǒng)治的周人自然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對于商周之際周人的憂患意識,《易傳》也有反映,《系辭下》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說:《易》之為書,“其出人以度外內,使之懼,又明于憂患與故”。在《易傳》的作者看來,《易經》所反映的是商、周之際政治盛衰轉換的那段歷史,所以其文辭飽含著一種憂患的意識。周人正是因為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才會強烈地要以殷人的滅亡作為自己的借鑒。也可以說,《尚書》的以史為鑒思維,其實是周初穩(wěn)定統(tǒng)治的迫切政治需要。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像《尚書》這樣出于現實政治統(tǒng)治的迫切需要而強調以史為鑒的,以漢初史學的“過秦”思潮和唐初史學的“以隋為鑒”最且什棄。
四、“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思維
“求真”與“求道”,是中國古代史學關于歷史之“真”的一種認識。在中國古代史學中,歷史之“真”包含著史實之真與道義之真兩個方面,前者旨在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后者是基于一種倫理道德的判斷,我們將這樣一種求真理念稱作二重性思維。這種“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性思維,要求中國古代史學一方面要追求史實之真,從歷史的真實中去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探求歷史治亂興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要追求道義之真,從神意角度論證王權的合理合法性,發(fā)揮歷史學的道德教化功能。
首先談“求真”,即追求史實之真。在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過程中,史學家們始終致力于追求史實之真,并且在史學“求真”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思想。第一,先秦史家求真精神的產生。最能體現先秦史家求真精神的,當屬“太史簡”。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載,春秋時期的齊國權臣崔桿因齊太史書“崔桿就其君”而連殺其兄弟三人,最后因太史弟繼續(xù)堅持書寫而作罷,“太史簡”的故事成為春秋史官崇尚并踐行“秉筆直書”原則的典范。先秦史家求真精神在史著中的體現,則以《春秋》和《左傳》為代表??鬃印洞呵铩冯m然重用褒貶避諱書法,卻又能站在道德批判的角度,對尊、親、賢者違禮行徑不加回護,并且盡可能地“把二百余年的臣就君、子就父的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后世的人們”。
同時孔子也重視文獻的實證,《春秋》的編次乃其“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的結果?!蹲髠鳌酚浭略敱M,書法不諱,劉知裘稱贊其“善惡畢彰,真?zhèn)伪M露”,并從敘事角度發(fā)出“向使孔經獨用,《左傳》不作,則當代行事,安得而詳者哉”i39i(《中左》)的感嘆。先秦史學崇尚求真精神,首先是與史官起源的神圣性有關。史官起源于巫,原為神職,而巫是溝通天人的,作史記事是為了享報于天。這種帶有神學目性的記事,必須要求真實。其次也與對歷史知識鑒戒作用的認識有關。如《易?大畜?象傳》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詩經?大雅?蕩》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尚書?召浩》說:“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春秋》“竊取”警世教化之義等,鑒戒使歷史記載的真實性成去一種i弘妖。
宋元明清歷史撰述重視天理。范祖禹著《唐鑒》,從理學角度將武周統(tǒng)治歷史看作是“母后禍亂”時期,紀年方式完全援引《春秋》“公在乾侯”例,以此申明褒貶之義。該書敘史、論史,處處皆以天理為標準。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是一部“會歸一理之純粹”的史學著作,其“義正而法嚴,辭核而旨深,陶鑄歷史之偏駁,會歸一理之純粹,振麟經之墜緒,垂豁范于將來,蓋斯文之能事備矣”。
章學誠認為,歷史撰述的目的是“傳述忠孝節(jié)義”,使“綱常賴以扶持,世教賴以撐住?!段氖吠x》的很多篇章如《史德》、《婦學》、《詩話》等,都是以宣揚綱常倫理道德為旨趣的。上述五種思維形式,雖然不能完全反映中國古代史學思維的全部特征,卻也大致揭示了其主要特征。通過對這些思維特征的具體闡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史學思想的民族特性,以便更好地繼承中國古代史學思想這份寶貴遺產。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一
小學自然教材是小學自然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實現小學自然教學目的的基矗如何發(fā)揮自然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實現教材的優(yōu)化處理,是提高自然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就題講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fā)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還要研究每一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認知結構,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于簡。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關鍵是掌握地球的公轉。因此,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而學生對于地球公轉的認識,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現象啟發(fā)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實驗能力。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球的運動除了自轉外還有公轉,四季變化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發(fā)生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四季形成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二、突出重點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經加工處理后,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成份上去,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課以前,學生對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已初步掌握,現在學習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礎,教這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看書和插圖,研究這些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為什么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何其它聯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中應把新授課的新知識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突出重點不是只抓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學時必須注意利用學生的已有舊知識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發(fā)生點、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教材。
三、適當補充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現象紛繁復雜,小學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所有自然現象羅列起來,只能選擇少量而且有較強典型性的內容。教學中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往往會因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知識,形成知識空白點,造成新知識學習的跨度大、難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識積累不足造成對理性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困難,等等。因此,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適當補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學《水的蒸發(fā)和沸騰》一課,教材中有兩幅游泳插圖,要求學生說出身上的水蒸發(fā)時有什么感覺,進而得出水蒸發(fā)的規(guī)律。一般認為會游泳的學生都有這種體會,其實學生在游泳時對上岸后身上水蒸發(fā)的這種無意感覺沒有太深的印象,而對缺乏感性知識的學生直接讓他們說出對蒸發(fā)的體會和規(guī)律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可以相應增加一個實驗,讓學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氣溫低時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體會一下蒸發(fā)時、蒸發(fā)后的感覺,再回憶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時和身上水曬干以后的感覺,進而得出水的蒸發(fā)規(guī)律。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二
多少年來,大自然都遭到毀滅性破壞,那些無知的人們也只有無知的亂伐,殊不知大自然的威力,臺風,海嘯,地震,甚至于龍卷風,這都是大自然對那些破壞自然的始作俑者——人類的“饋贈”。直到那一切真正地過去,人們才開始尋找原因,甚至還有指天大罵,怨天尤人,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應得的。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那個無知的孩童,殊不知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祖先,哺育了人類的始祖,才會有人類今時今日的“成就”。在自然母親的面前所擺弄的伎倆,也只是人類處于“孩童時期”的叛逆,但孩童始終會長大,到那時才開始了解自然,才意識到自己在“孩童時期”所犯下的“無知”的過錯,相信人類,是會長大的,到心志真正成熟起來的那個時候。
人類,永遠是地球的一部分,無法取代什么,也只有一次次的進步,才懂得敬畏自然,人與自然,是和諧的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只有真正地相輔相成,才能真真正正地和諧下去,才能有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三
“山頂洞人”原始骨針具的發(fā)現,證實了中國自然醫(yī)學起源于距今已有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先哲早在至少25前就以超人的智慧發(fā)現了經絡,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雙的針灸經絡學說??梢哉f,中醫(yī)藥學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極其寶貴的科學財富。
面對茫茫宇宙,中國人著眼于時間的流動和延續(xù),視自然界為生命的不斷衍育過程。中國人至高的生命倫理觀是:人和萬物在同一時間之舟中共存共榮。整體觀和廣義生命觀促使中國人注重事物的功能和關系。功能支配形體,因此中醫(yī)學最大的特點是,所研究的對象始終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強調精神對生命的特殊意義和關鍵作用。
從本質上說,中醫(yī)學是助人抗病,即幫助人體恢復和提高自身具有的免疫和調節(jié)能力,調動和激發(fā)人體的生命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健身的科學。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療學上的體現。
人類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問題、環(huán)境問題及生態(tài)問題等日益嚴重,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以天人對立、對抗療法為特征的西方醫(yī)學體系在其高度發(fā)展中,受到了很大沖擊。因為人是一個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復雜開放系統(tǒng),很多病痛的根源是來自人體自身,堅持對抗的方法,背離了醫(yī)學本身的定義;更何況人類生存的質量往往取決于人與內外環(huán)境的協(xié)同關系,在這里西方醫(yī)學根本找不到對抗對手。隨著一大批病理單純的疾患被較好地控制,另一類病理復雜的“心身疾病”向人類醫(yī)學提出了挑戰(zhàn)。面對這種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生理病變,西方醫(yī)學再一次失去了對抗對手,醫(yī)用化學武器顯得軟弱無力,手術刀更是無用武之地。
當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大氣、土壤、糧食、蔬菜、肉類、奶制品等,甚至飲水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類眼看著大量物種在地球上滅絕的時候,西方醫(yī)學慣用的化學藥物和手術刀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充其量是當體內產生癌變之后,西方醫(yī)學能早診斷、早切除而已。而那些本來就是從健康細胞中蛻變而來的'癌細胞,從理論上不可能被外力徹底消滅。更何況人類機體還要時刻忍受著醫(yī)源性疾患的侵襲。許多有效、特效藥恰恰也是人體的致病因子,濫用抗生素的結果必然是抗藥菌株的產生,濫用化學藥物竟能每年誤殺數以百萬計的人命,其他醫(yī)源性潛在危險也正在不斷地顯現。人類的這個危機,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然而,人類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危機呢?答案是:推廣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融匯人類東西方多元文化,建立21世紀世界新文化體系。大力發(fā)展自然醫(yī)學,建立現代綠色醫(yī)學體系。
劉弘章教授的這部《漫談三分治七分養(yǎng)》就是根據他多年保健治病的經驗系統(tǒng)整理而成,充分體現了自然醫(yī)學天人合一、主客相容的和諧理念,堪稱一部醫(yī)理新著,保健佳作。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四
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每個花都各不相同,有些生命因為身份卑微,從不曾被人正眼瞧過。有的則就是另一個情況。
我曾聽同桌說,他養(yǎng)過一只水母,可惜最后沒養(yǎng)幾天,水母便死了。我急切地問:“為什么會死?。俊薄八覆皇呛@锷L的嗎?咱這兒又沒海,沒法讓水母住真正的海水里,于是,就要在淡水里加上鹽,讓水母在加鹽淡水里生活,有一回,我不小心失手把鹽加多了,水母就死了?!蓖榔届o的說著,并沒有流露出憂傷之色,好像水母的死和他沒關系一樣。原本是海中的精靈,卻被漁夫打撈上來,成為了漁夫換錢的工具,失去自由,本以為會換得平安,卻不想,終是沒有平安度過一生。
由此可見,想養(yǎng)一只寵物就要對它負責任,反之,就會傷害到它,非但會使它失去自由,還有可能是他失去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也不可以重來,所以要對每一個小寵物負責。
卑微的小草、小花,也一樣。沒有幾個人懂得它們的心聲。在公園里,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公園更美麗,空氣更清香,可是卻被人被無情的摘折?;ǘ渖系幕ò陼凰洪_,人們任花瓣隨風飛揚。草坪上的小草,被人們踐踏,挺立的身姿被驟然壓倒,有些人卻還不以為然,可悲的人性。
每個人,每種動物,每株植物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天意,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應該去尊重它,去尊重每一個人,每一株植物,每種動物。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五
人類依附自然而生存,自然是人類物質的源頭,精神的大后方。大自然慷慨地賜予我們食物、空氣、水、陽光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當我們生病時,心情煩悶時,會跑到自然中,借助大自然巨大的力量來療傷,平復情緒,找回本我,回歸到正常的軌道中去。
起伏的山巒,涌動的白云,婉轉的鳥鳴,跳躍的松鼠,歡唱的溪流,用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慢慢體味大自然的美好意蘊,感受大地的厚實,感受生命的頑強,體味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秘密。
如果你沒有見過雪山蒼鷹,你一定見過孔雀開屏;如果你沒有見過蝙蝠夜行,你一定見過大雁南飛;如果你沒有聽過虎嘯龍吟,你一定聽過鶯聲燕語。那些原本應該騰躍在山野叢林中的動物,那些原本應該飛翔在藍天曠野的鳥類,它們不再靈動美麗,不再霸氣逼人,而是被盛在了精致的瓷盤湯碗中。
我們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是不是太貪婪?無度索取,缺乏一顆敬畏之心。米什萊說:“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全宇宙之愛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偉大的,都是重要的,都是平等的。”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各種動物、植物的家園。
我們從來都不缺乏悲天憫人的情懷,我們只是在前行的路上迷失了自己,以至于越走越遠。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伺c自然的關系,說到底就是遵循世間萬物的規(guī)律,遵從宇宙間的“大道”,從而做到天人合一,和諧共處。
地震、海嘯、瘟疫、雪崩等等,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而卑微的。所謂的人類文明和自然的關系,不應該是對立矛盾的。在人類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清自己,我們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世間萬物的主宰。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索取有度。否則,打敗我們的人,一定是我們自己。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六
中華民族自古便是一個細膩、感性的民族,暮春花謝看年華易落,茶煙裊裊品人生沉浮,大江東去感光陰飛逝,晦明盈虧讀悲歡離合。由此,我便有理由相信,我可以貼近自然,并試圖領悟自然的啟示。
花是一種啟示。零落成泥余香如故的傲骨雪梅,獨處深谷亦自芳的幽蘭,隱居南山孤高自潔的霜菊,中通外直的節(jié)竹。這四種花的啟示便是中國人品格的源泉。“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私與奉獻便是另一種啟示。今天的生活就是領悟到了這種啟示的人們所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碩果。
水是一種啟示。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中國人的心中,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國人最講究的以柔克剛的體現。那水便啟示我們,做人的最高標準莫過于如水。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凈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不會同流合污,永遠保持自己的本性。水的堅韌,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擁有水的毅力與耐心,世上定無難事。水的靈活,因其能順應地勢而行。做人如水,面臨陡崖要勇敢向前。一瀉千里成為輝煌的瀑布,路遇狹澗要涓涓細流,小心謹慎細水長流,陷入絕境要靈活變通,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月是一種啟示。月因其陰晴圓缺為人所遺憾,更為人所欣賞。因有陰晴,人們才會有“明月幾時有?”的期待,有“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怨恨,有與之對影成三人的情趣。變化使它更富有吸引力與人情味。其實做人也如此,如月似弓,有了平時松弛與積累,才能在表現的那一刻做得最好。
茶是一種啟示。繾綣干枯的葉子在熱水的洗禮下慢慢舒展,返老還童的綠意,初生嬰兒的嬌嫩,將深藏的春意重新吐露,薄薄的白霧中浮現菜茶女的笑意,縷縷的芳香纏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這不禁讓人想到經歷過挫折風雨的人,他們深邃的思想便如同茶,其貌不揚,卻深不可測。做人,亦要如茶。
大自然給人的啟示實在太多,太深。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在想什么。也許大海給貝殼下的定義是珍珠。時間給煤炭下的定義或許是鉆石。細心品味大自然的啟示,你會明白,名譽是熱情矗立在陽光下的影子。根是一朵對榮譽不屑一顧的花。
認真領悟大自然的啟示,它會使鳶飛戾天著,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著,窺谷忘返。領悟來自大自然的啟示,便找到了人生正確的方向。朋友們,這便是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七
小學自然教材是小學自然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實現小學自然教學目的的基矗如何發(fā)揮自然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實現教材的優(yōu)化處理,是提高自然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就題講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fā)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通過反復閱讀教材,查閱有關教學參考資料,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在全套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布情況;還要研究每一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熟練地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識結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認知結構,到了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寓繁于簡。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關鍵是掌握地球的公轉。因此,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而學生對于地球公轉的認識,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現象啟發(fā)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實驗能力。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球的運動除了自轉外還有公轉,四季變化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發(fā)生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四季形成教學,就會得心應手。
二、突出重點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經加工處理后,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成份上去,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課以前,學生對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已初步掌握,現在學習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礎,教這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看書和插圖,研究這些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為什么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之間有何其它聯系?”等方面。
自然教材中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中應把新授課的新知識突出出來,作為教學的重點。但是突出重點不是只抓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教學時必須注意利用學生的已有舊知識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發(fā)生點、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yōu)化教材。
三、適當補充教材是教材優(yōu)化處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現象紛繁復雜,小學自然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將所有自然現象羅列起來,只能選擇少量而且有較強典型性的內容。教學中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內容,往往會因新舊知識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知識,形成知識空白點,造成新知識學習的跨度大、難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識積累不足造成對理性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困難,等等。因此,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適當補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學《水的蒸發(fā)和沸騰》一課,教材中有兩幅游泳插圖,要求學生說出身上的水蒸發(fā)時有什么感覺,進而得出水蒸發(fā)的規(guī)律。一般認為會游泳的學生都有這種體會,其實學生在游泳時對上岸后身上水蒸發(fā)的這種無意感覺沒有太深的印象,而對缺乏感性知識的學生直接讓他們說出對蒸發(fā)的體會和規(guī)律當然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可以相應增加一個實驗,讓學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氣溫低時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水,效果更好),體會一下蒸發(fā)時、蒸發(fā)后的感覺,再回憶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時和身上水曬干以后的感覺,進而得出水的蒸發(fā)規(guī)律。
[1][2]。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八
一、人力資源審計的基礎性理論問題
首先,人力資源審計的概念。
人力資源審計,是指國家、社會或企業(yè)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yè)組織人力資源的使用及其會計核算進行監(jiān)督、評價,以促進企業(yè)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一種經濟監(jiān)督活動。
第二,人力資源審計的發(fā)展歷程。
1950年馬丁德爾在《對管理的科學評價》一書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對組織中管理能力的評價問題,并明確提出包括對董事會和經理人的業(yè)績評價在內的10項評價標準。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產業(yè)會議委員會出版了《致高級管理層的人事管理審計與報告》。人事管理審計被定義為對決定公司人事管理效果的人事政策、程序和實踐的分析與評估。
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對公用事業(yè)管理審計的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得到強化與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之后,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人力資源管理審計開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管理領域,已形成不少完善的理論與模型,諸如人力資源指數、人力資源計分卡等人力資源管理工具,還做成了軟件投入使用。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九
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偏執(zhí)而狂熱地崇拜某一個人。有些人看到電視節(jié)目里的帥哥就要尖叫,把手機鎖屏設成那人的臉,若是趕上人家坐飛機,恨不得提前一天跑到航站樓里接機;還有另外一些人,把崇拜的人作**供著,高呼著“萬歲”與“萬壽無疆”的口號,僅是看見了一張大字報,便開始批斗炮轟——妻子揭發(fā)丈夫,學生打死老師;更有另一些人,如今已逃到國外躲了起來,給游人講著活摘器官的笑話,說自己追隨的大師已上山修行去了。
一個樸素的想法是:歷史上的偉人、智者。
我想,崇拜不是目的,作為目的的它毫無意義。人類之所以崇拜,大概是出于一種對他人過分的認同與一種對教誨過分的感激。那么既然如此,我想我們應當僅崇拜他人的可取之處,取之己用,并且永遠保持理性,杜絕偏執(zhí)與狂熱。畢竟,“吾愛吾偶像,吾更愛真理”。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
所謂文化,是什么?知識,又是什么?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歷史是知識分子文化活動的結果?!?BR>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yǎng),就不會蠻橫到無可教化。”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過。我們現在學習知識,學習的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知識使人聰慧,文化是人有教養(yǎng)。文化與知識將現代人與古代的野人區(qū)別開來。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演變而來,知識也是經過時間的歷練而發(fā)出金黃的色彩。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很柔弱又強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當公民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神權來鞏固它的底座,文化、歷史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文化很重要,毛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可能戰(zhàn)勝敵人的。”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學習知識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未來的基石。而文化不僅僅是存在于頭腦中的糧倉,深谷中的長橋,更是存在于一個人的舉手投足。
文化是經過時間的歷練,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人類的奉獻而形成的,可是,縱觀現在文化所處的境地,似乎只是利用的工具。
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知識灌輸著,有時根本來不及消化,就隨著大量的知識付諸東流了,在腦子里只是有印象而已,根本談不上完全理解,熟能生巧。有時甚至為了得到成績而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知識本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本是寶石放出的光芒,而現在,卻沒有人為了本真的文化而探索,剩下的只是為了一紙證書而學習知識的拼命三郎。我在這里敬仰知識,崇拜文化,可我們是否考慮過國家的現狀,茫茫人海之中,還剩下幾個只為尋找真正的知識而不求任何成就回報的人?作為學生,本應學習知識,讓文化的光芒越發(fā)璀璨,可學生卻已經成了只會接受知識的麻木機器人,不會思考,不會動手。文化之光已經越來越慘淡。
作為國家的新一代,我們敬仰知識,崇拜文化,但我們更應該思考思考,何為真正的文化,何為國家的棟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一
“山頂洞人”原始骨針具的發(fā)現,證實了中國自然醫(yī)學起源于距今已有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先哲早在至少2500年前就以超人的智慧發(fā)現了經絡,創(chuàng)造了舉世無雙的針灸經絡學說。可以說,中醫(yī)藥學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極其寶貴的科學財富。
面對茫茫宇宙,中國人著眼于時間的流動和延續(xù),視自然界為生命的不斷衍育過程。中國人至高的生命倫理觀是:人和萬物在同一時間之舟中共存共榮。整體觀和廣義生命觀促使中國人注重事物的功能和關系。功能支配形體,因此中醫(yī)學最大的特點是,所研究的對象始終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強調精神對生命的特殊意義和關鍵作用。
從本質上說,中醫(yī)學是助人抗病,即幫助人體恢復和提高自身具有的免疫和調節(jié)能力,調動和激發(fā)人體的生命潛能,從而實現祛病健身的科學。這正是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在治療學上的體現。
人類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問題、環(huán)境問題及生態(tài)問題等日益嚴重,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譜的變化,以天人對立、對抗療法為特征的西方醫(yī)學體系在其高度發(fā)展中,受到了很大沖擊。因為人是一個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復雜開放系統(tǒng),很多病痛的根源是來自人體自身,堅持對抗的方法,背離了醫(yī)學本身的定義;更何況人類生存的質量往往取決于人與內外環(huán)境的協(xié)同關系,在這里西方醫(yī)學根本找不到對抗對手。隨著一大批病理單純的疾患被較好地控制,另一類病理復雜的“心身疾病”向人類醫(yī)學提出了挑戰(zhàn)。面對這種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生理病變,西方醫(yī)學再一次失去了對抗對手,醫(yī)用化學武器顯得軟弱無力,手術刀更是無用武之地。
當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大氣、土壤、糧食、蔬菜、肉類、奶制品等,甚至飲水都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今天,人類眼看著大量物種在地球上滅絕的時候,西方醫(yī)學慣用的化學藥物和手術刀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呢?充其量是當體內產生癌變之后,西方醫(yī)學能早診斷、早切除而已。而那些本來就是從健康細胞中蛻變而來的癌細胞,從理論上不可能被外力徹底消滅。更何況人類機體還要時刻忍受著醫(yī)源性疾患的侵襲。許多有效、特效藥恰恰也是人體的致病因子,濫用抗生素的結果必然是抗藥菌株的產生,濫用化學藥物竟能每年誤殺數以百萬計的人命,其他醫(yī)源性潛在危險也正在不斷地顯現。人類的這個危機,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然而,人類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危機呢?答案是:推廣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融匯人類東西方多元文化,建立21世紀世界新文化體系。大力發(fā)展自然醫(yī)學,建立現代綠色醫(yī)學體系。
劉弘章教授的這部《漫談三分治七分養(yǎng)》就是根據他多年保健治病的經驗系統(tǒng)整理而成,充分體現了自然醫(yī)學天人合一、主客相容的和諧理念,堪稱一部醫(yī)理新著,保健佳作。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二
自然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至為密切,故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上了文化的印記.現試圖從文化學的角度,探討了用以代表這些數的文字所包蘊的文化意義,從而初步判定這些字的產生,一方面與人類的早期生活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則與原始的卜筮文化有著更為直接的.連帶關系,同時與“易”的關系尤為密切.正因如此,這些字在后世才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而不再是單純的抽象的自然數.
作者:程建功何茂活作者單位:河西學院中文系,甘肅,張掖,734000刊名:河西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ofhexiuniversity年,卷(期):200521(6)分類號:g02關鍵詞:自然數文字文化意義原始卜筮易經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三
我國古代水源崇拜中最重要的是河流崇拜.河流自古以來就與人類息息相關.先民們將河流神化,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河流神.古人很早就開始了對河流神虔誠的奉敬及隆重的祭祀.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就多有記載,其中有關黃河神祭祀的`不下五百條.在祭祀中,人們常常把大量牛、羊等物沉入河中,甚至用人作祭品,以示誠意.除黃河外,流經殷都及其附近的洹水、漳水、淇水、水等河流,也是殷人祭祀的對象,只是受祭的規(guī)模與次數遠不如黃河神.周代出現了所謂“四瀆”的說法,具體指長江、黃河、淮水、濟水四條著名河流,官方主要祭祀它們,民間一般只祭祀自己居住區(qū)附近的河流神.這一禮俗到漢代成為定制,此后,一直為歷代所繼承,甚至列入祀典.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漢武帝時黃河瓠子決口改道,屢塞屢壞,于是漢武帝便親臨黃河祭祀河神.可見古人對河神的信仰程度之深.
作者:魏子任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158信箱刊名:華夏文化英文刊名:chineseculture年,卷(期):“”(2)分類號:關鍵詞:
崇拜自然的論文篇十四
中國古代史學不但留下了種類繁多、卷峽浩繁的歷史文獻,而且蘊含了系統(tǒng)而豐富的史學思想,其史學文化之發(fā)達,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史學家們通過對歷史研究的對象、特點、方法與目的的多重思考,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維特征,主要包括“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和“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思維。以往學術界比較重視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個案分析,卻很少進行整體研究,把握總體特征。本文基于此,擬對中國古代史學的五個主要思維特征作出論述,以此揭示中國古代史學思想的民族特性。
一、“究天人之際”的整體思維
“究天人之際”,即是探討天人之間的關系,亦即天道對于人事的影響。中國古代史學談論人事,總是離不開天道,而將天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思考,體現出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特征。
從理論淵源來講,天人一體的整體思維,最以道治天下,而三代以后則是以法把持天下。因此,三代是治世,漢唐則是亂世。史學家司馬光就明顯表現出對于三代的推崇。司馬光肯定三代為治世,認為相較于三代,漢唐政治總體上是逐漸衰落的。如兩漢“雖不能若三代之圣王,然猶尊君卑臣,“敦尚名節(jié)”;魏晉以降,社會“風俗日壞”,“不顧名節(jié)”;唐代進一步衰落,社會“不復論尊卑之序、是非之理”;到了五代,“天下蕩然莫知禮義為何物矣”。朱熹認為三代君王有圣人之心,所以社會得到大治;漢唐君臣急功好利,心術不正,如漢高祖、唐太宗等做事“都是自智謀功利中做出來,不是自圣賢門戶來,不是自自家心地義理中流出”o4ic}=,所以社會得不到大治。應該說,司馬光、朱熹等人對于漢唐歷史的評價,秉持的是一種道德評價標準,明顯地打上了理學的烙印。
二、“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
“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維,即是肯定歷史變化發(fā)展的思維。中國古代史學研究歷史,普遍重視對于歷史過程的認識,注重貫通的歷史意識;而在“通古今”的過程中,則重視運用歷史變易的觀點來進行審視,肯定歷史的變易過程是一種盛衰之變。“通變”的思想也源自于《周易》,《系辭傳下》將《周易》的這一思維集中表述為“《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強調變易是《周易》的顯著特點,司馬遷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短贩庑颉氛聦W誠《文史通義?易教中》引孔穎達語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庇小白儭比缓髣t“通”,《周易》肯定大千世界與人類社會都是周流變通的,所謂“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自然界普遍、永恒的盈虛消長與社會歷史的盛衰變化是相通的,所以豐卦象辭說:舊中則是,月盈則食,天地虛盈,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革卦象辭也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薄断缔o傳下》則結合伏羲氏以來的歷史,肯定這種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必然性。
《周易》的通變思維啟發(fā)了中國古代史學的“通古今之變”。司馬遷最早明確以“通古今之變”作為《史記》的撰述旨趣,首創(chuàng)紀傳體通史體裁記述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上下三千年的歷史,用通變的眼光來認識和把握歷史過程的治亂興衰之變??v觀司馬遷的通變思想,其一是“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勺’字》,對古今歷史追溯其原始,察究其終結,同時注意考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盛衰之變及其相互轉化?!妒酚洝返木幾虢Y構體現了這種“原始察終”的思想,其中十二本紀旨在考察王跡的興衰;十表將歷史劃分為五帝三王、東周、戰(zhàn)國、秦漢之際、漢興以來五個時期,整體反映了自黃帝以來三千年歷史發(fā)展變化之大勢;八書記述的是歷代制度的演進情況;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則主要敘述了各類歷史人物在歷史變易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妒酚洝返摹耙娛⒂^衰”思想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肯定歷史變易是一種盛衰之變;其二是強調事物的盛衰是相互包含的,要注意察覺盛世歷史向衰敗轉變的可能性。司馬遷充分認識到歷史盛衰之變的復雜性,如《殷本紀》所記商王朝的歷史,就體現出了歷史的衰、興、復衰、復興的錯綜復雜的發(fā)展過程;所記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歷史發(fā)展,也是一個錯綜復雜的興衰變易過程,其中充滿著周王室和諸侯國、各諸侯國之間勢力此消彼長的盛衰之變。因此,歷史的盛衰之變不是一種簡單的兩段論,而是盛衰互包、盛衰轉化的,要想保持歷史的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要盛中見衰,以防微杜漸。
司馬遷受《易傳》“《易》窮則變”思想的影響,提出了“承敝易變”的歷史變革論。司馬遷將《易傳》的變易思想運用于考察社會歷史,指出一個政權的覆滅,必然是這個政權在制度上出現了種種弊端,因此,代之而起的新興政權就必須要針對前朝制度的種種弊端進行變易,只有這樣,新興的政權才能得到穩(wěn)定。他認為漢朝的興起與穩(wěn)定,就是針對周秦累積的種種弊端,“承敝易變,使人不倦”的結果?!妒酚洝分匾晫τ谧兏餁v史的記述,而略于和平時期的歷史記述。據統(tǒng)計,《史記》關于黃帝以來三千年歷史記述總共有五十二萬余字,而關于周初、戰(zhàn)國、秦漢之際和武帝建元后四個主要變革時期的歷史記述,卻有四十余萬字,由此可見其重視變革歷史記述之一斑。有學者稱這種撰述原則為詳變略漸,是有道理的。
三、“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成一家之言”,即是要求史家必須在史學認識上見解獨到,史書編纂上發(fā)凡起例,也就是具有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維。中國古代史學從史學思想到歷史編纂,都普遍力求“成一家之言”,強調創(chuàng)新思維。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最早以“成一家之言”作為歷史撰述旨趣的是司馬遷。先秦學術雖有諸子百家的稱說,卻只有史學而沒有史家,所以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沒有標立“史家”名目。司馬遷提出“成一家之言”,自壽彝先生認為這“是在史學領域里第一次提出了‘家’的概念”那么司馬遷所成史家之“言”的內涵又是什么呢?司馬遷兩次談到“成一家之言”問題,其一是《漢書》所載《報任安書》所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二是《太史公自序》所謂作《太史公書》,“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其實這兩處的記載,包含了史學認識與史書編纂兩個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史家之“言”的具體內涵。
首先,從史學認識來講?!秷笕伟矔愤@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從研究對象而言,“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則是從研究目的而言。從研究對象來看,《史記》的“成一家之言”包含了天人古今的內容。以時空關系而論,“究天人之際”指的是歷史撰述的空間范圍,“通古今之變”指的是歷史撰述的時間跨度。合而言之,它們便是歷史記載的全部對象。以理論思維而論,“究天人之際”體現的是一種哲學觀,是一種天人一系的整體思維;而“通古今之變”則是一種歷史觀,體現的是對歷史整個過程的思考。從研究目的而言,《史記》的“成一家之言”包含了史料的搜集與考辨和“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兩層含義?!熬W羅”史料,是史家進行歷史研究和撰述的前提條件;而網羅的“舊聞”并不都能當作可信的資料加以使用,還必須要對其進行考實,以期揭示歷史的'真相。而歷史研究的終極目的不只是去發(fā)現歷史真相,還要去求得其中的真理,即要在揭示歷史真相的基礎上,發(fā)現和認識歷史“成敗興壞”之變及其規(guī)律。而《史記》關于歷史“成敗興壞”的“一家言”,則主要包括“載其清靜,民以寧之”的政治觀,“富者,人之情性”的經濟觀和“存亡在所任”的人才觀。
其次,從史書編纂而言?!妒酚洝吩谑窌幾肷系摹耙患已浴?,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通史體裁。從歷史編纂淵源來講,先秦的《竹書紀年》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通史,這說明遲至戰(zhàn)國末年,人們已經關注對歷史的貫通考察;而《世本》則是一部包含“帝系”、“本紀”、“世家”、“傳”、“譜”、“氏姓”、“居”、“作”等多種體例的史書,這表明先秦史書的歷史編纂體例已由單一向綜合四、“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以史為鑒”,即是強調歷史的鑒戒功能。中國古代史學研究歷史,往往植根于高度的社會歷史和民族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本著強烈的歷史憂患意識,通過書寫歷史的興亡成敗,以為現實政治做借鑒,體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
中國古代史學“以史為鑒”的鑒戒思維,最早系統(tǒng)而明確地產生于《尚書》,《尚書?酒浩》記載了武王對其弟康王說:“古人有言日:人無于水監(jiān)(鑒),當于民監(jiān)。今惟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jiān)撫于時?!北磉_了周武王要以殷人滅亡的歷史作為一面鏡子好好地照照周人自己的想法。當然這里“古人有言日”,說明這種以史為鑒的思想還可以上溯到更遠的時期?!渡袝分械摹犊岛啤?、《召浩》、《多士》、《多方》、《無逸》、《君爽》和《立政》等篇,都有關于夏、商興亡的討論,如《召浩》就說“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表明了周人要以夏、商的滅亡做借鑒的執(zhí)政理念。
那么,《尚書》的作者為何有如此強烈的以史為鑒的思想呢?這是與西周初年嚴峻的政治形勢分不開的。歷史上的周滅商,其實是“小邦周”滅了“天邑商”、“大邦殷”,所以取得統(tǒng)治的周人自然產生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對于商周之際周人的憂患意識,《易傳》也有反映,《系辭下》說:“《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說:《易》之為書,“其出人以度外內,使之懼,又明于憂患與故”。在《易傳》的作者看來,《易經》所反映的是商、周之際政治盛衰轉換的那段歷史,所以其文辭飽含著一種憂患的意識。周人正是因為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才會強烈地要以殷人的滅亡作為自己的借鑒。也可以說,《尚書》的以史為鑒思維,其實是周初穩(wěn)定統(tǒng)治的迫切政治需要。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像《尚書》這樣出于現實政治統(tǒng)治的迫切需要而強調以史為鑒的,以漢初史學的“過秦”思潮和唐初史學的“以隋為鑒”最且什棄。
四、“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思維
“求真”與“求道”,是中國古代史學關于歷史之“真”的一種認識。在中國古代史學中,歷史之“真”包含著史實之真與道義之真兩個方面,前者旨在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后者是基于一種倫理道德的判斷,我們將這樣一種求真理念稱作二重性思維。這種“求真”與“求道”的二重性思維,要求中國古代史學一方面要追求史實之真,從歷史的真實中去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探求歷史治亂興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要追求道義之真,從神意角度論證王權的合理合法性,發(fā)揮歷史學的道德教化功能。
首先談“求真”,即追求史實之真。在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過程中,史學家們始終致力于追求史實之真,并且在史學“求真”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思想。第一,先秦史家求真精神的產生。最能體現先秦史家求真精神的,當屬“太史簡”。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載,春秋時期的齊國權臣崔桿因齊太史書“崔桿就其君”而連殺其兄弟三人,最后因太史弟繼續(xù)堅持書寫而作罷,“太史簡”的故事成為春秋史官崇尚并踐行“秉筆直書”原則的典范。先秦史家求真精神在史著中的體現,則以《春秋》和《左傳》為代表??鬃印洞呵铩冯m然重用褒貶避諱書法,卻又能站在道德批判的角度,對尊、親、賢者違禮行徑不加回護,并且盡可能地“把二百余年的臣就君、子就父的場景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后世的人們”。
同時孔子也重視文獻的實證,《春秋》的編次乃其“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的結果?!蹲髠鳌酚浭略敱M,書法不諱,劉知裘稱贊其“善惡畢彰,真?zhèn)伪M露”,并從敘事角度發(fā)出“向使孔經獨用,《左傳》不作,則當代行事,安得而詳者哉”i39i(《中左》)的感嘆。先秦史學崇尚求真精神,首先是與史官起源的神圣性有關。史官起源于巫,原為神職,而巫是溝通天人的,作史記事是為了享報于天。這種帶有神學目性的記事,必須要求真實。其次也與對歷史知識鑒戒作用的認識有關。如《易?大畜?象傳》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詩經?大雅?蕩》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尚書?召浩》說:“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春秋》“竊取”警世教化之義等,鑒戒使歷史記載的真實性成去一種i弘妖。
宋元明清歷史撰述重視天理。范祖禹著《唐鑒》,從理學角度將武周統(tǒng)治歷史看作是“母后禍亂”時期,紀年方式完全援引《春秋》“公在乾侯”例,以此申明褒貶之義。該書敘史、論史,處處皆以天理為標準。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是一部“會歸一理之純粹”的史學著作,其“義正而法嚴,辭核而旨深,陶鑄歷史之偏駁,會歸一理之純粹,振麟經之墜緒,垂豁范于將來,蓋斯文之能事備矣”。
章學誠認為,歷史撰述的目的是“傳述忠孝節(jié)義”,使“綱常賴以扶持,世教賴以撐住?!段氖吠x》的很多篇章如《史德》、《婦學》、《詩話》等,都是以宣揚綱常倫理道德為旨趣的。上述五種思維形式,雖然不能完全反映中國古代史學思維的全部特征,卻也大致揭示了其主要特征。通過對這些思維特征的具體闡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史學思想的民族特性,以便更好地繼承中國古代史學思想這份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