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書人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重要方式。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和生活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讀后感的思路和啟示。大家可以從范文中看到不同的寫作風格和思考角度,幫助我們更好地寫出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讀后感是一個個人的心情和情感的呈現(xiàn),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寫,希望大家都能夠寫出令人滿意的讀后感。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一
第一點,在簡單的文字中,雖然政權、專制紛繁復雜,但讀來確是那么簡單,讓人能一口氣消化下去,對中國的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第二點,從流水的篇章中,對古代經典文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新的理解。比如說一個人,我們知道其人其事,知道他的所作所為,但是我們只有把其人其事的所作所為放在歷史的大環(huán)境里面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一顆種子長出漂亮的花,土壤是很重要的。這本書就是大環(huán)境,就是土壤。
建議你來讀讀這本書,你會略有所得,略有所思……。
作者:上海楊思醫(yī)院黨總支張亞州。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二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000字,以古鑒今,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歡迎閱讀!
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在他一九五二年五次演講講稿的基礎上校正潤飾而成,擇漢、唐、宋、明、清五代從中央與地方政權組織、官吏選拔、稅收以及防衛(wèi)制度等幾方面進行了分析評價。此書雖不是錢先生一直想寫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卻足以達到序中所舉的目的,即檢討中國傳統(tǒng)政治,廓清對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誤解;同時梳理出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流變及其背景,以供建立現(xiàn)實制度參考。
正如序中所言,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傳,把秦以后政治傳統(tǒng)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而我們所受教育,也大體給我如此印象。然而通讀本書,才覺并不盡然。自漢代以來,并不能將歷朝稱為皇帝的“家天下”,因總體而言皇帝和政府在財政、職權方面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如漢制,九卿中的大司農管全國田賦收入,支銷國家公費,而少府管理工商業(yè)的稅收,充當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農的錢。再如唐制,政府的最高命令實際由三省中的中書省擬撰,皇帝只限于畫敕而止;詔書隨后行至門下省,若門下省反對此項詔書,可將原詔批注送還;門下省復審手續(xù)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zhí)行。只是到了明代,明太祖廢去中書省,只留下中書舍人管理和抄寫文書,政府權力被大大削弱。及至清代,雍正設軍機處,此后政府重要政令皆由皇帝與軍機大臣在軍機處密議。此其一。其二,皇帝的言行是收到監(jiān)督的。如漢制,三公中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監(jiān)察范圍包括皇帝。再如唐代有諫官,屬門下省,專向皇帝諫諍過失。
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最低一級政府中間有很多級,以人心而論,自然是人往高處走,其結果必然是最優(yōu)秀的人才集中到中央和高層,而基層則難以吸引到必要的人才。這一局面實在是歷朝歷代逐步演化而成的,早在漢代時,地方政府只分郡、縣兩級,全國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郡太守的階位俸祿和中央的九卿相似,因而縣官的地位并不卑微。然而到了唐代,地方政府名義上還是兩級,但全國分為十道,中央派出觀察使巡視監(jiān)察,實際停駐地方,成為地方更高一級的長官。當今的省卻是始于元朝,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不能放心地方政府,于是在宋制路、府州、縣之上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官員統(tǒng)治地方,簡稱行省。明清承此制,而清朝更是將明代臨時的總督巡撫變?yōu)橛谰玫模胤焦俚募墑e就更多了。至此,縣官已被壓得太低。
科舉制度也是辛亥革命以來備受抨擊的,但這一制度對于兩千年來社會的發(fā)展確有巨大作用。首先,科舉制度起到了開放政權的作用,使得政權不再掌握于封建貴族和士族門第;其次,由于政權的開放,中國社會的流動性大大增強,學而優(yōu)則仕,貧苦的讀書人可以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即使是宰相的子孫,若成了紈绔子弟,其家也就漸漸敗落;再者,科舉考試雖然不可能絕對公平,且也有可能篩去真正有才之人,但它使人才選拔有了相對公平的標準,較之漢代的鄉(xiāng)舉里選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應是一大進步。但科舉制度也有其流弊。其一是造成了“萬般為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加之中國社會歷來重農抑商,于是世人都愿走讀書入仕之途,聰明才智皆用于此,一方面求官者過多,仕途充斥,另一方面工商業(yè)得不到發(fā)展,近代逐漸落后。其二是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人才??荚囯y免要定標準,如唐代之考律詩,明代之考八股文,本意是選拔真才,客觀上卻斲喪了許多人才。
每當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歷代政治時,“封建君主專制”總是第一個被引用的詞眼。我們已經習慣于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經歷過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盤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輝之處。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作者錢穆向大家說明了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也有它爭奇斗艷的一面,讓我們對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決定一切。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政治主要是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兩股力量的交鋒相錯最終是中央戰(zhàn)勝地方形成中央集權,皇權打敗了相權導致丞相被廢除。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領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難以滋養(yǎng)民主制度的土壤。我們更應該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極端的君主專制。漢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劃分了中央的權力,并且各機構之間互相牽制,就是皇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隨意發(fā)號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終究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頒發(fā)命令需要先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批,最后由尚書省執(zhí)行。就是封建專制嚴重的清代,也只能說是部族專制,仍非皇帝專制。因為皇帝個人并沒有掌握整個主權,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權力。我們也許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兩種:一種叫御殿,即在大殿內朝會議事;一種叫御門,即到奉天門,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說話。清朝故宮的午門是預備皇帝和民眾見面的陽臺。這樣的古代制度類似我們今天民主政治的蹤影。所以,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無是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現(xiàn)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宋代冗兵冗官現(xiàn)象嚴重是導致其衰敗的重要原因,明代時期也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這三級之后還有三個分司。這樣紛繁復雜的行政體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比起今天中國當今的行政部門也隱藏同樣的問題,部門之多,職責不明確,責任推諉。所以中國之將來,是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繼續(xù)徹底地進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來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的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每項制度之變有其可變的限度,在變動中導出它不變的本源。縱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每當改朝換代之后總會有新的`制度來統(tǒng)治新的時代,不斷地尋求與本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所以當我們回首歷史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時我們更明白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找到符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
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是一個個的偶然與片段組成的結合點。歷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不對的是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之前看過《興盛與繁榮》中國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后,又看了一下此門??傮w感覺是一點,歷史太復雜,往往用一句話概括時,會多少顯得有些片面。
來說說《中》,此書以中國歷史上幾個統(tǒng)一的,有代表性的王朝講起,漢、唐、宋、明、清一個朝代。
書中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像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現(xiàn)代制度的選擇,不應拋棄過去,而全學西方。中國的政治發(fā)展了那么多年,必然有其可取之處,不應一棒子打死。發(fā)展的不好的,必然會滅亡,像埃及,印度等這些古文明。而中國的文明生存下來了,必然有可取之處。
(這個觀點挺恰當,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是個憤青,希望著,少有所學,老有所養(yǎng)。每個人都能靠自己,過的好一點,沒有那么多黑暗。希望著能有些改革)很同意一句話,gdp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才是好的。當然,生活水平的某一側面可以通過gdp反應出來。在現(xiàn)在的中國,可能沒有更好的指標來衡量。只是唯gdp論要不得。
另外一個觀點是中國并不十足是一個專制國家,至少在漢代,唐代不是,皇權和相權是分開的。而清朝是。
說到漢朝,作者認為,這是吏治最好的一個時期,官員人數(shù)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官員之間的流動也可以。而經濟發(fā)展的還可以,三十稅一?;实酆驮紫啵实劬秃孟瘳F(xiàn)在的國會,宰相就相當于美國政府。宰相提方案,然后皇帝通過。中國也有像漢武帝奪權的時候,但是大部分,宰相起管理的作用。
漢朝的選舉制造是舉薦制。舉薦制也有一個不公平的地方,因為古時候有書的人并不多,帛,有錢人才有,所以也有這樣一種問題。
再到唐朝,宰相權被分割,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這個還是有相權的。吏治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shù)量增加了。再說租庸調,應該是很合理的,可是后來由于實行的問題,被放棄了,成了兩稅法。漢朝采用科舉制了,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后來也帶來了問題了,軍事割據(jù)。
到了宋朝,宋朝太羸弱了,所以,軍事上,以防守為主的府兵制,浪費很大,不敢進攻收復,而且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從別的地方看來,是太祖沒有能多活幾年,就被弟弟害死了。在行政上,地方也無權,所以造成無法強勢。這個中間也有個問題,經過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對于道德禮術已經崩壞了,如何保證統(tǒng)治,似乎也就這樣是最合理的了。
到了明朝,太祖取消了宰相,所以就有很多問題了。成了皇帝專制。雖然后來有個內閣大學士一職,可是大學士一職是官位很低的。雖然太祖還說過,太監(jiān)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太監(jiān)干政是最厲害的?;实鄄辉敢馀t了,讓太監(jiān)代勞,太監(jiān)成了“真皇帝”。太祖還實習了,“吾養(yǎng)兵千萬,不費民間一糧”,開始是好的,可是這個制度經過那么多年,也有變壞的時候,200多年過去了,竟沒有敵過清兵。
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對于八股文,作者是這樣理解的,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到了清朝,對于清朝,作者是貶低的,中間用的我們之稱是:“中國人”,當然我覺得用“漢人”更確切一點,可見錢先生對于清朝是痛恨之極了。前朝治國都還是制度,而清人治清則用的是法術。法術的大概意思是暗的,暗的意思就是皇帝直接指揮群臣,通過詣的形式,可是對于外人是保密的,所以一個部門中皇帝單獨發(fā)號司令,都可以跟皇帝交流,所以你不知道你的同事跟皇帝說什么了,一個部門都在猜忌中,什么事也做不了。清人的統(tǒng)治以滿貴族為基礎,故清人設置官職,一漢就有一滿,并且,漢人是低一等的。同時,把東三省設為禁地,清朝同蒙古,西藏等結盟,蒙古人還可以被封為親王,而漢人是不可能的。真正漢人當官的地方就是本部十八省,像蒙古,西藏,東三省都不可以有漢人開墾。而除了元和清,其他朝代士人為官,沒有像這種統(tǒng)治集團的存在。像李氏集團,像劉氏集團等等,這些聯(lián)系的存在是很薄弱的。
最后還論證了,中國為什么只能選擇革命而不是改革。因為清朝背后是整個滿族,如果要讓皇帝放權,這些滿貴族是一定不會同意的。
看了之后,對于作者對于朝代的論述,有些還是挺贊同的,可是,歷史真的太復雜,有些地方還是有失偏頗。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三
前段時間,我們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模塊,幾位老師的精彩報告和實踐教學,讓我對“民主政治”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充滿興趣、充滿熱情地讀起了史書,特別是渴望重回中國歷朝歷代尋求政治體制的發(fā)展和變化。于是,我讀起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就我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梢哉f,該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首先談談對漢朝的認識。可以說,漢朝是吏治相對較好的一個朝代,官員總體人數(shù)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流動屬于正常行為,沒有高低之分。漢朝的經濟發(fā)展也還可以,“三十稅一”,總的來說老百姓的稅收是相對低的?;实酆驮紫喾止ひ卜浅C鞔_,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實權。漢朝的選舉是舉薦制,理念是很好的,不過舉薦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條件讀書,窮人失去讀書和當官的機會。
再談談唐朝,唐朝和漢朝時我國歷史中最為鼎盛的時代??纯刺瞥恼误w制,相權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呢,相權還是有的,只是相互牽制罷了。地方管理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shù)量增加了。再說選舉,漢朝是采用科舉制的,這個制度對于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后來也還是出了問題了,形成了軍事割據(jù)。
書中談的的第三個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國,但政治體制太弱了,特別是軍事上,以防守為主,不敢進攻,節(jié)節(jié)敗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領宰相被進一步削掉了軍權和財權。而錢先生在表現(xiàn)士族政府對于皇權的退讓時,以宋初宰相讓座的緣由出發(fā)對于歷史演變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于時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說有變動,卻不能說有建立。宋之于唐,似東漢之于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無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這個對于太祖本身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但給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禍根。取消宰相意味著皇帝專制,對于打江山取得政權的太祖來說,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實際上是很多困難的。雖然后來也新設了內閣大學士,但此職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還出現(xiàn)了太監(jiān)干政,皇帝的事情讓太監(jiān)代勞,太監(jiān)成了“真皇帝”,長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錢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最后,是關于清朝,對于清朝,我和作者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果說前朝治國理政都還是制度的話,那么清人治國只能說是玩弄法術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錢先生眼里就是一個部族統(tǒng)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權達到了最高峰——設立了軍機處。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背后是整個滿族,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發(fā)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絕對支持,那是很難的,甚至有一部分勢力是反對的。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貴在語言精辟、觀點鮮明,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總結也很精彩,它基于對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歷時性分析,得出對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現(xiàn)狀及未來政治發(fā)展態(tài)勢的預判,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在我看來,我國文化的得失能夠被錢先生簡潔明了,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確實佩服。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四
如果有時間,一口氣看上兩遍三遍多好啊?,F(xiàn)今時代雖然書籍泛濫,然而大浪淘沙,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果然是經得起推敲細閱,很難有書在看第一遍中段時候就想著什么時候要看多一次,其內容博大,深入淺出又梳理得透徹清晰。
書中講到中國史里五個最重要的朝代:漢唐宋明清的政府組織、經濟制度、選舉制度、考試制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覽中國歷史之全進程。
錢穆講歷史總結如下幾點精髓:
1.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干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絕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間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創(chuàng)立,必有其淵源,不是憑空忽然而來,其消失也并非無端而是漸漸變質的后果。即是制度雖成文卻也跟隨人事而有變動。
4.某一制度的創(chuàng)立在其當時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內在用意,不為后人所了解,時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判斷一制度在其時代的實際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絕不會有利而無弊,也絕不會有弊而無利,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歷史意見。
6.不僅要重視制度的時代性,還要重視其地域性。
7.歷史的特殊性必牽連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個項目,若不深切認識某一國家某一民族全部歷史之文化意義,很難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項來討論其意義和效用。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五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于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于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范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jù)各地不同情況來統(tǒng)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jù)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濟發(fā)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fā)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鑒。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濟還不太發(fā)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著是關于政治與現(xiàn)實的關系。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范圍里。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fā)展以及人事都有關系,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xiàn)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為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么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xiàn)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為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為目前的發(fā)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么“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于現(xiàn)在以及以后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眾那去,充分發(fā)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xiàn)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六
今天拜讀完錢穆大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掩卷沉思,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書更正了我的歷史觀,我原以為民國以前的朝代都是封建社會,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秦漢以前夏商周戰(zhàn)國春秋時代的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包括秦漢以來的完成統(tǒng)一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政權。
以前我以為中央集權就是皇帝說了算,屬于專制獨裁,其實這觀點也是錯誤的。錢穆大師分析了秦漢宋明清五代,我個人認為是相權和皇權相互博弈制衡,共同組成中央集權政治,天下不是只有皇帝一個在管理。歷史上,往往是皇權去侵害相權,造成相權和皇權失衡,給未來留下了隱患。
學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的辯證看待。教育我看待歷史某個事件或人事,不能只以時代意見去評價思考,要考慮歷史意見,應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歷史的局限性”。
歷朝歷代每一項制度的制訂,制訂人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沒有惡意,但隨著時間流逝,人事就會慢慢把一個原本好制度,變成一個壞制度。所以政策制訂要隨時代發(fā)展,不斷修正發(fā)展,如果死守老制度,早晚老制度會阻礙社會發(fā)展,最終不可收拾,造成難以挽回的結局,只好推倒重來,好像掉進了循環(huán),怎么都掙脫不了。
國家的財富,一定要藏富于民,或者說藏富與地方政府。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話,那地方政府就會慢慢失去發(fā)展繁榮的動力。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七
每個朝代詳述框架如下:
政府:
1、權職——皇室及官員組織架構;
2、保政——兵役制;
3、養(yǎng)政——田賦稅;
4、興政——科舉制;
不僅歷朝代政府是以此框架進行權力鞏固,共產黨也同樣不例外。
中國5千年歷史斷不可以“專制黑暗”四字一筆形容,正如之前所悟任何一個事物的興起,必定與當下的“社會網絡”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
唐朝:在漢的基礎之上,對宰相權力進行了分割、地方政府放權以及商業(yè)不收稅,旨在不讓民間有窮人,所以華夏大地一片欣欣向榮;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西方社會健全的福利制度;不讓民眾過窮,卻不限制民眾過富。
清朝:專權的極致表現(xiàn),所有手段只為鞏固“滿清”部族的統(tǒng)治所立,根本無制度可言;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八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說題目是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并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于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xiàn)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閱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F(xiàn)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說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征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并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guī)范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著過去發(fā)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后本書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并不旨在書中非要說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了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tǒng),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系錯綜復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炊吮确?,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系時,錢穆先生用了現(xiàn)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系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于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于大學的管理。從而說明唐代政治中監(jiān)察史的權利高于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于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于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于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lián)系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xù)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fā)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說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xiàn)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chuàng)立的。譬如我們現(xiàn)代人一說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xiàn)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xiàn)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戶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并且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幾千萬個農村,散布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xiàn)代人也不能用現(xiàn)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并不是說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說相對于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xiàn)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盡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后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著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zhàn),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zhàn)。因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xiàn)了“養(yǎng)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yǎng)兵”的奇怪的現(xiàn)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比較廣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錢穆先生說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并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經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shù)。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于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lián)系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著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后來出現(xiàn)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著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fā)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里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淀而來。
最后來說說,我在讀本書的最后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后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說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fā),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說“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錢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tǒng)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qū)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在現(xiàn)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于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鑒。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九
這是一本小書,很短,比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還要短小精干許多。里面的語句有時乍一看似信手拈來,但繼續(xù)看下去便知須是學力深厚才能如此舉重若輕。拋開了復雜的人事,專注于制度上的變更,這本書在這個角度上讓人對以前的歷史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傳統(tǒng)的歷史書更多是如史記一般記錄事件,制度的設置都是隱藏在紛繁的人事之后的。在這本書里,將政治制度單拎出來講,對非治史的讀者而言,是的確方便許多。
錢穆寫這本書時,恰是中華文明的低潮期,對于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許多人都生出了懷疑之心,而傾心于英美。當時不乏傾向于對歷史絕對否定的人,所以在該書中,錢穆反反復復地提到了一個意思,評價古代的政治體制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絕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來一棍子打死。既然當時的政治體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符合當時的國家狀況的。如此從這本書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對自己的國家歷史有更好的理解,而遠不是一句封建專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這本書,有兩點感受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會失去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和現(xiàn)實狀況脫節(jié)。這使得在朝代的后來,都無法通過自我調節(jié)來解決新的問題,由此只能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方能讓國家機器在廢墟中重新開始。除開宋朝這種先天國防弱勢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稅賦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問題,埋下了動蕩的隱患,然后在戰(zhàn)火中覆滅。讀完后感覺這種僵化似乎無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謂中興亦或變法,也多是以失敗告終,更多的還是無濟于事,只能迎來最后的改朝換代。
ispower”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釋為權力。權力是希望繼承的,是希望能夠可控地傳承的,或是積極地擴張,但這種個人的愿望和國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縫產生的破壞力,又會是改朝換代時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處理好官僚集團,文人集團和國家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關系,又是歷代的變革核心之一。但最終走到清朝時,這種改變也走到盡頭,畢竟?jié)M清是外來政權,對于政治體制的設計,考量更多的還是如何穩(wěn)定自身的異族統(tǒng)治,此處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漢人政權所有的。而對官僚系統(tǒng)與文人集團的關系進行平衡,幾乎每個朝代都在進行著這種動作,由此看來,或許49年后的種種動蕩也有這一意味。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
大體看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著關鍵的幾處轉折。
秦以前的中國,基本上為封建諸侯統(tǒng)治,沒有形成體系。
秦漢才開始施行統(tǒng)一政府管理,中央設政府,地方設郡縣。
皇帝世襲擔任,政府里的官職則或推薦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襲擔任。
中國有著讀書人治天下的悠久歷史。
皇帝身邊,來來去去的有門第貴族、軍事集團、宦官團體,但一直有著讀書人的身影。
后來,朝代更迭,皇帝無數(shù)次易主,但政府這一形式已經確立,后續(xù)大多是在此基礎上的更變。
漢代為宰相治理全國;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則廢除宰相由皇帝全權負責。
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漢代宰相治理全國權利相對統(tǒng)一,有利于集中統(tǒng)治。宰相就有可能篡奪年幼皇帝的權利,形成外戚奪權,發(fā)展家族勢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權利分給部門,決策時進行民主討論,另一方面權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諉扯皮,不利于政務執(zhí)行。
明代廢除宰相由皇帝負責,權利也相對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幾十年沒有上過朝,在內閣辦理事務,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絕,給了太監(jiān)可乘之機。
上面說的還只是各個朝代的政府組織,書中還講述了各個朝代選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對人民進行戶籍管理及稅收的方式、兵役及軍隊的運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這本書,讓我對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適應了當時歷史發(fā)展時期所產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們不能僅僅用現(xiàn)在的標準去完全推翻當時的制度,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中吸取好的經驗,防范有可能產生的弊端。
這本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昨晚睡不著就把《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剩下的幾十頁看完了,看完之后,正如沒看之前某人說的,會改變自己以往對歷史的看法。
這樣一本書,看之前,本以為是一本如歷史課本一樣的書,沒想到作者寫的并不是那樣晦澀難讀。錢穆先生用很親和的語言,以和讀者對話般的方式,由淺入深,向讀者展示了漢、唐、宋、明、清歷代的政治得失。
這讓我想起了高中時代的歷史課本,我們是安徽課程改革第一年,歷史課本也與以前的編排大有不同。據(jù)說以前的課本是按照編年,記敘各個時代的革命、歷史事件等等,而我們那一年卻已經按照政治、經濟、文化、國外選修等方式來學習歷史。其中政治部分則是按照年份,敘述君權相權和中央地方關系的演進來演繹歷史。
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不由得聯(lián)系到了我的高中歷史學習的時光。當然內容肯定是有很大不同的。錢先生的`書除了從君權相權和中央地方的關系方面闡述,還從經濟、賦稅、考試選拔等等方面來述說當時的政治制度。()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并不都是專制的,前幾朝代皇帝并不是一人專制,科舉制度也是一種政權對外開放的方式。所有的制度在剛剛建立的時候也并不是腐朽落后的,也只是歷經幾百年后,由于各個時段具體時間情勢的變化,制度變得不再好了。
從我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變動也可以看出今人對待歷史的一些變化。也許只是時間問題,歷史終歸是歷史,后人自有評說。我們還是要努力讓自己的濁流中自清,追求自由。
歷史教人不武斷。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二
正如我不知哪里看到的某人所論,錢老的敘述里頭,讀得到對舊的中國政治制度滿心的憐惜。結合這本書寫作的環(huán)境看來,也從錢老在書中的總論里讀出,著史之人能力避盲目批判之風,從受到萬人踐踏的“封建腐朽”之中撿起對傳統(tǒng)政治的尊敬,乃是真學者。我以為這也是錢老寫書講演用意所在。
但此書由此也有個弊端,就是在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憐愛之下,則有些結論的得出還真是有待商榷。如果我后面有了更深的閱讀,那么錢老的這種偏袒則更加清晰明了了。尤其是講清朝制度那一篇,開篇一段話就把清朝制度貶到了街邊棄蓆不值一提的程度。大概,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曾身處的時代,因為見慣了它的制度暗面,所以還真叫人生不出半點同情。恨不得親自將它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才可解心頭之恨吧。
不過總而言之,這本書算是中國古代史啟蒙最佳普及讀物之一了。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三
“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似乎干燥乏味、無可講?!边@是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說到的。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用什么樣的制度,不用什么樣的制度。一定有其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背景。一項制度不會憑空出現(xiàn)、也不會憑空消失。同時,歷史在不斷前進,人事在不斷的變化,制度也應該不斷的變化以適應人事。人事,就錢穆先生此書來說,有深刻的含義,指的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現(xiàn)實。制度則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歷朝歷代,兩者都有著積極且雙向的互動,由此又影響著中國歷史的演進。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全書寥寥九萬八千字,錢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國歷史上五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從政府組織結構,考試選舉制度,經濟賦稅,兵役制度等幾個方面來比較優(yōu)劣、來陳述歷代得失。我認為,組工干部讀書的面要廣博一些,要通過讀書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觀、大局觀,提高文化素養(yǎng)。這本書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論述,對廣大組工干部來說,既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通俗讀本,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發(fā)展的好書。我們要做好組織工作,有必要深入細致地研究行政權力的架構和運作模式,洞悉規(guī)章和人事的分離與配合。
從這漢、唐、明等五個五個朝代,三個大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個重要國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各個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人事可以使制度適應時勢,使之趨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實際操作過程里也有可能阻礙其理想效果的發(fā)揮,從而導致制度失之應有作用。人事從來都是有雙面效應的,所以從歷代政治得失當中得出的經驗也應該借鑒到當今的國家制度建設當中,實現(xiàn)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積極互動,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兩者的作用。
錢穆先生寫道:“今天我們卻把歷史切斷,一概想模仿外國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與現(xiàn)實不配合,卻想推翻現(xiàn)實來遷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實革命的本質,應該是推翻制度來遷就現(xiàn)實的,絕非是推翻現(xiàn)實來遷就制度的?!边@本書可以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法律制度的必然性。錢穆先生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v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BR> 錢穆先生給我們留下看待歷史的角度是筆寶貴的財富。沒有完美的制度,亦沒有完美的人事。封建不是黑暗的過去,他也曾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西方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更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應重視其地域性,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qū),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國家與另一地區(qū),則未必盡然。不論是政治制度還是法律制度,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不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模式,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才是正途。因此我們說,對于歷史的功績切不可一筆抹殺。放到當今社會來看,對于一個正在飛速發(fā)展中的中國,在面臨許多社會以及民生問題的時候,多數(shù)人都傾向去狠批制度,痛陳弊病,可他們卻常常忽視了制度能帶來的好處,或者去想這個制度存在長久的意義和產生的原因。
回顧歷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不論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還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說明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道路都是不行的。而最終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取得勝利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這讓我想起一段歷史,就是黃炎培與毛澤東暢談“歷史周期率”。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問毛澤東同志,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毛澤東同志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蔽覈涍^30多年的發(fā)展,改革步入深水區(qū),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以非凡的政治勇氣與智慧推進改革,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6個專項小組改革部署全面展開。5年多來,1500多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節(jié)奏推進之快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政治變化,也許會有阻礙和波折,但最后肯定會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閱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辯證看待歷代的政治體制,也知道了歷代的變化更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值得警惕,值得思考,作為一名組工干部要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明白世事興衰的因緣,思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考察政治和文化積淀,把握制度變遷的脈動,唯有如此我們在組織工作中才能更加理性、客觀,更加公正、平和。
品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范文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作者為著名的國民大師錢穆,錢老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出了提要鉤玄的概觀和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現(xiàn)代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今天我就以其中的考試制度談點體悟。
中國古代考試制度,為選撥政治人才而誕生。雖然今日之高考,早已判若云泥,但人們兩千年來的流品思想根深蒂固,依舊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認知,究其原因,不可不追溯到歷代考試制度。今讀錢穆先生《中國歷史政治得失》,敘述古代制度精辟有力,對于中國古代制度,很多人印象里多是封建專制。卻不知道,中國古代人才選撥制度的公平、開放、民主程度,一直領先西方至近代。秦漢時期開始,貴族權力世襲逐漸打破,普通官員的子女已不能繼承權力。漢武帝后,漢代形成“察舉制”,以孝廉加考試的標準選撥人才。從此,中國政治面向全國開放,此時的政府不再是貴族政府,也不是軍人政府,更不是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士人政府。漢代用分封制削弱貴族,同時規(guī)定“當官不能經商,經商不能做官”;唐代規(guī)定商人和工人不得參加考試;宋代的“重文抑武”,更是大張旗鼓。綜上,雖然執(zhí)行各有偏差,但歷代都盡全力去營造一個“讀書人”的政府。西方社會政治對政黨貴族開放,而中國對全社會讀書人開放。中國的讀書人是來自各階層,往往不能形成統(tǒng)治集團,難怪有這樣說法:西方有階級,無流品;中國無階級,有流品。中國考試制度,本意在于開放政權,選撥政府各部門真才。而到清代,通過考試,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嘗到甜頭,不致絕望造反,考試制度變?yōu)榱遂柟虧M洲政權的小手段。至此,中國的古代考試制度,正式壽終正寢。
我們觀歷史,中國往往人治多于法制,好制度往往因人而變。這是中國人的靈活變通,也算是舊俗陋習了。我們觀歷史,一旦發(fā)生變革事件,讀書人為了保住已得勢力,往往倒向貴族一邊。這或許可以解釋,歷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吧。綜上,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創(chuàng)造性把政權開放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讀書人手里。讀史反思,在當代,如何把知識分子的力量合理分配到各個階層,避免讀書人為“貴族”服務,或許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品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心得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拔幕闭?,《易·賁卦》的象辭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蔽覀兊摹拔幕币辉~從源頭上就有著“以文教化”之意。當下中國人對漢唐時期引以為傲,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文化能夠感召、吸引和教化周邊的民族。雖至現(xiàn)代,文化的含義發(fā)生了改變,但文化一詞仍包含著這種教化、培育、改造的基因,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也能夠感召、凝聚和引導整個中華民族。
然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在近現(xiàn)代的一段時間里出現(xiàn)了很多懷疑和否定的聲音,這是源于我們近代的落后挨打的歷史,使得我們對于我們的科學技術、政治體系乃至更深層次的文化體系產生了深重的懷疑。到了當代,在世界浪潮的沖擊下,當前社會甚至出現(xiàn)了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的思想,這對整個民族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論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曾寫到:“因對滿清政權之不滿意,而影響到對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也一起不滿意。因對于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不滿意,而影響到對全部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不滿意。但若全部傳統(tǒng)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對其國家以往傳統(tǒng)之一種共尊共信之心也沒有了……政治權之穩(wěn)固,一定要依賴于一種為社會大眾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權’?!狈穸ㄗ陨砦幕?,奉行拿來主義,并不是像修枝剪葉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會產生動搖根系動搖全局之重大影響的錯誤行為。究其原因,某些人正是缺失了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告誡我們的“文化自信”。對于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發(fā)展前途缺乏信心,進而否定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即便他們仍然是黃皮膚黑眼睛的面孔,其內心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果我們都缺乏這種信心,這個民族也就名存而實亡。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精辟論述實際上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正確的認識、對待、和利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我們要直面歷史和傳統(tǒng),不回避,不丟棄,這就要求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不能是葉公好龍,而是要主動自覺地去認真學習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于去粗存精,在學習和了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發(fā)展和需要,平衡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有了才華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同理,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修好了“內功”,重塑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夠更好地面對來自世界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向世界彰顯我們的風采,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四
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錢穆先生討論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權分配、政治組織,從選舉、經濟、軍事等角度詳細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他在文中反復強調,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評判的關鍵依據(jù)在于制度實施時的真實反饋。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員,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中客觀發(fā)生過和存在的,不能僅憑現(xiàn)代理論或熟知的價值觀做出主觀推測。
制度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代表性。每項制度的背后都有其理論思想和歷史原因,如果只就事論事,抽象地討論某一時期的制度,既不合理也不嚴謹。錢穆先生認為,政治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機構,決不會隨隨便便無端產生出某一制度。一項制度從制定到執(zhí)行,涉及的社會因素繁多復雜,帶來的社會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設身處地,剝繭抽絲,充分考量。
制度是動態(tài)的。制度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現(xiàn)實情況,如果情況有變,制度也將相應調整。因此,制度評判也應是動態(tài)的,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此外,成熟理性地分析制度需要明白,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不好,因為“若一項制度一直好,則會使政治窒息,不需后代人來奮斗努力;惟有制度出錯,才能讓人保持警醒,始終保有改進努力的心態(tài)”(35);更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態(tài)度,制度不斷被修改、被推翻,但制度背后的核心觀念需要被發(fā)現(xiàn)、被提煉,“所貴的是要在變動中尋出它不變的本源,這便是所謂歷史傳統(tǒng)。傳統(tǒng)愈久,應該此大本大原之可靠性愈大”(56)。
中國傳統(tǒng)社會鼓勵書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造成了讀書人競求上政治舞臺去做官,所以錢穆先生“診斷”中國傳統(tǒng)政治有臃腫病。這一現(xiàn)象的優(yōu)點是,官員可以在政治表現(xiàn)中試煉自己的理論和思想,與實際得以結合。弊端則更加明顯,大量知識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文官的社會地方不斷上升并愈加牢固,很難再有其他政治力量可以與文官相庭抗理。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提到,“也許是有鑒于唐朝藩鎮(zhèn)的跋扈,明朝從洪武開始,就具有重文輕武的趨向…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組織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礎則是兩千年來的孔孟之道…這種制度既經固定,將領們即使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影響,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196)?!耙黄实拇髩K文章”值得被稱頌、被學習,但當是否能寫出精彩文章成為衡量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主要標準時,社會價值觀已經偏離失衡。受篇幅限制,錢穆先生不能在書中輔以更多史料,但結合相關書籍文章,可以看出,受文人當?shù)赖挠绊?,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務虛的社會。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水利工程,不同朝代都出現(xiàn)過“不是專業(yè)人不干專業(yè)事”的紙上談兵事件。一方面,有志有才之人擁擠在從政做官之道,另一方面,工商等社會其他行業(yè)鮮有人問津,再加上繁密的法令制度,重重束縛,中國傳統(tǒng)政治、傳統(tǒng)社會難以革新、沒有起色也就不足為奇了。
制度面向社會大眾,應當是無私的。當然沒有絕對的平等,但公私之間可以權衡。錢穆先生認為,有私心、謀私利的只能稱為法術,而不是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恰恰有許多私心,所以他在本書中作了嚴厲批判,言辭雖然激烈,但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抑制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孔飛力的《叫魂》。也許在錢穆先生看來,那場驚動全國的“妖術”恐慌正是清代法術的直接印證。
制度是在宏觀層面制定的,但卻影響著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清代中葉以后,丁冊不再需要,于是一個國民,如果沒有田地,不參加科舉考試,不違反亂紀,可能永遠與國家不發(fā)生絲毫直接關系。也許在富足的和平社會,不少個人甚至會拒絕主動與國家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但是,如果個體的信息無法傳遞匯總至政府,那么執(zhí)政者很難對宏觀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也更難顧及到那些弱勢人群。
錢穆先生提到立國關鍵在于向心凝結,全國人民要有共尊共信心,頗有感觸。想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是幫助、促進國民建立共尊共信心,雖然可以高度總結成標語、口號,但是只有滲透在制度中、落實在行動上,才有可能實現(xiàn),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浮于表面。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但社會過于平鋪,所以缺乏組織力量。確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區(qū)建設還停留在政策執(zhí)行階段,民眾自主自發(fā)的意識和力量都比較缺乏。然而,共尊共信心恰恰是自下而上積累而成的。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一
第一點,在簡單的文字中,雖然政權、專制紛繁復雜,但讀來確是那么簡單,讓人能一口氣消化下去,對中國的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第二點,從流水的篇章中,對古代經典文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新的理解。比如說一個人,我們知道其人其事,知道他的所作所為,但是我們只有把其人其事的所作所為放在歷史的大環(huán)境里面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一顆種子長出漂亮的花,土壤是很重要的。這本書就是大環(huán)境,就是土壤。
建議你來讀讀這本書,你會略有所得,略有所思……。
作者:上海楊思醫(yī)院黨總支張亞州。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二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1000字,以古鑒今,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歡迎閱讀!
錢穆先生的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在他一九五二年五次演講講稿的基礎上校正潤飾而成,擇漢、唐、宋、明、清五代從中央與地方政權組織、官吏選拔、稅收以及防衛(wèi)制度等幾方面進行了分析評價。此書雖不是錢先生一直想寫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卻足以達到序中所舉的目的,即檢討中國傳統(tǒng)政治,廓清對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誤解;同時梳理出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流變及其背景,以供建立現(xiàn)實制度參考。
正如序中所言,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傳,把秦以后政治傳統(tǒng)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而我們所受教育,也大體給我如此印象。然而通讀本書,才覺并不盡然。自漢代以來,并不能將歷朝稱為皇帝的“家天下”,因總體而言皇帝和政府在財政、職權方面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如漢制,九卿中的大司農管全國田賦收入,支銷國家公費,而少府管理工商業(yè)的稅收,充當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農的錢。再如唐制,政府的最高命令實際由三省中的中書省擬撰,皇帝只限于畫敕而止;詔書隨后行至門下省,若門下省反對此項詔書,可將原詔批注送還;門下省復審手續(xù)完成后,即送尚書省執(zhí)行。只是到了明代,明太祖廢去中書省,只留下中書舍人管理和抄寫文書,政府權力被大大削弱。及至清代,雍正設軍機處,此后政府重要政令皆由皇帝與軍機大臣在軍機處密議。此其一。其二,皇帝的言行是收到監(jiān)督的。如漢制,三公中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監(jiān)察范圍包括皇帝。再如唐代有諫官,屬門下省,專向皇帝諫諍過失。
中國從中央到地方最低一級政府中間有很多級,以人心而論,自然是人往高處走,其結果必然是最優(yōu)秀的人才集中到中央和高層,而基層則難以吸引到必要的人才。這一局面實在是歷朝歷代逐步演化而成的,早在漢代時,地方政府只分郡、縣兩級,全國一百多個郡,一個郡管轄十個到二十個縣,郡太守的階位俸祿和中央的九卿相似,因而縣官的地位并不卑微。然而到了唐代,地方政府名義上還是兩級,但全國分為十道,中央派出觀察使巡視監(jiān)察,實際停駐地方,成為地方更高一級的長官。當今的省卻是始于元朝,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不能放心地方政府,于是在宋制路、府州、縣之上設行中書省,由中央官員統(tǒng)治地方,簡稱行省。明清承此制,而清朝更是將明代臨時的總督巡撫變?yōu)橛谰玫模胤焦俚募墑e就更多了。至此,縣官已被壓得太低。
科舉制度也是辛亥革命以來備受抨擊的,但這一制度對于兩千年來社會的發(fā)展確有巨大作用。首先,科舉制度起到了開放政權的作用,使得政權不再掌握于封建貴族和士族門第;其次,由于政權的開放,中國社會的流動性大大增強,學而優(yōu)則仕,貧苦的讀書人可以一朝成名天下知,而即使是宰相的子孫,若成了紈绔子弟,其家也就漸漸敗落;再者,科舉考試雖然不可能絕對公平,且也有可能篩去真正有才之人,但它使人才選拔有了相對公平的標準,較之漢代的鄉(xiāng)舉里選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應是一大進步。但科舉制度也有其流弊。其一是造成了“萬般為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加之中國社會歷來重農抑商,于是世人都愿走讀書入仕之途,聰明才智皆用于此,一方面求官者過多,仕途充斥,另一方面工商業(yè)得不到發(fā)展,近代逐漸落后。其二是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人才??荚囯y免要定標準,如唐代之考律詩,明代之考八股文,本意是選拔真才,客觀上卻斲喪了許多人才。
每當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中國歷代政治時,“封建君主專制”總是第一個被引用的詞眼。我們已經習慣于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尤其在近代經歷過黑暗的侵略史后,更全盤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光輝之處。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作者錢穆向大家說明了幾千年的中國政治史也有它爭奇斗艷的一面,讓我們對古代政治有了另外的感悟。
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專制,它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決定一切。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政治主要是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之爭,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兩股力量的交鋒相錯最終是中央戰(zhàn)勝地方形成中央集權,皇權打敗了相權導致丞相被廢除。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領土之大,人口之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難以滋養(yǎng)民主制度的土壤。我們更應該了解古代政治并非真是極端的君主專制。漢代的中央政府里面三公九卿,唐代的三省分制劃分了中央的權力,并且各機構之間互相牽制,就是皇上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隨意發(fā)號施令,如果他真要一意孤行,那么終究是要被歷史淘汰的。唐代皇上頒發(fā)命令需要先由中書省制定,門下省審批,最后由尚書省執(zhí)行。就是封建專制嚴重的清代,也只能說是部族專制,仍非皇帝專制。因為皇帝個人并沒有掌握整個主權,皇帝只是代替了宰相的一部分權力。我們也許不曾知道明制常朝有兩種:一種叫御殿,即在大殿內朝會議事;一種叫御門,即到奉天門,讓老百姓也可以見面說話。清朝故宮的午門是預備皇帝和民眾見面的陽臺。這樣的古代制度類似我們今天民主政治的蹤影。所以,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把它批得一無是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冗官現(xiàn)象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宋代冗兵冗官現(xiàn)象嚴重是導致其衰敗的重要原因,明代時期也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明制地方行政制度最低一級是縣,縣上面是府和州,又往上是省,即承宣布政使司,這三級之后還有三個分司。這樣紛繁復雜的行政體系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對比起今天中國當今的行政部門也隱藏同樣的問題,部門之多,職責不明確,責任推諉。所以中國之將來,是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繼續(xù)徹底地進行政治改革,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來努力改善,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勇往直前。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的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每項制度之變有其可變的限度,在變動中導出它不變的本源。縱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每當改朝換代之后總會有新的`制度來統(tǒng)治新的時代,不斷地尋求與本時代相適應的制度。所以當我們回首歷史時,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同時我們更明白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找到符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
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是一個個的偶然與片段組成的結合點。歷史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不對的是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
之前看過《興盛與繁榮》中國社會的超穩(wěn)定結構后,又看了一下此門??傮w感覺是一點,歷史太復雜,往往用一句話概括時,會多少顯得有些片面。
來說說《中》,此書以中國歷史上幾個統(tǒng)一的,有代表性的王朝講起,漢、唐、宋、明、清一個朝代。
書中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像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現(xiàn)代制度的選擇,不應拋棄過去,而全學西方。中國的政治發(fā)展了那么多年,必然有其可取之處,不應一棒子打死。發(fā)展的不好的,必然會滅亡,像埃及,印度等這些古文明。而中國的文明生存下來了,必然有可取之處。
(這個觀點挺恰當,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是個憤青,希望著,少有所學,老有所養(yǎng)。每個人都能靠自己,過的好一點,沒有那么多黑暗。希望著能有些改革)很同意一句話,gdp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才是好的。當然,生活水平的某一側面可以通過gdp反應出來。在現(xiàn)在的中國,可能沒有更好的指標來衡量。只是唯gdp論要不得。
另外一個觀點是中國并不十足是一個專制國家,至少在漢代,唐代不是,皇權和相權是分開的。而清朝是。
說到漢朝,作者認為,這是吏治最好的一個時期,官員人數(shù)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官員之間的流動也可以。而經濟發(fā)展的還可以,三十稅一?;实酆驮紫啵实劬秃孟瘳F(xiàn)在的國會,宰相就相當于美國政府。宰相提方案,然后皇帝通過。中國也有像漢武帝奪權的時候,但是大部分,宰相起管理的作用。
漢朝的選舉制造是舉薦制。舉薦制也有一個不公平的地方,因為古時候有書的人并不多,帛,有錢人才有,所以也有這樣一種問題。
再到唐朝,宰相權被分割,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這個還是有相權的。吏治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shù)量增加了。再說租庸調,應該是很合理的,可是后來由于實行的問題,被放棄了,成了兩稅法。漢朝采用科舉制了,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后來也帶來了問題了,軍事割據(jù)。
到了宋朝,宋朝太羸弱了,所以,軍事上,以防守為主的府兵制,浪費很大,不敢進攻收復,而且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從別的地方看來,是太祖沒有能多活幾年,就被弟弟害死了。在行政上,地方也無權,所以造成無法強勢。這個中間也有個問題,經過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對于道德禮術已經崩壞了,如何保證統(tǒng)治,似乎也就這樣是最合理的了。
到了明朝,太祖取消了宰相,所以就有很多問題了。成了皇帝專制。雖然后來有個內閣大學士一職,可是大學士一職是官位很低的。雖然太祖還說過,太監(jiān)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太監(jiān)干政是最厲害的?;实鄄辉敢馀t了,讓太監(jiān)代勞,太監(jiān)成了“真皇帝”。太祖還實習了,“吾養(yǎng)兵千萬,不費民間一糧”,開始是好的,可是這個制度經過那么多年,也有變壞的時候,200多年過去了,竟沒有敵過清兵。
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對于八股文,作者是這樣理解的,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到了清朝,對于清朝,作者是貶低的,中間用的我們之稱是:“中國人”,當然我覺得用“漢人”更確切一點,可見錢先生對于清朝是痛恨之極了。前朝治國都還是制度,而清人治清則用的是法術。法術的大概意思是暗的,暗的意思就是皇帝直接指揮群臣,通過詣的形式,可是對于外人是保密的,所以一個部門中皇帝單獨發(fā)號司令,都可以跟皇帝交流,所以你不知道你的同事跟皇帝說什么了,一個部門都在猜忌中,什么事也做不了。清人的統(tǒng)治以滿貴族為基礎,故清人設置官職,一漢就有一滿,并且,漢人是低一等的。同時,把東三省設為禁地,清朝同蒙古,西藏等結盟,蒙古人還可以被封為親王,而漢人是不可能的。真正漢人當官的地方就是本部十八省,像蒙古,西藏,東三省都不可以有漢人開墾。而除了元和清,其他朝代士人為官,沒有像這種統(tǒng)治集團的存在。像李氏集團,像劉氏集團等等,這些聯(lián)系的存在是很薄弱的。
最后還論證了,中國為什么只能選擇革命而不是改革。因為清朝背后是整個滿族,如果要讓皇帝放權,這些滿貴族是一定不會同意的。
看了之后,對于作者對于朝代的論述,有些還是挺贊同的,可是,歷史真的太復雜,有些地方還是有失偏頗。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三
前段時間,我們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模塊,幾位老師的精彩報告和實踐教學,讓我對“民主政治”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充滿興趣、充滿熱情地讀起了史書,特別是渴望重回中國歷朝歷代尋求政治體制的發(fā)展和變化。于是,我讀起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就我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梢哉f,該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首先談談對漢朝的認識。可以說,漢朝是吏治相對較好的一個朝代,官員總體人數(shù)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流動屬于正常行為,沒有高低之分。漢朝的經濟發(fā)展也還可以,“三十稅一”,總的來說老百姓的稅收是相對低的?;实酆驮紫喾止ひ卜浅C鞔_,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實權。漢朝的選舉是舉薦制,理念是很好的,不過舉薦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條件讀書,窮人失去讀書和當官的機會。
再談談唐朝,唐朝和漢朝時我國歷史中最為鼎盛的時代??纯刺瞥恼误w制,相權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呢,相權還是有的,只是相互牽制罷了。地方管理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shù)量增加了。再說選舉,漢朝是采用科舉制的,這個制度對于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后來也還是出了問題了,形成了軍事割據(jù)。
書中談的的第三個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國,但政治體制太弱了,特別是軍事上,以防守為主,不敢進攻,節(jié)節(jié)敗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領宰相被進一步削掉了軍權和財權。而錢先生在表現(xiàn)士族政府對于皇權的退讓時,以宋初宰相讓座的緣由出發(fā)對于歷史演變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于時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說有變動,卻不能說有建立。宋之于唐,似東漢之于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無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這個對于太祖本身來說是沒什么問題的,但給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禍根。取消宰相意味著皇帝專制,對于打江山取得政權的太祖來說,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實際上是很多困難的。雖然后來也新設了內閣大學士,但此職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還出現(xiàn)了太監(jiān)干政,皇帝的事情讓太監(jiān)代勞,太監(jiān)成了“真皇帝”,長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錢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最后,是關于清朝,對于清朝,我和作者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果說前朝治國理政都還是制度的話,那么清人治國只能說是玩弄法術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錢先生眼里就是一個部族統(tǒng)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權達到了最高峰——設立了軍機處。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背后是整個滿族,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后面發(fā)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絕對支持,那是很難的,甚至有一部分勢力是反對的。
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貴在語言精辟、觀點鮮明,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總結也很精彩,它基于對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歷時性分析,得出對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現(xiàn)狀及未來政治發(fā)展態(tài)勢的預判,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在我看來,我國文化的得失能夠被錢先生簡潔明了,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確實佩服。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四
如果有時間,一口氣看上兩遍三遍多好啊?,F(xiàn)今時代雖然書籍泛濫,然而大浪淘沙,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果然是經得起推敲細閱,很難有書在看第一遍中段時候就想著什么時候要看多一次,其內容博大,深入淺出又梳理得透徹清晰。
書中講到中國史里五個最重要的朝代:漢唐宋明清的政府組織、經濟制度、選舉制度、考試制度、兵役制度等,可由中一覽中國歷史之全進程。
錢穆講歷史總結如下幾點精髓:
1.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干燥乏味。
2.任何一制度絕不孤立存在,各制度之間必互相配合,形成整套。
3.某一制度之創(chuàng)立,必有其淵源,不是憑空忽然而來,其消失也并非無端而是漸漸變質的后果。即是制度雖成文卻也跟隨人事而有變動。
4.某一制度的創(chuàng)立在其當時代必然有外在需要和內在用意,不為后人所了解,時代更替,制度不存,不可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判斷一制度在其時代的實際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5.任何一制度,絕不會有利而無弊,也絕不會有弊而無利,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歷史意見。
6.不僅要重視制度的時代性,還要重視其地域性。
7.歷史的特殊性必牽連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的一個項目,若不深切認識某一國家某一民族全部歷史之文化意義,很難孤立的抽出其政治一項來討論其意義和效用。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五
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論述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教育選舉、經濟賦稅、國防兵役制度,從制度誕生的背景和歷史的沿革演繹來分析,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讀讀此書也有利于把歷史電視劇看得明白一點。由此我聯(lián)想到了當代的中國。
對于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是否需要象中國目前這樣,搞越來越加強的中央集權確實是個疑問,管理范圍過大,層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據(jù)各地不同情況來統(tǒng)籌兼顧,始終是個問題。這方面美國做的比較好,它的每個洲擁有足夠的權利來根據(jù)自身條件來確定法律、財政、經濟發(fā)展政策,這樣能減少行政層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發(fā)展中,漢代的地方政治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應該值得借鑒。當然美國和中國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們畢竟改革開放才二十年,在國民經濟還不太發(fā)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的情況,集中力量辦大事或許是個較好的選擇。
接著是關于政治與現(xiàn)實的關系。漢代君權和相權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權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權利范圍里。這些變革與制度本身特點、制度的發(fā)展以及人事都有關系,當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現(xiàn)實需要。但是朱元璋對宰相的廢止實際上是為維護個人權威和獨裁服務的,那么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如何讓制度跟隨現(xiàn)實而變遷,如何讓制度的變遷真正為老百姓服務似乎應該作為目前的發(fā)展標竿。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上,對制度的完善和變革該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證明了這個論斷的無比偉大光榮正確,那么“實踐標準論”同樣適用于現(xiàn)在以及以后的制度變遷,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眾那去,充分發(fā)揮老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揚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夠越來越適應現(xiàn)實,那樣偉大光榮正確才名副其實。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六
今天拜讀完錢穆大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掩卷沉思,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書更正了我的歷史觀,我原以為民國以前的朝代都是封建社會,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秦漢以前夏商周戰(zhàn)國春秋時代的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包括秦漢以來的完成統(tǒng)一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政權。
以前我以為中央集權就是皇帝說了算,屬于專制獨裁,其實這觀點也是錯誤的。錢穆大師分析了秦漢宋明清五代,我個人認為是相權和皇權相互博弈制衡,共同組成中央集權政治,天下不是只有皇帝一個在管理。歷史上,往往是皇權去侵害相權,造成相權和皇權失衡,給未來留下了隱患。
學到了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的辯證看待。教育我看待歷史某個事件或人事,不能只以時代意見去評價思考,要考慮歷史意見,應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歷史的局限性”。
歷朝歷代每一項制度的制訂,制訂人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沒有惡意,但隨著時間流逝,人事就會慢慢把一個原本好制度,變成一個壞制度。所以政策制訂要隨時代發(fā)展,不斷修正發(fā)展,如果死守老制度,早晚老制度會阻礙社會發(fā)展,最終不可收拾,造成難以挽回的結局,只好推倒重來,好像掉進了循環(huán),怎么都掙脫不了。
國家的財富,一定要藏富于民,或者說藏富與地方政府。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話,那地方政府就會慢慢失去發(fā)展繁榮的動力。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七
每個朝代詳述框架如下:
政府:
1、權職——皇室及官員組織架構;
2、保政——兵役制;
3、養(yǎng)政——田賦稅;
4、興政——科舉制;
不僅歷朝代政府是以此框架進行權力鞏固,共產黨也同樣不例外。
中國5千年歷史斷不可以“專制黑暗”四字一筆形容,正如之前所悟任何一個事物的興起,必定與當下的“社會網絡”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
唐朝:在漢的基礎之上,對宰相權力進行了分割、地方政府放權以及商業(yè)不收稅,旨在不讓民間有窮人,所以華夏大地一片欣欣向榮;有點類似于現(xiàn)代西方社會健全的福利制度;不讓民眾過窮,卻不限制民眾過富。
清朝:專權的極致表現(xiàn),所有手段只為鞏固“滿清”部族的統(tǒng)治所立,根本無制度可言;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八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雖說題目是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并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于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xiàn)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閱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F(xiàn)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說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征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并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guī)范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著過去發(fā)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后本書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并不旨在書中非要說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了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了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tǒng),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系錯綜復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炊吮确?,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系時,錢穆先生用了現(xiàn)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系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于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于大學的管理。從而說明唐代政治中監(jiān)察史的權利高于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于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于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于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lián)系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xù)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fā)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說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xiàn)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chuàng)立的。譬如我們現(xiàn)代人一說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后的,尤其是相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xiàn)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xiàn)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戶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并且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國,幾千萬個農村,散布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xiàn)代人也不能用現(xiàn)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并不是說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說相對于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xiàn)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了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盡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后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著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zhàn),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zhàn)。因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xiàn)了“養(yǎng)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yǎng)兵”的奇怪的現(xiàn)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比較廣泛,并不局限于政治。錢穆先生說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并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經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shù)。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于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lián)系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著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后來出現(xiàn)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著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fā)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里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淀而來。
最后來說說,我在讀本書的最后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后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說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fā),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說“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錢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tǒng)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qū)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在現(xiàn)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于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鑒。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九
這是一本小書,很短,比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還要短小精干許多。里面的語句有時乍一看似信手拈來,但繼續(xù)看下去便知須是學力深厚才能如此舉重若輕。拋開了復雜的人事,專注于制度上的變更,這本書在這個角度上讓人對以前的歷史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傳統(tǒng)的歷史書更多是如史記一般記錄事件,制度的設置都是隱藏在紛繁的人事之后的。在這本書里,將政治制度單拎出來講,對非治史的讀者而言,是的確方便許多。
錢穆寫這本書時,恰是中華文明的低潮期,對于我們自己的歷史傳承,許多人都生出了懷疑之心,而傾心于英美。當時不乏傾向于對歷史絕對否定的人,所以在該書中,錢穆反反復復地提到了一個意思,評價古代的政治體制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絕不能以一句封建腐朽就來一棍子打死。既然當時的政治體制可以如此建立,就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它是符合當時的國家狀況的。如此從這本書中,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中那些起起伏伏,對自己的國家歷史有更好的理解,而遠不是一句封建專制能概括得完的。
看這本書,有兩點感受較深。
一是,久而久之制度都會失去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和現(xiàn)實狀況脫節(jié)。這使得在朝代的后來,都無法通過自我調節(jié)來解決新的問題,由此只能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方能讓國家機器在廢墟中重新開始。除開宋朝這種先天國防弱勢的之外,其他朝代更多的是在土地政策或者稅賦政策,亦或人事政策上出了問題,埋下了動蕩的隱患,然后在戰(zhàn)火中覆滅。讀完后感覺這種僵化似乎無一例外,就算是有所謂中興亦或變法,也多是以失敗告終,更多的還是無濟于事,只能迎來最后的改朝換代。
ispower”這里的power也可以解釋為權力。權力是希望繼承的,是希望能夠可控地傳承的,或是積極地擴張,但這種個人的愿望和國家的需求又是相悖的。由此裂縫產生的破壞力,又會是改朝換代時的那最后一根稻草,就如明朝一般。如何處理好官僚集團,文人集團和國家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關系,又是歷代的變革核心之一。但最終走到清朝時,這種改變也走到盡頭,畢竟?jié)M清是外來政權,對于政治體制的設計,考量更多的還是如何穩(wěn)定自身的異族統(tǒng)治,此處的私心不是以往的漢人政權所有的。而對官僚系統(tǒng)與文人集團的關系進行平衡,幾乎每個朝代都在進行著這種動作,由此看來,或許49年后的種種動蕩也有這一意味。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
大體看來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著關鍵的幾處轉折。
秦以前的中國,基本上為封建諸侯統(tǒng)治,沒有形成體系。
秦漢才開始施行統(tǒng)一政府管理,中央設政府,地方設郡縣。
皇帝世襲擔任,政府里的官職則或推薦或考取不一定能世襲擔任。
中國有著讀書人治天下的悠久歷史。
皇帝身邊,來來去去的有門第貴族、軍事集團、宦官團體,但一直有著讀書人的身影。
后來,朝代更迭,皇帝無數(shù)次易主,但政府這一形式已經確立,后續(xù)大多是在此基礎上的更變。
漢代為宰相治理全國;唐代三省六部制;明代則廢除宰相由皇帝全權負責。
這些治理方法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弊端。
漢代宰相治理全國權利相對統(tǒng)一,有利于集中統(tǒng)治。宰相就有可能篡奪年幼皇帝的權利,形成外戚奪權,發(fā)展家族勢力。
唐代三省六部制一方面把權利分給部門,決策時進行民主討論,另一方面權利分散,容易造成互相推諉扯皮,不利于政務執(zhí)行。
明代廢除宰相由皇帝負責,權利也相對集中,但是有的皇帝幾十年沒有上過朝,在內閣辦理事務,于是大臣和皇帝隔絕,給了太監(jiān)可乘之機。
上面說的還只是各個朝代的政府組織,書中還講述了各個朝代選拔任用人才的方式、對人民進行戶籍管理及稅收的方式、兵役及軍隊的運行模式等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這本書,讓我對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制度是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適應了當時歷史發(fā)展時期所產生的,肯定是有利也有弊的。
我們不能僅僅用現(xiàn)在的標準去完全推翻當時的制度,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中吸取好的經驗,防范有可能產生的弊端。
這本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書筆記
昨晚睡不著就把《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剩下的幾十頁看完了,看完之后,正如沒看之前某人說的,會改變自己以往對歷史的看法。
這樣一本書,看之前,本以為是一本如歷史課本一樣的書,沒想到作者寫的并不是那樣晦澀難讀。錢穆先生用很親和的語言,以和讀者對話般的方式,由淺入深,向讀者展示了漢、唐、宋、明、清歷代的政治得失。
這讓我想起了高中時代的歷史課本,我們是安徽課程改革第一年,歷史課本也與以前的編排大有不同。據(jù)說以前的課本是按照編年,記敘各個時代的革命、歷史事件等等,而我們那一年卻已經按照政治、經濟、文化、國外選修等方式來學習歷史。其中政治部分則是按照年份,敘述君權相權和中央地方關系的演進來演繹歷史。
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不由得聯(lián)系到了我的高中歷史學習的時光。當然內容肯定是有很大不同的。錢先生的`書除了從君權相權和中央地方的關系方面闡述,還從經濟、賦稅、考試選拔等等方面來述說當時的政治制度。()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并不都是專制的,前幾朝代皇帝并不是一人專制,科舉制度也是一種政權對外開放的方式。所有的制度在剛剛建立的時候也并不是腐朽落后的,也只是歷經幾百年后,由于各個時段具體時間情勢的變化,制度變得不再好了。
從我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變動也可以看出今人對待歷史的一些變化。也許只是時間問題,歷史終歸是歷史,后人自有評說。我們還是要努力讓自己的濁流中自清,追求自由。
歷史教人不武斷。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二
正如我不知哪里看到的某人所論,錢老的敘述里頭,讀得到對舊的中國政治制度滿心的憐惜。結合這本書寫作的環(huán)境看來,也從錢老在書中的總論里讀出,著史之人能力避盲目批判之風,從受到萬人踐踏的“封建腐朽”之中撿起對傳統(tǒng)政治的尊敬,乃是真學者。我以為這也是錢老寫書講演用意所在。
但此書由此也有個弊端,就是在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憐愛之下,則有些結論的得出還真是有待商榷。如果我后面有了更深的閱讀,那么錢老的這種偏袒則更加清晰明了了。尤其是講清朝制度那一篇,開篇一段話就把清朝制度貶到了街邊棄蓆不值一提的程度。大概,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曾身處的時代,因為見慣了它的制度暗面,所以還真叫人生不出半點同情。恨不得親自將它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才可解心頭之恨吧。
不過總而言之,這本書算是中國古代史啟蒙最佳普及讀物之一了。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三
“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似乎干燥乏味、無可講?!边@是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說到的。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用什么樣的制度,不用什么樣的制度。一定有其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背景。一項制度不會憑空出現(xiàn)、也不會憑空消失。同時,歷史在不斷前進,人事在不斷的變化,制度也應該不斷的變化以適應人事。人事,就錢穆先生此書來說,有深刻的含義,指的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現(xiàn)實。制度則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歷朝歷代,兩者都有著積極且雙向的互動,由此又影響著中國歷史的演進。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全書寥寥九萬八千字,錢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國歷史上五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從政府組織結構,考試選舉制度,經濟賦稅,兵役制度等幾個方面來比較優(yōu)劣、來陳述歷代得失。我認為,組工干部讀書的面要廣博一些,要通過讀書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觀、大局觀,提高文化素養(yǎng)。這本書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論述,對廣大組工干部來說,既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通俗讀本,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發(fā)展的好書。我們要做好組織工作,有必要深入細致地研究行政權力的架構和運作模式,洞悉規(guī)章和人事的分離與配合。
從這漢、唐、明等五個五個朝代,三個大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個重要國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各個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人事可以使制度適應時勢,使之趨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實際操作過程里也有可能阻礙其理想效果的發(fā)揮,從而導致制度失之應有作用。人事從來都是有雙面效應的,所以從歷代政治得失當中得出的經驗也應該借鑒到當今的國家制度建設當中,實現(xiàn)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積極互動,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兩者的作用。
錢穆先生寫道:“今天我們卻把歷史切斷,一概想模仿外國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與現(xiàn)實不配合,卻想推翻現(xiàn)實來遷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實革命的本質,應該是推翻制度來遷就現(xiàn)實的,絕非是推翻現(xiàn)實來遷就制度的?!边@本書可以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法律制度的必然性。錢穆先生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v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fā)生相當?shù)淖饔?。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BR> 錢穆先生給我們留下看待歷史的角度是筆寶貴的財富。沒有完美的制度,亦沒有完美的人事。封建不是黑暗的過去,他也曾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西方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更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應重視其地域性,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qū),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國家與另一地區(qū),則未必盡然。不論是政治制度還是法律制度,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不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模式,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才是正途。因此我們說,對于歷史的功績切不可一筆抹殺。放到當今社會來看,對于一個正在飛速發(fā)展中的中國,在面臨許多社會以及民生問題的時候,多數(shù)人都傾向去狠批制度,痛陳弊病,可他們卻常常忽視了制度能帶來的好處,或者去想這個制度存在長久的意義和產生的原因。
回顧歷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不論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還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說明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道路都是不行的。而最終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取得勝利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這讓我想起一段歷史,就是黃炎培與毛澤東暢談“歷史周期率”。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問毛澤東同志,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毛澤東同志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蔽覈涍^30多年的發(fā)展,改革步入深水區(qū),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以非凡的政治勇氣與智慧推進改革,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6個專項小組改革部署全面展開。5年多來,1500多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節(jié)奏推進之快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政治變化,也許會有阻礙和波折,但最后肯定會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閱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辯證看待歷代的政治體制,也知道了歷代的變化更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值得警惕,值得思考,作為一名組工干部要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明白世事興衰的因緣,思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考察政治和文化積淀,把握制度變遷的脈動,唯有如此我們在組織工作中才能更加理性、客觀,更加公正、平和。
品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心得體會范文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作者為著名的國民大師錢穆,錢老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出了提要鉤玄的概觀和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現(xiàn)代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今天我就以其中的考試制度談點體悟。
中國古代考試制度,為選撥政治人才而誕生。雖然今日之高考,早已判若云泥,但人們兩千年來的流品思想根深蒂固,依舊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認知,究其原因,不可不追溯到歷代考試制度。今讀錢穆先生《中國歷史政治得失》,敘述古代制度精辟有力,對于中國古代制度,很多人印象里多是封建專制。卻不知道,中國古代人才選撥制度的公平、開放、民主程度,一直領先西方至近代。秦漢時期開始,貴族權力世襲逐漸打破,普通官員的子女已不能繼承權力。漢武帝后,漢代形成“察舉制”,以孝廉加考試的標準選撥人才。從此,中國政治面向全國開放,此時的政府不再是貴族政府,也不是軍人政府,更不是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士人政府。漢代用分封制削弱貴族,同時規(guī)定“當官不能經商,經商不能做官”;唐代規(guī)定商人和工人不得參加考試;宋代的“重文抑武”,更是大張旗鼓。綜上,雖然執(zhí)行各有偏差,但歷代都盡全力去營造一個“讀書人”的政府。西方社會政治對政黨貴族開放,而中國對全社會讀書人開放。中國的讀書人是來自各階層,往往不能形成統(tǒng)治集團,難怪有這樣說法:西方有階級,無流品;中國無階級,有流品。中國考試制度,本意在于開放政權,選撥政府各部門真才。而到清代,通過考試,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嘗到甜頭,不致絕望造反,考試制度變?yōu)榱遂柟虧M洲政權的小手段。至此,中國的古代考試制度,正式壽終正寢。
我們觀歷史,中國往往人治多于法制,好制度往往因人而變。這是中國人的靈活變通,也算是舊俗陋習了。我們觀歷史,一旦發(fā)生變革事件,讀書人為了保住已得勢力,往往倒向貴族一邊。這或許可以解釋,歷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吧。綜上,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創(chuàng)造性把政權開放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讀書人手里。讀史反思,在當代,如何把知識分子的力量合理分配到各個階層,避免讀書人為“貴族”服務,或許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品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心得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拔幕闭?,《易·賁卦》的象辭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蔽覀兊摹拔幕币辉~從源頭上就有著“以文教化”之意。當下中國人對漢唐時期引以為傲,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文化能夠感召、吸引和教化周邊的民族。雖至現(xiàn)代,文化的含義發(fā)生了改變,但文化一詞仍包含著這種教化、培育、改造的基因,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也能夠感召、凝聚和引導整個中華民族。
然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在近現(xiàn)代的一段時間里出現(xiàn)了很多懷疑和否定的聲音,這是源于我們近代的落后挨打的歷史,使得我們對于我們的科學技術、政治體系乃至更深層次的文化體系產生了深重的懷疑。到了當代,在世界浪潮的沖擊下,當前社會甚至出現(xiàn)了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的思想,這對整個民族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論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曾寫到:“因對滿清政權之不滿意,而影響到對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也一起不滿意。因對于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不滿意,而影響到對全部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不滿意。但若全部傳統(tǒng)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對其國家以往傳統(tǒng)之一種共尊共信之心也沒有了……政治權之穩(wěn)固,一定要依賴于一種為社會大眾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權’?!狈穸ㄗ陨砦幕?,奉行拿來主義,并不是像修枝剪葉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會產生動搖根系動搖全局之重大影響的錯誤行為。究其原因,某些人正是缺失了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告誡我們的“文化自信”。對于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發(fā)展前途缺乏信心,進而否定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即便他們仍然是黃皮膚黑眼睛的面孔,其內心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果我們都缺乏這種信心,這個民族也就名存而實亡。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精辟論述實際上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正確的認識、對待、和利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我們要直面歷史和傳統(tǒng),不回避,不丟棄,這就要求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不能是葉公好龍,而是要主動自覺地去認真學習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于去粗存精,在學習和了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發(fā)展和需要,平衡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有了才華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同理,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修好了“內功”,重塑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夠更好地面對來自世界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向世界彰顯我們的風采,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代中國政治之得失讀后感篇十四
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錢穆先生討論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權分配、政治組織,從選舉、經濟、軍事等角度詳細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他在文中反復強調,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評判的關鍵依據(jù)在于制度實施時的真實反饋。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員,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中客觀發(fā)生過和存在的,不能僅憑現(xiàn)代理論或熟知的價值觀做出主觀推測。
制度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代表性。每項制度的背后都有其理論思想和歷史原因,如果只就事論事,抽象地討論某一時期的制度,既不合理也不嚴謹。錢穆先生認為,政治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機構,決不會隨隨便便無端產生出某一制度。一項制度從制定到執(zhí)行,涉及的社會因素繁多復雜,帶來的社會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設身處地,剝繭抽絲,充分考量。
制度是動態(tài)的。制度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現(xiàn)實情況,如果情況有變,制度也將相應調整。因此,制度評判也應是動態(tài)的,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此外,成熟理性地分析制度需要明白,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不好,因為“若一項制度一直好,則會使政治窒息,不需后代人來奮斗努力;惟有制度出錯,才能讓人保持警醒,始終保有改進努力的心態(tài)”(35);更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態(tài)度,制度不斷被修改、被推翻,但制度背后的核心觀念需要被發(fā)現(xiàn)、被提煉,“所貴的是要在變動中尋出它不變的本源,這便是所謂歷史傳統(tǒng)。傳統(tǒng)愈久,應該此大本大原之可靠性愈大”(56)。
中國傳統(tǒng)社會鼓勵書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造成了讀書人競求上政治舞臺去做官,所以錢穆先生“診斷”中國傳統(tǒng)政治有臃腫病。這一現(xiàn)象的優(yōu)點是,官員可以在政治表現(xiàn)中試煉自己的理論和思想,與實際得以結合。弊端則更加明顯,大量知識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文官的社會地方不斷上升并愈加牢固,很難再有其他政治力量可以與文官相庭抗理。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提到,“也許是有鑒于唐朝藩鎮(zhèn)的跋扈,明朝從洪武開始,就具有重文輕武的趨向…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組織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礎則是兩千年來的孔孟之道…這種制度既經固定,將領們即使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影響,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196)?!耙黄实拇髩K文章”值得被稱頌、被學習,但當是否能寫出精彩文章成為衡量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主要標準時,社會價值觀已經偏離失衡。受篇幅限制,錢穆先生不能在書中輔以更多史料,但結合相關書籍文章,可以看出,受文人當?shù)赖挠绊?,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務虛的社會。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水利工程,不同朝代都出現(xiàn)過“不是專業(yè)人不干專業(yè)事”的紙上談兵事件。一方面,有志有才之人擁擠在從政做官之道,另一方面,工商等社會其他行業(yè)鮮有人問津,再加上繁密的法令制度,重重束縛,中國傳統(tǒng)政治、傳統(tǒng)社會難以革新、沒有起色也就不足為奇了。
制度面向社會大眾,應當是無私的。當然沒有絕對的平等,但公私之間可以權衡。錢穆先生認為,有私心、謀私利的只能稱為法術,而不是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恰恰有許多私心,所以他在本書中作了嚴厲批判,言辭雖然激烈,但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抑制了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孔飛力的《叫魂》。也許在錢穆先生看來,那場驚動全國的“妖術”恐慌正是清代法術的直接印證。
制度是在宏觀層面制定的,但卻影響著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清代中葉以后,丁冊不再需要,于是一個國民,如果沒有田地,不參加科舉考試,不違反亂紀,可能永遠與國家不發(fā)生絲毫直接關系。也許在富足的和平社會,不少個人甚至會拒絕主動與國家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但是,如果個體的信息無法傳遞匯總至政府,那么執(zhí)政者很難對宏觀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也更難顧及到那些弱勢人群。
錢穆先生提到立國關鍵在于向心凝結,全國人民要有共尊共信心,頗有感觸。想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是幫助、促進國民建立共尊共信心,雖然可以高度總結成標語、口號,但是只有滲透在制度中、落實在行動上,才有可能實現(xiàn),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浮于表面。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但社會過于平鋪,所以缺乏組織力量。確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區(qū)建設還停留在政策執(zhí)行階段,民眾自主自發(fā)的意識和力量都比較缺乏。然而,共尊共信心恰恰是自下而上積累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