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教案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參與學習。編寫教案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興趣培養(yǎng)。教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情況,借鑒這些教案范例中的合適方法和策略。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在自主計算的過程中,通過體驗,感悟,能歸納總結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
基本技能:能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理解算理。
基本思想: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嘗試計算小數加、減法,并和整數加減法進行比較,滲透遷移類推思想和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在豎式計算的過程中積累思考的經驗和探究的經驗。能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滲透應用意識。
四能目標:引導學生讀懂情境,從問題入手,經歷計算過程,理解算理,并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認真、刻苦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課前放松,活躍氣氛。
(播放游樂場過山車游玩視頻)。
師:視頻里這是玩的什么游樂項目啊?大家看完這段小視頻有什么感受啊?
生:過山車。我覺得很刺激,害怕,激動、、、、、、(找2-3人)。
生:海盜船,激流勇進(找3-4人)。
師: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游樂項目嗎?
師:好玩嗎?聽著就覺得很刺激!
師:哇,通過你的介紹我覺得真的很好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揭示任務。
生:碰碰車,旋轉木馬,旋轉秋千,水上滾筒,跳床、、、、、、(找2-3人)。
師:聽著大家說的就覺得有趣,在出發(fā)之前,你想為游玩準備些什么東西呢?
生:巧克力,傘,照相機,帳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師: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帶一些食品是必須的。老師為大家在超市里選出了一些食品,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出示課件:薯片、火腿腸、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師:這么多食品,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圖上有哪些數學信息,看誰發(fā)現的信息最全。
生:我發(fā)現每袋薯片4.29元,每個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腸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礦泉水2.58元。。。。。。(找2個學生來說,一定引導孩子說完整話,因為圖中的信息多,老師最后在帶領學生梳理一遍)。
生:能。
師:那同學們根據其中的兩個數學信息自己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著在練習本上用豎式進行解答。
(指名兩名學生板書解答過程一個加法問題一個減法問題)。
師:解答完后小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并且說一說你是怎么計算的,開始!(孩子交流時,老師參與其中,心中有數)。
設計意圖:兩位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掌握了簡單的一位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培養(yǎng)學生利用遷移思想嘗試解決問題,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放手放學生去嘗試。
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歸納交流。
師:請大家坐好,剛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認真,我們先來看看黑板上的這道題,你給大家說一說你提出的是什么問題,是怎樣解答的?其他同學要認真聽,看他的想法對不對。(學生到講臺給大家邊說邊講)。
生:我提的問題是一袋薯片和一個面包一共多少元?
師: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4.29+6.45=。
師:大家看看這樣列式對不對?
生:4和6都要寫在個位上,4和2寫在十分位上,5和9寫在百分位上。
生:相同數位對齊。
生:找2-3人。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難點就是理解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在第一個孩子表達列豎式方法的時候,老師引導孩子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表述,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強化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師:請你接著說各個數位上的數怎樣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滿十向前進一得14,十分位2+4+1得7,個位4+6滿十向前進一得10,小數點對齊,最后就是10.74。
4.29。
+6.45。
-------------------------------。
10.74。
師:說的非常好,誰還提出了加法的問題,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問題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腸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師:這樣列式對不對?豎式是4.29+9.61,大家聽他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豎式?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為什么寫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據小數的性質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師:非常好,根據小數的性質,寫橫式時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寫。
設計意圖:對于小數的性質這一所學習過的知識活學活用,使孩子能夠注意到問題并能自己解決問題。
師:誰還提出了加法的問題?
生3:我的問題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錢?列式是2.58+14.39。
寫豎式時相同的數位對齊從低位加起,8+9滿十向前進一得17,十分位5+3+1得9,個位2+14滿十向前進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生:要注意小數點對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找2人說一說)。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知道小數加法列豎式時要做到相同的數位對齊,(板書: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為對齊)計算時滿十向前一位進一,不要忘了加小數點。
設計意圖:引導孩子自主概括總結的能力,同時為計算小數減法做基礎。
師:看來兩位小數的加法大家會做了,我們再來看看黑板上這道減法題是怎么做的。剛才這位同學,你說說你提的什么問題?(學生到講臺給大家邊說邊講)。
生1:我的問題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貴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師:大家來看看他的式子寫得對不對?
生:對。
師:同學們認真聽他說說,為什么這樣列豎式。
生:我把相同數位對齊。
師:你能具體的說一說,相同數位怎么對齊嗎?
生:也就是個位和個位對齊,十分位和十分位對齊,百分位和百分位對齊。
師:這樣對齊也就表示什么對齊?
生:相同數位對齊。
師:好,下面是怎么計算的?
生:從百分位算起,5-9不夠減,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變成3減2得1,個位6減4得2,結果是2.16.
師:你做的非常好,誰還提出了減法的問題?
生2:我的問題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腸貴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數位對齊,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夠減,向前借一得7,個位14變成13-9得4,結果是4.75.(學生說完后教師評價)。
師:好,誰還提的是減法的問題,也想給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問題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貴多少錢?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數位對齊,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夠減,向前借一得9,個位14變成13-6得7,結果是7.94.(學生說完后教師評價)。
師:解答這道題你有什么要提醒給大家的嗎?
生:列豎式時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計算時不夠減要向前一位借一。
師:誰再說說,計算小數減法應該注意些什么?(找兩人說)。
師:的確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列豎式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計算時不夠減要向前一位借一。
設計意圖:及時小結并強調計算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都要做到相同數位對齊,突出重點。
生1: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減其中一個加數驗算。
師:那小數減法呢?
生1:減數加差。
生2:被減數減差。
師:說的非常好,請同學們把你剛才解決的問題在選擇一種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對不對。(找兩個學生驗算黑板上的兩個問題)。
(學生做完后看黑板訂正黑板上的驗算)。
設計意圖:計算小數加減法不僅考察學生的仔細認真的計算能力,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驗算的好習慣。
師:看來同學們都算對了,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時,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同學們,老師這收集了幾位同學的作業(yè),大家看看他們做的對不對。(出示投影)。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一出示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7.0315.6223.47.85。
———————————————————————。
7.018.2610017.04。
(逐一看說理由)。
師:大家來看看這幾道題,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題有沒有什么問題,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大家的眼力真好,發(fā)現了同學的問題,還幫助他們改正了過來,老師相信大家在計算時肯定不會出現這些錯誤,我們做幾道題試試。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做題積極性,并能發(fā)現計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是提醒學生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提高計算正確率。
二計算下面各題。
2.98+0.5612.53+4.676.07+4.89。
5.64-1.787.2-0.815.62-7.46。
師:一共六道題,分成三組。
師:獨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學生答案,師生共同分析對錯,強調需要注意問題。
師:全做對的同學舉手,大家真棒。同學們,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比方說,去超市買東西,評比體育測試的成績,比較人的身高體重,都會用到我們今天學習的小數加減法,希望你們能夠用這節(jié)課的收獲去解決更多的生活問題。
師:剛才咱們只做了其中的兩道題,剩下四道計算題還有這道圖形題是我們書上做一做的題,我們留作課下練習。好,同學們,下課。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二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呼吸與消化》單元的第8課。本課主要在學生對消化知識原有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比對消化器官圖和模擬實驗,認識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個器官共同參與完成。
本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環(huán)節(jié),由《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一課引入,讓學生思考并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從口腔進入人體后,會經歷怎樣的旅行,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第二部分“探索”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提出自己對消化過程的想法以及對照人體消化器官圖的活動過程中,肯定學生的合理想法并著重引導學生修正或完善原有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對食道和胃兩種器官的形態(tài)與功能進行模擬實驗研究,將消化器官的基本結構與功能表現出來。第三部分“研討”環(huán)節(jié),在經歷畫圖、比對、模擬實驗等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模擬實驗中各消化器官的形態(tài)與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并描述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所經歷的路線與發(fā)生的變化。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腸等消化器官的名稱,對其功能也有初步的認識,如:知道食物從口腔進入,會通過食道到達胃進行消化等。因為這些器官都在人體內,不能直接觀察到,平時也很少關注,所以學生有些認識并不正確,如:會認為食物的營養(yǎng)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對食物先經過小腸還是大腸的認識也比較模糊。
科學概念目標
1.食物在口腔里會經歷初步的消化過程。
2.牙齒、舌和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齒有三種,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保護好牙齒,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以及牙齒形狀的特點、分布,能對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進行簡單的記錄。
2.分角色扮演“饅頭”“牙齒”“舌”,模擬饅頭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過程,感受牙齒、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夠在角色扮演中不斷完善對牙齒結構及運動特點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原有觀念進行補充或修正。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夠認真細致地觀察和實事求是地描述牙齒的結構和運動特點。
2.愿意與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過程的研究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口腔對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識。
通過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和比對消化器官圖及進行模擬實驗,認識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體驗到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xié)作完成的,建立系統(tǒng)和有聯(lián)系的觀點。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新課聚焦
展示小女孩吃飯的圖片
你有過肚子餓、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經歷嗎?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到哪兒去了?
食物在身體內會經過哪些器官?食物在我們體內是怎樣旅行的?
(板書: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劉老師工作室制作。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交流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問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考意識,自然聚焦到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問題,期望學生能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
2.科學探索
探索一:繪制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圖
1.在自己的活動手冊上畫出食物的“旅行圖”,用文字標注消化器官的名稱,用箭頭表示食物前進的路線。
分小組交流,選出認為畫得合理的食物“旅行圖”,說出“合理”的理由。
怎樣才能知道大家的推測是否正確?我們一起認識下消化器官。
2.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
食物的“旅行”路線稱為消化道,“旅行”所到達的每一個地點叫做消化器官。
口腔:將食物磨碎,與唾液混合。
(在人體的頭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內有牙齒和舌頭,還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開口。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口腔軟化,有利于吞咽。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咽部:吞咽食物
食道:傳送食物至胃
(位于胸腔,它是從口腔到達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連接咽喉和胃。食道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將食物從咽喉傳送到胃中。)
胃:儲存和攪拌食物,吸收一些營養(yǎng)。
(在人體的腹腔上部靠近左邊,形狀像個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發(fā)達,有食物時就會不停地蠕動。胃是食物的儲運場和加工廠,是食物消化的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強酸性的胃液。經過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進人胃,通過胃的蠕動攪拌和混合,加上胃內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變成粥狀的混合物,有利于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小腸:完成消化和吸收。
(人體腹腔的下部,上面與胃相連,下面連著大腸。小腸較細、很長,有5~6米,彎彎曲曲地盤折在一起。
小腸絨毛是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部位,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結構特點使營養(yǎng)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般是3~8小時,這提供了充分的吸收時間。)
大腸:儲存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生成糞便。
(小腸中沒被吸收的食物又進人大腸,大腸比小腸粗,約有1.5米長,大腸的末端是肛門。剩余的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又被大腸吸收,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肝:產生膽汁。
(肝臟、膽囊、胰腺:食物雖然不流經這些器官,但是它們也是消化器官。肝分泌的膽汁儲存在膽囊里,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會通過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的共同開口處流人小腸中,參與食物的消化。)
播放視頻《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作用》
指一指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有條件話可以讓學生穿上印有消化器官的圍裙)
分析: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及舌的攪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構成食團,然后借助吞咽活動,將食團經食道送入胃中。在胃里通過胃壁的蠕動以及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使食團成為粥樣的食糜。食糜進入小腸后,在小腸內完成消化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余下的殘渣進入大腸,其中的水分等被吸收,剩余的殘渣逐漸腐化成糞便,最后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食物的“旅行”路線:食物-口腔-咽部-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探索二:模擬消化器官的工作
實驗材料:透明塑料管一根、一小塊饅頭
實驗步驟:(1)在透明塑料軟管內預先涂一些潤滑油,然后裝入一小塊饅頭。
(2)用手捏動透明塑料軟管上方,使饅頭向下移動。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食道工作的實驗》
實驗現象:
捏動饅頭上方的透明塑料軟管,饅頭會向下“蠕動”,最終到達“食道”的出口處。
實驗分析:
當我們用手向前捏透明塑料軟管時,我們發(fā)現饅頭在光滑的透明塑料軟管內向前移動,這和我們消化器官中的食道很相似,我們用手捏透明塑料軟管,就好像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一樣,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實驗結論:
食道的功能是通過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探索三: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材料:一個塑料袋,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水
實驗步驟:
(1)在塑料袋里裝上水、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
(2)反復揉擠這個袋子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分析:
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漸漸被磨碎、揉爛,這個袋子很像我們身體里的胃,當我們用手揉擠這個袋子時,就好像胃的肌肉在不停的收縮、蠕動,把食物進一步磨碎和分解。
實驗結論:
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三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鑒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1、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1、老師講一個關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情況。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匯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濕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了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后,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布置課外作業(yè),
學生課后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
2、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于蟻蠶的觀察結果。
3、能提出關于蠶的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邊養(yǎng)蠶邊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卵是蠶生命的開始。
2、知道蠶卵能孵出蟻蠶。
3、能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畫下來。
4、知道蟻蠶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與交流。
2、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
3、充分體驗養(yǎng)蠶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討論蟻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干毛筆、紙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出示一塊絲綢,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們知道知道織絲綢的絲是怎么來的嗎?
3、蠶是怎樣一種小動物,它又是怎樣吐絲的?想不想親自看一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養(yǎng)蠶,親自體驗一下養(yǎng)蠶的樂趣。
二、討論“關于養(yǎng)蠶我們知道些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1、關于養(yǎng)蠶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2、小組討論
3、匯報討論結果
5、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三、觀察蠶卵
1、要養(yǎng)蠶首先要了解蠶卵是什么樣的。你知道蠶卵長什么樣的?
2、下面我們來觀察蠶卵(出示蠶卵并分發(fā)給各組)。
4、匯報:說一說蠶卵是什么樣的?
5、關于蠶卵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6、師生討論解決辦法。
四、觀察蟻蠶
2、學生給剛出生的蠶寶寶起名字。
3、告訴學生剛出生的蠶的名字,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們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細觀察蟻蠶,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度并做記錄(可以寫,也可以畫下來)。
5、說一說蟻蠶是什么樣的。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五
第1課時認識種子和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種子的結構特征。
2.指導種子的萌發(fā)條件,了解陽光、空氣、水分、溫度、肥料等對植物的影響。
3.了解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過程與方法:
1.搜集并認識種子一些常見的種子。
2.能夠認真觀察、記錄種子的結構及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3.能夠利用對比試驗,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了解陽光、空氣、水、溫度、肥料等對植物的影響。
4.能夠正確播種,是自己的種子順利萌發(fā)。
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種植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準備:
蠶豆、黃豆等植物的種子、圖片、卡片、培養(yǎng)皿等。教學過程:
活動一:搜集并認識種子
1.搜集各種各樣方的種子,認識種子的多樣性2.認識種子的共同特征
1)向學生展示一顆解剖過后的種子,注意提醒學生要觀察的是一顆具有完整胚的種子以及正確的觀察方法。
胚根發(fā)育成根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胚軸連接根和莖
子葉為胚的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物質種皮保護種植的內部結構
3)觀察其他植物的種子:
其他種子的結構相同嗎?觀察后總結種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動二: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學生猜想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1.教師按照p3準備研究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
2.學生自己閱讀實驗后教師進行講解,明白整個實驗是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兩兩對比可以總結出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3.向學生展示教師事先做好的關于探究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
4.最后組織學生總結種子萌發(fā)的條件:需要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合適的溫度等等,然后試著填寫p4的表格.
第2課時
活動一:播種
1.思考: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播一顆種子?請學生起來回答
2.學生觀察書上的播種方法,將自己剛才描述的方法與書上的方法對比,發(fā)現有何不同?
3.教師提出書上播種方法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活動二:觀察種子破土而出
4.特別提醒:杯子小營養(yǎng)不夠,植物很難正常開花結果,因此當種子萌發(fā)之后教師要提醒同學們,應該把已經萌發(fā)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第2課小苗快快長、開花結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小苗的生長數據發(fā)現小苗的生長規(guī)律
2.通過觀察花朵和果實的數量統(tǒng)計圖,發(fā)現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實數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種的植物,讓其健康成長、開花結果
2.植物生長過程中,隨時觀察記錄生長數據。
3.學會用繪制曲線圖的方法整理數據,同樣用于花朵的數目以及果實數目的統(tǒng)計
4.能夠利用多種方法、工具搜集有關植物趣聞得資料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種植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動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長的過程。
教學準備: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課堂上指導觀察活動
測量植物的高度
數葉子的數量測量葉子的大小測量莖的粗細
觀察植物的顏色變化
2.從第一朵花開始,記錄一共開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開花都能結出果實?從而引申到結實率,到雜交水稻。
二、教師展示各種植物開花結果的照片,激發(fā)學生自己種植植物的興趣,能夠將自己的植物照顧好。
三、布置學生回家種植觀察的任務
活動三:一段時間后,整理植物種植記錄
趣聞:給同學們介紹一些植物的趣聞,引起學生對植物奧秘探索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聞,下節(jié)課進行成果交流。
第二單元生生不息――繁殖的奧秘
第1課時花開花落為哪般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等
2.了解完全花的結構特點
3.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開花之后花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4.知道什么叫傳粉以及花的幾種傳粉的形式
過程與方法:
1.會借助工具觀察花。
2.從解剖的角度細致有序的觀察花的結構
3.能用文字或圖畫的方法表述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在觀察花的過程中親近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樣性
2.激發(fā)學生觀察花變化的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愛護花草、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認識花的構造。
教學準備:
各種花的圖片、花的實物、放大鏡、植物傳粉受精的圖片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
這一節(jié)課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個單元,生生不息。從這個單元題目上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一個單元只要就是來看看動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樣繁衍生息的?第一課“花開花落為哪般”從課題上我們就知道這一課我們的學習內容與花有關。呢?生活中我們看到過很多很多種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鵑等等,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學習花。首先我們就要從花的最基本的結構說起。
活動一:觀察花蕾,主要是觀察花的萼片
1.指導學生認識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為春天就是這些花的開花的季節(jié))的構造。
我們首先來認識油菜花,請同學們看油菜花,請大家從整體上仔細觀察一下,做好12頁的觀察記錄。
q:油菜花由哪幾部分構成的?學生認真觀察、交流。
讓學生說說油菜花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有花瓣,花芯、小葉。)教師引導講解:像小葉的這部分,它的科學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層。還有花瓣,花芯的科學名稱叫做花蕊?;ㄈ镉袃煞N,一種是雄蕊,一種是雌蕊,數目較多的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過觀察,同學們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構成的。接下來由教師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時要用到小鑷子,鑷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來控制鑷子的松緊,老師邊講解邊示范)
(1)老師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鑷子夾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3)注意不要損壞花的每一部分,然后同學們自己按照老師的方法操作,看哪位同學解剖得最認真、最仔細。解剖之后,各小組填寫第14頁的表格。(學生解剖白菜花,教師巡視指導。)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數量各是多少個?(油菜花有4個萼片、4個花瓣、6個雄蕊、1個雌蕊。)
2.以桃花為例認識完全花。(用黑板上畫桃花的結構圖做講解)
同學們比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構造上有什么相同點?(它們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這樣,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齊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1:誰能說說完全花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學生回答)
q2:哪位同學能用完整的話再說一說什么叫做完全花?(像油菜花、桃花這樣,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齊全的花叫做完全花)3.認識不完全花。
課前教師為各組學生準備了構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楊蘭花。學生解剖進一步認識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樣的方法,注意按照從外向里的順序解剖)
總結不完全花:對于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兩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們就稱為不完全花。
活動二:花的傳粉
傳粉的概念:雄蕊頂端有花藥,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會通過各種媒介傳到雌蕊的頂端,這個過程叫做傳粉。
思考:花經過傳粉之后花瓣回脫落嗎?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展示授粉之后的變化。
第2課時無心插柳柳成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3.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過程與方法:能明白扦插、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樣性
植物是可以通過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紅苕(塊莖)、厚臉皮(落葉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動――植物的分身術(植物是怎樣運用這些器官來分身的?)
1、出示柳樹圖片,認識植物用莖如何繁殖后代
引入:柳枝是柳樹身體的哪一部分?我們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發(fā)育成新的柳樹嗎?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扦插?請學生起來描述
對比一下你的方法和書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請一位同學起來精確地描述扦插的過程:
步驟:
(1)要選擇粗壯的柳枝;(2)柳枝上只留幾片葉子;(3)將枝條下端剪成斜口;(4)挖一個小坑,把枝條插進去;(5)注意:記得每天給柳枝澆水。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六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三、氣溫的測量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5、教師小結。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3)。
(1)上午10時(2)中午12時(3)下午2時
六、課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七
平樂鄉(xiāng)學校潘少榮)課題第3單元聲音
1辨聽聲音課型新授課課時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調”的概念。
2、認識聲音的多樣性。過程與方法:1、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給不同的聲音分類,提出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2、通過辨聽聲音的有關活動,獲取提出聲音與物體相關的假設的事實。
3、觀察并簡單的區(qū)分聲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樂于與人交流,體驗不同聲音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
2、認識聲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時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秘密的動機。重難點重點:1、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調”的概念。2、認識聲音的多樣性。難點:1、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調”的概念。2、認識聲音的多樣性。方法教法:探究發(fā)現法、小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準備響板、木魚、雙響筒、鈴鼓、沙錘、碰鐘串鈴、三角鐵等樂器,大小不同杯子四個,課件。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
歌聲、琴聲、雷聲、機器聲…
有的讓人心曠神怡,有的令人心煩意亂。聲音世界豐富多彩!聲音世界奧秘無窮……
聲音我們都很熟悉,可是我們都知道聲音產生的奧秘嗎?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聲音王國,交流我們聽到過的聲音,分辨這些聲音差異,找出發(fā)出聲音的對象。
二、分辨聲音
1、學生傾聽不同大小的鑼聲,高低不同的鼓聲和鑼聲,同一強琴彈奏出結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們從聽覺上感性的了解聲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間的差異。
2、讓部分學生想出辦法讓樂器發(fā)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聲音。注意要求先讓學生對比同一樂器產生的不同聲音,再對比不同樂器產生的不同聲音,要求將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記錄表。大小高低3、討論在什么情況下同一物體會發(fā)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聲音。(建構“音量”、“音調”概念。)
4、用其他物體發(fā)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聲音讓學生分辨。
三、猜一猜發(fā)聲物體的名稱
/\
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
音量音調四、作業(yè)設計1、你對聲音還有什么新的問題?請你課后繼續(xù)研究!
教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八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xù)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一、導入
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qū)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三、課后作業(yè)。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測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時的雨水。
2、模擬降雨,說說你是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的?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九
科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本課采用建構主義和探究教學的思想著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重視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開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發(fā)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然后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想出辦法制造聲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最后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fā)現物體發(fā)聲的共同規(guī)律,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本課所呈現的教學活動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發(fā)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結構是: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制造聲音,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多法驗證——歸納結論,拓展應用。本課教學的關鍵,貴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fā)現,自主設計實驗,強調多法并舉和方法創(chuàng)新。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能夠用間接觀察法觀察物體在發(fā)聲時的變化和停止發(fā)聲時的變化,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會尊重事實,學會通過收集第一手資料來探求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現象的樂趣。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lián)系。
課件、保鮮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綠豆、鈸、干凈的透明瓶子等。
播放制作的聲音課件:國歌聲、雨聲、鞭炮聲、鳥鳴聲、歡呼聲、打雷聲……
學生匯報。
提問:你能從這些聲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鮮袋發(fā)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這只保鮮袋發(fā)出聲音。
學生實驗、交流方法。
3、身體發(fā)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fā)出聲音,我們每組請一個人上來做,老師也參加。
提問: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4、小結: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聲音,有自然的,有人為的,它們?yōu)槲覀儌鬟f了各種信息。
5、關于聲音,請?zhí)岢瞿愀信d趣的問題吧!
學生提出關于聲音的諸多問題,選擇“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1、提問: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fā)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學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呢?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用耳聽、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
3、提出實驗和觀察要求:下面老師給你10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制造聲音,這兒老師有兩點建議:(1)制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注意觀察每一種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比一比誰的發(fā)現最多!
學生按要求使它發(fā)出聲音,然后完成課后記錄表。
(1)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動橡皮筋。
(2)鋼尺:一只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松開。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4)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輕輕地連續(xù)吹氣。
5、小結:各種物體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發(fā)出聲音時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即物體發(fā)聲時都有振動現象,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預設實驗方案:你能想辦法讓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物體發(fā)聲時在振動嗎?比如,老師擊鼓后怎樣看到鼓面在振動,你可以設計個實驗來證明給大家看。其他的發(fā)聲物體如音叉、小瓶、氣球、水、鑼、笛子等都可以設計一個看得見振動現象的實驗,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做法妙!
學生選擇材料,討論實驗方案。
2、交流:
(1)選擇什么材料,怎樣進行實驗?
(2)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時可以對設計不完善的實驗進行修改,對設計中沒有用的材料提示學生運用。)
3、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和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5、歸納結論:以上實驗現象可以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可以發(fā)出聲音。
1、教師擊鑼、鑼聲發(fā)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去做才能使鑼聲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鑼面或用其他物體的接觸鑼面。)
2、手摸喉嚨發(fā)聲,感受發(fā)聲時的現象。
3、欣賞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讓我們隨著優(yōu)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fā)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1、老師送給你一件小禮物:麥桿,試一試能讓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嗎?
2、課后制作會發(fā)聲的麥桿。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野外尋找?guī)r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過給巖石分類,讓孩子經歷一個簡單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孩子運用語言解釋問題的能力。
4、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悅情感。
教學重點:
用一些標準給巖石分類。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巖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師也應該準備大量的常見的一些巖石,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本地區(qū)常見的巖石。還應給孩子們準備一些觀察工具:放大鏡、盛水的燒杯、記錄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地表巖石風貌的錄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圖片。
1、巖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2、你玩過巖石嗎?你是怎么玩的?
3、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巖石。出示課題:各種各樣的巖石
二、探究過程
1、開個石頭展覽會
(1)巖石來自哪里?你的巖石是從哪里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梢宰寣W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2)我的巖石觀察請你選擇一塊感興趣的巖石進行觀察。你準備怎樣去觀察它呢?請你大概估計一下,你會觀察到巖石的幾個特征?學生自主觀察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3)我的巖石觀察記錄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你觀察到了巖石的哪些特征?有沒有超過自己的估計?你對同學的觀察描述有沒有補充或意見?注意,在學生交流觀察到的巖石特征時,要強調觀察方法與觀察描述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學生的非觀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導。
2、給巖石分類
(1)這些巖石可以分類嗎?這些巖石可以分類嗎?如果讓你給這些巖石分類,你會怎么分呢?這里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分類標準不要輕易否定。
(2)給巖石分類請你選擇任何一種標準,給這些巖石分類。小組分類活動開始,教師巡回指導。
(4)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在于應用。教師可以根據地域特色提供的相應的巖石,也可以由學生來提供。
三、小結
師:課后,你可以再找些巖石來觀察。想一想,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巖石。
板書設計:
4.1各種各樣的巖石1、開個石頭展覽會2、給巖石分類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一
累計1課時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電從能夠持續(xù)提供電能的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2.知道可以在電路中安裝開關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電池盒、燈座和開關的結構,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將電池盒、燈座和開關連接到電路中,讓小燈泡亮起來。
3.會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能畫出簡易電路圖。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進一步培養(yǎng)探究電路的興趣。
2.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知道科技在不斷的需求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2.體驗電池盒、燈座等的發(fā)明給人類帶來的便利。
重點:將電池盒、燈座和開關連接到電路中,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能用開關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難點:用簡易符號畫出簡易電路圖。
為學生準備: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導線、開關、小燈泡、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1套、小電風扇或小電動機、教學課件。
聚焦
1.回顧:上一節(jié)課我們是怎樣點亮小燈泡的?(預設:電池正、負極通過導線分別與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相連。)小燈泡和電池的連接點在哪里?(預設: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分別在小燈泡頂端和燈口,電池的連接點分別在正、負極。)電流是如何通過小燈泡的?(預設:電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導線流到小燈泡的一個連接點,再經過與連接點相連的金屬架流到燈絲,并從另一個金屬架流到另一個連接點,最后通過連接點回到電池的負極。)
2.活動:通過上次課的學習,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電路是由什么組成的'。你們能組裝一個電路嗎?(教學提示:給每組分發(fā)一節(jié)干電池、兩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比一比哪個小組能最快把小燈泡點亮。)
3.揭題: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這種由電池、導線以及小燈泡組成的電路稱為簡易電路,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簡易電路。(板書:簡易電路)
【設計意圖】通過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回顧上一課獲得的知識,分享點亮小燈泡獲得的經驗;然后通過快速點亮小燈泡的活動,幫助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從獲取知識走向遷移應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學實踐活動。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組裝一個電路
1.過渡: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預設:是的。)請大家觀察教室里的燈或回憶家里裝的燈,有什么辦法讓我們更方便地操作呢?(預設:可以用膠帶之類的東西把導線和小燈泡的連接點固定。)
2.提問:(教學提示:逐個出示電池盒和燈座,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個工具分別是電池盒和燈座,大家猜猜它們是干什么用的?(預設:固定電池和小燈泡。)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預設:電池盒中間有一個大凹槽,兩端分別裝有銅片,并連接著外面兩個接頭的彈簧夾;燈座中間有一個螺旋狀的螺口,旁邊是兩個接線頭,分別連接有一個彈簧夾。)
3.演示:請學生上臺演示電池盒和燈座的安裝方法,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學會使用電池盒和燈座。
4.布置任務:請大家利用電池盒和燈座組裝一個簡易電路。(教學提示:出示組裝簡易電路的步驟。)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電池盒和燈座的結構,思考這些構造的用途,并邀請學生演示安裝方法,讓學生理解這兩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電路組裝。再通過組裝活動強化學生對電路的各部分要相互連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認識。
探索二:在電路中安裝開關
1.過渡:現在,不用我們用手按著,小燈泡也能一直發(fā)光了。
2.提問:如果現在想讓小燈泡熄滅,我們該怎么做?(預設:把導線從彈簧夾上拆下來;將電池拆下來。)
3.追問:這樣是不是也很麻煩?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燈泡亮與滅的好方法嗎?(預設:在電路中加一個開關。)
4.活動:出示開關,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結構,分析其特點,并討論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的。(預設:開關中間是一個一端帶塑料按鈕的金屬簧片,不帶按鈕的一端連接在彈簧夾上。有按鈕的一端抬起,下方對準另一個彈簧夾的接頭。用手按住塑料按鈕,電路接通;松手后金屬簧片彈起,電路斷開。)
5.布置任務:接下來,請大家嘗試著把開關連接在電路中,并使用開關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結構,思考開關的用法,然后嘗試把開關連接到電路中,并使用開關控制小燈泡的亮與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電路概念的理解,同時感受開關具有控制電路的作用。
探索三:畫電路連接圖
1.過渡:我們已經能用導線、電池、小燈泡和開關組成一個電路了,如果要把我們的連接方法都記錄下來,我們可以怎么畫?(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28電路實物圖。)
2.講解:如果我們在實驗記錄時都畫實物圖,會比較費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特定的符號來表示電器元件,將實物電路畫成簡易電路圖。通常,我們用代表小燈泡,代表電池,代表開關,再用畫線來代替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最后用小圓點標出連接點。
3.活動:指導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上畫出簡易電路圖。
【設計意圖】通過認識常用的電器元件代表符號,引導學生用符號繪制簡易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方法。指導學生用箭頭標出電流的路徑,為學生今后組建和連接更加復雜的電路打好基礎。
拓展與小結
1.小結:在電路中,電是持續(xù)流動的,電流動的路徑是從電池的正極出發(fā),經過導線和用電器,再流回電池的負極。開關能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
2.提問:我們已經發(fā)現電路是一個閉合的回路,在電路中哪些電器元件是必備的?(預設:用電器、電源、開關和導線。)
3.追問:如果我們將小燈泡換成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有什么現象?(預設: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轉動。)
4.拓展:出示小風扇或小電動機,連接到電路中讓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將用電器拓展到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拓展學生對電路的認識,提升學生連接電路的能力。
板書設計
2.3簡易電路
電路概念:電從電池正極出發(fā),經過導線和用電器回到
電池負極,形成閉合回路
電路組成:電源、導線、用電器、開關
電器元件符號:簡易電路圖:
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對于如何點亮小燈泡,學生已獲得了一定的經驗。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新的裝置——燈座和電池盒,并用導線連接完整的電路。在使用這些電器元件組裝電路的過程中,學生將獲得更多組裝電路的經驗。根據這樣的理念,本課首先讓學生點亮小燈泡,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發(fā)現,只用一根導線和電池點亮小燈泡很不方便,順勢引入電池盒和燈座。接著讓學生利用電池盒和燈座連接一個能點亮小燈泡的電路,使學生掌握電池盒和燈座的安裝方法。再引入開關,使學生發(fā)現開關能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最后學習繪制簡易電路圖,加深學生對電路概念的理解。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2第二題。
判斷題。
1.連接電路時,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與燈座的兩個連接點要相接觸。()
2.開關的連接點只有一個,在開關的一端。()
3.一個完整的電路不能缺少開關,否則小燈泡不能被點亮。()
4.在電路中,電是持續(xù)流動的,從電池的負極流出,回到正極。()
參考答案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二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三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5、教師小結。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3)。
(1)上午10時(2)中午12時(3)下午2時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四
當我們輕輕閉合開關:電燈就會發(fā)出光,收音機就會播放動聽的樂曲,電視機就會呈現五彩繽紛的畫面這一切對我們來說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
電的大規(guī)模應用,是基于人類對電的不斷探究。孩子們也對電感興趣。這一單元將借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的初步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本單元的第1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學生將首先對身邊的靜電現象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靜電現象在學生們的身邊經常會發(fā)生。在這一課中,他們將知道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電荷轉移而形成的。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如果電荷能持續(xù)地向一個方向流動,就會產生電流。這些是學生們建立電概念的基礎。
接下來在“點亮小燈泡”“簡單電路”“電路出故障了”三課中,學生將開展對電路的研究。用一根電線和一個電池使小燈泡發(fā)光。這一活動看似簡單,但四年級的學生仍會津津有味地參與到活動中。他們將在活動中認識電、電路,想象電流是怎樣流動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實驗中,他們會提出更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并嘗試著用更多的連接方法使小燈泡亮起來。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將使他們連接的電路更加穩(wěn)定,并便于操作。為了“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學生將探索不同電路連接方式對小燈泡的影響。在電路中,如果某個地方連接不好或者某個電器元件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燈泡不亮?!半娐烦龉收狭恕币徽n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尋找電路故障的過程中,將自制的“電路檢測器”做為重要的檢測工具。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將形成關于電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電是一種能源,它能使物體發(fā)光、發(fā)熱”“要使小燈泡發(fā)光,電必須流經包括電池在內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連接不同的電路”等。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將使學生對身邊物質性質的認識得到發(fā)展,同時對電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單元還在導體與絕緣體的認識基礎上,安排了“做個小開關”一課,旨在使學生把已形成的電路概念進一步發(fā)展為一個“可以控制的電路”,同時也深化對導體和絕緣體的認識。
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不一樣的電路連接”。日的是整理學生的發(fā)現和認識,比較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密的結構,前后課之間有著學生認識發(fā)展上的邏輯關系。學生從認識電的本質一電荷開始,到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
在本單元中,學生使用的是電池這樣一個安全的電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數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學校里插座中的電做實驗。要把安全用電的教育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
1、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的作用下電荷位置發(fā)生變化所產生的帶電現象。
2、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種電荷相互吸引,異種電荷相互排斥。
3、電荷持續(xù)的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4、要使電流經過導線使小燈泡發(fā)光,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電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組成不同的電路;用不同的連接方式連接的電路具有不同的特點。
6、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導體;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絕緣體。
7、開關通過連接和斷開電路來控制電路中的用電器。
8、電是一種能量來源,能產生光和熱。
1、組裝簡單的電路。
2、在關于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3、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
4、制作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5、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6、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7、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里電路的連接情況。
1、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2、激發(fā)探究電的興趣。
3、發(fā)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三、教學準備
氣球、線繩,塑料梳子、碎紙屑、小燈泡、小燈座、電池、電池盒、導線、回形針、小開關、紅燈、綠燈、黃燈、具有4個和6個接線頭的盒子、橡皮、木質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屬材料、絲、棉、皮、各類布料(濕和干)、鉛筆、鋼筆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xù)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解釋靜電現象
認識正負電荷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么?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
發(fā)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頭發(fā),梳子帶負電荷,頭發(fā)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發(fā)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發(fā),發(fā)現了什么?(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后互換)
小結: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xù)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五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進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本事,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本事、自主學習本事得到了必須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資料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本事得不到發(fā)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構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必須的負面影響。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電》、《新的生命》、《食物》、《巖石和礦物》、在四年級上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xù)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本事。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資料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
《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我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忙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本事與探索精神,從而構成科學精神。主要資料有:了解植樹的過程;對當地巖石的種類進行考察。
四、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教學難點:經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構成較強的科學探究本事。異常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我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我的假設。
五、教學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忙、研討中學習;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我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我得出結論,并把自我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2、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著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yōu)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著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jié)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資料、核心資料、重要的資料設計并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資料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視頻、游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教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傊M自我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游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游戲、講科學故事、觀看視頻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貼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xù)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4、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在自主計算的過程中,通過體驗,感悟,能歸納總結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
基本技能:能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理解算理。
基本思想: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嘗試計算小數加、減法,并和整數加減法進行比較,滲透遷移類推思想和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在豎式計算的過程中積累思考的經驗和探究的經驗。能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滲透應用意識。
四能目標:引導學生讀懂情境,從問題入手,經歷計算過程,理解算理,并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認真、刻苦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小數加減法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課前放松,活躍氣氛。
(播放游樂場過山車游玩視頻)。
師:視頻里這是玩的什么游樂項目啊?大家看完這段小視頻有什么感受啊?
生:過山車。我覺得很刺激,害怕,激動、、、、、、(找2-3人)。
生:海盜船,激流勇進(找3-4人)。
師: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游樂項目嗎?
師:好玩嗎?聽著就覺得很刺激!
師:哇,通過你的介紹我覺得真的很好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揭示任務。
生:碰碰車,旋轉木馬,旋轉秋千,水上滾筒,跳床、、、、、、(找2-3人)。
師:聽著大家說的就覺得有趣,在出發(fā)之前,你想為游玩準備些什么東西呢?
生:巧克力,傘,照相機,帳篷,水,零食等。(找3-4人)。
師:大家想的真周到!我想帶一些食品是必須的。老師為大家在超市里選出了一些食品,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出示課件:薯片、火腿腸、面包、水和巧克力(一起出)。
師:這么多食品,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圖上有哪些數學信息,看誰發(fā)現的信息最全。
生:我發(fā)現每袋薯片4.29元,每個面包6.45元,一袋火腿腸9.61元,一袋巧克力14.39元,一瓶礦泉水2.58元。。。。。。(找2個學生來說,一定引導孩子說完整話,因為圖中的信息多,老師最后在帶領學生梳理一遍)。
生:能。
師:那同學們根據其中的兩個數學信息自己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著在練習本上用豎式進行解答。
(指名兩名學生板書解答過程一個加法問題一個減法問題)。
師:解答完后小組交流一下,你提出了什么數學問題,并且說一說你是怎么計算的,開始!(孩子交流時,老師參與其中,心中有數)。
設計意圖:兩位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掌握了簡單的一位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培養(yǎng)學生利用遷移思想嘗試解決問題,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放手放學生去嘗試。
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歸納交流。
師:請大家坐好,剛才大家交流的都很認真,我們先來看看黑板上的這道題,你給大家說一說你提出的是什么問題,是怎樣解答的?其他同學要認真聽,看他的想法對不對。(學生到講臺給大家邊說邊講)。
生:我提的問題是一袋薯片和一個面包一共多少元?
師: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4.29+6.45=。
師:大家看看這樣列式對不對?
生:4和6都要寫在個位上,4和2寫在十分位上,5和9寫在百分位上。
生:相同數位對齊。
生:找2-3人。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難點就是理解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在第一個孩子表達列豎式方法的時候,老師引導孩子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表述,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強化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師:請你接著說各個數位上的數怎樣相加的`?
生:百分位9+5滿十向前進一得14,十分位2+4+1得7,個位4+6滿十向前進一得10,小數點對齊,最后就是10.74。
4.29。
+6.45。
-------------------------------。
10.74。
師:說的非常好,誰還提出了加法的問題,到前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2:我的問題是一袋薯片和一袋火腿腸一共多少元?列式是4.29+9.61。
師:這樣列式對不對?豎式是4.29+9.61,大家聽他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豎式?
師:你能說說理由嗎?為什么寫13.9,去掉末尾的0?
生:根據小數的性質末尾的零可以省掉。
師:非常好,根據小數的性質,寫橫式時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不寫。
設計意圖:對于小數的性質這一所學習過的知識活學活用,使孩子能夠注意到問題并能自己解決問題。
師:誰還提出了加法的問題?
生3:我的問題是一瓶水和一袋巧克力一共多少錢?列式是2.58+14.39。
寫豎式時相同的數位對齊從低位加起,8+9滿十向前進一得17,十分位5+3+1得9,個位2+14滿十向前進一得得16,最后得16.97.
生:要注意小數點對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找2人說一說)。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知道小數加法列豎式時要做到相同的數位對齊,(板書: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為對齊)計算時滿十向前一位進一,不要忘了加小數點。
設計意圖:引導孩子自主概括總結的能力,同時為計算小數減法做基礎。
師:看來兩位小數的加法大家會做了,我們再來看看黑板上這道減法題是怎么做的。剛才這位同學,你說說你提的什么問題?(學生到講臺給大家邊說邊講)。
生1:我的問題是一袋面包比一袋薯片貴多少元?
列式6.45-4.29。
師:大家來看看他的式子寫得對不對?
生:對。
師:同學們認真聽他說說,為什么這樣列豎式。
生:我把相同數位對齊。
師:你能具體的說一說,相同數位怎么對齊嗎?
生:也就是個位和個位對齊,十分位和十分位對齊,百分位和百分位對齊。
師:這樣對齊也就表示什么對齊?
生:相同數位對齊。
師:好,下面是怎么計算的?
生:從百分位算起,5-9不夠減,向前借一得6,十分位4變成3減2得1,個位6減4得2,結果是2.16.
師:你做的非常好,誰還提出了減法的問題?
生2:我的問題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火腿腸貴多少元?列式。
14.39-9.64。
我把相同數位對齊,百分位9-4得5,十分位3-6不夠減,向前借一得7,個位14變成13-9得4,結果是4.75.(學生說完后教師評價)。
師:好,誰還提的是減法的問題,也想給大家展示一下。
生7:我的問題是一袋巧克力比一袋面包貴多少錢?列式14.39-6.45。
我把相同數位對齊,百分位9-5得4,十分位3-4不夠減,向前借一得9,個位14變成13-6得7,結果是7.94.(學生說完后教師評價)。
師:解答這道題你有什么要提醒給大家的嗎?
生:列豎式時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計算時不夠減要向前一位借一。
師:誰再說說,計算小數減法應該注意些什么?(找兩人說)。
師:的確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列豎式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計算時不夠減要向前一位借一。
設計意圖:及時小結并強調計算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都要做到相同數位對齊,突出重點。
生1: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再相加。
生2:也可以用和減其中一個加數驗算。
師:那小數減法呢?
生1:減數加差。
生2:被減數減差。
師:說的非常好,請同學們把你剛才解決的問題在選擇一種方法演算一遍,看你算得對不對。(找兩個學生驗算黑板上的兩個問題)。
(學生做完后看黑板訂正黑板上的驗算)。
設計意圖:計算小數加減法不僅考察學生的仔細認真的計算能力,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驗算的好習慣。
師:看來同學們都算對了,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計算兩位小數的加減法時,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同學們,老師這收集了幾位同學的作業(yè),大家看看他們做的對不對。(出示投影)。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一出示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7.0315.6223.47.85。
———————————————————————。
7.018.2610017.04。
(逐一看說理由)。
師:大家來看看這幾道題,自己先思考一下每道題有沒有什么問題,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師:大家的眼力真好,發(fā)現了同學的問題,還幫助他們改正了過來,老師相信大家在計算時肯定不會出現這些錯誤,我們做幾道題試試。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做題積極性,并能發(fā)現計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是提醒學生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提高計算正確率。
二計算下面各題。
2.98+0.5612.53+4.676.07+4.89。
5.64-1.787.2-0.815.62-7.46。
師:一共六道題,分成三組。
師:獨立列式解答,并展示學生答案,師生共同分析對錯,強調需要注意問題。
師:全做對的同學舉手,大家真棒。同學們,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比方說,去超市買東西,評比體育測試的成績,比較人的身高體重,都會用到我們今天學習的小數加減法,希望你們能夠用這節(jié)課的收獲去解決更多的生活問題。
師:剛才咱們只做了其中的兩道題,剩下四道計算題還有這道圖形題是我們書上做一做的題,我們留作課下練習。好,同學們,下課。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二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呼吸與消化》單元的第8課。本課主要在學生對消化知識原有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比對消化器官圖和模擬實驗,認識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及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個器官共同參與完成。
本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環(huán)節(jié),由《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一課引入,讓學生思考并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從口腔進入人體后,會經歷怎樣的旅行,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第二部分“探索”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提出自己對消化過程的想法以及對照人體消化器官圖的活動過程中,肯定學生的合理想法并著重引導學生修正或完善原有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對食道和胃兩種器官的形態(tài)與功能進行模擬實驗研究,將消化器官的基本結構與功能表現出來。第三部分“研討”環(huán)節(jié),在經歷畫圖、比對、模擬實驗等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模擬實驗中各消化器官的形態(tài)與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并描述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所經歷的路線與發(fā)生的變化。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腸等消化器官的名稱,對其功能也有初步的認識,如:知道食物從口腔進入,會通過食道到達胃進行消化等。因為這些器官都在人體內,不能直接觀察到,平時也很少關注,所以學生有些認識并不正確,如:會認為食物的營養(yǎng)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對食物先經過小腸還是大腸的認識也比較模糊。
科學概念目標
1.食物在口腔里會經歷初步的消化過程。
2.牙齒、舌和唾液共同參與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齒有三種,不同的牙齒有不同的功能,保護好牙齒,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以及牙齒形狀的特點、分布,能對食物在口腔中的變化進行簡單的記錄。
2.分角色扮演“饅頭”“牙齒”“舌”,模擬饅頭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過程,感受牙齒、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夠在角色扮演中不斷完善對牙齒結構及運動特點的認識,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原有觀念進行補充或修正。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夠認真細致地觀察和實事求是地描述牙齒的結構和運動特點。
2.愿意與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過程的研究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口腔對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識。
通過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和比對消化器官圖及進行模擬實驗,認識主要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體驗到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xié)作完成的,建立系統(tǒng)和有聯(lián)系的觀點。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新課聚焦
展示小女孩吃飯的圖片
你有過肚子餓、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經歷嗎?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到哪兒去了?
食物在身體內會經過哪些器官?食物在我們體內是怎樣旅行的?
(板書: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劉老師工作室制作。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交流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問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考意識,自然聚焦到本節(jié)課要探究的.問題,期望學生能有依據地推測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
2.科學探索
探索一:繪制食物在身體內的旅行圖
1.在自己的活動手冊上畫出食物的“旅行圖”,用文字標注消化器官的名稱,用箭頭表示食物前進的路線。
分小組交流,選出認為畫得合理的食物“旅行圖”,說出“合理”的理由。
怎樣才能知道大家的推測是否正確?我們一起認識下消化器官。
2.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
食物的“旅行”路線稱為消化道,“旅行”所到達的每一個地點叫做消化器官。
口腔:將食物磨碎,與唾液混合。
(在人體的頭部,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內有牙齒和舌頭,還有能分泌唾液的唾液腺開口。它的作用是把食物磨碎、口腔軟化,有利于吞咽。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咽部:吞咽食物
食道:傳送食物至胃
(位于胸腔,它是從口腔到達胃的通道。食道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通道,連接咽喉和胃。食道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將食物從咽喉傳送到胃中。)
胃:儲存和攪拌食物,吸收一些營養(yǎng)。
(在人體的腹腔上部靠近左邊,形狀像個大皮口袋。胃的肌肉很發(fā)達,有食物時就會不停地蠕動。胃是食物的儲運場和加工廠,是食物消化的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強酸性的胃液。經過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進人胃,通過胃的蠕動攪拌和混合,加上胃內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變成粥狀的混合物,有利于腸道的消化和吸收。)
小腸:完成消化和吸收。
(人體腹腔的下部,上面與胃相連,下面連著大腸。小腸較細、很長,有5~6米,彎彎曲曲地盤折在一起。
小腸絨毛是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部位,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結構特點使營養(yǎng)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般是3~8小時,這提供了充分的吸收時間。)
大腸:儲存難以消化的食物殘渣,生成糞便。
(小腸中沒被吸收的食物又進人大腸,大腸比小腸粗,約有1.5米長,大腸的末端是肛門。剩余的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又被大腸吸收,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肝:產生膽汁。
(肝臟、膽囊、胰腺:食物雖然不流經這些器官,但是它們也是消化器官。肝分泌的膽汁儲存在膽囊里,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會通過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的共同開口處流人小腸中,參與食物的消化。)
播放視頻《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作用》
指一指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有條件話可以讓學生穿上印有消化器官的圍裙)
分析: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及舌的攪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構成食團,然后借助吞咽活動,將食團經食道送入胃中。在胃里通過胃壁的蠕動以及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使食團成為粥樣的食糜。食糜進入小腸后,在小腸內完成消化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余下的殘渣進入大腸,其中的水分等被吸收,剩余的殘渣逐漸腐化成糞便,最后經過肛門排出體外。
食物的“旅行”路線:食物-口腔-咽部-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探索二:模擬消化器官的工作
實驗材料:透明塑料管一根、一小塊饅頭
實驗步驟:(1)在透明塑料軟管內預先涂一些潤滑油,然后裝入一小塊饅頭。
(2)用手捏動透明塑料軟管上方,使饅頭向下移動。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食道工作的實驗》
實驗現象:
捏動饅頭上方的透明塑料軟管,饅頭會向下“蠕動”,最終到達“食道”的出口處。
實驗分析:
當我們用手向前捏透明塑料軟管時,我們發(fā)現饅頭在光滑的透明塑料軟管內向前移動,這和我們消化器官中的食道很相似,我們用手捏透明塑料軟管,就好像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一樣,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實驗結論:
食道的功能是通過食道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的蠕動將食物輸送到胃里。
探索三: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材料:一個塑料袋,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水
實驗步驟:
(1)在塑料袋里裝上水、一小塊饅頭和煮熟的蔬菜。
(2)反復揉擠這個袋子
播放實驗視頻《模擬胃的工作》
實驗分析:
反復揉擠這個袋子,里面的食物漸漸被磨碎、揉爛,這個袋子很像我們身體里的胃,當我們用手揉擠這個袋子時,就好像胃的肌肉在不停的收縮、蠕動,把食物進一步磨碎和分解。
實驗結論:
胃的功能是磨碎和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三
1、讓學生親身實踐“鑒別各種物體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通過探究使學生感受“溶解”的幾個特點。
1、9種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質。(生活中常見的)。
2.實驗必備儀器。(燒杯、玻璃棒、聚氣瓶、勺子、濾紙、漏斗、鐵架臺)。
3.探究用的`表格,1張。
1、老師講一個關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談談對溶解的認識。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燒杯、聚氣瓶、玻璃棒、勺子,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師演示實驗。
第一步:在燒杯內裝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鹽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
第四步:做好實驗記錄,匯報實驗情況。
1、小組分工合作。
將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4人,根據各自的特長,組內分好工。
2、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的安全性。
3、小組討論匯報。
各小組在實驗的基礎上,分析討論所做實驗是“溶解”實驗還是“不溶解”實驗,說說依據。
1、認識實驗儀器。
課件展示實驗儀器漏斗、濾紙、鐵架臺、了解這幾種儀器的作用。
2、課件演示實驗步驟。
第二步:放濾紅:把濾紙小心地放入漏斗內,濾紙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點水把濾紙濕潤,使濾紙與漏斗緊貼。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將燒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流進漏斗,不能漫過濾紙。
3、學生實驗。
學生按步驟實驗,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4、匯報實驗結果。
哪些物質和水混合后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1、解釋溶解。
觀察實驗表格,了解溶解的特點,知道溶解是指:物質放入水中后,變成肉眼看不見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過濾的方法分離的一種現象。
2、布置課外作業(yè),
學生課后研究如何幫冬冬把鹽找回來。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觀察、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
2、能夠通過圖畫和文字表達,交流關于蟻蠶的觀察結果。
3、能提出關于蠶的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邊養(yǎng)蠶邊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卵是蠶生命的開始。
2、知道蠶卵能孵出蟻蠶。
3、能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畫下來。
4、知道蟻蠶需要食物、空氣、空間等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與交流。
2、珍愛小動物,主動接近小動物,不傷害小動物。
3、充分體驗養(yǎng)蠶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用放大鏡觀察卵和蟻蠶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描述和記錄卵的形狀和顏色,討論蟻蠶的生活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干毛筆、紙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出示一塊絲綢,給學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們知道知道織絲綢的絲是怎么來的嗎?
3、蠶是怎樣一種小動物,它又是怎樣吐絲的?想不想親自看一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來養(yǎng)蠶,親自體驗一下養(yǎng)蠶的樂趣。
二、討論“關于養(yǎng)蠶我們知道些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1、關于養(yǎng)蠶你們都知道些什么?
2、小組討論
3、匯報討論結果
5、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三、觀察蠶卵
1、要養(yǎng)蠶首先要了解蠶卵是什么樣的。你知道蠶卵長什么樣的?
2、下面我們來觀察蠶卵(出示蠶卵并分發(fā)給各組)。
4、匯報:說一說蠶卵是什么樣的?
5、關于蠶卵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6、師生討論解決辦法。
四、觀察蟻蠶
2、學生給剛出生的蠶寶寶起名字。
3、告訴學生剛出生的蠶的名字,讓學生比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們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細觀察蟻蠶,用尺子測量它的長度并做記錄(可以寫,也可以畫下來)。
5、說一說蟻蠶是什么樣的。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五
第1課時認識種子和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種子的結構特征。
2.指導種子的萌發(fā)條件,了解陽光、空氣、水分、溫度、肥料等對植物的影響。
3.了解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過程與方法:
1.搜集并認識種子一些常見的種子。
2.能夠認真觀察、記錄種子的結構及種子的萌發(fā)過程。
3.能夠利用對比試驗,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了解陽光、空氣、水、溫度、肥料等對植物的影響。
4.能夠正確播種,是自己的種子順利萌發(fā)。
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種植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教學準備:
蠶豆、黃豆等植物的種子、圖片、卡片、培養(yǎng)皿等。教學過程:
活動一:搜集并認識種子
1.搜集各種各樣方的種子,認識種子的多樣性2.認識種子的共同特征
1)向學生展示一顆解剖過后的種子,注意提醒學生要觀察的是一顆具有完整胚的種子以及正確的觀察方法。
胚根發(fā)育成根胚芽發(fā)育成莖和葉胚軸連接根和莖
子葉為胚的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物質種皮保護種植的內部結構
3)觀察其他植物的種子:
其他種子的結構相同嗎?觀察后總結種子里面都具有胚。
活動二:研究種子萌發(fā)的條件學生猜想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1.教師按照p3準備研究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
2.學生自己閱讀實驗后教師進行講解,明白整個實驗是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兩兩對比可以總結出種子萌發(fā)的條件。
3.向學生展示教師事先做好的關于探究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
4.最后組織學生總結種子萌發(fā)的條件:需要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合適的溫度等等,然后試著填寫p4的表格.
第2課時
活動一:播種
1.思考: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播一顆種子?請學生起來回答
2.學生觀察書上的播種方法,將自己剛才描述的方法與書上的方法對比,發(fā)現有何不同?
3.教師提出書上播種方法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活動二:觀察種子破土而出
4.特別提醒:杯子小營養(yǎng)不夠,植物很難正常開花結果,因此當種子萌發(fā)之后教師要提醒同學們,應該把已經萌發(fā)的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第2課小苗快快長、開花結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小苗的生長數據發(fā)現小苗的生長規(guī)律
2.通過觀察花朵和果實的數量統(tǒng)計圖,發(fā)現同一株植物花和果實數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種的植物,讓其健康成長、開花結果
2.植物生長過程中,隨時觀察記錄生長數據。
3.學會用繪制曲線圖的方法整理數據,同樣用于花朵的數目以及果實數目的統(tǒng)計
4.能夠利用多種方法、工具搜集有關植物趣聞得資料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與偉大,體驗種植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動手探究,知道植物生長的過程。
教學準備:
一棵全株植物、直尺、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課堂上指導觀察活動
測量植物的高度
數葉子的數量測量葉子的大小測量莖的粗細
觀察植物的顏色變化
2.從第一朵花開始,記錄一共開了多少朵花?是不是凡是開花都能結出果實?從而引申到結實率,到雜交水稻。
二、教師展示各種植物開花結果的照片,激發(fā)學生自己種植植物的興趣,能夠將自己的植物照顧好。
三、布置學生回家種植觀察的任務
活動三:一段時間后,整理植物種植記錄
趣聞:給同學們介紹一些植物的趣聞,引起學生對植物奧秘探索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回家查找一些植物趣聞,下節(jié)課進行成果交流。
第二單元生生不息――繁殖的奧秘
第1課時花開花落為哪般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等
2.了解完全花的結構特點
3.知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開花之后花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4.知道什么叫傳粉以及花的幾種傳粉的形式
過程與方法:
1.會借助工具觀察花。
2.從解剖的角度細致有序的觀察花的結構
3.能用文字或圖畫的方法表述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在觀察花的過程中親近大自然,了解植物的多樣性
2.激發(fā)學生觀察花變化的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愛護花草、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認識花的構造。
教學準備:
各種花的圖片、花的實物、放大鏡、植物傳粉受精的圖片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
這一節(jié)課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個單元,生生不息。從這個單元題目上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一個單元只要就是來看看動物、植物到底是怎么樣繁衍生息的?第一課“花開花落為哪般”從課題上我們就知道這一課我們的學習內容與花有關。呢?生活中我們看到過很多很多種花,玫瑰、向日葵、牡丹、荷花、杜鵑等等,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學習花。首先我們就要從花的最基本的結構說起。
活動一:觀察花蕾,主要是觀察花的萼片
1.指導學生認識油菜花或者豌豆花或桃花(因為春天就是這些花的開花的季節(jié))的構造。
我們首先來認識油菜花,請同學們看油菜花,請大家從整體上仔細觀察一下,做好12頁的觀察記錄。
q:油菜花由哪幾部分構成的?學生認真觀察、交流。
讓學生說說油菜花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有花瓣,花芯、小葉。)教師引導講解:像小葉的這部分,它的科學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層。還有花瓣,花芯的科學名稱叫做花蕊?;ㄈ镉袃煞N,一種是雄蕊,一種是雌蕊,數目較多的這部分是油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這一部分是油菜花的雌蕊。
通過觀察,同學們知道了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構成的。接下來由教師解剖一朵油菜花。(解剖白菜花時要用到小鑷子,鑷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來控制鑷子的松緊,老師邊講解邊示范)
(1)老師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鑷子夾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
(3)注意不要損壞花的每一部分,然后同學們自己按照老師的方法操作,看哪位同學解剖得最認真、最仔細。解剖之后,各小組填寫第14頁的表格。(學生解剖白菜花,教師巡視指導。)
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數量各是多少個?(油菜花有4個萼片、4個花瓣、6個雄蕊、1個雌蕊。)
2.以桃花為例認識完全花。(用黑板上畫桃花的結構圖做講解)
同學們比較一下,油菜花和桃花在構造上有什么相同點?(它們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油菜花、桃花這樣,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齊全的花叫做完全花。
q1:誰能說說完全花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學生回答)
q2:哪位同學能用完整的話再說一說什么叫做完全花?(像油菜花、桃花這樣,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齊全的花叫做完全花)3.認識不完全花。
課前教師為各組學生準備了構造不同的花如百合花、楊蘭花。學生解剖進一步認識不完全花,(注意:用解剖油菜花那樣的方法,注意按照從外向里的順序解剖)
總結不完全花:對于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兩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們就稱為不完全花。
活動二:花的傳粉
傳粉的概念:雄蕊頂端有花藥,花要里的花粉成熟后會通過各種媒介傳到雌蕊的頂端,這個過程叫做傳粉。
思考:花經過傳粉之后花瓣回脫落嗎?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展示授粉之后的變化。
第2課時無心插柳柳成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3.扦插嫁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過程與方法:能明白扦插、嫁接等食物繁殖的方式是什么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樣性
植物是可以通過身上其他的一些器官繁殖后代的,如:紅苕(塊莖)、厚臉皮(落葉生根)、甘薯(根繁殖)
二、探究活動――植物的分身術(植物是怎樣運用這些器官來分身的?)
1、出示柳樹圖片,認識植物用莖如何繁殖后代
引入:柳枝是柳樹身體的哪一部分?我們把柳枝插在土壤中,柳枝能發(fā)育成新的柳樹嗎?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扦插?請學生起來描述
對比一下你的方法和書上扦插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請一位同學起來精確地描述扦插的過程:
步驟:
(1)要選擇粗壯的柳枝;(2)柳枝上只留幾片葉子;(3)將枝條下端剪成斜口;(4)挖一個小坑,把枝條插進去;(5)注意:記得每天給柳枝澆水。
[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六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三、氣溫的測量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5、教師小結。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3)。
(1)上午10時(2)中午12時(3)下午2時
六、課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七
平樂鄉(xiāng)學校潘少榮)課題第3單元聲音
1辨聽聲音課型新授課課時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調”的概念。
2、認識聲音的多樣性。過程與方法:1、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給不同的聲音分類,提出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2、通過辨聽聲音的有關活動,獲取提出聲音與物體相關的假設的事實。
3、觀察并簡單的區(qū)分聲音的大小、高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樂于與人交流,體驗不同聲音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
2、認識聲音在了解事物、相互交流時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聲音秘密的動機。重難點重點:1、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調”的概念。2、認識聲音的多樣性。難點:1、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調”的概念。2、認識聲音的多樣性。方法教法:探究發(fā)現法、小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準備響板、木魚、雙響筒、鈴鼓、沙錘、碰鐘串鈴、三角鐵等樂器,大小不同杯子四個,課件。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
歌聲、琴聲、雷聲、機器聲…
有的讓人心曠神怡,有的令人心煩意亂。聲音世界豐富多彩!聲音世界奧秘無窮……
聲音我們都很熟悉,可是我們都知道聲音產生的奧秘嗎?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聲音王國,交流我們聽到過的聲音,分辨這些聲音差異,找出發(fā)出聲音的對象。
二、分辨聲音
1、學生傾聽不同大小的鑼聲,高低不同的鼓聲和鑼聲,同一強琴彈奏出結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們從聽覺上感性的了解聲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間的差異。
2、讓部分學生想出辦法讓樂器發(fā)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聲音。注意要求先讓學生對比同一樂器產生的不同聲音,再對比不同樂器產生的不同聲音,要求將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記錄表。大小高低3、討論在什么情況下同一物體會發(fā)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聲音。(建構“音量”、“音調”概念。)
4、用其他物體發(fā)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聲音讓學生分辨。
三、猜一猜發(fā)聲物體的名稱
/\
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
音量音調四、作業(yè)設計1、你對聲音還有什么新的問題?請你課后繼續(xù)研究!
教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八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xù)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一、導入
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qū)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一)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三、課后作業(yè)。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測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時的雨水。
2、模擬降雨,說說你是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的?
四、課后總結。
五、課后反思。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九
科學來源于生活,學生學科學必須要學自己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本課采用建構主義和探究教學的思想著力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科學,在動手動腦中學知識,重視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研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開始,教材以一段文字引發(fā)學生進入聲音世界,指出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聲音,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然后安排了兩個造聲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想出辦法制造聲音;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最后引導學生運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fā)現物體發(fā)聲的共同規(guī)律,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本課所呈現的教學活動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經驗,以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點發(fā)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結構是: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制造聲音,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多法驗證——歸納結論,拓展應用。本課教學的關鍵,貴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fā)現,自主設計實驗,強調多法并舉和方法創(chuàng)新。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知識與能力:能夠用間接觀察法觀察物體在發(fā)聲時的變化和停止發(fā)聲時的變化,建立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會尊重事實,學會通過收集第一手資料來探求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在實驗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的好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現象的樂趣。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lián)系。
課件、保鮮袋、小鼓、鼓槌、音叉、尺子、橡皮筋、綠豆、鈸、干凈的透明瓶子等。
播放制作的聲音課件:國歌聲、雨聲、鞭炮聲、鳥鳴聲、歡呼聲、打雷聲……
學生匯報。
提問:你能從這些聲音中知道些什么?
2、保鮮袋發(fā)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這只保鮮袋發(fā)出聲音。
學生實驗、交流方法。
3、身體發(fā)聲。
談話:請你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發(fā)出聲音,我們每組請一個人上來做,老師也參加。
提問: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4、小結:我們周圍充滿了各種聲音,有自然的,有人為的,它們?yōu)槲覀儌鬟f了各種信息。
5、關于聲音,請?zhí)岢瞿愀信d趣的問題吧!
學生提出關于聲音的諸多問題,選擇“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1、提問: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fā)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學生交流。
2、交流:用哪些方法可以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呢?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可以用耳聽、手摸、眼睛看的方法觀察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
3、提出實驗和觀察要求:下面老師給你10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制造聲音,這兒老師有兩點建議:(1)制造聲音時不易用力過猛損壞器材,控制好聲音的大??;(2)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注意觀察每一種物體發(fā)聲時的現象,比一比誰的發(fā)現最多!
學生按要求使它發(fā)出聲音,然后完成課后記錄表。
(1)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拔動橡皮筋。
(2)鋼尺:一只手在桌子邊緣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松開。
(3)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4)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5)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輕輕地連續(xù)吹氣。
5、小結:各種物體在敲打、碰撞、摩擦等外力作用下發(fā)出聲音時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即物體發(fā)聲時都有振動現象,由此可以推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預設實驗方案:你能想辦法讓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物體發(fā)聲時在振動嗎?比如,老師擊鼓后怎樣看到鼓面在振動,你可以設計個實驗來證明給大家看。其他的發(fā)聲物體如音叉、小瓶、氣球、水、鑼、笛子等都可以設計一個看得見振動現象的實驗,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做法妙!
學生選擇材料,討論實驗方案。
2、交流:
(1)選擇什么材料,怎樣進行實驗?
(2)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交流時可以對設計不完善的實驗進行修改,對設計中沒有用的材料提示學生運用。)
3、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視,傾聽和指導。
4、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5、歸納結論:以上實驗現象可以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可以發(fā)出聲音。
1、教師擊鑼、鑼聲發(fā)出的聲音很長,怎樣去做才能使鑼聲立即停止呢?(用手摸鑼面或用其他物體的接觸鑼面。)
2、手摸喉嚨發(fā)聲,感受發(fā)聲時的現象。
3、欣賞歌曲(假如幸福拍拍手):讓我們隨著優(yōu)美的歌聲,用心體會振動發(fā)聲帶給我們的快樂。
1、老師送給你一件小禮物:麥桿,試一試能讓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嗎?
2、課后制作會發(fā)聲的麥桿。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野外尋找?guī)r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過給巖石分類,讓孩子經歷一個簡單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孩子運用語言解釋問題的能力。
4、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悅情感。
教學重點:
用一些標準給巖石分類。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巖石,能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教學準備:
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形式,收集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師也應該準備大量的常見的一些巖石,同時還可以準備一些本地區(qū)常見的巖石。還應給孩子們準備一些觀察工具:放大鏡、盛水的燒杯、記錄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關于地表巖石風貌的錄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圖片。
1、巖石是地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到處可見。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2、你玩過巖石嗎?你是怎么玩的?
3、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研究巖石。出示課題:各種各樣的巖石
二、探究過程
1、開個石頭展覽會
(1)巖石來自哪里?你的巖石是從哪里找到的?請簡單介紹你的尋找經歷??梢宰寣W生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再到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2)我的巖石觀察請你選擇一塊感興趣的巖石進行觀察。你準備怎樣去觀察它呢?請你大概估計一下,你會觀察到巖石的幾個特征?學生自主觀察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3)我的巖石觀察記錄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你觀察到了巖石的哪些特征?有沒有超過自己的估計?你對同學的觀察描述有沒有補充或意見?注意,在學生交流觀察到的巖石特征時,要強調觀察方法與觀察描述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學生的非觀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導。
2、給巖石分類
(1)這些巖石可以分類嗎?這些巖石可以分類嗎?如果讓你給這些巖石分類,你會怎么分呢?這里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分類標準不要輕易否定。
(2)給巖石分類請你選擇任何一種標準,給這些巖石分類。小組分類活動開始,教師巡回指導。
(4)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這塊巖石屬于哪一類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在于應用。教師可以根據地域特色提供的相應的巖石,也可以由學生來提供。
三、小結
師:課后,你可以再找些巖石來觀察。想一想,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巖石。
板書設計:
4.1各種各樣的巖石1、開個石頭展覽會2、給巖石分類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一
累計1課時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電從能夠持續(xù)提供電能的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2.知道可以在電路中安裝開關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電池盒、燈座和開關的結構,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將電池盒、燈座和開關連接到電路中,讓小燈泡亮起來。
3.會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能畫出簡易電路圖。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進一步培養(yǎng)探究電路的興趣。
2.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知道科技在不斷的需求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2.體驗電池盒、燈座等的發(fā)明給人類帶來的便利。
重點:將電池盒、燈座和開關連接到電路中,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能用開關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難點:用簡易符號畫出簡易電路圖。
為學生準備:燈座、電池盒、干電池、導線、開關、小燈泡、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1套、小電風扇或小電動機、教學課件。
聚焦
1.回顧:上一節(jié)課我們是怎樣點亮小燈泡的?(預設:電池正、負極通過導線分別與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相連。)小燈泡和電池的連接點在哪里?(預設: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分別在小燈泡頂端和燈口,電池的連接點分別在正、負極。)電流是如何通過小燈泡的?(預設:電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導線流到小燈泡的一個連接點,再經過與連接點相連的金屬架流到燈絲,并從另一個金屬架流到另一個連接點,最后通過連接點回到電池的負極。)
2.活動:通過上次課的學習,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電路是由什么組成的'。你們能組裝一個電路嗎?(教學提示:給每組分發(fā)一節(jié)干電池、兩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比一比哪個小組能最快把小燈泡點亮。)
3.揭題: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這種由電池、導線以及小燈泡組成的電路稱為簡易電路,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簡易電路。(板書:簡易電路)
【設計意圖】通過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回顧上一課獲得的知識,分享點亮小燈泡獲得的經驗;然后通過快速點亮小燈泡的活動,幫助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從獲取知識走向遷移應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學實踐活動。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組裝一個電路
1.過渡: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預設:是的。)請大家觀察教室里的燈或回憶家里裝的燈,有什么辦法讓我們更方便地操作呢?(預設:可以用膠帶之類的東西把導線和小燈泡的連接點固定。)
2.提問:(教學提示:逐個出示電池盒和燈座,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個工具分別是電池盒和燈座,大家猜猜它們是干什么用的?(預設:固定電池和小燈泡。)它們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預設:電池盒中間有一個大凹槽,兩端分別裝有銅片,并連接著外面兩個接頭的彈簧夾;燈座中間有一個螺旋狀的螺口,旁邊是兩個接線頭,分別連接有一個彈簧夾。)
3.演示:請學生上臺演示電池盒和燈座的安裝方法,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學會使用電池盒和燈座。
4.布置任務:請大家利用電池盒和燈座組裝一個簡易電路。(教學提示:出示組裝簡易電路的步驟。)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電池盒和燈座的結構,思考這些構造的用途,并邀請學生演示安裝方法,讓學生理解這兩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電路組裝。再通過組裝活動強化學生對電路的各部分要相互連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認識。
探索二:在電路中安裝開關
1.過渡:現在,不用我們用手按著,小燈泡也能一直發(fā)光了。
2.提問:如果現在想讓小燈泡熄滅,我們該怎么做?(預設:把導線從彈簧夾上拆下來;將電池拆下來。)
3.追問:這樣是不是也很麻煩?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燈泡亮與滅的好方法嗎?(預設:在電路中加一個開關。)
4.活動:出示開關,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結構,分析其特點,并討論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的。(預設:開關中間是一個一端帶塑料按鈕的金屬簧片,不帶按鈕的一端連接在彈簧夾上。有按鈕的一端抬起,下方對準另一個彈簧夾的接頭。用手按住塑料按鈕,電路接通;松手后金屬簧片彈起,電路斷開。)
5.布置任務:接下來,請大家嘗試著把開關連接在電路中,并使用開關來控制電路的通與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開關的結構,思考開關的用法,然后嘗試把開關連接到電路中,并使用開關控制小燈泡的亮與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電路概念的理解,同時感受開關具有控制電路的作用。
探索三:畫電路連接圖
1.過渡:我們已經能用導線、電池、小燈泡和開關組成一個電路了,如果要把我們的連接方法都記錄下來,我們可以怎么畫?(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28電路實物圖。)
2.講解:如果我們在實驗記錄時都畫實物圖,會比較費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特定的符號來表示電器元件,將實物電路畫成簡易電路圖。通常,我們用代表小燈泡,代表電池,代表開關,再用畫線來代替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最后用小圓點標出連接點。
3.活動:指導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上畫出簡易電路圖。
【設計意圖】通過認識常用的電器元件代表符號,引導學生用符號繪制簡易電路圖,記錄自己的連接方法。指導學生用箭頭標出電流的路徑,為學生今后組建和連接更加復雜的電路打好基礎。
拓展與小結
1.小結:在電路中,電是持續(xù)流動的,電流動的路徑是從電池的正極出發(fā),經過導線和用電器,再流回電池的負極。開關能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
2.提問:我們已經發(fā)現電路是一個閉合的回路,在電路中哪些電器元件是必備的?(預設:用電器、電源、開關和導線。)
3.追問:如果我們將小燈泡換成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有什么現象?(預設: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會轉動。)
4.拓展:出示小風扇或小電動機,連接到電路中讓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將用電器拓展到小風扇或小電動機,拓展學生對電路的認識,提升學生連接電路的能力。
板書設計
2.3簡易電路
電路概念:電從電池正極出發(fā),經過導線和用電器回到
電池負極,形成閉合回路
電路組成:電源、導線、用電器、開關
電器元件符號:簡易電路圖:
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對于如何點亮小燈泡,學生已獲得了一定的經驗。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新的裝置——燈座和電池盒,并用導線連接完整的電路。在使用這些電器元件組裝電路的過程中,學生將獲得更多組裝電路的經驗。根據這樣的理念,本課首先讓學生點亮小燈泡,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發(fā)現,只用一根導線和電池點亮小燈泡很不方便,順勢引入電池盒和燈座。接著讓學生利用電池盒和燈座連接一個能點亮小燈泡的電路,使學生掌握電池盒和燈座的安裝方法。再引入開關,使學生發(fā)現開關能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與斷。最后學習繪制簡易電路圖,加深學生對電路概念的理解。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2第二題。
判斷題。
1.連接電路時,小燈泡的兩個連接點與燈座的兩個連接點要相接觸。()
2.開關的連接點只有一個,在開關的一端。()
3.一個完整的電路不能缺少開關,否則小燈泡不能被點亮。()
4.在電路中,電是持續(xù)流動的,從電池的負極流出,回到正極。()
參考答案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二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三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huán)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5、教師小結。
1、我會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氣溫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
2、我會選。
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是(3)。
(1)上午10時(2)中午12時(3)下午2時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四
當我們輕輕閉合開關:電燈就會發(fā)出光,收音機就會播放動聽的樂曲,電視機就會呈現五彩繽紛的畫面這一切對我們來說似乎早就習以為常了。
電的大規(guī)模應用,是基于人類對電的不斷探究。孩子們也對電感興趣。這一單元將借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的初步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本單元的第1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學生將首先對身邊的靜電現象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靜電現象在學生們的身邊經常會發(fā)生。在這一課中,他們將知道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電荷轉移而形成的。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如果電荷能持續(xù)地向一個方向流動,就會產生電流。這些是學生們建立電概念的基礎。
接下來在“點亮小燈泡”“簡單電路”“電路出故障了”三課中,學生將開展對電路的研究。用一根電線和一個電池使小燈泡發(fā)光。這一活動看似簡單,但四年級的學生仍會津津有味地參與到活動中。他們將在活動中認識電、電路,想象電流是怎樣流動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燈泡亮起來的實驗中,他們會提出更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并嘗試著用更多的連接方法使小燈泡亮起來。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將使他們連接的電路更加穩(wěn)定,并便于操作。為了“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學生將探索不同電路連接方式對小燈泡的影響。在電路中,如果某個地方連接不好或者某個電器元件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燈泡不亮?!半娐烦龉收狭恕币徽n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尋找電路故障的過程中,將自制的“電路檢測器”做為重要的檢測工具。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將形成關于電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電是一種能源,它能使物體發(fā)光、發(fā)熱”“要使小燈泡發(fā)光,電必須流經包括電池在內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連接不同的電路”等。
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導體和絕緣體”,將使學生對身邊物質性質的認識得到發(fā)展,同時對電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單元還在導體與絕緣體的認識基礎上,安排了“做個小開關”一課,旨在使學生把已形成的電路概念進一步發(fā)展為一個“可以控制的電路”,同時也深化對導體和絕緣體的認識。
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不一樣的電路連接”。日的是整理學生的發(fā)現和認識,比較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方法。
整個單元的安排是一個嚴密的結構,前后課之間有著學生認識發(fā)展上的邏輯關系。學生從認識電的本質一電荷開始,到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
在本單元中,學生使用的是電池這樣一個安全的電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數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學校里插座中的電做實驗。要把安全用電的教育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
1、靜電現象是物質在外力的作用下電荷位置發(fā)生變化所產生的帶電現象。
2、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兩種,同種電荷相互吸引,異種電荷相互排斥。
3、電荷持續(xù)的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4、要使電流經過導線使小燈泡發(fā)光,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電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組成不同的電路;用不同的連接方式連接的電路具有不同的特點。
6、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導體;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稱為絕緣體。
7、開關通過連接和斷開電路來控制電路中的用電器。
8、電是一種能量來源,能產生光和熱。
1、組裝簡單的電路。
2、在關于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3、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
4、制作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
5、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6、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7、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里電路的連接情況。
1、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2、激發(fā)探究電的興趣。
3、發(fā)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三、教學準備
氣球、線繩,塑料梳子、碎紙屑、小燈泡、小燈座、電池、電池盒、導線、回形針、小開關、紅燈、綠燈、黃燈、具有4個和6個接線頭的盒子、橡皮、木質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屬材料、絲、棉、皮、各類布料(濕和干)、鉛筆、鋼筆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科學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xù)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
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解釋靜電現象
認識正負電荷
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幾個氣球、綁氣球的細線、掛氣球的支架、靜電現象的相關圖片或幻燈片。
一、體驗靜電現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看老師的表演,問:靠近紙屑,可能會出現什么?
2、體驗靜電現象
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
發(fā)現了什么?----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
3、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隨處可見,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認識電荷
1、不一樣的電荷
2)進一步研究靜電現象----小組研討
解釋前面的靜電現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頭發(fā),梳子帶負電荷,頭發(fā)帶正電荷,互相靠近時產生互相吸引的現象,所以頭發(fā)就飄起來了。
3)用一塊羊毛皮反復摩擦充氣乞求的一個側面,將氣球的一個側面靠近頭發(fā),發(fā)現了什么?(2人一個小組,一人操作,一人觀察,后互換)
小結: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同一種電荷(都是正電荷或都是負電荷)互相排斥,不同種電荷(一正電荷和一負電荷)互相吸引。
2、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正靜電。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xù)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需要形成電路。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靜電現象:正電荷、負電荷
電荷能流動起來
科學四年級教案篇十五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進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大多數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本事,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本事、自主學習本事得到了必須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資料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本事得不到發(fā)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構成,對這學期的教學有必須的負面影響。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電》、《新的生命》、《食物》、《巖石和礦物》、在四年級上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xù)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本事。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資料綜合化,將“科學探究、中、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
《研究與實踐》主要是讓學生自我獨立開展科學研究,教師要適時幫忙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本事與探索精神,從而構成科學精神。主要資料有:了解植樹的過程;對當地巖石的種類進行考察。
四、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教學難點:經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構成較強的科學探究本事。異常是實驗中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我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我的假設。
五、教學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忙、研討中學習;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我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我得出結論,并把自我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2、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所教學的每個班,我打算本著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4-6人,每組學習最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最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評,再推薦優(yōu)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著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jié)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資料、核心資料、重要的資料設計并開展探究式教學,每課進行探究的問題不能超過兩個,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資料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如視頻、游戲等方法組織教學。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教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傊M自我最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即不強制學生的學習,也不放任自流,用語言、情境、游戲等到有效手段引導學生完成教學目標任務。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科學教學雖然以探究為核心,但其它方法運用得當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運用游戲、講科學故事、觀看視頻等手段,這些手段有的讓學生親歷過程、有的在故事有原理、有的增強材料的直觀性,貼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個學期,我將繼續(xù)運用這些方法作為探究式教學的補充。
4、向其它學科融合
科學有時向語文、音樂、美術融合,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審美、科學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