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間失格》讀后感400字(四篇)

字號: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dāng)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rèn)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人間失格》讀后感400字篇一
    小時候家境殷實(shí),心靈孤僻,對于那些成人之間、甚至人類之間的各種諂媚、陰暗、猜疑、嫉妒都憎恨,但是他選擇通過表演的方式來與這一切產(chǎn)生溝通,說笑話,裝作一個幽默的人,因為他明白,幽默是與其他人保持正常的關(guān)系的絕好途徑。
    大概是童年時智商和情商都高于同齡人,主人公的心理早就已經(jīng)對于世界產(chǎn)生了失望的情緒,不免抑郁,繼而對于自己的成長之路,完全找不到方向。
    幾個女人完全改變了他的一生。
    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懦弱還是一種自暴自棄??傊?,在我看這本小說的時候,總是有這樣一個畫面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一個帥氣但身材瘦弱的年輕畫家,出入在一個日本傳統(tǒng)小屋里,他與自己的妻子過分客氣,他用毒品和酒來麻醉自己的人生。
    這看起來是個悲劇,可是我覺得,那個畫面里一定有明媚的陽光。
    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反諷。
    太宰治的文章有一種極強(qiáng)烈厭世的心理基調(diào)。
    仿佛每一個人物都是兀自出現(xiàn),但又好像合情合理。總之他想向你表述的是:這里沒有希望。
    而我看清了這一切,還是不想死去。
    所以我還是得活著。
    人間失格,突然想起一句臺詞:“生而為人,我很慚愧?!?BR>    《人間失格》讀后感400字篇二
    一周的時間,讀完太宰治的這本書
    很多人說這是一本閱讀體驗不太好的書,很多人說這是一本充滿抑郁的書
    但我卻從中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而直到讀完也明白了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真正含義。
    先說三章手札,作者不管是在童年還是青年亦或是中年。一直都在為了別人活著,不管是小時候為了博得父親一笑,把想要的禮物從書換成獅子舞面具,還是長大,成人,懂得世故以后那種完全沒有自我活著的狀態(tài)。所謂我很抱歉,是自己像這個世界妥協(xié)像自己的道歉,是一種對如同木偶人生的嘲笑。
    手札之后的內(nèi)容,作者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加以論證這件事人是應(yīng)該活出自己還是成為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
    另外,很多人說,作者對這個世間充滿了絕望,但這句話應(yīng)該還有下句:同時也充滿了希望。
    只不過,那種留于文字表面的絕望太過濃重掩蓋了在深處沉寂的希望。
    當(dāng)你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就是在寫自己,比如作者本人的種種表現(xiàn),比如那個出名以后墮落的畫家,比如最后這個故事的父親。沒有人可以做到活出真正的自己,如果你還想悠然的活著,勢必要對自己做一些改變,一天天一點(diǎn)點(diǎn)。
    最終,你成了所有人都喜歡卻唯獨(dú)被自己討厭的人。
    《人間失格》讀后感400字篇三
    不得不非常遺憾地說,《人間失格》又是一本曾念念不忘終于開讀卻無力繼續(xù)的讀物,這是一件令人苦惱的事情。
    慢慢感知,書猶人也,有其內(nèi)在的氣息。氣息相投,相得益彰。看來,太宰的文字與思想,不是我喜歡的風(fēng)格。
    記得去年從圖書館借來時,僅僅讀了幾行便感文字有一種灰蒙-----沉重陰郁壓抑。不死心,想堅持著讀讀,“好奇心的驅(qū)使:不吃豬肉,只為見豬如何走”。這樣想著,僅僅開了個篇,還是撂下了。
    新年伊始,又把該書列進(jìn)書單,并特到新華書店采購,只希望能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用了一整天的時間,細(xì)致讀完,仍是無法從麻木中自拔。一個認(rèn)為失去當(dāng)人資格的人去寫人生,是帶著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呢?消沉、病態(tài)?
    開篇說?!拔以娺^那男人的三張照片?!?BR>    這三張照片從作者的描述上來看,幼年的一張、學(xué)生時的一張、中年的一張,都不令作者滿意,甚至有些古怪,古怪的不像人。
    這是作者對自己極為不滿意的一種人格體現(xiàn)。作者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猜測一定是病了,精神上的傷痛引起的疾病,充斥在每一個文字里,使人趣味黯然。沒有哪本書令我如此讀得焦躁麻木。直到最后看到太宰治的簡介,發(fā)現(xiàn),讀者的感覺是對的,他原來是一位生活的消沉著,一直在死亡線上徘徊的人。
    這樣的書,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讀后感400字篇四
    這本書敘述了又一個與父親不無關(guān)系的人的悲劇故事。
    父親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是一種奇妙的存在,既有對兒女無私深厚的愛,又對兒女有著無法抗拒的壓力。
    書中的主人公就自述“我的不幸乃是一個缺乏拒絕能力的人的不幸。我時常陷入一種恐懼之中,以為如果別人勸我干什么而自己加以拒絕的話,就會在對方的心靈和自己的心靈中剜開一道永遠(yuǎn)無法修復(fù)的裂痕。”
    我覺得這不幸的根源也許就來自父親的愛,父親的威嚴(yán)。
    同樣一生都活在父親壓力下的作家還有卡夫卡。不過卡夫卡的內(nèi)心世界實(shí)在是廣闊得無邊無垠,可以讓他有足夠的空間逃離自己的父親。但是即使這樣,卡夫卡活得也很別扭,不自在。
    在希臘神話中,宙斯是打敗了自己的父親泰坦眾神登上眾神之王的位置的。而泰坦諸神也是因為擊敗了他們的父親才能屹立在天地之間的。俄狄浦斯也曾經(jīng)弒父娶母。
    可見對父輩的反抗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所面臨的一大主題。這一主題是超越時代超越社會的。甚至曾經(jīng)有人這么說過:“如果一個男人沒有戰(zhàn)勝自己的父親,那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BR>    可是這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那如山般的愛意,即使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威嚴(yán),又如何能讓人能夠去反抗呢?
    關(guān)鍵是,當(dāng)我們成長到能夠戰(zhàn)勝父親的時候,看見曾經(jīng)如山般的父親如今衰老的背影,又如何能讓人激起去反抗的意志呢?
    匆匆寫就,疏漏甚多,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