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提高閱讀質(zhì)量和思維深度的一種有效方式。寫讀后感時,要堅持真實性和獨特性,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觀察力。共享一些值得一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感。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一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回、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了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欲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jié)。我吃驚了,為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布的小童養(yǎng)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雞、一條狗、一件家俱,婆婆認為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為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著“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眾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復復,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shù)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卷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了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二
之前,讀書漂流發(fā)了《呼蘭河傳》這本書,一聽書名,我的興趣頓時全無,可仔細一看,呀!是蕭紅的作品,我那興趣又"跑"了回來。因為我覺得蕭紅的作品都很生動。
這些人真是迷信,好好的一個大活人,硬是被折騰死了,還花了不少的錢,真是"一舉兩得"呀!不僅當時迷信,就是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迷信。
有一次,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元錢上印著字,便問了鄰居姐姐,她說那是"法*功",都是些騙人的迷信。為此,鄰居姐姐還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學習特別特別好的姐姐,以很高的高考分數(shù)被一所著名大學錄取,但她媽媽卻信封"法*功",一直堅信人死后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那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沒有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一個世界。于是,她拉著他的女兒在天安門廣場前自焚了,女兒被燒死了,而她卻燒成了重傷!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大家千萬不要迷信,否則是害人又害己呀!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三
在一個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窗外細雨綿綿,我的心情由天氣變得很沉重。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四
閱讀時長約一個月的《呼蘭河傳》終于結束了。我將它歸類于我的20xx年讀書記錄中,它是我20xx年讀的最后一本書。我本來準備20xx年讀50部書,我高估了我的閱讀能力,不過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讀書記錄居然和20xx年的讀書記錄一樣,都是32部。不甘,但是覺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紅書上刷到別人在客廳做了一面書墻,真的很心動,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書墻。
下面開始《呼蘭河傳》的讀后感,只寫自己在讀的時候產(chǎn)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寫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時,突然發(fā)現(xiàn),這些場景其實都很無聊呀,為什么我還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筆太好了吧,將原本無聊的東西寫的溫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歡娘娘廟塑像的描寫,將塑像背后隱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盡致?!皽仨樢膊皇窃鯓觾?yōu)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結果。甚或是招打的緣由”。
拴車的那家乍一看還以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結果在團圓媳婦來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將一個好好的孩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懷疑從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馮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兒子,別人都在議論他要怎樣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們一家的,有同情他們一家的,我看到這里的時候都覺得這日子過不下去了,但是馮歪嘴子沒有將他們的話放在心上,依然過著自己的生活,結果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懷了二胎,從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漸漸的對他們尊重起來。后來老婆難產(chǎn)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兒子和剛出生的小兒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難,鄰居們又開始揣測馮歪嘴子還能不能活下去,但是馮歪嘴子還是沒有讓別人的話打擾到自己的生活,他還要繼續(xù)活下去,他會為大兒子的懂事感動,也會為小兒子的長大變化重燃生活的希望,無論在別人眼里他們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絕望,他始終都在過著自己的生活。這個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啟發(fā)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讓別人的言語影響到自己的判斷。保持初心,向著目標走下去。
至此呼倫河傳完,講風土人情,講自己的故事,講鄰居的故事。我原本以為回憶都是溫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節(jié)的開頭那樣“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讀出了荒涼,愚昧,還有一點點的有趣。讀出了主人公靈活的頭腦,明亮的眼睛,自由的靈魂,可愛的童年。她讓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騙她,在這件事情中,我發(fā)覺主人公實在有著堅實的靈魂,清晰的頭腦,我很受啟發(fā),以后的時光里時常提醒自己不再是個小孩子,而是一個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過去到空間上更廣闊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廣闊的世界增長見識。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五
《呼蘭河傳》的故事有趣又生動,寂寞又傷心。這本書講的是作者蕭紅小時候的故事,展現(xiàn)出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悠閑和自由,讓人看著很舒適。
蕭紅小時候喜歡在家里的后大院玩,那里長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一些小蟲自由地生活著。蕭紅最喜歡祖父,她和祖父在后面的菜園院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蕭紅喜歡幫祖父“干活”,但其實她只是在瞎鬧。比如,蕭紅看見祖父在澆菜,她也來澆,但她只是往天上一拋,還大喊“下雨啦!下雨啦!”祖父看到她這樣也沒有批評她,只是和她一起笑。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喜歡在公園的草地上爬過來爬過去,還喜歡在上面翻滾,弄得身上都是泥。而媽媽看到我這么活潑快樂,也跟著笑起來。
蕭紅的祖父是一位慈祥、善良、有耐心的老人。蕭紅晚上睡不著,祖父就和她一起念詩,念了一首又一首,因為當時沒有課本,祖父說一句,蕭紅就跟著說一句,祖父教了一首詩,蕭紅就跟著背了一首詩。但是這樣背詩,蕭紅并不明白這首詩是什么意思,祖父就會一點一點地跟蕭紅講解詩意,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
蕭紅的祖父讓我想起了我的祖父。在我小時候祖父也教我讀了很多的詩。他讀得很傳神,我很快就被吸引了,就這樣我背了很多的古詩,我很快樂,祖父也很快樂,高興得胡須都要動起來了。
《呼蘭河傳》里蕭紅雖然只寫到了祖父去世,但我相信她一定還有很多的故事,希望我們都能去看一看。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六
《呼蘭河傳》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她于1942年初因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歲,在最好的年華消失匿跡。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故鄉(xiāng)呼蘭河為背景而撰寫的一本回憶小說,全書描繪了蕭紅在呼蘭河這個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說講述了二十世紀初的鄉(xiāng)村故事,有新奇,有難忘,有感人,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濃濃的農(nóng)家風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養(yǎng)媳、小馬、租戶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靈魂,這些人物在書中的組合、牽連將生活、人心、社會描繪得極為深刻。更為重要的是:蕭紅以呼蘭河為回憶中心著重描繪了自己的童年世界。盡管那時候有很多很多的缺點——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蕭紅而言又何嘗不是安穩(wěn)、寬松、自在,不受約束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童年世界,蕭紅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書里反復提到家里的后花園、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發(fā)達的那時候,大概關于家鄉(xiāng)的記憶就是小時候的定格,不會再有更新。后花園里有花,是黃瓜花與倭瓜花;有樹,大榆樹與櫻桃樹;有蝴蝶、有螞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這個花園的熱鬧。大概這個后花園就像是是蕭紅小時候的游樂場,不知道替她打發(fā)了多少無聊的時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廂房。更重要的是,這屋子他們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親的躺箱,里面有花絲線、有香荷包,這是獨屬于她的玩具。街上有個泥坑,下雨總是積水。積水里有人摔過跤,有豬淹死過,這積水帶來了很多茶余飯后的談資。
祖父是慈祥的,會帶著孫女在后花園里玩,會鏟地,會讓孫女趴在背上撒嬌;會講故事,會背詩;祖父還帶著淳樸與善良,把房子給人住,或者讓馮歪嘴子帶點吃的回家。小團圓媳婦是外地來的,曾經(jīng)在井邊說過幾句話,而她卻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種“治療”,最終走向死亡??粗@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這樣死去,大概給小時候的蕭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于死亡,也關于當時的環(huán)境。有二爺與馮歪嘴子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二爺渾渾噩噩的過著生活,從東家或者別處偷一點東西去賣,一天重復一天。馮歪嘴子卻在嘲笑譏諷中努力,對生活露出滿足的笑?!坝谑撬粘5鼗钤谑澜缟?,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這些人是小時候記憶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蕭紅一定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什么,是祖父教過的詩句,還是小團圓媳婦那句“回家去”,或者是馮歪嘴子在嘲笑中堅強的活著。
這就是蕭紅記憶中的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時候,我們有沒有她這種深刻的記憶呢?也許到了我們?nèi)畾q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感悟吧,這部小說在她三十歲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廣為流傳。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七
童年是歡樂的,然而對這個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對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謬的……她就是蕭紅,在那時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觀下,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寫出了帶著淡淡苦澀的《呼蘭河傳》。
蕭紅不只一次在書中說過:“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剛讀時很奇怪,這么大一個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兒荒涼?后來,繼續(xù)往下讀時,從書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話: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響,他越打得激烈,人們越說那聲音凄涼。因為他單單的響音,沒有同調(diào)。我想蕭紅對我們的答復就是這個,她就是一個寂寞的旅者,她看著美麗的風景——祖父、蕭軍、魯迅、端木蕻良一個個消失不見,只剩下她一個獨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個風景(祖父)的消失導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風景逐漸消失則是她對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為第一個風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謬,是因為沒有足夠了解自己,為自己把握良機。世界很美好,卻很荒謬。
堅強起來吧,最美的風景只有自己。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八
學完了蕭紅的《祖父的園子》,應該給學生找到《呼蘭河傳》來看看。可是學校的圖書室沒有,那就上網(wǎng)查查吧。所幸網(wǎng)上有一些節(jié)選。那就打印下來吧!
也許是被她淺顯流暢的文字所吸引,也許是被后花園里的景象所打動,手里拿著稿子竟然放不下來,一口氣看完了。
那個后花園,蕭紅不遺余力不厭其煩地重復著的荒涼的后花園,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實的天地;那些蜂兒蝶兒蛐蛐兒,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著唱著.這七分的真實三分的飄渺,在蕭紅的心中,該是用什么樣的彩絲帶編織成的裂帛.那些蘸著她的臟手印的大個饅頭,那只被罩著眼睛拉磨的毛驢,無不象陳年的米酒,發(fā)酵著她久遠而凄涼的回憶.她的回憶是寂寞而凄涼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門前寫作時,一定時時停下筆來,望著眼前的一棵..大榆樹發(fā)呆,思緒早已飛過樹間的葉子,飛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繩時人們的熱鬧的歡呼,有觀河燈時壯觀的場面,有人們對掉進泥坑子的豬的嬉笑怒罵,還有人們對"李永春的藥店"的你稱我道.惟獨沒有一個貼心的伙伴,沒有.眼淚不覺就掉下來了,稿紙上頓時濕了一大片.伙伴,稍稍稱職一點兒的是祖父,這后花園里唯一開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結出甜美果實的櫻桃樹,給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溫情與愛,也給了她幼稚的心靈以美麗善良的憧憬,雖然她長大以后經(jīng)常不懂得別人的快樂.那個在我腦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樣,他應有著長長的胡須,可以讓我任意編織花樣的胡須.溫情,這帶著遠古回憶色彩的詞眼兒,僅在祖父出場的時刻到來.其他的一切,仿佛都發(fā)生在這個世界,卻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蘭河城里的人大抵是這些:在"黑夜"中擔心地活著又自尊心極強的有二伯;尖刻無聊心眼兒小的老廚子;還有勤懇忠厚愛妻小的馮歪嘴子,唯一出場的女主人公是率真開朗卻被活活燙死的團圓媳婦.呼蘭河的女人們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運.小城仿佛一個封閉廣闊的世界,生活并不單調(diào),可怕的是重復.那幾個粉墨登場的主角定是蕭紅精心挑選的.他們身上重疊著無數(shù)呼蘭河人的影象.他們并沒有太壞的心思,縱使是譏笑嘲諷,也只為打發(fā)這簡單而冗長的時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們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開落的花兒,生命并不是象煙絲一樣節(jié)節(jié)燃燒著那樣漫長,而難測的命運則象無情地吹落了煙蒂上的煙灰.活著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標,而沒有其他的想望,就連想看看城那邊是什么的想法有沒有.因而人們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滿足.沒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絲的好奇的火焰,沒有人的腦海中有懷疑詢問的念頭,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涼.
蕭紅用一種平靜的筆調(diào)來呈現(xiàn)一個平靜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講述著小城自然的生活,難道錯了嗎?我們總認為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理應有著它思想的深度,平鋪直敘的故事一定是欺騙了我們.但我沒有覺得這種筆調(diào)和口吻不好.試想,當一個中年人推開往事的柵欄,用一個不太更事卻又初涉人間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jīng)歷那令人心顫的寂寞的童年時,平靜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洶涌的潮流.靜水流深.蕭紅的內(nèi)心有幾人能真正理會.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九
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蕭紅與她童年的生活地——邊陲小城呼蘭河城之間的往事。那四處彌漫著絕望和荒涼,但是蕭紅依然用一種平和、淡泊的語氣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的悲慘故事。將一切包容著不美好的碎片一一擺出,再細細回味那份“獨有”的童年。文中,祖父的舉動則是給文章增添了許多不一樣的感情色彩,也是蕭紅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抹暖色。
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則是祖父給了蕭紅自由、幸福的童年,允許和其他孩子在園子里嬉戲打鬧,不辭辛苦的給她做烤鴨吃……祖父的愛放飛了蕭紅的天性,即使是在祖母對她的魔鬼般待遇下,她也被祖父暖融融的愛給包圍著。古靈精怪的她跟著祖父學唐詩,學種地,幼小的心靈變得積極向上,甚至充滿著夢幻的色彩,為她以后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基礎。
這一幕幕,作者都用幽默童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蕭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我情不自禁拿自己的童年相比較,我在學習上遇到問題,爸爸媽媽總是會幫助我,引導我解決問題。雖然我的媽媽對我很嚴厲,有次考得不好還對我大發(fā)雷霆,我嚇得低著頭也不敢抬,只是眼淚往下掉。爸爸就把我拉到一旁說出去走走吧,在路上也給我聊了很多心里話,說媽媽嚴厲也是為你好,只想讓你的學習更加努力,經(jīng)過爸爸的一番開導,我也釋放了許多壓力,也不再埋怨媽媽的兇了。我想到,平時生活中不管媽媽多嚴厲,爸爸工作多忙,但他們對我的關愛從未缺少,閑暇之余會帶我一起去圖書館看各種書籍,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明白了勤學苦練,積極向上的人生多么重要。
“爺爺,這不是一樣的嗎?”“傻孩子,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泵棵孔x到文中這一幕,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仿佛看到園子里那對慈愛的祖父和天真的女孩。我知道,最后蕭紅的命運悲慘,也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忘不了這美好的畫卷。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童年在作者的筆下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童年,如同一幅五顏六色的畫,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一杯濃濃的咖啡,又苦又甜,暖進你的心窩。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家人的關心和疼愛,周圍人的鼓勵和支持,一切的美好事物……這難道不是老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嗎?時光老人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偷偷溜走,童年只有一次,我們要加倍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
偶然間一次書店閑逛,看到《呼蘭河傳》,一種思鄉(xiāng)之感油然而生。雖然家鄉(xiāng)并不是呼蘭,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斷擴大化,甚至到達整個東北三省。我想這就是一種“鄉(xiāng)愁”吧。對于作者蕭紅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爾濱有一個叫做蕭紅中學的學校。其余,一無所知。帶著鄉(xiāng)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時間去閱讀它,我想對于小說或是鄉(xiāng)愁都是一種敬畏吧。
初讀此書感觸最深的是書中的語言,極具地方特色,對于家鄉(xiāng)人來說這是最好的鄉(xiāng)愁回應。書中“你多咱來的”、“怪好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等詞匯是這個地區(qū)的人慣用的,親切感讓你很快融入小說中,好似你也在呼蘭河畔,忘卻了真實的年齡,忘卻了身在異方,正以第三視角觀看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劇。語言是溝通的靈魂,地方語言是維系地方群體的有力紐帶。不僅僅是語言,更多的是點滴“小事”。讓你感動,讓你思念兒時家鄉(xiāng)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嚴冬的小鎮(zhèn)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與大地的干裂,都在靜靜的孕育春天的美麗。小鎮(zhèn)并不繁華,卻在作者心中構建的錯綜復雜,人際關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這些都沒有“火燒云”來的那么美麗。說起火燒云,我們都會有一種親切感,因為這是我們小學課文,還記得插圖中那匹丟了尾巴的馬嗎還記得有一對像娘娘廟門前的大石頭獅子嗎人們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會產(chǎn)生強烈的帶入感。仿佛這時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著變幻的火燒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變化。美麗從不缺乏關注者,共鳴是最好的寫作技巧,這便是作者寫作的獨特風格。
關于風格來說,蕭紅的作品更像魯迅先生,事實也是這樣。魯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園,而蕭紅也有自己的大花園,從園里的昆蟲到園中蔬菜都是仔細的,仔細的生長,仔細的快樂,好似萬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樂的生長著,我個性喜歡這樣一段話“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人問它?!痹谒壑?,一切靜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這不就是魯迅先生的百草園的故事嗎我想蕭紅是深受魯迅先生的影響的,但又不同,一種自由的精神貫穿她的始終。
關于精神,我想蕭紅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沒有人會過多的關注她,愛護她,只有她的祖父。疼愛她、關心她、維護她。祖父與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離開了家鄉(xiāng),遠走他方,去追尋真理與自由。她是悲慘的,也是幸運的,更是不朽的。
《呼蘭河傳》是我看過的最顯真情,最思念家鄉(xiāng),最樸實無華的,最讓人難忘的。也許我們都有一種帶入感極強的鄉(xiāng)愁,一句話,一個故事,或是一句鄉(xiāng)音,都會讓你勾起家鄉(xiāng)回憶?;貞浭羌儍舻模翢o雜質(zhì),干凈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逗籼m河傳》給予的正是這些。愿完美常駐心間。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一
在作者平淡如水的敘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還有灰色的人生。在這本書前面描寫出了呼蘭河這小城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這兒的人們愚鈍、麻木、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狀態(tài)和灰色的生活,他們沒有夢想,沒有追求,只是淡淡的活著,淡淡的離開,讓人覺得似乎少了點什么。
生活在呼蘭河畔的人們,他們的腦子里充滿了迷信,他們認為人應該順應天意,順意社會,但是天意到底是什么呢?他們是那么愚昧無知,那么的封建,在無形中竟成了劊子手。這才是多么的可悲啊。其中最大的悲劇就莫過于小團圓媳婦的死。他才十二歲啊,本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卻過早的被賣給胡家做童養(yǎng)媳。明明是一個健康的小女孩,卻因為愛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給她一個下馬威:用皮鞭抽她,用燒紅鐵烙她的腳心……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以為,這樣打她是為了她好,但最終卻因為“好心”幫她治病的婆婆而喪失了生命。我們到底該責備誰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無法意識是自己做錯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背景,才會發(fā)生那樣的悲劇。
在這里,呼蘭河不再僅僅是只是呼蘭河,而是在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因為迷信、愚昧、無知,上演著一出出悲劇……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蘭河成了當時全中國的寫照。
這部作品在思想上繼承了魯迅對中國人民性質(zhì)的剖析與批判;在語言上,文字娓娓道來,樸實清新,沉郁感傷。被越來越多的后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后對國民心態(tài)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關于書,呼蘭河留給作者的,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雖然沒有美好的故事,但處處都是故事,我希望你能買一本回家看一看。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二
或許,一部好的作品,讀過去,既能喚起共鳴,又能有所啟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還是人性之美。
選讀部分從第三章開始,一上來就寫,“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這里,我寫了第一條筆記:在我兩歲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對他沒什么印象。不過聽說,祖父一直希望母親生個男孩,可沒想到又生了個女孩,他很不高興。也不疼我。
不知為何,讀書的時候,總無意識地從他人的作品中反觀自己,喜歡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再往下,出場的就是大花園了。
關于花園里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筆墨。每一個很日常很細小的故事,從作者的筆下寫出來,都特別得有詩意,有靈性,能夠很清晰地體會到兒童對于自然世界的獨特認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圓胖胖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毕嘈琶鄯?,大家都見過,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的樣子,大家也都見過,但很少有人去描寫蜜蜂停在花朵上去采蜜的瞬間,還能比喻得這么形象精辟。
蕭紅的文字,雖簡卻極富感染力。寫與祖父在花園的歡樂時光時,將小孩的淘氣與俏皮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超有畫面感和代入感,讀過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彷佛自己親眼看見,她和祖父在花園里玩,親耳聽到了那滿天飛的歡聲笑語...
比如這段,“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真是一個典型的跟屁蟲啊!好在祖父給了百分百的愛。
讀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來姐姐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才兩歲的小灝灝,也是如此。記得有一次,姐姐帶了一個兔耳朵發(fā)飾,結果灝灝看見之后,嘴里不停地嘟囔,“媽媽戴兔兔,灝灝也要戴兔兔”,讓人哭笑不得。
也只有取材于真實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寫與講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小孩對一些事情的喜惡緣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詩的時候,文中的“我”,姑且稱為小蕭紅吧,很喜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詩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黃梨是很好吃的”,當她知道詩里的“黃鸝”是兩個鳥時,就“不喜歡了”。相信這個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這里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們的心思哦!
再比如,沒有玩伴的小蕭紅,終于認識了一個親戚家的小伙伴時,特別開心。但當發(fā)現(xiàn)他也知道花園里的一切時,立馬就不喜歡了。因為,在她的小心靈里,祖父和花園,都是只屬于她自己一個人的。當聽到那小伙伴前年來的時候還給自己帶了禮物,立馬又擯棄前嫌,一塊兒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陰晴不定,再真實不過了。
小蕭紅不喜歡她的祖母。說來說去,是因為太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里,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凈的窗戶紙,祖母越氣,她越得意,結果最終被有潔癖的祖母用針扎了手指。說實話,小孩太調(diào)皮的話,大人厭煩也屬正常,不過,但真能做到用針扎人手指的,除了《還珠格格》里的容嬤嬤,我還真是頭一回聽聞。
可以說,祖父和后園,承包了小蕭紅的整個童年。無數(shù)的歡樂,無數(shù)的記憶,都永遠地留在那片可愛的土地上。
當然,后園被冰雪封上之后,小蕭紅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塵封已久的儲藏室。
用她的話來說,“這里邊是無窮無盡地什么都有,這里邊的寶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東西,使我感到這世界上的東西怎么這樣多!且樣樣好玩,樣樣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綠顏料,可以到處畫著玩的觀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煙袋點著的圓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鐵塊,差點被土匪劫財去的葡蔓藤手鐲...,每一樣,都讓小蕭紅驚嘆不已,可以興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厭了,弄換了,就再去搬。
她樂此不疲地從儲藏室里翻出來的寶貝,偶爾也會勾起祖父祖母的慨嘆。那是多少年前的了,從哪里得來的,又都送了什么人,祖父祖母有時也都說不清。
為小蕭紅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除了花和儲藏室,還有祖母的離世。很多小孩,對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蕭紅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為祖母的離世,她才有機會去到之前從未去過的地方。“他們帶我到糧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時竟把我?guī)У浇稚?,已?jīng)離開家了,不是跟著家人一起,我是從來沒有走過這樣遠”。也是從那之后,她開始想,“是不是將來我一個人也可以走的很遠?”,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雖然孩子的視角里滿是歡樂,但是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在小蕭紅的成長過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總是愿意陪她玩。
若只跟讀故事一樣讀過去倒也罷,但若把自己當成那個小姑娘,設身處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獲!
即便生活很難,作者筆下的世界,依然很美。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三
呼蘭河是北方的一座小城。當它被嚴寒籠罩時,出行的人們就會窘態(tài)百出。賣豆腐的人一不小心,盛豆腐的方木盤就被凍在地上了。賣饅頭的老頭兒走在街上,時不時就會摔一跤。饅頭就從推車上滾了下來,旁邊的人就趁機拿走了幾個。
小城十字街聚集了呼蘭河的精華,雖不繁華卻稱得上熱鬧。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yī)生。
在東二道街上,有一個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時不時就要悶死動物。無論誰從這里過,難免要費一些周折。在城里,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那泥坑又悶死狗了?!敝惖脑?。
雖然那個大泥坑經(jīng)常給呼蘭河的人們制造麻煩,但人們寧愿與它斗智斗勇,也不愿把它填平。人一旦習慣于一種無所謂好壞的狀態(tài),就很有可能陷入麻木的泥潭。有時候,我們只有敢于跳出慣有的思維,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和意義。
在呼蘭河,豆腐是一種特別可口的食物。人們都很歡迎賣豆腐的,小孩子也想開個豆腐坊,因為那樣就能自由自在地吃豆腐了。
豆腐不但是人人都想吃的東西,更是呼蘭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會有一些意料外的坎坷或磨難,只要我們樂觀面對,總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呼蘭河的人們就是在這樣看似平凡又充滿趣味的生活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四
蒼涼中蘊含熱情,歌頌時不忘批判,這是一幅舊中國東北小縣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風情圖,更是濃縮了的20世紀初舊中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辛酸與苦澀,無奈與掙扎,苦痛與麻木,愚昧與可笑。《呼蘭河傳》飽含了女作者的血淚,用回憶性的文字為我們展開了一幀真實無比卻又生動形象的舊中國東北人民的命運畫卷。寫這部小說的原因是:"只因為他們充滿了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那里了。"寫得之所以深刻、真實,是因為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為太過于熟悉,之所以太過于熟悉,是因為這些往事早已經(jīng)刻進了腦海里,揮之不去,掃之不去,趕之不去,轟之不去。
盡管她寫起來似乎很得心應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讀起來卻頗感勞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讀起來不是那么簡便,雖說寫得很流暢、平實,資料很樸實、充實、真實,可是小說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斷的敲擊著我的內(nèi)心,使我的心為之打動,為之感動,為之顫動,為之激動。蕭紅用寫散文的筆法來寫小說,并且還是這種鄉(xiāng)土題材的小說,讀起來令人絲毫感覺不到有隔閡,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親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這個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盡她的父母皆在她身邊,可是父母的愛對她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父親的暴躁,母親的冷漠,奶奶的兇悍,這些家人的愛她基本上已經(jīng)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愛,這愛從她一出生就伴隨著她,直至十幾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遠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樂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齊,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異常是在他們家里的園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憶。這個園子里,有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爺爺種菜她也種,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討好,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雖然如此,但他們都得到了千金難買的東西——歡樂。在園子里的這段童年記憶是刻骨銘心的,也是頗讓人難以忘懷的,寫得很投入,很不錯,已被選入小學課本。在這個園子里,她慢慢長大,爺爺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親、可愛、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對她的漠視,祖母對她的兇狠,祖父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對她很熱情,天天與她玩,有好吃的給她吃,有好玩的給她玩,想著法子逗她玩,教她識字,讀詩,認識事物。她也喜歡和這個老爺爺開玩笑,用玩笑來愉悅彼此的心境。祖父還是個很正直的人,見胡家的團圓媳婦幾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說:"好好的孩子快讓他們捉弄死了。"并且還決定讓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給這樣的人家。馮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沒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讓出了一間房子讓他們住。由此可見,祖父是個對外人也很熱心的人,與其他一味壓榨盤剝農(nóng)民的地主還是有所不一樣的。
蕭紅用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用一個孩子的語氣來敘述這些個故事,用一個孩子的獨特方式來解讀這些問題,雖不免幼稚,甚至異想天開,畢竟童言無忌,說出了許多的"大人"說不出來的真話,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對這方土地愛的執(zhí)著,愛的深沉,愛的無法自拔,所以下起筆來很容易,寫下的東西很厚重,很耐讀。聯(lián)系到作者苦難的一生,再來讀這些文字,心中翻騰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苦痛,是無奈,是唏噓,還有在淚水里浸泡許久的溫暖。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五
假期我讀起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開始的時候,只覺得平鋪直敘地描繪作者家里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些瑣碎。而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愈發(fā)覺出它的特別之處。
看著作者小時候的身影,我仿佛回想到了小時候的我自己。本書里的作者天真無邪,生活處處充滿了童趣,讓我認識了一個純真無邪的“小蕭紅”。本文的地點是呼蘭河城,這是一個封建城市,里面的人貪圖名利,卑鄙無恥,整天過著平淡的生活,顯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隨作者的腳步,我也走進了這個封建落后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處張燈結彩,賣糖的人面帶微笑,到處招攬顧客,生怕自己的糖賣不出去。賣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親睞,不費吹灰之力就賣了四五塊,生意興隆,一眨眼,一車豆腐就被顧客一掃而空,賣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著車揚長而去。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了,這肯定是過節(jié)時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無幾,只有幾個小孩你追我趕,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無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門緊閉,像是城里來了強盜似的,顯得整個城十分凄涼,死氣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后花園里澆花,作者也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面。祖父拿出水壺,將花園里的花澆了個遍,而作者則依葫蘆畫瓢,四處亂澆,玩累了,作者便癱坐在草地上,漫不經(jīng)心地玩弄著狗尾巴草,東張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著去追,追累了,便停下來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體力像源泉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呼蘭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小城,祖父的花園就是她的娛樂場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園里嬉戲打鬧,一玩就是幾個鐘頭,樂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寫這個令她十分快樂的花園,從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對外祖父深深的喜愛,也反襯出她對祖父的思念之情,讓我很受感動,仿佛身臨那個童話般的美麗花園。
作者用高超的寫作技巧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小團圓媳婦了,她和蕭紅一樣大,才十二歲,卻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小團圓媳婦身體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氣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導致性格開朗的她發(fā)生了三百六十度的驚天變化,她開始變得茶飯不思,變得孤僻,家人都說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錢,比如跳大神,就是幾個漢子在臺子上裝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個老巫師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左鄰右舍的的人都來看熱鬧,覺得很新奇,巫師在臺上像變魔術似的變來變?nèi)?,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這些還是無濟于事,小團圓媳婦最后死了,真是令人感到萬分惋惜。
讀完《呼蘭河傳》,我不禁感嘆時間的千變?nèi)f化。它的腳步飛快,帶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斕的童年里,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們都體驗過了,而現(xiàn)在,我們應該正視前方,懷著美好的憧憬,在接下來的大好時光中勇往直前,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在自己的光輝歲月里一站到底!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六
《呼蘭河傳》有一點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個故事之間是分開的、各成一體,這是我想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讀下去的原因,就像讀故事書一樣有趣,也許就是這種吸引力是我開始了閱讀。
第一個畫面就反映了人們的無知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我想大家第一個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們的想法卻五花八門,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說拆墻,種樹,卻沒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會的畫面,平靜的描述把我們帶到了呼蘭河一個并不繁華的小城,呼蘭河傳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看完這本書我真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著那些所謂的驅妖道具在哪兒瞎擺弄。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兒的人真的很善良,但為什么就拋不開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許在他們的思想里只有順應天意吧,這難道不是她們的悲哀嗎?看這本書的開頭我感覺十分輕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卻感覺有點沉重!在這里到處可見人們的無知,他們只是因為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發(fā)生,讓我無法評價到底哪個該同情,哪個該痛恨。
這本書也徹底反映了當時的地位的重要,從有二伯來說吧,和書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樣有真名,但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當掌柜的叫他有二爺,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顏開,這是因為他覺得伯,爺這個字地位輩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開始追打他們,這說明他還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實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還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蠟,在別人看來這純粹是滑稽戲,但也說明了他的無奈,這也許是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還有就是他十分平窮致使他的偷竊行為,這是一種可悲的方法,也說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猶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樣:“毛子在街上跑來跑去,那大馬蹄子跑得呱呱地響,我正自己煮面條吃呢……”“殺又怎么樣!不就是一條命嗎?”說明他的勇敢,還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頓而他卻跟個沒事人一樣呢!
這本書不僅形象生動,還有大量的諷刺意義呢。
回憶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違的快樂,也是眾多的讀者得到快樂。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一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回、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了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欲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jié)。我吃驚了,為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布的小童養(yǎng)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雞、一條狗、一件家俱,婆婆認為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為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著“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眾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復復,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shù)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卷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了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二
之前,讀書漂流發(fā)了《呼蘭河傳》這本書,一聽書名,我的興趣頓時全無,可仔細一看,呀!是蕭紅的作品,我那興趣又"跑"了回來。因為我覺得蕭紅的作品都很生動。
這些人真是迷信,好好的一個大活人,硬是被折騰死了,還花了不少的錢,真是"一舉兩得"呀!不僅當時迷信,就是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迷信。
有一次,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一元錢上印著字,便問了鄰居姐姐,她說那是"法*功",都是些騙人的迷信。為此,鄰居姐姐還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學習特別特別好的姐姐,以很高的高考分數(shù)被一所著名大學錄取,但她媽媽卻信封"法*功",一直堅信人死后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那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沒有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一個世界。于是,她拉著他的女兒在天安門廣場前自焚了,女兒被燒死了,而她卻燒成了重傷!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大家千萬不要迷信,否則是害人又害己呀!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三
在一個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窗外細雨綿綿,我的心情由天氣變得很沉重。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四
閱讀時長約一個月的《呼蘭河傳》終于結束了。我將它歸類于我的20xx年讀書記錄中,它是我20xx年讀的最后一本書。我本來準備20xx年讀50部書,我高估了我的閱讀能力,不過神奇的是我20xx年的讀書記錄居然和20xx年的讀書記錄一樣,都是32部。不甘,但是覺得很奇妙。今天在小紅書上刷到別人在客廳做了一面書墻,真的很心動,以后一定也要做一面書墻。
下面開始《呼蘭河傳》的讀后感,只寫自己在讀的時候產(chǎn)生的想法。
第一章都是在描寫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我在看的津津有味的同時,突然發(fā)現(xiàn),這些場景其實都很無聊呀,為什么我還能看的下去呢?大概是作者文筆太好了吧,將原本無聊的東西寫的溫柔又有意思且不乏通透犀利。我最喜歡娘娘廟塑像的描寫,將塑像背后隱藏的人的思想分析的淋漓盡致?!皽仨樢膊皇窃鯓觾?yōu)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結果。甚或是招打的緣由”。
拴車的那家乍一看還以為是母慈子孝、兄弟和睦的良善之家,結果在團圓媳婦來了之后都暴露出魔鬼的一面,竟將一個好好的孩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折磨致死,真可怕,我都懷疑從前的和睦是不是真的。
馮歪嘴子有了老婆有了兒子,別人都在議論他要怎樣生活,能不能活得下去,有嘲笑他們一家的,有同情他們一家的,我看到這里的時候都覺得這日子過不下去了,但是馮歪嘴子沒有將他們的話放在心上,依然過著自己的生活,結果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并且老婆肚子里懷了二胎,從前嘲笑他家的人也漸漸的對他們尊重起來。后來老婆難產(chǎn)死掉,留下尚在幼年的大兒子和剛出生的小兒子,原本正在幸福的一家突然遭逢大難,鄰居們又開始揣測馮歪嘴子還能不能活下去,但是馮歪嘴子還是沒有讓別人的話打擾到自己的生活,他還要繼續(xù)活下去,他會為大兒子的懂事感動,也會為小兒子的長大變化重燃生活的希望,無論在別人眼里他們的生活多么的困苦,絕望,他始終都在過著自己的生活。這個故事使我震撼,有被啟發(fā)到,生活是自己的,不要讓別人的言語影響到自己的判斷。保持初心,向著目標走下去。
至此呼倫河傳完,講風土人情,講自己的故事,講鄰居的故事。我原本以為回憶都是溫情且善良的,但是正如每一小節(jié)的開頭那樣“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讀出了荒涼,愚昧,還有一點點的有趣。讀出了主人公靈活的頭腦,明亮的眼睛,自由的靈魂,可愛的童年。她讓有大伯不要看她小而哄騙她,在這件事情中,我發(fā)覺主人公實在有著堅實的靈魂,清晰的頭腦,我很受啟發(fā),以后的時光里時常提醒自己不再是個小孩子,而是一個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人可以通過去到空間上更廣闊的世界或者精神上更廣闊的世界增長見識。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五
《呼蘭河傳》的故事有趣又生動,寂寞又傷心。這本書講的是作者蕭紅小時候的故事,展現(xiàn)出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悠閑和自由,讓人看著很舒適。
蕭紅小時候喜歡在家里的后大院玩,那里長著各種各樣的蔬菜,一些小蟲自由地生活著。蕭紅最喜歡祖父,她和祖父在后面的菜園院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蕭紅喜歡幫祖父“干活”,但其實她只是在瞎鬧。比如,蕭紅看見祖父在澆菜,她也來澆,但她只是往天上一拋,還大喊“下雨啦!下雨啦!”祖父看到她這樣也沒有批評她,只是和她一起笑。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喜歡在公園的草地上爬過來爬過去,還喜歡在上面翻滾,弄得身上都是泥。而媽媽看到我這么活潑快樂,也跟著笑起來。
蕭紅的祖父是一位慈祥、善良、有耐心的老人。蕭紅晚上睡不著,祖父就和她一起念詩,念了一首又一首,因為當時沒有課本,祖父說一句,蕭紅就跟著說一句,祖父教了一首詩,蕭紅就跟著背了一首詩。但是這樣背詩,蕭紅并不明白這首詩是什么意思,祖父就會一點一點地跟蕭紅講解詩意,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
蕭紅的祖父讓我想起了我的祖父。在我小時候祖父也教我讀了很多的詩。他讀得很傳神,我很快就被吸引了,就這樣我背了很多的古詩,我很快樂,祖父也很快樂,高興得胡須都要動起來了。
《呼蘭河傳》里蕭紅雖然只寫到了祖父去世,但我相信她一定還有很多的故事,希望我們都能去看一看。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六
《呼蘭河傳》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她于1942年初因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歲,在最好的年華消失匿跡。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故鄉(xiāng)呼蘭河為背景而撰寫的一本回憶小說,全書描繪了蕭紅在呼蘭河這個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說講述了二十世紀初的鄉(xiāng)村故事,有新奇,有難忘,有感人,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濃濃的農(nóng)家風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養(yǎng)媳、小馬、租戶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靈魂,這些人物在書中的組合、牽連將生活、人心、社會描繪得極為深刻。更為重要的是:蕭紅以呼蘭河為回憶中心著重描繪了自己的童年世界。盡管那時候有很多很多的缺點——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蕭紅而言又何嘗不是安穩(wěn)、寬松、自在,不受約束的。這是一個美好的童年世界,蕭紅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書里反復提到家里的后花園、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發(fā)達的那時候,大概關于家鄉(xiāng)的記憶就是小時候的定格,不會再有更新。后花園里有花,是黃瓜花與倭瓜花;有樹,大榆樹與櫻桃樹;有蝴蝶、有螞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這個花園的熱鬧。大概這個后花園就像是是蕭紅小時候的游樂場,不知道替她打發(fā)了多少無聊的時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廂房。更重要的是,這屋子他們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親的躺箱,里面有花絲線、有香荷包,這是獨屬于她的玩具。街上有個泥坑,下雨總是積水。積水里有人摔過跤,有豬淹死過,這積水帶來了很多茶余飯后的談資。
祖父是慈祥的,會帶著孫女在后花園里玩,會鏟地,會讓孫女趴在背上撒嬌;會講故事,會背詩;祖父還帶著淳樸與善良,把房子給人住,或者讓馮歪嘴子帶點吃的回家。小團圓媳婦是外地來的,曾經(jīng)在井邊說過幾句話,而她卻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種“治療”,最終走向死亡??粗@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這樣死去,大概給小時候的蕭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于死亡,也關于當時的環(huán)境。有二爺與馮歪嘴子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二爺渾渾噩噩的過著生活,從東家或者別處偷一點東西去賣,一天重復一天。馮歪嘴子卻在嘲笑譏諷中努力,對生活露出滿足的笑?!坝谑撬粘5鼗钤谑澜缟?,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這些人是小時候記憶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蕭紅一定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什么,是祖父教過的詩句,還是小團圓媳婦那句“回家去”,或者是馮歪嘴子在嘲笑中堅強的活著。
這就是蕭紅記憶中的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時候,我們有沒有她這種深刻的記憶呢?也許到了我們?nèi)畾q的時候才會有這種感悟吧,這部小說在她三十歲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廣為流傳。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七
童年是歡樂的,然而對這個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對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謬的……她就是蕭紅,在那時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觀下,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寫出了帶著淡淡苦澀的《呼蘭河傳》。
蕭紅不只一次在書中說過:“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剛讀時很奇怪,這么大一個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兒荒涼?后來,繼續(xù)往下讀時,從書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話: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響,他越打得激烈,人們越說那聲音凄涼。因為他單單的響音,沒有同調(diào)。我想蕭紅對我們的答復就是這個,她就是一個寂寞的旅者,她看著美麗的風景——祖父、蕭軍、魯迅、端木蕻良一個個消失不見,只剩下她一個獨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個風景(祖父)的消失導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風景逐漸消失則是她對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為第一個風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謬,是因為沒有足夠了解自己,為自己把握良機。世界很美好,卻很荒謬。
堅強起來吧,最美的風景只有自己。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八
學完了蕭紅的《祖父的園子》,應該給學生找到《呼蘭河傳》來看看。可是學校的圖書室沒有,那就上網(wǎng)查查吧。所幸網(wǎng)上有一些節(jié)選。那就打印下來吧!
也許是被她淺顯流暢的文字所吸引,也許是被后花園里的景象所打動,手里拿著稿子竟然放不下來,一口氣看完了。
那個后花園,蕭紅不遺余力不厭其煩地重復著的荒涼的后花園,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實的天地;那些蜂兒蝶兒蛐蛐兒,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著唱著.這七分的真實三分的飄渺,在蕭紅的心中,該是用什么樣的彩絲帶編織成的裂帛.那些蘸著她的臟手印的大個饅頭,那只被罩著眼睛拉磨的毛驢,無不象陳年的米酒,發(fā)酵著她久遠而凄涼的回憶.她的回憶是寂寞而凄涼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門前寫作時,一定時時停下筆來,望著眼前的一棵..大榆樹發(fā)呆,思緒早已飛過樹間的葉子,飛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繩時人們的熱鬧的歡呼,有觀河燈時壯觀的場面,有人們對掉進泥坑子的豬的嬉笑怒罵,還有人們對"李永春的藥店"的你稱我道.惟獨沒有一個貼心的伙伴,沒有.眼淚不覺就掉下來了,稿紙上頓時濕了一大片.伙伴,稍稍稱職一點兒的是祖父,這后花園里唯一開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結出甜美果實的櫻桃樹,給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溫情與愛,也給了她幼稚的心靈以美麗善良的憧憬,雖然她長大以后經(jīng)常不懂得別人的快樂.那個在我腦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樣,他應有著長長的胡須,可以讓我任意編織花樣的胡須.溫情,這帶著遠古回憶色彩的詞眼兒,僅在祖父出場的時刻到來.其他的一切,仿佛都發(fā)生在這個世界,卻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蘭河城里的人大抵是這些:在"黑夜"中擔心地活著又自尊心極強的有二伯;尖刻無聊心眼兒小的老廚子;還有勤懇忠厚愛妻小的馮歪嘴子,唯一出場的女主人公是率真開朗卻被活活燙死的團圓媳婦.呼蘭河的女人們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運.小城仿佛一個封閉廣闊的世界,生活并不單調(diào),可怕的是重復.那幾個粉墨登場的主角定是蕭紅精心挑選的.他們身上重疊著無數(shù)呼蘭河人的影象.他們并沒有太壞的心思,縱使是譏笑嘲諷,也只為打發(fā)這簡單而冗長的時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們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開落的花兒,生命并不是象煙絲一樣節(jié)節(jié)燃燒著那樣漫長,而難測的命運則象無情地吹落了煙蒂上的煙灰.活著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標,而沒有其他的想望,就連想看看城那邊是什么的想法有沒有.因而人們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滿足.沒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絲的好奇的火焰,沒有人的腦海中有懷疑詢問的念頭,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涼.
蕭紅用一種平靜的筆調(diào)來呈現(xiàn)一個平靜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講述著小城自然的生活,難道錯了嗎?我們總認為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理應有著它思想的深度,平鋪直敘的故事一定是欺騙了我們.但我沒有覺得這種筆調(diào)和口吻不好.試想,當一個中年人推開往事的柵欄,用一個不太更事卻又初涉人間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jīng)歷那令人心顫的寂寞的童年時,平靜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洶涌的潮流.靜水流深.蕭紅的內(nèi)心有幾人能真正理會.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九
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蕭紅與她童年的生活地——邊陲小城呼蘭河城之間的往事。那四處彌漫著絕望和荒涼,但是蕭紅依然用一種平和、淡泊的語氣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的悲慘故事。將一切包容著不美好的碎片一一擺出,再細細回味那份“獨有”的童年。文中,祖父的舉動則是給文章增添了許多不一樣的感情色彩,也是蕭紅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一抹暖色。
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則是祖父給了蕭紅自由、幸福的童年,允許和其他孩子在園子里嬉戲打鬧,不辭辛苦的給她做烤鴨吃……祖父的愛放飛了蕭紅的天性,即使是在祖母對她的魔鬼般待遇下,她也被祖父暖融融的愛給包圍著。古靈精怪的她跟著祖父學唐詩,學種地,幼小的心靈變得積極向上,甚至充滿著夢幻的色彩,為她以后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基礎。
這一幕幕,作者都用幽默童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蕭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我情不自禁拿自己的童年相比較,我在學習上遇到問題,爸爸媽媽總是會幫助我,引導我解決問題。雖然我的媽媽對我很嚴厲,有次考得不好還對我大發(fā)雷霆,我嚇得低著頭也不敢抬,只是眼淚往下掉。爸爸就把我拉到一旁說出去走走吧,在路上也給我聊了很多心里話,說媽媽嚴厲也是為你好,只想讓你的學習更加努力,經(jīng)過爸爸的一番開導,我也釋放了許多壓力,也不再埋怨媽媽的兇了。我想到,平時生活中不管媽媽多嚴厲,爸爸工作多忙,但他們對我的關愛從未缺少,閑暇之余會帶我一起去圖書館看各種書籍,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明白了勤學苦練,積極向上的人生多么重要。
“爺爺,這不是一樣的嗎?”“傻孩子,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泵棵孔x到文中這一幕,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仿佛看到園子里那對慈愛的祖父和天真的女孩。我知道,最后蕭紅的命運悲慘,也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忘不了這美好的畫卷。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童年在作者的筆下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童年,如同一幅五顏六色的畫,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一杯濃濃的咖啡,又苦又甜,暖進你的心窩。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家人的關心和疼愛,周圍人的鼓勵和支持,一切的美好事物……這難道不是老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嗎?時光老人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偷偷溜走,童年只有一次,我們要加倍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
偶然間一次書店閑逛,看到《呼蘭河傳》,一種思鄉(xiāng)之感油然而生。雖然家鄉(xiāng)并不是呼蘭,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斷擴大化,甚至到達整個東北三省。我想這就是一種“鄉(xiāng)愁”吧。對于作者蕭紅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爾濱有一個叫做蕭紅中學的學校。其余,一無所知。帶著鄉(xiāng)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時間去閱讀它,我想對于小說或是鄉(xiāng)愁都是一種敬畏吧。
初讀此書感觸最深的是書中的語言,極具地方特色,對于家鄉(xiāng)人來說這是最好的鄉(xiāng)愁回應。書中“你多咱來的”、“怪好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等詞匯是這個地區(qū)的人慣用的,親切感讓你很快融入小說中,好似你也在呼蘭河畔,忘卻了真實的年齡,忘卻了身在異方,正以第三視角觀看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劇。語言是溝通的靈魂,地方語言是維系地方群體的有力紐帶。不僅僅是語言,更多的是點滴“小事”。讓你感動,讓你思念兒時家鄉(xiāng)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嚴冬的小鎮(zhèn)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與大地的干裂,都在靜靜的孕育春天的美麗。小鎮(zhèn)并不繁華,卻在作者心中構建的錯綜復雜,人際關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這些都沒有“火燒云”來的那么美麗。說起火燒云,我們都會有一種親切感,因為這是我們小學課文,還記得插圖中那匹丟了尾巴的馬嗎還記得有一對像娘娘廟門前的大石頭獅子嗎人們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會產(chǎn)生強烈的帶入感。仿佛這時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著變幻的火燒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變化。美麗從不缺乏關注者,共鳴是最好的寫作技巧,這便是作者寫作的獨特風格。
關于風格來說,蕭紅的作品更像魯迅先生,事實也是這樣。魯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園,而蕭紅也有自己的大花園,從園里的昆蟲到園中蔬菜都是仔細的,仔細的生長,仔細的快樂,好似萬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樂的生長著,我個性喜歡這樣一段話“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人問它?!痹谒壑?,一切靜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這不就是魯迅先生的百草園的故事嗎我想蕭紅是深受魯迅先生的影響的,但又不同,一種自由的精神貫穿她的始終。
關于精神,我想蕭紅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沒有人會過多的關注她,愛護她,只有她的祖父。疼愛她、關心她、維護她。祖父與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離開了家鄉(xiāng),遠走他方,去追尋真理與自由。她是悲慘的,也是幸運的,更是不朽的。
《呼蘭河傳》是我看過的最顯真情,最思念家鄉(xiāng),最樸實無華的,最讓人難忘的。也許我們都有一種帶入感極強的鄉(xiāng)愁,一句話,一個故事,或是一句鄉(xiāng)音,都會讓你勾起家鄉(xiāng)回憶?;貞浭羌儍舻模翢o雜質(zhì),干凈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逗籼m河傳》給予的正是這些。愿完美常駐心間。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一
在作者平淡如水的敘述中,我仿佛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還有灰色的人生。在這本書前面描寫出了呼蘭河這小城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這兒的人們愚鈍、麻木、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狀態(tài)和灰色的生活,他們沒有夢想,沒有追求,只是淡淡的活著,淡淡的離開,讓人覺得似乎少了點什么。
生活在呼蘭河畔的人們,他們的腦子里充滿了迷信,他們認為人應該順應天意,順意社會,但是天意到底是什么呢?他們是那么愚昧無知,那么的封建,在無形中竟成了劊子手。這才是多么的可悲啊。其中最大的悲劇就莫過于小團圓媳婦的死。他才十二歲啊,本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卻過早的被賣給胡家做童養(yǎng)媳。明明是一個健康的小女孩,卻因為愛笑吃的多,婆婆就要給她一個下馬威:用皮鞭抽她,用燒紅鐵烙她的腳心……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以為,這樣打她是為了她好,但最終卻因為“好心”幫她治病的婆婆而喪失了生命。我們到底該責備誰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無法意識是自己做錯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背景,才會發(fā)生那樣的悲劇。
在這里,呼蘭河不再僅僅是只是呼蘭河,而是在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因為迷信、愚昧、無知,上演著一出出悲劇……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蘭河成了當時全中國的寫照。
這部作品在思想上繼承了魯迅對中國人民性質(zhì)的剖析與批判;在語言上,文字娓娓道來,樸實清新,沉郁感傷。被越來越多的后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后對國民心態(tài)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關于書,呼蘭河留給作者的,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雖然沒有美好的故事,但處處都是故事,我希望你能買一本回家看一看。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二
或許,一部好的作品,讀過去,既能喚起共鳴,又能有所啟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還是人性之美。
選讀部分從第三章開始,一上來就寫,“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住著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這里,我寫了第一條筆記:在我兩歲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對他沒什么印象。不過聽說,祖父一直希望母親生個男孩,可沒想到又生了個女孩,他很不高興。也不疼我。
不知為何,讀書的時候,總無意識地從他人的作品中反觀自己,喜歡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再往下,出場的就是大花園了。
關于花園里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筆墨。每一個很日常很細小的故事,從作者的筆下寫出來,都特別得有詩意,有靈性,能夠很清晰地體會到兒童對于自然世界的獨特認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圓胖胖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毕嘈琶鄯?,大家都見過,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的樣子,大家也都見過,但很少有人去描寫蜜蜂停在花朵上去采蜜的瞬間,還能比喻得這么形象精辟。
蕭紅的文字,雖簡卻極富感染力。寫與祖父在花園的歡樂時光時,將小孩的淘氣與俏皮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超有畫面感和代入感,讀過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彷佛自己親眼看見,她和祖父在花園里玩,親耳聽到了那滿天飛的歡聲笑語...
比如這段,“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真是一個典型的跟屁蟲啊!好在祖父給了百分百的愛。
讀到這里,不由得想起來姐姐分享的一個小故事。才兩歲的小灝灝,也是如此。記得有一次,姐姐帶了一個兔耳朵發(fā)飾,結果灝灝看見之后,嘴里不停地嘟囔,“媽媽戴兔兔,灝灝也要戴兔兔”,讓人哭笑不得。
也只有取材于真實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寫與講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小孩對一些事情的喜惡緣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詩的時候,文中的“我”,姑且稱為小蕭紅吧,很喜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詩寫得有多好,而是因為“黃梨是很好吃的”,當她知道詩里的“黃鸝”是兩個鳥時,就“不喜歡了”。相信這個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這里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們的心思哦!
再比如,沒有玩伴的小蕭紅,終于認識了一個親戚家的小伙伴時,特別開心。但當發(fā)現(xiàn)他也知道花園里的一切時,立馬就不喜歡了。因為,在她的小心靈里,祖父和花園,都是只屬于她自己一個人的。當聽到那小伙伴前年來的時候還給自己帶了禮物,立馬又擯棄前嫌,一塊兒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陰晴不定,再真實不過了。
小蕭紅不喜歡她的祖母。說來說去,是因為太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里,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凈的窗戶紙,祖母越氣,她越得意,結果最終被有潔癖的祖母用針扎了手指。說實話,小孩太調(diào)皮的話,大人厭煩也屬正常,不過,但真能做到用針扎人手指的,除了《還珠格格》里的容嬤嬤,我還真是頭一回聽聞。
可以說,祖父和后園,承包了小蕭紅的整個童年。無數(shù)的歡樂,無數(shù)的記憶,都永遠地留在那片可愛的土地上。
當然,后園被冰雪封上之后,小蕭紅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塵封已久的儲藏室。
用她的話來說,“這里邊是無窮無盡地什么都有,這里邊的寶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東西,使我感到這世界上的東西怎么這樣多!且樣樣好玩,樣樣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綠顏料,可以到處畫著玩的觀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煙袋點著的圓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鐵塊,差點被土匪劫財去的葡蔓藤手鐲...,每一樣,都讓小蕭紅驚嘆不已,可以興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厭了,弄換了,就再去搬。
她樂此不疲地從儲藏室里翻出來的寶貝,偶爾也會勾起祖父祖母的慨嘆。那是多少年前的了,從哪里得來的,又都送了什么人,祖父祖母有時也都說不清。
為小蕭紅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除了花和儲藏室,還有祖母的離世。很多小孩,對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蕭紅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為祖母的離世,她才有機會去到之前從未去過的地方。“他們帶我到糧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時竟把我?guī)У浇稚?,已?jīng)離開家了,不是跟著家人一起,我是從來沒有走過這樣遠”。也是從那之后,她開始想,“是不是將來我一個人也可以走的很遠?”,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這個世界。
雖然孩子的視角里滿是歡樂,但是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在小蕭紅的成長過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總是愿意陪她玩。
若只跟讀故事一樣讀過去倒也罷,但若把自己當成那個小姑娘,設身處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獲!
即便生活很難,作者筆下的世界,依然很美。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三
呼蘭河是北方的一座小城。當它被嚴寒籠罩時,出行的人們就會窘態(tài)百出。賣豆腐的人一不小心,盛豆腐的方木盤就被凍在地上了。賣饅頭的老頭兒走在街上,時不時就會摔一跤。饅頭就從推車上滾了下來,旁邊的人就趁機拿走了幾個。
小城十字街聚集了呼蘭河的精華,雖不繁華卻稱得上熱鬧。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yī)生。
在東二道街上,有一個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時不時就要悶死動物。無論誰從這里過,難免要費一些周折。在城里,經(jīng)常會聽到類似“那泥坑又悶死狗了?!敝惖脑?。
雖然那個大泥坑經(jīng)常給呼蘭河的人們制造麻煩,但人們寧愿與它斗智斗勇,也不愿把它填平。人一旦習慣于一種無所謂好壞的狀態(tài),就很有可能陷入麻木的泥潭。有時候,我們只有敢于跳出慣有的思維,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和意義。
在呼蘭河,豆腐是一種特別可口的食物。人們都很歡迎賣豆腐的,小孩子也想開個豆腐坊,因為那樣就能自由自在地吃豆腐了。
豆腐不但是人人都想吃的東西,更是呼蘭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們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會有一些意料外的坎坷或磨難,只要我們樂觀面對,總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呼蘭河的人們就是在這樣看似平凡又充滿趣味的生活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四
蒼涼中蘊含熱情,歌頌時不忘批判,這是一幅舊中國東北小縣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風情圖,更是濃縮了的20世紀初舊中國下層勞動人民的辛酸與苦澀,無奈與掙扎,苦痛與麻木,愚昧與可笑。《呼蘭河傳》飽含了女作者的血淚,用回憶性的文字為我們展開了一幀真實無比卻又生動形象的舊中國東北人民的命運畫卷。寫這部小說的原因是:"只因為他們充滿了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那里了。"寫得之所以深刻、真實,是因為難以忘記,之所以難以忘記,是因為太過于熟悉,之所以太過于熟悉,是因為這些往事早已經(jīng)刻進了腦海里,揮之不去,掃之不去,趕之不去,轟之不去。
盡管她寫起來似乎很得心應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讀起來卻頗感勞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讀起來不是那么簡便,雖說寫得很流暢、平實,資料很樸實、充實、真實,可是小說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斷的敲擊著我的內(nèi)心,使我的心為之打動,為之感動,為之顫動,為之激動。蕭紅用寫散文的筆法來寫小說,并且還是這種鄉(xiāng)土題材的小說,讀起來令人絲毫感覺不到有隔閡,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親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這個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盡她的父母皆在她身邊,可是父母的愛對她來說是那么的遙不可及。父親的暴躁,母親的冷漠,奶奶的兇悍,這些家人的愛她基本上已經(jīng)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愛,這愛從她一出生就伴隨著她,直至十幾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遠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樂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齊,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異常是在他們家里的園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憶。這個園子里,有各種小動物和植物,爺爺種菜她也種,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討好,勞而無功,白忙活一場。雖然如此,但他們都得到了千金難買的東西——歡樂。在園子里的這段童年記憶是刻骨銘心的,也是頗讓人難以忘懷的,寫得很投入,很不錯,已被選入小學課本。在這個園子里,她慢慢長大,爺爺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親、可愛、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對她的漠視,祖母對她的兇狠,祖父與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對她很熱情,天天與她玩,有好吃的給她吃,有好玩的給她玩,想著法子逗她玩,教她識字,讀詩,認識事物。她也喜歡和這個老爺爺開玩笑,用玩笑來愉悅彼此的心境。祖父還是個很正直的人,見胡家的團圓媳婦幾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說:"好好的孩子快讓他們捉弄死了。"并且還決定讓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給這樣的人家。馮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沒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讓出了一間房子讓他們住。由此可見,祖父是個對外人也很熱心的人,與其他一味壓榨盤剝農(nóng)民的地主還是有所不一樣的。
蕭紅用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用一個孩子的語氣來敘述這些個故事,用一個孩子的獨特方式來解讀這些問題,雖不免幼稚,甚至異想天開,畢竟童言無忌,說出了許多的"大人"說不出來的真話,這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對這方土地愛的執(zhí)著,愛的深沉,愛的無法自拔,所以下起筆來很容易,寫下的東西很厚重,很耐讀。聯(lián)系到作者苦難的一生,再來讀這些文字,心中翻騰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苦痛,是無奈,是唏噓,還有在淚水里浸泡許久的溫暖。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五
假期我讀起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開始的時候,只覺得平鋪直敘地描繪作者家里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些瑣碎。而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愈發(fā)覺出它的特別之處。
看著作者小時候的身影,我仿佛回想到了小時候的我自己。本書里的作者天真無邪,生活處處充滿了童趣,讓我認識了一個純真無邪的“小蕭紅”。本文的地點是呼蘭河城,這是一個封建城市,里面的人貪圖名利,卑鄙無恥,整天過著平淡的生活,顯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隨作者的腳步,我也走進了這個封建落后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處張燈結彩,賣糖的人面帶微笑,到處招攬顧客,生怕自己的糖賣不出去。賣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親睞,不費吹灰之力就賣了四五塊,生意興隆,一眨眼,一車豆腐就被顧客一掃而空,賣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著車揚長而去。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了,這肯定是過節(jié)時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無幾,只有幾個小孩你追我趕,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無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門緊閉,像是城里來了強盜似的,顯得整個城十分凄涼,死氣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后花園里澆花,作者也屁顛屁顛地跟在后面。祖父拿出水壺,將花園里的花澆了個遍,而作者則依葫蘆畫瓢,四處亂澆,玩累了,作者便癱坐在草地上,漫不經(jīng)心地玩弄著狗尾巴草,東張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著去追,追累了,便停下來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體力像源泉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呼蘭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小城,祖父的花園就是她的娛樂場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園里嬉戲打鬧,一玩就是幾個鐘頭,樂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筆墨來寫這個令她十分快樂的花園,從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對外祖父深深的喜愛,也反襯出她對祖父的思念之情,讓我很受感動,仿佛身臨那個童話般的美麗花園。
作者用高超的寫作技巧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小團圓媳婦了,她和蕭紅一樣大,才十二歲,卻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小團圓媳婦身體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氣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導致性格開朗的她發(fā)生了三百六十度的驚天變化,她開始變得茶飯不思,變得孤僻,家人都說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錢,比如跳大神,就是幾個漢子在臺子上裝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個老巫師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左鄰右舍的的人都來看熱鬧,覺得很新奇,巫師在臺上像變魔術似的變來變?nèi)?,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這些還是無濟于事,小團圓媳婦最后死了,真是令人感到萬分惋惜。
讀完《呼蘭河傳》,我不禁感嘆時間的千變?nèi)f化。它的腳步飛快,帶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斕的童年里,有苦也有樂,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們都體驗過了,而現(xiàn)在,我們應該正視前方,懷著美好的憧憬,在接下來的大好時光中勇往直前,不給自己的人生留遺憾,在自己的光輝歲月里一站到底!
呼蘭河傳到頁讀后感篇十六
《呼蘭河傳》有一點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個故事之間是分開的、各成一體,這是我想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讀下去的原因,就像讀故事書一樣有趣,也許就是這種吸引力是我開始了閱讀。
第一個畫面就反映了人們的無知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我想大家第一個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們的想法卻五花八門,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說拆墻,種樹,卻沒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會的畫面,平靜的描述把我們帶到了呼蘭河一個并不繁華的小城,呼蘭河傳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看完這本書我真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著那些所謂的驅妖道具在哪兒瞎擺弄。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兒的人真的很善良,但為什么就拋不開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許在他們的思想里只有順應天意吧,這難道不是她們的悲哀嗎?看這本書的開頭我感覺十分輕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卻感覺有點沉重!在這里到處可見人們的無知,他們只是因為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發(fā)生,讓我無法評價到底哪個該同情,哪個該痛恨。
這本書也徹底反映了當時的地位的重要,從有二伯來說吧,和書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樣有真名,但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當掌柜的叫他有二爺,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顏開,這是因為他覺得伯,爺這個字地位輩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開始追打他們,這說明他還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實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還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蠟,在別人看來這純粹是滑稽戲,但也說明了他的無奈,這也許是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還有就是他十分平窮致使他的偷竊行為,這是一種可悲的方法,也說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猶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樣:“毛子在街上跑來跑去,那大馬蹄子跑得呱呱地響,我正自己煮面條吃呢……”“殺又怎么樣!不就是一條命嗎?”說明他的勇敢,還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頓而他卻跟個沒事人一樣呢!
這本書不僅形象生動,還有大量的諷刺意義呢。
回憶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違的快樂,也是眾多的讀者得到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