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看見閱讀心得(通用16篇)

字號:

    總結是一種有效的知識整理與歸納方式。在總結中,我們可以采用歸納和分析的方法,對所學所得進行梳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參考。
    看見閱讀心得篇一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發(fā)。
    而現(xiàn)在,“非典”對我來說,不過就是教科書里一個好像聽到過的名詞,一個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周讀到了柴靜的《看見》里,一篇關于她做“非典”新聞調查的文章。
    本文通過許多真摯動情的環(huán)境心理描寫,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后——那是人類堅強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顆最溫熱的跳動。
    當每早,太陽升起,睜開眼能看到萬丈金光,是否會感嘆“活著真好”?
    有一種人,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活著。不管成功與否,有意義與否,即便處在社會底層,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著就行了夠了,哪怕當牛做馬。
    有一種人,比如革命英雄,認為活著必須要有尊嚴,否則還不如死亡,所以才會寧死不屈。他們堅持認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他們的人生哲理。
    看見閱讀心得篇二
    很早就聽說過《看見》這本書,可是當身邊太多人說這本書不錯、好看時,反而也就沒有去看了。直到最近,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或許是有太多人看過的緣故,書本已顯得有些破舊,看著泛黃的書頁,那一刻有了捧起來看的沖動。
    結果從這本書的序言開始,我就開始深深地陷了進去,最終,如饑似渴地一口氣看完了全書,當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心中壓抑著的千種感慨,仿佛要噴涌出來。
    書中一開始有一句話:“‘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床灰娝?。對自己也熟視無睹?!闭沁@句話,讓《看見》這本書以人為著重點,以人的情感、人的經歷,反映這個時代的變遷,人既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還有什么比“人”更能讓人受到觸動與共鳴了的呢。歷史曾告訴我們:時勢造英雄。就像《看見》這本書以柴靜——名主持人、一名記者在其十年的工作經歷中所遇到的各種人和事為素材,卻反映了我國在這十年中的變遷。
    就如我國很多紀錄片都有的一句話:這十年,是改革開放的十年,是不斷變化的十年。這十年,我們確實經歷了很多。本書以“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的幾件大事件,以及在社會上引起爭議的“華南虎”、“藥家鑫案”等事件,同時也關注著隱藏在整個社會與體制下的各種深層次的問題為整個行文點,看似零零散散的內容,卻讓我們在時空歷史的`穿梭中,暫時拋棄本身就是一個經歷者的身份,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慢慢品味,細細道來,陷入那些你不常記起的回憶。
    但是,從整個字里行間,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人本身的關注與思考。書中說到: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還有什么比處于經歷者的人,更能夠“看見”處于表面下的涌動著的暗流呢?現(xiàn)在回憶起“非典”,我們想到的大概就是那段全國都彌漫在白色的恐懼下,人人緊閉家門和從電視上不斷報導又有多少人感染,又有多少人逝去的歲月了吧??墒?,這本書寫下的卻是處于那種情形下的人,病人、醫(yī)生、家人,以及作者這群新聞工作者。處于時代背景下的人似乎很渺小,在那段“希望與絕望并存”的時光,我們看到了身處最前沿的“白衣天使”,有多少人深藏著內心的恐懼卻仍舊奮戰(zhàn)在最前沿,與家人孩子隔離,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記得“非典”的恐懼,記得我們眾志成城最終戰(zhàn)勝了困難,可又有誰記住了他們?在歷史的洪流前,我們被推動著前進,似乎總處在被動的局面,但不要忘了:我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同樣的,對于北京奧運,我們除了看到那盛況空前的開幕式,中國健兒將一枚又一枚的金牌收入囊中,我們還看到些什么,又記住了什么?而本書,講到了“中國人民永遠的好朋友”埃蒙斯,講到了那個在奪冠后親吻自己已逝妻子照片的德國舉重選手施泰納等等。事物的表象往往會讓人迷失,其實并不需要你站在一個仲裁者的立場上,把是非善惡分得一清二楚,流于表面的輕易只會讓你迷失了方向,將心比心,不要忘了人性的復雜之處。
    看見閱讀心得篇三
    兜兜轉轉一個多月,才看完。初始時,為新聞背后的真實所痛,為受訪者的遭受苦難、堅持的正義悲傷感動,為尖銳的、血淋淋的傷痛所刺傷,中途一再擱置,卻又無限回想,不斷想象如果自己作為新聞當事人,大概是會執(zhí)拗的帶入自己的情感,不會客觀真實的反映事件背后的真相,越回想越有探求的欲望。
    一直覺得,犯罪者咎由自取,事后的悔恨說辭都是洗白,然而,柴靜讓我看見了“犯錯誤的人”的真實,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了解一切事情的緣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再對他們在使用“犯罪者”的稱謂,心里涌起無限悲哀。
    也很羨慕柴靜能遇到能耐心指導自己的陳虻、能相知相伴的老郝、老范,能一起奮斗的、風里來雨里去的奮斗伙伴…何其有幸,摯友能一路相伴。
    《看見》這本書,讓我見識了柴靜如何成長成為一個對事件理性對人物感性的優(yōu)秀新聞人。感謝《看見》,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偏見固執(zhí)、偏激與所謂的正義感不過是掩飾不足的虛偽做法罷了。
    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看見閱讀心得篇四
    對于名人,我總有一種強的烈“窺視欲”。有時似乎超越了那種所謂的“欣賞”。我暫且把這種心理戲稱為“八卦心理”,只不過八卦的對象在變罷了。我覺得完整的了解一個人得背景,才能讓我們更加客觀的認識一個人,不管是她的年齡,她的童年,還是她的感情,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才完整的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冥冥之中卻是存在著一種必然。
    毫不避諱地說,我有一個新聞夢。當初填報志愿是曾經有意無意的和父母提過,結果當然是可想而知的。當然當時的自己也沒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所謂的理想,因而也沒有堅持。或許現(xiàn)在也沒有……對于記者這個職業(yè),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憤青總是把這群人偏激的看作政府的發(fā)言人(尤其是中央臺的記者),在他們眼中記者是政府雇傭的“宣傳隊”罷了。我想不盡然吧。這個社會其實真的有慢慢地在走向民主,即使是片面的民主,誰會奢求絕對的民主呢?那些總喜歡埋怨的人,或許應該懂得應該留給積弊已久的體制一個喘息的機會,畢竟誰都不能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從個人情感方面說,對于這個職業(yè),我是充滿著敬佩,可以理解這個行業(yè)的苦衷。
    言歸正傳,還是談談剛到手的書——《看見》。讀著柴靜的書,對一些曾經并不甚了解的新聞熱點,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過去多年的非典時期,此時仿佛也浮現(xiàn)在眼前了。那時,我在上小學。雖然每天清晨進校之前,都要被老師“觀察”一番,但老實說,自己一直認為那件事距離自己很遙遠。那一段段文字,卻讓這段恐慌那么真切。雙城事件,開始我也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會把有些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但我漸漸理解了他們,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執(zhí)著的東西。同性戀,這樣尖銳的字眼,你怎么看?或許有的人覺得惡心,但當我們不再無知,當我們認識到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大多人會理解他們吧。我想我能理解。當文中的一個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戀時,給了丈夫一個大大的擁抱時,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的眼圈濕潤了。對于很多事件,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但這些確實真真的發(fā)生過,也許就在我們周圍。許多事,許多人,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沒有權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有人善意地告訴柴靜,她做的節(jié)目脫離了大眾,僅僅關注社會邊緣的人與事物。我想說,那些大眾的問題,有人在說了,有很多人在關注了,為什么就不能分點兒給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的的確確,我們能感覺到她很真實,很有力量。也許這就是欣賞!
    有人說柴靜不像一個新聞人。那么我想問:新聞需要的僅僅是客觀嗎?真實的去還原事情的真相?我想不是,畢竟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公眾期望看到的真相?什么是公眾所能承受的真相?我們還不能下定論。柴靜的節(jié)目、書之所以對我有吸引力,恰恰不僅僅是有真相,而是有看法,有血有肉。也許有人要笑說,你以為的那些也不是真相,但我無條件的相信她所訴說的真相,也許這就是信任。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顯的認識,或多或少的片面。最后也推薦年輕的朋友看看這本書——《看見》)。
    最后分享一下,書中打動我的話:
    1.我們都痛恨用馬賽克壓在人臉上的丑陋和不尊重。
    2.我從來沒想過一個節(jié)目會以無解來結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實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3.其實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采訪,不會躍躍欲試地好斗,但當他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
    4.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5.為什么許多人都選擇屈服?因為他們覺得投入太多,收獲很少或根本沒有。
    6.先打一槍,然后再在那個洞上畫一個靶子,效果是一樣的。
    7.人性是這樣,光靠自己靠不住。
    8.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9.探尋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蛘哒f,煽動各種偏見的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是我所理解的“探尋”。
    10.記者提供的是事實,不是情緒。
    11.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12.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13.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14.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只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不贊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
    15.我這個年齡經歷的所有事都特別淡。
    16.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并不吃力,把它精確的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17.我們都努力把自己報道的世界與生活分隔開,但是都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成為它的一部分。
    18.“記者”就是“記著”。
    19.只刻意求新,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矯情虛妄。生活并不需要時時有新的主題,即使是華麗的《霸王別姬》,力量也在于真實的市井人性。
    20.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21.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
    22.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看見閱讀心得篇五
    花了一周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磿埃诰W上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于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同樣柴靜的敬業(yè)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yè)道德,不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打磨著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qū),承受著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在山西采訪時,一位官員帶著譏笑的說:你怎么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斷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災區(qū),冒著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qū),頂著各種壓力采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在采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說柴靜看你采訪,眼睛里都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yè)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意味著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jié)課,不敷衍,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jié)課中學到一點內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于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于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溫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溫柔,只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kim對孩子說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缺少的就是這顆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悅但沒有改變侵害。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看見閱讀心得篇六
    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在同學的桌上,柴靜這個名字雖早有耳聞但并沒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個央視記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樣的一個記者能讓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無忌憚地玩耍,而《看見》這一個名字又有種莫名的沉重感。
    個人認為讀的速度過快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一本書,二百八十八頁,二十個章節(jié),二十六萬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內容的厚重感卻絕不允許你匆匆掠過,打開品讀讓人不禁停下來深思,合上又讓人不舍。
    “人們聲稱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犊匆姟肥遣耢o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xiàn)在的寬厚。她說關鍵不是別人能給什么,而是自己內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那時的陳邙對柴靜說: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甑某砷L,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相比起來,我的青春或許不值一提,但青春對于每個人自身來說都是同樣的刻骨銘心。像那年的高三,沒有人會記得你考過多少分,沒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開時失落的模樣。但只有自己記得曾經做題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經在失敗時痛苦地向朋友傾訴,只是因為不甘心。也許很多努力貌似徒勞無獲,但對一個人來說,他得到的是博爾赫斯說的“時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靜已經有成熟的淡然,在許多誤解與反對的聲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責任。藥家鑫的故事那時傳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件事。就如那時的我寫作文常想著如何把這個人批判得再犀利一點,把這件事說的再有深度一點,然而看過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的無知。自己那所謂的觀點不過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觀點。柴靜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失敗的教育才會釀成如此悲劇。書中是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注事件的本身,關注真相,這也是柴靜這本書一直想傳達的觀點。
    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網絡信息,我們又是否能像柴靜一樣去關注真相,關注事件本身,面對社會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書中講到的許多新聞事件,像華南虎事件、虐貓事件,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報道后是熱議紛紛,網友的批判聲也能壓過新聞的本身,然而看過這本書后,有人會后悔曾經的妄下論斷,也有人會因為刺痛的傷口而開始謾罵。而我學到的是在許多事情發(fā)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結論,發(fā)表意見,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換一個角度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缺口。對真相的拷問與挖掘,理智對待我們所見的不公,也許是我們該學會的一種能力。
    《看見》這本書是柴靜十年的心路歷程,我自認閱歷尚淺,她所抵達的高度是我不能觸及的,但也正因為這樣,讀書的意義就顯得更深遠,從讀書中經歷他們的心路,在自己的領悟中成長,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看見閱讀心得篇七
    拿到《看見》這本書后,一周之內讀完,勾勾畫畫,圈圈點點,大部分都是引起我對自身的思考和審視的句子。比如說“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比如說”正義是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期許,不是用來脅迫人的“;比如說”可貴在于產生分歧“。從前不知道,我為什么喜歡她,第一次看到她不是在時空連線,是她作為記者,只看了一次就開始喜歡這個記者??赐赀@本書,有一點感悟,原來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可以通過他的眼神、行為、談吐表達出來。我感覺到了從那雙犀利的眼神后面?zhèn)鬟f出來的她倔強、獨立的靈魂。
    想寫篇讀后感,記錄我的想法。觸動心靈的句子有很多,每個人喜歡的柴靜都不同,我只寫我看到的柴靜、我為什么喜歡柴靜。
    一、關注內心的變化,關注自己成長的過程。
    初次接到陳虻的電話,柴靜心高氣傲,說:”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體制里的工作我干不了“。開始了中央臺的工作,有一陣連話都不會說了,再然后知道什么樣的題能拿獎和被表揚,然而那只是工作,為了虛榮心和恐懼,而不是發(fā)自內心。我相信大部分起步的人都有這個過程,不同的是一些人看到了,關注了并重視自己的內心的感受,然后追求變化;一些人迷失于這個過程,變成了那個當初自己反對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社會總有它的規(guī)則將你的驕傲搓殺,棱角抹平。你要努力的去尋找那個契合點,那個能被社會接納,又能聽從內心的契合點,才能綻放你的顏色出來。當了記者,報道了地震、非典,讓真實的生活扎扎實實的敲打了內心,讓內心的觸動貼著地皮長了出來,量變之后,一個契機,開始質變,才有了之后不斷漸進的完善、再完善。只是這一變化不是每個人都會發(fā)生,就像在事實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真相,在真相面前,不是每個人都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堅持。追求真相的、獨立思考的、堅持的人有一個共同點,尊重自己的內心。內心是那個起點,獨立的起點,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的起點。
    首發(fā)式上,很多人不止一次的提到,柴靜要幸福。幸福的柴靜要抱著孩子、攜著老公、面帶微笑。我不這么認為,我不認為已經結婚、有了孩子,衣食無憂,或者滿臉微笑的女人就是幸福的,也不認為單身的、未婚的、或者還沒有生孩子的女人就是不幸福的。幸福沒有公式,沒有條件句,幸福是一種內心感受,一種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感受,每個人的幸福都不同,每個時段的幸福都不一樣。我喜歡柴靜的回答,她說,我要配得上我希望的幸福?!?BR>    二、執(zhí)著的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一九九八年,柴靜到北京,去一家雜志社實習,寫國內研究的困境,不肯按編輯的要求修改內容,失去了來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還是九八年,給一家刊登了一張十六歲的三陪女和男朋友的照片的雜志寫了一封《生命本身并無羞恥》的信,愿意給他們無償做記者,唯一的期望,是能和拍那張照片的攝影師趙鐵林合作。在東方時空時,看到女子監(jiān)獄,暴力重犯六成是因殺夫入獄,到了新聞調查,要繼續(xù)完成這個事,做女殺夫女犯人的調查。后來柴靜越來越有名,有名之后,很多追求容易被掩蓋,看不見?;蛘撸芏嘞胱龅氖赂菀鬃龀?,但也有很多事情更容易被放棄。書里寫到山西這個煤炭大省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寫到焦黃色的天空、惡臭的河流、各種各樣的癌癥和拿著布袋子裝的現(xiàn)金。一個官員問她:你是山西人,怎么就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說:我辦的就是好事。
    同樣是執(zhí)著,最初的拒絕修改和無償自薦是執(zhí)著,后來的山西報告也是執(zhí)著。后一種,更難一些。看過柴靜的兩個采訪,一個是采訪《一九四二》的作者和導演,劉震云和馮小剛,十年,不斷拿起、不斷擱下,然后再拿起這個電影,一個是采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導演李安,一個電影界公認最不可能拍成的電影,一部拍了四年的電影。也許記者有時候會將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和答案通過采訪表達出來。如果我認為是對的、應該做的,就一定會做。柴靜說,原來她也不怎么求實,總是用那股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是后來經歷了嚴格的思維訓練。其實,我覺得那只是方法,真正起作用的還是骨子里的那股執(zhí)著和堅持。哪怕是對待導師陳虻的勸誡、批評,也是一樣,錯的還是對的,你說了不算,撞了南墻,也我要自己認識到。
    三、尊重人、理解人。
    尊重和理解,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卻困難無比。尊重不是禮貌;理解不是可憐。新聞調查,柴靜連續(xù)做了幾期節(jié)目,關于戒毒所強迫戒毒的人賣淫;關于一個1974年,因撿了一張蔣介石的傳單,而無卷宗、無判決、無罪名被超期羈押20__年的謝洪武;關于被鄙視、被拋棄、極易感染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她寫到“沒有人會關心一個吸毒的人的死活”;寫到療養(yǎng)院工作人員把謝洪武和其他老人整齊的背對滿天紅霞坐成一排,老人直視前方,看上去無動于衷,她還是忍不住跟工作人員說“能不能把他們的椅子轉一下,換成另一個方向”;寫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tài)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是在于這個人本身”。在記錄這幅內容章節(jié)的結尾,她用了一句話“我們最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對不同于大多數人的尊重和理解,容易接受。對于已經聲名鵲起,或地位尊崇的人,需要的同樣是尊敬和理解。柴靜書中,周其仁推薦陳錫文時,說“就算反對他的人,也是尊重他的”。朋友談論她從斗士轉為采訪官員,她說,不管報道誰,都是平等的吧。當然,她談到,哪一種尊重和理解之后,職業(yè)要求的是準確。其實這對于每一個人也都一樣,要真正做到不卑不亢的尊重和理解每一個人,要求以理性的態(tài)度和豐富的知識為基礎。
    四、真誠的感激每一種情感。
    在《看見》首發(fā)式上,最后一刻,邱啟明發(fā)自內心的表達了自己對于柴靜的敬佩,用了一句“再怎么變,也還是那樣的欣賞你、喜歡你”,我覺得,我看見,那一刻,柴靜有些羞澀的低下了頭。書中,柴靜寫到非典結束了,“數月之后,我接到一封信,很短……他在最后說:‘你會覺得好笑嗎?我曾以為你會是我的另外一半’。”這兩個細節(jié),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真誠,因為她相信別人的真誠;一個看到的是柴靜的尊重,她尊重每一段真摯的感情。
    首發(fā)式上,主持人,稱柴靜為柴老,柴靜自己提到很多人稱她柴記者,也有人稱她為柴姑娘。我想就稱呼柴靜,因為在字里行間閱讀柴靜的時候,在思想交匯的時候,在沉思的時候,我們平等。
    看見閱讀心得篇八
    世上的大多數人是沉默而又麻木的,他們被習俗與教條束縛著,壓制著,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在某些方面與傳統(tǒng)社會觀念不符時,他們會選擇壓制,偽裝,把自己拖入痛苦的深淵,而同時,又有一小部分人骨子里的掙扎的意識覺醒了,他們不甘沉默,他們不屑偽裝,他們熱烈的渴望著能改變現(xiàn)狀,并為此而_。
    在柴靜的《看見》一書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她是一個真正的敢于說話的斗士,她讓我們接觸到了邊緣人的喜怒哀樂,把他們具化成了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不是一個沉默的符號。
    在文明的發(fā)展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以及性向歧視。
    柴靜《看見》的第五章標題是———“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一樣。”提到同性戀者,大多數人是避之不及的,厭惡,惡心是大眾的第一反應,社會的躲避把這一群體推向了邊緣,很少有人敢為他們發(fā)聲。
    柴靜在書中寫道“同性戀者就這樣隱身在這個國家之中,將近三千萬人,這個群體從來沒有在央視出現(xiàn)過?!?BR>    當柴靜問張北川“您能不能理解,為什么這么多年人們總稱之為他們不正常的?”
    張北川從容的說,“因為他們違背了一個非常落后的認識,這種落后的認識就是說性應該服從于生育。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作原則。落后,這就叫落后,是大眾性文明的落后?!?BR>    他們本身并不處于一種特殊的位置,而是我們因為偏見和歧視而把他們釘在了一個特殊的位置。
    崔子恩是極少數公開自己性取向的人之一,當柴靜問他有一些東西對同性戀者來說比生命還要重要么。崔子恩回答說,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
    他們渴望得到真愛,這并無羞恥。
    以生命的名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由釋放天性的權利。
    看見閱讀心得篇九
    近階段,我讀完了王小波的《看見》,這本書記錄了他在1984年到1997年這段期間的生活點滴,以及他對那個時代的感悟和思考。書中的內容博大精深,引人深思,對我有著極大的啟發(fā)作用。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對我閱讀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加以概括總結。
    第一段:對于時間的思考。
    書中提到了一些歷史事件和當時社會的變遷,如天安門事件、六四事件,以及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等。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想到了很多哲學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快樂和痛苦的來源、時間的意義等。歷史和時間有一個特別的聯(lián)系,它能讓我們看到事物的演變和變化。我常常會想,如果自己也能生活在那個時代,我該會是怎樣的一個人,會對各種事件和改革有著怎樣的看法和思考。
    第二段:對于生命的思考。
    在《看見》一書中,作者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很重要,這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示之一。王小波對自己的生命有著很深刻的認識,他認為生命是無常的、易逝的,它有一個開始和一個結束,在這一期間里,我們需要珍惜每一個瞬間。我認為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珍惜每一分鐘,更好地利用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三段:對于發(fā)展的思考。
    改革開放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它給了中國一個全新的面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發(fā)展,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的要求。書中所提及的改革,比如城市化、個人旅游和媒體發(fā)展等,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作為現(xiàn)在的年輕人,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以便能在新時代中發(fā)揮我們的作用。
    第四段:對于個人成長的思考。
    《看見》一書中,王小波不僅分享了自己的見聞和思想,還介紹了他自己的成長歷程。他對自己的思考和行動都比較嚴謹,有時甚至是自我質疑。這讓我想到了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問題,它需要我們有自我認知的能力,并且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去改變自己。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耐心和堅韌,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第五段:對于真愛的思考。
    《看見》一書提到了作者和他的愛人李銀河之間的感情和親情。雖然他們的故事中有許多曲折和坎坷,但他們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故事讓我想起了真愛的意義,它不僅代表了情感,也代表了一種信仰和堅持。在這樣一個變幻莫測的世界里,我們需要有愛和關懷,去面對所有的挑戰(zhàn)和困難。
    以上五段,共同展現(xiàn)了我在閱讀《看見》一書時,所得到的很多收獲和感悟。這本書提供了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讓我深刻地認識了自己和人生。它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值得我一次又一次地閱讀和思考。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
    沒有過多的修飾,沒有過多的感情,柴靜用冷靜真實的文字記錄了她所見證過的悲歡離合。整本書讓我內心產生最大波動的不是屬于柴靜的成長,而是人性的交織。
    20__年前,同性戀在中國似乎是一個比妓女或者艾滋病毒傳染者更為令人鄙視的詞。同性戀和其他人一樣上學,工作,努力活著,事實上,同性戀是由先天基因決定的,這是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另一種必然的相愛方式,他們無法選擇,愛了就是愛了。但是,社會的不接受導致的是他們不能公開身份,絕大多數的他們不得不和異性結婚,建立感情的社交場所大多是公廁或是浴池,那些不是愛情,只是性行為,而且是陌生人間的,對于他們而言“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地方,愛活不過來,只有性?!?BR>    我們的社會不接受同性戀,同性戀只能被壓抑在角落,他們中有的因為不理解,不自由,想改變卻無力選擇自殺,有的被父母強制送入精神病院被當做一生的恥辱。是的,連父母都無法接受,最親近的人都為因新天基因而決定的性取向離開他,嫌棄他。
    書中,柴靜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受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BR>    我不能說完完全全的明白了這段話,但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社會的共識不能為那些社會眼中特殊的人選擇活下去的道路,當你的無知,你的愚昧,你的偏見傷害了一個努力去生活的人,我并不認為這作文是一種善意。21世紀,人人呼吁著平等,而平等不是某些人因為符合了大家的共識所以被給予的尊重,平等是發(fā)自內心的,你有你的所愛,我尊重并誠摯的希望你能快樂地生活,你能獲得幸福。是的,這種愛并無羞恥。我相信,愛情、自由、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空氣、空間,這些同性戀者視作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終有一天會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BR>    人性的交織,本來就是美而復雜的,法律無法因為人性而更改,人性也會有法律無法抑制的時候,接受一切可能性,冷靜的面對,不要因為你的獸語而剝奪任何一個人懺悔的機會。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一
    應該怎樣來報道新聞,應該怎樣來分辨善惡真假,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事情,用怎樣的方式來了解中國。很有意義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目前我唯一會在看完一章之后會沉思一會的書。它引人深思。
    就好像書的開頭說的:“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所經受的,我必經受”。雙城的創(chuàng)傷中孩子的心里的創(chuàng)傷,孩童的心里問題。孩子心里覺得大人的不了解,認為受到的侮辱,書中說的:“對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還擊,只需要蔑視?!辈扇O端的方法,往往也會走向極端。
    關于同性戀,社會對同性戀的偏見。張北川教授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中,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作純潔,把愚昧當作道德,把偏見當作原則”
    關于社會中很多我們看不過的事情,不要那么憤青。
    就好像踩貓事件中的網友懸賞事件相關人的人頭,后來有網友說,對于懸賞也很抱歉,因為如果踩貓是錯誤的,為什么要在錯誤的事件上繼續(xù)錯誤,并且延續(xù)了錯誤。
    這本書值得看幾遍。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二
    柴靜的《看見》已經發(fā)售兩年有余了。記得在《看見》發(fā)售前,微博微信上網上鋪天蓋地的說這書好,強烈推薦,于是抽了個時間到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一開始看就是喜歡。覺得人性中的復雜與簡單就在那里,每個人都經歷過,卻不是時時都會察覺到,只用邏輯去判斷人性中的光輝,明滅是沒有用的。采訪的結果以編輯后的形式呈現(xiàn),當然會有所忽略。有偏頗,而每個人的背后,內心也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那樣的簡單。人,或者說人性是個多面體狀的形態(tài),我們有時只能看到某幾個面,即使完完整整地看到也不一定能在每個面之間找到連接,找到合乎情理的理解??伤褪钦鎸嵈嬖诘?。但并不是那句“存在即合理”便能解釋一切的,有些存在并不合理。
    盧安克那一章讓我讀的更吃力,更觸動我內心萌發(fā)的一些心思,一些理想主義。他對教育,對人,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持一種完全自由的心態(tài),他喜歡自由,對人的善惡,對事物的看法從心從善,就好像我在水里時任由身體放松,舒展,呈現(xiàn)它自己的狀態(tài)。
    有些也也看深刻,太自由,理解不了,體會不到。
    想做到完全自由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牽絆,因為牽掛。你所生活的內容就是由周圍的人組成的,少了牽絆,少了牽掛,填充你的大多數是孤獨和寂寞吧。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三
    剛剛翻上兩頁,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平實無華的敘述,觸動人心的故事,讓我忍不住一頁又一頁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覺這是一本能觸動心弦的書。讀完,心里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和同樣看過的爸爸討論方知,那是因為真實。爸爸說,很久沒有看這么沉重的書了,我又何嘗不是,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作者十年以來采訪的書,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我對生命,對現(xiàn)實世界中種種現(xiàn)象的理解。讀它時,共鳴一向存在,讓我猶如身在其中,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不斷地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這本書給我兩方面的震撼,其中一點就是對事物的思考,認知與理解的本事。我們真的明白自我是誰,在哪,又為何而做了些什么嗎當我們看一部電影,一部電視時,腦中是否會第一時間想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很多被我們視而不見的細節(jié)才是我們最應當明白到的。你或許不會關心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新聞,你或許不會在意遙遠他鄉(xiāng)的違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許會對不收零錢的行為做出讓步,你或許會對不開一張五塊錢的發(fā)票忍氣吞聲??墒敲魈?,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勞作的父母。你還會淡定嗎如果明天,不給開的發(fā)票從五塊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還能“淡定”嗎此刻的人們,為了自我少惹一點麻煩,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漠視一切?;仡櫄v史,中國不就是因為有太多這樣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歷史。今日,我們高喊著以史為鑒的口號,卻忘記了那辛丑條約的簽訂,這何嘗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條條框框,被權威“統(tǒng)治”漸漸麻木的人們,這又何嘗不令人感到沉重。我們需要的發(fā)聲人,不是某一個,某幾個,而是全部,是浩浩蕩蕩的龍的傳人們。
    除了這樣無聲的“歇斯底里”,還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見到了作者筆下那讓人心動的團隊。千里迢迢,不畏艱辛,去尋找它們熱血中的真理?!皫资矫祝椭^都明白對方要干什么的溫暖是難以言表的”這段描述,著實觸動了我的內心。這樣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摯友,實在令人生羨,令人感動,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當記者的想法。那些年,她們拼過,累過,戰(zhàn)斗過,此刻作者想來,也必須滿懷幸福吧。
    書名為《看見》,柴靜將她所看見的,別人看不見的,讓我們看見。告訴我們不要盲從,要理性,要理解。她說,不管怎樣樣,我們終將像水溶于水一樣,但她不一樣,她是這茫茫大江中,最真實,最清澈的一涓。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四
    說起來慚愧,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了,柴靜的《看見》卻讓我一見鐘情,書中并沒有華麗的詞藻和多么優(yōu)美的文字,但是這些平實的文字,卻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有一種看完他的欲望。
    看見,是書名,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我能看見的東西很局限,在這個局限中又有多少是我能看透,看明白的呢?別的不說,對于自己,我又是否能看見自己的內心深處?從小到大習慣了順從,但又一天需要自己做主一些事的時候,就會慌張失措。現(xiàn)在的我,喜歡在一個人的時候思索,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我渴望和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活?他跟現(xiàn)在生活的差距在哪里?需要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得到的結果往往是無解。生活是個魔術師,他在這里的某個時刻我的意識形態(tài)是這樣,但是下一刻,他會為你打開一個窗或者在路口轉一個彎,讓你欣喜或者沮喪。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的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完之后不要去想結果,就讓他過去,是成功最好,不成功我也能淡然處之。這也是所謂的成熟吧。
    書中內容除了給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記錄得是自己的成長。
    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薄犊匆姟纷屛覍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里都有那么些執(zhí)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后的掙扎和探索。
    什么是真實?最真實的文字莫過于作者對自己真切的成長記錄,而讓那些處在人生懵懂的人們從這成長的文字中體會和感受到真實的愛與痛,只有在這種愛與痛中激發(fā)出來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關注無數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銳的眼睛去捕捉、發(fā)現(xiàn),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看了《雙城的創(chuàng)傷》后,我的心情很抑郁,這種感情不濃卻化不開;在《山西,山西》一章里,書記跟老頭兒的那一番“國家是先發(fā)展再治理”、“有錢就能治理”的話,回蕩在心頭凝成郁結;在《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一章中,看到那個沒能求出小女孩,最終只能夠給她兩個糖的記者在嚎啕大哭時,我雖沒有淚眼婆娑,但心里猶如被蟻啃噬一樣。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于柴靜認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跟隨著她去認識我們自己。
    在《看見》的宣傳片里,柴靜說以前別人認為她是一個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現(xiàn)在看到的是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書中以前的柴靜是一個被批評后會“眼淚打轉”的女孩,但現(xiàn)在的柴靜無論面對什么都能夠鎮(zhèn)定自若;曾經的柴靜一個心氣高傲的文藝女青年,現(xiàn)今的柴靜已經化繭成蝶。《看見》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
    看到了柴進辛苦事業(yè)的進程,再反觀自己,雖然本身職業(yè)不是記者,但是知道記者的責任感是很巨大的,他們的言論導向決定了群體的思維導向,這也就是政府為何多多干預媒體的言辭,南方周末事件才能得以發(fā)生。柴靜她的出名是中國當代迫切渴望真實報道的必然發(fā)生的結果,她給人真實、追根究底,解決問題的真實感覺,所以很多柴迷信賴她,我雖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內心是尊重她,敬重她這種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歷中完善自己的原則,獨立而自主。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五
    江岸小學的環(huán)境,一早就已經聽師兄們說起過了,但剛來到那會,看著那倒塌的圍墻,那破舊不堪的桌椅,那簡陋骯臟的廚房,那兩張已經是相當破爛的乒乓球桌已經是這個學校最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體育器材……這些種種,還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下馬威。特別是剛去到那幾天一直陰雨連連,潮濕不干的衣服,突然的停水停電,生不起火的灶爐,送孩子回家走到腳底起泡的疼痛,但最多是一皺眉的時間吧,大家一直保持著最真最勇敢的笑顏來面對這一切。
    一開始,大家都信誓旦旦的恨不得把自己從小學到大學學到的全部知識都教給孩子們,可是每節(jié)課只有四十分鐘,永遠都是不夠用的,昨晚備好的課,幾乎還沒講了一半,就已經下課了。所以最后才發(fā)現(xiàn),短短一個月,我們能教給他們的并不多,而他們能掌握的也并不多。倒是我們自己,體會到了做老師的辛苦,體驗到了做“家長”的擔憂。
    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顏每一天每一天都感動著我,牽動著我的心,我想,我記住的每一個感人瞬間,就是我這一個月最最大的收獲吧。
    還清楚的記得當時面試這個“用愛筑起“儒學”的“三味”書屋”的下鄉(xiāng)支教活動的場景,“心的北緯36°”,這個團隊的名字,從一開始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深信,參加這次活動的每一位志愿者,都如同谷歌贊助的志愿者服上的圖案,我們只有一顆小小的心,但我們的愛,卻重過了大笨象。感謝“益暖中華”的電源,點亮了我們心中的愛之燈。而我們,會像歌詞中唱的:
    “手牽手,一起走,為了夢,不停留。我們相依相伴,不再孤單,迎著陽光,揚帆遠航。有愛在,就能夠,抬起頭,不憂愁。我們相依相伴,感受溫暖,伴著陽光,你我共同成長……”
    是的,在夢想起飛的地方,你我看見朝陽;伴著陽光,我們共同成長!
    看見閱讀心得篇十六
    在《看見》中,柴靜在序言中寫道“‘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藏在無意識之下?!薄跋胍匆姟?,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敝钡椒磸头嗊@本書特別是第十一章才能較清晰地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第十一章講述采訪一位在熱傳視頻中笑著把貓踩死的女主人公與拍攝者的故事。再讀故事發(fā)展的背景時,我如眾位網友一樣,為小動物生命的失去感到憤怒與痛恨那個踩貓的女人。我并沒有養(yǎng)寵物或與小動物有深切的感情,但是當想像有這么一個無力反抗的小生命被殘暴的人類剝奪就感到心痛。我希望惡人有惡報。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是視頻女主人公的職業(yè)是我心中的“白衣天使”——護士,而拍攝者是我認為應去揭示真相與罪惡的記者,我接受不了這種反差。
    作者與同事來到視頻拍攝地。隨著故事的推進,我了解到拍攝者是為了比自己一個月工資還高的收益去違背自己的善心拍下視頻;視頻原發(fā)布站的負責人解釋它的網站只是提供一個平臺給戀足者交換關于足部的視頻,而踩踏小動物的視頻是一個極端的分支存在;女主人公的公開信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們的一份理解,有誰理解一個離異女人內心地猶豫和對生活的煩悶?正是這份壓抑和煩悶,使我對生活喪失信心,只是發(fā)泄無辜小動物的身上,成為不光彩的角色……”
    當世事慢慢被撥開因憤怒而帶來的塵土時,我忽然懂得真實的人性有無限的可能。我現(xiàn)在有些同情這個抑郁的離異女人,但我不認為它可以把殘忍地踩貓的責任推卸在自己脆弱的心理。我同情這個女人,甚至理解她的苦楚,但我選擇不原諒她的行為。我仍然希望做錯事的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同的是,我現(xiàn)在的選擇是基于我能較清晰地看到事件本來的面貌、不帶偏見做出的。
    但在生活中,很多報道與調查,都是站在高尚的角度去同情表面弱勢的一方,我們通過閱讀報道并不能客觀地認識事件的面貌。甚至,我們很容易被這種模式影響。在讀報道時,我們對弱者感到心酸同情,譴責相對的強者,為自己關注所謂的弱勢群體簡單地被感動到一塌糊涂。有些人還以為自己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同情弱者就是高尚的。他們用惡毒的話語攻擊與自己見解不同的人,哪怕那個人只是對相對弱勢的一方中某些被忽略的細節(jié)提出疑問。柴靜寫的序言“人常常被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
    爸爸從小就和我說不要人云亦云。爸爸是想要我不要不經思考不經判斷就對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文字表達觀點。想不人云亦云就要從蒙昧中睜開雙眼,從所謂強硬的“政治正確”的狂叫中重托出來,我知道這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這個成長需要我承認我過去的無知、愚昧,更要在了解事件時暫且放下自己對事件第一印象以免情感阻礙自己判斷的能力。
    我依然迷惑于善與惡的界線,這種界線也許需要一生去尋找。但此時我希望我能先睜開雙眼客觀認識事物原來的面貌,若像第十一章題目中“只求了解與認識而已”也是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