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通過閱讀來體驗并分享自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在書寫讀后感之前,可以先為自己做一個提綱或草稿,便于整理思路和表達個人的觀點。感謝以下讀者對書籍的認真閱讀和精彩的讀后感表達。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一
對于客觀經驗領域,也就是對于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可證偽的理論”。說白了,就是科學。作為現代人,拒斥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對于“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梢韵嘈挪豢芍?、相信先天認識形式,也可以像中國的一些哲學家那樣,相信真理不能說,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領悟,還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場大夢,或者相信宗教信條。也可以這么說:世界的本質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也是一個信仰問題。
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目標,就是在問:“我為什么活著?”這也就等于在問:“我為什么不立刻自殺?”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yè)革命,在法國誘發(fā)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產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見。愛因斯坦(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tǒng)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于宇宙的統(tǒng)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
實際上,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理專業(yè)中教授的內容,而其它專業(yè)的學生學到的關于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達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境界。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的永恒價值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三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否認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b.形而上學。
c.客觀唯心主義d.不可知論。
2.“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屬于()。
a.唯物主義的觀點b.唯心主義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d.形而上學的觀點。
3.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實現了()。
a.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b.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c.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d.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
a.普遍性b.物質性。
c.規(guī)律性d.連續(xù)性。
5.“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的是()。
a.時間的有限性b.時間的客觀性。
c.時間的不可逆性d.時間的相對性。
6.下列選項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世界是由兩個本原構成的b.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
c.世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創(chuàng)造的d.世界是本來就有的。
7.《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被勰艿倪@種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運動觀b.客觀唯心主義運動觀。
c.形而上學運動觀d.庸俗唯物主義運動觀。
8.唯物辯證法有兩個總特征,其中一個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另—個是()。
a.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b.永恒發(fā)展的觀點。
c.質量互變的觀點d.辯證否定的觀點。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有條件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是一種。
()。
a.唯條件論觀點b.外因論觀點。
c.形而上學不變論觀點d.唯物辯證法觀點。
10.矛盾具有兩個基本屬性,其中一個是斗爭性,另一個是()。
a.同一性b.絕對性。
c.特殊性d.客觀性。
11.古語說:“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泵鎸ο麡O腐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漸,避免出現類似蟻穴潰堤的現象。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a.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b.原因的作用會引起結果。
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12.在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中,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guī)律是()。
a.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b.質量互變規(guī)律。
c.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d.內容與形式相互作用規(guī)律。
13.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b.經驗論和唯理論。
c.能動革命的反映論和直觀被動的反映論。
d.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
14.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a.可知論的觀點b.實踐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d.反映論的觀點。
15.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在于()。
a.真理是對事物的正確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
c.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謬誤是主觀自生的。
d.真理具有絕對性、不變性,謬誤具有相對性、可變性。
16.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根本之點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數人承認b.是否與已有的理論相一致。
c.是否與客觀實際相一致d.是否說得清楚明白。
17.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d.生產方式。
18.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主要是通過()。
a.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實現的b.對生產過程的影響實現的。
c.對民族氣質的影響實現的d.對人的生理結構的影響實現的。
19.在下列勞動資料中,最能標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因素是()。
a.倉儲設備b.運輸設備。
c.生產工具d.通訊設備。
20.從職能上看,國家區(qū)別于無階級社會的社會管理機關的特點是()。
a.保衛(wèi)社會秩序的安定b.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c.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d.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1.下列各項中揭示社會意識本質的是()。
a.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b.它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
c.它是人類大腦的一種活動過程d.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2.社會基本矛盾有兩對,一對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另一對是()。
a.先進生產關系和落后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d.先進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間的矛盾。
23.改革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實現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一種形式b.對社會體制進行改善和革新。
c.統(tǒng)治階級向被統(tǒng)治階級讓步d.自下而上的社會變革形式。
24.根據人的發(fā)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態(tài)的觀點,是()。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b.資產階級人性論觀點。
c.歷史宿命論觀點d.唯意志論觀點。
25.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
a.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
b.優(yōu)先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兼顧其他經濟成分的發(fā)展。
c.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d.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加強宏觀調控。
26.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在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
a.杰出個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b.剝削階級代表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c.人們的思想動機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27.就其本質來說,科學既是知識的理論體系,又是()。
a.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b.科學家獲取知識的方法。
c.產業(yè)結構中的一個部門d.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形式。
28.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b.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
c.精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d.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
29.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決定于()。
a.人的先天稟賦b.人的心理素質。
c.人的后天社會實踐d.人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
30.在歷史觀上,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是社會發(fā)展的()。
a.兩種不同的道路b.兩種不同的體制。
c.兩種不同的趨勢d.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其內容有思維和存在()。
a.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b.誰是本質誰是現象的問題。
c.誰是必然的誰是偶然的問題d.誰是真實的誰是虛假的問題。
e.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32.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
a.才能正確理解事物的多樣性b.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根本條件。
c.才能理解事物的穩(wěn)定性d.才能理解物質的絕對運動。
e.才能區(qū)分開不同的事物。
33.下列選項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傾,長短相形b.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c.禍福相因,難易相成d.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e.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4.下列選項中,說明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有()。
a.對癥下藥b.掌握火候。
c.適可而止d.注意分寸。
e.因材施教。
35.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表現在實踐不斷()。
a.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b.為人們認識的發(fā)展提供經驗材料。
c.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d.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
e.為人們提供新的認識工具。
36.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除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外,還有()。
a.生活方式b.人口因素。
c.民族構成d.地理環(huán)境。
e.政治制度。
37.下列各項正確表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的有()。
a.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b.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
c.社會意識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e.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38.以生產力和技術發(fā)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yè)結構為標準劃分的社會形態(tài)叫作技術社會形態(tài)。下列各項屬于技術社會形態(tài)系列的有()。
a.古代社會b.農業(yè)社會。
c.工業(yè)社會d.信息社會。
e.現代社會。
39.下列各項屬于交往的社會作用的有()。
a.交往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b.交往可以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
c.交往是科學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d.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發(fā)展。
e.交往可以使某—個地方的發(fā)明向其他地區(qū)擴展。
40.社會進步的復雜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
a.人們認識的片面性和行動的失誤。
b.舊的社會關系的制約。
c.社會發(fā)展的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d.落后的習慣和傳統(tǒng)的消極影響。
e.反動階級的頑強抵抗。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41、42小題各7分,43、44小題各6分,共26分)。
41.簡述本質和現象的辯證關系。(7分)。
42.簡述生產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7分)。
43.簡述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含義及二者之間的關系。(6分)。
44.簡述社會革命的根源和作用。(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并說明這一原理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12分)。
46.試述社會進步標準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12分)。
47.說明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12分)。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四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于,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fā),去尋找理性的本質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哲學是有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茖W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
最近讀了(美)維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著重描述了人類史上數十位著名哲學家的境遇、情感與生平,因之,我覺得它并不該被看做是一部哲學史,而應該看做是一部關于哲學家的故事。威爾·杜蘭特以蘇格拉底的謙遜、伏爾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羅素的冷靜,用生動幽默的文筆,將哲學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軀,記述了從蘇格拉底到約翰·杜威等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fā)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讀者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學、政治和玄學。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卻不一樣,他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在這本書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guī)Ыo人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于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于他的人生,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內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并不存在對與錯。
其實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能不能發(fā)現,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哲學的魅力,琳瑯滿目,光華深邃,我們必須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這些大師們面前,我們肅穆,我們敬畏,我們仰望,我們沉思,以冀靈魂的洗練與升華。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五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即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
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
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六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心。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心,于是我們從內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七
散學典禮時,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發(fā)了一本書,我就選了一本名叫《畫說哲學》的書,我心想:這個可是寒假??!寒假里過年,我才沒時間看書呢,再說這本書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媽媽知道了我要寫這個書的四篇讀后感之后,就讓我好好的看這本書,我又想:有四篇讀后感,我隨便看看寫寫應付過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間開始看了起來。
“哇!這本書好難懂??!都是說一些很奧秘的語言來說哲學”我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時媽媽走了進來說:“哲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細的看哦!”聽了媽媽的這一番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達的是什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彼囊馑际钦f,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覺得人們非常的高貴,可是人們的高貴不在于本身的肉體,而在于靈魂。
從前有一個書生,他非常的聰明,被許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連三的請他做官??墒撬淮未味季芙恿耍€是打算繼續(xù)念書,成為一個聰明人。有一天他經過了一個小巷,那里面又兩個人,商人看他們鬼鬼祟祟的,就打算進去看看,結果那兩個人要打劫這位書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錢都搶了出來,于是這個書生就說:“我處了才華、高貴,什么都沒有了。”
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棄許多的財產,而去選擇才華和高貴,這值得我們去學習,金錢測量不了才華,才華測量的了金錢。擁有才華和高貴的靈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間在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現在,這本書我已經差不多看完了,哲學的知識我也懂了不少!寫的讀后感一定寫的很好。只有必要難度很奧秘、吸引力的書,才能讓我愛上那本書。愛上哲學,愛上生活。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八
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不爽的事情可能就是寫東西,或做長篇演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寫東西是令人頭痛的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更“善于寫”。許多人還得到忠告:如果他們希望事業(yè)發(fā)展更快,就必須提高溝通和表達的能力,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培訓講課能力、演講能力,和書面溝通能力——寫作能力。
很多人難以提高寫作能力和講話能務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寫得更清楚一些”意味著使用更簡單、更直接的句子。事實上,人們在寫文章時的確會經常使用過長的句子,句子結構也過于繁瑣,使用的語言經常過于學術化,,過于抽象,段落中的句子順序有時也很混亂。
以上這些問題都屬于寫作風格的范疇。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改變寫作風格的難度太大了。這不是因為大家無法改變寫作風格,而是因為寫作風格就像學習打字,需要大量的重復練習,而多數正在企業(yè)和政府工作的人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因此,他們還會不斷地受到“寫得再清楚一點”之類的忠告。
但是,文章條理不清還有一個比上面提到的原因更常見、但也更容易改進的原因,即文章的結構——也就是句子的組織順序(不管句子本身是好是壞)。如果讀者認為你的文章條理不清,很可能是因為你表達思想的順序與讀者的理解力發(fā)生了矛盾。
對文章闡述的思想作出疑問/回答式反應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沒有國籍和民族的區(qū)別。人類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只有用某種方式將思想表達出來——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我們才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思想。人類弄清自己思想所需要用的結構也是金字塔結構。因此,作者或講話者在強制自己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后會發(fā)現,準確把握自己的思想,有助于自己寫出條理清晰、意義明確的文章。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九
是建立在客觀研究的基礎上。牛頓十分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tài)度,他指明了研究自然的四條基本規(guī)則,這四條規(guī)則的核心問題是強調研究的客觀性,即堅持對自然研究的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他自身的研究就是建立在長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同時他通過定律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是以大量的數學分析為基礎的,在本書的第一編第一章中,牛頓講述了有關微積分及幾何學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實際上是全書的數學基礎。
牛頓本來是微積分的發(fā)明人之一,但為了便于讀者接受,他在這本書中卻盡量避免使用比較困難的微積分的方法。他用的數學工具嚴格地限于幾何。書的開頭部分有很長的“說明”,對書中所運用的一些概念的基本定義,諸如力、天體、力學、運動等進行必要的解釋說明。在“說明”之后,牛頓認真詳細地介紹了“運動之基本定理或定律”,即牛頓關于物體運動的三個定律。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典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第一定律:每個物體如果沒有外界影響使其改變狀態(tài),那么該物體仍保持其原來靜止的或等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牛頓認為這是一個基本的普遍的自然界的事實,也是無可爭辯的。
由這條定律出發(fā),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原有狀態(tài)的原因。例如炮彈會停止和下落,是因為空氣的阻力和重力的影響,如果不存在這種外力,那么炮彈將保持它勻速運動的狀態(tài)。第二定律:運動的變化與所施加的力成正比,并沿力的作用方向發(fā)生。這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動量問題,動量等于物體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速度的變化就是加速度。對同一個物體而言,所施加的力與由此產生的加速度成正比。第三定律:對于每一個作用力,總存在一個與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和它對抗;或者說,兩個物質彼此施加的相互作用力恒等,方向則恰恰相反。根據這個定律,牛頓指出,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不管表面上是否產生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成對出現或同時存在的。例如人用槳劃船前進的運動中,船能前進,就在于人用槳劃入水中時,對水有作用力,水產生了一個相等的反作用力,推動船的前進。第三定律同樣也適用于圓周運動中的向心力和離心力。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在科學的歷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在其后的300年時間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示范了一種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樣板,包括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tài)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此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及其作者與同時代著名人物的互動關系也是科學史研究和其它學術史研究中經久不息的話題。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頓本人作了增訂,并加序言。後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中譯本出版于1931年。該書的宗旨在于從各種運動現象探究自然力,再用這些力說明各種自然現象。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開頭和第一篇介紹了力學的基本運動三定律與基本的力學量;其中質量的概念是由牛頓首先提出及定義的,但牛頓當時稱其為“物質的量”,這一名稱後來被另一個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討論了物體在阻尼介質中的運動,提出阻力大小與物體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還研究了氣體的彈性和可壓縮性,以及空氣中的聲速等問題,這為牛頓提供了一個展示他數學技巧的舞臺。第三篇題目為宇宙體系,討論了太陽系的行星、行星的衛(wèi)星和彗星的運行,以及海洋潮汐的產生,涉及到多體問題中的攝動。
牛頓并沒有聲稱自己要構造一個體系。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開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發(fā)展與哲學相關的數學」,這本書是幾何學與力學的結合,是一種「理性的力學」,一種「精確地提出問題并加以演示的科學,旨在研究某種力所產生的運動,以及某種運動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務是“由動現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運動現象”。
然而牛頓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體系,他所說的力,主要是重力,我們今天稱之為引力,或萬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來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運動則包括落體、拋體、球體滾動、單擺與復擺、流體、行星自轉與公轉、回歸點、軌道章動等,簡而言之,包括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也就是說,牛頓是要用統(tǒng)一的力學原因去解釋從地面物體到天體的所有運動和現象。
在結構上,《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fā),「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推導出若干普適命題」,其中第一編題為“物體的運動”為全書的討論做了數學工具上的準備,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詳細考察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討論“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運動”,近一步考察了各種形式阻力對運動的影響,討論地面上各種實際存在的力與運動的情況。在第三編中“示范了把它們應用于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學證明的命題由天文現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于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的數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在全書的最后牛頓寫下了一段著名的「總釋」,集中表述了牛頓對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以及我們的宇宙為什是一個這樣的優(yōu)美的體系的總原因的看法,集中表達了他對于上帝的存在和本質的見解。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一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fā)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學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系串聯(lián)起來,你是我的延續(xù)?!秾艋糜斡洝贰八劳霾⒉皇墙K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zhàn)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二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干法》看完了。是繼《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書很好地教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怎么樣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工作的。要熱愛工作,畢竟工作才有錢賺;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畢竟混來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續(xù)的工作,要珍惜時間,要出色地完成工作,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個高目標,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始終保持正能量的心態(tài),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會給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現實。
書中講了很多道理,的確是這樣的。有個朋友,他專注善于鉆研,心態(tài)而且好。在當業(yè)務員的時候,就頗受領導器重,當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鉆研。很多人不懂的問題,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總是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專注精神多么的可貴啊。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驗或經歷,讀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問題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在讀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經營要訣之“樹立高目標”這一節(jié)時,感觸頗深。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一代經營大師,在本書中所闡述總結的觀點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細細體會之下都會觸人心懸,深富哲學真理。
在本節(jié)中,是以樹立高目標為主題,但更多的是闡述了稻盛和夫先生通過自己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經歷感受,是如何在樹立高目標和著眼現實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上找到了正確的成功方法。
稻盛和夫先生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設定的自己的高目標“世界第一”。這在當時只有不足百人,廠房都是租來的一個小企業(yè)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之高的目標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不切實際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堅定的堅持了自己的這個夢想??梢韵胂?,這在當時的經營環(huán)境下,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才能夠堅持這個大多數人看上去都是“虛無縹緲”的目標。而稻盛和夫先生不僅堅持了自己的目標,還把這個目標不止一遍地告知他的同事,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
如果只是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很容易的,而要實現夢想是無比艱難的,往往只有極少數的人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有了自己的遠大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所用的是看上去最最“普通”的方法,即“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
“早上第一個到公司,完成前一天剩下的工作,然后拼命努力地研制客戶要求的產品……因為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所以選擇認真的活在當下。在絕大多數時候,我都埋頭工作,努力度過充實的每一天?!?BR> 這一段話直接呈現了稻盛和夫先生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工作狀態(tài)。直面現實,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這往往是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最難持之以恒并堅持做到的`,眼前的工作看上去與實現自己的夢想遙不可及。讀后感·但是哪里的高樓都是一層一層蓋起來的,不努力的壘好最基礎每一塊磚,最基礎的每一層樓,又怎么可能建成高樓大廈呢?如果眼中只有高目標,就會忽視身邊現實,這就好比仰頭奔跑,可能會掉入溝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到這里,我也自然的想到了我們合縱的發(fā)展歷程。10年前,我剛來合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營收大約1億元左右,聽到領導們說“我們幾年內會達到10個億營收”。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更多是老板在“畫餅”,還是做好當下,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吧。但是,當連續(xù)幾年的經營目標都實現了的時候,我們看到10個億的目標真的實現了。董事長劉澤剛說合縱未來5年內要做到百億營收,將合縱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的國際化公司,這是劉總創(chuàng)業(yè)時就已經種下的夢想?,F在我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看著合縱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原町第一”,那接下來“世界第一”的目標,通過我們“努力做好當下”也一定會實現!
最后,引用書中原文自勉,即把每天的努力付諸工作,把高目標留在自己心中。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四
以圣賢的追求的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選擇,但是不是符合當前實際或者是明智的,還真不好說。
但當今世界有沒有一套行事原則?有,有懸于明堂之上的,供人景仰,但與普羅眾生好像總有距離,對不上點,可作為"知",但無益于"行".在金錢為王的叢林中,一切都以"老虎"、"獅子"說了算,按照圣人行為待人處事,只能是一種堅持,大家心向往之已經是一種境界,親身踐行,是需要勇氣的,要么容易被人看做清高,甚至是怪物,就像當年孔子周游的時候,能接受孔子教化的民眾有幾何?可見,圣賢之路,難矣!
總結一下,以圣人之道處事,可以做一種參考,不得已時聊以精神自、慰,但真的去做時,需要認真思量一下,以圣人之道對己,提升自我修養(yǎng)境界,未嘗不可,但對他人是行不通的。當然,圣人也知道,所有的哲人都是選擇從我做起,度己以度人。
遇到疑惑時,想想圣人怎么做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是不是按圣人之道去做,還是三思,不要教條的好。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五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創(chuàng)作,去年一次偶然的機遇,我從網絡上了解到她的課程,個人覺得她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也是我目前唯一的一位偶像…以后有機會一定去復旦校園旁聽她的課,覺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在這個復雜的塵世生存的時候,難免會有困惑之感,因此需要勤于反思,有的時候要善于和自己對話,學會和自己和解,達成一種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平衡感。
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論哪種關系的建立與持續(xù),重要地是三觀的相似,不然在一起會很牽強很別扭,但是在兩個人都是勤于反思的條件下,樂于接受雙方的`想法,彼此不斷磨合,到最后兩個獨立的個體可能達到一種互補融合的最佳狀態(tài),成為彼此靈魂的契合。
蘇格拉底說過“我所知便是我不知?!蔽蚁氲搅四蔷淝笾艨剩撔娜粲蕖@個世界太奇妙了,有無限的可能性與可探索性,我們人類剛出生時其實就好比一個圓心,不斷地犯錯,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成長,慢慢地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半徑,但是有的時候你可能是不斷地在圓弧上重復盤旋,因為你可能處于人生的迷茫徘徊期,但是當某一天你頓悟了,你有了成長,于是你的成長半徑正向前延伸,后來你所經歷的一切,成就了一個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圓。
此刻我想起了高中語文課本里那首外國詩歌,可是現在全文我已經忘了,因此在網上找了一下,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帕斯卡《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的這個這個宇宙很浩瀚,可是人類的求知欲是無窮無盡的,人類雖然相對而言很渺小,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力量是無形的,但是呢,無形的東西有的時候更有力量,那就是不朽的思想,智慧…先人很有趣,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無形的存在物,例如自然學,社會學,音樂,文學,體育…至今我們人類還在傳承并不斷創(chuàng)新。
用本書的句子結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勉勵與鞭策:我們追求“無用”,因為我們熱愛自由——有用的東西滋養(yǎng)我們的身體,但只有那些無用的東西才滋養(yǎng)我們靈魂的自由。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六
讀《沙漏哲學》,對我真的有很大觸動,即使它所闡述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卻未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中,讀過之后,耳目一新,確有勵志功效。
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他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有辦法昂更多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一樣,每個人都像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著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如今,我們被越來越多的各種壓力所困擾,壓力讓我們睡眠紊亂,記憶力衰退,請緒偏激……健康狀況江河日下。
面對生活,工作的重重壓力,"沙漏哲學"應該對我們有所裨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擔當,既然躲避不了壓力,就該學會主動擁抱壓力,調節(jié)心靈旋鈕,調整對壓力的認識角度和處理方式,以最佳的狀態(tài),帶著飽滿的精力去迎接各種挑戰(zhàn)。
想起當初的夢想,止不住黯然神傷。因為夢想太高,反而讓我前行的包袱太重,因為夢想太大,反而讓我瞄準的目標太空。在自己的生活的半徑內散步,我認真地想,使該百自己的夢想變小了,從我能夠伸出手抬起腿的地方,一步一步往前行。
在英國的倫敦的威尼斯特教堂旁邊,一塊墓碑上刻著一段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的時候,我把目光縮短了些,我試著改變我自己,再去改變我的家庭。"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七
這幾個月,通過認真研讀《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教材,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近現代哲學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宗教、風俗等都深受其影響。中國哲學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智慧結晶。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意義的解釋、對價值信念的確立以及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終極依據,都是透過哲學加以反映、凝結和提升的。在西方文化中,宗教處于核心地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哲學處于核心地位。讀完《中國哲學概論》后,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中國古代哲學的流派。
(一)原始儒家哲學。
原始儒家是指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經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原始儒學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精神,強調“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視“天”“地”“人”的思想,通過“正德、利用、厚生”在實際行動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二)儒家的哲學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思想核心、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以中庸為辯證的思維方法、以“知、行、學、思”為其認識論的一整套關于人生道德的哲學思想。儒家的哲學不是從認識論、反映論的角度去探索哲學,而是從精神境界、道德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討哲學的真諦。儒家哲學更側重人生哲學,研究處世之道。
1??鬃诱軐W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義有四點;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鬃硬粌H把“仁”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而且把“仁”作為內在的德性修養(yǎng)。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個人修養(yǎng),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wèi)靈公》)。
二是“仁者,愛人,”“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它要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以及對天地萬物的悲憫情懷??鬃诱J為,凡是人,天生都有仁性,都有惻隱之心??鬃又異廴?,雖然根植于血緣親情,但它并不是到此為止,而是推而廣之,把父母子女之愛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即“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這個意思。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還是一種寬容“忠恕”的精神?!爸宜 ?BR> 包含了修己和治人兩個方面,修己是起點,治人是終點。這是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孔子明確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種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
四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鬃诱J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像堯舜一樣“南面而己?!睂τ跒檎┲危珜Я⒆阌趯θ说年P心愛護,希望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2。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鬃铀^的“禮”,包含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而且,在孔子及其儒者眼里,“揖讓周旋之禮”固然重要,但其內在的名分等級觀念才是他們著意追求的目標。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鬃诱J為,注重“禮”的內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jié)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對于違背禮法原則的行為,他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抵制??鬃拥摹岸Y”,具有明確的教化性質,其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yǎng),自覺地約束自己,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際關系協(xié)調的目的。
3。以中庸為辯證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處世的理論原則,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yǎng)的意義。“中”是指矛盾相互依存所表現出來的“度”,即事物變化中的量的規(guī)定性?!坝埂蓖ā坝谩薄!爸杏埂奔匆浴爸小睘椤坝谩?,就是要把握矛盾相互依存或相互滲透所應遵循的量的規(guī)定性,使矛盾雙方在一定的限度內發(fā)展,從而保持統(tǒng)一體的和諧。儒家的辯證思維方法是“中庸”之道,他們把中庸思想當作最高的道德標準,根本的哲學原則,治國的根本方略。
4。知行學思的認識論。
教育思想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辦私學的過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并以培養(yǎng)“君子”為宗旨,以知識和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啟發(fā)教學為基本方法,以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誘為基本方針,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教學楷模,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學、思、知、行諸范疇,開辟了古代認識論的新領域。
二、原始道家哲學。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兩本書是把握道家哲學思想的經典,老莊哲學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自然哲學和人生哲學。其中《老子》為老子關于宇宙生成的專門著作,前后理論一貫,層層推出,哲理龐博,用韻精細,是一首意味深長的哲理詩。《莊子》一書的哲理性也很強。老莊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如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
(一)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是“道”
1?!暗馈北倔w論。
在老莊看來,“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宇宙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道”是一個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學范疇。
“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或本根,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獨立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運動實體。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道本體的意義。
第一,道為萬物之本原。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和自然萬物產生的根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一、二、三已經不是抽象的實數,而是具體的由少及多、由小及大的宇宙萬物,這宇宙萬物皆由道而生成。實際上,老子所說的“一”就是先天地之前就已存在的渾沌之氣,所謂“二”就是一氣分為陰陽二物,所謂“三”就是陰陽二物相反而又相成,由此衍生出世間萬物。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指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矛盾的雙方,所謂“沖氣以為和”,是指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了萬事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宇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老子皆統(tǒng)之與道,這是老子在總結前人關于宇宙形成的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氣說、水說、土說、光說等)所首創(chuàng)的新學說,這個學說把我國古代哲學家關于宇宙生成的原理從具體的物質實體提高到了抽象的存在實體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是老子對中國哲學的巨大貢獻。
第二,道物不二。道不是具體的某一物,但道又存在于每一物之中,離開了具體的物質實體,道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是“道不離物,物不離道?!币簿褪钦f,道之于物,猶水之于波,水皆有波,波卻不能離開水而獨立存在,宇宙是運動不息的長流,道就象流水之上的波浪,流水在下,眾波在上,二者生生不息,須臾不可分離,所以老子說:“淵兮似萬物之宗”,又說“大道汜其左右?!边@些思想都含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萬分。
第三,“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之道,是不需要憑借任何外力的自行存在,其中,即包括自然的本質,又包括自然的現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婪ㄗ匀弧奔匆宰匀粸榉▌t,這是老子對道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絕對性結論,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道”的根本屬性,這種自然觀構成了道家思想的實質和理論基礎。
2。有無相生——老子的辯證法。
老子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有”與“無”的關系?!兜赖陆洝分杏小暗澜y(tǒng)有無”之說,所以要想認識道,必須從有與無兩方面來體察?!坝袩o相生”,是老子哲學用以說明天地萬物所以然、所以生、所以成的基本范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具體的事物來看,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無”與“有”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必有其所賴以生的物質和所以生的理由,而后成為某物,這是實在的對立統(tǒng)一。
第二,“有”一定是依“無”而存在的,而“無”也必須由于“有”才能顯現,“有”與“無”相反而相成。
第三。就萬物的變化過程來看,推其原始,是因為“無”形之氣生出一切“有”形之物,窮究其終,則一切“有”形之物最終仍復歸于“無”形之氣。
所以,老子的有無之辯,既非“貴無”,也非“崇有”,而是“有無相生,萬物以成?!薄盁o”是宇宙萬物的原始,“有”是天地萬物的理由。
三、中國古代哲學的行為方式—知行動態(tài)統(tǒng)合。
知行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家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中國哲學家們偏重于踐行盡性,履行實踐,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他們要求按照哲學信條,身體力行,集知識和美德于一身,不斷地把自己修行到“無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時期,知行問題的討論漸趨成熟,廣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難易、輕重、分合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與判斷真、善、美標準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書,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觀念、人生智慧、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哲學有了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的認知??梢哉f中國先哲們的思想在21世紀仍然是全人類極其寶貴的思想傳統(tǒng)和思想資料,是中國發(fā)展的源頭活水之一。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八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lián)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于學術;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于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范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和思想也有關聯(lián)。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后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九
起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覺得它很個別,新穎的外表卻是一本哲學書,它很吸引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爾也會看看他所寫的一些東西,看他寫的東西,你往往會有共鳴。
其實現在不是很喜歡讀一些名人名作,這本香蕉哲學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少的文字,這里面沒有主人公,沒有吸引人的情節(jié)故事,你讀完它甚至會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這里面沒有什么所吸引著你想要迫切讀完,他就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看完以后在任何方面你都會共鳴,甚至產生自己的想法,對生活、家人、愛情等等,感覺很輕松卻又是很有分量的詞語。我喜歡他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活中實際擁有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多。
現在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謂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別人缺少的那一部分。這樣的我們怎么可能開心,怎么可能去熱愛和珍惜你所擁有的。如果我們心里能在多一雙眼睛就好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們再去仔細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話,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遠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決了你更偏向于那一方。
生活本應該就是輕松的,你輕松的去面對每一件事,順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你的手里,順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軌道和方式去存活,在這里面去任其發(fā)揮你自己,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努力讓這個世界有你的痕跡。不一定非要做偉人被人人歌頌與銘記,你可以做到但凡與你有過交際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獨特個別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這條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遠不要走回頭路。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一
對于客觀經驗領域,也就是對于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可證偽的理論”。說白了,就是科學。作為現代人,拒斥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對于“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梢韵嘈挪豢芍?、相信先天認識形式,也可以像中國的一些哲學家那樣,相信真理不能說,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領悟,還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場大夢,或者相信宗教信條。也可以這么說:世界的本質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也是一個信仰問題。
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目標,就是在問:“我為什么活著?”這也就等于在問:“我為什么不立刻自殺?”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二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科學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劃時代的巨著,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并在其后300年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國工業(yè)革命,在法國誘發(fā)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在社會生產力和基本社會制度兩方面都有直接而豐富的成果。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和學術理論,取得過如此之大的成就。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到的理論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后也不多見。愛因斯坦(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tǒng)一概念,來代替牛頓的關于宇宙的統(tǒng)一概念。而要是沒有牛頓的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獲就會成為不可能。”
實際上,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理專業(yè)中教授的內容,而其它專業(yè)的學生學到的關于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的知識,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沒有達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境界。
凡此種。種,都決定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著作的永恒價值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三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否認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b.形而上學。
c.客觀唯心主義d.不可知論。
2.“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屬于()。
a.唯物主義的觀點b.唯心主義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d.形而上學的觀點。
3.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實現了()。
a.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b.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c.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d.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
a.普遍性b.物質性。
c.規(guī)律性d.連續(xù)性。
5.“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說的是()。
a.時間的有限性b.時間的客觀性。
c.時間的不可逆性d.時間的相對性。
6.下列選項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世界是由兩個本原構成的b.世界是由人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
c.世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創(chuàng)造的d.世界是本來就有的。
7.《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被勰艿倪@種觀點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運動觀b.客觀唯心主義運動觀。
c.形而上學運動觀d.庸俗唯物主義運動觀。
8.唯物辯證法有兩個總特征,其中一個是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另—個是()。
a.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b.永恒發(fā)展的觀點。
c.質量互變的觀點d.辯證否定的觀點。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有條件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是一種。
()。
a.唯條件論觀點b.外因論觀點。
c.形而上學不變論觀點d.唯物辯證法觀點。
10.矛盾具有兩個基本屬性,其中一個是斗爭性,另一個是()。
a.同一性b.絕對性。
c.特殊性d.客觀性。
11.古語說:“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泵鎸ο麡O腐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漸,避免出現類似蟻穴潰堤的現象。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a.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b.原因的作用會引起結果。
c.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d.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12.在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中,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guī)律是()。
a.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b.質量互變規(guī)律。
c.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d.內容與形式相互作用規(guī)律。
13.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a.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b.經驗論和唯理論。
c.能動革命的反映論和直觀被動的反映論。
d.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
14.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
a.可知論的觀點b.實踐的觀點。
c.辯證法的觀點d.反映論的觀點。
15.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在于()。
a.真理是對事物的正確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謬誤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
c.真理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謬誤是主觀自生的。
d.真理具有絕對性、不變性,謬誤具有相對性、可變性。
16.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根本之點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數人承認b.是否與已有的理論相一致。
c.是否與客觀實際相一致d.是否說得清楚明白。
17.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d.生產方式。
18.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主要是通過()。
a.對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實現的b.對生產過程的影響實現的。
c.對民族氣質的影響實現的d.對人的生理結構的影響實現的。
19.在下列勞動資料中,最能標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因素是()。
a.倉儲設備b.運輸設備。
c.生產工具d.通訊設備。
20.從職能上看,國家區(qū)別于無階級社會的社會管理機關的特點是()。
a.保衛(wèi)社會秩序的安定b.保障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c.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d.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1.下列各項中揭示社會意識本質的是()。
a.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b.它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
c.它是人類大腦的一種活動過程d.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2.社會基本矛盾有兩對,一對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另一對是()。
a.先進生產關系和落后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d.先進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間的矛盾。
23.改革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實現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一種形式b.對社會體制進行改善和革新。
c.統(tǒng)治階級向被統(tǒng)治階級讓步d.自下而上的社會變革形式。
24.根據人的發(fā)展狀況,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態(tài)的觀點,是()。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b.資產階級人性論觀點。
c.歷史宿命論觀點d.唯意志論觀點。
25.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
a.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其他經濟成分為補充。
b.優(yōu)先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兼顧其他經濟成分的發(fā)展。
c.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d.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基礎,加強宏觀調控。
26.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在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
a.杰出個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b.剝削階級代表人物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c.人們的思想動機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27.就其本質來說,科學既是知識的理論體系,又是()。
a.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b.科學家獲取知識的方法。
c.產業(yè)結構中的一個部門d.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形式。
28.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是()。
a.社會基本矛盾運動b.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
c.精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d.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
29.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決定于()。
a.人的先天稟賦b.人的心理素質。
c.人的后天社會實踐d.人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
30.在歷史觀上,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是社會發(fā)展的()。
a.兩種不同的道路b.兩種不同的體制。
c.兩種不同的趨勢d.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其內容有思維和存在()。
a.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b.誰是本質誰是現象的問題。
c.誰是必然的誰是偶然的問題d.誰是真實的誰是虛假的問題。
e.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32.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
a.才能正確理解事物的多樣性b.才能理解事物分化的根本條件。
c.才能理解事物的穩(wěn)定性d.才能理解物質的絕對運動。
e.才能區(qū)分開不同的事物。
33.下列選項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傾,長短相形b.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c.禍福相因,難易相成d.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e.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4.下列選項中,說明要堅持適度原則的有()。
a.對癥下藥b.掌握火候。
c.適可而止d.注意分寸。
e.因材施教。
35.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表現在實踐不斷()。
a.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b.為人們認識的發(fā)展提供經驗材料。
c.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d.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
e.為人們提供新的認識工具。
36.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除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外,還有()。
a.生活方式b.人口因素。
c.民族構成d.地理環(huán)境。
e.政治制度。
37.下列各項正確表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的有()。
a.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b.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
c.社會意識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e.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38.以生產力和技術發(fā)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yè)結構為標準劃分的社會形態(tài)叫作技術社會形態(tài)。下列各項屬于技術社會形態(tài)系列的有()。
a.古代社會b.農業(yè)社會。
c.工業(yè)社會d.信息社會。
e.現代社會。
39.下列各項屬于交往的社會作用的有()。
a.交往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b.交往可以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
c.交往是科學文化繼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d.交往有利于人自身的發(fā)展。
e.交往可以使某—個地方的發(fā)明向其他地區(qū)擴展。
40.社會進步的復雜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
a.人們認識的片面性和行動的失誤。
b.舊的社會關系的制約。
c.社會發(fā)展的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
d.落后的習慣和傳統(tǒng)的消極影響。
e.反動階級的頑強抵抗。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41、42小題各7分,43、44小題各6分,共26分)。
41.簡述本質和現象的辯證關系。(7分)。
42.簡述生產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7分)。
43.簡述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的含義及二者之間的關系。(6分)。
44.簡述社會革命的根源和作用。(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原理,并說明這一原理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12分)。
46.試述社會進步標準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12分)。
47.說明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12分)。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四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于,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fā),去尋找理性的本質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哲學是有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茖W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
最近讀了(美)維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著重描述了人類史上數十位著名哲學家的境遇、情感與生平,因之,我覺得它并不該被看做是一部哲學史,而應該看做是一部關于哲學家的故事。威爾·杜蘭特以蘇格拉底的謙遜、伏爾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羅素的冷靜,用生動幽默的文筆,將哲學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軀,記述了從蘇格拉底到約翰·杜威等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fā)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讀者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學、政治和玄學。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卻不一樣,他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在這本書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guī)Ыo人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于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于他的人生,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內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并不存在對與錯。
其實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能不能發(fā)現,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哲學的魅力,琳瑯滿目,光華深邃,我們必須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這些大師們面前,我們肅穆,我們敬畏,我們仰望,我們沉思,以冀靈魂的洗練與升華。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五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即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
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
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六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心。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心,于是我們從內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七
散學典禮時,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發(fā)了一本書,我就選了一本名叫《畫說哲學》的書,我心想:這個可是寒假??!寒假里過年,我才沒時間看書呢,再說這本書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媽媽知道了我要寫這個書的四篇讀后感之后,就讓我好好的看這本書,我又想:有四篇讀后感,我隨便看看寫寫應付過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間開始看了起來。
“哇!這本書好難懂??!都是說一些很奧秘的語言來說哲學”我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時媽媽走了進來說:“哲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細的看哦!”聽了媽媽的這一番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達的是什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彼囊馑际钦f,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覺得人們非常的高貴,可是人們的高貴不在于本身的肉體,而在于靈魂。
從前有一個書生,他非常的聰明,被許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連三的請他做官??墒撬淮未味季芙恿耍€是打算繼續(xù)念書,成為一個聰明人。有一天他經過了一個小巷,那里面又兩個人,商人看他們鬼鬼祟祟的,就打算進去看看,結果那兩個人要打劫這位書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錢都搶了出來,于是這個書生就說:“我處了才華、高貴,什么都沒有了。”
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棄許多的財產,而去選擇才華和高貴,這值得我們去學習,金錢測量不了才華,才華測量的了金錢。擁有才華和高貴的靈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間在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現在,這本書我已經差不多看完了,哲學的知識我也懂了不少!寫的讀后感一定寫的很好。只有必要難度很奧秘、吸引力的書,才能讓我愛上那本書。愛上哲學,愛上生活。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八
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最不爽的事情可能就是寫東西,或做長篇演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寫東西是令人頭痛的事,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更“善于寫”。許多人還得到忠告:如果他們希望事業(yè)發(fā)展更快,就必須提高溝通和表達的能力,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培訓講課能力、演講能力,和書面溝通能力——寫作能力。
很多人難以提高寫作能力和講話能務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寫得更清楚一些”意味著使用更簡單、更直接的句子。事實上,人們在寫文章時的確會經常使用過長的句子,句子結構也過于繁瑣,使用的語言經常過于學術化,,過于抽象,段落中的句子順序有時也很混亂。
以上這些問題都屬于寫作風格的范疇。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改變寫作風格的難度太大了。這不是因為大家無法改變寫作風格,而是因為寫作風格就像學習打字,需要大量的重復練習,而多數正在企業(yè)和政府工作的人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因此,他們還會不斷地受到“寫得再清楚一點”之類的忠告。
但是,文章條理不清還有一個比上面提到的原因更常見、但也更容易改進的原因,即文章的結構——也就是句子的組織順序(不管句子本身是好是壞)。如果讀者認為你的文章條理不清,很可能是因為你表達思想的順序與讀者的理解力發(fā)生了矛盾。
對文章闡述的思想作出疑問/回答式反應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沒有國籍和民族的區(qū)別。人類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只有用某種方式將思想表達出來——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我們才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思想。人類弄清自己思想所需要用的結構也是金字塔結構。因此,作者或講話者在強制自己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后會發(fā)現,準確把握自己的思想,有助于自己寫出條理清晰、意義明確的文章。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九
是建立在客觀研究的基礎上。牛頓十分重視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tài)度,他指明了研究自然的四條基本規(guī)則,這四條規(guī)則的核心問題是強調研究的客觀性,即堅持對自然研究的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他自身的研究就是建立在長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同時他通過定律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是以大量的數學分析為基礎的,在本書的第一編第一章中,牛頓講述了有關微積分及幾何學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實際上是全書的數學基礎。
牛頓本來是微積分的發(fā)明人之一,但為了便于讀者接受,他在這本書中卻盡量避免使用比較困難的微積分的方法。他用的數學工具嚴格地限于幾何。書的開頭部分有很長的“說明”,對書中所運用的一些概念的基本定義,諸如力、天體、力學、運動等進行必要的解釋說明。在“說明”之后,牛頓認真詳細地介紹了“運動之基本定理或定律”,即牛頓關于物體運動的三個定律。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典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第一定律:每個物體如果沒有外界影響使其改變狀態(tài),那么該物體仍保持其原來靜止的或等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牛頓認為這是一個基本的普遍的自然界的事實,也是無可爭辯的。
由這條定律出發(fā),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原有狀態(tài)的原因。例如炮彈會停止和下落,是因為空氣的阻力和重力的影響,如果不存在這種外力,那么炮彈將保持它勻速運動的狀態(tài)。第二定律:運動的變化與所施加的力成正比,并沿力的作用方向發(fā)生。這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動量問題,動量等于物體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速度的變化就是加速度。對同一個物體而言,所施加的力與由此產生的加速度成正比。第三定律:對于每一個作用力,總存在一個與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和它對抗;或者說,兩個物質彼此施加的相互作用力恒等,方向則恰恰相反。根據這個定律,牛頓指出,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不管表面上是否產生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它們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成對出現或同時存在的。例如人用槳劃船前進的運動中,船能前進,就在于人用槳劃入水中時,對水有作用力,水產生了一個相等的反作用力,推動船的前進。第三定律同樣也適用于圓周運動中的向心力和離心力。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寫作方式上,牛頓遵循古希臘的公理化模式,從定義、定律(公理)出發(fā),導出命題;對具體的問題(如月球的運動),他把從理論導出的結果和觀察結果相比較。全書共分五部分,首先“定義”,這一部分給出了物質的量、時間、空間、向心力等的定義。第二部分是“公理或運動的定律”,包括著名的運動三定律。接下來的內容分為三卷。前兩卷的標題一樣,都是“論物體的運動”。第一卷研究在無阻力的自由空間中物體的運動,許多命題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軌道、速度、運動時間等),以及由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確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給定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流體力學以及波動理論。壓卷之作的第三卷是標題是“論宇宙的系統(tǒng)”。由第一卷的結果及天文觀測牛頓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由此研究地球的形狀,解釋海洋的潮汐,探究月球的運動,確定彗星的軌道。本卷中的“研究哲學的規(guī)則”及“總釋”對哲學和神學影響很大。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無論從科學史還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在科學的歷史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也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所及遍布經典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在其后的300年時間里一再取得豐碩成果。從科學研究內部來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示范了一種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樣板,包括理論體系結構、研究方法和研究態(tài)度、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此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及其作者與同時代著名人物的互動關系也是科學史研究和其它學術史研究中經久不息的話題。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要出版這部書,但是湊不出適當款子,而皇家學會的干事胡克則聲稱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是他首先發(fā)現的,愛德蒙·哈雷出于氣憤,提議牛頓寫了這本書,并由他自費出版了牛頓的書,于1687年7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文版問世。1713年出第2版,1725年出第3版。1729年由莫特將其譯成英文付印,就是現在所見流行的英文本。各版均由牛頓本人作了增訂,并加序言。後世有多種文字的譯本,中譯本出版于1931年。該書的宗旨在于從各種運動現象探究自然力,再用這些力說明各種自然現象。全書共分四個部分。開頭和第一篇介紹了力學的基本運動三定律與基本的力學量;其中質量的概念是由牛頓首先提出及定義的,但牛頓當時稱其為“物質的量”,這一名稱後來被另一個物理量使用。第二篇中,討論了物體在阻尼介質中的運動,提出阻力大小與物體速度的一次及二次方成正比的公式。還研究了氣體的彈性和可壓縮性,以及空氣中的聲速等問題,這為牛頓提供了一個展示他數學技巧的舞臺。第三篇題目為宇宙體系,討論了太陽系的行星、行星的衛(wèi)星和彗星的運行,以及海洋潮汐的產生,涉及到多體問題中的攝動。
牛頓并沒有聲稱自己要構造一個體系。牛頓在《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一版的序言一開始就指出,他要「致力于發(fā)展與哲學相關的數學」,這本書是幾何學與力學的結合,是一種「理性的力學」,一種「精確地提出問題并加以演示的科學,旨在研究某種力所產生的運動,以及某種運動所需要的力。他的任務是“由動現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運動現象”。
然而牛頓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體系,他所說的力,主要是重力,我們今天稱之為引力,或萬有引力,以及由重力所衍生出來的摩擦力、阻力和海洋的潮汐力等,而運動則包括落體、拋體、球體滾動、單擺與復擺、流體、行星自轉與公轉、回歸點、軌道章動等,簡而言之,包括當時已知的一切運動形式和現象。也就是說,牛頓是要用統(tǒng)一的力學原因去解釋從地面物體到天體的所有運動和現象。
在結構上,《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fā),「在第一編和第二編中推導出若干普適命題」,其中第一編題為“物體的運動”為全書的討論做了數學工具上的準備,把各種運動形式加以分類,詳細考察每一種運動形式與力的關系;第二編討論“物體(在阻滯介質中)的運動”,近一步考察了各種形式阻力對運動的影響,討論地面上各種實際存在的力與運動的情況。在第三編中“示范了把它們應用于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學證明的命題由天文現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于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的數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在全書的最后牛頓寫下了一段著名的「總釋」,集中表述了牛頓對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原因——萬有引力以及我們的宇宙為什是一個這樣的優(yōu)美的體系的總原因的看法,集中表達了他對于上帝的存在和本質的見解。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一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fā)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學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系串聯(lián)起來,你是我的延續(xù)?!秾艋糜斡洝贰八劳霾⒉皇墙K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zhàn)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二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干法》看完了。是繼《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書很好地教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怎么樣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工作的。要熱愛工作,畢竟工作才有錢賺;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畢竟混來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續(xù)的工作,要珍惜時間,要出色地完成工作,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個高目標,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始終保持正能量的心態(tài),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會給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現實。
書中講了很多道理,的確是這樣的。有個朋友,他專注善于鉆研,心態(tài)而且好。在當業(yè)務員的時候,就頗受領導器重,當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鉆研。很多人不懂的問題,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總是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專注精神多么的可貴啊。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驗或經歷,讀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問題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在讀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經營要訣之“樹立高目標”這一節(jié)時,感觸頗深。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一代經營大師,在本書中所闡述總結的觀點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細細體會之下都會觸人心懸,深富哲學真理。
在本節(jié)中,是以樹立高目標為主題,但更多的是闡述了稻盛和夫先生通過自己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經歷感受,是如何在樹立高目標和著眼現實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上找到了正確的成功方法。
稻盛和夫先生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設定的自己的高目標“世界第一”。這在當時只有不足百人,廠房都是租來的一個小企業(yè)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之高的目標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不切實際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堅定的堅持了自己的這個夢想??梢韵胂?,這在當時的經營環(huán)境下,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才能夠堅持這個大多數人看上去都是“虛無縹緲”的目標。而稻盛和夫先生不僅堅持了自己的目標,還把這個目標不止一遍地告知他的同事,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
如果只是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很容易的,而要實現夢想是無比艱難的,往往只有極少數的人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有了自己的遠大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所用的是看上去最最“普通”的方法,即“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
“早上第一個到公司,完成前一天剩下的工作,然后拼命努力地研制客戶要求的產品……因為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所以選擇認真的活在當下。在絕大多數時候,我都埋頭工作,努力度過充實的每一天?!?BR> 這一段話直接呈現了稻盛和夫先生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工作狀態(tài)。直面現實,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這往往是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最難持之以恒并堅持做到的`,眼前的工作看上去與實現自己的夢想遙不可及。讀后感·但是哪里的高樓都是一層一層蓋起來的,不努力的壘好最基礎每一塊磚,最基礎的每一層樓,又怎么可能建成高樓大廈呢?如果眼中只有高目標,就會忽視身邊現實,這就好比仰頭奔跑,可能會掉入溝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到這里,我也自然的想到了我們合縱的發(fā)展歷程。10年前,我剛來合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營收大約1億元左右,聽到領導們說“我們幾年內會達到10個億營收”。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更多是老板在“畫餅”,還是做好當下,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吧。但是,當連續(xù)幾年的經營目標都實現了的時候,我們看到10個億的目標真的實現了。董事長劉澤剛說合縱未來5年內要做到百億營收,將合縱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的國際化公司,這是劉總創(chuàng)業(yè)時就已經種下的夢想?,F在我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看著合縱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原町第一”,那接下來“世界第一”的目標,通過我們“努力做好當下”也一定會實現!
最后,引用書中原文自勉,即把每天的努力付諸工作,把高目標留在自己心中。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四
以圣賢的追求的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選擇,但是不是符合當前實際或者是明智的,還真不好說。
但當今世界有沒有一套行事原則?有,有懸于明堂之上的,供人景仰,但與普羅眾生好像總有距離,對不上點,可作為"知",但無益于"行".在金錢為王的叢林中,一切都以"老虎"、"獅子"說了算,按照圣人行為待人處事,只能是一種堅持,大家心向往之已經是一種境界,親身踐行,是需要勇氣的,要么容易被人看做清高,甚至是怪物,就像當年孔子周游的時候,能接受孔子教化的民眾有幾何?可見,圣賢之路,難矣!
總結一下,以圣人之道處事,可以做一種參考,不得已時聊以精神自、慰,但真的去做時,需要認真思量一下,以圣人之道對己,提升自我修養(yǎng)境界,未嘗不可,但對他人是行不通的。當然,圣人也知道,所有的哲人都是選擇從我做起,度己以度人。
遇到疑惑時,想想圣人怎么做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是不是按圣人之道去做,還是三思,不要教條的好。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五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所創(chuàng)作,去年一次偶然的機遇,我從網絡上了解到她的課程,個人覺得她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也是我目前唯一的一位偶像…以后有機會一定去復旦校園旁聽她的課,覺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在這個復雜的塵世生存的時候,難免會有困惑之感,因此需要勤于反思,有的時候要善于和自己對話,學會和自己和解,達成一種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平衡感。
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論哪種關系的建立與持續(xù),重要地是三觀的相似,不然在一起會很牽強很別扭,但是在兩個人都是勤于反思的條件下,樂于接受雙方的`想法,彼此不斷磨合,到最后兩個獨立的個體可能達到一種互補融合的最佳狀態(tài),成為彼此靈魂的契合。
蘇格拉底說過“我所知便是我不知?!蔽蚁氲搅四蔷淝笾艨剩撔娜粲蕖@個世界太奇妙了,有無限的可能性與可探索性,我們人類剛出生時其實就好比一個圓心,不斷地犯錯,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成長,慢慢地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半徑,但是有的時候你可能是不斷地在圓弧上重復盤旋,因為你可能處于人生的迷茫徘徊期,但是當某一天你頓悟了,你有了成長,于是你的成長半徑正向前延伸,后來你所經歷的一切,成就了一個屬于你的獨一無二的圓。
此刻我想起了高中語文課本里那首外國詩歌,可是現在全文我已經忘了,因此在網上找了一下,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帕斯卡《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是的這個這個宇宙很浩瀚,可是人類的求知欲是無窮無盡的,人類雖然相對而言很渺小,可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力量是無形的,但是呢,無形的東西有的時候更有力量,那就是不朽的思想,智慧…先人很有趣,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無形的存在物,例如自然學,社會學,音樂,文學,體育…至今我們人類還在傳承并不斷創(chuàng)新。
用本書的句子結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勉勵與鞭策:我們追求“無用”,因為我們熱愛自由——有用的東西滋養(yǎng)我們的身體,但只有那些無用的東西才滋養(yǎng)我們靈魂的自由。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六
讀《沙漏哲學》,對我真的有很大觸動,即使它所闡述的道理我也明白,但是卻未能很好的應用于實踐中,讀過之后,耳目一新,確有勵志功效。
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他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有辦法昂更多的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一樣,每個人都像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著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如今,我們被越來越多的各種壓力所困擾,壓力讓我們睡眠紊亂,記憶力衰退,請緒偏激……健康狀況江河日下。
面對生活,工作的重重壓力,"沙漏哲學"應該對我們有所裨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擔當,既然躲避不了壓力,就該學會主動擁抱壓力,調節(jié)心靈旋鈕,調整對壓力的認識角度和處理方式,以最佳的狀態(tài),帶著飽滿的精力去迎接各種挑戰(zhàn)。
想起當初的夢想,止不住黯然神傷。因為夢想太高,反而讓我前行的包袱太重,因為夢想太大,反而讓我瞄準的目標太空。在自己的生活的半徑內散步,我認真地想,使該百自己的夢想變小了,從我能夠伸出手抬起腿的地方,一步一步往前行。
在英國的倫敦的威尼斯特教堂旁邊,一塊墓碑上刻著一段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的時候,我把目光縮短了些,我試著改變我自己,再去改變我的家庭。"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七
這幾個月,通過認真研讀《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教材,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近現代哲學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宗教、風俗等都深受其影響。中國哲學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智慧結晶。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意義的解釋、對價值信念的確立以及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終極依據,都是透過哲學加以反映、凝結和提升的。在西方文化中,宗教處于核心地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哲學處于核心地位。讀完《中國哲學概論》后,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中國古代哲學的流派。
(一)原始儒家哲學。
原始儒家是指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經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原始儒學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精神,強調“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視“天”“地”“人”的思想,通過“正德、利用、厚生”在實際行動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二)儒家的哲學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思想核心、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以中庸為辯證的思維方法、以“知、行、學、思”為其認識論的一整套關于人生道德的哲學思想。儒家的哲學不是從認識論、反映論的角度去探索哲學,而是從精神境界、道德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討哲學的真諦。儒家哲學更側重人生哲學,研究處世之道。
1??鬃诱軐W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義有四點;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鬃硬粌H把“仁”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而且把“仁”作為內在的德性修養(yǎng)。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個人修養(yǎng),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wèi)靈公》)。
二是“仁者,愛人,”“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它要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以及對天地萬物的悲憫情懷??鬃诱J為,凡是人,天生都有仁性,都有惻隱之心??鬃又異廴?,雖然根植于血緣親情,但它并不是到此為止,而是推而廣之,把父母子女之愛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即“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這個意思。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還是一種寬容“忠恕”的精神?!爸宜 ?BR> 包含了修己和治人兩個方面,修己是起點,治人是終點。這是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孔子明確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種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
四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鬃诱J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像堯舜一樣“南面而己?!睂τ跒檎┲危珜Я⒆阌趯θ说年P心愛護,希望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2。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鬃铀^的“禮”,包含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而且,在孔子及其儒者眼里,“揖讓周旋之禮”固然重要,但其內在的名分等級觀念才是他們著意追求的目標。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鬃诱J為,注重“禮”的內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jié)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對于違背禮法原則的行為,他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抵制??鬃拥摹岸Y”,具有明確的教化性質,其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yǎng),自覺地約束自己,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際關系協(xié)調的目的。
3。以中庸為辯證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處世的理論原則,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yǎng)的意義。“中”是指矛盾相互依存所表現出來的“度”,即事物變化中的量的規(guī)定性?!坝埂蓖ā坝谩薄!爸杏埂奔匆浴爸小睘椤坝谩?,就是要把握矛盾相互依存或相互滲透所應遵循的量的規(guī)定性,使矛盾雙方在一定的限度內發(fā)展,從而保持統(tǒng)一體的和諧。儒家的辯證思維方法是“中庸”之道,他們把中庸思想當作最高的道德標準,根本的哲學原則,治國的根本方略。
4。知行學思的認識論。
教育思想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辦私學的過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并以培養(yǎng)“君子”為宗旨,以知識和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啟發(fā)教學為基本方法,以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誘為基本方針,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教學楷模,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學、思、知、行諸范疇,開辟了古代認識論的新領域。
二、原始道家哲學。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兩本書是把握道家哲學思想的經典,老莊哲學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自然哲學和人生哲學。其中《老子》為老子關于宇宙生成的專門著作,前后理論一貫,層層推出,哲理龐博,用韻精細,是一首意味深長的哲理詩。《莊子》一書的哲理性也很強。老莊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如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
(一)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是“道”
1?!暗馈北倔w論。
在老莊看來,“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宇宙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道”是一個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學范疇。
“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或本根,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獨立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運動實體。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道本體的意義。
第一,道為萬物之本原。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和自然萬物產生的根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一、二、三已經不是抽象的實數,而是具體的由少及多、由小及大的宇宙萬物,這宇宙萬物皆由道而生成。實際上,老子所說的“一”就是先天地之前就已存在的渾沌之氣,所謂“二”就是一氣分為陰陽二物,所謂“三”就是陰陽二物相反而又相成,由此衍生出世間萬物。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指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矛盾的雙方,所謂“沖氣以為和”,是指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了萬事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宇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老子皆統(tǒng)之與道,這是老子在總結前人關于宇宙形成的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氣說、水說、土說、光說等)所首創(chuàng)的新學說,這個學說把我國古代哲學家關于宇宙生成的原理從具體的物質實體提高到了抽象的存在實體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是老子對中國哲學的巨大貢獻。
第二,道物不二。道不是具體的某一物,但道又存在于每一物之中,離開了具體的物質實體,道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是“道不離物,物不離道?!币簿褪钦f,道之于物,猶水之于波,水皆有波,波卻不能離開水而獨立存在,宇宙是運動不息的長流,道就象流水之上的波浪,流水在下,眾波在上,二者生生不息,須臾不可分離,所以老子說:“淵兮似萬物之宗”,又說“大道汜其左右?!边@些思想都含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萬分。
第三,“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之道,是不需要憑借任何外力的自行存在,其中,即包括自然的本質,又包括自然的現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婪ㄗ匀弧奔匆宰匀粸榉▌t,這是老子對道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絕對性結論,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道”的根本屬性,這種自然觀構成了道家思想的實質和理論基礎。
2。有無相生——老子的辯證法。
老子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有”與“無”的關系?!兜赖陆洝分杏小暗澜y(tǒng)有無”之說,所以要想認識道,必須從有與無兩方面來體察?!坝袩o相生”,是老子哲學用以說明天地萬物所以然、所以生、所以成的基本范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具體的事物來看,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無”與“有”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必有其所賴以生的物質和所以生的理由,而后成為某物,這是實在的對立統(tǒng)一。
第二,“有”一定是依“無”而存在的,而“無”也必須由于“有”才能顯現,“有”與“無”相反而相成。
第三。就萬物的變化過程來看,推其原始,是因為“無”形之氣生出一切“有”形之物,窮究其終,則一切“有”形之物最終仍復歸于“無”形之氣。
所以,老子的有無之辯,既非“貴無”,也非“崇有”,而是“有無相生,萬物以成?!薄盁o”是宇宙萬物的原始,“有”是天地萬物的理由。
三、中國古代哲學的行為方式—知行動態(tài)統(tǒng)合。
知行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家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中國哲學家們偏重于踐行盡性,履行實踐,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他們要求按照哲學信條,身體力行,集知識和美德于一身,不斷地把自己修行到“無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時期,知行問題的討論漸趨成熟,廣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難易、輕重、分合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與判斷真、善、美標準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書,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觀念、人生智慧、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中國古代及近現代哲學有了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的認知??梢哉f中國先哲們的思想在21世紀仍然是全人類極其寶貴的思想傳統(tǒng)和思想資料,是中國發(fā)展的源頭活水之一。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八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lián)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于學術;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于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范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和思想也有關聯(lián)。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后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哲學原理讀后感篇十九
起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覺得它很個別,新穎的外表卻是一本哲學書,它很吸引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爾也會看看他所寫的一些東西,看他寫的東西,你往往會有共鳴。
其實現在不是很喜歡讀一些名人名作,這本香蕉哲學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少的文字,這里面沒有主人公,沒有吸引人的情節(jié)故事,你讀完它甚至會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這里面沒有什么所吸引著你想要迫切讀完,他就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看完以后在任何方面你都會共鳴,甚至產生自己的想法,對生活、家人、愛情等等,感覺很輕松卻又是很有分量的詞語。我喜歡他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活中實際擁有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多。
現在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謂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別人缺少的那一部分。這樣的我們怎么可能開心,怎么可能去熱愛和珍惜你所擁有的。如果我們心里能在多一雙眼睛就好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們再去仔細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話,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遠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決了你更偏向于那一方。
生活本應該就是輕松的,你輕松的去面對每一件事,順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你的手里,順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軌道和方式去存活,在這里面去任其發(fā)揮你自己,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努力讓這個世界有你的痕跡。不一定非要做偉人被人人歌頌與銘記,你可以做到但凡與你有過交際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獨特個別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這條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遠不要走回頭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