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歷史的勵志故事(精選8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一
    林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他是福州人,清末舉人。
    林紓小時候家里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就只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他曾在墻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
    讀書
    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
    座右銘
    來鼓勵、鞭策自己。這句
    名言
    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由于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xù)十年經(jīng)??妊?,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卷了。
    他曾經(jīng)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游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BR>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后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譯成中文,開創(chuàng)了中國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很大。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fù)并列為當時最杰出的翻譯家,稱贊說“譯才并世數(shù)嚴林”。毛主席的讀書的故事: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lǐng)了。
    李四光是農(nóng)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后來都乘著云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舍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后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愿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yǎng)家活口。晚上,他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jīng)。
    清朝的時候設(shè)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yīng)考,倒也考上了一個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并沒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一座破廟里,設(shè)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nóng)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fā)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jīng)常受到陳二爹的夸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fā)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雖然貧寒,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里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nóng)村里已經(jīng)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熏壞了,所以特地關(guān)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yōu)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里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眿寢屘蹛鄣卣f,“這是你爸爸關(guān)照過的,別省這點兒油了?!?BR>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fā)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囊螢映雪”這則
    成語
    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睍x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也當了高官。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二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勵志
    歷史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guān)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
    讀書
    ,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zhuǎn)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
    學習
    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fù)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yīng)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jié),“為什么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fā)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后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
    勤奮
    ,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古?BR>    成功
    人士的故事。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chǔ)。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三
    歷史故事對于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fā)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歷史
    勵志
    小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魏文王問名醫(y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yī)術(shù),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BR>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fā)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xiāng)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jīng)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shù),所以以為我的醫(yī)術(shù)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管理
    心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shù)的事業(yè)經(jīng)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而往往是即使請來了名氣很大的“空降兵”,結(jié)果于事無補。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zāi),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zāi)的損失,現(xiàn)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
    感恩
    ,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在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中,上尉忽然發(fā)現(xiàn)一架敵機向陣地俯沖下來。照常理,發(fā)現(xiàn)敵機俯沖時要毫不猶豫地臥倒??缮衔静]有立刻臥倒,他發(fā)現(xiàn)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zhàn)士還站在哪兒。他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zhàn)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只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松了很多。
    把這兩個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也許有些牽強,但他們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故事中的小戰(zhàn)士和弟弟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是故事中的上尉和大哥,因為他們在
    幫助別人
    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shù),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
    于是個經(jīng)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shù)這么好,我的兒子們?yōu)槭裁催@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shù)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告訴他們怎樣織網(wǎng)最容易捕捉到魚,怎樣劃船最不會驚動魚,怎樣下網(wǎng)最容易請魚入甕。他們長大了,我又教他們怎樣識潮汐,辨魚汛。。。凡是我長年辛辛苦苦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shù)竟然趕不上技術(shù)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shù),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BR>    “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
    “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
    路人說:“這樣說來,你的錯誤就很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了他們技術(shù),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于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jīng)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四
    曾國藩年輕時是個憤青,“自負本領(lǐng)甚大,每見人家不是”。30歲時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學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寫日記,不過他的日記與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國藩日記的篇幅都不長,幾十字,一二百字,寫的內(nèi)容多是生活的白描,從早晨起床開始,吃的什么飯,和誰說的什么話,甚至晚上做了什么夢,都一一記錄下來,然后回憶自己一天的言行,發(fā)現(xiàn)其中哪一點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責,做深刻反省。更關(guān)鍵的是,曾國藩寫日記不光自己看,還讓別人看。雖然那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發(fā)布到網(wǎng)上,與粉絲們互動,但曾國藩有他的辦法,他把日記抄錄數(shù)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傳閱,朋友們會在后邊加批注,談自己的感想,或批評,或鼓勵,就像現(xiàn)在粉絲們的跟帖一樣。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記后批語道:我輩既如此學。便須努力向前,完養(yǎng)精神,將一切思維、閑應(yīng)酬、閑言語掃除凈盡,專心一意,鉆進里面,安身立命,務(wù)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愿共勉之。曾國藩看到后的反應(yīng)是,“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嘆說,不如此“安得此藥石之言”。還有一次,他在日記中抱怨駱秉章對他很冷淡,他的三弟曾國華評論說:“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難堪。”這讓他如醍醐灌頂,想起自己素來自負,對這位前輩加上級匯報工作或說話總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過來。
    原來他在日記中雖然能夠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宇一閃念,但自己的缺點、錯誤或是陋習改正起來卻非常困難,總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記中立誓“夜不出門”,但還是經(jīng)?!捌推陀诘馈?。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京城刮起大風,他仍然“無事出門”,回來深切自責“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殺人,別人遨他去看熱鬧,他“欣然樂從”。
    內(nèi)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國藩認識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監(jiān)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記公開,讓眾多的眼睛看著自己。并且通過親人朋友的“跟帖”、點評,點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強大的外在監(jiān)督力量。用他的話說就是:“勢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咸?!蓖耆孔约罕O(jiān)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變。
    曾國藩天資并不聰慧。但卻成為“內(nèi)圣外王”式的人物,成為清朝的“中興之臣”。與他注重自我修養(yǎng),使自己不斷完善是分不開的。而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寫這種類似“微博”的日記,并公之于親人朋友,成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個人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強,也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所以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向外顯現(xiàn)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斷從外界汲取力量。這,正是曾國藩最聰明的地方。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五
    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yǎng)陶侃讀書。陶母時常誡子務(wù)“使結(jié)交勝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強的人.)古書有載:同郡范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罄,而逵馬仆甚多。侃母諶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敝R氏頭發(fā)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shù)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坐諸薦以為馬革。日夕,遂為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知諶氏所為,既嘆其才識,又深愧其厚意,語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陽,遂稱之於羊晫、顧榮等人,大獲美譽。陶母截發(fā)延賓,銼薦喂馬之事鄉(xiāng)里傳談,以為賢良。官府特為陶母住所立坊,名為延賓坊,命屋邊之橋為德化橋,以此嘉彰這位賢母。北寧范仲淹知饒州時,曾下令于德化橋頭立“延賓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傳陶母“截發(fā)延賓”的事跡。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六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于貴族爭奪權(quán)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后來,匈奴發(fā)生分裂,五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jié)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yīng)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lǐng)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后,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于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于,把郅支單于殺了。郅支單于一死,呼韓邪單于的地位穩(wěn)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后宮去傳話:
    誰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后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guān)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愿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yīng)征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
    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jīng)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nèi)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愿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fā)動戰(zhàn)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就是漢成帝。
    帶著和平遠航
    公元14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秘的東方,一支世所罕見的龐大船隊于晨霧尚未飄散之際,悄然起航。這支船隊擁有寶船四十余艘,官校,水手,醫(yī)士,工匠一應(yīng)俱全,總?cè)藬?shù)達兩萬七千余人。船隊統(tǒng)領(lǐng)鄭和正當壯年,且已有3次遠航西洋的經(jīng)驗??傊?,這支船隊可以說是當時世上最龐大的海上力量,所過之處,無不俯首稱臣。但此時,鄭和卻獨立于船頭,遠望大海,眉頭緊縮。這讓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鄭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說這次出海任務(wù)也不困難,為何卻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連鄭和最親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實上,鄭和的腦子里所擔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達給他的一個密詔。關(guān)于這個密詔的詳情,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那時候,鄭和剛剛完成第三次遠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當面復(fù)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時候,鄭和談起了他所見到的一個堪比桃花源的小島。該島離中華大地并不遠,島上有大約一萬居民,令鄭和及其手下稱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國人,其他人都是金發(fā)碧眼,膚色也與常人不同。鄭和雖然比手下們見識更廣,但也從沒見過這么多白種夷人聚居在一起。當島上居民發(fā)現(xiàn)鄭和船隊后,立即展現(xiàn)了熱情好客的一面,而鄭和也是出于職業(yè)習慣,不僅欣然登島,還詳細記下了關(guān)于此島的資料。話說鄭和講到這里,發(fā)現(xiàn)朱棣臉色陰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該不該接著說。朱棣見鄭和停住了,揮一下袖子道:接著說,把你在島上的見聞全部告訴朕。鄭和領(lǐng)命,略感心驚地說道:臣登島后發(fā)現(xiàn),兩族人民相處非常融洽,可以說是相互取長補短,我們的人教給他們紡織,生產(chǎn)瓷器,還種植了茶葉。而白種居民則教給我們的人建造一種完全不同的建筑。島上最令臣等驚訝的就是建筑了,感覺耳目一新,有一種我國建筑所并不具有的美感。這些建筑中最出彩的就是一個碩大的園林。園林里面有一個仙女般的雕像,腳踏波浪,手持白鴿,頭戴海馬鳳冠,島上居民稱之為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許愿池。據(jù)居民們說,和平艾琳娜與和平許愿池特別靈驗,正是她保護了他們有這一片美麗的生存之所夠了!朱棣突然喝道。鄭和抬起頭,這才發(fā)現(xiàn)朱棣已經(jīng)滿臉怒色。朱棣道:鄭和,你難道忘了你的秘密任務(wù)嗎!還記得朱允炆嗎!鄭和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來,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繼承而來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當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龍椅。話說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個不錯的皇帝,對百姓挺好,但對這舊敵是特別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們大多都慘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滿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誅十族,這可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當上皇帝后,有個心病一直在折磨著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時候,不見了。對于如此仇恨敵人的朱棣來說,這還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樣,又起兵篡他的位,于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國范圍內(nèi)秘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鄭和下西洋,也攜帶了尋找朱允炆蹤跡的任務(wù)。如今,鄭和告訴朱棣有這樣一個秘密小島,而且人口也不少,豈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鄭和內(nèi)心無比擔憂,看著陰沉著臉,走來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會下什么命令。朱棣想了一會,又坐下來繼續(xù)詢問了一些島上情況后,奮筆寫了一個密詔交給鄭和。密詔的內(nèi)容是一個很殘酷的陰謀。朱棣聽聞島上鐵器資源匱乏,農(nóng)具不足,密令鄭和準備再次下西洋,以送給島民農(nóng)具為由,暗地里將裝滿精良武器的箱子運到島上,而后攻其不備,將該島變成廢墟!
    話說鄭和雖然和島民們交情不深,但他是一個有慈悲之心的人,哪里忍心親手做出這樣的慘劇。而皇命又不能不聽,否則不僅是他,手下們也會一起受到懲罰。因而鄭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內(nèi)心極其矛盾,始終不知該如何抉擇。鄭和的憂慮無法阻擋船隊駛向小島,很快,鄭和又看到了那個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鄭和心想。于是在島上居民的感激聲中,命令屬下們將裝滿農(nóng)具的箱子抬上了岸。島民們充滿感恩之情,邀船隊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島上休息幾日,事情如預(yù)想的一樣順利,但這種順利是鄭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無事,島民們盡地主之誼,船隊上的人再次大開眼界,見識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個夜晚到來了,原計劃今夜子時行動,鄭和還沒有將密詔告訴屬下,而是命令他們看好箱子。隨后,他獨自外出,在島上四處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個選擇。很快,他又來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腳下。鄭和內(nèi)心的掙扎因為美麗的園林而減輕了不少,他站在純凈的和平許愿池旁,雙目凝視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內(nèi)心喊道:美麗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們的`守護神,就把武器變成真的農(nóng)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戰(zhàn)爭在這里發(fā)生!禱告一番后,夜已將近子時,鄭和只得返回營地?;貭I之后,鄭和仍沒有做出抉擇,他來到箱子旁,決定打開箱子,讓屬下們自己選擇是否遵守密詔。萬萬沒想到,鄭和在開箱子的一霎那徹底傻眼了,刀槍真的全部變成了鋤犁!屬下們奇怪地看著鄭和,不知他為什么要打開看看。鄭和從震驚中反應(yīng)過來,直接跑向和平許愿池!
    當他氣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許愿池旁邊的時候,看到了微笑著的和平艾琳娜,腳踏波浪,優(yōu)雅中不失威嚴地向他走來。動聽的聲音從艾琳娜的嘴里發(fā)出:鄭和,和平是所有人類的夢想,是我用海馬龍法杖將武器變成了農(nóng)具,和平的種子已經(jīng)在這片土地扎根,也在人們的心里扎根,感謝你沒有做出那個決定,和睦,包容,互愛的精神將繼續(xù)存在于這片天地。未來,也要靠你這樣的人傳播這種精神。鄭和聽后,雙目含淚道:不,美麗的和平艾琳娜,應(yīng)該是我感謝你幫我下定了決心,使我避免成為一個發(fā)動戰(zhàn)爭的惡魔。如今我見識到了您的力量,讓我更加堅信和平才是最終的夢想,我會為了這個夢繼續(xù)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鄭和,你的奇遇還將繼續(xù),在你以后的航行中,我會暗中保護你一帆風順,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這次你回去后,皇帝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所以我賜予你此物,可保你不會被責罰。說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鴿嘴里銜著一個木盒飛向鄭和,鄭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謝。艾琳娜道:你們皇帝內(nèi)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見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義,去吧鄭和,繼續(xù)你的冒險之旅。話剛說完,和平艾琳娜又變成了那個圣潔美麗的雕像。鄭和沉浸在這魔幻般的奇跡中,看到手中確實拿著一個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捧著木盒,向雕像行禮之后,返回了營地。
    大約兩年后,象征著大明鼎盛國力的鄭和船隊回到了祖國。船隊統(tǒng)領(lǐng)鄭和一下船就快馬加鞭去京城復(fù)命。不出鄭和所料,朱棣聽說密詔沒有執(zhí)行之后立刻龍顏大怒。但鄭和并沒有特別慌張,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說的話,將木盒呈給了朱棣。朱棣生氣而又好奇地打開了木盒,鄭和看不見木盒里的東西,觀察朱棣的臉色先是驚訝,而后被吸引,最后臉上的怒氣完全消失了,隱約有一絲哀傷。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對鄭和道:這次你做得對,密詔一事不再追究。朕錯了。鄭和驚訝地聽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認錯,萬分欣喜那個小島上的居民可以繼續(xù)過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時,更加堅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給的木盒中到底是什么朱棣一直沒有告訴別人,所以中國無人知曉。但在南洋流傳這這樣一個典故,一個魔盒拯救了一個美麗的島嶼。魔盒里是用魔法變換出的島嶼建筑景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正當你看得投入的時候,魔盒里升起狼煙,燃起戰(zhàn)火,一切美麗的事物崩塌為灰燼。無論是誰看了都會痛恨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
    和平是全體人類的夢想,和平艾琳娜讓和平的種子在人們心里發(fā)芽,喚起人們沉睡的夢。帶著和平遠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給鄭和的任務(wù),也是每個人的任務(wù)。和平艾琳娜所倡導的真善美的精神,將世代流傳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七
    成語
    大多來源于生活,歷史故事更是其重要的源頭。而人物,往往是成語故事中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帶來的
    勵志
    歷史故事大全,希望對您有幫助!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guān)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
    讀書
    .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zhuǎn)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
    學習
    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fù)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yīng)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wèi).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fā)現(xiàn)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fā)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
    時間
    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fù)肃従游牟蛔R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chǔ).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歷史的勵志故事篇八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在2月份出訪秘魯。在出訪之前,他突然感覺自己的腿不舒服,走起路來很痛。
    于是,在2月14日,他驅(qū)車前往離首相府較近的哥本哈根大學醫(yī)院看病。這是丹麥一家醫(yī)療設(shè)備非常齊全的著名醫(yī)院。什么人都可以在這里看病。這里也根本不存在vip專屬區(qū)。
    拉斯穆森將車停在了地下車庫后,就來到了醫(yī)院掛號處??吹竭@里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他就站在隊伍后面排起了隊。為了消磨時間,拉斯穆森從包里拿出一張當天的報紙看了起來。其間,他還從口袋里拿出手機,低聲細語地接了幾個電話。
    有人從他身邊經(jīng)過,看到首相到醫(yī)院來看病,有的向他點點頭,有的向他問個好,還有的和他寒暄幾句。人們看到首相來看病,就像看到一個普通的熟人,或者是一個鄰居,人們對一切都顯得那么習以為常。這種情景,對于他們來說,太平常了,平常得就像看到日出日落或是花開花謝。
    終于排到了。拉斯穆森掛了號。找到了看病的醫(yī)生。
    可是,找醫(yī)生看病的人很多。拉斯穆森又只好在外面走廊椅子上坐下等候。
    過了好一會兒,終于輪到了拉斯穆森。
    醫(yī)生照例詢問了他的病情,并查看了他腿上的病情。然后,醫(yī)生對他說道:“問題不大,一個星期后,我來給您做個小手術(shù),很快就會好的?!?BR>    拉斯穆森聽了。臉上露出為難的神情,說道:“醫(yī)生,能不能給我提前做手術(shù),一個星期后,我還有個重要的外事活動。”
    醫(yī)生說:“這哪行啊?總有個先來后到呀。再說,誰沒有事呢?您有事,別人也有事,如果給您先做了手術(shù),那不是不公平了嗎?”
    拉斯穆森聽了,面露愧疚的'神色,連聲說道:“那是,那是!”
    拉斯穆森一瘸一拐地離開了醫(yī)院。
    為了不耽誤訪問行程,拉斯穆森忍受著腿痰,堅持出國訪問。
    回國后,他找到了醫(yī)生。按照事先的約定,醫(yī)生為他動了手術(shù)。
    首相看病,與普通病人一樣,需要排隊、掛號、預(yù)約,沒有任何特權(quán)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