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模板16篇)

字號:

    在讀后感中,我使自己與主人公進行了心靈的共鳴,體驗到了他們的成長與變化。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名句或者段落,以突出自己的觀點,并展示自己的閱讀修養(yǎng)。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經(jīng)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思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一
    讀一本好書,我總有一個習(xí)慣,粗略的讀過,然后,回頭再慢慢地品,最后,再寫一篇讀后感。我的觀點:沒有思考、沒有感悟、沒有思索著把這感悟?qū)懴聛砭筒凰阏嬲饬x上的讀書。
    《一個人的朝圣》,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依然是這樣的想法,但是,隨著閱讀的慢慢深入,我需要一遍遍的說服自己:先讀完,等回頭細品的時候再寫感悟。但,終究是敵不過對它的喜歡。就讓閱讀與思索并行吧!
    87天,627公里,一雙帆布鞋,沒有預(yù)兆的出發(fā)……
    哈羅德?弗萊、莫琳、奎妮?軒尼斯、戴維、加油站女孩、銀發(fā)紳士、納比爾……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存在的意義。
    生活平庸無趣,一成不變,但隨著慢慢的行走,一切悄悄的發(fā)生了改變,一切都變得鮮活而有意義,連傷痛的回憶也變得可愛而值得珍惜。
    我被路途中偶遇的一個個人感動了,溫暖了,哪怕是簡短的錯身經(jīng)過,一個個小小的事例,小小的溝通,都透露著溫情,或者在生活中我們無法敞開心扉,但,這樣的偶遇,從此錯過,交流中是最真實的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最坦誠的求助,最真誠的建議。
    只是一封信、一個決定、不再逃避與路上的堅持,就有了一場救贖和這個感人的故事。一場朝圣,足以逆轉(zhuǎn)二十年的時光,仿佛生活從頭重新演繹一遍,讓主人公重新感受到愛與快樂,也溫暖了我們。
    哈羅德選擇行走的方式,以自己的力量對生活做著溫和的反抗。而鼓舞人心的是,雖然奎妮的死無法避免,但不管是哈羅德還是莫琳,亦或是奎妮、戴維,以及一路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因為這一場行走有所收獲,得到更多。生活也終于不再只是沒完沒了、日復(fù)一日的重復(fù),有新的生機漾開,開出花來,讓人欣喜地重新笑出來。
    在閱讀的時候,我不止一次的想,為什么這本書能如此吸引我,甚至在此時一種瘋狂的躁動的狀態(tài)下,我想就是哈羅德在行走過程中漸漸改變的生活中的滋味,不再是機械的、簡單枯燥的,而有了細細的體味,慢慢浸潤的感動。
    享受生命的歷程,不枉此生!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二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fù)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nèi)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著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么都沒有準備,就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yè)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著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shù)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xué),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xué)的班會上,我在心愿墻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里看完600本書。可是這么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窗?,拖延癥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游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挫折和磨難,體驗著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于對夢想的執(zhí)著,對信念的堅持。每個人都曾經(jīng)有過關(guān)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shù)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nèi)心的聲音。說偏了,下面說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說:“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彼^續(xù)說,“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說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路途的最后,我們從妻子的眼里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fēng)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fā),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jié)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后,這些閑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此崎e閑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zhì)樸的詩意。來于塵土,行于路上,又歸于塵土,土地永遠在那里,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chǎn)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三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行走,他的一生注定平淡無奇。
    小說的主人公哈羅德曾在一家釀酒廠做銷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直到退休。他在廠里勤懇謙遜,獨善其身,一直是個低調(diào)的隱形人。既沒有盤算過升職加薪,也沒有想過另謀高就;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連告別會也沒有。四十五年,上班時間,他幾乎都是坐在小小的辦公室里度過的。偶爾外出,也只是例行公事。退休后,更是了無生趣,日子如死水般不起一絲波瀾。如果沒有那次徒步遠行,他的一生,就這樣平淡至極。
    是那次徒步之行,無限廣闊地打開了他的視野,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生活,讓他見到了無盡的風(fēng)景,結(jié)識了無數(shù)不同的人,彌補了他六十多年的粗陋平淡生活。
    他穿著帆布鞋,一步一步地走著,走過無數(shù)繁華或寂靜的大街小巷,走過數(shù)不清的山間小徑、農(nóng)田、森林、河流、曠野、荒原、高峰、深谷……走過一條又一條或熱鬧或寥落的公路,穿過一個又一個人聲鼎沸的城鎮(zhèn)……八十七的行走,他領(lǐng)略了無盡的地理風(fēng)景。
    以前,他開車去小酒館辦公事,只是為了到達目的地,從沒有注意過路邊的風(fēng)景。而現(xiàn)在,他真真正正地走在路上,才發(fā)現(xiàn)路旁有那么多好看的東西,有那么多有趣的變化。就連深深淺淺的綠,都可以有多種樣子,有些深得像黑色的天鵝絨,有些又淺得幾乎成了黃色。
    在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世態(tài)百相。
    在加油站小姑娘的啟發(fā)和鼓勵下,他開始了一個人的遠行——只為一個愿望——他堅信只要他不停地走,他那個遠方的癌癥晚期的朋友就會繼續(xù)活下去。
    這些人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歡樂與憂愁、幸福與不幸、圓滿與缺憾……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遠行,他和曾經(jīng)相愛而后日漸疏離的妻子莫琳會漸行漸遠,可能至死也不會互相敞開心扉,走進彼此的心靈。
    正是因為一個人長時間徒步在路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事,他才勇敢而真誠地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讓親人走進來,讓自己的生命重新發(fā)光。
    在路上,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已經(jīng)好多年沒想過的畫面和事情,想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兒子,他的父母。父母的婚姻生活是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殘缺的,這也深深影響了他,給他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成為父親之后,他并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對兒子的愛,并不擅長做一個好爸爸,以至于兒子感受不到他的愛,妻子也認為他不愛兒子。他們一同排斥他、抗拒他,仿佛他是個多余的人。
    他曾經(jīng)深愛著他美麗的妻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她開心,他曾經(jīng)的確做到了??墒牵凇案赣H”這個身份的考驗面前,他失敗了。
    有一年,他們?nèi)ズ_呁?,兒子差點溺水而死,而他沒有在第一時間不顧一切地去救他,這讓妻子責怪了好多年。后來,他患有抑郁癥的兒子在花棚上吊自殺后,妻子更是不能原諒他。他們長時間天天吵架。漸漸地,他們連架也懶得吵,他們不再說話。妻子搬出了臥室,完全將自己封閉,不愿再讓他碰觸。他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路上,在不斷地回憶與自責、反思中,他主動表達了對妻子的想念與愛意。他給她寄明信片、打電話談心、寄精心挑選的禮物,他們的關(guān)系由疏離、冷漠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走向溫情、親密。
    更重要的是,他看似草率、匆促的離家遠行的行為也給了他妻子更多的時間來重新回顧、思考他們之間存在的問題。
    她重新反觀自己,終于想明白了他們之間各種矛盾的產(chǎn)生以及關(guān)系的惡化,她更是難辭其咎。她意識到其實他們彼此都還愛著對方,只是行為出現(xiàn)了問題——彼此都不愿努力去溝通、去相愛,尤其是她。所以,她對丈夫的離家遠行也由開始的憤怒、羞于啟齒到關(guān)心、支持、鼓勵再到后來的完全理解、堅定支持。
    丈夫一個人的遠行,也正是她為拯救兩個人的關(guān)系而不斷付出努力的過程。
    假如沒有那次徒步遠行,他就不會完成自我的救贖,也不會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他的人生將充滿太多的缺憾,而且,缺憾可能永遠得不到彌補。
    開始的行程是困難的,他沒做任何準備,又沒有徒步行走的經(jīng)驗,所以備受煎熬,以至于出發(fā)后的第十天就感覺“每牽動一下肌肉,他的整條右腿都好像在灼燒”。
    后來,他調(diào)整好了自己的身體與狀態(tài),行程變得輕松和有趣。
    再后來,他又幾近崩潰,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不可能走到朋友所在的醫(yī)院了。
    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強烈的懷疑,他覺得他所做的一切毫無意義。人生做難的是什么?是自我的懷疑、否定,是信念的動搖乃至消失,是生命的無意義感。這些都讓哈羅德再也沒有動力走下去。
    在他最艱難、最痛苦、最崩潰的時候,是他的妻子給了他最有力的支持、鼓勵和幫助。他終于又逃過了一劫,堅持走到了最后,見到了他一直愧對的朋友——那個在他酗酒鬧事時替他背黑鍋而被解雇被逼著從英格蘭西南部搬到東北部的好朋友奎妮。
    此時的奎妮雖已不能說不能笑了,但在見到他之后,她終于安詳?shù)厝チ?,而他,也完成了一個徒步去看望好朋友的承諾,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一個人的朝圣》讀完很多天了,但它帶給我的感動、啟發(fā)、感悟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更加強烈。
    試著去嘗試吧。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想做就去做吧,無需想太多,不必時時事事準備充分。
    努力去愛,主動地去溝通吧。再親密的兩個人也經(jīng)不住長時間的心扉緊鎖。
    與自己和解,與過往和解吧。別揪住過去不放,別跟往事較真。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去行走吧,行走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正確打開自己內(nèi)心的方式。
    親愛的朋友,你相信嗎?其實,很多東西是可以重新培育的,包括愛情,包括婚姻。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四
    如果是主人公來回答,一定是:“沒有為什么,從來沒想過開始,但是開始了也沒想過放棄,我從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但我也沒想過?!焙孟襁@場無計劃的旅程只是一個不能激起波瀾的小插曲、小想法,不小心成真罷了,這些“意外”其實是過往的經(jīng)歷在特定的時刻激發(fā)了主人公長久以來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與家人疏離的挫敗感,那可能是猛然迸發(fā)的心情:“我還能去哪里,那我就去看看她——我的好朋友”。
    與妻子的疏離一定是最難以面對的,曾經(jīng)因為相愛而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相攜多年的伴侶啊,那場旅行就像是逃避,已經(jīng)走了岔路的人,要追趕多久才能再一次并肩前行。
    途中的友人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們,讓主人公這場原本就轟動的旅行增添趣味和人味,我們不曾得知如果沒有他們,這場朝圣之旅是否會救贖他,我相信會,從他決定開始,就意味著與自己和解,與人生和解走了許多年的分岔路,終于有一個人開始回頭找尋。
    主人公的命運,就似每一個遭遇了被動的人生變故的不幸的人,被動就是發(fā)生了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因此生活被改變了。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改變這些走過的痕跡,能改變的只有情緒、心態(tài)、意志......也許這場改變會有意外之喜,總之作為這些那些意外的主體,我們能操縱的只有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不被意外煩擾,嘗試與他和解,日子才會不那么綿長無味。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五
    雷秋。喬伊斯所著《一個人的朝圣》,吸引我讀下去的不僅僅是特別的敘事風(fēng)格和一路風(fēng)景的細膩觀察和多種寫作技法的揉合,還有描述主人翁不僅僅是用生命在走的路途,并且是用靈魂在涂抹一路的燦爛,哈羅德的美是內(nèi)斂的、綿長的、悠遠的,仿佛從遠古而來,又掐著時間的脈搏回去了,留下的刻度,是那么雋永、那么明亮、那么平淡、那么開懷、那么深沉……是真實的樸風(fēng)流韻和感人至深,主人翁與書中人物的相互融合,使《一個人的朝圣》不僅接地氣,而且平民化生活的狀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有極強的可讀性,以回憶形式,在簡潔的文章體積中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開辟了小說敘事方法的另一種路徑或先河。
    在我看來,小說的結(jié)尾片段非常重要,奎妮最后還是去世了,這是現(xiàn)實的生活,這是存在的真實,這是不可抗拒的情理。哈羅德和妻子的隔閡正在冰雪消融,在暮年又重新了解、認識了對方,很平凡很自然的發(fā)生,不是轟然的頓悟,不是大腦的發(fā)熱,而是靈魂的漸漸蘇醒,只要靈魂有蘇醒的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哈羅德”都會繼續(xù)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是與選擇、困惑、糾結(jié)、堅定、信念、勇氣、友情、親情、愛情有關(guān)的書,不是簡單的行走與文字組合的書,它是一本觸及靈魂深處,一個人的靈魂攀登到達巔峰的例子。好書是夜的光亮,是冬夜凍僵之人的暖爐,是饑渴者求進的美味,是繁重工作之余的盛宴,是浮躁心靈的憩園,是迷茫時刻的指燈,書中主人翁所遇到的這些人和那些事看似往往不期而遇,但似乎早已注定在生活中不容半分錯過,注定將在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路上給予力量的和引導(dǎo)。真的不知道是感動還是感慨,從主人翁身上,我看到了,原來一個人的靈魂可以那么從容,那樣優(yōu)雅,那樣堅強,那樣平實,那樣真實。當然,這絕對是少不了一種對生活的絕對追求,也許這份執(zhí)著是天生自帶的,但我更加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后天的修養(yǎng),是那種發(fā)自于心底的溫暖和純真、善良與質(zhì)樸、不甘與勇氣撮合而成的。
    人們常說,命由運生,境由心造,可以想象,《一個人的朝圣》對于修心的人們是多么的難得和重要,我不知道,追求愛情的、選擇善良的、熱愛自然的、尊重生命的人算不算得上是一種對自身的修養(yǎng)?這些是不是靈魂在攀登過程中的風(fēng)景?答案是肯定的。從來我都不懷疑,所有摯愛于生命、生活的人們,應(yīng)該都是善良的、認真生活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世間美好事物有著獨特審美的人,應(yīng)該都是對生活存在感動和感恩的人。只因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那些失敗、彷徨、抗爭、面對、逃避的人或有那樣一些心結(jié)的人才會更深懂得哈羅德的心情。或許,才會對生活的透徹了然,也或許是因為對生活真實的無言以對,突然就讓人找回了那對生活的依戀和重生的感覺,找回了那種有了生活便有了一切的安寧感受。原來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或許從來就沒有真正放棄對生活的愛,就像從來未放棄過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六
    作者用奎妮的視角來寫這本書,開始我以為不好看,中間也想過棄文。但是聯(lián)想看第一本的感受,我堅持看完了。而看完后回頭去思考的時候,才發(fā)覺這本書的美好所在。
    奎妮愛的真的卑微呀。哈羅德不是多么厲害的人物,只是啤酒廠一個普通員工。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他說出她的愛。然而他的兒子戴維和老婆一眼就洞察了她的秘密。
    戴維的死,其實是必然的悲劇??葑龀隽伺?,去幫助過他。然而戴維依舊因為抑郁,最后自殺在家里的花園里。
    奎妮為了幫哈羅德保住工作辭職。最后在海邊懸崖峭壁上定居,并且精心創(chuàng)作了一個美麗的花園?;▓@里種著花朵,還有象征哈羅德和戴維等人的木頭人。有石頭貝殼做的院墻,有海藻貝殼做的裝飾等等。
    奎妮得了癌癥,用最后生命有限的時間給哈羅德寫信,對于一個連進食都困難的人來說這種近乎自虐的寫信就像一種生命的燃燒。她娓娓道來那些哈羅德不知道的關(guān)于戴維的事情,她祈求著實際上不存在也不需要的原諒。
    這種卑微的愛,讓人動容。
    在垂垂老矣之時,在每一天幾乎都有身邊的病人離開之時,她勇敢的堅定的活著等待著。這大概也是一種朝圣吧。
    不知道為什么,看這本書,我沒有掉眼淚。不是因為這本書不感人,也許是因為這本書里的人物太堅強。堅強到讓人心疼卻不悲傷。
    奎妮的愛是卑微的,但是也是偉大的。其偉大在于,她僅僅是愛著,沒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報。而戴維,那個聰明的孩子,一直在索取卻沒有付出。對立的極端,反差的殘酷。
    奎妮的離開是必然的。因為她注定是不屬于這樣一個平凡的哈羅德??梢哉f哈羅德配不上這樣的奎妮。她是一個悲慘的女人,經(jīng)歷了感情的失敗,然而她勇敢的去愛,哪怕這份愛只屬于她自己。
    對于奎妮的愛,開始我是不屑一顧的。默默單戀一個普通的已婚老男人哈羅德,好像挺沒出息的。看完整本書后,我才覺得奎妮的愛讓人敬佩。因為卑微到塵埃里的愛,被她小心翼翼的藏著,這份守口如瓶就讓人心生敬佩。最后的奎妮終于活著等到了哈羅德,了不起。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七
    我從來不知道該用什么去丈量距離,是時間還是長度,是納米還是光年。直到讀完《一個人的朝圣》我才明白,丈量距離最好的單位是生命。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歷經(jīng)87天627英里,重拾遺失了二十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哈德羅的退休老人,某天意外地接到好久沒聯(lián)系的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信里說奎妮得了癌癥,哈德羅想到以前和奎妮一起在工廠做工的日子,他懷著沉重的心情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并親自去投寄,但是一路上他都在找下一個郵筒。晚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個女孩,他把這件悲痛的事告訴了加油站女孩,女孩也和他講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的事,也正是這件事讓哈德羅決定徒步去奎妮的城市看望奎妮。一路上,哈德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大的遠足男、熱心的臨時醫(yī)生瑪?shù)倌纫约昂髞碛龅降木S爾夫……這一路除了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與妻子相識相戀的美好過程、與兒子的幸福時光以及與奎妮一起相處的日子,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激動不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路走來,哈德羅這幾十年的生活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guān)于徒步悲傷、回憶傷心的故事。
    一封普通的信、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一份單純的信念,都讓這個故事在平凡中透露出點點感動?!白咦咦摺边@是哈德羅在路上唯一的語言,他堅信,只要自己走過去老友就會康復(fù)起來。就是這簡單的語言支撐著哈德羅,也是這簡單的語言沒有讓哈德羅在喧囂嘈雜的媒體前迷失自己,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這一段路的距離,哈德羅用生命去丈量,同時去感悟自己與妻子與兒子的關(guān)系。慶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明白了他與妻子的愛情并沒有像他以為的那樣結(jié)束,他們之間還是有綿延而細膩的愛,即使他們分居了二十年。而他對兒子的感情也并不是妻子想象中那樣冷淡,雖然兒子現(xiàn)在離開了他們,但是那份愛依舊在。所有被疏遠的距離都是不能夠被丈量的,但是可以被彌補回來。
    后來,哈德羅順利看到了奎妮,那個曾經(jīng)可愛可敬的女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病痛折磨的沒有了樣子,在哈德羅看望過奎妮之后她也安然地離開了世界。也許正是知道哈德羅會來看她,奎妮才撐了這么久。兩封簡單的信、一份小小的信念,卻讓兩個人都堅持了這么久。
    故事的結(jié)尾是哈德羅與妻子莫琳牽著手慢慢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伴著淺淺的笑聲越走越遠……重拾愛情、親情與友情的哈德羅在這一刻是極幸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離,甚至距離是體現(xiàn)生命本質(zhì)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些被疏遠的感情,被撕扯的回憶都是裝點生命的一部分,它們從來不會丟失,如果你找不到它們了,跨過那一段被現(xiàn)實迷霧籠罩的距離,你會清晰地看到它們,而這一段距離,需要你用生命去丈量。
    我相信,有距離的生命會更美,當有一天我們老了,站在歲月的盡頭回望,你會覺著用雙腳、用心、用信念走過的距離和生命熠熠生輝。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八
    主人公哈羅德是一個平凡的,甚至可以說是平庸的,退休剛半年的老頭,有一天收到一封信,是前同事奎妮寫來的,信中說她得了癌癥,命不久矣,特寫信來告別。
    哈羅德一開始只是想寫封簡短的回信給她,然而在他走出家門去寄這封信的過程中,有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他要徒步走路去看望她,給她一個信念,那么她就會一直等著他的到來,那么她就暫時不會死。
    然后他就什么準備都沒做,直接非常倉促地上路了,而且就這樣一路走了過去,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歷時87天,行程627英里(1009公里)。
    奎妮確實也撐到了哈羅德到達的那一天,當然最后還是死了。
    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故事脈絡(luò),寫了整整一本書。當然,主線只是一個殼子,很多相干不相干的事情可以往里裝,比如他在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事,形形色色的人,他過去的生活,他的各種回憶,他思想的變化等等。
    想說幾點:
    1、前半部分非常強調(diào)信念的重要性,但后面又很刻意地給破除了;
    2、一直到四分之三處,我都以為哈羅德和奎妮以前一定有過羅曼史,結(jié)果是并沒有;
    3、最后二人病房相見,我認為會是重頭戲,作者一定會在這里大費筆墨,哪怕二人牽牽手,或者眼神交流什么的,結(jié)果卻是啥也沒有,奎妮已經(jīng)病入膏肓,躺在那里,跟活死人似的。
    瞧瞧,我和大師的差距有多大。
    最后摘錄幾句佳句:
    1、好像他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走這一趟。
    2、“我承認貝里克很遠,我沒有合適的裝備,也沒經(jīng)過什么訓(xùn)練,但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做一件毫無邏輯可言的事。人們會說你為什么要這么做?那時你可能就會想起我,然后堅持下去。”
    3、我覺得自己離起點越來越遠,但也離終點越來越遠。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九
    “過去那二十年就這樣被抽絲剝繭、原形畢露,他再也無法躲到那些平淡無奇或陳腔濫調(diào)背后,與這片土地上一切細節(jié)一樣,所有偽裝都不復(fù)存在了。沒有誰可以想象這樣的孤單。”有時候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從哪里出發(fā)。激情注定無法長久,玫瑰色的光環(huán)一旦隱去,生活開始歸于平淡,我們幾乎都渴望對方的拯救。但往事如煙,心懷的熱切,在現(xiàn)實中慢慢冷卻。
    我們以為是生活辜負了我們,其實是我們錯過了生活。小說中“一路上我記起了很多東西。很多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忘了的回憶。有些回憶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許很快,我就會又把它們弄丟,這一次永遠都找不回來了。”
    六十歲的哈羅德菲萊,默默無聞地在釀酒廠干銷售四十年,沒有升遷沒有朋友。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國鄉(xiāng)間,情感疏離,生活平靜過了一日又一日。但這種日子的打破是因為二十多年未見的老友珍妮的一封來信。珍妮因患癌癥來寫信告別,哈羅德情緒復(fù)雜噴薄而出,寫了封簡短的回信。寄信途中,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后來因為一句話他決心橫跨英格蘭,就這樣走著去見珍妮,哈羅德心中有這么一個信念:只要他堅持走下去,珍妮就會活下來!
    一個人的朝圣,這是一次心靈救贖之旅。在漫長而艱難的旅途中,哈羅德回憶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無能的父親,離家出走的母親,疏離他的兒子戴維,被他辜負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辭而別的好友珍妮……哈羅德曾經(jīng)對幸福的希冀,曾想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然而因為他童年的經(jīng)歷無法讓他給出“愛的表達”,和妻子兒子疏離錯過。
    面對痛苦,才會超越。傷口只有重新剖開,才能有愈合的可能。“他可以原諒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愛,甚至不教他怎么表達愛,他可以原諒他的父母,還有他們父母的父母。他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來?!北让\更慘的是屈服和逃避,麻木自我只會帶來惡性循環(huán)的毀滅。只有踏上回歸心靈的朝圣之路,我們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
    “為了堅持到底,他一定要誠實坦然地面對最初推動自己邁出步子的感覺。別人選擇的方法不同并沒有關(guān)系,這是無法避免的?!薄拔覀冇帽M全身的力量和意志往前走,心里清楚自己是永遠不可能到達的,然而就算永遠也無法到達,我們?nèi)匀贿x擇往前走,這就是生命?!敝挥猩狭寺?,才回的了家。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
    我在一個個人情緒比較低迷的春日早晨,打開這本書,期待在全新的文字和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fā),讓自己心靈得到一些安慰及安寧。
    故事從一個平凡的早晨展開,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掀動主人公哈羅德沉悶無聊的生活。來信人是二十年沒聯(lián)系的,如今罹患癌癥,去日無多的舊日好友。簡短回信,準備到街尾把信投出,哈羅德從掛衣鉤上取下防水外套出門的時候,恐怕自己也沒想到會由此而開啟一段改變他人生的旅程。
    到街尾的郵箱時,他沒有做出那個簡單的動作,改變了主意,想多走一段路,把信投入下一個郵箱。后來,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他都沒有投信。卻有一個想法,逐漸在心里清晰起來,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不停地行走,目的`地是好友所在的,距離他五百多英里之外的療養(yǎng)院,他要步行去探望,希望她活下去,等待他的到來。
    沒想到的是在故事的后期,從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得知的,他兒子戴維早在二十年前就因抑郁癥自縊身亡。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無法自拔,相愛的妻子自此與他漸生隔閡,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一對悲傷的,責難了自己整整二十年的可憐人!
    旅行的意義之一,應(yīng)該就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靜下心來,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吧。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迷失太容易了。
    在哈羅德行走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想,他會在什么樣的情景下見到老友。尤其是他的朝圣之旅被記者報道,之后陸續(xù)有一大堆追隨者之后。鎂光燈,鮮花,惹人淚水的擁抱,鼓舞人心的演講。千萬不要是這樣。
    還好,最終繁華虛無散去。連那只半路執(zhí)意跟隨陪伴的小狗也找到新主人,主動離開。老友帶著笑容離世,哈羅德和妻子莫琳放下沉重往事,敞開在旅途中逐漸打開的心門,接納自己,接納對方。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一
    斷斷續(xù)續(xù)地,終于今天讀完了《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讀完后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就想起“山月不知心底事”這句詞來,可能是哈羅德一個人走在黑黢黢的山間,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地間只有自己,這個畫面感太強有感而發(fā)。
    一開始買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是一個關(guān)于西藏的故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個大烏龍,原來不是所有的朝圣都與西藏有關(guān)。這是一個關(guān)于愛與勇氣、關(guān)于救贖的故事。得益于譯者,故事讀起來很順暢。久未聯(lián)系的老友的一封來信打破了哈羅德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由于內(nèi)疚,踏上了一段救贖自己、自以為也能救贖老友的徒步旅程。
    作者在開頭其實還是留有疑團,讀到后面疑團才被解開。連陌生人都不如的妻子,執(zhí)意要靠徒步來拯救的老友背后的故事,以及書中出現(xiàn)時神秘的兒子。
    書中大段大段的描寫關(guān)于過去的回憶,這些回憶再遇到很多加入的朝圣之路的陌生人的時候開始減少,偶爾才會出現(xiàn)有關(guān)過去的碎片。人生中的一些事,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才能完成。
    這本朝圣之旅,是一面對于兩性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的鏡子。我雖沒在鏡子中,但是鏡子反射的光還是把我灼傷了。生活有太多雜亂的小事組成,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房間,關(guān)上它,也許自己可以貪得一時的清靜,可是關(guān)在房間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想敲你的門了。所有的悲劇都是有跡可循的,逃避永遠不是辦法。如果哈羅德和莫琳當初對于戴維的反常能努力一次,也許就能改變軌跡。不能放棄,哪怕一次也好,也要用盡全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fù)以前的步伐。所以克服自己的短處?!币源斯裁?。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二
    我一直喜歡徒步,喜歡行走。乍看《一個人的朝圣》書名,以為是關(guān)于遠行與信仰的。翻開看,是講述一個老頭兒由寄信引發(fā)了徒步行走到英國另一端去看望癌癥晚期舊友的故事。而隱于此表面情節(jié)背后,是老頭哈羅德對自己一生的回思。以及在一個信念的支持下他徒步行走87天,途行627公里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而這個信念,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真的可以堅持徒步穿越整個英國,出現(xiàn)到好友的身邊,她的癌癥就會痊愈,就會活著。最終,他真的做到了,而故事的結(jié)局溫情而感人。
    徒步行走的哈羅德此時已經(jīng)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自殺,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dǎo)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或許他的出行,某一種程度上是潛意識想逃離這一切。在遇上了行行色色的路人,聽他們講述各自不同的故事。哈羅德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幸或不幸的劇情,但究竟能擁有怎樣的生活,得看自己如何演繹。他在行走中放下了對舊事的心結(jié),重新喚醒了內(nèi)心深處對妻子深深的愛。而當妻子驅(qū)車前來希望他回家時,她看到了這個男人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著這個滿面風(fēng)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卷曲的頭發(fā),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于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BR>    看到這里,我閉上眼想象哈羅德臉上煥發(fā)的光彩,莫琳眼中悲喜交加的神情。
    是什么讓他改變?我變成哈羅德的隨行者,跟著他的腳步,感受路面的崎嶇;隨著他的目光,辯識草叢間各式植物;和他一起聽路過的人們談笑的聲音;然后,我傾聽哈羅德內(nèi)心的聲音。
    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這是一場心和靈魂的行走。跳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在行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感受去體驗所發(fā)生的一切。勇敢面對內(nèi)心,面對曾經(jīng)不愿意觸碰的心結(jié),將它打開,釋放。
    原來,行走是為了找回自己。哈羅德最初并不這么想,他只是突然間冒出這樣的念頭,決定馬上行動,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徒步走到好朋友面前,他覺得只要他做到了,好朋友奎妮也一定能夠做到。他就這樣堅定信念,始終在內(nèi)心中深深相信,最終來到奎妮的病床前。
    奎妮并沒有因為哈羅德的到來而痊愈,但她在等待的過程中,瘦弱的身體里似是被注入了強大的力量,讓她也執(zhí)著地等待,最后安然地離去。哈羅德也與妻子最終偕行,如初遇般,相視而笑。
    我想,我們偶爾也需要“出走”一次,去尋找真正的自己。去追尋內(nèi)心的聲音,嘗試一次為信念而執(zhí)著行走。
    一本好的小說,能夠吸引讀者閱讀的欲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chǎn)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兑粋€人的朝圣》便是這樣的一本書。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三
    鼻子無法呼吸、心抑制不住的顫抖下看完了這本書,很美好的結(jié)局,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重新孕育生命的感覺。
    最后她們離開時肯定是都已經(jīng)厭透了這個世界,每個人眼神最后都是空洞的,無論那時我們怎么想留住她們。如今我才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希望,都有自己的路走,都要重新來過。
    寫到這里時,心理平靜了許多,從新審視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一讀。在隨著哈德羅一起行走的路上,你也在不斷反省自心,不斷發(fā)現(xiàn)生活中自己和別人新的優(yōu)點,不斷的看到被自己忽視的各個角落的美!一個人的朝圣,一個家庭的救贖,慰籍了3個人及其周邊的人,這個圈子有多大,你來想吧!
    又一個周末的早晨,一本好書帶給我的快樂把一周的疲憊洗去,看到了早上明媚的陽光。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四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的是一位在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年,沒有加薪,沒有升職,沒有朋友,直到安靜地退休的銷售代表,哈羅德·弗萊,他一個人徒步旅行的故事。
    哈羅德只是千千萬萬人之中很普通的一位老人。而“一個人的朝圣”重要意義便是,在臨近人生終點時,哈羅德做了一件讓自己看起來不那么平凡的事兒,而這不平凡的經(jīng)歷,正好讓他重新梳理回顧了自己的一生,重新理解處理親密關(guān)系。正如文章里所言:“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一段路接著一段路?!?BR>    整部小說主線極其簡單,故事人物也不復(fù)雜,四個主要人物貫穿其中,哈羅德,妻子莫琳,兒子戴維,好友奎妮·軒尼斯,及路上遇到的過客。故事的發(fā)生源于四月中旬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星期二,在那個早晨收到的一封信,開篇“那封改變了一切的信”,引起了我們很大的好奇,但其實也不過是一封平常不過的告別信而已。一切都看似平常簡單。一開始哈羅德只是出門去郵寄一封回信,寫給患了癌癥住在貝里克郡療養(yǎng)院奎妮的回信,可走著走著,讓他回憶起了諸多往事,總想著下一個郵筒停下來,卻根本停不下來,直到遇到了加油站女孩,他們聊到了信仰,哈羅德至此下定決心徒步去看望奎妮。歷經(jīng)辛苦,他橫跨整個英格蘭,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共計627英里,耗時87天。哈羅德始終堅信,只要他一路走下去,好友奎妮一定會等著他的。
    借用小說中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一個結(jié)尾,“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fù)以前的步伐?!敝挥挟斘覀冎泵娌⒖朔俗约旱亩烫?,才有可能真正開始一段旅程。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五
    無論多么平凡甚至平庸的人,其實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對詩意美好的追求,對自由境界的向往。相信大家閱讀《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時,都會對哈羅德老人產(chǎn)生一種由衷的敬佩之情,而我在敬佩之余,想到的卻是他在義無反顧奔赴遠方時,身上竟有一股中國古代詩人孟浩然“踏雪尋梅”的優(yōu)雅。
    平淡的生活中,人們?nèi)菀族e過很多東西,諸如美麗的風(fēng)景,善良的人們,難得的緣分等,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這些只能成為美麗的遺憾。所以要學(xué)會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不論是機遇、情感,還是生命本身。哈羅德先生正是深深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才開始了一個人的朝圣,雖經(jīng)歷了諸多苦難波折,卻收獲了心靈的救贖,不但超越了自己,還影響了他人。這才是真正意義的生命的成長!
    忍受孤獨和自我反省的過程將會賦予成長新的含義。當哈羅德踏上一個人的朝圣之旅,“旅店已拋在身后,零星的車輛從身邊呼嘯而過,哈羅德,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渺小,孤零零一個人連手機都沒有帶,如果不小心摔倒,如果有人襲擊他,誰會聽見他呼救……英格蘭的土地在腳下鋪展開,那種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覺振奮人心,讓他忍不住漾起一絲笑意,但覺蒼茫世界我獨行,再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讓他回到小花園里除草去?!?BR>    他在旅途中接觸到了很多陌生人,并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棲息地,或美麗動人,或不堪回首。奇怪的是,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想向陌生人傾訴的渴望,那應(yīng)該是一種無所顧忌的釋放,正如銀發(fā)紳士。而有時,我們會作為一個傾聽者,不斷地從中受到啟示,還會反省自己,這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成長方式。
    哈羅德終于開始敢于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一生在不幸中度過,童年時,媽媽離家出走不負責任,爸爸酗酒成性不務(wù)正業(yè),兒時的他寂寞無助;成年后,兒子瞧不起他,妻子也恨他,成年的他平凡卑微;到老年,婚姻名存實亡,親情漸行漸遠,老年的他失敗孤獨。用回憶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這就是哈羅德獨特的行走方式?;蛟S這次能讓他有“峰回路轉(zhuǎn)”的改變。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深深觸動了我,“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jīng)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復(fù)以前的步伐。他直面并克服了自己的短處,所以現(xiàn)在終于可以說他的旅程真正揭幕了?!?BR>    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教學(xué)工作,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有的人把它看作一項重復(fù)的工作,時間久了就會感覺索然無味,于是時常聽到他們“無趣,無聊”的抱怨聲;有的人會把每天都看做一個新的起點,要超越昨天的自己,因為面對的班級不同,學(xué)生不同,即使相同的教學(xué)內(nèi)容也會講出不一樣的精彩,這才是真正踏上了成長的旅程。
    一個人的朝圣不但要有開啟新旅程的自信,還要有堅持到底的勇氣和決心。期間要忍受孤獨、寂寞、困難、疾病等許多未知因素。正是這諸多的未知因素形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遙遠的600多里的路程,哈羅德決定徒步跋涉,他堅守著自己的承諾;路途中經(jīng)歷了腳受傷、腿受傷、生病暈倒等,他都一一咬牙堅持了下來;面對別人的不理解甚至嘲笑挖苦,他也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而最痛苦的莫過于記憶侵蝕,幼時在家庭受到的傷害,還有對妻子和兒子的愧疚之情一直纏繞著他。身體上的疼痛可以忍受,挺一下就會過去,可心靈上的疼痛卻無法逃避。“他弓起雙肩,更加有力地邁步,仿佛不僅僅是為了趕到奎妮身邊,更是為了逃避自己。”哈羅德堅定地走向遠方,其實也是一種心靈的自我救贖。而他的每一份“痛”和“苦”的經(jīng)歷,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蛟S,并非每一次努力都能有收獲,但每一次收獲都離不開努力。成功與苦難從來都是孿生兄弟,一脈相承的。
    哈羅德沒想到,本是一個人的行走,卻影響到了很多人,甚至驚動了媒體?!暗谒氖咛欤_德的隊伍加入了一個中年女人和兩個孩子的父親?!_德的故事激發(fā)了他們心底的希望,……哈羅德聽著旅伴們的爭吵,既感恩又覺得有趣,但也有一絲不自在。他已經(jīng)一個人走了那么久,突然多了這么多同伴,其實挺累人。但既然他們選擇了與他同行,支持他的計劃,他就感覺應(yīng)該對這個小小的團隊負責,仿佛是他主動請他們加入的,一定要聽取他們的要求,保證他們一路平安。”多人的加入與追隨讓哈羅德感到責任重大,因為他是這個團隊的引領(lǐng)者。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困擾,因為經(jīng)常聽別人的故事,別人的建議,有時就會迷失自己。這時需要靜下心來,多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我想要什么?我的方向是什么?而那些心血來潮的追隨者在行走了一段時間,一段路程之后,發(fā)現(xiàn)他們和哈羅德的目標和想法并不盡相同,于是,他們又陸續(xù)地離開,最后,被“遺棄”的哈羅德又是一個人了,他終于可以平靜地開始自己的最后一段旅程。此時的哈羅德“覺得自己既超然物外,又是眼前世界的一部分,既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又不過是個匆匆過客。哈羅德開始明白這也是他旅程的真諦。他既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部分,又不屬于這個偉大的事物?!边@樣的境界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事順應(yīng)了自然規(guī)律,就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xié)調(diào)。人類行走的目的,便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fù)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六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
    ——題記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哈羅德在收到好友奎妮罹患癌癥寫來的告別信后,決定獨自踏上一條漫長的朝圣之路。原因很復(fù)雜,他想散散心,他的內(nèi)疚、自責促使他往遠方走去,但是,完成這87天、627里路的旅程,他憑借的,是一個最重要的信念:只有他繼續(xù)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這件事多么不可思議,僅僅是一個信念,支持他走了這么久、這么遠。其實,這也是哈羅德做出的一個嘗試,他不曾參加過朝圣,但是為了老友,亦為了自己,他決心完成一次偉大的徒步旅程。一開始,他只是簡單地想回復(fù)一封信然后寄出去,卻一步一步,邁向遠方。他沒有考慮過最終是否能到達,中途會發(fā)生什么,需要準備什么。他像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沒有顧慮,只因為心中的一分信念,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朝圣途中哈羅德也受過傷,他的腳也打起過水泡,他遇到了一條忠實的小狗、一位加油站的女孩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朝圣者。他沒有想過會遇見他們,和他們自然地交流,而他們甚至認識了還不到兩分鐘。但是他做到了,在一小段時間的驚訝之后,他坦然地接受了。一生一事無成、在釀酒廠里默默辛勤工作的他,成為了世界的焦點!而這,只源于他做出的一次嘗試。
    在旅途中,哈羅德想了很多,他回憶起很多美好的事物,他嘗試著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哪怕很艱難,哪怕過程很痛苦,他的這次朝圣,目的地是自己的內(nèi)心,去看奎妮只是一個逃避自己的方式,但在他逃避的過程中,他又找回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他讀懂了自己,并最終戰(zhàn)勝了自己。在妻子莫琳來找他時,他對妻子說:“我也想你,莫琳。但是,我這一輩子什么都沒有,現(xiàn)在終于嘗試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這趟旅程,奎妮還在等,她對我有信心,你明白嗎?”或許這次嘗試會讓他失去很多,甚至失去家庭,但他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
    于我們而言亦是如此,這世界上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如果沒有第一步的嘗試,就什么都不會有。不斷地嘗試吧,失敗了也沒有關(guān)系,只要試過,就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