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設計的一份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的指導工具。教案的編寫需要合理安排時間和教學資源的利用。在下面的教案范例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中作者的閱讀感受,認真探討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難句,體會這些句子中隱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詞語,體會作者語言風趣的特點。
4、了解本文把文學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的寫法,練習寫讀后感。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問:從小學到現(xiàn)在,學過哪些寓言?(學生回答)。
問:什么是寓言?(學生回答)。
明確:一種帶有勸喻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在階級社會,它是人民群眾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曲折、隱晦的斗爭手段,故又被稱為“奴隸的語言”。問:有誰知道《伊索寓言》?(學生回答)。
明確:《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被釋放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jīng)驗和生活教訓、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和被壓迫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伊索寓言》畢竟是公元前6世紀的奴隸所作,寓言的內涵帶有其階級局限性和當時的社會特點。那么,當時間轉入到21世紀,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審視這些寓言的內涵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入錢鐘書先生寫的《讀〈伊索寓言〉》。
二、介紹作者。
1、學生自讀課后有關資料,劃出相關信息。
2、檢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錢鐘書(1910-1998),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號????????,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他的學術著作?????是中國最早的豐富而詳贍的中西比較詩論。另一部學術著作??????,對《詩經(jīng)》、《易經(jīng)》、《老子》、《左傳》、《史記》、《楚辭》、《太平廣記》等,不僅作了許多新的考釋,而且做了許多有創(chuàng)見的賡揚,并將中西文化和文學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比較和研究。同時還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特別是他的長篇小說??????????????才情橫溢,妙喻連篇,刻畫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
三、課文研讀。
(1)、學生揣讀課文,鼓勵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討論。
廣泛討論,結合現(xiàn)實深入探究,逐步明確: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確:諷刺沒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趨炎附勢,毫無原則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諷刺什么?明確:諷刺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作者的議論意在批判什么?明確:作者議論“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yǎng)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為別人賺錢的資本。寫這些回憶或研究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并無深交,甚至關系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后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為名,行“養(yǎng)活”自己之實。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確:諷刺貪得和多疑。“可見有些東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這個說法揭示了某種人怎樣的劣根性?明確:有些人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從來不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們拒絕批評,老虎屁股摸不得,誰如果批評了他,他會大嚷大鬧,反咬別人一口。作者用這則寓言斥責無自知之明,掩飾缺點和錯誤的劣性。
明確:主要是諷刺一些下臺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敗,仍在美化自己。他們羨慕權勢,還是一心向上爬。他們企圖東山再起,恢復已失去的天堂。
明確:諷刺一種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們的手法是把水攪渾,造成人人都有缺點和錯誤的局面,大家誰都有缺陷,誰都不行,彼此彼此,這種人從中得到了滿足。“這個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擊和低毀別人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處,千方百計讓人家也得不到,誰比自己好就打擊誰。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這樣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諷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拔覀兠恳环N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jīng)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諷刺什么?明確:諷刺一種人不承認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點說成是優(yōu)點,聊以自慰,不思進取。他們把壞反說成是好,便無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是什么意思?明確:是反語。這些人不肯自責,把自己擺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讓,這類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讓,爭執(zhí)和沖突就會不可避免,當然不會相安無事。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諷刺貪婪,諷刺急于求成?!按笈肿油切⌒难邸薄VS刺什么?明確:諷刺有錢人吝嗇,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幫助別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貪婪,不要指望闊人能善心來周濟窮人。
8、《狐貍與葡萄》中“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諷刺什么?
明確:原意是諷刺狐貍得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F(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別人取得了成績,心存嫉妒,便說那成就并沒什么了不起。作者說,“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別人來分甜頭”。有何用意?明確:用意有二:(1)有一種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這甜頭獨吞之后,用訴苦來騙人,以保護既得利益。他擔心別人來分享甜頭,偏把獲取說成失落和苦難,仿佛自己一百個不合算,現(xiàn)實生活中這類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設訴苦者的甜頭是應得的,為了避免別人嫉妒,不讓別人分走成果,只好訴苦,這訴苦出于無奈,而且言不由衷。這里主要是為了諷刺嫉妒者。
9、《驢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贊揚驢的機智,諷刺惡狼的愚蠢可笑。作者為什么說“醫(y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明確:指出有些醫(yī)生是兇手偽裝的,居心叵測。偽善者常是殺戮生靈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著羊皮的狼,這些偽善者打著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殺人之實,他們是統(tǒng)治者的幫兇,但面目早經(jīng)偽裝,一時難以識破,因而人們不可過于天真。
(3)在研讀九個故事的基礎上,結合“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處處碰壁上當”,請你談談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確:這句話就是說,現(xiàn)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并不像寓言中所講的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復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說,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有清醒的認識,才能采取適當?shù)膶Σ摺?BR> (4)為什么要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明確: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jīng)驗,以此入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系,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5)“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怎么理解?明確:這句話是反語,用于諷刺?,F(xiàn)代和古代相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大大進步了。但根據(jù)人類進化歷程,過去的人們思想比較簡單、純樸、幼稚;而現(xiàn)在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方面,所謂“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以至“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是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給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
明確:“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1)“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2)“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四:課文小結。
導入(1-2)——從兩類人、兩種關系入手讀后感。
總結(13)——全文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1)積累下列詞語:
(2)課外閱讀小說《圍城》。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二
設計思想: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fā)為主導,合作探究的原則,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一、復習導入;二、精讀《蟬和狐貍》體會寓意;三、課堂拓展、四、課堂小結;五、作業(yè)設計。讓學生在朗讀體驗、合作探究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方法與過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寓言的喜愛,并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寓意,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重點:分析寓言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學難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從寓意中獲得教益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
學法指導:朗讀體驗、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閱讀《烏鴉和狐貍》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幾部分組成?結合前面學過兩則寓言說一說。(板書:寓言和寓意)。
二、精讀《蟬和狐貍》,領會寓意。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相似之處:說奉承話,詭計騙人。)。
(不同之處;烏鴉上當,蟬沒上當。)。
4.你從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看出狐貍是在用詭計騙人的?
(“故意”點出狐貍的假心假意,“贊嘆”“下來”“見識”可以看出狐貍是為吃蟬而設下的“圈套”。)。
5.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蟬:“察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保持警覺,吸取教訓,進行試探。)。
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讀1—4自然段,體會蟬的聰明之處。
7.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板書寓意)。
(蟬不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三.課堂拓展。
1.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名言有哪?(忠言逆耳利于行)。
2.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隨堂進行思想滲透和教育。
(安全出行、嚴禁下河游泳等。)。
3.結合寓言的組成部分(寓言和寓意)自己練習編寫寓言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笨鳥先飛或勤能補拙)。
(2)自己編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編寫一則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蟬????????????????????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訓。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以復習導入讓學生回顧前一課的內容,為本節(jié)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在教《蟬和狐貍》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接著默讀課文,想想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在課堂拓展中我設計了唱兒歌《蝸牛和黃鸝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借助歌詞回顧寓言的結構,并能想出寓意,為學生編寓言故事做出了巧妙的過渡引導,達到預期教學目的。但本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在編故事時語言不夠形象,指導效果不是很突出。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三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jié)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xiàn)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lián)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fā)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牧童:不誠實,經(jīng)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F(xiàn)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jīng)后人匯集,統(tǒng)歸在伊索名下?!兑了髟⒀浴吠ㄟ^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fā)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四
1.突破傳統(tǒng)的寓言解讀模式,指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寓言。
2.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研究探討把握中心,深入領會文章內涵,要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體悟。
【切入】。
方法一引用“狼來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個人這樣說你不相信,那么許多人說呢?許多人說的是真實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們自己也沒有辨別真假,你又何去何從呢?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話:謊言說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進而思考:面對歷史流傳下來的東西,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你的選擇標準是什么呢?從寓言的解讀導入對錢鐘書的《讀〈伊索寓言〉》的學習。
方法二由寓言本身的解讀導入。
指導學生看課文題目:讀、寓言。(寓言學生并不陌生,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錢鐘書先生讀《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觀點,你接受錢鐘書的觀點嗎?你有自己新的見解嗎?導入課文的解讀。
【探究】。
課前預習,了解作者的主要情況:生平、作品、風格、主要成就等,自我體會文章,寫出體會要點。錢鐘書(1910—年),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國的史學、哲學、文學經(jīng)典,同時不曾間斷過對西方新舊文學、哲學、心理學的閱覽和研究。融廣博的知識和精卓的見解于一體是他的所有學術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閱讀課文要抓住這個特點。
依據(jù)方法一。
1.讀文章的九個寓言故事,了解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共同特點?
提示:錢先生對傳統(tǒng)的淺薄見解一一做了糾正,從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見解。
2.思考這些觀點與你自己以前讀寓言的感受一樣嗎?并從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觀點?!拔艺J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BR> 3.結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體會,談談你對作者觀點的理解。
(1)可以指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層次入手:由每一段的關鍵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劃分為三部分:1-3自然段;九個故事;最后的結論。
(2)通過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如果把人類歷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xiàn)代則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為什么那么淺薄、幼稚、簡單。同時成人是喜歡小孩子的。從而理解人們?yōu)槭裁聪矚g《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義上喜歡它的。
(3)在引導的基礎上學生自由討論,思考作者觀點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精讀最后一段強化理解。
提示:現(xiàn)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并不像寓言所講的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復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會有清醒的認識,才有適當?shù)膶Σ摺?BR> (4)在以上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思考:怎么重新審視寓言的“寓意”?可以從九個例子中選一到兩個例子的解讀來分析。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教師適當點撥,不拘一格。
4.深入探究。
(1)成人、小孩和寓言的關系。
(2)思考盧梭反對兒童讀寓言與錢鐘書反對之間的差異。
(3)對蒼蠅的話“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師在學生思維開發(fā)上做方法指導。
依據(jù)方法二:。
從寓言對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樣的作用嗎?引出錢鐘書的觀點,再從結構上結合學生自己的人生社會體會入手解讀文章。以下步驟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年高考作文題中“智子疑鄰”的故事:。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的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编従蛹业囊晃焕先艘策@樣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的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呢?談談自己的體會。
注意:要有新意,不要就事論事,應從新的觀點角度解讀;寫出要點、文章均可,字數(shù)不限。
【實踐要點】。
1.教學中一定要權責明確:教的主體是教師;學的主體是學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審視教學中學生的地位。
2.抓住關鍵的問題即要點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探究,不糾纏小的枝節(jié)問題。
3.重點放在錢鐘書先生對寓言的重新審視的思考方法上。(陜西/楊巖)。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辯的思維智慧,培養(yǎng)個體探究質疑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主討論研究九個寓言故事的原義及作者賦予的新義,對作者的感受質疑與準確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現(xiàn)實社會深入地認識與體察,突然常規(guī)思維習慣,獨立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
教學重點: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教學難點:對作者觀點和疑難語句的理解。
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有外國記者如是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他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一些人不遠萬里,從港臺、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來“朝圣”,然而,他卻常常閉門謝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來到中國,給錢鐘書打電話,想拜見他,錢鐘書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風趣若是。
錢鐘書是當代文化名人,他寫的小說《圍城》的主題就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篇小說的語言特點是諷刺、幽默、深刻,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更直接地表現(xiàn)他對生活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二.解讀九則寓言故事。
(一)學生自讀課文。
(二)學生講析九則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義:諷刺那些善變的人。
作者賦予義:處處隨機應變,標榜其與眾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
原義:諷刺淺薄的享樂主義者。
作者賦予義: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義:戒貪得無厭。
作者賦予義:自知人不需要鏡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鏡子也沒有用。
4.天文學家的故事。
原義:眼睛朝上勢必摔跤。
作者賦予義: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烏鴉的故事。
原義:裝者最終要現(xiàn)其原型。
作者賦予義:用剝去他人優(yōu)點的方式來粉飾自己缺點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義:狂妄自大的渺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偉大。
作者賦予義: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是彌補缺陷的好辦法。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
原義: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賦予義:有錢人往往吝嗇,一毛不拔,不肯幫助別人。
8.狐貍和葡萄的故事。
原義:得不到的便是人們急于毀掉的。
作者賦予義:得到的又是人們急于強占的,盡管強占的方式千差萬別,哪怕是用訴苦來免得旁人分了頭。
9.驢跟狼的故事。
原義:錯行仁義反受其害。
作者賦予義:行醫(yī)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總結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對,有的引申,請把九個分成兩類。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閱讀。
從《伊索寓言》中選出三則,由學生模仿作者賦予新的理解。
1.狼和獅子。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著頸圈,狼見到后,便問他:“你被誰拴住了,養(yǎng)得你這么肥胖?”狗說:“是獵人。但愿你不要受我這樣的罪,套著沉重的頸圈比挨餓難受得多?!边@故事說明,——————。
(對于失去自由的人來說,即使的美食也都索然無味)。
3.狗和屠夫。
的學問,也就是說,——————。
(吃一塹,長一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文句。
一.品讀前三段與最后一段,學生質疑。
教師與學生討論解疑。
主要內容提示如下。
1.前兩段寫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兩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關系上,人們喜歡容忍和保護只能傾注在“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我們的尊嚴”的人身上。
二是在歷史關系上,時代愈古,歷史愈短,愈像人類的孩童時期,故而人們思慕古代也是為了賣老,標志現(xiàn)代在價值、品格上的進步。
3.“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這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4.最后一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作者與盧梭都不贊成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5.文章最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謙,蒼蠅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進步絲毫沒有推進作用,卻把一切歸功于自己。
二.學生自主練習。
學生理解語句,方法:回到語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這句話諷刺什么?
2.“有些東西不要對鏡自照”這一句斥責什么?
3.“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諷刺什么?
1.諷刺那些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人,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他們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
2.斥責他們毫無自知之明,聽不得批評,不能知錯改錯,這號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評他一下,他反而胡鬧,反咬你一口。
3.諷刺旁人嫉妒,總想分點甜頭,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頭,惟一的辦法只得訴苦經(jīng),好讓別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純屬非分,那就是諷刺訴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樂滋滋的,嘴上卻大訴其苦經(jīng),真夠狡猾的。
總結理解語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辭句、含蓄句三種語句,對于深刻句要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出來,對于修辭句要回到本義然后再聯(lián)系語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內容及作者的態(tài)度。
三.課外語句理解練習。
1.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是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機勃勃的葛藤花卉。
問: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3.在人生的海灘下,晶瑩璀璨的貝殼散布在我們的四周。然而,當我們被那惟一的、懸寧的目標所?;髸r,我們將如那孩子一樣,無視于海灘上閃亮如繁星的貝殼,也失去了撿貝殼過程中的樂趣。
(展現(xiàn)在人生旅途的目標實實在在、豐富多彩)。
四.布置作業(yè)。
模仿本文讀一則寓言寫讀后感。
緣起:感想——喜歡讀寓言。
新解:寓言原義與新義諷刺頭腦要復雜、清醒。
結論:小孩子不該讀寓言。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六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jié)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xiàn)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lián)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fā)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牧童:不誠實,經(jīng)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F(xiàn)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jīng)后人匯集,統(tǒng)歸在伊索名下?!兑了髟⒀浴吠ㄟ^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fā)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七
2.學會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據(jù)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學會積累等。
情感與態(tài)度。
使學生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對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閱讀中體會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時學會用質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內容。
過程與方法。
注重教師的引導,用朗讀法、品讀法、分析法、質疑法等品讀作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閱讀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讀什么、怎么讀”。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導。
1、激趣導入。學生講自己讀過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學生自讀,歸納《伊索寓言》的特點。
故事:《小蟹與母蟹》《狼與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點:(主人公: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篇幅:短??;寓意:深刻;表現(xiàn)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
二、品讀作品,掌握方法。
1.品析形象;2.了解手法;3.歸納寓意;4.學會設疑。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八
重點:體會寓言寓意,學會創(chuàng)作寓言。
難點:寓言與童話的區(qū)別。
過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3.結果令赫耳墨斯?jié)M意嗎?他值得同情嗎?
4.分析人物性格,點明寓意。
5.小結寫作特點。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樣寓意的故事,開展交流活動。
(二)《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3.點明寓意。
4.小結寫作特點。
5.請學生說出知道哪些點明同樣寓意的故事。(《龜兔賽跑》)。
6.請給課文加上一個不同的結局。
設計。
想
身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
問
說明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的人,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到別人的輕視。
情節(jié)一波三折。
勝??????????????敗。
獅子———蚊子———蜘蛛。
揚長避短???得意忘形。
———驕兵必敗。
———構思精巧,擬人神似,描寫生動。
點評:
寓言故事本身簡單明了,因此不過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
1.可把《蚊子和獅子》編排成課本劇,或者作為極好的朗誦素材,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分角色朗讀等,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九
2.學會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據(jù)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學會積累等。
使學生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對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閱讀中體會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時學會用質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內容。
注重教師的引導,用朗讀法、品讀法、分析法、質疑法等品讀作品。
引導學生閱讀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讀什么、怎么讀”。
學會閱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一、激趣引導。
1、激趣導入。學生講自己讀過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學生自讀,歸納《伊索寓言》的特點。
故事:《小蟹與母蟹》《狼與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點:(主人公: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篇幅:短?。辉⒁猓荷羁蹋槐憩F(xiàn)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
二、品讀作品,掌握方法。
1.品析形象;2.了解手法;3.歸納寓意;4.學會設疑。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
這兩篇寓言,篇幅比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蘊涵深刻的道理,體現(xiàn)了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這兩則一則是神(其實也是寫人),一則是動物(蚊子和獅子)。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把重點放在第一則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過改變故事情節(jié)來使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寫作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第二則寓言并且自寫寓言。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寓言的特點與《伊索寓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寓言并概括寓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寓言并概括寓意。
一課時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
2、學生閱讀課文導言,了解寓言的概念與特點: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特點,寓言都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
學生閱讀課后注釋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識: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
1、分角色朗讀,注意語氣與語調。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問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現(xiàn)出來)
赫耳墨斯是個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2、概括寓言的寓意:(齊讀)
這些情節(jié)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編篇:
假如(1)赫耳墨斯先問自己的雕塑的價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改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結尾)
寓言改動之后寓意就有改變,寓言是通過對現(xiàn)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
1、一生朗讀寓言《蚊子和獅子》
2、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多角度從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獅子》之改編篇: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與文中寓言相比較: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zhàn)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jié),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續(xù)編寓言情節(jié)練習。
教師投影出示兩個續(xù)編題目:
1、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說了些什么?
以上兩題內容,學生可任選一題,做到練習本上,然后在班上讀,其他同學評論。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點,學習了通過分析情節(jié),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實習了創(chuàng)作簡單的寓言故事。請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仔細觀察生活,分析生活,還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正確認識生活。
根據(jù)所給的題目自編寓言
a. 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貓和老鼠。(注意情節(jié)是否合理、情節(jié)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一個故事最后點明寓意。)
教師小結。
伊索寓言兩則
1、做人要謙虛。
2、不能驕傲。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一
有一次,月亮要媽媽給她做一件斗篷。媽媽回答說:“我怎么能給你做一件合身的斗篷呢?你現(xiàn)在是新月,然后又是滿月;再接著既不是新月,又不是滿月了?!?BR> 這說是,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不可能一勞永逸。
驢子與蟬。
驢子聽見蟬唱歌,被美妙動聽的歌聲所打動,自己也想能發(fā)出同樣悅耳動聽的聲音,便羨慕地問他們吃些什么,才能發(fā)出如此美妙的聲音來。蟬答道:“吃露水。”驢子便也只吃露水,沒多久就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要企望非份之物。
狐貍和樵夫。
狐貍為躲避獵人們追趕而逃竄,恰巧遇見了一個樵夫,便請求讓他躲藏起來,樵夫叫狐貍去他的小屋里躲著。一會兒,許多獵人趕來,向樵夫打聽狐貍的下落,他嘴里一邊大聲說不知道,又一邊做手勢,告訴他們狐貍躲藏的地方。獵人們相信了他的話,并沒留意他的手勢。狐貍見獵人們都走遠了,便從小屋出來,什么都沒說就走。樵夫責備狐貍,說自己救了他一命,一點謝意都不表示。狐貍回答說:“如果你的手勢與你的語言是一致的,我就該好好地感謝你了?!?BR>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嘴里說要做好事,而行為上卻作惡的人。
狼與逃進神廟的小羊。
一只小羊被狼追趕,逃進了一個神廟里。狼對小羊說,如不趕快出來,祭司會抓住你,把你獻給神。小羊回答說:“我寧愿獻給神,也比被你吃掉好。”
這故事說明,對要死的人來說,應選擇有價值的死。
賣神像的人。
有人雕刻了一個赫耳墨斯的木像,拿到市場去賣。因為沒有一個買主上前,他便大聲叫喊,想招攬生意,說有賜福招財?shù)纳癯鍪邸_@時旁邊有一個人對他說道:“喂,朋友,既然這樣,你自己應該享受他的好處,為什么還要賣掉他呢?”他回答說:“我要的是現(xiàn)在馬上能兌現(xiàn)利益,這神的利益卻來得很慢。”
這故事正是說那種不擇手段地求利,連神也不尊敬的人。
牛和蛙。
一頭牛到水潭邊去喝水,踩著了一群小蛙,并踩死了其中一只。小蛙媽媽回來后,見到少了一個兒子,便問他的兄弟們,他到哪里去了。一只小蛙說:“親愛的媽媽,他死了。剛才有一頭巨大的四足獸來到潭邊,用他的`蹄子踩死了我們的兄弟?!蓖軏寢屢贿叡M力鼓氣,一邊問道:“那野獸是不是這個樣子,這般大小呢?”小蛙說:“媽媽,您別再鼓氣了。我想您不可能和那怪物一樣大小,再鼓氣就會把肚子脹破?!?BR> 這是說,渺小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偉大相比。
眾樹與荊棘。
石榴樹、蘋果樹、橄欖樹相互為誰的果實最好而爭吵不休。正當他們激烈爭鬧時,籬笆邊的荊棘聽到了,便說:“朋友們,我們不要再爭吵。”
這是說,有些微不足道的人,在強者相互爭斗中,也自不量力地極想表現(xiàn)一番。
烏龜與鷹。
烏龜看見鷹在空中飛翔,便請求鷹教他飛行。鷹勸告他,說他不能飛行。可烏龜再三懇求,鷹便抓住他,飛到高空,然后將他松開。烏龜落在巖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這故事說明,那些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人必將失敗。
騾子。
有匹吃大麥長大的騾子很強壯。每當他跳躍時,總是自言自語說:“我父親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馬,我非常像他?!庇幸惶?,因為需要,騾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貋砗螅懦蠲伎嗄樀叵肫鹱约旱母赣H是驢子。
這故事說明,人們如遇好運出了名,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因為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難以預測。
烏龜與兔。
烏龜與兔為他們倆誰跑得快而爭論不休。于是,他們定好了比賽的時間和地點。比賽一開始,兔覺得自己是天生的飛毛腿,跑得快,對比賽掉以輕心,躺在路旁睡著了。烏龜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氣餒,不停地朝前奔跑。結果,烏龜超過了睡熟了的兔子,奪得了勝利的獎品。
這故事說明,奮發(fā)圖強的弱者也能戰(zhàn)勝驕傲自滿的強者。
貓和雞。
有一天,貓不懷好意地、假惺惺地舉辦生日宴會,請來許多雞赴宴。雞剛一到齊,貓立刻就關上大門,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吃掉了。
這是說,對于敵人不要抱有任何美好的希望,否則將遭受更大的不幸。
說謊的放羊娃。
有個放羊娃趕著他的羊群到村外很遠的地方去放牧。他老是喜歡說謊,開玩笑,時常大聲向村里人呼救,謊稱有狼來襲擊他的羊群。開始兩三回,村里人都驚慌得立刻跑來,被他嘲笑后,沒趣地走了回去。后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竄入羊群,大肆咬殺。牧羊娃對著村里拼命呼喊救命,村里人卻認為他又在像往常一樣說謊,開玩笑,沒有人再理他。結果,他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這故事說明,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再說真話也無人相信。
病鹿。
有只生病的鹿躺在草地上。眾多野獸前去看望他,并吃光了那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缺少食物而體弱至死。
故事是說,過多地結交毫無益處的朋友是有害無益的。
老太婆和酒瓶。
一個老太婆找到一個不久前曾裝過最好陳酒的空酒瓶。這酒瓶仍帶著濃濃的酒香,她多次把酒瓶放在鼻尖下,不斷搖晃,貪婪地吮吸酒香,并說:“啊,多么甜美!裝過酒的空瓶都留下這樣甘美難忘的香味,那酒真不知有多么美味芬香?!?BR> 這是說美好的事物留下深遠的影響,使人們永遠難以忘記。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二
(一)研讀本文,了解和體會作者散文的寫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玉想瓊思,妙喻珠聯(lián),警句泉涌,諧誰天生,涉筆成趣?!薄笆且豢萌松琅?,歷盡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鐘靈毓秀,滿樹的玄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意觀賞?!?BR>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能提出疑難問題,并盡量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多問幾個“為什么”,經(jīng)過質疑解難,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
(二)研讀作者關于九個故事的議論,解決疑點,讀懂這篇含蓄甚至隱晦的文章。在研讀過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語言,概括要點,篩選信息,把握文意。這樣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解難,進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積累下列詞語。
(-)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為什么要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分析:
(1)為了糾正(伊索寓言)淺薄的見解,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把人類歷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xiàn)代是成人時期。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樣淺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總是喜歡小孩子,這就使人明白了人們喜歡《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們反比古人復雜了,思慕古代也許只是喜歡其幼稚,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燭世相,就從第一部分開始。
(2)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jīng)驗,以此入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系,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3)對“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反語,用于諷刺。現(xiàn)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大大進步了,但現(xiàn)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方面,所謂“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以至“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是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樣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認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嗎?并非如此。
盧梭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他認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學壞。這里盧梭是指出了讀寓言可能發(fā)生的負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認為,“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币簿褪钦f,如果社會具備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們讀寓言,會有益于身心發(fā)展。
至于作者提到盧梭說小孩子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證明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這并非作者同意此說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戰(zhàn)害小孩子心靈的社會風氣、社會原因。
(2)“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弊髡叩挠^點恰恰相反,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BR>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吁凈化社會環(huán)境,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3)“盧梭……主張復古”認為社會應回到原始狀態(tài),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進步,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fā)展的。相信真善美終將戰(zhàn)勝假惡丑。盡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的心越來越壞,但假惡丑終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戰(zhàn)勝假惡丑,就要認識假惡丑,世界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
這里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
(一)學生默讀全文,思考總體結構、研討。
[作者簡介]伊索(約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原為奴隸,后獲得自由。善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的寓言陸續(xù)經(jīng)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形式發(fā)表,成為現(xiàn)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教師明確:本文是一篇讀后感。讀后感的`一般結構為“導入——讀后之感——總結”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1、2兩段,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第二部分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個故事聯(lián)類引申,洞燭世相,—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是全文的主體。第三部分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學生朗讀1、2自然段,質疑解難。
教師在學生研討之后明確:這一部分內容可參見“難點、重點分析”之(一)。
(三)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質疑解難。
1.“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明確:“三重安慰”都是諷刺。(1)“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2)“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2.“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是不是反語。
明確:不是反語。是將要對以下九個故事,進行獨到、深刻的分析,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新的見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導學生對九個故事進行研讀、解決疑點。
1.學生讀蝙蝠的故事,讓學生研讀后,說一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見解(以下八個故事,研讀的步驟同此)。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沒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附炎趨勢,仰人鼻息,毫無原則可言。
作者議論“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是諷刺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2.學生讀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作者議論“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yǎng)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為別人賺錢的資本。這些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并無深交,甚至關系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后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為名,行“養(yǎng)活”自己之實。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壽寫了些介紹和回憶魯迅的文章,當屬此類。但應注意的是,一些嚴肅的、實事求是的評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應受到指責。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三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課前安排學生閱讀《伊索寓言》,了解有關《伊索寓言》的資料。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1、同學們都很喜歡看寓言故事,那你們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曾經(jīng)是一個奴隸。他機智幽默,聰穎過人,在兒童心目中始終扮演一個故事大王的角色?!兑了髟⒀约肥侨祟愇拿魇飞系囊蛔S碑。它的內容十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題材相當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臘的社會實際和風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層社會里奴隸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動物擔任。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考慮,能說話,從實質上說仍是人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課題,初讀寓言。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板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提出初讀要求: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匯報初讀情況。學生說說自身對寓言內容的理解。提醒學生注意“狐貍”在一起連讀時,“貍”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三、細讀課文,領會寓意。
1、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2、自讀每自然段??紤]: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狐貍非常想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想盡各種方法自身先找出來讀一讀。師生交流。
3、小組合作討論:狐貍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夠葡萄?
4、“白費勁”說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時狐貍的神情嗎?
6、同學們吃過幼稚的葡萄嗎?是什么滋味?狐貍為什么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讀第三自然段。從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無能為力”是什么意思嗎?你怎么理解這段話?
提示寓意對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讀懂的道理講給同學聽聽。
四、積累遷移,指導寫字。
貍、葡、萄、饞、酸。
第二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大家還記得我們熟悉的那個《狼來了》的故事嗎?誰來給同學們講一講。
2、這個故事也是選自《伊索寓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寓言,了解內容。
1、自讀寓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2、指名讀,說說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寓言,領會寓意。
1、默讀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示?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
狼沒來。
牧童:幾次大叫(說謊)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不由哈哈大笑(捉弄村民)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真話)村民:沒人幫助(不相信)。
2、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jīng)歷過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自身對寓意的理解。
四、遷移積累,指導寫字。
慌、貫、謊、糞、戒。
第三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2、狐貍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也與狐貍有關,它也使出了同樣的手法又來欺騙他人了,不過,這回它的計策可是失敗了,是誰這么聰明呢?(板課題)齊讀課題。
1、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一想這篇寓言說了一件什么事?
2、自讀反饋。
三、細讀寓言,體會寓意。
1、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2、相似的是狐貍為了達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說奉承話?!肮室狻秉c出狐貍的假心假意,“贊嘆”是為吃蟬而設下的“圈套”。不同之處是烏鴉上當了,而蟬沒有上當。
3、讀第三、四自然段,考慮: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蟬:“發(fā)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堅持警覺,進行試探。)理解“有詐”。
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身對寓意的理解。
引導學生體會蟬不只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四、積累遷移。
選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他人聽。
五、書面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語文補充習題》作業(yè)。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四
1、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2、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交流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2、認真做好讀書筆記。
一、談話導入。
說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教訓。
[板書提示:寓言是一種帶有勸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們讀了《伊索寓言》。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都對這本書了解了多少。
1.通過閱讀和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請學生簡要介紹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是奴隸,后憑借聰明才智獲得自由。善講寓言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寓言經(jīng)后人加工,以詩和散文的形式發(fā)表,成為現(xiàn)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狐貍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2.小結。
《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jīng)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主要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關系。這些小故事中也蘊涵著一定的道理。
關于《伊索寓言》,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對白值得大家一讀:“你連伊索寓言都沒讀熟,可見你是多么無知和懶惰?!贝_實,《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讀者量最多的一本書?!兑了髟⒀浴分械墓适?,每一篇都閃著智慧的火花,寄托著教訓和哲理,有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有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撻,有對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肯定……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識別是非好壞,怎樣變的聰明智慧?!兑了髟⒀浴肥枪畔ED人民留給世界的一筆精神遺產。所以我們有必要去閱讀,甚至是一讀再讀。
二、一睹為快、自我發(fā)現(xiàn)。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開目錄,讀讀題目,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動物或與動物打交道,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如:狼,獅子,狗……牧人、漁夫……)。
[板書:人物形象——動物、與動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現(xiàn)情節(jié):讀完這本書,你覺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讀給、講給其他同學聽或表演給其他同學看。
(1)1分鐘做準備。
(2)生說或表演。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相機出示幾則大多數(shù)同學比較感興趣的故事;同一則也可引用賽一賽的方法,來激發(fā)大家的興趣。
3、在沒有讀過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題目最吸引你?讀讀題目,猜猜情節(jié),然后請看過的同學說說,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樣。
4、討論:這些故事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點?
[板書:結構特點——先講故事,再點明寓意。]。
總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經(jīng)驗非常豐富多彩。這些經(jīng)驗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導生活,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則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訓”,這些“教訓”顯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較切題,有的并不切題,甚至牽強附會,閱讀時不必受這些“教訓”的束縛,這樣更可以體會寓言所蘊含的智慧的豐富性。
三、邊讀邊聊,汲取營養(yǎng)。
1、說說人物:在讀過或聽過的故事中,你最喜歡或討厭哪些人物,為什么?
2、閱讀資料中的《農夫和蛇》,說說你對其中農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寫作手法是比喻、擬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農夫和蛇》為例,談談在讀過的故事或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人或事情?
[板書:寫作手法——比喻、擬人]。
4、小結: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書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多彩。這些經(jīng)驗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導生活,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延伸討論。
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就這本寓言的寓意作出過其他的分析,大家先看看課本中的介紹,然后想想,在自己看過的故事中有沒有可以找到其他寓意的故事?你對于錢老的分析有何看法?(附錢老的文章)。
五、后續(xù)活動,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讀的好書。它還有許多值得向大家推薦讓大家學習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張,形象的再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性格。
所以,請大家繼續(xù)閱讀此書,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思索書中的思想精髓,體會蘊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詼諧的語言。并且在讀后,將你讀到的有趣的故事講給你的父母、朋友、同學聽聽。
六、意猶未盡,特別推薦。
有人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簡單走向復雜,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xiàn)象,又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1、《伊索寓言》有很多種版本,選擇適合自己的一本進行閱讀,持之以恒,讀完整本書。
2、要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也可以在書上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本上做好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采用多種方式留下自己讀書的痕跡。
3、指定讀書計劃,堅持每天必讀,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劃定時間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把本書讀完。
另外推薦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臘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組為單位,將讀書卡粘在事先準備的白紙上作為一份小報。
2、將小報貼在讀書欄上,在全班展示。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通過過導讀,讓學生學會讀整本的書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4、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喜愛閱讀課外書籍,對優(yōu)秀讀物產生興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名言導入、交流閱讀感受
1、出示高爾基讀書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出示本班讀書口號:讀書的孩子最美麗
2、最近讀了什么好書?有什么收獲?
二、導讀引路,激發(fā)興趣。
1、教師簡介《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認真閱讀導讀,想想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師選擇一兩個講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確讀書要求,制訂讀書計劃。
1、伊索寓言版本較多,選擇合適自己的一本進行閱讀,要持之以恒,讀完整本書。
2、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書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借來的書: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作記錄,也可自抽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言的語句。
采用各種方式隨時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
3、制訂讀書計劃,鼓勵學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大體的、規(guī)定一個時間表,一般可在一個月左右完成。
三、布置后繼活動,深化閱讀效果。
1、在全班同學都讀完《伊索寓言集》后,組織學生交流心得體會,聯(lián)系具體故事談談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獲得怎樣的思想啟迪,對我讀書我快樂有哪些體會。
2、出示本學期班級推薦閱讀書目
3、宣讀本班讀書計劃
4、小結。齊說口號.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六
1、反復研讀課文,探討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領會作者對寓言新穎獨到的見解。
3、認真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
4、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逐步具有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獲取新認識的能力。
1、理清思路,探討文章主旨。
2、結合語境,理解難句含意。
1、探討作者引用九則寓言故事闡發(fā)的新觀點、新看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1、問答法。
2、討論法。
一、導入:
(放映幻燈片)讓同學們猜出圖片中所顯示的寓言故事,再想一想,對這些故事大家是否有過新的看法?(學生各抒己見或什么也說不出)我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員、作家、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讀了《伊索寓言》后,就對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樣的新見解,又是怎樣得出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讀》。
二、解題:
一種帶有諷喻性和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理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在階級社會里,它是人民群眾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曲折、隱晦的斗爭手段,故又被稱為“奴隸的語言”。
古代希臘著名的寓言匯編。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薩摩斯島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隸所作。傳說中的伊索,面貌丑陋,才智超群,善講寓言故事,曾爭得了自由。但最后因攻擊權貴,被加以“褻瀆神靈”的罪名,投巖處死。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jīng)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世界四大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快樂王子》、《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
童話一般有四種:擬人體童話(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記》)、超人體童話(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園》)、常人體童話(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裝》)、知識體童話等等。閱讀時,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的童話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總結性語言把要說的道理直接說出來了,有的則須認真閱讀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閱讀童話時,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領悟生活真諦。
而且童話表現(xiàn)出了我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與生活的現(xiàn)實是相違背的。
另外,童話能讓人長知識,讓人快樂,人類就是在童話的指導下長大的。
人類童話發(fā)展源遠流長,古代的神話與民間故事也可算是童話的一種。人類的童話作家兩大最杰出的代表是丹麥的安徒生和瑞典的拉格霍芙。
2.童話和寓言的關系。
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xiàn)象,同時都具有教育意義。
不同之處: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yōu)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F(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錢鐘書是古文家錢基博的長子,自幼受到傳統(tǒng)經(jīng)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又廣泛接受世界各國的文化學術成果。1933年大學畢業(yè)。先后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歸國后一直從事教育與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作品: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1941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1946);諷刺性長篇小說《圍城》(1947)。
四、課文內容分析。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從兩類人、兩種關系入手。
第二部分(4-----12)借《伊索寓言》里九個故事聯(lián)類引申,洞燭世相,
一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
第三部分(13)。全文總結。(主體部分是第二部分,即作者對寓言新的解讀。)。
(一)徒勞的寒鴉。
宙斯想要為鳥類立一個王,指定一個日期,要求眾鳥全都按時出席,以便選他們之中最美麗的為王。眾鳥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鴉知道自己沒一處漂亮,便來到河邊,撿起眾鳥脫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膠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鳥都一齊來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見花花綠綠的寒鴉,在眾鳥之中顯得格外漂亮,準備立他為王。眾鳥十分氣憤,紛紛從寒鴉身上拔下本屬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鴉身上美麗的羽毛一下全沒了,又變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鴉了。
錢鐘書:
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揀最美麗的鳥作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然為上帝挑中,其它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依然現(xiàn)出烏鴉的本相。這就是說:披著長頭發(fā)的,未必就真是藝術家;反過來說,禿頂無發(fā)的人,當然未必是學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頭腦,你想還會產生什麼旁的東西?這個寓言也不就此結束,這只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xiàn)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干凈,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
伊索寓言:偽裝者終于有一天要原形畢露。
錢鐘書:反其義觀之,大家都偽裝,你我都一樣。這世道,不管“孔雀”還是“烏鴉”,僅看表象是不夠的。
二、你有什么不同的解讀嗎?
1.從宙斯選才的角度看:
僅憑美麗就可以當選鳥王,怪不得這年頭有那么多人去整容了!可見,領導的選才標準決定了普通人的價值觀。有本事不如有臉蛋。
社會選才標準的單一,是埋沒人才的罪魁禍首。
2.從眾鳥的反應看: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記得誰說過,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比是一組釘子,如果哪一枚釘子想要冒上來,就會有無數(shù)的榔頭把它打下去。
踩著別人的肩膀上去,向來是令人厭惡的。
3.從寒鴉的角度看:
宙斯是白癡。俗話說得好,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寒鴉雖然天賦不足,但它讓自己美麗的辦法比其它鳥類新穎得多,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
有些鳥天生就有羽毛,有些鳥要靠后天自己努力裝飾才能獲得青睞。社會上有資歷的人排擠“新人”的現(xiàn)象無處不在。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強者往往不能理解弱者的努力,當然也就不能容忍弱者的成功。
(二)寡婦與母雞。
有個寡婦養(yǎng)著一只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于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xiàn)有的都失掉了。
錢鐘書: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yǎng)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一、錢鐘書轉述的寓言和寓言本身有什么不一樣?
錢鐘書不僅轉述了寓言,也同時轉述了伊索的寓意——貪心者沒有好結果。
二、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不同?
解讀對象不同。伊索從老婆子的角度看問題,而錢鐘書關注的是那只不下蛋的母雞。
三、假如我們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看出什么?
1.從老婆子的角度:
寡婦并沒有做錯,只是方法欠佳而已,方法不對就不會有好結果。
那個死命喂母雞的寡婦有點像現(xiàn)在的父母!他們拼命地給我們這個那個,希望我們能下出金蛋,全然不顧我們是否需要,能否接受!愛有時成了一種壓力,父母的愛有時又何嘗不帶著“望子成龍”的功利!
2.從母雞的角度。
這是一只笨雞!只知道自己得了便宜,而不知道付出,越養(yǎng)越肥,最后只能成為人的盤中餐,加快自己的死亡。
有錢人也未必都小氣,我們不能看片面,就像月亮缺時我們就斷定它不能圓一樣。比爾·蓋茨就是一例。
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實在也過分,其實只是大胖子更懂得精打細算的養(yǎng)生之道:既然能輕松得到自己想要的,何必再辛辛苦苦為別人去下蛋呢?——古來貪官大抵如此。
小結:
對同一則寓言,錢鐘書和我們?yōu)槭裁炊寄茏x出自己的看法?
可見,
真正的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應證名言: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閱讀,與閱讀者的學識、經(jīng)歷和思考有關。
讀寓言,也是讀一種生活。文學中,處處有生活的影子。
1、通常的觀點:認為是兒童讀物。
理由: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2、文中錢鐘書的觀點:認為不宜做現(xiàn)代兒童讀物。
理由:它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幼稚了,以為人事里的是非善惡同禽獸界一樣公平清楚,以致于長大處處碰壁。
3、盧梭的觀點:3、盧梭的觀點:
理由: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很復雜,失去天真。
宜作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嗎?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吁凈化社會環(huán)境,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這里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
六、課堂練習:
讓學生重新審視學過的寓言故事,試著重新翻出新意。
《農夫和蛇》本是贊美農夫的善心的,反過來可這樣說,蛇蝎心腸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逗偤蜑貘f》本是揭露批評狐貍的狡猾的,我們不妨說,在現(xiàn)在這樣復雜的社會中,人們也應具備狐貍一樣的智慧。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不可強求一致。
其他訓練題目,學生只要能用創(chuàng)新思維就可以。
禽言獸語。
虎的轉變:說敢摸我的屁股?不想活了!什么?給錢?這還差不多!
蛤蟆的理想:等我『發(fā)』了以后,一定天天吃天鵝肉。
鼠的竊喜:我們過街,人人喊打?其實有幾個人真打?不過喊喊罷了。
龜?shù)膲粝耄簠⒓淤惻艿耐米佣简湴痢?BR> 鱷的抗議:都說我兇殘,那人們使用的鱷魚皮具是怎么來的?
蝸牛的遺囑:如今這年頭,有座自己的房子多難??!不珍惜行嗎?
母雞的秘訣:光下蛋不行,還要會吆喝。
鸚鵡的委屈:不學人話沒有飯吃??!
狼的惱怒:我和狽好招誰惹誰了?
獅的反思:如果我不當獸王,我還能干些什么?
七、課堂小結。
達爾文曾說:“最好的學習是方法的學習。”學習本文,我們應學習錢鐘書先生的讀書方法。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勤動善動腦筋,從前人的觀點中發(fā)現(xiàn)新見,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入后塵。
六、布置作業(yè)。
(出示投影)。
1“牽牛花”只知依附別人攀高枝。
2“向日葵”
追求光明。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七
一、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研究探討、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訓練學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維。
本單元以“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為教學重點。目的是培養(yǎng)、教會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已知的內容,要訓練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并解決好這個疑問。
本文的語言相當含蓄、隱晦,錢鐘書先生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來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師在處理課文的過程中應以深入探討語言的含義為本,盡量引導、啟發(fā)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可以適當結合一些當年社會上的某些人或發(fā)生的某些事來開拓學生的思路。
課前應布置好預習,掃除字詞障礙,把重點放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并解決問題上,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最好讓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和解決問題,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在探討問題答案的時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或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或聯(lián)系課文上下文等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課時
講述“南轅北轍”的故事,這條成語想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為完全相反。
那么,針對這條成語,我如果從反方向來思考,對這個人的行為給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據(jù)這個成語從兩個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說“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醫(y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我們應該不應該給予肯定呢?如果單從寓言本身來說,大家理解起來并不存在困難,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義,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語言又含蓄、隱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充分運用想象、聯(lián)想能力來解決問題。
這樣一位大文學家,為什么對寓言發(fā)生了興趣呢?寓言究竟是寫什么的呢?
寓言,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伊索寓言》畢竟是公元前6世紀的奴隸所作,寓言的內涵帶有某些階級局限性和當時的社會特點。
提問:同學們,人的進化又是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從茹毛飲血到人們現(xiàn)在的煎炒烹炸;
從草皮樹葉到西服革履;從靠兩條腿走路到汽車、火車、飛機;從兒歌“我在馬路邊,揀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到鋼筋混凝士建筑還要加上防盜門。
前面標志著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最后一種,標志著人與人之間的'防范意識增強了,而這種防范意識來緣于人類的罪惡,也就是說,人類現(xiàn)代文明進步的同時,人類的陰暗面也“進步”了。
讓同學們自己說出:人類的進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壞的一面,人變得越來越狡猾了。
根據(jù)以上討論的結果,從人類進化的正負面效應出發(fā),我們一同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針對解決不了問題的同學,啟發(fā)他們從剛才分析的進化一詞的含義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運用聯(lián)想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睂τ诂F(xiàn)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就是遠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一
教學目標:
1.理清文中作者的閱讀感受,認真探討文章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難句,體會這些句子中隱含的意思。
3、抓住文中詞語,體會作者語言風趣的特點。
4、了解本文把文學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的寫法,練習寫讀后感。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問:從小學到現(xiàn)在,學過哪些寓言?(學生回答)。
問:什么是寓言?(學生回答)。
明確:一種帶有勸喻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在階級社會,它是人民群眾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曲折、隱晦的斗爭手段,故又被稱為“奴隸的語言”。問:有誰知道《伊索寓言》?(學生回答)。
明確:《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被釋放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jīng)驗和生活教訓、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和被壓迫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伊索寓言》畢竟是公元前6世紀的奴隸所作,寓言的內涵帶有其階級局限性和當時的社會特點。那么,當時間轉入到21世紀,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和審視這些寓言的內涵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入錢鐘書先生寫的《讀〈伊索寓言〉》。
二、介紹作者。
1、學生自讀課后有關資料,劃出相關信息。
2、檢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錢鐘書(1910-1998),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號????????,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他的學術著作?????是中國最早的豐富而詳贍的中西比較詩論。另一部學術著作??????,對《詩經(jīng)》、《易經(jīng)》、《老子》、《左傳》、《史記》、《楚辭》、《太平廣記》等,不僅作了許多新的考釋,而且做了許多有創(chuàng)見的賡揚,并將中西文化和文學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比較和研究。同時還著有散文集???????????,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特別是他的長篇小說??????????????才情橫溢,妙喻連篇,刻畫人物惟妙惟肖,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
三、課文研讀。
(1)、學生揣讀課文,鼓勵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討論。
廣泛討論,結合現(xiàn)實深入探究,逐步明確: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確:諷刺沒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趨炎附勢,毫無原則可言。人“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諷刺什么?明確:諷刺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作者的議論意在批判什么?明確:作者議論“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yǎng)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為別人賺錢的資本。寫這些回憶或研究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并無深交,甚至關系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后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為名,行“養(yǎng)活”自己之實。
3、《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明確:諷刺貪得和多疑。“可見有些東西最好不要對鏡自照。”這個說法揭示了某種人怎樣的劣根性?明確:有些人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從來不能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他們拒絕批評,老虎屁股摸不得,誰如果批評了他,他會大嚷大鬧,反咬別人一口。作者用這則寓言斥責無自知之明,掩飾缺點和錯誤的劣性。
明確:主要是諷刺一些下臺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敗,仍在美化自己。他們羨慕權勢,還是一心向上爬。他們企圖東山再起,恢復已失去的天堂。
明確:諷刺一種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們的手法是把水攪渾,造成人人都有缺點和錯誤的局面,大家誰都有缺陷,誰都不行,彼此彼此,這種人從中得到了滿足。“這個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擊和低毀別人來掩飾自己的無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處,千方百計讓人家也得不到,誰比自己好就打擊誰。
6、《牛和蛙的故事》中“牛有我這樣大么?”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諷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拔覀兠恳环N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jīng)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諷刺什么?明確:諷刺一種人不承認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點說成是優(yōu)點,聊以自慰,不思進取。他們把壞反說成是好,便無是非可言了。“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是什么意思?明確:是反語。這些人不肯自責,把自己擺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讓,這類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讓,爭執(zhí)和沖突就會不可避免,當然不會相安無事。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諷刺貪婪,諷刺急于求成?!按笈肿油切⌒难邸薄VS刺什么?明確:諷刺有錢人吝嗇,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幫助別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貪婪,不要指望闊人能善心來周濟窮人。
8、《狐貍與葡萄》中“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故事原意是諷刺什么?
明確:原意是諷刺狐貍得不到葡萄,便說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F(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別人取得了成績,心存嫉妒,便說那成就并沒什么了不起。作者說,“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別人來分甜頭”。有何用意?明確:用意有二:(1)有一種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這甜頭獨吞之后,用訴苦來騙人,以保護既得利益。他擔心別人來分享甜頭,偏把獲取說成失落和苦難,仿佛自己一百個不合算,現(xiàn)實生活中這類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設訴苦者的甜頭是應得的,為了避免別人嫉妒,不讓別人分走成果,只好訴苦,這訴苦出于無奈,而且言不由衷。這里主要是為了諷刺嫉妒者。
9、《驢子跟狼的故事》原意是什么?明確:原意是贊揚驢的機智,諷刺惡狼的愚蠢可笑。作者為什么說“醫(y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明確:指出有些醫(yī)生是兇手偽裝的,居心叵測。偽善者常是殺戮生靈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著羊皮的狼,這些偽善者打著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殺人之實,他們是統(tǒng)治者的幫兇,但面目早經(jīng)偽裝,一時難以識破,因而人們不可過于天真。
(3)在研讀九個故事的基礎上,結合“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處處碰壁上當”,請你談談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明確:這句話就是說,現(xiàn)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并不像寓言中所講的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復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也就是說,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有清醒的認識,才能采取適當?shù)膶Σ摺?BR> (4)為什么要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明確: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jīng)驗,以此入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系,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5)“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怎么理解?明確:這句話是反語,用于諷刺?,F(xiàn)代和古代相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大大進步了。但根據(jù)人類進化歷程,過去的人們思想比較簡單、純樸、幼稚;而現(xiàn)在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方面,所謂“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以至“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是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
(6)“它至少給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
明確:“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1)“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2)“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四:課文小結。
導入(1-2)——從兩類人、兩種關系入手讀后感。
總結(13)——全文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1)積累下列詞語:
(2)課外閱讀小說《圍城》。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二
設計思想: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fā)為主導,合作探究的原則,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一、復習導入;二、精讀《蟬和狐貍》體會寓意;三、課堂拓展、四、課堂小結;五、作業(yè)設計。讓學生在朗讀體驗、合作探究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方法與過程: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寓言的喜愛,并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寓意,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重點:分析寓言故事內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學難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從寓意中獲得教益從故事中學會做人。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
學法指導:朗讀體驗、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閱讀《烏鴉和狐貍》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對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幾部分組成?結合前面學過兩則寓言說一說。(板書:寓言和寓意)。
二、精讀《蟬和狐貍》,領會寓意。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相似之處:說奉承話,詭計騙人。)。
(不同之處;烏鴉上當,蟬沒上當。)。
4.你從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看出狐貍是在用詭計騙人的?
(“故意”點出狐貍的假心假意,“贊嘆”“下來”“見識”可以看出狐貍是為吃蟬而設下的“圈套”。)。
5.讀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蟬:“察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保持警覺,吸取教訓,進行試探。)。
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6.分角色朗讀1—4自然段,體會蟬的聰明之處。
7.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己對寓意的理解。(板書寓意)。
(蟬不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三.課堂拓展。
1.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名言有哪?(忠言逆耳利于行)。
2.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隨堂進行思想滲透和教育。
(安全出行、嚴禁下河游泳等。)。
3.結合寓言的組成部分(寓言和寓意)自己練習編寫寓言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笨鳥先飛或勤能補拙)。
(2)自己編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編寫一則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蟬????????????????????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訓。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以復習導入讓學生回顧前一課的內容,為本節(jié)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在教《蟬和狐貍》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接著默讀課文,想想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一貫被視為狡猾的狐貍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在課堂拓展中我設計了唱兒歌《蝸牛和黃鸝鳥》,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借助歌詞回顧寓言的結構,并能想出寓意,為學生編寓言故事做出了巧妙的過渡引導,達到預期教學目的。但本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在編故事時語言不夠形象,指導效果不是很突出。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三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jié)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xiàn)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lián)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fā)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牧童:不誠實,經(jīng)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F(xiàn)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jīng)后人匯集,統(tǒng)歸在伊索名下?!兑了髟⒀浴吠ㄟ^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fā)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四
1.突破傳統(tǒng)的寓言解讀模式,指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寓言。
2.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研究探討把握中心,深入領會文章內涵,要從文章中讀出自己的體悟。
【切入】。
方法一引用“狼來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個人這樣說你不相信,那么許多人說呢?許多人說的是真實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們自己也沒有辨別真假,你又何去何從呢?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話:謊言說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進而思考:面對歷史流傳下來的東西,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你的選擇標準是什么呢?從寓言的解讀導入對錢鐘書的《讀〈伊索寓言〉》的學習。
方法二由寓言本身的解讀導入。
指導學生看課文題目:讀、寓言。(寓言學生并不陌生,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寓言的理解。)錢鐘書先生讀《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觀點,你接受錢鐘書的觀點嗎?你有自己新的見解嗎?導入課文的解讀。
【探究】。
課前預習,了解作者的主要情況:生平、作品、風格、主要成就等,自我體會文章,寫出體會要點。錢鐘書(1910—年),現(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國的史學、哲學、文學經(jīng)典,同時不曾間斷過對西方新舊文學、哲學、心理學的閱覽和研究。融廣博的知識和精卓的見解于一體是他的所有學術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閱讀課文要抓住這個特點。
依據(jù)方法一。
1.讀文章的九個寓言故事,了解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共同特點?
提示:錢先生對傳統(tǒng)的淺薄見解一一做了糾正,從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見解。
2.思考這些觀點與你自己以前讀寓言的感受一樣嗎?并從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觀點?!拔艺J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BR> 3.結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體會,談談你對作者觀點的理解。
(1)可以指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層次入手:由每一段的關鍵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劃分為三部分:1-3自然段;九個故事;最后的結論。
(2)通過文章內容讓學生了解:如果把人類歷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xiàn)代則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為什么那么淺薄、幼稚、簡單。同時成人是喜歡小孩子的。從而理解人們?yōu)槭裁聪矚g《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義上喜歡它的。
(3)在引導的基礎上學生自由討論,思考作者觀點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精讀最后一段強化理解。
提示:現(xiàn)代社會的人事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并不像寓言所講的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情形要復雜得多,是非顛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要避免碰壁上當,頭腦就不能那么簡單幼稚。人事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才會有清醒的認識,才有適當?shù)膶Σ摺?BR> (4)在以上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思考:怎么重新審視寓言的“寓意”?可以從九個例子中選一到兩個例子的解讀來分析。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教師適當點撥,不拘一格。
4.深入探究。
(1)成人、小孩和寓言的關系。
(2)思考盧梭反對兒童讀寓言與錢鐘書反對之間的差異。
(3)對蒼蠅的話“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師在學生思維開發(fā)上做方法指導。
依據(jù)方法二:。
從寓言對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樣的作用嗎?引出錢鐘書的觀點,再從結構上結合學生自己的人生社會體會入手解讀文章。以下步驟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年高考作文題中“智子疑鄰”的故事:。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墻淋壞了。他的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编従蛹业囊晃焕先艘策@樣說。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的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呢?談談自己的體會。
注意:要有新意,不要就事論事,應從新的觀點角度解讀;寫出要點、文章均可,字數(shù)不限。
【實踐要點】。
1.教學中一定要權責明確:教的主體是教師;學的主體是學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審視教學中學生的地位。
2.抓住關鍵的問題即要點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探究,不糾纏小的枝節(jié)問題。
3.重點放在錢鐘書先生對寓言的重新審視的思考方法上。(陜西/楊巖)。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感受多角度思辯的思維智慧,培養(yǎng)個體探究質疑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主討論研究九個寓言故事的原義及作者賦予的新義,對作者的感受質疑與準確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現(xiàn)實社會深入地認識與體察,突然常規(guī)思維習慣,獨立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
教學重點: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教學難點:對作者觀點和疑難語句的理解。
作者對九則寓言故事的獨特見解。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有外國記者如是說,“來到中國,有兩個愿望:一是看看萬里長城,二是見見錢鐘書”。簡直把他看作了中國文化的“奇跡”與象征。一些人不遠萬里,從港臺、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來“朝圣”,然而,他卻常常閉門謝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來到中國,給錢鐘書打電話,想拜見他,錢鐘書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風趣若是。
錢鐘書是當代文化名人,他寫的小說《圍城》的主題就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篇小說的語言特點是諷刺、幽默、深刻,今天我們學的課文更直接地表現(xiàn)他對生活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二.解讀九則寓言故事。
(一)學生自讀課文。
(二)學生講析九則寓言。
1.蝙蝠的故事。
原義:諷刺那些善變的人。
作者賦予義:處處隨機應變,標榜其與眾不同的人比蝙蝠更狡猾。
2.螞蟻和促織的故事。
原義:諷刺淺薄的享樂主義者。
作者賦予義:生活中坐享其成者大有人在。
3.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
原義:戒貪得無厭。
作者賦予義:自知人不需要鏡子,不自知的人照了鏡子也沒有用。
4.天文學家的故事。
原義:眼睛朝上勢必摔跤。
作者賦予義:一心向上爬的人即使摔跤也要向上看。
5.烏鴉的故事。
原義:裝者最終要現(xiàn)其原型。
作者賦予義:用剝去他人優(yōu)點的方式來粉飾自己缺點的人更可怕。
6.牛和蛙的故事。
原義:狂妄自大的渺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偉大。
作者賦予義: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是彌補缺陷的好辦法。
7.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
原義:貪婪者失去的常是自己的利益。
作者賦予義:有錢人往往吝嗇,一毛不拔,不肯幫助別人。
8.狐貍和葡萄的故事。
原義:得不到的便是人們急于毀掉的。
作者賦予義:得到的又是人們急于強占的,盡管強占的方式千差萬別,哪怕是用訴苦來免得旁人分了頭。
9.驢跟狼的故事。
原義:錯行仁義反受其害。
作者賦予義:行醫(yī)者也可能是草菅人命的屠夫。
總結這些故事,作者有的反對,有的引申,請把九個分成兩類。反對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驢子跟狼的故事。
三.拓展閱讀。
從《伊索寓言》中選出三則,由學生模仿作者賦予新的理解。
1.狼和獅子。
一只白胖白胖的狗套著頸圈,狼見到后,便問他:“你被誰拴住了,養(yǎng)得你這么肥胖?”狗說:“是獵人。但愿你不要受我這樣的罪,套著沉重的頸圈比挨餓難受得多?!边@故事說明,——————。
(對于失去自由的人來說,即使的美食也都索然無味)。
3.狗和屠夫。
的學問,也就是說,——————。
(吃一塹,長一智)。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文句。
一.品讀前三段與最后一段,學生質疑。
教師與學生討論解疑。
主要內容提示如下。
1.前兩段寫了自己的感想,可以看作兩方面的感想。
一是在人事關系上,人們喜歡容忍和保護只能傾注在“我們可以對他們賣老,我們的年長只增添我們的尊嚴”的人身上。
二是在歷史關系上,時代愈古,歷史愈短,愈像人類的孩童時期,故而人們思慕古代也是為了賣老,標志現(xiàn)代在價值、品格上的進步。
3.“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如何理解。
這三重安慰都是諷刺。
4.最后一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作者與盧梭都不贊成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所以要不得。
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5.文章最后一句理解。
巧妙的自謙,蒼蠅指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進步絲毫沒有推進作用,卻把一切歸功于自己。
二.學生自主練習。
學生理解語句,方法:回到語境中去。
1.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這句話諷刺什么?
2.“有些東西不要對鏡自照”這一句斥責什么?
3.“訴苦經(jīng)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諷刺什么?
1.諷刺那些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人,他們總不肯虛心向別人學習,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的場合,他們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傲視別人,自高自大。
2.斥責他們毫無自知之明,聽不得批評,不能知錯改錯,這號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評他一下,他反而胡鬧,反咬你一口。
3.諷刺旁人嫉妒,總想分點甜頭,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頭,惟一的辦法只得訴苦經(jīng),好讓別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其二,如果享受葡萄純屬非分,那就是諷刺訴苦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樂滋滋的,嘴上卻大訴其苦經(jīng),真夠狡猾的。
總結理解語句的方法:深刻句、修辭句、含蓄句三種語句,對于深刻句要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出來,對于修辭句要回到本義然后再聯(lián)系語境理解,含蓄句要明白暗含的內容及作者的態(tài)度。
三.課外語句理解練習。
1.第一流小說家不盡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說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樹搭成的花架,用處只是撐持住一園錦繡燦爛、生機勃勃的葛藤花卉。
問:花架和葛藤各指什么?
2.一個人就是一本書。讀人,比讀其他文字寫就的書更難。我認認真真地讀,讀了大半輩子,至今還沒有讀懂這本“人之書”。
3.在人生的海灘下,晶瑩璀璨的貝殼散布在我們的四周。然而,當我們被那惟一的、懸寧的目標所?;髸r,我們將如那孩子一樣,無視于海灘上閃亮如繁星的貝殼,也失去了撿貝殼過程中的樂趣。
(展現(xiàn)在人生旅途的目標實實在在、豐富多彩)。
四.布置作業(yè)。
模仿本文讀一則寓言寫讀后感。
緣起:感想——喜歡讀寓言。
新解:寓言原義與新義諷刺頭腦要復雜、清醒。
結論:小孩子不該讀寓言。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六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薩摩斯島上一個丑陋無比,但智慧無窮的叫伊索的奴隸所作。伊索寓言膾炙人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說理深邃,詼諧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本課所選的三則寓言,故事情節(jié)緊湊,意蘊豐厚,以淺顯的語言把角色刻畫得繪聲繪色,生動傳神,令人讀后興味盎然,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教益。
《狐貍和葡萄》講狐貍吃不到葡萄卻說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講一個牧童屢次大叫“狼來了”欺騙村民,當“狼真的來了”,誰也沒去幫助他;《蟬和狐貍》講狐貍想吃蟬,便假裝贊美蟬的歌聲美妙,但蟬看穿了狐貍的詭計,沒有上當。每則寓言都以一句訓誡作結,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賞析理解“蟬和狐貍”中蟬為何能識破狐貍的騙局,避免上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弄清每則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揭題:大家聽過《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聽。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從伊索寓言里選出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則故事。
二、感知三則寓言大意。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及不理解的詞。
3、學生借助拼音或工具書自學生字。
4、每人選擇其中一則故事朗讀,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2)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
(3)每則寓言故事分別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學生朗讀思考情況。
(1)指名三組有感情地朗讀三則寓言。
(2)指名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主要內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抓住每則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完成習字冊。3、課文中你對哪個故事感興趣,給同學、家長講一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復習。
誰能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其中一兩則故事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課文。
(一)《狐貍和葡萄》。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抓住文中關鍵詞語來體味葡萄的誘人。
2、一只狐貍看到了,讒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樣做的?能通過想象說具體嗎?
(二)《牧童和狼》。
1、集體讀第一自然段,指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務是在村邊放羊。閑得無聊,大喊“狼來了”,拿村民們的“驚慌失措”取樂。)。
2、到底有沒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幾次”大叫“狼來了”,是什么行為?
(欺騙、撒謊、不誠實、不老實。)。
4、引讀第二自然段,村民們好幾次上當受騙后,會怎么想?怎樣說?
(村民們以為牧童在撒謊,不愿意再上當。)。
5、以后村民們再聽到“慌忙大叫”后,會怎樣想?怎樣做呢?牧童的結果會是什么?
6、小組之間討論:牧童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蟬和狐貍》。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圈套”本來指什么?在本則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突出表現(xiàn)狐貍會騙的詞語。)。
3、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蟬?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細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拓展思維:想象蟬的思考過程。)。
4、對待狐貍這樣的*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三、理解寓意。
(一)1、齊讀第一則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聯(lián)系狐貍想吃葡萄的讒樣兒,狐貍的言行,剛才分析的狐貍的形象。)體會寓意。
2、現(xiàn)實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類似的話語?
3、對于這些不良話語和心理,我們應該怎么辦?
(三)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里?(讀“蟬和狐貍”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對比“狐貍和蟬”與“狐貍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而“蟬”善于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貍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總結。
1、啟發(fā)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先講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課通過學生朗讀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學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還要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六、板書設計。
伊索寓言。
“狐貍和葡萄”葡萄:誘人狐貍:讒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牧童:不誠實,經(jīng)常說謊,自食其果。(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人相信。)。
“狐貍和蟬”蟬:善于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4。2、選讀〈伊索寓言集。
教學后記:《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F(xiàn)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jīng)后人匯集,統(tǒng)歸在伊索名下?!兑了髟⒀浴吠ㄟ^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fā)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貍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七
2.學會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據(jù)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學會積累等。
情感與態(tài)度。
使學生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對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閱讀中體會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時學會用質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內容。
過程與方法。
注重教師的引導,用朗讀法、品讀法、分析法、質疑法等品讀作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閱讀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讀什么、怎么讀”。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導。
1、激趣導入。學生講自己讀過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學生自讀,歸納《伊索寓言》的特點。
故事:《小蟹與母蟹》《狼與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點:(主人公: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篇幅:短??;寓意:深刻;表現(xiàn)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
二、品讀作品,掌握方法。
1.品析形象;2.了解手法;3.歸納寓意;4.學會設疑。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八
重點:體會寓言寓意,學會創(chuàng)作寓言。
難點:寓言與童話的區(qū)別。
過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為什么來到凡間?
3.結果令赫耳墨斯?jié)M意嗎?他值得同情嗎?
4.分析人物性格,點明寓意。
5.小結寫作特點。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講“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樣寓意的故事,開展交流活動。
(二)《蚊子和獅子》。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3.點明寓意。
4.小結寫作特點。
5.請學生說出知道哪些點明同樣寓意的故事。(《龜兔賽跑》)。
6.請給課文加上一個不同的結局。
設計。
想
身價(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
問
說明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的人,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遭到別人的輕視。
情節(jié)一波三折。
勝??????????????敗。
獅子———蚊子———蜘蛛。
揚長避短???得意忘形。
———驕兵必敗。
———構思精巧,擬人神似,描寫生動。
點評:
寓言故事本身簡單明了,因此不過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體感知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
1.可把《蚊子和獅子》編排成課本劇,或者作為極好的朗誦素材,對學生進行朗誦指導,分角色朗讀等,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九
2.學會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據(jù)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學會積累等。
使學生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對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閱讀中體會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時學會用質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內容。
注重教師的引導,用朗讀法、品讀法、分析法、質疑法等品讀作品。
引導學生閱讀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讀什么、怎么讀”。
學會閱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一、激趣引導。
1、激趣導入。學生講自己讀過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學生自讀,歸納《伊索寓言》的特點。
故事:《小蟹與母蟹》《狼與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點:(主人公: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篇幅:短?。辉⒁猓荷羁蹋槐憩F(xiàn)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
二、品讀作品,掌握方法。
1.品析形象;2.了解手法;3.歸納寓意;4.學會設疑。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
這兩篇寓言,篇幅比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蘊涵深刻的道理,體現(xiàn)了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這兩則一則是神(其實也是寫人),一則是動物(蚊子和獅子)。在教學過程中,我著重把重點放在第一則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過改變故事情節(jié)來使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寫作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第二則寓言并且自寫寓言。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寓言的特點與《伊索寓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寓言并概括寓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寓言并概括寓意。
一課時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
2、學生閱讀課文導言,了解寓言的概念與特點: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特點,寓言都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
學生閱讀課后注釋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識: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
1、分角色朗讀,注意語氣與語調。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問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現(xiàn)出來)
赫耳墨斯是個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2、概括寓言的寓意:(齊讀)
這些情節(jié)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編篇:
假如(1)赫耳墨斯先問自己的雕塑的價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改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結尾)
寓言改動之后寓意就有改變,寓言是通過對現(xiàn)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
1、一生朗讀寓言《蚊子和獅子》
2、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多角度從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獅子》之改編篇: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與文中寓言相比較: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zhàn)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jié),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續(xù)編寓言情節(jié)練習。
教師投影出示兩個續(xù)編題目:
1、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說了些什么?
以上兩題內容,學生可任選一題,做到練習本上,然后在班上讀,其他同學評論。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點,學習了通過分析情節(jié),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實習了創(chuàng)作簡單的寓言故事。請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仔細觀察生活,分析生活,還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正確認識生活。
根據(jù)所給的題目自編寓言
a. 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貓和老鼠。(注意情節(jié)是否合理、情節(jié)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一個故事最后點明寓意。)
教師小結。
伊索寓言兩則
1、做人要謙虛。
2、不能驕傲。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一
有一次,月亮要媽媽給她做一件斗篷。媽媽回答說:“我怎么能給你做一件合身的斗篷呢?你現(xiàn)在是新月,然后又是滿月;再接著既不是新月,又不是滿月了?!?BR> 這說是,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不可能一勞永逸。
驢子與蟬。
驢子聽見蟬唱歌,被美妙動聽的歌聲所打動,自己也想能發(fā)出同樣悅耳動聽的聲音,便羨慕地問他們吃些什么,才能發(fā)出如此美妙的聲音來。蟬答道:“吃露水。”驢子便也只吃露水,沒多久就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要企望非份之物。
狐貍和樵夫。
狐貍為躲避獵人們追趕而逃竄,恰巧遇見了一個樵夫,便請求讓他躲藏起來,樵夫叫狐貍去他的小屋里躲著。一會兒,許多獵人趕來,向樵夫打聽狐貍的下落,他嘴里一邊大聲說不知道,又一邊做手勢,告訴他們狐貍躲藏的地方。獵人們相信了他的話,并沒留意他的手勢。狐貍見獵人們都走遠了,便從小屋出來,什么都沒說就走。樵夫責備狐貍,說自己救了他一命,一點謝意都不表示。狐貍回答說:“如果你的手勢與你的語言是一致的,我就該好好地感謝你了?!?BR>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嘴里說要做好事,而行為上卻作惡的人。
狼與逃進神廟的小羊。
一只小羊被狼追趕,逃進了一個神廟里。狼對小羊說,如不趕快出來,祭司會抓住你,把你獻給神。小羊回答說:“我寧愿獻給神,也比被你吃掉好。”
這故事說明,對要死的人來說,應選擇有價值的死。
賣神像的人。
有人雕刻了一個赫耳墨斯的木像,拿到市場去賣。因為沒有一個買主上前,他便大聲叫喊,想招攬生意,說有賜福招財?shù)纳癯鍪邸_@時旁邊有一個人對他說道:“喂,朋友,既然這樣,你自己應該享受他的好處,為什么還要賣掉他呢?”他回答說:“我要的是現(xiàn)在馬上能兌現(xiàn)利益,這神的利益卻來得很慢。”
這故事正是說那種不擇手段地求利,連神也不尊敬的人。
牛和蛙。
一頭牛到水潭邊去喝水,踩著了一群小蛙,并踩死了其中一只。小蛙媽媽回來后,見到少了一個兒子,便問他的兄弟們,他到哪里去了。一只小蛙說:“親愛的媽媽,他死了。剛才有一頭巨大的四足獸來到潭邊,用他的`蹄子踩死了我們的兄弟?!蓖軏寢屢贿叡M力鼓氣,一邊問道:“那野獸是不是這個樣子,這般大小呢?”小蛙說:“媽媽,您別再鼓氣了。我想您不可能和那怪物一樣大小,再鼓氣就會把肚子脹破?!?BR> 這是說,渺小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偉大相比。
眾樹與荊棘。
石榴樹、蘋果樹、橄欖樹相互為誰的果實最好而爭吵不休。正當他們激烈爭鬧時,籬笆邊的荊棘聽到了,便說:“朋友們,我們不要再爭吵。”
這是說,有些微不足道的人,在強者相互爭斗中,也自不量力地極想表現(xiàn)一番。
烏龜與鷹。
烏龜看見鷹在空中飛翔,便請求鷹教他飛行。鷹勸告他,說他不能飛行。可烏龜再三懇求,鷹便抓住他,飛到高空,然后將他松開。烏龜落在巖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這故事說明,那些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人必將失敗。
騾子。
有匹吃大麥長大的騾子很強壯。每當他跳躍時,總是自言自語說:“我父親一定是一匹能奔善跑的馬,我非常像他?!庇幸惶?,因為需要,騾子不得不被拉去不停地跑路?;貋砗螅懦蠲伎嗄樀叵肫鹱约旱母赣H是驢子。
這故事說明,人們如遇好運出了名,也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性,因為生活如同潮起潮落,前途難以預測。
烏龜與兔。
烏龜與兔為他們倆誰跑得快而爭論不休。于是,他們定好了比賽的時間和地點。比賽一開始,兔覺得自己是天生的飛毛腿,跑得快,對比賽掉以輕心,躺在路旁睡著了。烏龜深知自己走得慢,毫不氣餒,不停地朝前奔跑。結果,烏龜超過了睡熟了的兔子,奪得了勝利的獎品。
這故事說明,奮發(fā)圖強的弱者也能戰(zhàn)勝驕傲自滿的強者。
貓和雞。
有一天,貓不懷好意地、假惺惺地舉辦生日宴會,請來許多雞赴宴。雞剛一到齊,貓立刻就關上大門,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吃掉了。
這是說,對于敵人不要抱有任何美好的希望,否則將遭受更大的不幸。
說謊的放羊娃。
有個放羊娃趕著他的羊群到村外很遠的地方去放牧。他老是喜歡說謊,開玩笑,時常大聲向村里人呼救,謊稱有狼來襲擊他的羊群。開始兩三回,村里人都驚慌得立刻跑來,被他嘲笑后,沒趣地走了回去。后來,有一天,狼真的來了,竄入羊群,大肆咬殺。牧羊娃對著村里拼命呼喊救命,村里人卻認為他又在像往常一樣說謊,開玩笑,沒有人再理他。結果,他的羊群全被狼吃掉了。
這故事說明,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再說真話也無人相信。
病鹿。
有只生病的鹿躺在草地上。眾多野獸前去看望他,并吃光了那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缺少食物而體弱至死。
故事是說,過多地結交毫無益處的朋友是有害無益的。
老太婆和酒瓶。
一個老太婆找到一個不久前曾裝過最好陳酒的空酒瓶。這酒瓶仍帶著濃濃的酒香,她多次把酒瓶放在鼻尖下,不斷搖晃,貪婪地吮吸酒香,并說:“啊,多么甜美!裝過酒的空瓶都留下這樣甘美難忘的香味,那酒真不知有多么美味芬香?!?BR> 這是說美好的事物留下深遠的影響,使人們永遠難以忘記。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二
(一)研讀本文,了解和體會作者散文的寫作特色。本文“言人所未言,見人所未見”,“玉想瓊思,妙喻珠聯(lián),警句泉涌,諧誰天生,涉筆成趣?!薄笆且豢萌松琅?,歷盡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鐘靈毓秀,滿樹的玄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意觀賞?!?BR>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能提出疑難問題,并盡量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多問幾個“為什么”,經(jīng)過質疑解難,深入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
(二)研讀作者關于九個故事的議論,解決疑點,讀懂這篇含蓄甚至隱晦的文章。在研讀過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語言,概括要點,篩選信息,把握文意。這樣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解難,進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積累下列詞語。
(-)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為什么要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分析:
(1)為了糾正(伊索寓言)淺薄的見解,首先要樹立一個觀點,把人類歷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類的童年時期,現(xiàn)代是成人時期。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樣淺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總是喜歡小孩子,這就使人明白了人們喜歡《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們反比古人復雜了,思慕古代也許只是喜歡其幼稚,也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燭世相,就從第一部分開始。
(2)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經(jīng)驗,以此入題,容易理解我們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歡小孩子一樣。說兩類人,目的是說大人與小孩子的關系,第二種人只是一個比較,有比較,就清楚大人對小孩子的喜歡含有賣老(居高臨下,擺老資格)的成分。作者對下面九個寓言故事的糾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調。
(3)對“沒有老頭子肯承認自己是衰朽頑固的,所以我們也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這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反語,用于諷刺。現(xiàn)代與古代相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當然大大進步了,但現(xiàn)代社會的陰暗面也遠比古代丑惡復雜。在這方面,所謂“進步”只是越來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進步,以至“相信現(xiàn)代一切,在價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進步”。顯然是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二)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樣理解?
分析:
(1)作者真的認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嗎?并非如此。
盧梭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他認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學壞。這里盧梭是指出了讀寓言可能發(fā)生的負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認為,“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個世界、什么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币簿褪钦f,如果社會具備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們讀寓言,會有益于身心發(fā)展。
至于作者提到盧梭說小孩子不同情被騙的烏鴉,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證明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這并非作者同意此說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戰(zhàn)害小孩子心靈的社會風氣、社會原因。
(2)“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弊髡叩挠^點恰恰相反,作者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BR>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吁凈化社會環(huán)境,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3)“盧梭……主張復古”認為社會應回到原始狀態(tài),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進步,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fā)展的。相信真善美終將戰(zhàn)勝假惡丑。盡管伴隨文明的進步,有些人的心越來越壞,但假惡丑終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戰(zhàn)勝假惡丑,就要認識假惡丑,世界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點。
這里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
(一)學生默讀全文,思考總體結構、研討。
[作者簡介]伊索(約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原為奴隸,后獲得自由。善講寓言故事,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的寓言陸續(xù)經(jīng)后人加工,以詩或散文形式發(fā)表,成為現(xiàn)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教師明確:本文是一篇讀后感。讀后感的`一般結構為“導入——讀后之感——總結”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1、2兩段,從兩類人、兩種關系說起。第二部分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個故事聯(lián)類引申,洞燭世相,—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是全文的主體。第三部分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學生朗讀1、2自然段,質疑解難。
教師在學生研討之后明確:這一部分內容可參見“難點、重點分析”之(一)。
(三)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質疑解難。
1.“它至少給予我們三重安慰”應如何理解?明確:“三重安慰”都是諷刺。(1)“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2)“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是遠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們“進化”了,把人類的早期看做“窮朋友”、“小孩子”,這“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2.“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是不是反語。
明確:不是反語。是將要對以下九個故事,進行獨到、深刻的分析,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新的見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四)引導學生對九個故事進行研讀、解決疑點。
1.學生讀蝙蝠的故事,讓學生研讀后,說一說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見解(以下八個故事,研讀的步驟同此)。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沒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附炎趨勢,仰人鼻息,毫無原則可言。
作者議論“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是諷刺故意標新立異、以求虛名的人,他們自吹自擂,總吹噓自己與眾不同,比別人高明。他們以己之長,貶人之短,(這“長”也未必是真有所長)從不虛心學習別人,總以為自己有驕傲的資本,在不同場合使出不同的驕傲資本,自高自大,傲視別人。)2.學生讀螞蟻和促織的故事,研讀、討論。
教師明確:原意是諷刺只圖安逸,只想不勞而獲的人。作者議論“促織餓死了,本身就做螞蟻的糧食;同樣,生前養(yǎng)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寫回憶懷念文字的親戚和朋友,寫研究論文的批評家和學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為別人賺錢的資本。這些文章的作者們往往在作家生前與作家并無深交,甚至關系不睦。這些人在作家死后寫些不負責任的文字,是以“介紹”為名,行“養(yǎng)活”自己之實。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壽寫了些介紹和回憶魯迅的文章,當屬此類。但應注意的是,一些嚴肅的、實事求是的評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應受到指責。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三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知道這三則寓言的故事,能從寓意中獲得教益。
教學重點:能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課前安排學生閱讀《伊索寓言》,了解有關《伊索寓言》的資料。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1、同學們都很喜歡看寓言故事,那你們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曾經(jīng)是一個奴隸。他機智幽默,聰穎過人,在兒童心目中始終扮演一個故事大王的角色?!兑了髟⒀约肥侨祟愇拿魇飞系囊蛔S碑。它的內容十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題材相當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臘的社會實際和風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層社會里奴隸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動物擔任。這些動物和人一樣,會考慮,能說話,從實質上說仍是人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課題,初讀寓言。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伊索的寓言,課文共有三個故事。我們首先來學習《狐貍和葡萄》。(板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提出初讀要求: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讀音,讀通讀順句子。
3、匯報初讀情況。學生說說自身對寓言內容的理解。提醒學生注意“狐貍”在一起連讀時,“貍”讀輕聲,“讒”讀翹舌音,“酸”讀平舌音。
三、細讀課文,領會寓意。
1、齊讀第一、二自然段。
2、自讀每自然段??紤]: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狐貍非常想吃葡萄?(饞得直流口水想盡各種方法自身先找出來讀一讀。師生交流。
3、小組合作討論:狐貍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夠葡萄?
4、“白費勁”說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時狐貍的神情嗎?
6、同學們吃過幼稚的葡萄嗎?是什么滋味?狐貍為什么說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讀第三自然段。從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無能為力”是什么意思嗎?你怎么理解這段話?
提示寓意對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讀懂的道理講給同學聽聽。
四、積累遷移,指導寫字。
貍、葡、萄、饞、酸。
第二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大家還記得我們熟悉的那個《狼來了》的故事嗎?誰來給同學們講一講。
2、這個故事也是選自《伊索寓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寓言,了解內容。
1、自讀寓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想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2、指名讀,說說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寓言,領會寓意。
1、默讀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在“好幾次”和“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們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示?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一步讀懂課文。
狼沒來。
牧童:幾次大叫(說謊)村民:聞聲趕來(上當)。
不由哈哈大笑(捉弄村民)驚慌失措(氣憤)。
狼來了。
牧童:嚇壞大叫(真話)村民:沒人幫助(不相信)。
2、體會:牧童兩次“大叫”時的不同情感,村民兩次聽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經(jīng)歷過或見過聽過類似的例子嗎?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自身對寓意的理解。
四、遷移積累,指導寫字。
慌、貫、謊、糞、戒。
第三課時。
一、故事引入,提示課題。
1、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
2、狐貍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個故事也與狐貍有關,它也使出了同樣的手法又來欺騙他人了,不過,這回它的計策可是失敗了,是誰這么聰明呢?(板課題)齊讀課題。
1、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句子。想一想這篇寓言說了一件什么事?
2、自讀反饋。
三、細讀寓言,體會寓意。
1、想想《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2、相似的是狐貍為了達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說奉承話?!肮室狻秉c出狐貍的假心假意,“贊嘆”是為吃蟬而設下的“圈套”。不同之處是烏鴉上當了,而蟬沒有上當。
3、讀第三、四自然段,考慮:蟬為什么沒有上當?
蟬:“發(fā)覺……有詐”“摘下……扔下來”
(頭腦很清醒,堅持警覺,進行試探。)理解“有詐”。
狐貍:“以為是蟬”“猛撲過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自身對寓意的理解。
引導學生體會蟬不只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同伴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四、積累遷移。
選一兩個你喜歡的寓言故事,講給他人聽。
五、書面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語文補充習題》作業(yè)。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四
1、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在交流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2、總結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交流中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
2、認真做好讀書筆記。
一、談話導入。
說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或教訓。
[板書提示:寓言是一種帶有勸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們讀了《伊索寓言》。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都對這本書了解了多少。
1.通過閱讀和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請學生簡要介紹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臘寓言作家。傳說是奴隸,后憑借聰明才智獲得自由。善講寓言諷刺權貴,終遭殺害。所編寓言經(jīng)后人加工,以詩和散文的形式發(fā)表,成為現(xiàn)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其中《農夫和蛇》、《狼和小羊》、《狐貍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種文字譯本,對歐洲文學中的寓言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2.小結。
《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jīng)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主要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關系。這些小故事中也蘊涵著一定的道理。
關于《伊索寓言》,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對白值得大家一讀:“你連伊索寓言都沒讀熟,可見你是多么無知和懶惰?!贝_實,《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讀者量最多的一本書?!兑了髟⒀浴分械墓适?,每一篇都閃著智慧的火花,寄托著教訓和哲理,有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有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撻,有對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肯定……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識別是非好壞,怎樣變的聰明智慧?!兑了髟⒀浴肥枪畔ED人民留給世界的一筆精神遺產。所以我們有必要去閱讀,甚至是一讀再讀。
二、一睹為快、自我發(fā)現(xiàn)。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開目錄,讀讀題目,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動物或與動物打交道,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如:狼,獅子,狗……牧人、漁夫……)。
[板書:人物形象——動物、與動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現(xiàn)情節(jié):讀完這本書,你覺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讀給、講給其他同學聽或表演給其他同學看。
(1)1分鐘做準備。
(2)生說或表演。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fā)言相機出示幾則大多數(shù)同學比較感興趣的故事;同一則也可引用賽一賽的方法,來激發(fā)大家的興趣。
3、在沒有讀過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題目最吸引你?讀讀題目,猜猜情節(jié),然后請看過的同學說說,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樣。
4、討論:這些故事在結構上有什么共同點?
[板書:結構特點——先講故事,再點明寓意。]。
總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經(jīng)驗非常豐富多彩。這些經(jīng)驗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導生活,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則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訓”,這些“教訓”顯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較切題,有的并不切題,甚至牽強附會,閱讀時不必受這些“教訓”的束縛,這樣更可以體會寓言所蘊含的智慧的豐富性。
三、邊讀邊聊,汲取營養(yǎng)。
1、說說人物:在讀過或聽過的故事中,你最喜歡或討厭哪些人物,為什么?
2、閱讀資料中的《農夫和蛇》,說說你對其中農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寫作手法是比喻、擬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農夫和蛇》為例,談談在讀過的故事或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人或事情?
[板書:寫作手法——比喻、擬人]。
4、小結:通過交流我們知道,書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多彩。這些經(jīng)驗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導生活,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延伸討論。
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就這本寓言的寓意作出過其他的分析,大家先看看課本中的介紹,然后想想,在自己看過的故事中有沒有可以找到其他寓意的故事?你對于錢老的分析有何看法?(附錢老的文章)。
五、后續(xù)活動,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讀的好書。它還有許多值得向大家推薦讓大家學習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張,形象的再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著不同的性格。
所以,請大家繼續(xù)閱讀此書,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思索書中的思想精髓,體會蘊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詼諧的語言。并且在讀后,將你讀到的有趣的故事講給你的父母、朋友、同學聽聽。
六、意猶未盡,特別推薦。
有人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東西。也有人說,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從簡單走向復雜,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xiàn)象,又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1、《伊索寓言》有很多種版本,選擇適合自己的一本進行閱讀,持之以恒,讀完整本書。
2、要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也可以在書上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如果是借來的書,就要在自己的讀書筆記本上做好記錄,也可以自制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意的語句,采用多種方式留下自己讀書的痕跡。
3、指定讀書計劃,堅持每天必讀,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劃定時間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把本書讀完。
另外推薦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臘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組為單位,將讀書卡粘在事先準備的白紙上作為一份小報。
2、將小報貼在讀書欄上,在全班展示。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通過過導讀,讓學生學會讀整本的書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讀書做筆記的習慣。
4、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喜愛閱讀課外書籍,對優(yōu)秀讀物產生興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名言導入、交流閱讀感受
1、出示高爾基讀書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出示本班讀書口號:讀書的孩子最美麗
2、最近讀了什么好書?有什么收獲?
二、導讀引路,激發(fā)興趣。
1、教師簡介《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認真閱讀導讀,想想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2、教師選擇一兩個講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確讀書要求,制訂讀書計劃。
1、伊索寓言版本較多,選擇合適自己的一本進行閱讀,要持之以恒,讀完整本書。
2、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自己的書: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也可以在書上隨手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借來的書: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作記錄,也可自抽讀書卡片,抄寫點明故事寓言的語句。
采用各種方式隨時留下自己的讀書思考痕跡。
3、制訂讀書計劃,鼓勵學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大體的、規(guī)定一個時間表,一般可在一個月左右完成。
三、布置后繼活動,深化閱讀效果。
1、在全班同學都讀完《伊索寓言集》后,組織學生交流心得體會,聯(lián)系具體故事談談自己讀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獲得怎樣的思想啟迪,對我讀書我快樂有哪些體會。
2、出示本學期班級推薦閱讀書目
3、宣讀本班讀書計劃
4、小結。齊說口號.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六
1、反復研讀課文,探討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領會作者對寓言新穎獨到的見解。
3、認真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
4、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逐步具有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獲取新認識的能力。
1、理清思路,探討文章主旨。
2、結合語境,理解難句含意。
1、探討作者引用九則寓言故事闡發(fā)的新觀點、新看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1、問答法。
2、討論法。
一、導入:
(放映幻燈片)讓同學們猜出圖片中所顯示的寓言故事,再想一想,對這些故事大家是否有過新的看法?(學生各抒己見或什么也說不出)我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員、作家、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讀了《伊索寓言》后,就對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樣的新見解,又是怎樣得出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讀》。
二、解題:
一種帶有諷喻性和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理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在階級社會里,它是人民群眾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曲折、隱晦的斗爭手段,故又被稱為“奴隸的語言”。
古代希臘著名的寓言匯編。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薩摩斯島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隸所作。傳說中的伊索,面貌丑陋,才智超群,善講寓言故事,曾爭得了自由。但最后因攻擊權貴,被加以“褻瀆神靈”的罪名,投巖處死。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jīng)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世界四大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快樂王子》、《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
童話一般有四種:擬人體童話(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記》)、超人體童話(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園》)、常人體童話(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裝》)、知識體童話等等。閱讀時,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的童話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總結性語言把要說的道理直接說出來了,有的則須認真閱讀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閱讀童話時,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領悟生活真諦。
而且童話表現(xiàn)出了我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與生活的現(xiàn)實是相違背的。
另外,童話能讓人長知識,讓人快樂,人類就是在童話的指導下長大的。
人類童話發(fā)展源遠流長,古代的神話與民間故事也可算是童話的一種。人類的童話作家兩大最杰出的代表是丹麥的安徒生和瑞典的拉格霍芙。
2.童話和寓言的關系。
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xiàn)象,同時都具有教育意義。
不同之處: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yōu)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F(xiàn)代文學研究家、作家。錢鐘書是古文家錢基博的長子,自幼受到傳統(tǒng)經(jīng)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又廣泛接受世界各國的文化學術成果。1933年大學畢業(yè)。先后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歸國后一直從事教育與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作品: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1941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1946);諷刺性長篇小說《圍城》(1947)。
四、課文內容分析。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從兩類人、兩種關系入手。
第二部分(4-----12)借《伊索寓言》里九個故事聯(lián)類引申,洞燭世相,
一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
第三部分(13)。全文總結。(主體部分是第二部分,即作者對寓言新的解讀。)。
(一)徒勞的寒鴉。
宙斯想要為鳥類立一個王,指定一個日期,要求眾鳥全都按時出席,以便選他們之中最美麗的為王。眾鳥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鴉知道自己沒一處漂亮,便來到河邊,撿起眾鳥脫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膠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鳥都一齊來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見花花綠綠的寒鴉,在眾鳥之中顯得格外漂亮,準備立他為王。眾鳥十分氣憤,紛紛從寒鴉身上拔下本屬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鴉身上美麗的羽毛一下全沒了,又變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鴉了。
錢鐘書:
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揀最美麗的鳥作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然為上帝挑中,其它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依然現(xiàn)出烏鴉的本相。這就是說:披著長頭發(fā)的,未必就真是藝術家;反過來說,禿頂無發(fā)的人,當然未必是學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頭腦,你想還會產生什麼旁的東西?這個寓言也不就此結束,這只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xiàn)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干凈,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
伊索寓言:偽裝者終于有一天要原形畢露。
錢鐘書:反其義觀之,大家都偽裝,你我都一樣。這世道,不管“孔雀”還是“烏鴉”,僅看表象是不夠的。
二、你有什么不同的解讀嗎?
1.從宙斯選才的角度看:
僅憑美麗就可以當選鳥王,怪不得這年頭有那么多人去整容了!可見,領導的選才標準決定了普通人的價值觀。有本事不如有臉蛋。
社會選才標準的單一,是埋沒人才的罪魁禍首。
2.從眾鳥的反應看: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記得誰說過,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比是一組釘子,如果哪一枚釘子想要冒上來,就會有無數(shù)的榔頭把它打下去。
踩著別人的肩膀上去,向來是令人厭惡的。
3.從寒鴉的角度看:
宙斯是白癡。俗話說得好,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寒鴉雖然天賦不足,但它讓自己美麗的辦法比其它鳥類新穎得多,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
有些鳥天生就有羽毛,有些鳥要靠后天自己努力裝飾才能獲得青睞。社會上有資歷的人排擠“新人”的現(xiàn)象無處不在。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強者往往不能理解弱者的努力,當然也就不能容忍弱者的成功。
(二)寡婦與母雞。
有個寡婦養(yǎng)著一只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于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xiàn)有的都失掉了。
錢鐘書: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yǎng)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一、錢鐘書轉述的寓言和寓言本身有什么不一樣?
錢鐘書不僅轉述了寓言,也同時轉述了伊索的寓意——貪心者沒有好結果。
二、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不同?
解讀對象不同。伊索從老婆子的角度看問題,而錢鐘書關注的是那只不下蛋的母雞。
三、假如我們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看出什么?
1.從老婆子的角度:
寡婦并沒有做錯,只是方法欠佳而已,方法不對就不會有好結果。
那個死命喂母雞的寡婦有點像現(xiàn)在的父母!他們拼命地給我們這個那個,希望我們能下出金蛋,全然不顧我們是否需要,能否接受!愛有時成了一種壓力,父母的愛有時又何嘗不帶著“望子成龍”的功利!
2.從母雞的角度。
這是一只笨雞!只知道自己得了便宜,而不知道付出,越養(yǎng)越肥,最后只能成為人的盤中餐,加快自己的死亡。
有錢人也未必都小氣,我們不能看片面,就像月亮缺時我們就斷定它不能圓一樣。比爾·蓋茨就是一例。
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實在也過分,其實只是大胖子更懂得精打細算的養(yǎng)生之道:既然能輕松得到自己想要的,何必再辛辛苦苦為別人去下蛋呢?——古來貪官大抵如此。
小結:
對同一則寓言,錢鐘書和我們?yōu)槭裁炊寄茏x出自己的看法?
可見,
真正的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應證名言: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閱讀,與閱讀者的學識、經(jīng)歷和思考有關。
讀寓言,也是讀一種生活。文學中,處處有生活的影子。
1、通常的觀點:認為是兒童讀物。
理由: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2、文中錢鐘書的觀點:認為不宜做現(xiàn)代兒童讀物。
理由:它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幼稚了,以為人事里的是非善惡同禽獸界一樣公平清楚,以致于長大處處碰壁。
3、盧梭的觀點:3、盧梭的觀點:
理由: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很復雜,失去天真。
宜作現(xiàn)代兒童讀物的”嗎?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吁凈化社會環(huán)境,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這里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jù)為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
六、課堂練習:
讓學生重新審視學過的寓言故事,試著重新翻出新意。
《農夫和蛇》本是贊美農夫的善心的,反過來可這樣說,蛇蝎心腸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逗偤蜑貘f》本是揭露批評狐貍的狡猾的,我們不妨說,在現(xiàn)在這樣復雜的社會中,人們也應具備狐貍一樣的智慧。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不可強求一致。
其他訓練題目,學生只要能用創(chuàng)新思維就可以。
禽言獸語。
虎的轉變:說敢摸我的屁股?不想活了!什么?給錢?這還差不多!
蛤蟆的理想:等我『發(fā)』了以后,一定天天吃天鵝肉。
鼠的竊喜:我們過街,人人喊打?其實有幾個人真打?不過喊喊罷了。
龜?shù)膲粝耄簠⒓淤惻艿耐米佣简湴痢?BR> 鱷的抗議:都說我兇殘,那人們使用的鱷魚皮具是怎么來的?
蝸牛的遺囑:如今這年頭,有座自己的房子多難??!不珍惜行嗎?
母雞的秘訣:光下蛋不行,還要會吆喝。
鸚鵡的委屈:不學人話沒有飯吃??!
狼的惱怒:我和狽好招誰惹誰了?
獅的反思:如果我不當獸王,我還能干些什么?
七、課堂小結。
達爾文曾說:“最好的學習是方法的學習。”學習本文,我們應學習錢鐘書先生的讀書方法。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勤動善動腦筋,從前人的觀點中發(fā)現(xiàn)新見,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入后塵。
六、布置作業(yè)。
(出示投影)。
1“牽牛花”只知依附別人攀高枝。
2“向日葵”
追求光明。
伊索寓言教案板書篇十七
一、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研究探討、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的能力。
四、提高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訓練學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維。
本單元以“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為教學重點。目的是培養(yǎng)、教會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已知的內容,要訓練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并解決好這個疑問。
本文的語言相當含蓄、隱晦,錢鐘書先生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理念性的思考來感悟《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所以教師在處理課文的過程中應以深入探討語言的含義為本,盡量引導、啟發(fā)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可以適當結合一些當年社會上的某些人或發(fā)生的某些事來開拓學生的思路。
課前應布置好預習,掃除字詞障礙,把重點放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并解決問題上,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最好讓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和解決問題,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在探討問題答案的時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或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或聯(lián)系課文上下文等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課時
講述“南轅北轍”的故事,這條成語想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為完全相反。
那么,針對這條成語,我如果從反方向來思考,對這個人的行為給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根據(jù)這個成語從兩個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想,如果有人說“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醫(y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我們應該不應該給予肯定呢?如果單從寓言本身來說,大家理解起來并不存在困難,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義,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篇文章的語言又含蓄、隱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充分運用想象、聯(lián)想能力來解決問題。
這樣一位大文學家,為什么對寓言發(fā)生了興趣呢?寓言究竟是寫什么的呢?
寓言,一種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xiàn)出來。
《伊索寓言》畢竟是公元前6世紀的奴隸所作,寓言的內涵帶有某些階級局限性和當時的社會特點。
提問:同學們,人的進化又是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從茹毛飲血到人們現(xiàn)在的煎炒烹炸;
從草皮樹葉到西服革履;從靠兩條腿走路到汽車、火車、飛機;從兒歌“我在馬路邊,揀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到鋼筋混凝士建筑還要加上防盜門。
前面標志著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最后一種,標志著人與人之間的'防范意識增強了,而這種防范意識來緣于人類的罪惡,也就是說,人類現(xiàn)代文明進步的同時,人類的陰暗面也“進步”了。
讓同學們自己說出:人類的進步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壞的一面,人變得越來越狡猾了。
根據(jù)以上討論的結果,從人類進化的正負面效應出發(fā),我們一同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針對解決不了問題的同學,啟發(fā)他們從剛才分析的進化一詞的含義入手,再加上本段最后:所以我們看了《伊索寓言》,也覺得有好多淺薄的見解。運用聯(lián)想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1)第一,這是一本古代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睂τ诂F(xiàn)代文明的驕傲”實質上就是對于狡猾的智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2)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見解。實質上就是遠比古代狡猾。
(3)第三呢,這部書差不多都是講禽獸的,從禽獸到人,你看這中間需要多少進化歷程!“進化”實質上是越來越狡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