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標。學(xué)會用冷靜的心態(tài)去感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感悟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與領(lǐng)悟,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諦。在感悟中,我們應(yīng)該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態(tài),虛心向世界學(xué)習(x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感悟文集,希望對大家的思考和成長有所啟發(fā)。
邊城讀后感悟篇一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并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里,才結(jié)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xué)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后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說,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xiàn)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jù)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xué)作品修訂的,后來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說,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著,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說,改革開放后,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說內(nèi)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于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后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xiàn)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tài),現(xiàn)在都已不復(fù)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zhèn)。一個老船夫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fēng)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于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說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讓你心潮澎湃,因為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著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著涼風(fēng)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閱讀便成為欣賞。小說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說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么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說是為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fā)財?shù)臋C會。也許,小說也并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說了,只是把這么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并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于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邊城讀后感悟篇二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fēng)。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gòu)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chuàng)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xiàn)在老船夫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后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盛索自己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彼痛浯湎嘁罏槊瑢Υ浯涞膿磹壅故玖舜緲?、善良的人性。
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fēng)、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于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xué)羊叫、學(xué)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后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xiāng)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xiàn)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xiàn)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他們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nèi)ゾ捉赖牡胤健?BR> 邊城讀后感悟篇三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一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仍少不更事,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沒有對它產(chǎn)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看故事一樣看過去而已。最近有時間重新找到了《邊城》,把它通篇讀下來,我在字里行間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fēng)情的鐘愛,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中不留一絲遺憾的淳樸。
在湘西小山城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還有一只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個灑脫大方、喜歡交朋結(jié)友的船總順順,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jié)的老大天保,一個是不愛說話、秀拔出群的老二儺送。他們都同時愛上了翠翠。兄弟倆約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爺爺自然曉得孫女的心事,也讓她自己做主。而翠翠與儺送兩人第一次見面時便一見鐘情,只是,柔美淳樸的翠翠在情竇初開時把這一份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那一個涼風(fēng)送爽的夜晚,翠翠在朦朧的夢中聽見了好聽的歌聲,那其實是老二儺送送給翠翠的情歌。老大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料卻在闖茨灘時出事了淹死了。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自己下桃源去了,翠翠沒有再在夢里聽到那將她托起的悠揚歌聲。船總順順也不愿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了,畢竟老大的死有一部分是因為她。老船夫得知這些事后郁悶的回到家。那天夜里下了大雨還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fā)現(xiàn)船已被水沖走,屋后的白塔也被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fā)現(xiàn)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翠翠也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jié)束。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yǎng)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故事當中沒有惡人,沒有人性丑陋的黑暗面,有的只是誤會,整個故事就如同它的背景一樣平和純凈。同時沈先生恬淡平靜的筆法更增加了故事的意境美。可以說《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當時的沈從文居住在北京,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因為感到大城市中人事的紛雜混亂,人心的隔離和丑陋,因此才不禁更加想念家鄉(xiāng)的淳樸。但不幸的是,在經(jīng)過長年的戰(zhàn)亂后,淳樸的小城也早已被物質(zhì)和戰(zhàn)火摧殘,不再如前,沈從文對原始家鄉(xiāng)的懷念與憧憬,在《邊城》中表現(xiàn)無遺。作品里,沈先生用詩意的筆觸點染悠然自得的邊城,那不經(jīng)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語言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表現(xiàn)了人性的美。沈從文描寫景物往往就如中國山水畫一般,三兩筆,卻能表現(xiàn)出這純真樸實的鄉(xiāng)土,在這里生活的樸實人群,在這里發(fā)生的愛情,就鑲在這一片和諧之中?!哆叧恰窌o我們一點憂愁,一點快樂,一點煩惱和惆悵,但絕對不會有墮落。
讀完之后,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里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來變化太大,再也很難身處到邊城一樣純凈的世界。車水馬龍的大街,物欲橫流的世俗,勾心斗角的人心,喧囂塵世充斥著我們大半的生活。也許在小城市里,仍舊可以尋到一方凈土,但也只在鄉(xiāng)下里。我羨慕邊城里人們的生活,我向往邊城里淳樸憨厚的人們,我渴望邊城里纖塵不染的感情,這一切仿佛太完美。
這個炎熱的暑假,我得以體味了一回這邊城的感覺,好像整個靈魂都被過濾了一遍。我去了鄉(xiāng)下的外婆家,并在那里住了一晚。回憶一下,最后一次在外婆家住還是我10歲時候的事了,那時候的年紀太小,分不清這鄉(xiāng)下和城市有什么差別,只是記得在外婆家每天和很多小伙伴們一起玩跳橡皮筋,一起去放牛,一起去摘野果子,每天都很開心單純?,F(xiàn)在18歲了,懂的多了,重新回到外婆家,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坐城鄉(xiāng)公交車到了由水泥路鋪成的平坦的街鎮(zhèn)路口,下車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變化真的特別大,曾經(jīng)的土房已經(jīng)全部換成了瓷磚塊蓋成的小洋房,街道也鋪成水泥的了?不變的是鄉(xiāng)下的房子依舊錯落有致、門對門戶對戶的排著。走到外婆家還要繞過一群房屋。我就在路上慢慢走著,看著農(nóng)村的風(fēng)景。屋子的主人依舊還是很放心的敞開大門,我看到里面掛在正中央那面墻上的毛主席頭像圖或者是一副象征前程似錦的大展鴻鵠圖,門前的小溪靜靜流淌,滋潤著這一方百姓。離開水泥大道,走進旁邊青石板鋪成的小巷里,那鄉(xiāng)土氣息頓時撲面而來。我一向都非常喜歡青石板的小路,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感覺。繞過幾戶守舊到老的陰森的土房,經(jīng)過幾塊被經(jīng)營得讓城里人嫉妒的菜園,跨過幾條淺淺的透明的小溪,終于看到了外婆家干凈的用水泥鋪成的前院,遠遠的就大聲叫了一句“外婆”。外婆家也用瓷磚重新蓋了一遍,顯得更加整潔。外婆在里屋應(yīng)了一句,趕忙出來看我。我也看到了已是滿臉皺紋的稍稍傴僂的外婆,但外婆的笑臉依舊慈祥可親。一陣的噓寒問暖,覺得心里暖呼呼的。這位淳樸的老人一直都有用那純凈的思想感染著我,就像那位老船夫一樣。晚上的時候聽說街鎮(zhèn)路口有露天電影放,我就和外婆一起,帶著附近幾戶人家的小孩,慢慢踱到了街鎮(zhèn)的路口那片空地上,那里拉起了一塊大幕布,有人掌控著放映機,電影開始了,是講述戰(zhàn)爭年代愛情的《果兒滿山紅》,好多好多人都從自家搬來凳子坐在空地上看,還有許多湊熱鬧的小毛孩,好不熱鬧!
看完電影回到家,早早的就上床睡覺了,我和外婆一起睡的。鄉(xiāng)下的夏天夜晚十分涼爽,同時也很黑,很安靜。我躺在床上,呼吸著從窗戶透進來的涼涼的空氣,聽著窗外微弱的蟲鳴聲,看著外面深邃的天空映出窗棱黑漆漆的輪廓,很快入睡了。晚上雖然有被鄰家不安分的狗狂吠吵醒,有夜歸的人打著電筒經(jīng)過外婆家門口,還有臨近破曉時撕心裂肺的殺豬聲,但這一切不都很自然嗎?置身于鄉(xiāng)村,那淳樸的氣息仿佛讓我感覺回到了上個世紀一樣,像在邊城里生活得無憂無慮,淳樸自然,不加任何雕飾。甚至有把自己許給這方地域的念頭。這真是令我難以忘懷!
看《邊城》也許僅僅因為自己依戀這種淳樸的鄉(xiāng)土風(fēng),它其實是沈先生心中構(gòu)思出來的一方凈土,像那有繽紛落英,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那里,我也希望能有沈先生幽淡的筆墨下濕潤透明的鄉(xiāng)間美景和淳厚質(zhì)樸的人們,還有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后感悟篇四
讀完《邊城》,我對這部小說的感覺只有兩個詞——質(zhì)樸、平靜,無論是作者的文筆還是故事情節(jié)。
小說中最讓我難忘的情節(jié),是翠翠和儺送第一次相遇。從文先生對這一部分的描寫,并沒有用太多筆墨,少的好像兩個不太熟的人打了個招呼。但是,就是這短短的一個邂逅,卻讓彼此再也不能忘記對方。不知道是因為翠翠和儺送都還太小,還是因為有那樣一個成長環(huán)境,他們是如此的天真,正因為這種天真,他們的內(nèi)心很干凈,干凈的沒有一點雜質(zhì),只有那對愛情朦朧的感覺和向往。一見鐘情大概就是這樣吧。
不知道為什么,我讀《邊城》時,總覺得有那么一點淡淡的傷感,也許是因為從文先生本就把小說寫成這樣,也可能是我自己一廂情愿的感受吧。但我肯定《邊城》的結(jié)局確實是淡淡的悲傷。爺爺死后,翠翠和黃狗,就這樣守著那條渡船,等待著、等待著……“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夠了,這樣的結(jié)局已經(jīng)夠悲傷的了。這里不需要什么驚天動地的生離死別。泰戈爾的詩這樣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作毫不在意。”不管是翠翠還是儺送,他們的心中,都充滿了對彼此的愛慕,然而,天保的死,在他們之間掘了一條難以跨越的溝渠,老船夫疼愛孫女的做法,卻有心無心地打破了這段單純美好的感情。人們常說等待是美好的,可說這話的人必然都至少等出了一個安撫得了內(nèi)心的結(jié)果,而對于那些連結(jié)果都等不出的人來說,太痛苦了。從文先生無疑給讀者留下一塊自己涂抹的空間,你可以讓儺送回來,忘掉過去,娶了翠翠,從此夫妻以渡船尾聲,簡單卻幸福,你也可以讓儺送永遠不回來,讓翠翠一輩子守著渡船等下去……可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最好的結(jié)局還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正如一幅中國畫,有了留白才更有意境。
也許這就是沈從文的魅力吧。讀一讀《邊城》,用心去感受這種平靜和這種淡淡的悲傷。
邊城讀后感悟篇五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農(nóng)村人,盡管我處于襁褓之中就被爸爸接到城里來,但我的出生地是在老家鎮(zhèn)上的衛(wèi)生院里,所以我認定自己是一個農(nóng)村人——因為我的根在那里。此后,只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回老家看望親戚長輩。其實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是向往田園牧歌式的鄉(xiāng)村生活。因此最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這本書帶我夢回鄉(xiāng)村,勾起了我的諸多回憶與感想。
但這本書并不是全講的愛情,沈先生用他那樸實的筆調(diào)娓娓道來了湘西的風(fēng)土人情、世故、純樸的人家、純真的愛情以及那如詩如畫與世隔絕的鄉(xiāng)村景致。書中的一切令我沉醉,讓我流連忘返。
雖然湘西鄉(xiāng)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沈先生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在懂得了它的殘酷之后卻仍然深愛著它,仍然眷戀著它殘酷面目背后的美麗景致。正如詩人艾青在他那首聞名于世的《我愛這土地》詩篇里寫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相信每一個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人都會有這樣同樣的感觸與情懷。
《邊城》這篇小說是沈先生于一九三一年創(chuàng)作的,那時的中國處于動蕩的年代,但沈先生用平實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湘西的一個小城描繪的如一個世外桃源。人性的自然美、善良以及恬靜的鄉(xiāng)風(fēng),給世人一種別樣的藝術(shù)享受——人間尚有純潔無私的愛。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小城,臨水而建獨特的吊腳樓,家家戶戶屋前掛著的風(fēng)中搖曳的大紅燈籠,潮濕而又古老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讀后感矗立于山坡之上的白塔,還有那在村莊上空升起的炊煙,這一幅幅湘西鄉(xiāng)村的景象在我腦海里不斷閃現(xiàn),久久不能忘懷。令我最向往的還是那些淳樸的鄉(xiāng)民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shù)氐凝堫^船總順順送給他們很多日用品。有人家娶新娘,翠翠和祖父很高興的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他們的生活很清苦,卻能相互幫助。相比之下,現(xiàn)代城市里的鋼筋水泥雖然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淡漠了。我希望有一天,城市也能像農(nóng)村一樣溫暖和諧。
小說最后的結(jié)尾是這樣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們無窮的想象,卻又掩蓋不住悲傷。整個故事以無盡的哀傷基調(diào)緩慢鋪陳來,中間有期盼、有希望,有等待還有撕心裂肺的絕望,最后在凄婉中謝幕。
邊城讀后感悟篇六
上課,讀書交流會,有個孩子講《邊城》,她說感覺里面的人物都很孤獨。她的這種感覺令我震驚,畢竟她才15歲!很多年前好像也寫過一篇因為讀《邊城》而倍感孤獨的博文。于是我就翻找了出來!
我也喜歡沈從文清新質(zhì)樸的文風(fēng),喜歡《邊城》,那碧溪咀的渡船,焦慮的爺爺,執(zhí)著的翠翠和儺送,那戛然而止的情歌,都曾讓我沉醉、深沉、憂郁、悲傷、孤寂。
想到翠翠夢中摘虎耳草,不禁想起《詩經(jīng)·靜女》的詩句“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不是草那么珍貴而是心愛的贈送,或是要送給心愛的人,抑或是這草關(guān)聯(lián)著心愛的人,所以,無論是花是草都很珍貴。純美的愛情記憶似乎都與高大上無關(guān),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個小小的物件或一個細微的動作。所以偉大的作品就用一根野外采摘的茅草或一把虎耳草,這種質(zhì)樸的傳情達意的方法,流傳演繹千年不衰。
但我沒心情停留在美好愛情的傳情物上,因為我讀出了那種凄美的孤獨感,而且每讀一遍,孤獨就加深一層。
而爺爺?shù)墓陋毟鼮樯畛?,小說中沒有寫奶奶,奶奶定然早就去世了,爺爺如何孤獨的送走自己的妻子,又如何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女兒,無從得知。然而,還沒給你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了,女兒女婿慘死,又留下幼小的孫女,這孫女是在慰藉爺爺?shù)墓陋?,還是在時刻提醒著爺爺生命的孤獨呢?而無論自己多么努力,而今又要眼睜睜看著唯一的親人,可愛的外孫女的愛情一步步走向絕望,爺爺?shù)慕箲]、孤獨和悲苦,又有誰知道呢?因為悲苦、孤獨、焦慮沒有任何排解的渠道,只好帶著孤獨、焦慮的心離開人世,除了可憐的翠翠的哭聲,還有誰知道曾經(jīng)有一個孤獨、悲苦的老人存在過呢?而且爺爺死不瞑目,因為他不知道有誰能來幫幫他,幫幫他的外孫女翠翠!
去問問如我一般年紀的“過來人”,他們一聽到我的問題就大笑了起來,“你孤獨呀?那來一起打打麻將呀!”“出去卡拉一吼就不孤獨了”“約幾個喝一頓就不孤獨了”“還不行啊,去街上有很多亮著粉紅色燈光的地方走一走!”他們在為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但他們內(nèi)心都不孤獨嗎?站在陽臺上,看著深夜一兩點還燈火通明的街市和川流不息的人們,很想走過去攔住他們每個人問問,你們孤獨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確實無法確知他人的內(nèi)心,但我敢肯定,我內(nèi)心常有孤獨的感覺,有時,是一個人的時候,有時甚至很多人在我身邊,而且他們都很熱鬧的時候……孤獨了,有時會想很多,想年邁的父母、想遙遠的故鄉(xiāng),想親人,想朋友,想一路走來的得失,想該如何生,又會如何離開……但有時候,孤獨的時候什么都不想,腦子里一片空白。
孤獨的時候,也想主動去排解這孤獨的情緒,找朋友聊聊,管他聽得懂聽不懂,說完似乎就好多了,有時,喝喝酒,喝著喝著,說著說著,竟然能說出一大片孤獨,能喝出很多類與自己的淪落之人。喝完,醉了,回家若能倒頭就睡,這次的孤獨感就消失殆盡了。但也有不幸的時候,聊完,喝完,醉了,回家卻睡不著,孤獨就撐著你的雙眼直到天明。
這樣想,剩下的問題就是你孤獨的像誰了?究竟像誰呢?別人都猜不中,可能也沒人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邊城讀后感悟篇七
很早就聽說這篇小說是篇很平淡的小說,自己讀起來,的確很平淡。
在一直去的那家打印復(fù)印刻錄光盤店里看到過鳳凰的畫,只是那老板娘不是一般的潑辣,或許有點象文中的翠翠吧。
文章就如湘西的山水一般,平靜而安詳。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沒有如此多的奇遇,而更多的人,是過著書中那樣的平靜生活。
翠翠的愛情,在開始之前,便結(jié)束了。大老的死去,二老的誤解,其實翠翠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愛的是誰。兩個同樣優(yōu)秀的青年,讓其他的姑娘艷羨,同樣,翠翠也是??墒撬齾s沒有陪嫁的碾坊,這在爺爺看來是萬萬不可的。這點自尊,讓翠翠的`愛情就這樣結(jié)束了。
地位上的差距就象一堵墻,不象想象的那樣容易跨越,更何況,二老和翠翠之間的感情,比不上山盟海誓,甚至,連永遠分開都不會傷懷多久。
結(jié)尾寫道不知何時翠翠的命運會倒塌,象她的母親一樣。在青山綠水之間,這讓人窒息的寧靜之美,讓人感慨的命運之劫。
邊城讀后感悟篇八
連日的陰雨,情緒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zé)岷突盍ζ饋?。然后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shù)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xí)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里面的人物或情節(jié),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fēng)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艷的文字了,這驚艷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孩如何竟有比女孩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那么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孩?”
有時光,有適宜的情緒,再讀《邊城》。
邊城讀后感悟篇九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公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倍安栳肌痹诿缯Z中為:“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笔悄_踏了三省(市)的邊界小城,是小說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省鳳凰縣人,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痹谏衩叵嫖鞯难障拢驈奈南壬墓P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我想,一個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優(yōu)秀的`啟蒙老師。
《邊城》中描寫了一條河,一條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游經(jīng)驗中,想必那里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從文先生說過:“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來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氣,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創(chuàng)作,誰告我的創(chuàng)作?就只是各種地方各樣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書中的呈現(xiàn)是:孕育了生命、培養(yǎng)了感情。而讓我真正感動的,是在這水上,有一只方頭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態(tài),也有管船人作為祖父和孫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細長的感情。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睕]錯,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們相依為命的感情,讓我?guī)状尾蛔杂X地眼眶發(fā)熱,鼻頭發(fā)酸。
在我看來,翠翠的母親死了,丟下了翠翠,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翠翠的父親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責(zé)任卻無視了身為父親的擔(dān)當。撫養(yǎng)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當起了“父親”、“母親”和“祖父”。
翠翠讓祖父少喝酒,讓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經(jīng)老了,心中還有唯一的牽掛——翠翠。爺孫倆的日子是清平而快樂的,“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讓翠翠看到他的肌肉,還說:“翠翠,你不信,你咬?!蔽蚁?,這位祖父想讓自己的孫女相信自己還有爺爺,有依靠。說實話,讀到這段時,快淚崩了!因為這些,我又覺得,其實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也在湖南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邊城》的人物描寫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總讓我覺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見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在趕集時,擦肩而過的神情。也許是在自己小時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樣的女孩兒。于是,我總結(jié)出了一句話:“描寫一個人,如果能讓人似曾相識且產(chǎn)生共鳴,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寫。”
黃永玉先生用筆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用筆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寫出了人性的純粹,也寫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許我體會得不夠,但《邊城》這本小說是真的感觸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謝謝沈從文先生!讀您的《邊城》,這座“邊城”就住進了我心里!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
也許是在語文課上看了邊城的一個選段,使我有了再拾起這一本書看看。這個寒假我重讀了這本書又結(jié)合了語文課上老師所說的內(nèi)容,感受又有一番不同。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jié)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作者用他清淡的筆調(diào)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fēng)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作者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fēng)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zhèn)。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gòu)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里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仿佛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
作者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chǎn)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我感覺除了老師上課分析到的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之外,我這次最為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shù)氐凝堫^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xiāng)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zhèn)。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情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邊城》,把人間最美麗的情感都體現(xiàn)出來了。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純潔的愛情,還有沈從文老先生筆下純樸的民風(fēng),都非常的吸引人!
我也有這樣一段親情,所以當我想象到翠翠和他祖父之間互相關(guān)心的場景,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兒。我和媽媽的感情不是很好,因為從小我們就缺乏溝通,我總覺得特別苦惱。當我閱讀了《邊城》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只要人間有真情,有些東西是可以爭取來的。后來,我盡量地奪取關(guān)心她,和她一起談天說地,真是“不亦說乎!”后來,我們的生活也有樂趣多了。
愛情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從未接觸過。不過,看了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的種種,我明白了愛情的真正含義:那就是讓自己所愛的人幸福和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呀!
“他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边@是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這個故事并沒有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結(jié)局,而是給了我們一個自由遐想的,極為巧妙。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讀文章方法很重要,第一次囫圇吞棗的了解一下故事情節(jié),第二次自己的品,絕對能找到許多第一次你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讀了《邊城》這本書,我懂得了“情感”的真正含義,真是獲益匪淺吖!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一
夢中的山水小城,藏著這個故事純粹入骨血的、朦朧惹心悸的、膽怯恐觸碰的故事。
一個純粹入骨血的故事。翠翠懵懵懂懂,獨屬于少女的第一份愛戀;老船夫日復(fù)一日的堅持撐船擺渡;天保略帶著沖撞和拼勁兒的追求;儺送少年意氣的、會發(fā)光的喜歡所有的所有,在一起和成了《邊城》的模樣,它們各有各的顏色和形狀,各有各的喜怒哀樂,林林總總好多東西,眼花繚亂卻也總能夠看清楚,只因為底色都是純粹二字。純粹的人,純粹的感情,純粹的環(huán)境,故事的骨血,焠著純粹。沈從文先生用這些純粹,砌出了人性最美的樣子。
一個朦朧惹心悸的故事。翠綠淺藍天色,魚躍蝦涌池邊,腳步是輕的,節(jié)奏是慢的,朦朦朧朧的樣子,卻從來不必擔(dān)心明天,現(xiàn)在是愉悅的便足以。小說中對很多情節(jié)都進行了模糊化處理,比如剛開始大魚象征著的翠翠和儺送的相互愛慕,爺爺對翠翠婚事的態(tài)度,天保對翠翠的情感,再沒響起的山歌,最后翠翠似乎遙遙無期的等待沈從文先生在這些朦朦朧朧的情感中清晰地立住了一個又一個人物,初看時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最后又總會逢來一個又一個的果真如此。朦朧背后,是先生未講完的話。
一個膽怯恐觸碰的故事。邊遠的湘西小城,散著泥土香的淳樸的鄉(xiāng)民,這里的人都是細的細致的、細膩的、細微的細微中開出花來。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生活準則,是與近現(xiàn)代化的城市完全不同的、徹底分開來的;他們的生活軌跡,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真的,是時隔多年依然會想要懷念和回望的;他們的情感是最熱烈的,也是最靦腆的,蘊在干凈透亮的雙眼中,目光所及之處,霧著銀光。正是這樣的他們,這樣的一群湘西鄉(xiāng)人,莫名地讓人心生恐慌因為那樣的生活準則,那樣的情感,那樣的雙眼,似乎都離生活在現(xiàn)代化都市的鋼筋水泥森林中的我們太遠太遠了;又好像一面最原始的鏡子,帶著另一個時代的記憶,就那樣隨著紙質(zhì)的篇章鋪展開來,好像所有的齟齬和骯臟都能在其中顯形,讓現(xiàn)代人避無可避。
我并不想去揣測從文先生的意圖中是否帶有這樣的諷刺,但我樂得一廂情愿。先生在下筆時,想必也是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一個筆者的修養(yǎng),讓他把所有的話都加以遮擋和美化,融進故事里;一個講故事的人的好意,讓他把故事寫成膽戰(zhàn)心驚的美。我們讀到的,都只會是我們想到的。
湘西小城的故事已經(jīng)講完很久了,而沉睡的人,還是太多太多。
小說最后是這樣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還等嗎?
等吧。
等什么?
等他回來;也等我,忘記他。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二
初讀《邊城》,被它清新的田園筆調(diào)所折服,再讀《邊城》卻是書外人可憐書中事。我們從遠處一路跌跌撞撞而來,無法片葉不沾衣。紛紛擾擾的塵世,充斥著人情冷暖。只有在感悟中成長,才能平常地看待人世間的繁華與荒蕪。
我時常會想象,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究竟是何種景象。大抵不過是久遠一些的鄉(xiāng)下生活的真實寫照罷了。相比喧囂城市的燈火闌珊,恬靜鄉(xiāng)里的阡陌交錯倒顯得淡然:青青石板路,排排吊腳,潺潺清水江……最讓我欣喜的是邊城茶峒的人家。每每感受到他們的質(zhì)樸和善意,嘴角便不自覺地噙著笑,眼底也藏不住笑。
人生就好比一列單程火車,有人上車,就會有人下車,這本就是一場單人旅行,沒有人會陪你走到最后,所以要學(xué)會習(xí)慣一個人,無需害怕。
更多人看《邊城》看的是翠翠與儺送二老的愛情。張嘉佳說過,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jié)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少女的羞澀致使了“心悅君兮君不知”的結(jié)局。但我看《邊城》卻看到的是翠翠與爺爺?shù)挠H情,歲月的流逝,時光的無情,我們都是歲月的過客,空手而來,赤手而去。在歲月的盡頭,終成云煙。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侍者??此茻狒[的邊城也并非如此,這里的溪流也像個擺渡者,看著渡者的變化,也看著人生的悲喜劇,這里的一切,有著樸素的人性的真善美,也有著隱哀的殘缺。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三
邊城此文讀來鄉(xiāng)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xiāng)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guān)。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xiāng)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xiàn)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xué)生,分析它的象征,實在一件過于高難度的行為,何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征,去努力發(fā)現(xiàn)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wù)撐业母惺?,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BR>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xiàn)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fēng)土人情。文中所出現(xiàn)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chǎn)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zhèn)。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zhèn)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zhèn)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聞??梢?,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yè)氣息所熏染變質(zhì)。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四
這篇文章是以翠翠的成長和她曲折的情感為線索而寫成的。寫出了邊城人那樸實的民風(fēng),沒有對利益的追逐,更沒有那個年代戰(zhàn)爭的喧囂,有的只是更有人性、更近人情、更為平凡的感情。
作者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也是極為細致的,讀書時總會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幅幅和諧的畫面。在鄉(xiāng)鎮(zhèn)旁或者是山腳下,總有一位老者撐著竹筏送路人過渡,這幅恬靜的畫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們所不能見到的。我喜歡那種淡雅的感覺,很安靜,遠離了車水馬龍、紙醉金迷的城市,沉醉在邊城那湘西小鎮(zhèn)的故事中。
“由四川過湖南區(qū)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小女孩,一只黃狗?!弊髡呱驈奈?,用淳樸的話語描述了這個邊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諧的畫面,并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
江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始終沒有結(jié)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體。作者用自己淳樸細膩的筆調(diào)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fēng)土人情,單純的生活以及讓人如癡如醉的美景。
邊城里有一個景,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白塔,白塔象征著爺爺。白塔在的時候,爺爺幾十年如一日地渡著來來往往的人,不收一分錢,甚至還送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守護著翠翠。
爺爺害怕翠翠走上媽媽的路,本著自由的原則,一直猜測著翠翠的心思,也一直來來回回的打探著順順家的消息,對翠翠的婚事特別上心,但又謹慎小心,含蓄的啟發(fā)著孫女的愛情意識,又特別照顧孫女的心思和感受。但翠翠或許因為年齡太小,或許是環(huán)境太純樸,她從未接觸過外界,對感情保持著朦朧和單純,一直在回避或閃躲她對老二的感情,沒有熱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最終錯過了老二的愛情。
白塔島的那個晚上,爺爺離開了翠翠。祖孫的感情一向深厚,翠翠傷心了許久,而后楊馬兵對翠翠說出了許多祖父生前時翠翠不知道的事情,翠翠會不會思考,如果之前主動表明心意,可能有不同的結(jié)果?這時候,爺爺對于翠翠來講是一個遺憾吧。
后來,日子平淡地過著,白塔也重新建了起來,這個時候,我想白塔象征著翠翠重新面對生活,也象征著爺爺一直在天堂守護著翠翠,從未離開。故事的結(jié)尾是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我想這個人會回來,因為白塔一直在守護著少女的心。
其實不曾悲慘也好,一直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樂不樂意。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人生海海,明日總會迎風(fēng)將來。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五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jié)簡樸優(yōu)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dān)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xiàn)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xiāng)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結(jié)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催^《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chǎn)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yīng)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后感800字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六
近段時間對古鎮(zhèn)特感興趣,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細細地閱讀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邊城》。
先從小說的書名來講,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以為邊城就是湖南的鳳凰古鎮(zhèn),其實不然,在看完書之后,我才知道書中所寫的邊城是一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再說說小說的內(nèi)容,《邊城》并不是一本大團圓結(jié)局的小說,它以寧靜,恬適的古鎮(zhèn)生活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場愛情悲劇,樸實唯美,感人至深。在湘西青山綠水、人情質(zhì)樸的邊遠小城的溪邊的一塔下,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活了70年,年紀雖老但是骨子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為人天真活潑,善良乖巧。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shù)卮偟亩贍攦?,兩人都喜歡上彼此。但是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并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后來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zé)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dān)憂,在風(fēng)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我喜歡翠翠對愛情的執(zhí)著,那份執(zhí)著讓我們感受到她對愛情的忠貞。她在渡河邊等待儺送的回來。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讓人對其無限憧憬,更祈禱翠翠能有她的完滿愛情。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騰出心的所有位置。翻滾幾個世紀的矢志不渝。守望一生的迷夢,他們?nèi)说膼矍楣适聼o不讓人嘆息的。
其實我從全書來看,我最喜歡的是先生的文筆。先生的遣詞造句非常令我佩服,文筆淡雅樸實卻不是內(nèi)涵。我喜歡在細節(jié)上看,比如氣力是現(xiàn)在的力氣,歡喜是現(xiàn)在的喜歡,是誰人是現(xiàn)在的是誰,而傍岸則是靠岸的意思,還有很多很多文字,都深深的蘊含了當時的文字風(fēng)格:理蔥,逗在等等。我喜歡在晚上看這樣一本抒寫著淡淡憂傷的小說。赤子其人,星斗其文。先生的才華是名副其實的。
假期就要過去咯,但很多書還是值得我們?nèi)タ纯吹?,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的閱讀,不斷的成長。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七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故事開頭的這淳樸的話語如羽毛般,輕輕落在讀者的心田上,讓人感覺心中的某處正柔軟地舒展開,不得不繼續(xù)探求故事的發(fā)展。
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之快的今天的城市,我早已忘卻了“美”的存在,但如今《邊城》卻再次喚起了我心中對“美”的渴望,我仿佛聽到了在耳畔久久回響的那粗獷卻透著濃濃鄉(xiāng)情的話語,看到了錦布綢緞般的小溪潺潺流下,一條條載滿貨物的船兒在來回游動,四周的人們做著自己一天的工作,如此和諧而又安逸的畫面,真是令人神往啊!難怪翠翠會喜歡往那山城跑,也因此結(jié)識了順順一家人。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也讓我感動了良久,直到那晚的雷電交加,我愕然,眼淚不由自主地蓄滿了眼眶,心中的悲傷就好像親人離去一般,痛苦而酸澀,因為他還不曾看到孫女的幸福,就在擔(dān)心惆悵中走了,他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卻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結(jié)束,應(yīng)該算是他的遺憾吧。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世世代代的關(guān)心兒女卻無法幫助他們把握幸福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無奈。
翠翠是文章的主角,也是當中經(jīng)歷最坎坷的一個,她在經(jīng)歷了如此之多的事情后,儼然由一個單純快樂的小姑娘變成一位成熟的大姑娘了——一面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苦,一面忍受對至愛的思念之苦,我雖十分同情她,卻也是相當佩服她的。
讀完《邊城》后,我想我已對“美”有了全新的認識——樸實,寧靜…….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八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翱諝饫镉心嗤恋臍馕?,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么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圣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jié),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里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這里的人們也都保留著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xí)慣支配著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于一體化狀態(tài)。人們都如同老船夫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qū)的社會環(huán)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zhì)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著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著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里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zhí)著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fù)一日平淡而閑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fēng)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我想這大概是由于沈從文先生不愿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fēng)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邊城讀后感悟篇一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并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里,才結(jié)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xué)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后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說,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xiàn)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jù)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xué)作品修訂的,后來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說,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著,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說,改革開放后,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說內(nèi)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于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后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xiàn)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tài),現(xiàn)在都已不復(fù)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zhèn)。一個老船夫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fēng)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于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說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讓你心潮澎湃,因為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著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著涼風(fēng)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閱讀便成為欣賞。小說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說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么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說是為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fā)財?shù)臋C會。也許,小說也并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說了,只是把這么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并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于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邊城讀后感悟篇二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fēng)。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gòu)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chuàng)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xiàn)在老船夫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后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盛索自己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彼痛浯湎嘁罏槊瑢Υ浯涞膿磹壅故玖舜緲?、善良的人性。
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fēng)、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于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xué)羊叫、學(xué)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后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xiāng)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xiàn)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xiàn)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他們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nèi)ゾ捉赖牡胤健?BR> 邊城讀后感悟篇三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一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仍少不更事,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沒有對它產(chǎn)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看故事一樣看過去而已。最近有時間重新找到了《邊城》,把它通篇讀下來,我在字里行間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fēng)情的鐘愛,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中不留一絲遺憾的淳樸。
在湘西小山城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還有一只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個灑脫大方、喜歡交朋結(jié)友的船總順順,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jié)的老大天保,一個是不愛說話、秀拔出群的老二儺送。他們都同時愛上了翠翠。兄弟倆約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爺爺自然曉得孫女的心事,也讓她自己做主。而翠翠與儺送兩人第一次見面時便一見鐘情,只是,柔美淳樸的翠翠在情竇初開時把這一份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那一個涼風(fēng)送爽的夜晚,翠翠在朦朧的夢中聽見了好聽的歌聲,那其實是老二儺送送給翠翠的情歌。老大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不料卻在闖茨灘時出事了淹死了。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自己下桃源去了,翠翠沒有再在夢里聽到那將她托起的悠揚歌聲。船總順順也不愿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了,畢竟老大的死有一部分是因為她。老船夫得知這些事后郁悶的回到家。那天夜里下了大雨還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fā)現(xiàn)船已被水沖走,屋后的白塔也被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fā)現(xiàn)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翠翠也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于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jié)束。湘西的柔水與凈土滋養(yǎng)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斗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故事當中沒有惡人,沒有人性丑陋的黑暗面,有的只是誤會,整個故事就如同它的背景一樣平和純凈。同時沈先生恬淡平靜的筆法更增加了故事的意境美。可以說《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當時的沈從文居住在北京,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因為感到大城市中人事的紛雜混亂,人心的隔離和丑陋,因此才不禁更加想念家鄉(xiāng)的淳樸。但不幸的是,在經(jīng)過長年的戰(zhàn)亂后,淳樸的小城也早已被物質(zhì)和戰(zhàn)火摧殘,不再如前,沈從文對原始家鄉(xiāng)的懷念與憧憬,在《邊城》中表現(xiàn)無遺。作品里,沈先生用詩意的筆觸點染悠然自得的邊城,那不經(jīng)意的、淡如行云流水的語言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表現(xiàn)了人性的美。沈從文描寫景物往往就如中國山水畫一般,三兩筆,卻能表現(xiàn)出這純真樸實的鄉(xiāng)土,在這里生活的樸實人群,在這里發(fā)生的愛情,就鑲在這一片和諧之中?!哆叧恰窌o我們一點憂愁,一點快樂,一點煩惱和惆悵,但絕對不會有墮落。
讀完之后,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里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來變化太大,再也很難身處到邊城一樣純凈的世界。車水馬龍的大街,物欲橫流的世俗,勾心斗角的人心,喧囂塵世充斥著我們大半的生活。也許在小城市里,仍舊可以尋到一方凈土,但也只在鄉(xiāng)下里。我羨慕邊城里人們的生活,我向往邊城里淳樸憨厚的人們,我渴望邊城里纖塵不染的感情,這一切仿佛太完美。
這個炎熱的暑假,我得以體味了一回這邊城的感覺,好像整個靈魂都被過濾了一遍。我去了鄉(xiāng)下的外婆家,并在那里住了一晚。回憶一下,最后一次在外婆家住還是我10歲時候的事了,那時候的年紀太小,分不清這鄉(xiāng)下和城市有什么差別,只是記得在外婆家每天和很多小伙伴們一起玩跳橡皮筋,一起去放牛,一起去摘野果子,每天都很開心單純?,F(xiàn)在18歲了,懂的多了,重新回到外婆家,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
坐城鄉(xiāng)公交車到了由水泥路鋪成的平坦的街鎮(zhèn)路口,下車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變化真的特別大,曾經(jīng)的土房已經(jīng)全部換成了瓷磚塊蓋成的小洋房,街道也鋪成水泥的了?不變的是鄉(xiāng)下的房子依舊錯落有致、門對門戶對戶的排著。走到外婆家還要繞過一群房屋。我就在路上慢慢走著,看著農(nóng)村的風(fēng)景。屋子的主人依舊還是很放心的敞開大門,我看到里面掛在正中央那面墻上的毛主席頭像圖或者是一副象征前程似錦的大展鴻鵠圖,門前的小溪靜靜流淌,滋潤著這一方百姓。離開水泥大道,走進旁邊青石板鋪成的小巷里,那鄉(xiāng)土氣息頓時撲面而來。我一向都非常喜歡青石板的小路,似乎有一種特別的感覺。繞過幾戶守舊到老的陰森的土房,經(jīng)過幾塊被經(jīng)營得讓城里人嫉妒的菜園,跨過幾條淺淺的透明的小溪,終于看到了外婆家干凈的用水泥鋪成的前院,遠遠的就大聲叫了一句“外婆”。外婆家也用瓷磚重新蓋了一遍,顯得更加整潔。外婆在里屋應(yīng)了一句,趕忙出來看我。我也看到了已是滿臉皺紋的稍稍傴僂的外婆,但外婆的笑臉依舊慈祥可親。一陣的噓寒問暖,覺得心里暖呼呼的。這位淳樸的老人一直都有用那純凈的思想感染著我,就像那位老船夫一樣。晚上的時候聽說街鎮(zhèn)路口有露天電影放,我就和外婆一起,帶著附近幾戶人家的小孩,慢慢踱到了街鎮(zhèn)的路口那片空地上,那里拉起了一塊大幕布,有人掌控著放映機,電影開始了,是講述戰(zhàn)爭年代愛情的《果兒滿山紅》,好多好多人都從自家搬來凳子坐在空地上看,還有許多湊熱鬧的小毛孩,好不熱鬧!
看完電影回到家,早早的就上床睡覺了,我和外婆一起睡的。鄉(xiāng)下的夏天夜晚十分涼爽,同時也很黑,很安靜。我躺在床上,呼吸著從窗戶透進來的涼涼的空氣,聽著窗外微弱的蟲鳴聲,看著外面深邃的天空映出窗棱黑漆漆的輪廓,很快入睡了。晚上雖然有被鄰家不安分的狗狂吠吵醒,有夜歸的人打著電筒經(jīng)過外婆家門口,還有臨近破曉時撕心裂肺的殺豬聲,但這一切不都很自然嗎?置身于鄉(xiāng)村,那淳樸的氣息仿佛讓我感覺回到了上個世紀一樣,像在邊城里生活得無憂無慮,淳樸自然,不加任何雕飾。甚至有把自己許給這方地域的念頭。這真是令我難以忘懷!
看《邊城》也許僅僅因為自己依戀這種淳樸的鄉(xiāng)土風(fēng),它其實是沈先生心中構(gòu)思出來的一方凈土,像那有繽紛落英,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那里,我也希望能有沈先生幽淡的筆墨下濕潤透明的鄉(xiāng)間美景和淳厚質(zhì)樸的人們,還有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后感悟篇四
讀完《邊城》,我對這部小說的感覺只有兩個詞——質(zhì)樸、平靜,無論是作者的文筆還是故事情節(jié)。
小說中最讓我難忘的情節(jié),是翠翠和儺送第一次相遇。從文先生對這一部分的描寫,并沒有用太多筆墨,少的好像兩個不太熟的人打了個招呼。但是,就是這短短的一個邂逅,卻讓彼此再也不能忘記對方。不知道是因為翠翠和儺送都還太小,還是因為有那樣一個成長環(huán)境,他們是如此的天真,正因為這種天真,他們的內(nèi)心很干凈,干凈的沒有一點雜質(zhì),只有那對愛情朦朧的感覺和向往。一見鐘情大概就是這樣吧。
不知道為什么,我讀《邊城》時,總覺得有那么一點淡淡的傷感,也許是因為從文先生本就把小說寫成這樣,也可能是我自己一廂情愿的感受吧。但我肯定《邊城》的結(jié)局確實是淡淡的悲傷。爺爺死后,翠翠和黃狗,就這樣守著那條渡船,等待著、等待著……“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夠了,這樣的結(jié)局已經(jīng)夠悲傷的了。這里不需要什么驚天動地的生離死別。泰戈爾的詩這樣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裝作毫不在意。”不管是翠翠還是儺送,他們的心中,都充滿了對彼此的愛慕,然而,天保的死,在他們之間掘了一條難以跨越的溝渠,老船夫疼愛孫女的做法,卻有心無心地打破了這段單純美好的感情。人們常說等待是美好的,可說這話的人必然都至少等出了一個安撫得了內(nèi)心的結(jié)果,而對于那些連結(jié)果都等不出的人來說,太痛苦了。從文先生無疑給讀者留下一塊自己涂抹的空間,你可以讓儺送回來,忘掉過去,娶了翠翠,從此夫妻以渡船尾聲,簡單卻幸福,你也可以讓儺送永遠不回來,讓翠翠一輩子守著渡船等下去……可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最好的結(jié)局還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正如一幅中國畫,有了留白才更有意境。
也許這就是沈從文的魅力吧。讀一讀《邊城》,用心去感受這種平靜和這種淡淡的悲傷。
邊城讀后感悟篇五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農(nóng)村人,盡管我處于襁褓之中就被爸爸接到城里來,但我的出生地是在老家鎮(zhèn)上的衛(wèi)生院里,所以我認定自己是一個農(nóng)村人——因為我的根在那里。此后,只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回老家看望親戚長輩。其實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是向往田園牧歌式的鄉(xiāng)村生活。因此最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這本書帶我夢回鄉(xiāng)村,勾起了我的諸多回憶與感想。
但這本書并不是全講的愛情,沈先生用他那樸實的筆調(diào)娓娓道來了湘西的風(fēng)土人情、世故、純樸的人家、純真的愛情以及那如詩如畫與世隔絕的鄉(xiāng)村景致。書中的一切令我沉醉,讓我流連忘返。
雖然湘西鄉(xiāng)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沈先生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在懂得了它的殘酷之后卻仍然深愛著它,仍然眷戀著它殘酷面目背后的美麗景致。正如詩人艾青在他那首聞名于世的《我愛這土地》詩篇里寫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相信每一個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人都會有這樣同樣的感觸與情懷。
《邊城》這篇小說是沈先生于一九三一年創(chuàng)作的,那時的中國處于動蕩的年代,但沈先生用平實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湘西的一個小城描繪的如一個世外桃源。人性的自然美、善良以及恬靜的鄉(xiāng)風(fēng),給世人一種別樣的藝術(shù)享受——人間尚有純潔無私的愛。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小城,臨水而建獨特的吊腳樓,家家戶戶屋前掛著的風(fēng)中搖曳的大紅燈籠,潮濕而又古老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讀后感矗立于山坡之上的白塔,還有那在村莊上空升起的炊煙,這一幅幅湘西鄉(xiāng)村的景象在我腦海里不斷閃現(xiàn),久久不能忘懷。令我最向往的還是那些淳樸的鄉(xiāng)民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shù)氐凝堫^船總順順送給他們很多日用品。有人家娶新娘,翠翠和祖父很高興的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他們的生活很清苦,卻能相互幫助。相比之下,現(xiàn)代城市里的鋼筋水泥雖然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淡漠了。我希望有一天,城市也能像農(nóng)村一樣溫暖和諧。
小說最后的結(jié)尾是這樣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們無窮的想象,卻又掩蓋不住悲傷。整個故事以無盡的哀傷基調(diào)緩慢鋪陳來,中間有期盼、有希望,有等待還有撕心裂肺的絕望,最后在凄婉中謝幕。
邊城讀后感悟篇六
上課,讀書交流會,有個孩子講《邊城》,她說感覺里面的人物都很孤獨。她的這種感覺令我震驚,畢竟她才15歲!很多年前好像也寫過一篇因為讀《邊城》而倍感孤獨的博文。于是我就翻找了出來!
我也喜歡沈從文清新質(zhì)樸的文風(fēng),喜歡《邊城》,那碧溪咀的渡船,焦慮的爺爺,執(zhí)著的翠翠和儺送,那戛然而止的情歌,都曾讓我沉醉、深沉、憂郁、悲傷、孤寂。
想到翠翠夢中摘虎耳草,不禁想起《詩經(jīng)·靜女》的詩句“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不是草那么珍貴而是心愛的贈送,或是要送給心愛的人,抑或是這草關(guān)聯(lián)著心愛的人,所以,無論是花是草都很珍貴。純美的愛情記憶似乎都與高大上無關(guān),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個小小的物件或一個細微的動作。所以偉大的作品就用一根野外采摘的茅草或一把虎耳草,這種質(zhì)樸的傳情達意的方法,流傳演繹千年不衰。
但我沒心情停留在美好愛情的傳情物上,因為我讀出了那種凄美的孤獨感,而且每讀一遍,孤獨就加深一層。
而爺爺?shù)墓陋毟鼮樯畛?,小說中沒有寫奶奶,奶奶定然早就去世了,爺爺如何孤獨的送走自己的妻子,又如何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女兒,無從得知。然而,還沒給你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了,女兒女婿慘死,又留下幼小的孫女,這孫女是在慰藉爺爺?shù)墓陋?,還是在時刻提醒著爺爺生命的孤獨呢?而無論自己多么努力,而今又要眼睜睜看著唯一的親人,可愛的外孫女的愛情一步步走向絕望,爺爺?shù)慕箲]、孤獨和悲苦,又有誰知道呢?因為悲苦、孤獨、焦慮沒有任何排解的渠道,只好帶著孤獨、焦慮的心離開人世,除了可憐的翠翠的哭聲,還有誰知道曾經(jīng)有一個孤獨、悲苦的老人存在過呢?而且爺爺死不瞑目,因為他不知道有誰能來幫幫他,幫幫他的外孫女翠翠!
去問問如我一般年紀的“過來人”,他們一聽到我的問題就大笑了起來,“你孤獨呀?那來一起打打麻將呀!”“出去卡拉一吼就不孤獨了”“約幾個喝一頓就不孤獨了”“還不行啊,去街上有很多亮著粉紅色燈光的地方走一走!”他們在為問題的解決出謀劃策,但他們內(nèi)心都不孤獨嗎?站在陽臺上,看著深夜一兩點還燈火通明的街市和川流不息的人們,很想走過去攔住他們每個人問問,你們孤獨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確實無法確知他人的內(nèi)心,但我敢肯定,我內(nèi)心常有孤獨的感覺,有時,是一個人的時候,有時甚至很多人在我身邊,而且他們都很熱鬧的時候……孤獨了,有時會想很多,想年邁的父母、想遙遠的故鄉(xiāng),想親人,想朋友,想一路走來的得失,想該如何生,又會如何離開……但有時候,孤獨的時候什么都不想,腦子里一片空白。
孤獨的時候,也想主動去排解這孤獨的情緒,找朋友聊聊,管他聽得懂聽不懂,說完似乎就好多了,有時,喝喝酒,喝著喝著,說著說著,竟然能說出一大片孤獨,能喝出很多類與自己的淪落之人。喝完,醉了,回家若能倒頭就睡,這次的孤獨感就消失殆盡了。但也有不幸的時候,聊完,喝完,醉了,回家卻睡不著,孤獨就撐著你的雙眼直到天明。
這樣想,剩下的問題就是你孤獨的像誰了?究竟像誰呢?別人都猜不中,可能也沒人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邊城讀后感悟篇七
很早就聽說這篇小說是篇很平淡的小說,自己讀起來,的確很平淡。
在一直去的那家打印復(fù)印刻錄光盤店里看到過鳳凰的畫,只是那老板娘不是一般的潑辣,或許有點象文中的翠翠吧。
文章就如湘西的山水一般,平靜而安詳。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沒有如此多的奇遇,而更多的人,是過著書中那樣的平靜生活。
翠翠的愛情,在開始之前,便結(jié)束了。大老的死去,二老的誤解,其實翠翠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愛的是誰。兩個同樣優(yōu)秀的青年,讓其他的姑娘艷羨,同樣,翠翠也是??墒撬齾s沒有陪嫁的碾坊,這在爺爺看來是萬萬不可的。這點自尊,讓翠翠的`愛情就這樣結(jié)束了。
地位上的差距就象一堵墻,不象想象的那樣容易跨越,更何況,二老和翠翠之間的感情,比不上山盟海誓,甚至,連永遠分開都不會傷懷多久。
結(jié)尾寫道不知何時翠翠的命運會倒塌,象她的母親一樣。在青山綠水之間,這讓人窒息的寧靜之美,讓人感慨的命運之劫。
邊城讀后感悟篇八
連日的陰雨,情緒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zé)岷突盍ζ饋?。然后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shù)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xí)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里面的人物或情節(jié),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fēng)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艷的文字了,這驚艷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孩如何竟有比女孩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那么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孩?”
有時光,有適宜的情緒,再讀《邊城》。
邊城讀后感悟篇九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公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倍安栳肌痹诿缯Z中為:“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笔悄_踏了三省(市)的邊界小城,是小說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省鳳凰縣人,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痹谏衩叵嫖鞯难障拢驈奈南壬墓P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我想,一個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優(yōu)秀的`啟蒙老師。
《邊城》中描寫了一條河,一條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游經(jīng)驗中,想必那里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從文先生說過:“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來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氣,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我創(chuàng)作,誰告我的創(chuàng)作?就只是各種地方各樣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書中的呈現(xiàn)是:孕育了生命、培養(yǎng)了感情。而讓我真正感動的,是在這水上,有一只方頭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態(tài),也有管船人作為祖父和孫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細長的感情。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睕]錯,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們相依為命的感情,讓我?guī)状尾蛔杂X地眼眶發(fā)熱,鼻頭發(fā)酸。
在我看來,翠翠的母親死了,丟下了翠翠,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翠翠的父親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責(zé)任卻無視了身為父親的擔(dān)當。撫養(yǎng)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當起了“父親”、“母親”和“祖父”。
翠翠讓祖父少喝酒,讓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經(jīng)老了,心中還有唯一的牽掛——翠翠。爺孫倆的日子是清平而快樂的,“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讓翠翠看到他的肌肉,還說:“翠翠,你不信,你咬?!蔽蚁?,這位祖父想讓自己的孫女相信自己還有爺爺,有依靠。說實話,讀到這段時,快淚崩了!因為這些,我又覺得,其實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也在湖南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邊城》的人物描寫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總讓我覺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見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在趕集時,擦肩而過的神情。也許是在自己小時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樣的女孩兒。于是,我總結(jié)出了一句話:“描寫一個人,如果能讓人似曾相識且產(chǎn)生共鳴,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寫。”
黃永玉先生用筆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用筆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寫出了人性的純粹,也寫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許我體會得不夠,但《邊城》這本小說是真的感觸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謝謝沈從文先生!讀您的《邊城》,這座“邊城”就住進了我心里!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
也許是在語文課上看了邊城的一個選段,使我有了再拾起這一本書看看。這個寒假我重讀了這本書又結(jié)合了語文課上老師所說的內(nèi)容,感受又有一番不同。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jié)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作者用他清淡的筆調(diào)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fēng)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作者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fēng)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zhèn)。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gòu)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里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仿佛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
作者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chǎn)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我感覺除了老師上課分析到的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之外,我這次最為向往《邊城》里那些淳樸善良的鄉(xiāng)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shù)氐凝堫^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xiāng)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zhèn)。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么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情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邊城》,把人間最美麗的情感都體現(xiàn)出來了。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純潔的愛情,還有沈從文老先生筆下純樸的民風(fēng),都非常的吸引人!
我也有這樣一段親情,所以當我想象到翠翠和他祖父之間互相關(guān)心的場景,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兒。我和媽媽的感情不是很好,因為從小我們就缺乏溝通,我總覺得特別苦惱。當我閱讀了《邊城》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只要人間有真情,有些東西是可以爭取來的。后來,我盡量地奪取關(guān)心她,和她一起談天說地,真是“不亦說乎!”后來,我們的生活也有樂趣多了。
愛情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從未接觸過。不過,看了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的種種,我明白了愛情的真正含義:那就是讓自己所愛的人幸福和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呀!
“他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边@是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這個故事并沒有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結(jié)局,而是給了我們一個自由遐想的,極為巧妙。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讀文章方法很重要,第一次囫圇吞棗的了解一下故事情節(jié),第二次自己的品,絕對能找到許多第一次你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讀了《邊城》這本書,我懂得了“情感”的真正含義,真是獲益匪淺吖!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一
夢中的山水小城,藏著這個故事純粹入骨血的、朦朧惹心悸的、膽怯恐觸碰的故事。
一個純粹入骨血的故事。翠翠懵懵懂懂,獨屬于少女的第一份愛戀;老船夫日復(fù)一日的堅持撐船擺渡;天保略帶著沖撞和拼勁兒的追求;儺送少年意氣的、會發(fā)光的喜歡所有的所有,在一起和成了《邊城》的模樣,它們各有各的顏色和形狀,各有各的喜怒哀樂,林林總總好多東西,眼花繚亂卻也總能夠看清楚,只因為底色都是純粹二字。純粹的人,純粹的感情,純粹的環(huán)境,故事的骨血,焠著純粹。沈從文先生用這些純粹,砌出了人性最美的樣子。
一個朦朧惹心悸的故事。翠綠淺藍天色,魚躍蝦涌池邊,腳步是輕的,節(jié)奏是慢的,朦朦朧朧的樣子,卻從來不必擔(dān)心明天,現(xiàn)在是愉悅的便足以。小說中對很多情節(jié)都進行了模糊化處理,比如剛開始大魚象征著的翠翠和儺送的相互愛慕,爺爺對翠翠婚事的態(tài)度,天保對翠翠的情感,再沒響起的山歌,最后翠翠似乎遙遙無期的等待沈從文先生在這些朦朦朧朧的情感中清晰地立住了一個又一個人物,初看時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最后又總會逢來一個又一個的果真如此。朦朧背后,是先生未講完的話。
一個膽怯恐觸碰的故事。邊遠的湘西小城,散著泥土香的淳樸的鄉(xiāng)民,這里的人都是細的細致的、細膩的、細微的細微中開出花來。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生活準則,是與近現(xiàn)代化的城市完全不同的、徹底分開來的;他們的生活軌跡,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真的,是時隔多年依然會想要懷念和回望的;他們的情感是最熱烈的,也是最靦腆的,蘊在干凈透亮的雙眼中,目光所及之處,霧著銀光。正是這樣的他們,這樣的一群湘西鄉(xiāng)人,莫名地讓人心生恐慌因為那樣的生活準則,那樣的情感,那樣的雙眼,似乎都離生活在現(xiàn)代化都市的鋼筋水泥森林中的我們太遠太遠了;又好像一面最原始的鏡子,帶著另一個時代的記憶,就那樣隨著紙質(zhì)的篇章鋪展開來,好像所有的齟齬和骯臟都能在其中顯形,讓現(xiàn)代人避無可避。
我并不想去揣測從文先生的意圖中是否帶有這樣的諷刺,但我樂得一廂情愿。先生在下筆時,想必也是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一個筆者的修養(yǎng),讓他把所有的話都加以遮擋和美化,融進故事里;一個講故事的人的好意,讓他把故事寫成膽戰(zhàn)心驚的美。我們讀到的,都只會是我們想到的。
湘西小城的故事已經(jīng)講完很久了,而沉睡的人,還是太多太多。
小說最后是這樣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還等嗎?
等吧。
等什么?
等他回來;也等我,忘記他。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二
初讀《邊城》,被它清新的田園筆調(diào)所折服,再讀《邊城》卻是書外人可憐書中事。我們從遠處一路跌跌撞撞而來,無法片葉不沾衣。紛紛擾擾的塵世,充斥著人情冷暖。只有在感悟中成長,才能平常地看待人世間的繁華與荒蕪。
我時常會想象,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究竟是何種景象。大抵不過是久遠一些的鄉(xiāng)下生活的真實寫照罷了。相比喧囂城市的燈火闌珊,恬靜鄉(xiāng)里的阡陌交錯倒顯得淡然:青青石板路,排排吊腳,潺潺清水江……最讓我欣喜的是邊城茶峒的人家。每每感受到他們的質(zhì)樸和善意,嘴角便不自覺地噙著笑,眼底也藏不住笑。
人生就好比一列單程火車,有人上車,就會有人下車,這本就是一場單人旅行,沒有人會陪你走到最后,所以要學(xué)會習(xí)慣一個人,無需害怕。
更多人看《邊城》看的是翠翠與儺送二老的愛情。張嘉佳說過,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適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jié)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少女的羞澀致使了“心悅君兮君不知”的結(jié)局。但我看《邊城》卻看到的是翠翠與爺爺?shù)挠H情,歲月的流逝,時光的無情,我們都是歲月的過客,空手而來,赤手而去。在歲月的盡頭,終成云煙。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侍者??此茻狒[的邊城也并非如此,這里的溪流也像個擺渡者,看著渡者的變化,也看著人生的悲喜劇,這里的一切,有著樸素的人性的真善美,也有著隱哀的殘缺。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三
邊城此文讀來鄉(xiāng)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xiāng)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guān)。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xiāng)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xiàn)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xué)生,分析它的象征,實在一件過于高難度的行為,何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征,去努力發(fā)現(xiàn)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wù)撐业母惺?,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BR>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xiàn)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fēng)土人情。文中所出現(xiàn)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chǎn)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zhèn)。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zhèn)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zhèn)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聞??梢?,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yè)氣息所熏染變質(zhì)。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四
這篇文章是以翠翠的成長和她曲折的情感為線索而寫成的。寫出了邊城人那樸實的民風(fēng),沒有對利益的追逐,更沒有那個年代戰(zhàn)爭的喧囂,有的只是更有人性、更近人情、更為平凡的感情。
作者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也是極為細致的,讀書時總會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幅幅和諧的畫面。在鄉(xiāng)鎮(zhèn)旁或者是山腳下,總有一位老者撐著竹筏送路人過渡,這幅恬靜的畫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們所不能見到的。我喜歡那種淡雅的感覺,很安靜,遠離了車水馬龍、紙醉金迷的城市,沉醉在邊城那湘西小鎮(zhèn)的故事中。
“由四川過湖南區(qū)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小女孩,一只黃狗?!弊髡呱驈奈?,用淳樸的話語描述了這個邊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諧的畫面,并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
江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始終沒有結(jié)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體。作者用自己淳樸細膩的筆調(diào)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fēng)土人情,單純的生活以及讓人如癡如醉的美景。
邊城里有一個景,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白塔,白塔象征著爺爺。白塔在的時候,爺爺幾十年如一日地渡著來來往往的人,不收一分錢,甚至還送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守護著翠翠。
爺爺害怕翠翠走上媽媽的路,本著自由的原則,一直猜測著翠翠的心思,也一直來來回回的打探著順順家的消息,對翠翠的婚事特別上心,但又謹慎小心,含蓄的啟發(fā)著孫女的愛情意識,又特別照顧孫女的心思和感受。但翠翠或許因為年齡太小,或許是環(huán)境太純樸,她從未接觸過外界,對感情保持著朦朧和單純,一直在回避或閃躲她對老二的感情,沒有熱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最終錯過了老二的愛情。
白塔島的那個晚上,爺爺離開了翠翠。祖孫的感情一向深厚,翠翠傷心了許久,而后楊馬兵對翠翠說出了許多祖父生前時翠翠不知道的事情,翠翠會不會思考,如果之前主動表明心意,可能有不同的結(jié)果?這時候,爺爺對于翠翠來講是一個遺憾吧。
后來,日子平淡地過著,白塔也重新建了起來,這個時候,我想白塔象征著翠翠重新面對生活,也象征著爺爺一直在天堂守護著翠翠,從未離開。故事的結(jié)尾是這個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我想這個人會回來,因為白塔一直在守護著少女的心。
其實不曾悲慘也好,一直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樂不樂意。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人生海海,明日總會迎風(fēng)將來。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五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jié)簡樸優(yōu)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dān)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xiàn)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xiāng)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結(jié)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催^《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chǎn)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yīng)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后感800字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六
近段時間對古鎮(zhèn)特感興趣,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細細地閱讀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邊城》。
先從小說的書名來講,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以為邊城就是湖南的鳳凰古鎮(zhèn),其實不然,在看完書之后,我才知道書中所寫的邊城是一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再說說小說的內(nèi)容,《邊城》并不是一本大團圓結(jié)局的小說,它以寧靜,恬適的古鎮(zhèn)生活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場愛情悲劇,樸實唯美,感人至深。在湘西青山綠水、人情質(zhì)樸的邊遠小城的溪邊的一塔下,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活了70年,年紀雖老但是骨子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為人天真活潑,善良乖巧。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shù)卮偟亩贍攦?,兩人都喜歡上彼此。但是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并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后來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zé)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dān)憂,在風(fēng)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我喜歡翠翠對愛情的執(zhí)著,那份執(zhí)著讓我們感受到她對愛情的忠貞。她在渡河邊等待儺送的回來。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讓人對其無限憧憬,更祈禱翠翠能有她的完滿愛情。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騰出心的所有位置。翻滾幾個世紀的矢志不渝。守望一生的迷夢,他們?nèi)说膼矍楣适聼o不讓人嘆息的。
其實我從全書來看,我最喜歡的是先生的文筆。先生的遣詞造句非常令我佩服,文筆淡雅樸實卻不是內(nèi)涵。我喜歡在細節(jié)上看,比如氣力是現(xiàn)在的力氣,歡喜是現(xiàn)在的喜歡,是誰人是現(xiàn)在的是誰,而傍岸則是靠岸的意思,還有很多很多文字,都深深的蘊含了當時的文字風(fēng)格:理蔥,逗在等等。我喜歡在晚上看這樣一本抒寫著淡淡憂傷的小說。赤子其人,星斗其文。先生的才華是名副其實的。
假期就要過去咯,但很多書還是值得我們?nèi)タ纯吹?,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的閱讀,不斷的成長。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七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故事開頭的這淳樸的話語如羽毛般,輕輕落在讀者的心田上,讓人感覺心中的某處正柔軟地舒展開,不得不繼續(xù)探求故事的發(fā)展。
在生活節(jié)奏如此之快的今天的城市,我早已忘卻了“美”的存在,但如今《邊城》卻再次喚起了我心中對“美”的渴望,我仿佛聽到了在耳畔久久回響的那粗獷卻透著濃濃鄉(xiāng)情的話語,看到了錦布綢緞般的小溪潺潺流下,一條條載滿貨物的船兒在來回游動,四周的人們做著自己一天的工作,如此和諧而又安逸的畫面,真是令人神往啊!難怪翠翠會喜歡往那山城跑,也因此結(jié)識了順順一家人。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也讓我感動了良久,直到那晚的雷電交加,我愕然,眼淚不由自主地蓄滿了眼眶,心中的悲傷就好像親人離去一般,痛苦而酸澀,因為他還不曾看到孫女的幸福,就在擔(dān)心惆悵中走了,他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卻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結(jié)束,應(yīng)該算是他的遺憾吧。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世世代代的關(guān)心兒女卻無法幫助他們把握幸福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無奈。
翠翠是文章的主角,也是當中經(jīng)歷最坎坷的一個,她在經(jīng)歷了如此之多的事情后,儼然由一個單純快樂的小姑娘變成一位成熟的大姑娘了——一面承受失去至親的痛苦,一面忍受對至愛的思念之苦,我雖十分同情她,卻也是相當佩服她的。
讀完《邊城》后,我想我已對“美”有了全新的認識——樸實,寧靜…….
邊城讀后感悟篇十八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翱諝饫镉心嗤恋臍馕?,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么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圣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jié),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里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這里的人們也都保留著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xí)慣支配著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于一體化狀態(tài)。人們都如同老船夫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qū)的社會環(huán)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zhì)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著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著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里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zhí)著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fù)一日平淡而閑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fēng)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我想這大概是由于沈從文先生不愿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fēng)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