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后感(優(yōu)質(zhì)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思考與表達的結(jié)合,通過書寫我們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剖析作品中的語言運用和修辭手法。如果你對寫讀后感感到困惑,不妨點擊下面的鏈接,參考一下這些范文。
    曾國藩讀后感篇一
    曾國藩,晚清名臣。
    但他天生又苯又慢。
    且不說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圍,也不說他考進秀才名次之低——倒數(shù)第二,就說他背文章吧。
    那是個酷暑最熱的一天,一個小偷鉆進了他的臥室,躲在床底,伺機行事。當時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寢。曾國藩卻挑燈誦書。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讀了兩個時辰都沒背誦下來。當時小偷在床底熱得渾身發(fā)汗,又過度緊張,幾乎昏厥。又一個時辰后,曾國藩還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兩。小偷忍無可忍,從床底滾出來,拍拍身上的塵土,朗聲而誦,勢如流水。末,以恨鐵不成鋼的語氣說:“就你這頭腦,別讀書了,種地吧。”
    曾國藩的.苯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這么一個又笨又慢的人,滅了天平軍,平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業(yè)。為什么呢?唯一的秘訣是,就是他一生堅持笨拙,不走捷徑。
    他曾說:“天下任何事都不是僥幸而成。要腳踏實地,不可投機取巧?!彼€顫著手,指點道:“今后要立下規(guī)矩,無論戰(zhàn)役規(guī)模多大,指揮官必須謀定而后戰(zhàn),切不可蠻攻蠻打,徒傷士卒?!睆拇撕?,湘軍打仗,從不主動??v然是勝券在握時,也不主動進攻。每次和太平軍對壘之后,按兵不動,誘惑太平軍來攻,使其三番五次進攻,消耗氣力后,抓住機會,發(fā)動全線反攻,往往一戰(zhàn)而定。
    指揮軍隊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了。以致左宗棠這樣評價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彼麄冊?jīng)有過一段對話,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談,而曾國藩如同聽天外梵音。在左宗棠面前,曾國藩可不就是個蠢人。
    只是,曾國藩從考進秀才那天開始就篤信這樣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將來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機不取巧不走捷徑。不斷積蓄力量,那么有天總會薄發(fā)。
    正如諸葛亮,倘若沒有飽讀書經(jīng),又怎能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大談天下事分析地頭頭是道呢?正如劉備,在曹操眼前澆菜做花,韜光養(yǎng)晦,暗地積蓄力量,最終反敗為勝。
    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笨芍^萬物都是日積月累而成。正如大海是無數(shù)小溪匯流而成,高山是無數(shù)礫石堆積而成。
    荀子還曾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笨芍^堅持才能成功。水是柔弱的,長時間的堅持卻穿透堅硬的石頭;繩本非尖利,長時間的堅持后卻能割斷木頭。
    曾國藩正是以堅韌的意志踏踏實實做事,一步一個腳印,最終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聰明人,甚至還影響了歷史上后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李鴻章用同樣的方法消滅了捻軍——這一清朝的心腹大患。
    讀《曾國藩》就像在讀哲學;讀曾國藩,就像在讀人生。
    我想起初學跳繩時,磕磕絆絆,別的同學都能一口氣跳上許多個,我卻連一個都跳不過。于是,晚上,我趁著別人不注意,獨自在操場練習。一個,兩個------一天,兩天------終于,我能連續(xù)跳幾十個了,然后就是一發(fā)而不可收拾,現(xiàn)在飛快得很。
    我想起了學自行車。初學,我需要老爸扶著。沒有他,我根本不能上車:不是倒了就是扭了。后來敢上車騎了,在老爸的扶助下,也是歪歪扭扭的,還好幾次撞到墻上去。一次,兩次……一天,兩天……我終于可以瀟灑地在風中騎著車了!“哇!”那感覺太好了,就像飛上了天。
    其實,我本一拙童!可又笨又慢又何妨?勤能補拙是良訓,踏實前進是正道。
    曾國藩讀后感篇二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真國藩家訓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叫”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情習”。他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通向成功的路;人一驕傲就會滿足于現(xiàn)狀,這樣就會導致失敗。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議論人家的短短處、指責人家的食物甚至嘲笑別人的失敗,開口就說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些其實都是驕傲。書中說”欲去驕字,以不輕而非笑人為第一義,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意思是說,:想要自己不驕傲的.話,就不能輕易嘲笑別人的短處。
    我想有時候我也會犯這種錯誤,在嘲笑別人的時候自己得不到好處,別人也得不到幫助。于人于己都是沒有用的,只有謙虛謹慎,才能步步為營通向自己的理想。我非常喜歡讓我受益匪淺的這本書,希望你也會喜歡。
    曾國藩讀后感篇三
    陽光明媚的早晨,捧起《曾國潘》細細品味了起來。曾國潘是一位晚清的名臣,他花費了大半的時間與太平軍作戰(zhàn),他不顧自己的安危英勇奮戰(zhàn),最終取得成功。
    曾國潘出生于湖南長沙,在他六歲時,父親便教他識字,并進入私塾讀書,他與父親一起參加科舉考試,雖然屢次失敗,但仍然努力讀書。父親比他先考上秀才,他深受打擊,挫折再一次激勵他,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先后考上縣學成為秀才,第二年又考中舉人。于是遠赴京城參加會試,參加應試的是人山人海,他的首次考試就失敗了,更荒唐的是第二次考試竟然將詩賦的題目弄錯了,顯然這次又失敗了。他并沒有放棄,憑借平時的優(yōu)秀,義無反顧將自己的詩賦送到了老師家中,最終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老師的舉薦下順利升官。
    記得前兩天我們剛學了因式分解,看著課堂追蹤上那鮮紅的叉,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這道題究竟錯在哪呢,這結(jié)果竟然不對?拿著題目反復驗算,絞盡腦汁,可結(jié)果仍然和之前的答案一樣。于是打電話和媽媽求證,結(jié)果媽媽的答案也和我一樣。此時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媽媽也向數(shù)學單老師求證,結(jié)果也是一模一樣。此時我終于松了一口氣,原來是我們老師給我批改錯了??傻靡獠]有持續(xù)很久,第二天單老師評講題目時,終于公開了答案,我的這道題原來是少了解題過程,所以老師毫不留情地打了個叉。此時,我恍然大悟,原來細節(jié)處沒有扣住,我將牢牢記住這次失敗,抓住細節(jié)才能成功。
    曾國潘為官一連三遷,在太平軍進犯清朝的多所城市時,曾國潘被派往消滅太平軍,他也從文人正式變?yōu)橐幻涔?。他憑借他的睿智組建了自己的湘軍,在日后的戰(zhàn)爭中湘軍也成為了主力部隊。他一向嚴明,故湘軍被訓練成了無所不勝的軍隊,可正是湘軍的多次勝利,曾國潘變得驕傲自大,在一場大戰(zhàn)中險些被擒,眼看著自己組建的湘軍任人宰割,曾國潘不禁想要跳江自殺,幸得被手下救出成功逃脫。
    成功逃脫后,曾國潘并沒有氣餒,曾氏兄弟在連續(xù)數(shù)日圍困天京時,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再驕傲自大,而是小心行事,等到城內(nèi)的敵軍糧草食盡,一舉攻破敵營,這一次大獲全勝,終于結(jié)束了與太平軍的戰(zhàn)斗。
    曾國潘回到故鄉(xiāng)安度晚年,61歲那年離開了人世。他沉重而又勞累的一生終于謝幕了。
    曾國潘是一位歷史名臣,在戰(zhàn)場上他憑借細節(jié)取得了成功,在職場上他憑借細節(jié)取得了重任,這就是他成功的訣竅!
    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不正需要他這種注重細節(jié),一絲不茍的精神嗎?
    曾國藩讀后感篇四
    左宗棠比曾國藩只小一歲,自稱當今諸葛亮。他家掛著二副對聯(lián)“文章西漢兩司馬,經(jīng)濟南陽一臥龍”“身無半文,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你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抱負和雄心氣魄嘛。他耿直成性、剛勇忠義、嫉惡如仇;他滿腹經(jīng)綸卻又不只會滿口之乎者也;所以他時常覺得曾國藩虛偽做作;靖港慘敗曾國藩受挫跳江尋死,左宗棠敢說敢言,罵其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一番慷慨激昂的議論讓曾國藩重拾信心;樊燮事件,左宗棠身陷囹圄,曾國藩上書力保;金陵一戰(zhàn),左宗棠又毫無情面的直指曾國藩欺上瞞下,這次之后兩人長達八年沒再有私人聯(lián)系;天津教案,左宗堂再次尖銳的直指錯誤也是傷透了曾國藩的心;后來曾國藩縱論天下人杰,縱使他傷心失落,他仍認為左宗棠之才為當今海內(nèi)第一人;他能清楚的認識自己的長短,愛才惜才用才,補己之短、揚己之長;這又恰恰是他最擅長的。再后來左給曾寫了副對聯(lián):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也;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不負平生。怎么說呢,同道中人相愛相殺又惺惺相惜吧。
    年輕時的曾國藩也是喜歡鶯歌燕舞的,他還曾為一個歌樓女子寫過挽聯(lián):“大抵浮生若夢,姑從此處銷魂”。生而為凡人,誰又能夠做到六根清凈,擯欲絕緣呢。曾國藩就做到了。他作為理學門徒,秉承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謹言慎行,規(guī)規(guī)矩矩;后來為打造一支軍容整肅的湘軍,他更是不近女色,真正做到六根清凈。后來娶妾也是因為常年在外行軍打仗,確需要一個女人照顧,經(jīng)彭玉粼介紹娶了如夫人陳春燕。這個女人應了他的要求,長的不過于漂亮、性格溫和、識字,把他的生活照顧的井井有條,他慢慢的愛慕上春燕??上Ш镁安婚L,春燕患疾,在她將要離世的時候,他竟然去處理公務,沒有陪她最后一天,最終沒能給她一絲最后的溫情與安慰??吹竭@里,我在想能陪在這樣男人身邊的女人得有多大的胸襟,不知道春燕閉眼的最后一刻心里有多少期盼和怨言。春燕死后的第四天,他半夜悄悄去了她的靈柩前,撫摸著春燕生前他送的唯一的一件紅木梳禮物,久久坐了一夜,一遍遍默念著“未免有情,對帳冷燈昏,一別竟傷春去了;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何時重見燕歸來?!辫F漢柔情,不動聲色,深藏于心,可惜這份綿綿柔情春燕到死也沒感受的到,又怎能不是薄情寡義呢。
    康福的結(jié)果我最意外。兩人于“康福殘局”上歐陽兆熊的解圍而相識;曾國藩以識人用人聞名,他稱奇康福的武藝和棋藝,通過幾次對弈觀察,他認為康福是一個孝母愛弟、正直誠實、情趣高潔、才智超俗的君子;而康福也因為堂堂侍郎大人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從此生死追隨,成為了曾國藩最得力、最信任的貼身助手??蹈T尉冗^曾國藩的命,回荷葉塘奔喪被太平軍擄走險些被砍頭,是康福冒死營救;初建湘勇靖港慘敗,曾國藩縱身跳江,又是康福跳水營救;轉(zhuǎn)戰(zhàn)江西,曾國藩三敗石達開,最后一次在樟樹鎮(zhèn)中計險些被活捉,又是康福以身阻擋避免大禍;后來用傳家之寶深入敵營策反太平軍將領韋??;正直正義的他為了權術爭斗、為了保護他的曾大人,甚至親手除掉了宿敵德音杭布。曾國藩率領湘軍對抗太平軍的十幾年里,一切的榮辱得失康福全部見證,于他公立下了汗馬功勞,于私更是有天大的恩情。戰(zhàn)天京的一戰(zhàn),康福遭算計被同伴槍擊,曾國藩對這個出生入死的伙伴好像并沒有過多的詢問和掛念;他寫了奏折為所有將士論功討賞,可偏偏沒有康福;后來借韋俊頭顱裁撤湘軍更是讓康福對他的曾大人徹底失望。最后一局圍棋,這個片段我讀了三遍。我理解康福用最后一局棋劃清界限的決絕;曾大人身在權術界,不管是不是身不由己,一將功成終歸是骨山血海;他的博學、智謀、手段都注定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政治家,而不是,英雄。
    曾國藩臨終前給他的孩子們留了一份寶貴的財富,是他一生總結(jié)的家教。一是慎獨則心安;二是主敬則身強;三是求仁則人悅;四是習老則身欽。曾國藩的修身之道也是從《道德經(jīng)》這里豁然開朗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曾大人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所以他一生堅持自律,勤奮有恒,小事易為難堅持,堅持下去就能起到大作用;于是他堅持早起,每天早晨必做練字臨帖;每天不管事情多忙,堅持看史書5頁,堅持寫日記;每天打坐一小時,靜心養(yǎng)性;甚至最后戒了煙、戒了色。自律這件事是很難的,堅持一生自律必定能成大人物,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體投地;談及讀書和寫文章讀書在于熟讀深思,看、讀、寫、作缺一不可??粗傅哪^;讀指的高聲朗誦;寫指的抄寫;作指的是寫作練習,這四字訣竅我印象深刻,想著以后可以嘗試實踐。寫文章呢,他認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最高的境界為含雄奇于淡遠之中;做人也是一樣,將剛強藏于柔弱之中,將申韓融于黃老之內(nèi),乃為官之佳境。這些家教也濃縮出那句名言:盡人事以聽天,吾唯日日謹慎而已。正應了那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曾國藩讀后感篇五
    讀了唐浩明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總體感覺他是個了不起的功大于過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國藩為官清廉,崇尚節(jié)儉的行為。官至極品的他始終嚴以律己,曾國藩十分清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雖然后來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自己常說:“余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后來淫佚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后人?!彼诰┏菚r,見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因此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女來北京居祝他讓他們住在老家,門外也不能掛“相府”、“侯府”的匾。他北上征捻前夕,為家中婦女定下功課表,嚴格要求。因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背删投疾恍?!
    曾國藩讀后感篇六
    《曾國藩家書》收集、整理了曾國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間信件往來的精華部分,書中通過教導讀書、研究學問、修身、立志、堅持……等方面,讓我們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國藩的“真”,從而對曾國藩有了更深一層地了解。
    讀其家書,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三不朽”卻不是件易事,而曾國藩用他的實際行動像我們述說了。然而要做到這那該需要多大的決心,多大的毅力??!在我看來,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fā)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靶钟选痹谒砩铣浞煮w現(xiàn)。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蔽矣X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么問題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有什么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fā),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么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能夠成為和睦家庭中的一員,有人關心,有人呵護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東西,一直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國藩家書》給我的啟示遠遠不只這些,我還需要好好的學習。
    曾國藩讀后感篇七
    第一次讀《曾國藩》是在上學的時候,沒能堅持下去,這次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
    借用幾句名言,寫一下觀感。
    1、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岳麓書院有一副對聯(lián),曰: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自古三湘出人才,然人才之中,天賦異稟者少,大多離不開一個勤字。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科舉之路不算順利,幾次之后才獲同進士出身,終因詩文和見識打動穆彰阿,才點入翰林,而后十年七遷,官至二品。這其中雖有運氣的成分,但跟他的為人處事、治學態(tài)度分不開,一曰勤,二曰靜,三曰誠;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是他留給子孫的精神財富,自己亦是這么踐行。
    正如他所說,拙不可怕,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2、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的這句話為后來的讀書人標榜了一個重要的價值觀。曾國藩也不例外,出身翰林,其使命是:埋首經(jīng)叢史集,吟詩作賦、著書立說。然當時的清朝外憂內(nèi)患,并不太平。帶兵打仗,建功立業(yè),為天下生民開太平之世,也是書生的志向。
    初練湘勇的曾國藩雷厲風行,奉行“亂世用重典”,卻不料成了百姓眼里殺人不眨眼的“曾剃頭”。
    靖港大敗,選擇跳江自殺,鄱陽湖之戰(zhàn),全軍潰敗,選擇跳湖自殺。只要有他參與的軍事行動,無一例外不是輸,而他沒有參與的,反而勝者居多。以至于認為自己根本無帶兵打仗的才能。
    論才華和軍事謀略,曾比不過左宗棠,但左宗棠心高氣傲,只可居人上不可居人下。曾則不同,知人之明,謀國之忠,遠在左之上。正因如此,三湘才俊愿意跟著他創(chuàng)辦湘勇,也正是這批人,建功立業(yè),封侯封爵。
    雖無領兵打仗之能,卻能運籌帷幄之中,湘勇由農(nóng)民變成一支能打仗的軍隊,離不開曾的軍事管理。
    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在戰(zhàn)國時代能提出這種思想真是了不起,雖然直至今日,仍是民為輕,官為貴。
    在書的最后一章,也即曾國藩生命最后的一段時間,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對話;
    陳廣敷說他:幾十年來,一直囿于忠于一家一姓之小節(jié),遺忘了拯救國家百姓之大義。言外之意是,當掌握二十萬湘軍的時候,為什么不黃袍加身,建立一個新朝。
    國之命運,必有其天數(shù)。為或不為或許冥冥中早已注定。
    4、師夷長技以制夷。
    曾國藩雖崇尚程朱理學,但是沒有理學家的固執(zhí)和刻板,對待洋務這件事情上,雖有排斥,但不盲目。咸豐逃亡熱河,以及“天津教案”,讓他深刻明白清朝最大的憂患在于外部,要防止洋人入侵,需要有一支強勁的水師,而水師需要裝備精良的設備,光靠買不行,要辦工廠,而且要有自己的母廠,從原零件的生產(chǎn)到軍艦的裝備技術一應俱全,要派人出去學習技術,要建立專門的技術學校。
    思想之超前,制度之腐朽,要想落地必然會招致許多非議,好在他有個得意門生:李鴻章,李和曾不同,曾做事有太多道德約束以及對整個家族命運的擔心,從而事事謹慎,養(yǎng)成了膽小怕事的性格。而李既有文人風骨,卻又有痞子手段,加之背后有一支自己的淮軍,往往是功成事立。
    曾國藩讀后感篇八
    如果說清代歷史上有什么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史冊的'名臣那曾國藩當做不二人選,雖然他不如明朝王陽明那樣才華橫溢,人生經(jīng)歷跌宕起伏,且以相當水平的哲學(或者說圣人之學)聞名于世,但曾國藩以中人之姿,先見寵于道光皇帝,中年便登高位,后見信于咸豐帝,編練湘軍,平息太平天國之亂,立下不世之功,也足以證明他為官為人,識人用兵,自有過人之處。曾國藩的一生倒是可以詮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這本書我是第三次讀了,第一次讀本書的時候才十幾歲,那時候的暑假,屋外夏日炎炎,蟬聲鳴鳴,屋內(nèi)弱冠少年,靜心沉浸書中,世界純粹的只有故事情節(jié),無有其他,這樣的經(jīng)歷回想起來就有一種別樣的情懷。那時候的自己少年意氣,不識人間愁苦滋味,總以為金戈鐵馬,可以縱橫四海,總以為劍膽琴心,可以仗劍天涯,總以為情之所致,可以金石為開,不過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當年以為讀懂的部分也只是以為而已。
    命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jīng)而立之年,巧的是讀書的地點居然相隔不足千米,好像是一個四季輪回,我又回到了時光開始的起點,盡管青春不在,盡管幾多挫折,盡管還需歷練,但當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情懷始終未變。
    本書故事中塑造曾國藩的性格不算特別成功,有點兒“大忠似偽”的味道,但大體上曾國藩的努力,曾國藩的憤懣,曾國藩的掙扎都未有遺漏,而且對待這樣一部描述這樣一位充滿歷史厚重感和矛盾感的人物,也不應該吹毛求疵,只要讀之有所得,有所獲,且與歷史實事無太大出入,我以為就可以算是佳作,這也是我給五星好評的立足點。
    開卷有益,不求甚解,這次重讀也是隨性而讀,沒有刻意用邏輯思維去梳理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就是簡單的代入,去體會,去了解這位理學名臣,滾滾長江東逝水,白發(fā)漁樵江渚上,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面對中華民族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風流人物畢竟已經(jīng)俱往矣,能不能數(shù)今朝的風流人物,還要看當世青年能否先破先立,不破不立了。但愿今人能夠放下抖音,移開王者,挽住強弓,射下星空天狼。啰啰嗦嗦說了這么多,算個不是書評的書評吧。
    曾國藩讀后感篇九
    利用十余天的時間讀完了《曾國藩家訓》,對曾國藩的成長過程與為官的經(jīng)歷有了淺顯的了解,更對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原以為《曾國藩家訓》是對其子嗣的教誨篇章,細讀書卷才知,作者黃西華利用曾國藩的畢生經(jīng)歷解釋著“曾國藩家訓”的內(nèi)涵。這不僅讓我了解了曾國藩家訓的內(nèi)容,更讓我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學。
    他的毅力是驚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備的,一是堅持寫日記,一日不落;二是戒煙成功,雖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還是憑借自己驚人的毅力戒煙成功;三是每天讀書,沒有一日不讀書,即使晚年視力幾乎喪失也沒有間斷。
    讀到為學篇之教子讀書成大器,也是本書最后的章節(jié),提到: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這也是我要學習之處。
    成語睚眥之怨:睚眥:發(fā)怒時瞪眼睛。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如:《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庇秩纾呼斞浮度A蓋集續(xù)編·再來一次》:“我那時和這位后來稱為‘孤桐先生’的,也毫無‘睚眥之怨’?!?BR>    曾國藩讀后感篇十
    曾國藩的大才就不用多說了,曾國藩讀后感。難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當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文如韓歐,武比郭李,勛過裴王。其確有自知之明,僅知人識人是他的過人之處,其它方面雖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絕世之才。石達開評價他,謂曾文正公雖不以善戰(zhàn)名,而能識拔賢將,規(guī)畫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覯也。曾自己也確知此事。
    但以我看,其實最難得的是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能力所長處,可以盡展所能,能力不及處,潛心學習。長處不自喜,短處不自卑。揚長避短,才是正途。
    到我自己,我就沒有清醒認識自己這份長處。常為完成一件事情信心膨脹,又常為完不成一件事情慚愧不已。這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了何種地步。具體到某事,是否自己能力所及,并不清楚的認識。然而認真仔細想想,也許我根本沒什么長處。分析事情背后的能力,或者強于普通人少許,然而此能力必有深厚的知識作背景,這又是我所欠缺。今后應當從此處著力,完善自己。我的短處太多,無法一一盡舉。凡是遇事無法堅持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今后當記錄下所有未完之事,一一解析原因,當以自省。
    最嚴重的問題是,遇到喜歡看到別人的不足,很難看到別人的長處。影子說過我好幾回了,也盡量注意,而且我也知道曾國藩成功之處,即在于認清別人的長短處,發(fā)揮別人長處,不求全責備。但卻做不到,認不清是一個問題,態(tài)度是另一個問題。自己不再年輕了,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今后的事情很難有所成。
    最近一段時間在讀曾國藩,感悟蠻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內(nèi)容。
    曾國藩受唐鑒的啟迪,一生中強調(diào)靜字,他平日里堅持每日自省,就是給自己一個可以清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自查己身,并強調(diào)說老莊,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記得以前看蔣介石傳時,蔣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給自己定了一個功德格,記錄下每天所做所想的點滴,并從中反省,幾十年如此從不間斷。
    曾國藩的兩句話我十分欣賞,含雄奇于淡遠之中,含剛強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剛是老莊的精神,但幾千年來能發(fā)揮地淋漓盡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萬不可太過鋒芒畢露,也不可過于強硬,否則在如今這個社會會讓自己舉步維艱;同樣也不能太過軟弱,一味退讓,讓對方總是有機可乘,自個兒把自個兒逼到懸崖邊上。
    曾國藩在識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來鼎鼎大名的人物,這與曾老先生這個伯樂是分不開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時候,曾國藩送給他兄弟幾句話,道出了識人的要訣: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寥寥數(shù)語,放在現(xiàn)在來看,可能很多人會像我一樣覺得這種識人之術只可意會,很難言傳。
    一、此人為學嚴謹,雖為高官仍讀書寫文,人生也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進步。
    二、此人在穆,肅等人的幫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過小人的誹謗,軌扎。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別人的提撥,別人的幫助。任何時代,不論是官場還是職場,總是會有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說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三、相術仍有一定的道理,已看完冰鑒一書,不過沒有入門。
    四、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謹言慬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五、做人并不能做左宗堂那樣持才傲物,而是平和。
    六、李鴻章之所以是能出頭,是因為他是查人所想,按想行事。一個人如果不能做到查言觀色,知人,那與木頭有何區(qū)別,庸人而已。
    曾國藩讀后感篇十一
    說起曾國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風,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實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xù)了60多年,其功業(yè)無人可以效仿。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jīng)商要學胡雪巖?!边@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案F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lián)“養(yǎng)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里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shù)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xiàn)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nóng)、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讀后感篇十二
    這篇文章令我感動的是:曾國藩的一生好學和他的忠誠。曾國藩一生忠誠勤儉為根本,靈活多變的處世態(tài)度。
    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xiāng)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zhèn)天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他并不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小孩,但他講究學習方法。他要求自己遵守克己之道,不斷地自新和反省自己。最后成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倡導洋務運動,創(chuàng)立湘軍。在治家,治軍,治國,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樹。
    我們在生活上要學習他的勤儉作風。在學習上要學習他的`善于積累經(jīng)驗和教訓,日日不斷地反省自己。正如他所說:“人要無一日不讀書。正是他的一生好學,忠誠的品德,造就了他成為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讀后感篇十三
    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聊天,說起我的一個同學家,住的是高檔小區(qū)好幾百平方米的豪宅,她家的客廳都比我們整個家大好多,裝修的富麗堂皇,真豪華,好羨慕。還有我的好朋友新搬了家,住的是三層樓帶院子的排屋,希望啥時我也能住到她們這樣的房子里。
    聽了我的話,爸爸媽媽相互看了看,會心地一笑。爸爸說:“還記得我給你講歷史故事,說起過晚晴中興四大名臣都有誰嗎?”我說:“記得,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卑职终f:“排第一位的是曾國藩,你想知道他教育子女的家訓家規(guī)嗎?”我說“想啊?!庇谑前职纸o我講了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故事。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以儉持家、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狈蛉嗽诩沂譄o金錢,親自下廚、紡織。
    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yè)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留下來16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曾國藩的'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規(guī)家訓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曾國藩自己對其家規(guī)家訓也一直身體力行,其一生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
    他的子女因從小受到良好家訓家風的熏陶,長大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才。
    爸爸說完曾國藩教育子女的故事,媽媽接著說:“家溫馨就好,人生更應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這樣才會有幸福感。小朋友之間應該不比奢華比節(jié)儉,不比享受比勤奮?!眿寢屵€對我說:“女孩子要大氣、有見識,做事有條理、有效率、會勤儉持家?!?BR>    聽了爸爸媽媽說的話,我想他們其實說的就是“勤”、“儉”二字。再聯(lián)想到我剛看過的《浙江好家風》讀本,里面講的周氏家訓“儉,美德也。儉可養(yǎng)廉,可惜福,可無窮困之憂,可享溫飽之樂。故治家以節(jié)儉為第一義”。還有周恩來說過“丟掉艱苦奮斗傳統(tǒng)才難看”的故事,以及謝楊琳的故事“我來做爸爸的手”。我被深深地觸動了。
    我想我應該把“勤、儉”當作人生寶貴的財富,勤奮學習、努力修身、參與實踐、提高本領?!吧倌陱妱t國強”,我也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因此也制定了自己的日課七條:
    1.早起。冬春6點起床,23點前睡覺,午休1小時。
    2.專敬。一是早起后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存在差距。二是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后再做下一件事情。三是保持精神振奮。四是時刻不間斷琢磨從事業(yè)務工作。五是嚴以自律,公私分明,時刻與自己的私心作斗爭。
    3.謹言。一是正確領會領導意圖,及時匯報溝通。二是背后莫論人非。三是不當眾批評人。
    4.保身。一是節(jié)勞。保持專注力,勿分散精力;中午午休,工作間隙運動10分鐘。二是節(jié)欲。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三是節(jié)飲食。不飲酒、不吃辣;早起一杯溫水、一碗黑米粥;晚飯吃中飯一半并不吃肉;飯前喝湯。四是鍛煉。早起做2次平板支撐、俯臥撐、下蹲各10個;下班后跑步30分鐘及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
    5.研文。一是每天剖析一段或一篇文章,并記錄納入知識體系。二是不看任何參考資料、用手寫文稿的方法檢驗學習成效。
    6.讀書留痕。一是讀書不二。二是讀不懂不往下讀。三是每讀一次書須做讀書筆記。四是每月至少讀兩本書,每日至少讀10頁,每讀完一本書須寫讀后感。
    7.日有所獲。一是用日記反省不足。二是靜坐30分鐘。三是完成一篇文稿、一次公務活動等較大工作量的須在日記進行總結(jié)。四是每日梳理所學,并納入知識結(jié)構。
    曾國藩讀后感篇十四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靜心慕讀“曾國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為人宗旨,靜思其中沒有一項我能做的到位,特別敗在一個“悔”之中。心中積郁甚多如石頭般一層又一層壓著我,很想大聲哭泣只是欲哭無淚,淚已流干心已碎成片??v是心中一片憤然如火燒般揪心面上還是一片平靜。人以鏡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處。
    “悔”字當頭:自不量力,投機取巧,沖動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強,不自信,不立達,不豁達,不勤勞,沒耐性,固執(zhí),敏感,驕傲,沒有一技之長。
    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種種致使我現(xiàn)在一事無成,夢想離我如此遙遠,“青春有夢,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蠻干是沒有用的,還有識。御去吧,該放下的就該放棄,沙子終究是沙子---曾經(jīng)寶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選擇了沙子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我也是一個質(zhì)樸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緊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擁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遺棄的寶石。
    現(xiàn)在終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數(shù),該是你的趕也趕不起,不是你的強求也求不來。
    曾國藩讀后感篇十五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詩結(jié)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