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實際行動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和教訓,它們對我們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寫心得體會時,要注重提出具體建議和改進方案,以期幫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進步。通過閱讀這些心得體會范文,可以啟發(fā)自己寫作的思路和方法。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比爾·布萊森寫了《萬物簡史》這本偉大的書。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脈絡。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么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據(jù)說是因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學做了有傷風化的事,所以學院里的老頭子們對她十分抵制。)以及人們曾癡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于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看到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呢)。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里都變的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肮资莻€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fā)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他發(fā)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fā)現(xiàn)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我老爸是個書迷,書房里放了好多書,尤其是科學方面的書最多,而且老爸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講給我聽,在爸爸的熏陶下我也成了小書迷,看好多科學方面的書,不過我還是最愛圖書館里看到的那本《萬物簡史》。
星期天,我上完興趣班之后,媽媽又帶我去圖書館看書。我徑直的走到科學類書架找我愛看的書籍,一本一本的看著,突然,我看到一本封面特別的書,我迫不及待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此書名為《萬物簡史》,當時我的心里揣測到,難道這本書說的是世間萬物是怎么來的嗎?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打開書的目錄: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生命的本身……這些標題瞬間映入我的眼簾。我的小心臟“寶寶”也跟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我暗自慶幸,因為這就是我要找的書。
我靜靜地的坐下看起了《萬物簡史》,看著看著我不知不覺就沉浸于書中的知識海洋里,書中對宇宙哲學、古生物學、生命科學、人類學等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還配有精美的插圖。我是個二年級學生,雖然書中有些知識我不能理解,但我也從中學到到了一些知識如:世界是怎么從無到有,又是怎么產生了我們人類,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dna到恐龍,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它就是包羅萬象的一本好書。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以前聽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機緣去讀,近來有時間從網(wǎng)上下載到蘋果ipad上,一讀,幾乎令我不釋手,太吸引人了,我還從未見過一部科普讀物寫得這么有趣,以前也曾讀“科學史”之類的書,但現(xiàn)在都忘光了,連閱讀體驗都忘了。
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是這樣的,原來人生是這樣的,不必總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態(tài)去看那些科學家,仿佛他們的生活一團糟。國內許多科學史著作的基調是:科學很神圣,科學家也很神圣。我小時候讀過《居里夫人傳》,將居里夫人寫得像神一樣,我特別崇拜她?!度f物簡史》的作者在這本書里順便提了一句:居里夫人沒有被選入法國皇家學院,是因為她丈夫去世后,她的私生活有些不檢點。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覺得這個消息令我吃驚,《居里夫人傳》里可沒有提到這件事呀!
好像中國人特別善于造神,尤其是名人傳記,一個個都是神。中國人尤其喜歡提的一句是某某獻身于某某學科,這樣就把某某神圣化了,其實,近代科學是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了產生一大批有錢又有閑的人,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隨著探索的深入,近代物理、化學、地質學逐步發(fā)展起來。近代科學家的最終結果客觀上也許是獻身于物理或其它某種科學,但從他們的主觀上,他們并沒有這種“獻身”的意識,他們只為了探索未知世界,興趣愛好遠比主觀“獻身”重要的多。這種在近代科學家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鮮明的個性與獨立的人生選擇總是被我們忽視,而以“獻身”以蔽之。
這種將事業(yè)與人物神圣化的本領大概是中國人特有的。在中國古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要有“三從四德”等等就有很強烈的獻身精神。為君為父為夫而獻身是被神化的第一個條件,例如屈原,為楚懷王為楚國而跳了汨羅江;例如曹娥,為了撈出父親的尸體而跳了水,二十四孝里記下了她的事跡。古人的邏輯大概是事業(yè)是神圣的,為事業(yè)而“獻身”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忠君是神圣的,為忠君而死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孝敬父母是神圣的,為了孝敬父母而死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古代是這樣,現(xiàn)代中國也能看出一些造神的痕跡,比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么為了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人們就有被神化的可能,新中國家喻戶曉的神就是雷鋒,“雷鋒”成了舍己為人,樂于奉獻的`代名詞。
說句笑話,如果說我們的歷史是神的歷史大概也不過分,二十四史里記載的帝王將相出生之前總有一些祥端,什么日入腹中,龍入懷中之類的數(shù)不勝數(shù)。
我們的古人為什么要造神?想一想,一個像古代中國那樣的泱泱大國,國家的最高長官——君主——是通過家族遺傳而得來的,如果國君沒有有異于常人的地方,他如何統(tǒng)治文武百官。也許有人會說,他有權力呀,可是武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可以像周厲王那樣讓人們道路以目,但不可能讓人們敬他愛他,人們不敬他愛他,他的政權就不會穩(wěn)固,因此他需要把自己變成神,以達到穩(wěn)固政權的目的。
中國的君主持續(xù)了幾千年,大概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渇望當神與造神的原動力,我以前不就把居里夫人當成神嗎?最可笑的是,反封建最徹底的魯迅先生現(xiàn)成也被當成神供了起來。
難以回答,回去好好思索。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合上比爾.布萊森的巨著《萬物簡史》,讓我感到意猶未盡,讓我不禁感嘆生命的可貴,存在的美好。心中,無限欣賞,贊嘆......這是一本為萬物寫史,為萬物立傳的書。這本書運用了幽默易懂的語言,講述了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從浩瀚的宇宙到微觀的粒子,再到幾乎難以解釋的生命及人類誕生和發(fā)展奇跡......
在生存空間上,從地球最深的海溝底部到最高山頂,已知生命全部生存范圍寥寥無幾,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微乎其微。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生物而言,就更少了。地球對生命已經(jīng)很和氣,放眼看看宇宙其他地方,一片死寂。總之,生命在茫茫宇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她需要一連串永無休止的好運方能誕生。
生命如此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某小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后自殺;某中年海歸博士因工作不順,事業(yè)挫折自殺......這一樁又一樁的學歷,讓人看了也不免惋惜。他們不懂生命之貴,遇到重重困難,就輕易放棄了希望與奮斗的動力。對于這些人,我多希望他們能看看路邊石縫之間的小草,看看荒漠中的地衣,學習他們的堅韌,感受他們強烈的求生欲望。你在回頭看看生命進化的歷程,人類血染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人之為人的幸運了!
看完厚厚的《萬物簡史》,作為人類之一的我,覺得自己十分幸運——一切都恰到好處,在茫茫宇宙中,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長廊里,不早不晚地趕上了這一場的生命盛會;同時,我特別感恩生命,給予我所有的一切。知足,珍惜著現(xiàn)在的一切。不論生活給我?guī)矶啻蟮拇煺?,我也會昂起頭,對他們說:“這,是生命的贊禮,是對生活最好的回應!”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萬物簡史》的書。它使我了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托馬斯·愛迪生在1849發(fā)明了電燈電報等,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爾瓦丁·費希爾在1901年發(fā)明了第一臺電動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洗衣服變的輕松了。但是并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才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托馬斯亞當斯在1869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開始了口香糖的早期歷史,讓我們的口氣變得清新;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閃族人。是他們最先發(fā)現(xiàn)了玻璃,玻璃能制成飾品,建筑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做發(fā)明家,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萬物簡史》這本書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fā)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chuàng)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梢哉f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么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來,經(jīng)過不斷爆炸而引發(fā)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jù)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愿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后來醫(yī)院復查,身體并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里!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里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后,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秘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xiàn),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jié)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jīng)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wěn)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jīng)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xù)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fā)現(xiàn)!正因為有無數(shù)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唉,好悶啊,一個人在家真沒意思?!苯裉?,正好爸爸媽媽在值班,所以我一個人在家,真沒勁呀!
于是,我的目光掃到了書柜上,“咦,這里怎么有一本我沒有讀過的書呀!反正現(xiàn)在也沒什么事情,就看看吧!”
這本書能讓我們懂得更多我們還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些對我們有幫助的書啊!
《萬物簡史》是一本科普書,這本書分別寫了宇宙、細菌、天文、地理、化學、科技、航空、生物,甚至是生命。對讀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它就像一個魔法盒,總是跳出一些新奇的東西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比如大氣層:如果你到達了離地面足足十公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五十七攝氏度;當離開對流層后,升至四攝氏度(這也是科學家們不顧危險、勇敢地乘坐高速攀爬電梯才得到的結論);到了中間層,溫度迅速驟降到零下九十度;最后到了那個顧名思義的熱層,溫度竟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
要知道太陽對地球有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幾乎離不開它。離地球太近,地球會成為一個大火球;離地球太遠,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變成冰塊。要不是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正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無法生存。
而我們地球周圍圍繞著木星等這種巨大的星球保護著,可以避免一些小天體彗星、隕石……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憐憫的恐龍兄弟們。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第二次,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中使恐龍徹底滅絕,海洋中的菊花石也消失了。
一本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它可以啟迪心靈,而《萬物簡史》這本書卻可以帶你走進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帶你穿越時空,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唉,好悶啊,一個人在家真沒意思?!苯裉欤冒职謰寢屧谥蛋?,所以我一個人在家,真沒勁呀!
于是,我的目光掃到了書柜上,“咦,這里怎么有一本我沒有讀過的書呀!反正現(xiàn)在也沒什么事情,就看看吧!”
這本書能讓我們懂得更多我們還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些對我們有幫助的書啊!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萬物簡史是一本勵志校園小說,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它之所以能成為我喜歡的小說,是因為它的內容讓我眼前一亮。
書中的主人公是李小米和韓智律。一開始,兩人的生活截然不同,小米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吃早飯也是媽媽喂,放學回家,倒頭就睡,什么活都不干,智律的父母在外地,他一個人照顧年邁的奶奶,還要打掃家里,幫奶奶拿藥、倒水、買衣服等等。自從他們成為朋友以后,小米也想成為智律那樣的人,于是她拒絕了父母的幫助,自己做了一張“自動自發(fā)行事歷”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開始想像她以后的生活,同時又疑惑她能否堅持下去,會不會半徒而廢?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我,雖然沒有小米那么懶,但也挺懶惰的,想到這兒,我又開始看:小米在出去買完書后,又去了商場,回來后,父母已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的不得了,父母沒收了她的權力,但她用一次又一次地行動告訴父母,她可以做到,最后,她成功了,她脫離了曾經(jīng)地自己,父母因為她而高興、自豪。
看著看著,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智律的方法真的和別人不同,連懶洋洋地小米都能接受??赐旰?,我真不知該怎么說,和智律一對比,我什么都不會。我想:也許,我可以試一試!但沒過多久,我便放棄了。后來,我再一次細細地讀完了整本書。我不該那么著急,做事應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而不是一個跨步到達終點。小米途中也經(jīng)歷了許多,但她都堅持下來了,并且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現(xiàn)在的小米和智律,勤奮刻苦。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堅持不懈、多勞多得。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茖W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新科學——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啊,它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萬能博士”,還有什么是“萬能博士”不能解決的呢?!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新科學——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啊,它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萬能博士”,還有什么是“萬能博士”不能解決的呢?!
《萬物簡史》這樣的書名,在西方有著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古代和中世紀的許多著作,都喜歡從“天地開辟”時談起,一直談到那時的當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書。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與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書也可以視為一部關于現(xiàn)代科學的通俗百科全書。
本來是介紹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茖W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fā)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有什么辦法呢?人們就是更愿意讀遺聞軼事而不是讀科學定律。
這本書談不上精深,讀過之后也就是可以對現(xiàn)代科學有個大概的了解,也不見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學概念,但可以給你提供許多與科學有關的談資,讓你看起來象是對科學相當了解的樣子。也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讀者吧。這樣看來,本書將書名取作《萬物簡史》,其實實在有點夸大其詞。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作者在敘述那些科學概念時,確實能夠做到簡潔明快,讓人能夠比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細究起來也許不甚準確,但確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釋放它”的話。
書中那些科學家的遺聞軼事,有時相當夸張(當然也有價值),比如說著名的埃德溫?哈勃“是個頑固不化的說謊大王”、“英俊到了不適當?shù)某潭取保_爾文的父親因為達爾文學習成績平平憤怒責備他“什么都不掛在心上,你將丟你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臉”之類。以前我們國內的普及讀物習慣于將科學家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們道德高尚,作風正派,一心為人類的福祉而奉獻。而讀讀這本《萬物簡史》,你就會深感“科學家也是人”這句話是多么實在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一本既是關于科學知識的有一點系統(tǒng)性的普及讀物,同時又可以說是一本頗具人文關懷的現(xiàn)代科學史著作。
從浩瀚的宇宙到微觀的細胞,從地球的行程、人類進化到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作者都像是在用一種說評書的方式娓娓道來,使人沉浸其中,卻又愛不釋手。這本書內容涵蓋極為廣泛,天文、地理、理化等等皆包羅其中,可以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讀物。雖然只是匆匆掠讀,但也深感受益匪淺。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數(shù)據(jù)講述了行星的演變、以及人類主宰地球的過程,最后筆峰一轉,明確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我們人類將會走多遠,將會走向何方。當前人類對地球資源肆無忌憚的消耗、破壞,所引起的嚴重后果如霧霾、臭氧層破壞等等,如果不進行制止,會加速人類在地球上的消失。
但是,我們也不要過于悲觀,“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作者在文中講到“我們已經(jīng)被選中了﹍我們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歷史的使命已賦予了我們!不論老少,我們都應該立刻行動起來,加入到拯救地球的活動當中。
這些天在看一本書——《萬物簡史》。拿起來厚厚的書,今天看完,他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那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里去?”這一千古命題做了精確的闡釋。讓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萬幸,準確的說是無數(shù)個萬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們。我們坐在電腦旁,敲打鍵盤表達獨特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謹慎的進化成就了現(xiàn)在相對高尚的我們。否則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是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潛水的兩棲動物呢!也感謝地球為我們提供了危險又賴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間!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化學家等等,為了了解和探索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曾經(jīng)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么簡短的一句話,一個看似簡單的公式。在百年前,是經(jīng)過了那么漫長而艱苦的實驗、討論、證實才找到相對的真理!甚至是犧牲了生命換來的。同時對于科學家們遺憾的是自己的科學結論往往都是在老年或過世之后才被肯定。
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讓我在驚訝了解了萬物的存在和發(fā)展,同時也讓我感覺存在的不易、幸運與責任!
《萬物簡史》以簡短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描述了世間萬物如何演變而來,并揭示了許多科學理論。
作者是一位英國人,他從小就喜歡科學讀物。每當讀了以后,總是問:“他們是怎么知道的?”這本書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問題。當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講的科學理論,由于許多高深的專業(yè)術語,學生們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淺顯的文字加以闡述,則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書中講到的“萬有引力”,雖然我很早便聽說牛頓的這個著名理論,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讀完了關于它的敘述,才徹底明白了它的含義。作者這樣寫道:也許你正在看電視,這時,你吸引著電視機,電視機也正吸引著你;你吸引著椅子,椅子也吸引著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著。世間萬物都有引力,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時你感覺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緣故。
經(jīng)過這樣的解釋,我也就懂了“萬有引力”地道理。所以,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科學類書籍最好看、最有價值的一本書。閱讀這本書,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奧秘。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讀有所思_《萬物簡史》_900字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
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書中的有一節(jié)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
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fā)現(xiàn)!
正因為有無數(shù)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全文完)
初二:夏莫凡
讀了《時光倒流一萬年》有感_900字
――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
科學代表知識;科學代表進步;科學代表未來!
周國興的《時光倒流一萬年》生動科學地向我們介紹了人類由古猿人進化而來的全過程。
匆匆閱讀完這本書,心中無限激動,這本書讓我更好地了解了我們人類的發(fā)展史。現(xiàn)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fā)展而來。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他們經(jīng)過長期的進化和勞動,終于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制造工具。
這本書,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篇《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還是人創(chuàng)造了勞動?》?!笆莿趧觿?chuàng)造了人。”這是恩格斯提出來的。周國興雖然不否定這一觀點,但卻仍是比較堅持自己“是人創(chuàng)造了勞動”這一觀點。我認為這兩個觀點是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的。當人們利用自己的勞動去種植植物的時候,植物也在成長,成熟后,用果實來“哺育”人。于是,人們在不斷勞動的過程中,不斷進化。人創(chuàng)造了勞動,繼而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因為勞動,人類文明不斷提高。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起初,古猿人因為一道閃電燒了樹林而結識到了火,于是古猿人們利用火來煮食物,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使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1929年,發(fā)現(xiàn)了古代的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或20萬年,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而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并打造石器來當做勞動工具??坎杉?、狩獵為生、還會捕魚。
在原始社會末期,青銅器的.使用進入了燦爛時期。人們用青銅農具進行農業(yè)生產。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xiàn)鐵農具。到戰(zhàn)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越變越好了。
但是,如今社會,許多諸如富二代、官二代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他們完全不想要憑自己的勞動去獲取屬于自己的成功,這個社會,這種人多了、又怎么會有所進步呢?只會逐步腐化而已。
創(chuàng)造對于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連創(chuàng)造都不會,那么這種人,對自己,對父母,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因為古人猿祖先的不斷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才向前跨進了一步又一步。所以,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也是科學的基礎,青少年們,請相信,有創(chuàng)造就有科學;有科學就有創(chuàng)造!熱愛創(chuàng)造,熱愛科學吧!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
讀了《21世紀十萬個為什么之地球萬象》有感_450字
科學使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飛機、汽車的發(fā)明使我們的交通方便。網(wǎng)絡、電話的發(fā)明使我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電視、電腦的發(fā)明使人們每天可以了解很多新知識。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使人們擺脫了千百年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疾病。
科學來源于自然,所以我們要保護自然。保護自然,當然應該先了解自然。而《21世紀十萬個為什么之地球萬象》就像我們介紹了地球上各種各樣的自然形成的事物。
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地球的自然形成。還讓我認識到了地球。了解了地球的一些知識。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地球。地球原來是分為4層的。分別為地殼、地幔、外核、內核。地球至今已有46億多歲了,是我們人類歷史的上百倍,可見我們人類歷史和地球相比是極其短暫的。
這本書還引領我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名地。有我國北部著名的“藥泉山”,有奇峰異石的黃山,有沙漠綠洲,有新疆天池……在觀賞風景時,我們又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21世紀十萬個為什么之地球萬象》這本書,向我們青少年就行了科學啟蒙和科學教育,為我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向我們青少年傳播了現(xiàn)代各種科學研究的新見解、新知識,所以我推薦大家多看這本書,多了解科學新知識。
江蘇南通如皋市外國語初中初一11班初一:如皋周巧巧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距離上一次發(fā)讀書筆記,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多星期,在這一個多星期內,我讀完了兩本書,一本漫畫集,一本科普書,還有一本社會學類正在讀。今天要說的是這本叫《萬物簡史》的科普,不過我的思維有點亂,沒什么信心寫好——這是大背景。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讀得我非常興奮,后半部分讀得我如坐針氈,這主要與我的個人興趣有關,與書無關。
提到《萬物簡史》,絕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這到底是是個什么史?所謂的萬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本人類探究萬物的科學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學領域,諸如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都在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類是如何從無知變成有知,如何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生物意義上的自我),科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這本書會很榮幸地登上你的書單。
作為一部科普類書籍,目前分為了給大神看的高難度版本和給小白看的通俗入門版,如果非要給這本書下個定義,它應該算作小白進階版。所謂進階不是因為它難懂,只是相對于淺顯易懂的輕科普而言,這本書顯得很有邏輯。誰都不知道作者腦子里裝了多少知識,竟能將五花八門的科學史談得如數(shù)家珍。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邏輯性很強,一旦書中出現(xiàn)了某個科學界人物,作者接下來一定會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人的生平,順便談談他的'“黑”歷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話里總是攜帶著一絲幽默感,好像一個詼諧的老頭——實際上作者今年已經(jīng)66歲了——在給你講述科學界野史。
你能夠讀到一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筆再好一些,再會講故事一些的話),也能夠跟隨作者的步伐開發(fā)一下腦洞,試著想象一下已經(jīng)滅絕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內部會是什么樣的景象,總之,它可以成為你了解科學與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個科學界大神的話。
那么究竟所謂的“萬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書分為了六個部分,通過這本書,你能夠讀到:人們了解宇宙史的過程、了解地球年齡的過程、發(fā)現(xiàn)古生物化石的過程、地質學的發(fā)展過程、微觀世界的認知過程、生命科學的發(fā)展過程等。
作者提到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目茖W家與一些我們從未聽說過甚至到死都沒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學家,這些人物與人物構成了整個科學的發(fā)展史,也使這本書變得生動有趣。
如果你能夠有興趣讀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緒會從縹緲的宇宙漸漸來到這個藍色的星球,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現(xiàn)代,你會發(fā)覺世界的偉大與自我的渺小,順便補充一下在社會生活中難以獲得的理論知識——它可以成為你很好的睡前讀物。
那么話說回來,我在開篇說到后半部分讀得我如坐針氈,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學,地球上各個化石的發(fā)現(xiàn)過程以及dna的發(fā)現(xiàn)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學,這幾節(jié)由于本身知識儲備不夠,讀起來有些疏離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憫人的人類一定要感慨一下,我們殺了那么多物種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用作者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種“運氣”。和很多科學史作者一樣,比爾·布萊森也反對一種“智人至上”理論,認為人類并不是上帝委派來主宰世界的寵兒——的確啊,一個存活時間與漫長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資格說自己統(tǒng)治了這個星球呢——于是在漫長的科學史結束之后,他說道: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經(jīng)過同學和小伙伴的推薦,這個寒假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科學書。它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我覺得這本書內容很精彩,而且讀后有很多感悟。
書中講述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而奇妙的時刻: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qū)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fā),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全書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話題作了極為精當?shù)拿鑼?,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世界和我腦袋里想象讀完全不一樣。水在我眼里是很弱小的,可書上寫到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十萬人的生命。還有近一萬年內最猛烈讀一次火山噴發(fā)——其規(guī)模是1980年美國海倫斯火山噴發(fā)的150倍,其能量相當與6萬顆廣島原子彈!
我認為小冰河時代讀冰一踩就會碎,我的想象和數(shù)上所說的可不一樣了,書上說這是得各種各樣讀冰上活動成為可能——人們每年都要在泰晤土和上舉辦冰雪節(jié),或者沿河蘭讀運河舉辦溜冰比賽!這也太夸張了吧!
在我的知識里一直以為只有火山下有巖漿,可看了書之后,我才知道美國底部下有一大片巖漿,一個巨大的火山熱點。它每隔六十萬年左右,就會災難性的噴發(fā)一次。最近一次這樣噴發(fā)就在六十多萬年以前。那個地點任在那里。如今,我們稱其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我以前還聽一個人說過那個火山是超級火山。如果這超級火山再次噴發(fā),那將會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一種災難?。?BR>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感嘆:在科學不斷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的一些發(fā)明又對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氣污染、動物瀕臨滅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引起重視,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的家園!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萬物簡史》這本由比爾布萊森花費3年時間完成的科普讀物,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對宇宙哲學、古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氣候學、生命科學、地質學、人類學的很多基本常識都進行了清晰的解釋。比如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世間萬物是怎樣演進的?等等。講述了作者本身和許多科學家是如何解釋這些科學現(xiàn)象和科學事件,誠然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是以一種簡潔輕松又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一次科學普及,正如書中的副標題一樣——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但這本書真真正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智慧而又幽默的語言,也不是我如何明白了之前晦澀難懂的科學名詞,而是這本書中流露在字里行間的一種偉大的科學精神。
在讀美國人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之前,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沒有了一顆探索的心。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探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現(xiàn)在是一大動力,當然這很大程度歸功于那些不懈努力地優(yōu)秀的科學家們。但這并不是科學家們的專利,對于世界和未來強烈的好奇心,恐怕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每一個孩子都曾經(jīng)歷過的階段,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個充滿求知欲的年齡是多么地可愛,卻又多么地一閃而過。
本書作者也并非理工科班出身,但正是因為自己小的時候對宇宙、對地球的好奇和向往,在長大之后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尋科學的真相,而書中所提到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那些巨大財富的科學家們,大多也都是僅僅因為對科學的向往,對真理的渴求,他們有的衣食無憂、有的窮困潦倒、有的性格怪癖,相同的是那種對科學義無反顧的執(zhí)著。更有無數(shù)并不是很有名氣但是卻仍為科學發(fā)展付出了畢生心血的科學工作者,他們的名字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而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恍┛茖W家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等巨匠,也有很多我們不曾想到的故事。這許許多多的故事給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他們每個人心中,我已經(jīng)久違的探索之心。
曾幾何時,我們忙忙碌碌于各種升學、考試、輔導、培訓,當然在我們眼中這也都是學習,經(jīng)歷過各種考試的大小學生們鍛煉了出色的邏輯思維和記憶力。我們也善于解答問題,對于試卷上的問題無論如何疑難,我們也都不在話下。但是,當初我們小時候提出的那些問題呢?那些在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憑借著孩童純真的本性提出的那些問題,我們現(xiàn)在解答了嗎?我們現(xiàn)在還能夠像小時候或者像那些科學家們一樣,想著去探索些什么嗎?知識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簡單地給出答案也不是追求科學真理。
合上萬物簡史,要感謝這本書,它讓我找回了那顆久違的探索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雖然不是科學家,更不是科學工作者嗎,甚至不是一個很熟悉物理化學的理科生,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可以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探索的心不斷地去認知那些我們還未曾明白的事情,不斷地追求真理追尋真相。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探索精神,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這種精神。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它就像一個魔法盒,總是跳出一些新奇的東西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比如大氣層:如果你到達了離地面足足十公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五十七攝氏度;當離開對流層后,升至四攝氏度(這也是科學家們不顧危險、勇敢地乘坐高速攀爬電梯才得到的結論);到了中間層,溫度迅速驟降到零下九十度;最后到了那個顧名思義的熱層,溫度竟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
要知道太陽對地球有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幾乎離不開它。離地球太近,地球會成為一個大火球;離地球太遠,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變成冰塊。要不是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正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無法生存。
而我們地球周圍圍繞著木星等這種巨大的星球保護著,可以避免一些小天體彗星、隕石……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憐憫的恐龍兄弟們。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第二次,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中使恐龍徹底滅絕,海洋中的菊花石也消失了。
一本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它可以啟迪心靈,而《萬物簡史》這本書卻可以帶你走進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帶你穿越時空,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萬物簡史》是比爾布萊森的一部科普著作,是比較暢銷的一部書,也是格局很宏大的一部書。這部書在我的書架里放了兩三年,只是信手翻了翻;前些日子,下了決心,看完了這部書。
《萬物簡史》是一部很出色的科普著作??破罩魍菀讓懙煤苌?、乏味,但這部書不是這樣,筆下很幽默詼諧,讓人沒有距離感。有了距離感,讓人感覺很生硬,高不可攀,就沒有多少人能讀下去;反之,像這本書這樣,就像打開了一扇門,人們都可以推門進去,領略其中的美妙,這才是科普著作的真意。推門進去,隨著作者的向導,看看自然和科學世界的無窮景致,欣賞人類前仆后繼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明,真是讓人賞心悅目,感覺充實快樂的事情。在興趣的指引下,不知不覺長了許多見識,增了許多知識,感受了自然奇妙的感染,體會了科學精神的熏陶,其樂大焉,其妙大焉。
科學現(xiàn)在有一種矛盾:一方面,人們依賴科學,以科學為驕傲,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大為嘆服;一方面,對許多普通人來說(哪怕是受過一些教育的人),科學都是一個封閉的城堡,依靠它為我們帶來進步、福利,可是卻沒有多少人能進去,欣賞、領略城堡中的神奇奧秘。科學日益成為專業(yè)人員獨占的領地。學校里的教育,科學知識本是重點,可是也只是學了一點兒枝節(jié)的東西,科學精神學不到,科學興趣培養(yǎng)不起來。說白了,那只是一種生硬的課程,你只要按既有的方式學就行了。這樣學的科學知識,對人的影響有限,有的時間一長,干脆將那些基本的知識也忘了。除了一些專業(yè)人員,幾乎很少有人將科學當作一個可以終生探索、充滿興趣的神奇世界,就像書籍中的許多科學家似的,科學是他們探索自然、增進智慧的手段,他們的探索精神與他們的成就一樣,彪炳史冊。這樣的效果,幾乎很難達到??茖W教育的結果,恰恰是讓人們學了一些基本知識之后,對科學產生了更大的遠離、排斥的心理,辯證的說,這只是一種失敗。
書市上的科學書,要么是非常專業(yè)的著作,一般人看不懂;要么是飛碟、神秘探索之類;要么是教輔書、練習冊,別的不知道,光是做題。(做題的效果雖然能鞏固知識,練習思維,但就譬如在針尖兒上雕花,再好,也不能通觀全體,具有批判思維。)總之,很少有像《萬物簡史》這樣的科普著作,既能吸引興趣,又能啟迪思維,增長知識,充滿人性的展示一個神奇的科學世界,給人探索科學的強勁動力。這才是真正意義的科學,不是野狐禪的科學,不是雞零狗碎的科學,這才是科學城堡的本來面目。
我的科學知識很少,沒有專門的造詣,至少對科學有一種興趣、親近,只是這興趣、親近被許多東西沖淡了,攪混了,在《萬物簡史》這書里,正好重拾這種心情。
《萬物簡史》是構思很宏大的,將自然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方方面面,娓娓勾勒出來,穿插著科學史上那些令人激動的事跡,名字,那些難忘的時刻。自然萬物有許多秘密,還需要人去揭示。科學是獨立的世界,是人類用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建立起來的寶庫。學科學知識,進入這個世界,你就需要從它的根兒上理解這個世界,你需要知道它的思維方式,它的來龍去脈,用別的道理、別的方式與它爭論,而不去理解它是獨立、自足的解釋系統(tǒng),獨立的城堡,就會感到迷惑??茖W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獨立的文明,它是人類理性的工具。
科學幫助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它是人們手中銳利的工具,但自然是無窮的,萬物是無限的,科學本身也在不斷的進展、突破??茖W的樂趣也正在這種不斷的探索、揭示的過程中。
《萬物簡史》用簡單而宏大的筆觸,勾勒出天上地下,過去現(xiàn)在的萬事萬物。它給人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門,給人一種視野,給人科學的趣味兒,這確是一部好書。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小時的我以為選擇理工科就能解開這些困擾我的問題,以為理工科就是研究什么粒子夸克時間機器。等上了大學才知道所學非我想要。但現(xiàn)在看來至少看科普書籍來更輕松些吧。
萬物簡史——看名字就覺得夠霸氣,當初就是沖著這個名字和內心中對這個名字的憧憬買來拜讀的。剛翻開書還沒正式讀時,心中更多的是懷著一股對科學的敬意和對自己義無反顧的狠勁,看著看著,欲罷不能,作者以狗仔的精神,把正經(jīng)嚴肅的科學講的津津有味,就像看八卦周刊的心情看科學家們怎樣糾結又怎樣為存于他們心中的某個信念費盡磨難,或多幸運或多倒霉或多耍心機的探索科學的真相。讀前已經(jīng)做了心理建設,有準備去讀一本嚴肅的科學書,沒想到作者給了我驚喜,除了有趣的講述的方式,還有包羅萬象的內容,作者沒有辜負萬物簡史這個名字,從大的宇宙到小的原子,從遙遠的過去到未知的未來更多的是,作者向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看世界的門,從這扇門中看世間萬物,看我們自己......
作者在描述生長在除了巖石、風雨和寒冷以外幾乎什么也沒有的北極荒原的地衣時是這么說的:“生命對于地衣來說是什么?它們的生存沖動、活著的欲望和我們一樣強烈——有可能更加強烈。要是我們被告知,我不得不當幾十年林中巖石上的地衣,我認為我會失去繼續(xù)活下去的愿望。地衣不會。實際上像所有生物一樣,它們蒙受苦難,承受侮辱,只是為了多活一會兒。總之,生命想要存在?!?BR> 地衣尚如此,作為萬物靈長的我們卻生活的漫不經(jīng)心。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如此渺小,無數(shù)奇跡的累計成就生命,幸運如我們,無數(shù)次的被選擇,無數(shù)次的幾乎不可能的幾率,我們死里逃生化險為夷,成就了今天的我們,縱使不可預知的災難每時都在發(fā)生,但我們怎能辜負幾乎無休止的天意眷顧。
單憑好運遠遠不夠。于是,因為懂得,所以珍惜。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七
在一張成比例的太陽系圖上,如果地球的直徑縮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會在300米以外,冥王星會在2·5公里之外(約為一個細菌大?。?。按照這個比例,比鄰星在1萬6千公里之外。
亞歷山大·蒲鉑說:“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則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處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庇煳膶W家哈雷說:“沒有任何凡人比牛頓本人更接近神。”牛頓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普遍意義的自然定律??梢娕nD之偉大。
瑞典化學家卡爾·金勒是一個地位底下的藥劑師,他在沒有什么先進儀器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8種元素——氯、氟、錳、鋇、鉬、鎢、氮和氧——但是什么功勞也沒有得到。每一次要么他的發(fā)現(xiàn)不受人注意,要么在別人做出同樣的發(fā)現(xiàn)后才加以發(fā)表。他在1772年發(fā)現(xiàn)了氧,但由于種種心酸復雜的原因無法及時發(fā)表,于是功勞最終給了約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發(fā)現(xiàn)了氧。更冤枉的是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把氯的發(fā)現(xiàn)歸功于漢弗萊·戴維,但是他確實發(fā)現(xiàn)了,只不過比金勒完了36年!——看來只會埋頭工作還不行,還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個年輕的瑞士專利局三級技術審查員(他申請?zhí)嵘秊槎?,但遭到了拒絕)在德國物理學雜志《物理學年鑒》發(fā)表勒一系列論文。他沒有大學職位,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通常跑的只是伯爾尼國家專利局的小小圖書館。這個人就是啊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那個重要的一年,他發(fā)表的五篇論文中的三篇,用c·p·斯諾的話說,“稱得上是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剛剛提出的量子理論審視光電效應,一篇論述懸浮小粒子的狀況(即布朗運動),一篇概述了狹義相對論。關于愛因斯坦,c·p·斯諾寫道,愛因斯坦好像“全憑思索,獨自一人,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得出了結論?!薄埃íM義相對論)要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內別人也能想到,但是廣義相對論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沒有他,我們今天有可能還在等待那個理論?!?BR> 關于地球大氣,對流層在赤道大約有16公里厚,在溫帶還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氣質量所有的水分還有所有的氣候變化都在這一層。平流層在對流層之上,那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沒有密封的條件下快速上升到那里,你會得嚴重得腦水腫和肺水腫,體液也會增加到危險程度。離開平流層后由于臭氧層得作用溫度很快升到大約4攝氏度。到了中間層又驟降到零下90度,然后到了顧名思義的熱層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里的空氣很稀薄即使分子動能如此之高,也幾乎沒有互相接觸的機會。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約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會撞擊大量分子產生極易引起燃燒的拉力(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會被彈回空間,就像掠過水面的卵石一樣。
關于地球和人類的歷史,約翰·麥克菲在《海洋和山脈》中說,“把兩條手臂伸直,然后想象那個寬度代表整個地球的歷史。那么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間的距離代表寒武紀以前的`年代。全部復雜生命都在一只手里,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輕易挫掉整個人類歷史。”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比爾·布萊森寫了《萬物簡史》這本偉大的書。
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所發(fā)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嘆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益于人們了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脈絡。
這本書寫得通俗易懂,不象一般的科普圖書帶給人們晦澀、枯燥之感。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么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據(jù)說是因為她在居里先生死后和另一位科學做了有傷風化的事,所以學院里的老頭子們對她十分抵制。)以及人們曾癡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說,只是源于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說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干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看到這,還真讓人哭笑不得呢)。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里都變的生動有趣。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肮资莻€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制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fā)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他發(fā)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干過的事就是發(fā)現(xiàn)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后。”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我老爸是個書迷,書房里放了好多書,尤其是科學方面的書最多,而且老爸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講給我聽,在爸爸的熏陶下我也成了小書迷,看好多科學方面的書,不過我還是最愛圖書館里看到的那本《萬物簡史》。
星期天,我上完興趣班之后,媽媽又帶我去圖書館看書。我徑直的走到科學類書架找我愛看的書籍,一本一本的看著,突然,我看到一本封面特別的書,我迫不及待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此書名為《萬物簡史》,當時我的心里揣測到,難道這本書說的是世間萬物是怎么來的嗎?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打開書的目錄:浩瀚的宇宙、地球的大小、生命的本身……這些標題瞬間映入我的眼簾。我的小心臟“寶寶”也跟著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我暗自慶幸,因為這就是我要找的書。
我靜靜地的坐下看起了《萬物簡史》,看著看著我不知不覺就沉浸于書中的知識海洋里,書中對宇宙哲學、古生物學、生命科學、人類學等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還配有精美的插圖。我是個二年級學生,雖然書中有些知識我不能理解,但我也從中學到到了一些知識如:世界是怎么從無到有,又是怎么產生了我們人類,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dna到恐龍,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它就是包羅萬象的一本好書。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以前聽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機緣去讀,近來有時間從網(wǎng)上下載到蘋果ipad上,一讀,幾乎令我不釋手,太吸引人了,我還從未見過一部科普讀物寫得這么有趣,以前也曾讀“科學史”之類的書,但現(xiàn)在都忘光了,連閱讀體驗都忘了。
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是這樣的,原來人生是這樣的,不必總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態(tài)去看那些科學家,仿佛他們的生活一團糟。國內許多科學史著作的基調是:科學很神圣,科學家也很神圣。我小時候讀過《居里夫人傳》,將居里夫人寫得像神一樣,我特別崇拜她?!度f物簡史》的作者在這本書里順便提了一句:居里夫人沒有被選入法國皇家學院,是因為她丈夫去世后,她的私生活有些不檢點。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覺得這個消息令我吃驚,《居里夫人傳》里可沒有提到這件事呀!
好像中國人特別善于造神,尤其是名人傳記,一個個都是神。中國人尤其喜歡提的一句是某某獻身于某某學科,這樣就把某某神圣化了,其實,近代科學是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了產生一大批有錢又有閑的人,這些人中有一部分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隨著探索的深入,近代物理、化學、地質學逐步發(fā)展起來。近代科學家的最終結果客觀上也許是獻身于物理或其它某種科學,但從他們的主觀上,他們并沒有這種“獻身”的意識,他們只為了探索未知世界,興趣愛好遠比主觀“獻身”重要的多。這種在近代科學家身上展現(xiàn)出來的鮮明的個性與獨立的人生選擇總是被我們忽視,而以“獻身”以蔽之。
這種將事業(yè)與人物神圣化的本領大概是中國人特有的。在中國古代,“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要有“三從四德”等等就有很強烈的獻身精神。為君為父為夫而獻身是被神化的第一個條件,例如屈原,為楚懷王為楚國而跳了汨羅江;例如曹娥,為了撈出父親的尸體而跳了水,二十四孝里記下了她的事跡。古人的邏輯大概是事業(yè)是神圣的,為事業(yè)而“獻身”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忠君是神圣的,為忠君而死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孝敬父母是神圣的,為了孝敬父母而死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古代是這樣,現(xiàn)代中國也能看出一些造神的痕跡,比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么為了人民利益而犧牲的人們就有被神化的可能,新中國家喻戶曉的神就是雷鋒,“雷鋒”成了舍己為人,樂于奉獻的`代名詞。
說句笑話,如果說我們的歷史是神的歷史大概也不過分,二十四史里記載的帝王將相出生之前總有一些祥端,什么日入腹中,龍入懷中之類的數(shù)不勝數(shù)。
我們的古人為什么要造神?想一想,一個像古代中國那樣的泱泱大國,國家的最高長官——君主——是通過家族遺傳而得來的,如果國君沒有有異于常人的地方,他如何統(tǒng)治文武百官。也許有人會說,他有權力呀,可是武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可以像周厲王那樣讓人們道路以目,但不可能讓人們敬他愛他,人們不敬他愛他,他的政權就不會穩(wěn)固,因此他需要把自己變成神,以達到穩(wěn)固政權的目的。
中國的君主持續(xù)了幾千年,大概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渇望當神與造神的原動力,我以前不就把居里夫人當成神嗎?最可笑的是,反封建最徹底的魯迅先生現(xiàn)成也被當成神供了起來。
難以回答,回去好好思索。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合上比爾.布萊森的巨著《萬物簡史》,讓我感到意猶未盡,讓我不禁感嘆生命的可貴,存在的美好。心中,無限欣賞,贊嘆......這是一本為萬物寫史,為萬物立傳的書。這本書運用了幽默易懂的語言,講述了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從浩瀚的宇宙到微觀的粒子,再到幾乎難以解釋的生命及人類誕生和發(fā)展奇跡......
在生存空間上,從地球最深的海溝底部到最高山頂,已知生命全部生存范圍寥寥無幾,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微乎其微。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生物而言,就更少了。地球對生命已經(jīng)很和氣,放眼看看宇宙其他地方,一片死寂。總之,生命在茫茫宇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她需要一連串永無休止的好運方能誕生。
生命如此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某小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后自殺;某中年海歸博士因工作不順,事業(yè)挫折自殺......這一樁又一樁的學歷,讓人看了也不免惋惜。他們不懂生命之貴,遇到重重困難,就輕易放棄了希望與奮斗的動力。對于這些人,我多希望他們能看看路邊石縫之間的小草,看看荒漠中的地衣,學習他們的堅韌,感受他們強烈的求生欲望。你在回頭看看生命進化的歷程,人類血染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人之為人的幸運了!
看完厚厚的《萬物簡史》,作為人類之一的我,覺得自己十分幸運——一切都恰到好處,在茫茫宇宙中,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長廊里,不早不晚地趕上了這一場的生命盛會;同時,我特別感恩生命,給予我所有的一切。知足,珍惜著現(xiàn)在的一切。不論生活給我?guī)矶啻蟮拇煺?,我也會昂起頭,對他們說:“這,是生命的贊禮,是對生活最好的回應!”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萬物簡史》的書。它使我了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托馬斯·愛迪生在1849發(fā)明了電燈電報等,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阿爾瓦丁·費希爾在1901年發(fā)明了第一臺電動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洗衣服變的輕松了。但是并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才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托馬斯亞當斯在1869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開始了口香糖的早期歷史,讓我們的口氣變得清新;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閃族人。是他們最先發(fā)現(xiàn)了玻璃,玻璃能制成飾品,建筑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做發(fā)明家,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萬物簡史》這本書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fā)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chuàng)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正像《出版商周刊》說,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了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里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梢哉f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么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來,經(jīng)過不斷爆炸而引發(fā)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jù)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愿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后來醫(yī)院復查,身體并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里!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床上看報紙,報紙里的鉛到了床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報紙,;人去世后,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秘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xiàn),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在書中的有一節(jié)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jīng)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wěn)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jīng)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xù)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fā)現(xiàn)!正因為有無數(shù)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唉,好悶啊,一個人在家真沒意思?!苯裉?,正好爸爸媽媽在值班,所以我一個人在家,真沒勁呀!
于是,我的目光掃到了書柜上,“咦,這里怎么有一本我沒有讀過的書呀!反正現(xiàn)在也沒什么事情,就看看吧!”
這本書能讓我們懂得更多我們還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些對我們有幫助的書啊!
《萬物簡史》是一本科普書,這本書分別寫了宇宙、細菌、天文、地理、化學、科技、航空、生物,甚至是生命。對讀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它就像一個魔法盒,總是跳出一些新奇的東西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比如大氣層:如果你到達了離地面足足十公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五十七攝氏度;當離開對流層后,升至四攝氏度(這也是科學家們不顧危險、勇敢地乘坐高速攀爬電梯才得到的結論);到了中間層,溫度迅速驟降到零下九十度;最后到了那個顧名思義的熱層,溫度竟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
要知道太陽對地球有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幾乎離不開它。離地球太近,地球會成為一個大火球;離地球太遠,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變成冰塊。要不是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正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無法生存。
而我們地球周圍圍繞著木星等這種巨大的星球保護著,可以避免一些小天體彗星、隕石……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憐憫的恐龍兄弟們。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第二次,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中使恐龍徹底滅絕,海洋中的菊花石也消失了。
一本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它可以啟迪心靈,而《萬物簡史》這本書卻可以帶你走進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帶你穿越時空,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唉,好悶啊,一個人在家真沒意思?!苯裉欤冒职謰寢屧谥蛋?,所以我一個人在家,真沒勁呀!
于是,我的目光掃到了書柜上,“咦,這里怎么有一本我沒有讀過的書呀!反正現(xiàn)在也沒什么事情,就看看吧!”
這本書能讓我們懂得更多我們還不知道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些對我們有幫助的書啊!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萬物簡史是一本勵志校園小說,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它之所以能成為我喜歡的小說,是因為它的內容讓我眼前一亮。
書中的主人公是李小米和韓智律。一開始,兩人的生活截然不同,小米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吃早飯也是媽媽喂,放學回家,倒頭就睡,什么活都不干,智律的父母在外地,他一個人照顧年邁的奶奶,還要打掃家里,幫奶奶拿藥、倒水、買衣服等等。自從他們成為朋友以后,小米也想成為智律那樣的人,于是她拒絕了父母的幫助,自己做了一張“自動自發(fā)行事歷”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開始想像她以后的生活,同時又疑惑她能否堅持下去,會不會半徒而廢?這時,我不禁想起了我,雖然沒有小米那么懶,但也挺懶惰的,想到這兒,我又開始看:小米在出去買完書后,又去了商場,回來后,父母已如熱鍋上的螞蟻,焦急的不得了,父母沒收了她的權力,但她用一次又一次地行動告訴父母,她可以做到,最后,她成功了,她脫離了曾經(jīng)地自己,父母因為她而高興、自豪。
看著看著,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智律的方法真的和別人不同,連懶洋洋地小米都能接受??赐旰?,我真不知該怎么說,和智律一對比,我什么都不會。我想:也許,我可以試一試!但沒過多久,我便放棄了。后來,我再一次細細地讀完了整本書。我不該那么著急,做事應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而不是一個跨步到達終點。小米途中也經(jīng)歷了許多,但她都堅持下來了,并且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現(xiàn)在的小米和智律,勤奮刻苦。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堅持不懈、多勞多得。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茖W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新科學——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啊,它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萬能博士”,還有什么是“萬能博士”不能解決的呢?!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嘿,想知道我們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嗎?想知道地球的年齡嗎?其實,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從我看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萬物簡史》告訴我們:1774年,內維爾·馬斯基林決定利用艾薩克·牛頓關于以引力來測定地球質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測量法,這需要爬很多的山,馬斯基林和數(shù)學家查爾斯·赫頓一起爬上了蘇格蘭的斯希哈林山。赫頓在作計算的同時發(fā)明了高線,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將近5000萬億噸。1793年約翰·米歇爾留下一種儀器的圖樣,這臺儀器將精確地測定地球的質量。17,享利·卡文迪許用米歇爾的儀器得出地球的質量為60萬億億噸,他的結果跟目前最準確的估計數(shù)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年齡。其實,地球是在不斷隆起的,赫頓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chuàng)造了新的巖石和新的大陸,頂起了山脈。赫頓的現(xiàn)論中特別指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我時間。還要再過1左右的時間,科學界才能著手解決地球年齡的問題,赫頓很有才能,率領大家開創(chuàng)一門新科學——地質學。
大家看到了吧,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多少知識,不僅我有講的這些,還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啊,它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萬能博士”,還有什么是“萬能博士”不能解決的呢?!
《萬物簡史》這樣的書名,在西方有著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古代和中世紀的許多著作,都喜歡從“天地開辟”時談起,一直談到那時的當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書。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與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書也可以視為一部關于現(xiàn)代科學的通俗百科全書。
本來是介紹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茖W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敘述中不時穿插著大量科學家、發(fā)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有什么辦法呢?人們就是更愿意讀遺聞軼事而不是讀科學定律。
這本書談不上精深,讀過之后也就是可以對現(xiàn)代科學有個大概的了解,也不見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學概念,但可以給你提供許多與科學有關的談資,讓你看起來象是對科學相當了解的樣子。也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讀者吧。這樣看來,本書將書名取作《萬物簡史》,其實實在有點夸大其詞。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作者在敘述那些科學概念時,確實能夠做到簡潔明快,讓人能夠比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細究起來也許不甚準確,但確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說,一個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蘊含著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釋放它”的話。
書中那些科學家的遺聞軼事,有時相當夸張(當然也有價值),比如說著名的埃德溫?哈勃“是個頑固不化的說謊大王”、“英俊到了不適當?shù)某潭取保_爾文的父親因為達爾文學習成績平平憤怒責備他“什么都不掛在心上,你將丟你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臉”之類。以前我們國內的普及讀物習慣于將科學家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們道德高尚,作風正派,一心為人類的福祉而奉獻。而讀讀這本《萬物簡史》,你就會深感“科學家也是人”這句話是多么實在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一本既是關于科學知識的有一點系統(tǒng)性的普及讀物,同時又可以說是一本頗具人文關懷的現(xiàn)代科學史著作。
從浩瀚的宇宙到微觀的細胞,從地球的行程、人類進化到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作者都像是在用一種說評書的方式娓娓道來,使人沉浸其中,卻又愛不釋手。這本書內容涵蓋極為廣泛,天文、地理、理化等等皆包羅其中,可以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讀物。雖然只是匆匆掠讀,但也深感受益匪淺。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數(shù)據(jù)講述了行星的演變、以及人類主宰地球的過程,最后筆峰一轉,明確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我們人類將會走多遠,將會走向何方。當前人類對地球資源肆無忌憚的消耗、破壞,所引起的嚴重后果如霧霾、臭氧層破壞等等,如果不進行制止,會加速人類在地球上的消失。
但是,我們也不要過于悲觀,“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作者在文中講到“我們已經(jīng)被選中了﹍我們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歷史的使命已賦予了我們!不論老少,我們都應該立刻行動起來,加入到拯救地球的活動當中。
這些天在看一本書——《萬物簡史》。拿起來厚厚的書,今天看完,他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那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那里去?”這一千古命題做了精確的闡釋。讓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萬幸,準確的說是無數(shù)個萬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們。我們坐在電腦旁,敲打鍵盤表達獨特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謹慎的進化成就了現(xiàn)在相對高尚的我們。否則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是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潛水的兩棲動物呢!也感謝地球為我們提供了危險又賴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間!
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化學家等等,為了了解和探索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曾經(jīng)在課本上看到的那么簡短的一句話,一個看似簡單的公式。在百年前,是經(jīng)過了那么漫長而艱苦的實驗、討論、證實才找到相對的真理!甚至是犧牲了生命換來的。同時對于科學家們遺憾的是自己的科學結論往往都是在老年或過世之后才被肯定。
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讓我在驚訝了解了萬物的存在和發(fā)展,同時也讓我感覺存在的不易、幸運與責任!
《萬物簡史》以簡短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描述了世間萬物如何演變而來,并揭示了許多科學理論。
作者是一位英國人,他從小就喜歡科學讀物。每當讀了以后,總是問:“他們是怎么知道的?”這本書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問題。當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講的科學理論,由于許多高深的專業(yè)術語,學生們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淺顯的文字加以闡述,則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書中講到的“萬有引力”,雖然我很早便聽說牛頓的這個著名理論,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讀完了關于它的敘述,才徹底明白了它的含義。作者這樣寫道:也許你正在看電視,這時,你吸引著電視機,電視機也正吸引著你;你吸引著椅子,椅子也吸引著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著。世間萬物都有引力,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時你感覺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緣故。
經(jīng)過這樣的解釋,我也就懂了“萬有引力”地道理。所以,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科學類書籍最好看、最有價值的一本書。閱讀這本書,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奧秘。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讀有所思_《萬物簡史》_900字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
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書中的有一節(jié)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
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fā)現(xiàn)!
正因為有無數(shù)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全文完)
初二:夏莫凡
讀了《時光倒流一萬年》有感_900字
――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
科學代表知識;科學代表進步;科學代表未來!
周國興的《時光倒流一萬年》生動科學地向我們介紹了人類由古猿人進化而來的全過程。
匆匆閱讀完這本書,心中無限激動,這本書讓我更好地了解了我們人類的發(fā)展史。現(xiàn)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fā)展而來。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他們經(jīng)過長期的進化和勞動,終于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了制造工具。
這本書,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一篇《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還是人創(chuàng)造了勞動?》?!笆莿趧觿?chuàng)造了人。”這是恩格斯提出來的。周國興雖然不否定這一觀點,但卻仍是比較堅持自己“是人創(chuàng)造了勞動”這一觀點。我認為這兩個觀點是互為條件,相互依存的。當人們利用自己的勞動去種植植物的時候,植物也在成長,成熟后,用果實來“哺育”人。于是,人們在不斷勞動的過程中,不斷進化。人創(chuàng)造了勞動,繼而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因為勞動,人類文明不斷提高。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起初,古猿人因為一道閃電燒了樹林而結識到了火,于是古猿人們利用火來煮食物,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使得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1929年,發(fā)現(xiàn)了古代的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或20萬年,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而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并打造石器來當做勞動工具??坎杉?、狩獵為生、還會捕魚。
在原始社會末期,青銅器的.使用進入了燦爛時期。人們用青銅農具進行農業(yè)生產。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xiàn)鐵農具。到戰(zhàn)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人們的生活越變越好了。
但是,如今社會,許多諸如富二代、官二代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他們完全不想要憑自己的勞動去獲取屬于自己的成功,這個社會,這種人多了、又怎么會有所進步呢?只會逐步腐化而已。
創(chuàng)造對于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如果連創(chuàng)造都不會,那么這種人,對自己,對父母,對社會,對國家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因為古人猿祖先的不斷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才向前跨進了一步又一步。所以,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也是科學的基礎,青少年們,請相信,有創(chuàng)造就有科學;有科學就有創(chuàng)造!熱愛創(chuàng)造,熱愛科學吧!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
讀了《21世紀十萬個為什么之地球萬象》有感_450字
科學使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飛機、汽車的發(fā)明使我們的交通方便。網(wǎng)絡、電話的發(fā)明使我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電視、電腦的發(fā)明使人們每天可以了解很多新知識。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使人們擺脫了千百年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疾病。
科學來源于自然,所以我們要保護自然。保護自然,當然應該先了解自然。而《21世紀十萬個為什么之地球萬象》就像我們介紹了地球上各種各樣的自然形成的事物。
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地球的自然形成。還讓我認識到了地球。了解了地球的一些知識。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地球。地球原來是分為4層的。分別為地殼、地幔、外核、內核。地球至今已有46億多歲了,是我們人類歷史的上百倍,可見我們人類歷史和地球相比是極其短暫的。
這本書還引領我們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名地。有我國北部著名的“藥泉山”,有奇峰異石的黃山,有沙漠綠洲,有新疆天池……在觀賞風景時,我們又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21世紀十萬個為什么之地球萬象》這本書,向我們青少年就行了科學啟蒙和科學教育,為我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向我們青少年傳播了現(xiàn)代各種科學研究的新見解、新知識,所以我推薦大家多看這本書,多了解科學新知識。
江蘇南通如皋市外國語初中初一11班初一:如皋周巧巧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距離上一次發(fā)讀書筆記,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多星期,在這一個多星期內,我讀完了兩本書,一本漫畫集,一本科普書,還有一本社會學類正在讀。今天要說的是這本叫《萬物簡史》的科普,不過我的思維有點亂,沒什么信心寫好——這是大背景。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前半部分讀得我非常興奮,后半部分讀得我如坐針氈,這主要與我的個人興趣有關,與書無關。
提到《萬物簡史》,絕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這到底是是個什么史?所謂的萬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本人類探究萬物的科學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學領域,諸如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都在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類是如何從無知變成有知,如何認識世界與認識自我(生物意義上的自我),科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這本書會很榮幸地登上你的書單。
作為一部科普類書籍,目前分為了給大神看的高難度版本和給小白看的通俗入門版,如果非要給這本書下個定義,它應該算作小白進階版。所謂進階不是因為它難懂,只是相對于淺顯易懂的輕科普而言,這本書顯得很有邏輯。誰都不知道作者腦子里裝了多少知識,竟能將五花八門的科學史談得如數(shù)家珍。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邏輯性很強,一旦書中出現(xiàn)了某個科學界人物,作者接下來一定會簡單介紹一下這個人的生平,順便談談他的'“黑”歷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話里總是攜帶著一絲幽默感,好像一個詼諧的老頭——實際上作者今年已經(jīng)66歲了——在給你講述科學界野史。
你能夠讀到一點《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筆再好一些,再會講故事一些的話),也能夠跟隨作者的步伐開發(fā)一下腦洞,試著想象一下已經(jīng)滅絕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內部會是什么樣的景象,總之,它可以成為你了解科學與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個科學界大神的話。
那么究竟所謂的“萬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書分為了六個部分,通過這本書,你能夠讀到:人們了解宇宙史的過程、了解地球年齡的過程、發(fā)現(xiàn)古生物化石的過程、地質學的發(fā)展過程、微觀世界的認知過程、生命科學的發(fā)展過程等。
作者提到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目茖W家與一些我們從未聽說過甚至到死都沒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學家,這些人物與人物構成了整個科學的發(fā)展史,也使這本書變得生動有趣。
如果你能夠有興趣讀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緒會從縹緲的宇宙漸漸來到這個藍色的星球,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現(xiàn)代,你會發(fā)覺世界的偉大與自我的渺小,順便補充一下在社會生活中難以獲得的理論知識——它可以成為你很好的睡前讀物。
那么話說回來,我在開篇說到后半部分讀得我如坐針氈,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學,地球上各個化石的發(fā)現(xiàn)過程以及dna的發(fā)現(xiàn)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學,這幾節(jié)由于本身知識儲備不夠,讀起來有些疏離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憫人的人類一定要感慨一下,我們殺了那么多物種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用作者的話來說,這就是一種“運氣”。和很多科學史作者一樣,比爾·布萊森也反對一種“智人至上”理論,認為人類并不是上帝委派來主宰世界的寵兒——的確啊,一個存活時間與漫長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資格說自己統(tǒng)治了這個星球呢——于是在漫長的科學史結束之后,他說道: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經(jīng)過同學和小伙伴的推薦,這個寒假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科學書。它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我覺得這本書內容很精彩,而且讀后有很多感悟。
書中講述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而奇妙的時刻: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qū)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fā),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里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全書從科學發(fā)展史的角度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千古話題作了極為精當?shù)拿鑼?,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后,都會對生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全新的感悟。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世界和我腦袋里想象讀完全不一樣。水在我眼里是很弱小的,可書上寫到噴涌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十萬人的生命。還有近一萬年內最猛烈讀一次火山噴發(fā)——其規(guī)模是1980年美國海倫斯火山噴發(fā)的150倍,其能量相當與6萬顆廣島原子彈!
我認為小冰河時代讀冰一踩就會碎,我的想象和數(shù)上所說的可不一樣了,書上說這是得各種各樣讀冰上活動成為可能——人們每年都要在泰晤土和上舉辦冰雪節(jié),或者沿河蘭讀運河舉辦溜冰比賽!這也太夸張了吧!
在我的知識里一直以為只有火山下有巖漿,可看了書之后,我才知道美國底部下有一大片巖漿,一個巨大的火山熱點。它每隔六十萬年左右,就會災難性的噴發(fā)一次。最近一次這樣噴發(fā)就在六十多萬年以前。那個地點任在那里。如今,我們稱其為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我以前還聽一個人說過那個火山是超級火山。如果這超級火山再次噴發(fā),那將會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一種災難?。?BR>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感嘆:在科學不斷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的一些發(fā)明又對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氣污染、動物瀕臨滅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引起重視,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的家園!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萬物簡史》這本由比爾布萊森花費3年時間完成的科普讀物,講述了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對宇宙哲學、古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氣候學、生命科學、地質學、人類學的很多基本常識都進行了清晰的解釋。比如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世間萬物是怎樣演進的?等等。講述了作者本身和許多科學家是如何解釋這些科學現(xiàn)象和科學事件,誠然這本書的一大亮點是以一種簡潔輕松又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一次科學普及,正如書中的副標題一樣——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但這本書真真正正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智慧而又幽默的語言,也不是我如何明白了之前晦澀難懂的科學名詞,而是這本書中流露在字里行間的一種偉大的科學精神。
在讀美國人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之前,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沒有了一顆探索的心。不斷地發(fā)現(xiàn)和探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現(xiàn)在是一大動力,當然這很大程度歸功于那些不懈努力地優(yōu)秀的科學家們。但這并不是科學家們的專利,對于世界和未來強烈的好奇心,恐怕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每一個孩子都曾經(jīng)歷過的階段,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個充滿求知欲的年齡是多么地可愛,卻又多么地一閃而過。
本書作者也并非理工科班出身,但正是因為自己小的時候對宇宙、對地球的好奇和向往,在長大之后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尋科學的真相,而書中所提到在人類歷史上留下那些巨大財富的科學家們,大多也都是僅僅因為對科學的向往,對真理的渴求,他們有的衣食無憂、有的窮困潦倒、有的性格怪癖,相同的是那種對科學義無反顧的執(zhí)著。更有無數(shù)并不是很有名氣但是卻仍為科學發(fā)展付出了畢生心血的科學工作者,他們的名字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而我們耳熟能詳?shù)囊恍┛茖W家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等巨匠,也有很多我們不曾想到的故事。這許許多多的故事給我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他們每個人心中,我已經(jīng)久違的探索之心。
曾幾何時,我們忙忙碌碌于各種升學、考試、輔導、培訓,當然在我們眼中這也都是學習,經(jīng)歷過各種考試的大小學生們鍛煉了出色的邏輯思維和記憶力。我們也善于解答問題,對于試卷上的問題無論如何疑難,我們也都不在話下。但是,當初我們小時候提出的那些問題呢?那些在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憑借著孩童純真的本性提出的那些問題,我們現(xiàn)在解答了嗎?我們現(xiàn)在還能夠像小時候或者像那些科學家們一樣,想著去探索些什么嗎?知識不能完全代表能力,簡單地給出答案也不是追求科學真理。
合上萬物簡史,要感謝這本書,它讓我找回了那顆久違的探索之心,也希望更多的人通過這本書能夠理解真正的科學精神,我們雖然不是科學家,更不是科學工作者嗎,甚至不是一個很熟悉物理化學的理科生,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可以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探索的心不斷地去認知那些我們還未曾明白的事情,不斷地追求真理追尋真相。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探索精神,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這種精神。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它就像一個魔法盒,總是跳出一些新奇的東西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
比如大氣層:如果你到達了離地面足足十公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五十七攝氏度;當離開對流層后,升至四攝氏度(這也是科學家們不顧危險、勇敢地乘坐高速攀爬電梯才得到的結論);到了中間層,溫度迅速驟降到零下九十度;最后到了那個顧名思義的熱層,溫度竟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
要知道太陽對地球有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幾乎離不開它。離地球太近,地球會成為一個大火球;離地球太遠,地球上的一切都會變成冰塊。要不是太陽離地球的距離正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無法生存。
而我們地球周圍圍繞著木星等這種巨大的星球保護著,可以避免一些小天體彗星、隕石……對我們造成的傷害。這讓我想起了那些憐憫的恐龍兄弟們。
第一次,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種滅絕事件,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次物種滅絕是由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第二次,在距今約3。65萬年前的泥盆紀后期,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chuàng)。第三次,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估計地球上有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嚴重的物種滅絕事件。第四次,距今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估計有76%的物種,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這次滅絕中消失。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中使恐龍徹底滅絕,海洋中的菊花石也消失了。
一本書就像一個好朋友,它可以啟迪心靈,而《萬物簡史》這本書卻可以帶你走進一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帶你穿越時空,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萬物簡史》是比爾布萊森的一部科普著作,是比較暢銷的一部書,也是格局很宏大的一部書。這部書在我的書架里放了兩三年,只是信手翻了翻;前些日子,下了決心,看完了這部書。
《萬物簡史》是一部很出色的科普著作??破罩魍菀讓懙煤苌?、乏味,但這部書不是這樣,筆下很幽默詼諧,讓人沒有距離感。有了距離感,讓人感覺很生硬,高不可攀,就沒有多少人能讀下去;反之,像這本書這樣,就像打開了一扇門,人們都可以推門進去,領略其中的美妙,這才是科普著作的真意。推門進去,隨著作者的向導,看看自然和科學世界的無窮景致,欣賞人類前仆后繼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明,真是讓人賞心悅目,感覺充實快樂的事情。在興趣的指引下,不知不覺長了許多見識,增了許多知識,感受了自然奇妙的感染,體會了科學精神的熏陶,其樂大焉,其妙大焉。
科學現(xiàn)在有一種矛盾:一方面,人們依賴科學,以科學為驕傲,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大為嘆服;一方面,對許多普通人來說(哪怕是受過一些教育的人),科學都是一個封閉的城堡,依靠它為我們帶來進步、福利,可是卻沒有多少人能進去,欣賞、領略城堡中的神奇奧秘。科學日益成為專業(yè)人員獨占的領地。學校里的教育,科學知識本是重點,可是也只是學了一點兒枝節(jié)的東西,科學精神學不到,科學興趣培養(yǎng)不起來。說白了,那只是一種生硬的課程,你只要按既有的方式學就行了。這樣學的科學知識,對人的影響有限,有的時間一長,干脆將那些基本的知識也忘了。除了一些專業(yè)人員,幾乎很少有人將科學當作一個可以終生探索、充滿興趣的神奇世界,就像書籍中的許多科學家似的,科學是他們探索自然、增進智慧的手段,他們的探索精神與他們的成就一樣,彪炳史冊。這樣的效果,幾乎很難達到??茖W教育的結果,恰恰是讓人們學了一些基本知識之后,對科學產生了更大的遠離、排斥的心理,辯證的說,這只是一種失敗。
書市上的科學書,要么是非常專業(yè)的著作,一般人看不懂;要么是飛碟、神秘探索之類;要么是教輔書、練習冊,別的不知道,光是做題。(做題的效果雖然能鞏固知識,練習思維,但就譬如在針尖兒上雕花,再好,也不能通觀全體,具有批判思維。)總之,很少有像《萬物簡史》這樣的科普著作,既能吸引興趣,又能啟迪思維,增長知識,充滿人性的展示一個神奇的科學世界,給人探索科學的強勁動力。這才是真正意義的科學,不是野狐禪的科學,不是雞零狗碎的科學,這才是科學城堡的本來面目。
我的科學知識很少,沒有專門的造詣,至少對科學有一種興趣、親近,只是這興趣、親近被許多東西沖淡了,攪混了,在《萬物簡史》這書里,正好重拾這種心情。
《萬物簡史》是構思很宏大的,將自然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方方面面,娓娓勾勒出來,穿插著科學史上那些令人激動的事跡,名字,那些難忘的時刻。自然萬物有許多秘密,還需要人去揭示。科學是獨立的世界,是人類用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建立起來的寶庫。學科學知識,進入這個世界,你就需要從它的根兒上理解這個世界,你需要知道它的思維方式,它的來龍去脈,用別的道理、別的方式與它爭論,而不去理解它是獨立、自足的解釋系統(tǒng),獨立的城堡,就會感到迷惑??茖W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獨立的文明,它是人類理性的工具。
科學幫助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它是人們手中銳利的工具,但自然是無窮的,萬物是無限的,科學本身也在不斷的進展、突破??茖W的樂趣也正在這種不斷的探索、揭示的過程中。
《萬物簡史》用簡單而宏大的筆觸,勾勒出天上地下,過去現(xiàn)在的萬事萬物。它給人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門,給人一種視野,給人科學的趣味兒,這確是一部好書。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小時的我以為選擇理工科就能解開這些困擾我的問題,以為理工科就是研究什么粒子夸克時間機器。等上了大學才知道所學非我想要。但現(xiàn)在看來至少看科普書籍來更輕松些吧。
萬物簡史——看名字就覺得夠霸氣,當初就是沖著這個名字和內心中對這個名字的憧憬買來拜讀的。剛翻開書還沒正式讀時,心中更多的是懷著一股對科學的敬意和對自己義無反顧的狠勁,看著看著,欲罷不能,作者以狗仔的精神,把正經(jīng)嚴肅的科學講的津津有味,就像看八卦周刊的心情看科學家們怎樣糾結又怎樣為存于他們心中的某個信念費盡磨難,或多幸運或多倒霉或多耍心機的探索科學的真相。讀前已經(jīng)做了心理建設,有準備去讀一本嚴肅的科學書,沒想到作者給了我驚喜,除了有趣的講述的方式,還有包羅萬象的內容,作者沒有辜負萬物簡史這個名字,從大的宇宙到小的原子,從遙遠的過去到未知的未來更多的是,作者向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看世界的門,從這扇門中看世間萬物,看我們自己......
作者在描述生長在除了巖石、風雨和寒冷以外幾乎什么也沒有的北極荒原的地衣時是這么說的:“生命對于地衣來說是什么?它們的生存沖動、活著的欲望和我們一樣強烈——有可能更加強烈。要是我們被告知,我不得不當幾十年林中巖石上的地衣,我認為我會失去繼續(xù)活下去的愿望。地衣不會。實際上像所有生物一樣,它們蒙受苦難,承受侮辱,只是為了多活一會兒。總之,生命想要存在?!?BR> 地衣尚如此,作為萬物靈長的我們卻生活的漫不經(jīng)心。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如此渺小,無數(shù)奇跡的累計成就生命,幸運如我們,無數(shù)次的被選擇,無數(shù)次的幾乎不可能的幾率,我們死里逃生化險為夷,成就了今天的我們,縱使不可預知的災難每時都在發(fā)生,但我們怎能辜負幾乎無休止的天意眷顧。
單憑好運遠遠不夠。于是,因為懂得,所以珍惜。
萬物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七
在一張成比例的太陽系圖上,如果地球的直徑縮小到一粒豆子大小,土星會在300米以外,冥王星會在2·5公里之外(約為一個細菌大?。?。按照這個比例,比鄰星在1萬6千公里之外。
亞歷山大·蒲鉑說:“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則藏匿于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處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庇煳膶W家哈雷說:“沒有任何凡人比牛頓本人更接近神。”牛頓在他的《原理》中提出了三大定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有普遍意義的自然定律??梢娕nD之偉大。
瑞典化學家卡爾·金勒是一個地位底下的藥劑師,他在沒有什么先進儀器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8種元素——氯、氟、錳、鋇、鉬、鎢、氮和氧——但是什么功勞也沒有得到。每一次要么他的發(fā)現(xiàn)不受人注意,要么在別人做出同樣的發(fā)現(xiàn)后才加以發(fā)表。他在1772年發(fā)現(xiàn)了氧,但由于種種心酸復雜的原因無法及時發(fā)表,于是功勞最終給了約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74年發(fā)現(xiàn)了氧。更冤枉的是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把氯的發(fā)現(xiàn)歸功于漢弗萊·戴維,但是他確實發(fā)現(xiàn)了,只不過比金勒完了36年!——看來只會埋頭工作還不行,還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你在工作才行!
1905年一個年輕的瑞士專利局三級技術審查員(他申請?zhí)嵘秊槎?,但遭到了拒絕)在德國物理學雜志《物理學年鑒》發(fā)表勒一系列論文。他沒有大學職位,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通常跑的只是伯爾尼國家專利局的小小圖書館。這個人就是啊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那個重要的一年,他發(fā)表的五篇論文中的三篇,用c·p·斯諾的話說,“稱得上是物理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其中一篇用普朗克剛剛提出的量子理論審視光電效應,一篇論述懸浮小粒子的狀況(即布朗運動),一篇概述了狹義相對論。關于愛因斯坦,c·p·斯諾寫道,愛因斯坦好像“全憑思索,獨自一人,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得出了結論?!薄埃íM義相對論)要是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很可能5年之內別人也能想到,但是廣義相對論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沒有他,我們今天有可能還在等待那個理論?!?BR> 關于地球大氣,對流層在赤道大約有16公里厚,在溫帶還不足10-11公里厚。80%的大氣質量所有的水分還有所有的氣候變化都在這一層。平流層在對流層之上,那里溫度會下降到零下57度,如果在沒有密封的條件下快速上升到那里,你會得嚴重得腦水腫和肺水腫,體液也會增加到危險程度。離開平流層后由于臭氧層得作用溫度很快升到大約4攝氏度。到了中間層又驟降到零下90度,然后到了顧名思義的熱層又一下子升高到1500度以上,但那里的空氣很稀薄即使分子動能如此之高,也幾乎沒有互相接觸的機會。宇宙飛船在返回地球的時候如果角度太大——大約6度以上——或者速度太快,它就會撞擊大量分子產生極易引起燃燒的拉力(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進入大氣層的角度太小,它很可能會被彈回空間,就像掠過水面的卵石一樣。
關于地球和人類的歷史,約翰·麥克菲在《海洋和山脈》中說,“把兩條手臂伸直,然后想象那個寬度代表整個地球的歷史。那么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間的距離代表寒武紀以前的`年代。全部復雜生命都在一只手里,你只要拿起一把指甲挫就可以輕易挫掉整個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