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后,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概括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讀材料。讀后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和思考,可以是對作者的贊賞或批評,也可以是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反思。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總結(jié)書籍或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思想,并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和解讀,進而增強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讀完一本好書后,寫一篇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消化書中的知識和思想,同時也可以通過寫作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讀后感是一種對于閱讀的回饋和思考,我們可以通過讀后感來分享心得體會,也可以用來啟發(fā)和激勵他人去讀好書。4.寫讀后感時,我們應該如何擴充自己的閱讀思維和邏輯能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幾篇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讀完這些讀后感,不僅可以增加我們對這些書籍的了解,還可以激發(fā)我們自己的寫作靈感和創(chuàng)作欲望。一起來看看這些讀后感,一起感受閱讀的樂趣和力量吧!
飄讀后感大學篇一
最近我細細品讀了彭紹東教授撰寫的《信息技術(shù)教育學》,受益匪淺,的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特別是對處在科技發(fā)展飛速的現(xiàn)代社會的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wǎng)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shù)燃夹g(shù)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shù)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和各個方面。
下面我就針對本人的閱讀情況談談讀完這本書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信息技術(shù)是一個很大的領(lǐng)域,然而信息技術(shù)學科在小學和中學還只是一個爭議頗多、地位尷尬的小學科。書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術(shù)教師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專業(yè)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與基礎(chǔ)性。在研究和繼承國內(nèi)外信息技術(shù)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借鑒其他學科相關(guān)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及現(xiàn)代教學理論,融合新課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課程更強調(diào)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盎顒印苯o學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現(xiàn)實,調(diào)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顒又须m然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思維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們?nèi)巳藚⑴c了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主動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也使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不斷的張揚、發(fā)展和提升。
在教師的必要指導和寬松學習環(huán)境條件下,讓學生獲取多種知識的渠道,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主動獲取知識。在信息技術(shù)教學工作一章中從教育主客體關(guān)系的角度看,教育還應特別強調(diào)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這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智商與情商的有效整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學習生活經(jīng)驗、社會文化習俗的整合,以及教師、學生、教材與環(huán)境的整合。尋求課程文化價值就是課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線,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課程對共同文化價值的合理表達。
《信息技術(shù)教育學》這本書讓我深深體驗了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教師還要精心設(shè)計課堂練習,調(diào)節(jié)學習的氣氛,提高學習有效性。設(shè)計練習時,形式要多樣,注意學生和知識的覆蓋面,調(diào)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的學習,體現(xiàn)學習與教學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過學習我認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guān)鍵。
飄讀后感大學篇二
以往,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4中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夢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guān)。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jié)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并且剪的花樣貌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那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xiàn)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jīng)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異常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櫻明??粗哪_印,傻了。
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倍嗝赖拿枋霭?,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tài)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終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終最終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此沉靜,如此完美,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產(chǎn)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飄讀后感大學篇三
灰度決策指的是那些很難下決斷的決策,事實上,越是高階的管理者越是面臨灰度決策。諸如,試想一下,下決定對廣島投擲原子彈這件事,絕對是灰度的。這是很難的決策。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論怎么做,都會有些瑕疵,這時候該怎么辦?書中介紹了五條思考這些問題的基本原則,我的表述與書中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來寫的。
一是盡量客觀全面深刻的分析各種可能性,評估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即要有一定的過程正確,不能太倉促,流程是很有必要走的??梢允褂酶鞣N貌似客觀的分析工具,盡量清晰地表達各種結(jié)果。例如,可以用決策樹等工具來表達不同的可能,及其帶來的結(jié)果。
二是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層面,關(guān)注人本主義的思想,關(guān)注對他人的基本義務。因為如果我們過于結(jié)果主義導向的話,可能就會失去做事的初心。例如,我光想著利潤最大化,結(jié)果就不開工廠凈化措施,廢水廢氣直接排放。這顯然不對。
第一點其實是從功利主義、結(jié)果導向的角度出發(fā)的,但是為了表達我們?nèi)匀皇侨?,我們?nèi)匀挥兄鴮ζ渌恕ι鐣幕玖x務,所以要根據(jù)第二點對第一點進行矯正。
由于第二點強調(diào)了人的基本道德,和維護他人權(quán)益的基本義務。第三點又拐回來,強調(diào)決策過程還是要求真務實,靈活推進,要遵從實用主義的思想。我認為第三點也是對第一點的補充,決策樹畫出來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不斷調(diào)整變化。作者引用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利的觀點“在社會沒有地位的人,狗都不會朝他叫?!斑@種哲學思想,顯然不是一味要求人犧牲、奉獻的思想,這也更接近人性的真實,恐怕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實用主義者。(當然,有犧牲奉獻精神的人更加崇高和偉大,ta的層次比蕓蕓眾生要更加高尚了。)。
第一點是結(jié)果導向,第二點是人本主義,第三點是實用主義。每一種哲學思想背后對應的決策都可能會有差異,綜合運用之后,可能你還是無法下決斷。這時,還需要考慮第四點。
你是誰,你自己的利益在哪里?以及考慮各種關(guān)系對決策的影響。例如大樓著火,你只能沖進去一次救人。有三個孩子在一側(cè)呼救,你沖進去能救出他們;你自己的孩子在另一側(cè)呼救,你怎么辦?我想如果你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人會苛責你。當你充分考慮各種結(jié)果,兼顧了人本思想,靈活實用地決策,并考慮了自身利益之后,仍然沒有得出結(jié)論。此時,就是高度不確定下的管理決策需要發(fā)揮威力的時候了,你需要依靠。
直覺!對,就是直覺!
高階管理者最常用到的決策工具就是直覺。當然,直覺決策并不是毫無依據(jù)的,他經(jīng)過了上述分析步驟,腦中隱隱告訴他就應該這么做。但是具體的因果關(guān)系,解釋路徑很難解釋清楚。那是因為灰度問題影響變量太多,涉及關(guān)系過于復雜的緣故?;叶葲Q策的關(guān)鍵就是依靠直覺作出決策,把球踢出去,看球落到哪里再說。
飄讀后感大學篇四
孫思瑤。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淀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jīng)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之后,我去網(wǎng)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jīng)》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diào)儒家的道統(tǒng)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庇殖Uf,“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眱烧叨家粯?,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nèi)圣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yè)。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xiàn)理想。
彭雨晴。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白x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xiàn)狀的方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qū)⒆约旱睦硐霐R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敝挥袚碛泄饷髡蟮钠返拢瑮壟f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敝挥写_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zhèn)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獲。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王佳昭。
《大學》是儒家的經(jīng)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中的“學”就是指“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這本書的中心。何為“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在于養(yǎng)成美好的品德,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斑@句話是我讀整本書最受益匪淺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的含意遠遠不止“各司其職”那么簡單,它表達的意思還有:做什么事,就做好。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學到忠、學到義。身為人父,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還要仁慈。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也是如此。
《大學》中有這么一段話,“一家仁,一國興仁,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睅ьI(lǐng)一個國家,到了一個團體沒有想象中的復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作為領(lǐng)導的人不僅要做到勤,還要做到仁慈。在我們國家,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和政府的關(guān)系。20xx年汶川地震后,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來到災區(qū),只會全國人民和災難做不屈的斗爭。我想,正因為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會有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我們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大學》讓我們終身受益!
飄讀后感大學篇五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最近實在有些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就算去聚餐,睡懶覺,甚至無所事事小放縱一下,仍然不能得到放松和寧靜。感覺成天都沉溺在求職的壓力與思考的重壓中無法抽身。
下午面完德勤回來,躺在床上,很疲憊但是又睡不著,于是干脆拿出南師的《原本大學微言》品讀起來??戳艘徊糠郑行┮活^霧水,但是心頭的混亂卻在逐漸厘清。
求職時的選擇錯亂只是現(xiàn)代人生活錯亂的一個縮影,修身修心的境界不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向何方,這才是真正根源所在。而實力不濟又艷羨那些牛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不斷的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jīng)。
知止而后有定,南師說起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在沒有建立起來自己核心競爭力,不知道自己優(yōu)勢劣勢的情況下盲目出擊,這是兵家大忌。結(jié)合求職說說自己的一些反思吧:
懂得放棄的人往往比廣撒網(wǎng)的人收獲更大。協(xié)調(diào)好寬度和深度,平衡好放棄的收益與成本,這不是那么容易拿捏。自己也在逐漸摸索,好在前幾日看了一些戰(zhàn)略的東西,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已經(jīng)逐漸理清了方向。
其次,要不時的靜下心來反思,心靜了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有收獲。心亂如麻時,必然沒有自信,而沒有自信時,必然四處出擊,這就跟劉邦當時找諸葛亮時的情況一樣。當然這也是一個內(nèi)在和外在相輔相成的過程。認清你自己的內(nèi)心,看清這小我的執(zhí)著,同時也應該對戰(zhàn)場的形勢有準確的判斷,對資訊有充分的把握。
最近的壓力也讓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男人,需要的是到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磨練。薪酬、地位甚至都不是自己的首要評判標準,我需要的是歷練,我需要的是一場暴風雨,去磨練那雙讓我騰空展翅的翅膀。人活著,是為了一件大事情而來。只有那種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戀般的熱情,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才是我追求的人生,波瀾壯闊,轟轟烈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不想成為國企的籠子中安穩(wěn)度日的“大家閨秀”。
飄讀后感大學篇六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我就如饑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書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是由俄國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他生于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yǎng)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
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生命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含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話經(jīng)驗。
我雖然生活在新社會,不知道舊社會是什么樣,但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舊社會是什么樣。
這本書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永不退縮。
飄讀后感大學篇七
《大學》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寶藏之一——“四書”中的一書。“四書”除《大學》,還有《中庸》《論語》《孟子》?!八臅眰鲹P的是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爸居趯W”是他求學的動機,何謂“志”?朱熹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笨梢?,“志”乃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皩W”就是指不斷“學習”,會成就“大學問”,“學多了”,你就擁有“大學”問。
同時,“志于學”也蘊含著將對“學問”的追求作為自己的價值選擇。因此,孔子這位圣人改變了中國文化史。
因為他開創(chuàng)了“學術(shù)研究、道義探討”(做學問)成為終身事業(yè)的新行業(yè)。對當時來說是一個偉大舉措。
早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諸子爭鳴”的學術(shù)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nóng)戰(zhàn)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
“農(nóng)”指農(nóng)耕和放織?!皯?zhàn)”指戰(zhàn)爭。而儒家提出的卻是“做學問”的事。
所以有人說,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zhì)產(chǎn)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學”概要,旨在了解孔子的“大學”思想,不僅要“志于學”,而且成為專門的一個行業(yè)——道出了“大學”的價值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大學”呢?子曰: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庸人之所以成為庸人,無他也,好學不好學??鬃訉W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懊舳脤W,不恥下問”。
孔子也因此不論做什么事都能體現(xiàn)“好學”,即追求完美,就像我們的校訓——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實,我們的校訓滲透著圣人的思想。
《孟子·萬章下》中這樣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眼高手低。它現(xiàn)代的意思:心目中的標準很高,而實際的能力很低,無法實現(xiàn)。呈貶義狀態(tài)。
然而,這個成語的起源卻是褒義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遠大的志向,“手低”指腳踏實地做??鬃泳褪堑湫偷摹把鄹呤值汀闭?。“會計當”,“牛羊茁壯”就是腳踏實地做成的——“手低”內(nèi)容?!岸岩印焙汀伴L而已矣”,說明他有遠大的理想,不局限于此,即“眼高”啊。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擁有“大學”的機會。不斷地超越就是“好學”的品質(zhì)。擁有“好學品質(zhì)”的人,我認為他已經(jīng)是“志于學”的全格人才了。
飄讀后感大學篇八
這本書是由朋友介紹的,那時的他剛剛大學畢業(yè),找不到任何的工作,一樣的消沉,然而在這本書的幫助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如今是一名婚禮策劃人。而我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二年,那是的我是疾病纏身,那時的我,準備放棄學業(yè),那時的我,準備放棄自己的生命……在很多人看來,在接受治療的我是很樂觀的,沒有任何的負擔。
當我看到這個書名,以為它是一本介紹推銷技巧的書,但事實上,它原來是振奮人心,激勵斗志的一本書,書的作者叫奧格·曼狄諾,是當今世界撰寫自我?guī)椭矫鏁淖盍餍凶钣徐`感的作家,引申出哲理箴言并融入到故事中,以十張羊皮卷的形式引導讀者閱讀。書中作者論述了羊皮卷所記載的十個原則:習慣、愛、堅持、自尊、時間、情緒、幽默、進行、行動和祈禱。
本書講述的是孤兒海菲從一無所有走向富甲天下的曲折經(jīng)歷,意在說明市場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人,如何約束自己,定位目標,樹立信心,克服困難,不斷提高自己,直到最后成功。
在羊皮卷一中,就告訴我們要開始新的生活,卷二開始要反復的閱讀。因為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qū)別是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大門,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讀懂了它:你會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習慣,你會自覺地向有品位的人轉(zhuǎn)變!習慣會影響我們一生,一旦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在你以后的生活中你很可能是會處處碰壁的。人類所有優(yōu)點都要變成習慣才有價值,即使“愛”這樣一個永恒的主題,你也必須通過不斷的修煉,變成你的習慣,才真正會化為你的行動??茖W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1天的時間,這21天是個平均數(shù),但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將終生受用。
在這本書里,我最欣賞的就是:我要把今天當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忘記昨天,也不癡想明天,今日事今日畢,其實讀懂它,你會更加珍惜今天,把握今天,奮斗在今天;你會變得更加寬容,你會變得更加富有愛心!我們需要愛,愛與被愛,關(guān)鍵是我們付出愛,才能得到他人的愛、被愛。沒有愛這個世界就是地獄,那么我們的理想、希望都不能生存。
而且我們也要學會控制情緒,情緒可以傳染,就如這本書里說的那樣:我要學會控制情緒,用自己的心靈彌補氣候的不足,我要體察別人的情緒波動,學會寬容。我清晰的記得一開始我學到的一句話就是:學會微笑,其實笑容是最能感化一個人,但你生氣的時候,請你保持微笑,就什么氣都沒有了。
與同學、朋友在一起,難免會磕磕碰碰,當有問題的話,其實可以試著等到二十四小時之后,如果還生氣,那么你就生氣吧!這種方法,我試過,有時候就不一定會忍住,但我相信,會有那么一天。
太陽并非時刻普照著大地。葡萄也有青澀的時候。危機并沒有完全過去。和平盛世還沒有到來。
飄讀后感大學篇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我們爛熟于心,從蹣跚學步到成人立志,它伴隨著我們成長。而其中的道理,更讓我們受益終生。深讀《大學·禮記》,其中深意值得探索和敬佩。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lǐng)”即弘揚高尚的德行,關(guān)愛人民,達到最高境界的善。而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wěn)不亂,安穩(wěn)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先后次序之分,做任何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則不達,這也就是說達到最理想的境界實際上也就是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經(jīng)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huán)節(jié)。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diào)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yǎng)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不能本末倒置,敗壞根本,努力向認知的最高境界探索。
適用于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干,養(yǎng)成各種優(yōu)良的品質(zhì)。但更新和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無限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而培養(yǎng)這種積極的人生觀,能幫助每一個我們開辟和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防止憤恨、恐懼、癖好、憂傷等各種情緒損害心靈的純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覺性。保持情緒的積極性與平衡性。以達到修身境界。
而八條目至此進行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層面。表達真正的政治家應具備把家庭道德運用、推廣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對人民有一種純真、誠摯、深厚的愛,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來處理政務;遵循忠恕之道;公正無私,胸懷寬廣的品質(zhì)。雖然在古代封建社會難以實現(xiàn),但也表達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勇敢設(shè)想;同時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學習的依據(jù)。雖然只是短短幾字,卻對我們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也許不能達到最高標準,但層層遞進,我們卻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人格。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有一份熱,發(fā)一份熱;有一份光,發(fā)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大學》是一般璀璨的人生之書,只是讀,便感受到了其中的無限魅力。而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將大學之道,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
近日,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研讀了《大學與大學史》這本書,也更加深入認識了大學、了解了大學。亦通過這種了解、認知,明確了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明確了今后四年自己該做的事和應具備的基本品質(zhì)。
書中不僅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也十分注重同學們的心理素質(zhì),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養(yǎng)。我深深明白:有幸邁入了大學的校門,應懷有一顆敬重的心去學習,去實踐。感恩于父母的培養(yǎng),感恩于老師的教誨,感恩于同學們無私的幫助,正是這些無私的親情、師情、友情、我們的生命才能更加美好,我們?nèi)松穆贸滩艜映鋵崳佑幸饬x。我們應時刻懷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學習、去互助,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讓我們的青春,揮灑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于初入大學校園的我們07級新生而言,《大學與大學史》如一盞在黑暗中探尋的起航燈,指引我們積極地邁向前方。
劉院長精心撰寫的這本書在學習、生活、交往、做人等各個方面給我們以正確的引導,幫助我們在新的生活學習氛圍中能夠盡快地調(diào)整好狀態(tài),積極適應現(xiàn)狀。
大一的我們,對于全新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向往,而與此同時,完全轉(zhuǎn)變的大學生活又令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措手不及。學習需要完全自主,生活需要完全自理,社交需要完全自我掌控。劉院長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及知識儲備,通過最明晰的方式傳授豐富的人生內(nèi)涵。
在《大學與大學史》一書中,全新的當代社會教育更是給我們以啟示,讓我們明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學子的社會價值所在,新穎的校園文化則給我們好奇的探索心理,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以積極的狀態(tài)迎接。在學習方面,作為一名大學生,要以祖國的富強、社會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為重任,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為自己、為父母、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成為一名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人,以此報答母校的恩情。
剛進入大學,我看到了一本書——《大學與大學史》。大家仿佛像找到了指路的燈塔那樣高興,一頁頁,一章章,仔仔細細地讀,生怕落下每一段小篇章,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們敬愛的劉院長,一位穩(wěn)重而慈祥的長者!
品讀這本書,我們了解了大學教育與大學的發(fā)展,明白了大學的黨建與主流引導,明白了該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現(xiàn)代”人,優(yōu)秀的“現(xiàn)代”人,體會到了院長的一片良苦用心。在世俗化的潮流里,讓英雄主義陪著我們茁壯成長。
寫到這里,我不禁掩卷沉思,生命是如此珍貴,未來的路將向哪里蔓延?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走完這四年的大學之旅……我們應學的、應懂的還有很多,我們將會學會敬重,懷著對生命的感恩之心,在學習中歷練成長,走向人生的光輝大道。
我們西大現(xiàn)代不會隨波逐流,順水漂舟,我們西大現(xiàn)代會把握航向逆風飛揚。作為一名“現(xiàn)代”學子,我是驕傲的。
大學不僅僅是教書學習,它是育人,培養(yǎng)一批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現(xiàn)代新人。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們邁開大步,更加充實,更加成熟地走向以后的大學生活,我們才剛剛開始,屬于我們自己的舞臺還等我們?nèi)ケ硌?,去喝彩?BR> 帶著《大學與大學史》起飛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個有用的人,為西大現(xiàn)代爭光!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一
作者和他的弟弟每天吃晚飯時都會講自己所學的,對生活中的疑問展開討論,學習家人所學到的,拓展開來。當時并不明白父母的心思,直到上了大學以后,他才明白父母的心思:不斷學習。
學習只是獲得知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偣灿心膸讉€環(huán)節(jié)呢?分別是:預習、思考,學習、思考,復習、思考。獲得知識的`環(huán)節(jié)中有三個“思考”。這就證明了思考是重要的,但是學習也不能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復習更不能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而預習,則是第一次學習,切記不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床欢投嗫瓷蠋妆?。最重要的是不能驕傲,如果驕傲,學習就不是周而復始的了。
蘇軾小時候博覽群書,因此飄飄然起來,也不像開始那么勤奮了。有一天還寫下“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的對聯(lián)。直到有一個老婆婆點悟了蘇軾,她把對聯(lián)改成“發(fā)奮識遍天下字,勵志讀盡人間書”。從此,蘇軾又變得勤奮起來。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魯迅酷愛讀書學習,不僅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常常讀到深夜,困了吃根辣椒,接著讀,邊讀邊記筆記。著名革命家馬克思就常常把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疑問記成筆記。
拿我自己來說,我愛刨根問底,不知道答案誓不罷休。我也酷愛讀書,并且做讀書筆記。讀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文章會再讀一遍,還不懂再讀一遍,直到讀懂為止,遇到不會的文字,我會問不開口的老師——字典。
不斷學習吧,有了學習,就有了知識。有了知識,就獲得經(jīng)歷。有了經(jīng)歷,就會收獲一個完美的人生。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二
《此岸與彼岸》是賁友林老師的數(shù)學教學手記。
書一共有四部分組成:前行中的t望,擺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課堂。充分展現(xiàn)了賁老師的課堂教學觀和學生觀。
我深深地被賁老師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們像夏夜的星空一樣深遠、動人。我也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經(jīng)一些過失而慚愧,也為自己偶爾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興,因為它竟然與賁老師的方法相同,但遺憾的是我沒有把它們記錄下來。賁老師的書中引用了許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說:“當我對一些問題窘迫之際,我鉆進書堆。
”我想,正因為賁老師廣泛地讀書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輕有為。我想,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須轉(zhuǎn)變的,將讀書和反思進行到底。我們常常鼓勵孩子,凡事要多問為什么,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其實對于我們教師何嘗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和想法,是抱著“讓它去”的態(tài)度,還是針對問題進行診斷、反思、改進呢?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于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頭輸進的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會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相反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下,他的信心會減弱,這時即使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面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diào)節(jié)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許多被認為沒有天賦、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實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當。
閱讀了他的數(shù)學教學手記《此岸與彼岸》,我感覺字里行間流淌的是賁老師的從容,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作為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沒有對學生那么摯熱的愛,怎么會有書中與孩子精彩的互動;沒有對教育事業(yè)摯熱的愛,怎么能做到天天堅持寫反思呢?以前聽他說過,他欣賞海爾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先生的一句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優(yōu)秀與平庸,最根本的差別,不在于天賦,也不在于機遇,而在于有無目標。有了目標,才有積累;有了積累,才有優(yōu)勢;有了優(yōu)勢,才有突破?;叵胱约?,為人師也有十年了,在這雖是短暫卻感漫長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觸教育的煩瑣、苦澀、艱辛,疲勞、困惑常??M饒著我。有老師說,現(xiàn)今的老師,不僅要承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壓力,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還要承受學校內(nèi)部各項指標的量化考核,在學校每天像個上了弦的陀螺,鉆研教材,備課、上課,光是這些就弄得你頭暈腦花,腳踉蹌,回到家又忙著照顧家庭,哪有什么快樂和幸??裳裕?BR> 但賁老師的《此岸與彼岸》讓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樂和幸福。人們常說:知足常樂,不知足常進步!作為教師,那要看你如何把握這個進退的尺度,如何看待這個“知足”和“不知足”,我們常說要用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yè)。雖然教師的職業(yè)是清貧而寂寞,是艱辛而坎坷,但我們要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釋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說的是快樂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爭取的。帶著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遠也不會快樂、幸福,如果你帶著一顆善良、美麗的平常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三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tǒng)的中堅骨干,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guī)范的微觀基礎(chǔ)。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diào)儒家的道統(tǒng)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guī)范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guān)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fā)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fā)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diào)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四
個得絕癥得女孩——曾夢捷從小得了不治之癥,被爸爸媽媽拋棄了,伯父收養(yǎng)了她。她沒有將來,可是她為了給伯父、伯母爭光學習非常好。后來,她在網(wǎng)上遇見了《丁香花》的作者——唐磊,在唐磊遇到挫折的時候,夢捷用這一首詩來激勵他。在她生命垂危的時候,聽說唐磊為唱片的主打歌的選擇而煩惱,她便翻便所有書籍,為他找了“丁香花”這個凄美的故事,給他提供靈感。一個最需要幫助的人卻用那短暫的生命幫助別人,她就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女孩通過唐磊《丁香花》悟出:“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態(tài);感激拌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獨立?!?BR> 一個即將結(jié)束生命的人她教會了世人,如何學會堅強,如何學會感激。在人生中,會遇到無數(shù)個困難,那么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去面對。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只有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大哭以場也許會抱怨,從來不會去想我們該怎樣來處理和面對。
《丁香花》歌詞“那墳前開滿鮮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還覺得孤單嗎?你聽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愛的歌謠啊,塵世間多少繁蕪,從此不必再牽掛?!?BR>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五
一個大學生應該對人類知識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對自己民族的學術(shù)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賞與把握,同時,他應該養(yǎng)成一種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一種對真理、對善、對美等價值執(zhí)著的心態(tài)。(page 11)
大學生不是中學生,大學生對他(她)不再、也不應提供保姆式的照顧,她應該也必然會自我尋求生命之意義和人生之目標。在最后意義上說,人之成長(包括自我形象與自我認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page 21)
人是不能永遠沒有孤獨時刻的,人需要孤獨以創(chuàng)造思想,以體認人生,但人之為人,人之成長需要靠頭腦與,心靈與心靈之相遇和對話。(page 21)
惟能見乎大,立乎大,然后喜愛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調(diào),也才不會沉耽于追逐短暫與細微的事物。(page 21)
“我確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專精,則摧毀了生命”——懷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洛爾士以為今日之“知識人”應該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識綜合。融匯而一以貫之”,并能夠從人文精神出發(fā),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從科學與技術(shù)角度判斷,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學的世界精神的孕育與發(fā)揮,誠有多途,惟學人之相互訪問,則不知為中古大學之傳統(tǒng),亦為極有意義與價值者。
溫士頓·丘吉爾在1929年對布雷士多大學的學生說:“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對知識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學,也當然不應該終于大學”
我個人相信,在求學時期的大學生,應盡量積蓄自己的知識,盡量充實自己的智慧。關(guān)心與認識社會以及對現(xiàn)實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與批判,是應該而自然的,但這不必過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圖書館、走出實驗室、直接參與、無限承擔。
掩卷長思,對于大學的本質(zhì),對于我自己的大學生活。或許應該又另外一番規(guī)劃。應該轉(zhuǎn)變態(tài)度了。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六
昨晚一直看到很晚,一口氣讀完了開復老師的七封信。從第一封信,一直到最后一封,雖然讀得不甚細致——當然有時間我還會拿出來細細品讀,但我還是收獲挺大的。雖然是隔了一天,但依然記得當讀到每一句話時,感覺就像是面對面開復老師對我的個人剖析,從為人處世,精神追求,到大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深入細致地教誨,正如導師般不倦。
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文中,開復老師提到了堅持誠信正直。捫心自問,我是否是一個那樣的人,我覺的做的不夠。從誠信來說,基本的誠信莫不是言行如一,從正直來說,莫不是堅持道德,也許并不準確,但從這樣的理解來說,不論是背后討論別人缺點,對他人不坦誠,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身上存在的也不少。“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遍_復老師是這樣說的,我像我也該如是去做,做一個誠信正直的人。第二封信(從優(yōu)秀到卓越),歸結(jié)起來就是,挑戰(zhàn)自我,永無止境。這讓我想起,學辦旁邊考研自習室里寫的一句話:“筆耕書上除勤奮無他,舟行學海有志遠領(lǐng)航”,單純地從學習方面來說,很勵志,當然,萬千汗水的奮斗,也許才能得到一滴清泉,這中間支撐的,就是夢想。
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這是健康的必要元素。
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的姑婆,一生從來沒穿過合腳的鞋子,常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晚輩如果問她,她就說:“大小鞋都一個價,為什么不拿大的?”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姑婆”,不思學習,卻偏愛買一大堆書,把書架收拾的很干凈,但一摞一摞的書,不僅一塵不染,更是連指紋也不沾。沒思想的作家,卻偏愛寫厚重苦澀的作品。選擇是成功的開始,當選擇正確的時候,成功也會初見端倪,但選擇不正確,卻是要多走些彎路,多吃些出頭的。無論買什么樣的鞋子,合腳最重要,無論追求什么,都應該認真抉擇。
第七封信(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7中人才),創(chuàng)新實踐者、跨領(lǐng)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溝通者。積極主動者、樂觀向上者,開復老師所描述的人才,并不是專業(yè)或是領(lǐng)域的優(yōu)秀,而是性格優(yōu)秀,這就會讓人反思,怎樣才能在自己的領(lǐng)域中做出成就呢?努力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這才是該走的道路。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自己的路,還需要自己去詮釋。
飄讀后感大學篇一
最近我細細品讀了彭紹東教授撰寫的《信息技術(shù)教育學》,受益匪淺,的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特別是對處在科技發(fā)展飛速的現(xiàn)代社會的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wǎng)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shù)燃夹g(shù)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shù)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和各個方面。
下面我就針對本人的閱讀情況談談讀完這本書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信息技術(shù)是一個很大的領(lǐng)域,然而信息技術(shù)學科在小學和中學還只是一個爭議頗多、地位尷尬的小學科。書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術(shù)教師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專業(yè)發(fā)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與基礎(chǔ)性。在研究和繼承國內(nèi)外信息技術(shù)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借鑒其他學科相關(guān)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及現(xiàn)代教學理論,融合新課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課程更強調(diào)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盎顒印苯o學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現(xiàn)實,調(diào)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顒又须m然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思維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們?nèi)巳藚⑴c了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主動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也使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不斷的張揚、發(fā)展和提升。
在教師的必要指導和寬松學習環(huán)境條件下,讓學生獲取多種知識的渠道,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主動獲取知識。在信息技術(shù)教學工作一章中從教育主客體關(guān)系的角度看,教育還應特別強調(diào)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這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智商與情商的有效整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學習生活經(jīng)驗、社會文化習俗的整合,以及教師、學生、教材與環(huán)境的整合。尋求課程文化價值就是課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線,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課程對共同文化價值的合理表達。
《信息技術(shù)教育學》這本書讓我深深體驗了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教師還要精心設(shè)計課堂練習,調(diào)節(jié)學習的氣氛,提高學習有效性。設(shè)計練習時,形式要多樣,注意學生和知識的覆蓋面,調(diào)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的學習,體現(xiàn)學習與教學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過學習我認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guān)鍵。
飄讀后感大學篇二
以往,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4中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夢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guān)。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jié)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并且剪的花樣貌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那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xiàn)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jīng)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異常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櫻明??粗哪_印,傻了。
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倍嗝赖拿枋霭?,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tài)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終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終最終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此沉靜,如此完美,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產(chǎn)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飄讀后感大學篇三
灰度決策指的是那些很難下決斷的決策,事實上,越是高階的管理者越是面臨灰度決策。諸如,試想一下,下決定對廣島投擲原子彈這件事,絕對是灰度的。這是很難的決策。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很難解決的問題,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論怎么做,都會有些瑕疵,這時候該怎么辦?書中介紹了五條思考這些問題的基本原則,我的表述與書中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來寫的。
一是盡量客觀全面深刻的分析各種可能性,評估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即要有一定的過程正確,不能太倉促,流程是很有必要走的??梢允褂酶鞣N貌似客觀的分析工具,盡量清晰地表達各種結(jié)果。例如,可以用決策樹等工具來表達不同的可能,及其帶來的結(jié)果。
二是回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層面,關(guān)注人本主義的思想,關(guān)注對他人的基本義務。因為如果我們過于結(jié)果主義導向的話,可能就會失去做事的初心。例如,我光想著利潤最大化,結(jié)果就不開工廠凈化措施,廢水廢氣直接排放。這顯然不對。
第一點其實是從功利主義、結(jié)果導向的角度出發(fā)的,但是為了表達我們?nèi)匀皇侨?,我們?nèi)匀挥兄鴮ζ渌恕ι鐣幕玖x務,所以要根據(jù)第二點對第一點進行矯正。
由于第二點強調(diào)了人的基本道德,和維護他人權(quán)益的基本義務。第三點又拐回來,強調(diào)決策過程還是要求真務實,靈活推進,要遵從實用主義的思想。我認為第三點也是對第一點的補充,決策樹畫出來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不斷調(diào)整變化。作者引用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利的觀點“在社會沒有地位的人,狗都不會朝他叫?!斑@種哲學思想,顯然不是一味要求人犧牲、奉獻的思想,這也更接近人性的真實,恐怕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實用主義者。(當然,有犧牲奉獻精神的人更加崇高和偉大,ta的層次比蕓蕓眾生要更加高尚了。)。
第一點是結(jié)果導向,第二點是人本主義,第三點是實用主義。每一種哲學思想背后對應的決策都可能會有差異,綜合運用之后,可能你還是無法下決斷。這時,還需要考慮第四點。
你是誰,你自己的利益在哪里?以及考慮各種關(guān)系對決策的影響。例如大樓著火,你只能沖進去一次救人。有三個孩子在一側(cè)呼救,你沖進去能救出他們;你自己的孩子在另一側(cè)呼救,你怎么辦?我想如果你救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人會苛責你。當你充分考慮各種結(jié)果,兼顧了人本思想,靈活實用地決策,并考慮了自身利益之后,仍然沒有得出結(jié)論。此時,就是高度不確定下的管理決策需要發(fā)揮威力的時候了,你需要依靠。
直覺!對,就是直覺!
高階管理者最常用到的決策工具就是直覺。當然,直覺決策并不是毫無依據(jù)的,他經(jīng)過了上述分析步驟,腦中隱隱告訴他就應該這么做。但是具體的因果關(guān)系,解釋路徑很難解釋清楚。那是因為灰度問題影響變量太多,涉及關(guān)系過于復雜的緣故?;叶葲Q策的關(guān)鍵就是依靠直覺作出決策,把球踢出去,看球落到哪里再說。
飄讀后感大學篇四
孫思瑤。
老師說:“《大學》是我國的“四書”之一,它積淀華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學生必讀的經(jīng)典之一。”我急忙周六就去圖書館借來看。之后,我去網(wǎng)上搜查資料,原來《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jīng)》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diào)儒家的道統(tǒng)而非其他歪門邪道。明明德、親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庇殖Uf,“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眱烧叨家粯?,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輝偉大的人格,他們修己安人,歷練內(nèi)圣外王之道,終成轟轟烈烈的事業(yè)。這兩種含義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牢記在心,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時刻記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實現(xiàn)理想。
彭雨晴。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白x史可以明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xiàn)狀的方法。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后。
人要不斷的學習并確立目標,然后為之奮斗,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種原因?qū)⒆约旱睦硐霐R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敝挥袚碛泄饷髡蟮钠返拢瑮壟f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敝挥写_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zhèn)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獲。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后,都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王佳昭。
《大學》是儒家的經(jīng)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中的“學”就是指“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這本書的中心。何為“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在于養(yǎng)成美好的品德,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斑@句話是我讀整本書最受益匪淺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的含意遠遠不止“各司其職”那么簡單,它表達的意思還有:做什么事,就做好。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學到忠、學到義。身為人父,不僅要愛自己的孩子,還要仁慈。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也是如此。
《大學》中有這么一段話,“一家仁,一國興仁,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睅ьI(lǐng)一個國家,到了一個團體沒有想象中的復雜,一定是從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國,平天下。作為領(lǐng)導的人不僅要做到勤,還要做到仁慈。在我們國家,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和政府的關(guān)系。20xx年汶川地震后,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來到災區(qū),只會全國人民和災難做不屈的斗爭。我想,正因為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會有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我們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大學》讓我們終身受益!
飄讀后感大學篇五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最近實在有些心浮氣躁,心煩意亂。就算去聚餐,睡懶覺,甚至無所事事小放縱一下,仍然不能得到放松和寧靜。感覺成天都沉溺在求職的壓力與思考的重壓中無法抽身。
下午面完德勤回來,躺在床上,很疲憊但是又睡不著,于是干脆拿出南師的《原本大學微言》品讀起來??戳艘徊糠郑行┮活^霧水,但是心頭的混亂卻在逐漸厘清。
求職時的選擇錯亂只是現(xiàn)代人生活錯亂的一個縮影,修身修心的境界不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向何方,這才是真正根源所在。而實力不濟又艷羨那些牛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不斷的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jīng)。
知止而后有定,南師說起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在沒有建立起來自己核心競爭力,不知道自己優(yōu)勢劣勢的情況下盲目出擊,這是兵家大忌。結(jié)合求職說說自己的一些反思吧:
懂得放棄的人往往比廣撒網(wǎng)的人收獲更大。協(xié)調(diào)好寬度和深度,平衡好放棄的收益與成本,這不是那么容易拿捏。自己也在逐漸摸索,好在前幾日看了一些戰(zhàn)略的東西,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已經(jīng)逐漸理清了方向。
其次,要不時的靜下心來反思,心靜了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有收獲。心亂如麻時,必然沒有自信,而沒有自信時,必然四處出擊,這就跟劉邦當時找諸葛亮時的情況一樣。當然這也是一個內(nèi)在和外在相輔相成的過程。認清你自己的內(nèi)心,看清這小我的執(zhí)著,同時也應該對戰(zhàn)場的形勢有準確的判斷,對資訊有充分的把握。
最近的壓力也讓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男人,需要的是到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磨練。薪酬、地位甚至都不是自己的首要評判標準,我需要的是歷練,我需要的是一場暴風雨,去磨練那雙讓我騰空展翅的翅膀。人活著,是為了一件大事情而來。只有那種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戀般的熱情,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才是我追求的人生,波瀾壯闊,轟轟烈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不想成為國企的籠子中安穩(wěn)度日的“大家閨秀”。
飄讀后感大學篇六
我一拿到《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我就如饑似渴得把它看完了,合上書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是由俄國的馬克西姆。高爾基寫的,他生于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yǎng)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
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十六歲時,他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生命的斗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含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話經(jīng)驗。
我雖然生活在新社會,不知道舊社會是什么樣,但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舊社會是什么樣。
這本書告訴我們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到底,永不退縮。
飄讀后感大學篇七
《大學》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寶藏之一——“四書”中的一書。“四書”除《大學》,還有《中庸》《論語》《孟子》?!八臅眰鲹P的是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爸居趯W”是他求學的動機,何謂“志”?朱熹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笨梢?,“志”乃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皩W”就是指不斷“學習”,會成就“大學問”,“學多了”,你就擁有“大學”問。
同時,“志于學”也蘊含著將對“學問”的追求作為自己的價值選擇。因此,孔子這位圣人改變了中國文化史。
因為他開創(chuàng)了“學術(shù)研究、道義探討”(做學問)成為終身事業(yè)的新行業(yè)。對當時來說是一個偉大舉措。
早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諸子爭鳴”的學術(shù)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先秦法家學說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說與法家農(nóng)戰(zhàn)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
“農(nóng)”指農(nóng)耕和放織?!皯?zhàn)”指戰(zhàn)爭。而儒家提出的卻是“做學問”的事。
所以有人說,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zhì)產(chǎn)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學”概要,旨在了解孔子的“大學”思想,不僅要“志于學”,而且成為專門的一個行業(yè)——道出了“大學”的價值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大學”呢?子曰: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庸人之所以成為庸人,無他也,好學不好學??鬃訉W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懊舳脤W,不恥下問”。
孔子也因此不論做什么事都能體現(xiàn)“好學”,即追求完美,就像我們的校訓——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實,我們的校訓滲透著圣人的思想。
《孟子·萬章下》中這樣說: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眼高手低。它現(xiàn)代的意思:心目中的標準很高,而實際的能力很低,無法實現(xiàn)。呈貶義狀態(tài)。
然而,這個成語的起源卻是褒義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遠大的志向,“手低”指腳踏實地做??鬃泳褪堑湫偷摹把鄹呤值汀闭?。“會計當”,“牛羊茁壯”就是腳踏實地做成的——“手低”內(nèi)容?!岸岩印焙汀伴L而已矣”,說明他有遠大的理想,不局限于此,即“眼高”啊。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擁有“大學”的機會。不斷地超越就是“好學”的品質(zhì)。擁有“好學品質(zhì)”的人,我認為他已經(jīng)是“志于學”的全格人才了。
飄讀后感大學篇八
這本書是由朋友介紹的,那時的他剛剛大學畢業(yè),找不到任何的工作,一樣的消沉,然而在這本書的幫助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如今是一名婚禮策劃人。而我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是在高二年,那是的我是疾病纏身,那時的我,準備放棄學業(yè),那時的我,準備放棄自己的生命……在很多人看來,在接受治療的我是很樂觀的,沒有任何的負擔。
當我看到這個書名,以為它是一本介紹推銷技巧的書,但事實上,它原來是振奮人心,激勵斗志的一本書,書的作者叫奧格·曼狄諾,是當今世界撰寫自我?guī)椭矫鏁淖盍餍凶钣徐`感的作家,引申出哲理箴言并融入到故事中,以十張羊皮卷的形式引導讀者閱讀。書中作者論述了羊皮卷所記載的十個原則:習慣、愛、堅持、自尊、時間、情緒、幽默、進行、行動和祈禱。
本書講述的是孤兒海菲從一無所有走向富甲天下的曲折經(jīng)歷,意在說明市場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人,如何約束自己,定位目標,樹立信心,克服困難,不斷提高自己,直到最后成功。
在羊皮卷一中,就告訴我們要開始新的生活,卷二開始要反復的閱讀。因為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區(qū)別是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大門,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讀懂了它:你會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習慣,你會自覺地向有品位的人轉(zhuǎn)變!習慣會影響我們一生,一旦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在你以后的生活中你很可能是會處處碰壁的。人類所有優(yōu)點都要變成習慣才有價值,即使“愛”這樣一個永恒的主題,你也必須通過不斷的修煉,變成你的習慣,才真正會化為你的行動??茖W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21天的時間,這21天是個平均數(shù),但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將終生受用。
在這本書里,我最欣賞的就是:我要把今天當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忘記昨天,也不癡想明天,今日事今日畢,其實讀懂它,你會更加珍惜今天,把握今天,奮斗在今天;你會變得更加寬容,你會變得更加富有愛心!我們需要愛,愛與被愛,關(guān)鍵是我們付出愛,才能得到他人的愛、被愛。沒有愛這個世界就是地獄,那么我們的理想、希望都不能生存。
而且我們也要學會控制情緒,情緒可以傳染,就如這本書里說的那樣:我要學會控制情緒,用自己的心靈彌補氣候的不足,我要體察別人的情緒波動,學會寬容。我清晰的記得一開始我學到的一句話就是:學會微笑,其實笑容是最能感化一個人,但你生氣的時候,請你保持微笑,就什么氣都沒有了。
與同學、朋友在一起,難免會磕磕碰碰,當有問題的話,其實可以試著等到二十四小時之后,如果還生氣,那么你就生氣吧!這種方法,我試過,有時候就不一定會忍住,但我相信,會有那么一天。
太陽并非時刻普照著大地。葡萄也有青澀的時候。危機并沒有完全過去。和平盛世還沒有到來。
飄讀后感大學篇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我們爛熟于心,從蹣跚學步到成人立志,它伴隨著我們成長。而其中的道理,更讓我們受益終生。深讀《大學·禮記》,其中深意值得探索和敬佩。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lǐng)”即弘揚高尚的德行,關(guān)愛人民,達到最高境界的善。而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wěn)不亂,安穩(wěn)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先后次序之分,做任何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則不達,這也就是說達到最理想的境界實際上也就是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經(jīng)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huán)節(jié)。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diào)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yǎng)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不能本末倒置,敗壞根本,努力向認知的最高境界探索。
適用于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干,養(yǎng)成各種優(yōu)良的品質(zhì)。但更新和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無限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而培養(yǎng)這種積極的人生觀,能幫助每一個我們開辟和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防止憤恨、恐懼、癖好、憂傷等各種情緒損害心靈的純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覺性。保持情緒的積極性與平衡性。以達到修身境界。
而八條目至此進行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層面。表達真正的政治家應具備把家庭道德運用、推廣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對人民有一種純真、誠摯、深厚的愛,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來處理政務;遵循忠恕之道;公正無私,胸懷寬廣的品質(zhì)。雖然在古代封建社會難以實現(xiàn),但也表達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勇敢設(shè)想;同時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學習的依據(jù)。雖然只是短短幾字,卻對我們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也許不能達到最高標準,但層層遞進,我們卻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人格。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有一份熱,發(fā)一份熱;有一份光,發(fā)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大學》是一般璀璨的人生之書,只是讀,便感受到了其中的無限魅力。而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將大學之道,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
近日,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研讀了《大學與大學史》這本書,也更加深入認識了大學、了解了大學。亦通過這種了解、認知,明確了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明確了今后四年自己該做的事和應具備的基本品質(zhì)。
書中不僅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也十分注重同學們的心理素質(zhì),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養(yǎng)。我深深明白:有幸邁入了大學的校門,應懷有一顆敬重的心去學習,去實踐。感恩于父母的培養(yǎng),感恩于老師的教誨,感恩于同學們無私的幫助,正是這些無私的親情、師情、友情、我們的生命才能更加美好,我們?nèi)松穆贸滩艜映鋵崳佑幸饬x。我們應時刻懷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學習、去互助,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讓我們的青春,揮灑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于初入大學校園的我們07級新生而言,《大學與大學史》如一盞在黑暗中探尋的起航燈,指引我們積極地邁向前方。
劉院長精心撰寫的這本書在學習、生活、交往、做人等各個方面給我們以正確的引導,幫助我們在新的生活學習氛圍中能夠盡快地調(diào)整好狀態(tài),積極適應現(xiàn)狀。
大一的我們,對于全新的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向往,而與此同時,完全轉(zhuǎn)變的大學生活又令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措手不及。學習需要完全自主,生活需要完全自理,社交需要完全自我掌控。劉院長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及知識儲備,通過最明晰的方式傳授豐富的人生內(nèi)涵。
在《大學與大學史》一書中,全新的當代社會教育更是給我們以啟示,讓我們明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學子的社會價值所在,新穎的校園文化則給我們好奇的探索心理,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以積極的狀態(tài)迎接。在學習方面,作為一名大學生,要以祖國的富強、社會的發(fā)展、個人的成長為重任,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為自己、為父母、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成為一名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人,以此報答母校的恩情。
剛進入大學,我看到了一本書——《大學與大學史》。大家仿佛像找到了指路的燈塔那樣高興,一頁頁,一章章,仔仔細細地讀,生怕落下每一段小篇章,而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們敬愛的劉院長,一位穩(wěn)重而慈祥的長者!
品讀這本書,我們了解了大學教育與大學的發(fā)展,明白了大學的黨建與主流引導,明白了該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現(xiàn)代”人,優(yōu)秀的“現(xiàn)代”人,體會到了院長的一片良苦用心。在世俗化的潮流里,讓英雄主義陪著我們茁壯成長。
寫到這里,我不禁掩卷沉思,生命是如此珍貴,未來的路將向哪里蔓延?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走完這四年的大學之旅……我們應學的、應懂的還有很多,我們將會學會敬重,懷著對生命的感恩之心,在學習中歷練成長,走向人生的光輝大道。
我們西大現(xiàn)代不會隨波逐流,順水漂舟,我們西大現(xiàn)代會把握航向逆風飛揚。作為一名“現(xiàn)代”學子,我是驕傲的。
大學不僅僅是教書學習,它是育人,培養(yǎng)一批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現(xiàn)代新人。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們邁開大步,更加充實,更加成熟地走向以后的大學生活,我們才剛剛開始,屬于我們自己的舞臺還等我們?nèi)ケ硌?,去喝彩?BR> 帶著《大學與大學史》起飛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個有用的人,為西大現(xiàn)代爭光!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一
作者和他的弟弟每天吃晚飯時都會講自己所學的,對生活中的疑問展開討論,學習家人所學到的,拓展開來。當時并不明白父母的心思,直到上了大學以后,他才明白父母的心思:不斷學習。
學習只是獲得知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偣灿心膸讉€環(huán)節(jié)呢?分別是:預習、思考,學習、思考,復習、思考。獲得知識的`環(huán)節(jié)中有三個“思考”。這就證明了思考是重要的,但是學習也不能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復習更不能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而預習,則是第一次學習,切記不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床欢投嗫瓷蠋妆?。最重要的是不能驕傲,如果驕傲,學習就不是周而復始的了。
蘇軾小時候博覽群書,因此飄飄然起來,也不像開始那么勤奮了。有一天還寫下“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的對聯(lián)。直到有一個老婆婆點悟了蘇軾,她把對聯(lián)改成“發(fā)奮識遍天下字,勵志讀盡人間書”。從此,蘇軾又變得勤奮起來。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魯迅酷愛讀書學習,不僅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常常讀到深夜,困了吃根辣椒,接著讀,邊讀邊記筆記。著名革命家馬克思就常常把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疑問記成筆記。
拿我自己來說,我愛刨根問底,不知道答案誓不罷休。我也酷愛讀書,并且做讀書筆記。讀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文章會再讀一遍,還不懂再讀一遍,直到讀懂為止,遇到不會的文字,我會問不開口的老師——字典。
不斷學習吧,有了學習,就有了知識。有了知識,就獲得經(jīng)歷。有了經(jīng)歷,就會收獲一個完美的人生。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二
《此岸與彼岸》是賁友林老師的數(shù)學教學手記。
書一共有四部分組成:前行中的t望,擺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課堂。充分展現(xiàn)了賁老師的課堂教學觀和學生觀。
我深深地被賁老師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們像夏夜的星空一樣深遠、動人。我也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經(jīng)一些過失而慚愧,也為自己偶爾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興,因為它竟然與賁老師的方法相同,但遺憾的是我沒有把它們記錄下來。賁老師的書中引用了許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說:“當我對一些問題窘迫之際,我鉆進書堆。
”我想,正因為賁老師廣泛地讀書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輕有為。我想,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須轉(zhuǎn)變的,將讀書和反思進行到底。我們常常鼓勵孩子,凡事要多問為什么,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其實對于我們教師何嘗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和想法,是抱著“讓它去”的態(tài)度,還是針對問題進行診斷、反思、改進呢?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于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頭輸進的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會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相反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tài)下,他的信心會減弱,這時即使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面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diào)節(jié)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許多被認為沒有天賦、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實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當。
閱讀了他的數(shù)學教學手記《此岸與彼岸》,我感覺字里行間流淌的是賁老師的從容,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作為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沒有對學生那么摯熱的愛,怎么會有書中與孩子精彩的互動;沒有對教育事業(yè)摯熱的愛,怎么能做到天天堅持寫反思呢?以前聽他說過,他欣賞海爾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先生的一句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優(yōu)秀與平庸,最根本的差別,不在于天賦,也不在于機遇,而在于有無目標。有了目標,才有積累;有了積累,才有優(yōu)勢;有了優(yōu)勢,才有突破?;叵胱约?,為人師也有十年了,在這雖是短暫卻感漫長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觸教育的煩瑣、苦澀、艱辛,疲勞、困惑常??M饒著我。有老師說,現(xiàn)今的老師,不僅要承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壓力,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還要承受學校內(nèi)部各項指標的量化考核,在學校每天像個上了弦的陀螺,鉆研教材,備課、上課,光是這些就弄得你頭暈腦花,腳踉蹌,回到家又忙著照顧家庭,哪有什么快樂和幸??裳裕?BR> 但賁老師的《此岸與彼岸》讓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樂和幸福。人們常說:知足常樂,不知足常進步!作為教師,那要看你如何把握這個進退的尺度,如何看待這個“知足”和“不知足”,我們常說要用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yè)。雖然教師的職業(yè)是清貧而寂寞,是艱辛而坎坷,但我們要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釋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說的是快樂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爭取的。帶著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遠也不會快樂、幸福,如果你帶著一顆善良、美麗的平常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三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tǒng)的中堅骨干,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guī)范的微觀基礎(chǔ)。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diào)儒家的道統(tǒng)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guī)范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guān)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fā)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fā)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diào)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四
個得絕癥得女孩——曾夢捷從小得了不治之癥,被爸爸媽媽拋棄了,伯父收養(yǎng)了她。她沒有將來,可是她為了給伯父、伯母爭光學習非常好。后來,她在網(wǎng)上遇見了《丁香花》的作者——唐磊,在唐磊遇到挫折的時候,夢捷用這一首詩來激勵他。在她生命垂危的時候,聽說唐磊為唱片的主打歌的選擇而煩惱,她便翻便所有書籍,為他找了“丁香花”這個凄美的故事,給他提供靈感。一個最需要幫助的人卻用那短暫的生命幫助別人,她就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女孩通過唐磊《丁香花》悟出:“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態(tài);感激拌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獨立?!?BR> 一個即將結(jié)束生命的人她教會了世人,如何學會堅強,如何學會感激。在人生中,會遇到無數(shù)個困難,那么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去面對。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只有不知所措或者干脆大哭以場也許會抱怨,從來不會去想我們該怎樣來處理和面對。
《丁香花》歌詞“那墳前開滿鮮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還覺得孤單嗎?你聽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愛的歌謠啊,塵世間多少繁蕪,從此不必再牽掛?!?BR>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五
一個大學生應該對人類知識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對自己民族的學術(shù)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賞與把握,同時,他應該養(yǎng)成一種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一種對真理、對善、對美等價值執(zhí)著的心態(tài)。(page 11)
大學生不是中學生,大學生對他(她)不再、也不應提供保姆式的照顧,她應該也必然會自我尋求生命之意義和人生之目標。在最后意義上說,人之成長(包括自我形象與自我認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page 21)
人是不能永遠沒有孤獨時刻的,人需要孤獨以創(chuàng)造思想,以體認人生,但人之為人,人之成長需要靠頭腦與,心靈與心靈之相遇和對話。(page 21)
惟能見乎大,立乎大,然后喜愛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調(diào),也才不會沉耽于追逐短暫與細微的事物。(page 21)
“我確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專精,則摧毀了生命”——懷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洛爾士以為今日之“知識人”應該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識綜合。融匯而一以貫之”,并能夠從人文精神出發(fā),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從科學與技術(shù)角度判斷,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學的世界精神的孕育與發(fā)揮,誠有多途,惟學人之相互訪問,則不知為中古大學之傳統(tǒng),亦為極有意義與價值者。
溫士頓·丘吉爾在1929年對布雷士多大學的學生說:“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對知識的渴欲。教育非始于大學,也當然不應該終于大學”
我個人相信,在求學時期的大學生,應盡量積蓄自己的知識,盡量充實自己的智慧。關(guān)心與認識社會以及對現(xiàn)實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與批判,是應該而自然的,但這不必過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圖書館、走出實驗室、直接參與、無限承擔。
掩卷長思,對于大學的本質(zhì),對于我自己的大學生活。或許應該又另外一番規(guī)劃。應該轉(zhuǎn)變態(tài)度了。
飄讀后感大學篇十六
昨晚一直看到很晚,一口氣讀完了開復老師的七封信。從第一封信,一直到最后一封,雖然讀得不甚細致——當然有時間我還會拿出來細細品讀,但我還是收獲挺大的。雖然是隔了一天,但依然記得當讀到每一句話時,感覺就像是面對面開復老師對我的個人剖析,從為人處世,精神追求,到大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深入細致地教誨,正如導師般不倦。
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文中,開復老師提到了堅持誠信正直。捫心自問,我是否是一個那樣的人,我覺的做的不夠。從誠信來說,基本的誠信莫不是言行如一,從正直來說,莫不是堅持道德,也許并不準確,但從這樣的理解來說,不論是背后討論別人缺點,對他人不坦誠,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身上存在的也不少。“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遍_復老師是這樣說的,我像我也該如是去做,做一個誠信正直的人。第二封信(從優(yōu)秀到卓越),歸結(jié)起來就是,挑戰(zhàn)自我,永無止境。這讓我想起,學辦旁邊考研自習室里寫的一句話:“筆耕書上除勤奮無他,舟行學海有志遠領(lǐng)航”,單純地從學習方面來說,很勵志,當然,萬千汗水的奮斗,也許才能得到一滴清泉,這中間支撐的,就是夢想。
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這是健康的必要元素。
第六封信(選擇的智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的姑婆,一生從來沒穿過合腳的鞋子,常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晚輩如果問她,她就說:“大小鞋都一個價,為什么不拿大的?”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姑婆”,不思學習,卻偏愛買一大堆書,把書架收拾的很干凈,但一摞一摞的書,不僅一塵不染,更是連指紋也不沾。沒思想的作家,卻偏愛寫厚重苦澀的作品。選擇是成功的開始,當選擇正確的時候,成功也會初見端倪,但選擇不正確,卻是要多走些彎路,多吃些出頭的。無論買什么樣的鞋子,合腳最重要,無論追求什么,都應該認真抉擇。
第七封信(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7中人才),創(chuàng)新實踐者、跨領(lǐng)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溝通者。積極主動者、樂觀向上者,開復老師所描述的人才,并不是專業(yè)或是領(lǐng)域的優(yōu)秀,而是性格優(yōu)秀,這就會讓人反思,怎樣才能在自己的領(lǐng)域中做出成就呢?努力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這才是該走的道路。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自己的路,還需要自己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