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課件(匯總14篇)

字號:

    知識是無價的財富,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撰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思考和挖掘自己在此期間的成長和不足之處。小編為大家精選了一些精彩紛呈的總結范文,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一
    臨王羲之《蘭亭序》,越臨越激奮,越臨越感差距甚遠,也使我增添了對書法的鐘情和愛好,更是信心百倍。這條路很長,也很艱辛,但一定要堅持走下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功一定屬于不停臨池的書法愛好者。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書法藝術精美,造就了他書法藝術的頂峰,而且文采斐然,感悟頗深,道出了人生箴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兩者不能等量齊觀,在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應該空談玄理,坐而論道。蘭亭修禊,是紹興當?shù)氐囊环N風俗,那天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消災祈福。我們說,福祉所至,有時會有,然而有人得福“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將至”,“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稱這種人為“躁”者;有人得?!盎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王羲之稱“靜”者。
    這是兩種人表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當時土大夫階層崇尚虛無、好空談、盡情享樂的思想傾向在這里他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在《蘭亭詩》里王羲之也有同樣的表述:“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蓖豸酥倪@種言論,與其說是一種人生感悟,不如說是官場之外的另一種情感噴發(fā),構成王羲之對蘭亭的拜謁、體恤、敬重、熱望,誠了他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這情結,至今牢牢地系在這茂密的竹林間,流淌在這淙淙的清泉里,跨越了千年的執(zhí)著和不變的傳承,人們到此可與之心與心的交流、對接。
    在蘭亭我感到,無論王羲之的思想精髓,或是書法藝術靈感,都表現(xiàn)了他對紹興的依偎、眷念、熱愛、深情和歸屬,晶瑩、凝重而深刻。我們倘徉在翠竹曲水之中,仰望站在蘭亭中的王羲之,看著新買的絹扇上《蘭亭集序》字樣,足以使人們感到《蘭亭集序》留存著一種凝重不朽的思想,一個氣勢恢弦的生命,溫馨關愛的人生以及芬芳的書法藝術,像蘭亭那高雅的蘭花一樣,芳香四溢,愈久彌香。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二
    《蘭亭序》在真?zhèn)畏矫娴臓巿?zhí),并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yōu)秀的學習范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朝代:魏晉。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賞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diào)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nèi)∩岵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后人以啟迪、思考。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三
    1.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
    2.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二)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
    1.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長咸集(少長,意為“少者”)。
    3.無絲竹管弦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b.名詞作動詞:
    1.一觴一詠(觴,意為“喝酒”)。
    c.形容詞作動詞:
    1.齊彭殤為妄作(齊,意為“相同看待”)。
    (三)古今異義詞。
    1.是日也(是,古義:指代詞“這”|今義:指判斷動詞“是”)。
    2.茂林修竹(修,古義:長|今義:指修建處理)。
    3.所以游目騁懷(所以,古義:指用來|今義:表因果關系連詞)。
    4.信可樂也(信,古義:指確定|今義:指書信)。
    5.向之所歡(向,古義:指過去|今義: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義:指旁邊|今義:指數(shù)次,從次)。
    7.及其所之(及,古義:指等到|今義:表并列關系連詞,和)。
    8.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古義:指竟然|今義:指曾經(jīng))。
    (四)一詞多義。
    1.之:
    所之既倦(動詞,意為“往”,到達)。
    以之興懷(代詞)。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獨立性)。
    極視聽之娛(結構助詞,的)。
    2.修:
    茂林修竹(意為“高”)。
    況修短隨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乃重修岳陽樓(意為“修建”)。
    修守戰(zhàn)之具(意為“整治治辦”)。
    3.雖:
    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4.于: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為“在”,連詞”)。
    欣于所遇(意為“對”,介詞)。
    終期于盡(意為“到”,介詞)。
    5.以:
    引以為流觴曲水(意為“把”,介詞)。
    亦足以暢敘幽情(意為“用來”,介詞)。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為“因”,介詞)。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它打破成規(guī),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后心態(tài)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
    《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藝術上多樣與統(tǒng)一的效果?!短m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
    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過渡卻妥帖自然。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jù)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zhí)⑴P”的神采?!鹅繁环Q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現(xiàn)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nèi)的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吧颀埍尽笔乾F(xiàn)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短m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余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梁上,從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監(jiān)察史蕭翼騙走。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后,如獲至寶。并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shù)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于引言。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四
    關于王羲之書法的基本風格,歷來都有定評。雖說象《蘭亭序》這樣的劇跡其可靠程度尚有疑問,但對大王書風的繼往開來之功,卻是無人能予以否定的?!短m亭序,在真?zhèn)畏矫娴臓巿?zhí),并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yōu)秀的學習范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與漢、西晉的其他書法作品相比,《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征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里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nèi)斂之功,但無消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以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于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征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diào)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墓調(diào)。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強調(diào)主動迫求,強調(diào)風格的個性,強調(diào)技巧的豐富性,使。蘭亭序》、《奉橘帖》、《得示帖》、《喪亂帖》等體現(xiàn)了一脈相承的魏晉式審美風度。對于學習行書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這方面的追索與體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不妨說;行書之學大王成功與否的標志即看學習者能否淋漓盡致地、深入細致地把宇帖中最細膩的用筆動作和線條效果表現(xiàn)出來。粗率的臨攀決然得不到真諦,而絲絲入扣的體察與反映,則是熟練掌握大王書風的第一個步驟。因為(蘭亭序,本身就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高層次發(fā)展—我稱之為是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關的審關發(fā)展.在唐人的書論中,大王式的風格被冠以一個純摔爽義的詞:“巧媚”。《蘭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是正在子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嘆為觀止的,它標志著書法從草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而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成熟,因為我們希望能由此而進入書法(行書)的技巧王國。
    《蘭亭》是為了掌握它那種精巧的筆法,掌握盡可能多的技法語匯,這卻是每個學書者應該建立起的學習觀。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五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萬物的繁多,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序蘭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做詩的緣由;有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景,指明了《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jīng)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同時,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六
    46、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
    47、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48、雖世殊事異: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雖,縱使。
    49、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50、后之覽者:后世的讀者。
    51、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作品譯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歷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是為了從事修禊祭禮。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以令人抒發(fā)內(nèi)心深處的情意。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的大事)發(fā)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xiàn)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參加聚會的人,抄錄下他們作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fā)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于這次集會的詩文。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七
    文章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后介紹與會的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nèi)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fā)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fā)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這兩種表現(xiàn)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于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fā),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fā)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diào)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谶@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fā)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短m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八
    2.流暢地翻譯全文,并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短m亭集》的內(nèi)容又是什么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tǒng)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chǎn)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九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蔽覀儚倪@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wǎng)語文第一冊),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游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十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zhí)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jù)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jù)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jīng)歷淺,多數(shù)未經(jīng)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nèi)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fā)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diào)、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BR>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BR>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指示代詞,這。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BR>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huán)節(jié)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xiàn)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yè)。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yè):(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yè)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jié)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fā)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xiàn)了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diào)。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diào)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yè):(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yè)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十一
    蘭亭集序(第二課時)
    1、掌握本文敘議結合的寫作特點,體會行文的巧妙。
    2、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得深沉感情。
    3、背誦全文
    1、理解由這次集會而生發(fā)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內(nèi)涵。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誦讀法、點評法
    教具準備:投影儀
    一、復習:提問背誦第一段(見投影)
    板書:
    記會寫景狀物
    (樂)暢敘幽情
    一)、全班齊讀第2段
    二)、體會: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投影顯示思考題)
    提示:師生互動,討論后
    明確:作者乘上文的“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其實,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來,卻也順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后,難免產(chǎn)生一種曲終人散的凄涼之感。
    一開頭就出現(xiàn)了一個闊大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當”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問題,當然也包括這次蘭亭集會在內(nèi),“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用它們的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作者緊接著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躁者……;作者沒有把問題停留在這一層面,緊跟著就說,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噪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為什么?作者從二兩方面進行了解剖:首先來自生命本體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團圓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滅亡。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觀點。
    板書:(見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義
    討論:歸納明確:
    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傷感中蘊含著對生的執(zhí)著,對永恒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事業(yè)的企慕和追求,因此這種感慨不是消極,不是沉寂,其間自有積極地一面。
    四、提問: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敘事是怎樣聯(lián)系?
    討論、明確:前一段敘事說的是“人生相當”之“樂”,本段即由此發(fā)生議論,從“欣于所遇”說到“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歸結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見,前段敘事是為此段議論作鋪墊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
    記會寫景狀物敘
    (樂)暢敘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議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十二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1.采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nèi)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jīng)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shù)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鬃雍妥勇?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拇猴L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毕胍越夏捍褐谰?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梢娔捍喝率侨碎g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十三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diào)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蘭亭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nóng)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nèi)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皡s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BR>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它打破成規(guī),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后心態(tài)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短m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藝術上多樣與統(tǒng)五的效果?!短m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jù)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zhí)⑴P”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BR>    現(xiàn)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nèi)的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吧颀埍尽笔乾F(xiàn)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余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梁上,從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監(jiān)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后,如獲至寶。并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shù)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蘭亭集序教學課件篇十四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學目標。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二、說教法。
    三、說學法。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笔牵甘敬~,這?;蒿L,和風。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