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于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的思考和觸動的表達。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認真閱讀并理解書中的內容。這是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從中可以看到不同讀者的不同觀點和思考。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一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二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閑人”。有“鏡湖元自屬閑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閑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閑人”的黃庭堅。
“閑人”顧名思義“清閑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閑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并無實權。整天優(yōu)哉游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閑情雅致。可事實上,蘇東坡的“閑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閑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閑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閑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后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閑”或許對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并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閑適的彼岸。“磨刀不誤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閑。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后,才舍棄了幻化的繁華,回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薄安皇情e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閑人”。只是片刻清閑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三
蘇東坡是一位“閑人”卻又不是。“閑”在他被貶黃州后遠離朝廷,過著艱苦悠閑的生活,不“閑”的是那顆文壇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總是會造就出另一個人,蘇東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萬人景仰,天下無不羨慕之人。他此刻并不是“閑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壇頂峰的詩人,但他這“文人”的生活成為了他自嘲“閑人”的契機,人太過出名便會衍生妒嫉,多虧于古代的獨特性質,“三人成虎”、“人紅是非多”社會輿論壓力下的他卷入了“烏臺詩案”。可正是在這監(jiān)獄中也不忘寫詩給弟弟,就連獄卒都為之親備洗腳水,這無不體現(xiàn)蘇軾的魅力所在,他投身于文學的心是從不閑著的。
被貶黃州,從未有過的生活讓他在逆境中成長,曠達的心境是在無數(shù)次鞭打下形成的,開始你是蘇軾,之后便是蘇東坡。不甘于死亡卻有著頑強的心態(tài)的他自封“東坡居士”,種菜、生活、養(yǎng)田。悠閑地生活洗凈了他疲勞的心,褪下了萬人景仰的光輝,此刻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這顆心卻不因被朝廷貶謫而停止成長,自我深刻反省后的他,反對了自己追求于他人的贊賞,沉溺于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膚淺生活,這次的他并不是乖巧地自我調整,恰是重懇的剖析,就這樣尋求自我的大課題在被貶的時機下邁出了第一步。要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此之前從無一人,在此之后萬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錘煉下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真正的靈魂所在。人始終不可能低著頭走路,他要么倒下,或是站起來勇往直前。他的個性沖破了枷鎖,就像鳥兒沖破殼般,創(chuàng)出了新的世界,這樣強大的沖力塑造了一個不理會嘲弄,洗刷了世俗,擁有著獨特精神的蘇東坡。
他不閑,可以說從不!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夢想,是信仰,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區(qū)別。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活著,才能奏響千古杰作的序章。待到蘇東坡精神養(yǎng)就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真實、自我的蘇東坡,一個追尋自我的勇者,一個擁有從不“閑“著的心的文人。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四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五
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六
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
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是否會想起曾經(jīng)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
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寒寥數(shù)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復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
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但對于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斗角于官海沉浮,舍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巨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里的一處芬芳。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聽他?!靶廊黄鹦小边@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里,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并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七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復制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愿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復陷害忠良。
或許對于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八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于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于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閑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于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里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F(xiàn)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么?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匦绱说难哉Z:“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xiàn)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門吧?!薄昂俸?,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fā)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駐?!笆澜绮⒉蝗鄙倜?,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BR>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九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一個平靜的夜,月如鉤。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籠罩,月影斑駁,像一幅潑墨山水畫。你,今夜無眠,輾轉反側,思緒萬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軌跡,一行行向遠方舒展開去,當思想的卷軸翻到“烏臺詩案”,你的心終于無法釋懷。柔和的月光順著窗,爬過書房,透過潔白的宣紙,躍上床沿,照著一個無眠的人。見到這皎潔的月色,你如見到多年未見的故友,甚是歡喜。
謫居黃州的日子,生活在這鄉(xiāng)野里,有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賜,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煩躁一下子稀釋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輕輕推開門。夜已深,天空像水浸過一般透明,遠處偶爾有幾只秋蟲在草叢里竊竊私語。
不知不覺,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門前停下。你輕輕地推開門,慢慢走進去。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他鄉(xiāng),卻可以在這里共同領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彎,慢慢地走向懷民,幽幽地說道:“懷民兄,有雅趣一起賞月嗎?”懷民抬起頭,笑著應道:“正合吾意?!?BR> 歲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風吹散;而有些事卻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還朝服在身,與弟弟蘇轍剛入仕途,有著大好的前程,三十幾歲正是干大事業(yè)的時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氣風發(fā)與變法者針鋒相對,你將仕途和榮辱看得很輕;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詩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們妒你才學,曲解詩文,竭盡各種打擊之能事。你是一個剛烈的斗士,你不拒絕戰(zhàn)斗,但是讓你氣不過的是,你輸給了一群小人,他們用心眼和伎倆戰(zhàn)勝了你。
一切像過眼云煙,昔日的浮華慢慢地向時間和記憶深處沉淀?;氐浆F(xiàn)實中,也許這樣更好,更有時間和心緒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懷民在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時此刻,你詩興盎然,完全被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靜靜地流淌到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積滿了一層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邊觀景,那水中一叢叢、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隨著水的漣漪輕輕地招搖,還有幾只魚兒興致勃勃地游來游去。抬眼處,懷民靜靜地看著你,兩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撥開了你的襟懷,點燃一個詩人沉睡的靈感,把你從生活的煩憂中拔了出來。你在問懷民,被貶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須盡歡悅,別辜負了美好風光;你在問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景更美,你就是這江山的主人,誰也無權干擾。
那一剎間,你完成了心靈的頓悟和升華:生活是殘酷的,它拿走了功名、榮耀、政見,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又是公正的,它給了你孤獨中的深思,讓你成了閑人,卻給了你一輪朗月,讓你的心靈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靜。
人生何處望逍遙,此時,你正逍遙!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里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閑,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于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于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么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盡管現(xiàn)在的黑暗已經(jīng)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盡管現(xiàn)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后,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占領,直到最后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一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熟悉課文。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課文。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幻燈展示相關資料(學生讀)。
1、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3、(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林語堂。
《蘇東坡傳》第16章)。
4、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師表明教學目的和任務。
有味地朗讀。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賞。
四、有味的朗讀(學生齊讀,教師指導,反復四遍)。
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生齊讀。
師:朗讀不夠舒緩,要表達一種閑適之情。我們再試試。
生齊讀。
師:語速過快,讀時仿佛娓娓道來。同學們再讀讀。
生齊讀。
師:有進步,但有點像現(xiàn)代文。文言文怎么讀?有幾個字要讀得較長:念、蓋、但。
同學們再試試。(生齊讀)。
師: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嗎?讀出一點快樂味。哪幾個字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快樂?
生:欣然、相與、亦未寢。
師:好,我們最后來讀一遍。(生齊讀)。
五、有味的分析。
師: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無措)。
師:現(xiàn)在我要為難一下大家。別看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為兩段,也可以分為三段,也可分為四段。你們選一種分一分。
學生認真閱讀思考。(一分多鐘后)。
師:同學們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相與步中庭”這里寫作者邀請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描寫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是抒發(fā)感情。
師:有道理,但你這個會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這里寫作者月夜難以入睡,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邀朋友賞月,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賞月的感受。
師:好的,你的看法與那位同學的看法有點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是敘事,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中庭”邀人賞月。第三段,“庭下如積水空明”到“蓋竹柏影也”是描寫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發(fā)夜游感慨。
師:我很喜歡你的發(fā)言。我提出一個假說,將你的四部分合成兩個部分,你想想再告訴我。
(請生3坐下。)。
師:你們學過《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兩段,一個是故事,一個是議論。《狼》共5個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議論,凡是遇到這樣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分為兩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兩段可以這樣分,第一段,從“元豐六年”到蓋竹柏影也,這是記敘事情經(jīng)過,最后一句是發(fā)表議論。
師: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請把這樣的詞眼讀一遍:
幻燈片展示:
敘事、抒情。
記敘、描寫、抒情。
起、承、轉、合。
六、有味的賞析。
〔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學生思索。師:好的,同學們之間還要繼續(xù)地交流一下。(片刻)。
師:請同學們發(fā)表“課文觀感”
生:我覺得“相與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閑默契之情。
師:很好,謝謝你看得這么細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
師: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fā)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chǎn)生幻覺。
生:“閑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xiàn)在的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xiàn)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生:我認為“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字筆鋒一轉,表達了一種失落之情。
師:這位同學發(fā)言的優(yōu)點在于他運用了術語――筆鋒一轉。
生:――。
師:他看到了一個更深沉的問題,不僅看到了作者的處境,也看到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這也是言之有理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致。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個字表現(xiàn)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游、一景還有一感,這么短的文章卻有著這么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閑人”的意味。
七、小結。
師: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讀背,分析,欣賞。
字號:大中小訂閱。
轉載自http:///。
無限風光在“神品”(1)。
此文全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師在江陰英橋國際學校執(zhí)教了《記承天寺夜游》一課。
余老師課堂教學中結構清晰富有層次的板塊設計,平實中起波瀾的課堂氛圍,形式多樣積累豐富的學生活動,再一次讓所有的聽課師生折服。老師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這是一堂純粹的語文課。
余老師在介紹背景時引用了梁衡對課文的評價:“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笨梢哉f,整堂課的教學是圍繞“《記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這樣的定位逐層逐步地展開的。這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對課文進行神品的一次語文旅游。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評點和欣賞余老師的這節(jié)“神品”教學活動。
1.厚實的背景鋪墊。
我們先回顧一下課堂教學的序曲部分:
老師用四則資料介紹了有關的背景。在每一則資料后面做簡單而適當?shù)慕庹f。這四則資料的內容分別是:
資料1: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資料2: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資料3:
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資料4:
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則資料后,老師解說到:這是作家、學者梁衡先生的評價?!皟奢S精品”都在我們這一冊書里。在學術界,人們認為,《記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個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顯示:神品)(老師板書: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讓我們好好地來品味這篇文章。
背景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助讀資料”的方式一層層地、由淺而深逐漸深入地鋪墊介紹,自然圓潤地導入課文。
穿插作為一種手法,有多種形式和多項作用,所以選擇穿插什么,何時穿插就很有講究了。在開課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引用的助讀資料包括了蘇軾文學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課文的藝術成就。從浩如煙海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中精心遴選了這四則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創(chuàng)意設計,這是在為學生理解課文、理解作者做合適和必要的鋪墊與蓄勢。從所呈現(xiàn)的內容上看,背景資料是很厚實、精恰的。聯(lián)系全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從資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為整堂課的教學線索。相機板書的兩個醒目的大字“神品”更為學習課文創(chuàng)設了特別的氛圍。
2.精細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這節(jié)課的第一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余老師將這一板塊設計為“有味地朗讀”。至于如何“有味”,老師做了這樣四個角度和層次的設計:
有味地朗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讀”的四個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由讀通讀順文章到身心融入課文寧靜的氛圍,最終通過朗讀實現(xiàn)理解人物的復雜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兩個起步階段的朗讀環(huán)節(jié),老師或以示范朗讀或通過直接點撥來進行指導。每一次朗讀都結合具體字詞做很到位的指導。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老師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指導策略進行了調整。
師: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你認為,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開始思考。我們討論后再讀。
這一次的朗讀指導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直接提示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個的朗讀指導變得立體起來,指導的節(jié)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潑的變化。這一次要“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興致”,這樣有深度的雅詞學生不太好把握,老師把難度降低,給學生以臺階——“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這樣,學生的體會就有了抓手。
雖是讓學生尋找“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實際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與解讀,這就巧妙地將朗讀指導與文本理解融為一體。因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讀出作者的心境;對文本的理解是為朗讀服務的,而朗讀又是理解文本的一個媒介、導體,如何處理好這一部分中朗讀與解讀的關系就顯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種程度需要老師事先對文本深入地鉆研,課堂上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維度,因為從教學板塊看,這還是“有味地朗讀”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朗讀指導,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教材的深度研讀。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朗讀,“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余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作者很感慨,但這種感慨的意味我們一時又說不清楚?!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熡懈星槔收b)是啊,這種復雜的情愫好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把它表現(xiàn)出來?,F(xiàn)在請同學們合念一遍,把這四次的朗讀的感受表達出來,注意“蓋”字,有點欣喜的味道,(示范)“蓋——竹柏影也?!薄暗弊忠晕⒌匮娱L一些。
(生再齊讀課文)。
師:真好!我們都已經(jīng)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這也許是蘇軾也沒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這里就順理成章了。
在文章講析前,要學生讀出作者的“復雜的情愫”是很難的。于是在這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上,老師的朗讀指導又有了變化,對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講析。提示學生“蓋”要讀出驚喜,“但”要拖長一些。最后扣住“神品”這一教學線索,“我們都已經(jīng)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再一次給學生強化“神品”的魅力這一意識。
在“有味地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的層次和角度,通過精細的訓練將朗讀的技術指導和藝術指導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會朗讀,朗讀文本與理解文本這兩項任務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實現(xiàn)立體地朗讀和立體地解讀。
無限風光在“神品”(2)。
此文全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3.絕妙的結構分析。
在人教版中,這篇課文雖然只有一個段落,84個字,但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個段落內部的結構確實是那樣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賞這種美,余老師匠心獨運,設計了“變形”這一聽起來很新鮮的環(huán)節(jié)。結構分析這一課堂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令所有聽者驚嘆不已,以為妙絕。
ppt呈現(xiàn):
有味地分析。
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師:下面我們對文章進行“有味地分析”,請你將課文進行變形。課文只有一個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將課文進行變形,要講出道理來。什么是變形呢?(語音強調“變形”二字。)老師先不做解釋。進入課文,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苦苦思索,師巡視。)。
師:我試問一下,你們理解了這個“變形”的意義嗎?需要老師解釋嗎?(語調上揚)生:需要(學生齊聲地說)。
師:那我就太高興了。悄悄地告訴大家,這一篇課文,別看它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重新編排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四個部分。下面請你嘗試一下。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有意“賣關子”,“折磨”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困頓、迷惑,讓他們苦苦地思考,先進入沉思默想的狀態(tài),讓他們先憑感覺去“變形”,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同時,也使課堂教學板塊實現(xiàn)了自然的過渡,由熱鬧的讀轉入平靜的思的階段。課堂教學節(jié)奏和氛圍呈現(xiàn)出動靜結合的特點。
學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時,會產(chǎn)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強烈期待。老師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動性地問“需要老師解釋嗎”,待學生情緒飽滿地回答“需要”后,老師再像偷偷傳授秘籍一樣地“悄悄地告訴大家”,這樣張弛起伏的語言對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學生們來說是很刺激的。老師穿插了一個很小的講析,使學生恍然大悟。這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的語極富表現(xiàn)力。這是教師課堂語言魅力的自然表現(xiàn)。
結構欣賞前,學生的思維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一個起伏過程,尤其是體驗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與清晰的強烈對比,對“變形”自然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發(fā)言踴躍。
從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結構分析,用“變形”來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結構美,這樣的教學手法可謂靈動活潑。
我們來看下面兩小段老師的評點語和小結語。
師:嗯,很好。我們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蘇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為這位同學剛才所說的敘述、描寫、抒情三個部分。原來,這84個字是這樣的有味道。它的組合竟然是這樣有奧妙,可以是一個篇章,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也可以是三個部分、四個部分。這就是神品的力量,這就是它的魅力。
師:分四層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發(fā)展是承;筆鋒一轉,一個特寫鏡頭是轉;合,用抒情議論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敘述描寫,帶給我們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結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內部美妙的結構被老師解讀得如此透徹。惟有這樣的解讀才能夠設計出如此靈動的“變形”創(chuàng)意。變形——一種新穎的結構分析方法。
在結構分析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們領略到了名師對文本的鉆研,同時更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對于學生的作用正如鋪路石、臺階,“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而這一切,均源于老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預測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進行點撥,“授之以漁”。
4.豐美的妙點揣摩。
這篇短文的美點、妙點很多。余老師在第三板塊設計了“有味地欣賞”環(huán)節(jié)。何謂“有味”,如何“欣賞”,老師把“欣賞”具體化,使妙點揣摩呈現(xiàn)出豐滿之美:
“有味地欣賞:請談談自己欣賞到的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學只要表達出自己感悟到的一點之美就可以了?!?BR> 對課文進行欣賞,這一活動會讓學生一下子無從下手。于是老師稍作提示,學生帶著老師的建議“每人只要欣賞一點之美就行了”開始思考,然后與同座位進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這一交流中,共有12人發(fā)言。學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兩人交流,全班交流,學生活動充分。以下是交流的一些內容:
生:我覺得“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橫”一詞寫出了影子的繁密錯綜,很有韻味,又烘襯出了周圍的環(huán)境。
師:好!這個“水”字用得好,本來就可以直接說“藻荇交橫”,但“水中藻荇交橫”給我們一種澄澈的、透明的感覺,而且和前面的“積水空明”照應起來。
生:我要說的是“懷民亦未寢”的“亦”,因為這個“亦”字,顯出了蘇軾和張懷民是心靈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師:兩個都是被貶謫的人,兩個人的心情也許都是很復雜。他品的“亦”比我們起初讀課文時品的“亦”還要深刻些。
生:我要說的是“月色入戶”的“入”字,給人以動感,更加生動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
師:對,一個“入”字用得好。給一個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生:我覺得“蓋竹柏影”的“蓋”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來是竹柏的影子,給人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韻味。
師:她的表達非常好,高雅。這個句子真的是寫得好,沒有直接說竹柏影子透過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樣的漂亮。而是先說庭下像水一樣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點一下,這是竹柏的影子??!一種比較輕微的驚嘆在里面,“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確實寫得好。
生:我覺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寫得美。這句中沒有一個字是寫月亮的,卻給我們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覺。
師:好。這個句子每一個地方都寫了月,都寫了月色,都寫了月色的美麗,但是,他沒有用一個“月”字。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處。
在“有味地欣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能抓住重點字詞進行品味、欣賞,欣賞了字詞、結構、景色、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美,幾乎涵蓋了文章所有的美點。這一點,啟發(fā)我們,只要老師指導得法,學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學生的活動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交流后,老師把課文的美點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內容的豐滿。
美在結構的靈動。
美在月色的描寫。
美在情感的波瀾。
美在“閑人”的意味。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課中小結。老師的小結更顯出這件“神品”從形到神的豐美。六個美點是老師鉆研課文所得出的,老師的功力從這樣的美點提煉中亦自然彰顯。
簡短的84個字,品出那么多的美來,這“品”行為的本身就夠“神”的了,足見余老師對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現(xiàn)出余老師對課堂的調度運籌帷幄、張弛有度的風采。
余老師開課即給課文定位為“神品”,板書的兩個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學生們如何看待這篇課文,更見證著師生的“神品”活動。綜合一節(jié)課的教學看,課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師的教學更是在帶著學生“有味地”神品這件作品。課文作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來已被世人欣賞,余老師的這節(jié)神品教學卻是語文課堂教學這座公園里的一個富有魅力的新景觀。真可謂無限風光在“神品”!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二
月色無聲,灑在地上,在不眠人身上凝成了一道霜。
“多好的月色??!”他在心中默念?!拔抑盀楹螐奈匆娺^呢?”信步出門,皎潔的月光透過還略顯蒼翠的枝葉,將無數(shù)個小亮點印在地上。小小的院落里似天上銀河如滿地星海。夜風掠過,星星們還調皮地眨眼呢!他心中高興起來———如此美景,何處去尋!看著那一輪明月,他思念起了弟弟子由。唉!兄弟兩人本可以在一起談心,現(xiàn)在卻天各一方……可子由也是因我被貶的??!身邊一個知心人也沒有,就算有,我哪里還能再連累他們呢!
月亮躍出樹梢,照亮了遠處的承天寺,他想起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張懷民。
輕叩寺門,懷民將其打開。細細打量,懷民衣冠整齊,并未有睡意。二人真可謂心心相??!兩位貶官,兩個憂國憂民的文人,兩顆火熱的心,在黃州相遇。兩人說笑著步入庭院。
月亮已升得很高了。月光投在山墻包圍的小院里,正如一汪清水,水中隱約有水藻在泛動。原來是寺中種植的青竹與翠柏的影子。二人相視一笑,他高聲吟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恐怕只是少了如我二人這樣的閑人吧!”懷民道:“美景處處有,只有閑下來才看得到吧!”語畢,二人互相撫著背,朗聲大笑。
月色滿地,如萬里鋪雪,他的心,敞亮多了……。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三
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四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五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寢(???)?|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月色皎潔,空靈。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六
上課,同學們好,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新課之前,讓我們先來看幾組資料。
資料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這則資料,告訴我們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資料二: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小人誣陷,獲罪入獄,倍受折磨,險被殺頭,后被貶至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這是一個帶罪的虛職,相當于軟禁和流放。
這則資料,告訴我們在蘇軾中年時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轉折,從此人生一貶再貶。
資料三:
這是大學者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寫的一段話,說的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反而創(chuàng)作出四篇絕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記承天寺夜游》。
資料四:
二、有味道地朗讀。
1、首先請同學們齊讀。
2、剛才的朗讀大家沒讀出這篇絕世佳作的味道來,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讀。
讀出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讀出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好,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領悟,試著有味道地讀文。2)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因為是夜游,所以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那就需要我們語速慢一點,音調低一點,盡量舒緩地讀。
3)此外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夜游地興致。
文中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欣喜一點,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是哪兩個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身賞月的興致)。懷民亦未寢(心有靈犀的喜悅)。4)此外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但這感慨是什么我們還說不清楚,那我們就試著讀出一點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學一起來試著讀出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讀。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深入品讀,解讀文字背后絕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敘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請結合敘事要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蘇軾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漫步賞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敘事中的語句說說你聽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豐六年,說明作者被貶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農(nóng)歷月份,相當于公歷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無景可賞,可還去賞景,說明作者很閑。)。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說明無別的事可做。閑因月光好就起來散步:很閑,有閑情雅趣。
通過剛才對敘事部分的解讀,我們解讀到的卻是復雜情感,總結一下都有哪些: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同好相知的喜悅被貶謫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達觀。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靈之美。
作者與張懷民賞到了什么樣的景致?(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請結合下面一組句子加以體會。a、庭下月光如積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樣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那么空明只是在說景物嗎?從空明一詞中,你還讀出了什么?
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讀到了蘇軾眼中、心中有一個空明澄澈的世界,這是一種禪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頓悟和超脫。所以空明更是在寫蘇軾光明磊落的襟懷。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復雜的情感,作者用了哪個字來高度概括。對,就是閑。下面我們就來品一品作者的閑人情懷。
(三)、品一品情懷中的深沉曠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BR> 1、品讀一個句式何處無……何處無……但少。
何處無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意為到處有和但少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多的是美景,少的卻是賞景的閑人,這話有什么言外之意?惋惜無人賞月,慨嘆世人都為俗務所累。
2、品讀一個詞語。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閑人的含義?
清閑的人;有閑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閑,雖有才華卻抑郁不得志的人。雖不得志卻自我排遣仍曠達樂觀的人。
被貶杭州時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被貶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被貶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南荒絕境他仍笑著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這就是蘇軾,笑看仕途兇險,任他一蓑煙雨的蘇軾??幢M繁華落幕,我自心有所安的蘇軾。通過他的文字,我們解讀到了千古風流人物不可復制的人生。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下課。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一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二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閑人”。有“鏡湖元自屬閑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閑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閑人”的黃庭堅。
“閑人”顧名思義“清閑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閑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并無實權。整天優(yōu)哉游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閑情雅致。可事實上,蘇東坡的“閑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閑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閑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閑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后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閑”或許對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并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閑適的彼岸。“磨刀不誤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閑。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后,才舍棄了幻化的繁華,回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薄安皇情e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閑人”。只是片刻清閑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三
蘇東坡是一位“閑人”卻又不是。“閑”在他被貶黃州后遠離朝廷,過著艱苦悠閑的生活,不“閑”的是那顆文壇宗主的心。
生活的巨大落差總是會造就出另一個人,蘇東坡亦是如此,前生的大文豪,萬人景仰,天下無不羨慕之人。他此刻并不是“閑人”,恰是“文人”是站在文壇頂峰的詩人,但他這“文人”的生活成為了他自嘲“閑人”的契機,人太過出名便會衍生妒嫉,多虧于古代的獨特性質,“三人成虎”、“人紅是非多”社會輿論壓力下的他卷入了“烏臺詩案”。可正是在這監(jiān)獄中也不忘寫詩給弟弟,就連獄卒都為之親備洗腳水,這無不體現(xiàn)蘇軾的魅力所在,他投身于文學的心是從不閑著的。
被貶黃州,從未有過的生活讓他在逆境中成長,曠達的心境是在無數(shù)次鞭打下形成的,開始你是蘇軾,之后便是蘇東坡。不甘于死亡卻有著頑強的心態(tài)的他自封“東坡居士”,種菜、生活、養(yǎng)田。悠閑地生活洗凈了他疲勞的心,褪下了萬人景仰的光輝,此刻只為自己的生存而活。但是他這顆心卻不因被朝廷貶謫而停止成長,自我深刻反省后的他,反對了自己追求于他人的贊賞,沉溺于博得他人的叫好的膚淺生活,這次的他并不是乖巧地自我調整,恰是重懇的剖析,就這樣尋求自我的大課題在被貶的時機下邁出了第一步。要我說,這是難能可貴的,至此之前從無一人,在此之后萬人效仿,正是在不如意的生活的百般錘煉下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真正的靈魂所在。人始終不可能低著頭走路,他要么倒下,或是站起來勇往直前。他的個性沖破了枷鎖,就像鳥兒沖破殼般,創(chuàng)出了新的世界,這樣強大的沖力塑造了一個不理會嘲弄,洗刷了世俗,擁有著獨特精神的蘇東坡。
他不閑,可以說從不!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夢想,是信仰,一個人沒有了信仰,那和死灰有何區(qū)別。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敢于放下面子的活著,才能奏響千古杰作的序章。待到蘇東坡精神養(yǎng)就的那一天,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真實、自我的蘇東坡,一個追尋自我的勇者,一個擁有從不“閑“著的心的文人。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四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五
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六
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
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是否會想起曾經(jīng)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
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寒寥數(shù)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復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
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但對于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斗角于官海沉浮,舍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巨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里的一處芬芳。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聽他?!靶廊黄鹦小边@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里,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并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七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復制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愿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復陷害忠良。
或許對于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八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于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于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閑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于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里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F(xiàn)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么?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匦绱说难哉Z:“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xiàn)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門吧?!薄昂俸?,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fā)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駐?!笆澜绮⒉蝗鄙倜?,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BR>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九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一個平靜的夜,月如鉤。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籠罩,月影斑駁,像一幅潑墨山水畫。你,今夜無眠,輾轉反側,思緒萬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軌跡,一行行向遠方舒展開去,當思想的卷軸翻到“烏臺詩案”,你的心終于無法釋懷。柔和的月光順著窗,爬過書房,透過潔白的宣紙,躍上床沿,照著一個無眠的人。見到這皎潔的月色,你如見到多年未見的故友,甚是歡喜。
謫居黃州的日子,生活在這鄉(xiāng)野里,有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賜,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煩躁一下子稀釋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輕輕推開門。夜已深,天空像水浸過一般透明,遠處偶爾有幾只秋蟲在草叢里竊竊私語。
不知不覺,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門前停下。你輕輕地推開門,慢慢走進去。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他鄉(xiāng),卻可以在這里共同領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彎,慢慢地走向懷民,幽幽地說道:“懷民兄,有雅趣一起賞月嗎?”懷民抬起頭,笑著應道:“正合吾意?!?BR> 歲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風吹散;而有些事卻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還朝服在身,與弟弟蘇轍剛入仕途,有著大好的前程,三十幾歲正是干大事業(yè)的時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氣風發(fā)與變法者針鋒相對,你將仕途和榮辱看得很輕;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詩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們妒你才學,曲解詩文,竭盡各種打擊之能事。你是一個剛烈的斗士,你不拒絕戰(zhàn)斗,但是讓你氣不過的是,你輸給了一群小人,他們用心眼和伎倆戰(zhàn)勝了你。
一切像過眼云煙,昔日的浮華慢慢地向時間和記憶深處沉淀?;氐浆F(xiàn)實中,也許這樣更好,更有時間和心緒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懷民在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時此刻,你詩興盎然,完全被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靜靜地流淌到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積滿了一層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邊觀景,那水中一叢叢、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隨著水的漣漪輕輕地招搖,還有幾只魚兒興致勃勃地游來游去。抬眼處,懷民靜靜地看著你,兩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撥開了你的襟懷,點燃一個詩人沉睡的靈感,把你從生活的煩憂中拔了出來。你在問懷民,被貶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須盡歡悅,別辜負了美好風光;你在問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景更美,你就是這江山的主人,誰也無權干擾。
那一剎間,你完成了心靈的頓悟和升華:生活是殘酷的,它拿走了功名、榮耀、政見,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又是公正的,它給了你孤獨中的深思,讓你成了閑人,卻給了你一輪朗月,讓你的心靈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靜。
人生何處望逍遙,此時,你正逍遙!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里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閑,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于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于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么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盡管現(xiàn)在的黑暗已經(jīng)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盡管現(xiàn)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后,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占領,直到最后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游)。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
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一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熟悉課文。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課文。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幻燈展示相關資料(學生讀)。
1、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3、(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林語堂。
《蘇東坡傳》第16章)。
4、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師表明教學目的和任務。
有味地朗讀。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賞。
四、有味的朗讀(學生齊讀,教師指導,反復四遍)。
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生齊讀。
師:朗讀不夠舒緩,要表達一種閑適之情。我們再試試。
生齊讀。
師:語速過快,讀時仿佛娓娓道來。同學們再讀讀。
生齊讀。
師:有進步,但有點像現(xiàn)代文。文言文怎么讀?有幾個字要讀得較長:念、蓋、但。
同學們再試試。(生齊讀)。
師: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嗎?讀出一點快樂味。哪幾個字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快樂?
生:欣然、相與、亦未寢。
師:好,我們最后來讀一遍。(生齊讀)。
五、有味的分析。
師: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無措)。
師:現(xiàn)在我要為難一下大家。別看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為兩段,也可以分為三段,也可分為四段。你們選一種分一分。
學生認真閱讀思考。(一分多鐘后)。
師:同學們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相與步中庭”這里寫作者邀請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描寫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是抒發(fā)感情。
師:有道理,但你這個會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這里寫作者月夜難以入睡,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邀朋友賞月,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賞月的感受。
師:好的,你的看法與那位同學的看法有點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是敘事,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中庭”邀人賞月。第三段,“庭下如積水空明”到“蓋竹柏影也”是描寫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發(fā)夜游感慨。
師:我很喜歡你的發(fā)言。我提出一個假說,將你的四部分合成兩個部分,你想想再告訴我。
(請生3坐下。)。
師:你們學過《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兩段,一個是故事,一個是議論。《狼》共5個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議論,凡是遇到這樣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分為兩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兩段可以這樣分,第一段,從“元豐六年”到蓋竹柏影也,這是記敘事情經(jīng)過,最后一句是發(fā)表議論。
師: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請把這樣的詞眼讀一遍:
幻燈片展示:
敘事、抒情。
記敘、描寫、抒情。
起、承、轉、合。
六、有味的賞析。
〔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學生思索。師:好的,同學們之間還要繼續(xù)地交流一下。(片刻)。
師:請同學們發(fā)表“課文觀感”
生:我覺得“相與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閑默契之情。
師:很好,謝謝你看得這么細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
師: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fā)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chǎn)生幻覺。
生:“閑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xiàn)在的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xiàn)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生:我認為“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字筆鋒一轉,表達了一種失落之情。
師:這位同學發(fā)言的優(yōu)點在于他運用了術語――筆鋒一轉。
生:――。
師:他看到了一個更深沉的問題,不僅看到了作者的處境,也看到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這也是言之有理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致。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個字表現(xiàn)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游、一景還有一感,這么短的文章卻有著這么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閑人”的意味。
七、小結。
師: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讀背,分析,欣賞。
字號:大中小訂閱。
轉載自http:///。
無限風光在“神品”(1)。
此文全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師在江陰英橋國際學校執(zhí)教了《記承天寺夜游》一課。
余老師課堂教學中結構清晰富有層次的板塊設計,平實中起波瀾的課堂氛圍,形式多樣積累豐富的學生活動,再一次讓所有的聽課師生折服。老師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這是一堂純粹的語文課。
余老師在介紹背景時引用了梁衡對課文的評價:“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笨梢哉f,整堂課的教學是圍繞“《記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這樣的定位逐層逐步地展開的。這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對課文進行神品的一次語文旅游。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評點和欣賞余老師的這節(jié)“神品”教學活動。
1.厚實的背景鋪墊。
我們先回顧一下課堂教學的序曲部分:
老師用四則資料介紹了有關的背景。在每一則資料后面做簡單而適當?shù)慕庹f。這四則資料的內容分別是:
資料1: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資料2: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資料3:
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資料4:
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則資料后,老師解說到:這是作家、學者梁衡先生的評價?!皟奢S精品”都在我們這一冊書里。在學術界,人們認為,《記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個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顯示:神品)(老師板書: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讓我們好好地來品味這篇文章。
背景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助讀資料”的方式一層層地、由淺而深逐漸深入地鋪墊介紹,自然圓潤地導入課文。
穿插作為一種手法,有多種形式和多項作用,所以選擇穿插什么,何時穿插就很有講究了。在開課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引用的助讀資料包括了蘇軾文學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課文的藝術成就。從浩如煙海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中精心遴選了這四則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創(chuàng)意設計,這是在為學生理解課文、理解作者做合適和必要的鋪墊與蓄勢。從所呈現(xiàn)的內容上看,背景資料是很厚實、精恰的。聯(lián)系全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從資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為整堂課的教學線索。相機板書的兩個醒目的大字“神品”更為學習課文創(chuàng)設了特別的氛圍。
2.精細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這節(jié)課的第一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余老師將這一板塊設計為“有味地朗讀”。至于如何“有味”,老師做了這樣四個角度和層次的設計:
有味地朗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讀”的四個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由讀通讀順文章到身心融入課文寧靜的氛圍,最終通過朗讀實現(xiàn)理解人物的復雜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兩個起步階段的朗讀環(huán)節(jié),老師或以示范朗讀或通過直接點撥來進行指導。每一次朗讀都結合具體字詞做很到位的指導。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老師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指導策略進行了調整。
師: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你認為,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開始思考。我們討論后再讀。
這一次的朗讀指導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直接提示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個的朗讀指導變得立體起來,指導的節(jié)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潑的變化。這一次要“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興致”,這樣有深度的雅詞學生不太好把握,老師把難度降低,給學生以臺階——“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這樣,學生的體會就有了抓手。
雖是讓學生尋找“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實際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與解讀,這就巧妙地將朗讀指導與文本理解融為一體。因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讀出作者的心境;對文本的理解是為朗讀服務的,而朗讀又是理解文本的一個媒介、導體,如何處理好這一部分中朗讀與解讀的關系就顯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種程度需要老師事先對文本深入地鉆研,課堂上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維度,因為從教學板塊看,這還是“有味地朗讀”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朗讀指導,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教材的深度研讀。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朗讀,“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余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作者很感慨,但這種感慨的意味我們一時又說不清楚?!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熡懈星槔收b)是啊,這種復雜的情愫好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把它表現(xiàn)出來?,F(xiàn)在請同學們合念一遍,把這四次的朗讀的感受表達出來,注意“蓋”字,有點欣喜的味道,(示范)“蓋——竹柏影也?!薄暗弊忠晕⒌匮娱L一些。
(生再齊讀課文)。
師:真好!我們都已經(jīng)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這也許是蘇軾也沒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這里就順理成章了。
在文章講析前,要學生讀出作者的“復雜的情愫”是很難的。于是在這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上,老師的朗讀指導又有了變化,對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講析。提示學生“蓋”要讀出驚喜,“但”要拖長一些。最后扣住“神品”這一教學線索,“我們都已經(jīng)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再一次給學生強化“神品”的魅力這一意識。
在“有味地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的層次和角度,通過精細的訓練將朗讀的技術指導和藝術指導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會朗讀,朗讀文本與理解文本這兩項任務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實現(xiàn)立體地朗讀和立體地解讀。
無限風光在“神品”(2)。
此文全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3.絕妙的結構分析。
在人教版中,這篇課文雖然只有一個段落,84個字,但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個段落內部的結構確實是那樣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賞這種美,余老師匠心獨運,設計了“變形”這一聽起來很新鮮的環(huán)節(jié)。結構分析這一課堂教學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令所有聽者驚嘆不已,以為妙絕。
ppt呈現(xiàn):
有味地分析。
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師:下面我們對文章進行“有味地分析”,請你將課文進行變形。課文只有一個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將課文進行變形,要講出道理來。什么是變形呢?(語音強調“變形”二字。)老師先不做解釋。進入課文,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苦苦思索,師巡視。)。
師:我試問一下,你們理解了這個“變形”的意義嗎?需要老師解釋嗎?(語調上揚)生:需要(學生齊聲地說)。
師:那我就太高興了。悄悄地告訴大家,這一篇課文,別看它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重新編排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四個部分。下面請你嘗試一下。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有意“賣關子”,“折磨”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困頓、迷惑,讓他們苦苦地思考,先進入沉思默想的狀態(tài),讓他們先憑感覺去“變形”,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同時,也使課堂教學板塊實現(xiàn)了自然的過渡,由熱鬧的讀轉入平靜的思的階段。課堂教學節(jié)奏和氛圍呈現(xiàn)出動靜結合的特點。
學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時,會產(chǎn)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強烈期待。老師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動性地問“需要老師解釋嗎”,待學生情緒飽滿地回答“需要”后,老師再像偷偷傳授秘籍一樣地“悄悄地告訴大家”,這樣張弛起伏的語言對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學生們來說是很刺激的。老師穿插了一個很小的講析,使學生恍然大悟。這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的語極富表現(xiàn)力。這是教師課堂語言魅力的自然表現(xiàn)。
結構欣賞前,學生的思維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一個起伏過程,尤其是體驗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與清晰的強烈對比,對“變形”自然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發(fā)言踴躍。
從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結構分析,用“變形”來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結構美,這樣的教學手法可謂靈動活潑。
我們來看下面兩小段老師的評點語和小結語。
師:嗯,很好。我們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蘇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為這位同學剛才所說的敘述、描寫、抒情三個部分。原來,這84個字是這樣的有味道。它的組合竟然是這樣有奧妙,可以是一個篇章,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也可以是三個部分、四個部分。這就是神品的力量,這就是它的魅力。
師:分四層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發(fā)展是承;筆鋒一轉,一個特寫鏡頭是轉;合,用抒情議論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敘述描寫,帶給我們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結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內部美妙的結構被老師解讀得如此透徹。惟有這樣的解讀才能夠設計出如此靈動的“變形”創(chuàng)意。變形——一種新穎的結構分析方法。
在結構分析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們領略到了名師對文本的鉆研,同時更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對于學生的作用正如鋪路石、臺階,“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而這一切,均源于老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預測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進行點撥,“授之以漁”。
4.豐美的妙點揣摩。
這篇短文的美點、妙點很多。余老師在第三板塊設計了“有味地欣賞”環(huán)節(jié)。何謂“有味”,如何“欣賞”,老師把“欣賞”具體化,使妙點揣摩呈現(xiàn)出豐滿之美:
“有味地欣賞:請談談自己欣賞到的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學只要表達出自己感悟到的一點之美就可以了?!?BR> 對課文進行欣賞,這一活動會讓學生一下子無從下手。于是老師稍作提示,學生帶著老師的建議“每人只要欣賞一點之美就行了”開始思考,然后與同座位進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這一交流中,共有12人發(fā)言。學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兩人交流,全班交流,學生活動充分。以下是交流的一些內容:
生:我覺得“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橫”一詞寫出了影子的繁密錯綜,很有韻味,又烘襯出了周圍的環(huán)境。
師:好!這個“水”字用得好,本來就可以直接說“藻荇交橫”,但“水中藻荇交橫”給我們一種澄澈的、透明的感覺,而且和前面的“積水空明”照應起來。
生:我要說的是“懷民亦未寢”的“亦”,因為這個“亦”字,顯出了蘇軾和張懷民是心靈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師:兩個都是被貶謫的人,兩個人的心情也許都是很復雜。他品的“亦”比我們起初讀課文時品的“亦”還要深刻些。
生:我要說的是“月色入戶”的“入”字,給人以動感,更加生動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
師:對,一個“入”字用得好。給一個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生:我覺得“蓋竹柏影”的“蓋”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來是竹柏的影子,給人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韻味。
師:她的表達非常好,高雅。這個句子真的是寫得好,沒有直接說竹柏影子透過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樣的漂亮。而是先說庭下像水一樣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點一下,這是竹柏的影子??!一種比較輕微的驚嘆在里面,“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確實寫得好。
生:我覺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寫得美。這句中沒有一個字是寫月亮的,卻給我們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覺。
師:好。這個句子每一個地方都寫了月,都寫了月色,都寫了月色的美麗,但是,他沒有用一個“月”字。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處。
在“有味地欣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能抓住重點字詞進行品味、欣賞,欣賞了字詞、結構、景色、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美,幾乎涵蓋了文章所有的美點。這一點,啟發(fā)我們,只要老師指導得法,學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學生的活動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交流后,老師把課文的美點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內容的豐滿。
美在結構的靈動。
美在月色的描寫。
美在情感的波瀾。
美在“閑人”的意味。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課中小結。老師的小結更顯出這件“神品”從形到神的豐美。六個美點是老師鉆研課文所得出的,老師的功力從這樣的美點提煉中亦自然彰顯。
簡短的84個字,品出那么多的美來,這“品”行為的本身就夠“神”的了,足見余老師對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現(xiàn)出余老師對課堂的調度運籌帷幄、張弛有度的風采。
余老師開課即給課文定位為“神品”,板書的兩個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學生們如何看待這篇課文,更見證著師生的“神品”活動。綜合一節(jié)課的教學看,課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師的教學更是在帶著學生“有味地”神品這件作品。課文作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來已被世人欣賞,余老師的這節(jié)神品教學卻是語文課堂教學這座公園里的一個富有魅力的新景觀。真可謂無限風光在“神品”!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二
月色無聲,灑在地上,在不眠人身上凝成了一道霜。
“多好的月色??!”他在心中默念?!拔抑盀楹螐奈匆娺^呢?”信步出門,皎潔的月光透過還略顯蒼翠的枝葉,將無數(shù)個小亮點印在地上。小小的院落里似天上銀河如滿地星海。夜風掠過,星星們還調皮地眨眼呢!他心中高興起來———如此美景,何處去尋!看著那一輪明月,他思念起了弟弟子由。唉!兄弟兩人本可以在一起談心,現(xiàn)在卻天各一方……可子由也是因我被貶的??!身邊一個知心人也沒有,就算有,我哪里還能再連累他們呢!
月亮躍出樹梢,照亮了遠處的承天寺,他想起了“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張懷民。
輕叩寺門,懷民將其打開。細細打量,懷民衣冠整齊,并未有睡意。二人真可謂心心相??!兩位貶官,兩個憂國憂民的文人,兩顆火熱的心,在黃州相遇。兩人說笑著步入庭院。
月亮已升得很高了。月光投在山墻包圍的小院里,正如一汪清水,水中隱約有水藻在泛動。原來是寺中種植的青竹與翠柏的影子。二人相視一笑,他高聲吟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恐怕只是少了如我二人這樣的閑人吧!”懷民道:“美景處處有,只有閑下來才看得到吧!”語畢,二人互相撫著背,朗聲大笑。
月色滿地,如萬里鋪雪,他的心,敞亮多了……。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三
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四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五
1、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
三、翻譯理解。
|給加點字注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寢(???)?|看課文注釋,了解大意。小組合作,結合注釋,翻譯全文。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賞析。
思考問題:
1、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月色皎潔,空靈。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空靈、皎潔?????????????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記承天寺夜游讀后感篇十六
上課,同學們好,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學習新課之前,讓我們先來看幾組資料。
資料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這則資料,告訴我們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資料二: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小人誣陷,獲罪入獄,倍受折磨,險被殺頭,后被貶至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這是一個帶罪的虛職,相當于軟禁和流放。
這則資料,告訴我們在蘇軾中年時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轉折,從此人生一貶再貶。
資料三:
這是大學者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寫的一段話,說的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反而創(chuàng)作出四篇絕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記承天寺夜游》。
資料四:
二、有味道地朗讀。
1、首先請同學們齊讀。
2、剛才的朗讀大家沒讀出這篇絕世佳作的味道來,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讀。
讀出領起詞的短暫拖音: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讀出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好,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領悟,試著有味道地讀文。2)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因為是夜游,所以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那就需要我們語速慢一點,音調低一點,盡量舒緩地讀。
3)此外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夜游地興致。
文中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欣喜一點,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是哪兩個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起身賞月的興致)。懷民亦未寢(心有靈犀的喜悅)。4)此外我們還要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但這感慨是什么我們還說不清楚,那我們就試著讀出一點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學一起來試著讀出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讀。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深入品讀,解讀文字背后絕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敘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請結合敘事要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蘇軾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漫步賞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敘事中的語句說說你聽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豐六年,說明作者被貶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農(nóng)歷月份,相當于公歷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無景可賞,可還去賞景,說明作者很閑。)。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說明無別的事可做。閑因月光好就起來散步:很閑,有閑情雅趣。
通過剛才對敘事部分的解讀,我們解讀到的卻是復雜情感,總結一下都有哪些: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同好相知的喜悅被貶謫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達觀。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靈之美。
作者與張懷民賞到了什么樣的景致?(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請結合下面一組句子加以體會。a、庭下月光如積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樣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那么空明只是在說景物嗎?從空明一詞中,你還讀出了什么?
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讀到了蘇軾眼中、心中有一個空明澄澈的世界,這是一種禪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頓悟和超脫。所以空明更是在寫蘇軾光明磊落的襟懷。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復雜的情感,作者用了哪個字來高度概括。對,就是閑。下面我們就來品一品作者的閑人情懷。
(三)、品一品情懷中的深沉曠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BR> 1、品讀一個句式何處無……何處無……但少。
何處無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意為到處有和但少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多的是美景,少的卻是賞景的閑人,這話有什么言外之意?惋惜無人賞月,慨嘆世人都為俗務所累。
2、品讀一個詞語。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究閑人的含義?
清閑的人;有閑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閑,雖有才華卻抑郁不得志的人。雖不得志卻自我排遣仍曠達樂觀的人。
被貶杭州時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被貶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被貶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南荒絕境他仍笑著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這就是蘇軾,笑看仕途兇險,任他一蓑煙雨的蘇軾??幢M繁華落幕,我自心有所安的蘇軾。通過他的文字,我們解讀到了千古風流人物不可復制的人生。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