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對讀者自身思維活動的總結(jié)和反思,是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感、觀點和思想與作品內(nèi)容進行互動的過程。我覺得我們讀了這么多書,也要寫一些讀后感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作品。寫好一篇讀后感的關(guān)鍵在于觀察細(xì)致入微、思考深入透徹和表達(dá)準(zhǔn)確流暢。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一
讀劉震云的長篇小說茅獎獲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舍不得放,讀來讀去,一直在讀中不停咀嚼著什么,在這其中,生活的滋味乃至活著的滋味,便足足充斥并漫延到整個人生的磁場中了。
全書會讓讀者明顯感到,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從出延津和入延津的過程中,讓讀者的情感陷在一個總是要找人“說說話”的氛圍中,為了找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楊百順總是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變換著賴以活著的“工作”,在不停地尋找著“能說得上話”的人的過程中,除了人性深處的難以描摹的孤獨盡顯之外,一種不懈地追逐著的堅強,也由一個又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即生動又感人。全書沒有打著官位厚祿的人物,沒有富甲一方的人物,沒有神通廣大的人物,有的皆是彈棉花的,趕大車的,賣豆腐的,蒸饅頭的,打鐵的、剃頭的,殺豬的,喊喪的等等生活勞作在與土地距離最近的中國大地上的、最普通的一群人。
生活的薄紗之下,一些看似表面的現(xiàn)象經(jīng)作者的大筆輕輕勾勒,一些實質(zhì)性的東西便光怪陸離地呈現(xiàn)出來。開篇時,不能自理了的老楊自以為是因為自己對兒子說了實話,才吃上了烙餅,而給兒子送上十分虔誠的“討好”的笑容。而兒子的家里,原本就是打算好了要吃烙餅的,這和說不說實話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和說不說實話到底有沒有關(guān)系呢?當(dāng)作者給了讀者一個能行走到人心靈深處的密碼時,你還有什么理由不隨著作者的筆墨,一路行走。缺耳垂被說成傳成缺耳朵的秦曼卿,因為恨老楊而多給買家三兩豆腐的楊百業(yè),就在現(xiàn)實的泥漿中,和楊百業(yè)借來的那一身新郎衣服一樣,和成了一個極不合身的婚姻。當(dāng)改了姓的要入贅的“吳摩西”因為沒了自己的原姓內(nèi)心極為不快,卻因另有人言及或認(rèn)定他的敢作敢為,有了眾多想不到的“尊貴客人”頻頻登門慶賀的場景,作者將一種“失了自我”和“增了臉面和熱鬧”的映襯和對比,非常巧妙地奉端到了讀者的心靈深處,以供讀得品咂。因為饅頭被搶奪受了氣,吳香香沒一點好氣地罵著丈夫吳摩西,要其去找人家算帳,罵他軟氣,難道只是為了頂住門戶不再受人的氣嗎?一個被妻子逼著拿刀走出門的人,在慶幸所要殺的“仇家”不在家、殺了“仇家”的狗,提了人家的東西,渾身血淋淋一臉英雄氣地穿過街巷,趕到家時,妻子竟高興地喊著他“我的親人”時,令楊百順感到這叫聲里是真的“不親”,一種酸楚與無奈在親與不親之間,令讀者在文章與現(xiàn)實中,愁腸百轉(zhuǎn),思潮起伏。文中的巧玲,親娘不喜不要,卻得后爹吳摩西喜愛,和他最合得來,而吳摩西竟也因和一個親娘不親的孩子能用心地說說話,而覺得日子過得有牽有掛,過得高興。當(dāng)孩子在被拐走之后,那種尋找孩子時內(nèi)心世界的苦累,更是讓人覺得他在尋找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實在是應(yīng)該認(rèn)真找的是一種缺了絕不可以的存在。全書中,不管是楊百順、楊百利為了活著做工,還是為了“噴空”換工作,到牛愛國遇到情感上的是是非非,等等都是作者在有意構(gòu)建一種現(xiàn)實存在孤獨場,構(gòu)建一種不會停止運行的精神場??此乒P調(diào)柔細(xì)婉轉(zhuǎn),實則氣勢磅礴地交相呼應(yīng)了表象與實質(zhì)的區(qū)別,“一句頂一萬句”也在眾溪歸海的寫作手法的烘托下,在情感洪流中的挾持中,實至名歸。
活著的薄紗之下,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群,也要有說得上話的人,坐在一起說說話才是一天,才能驅(qū)趕生活中的孤獨和勞累。吳香香跟銀匠鋪的老高跑了,本來一個和自己沒了感情的人的跑,在改名叫做吳摩西的楊百順看來,并不是迫切地要尋的。到后來尋吳香香,也不是他的本意,是因有人說,只有砸了老高的銀匠鋪,要找回吳香香,才能解口氣,才能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個窩囊廢。仿佛世上的事情本該就是這樣的,有來就有回,是不知什么時候劃好的軌道嗎?找吳香香的過程中,丟了相依為命的巧玲。等找到了吳香香,看到她正和老高高興地共享一食物時,他打消了念頭,根本就沒有露面。牛愛國、龐麗娜的愛情糾葛會讓讀者在生活中找到一大把的生活原型,而牛愛國做為男人內(nèi)心世界里對變了心的妻子的心理的細(xì)致描寫,在這本書中讀到了,感受到了。遇了生活中的難題,牛愛國走幾百里甚至于上千里地,只是為找人討教一個問題,尋回一個主意,而這主意又是那么不確定地好或是不好,與現(xiàn)實符或是不符,僅是因為曾經(jīng)的信任,因了靈魂深處那份久久得來的平靜與踏實,一切的一切的出現(xiàn),就不在乎跋山涉水了。牛愛國和章楚紅,一對因為孤獨相到過過一段偷偷摸摸日子的人,在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在章楚紅憤憤不平的叫罵聲里,將現(xiàn)實重新進行了勾勒,進行了直白的還原。曹青娥一度翻山越嶺,也只為了看看曾經(jīng)相戀卻不值得愛的人,現(xiàn)在在做什么?心里還有她嗎?更是讓世界原還了本來面目,這種尋找,與人和人之間的實際距離無關(guān),與物質(zhì)欲求無關(guān),與時間無關(guān),遠(yuǎn)遠(yuǎn)地看,是一種源于人類自身、類似于先天的存在。
讀到心里了,想得多了。曹青娥(被丟掉的巧玲)臨死時說不出話時,還用力敲床,為是竟是讓孩子們看看那封信,那封提起他的養(yǎng)父吳摩西的后人的信,那封提到她的信。這對曾經(jīng)的并無血緣關(guān)系的父女,雖說失散多年,卻無一刻不在思念對方,一定是在思念苦難的日子里,曾經(jīng)對孤獨的補充和對孤獨獨特的詮釋。一個是五歲被母親扔給后爹的小女孩兒,一個是被妻子拋棄邊并要妻子的孩子也要養(yǎng)的吳摩西,從針及眼,絲絲絡(luò)絡(luò),雖說書后半部分沒有多用筆墨提到巧玲和吳摩西,但在命運坎坷的曹青娥臨死時那一刻,不但全書串成了一部由孤獨構(gòu)成的整體,而且將人類執(zhí)著的生命中的孤獨,展示在了人性的高處。
讀完,似看到:無垠的蒼穹下,如流的人群不停行走,永不歇步。無論苦難還是歡笑,無論現(xiàn)實還是希望,交織繪就的是一幅無比宏大有力的精神畫面,一半是為了活著,要活著。一伴是為了生活,要“有話說”的生活。一如在編者薦言中的讀到的那句: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我在2016年的時候看過,當(dāng)時我寫的書評是:
楊百順一輩子都在找找這個找那個把自己找成了楊摩西又找成了吳摩西最后找成了羅長禮他的女兒也在找他的外孫也在找找到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找的就是一句話也不是為了一句話而找找不到這句話就活不下去了而是以為自己想找一句話為了這句話他自己卻說了一萬句話也不是一萬句話就抵不上要找的那一句而是找到了那句話找就沒有白找話就沒有白說。
按照劉震云給自己的評價,他的作品屬于“現(xiàn)實魔幻主義”,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相反,是把玄之又玄的東西,借最平常的人和最樸實的事給說出來,說白了就是用一幫土得掉渣的農(nóng)民當(dāng)主角寫了個寂寞。但這寂寞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寂寞,而是讓許多讀者情緒里產(chǎn)生共鳴的寂寞,這樣一來,一群人的寂寞就成狂歡了。
這也太魔幻了吧,看完《一句頂一萬句》,我對兩個詞印象深刻。一個是“說得著”,一個是“碼放好”。
說得著這個詞,聽上去就有一種中原地帶渾實粗獷的氣質(zhì)——兩個膀?qū)嵮鼒A,滿臉黃土的漢子并肩而坐,或端酒夾菜,或吞云吐霧,操著十足侉味的河南方言推心置腹,相當(dāng)有畫面感。我向來對三四線小縣城有種理想化的好感,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時迷上了凱里,聽五條人的歌曲對海豐充滿向往,讀到本書中的延津也不禁神馳。在我看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已經(jīng)被展示得太過充分,只有在地圖上都不具名的小小城鎮(zhèn),才得以保留其自身獨特的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作為培育魔幻念頭的土壤,再合適沒有了。
這樣一位傾聽者無疑是優(yōu)秀的,也是務(wù)實的。可是對于能把一切都碼放好的人來說,這種能力反而就成了負(fù)擔(dān)——不僅要像樹洞一樣接受別人的負(fù)能量,還要不負(fù)眾望地給出自己的分析,說完還不算完,一旦出的主意沒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受牽連。
很多人都覺得劉震云不是個能把故事骨肉碼放好的作者,他寫的東西啰里八嗦,盤根錯節(jié)相互勾連,車轱轆似的來回轉(zhuǎn)。可我覺得還挺有趣,就像是吃魚要擇刺,嗑瓜子要剝皮,嚼甘蔗要吐渣,從稍顯粗糙的表達(dá)里對作者思路求索,反倒讓人更加甘之如飴。
我覺得,假如劉震云真的坐到我身邊,切上一盤淋上香油的涼拌豬心豬耳朵,我倆絕對說得著。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三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非常好看,讓人愛不釋卷,欲罷不能,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簡潔先練,又暗含寓意,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是一部眾生喧嘩而又懷抱巨大沉默的小說。而劉氏幽默,總讓你會心一笑。
最終用了兩口氣,讀完了《一句頂一萬句》,讀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獲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學(xué)獎,而是一直就喜歡劉震云的作品。
讀罷,心緒再不能平靜。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薄霧籠罩著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體升騰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這蒼茫大地上的人間百態(tài),蕓蕓眾生,回味著中國人經(jīng)歷著的千年孤獨。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兑痪漤斠蝗f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nèi)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tài)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nèi)?,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fù)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guān)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于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有關(guān)。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xiāng)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guān)于書名,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相對于書的內(nèi)容,書的名字應(yīng)該是一塊冰,掉到水里也就是書的內(nèi)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里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yīng)該是句什么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shù)纳弦蝗f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難測,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dāng)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四
因為要看話劇,所以先看了這本書,這本書寫的像百家姓,老楊,老裴,老李,老蔣,老姜,每個人都不提名字,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有的愛說話,有的不愛說話,但是都有說的著和說不著的人,有共同的愛好說的著,彼此需要說的著,緣分到了說的著,不管年齡,男女,老幼,說的著才在一起,說不著捏在一起也沒話說,好多夫妻都是這個樣子,彼此說不著卻和別人的老婆老公說的著,說不著的人對你再好也不珍惜,說的著的人一起過窮日子也開心。有些人最開始說不著,后來說的著了,有些人,最開始說的著,后來因為些事說不找了。事會變,人也會變,說不說的著也會變。
說話分怎么說,做事分怎么做,有人怎么說怎么做,有人把壞的說成好的,有人把好的說成壞的.,有的話可以這么說,但是不能這么做,有的事可以這么做但是不能這么說,有的人說一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大部分人愛把一件事說成另外一件事,另外好幾件事。
說話和道理,交織成個色的人,個色的關(guān)系。
一句頂一萬句的是什么呢?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五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劉震云歷時三年的傾心之作,獲得了茅盾文學(xué)獎。以河南延津為背景,小說分為兩部分,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楊百順、牛愛國分別的一出一回,好像總是在重復(fù)相同的故事,從起點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兩人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皆因說得著說不著而起。展現(xiàn)的是中國鄉(xiāng)村最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現(xiàn)實,書中人物命運循環(huán)往復(fù),一句閑話就割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盡管有時候是說者無心,但無論怎樣都壞在了說的上面,而有時又翻山越嶺只為探求一句話,楊百順因為一句話離開了延津,而牛愛國又因為一句話回到延津。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吳摩西的當(dāng),是上了縣長老史的當(dāng);不是上了縣長老史的當(dāng),而是上了省長老費的當(dāng);也不是上了省長老費的當(dāng),是上了總理衙門的當(dāng)。不管是上了誰的當(dāng),吳摩西成了吳摩西?!蔽恼掠泻芏噙@樣的句型、段落,初讀時一段話要看半天才能理順,給人感覺就像在湊字?jǐn)?shù),不過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極了現(xiàn)實吵架中的理;再讀時有點窺見其中的高明,通過否定后又確認(rèn)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經(jīng)歷或心理活動,這樣一來,人物之間那復(fù)雜又糾結(jié)的關(guān)系,讀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歲的楊百順要出楊家莊,出楊家莊是因為自己恨老楊,恨老楊是因為老楊把上學(xué)的機會給了楊百順的弟弟,讓自己磨豆腐??赡ザ垢矝]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楊聽了老馬的話算計自己??衫像R并不是故意要算計自己,老馬是嫌老楊煩,隨口說了個餿主意??衫像R煩老楊并不是因為這個人煩,而是老楊總想著聽老馬的主意,老馬覺得老楊占了他便宜。于是當(dāng)楊百順情緒爆發(fā)要去殺人時,居然不知道該去殺誰,好像自己跟這莊上的人其實都有仇,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話不是一句話,一句話能繞出十句話,十句話能繞出一萬句話,一個人和事繞出另一個人和事繞,而人和事繞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繞,是人和人互相繞。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個意思,講出來是另一個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樣,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個毛線團一樣,彎彎繞繞,最終揉作一團。有一個人不繞,就是傳教的老詹。他要教導(dǎo)別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讓你明白,“你從哪里來,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輩子只有八個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明白了。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蔽闹兴茉炝嗽S多平凡的老百姓,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人,找一個好朋友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個人是好朋友,但是你們在一起未必就能說得上話,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話找話,無法言傳,像影子一樣跟著人的苦悶和孤獨。我們希望有人能說得上話,希望擺脫孤獨,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與人的溝通、溫暖的撫慰,都處在擺脫孤獨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種虛假的響動和聲音。
為什么每個人都在找可以說話的人,而自己身邊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說話的人呢,父母不愛子女而愛養(yǎng)女,夫妻不愛彼此而出軌,逃避處理關(guān)系而去找其他的關(guān)系,可能和一個人能不能說得著不是給他天天做魚,或是生過他養(yǎng)育過他,而是要注重人與人的交流、將心比心。
之所以不斷的尋找說得著的人,是因為我們不僅需要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還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質(zhì)生活條件得以滿足的條件下,就開始尋求精神的愉悅,然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質(zhì)而言,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這種滿足和愉悅的獲得需要人與人精神上的溝通與交流,能說得上話的人的“一句話”。
文中的各種人物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殺豬的、打鐵的、剃頭的、賣饅頭的、耍猴的、喊喪的、賣豆腐的、傳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還原了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關(guān)注他們?nèi)粘,嵥樯钪械木袷澜?,從底層民眾的角度書寫了一種平民的孤獨。
孤獨這一略顯矯揉造作的詞并不是知識分子、精英們的專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樣在心靈深處存在著孤獨,像楊百順,為了逃避孤獨,他不斷的改名為楊摩西、吳摩西、直到羅長禮,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無奈,可以看作中國底層民眾悲愴命運的縮影。孤獨雖然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知己伯樂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獨——尋找一一尋不得一一孤獨”似乎成了一種不可改變的輪回,為了“說得著”,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卻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獨的深淵。他們不斷尋找,想要跳出這個輪回,找到一個“能說得著的人”,最終卻總也逃不過宿命的力量。“孤獨”是引發(fā)尋找“說的著”的原因,而“說不著”又喚醒了內(nèi)心的孤獨,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這個圈中,拼命奔跑,卻總也擺脫不掉,在尋找的過程中品味著人生的孤獨。
書中精神世界最豐富的人可能就屬傳教的老詹,他沒有妻兒,只有花費一輩子發(fā)展起來的八個半不誠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還有信念與執(zhí)著。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傷痛無法撫慰,只能任由自己不愛該愛的人,壓抑,沉默,爆發(fā),再次壓抑,在沉默中爆發(fā),在沉默中滅亡。
“出延津”與“回延津”之間歷經(jīng)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掙扎、尋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環(huán)?!耙痪湓挕笔且粋€象征符號,一個需要解開的密碼鎖,為了擺脫孤獨,吳摩西離開了這個地方,為了擺脫孤獨,牛愛國又回到了這個地方。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六
有幾句話沒說清楚。吳摩西想對晚輩說的那句話,張楚紅想對牛愛國說的那句話。我大膽猜測,全是那句話“活著就是未來,不是過去”。因為一句話抵萬句。
作者很貼心??偸前堰^去翻來覆去。并且上下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愛國會怎么樣。牛愛國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楊百順,但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太過曲折,根本不可能說清楚。
嗯,簡單來說,就是祖孫三代,還有一個“講道理”的人,從延津出去又回來的故事。劇情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同時,最大的感受是命運的無奈和做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是在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之子,最先喜歡上了叫喪的羅長禮。七十年,卒于咸陽。他死的時候,他的子孫都姓羅,因為他說自己叫羅昌禮。書外的人永遠(yuǎn)記得他叫楊摩西、吳摩西,跟老曾學(xué)殺豬,跟老詹信神。他有一個很有名的繼女,名叫巧玲。后來,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辛,回到了延津。沒看過書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是寂寞的,牛愛國也是寂寞的。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與能說會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總是會變的,就像主人公經(jīng)常更名更姓一樣。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褪色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總是想起過去的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樣,再也回不來了。唯有前行,結(jié)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對的人陪伴,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七
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題目了,可我卻覺得這個題目最合適??赐赀@本書,很符合我當(dāng)前的心境,人,一輩子都在找尋說得上話的對方,無論婚姻關(guān)系還是友情,我很慶幸擁有很懂我的朋友。
有一個說得上話的朋友,才不至于讓我在很難受的時候去想更多,我一直都覺得方言不適合表達(dá)情感(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所以即使每次約好朋友,我還是講不了很多在屏幕里說“我見面了一定要和你說這個事兒”的那個事兒。
這些朋友不僅僅限于異性,其實同性也一樣,講不上話這個事情一直令我心里不舒服,我確實很希望飯局有一個切入點讓大家談?wù)勑模赡苁俏业谋磉_(dá)欲望更加強烈一點,我是希望在我說出我自己想要對他說的這些話后,我們之間,心,可以更近一步。
我其實不是一個只會口嗨的人,因為在外實在沒有什么我愿意說話的朋友,所以我很想回家和朋友喝喝酒,說說話。
我也是一個不太愿意矯情的人,我不太想在同一個事情上糾結(jié)或者作無謂的掙扎太久。所以我平時反反復(fù)復(fù)罵同一個人或者講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是真的累,我想找人說說話,僅此而已。我覺得你是可以和我說得上話的人,我才會在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找你,而不是我無人可找的時候才找你。
我好像有點“道德綁架”說得上話的朋友,所以我現(xiàn)在試著柔軟的去表達(dá),我想要和你說說話這樣可憐的要求。因為我信任你,我不想和身邊的人講話,和她們僅僅是講話,只有和我愿意說話的人,才叫溝通,所以朋友勸我好好和討厭的人溝通的時候,我覺得是在侮辱溝通這個詞。
我還是沒有長大,不太愿意敞開心扉,不太愿意去接納所有的人,不論討厭的喜歡的無關(guān)的有關(guān)的,我只想自己快樂。
害,我跑題了,我本是要寫寫我最愛的那位朋友的。
我一直都覺得最好的朋友和我是相互促進相互成長的,我是很希望在身邊朋友身上學(xué)到一些“軟”技能,我說的軟,是指柔軟。相比很有能力卻有點棱角的人,我更愿意主動接觸更加柔軟即使他的能力沒有那么的強的人,若是能夠成為朋友便更好了。
所以總體來說,我的交友標(biāo)準(zhǔn)大概就是這兩個,因為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夠給我?guī)砦覜]有的感受。
并且我希望在和他的交流交往中能夠?qū)W到他的長處,我自己我覺得相對較吵,所以我對于現(xiàn)狀不論是工作環(huán)境還是住宿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比我更加的吵鬧,我覺得這是一種無腦表現(xiàn),我也時常這樣評價自己。
我就是覺得自己應(yīng)該進步,應(yīng)該改變,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所以我才想要交好的朋友都柔軟且有能力。我一直在內(nèi)心中敬佩有能力且柔軟的人,我最好的朋友,我認(rèn)為她改變了我,同時令我進步,即使我沒有和她一樣考研繼續(xù)深造,我同樣覺得她給我的人生觀以很大的指引。
在我的生活中,我感恩這一類人,即使我可能已經(jīng)對學(xué)業(yè)深造或者學(xué)歷更上一層樓已經(jīng)失去能力,但我卻期待遇到更加柔軟更加能夠鼓舞我的人。
我的內(nèi)心肯定是想要學(xué)問更上一層樓的,可我可能已經(jīng)沒有那個能力了,不是外部原因,是自身的學(xué)習(xí)能力我覺得已經(jīng)封頂了。我沒有辦法再去繼續(xù)學(xué)習(xí)自己不感興趣的功課了。
那么再去學(xué)習(xí)自己感興趣的呢,我想也不可以了,我沒有那個資本了,世事畢竟不是寫書,更不是拍電視,現(xiàn)實很多的東西不允許了??隙ㄓ腥苏f那是你還不夠努力或者你自己沒有斗志,我大可不必和你多說,我的話都只說給感同身受的人聽,實在要批評我請背地里再去說,當(dāng)我面說不討喜我也不會給你錢說你說得對。
我的棱角又出來了,我會寫著一些東西的時候自己過激,大概是雙魚座的情感太細(xì)膩,我會考慮的很多。我的朋友,教會我很多,尤其是在我情緒激動的時候,她總是在教我如何去處理,我真的很感激她,她宛若我的人生導(dǎo)師,卻不會講我最厭煩的微信聊天政治課,我很多的事情除了和她分享其次是真的很愿意看看很平靜的她會如何去處理這種事情。
我時常在想我要是人生得一伴侶,如她70%,我也很知足。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八
最近因為看了朗讀者。喜歡上了一個作家:劉震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他的一本書《一句頂一萬句》。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子得往后過,不會再回到從前了。
是啊?;匚吨@句話,我想起來難忘的2016。在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惡性腫瘤親吻。為了活著,切去了身體的一部分。術(shù)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時候,面對殘缺的身體,我痛哭失聲。我以后的路還應(yīng)該怎樣走。在親人,醫(yī)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堅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師同學(xué)的陪伴下,我的臉上又恢復(fù)了童真的笑容。盡管以后還有5年的后續(xù)治療,還要不停的頂起復(fù)查,但是,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是的,生活還要往前走。不能因為一點坎坷就選擇投降。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認(rèn)識了好多病友,她們大多多才多藝,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員阿姨:天倫,有瑜伽教練:愛的世界……她們的生活熱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參加了學(xué)校的書法班,又在間斷了一個治療時期后,參加了少年宮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處是歌聲,到處是歡笑。因為我的笑聲,也感染了周圍的人,她們都說,我變了,變得比以前更開朗樂觀了。
知道劉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節(jié)目:朗讀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總會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不能殘疾。
日子總是要往后過的,是的,只要活著就充滿了希望。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九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以洗練的語句,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很好地將充滿八十年代中國鄉(xiāng)村氣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畫了出來。在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充滿了各自的特點,從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員人生的刻畫和描寫都隨著主人公的場景移動輪流敘說,對當(dāng)時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嘆的孤獨者的形象,眾多豐滿的形象為文學(xué)藝術(shù)帶來了新的風(fēng)氣。
文本中,人與人有說得上話與說不上話的關(guān)系,說得上話的少,說不上話的多。說不上話的又可以大致分為向外尋找說得上話的以及自己想象“噴空”兩種。例如書中的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都屬于與人說不上話、向外尋找與自己說得上話的人,而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則是靠自己想向“噴空”來與自己對話,與同樣喜歡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的人對話。在這本書中所出現(xiàn)的人物,大多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與旁人無法進行合乎心靈的溝通,也就是說都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的、有意義的交流。無關(guān)誰對誰錯,只是彼此內(nèi)心的世界不能處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比如說一開始,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老楊跟老馬過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跟老馬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可是老馬卻不跟老楊過心,因為老馬打心底里看不老楊,但他說起話來又離不開老楊。老楊“事不拿人話拿人”的感嘆更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的對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安排更具有點睛的效果。
看這本書聯(lián)系到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尬聊”一詞。何謂“尬聊”?即雙方之間極其尷尬的聊天。為什么是很尷尬的聊天?因為聊天的話題并不是雙方都很想就此深談的內(nèi)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談話方向所以只能選取一些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比較日?,嵥榈脑掝}繼續(xù)聊天,這種情況屬于雙方說不上話的范疇。人們的生活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變了,可是人內(nèi)心的渴求還是沒有變。以前,鄉(xiāng)里鄰里之間走家串戶地四處聊天,只為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和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想說的話?,F(xiàn)在,由網(wǎng)絡(luò)連接的各頭通過各種聊天軟件表達(dá)自己,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不過都是為了避免沒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感罷了。
可是,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這些方式都奏效了嗎?并沒有。那種與人說不上話的孤獨感還是伴隨在人們的身旁,沒有消失;那種困擾了人們千年的孤獨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沒有消失。書中八十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兩個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噴空”的楊百利都是在為了擺脫說不上話的孤獨。
現(xiàn)實中,同一屋檐下的人們可以很長時間都不用話語交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的各類軟件。在聊天軟件上,對著熟悉的人不能有話直說,也不能有事說事,不然會容易變得生疏,因為要有所顧忌;對著陌生人的時候反而可以高談?wù)撻?,無話不說,不必忌諱什么東西。無論是有所忌諱還是無所顧忌,都是為了能夠擁有能說得上話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墒枪陋毜膯栴}依然揮之不去,人們都希望可以無話不說,卻只能無話可說。為了尋找而尋找,為了說話而說話,這種可怕的心靈孤寂讓許多人都在迷茫中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獨存在于各個階層、各個時代之中,有些人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孤獨,可有些人卻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獨,盡管不明白,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感覺的深刻體驗。人多喜歡熱鬧,在喧囂的環(huán)境下最是容易擺脫孤獨的情緒,可也是這樣喧囂的環(huán)境中最能凸顯人的孤獨。俗話有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萬句不過心的話語始終也比不過一句能夠暖心的話,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個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裴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也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了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總在尋找些什么??赐炅藭?,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成為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yīng)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睏畎夙樅螄L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宕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毅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勝過千年”是我認(rèn)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一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yǎng)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yuǎn)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yōu)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看了劉震云的新作《一句頂一萬句》。
當(dāng)然不是官場小說,也不是哪個人說話一言九鼎,一句話頂別人的一萬句話。而是寫普通的民眾,中國千百年普通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狀態(tài),以“談的來談不來”作為交友、戀愛結(jié)婚的標(biāo)準(zhǔn),或者,把“找一個說得著”的作為人活著的目標(biāo)。
我看過劉震云的多部小說,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特別是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描寫在目前的中國作家里無人能及(當(dāng)然是個人看法)?,F(xiàn)在經(jīng)常在某個生活的環(huán)節(jié)上,我依然能體會到《一地雞毛》中主人公的感覺。幸好劉震云的這部小說沒有像《手機》被拍成電影,否則,“一地雞毛”式的生活或許會成為網(wǎng)絡(luò)熱詞呢。
新作宣傳的“噱頭”是:中國人的千年孤獨。看到這幾個字,心里很不以為然。很多人看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開山和代表作。曾經(jīng)在經(jīng)歷過一段很痛苦的無以言說的經(jīng)歷后,寫下:我也要下得床來,給自己織一匹裹尸布。那個時候應(yīng)該說我準(zhǔn)確的理解了百年孤獨里的烏蘇拉。
想起《讀你》這首歌的歌詞里有“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雖說是愛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孤單寂寞吧!
不知,我認(rèn)為的然,震云同志認(rèn)可否?。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三
初讀此書,本以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結(jié)果一旦掉進故事里便欲罷不能,三兩天倒也看完了。
盤根錯節(jié)的人物關(guān)系像極了我們所處環(huán)境:我認(rèn)識你,你認(rèn)識他,他認(rèn)識她,而我又認(rèn)識她。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萬事只是個繞。原來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記”講述了楊百順(吳摩西)在經(jīng)歷了賣豆腐、殺豬、染布、賣饅頭等營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裝尋找私奔的妻子,卻因中途丟了養(yǎng)女而不再回頭,其中描繪的社會生活頗有民國之風(fēng);下部“回延津記”講述了牛愛國回到故鄉(xiāng)尋親的故事,讀來有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寫實之風(fēng)。一出一進,綿延三代,跌宕百年。這些小人物平凡,孤獨,在忙碌的生活中掙扎、吶喊。
高級知識分子總是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舒展情緒,與千千萬萬的欣賞者獲得精神的共鳴。而占據(jù)大多數(shù)人口的普通勞動人民更多的則是通過“說話”來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說話”,最好的就是能找著那個傾聽你“說話”的人,于是便有了楊百順只和巧玲說得著;吳香香和老高說得著,甚至不惜背負(fù)罵名私奔;牛愛國和章楚紅說得著;小蔣和龐麗娜說得著.....他們不惜翻山越嶺百里尋找故人傾訴,只為將心中的事情碼放整齊。
執(zhí)著而又堅強的中國人總是會為生命刻上“尋找”的烙印,我們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個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個對的人。這種情感或許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這個愈加強調(diào)個性化的時代顯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這孤單、漫長、荒涼的一生: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意大利的老詹在傳教時總是問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起武林外傳里呂秀才問姬無命的那一幕,姬無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這么深刻的哲學(xué)問題在當(dāng)時的楊百順看來太簡單了:我不過是從楊家莊而來,想要隨著師傅混口飯吃。
老詹期待的當(dāng)然不是這個答案,但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維差距。如果我是老詹,聽到這樣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處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對牛彈琴,孺子不可教。楊百順是賣豆腐的楊百順,是假裝信教的楊摩西,是嫁給了吳香香的吳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離鄉(xiāng)只想著可以喊喪的羅長禮:他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個人。然而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誰。不過是隨著茍且的生活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這種自我認(rèn)知的迷失也是孤獨的重要來源。
在每一個漫漫長夜繼續(xù)整頓心情,第二天再度出發(fā)?是生存的慣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寧,是內(nèi)心堅定的信仰。
變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燈塔。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一
讀劉震云的長篇小說茅獎獲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舍不得放,讀來讀去,一直在讀中不停咀嚼著什么,在這其中,生活的滋味乃至活著的滋味,便足足充斥并漫延到整個人生的磁場中了。
全書會讓讀者明顯感到,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從出延津和入延津的過程中,讓讀者的情感陷在一個總是要找人“說說話”的氛圍中,為了找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楊百順總是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變換著賴以活著的“工作”,在不停地尋找著“能說得上話”的人的過程中,除了人性深處的難以描摹的孤獨盡顯之外,一種不懈地追逐著的堅強,也由一個又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即生動又感人。全書沒有打著官位厚祿的人物,沒有富甲一方的人物,沒有神通廣大的人物,有的皆是彈棉花的,趕大車的,賣豆腐的,蒸饅頭的,打鐵的、剃頭的,殺豬的,喊喪的等等生活勞作在與土地距離最近的中國大地上的、最普通的一群人。
生活的薄紗之下,一些看似表面的現(xiàn)象經(jīng)作者的大筆輕輕勾勒,一些實質(zhì)性的東西便光怪陸離地呈現(xiàn)出來。開篇時,不能自理了的老楊自以為是因為自己對兒子說了實話,才吃上了烙餅,而給兒子送上十分虔誠的“討好”的笑容。而兒子的家里,原本就是打算好了要吃烙餅的,這和說不說實話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和說不說實話到底有沒有關(guān)系呢?當(dāng)作者給了讀者一個能行走到人心靈深處的密碼時,你還有什么理由不隨著作者的筆墨,一路行走。缺耳垂被說成傳成缺耳朵的秦曼卿,因為恨老楊而多給買家三兩豆腐的楊百業(yè),就在現(xiàn)實的泥漿中,和楊百業(yè)借來的那一身新郎衣服一樣,和成了一個極不合身的婚姻。當(dāng)改了姓的要入贅的“吳摩西”因為沒了自己的原姓內(nèi)心極為不快,卻因另有人言及或認(rèn)定他的敢作敢為,有了眾多想不到的“尊貴客人”頻頻登門慶賀的場景,作者將一種“失了自我”和“增了臉面和熱鬧”的映襯和對比,非常巧妙地奉端到了讀者的心靈深處,以供讀得品咂。因為饅頭被搶奪受了氣,吳香香沒一點好氣地罵著丈夫吳摩西,要其去找人家算帳,罵他軟氣,難道只是為了頂住門戶不再受人的氣嗎?一個被妻子逼著拿刀走出門的人,在慶幸所要殺的“仇家”不在家、殺了“仇家”的狗,提了人家的東西,渾身血淋淋一臉英雄氣地穿過街巷,趕到家時,妻子竟高興地喊著他“我的親人”時,令楊百順感到這叫聲里是真的“不親”,一種酸楚與無奈在親與不親之間,令讀者在文章與現(xiàn)實中,愁腸百轉(zhuǎn),思潮起伏。文中的巧玲,親娘不喜不要,卻得后爹吳摩西喜愛,和他最合得來,而吳摩西竟也因和一個親娘不親的孩子能用心地說說話,而覺得日子過得有牽有掛,過得高興。當(dāng)孩子在被拐走之后,那種尋找孩子時內(nèi)心世界的苦累,更是讓人覺得他在尋找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實在是應(yīng)該認(rèn)真找的是一種缺了絕不可以的存在。全書中,不管是楊百順、楊百利為了活著做工,還是為了“噴空”換工作,到牛愛國遇到情感上的是是非非,等等都是作者在有意構(gòu)建一種現(xiàn)實存在孤獨場,構(gòu)建一種不會停止運行的精神場??此乒P調(diào)柔細(xì)婉轉(zhuǎn),實則氣勢磅礴地交相呼應(yīng)了表象與實質(zhì)的區(qū)別,“一句頂一萬句”也在眾溪歸海的寫作手法的烘托下,在情感洪流中的挾持中,實至名歸。
活著的薄紗之下,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群,也要有說得上話的人,坐在一起說說話才是一天,才能驅(qū)趕生活中的孤獨和勞累。吳香香跟銀匠鋪的老高跑了,本來一個和自己沒了感情的人的跑,在改名叫做吳摩西的楊百順看來,并不是迫切地要尋的。到后來尋吳香香,也不是他的本意,是因有人說,只有砸了老高的銀匠鋪,要找回吳香香,才能解口氣,才能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個窩囊廢。仿佛世上的事情本該就是這樣的,有來就有回,是不知什么時候劃好的軌道嗎?找吳香香的過程中,丟了相依為命的巧玲。等找到了吳香香,看到她正和老高高興地共享一食物時,他打消了念頭,根本就沒有露面。牛愛國、龐麗娜的愛情糾葛會讓讀者在生活中找到一大把的生活原型,而牛愛國做為男人內(nèi)心世界里對變了心的妻子的心理的細(xì)致描寫,在這本書中讀到了,感受到了。遇了生活中的難題,牛愛國走幾百里甚至于上千里地,只是為找人討教一個問題,尋回一個主意,而這主意又是那么不確定地好或是不好,與現(xiàn)實符或是不符,僅是因為曾經(jīng)的信任,因了靈魂深處那份久久得來的平靜與踏實,一切的一切的出現(xiàn),就不在乎跋山涉水了。牛愛國和章楚紅,一對因為孤獨相到過過一段偷偷摸摸日子的人,在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在章楚紅憤憤不平的叫罵聲里,將現(xiàn)實重新進行了勾勒,進行了直白的還原。曹青娥一度翻山越嶺,也只為了看看曾經(jīng)相戀卻不值得愛的人,現(xiàn)在在做什么?心里還有她嗎?更是讓世界原還了本來面目,這種尋找,與人和人之間的實際距離無關(guān),與物質(zhì)欲求無關(guān),與時間無關(guān),遠(yuǎn)遠(yuǎn)地看,是一種源于人類自身、類似于先天的存在。
讀到心里了,想得多了。曹青娥(被丟掉的巧玲)臨死時說不出話時,還用力敲床,為是竟是讓孩子們看看那封信,那封提起他的養(yǎng)父吳摩西的后人的信,那封提到她的信。這對曾經(jīng)的并無血緣關(guān)系的父女,雖說失散多年,卻無一刻不在思念對方,一定是在思念苦難的日子里,曾經(jīng)對孤獨的補充和對孤獨獨特的詮釋。一個是五歲被母親扔給后爹的小女孩兒,一個是被妻子拋棄邊并要妻子的孩子也要養(yǎng)的吳摩西,從針及眼,絲絲絡(luò)絡(luò),雖說書后半部分沒有多用筆墨提到巧玲和吳摩西,但在命運坎坷的曹青娥臨死時那一刻,不但全書串成了一部由孤獨構(gòu)成的整體,而且將人類執(zhí)著的生命中的孤獨,展示在了人性的高處。
讀完,似看到:無垠的蒼穹下,如流的人群不停行走,永不歇步。無論苦難還是歡笑,無論現(xiàn)實還是希望,交織繪就的是一幅無比宏大有力的精神畫面,一半是為了活著,要活著。一伴是為了生活,要“有話說”的生活。一如在編者薦言中的讀到的那句: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我在2016年的時候看過,當(dāng)時我寫的書評是:
楊百順一輩子都在找找這個找那個把自己找成了楊摩西又找成了吳摩西最后找成了羅長禮他的女兒也在找他的外孫也在找找到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找的就是一句話也不是為了一句話而找找不到這句話就活不下去了而是以為自己想找一句話為了這句話他自己卻說了一萬句話也不是一萬句話就抵不上要找的那一句而是找到了那句話找就沒有白找話就沒有白說。
按照劉震云給自己的評價,他的作品屬于“現(xiàn)實魔幻主義”,與魔幻現(xiàn)實主義相反,是把玄之又玄的東西,借最平常的人和最樸實的事給說出來,說白了就是用一幫土得掉渣的農(nóng)民當(dāng)主角寫了個寂寞。但這寂寞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寂寞,而是讓許多讀者情緒里產(chǎn)生共鳴的寂寞,這樣一來,一群人的寂寞就成狂歡了。
這也太魔幻了吧,看完《一句頂一萬句》,我對兩個詞印象深刻。一個是“說得著”,一個是“碼放好”。
說得著這個詞,聽上去就有一種中原地帶渾實粗獷的氣質(zhì)——兩個膀?qū)嵮鼒A,滿臉黃土的漢子并肩而坐,或端酒夾菜,或吞云吐霧,操著十足侉味的河南方言推心置腹,相當(dāng)有畫面感。我向來對三四線小縣城有種理想化的好感,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時迷上了凱里,聽五條人的歌曲對海豐充滿向往,讀到本書中的延津也不禁神馳。在我看來,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已經(jīng)被展示得太過充分,只有在地圖上都不具名的小小城鎮(zhèn),才得以保留其自身獨特的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作為培育魔幻念頭的土壤,再合適沒有了。
這樣一位傾聽者無疑是優(yōu)秀的,也是務(wù)實的。可是對于能把一切都碼放好的人來說,這種能力反而就成了負(fù)擔(dān)——不僅要像樹洞一樣接受別人的負(fù)能量,還要不負(fù)眾望地給出自己的分析,說完還不算完,一旦出的主意沒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受牽連。
很多人都覺得劉震云不是個能把故事骨肉碼放好的作者,他寫的東西啰里八嗦,盤根錯節(jié)相互勾連,車轱轆似的來回轉(zhuǎn)。可我覺得還挺有趣,就像是吃魚要擇刺,嗑瓜子要剝皮,嚼甘蔗要吐渣,從稍顯粗糙的表達(dá)里對作者思路求索,反倒讓人更加甘之如飴。
我覺得,假如劉震云真的坐到我身邊,切上一盤淋上香油的涼拌豬心豬耳朵,我倆絕對說得著。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三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非常好看,讓人愛不釋卷,欲罷不能,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簡潔先練,又暗含寓意,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是一部眾生喧嘩而又懷抱巨大沉默的小說。而劉氏幽默,總讓你會心一笑。
最終用了兩口氣,讀完了《一句頂一萬句》,讀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獲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學(xué)獎,而是一直就喜歡劉震云的作品。
讀罷,心緒再不能平靜。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薄霧籠罩著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體升騰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這蒼茫大地上的人間百態(tài),蕓蕓眾生,回味著中國人經(jīng)歷著的千年孤獨。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兑痪漤斠蝗f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nèi)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tài)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nèi)?,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fù)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guān)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于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有關(guān)。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xiāng)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guān)于書名,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相對于書的內(nèi)容,書的名字應(yīng)該是一塊冰,掉到水里也就是書的內(nèi)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里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yīng)該是句什么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shù)纳弦蝗f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難測,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dāng)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四
因為要看話劇,所以先看了這本書,這本書寫的像百家姓,老楊,老裴,老李,老蔣,老姜,每個人都不提名字,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有的愛說話,有的不愛說話,但是都有說的著和說不著的人,有共同的愛好說的著,彼此需要說的著,緣分到了說的著,不管年齡,男女,老幼,說的著才在一起,說不著捏在一起也沒話說,好多夫妻都是這個樣子,彼此說不著卻和別人的老婆老公說的著,說不著的人對你再好也不珍惜,說的著的人一起過窮日子也開心。有些人最開始說不著,后來說的著了,有些人,最開始說的著,后來因為些事說不找了。事會變,人也會變,說不說的著也會變。
說話分怎么說,做事分怎么做,有人怎么說怎么做,有人把壞的說成好的,有人把好的說成壞的.,有的話可以這么說,但是不能這么做,有的事可以這么做但是不能這么說,有的人說一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大部分人愛把一件事說成另外一件事,另外好幾件事。
說話和道理,交織成個色的人,個色的關(guān)系。
一句頂一萬句的是什么呢?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五
《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劉震云歷時三年的傾心之作,獲得了茅盾文學(xué)獎。以河南延津為背景,小說分為兩部分,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楊百順、牛愛國分別的一出一回,好像總是在重復(fù)相同的故事,從起點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兩人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皆因說得著說不著而起。展現(xiàn)的是中國鄉(xiāng)村最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現(xiàn)實,書中人物命運循環(huán)往復(fù),一句閑話就割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盡管有時候是說者無心,但無論怎樣都壞在了說的上面,而有時又翻山越嶺只為探求一句話,楊百順因為一句話離開了延津,而牛愛國又因為一句話回到延津。
“全不知她不是上了吳摩西的當(dāng),是上了縣長老史的當(dāng);不是上了縣長老史的當(dāng),而是上了省長老費的當(dāng);也不是上了省長老費的當(dāng),是上了總理衙門的當(dāng)。不管是上了誰的當(dāng),吳摩西成了吳摩西?!蔽恼掠泻芏噙@樣的句型、段落,初讀時一段話要看半天才能理順,給人感覺就像在湊字?jǐn)?shù),不過好在多了些趣味性,像極了現(xiàn)實吵架中的理;再讀時有點窺見其中的高明,通過否定后又確認(rèn)原因的方式,反映人物經(jīng)歷或心理活動,這樣一來,人物之間那復(fù)雜又糾結(jié)的關(guān)系,讀者也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十六歲的楊百順要出楊家莊,出楊家莊是因為自己恨老楊,恨老楊是因為老楊把上學(xué)的機會給了楊百順的弟弟,讓自己磨豆腐??赡ザ垢矝]那么恨,更恨的是老楊聽了老馬的話算計自己??衫像R并不是故意要算計自己,老馬是嫌老楊煩,隨口說了個餿主意??衫像R煩老楊并不是因為這個人煩,而是老楊總想著聽老馬的主意,老馬覺得老楊占了他便宜。于是當(dāng)楊百順情緒爆發(fā)要去殺人時,居然不知道該去殺誰,好像自己跟這莊上的人其實都有仇,這才一怒而走。
文中的一句話不是一句話,一句話能繞出十句話,十句話能繞出一萬句話,一個人和事繞出另一個人和事繞,而人和事繞也不是人和事本身繞,是人和人互相繞。人和人不交心,心里是一個意思,講出來是另一個意思,意思和意思不一樣,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如同一個毛線團一樣,彎彎繞繞,最終揉作一團。有一個人不繞,就是傳教的老詹。他要教導(dǎo)別人信主的理由是主能讓你明白,“你從哪里來,你往哪里去。”可他一輩子只有八個半信徒,延津人不信他,延津人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明白了。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蔽闹兴茉炝嗽S多平凡的老百姓,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人,找一個好朋友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個人是好朋友,但是你們在一起未必就能說得上話,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話找話,無法言傳,像影子一樣跟著人的苦悶和孤獨。我們希望有人能說得上話,希望擺脫孤獨,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與人的溝通、溫暖的撫慰,都處在擺脫孤獨的努力之中,以致不惜制造某種虛假的響動和聲音。
為什么每個人都在找可以說話的人,而自己身邊的父子、夫妻不是可以說話的人呢,父母不愛子女而愛養(yǎng)女,夫妻不愛彼此而出軌,逃避處理關(guān)系而去找其他的關(guān)系,可能和一個人能不能說得著不是給他天天做魚,或是生過他養(yǎng)育過他,而是要注重人與人的交流、將心比心。
之所以不斷的尋找說得著的人,是因為我們不僅需要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還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在物質(zhì)生活條件得以滿足的條件下,就開始尋求精神的愉悅,然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質(zhì)而言,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這種滿足和愉悅的獲得需要人與人精神上的溝通與交流,能說得上話的人的“一句話”。
文中的各種人物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最平凡、最普通的平民形象,包括殺豬的、打鐵的、剃頭的、賣饅頭的、耍猴的、喊喪的、賣豆腐的、傳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真正還原了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關(guān)注他們?nèi)粘,嵥樯钪械木袷澜?,從底層民眾的角度書寫了一種平民的孤獨。
孤獨這一略顯矯揉造作的詞并不是知識分子、精英們的專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樣在心靈深處存在著孤獨,像楊百順,為了逃避孤獨,他不斷的改名為楊摩西、吳摩西、直到羅長禮,這其中包含的辛酸和無奈,可以看作中國底層民眾悲愴命運的縮影。孤獨雖然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知己伯樂的渴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文中“孤獨——尋找一一尋不得一一孤獨”似乎成了一種不可改變的輪回,為了“說得著”,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卻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獨的深淵。他們不斷尋找,想要跳出這個輪回,找到一個“能說得著的人”,最終卻總也逃不過宿命的力量。“孤獨”是引發(fā)尋找“說的著”的原因,而“說不著”又喚醒了內(nèi)心的孤獨,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這個圈中,拼命奔跑,卻總也擺脫不掉,在尋找的過程中品味著人生的孤獨。
書中精神世界最豐富的人可能就屬傳教的老詹,他沒有妻兒,只有花費一輩子發(fā)展起來的八個半不誠心的教徒,但是至少他還有信念與執(zhí)著。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傷痛無法撫慰,只能任由自己不愛該愛的人,壓抑,沉默,爆發(fā),再次壓抑,在沉默中爆發(fā),在沉默中滅亡。
“出延津”與“回延津”之間歷經(jīng)百年,三代人的拼命掙扎、尋找,形成了宿命式的循環(huán)?!耙痪湓挕笔且粋€象征符號,一個需要解開的密碼鎖,為了擺脫孤獨,吳摩西離開了這個地方,為了擺脫孤獨,牛愛國又回到了這個地方。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六
有幾句話沒說清楚。吳摩西想對晚輩說的那句話,張楚紅想對牛愛國說的那句話。我大膽猜測,全是那句話“活著就是未來,不是過去”。因為一句話抵萬句。
作者很貼心??偸前堰^去翻來覆去。并且上下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愛國會怎么樣。牛愛國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楊百順,但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太過曲折,根本不可能說清楚。
嗯,簡單來說,就是祖孫三代,還有一個“講道理”的人,從延津出去又回來的故事。劇情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同時,最大的感受是命運的無奈和做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是在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之子,最先喜歡上了叫喪的羅長禮。七十年,卒于咸陽。他死的時候,他的子孫都姓羅,因為他說自己叫羅昌禮。書外的人永遠(yuǎn)記得他叫楊摩西、吳摩西,跟老曾學(xué)殺豬,跟老詹信神。他有一個很有名的繼女,名叫巧玲。后來,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辛,回到了延津。沒看過書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是寂寞的,牛愛國也是寂寞的。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與能說會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總是會變的,就像主人公經(jīng)常更名更姓一樣。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褪色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總是想起過去的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樣,再也回不來了。唯有前行,結(jié)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對的人陪伴,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七
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題目了,可我卻覺得這個題目最合適??赐赀@本書,很符合我當(dāng)前的心境,人,一輩子都在找尋說得上話的對方,無論婚姻關(guān)系還是友情,我很慶幸擁有很懂我的朋友。
有一個說得上話的朋友,才不至于讓我在很難受的時候去想更多,我一直都覺得方言不適合表達(dá)情感(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所以即使每次約好朋友,我還是講不了很多在屏幕里說“我見面了一定要和你說這個事兒”的那個事兒。
這些朋友不僅僅限于異性,其實同性也一樣,講不上話這個事情一直令我心里不舒服,我確實很希望飯局有一個切入點讓大家談?wù)勑模赡苁俏业谋磉_(dá)欲望更加強烈一點,我是希望在我說出我自己想要對他說的這些話后,我們之間,心,可以更近一步。
我其實不是一個只會口嗨的人,因為在外實在沒有什么我愿意說話的朋友,所以我很想回家和朋友喝喝酒,說說話。
我也是一個不太愿意矯情的人,我不太想在同一個事情上糾結(jié)或者作無謂的掙扎太久。所以我平時反反復(fù)復(fù)罵同一個人或者講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是真的累,我想找人說說話,僅此而已。我覺得你是可以和我說得上話的人,我才會在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找你,而不是我無人可找的時候才找你。
我好像有點“道德綁架”說得上話的朋友,所以我現(xiàn)在試著柔軟的去表達(dá),我想要和你說說話這樣可憐的要求。因為我信任你,我不想和身邊的人講話,和她們僅僅是講話,只有和我愿意說話的人,才叫溝通,所以朋友勸我好好和討厭的人溝通的時候,我覺得是在侮辱溝通這個詞。
我還是沒有長大,不太愿意敞開心扉,不太愿意去接納所有的人,不論討厭的喜歡的無關(guān)的有關(guān)的,我只想自己快樂。
害,我跑題了,我本是要寫寫我最愛的那位朋友的。
我一直都覺得最好的朋友和我是相互促進相互成長的,我是很希望在身邊朋友身上學(xué)到一些“軟”技能,我說的軟,是指柔軟。相比很有能力卻有點棱角的人,我更愿意主動接觸更加柔軟即使他的能力沒有那么的強的人,若是能夠成為朋友便更好了。
所以總體來說,我的交友標(biāo)準(zhǔn)大概就是這兩個,因為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夠給我?guī)砦覜]有的感受。
并且我希望在和他的交流交往中能夠?qū)W到他的長處,我自己我覺得相對較吵,所以我對于現(xiàn)狀不論是工作環(huán)境還是住宿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比我更加的吵鬧,我覺得這是一種無腦表現(xiàn),我也時常這樣評價自己。
我就是覺得自己應(yīng)該進步,應(yīng)該改變,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所以我才想要交好的朋友都柔軟且有能力。我一直在內(nèi)心中敬佩有能力且柔軟的人,我最好的朋友,我認(rèn)為她改變了我,同時令我進步,即使我沒有和她一樣考研繼續(xù)深造,我同樣覺得她給我的人生觀以很大的指引。
在我的生活中,我感恩這一類人,即使我可能已經(jīng)對學(xué)業(yè)深造或者學(xué)歷更上一層樓已經(jīng)失去能力,但我卻期待遇到更加柔軟更加能夠鼓舞我的人。
我的內(nèi)心肯定是想要學(xué)問更上一層樓的,可我可能已經(jīng)沒有那個能力了,不是外部原因,是自身的學(xué)習(xí)能力我覺得已經(jīng)封頂了。我沒有辦法再去繼續(xù)學(xué)習(xí)自己不感興趣的功課了。
那么再去學(xué)習(xí)自己感興趣的呢,我想也不可以了,我沒有那個資本了,世事畢竟不是寫書,更不是拍電視,現(xiàn)實很多的東西不允許了??隙ㄓ腥苏f那是你還不夠努力或者你自己沒有斗志,我大可不必和你多說,我的話都只說給感同身受的人聽,實在要批評我請背地里再去說,當(dāng)我面說不討喜我也不會給你錢說你說得對。
我的棱角又出來了,我會寫著一些東西的時候自己過激,大概是雙魚座的情感太細(xì)膩,我會考慮的很多。我的朋友,教會我很多,尤其是在我情緒激動的時候,她總是在教我如何去處理,我真的很感激她,她宛若我的人生導(dǎo)師,卻不會講我最厭煩的微信聊天政治課,我很多的事情除了和她分享其次是真的很愿意看看很平靜的她會如何去處理這種事情。
我時常在想我要是人生得一伴侶,如她70%,我也很知足。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八
最近因為看了朗讀者。喜歡上了一個作家:劉震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他的一本書《一句頂一萬句》。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子得往后過,不會再回到從前了。
是啊?;匚吨@句話,我想起來難忘的2016。在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惡性腫瘤親吻。為了活著,切去了身體的一部分。術(shù)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時候,面對殘缺的身體,我痛哭失聲。我以后的路還應(yīng)該怎樣走。在親人,醫(yī)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堅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師同學(xué)的陪伴下,我的臉上又恢復(fù)了童真的笑容。盡管以后還有5年的后續(xù)治療,還要不停的頂起復(fù)查,但是,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是的,生活還要往前走。不能因為一點坎坷就選擇投降。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認(rèn)識了好多病友,她們大多多才多藝,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員阿姨:天倫,有瑜伽教練:愛的世界……她們的生活熱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參加了學(xué)校的書法班,又在間斷了一個治療時期后,參加了少年宮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處是歌聲,到處是歡笑。因為我的笑聲,也感染了周圍的人,她們都說,我變了,變得比以前更開朗樂觀了。
知道劉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節(jié)目:朗讀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總會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不能殘疾。
日子總是要往后過的,是的,只要活著就充滿了希望。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九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以洗練的語句,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很好地將充滿八十年代中國鄉(xiāng)村氣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畫了出來。在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充滿了各自的特點,從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員人生的刻畫和描寫都隨著主人公的場景移動輪流敘說,對當(dāng)時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嘆的孤獨者的形象,眾多豐滿的形象為文學(xué)藝術(shù)帶來了新的風(fēng)氣。
文本中,人與人有說得上話與說不上話的關(guān)系,說得上話的少,說不上話的多。說不上話的又可以大致分為向外尋找說得上話的以及自己想象“噴空”兩種。例如書中的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都屬于與人說不上話、向外尋找與自己說得上話的人,而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則是靠自己想向“噴空”來與自己對話,與同樣喜歡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的人對話。在這本書中所出現(xiàn)的人物,大多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與旁人無法進行合乎心靈的溝通,也就是說都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的、有意義的交流。無關(guān)誰對誰錯,只是彼此內(nèi)心的世界不能處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比如說一開始,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老楊跟老馬過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跟老馬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可是老馬卻不跟老楊過心,因為老馬打心底里看不老楊,但他說起話來又離不開老楊。老楊“事不拿人話拿人”的感嘆更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的對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安排更具有點睛的效果。
看這本書聯(lián)系到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尬聊”一詞。何謂“尬聊”?即雙方之間極其尷尬的聊天。為什么是很尷尬的聊天?因為聊天的話題并不是雙方都很想就此深談的內(nèi)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談話方向所以只能選取一些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比較日?,嵥榈脑掝}繼續(xù)聊天,這種情況屬于雙方說不上話的范疇。人們的生活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變了,可是人內(nèi)心的渴求還是沒有變。以前,鄉(xiāng)里鄰里之間走家串戶地四處聊天,只為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和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想說的話?,F(xiàn)在,由網(wǎng)絡(luò)連接的各頭通過各種聊天軟件表達(dá)自己,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不過都是為了避免沒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感罷了。
可是,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這些方式都奏效了嗎?并沒有。那種與人說不上話的孤獨感還是伴隨在人們的身旁,沒有消失;那種困擾了人們千年的孤獨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沒有消失。書中八十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兩個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噴空”的楊百利都是在為了擺脫說不上話的孤獨。
現(xiàn)實中,同一屋檐下的人們可以很長時間都不用話語交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的各類軟件。在聊天軟件上,對著熟悉的人不能有話直說,也不能有事說事,不然會容易變得生疏,因為要有所顧忌;對著陌生人的時候反而可以高談?wù)撻?,無話不說,不必忌諱什么東西。無論是有所忌諱還是無所顧忌,都是為了能夠擁有能說得上話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墒枪陋毜膯栴}依然揮之不去,人們都希望可以無話不說,卻只能無話可說。為了尋找而尋找,為了說話而說話,這種可怕的心靈孤寂讓許多人都在迷茫中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獨存在于各個階層、各個時代之中,有些人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孤獨,可有些人卻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獨,盡管不明白,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感覺的深刻體驗。人多喜歡熱鬧,在喧囂的環(huán)境下最是容易擺脫孤獨的情緒,可也是這樣喧囂的環(huán)境中最能凸顯人的孤獨。俗話有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萬句不過心的話語始終也比不過一句能夠暖心的話,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個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裴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也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了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總在尋找些什么??赐炅藭?,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成為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yīng)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睏畎夙樅螄L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宕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毅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勝過千年”是我認(rèn)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一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yǎng)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yuǎn)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yōu)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看了劉震云的新作《一句頂一萬句》。
當(dāng)然不是官場小說,也不是哪個人說話一言九鼎,一句話頂別人的一萬句話。而是寫普通的民眾,中國千百年普通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狀態(tài),以“談的來談不來”作為交友、戀愛結(jié)婚的標(biāo)準(zhǔn),或者,把“找一個說得著”的作為人活著的目標(biāo)。
我看過劉震云的多部小說,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特別是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描寫在目前的中國作家里無人能及(當(dāng)然是個人看法)?,F(xiàn)在經(jīng)常在某個生活的環(huán)節(jié)上,我依然能體會到《一地雞毛》中主人公的感覺。幸好劉震云的這部小說沒有像《手機》被拍成電影,否則,“一地雞毛”式的生活或許會成為網(wǎng)絡(luò)熱詞呢。
新作宣傳的“噱頭”是:中國人的千年孤獨。看到這幾個字,心里很不以為然。很多人看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開山和代表作。曾經(jīng)在經(jīng)歷過一段很痛苦的無以言說的經(jīng)歷后,寫下:我也要下得床來,給自己織一匹裹尸布。那個時候應(yīng)該說我準(zhǔn)確的理解了百年孤獨里的烏蘇拉。
想起《讀你》這首歌的歌詞里有“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雖說是愛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孤單寂寞吧!
不知,我認(rèn)為的然,震云同志認(rèn)可否?。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三
初讀此書,本以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結(jié)果一旦掉進故事里便欲罷不能,三兩天倒也看完了。
盤根錯節(jié)的人物關(guān)系像極了我們所處環(huán)境:我認(rèn)識你,你認(rèn)識他,他認(rèn)識她,而我又認(rèn)識她。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萬事只是個繞。原來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記”講述了楊百順(吳摩西)在經(jīng)歷了賣豆腐、殺豬、染布、賣饅頭等營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裝尋找私奔的妻子,卻因中途丟了養(yǎng)女而不再回頭,其中描繪的社會生活頗有民國之風(fēng);下部“回延津記”講述了牛愛國回到故鄉(xiāng)尋親的故事,讀來有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寫實之風(fēng)。一出一進,綿延三代,跌宕百年。這些小人物平凡,孤獨,在忙碌的生活中掙扎、吶喊。
高級知識分子總是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舒展情緒,與千千萬萬的欣賞者獲得精神的共鳴。而占據(jù)大多數(shù)人口的普通勞動人民更多的則是通過“說話”來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說話”,最好的就是能找著那個傾聽你“說話”的人,于是便有了楊百順只和巧玲說得著;吳香香和老高說得著,甚至不惜背負(fù)罵名私奔;牛愛國和章楚紅說得著;小蔣和龐麗娜說得著.....他們不惜翻山越嶺百里尋找故人傾訴,只為將心中的事情碼放整齊。
執(zhí)著而又堅強的中國人總是會為生命刻上“尋找”的烙印,我們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個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個對的人。這種情感或許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這個愈加強調(diào)個性化的時代顯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這孤單、漫長、荒涼的一生: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意大利的老詹在傳教時總是問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起武林外傳里呂秀才問姬無命的那一幕,姬無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這么深刻的哲學(xué)問題在當(dāng)時的楊百順看來太簡單了:我不過是從楊家莊而來,想要隨著師傅混口飯吃。
老詹期待的當(dāng)然不是這個答案,但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維差距。如果我是老詹,聽到這樣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處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對牛彈琴,孺子不可教。楊百順是賣豆腐的楊百順,是假裝信教的楊摩西,是嫁給了吳香香的吳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離鄉(xiāng)只想著可以喊喪的羅長禮:他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個人。然而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誰。不過是隨著茍且的生活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這種自我認(rèn)知的迷失也是孤獨的重要來源。
在每一個漫漫長夜繼續(xù)整頓心情,第二天再度出發(fā)?是生存的慣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寧,是內(nèi)心堅定的信仰。
變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燈塔。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