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一
青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被馮小剛搬上了大銀幕后,很多人開始重讀這本書,我也不例外,可能有些許的隨波逐流。,但并不是俗氣的恭維。在觀影前就留意到電影院里中老年觀眾占了一大部分,當《芳華》開篇出現(xiàn)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標志及背景音樂,便知曉這部電影中所謂的芳華與青春是屬于他們的。中國七十年代的幾個重要歷史元素貫穿影片的始終,十年動蕩制造史無前例冤假錯案的文革、毛主席、朱司令、周總理相繼去世舉國悲容的1976以及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唐山大地震。而他們的青春,便在這樣的土壤里恣意生長,然后又各自蔓延,或順風向、或向陽光,但最終又全部堙沒在時光里。
何為芳華?漢語詞匯中的釋義:“美好的年華”。是呵,美好的年華非青春莫屬,正如《芳華》片尾曲中的歌詞“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但偏偏時光易逝,芳華難覓。此時,當我們到了只摸到青春尾巴的年紀,讀起來也別有一番深意。
談談《芳華》,書中別的人物設定都能理解,沈小曼的人物線也很清晰有理由。唯獨劉峰,這個人物在新時代的種種表現(xiàn)讓我感到失落,也許我也和劇中人物一樣,把他推向了圣壇,期待他的反轉(zhuǎn)和翻身。但沒有,他的一生,就是那么的,忙碌著,渺小著,也活著。
原著中不只一次提到,當劉峰笑的比較開的時候,會笑的露出牙齦,隱隱約約帶著邪惡的味道,作者其實在處理他對丁丁的愛情時也做了很多鋪墊,包括給她做略有些土氣的甜點,通過主人公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劉峰并非像銀幕上展現(xiàn)的“雷鋒”成分那么單一,隱隱地,會有平凡的,普通的,甚至一點點狎昵的成分。這樣也使得后來的“觸摸事件”不那么突然,文本也忠實于倒敘寫作手法,在行文之前多次預告后來要上演的“觸摸事件”。
致命的是在原著中,觸摸事件是確實發(fā)生了的,青春年紀,男男女女處在一個充滿荷爾蒙的封閉文工團,別的人都可以干些墻根底下偷偷接吻曖昧的勾當,但這事兒發(fā)生在充滿光輝歲月的劉峰身上,就是不行。銀幕上,把劉峰的真實觸摸給抹去了,留下的,僅僅剩下一個簡單的擁抱,和審訊室里歇斯底里的純潔劉峰,這樣得處理,黃軒所飾演的人物就有些單薄和說不太通了。
另外,原著中交代了劉峰被標兵之前的歷程。他所做的好人好事并非人們所在乎的,那只是一個普通的熱心人罷了。但在熒幕上,劉峰和雷鋒握手歸來的場面被渲染的異常熱烈,從一開始就給劉峰打上了光輝人物的基調(diào),而忽視了他土生土長,甚至有些土氣的人物背景,原著中提到的人們開始一一和劉峰握手,是不知哪個二百五帶的頭。
導演改變這一原初的意義,也許是為了把電影中的褒貶調(diào)和一下吧。把原著看完,可能會對劉峰的人物形象了解的更加圓滿一些,也就能接受他最后的沒落和所謂的知足了吧,我總覺得,他和沈小曼的知足有些牽強,有些無奈和不盡人意,甚至有一絲苦楚??赡芴幵谖疫@樣的年紀,還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目前流行的佛系青年一說吧,不忍看到純真人物境遇的凄涼。
總之,還是看到了馮導驚鴻一瞥的赤誠之心,時間和熒幕畢竟都有所局限,誰也不能把一個時代囊括其中,一步美好的作品總是和遺憾同時產(chǎn)生,它也基本普羅大眾的讓觀眾的心隨之蕩漾和幻滅。從《夜宴》到《1942》、《老炮兒》到現(xiàn)在熱映的《芳華》,我看到了一個有理想和像我們的老師所說的知識分子一樣“他想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當他到達一定的高度,他所做的不僅僅是貢獻,而是在推動文化、國民精神走向的一鼎大拿了。
回歸本書,我最想知道的是劉峰最后是否愛上了沈小曼?我希望他是愛她的,這樣就不辜負小曼這一生對他的愛戀與情深。但也許我這個問題太膚淺,到了他們后來那個年紀,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事情,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愛與不愛”就能回答的了。作者說“他的心是愛她的,但他的身體愛的是另一個人(劉峰在南漂時救贖的一個妓女)”,我不明白,我也不想明白,我只想為小曼討一個“他愛她”的結(jié)果,討一個他們幸福相伴的晚年,讓一生命運不公、一生經(jīng)歷坎坷的他們有一個童話般美好的結(jié)局。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二
又一次暈機。整個人難受到不行,胃似乎都翻轉(zhuǎn)過來了?;氐剿奚?,沒有收拾行李就躺床上睡著了。醒來時舍友都在,那一刻突然覺得很溫暖。
很喜歡黃軒,文藝男青年的氣質(zhì),看起來話不多,整個人透露著一股憂郁,但卻又不失內(nèi)涵。他很愛酒。但他演的不是我想象中的劉峰,那個因為愛情失去一切的人,應該是頹廢和無力的,盡管善良地生活著,可他的臉上應該是沒有希望的光,他隨波逐流,不肯抗爭,默默地為了心上人奉獻一生。但是電影里的黃軒,還是透著一股光芒,可能我太喜歡黃軒了,因此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吧。
她為她愛的人送終,他的心中始終只有另一個人,一個我們看起來庸俗、平凡、不甚了了的人??墒怯惺裁崔k法呢。愛情就是有它難以想象的路徑,而劉峰的每一條路都指向了林丁丁——靈魂和身體。小惠和小嫚,都只是過客。他一生善良,只破了一次戒,卻背負了一生的罪孽,這才是最讓我難過的地方,所以我對林丁丁愛不起來,甚至覺得她糟糕至極,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恐怕我會扭頭就走。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影片的最后一幕還是給劉峰和何小萍安排了一個好結(jié)局,不算殘忍。書里的劉峰和何小嫚終究是無緣幸福,我沒有哭,只是沉重和壓抑,心里下了一場大雪。旁人像看戲,心上人嫌棄,她只好壓抑。劉峰和何小嫚都是一樣的人,兩個偏執(zhí)的人怎么會向現(xiàn)實低頭呢。他們的心中,永遠在追逐著自己渴望的一切,得不到,也不回頭。小說里的愛情總是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但是我知道,我永遠都不想擁有這樣的愛情,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我不會為了一顆星星,放棄回家的路燈。
嚴歌苓將《芳華》的英文名譯作you touched me。是的,你曾觸碰過我,你曾打動過我,你曾在我的心上留下最溫暖的回憶。
然而到了最后,我仍一無所有。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三
小說讀完了,故事的結(jié)局很悲涼,文工團里的那幾個女孩都沒有活出幸福的人生。郝淑雯算是嫁的比較好的一個了,丈夫下海經(jīng)商致富,但最終還是離婚了;小穗子也就是作者自己,文中沒有過多的描述,靠寫作為生,過的也一般;林丁丁千挑萬選,先嫁給一個軍事科學院研究生,卻不被婆家人待見且丈夫懦弱,最后離婚,而后嫁給一個居住國外的潮汕人,也以離婚告終;何小嫚嫁給排長,而后她精神失常,丈夫犧牲,最后一個人踽踽獨行,老來與劉峰相依為伴,沒有名分。
《芳華》,她們哪來芬芳的年華,有的是人間的滄桑與凄涼。
二十歲的劉峰遇上二十歲的林丁丁,默默地為她做了那么多事情,默默地對她好了那么久,自以為水到渠成的表白卻以林丁丁哭著喊“救命”結(jié)束,以被罰上前線告終。劉峰有沒有用盡全力去愛林丁丁,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因為這個女人,劉峰的命運來了個大逆轉(zhuǎn),并以失去一只手臂作為代價,更慘痛的代價應該是對那顆曾經(jīng)青春萌動的心的打擊吧。傷的越深,記得越牢,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劉峰這一生算是沒法忘記這個女人了。后來的劉峰,娶了售票員為妻育女,而后,妻跑而未見心中波瀾;遇見小惠結(jié)一段緣,但也就僅僅是身體的喜歡,我甚至都認為劉峰對小惠連身體的喜歡都沒有,畢竟他與小惠的相識也僅是因為他這個老好人可憐這個發(fā)廊女;老來與何小嫚相依為伴,卻從未碰過她,病危的劉峰,還為小嫚做了不少事情——換竿子、砌地磚、修燈泡、叮囑換碗,讀來感動。小穗子說,“劉峰的心是愛她的,疼她,憐惜她”,是的,劉峰是愛小嫚的,但是這種愛不是愛情,是親情,是戰(zhàn)友情。如果劉峰真的是愛情那種愛小嫚,應該是身體和心都愛她的,除非劉峰認為小嫚是那種不可褻瀆的女神,而事實上小嫚從來就不是劉峰心中的女神,林丁丁才是。終其一生,小嫚就這樣愛著劉峰,而老來能陪伴在他身邊,即使沒有名分,對小嫚來說,她心里應該也是滿足的吧。
我想,如果當年的劉峰愛的不是林丁丁而是郝淑雯,又或者如果當年劉峰愛著林丁丁的時候而正好林丁丁也愛著他,故事的結(jié)局會很不一樣,他們是不是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呢。但是,故事沒有如果,生活也沒有如果。終究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他們?nèi)松淖呦蚝驮庥觥?BR> 都說愛對了人,每天都是晴天。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才知道你愛對了人?假如你真的愛錯了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自暴自棄?你的選擇,你作主。
每個人都有或曾有青春,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芳華。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四
工作的繁忙和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很難再認真讀一本完整的書,更別說一本已經(jīng)“用精彩的熒幕化”加工過的書,也許是眾捧的輿論再一次點燃了我喜歡另辟蹊徑的風格,我緊趕時間,讀完了《芳華》。
書中主人公:劉峰是個不到一米七、熱心且倒霉的山東土包(角色選取的話我覺得“保安周濤”最合適),林丁丁是個林黛玉般嬌柔卻總藏心機的綠婊(當然是年輕時的迅哥),何小曼(電影中名字更改為何小萍)是一個黝黑嬌小的古怪小強(年輕時的國際章),而女配們郝淑雯的潑辣性感(這個角色倒是現(xiàn)在女演員們擅長的)以及文中“我”(要找個臉盲的)的敢說敢想和不食人間煙火。這么一群富有個性色彩的人物聚在一個壓抑的年代、一個枯燥的場所,之間發(fā)生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也是必然現(xiàn)象,佐之書里三十年時間跨度之火一淬,一部多可喜又多可悲的欲揚先抑(亦或欲抑先揚)的小說就橫空出世。
嚴歌苓骨子里是西化的,又生在中國最先進開放的上海,無論是作書文風還是文中的我(何穗子)都是一副——你隨意熱鬧,我自己過好的不屑情趣。山東人在這類作者(香蕉華僑、南方散文家等)的筆下已經(jīng)成了——楞、窮、憨的代表,也怪我們山東自己不爭氣,近幾年出來的明星草帽姐、大衣哥都帶著這樣的“時尚”節(jié)奏,所以我一看到劉峰,再一看到林丁丁和何穗子,我失望的說為何總是脫不開這個固有的文學圈套。
讀者討論說《芳華》是欲揚先抑,然后按人物線層層剝離,讓我們看到劉峰一生的不幸流離,看到林丁丁自作孽不可活的愛恨遭遇,還有何小曼“范進”+“丑女無敵”的逆襲及發(fā)狂之旅,人物性格的反反復復,人物經(jīng)歷的層層疊疊,終于在時間過去了三十年后一錘定音——芳華已逝,往事如煙。文中那段唯一令人稱道的愛情:何小曼和劉峰的夕陽戀成了這本書唯一的溫暖之處,在文中的結(jié)尾給這些歷經(jīng)滄桑的文藝兵一個美好善終。
所以在這里,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欲揚先抑。
我不愛好文藝,對前半部分的敘述提不起興趣,直到文章濃墨重彩的先到了何小曼及其父親的悲慘經(jīng)歷,才戳中了我憤世嫉俗的脊梁,感悟到大家“寫人”手法的情感細膩,也讓我想到同樣戳中這段歷史痛點的“文革狂人”食指郭路生:“還不都是怪那個年代啊?你說這些好端端的人,被那個時代無情的扔上去又拋下來,有人掙扎的爬起,有人就此沉淪,還有一大部分人變成了那個永遠叫不醒的裝睡人?!?BR> 電影總是要顧及藝術和票房,所以當看到電影里的長腿黃軒和干凈整潔的芭蕾宿舍時我慶幸自己是先閱讀的書,再欣賞的電影,我在電影里更多的看到了美好和懷念,而書中更多的是遺憾和釋懷,那段芳華,在書中卻一點也不芳,可再不稀罕它它也是自己的唯一的那段青春啊,于是作者抱著愛恨交織的姿態(tài)去俯瞰這段歷史,畢竟出生在大上海的嚴歌苓不能因為喜怒沖淡了顏色,所以文風草草浮浮,敘述平平淡淡,矛盾一喜一悲。
所以在這里,對待這本書,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矛盾體。
網(wǎng)友對“《芳華》讀后感”評價
:要多讀書才能像作者一樣言之有物。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五
初識嚴歌苓,之于《芳華》。馮導的才華與情懷賦予《芳華》鮮活的生命力,引起一代人的年華記憶與感傷。
不言而喻,人們總會驚嘆于馮導背后的女人、《芳華》背后的女作家——嚴歌苓。
簡單直接的描述這本書,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的上海,一名中國女子,在兩個猶太男子之間的情愛糾結(jié)。
故事的原型起源于1993年,嚴歌苓和先生去柏林旅游,發(fā)現(xiàn)柏林墻一個展覽館里“陳列”著很多故事?!坝幸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伙子跟一個女孩子在東柏林訂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愛著他的未婚妻。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他在歐洲見到一個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帶到東柏林,偷了她的護照,讓他的未婚妻假冒那個歐洲女孩,用歐洲女孩的護照過了關?!?BR> 在文中的關系則是,主人公玫愛上剛逃到上海的猶太男子彼得,在“終極解決方案”就要實施之際,玫為了讓彼得去美國,臨時抓了個與彼得十分相像的杰克布做救星,最終玫用彼得的錢救了杰克布,用杰克布的護照讓彼得去了美國。
盡管故事的主線以愛情為主,可作者將其與二戰(zhàn)時期、混亂不堪的上海相結(jié)合,描述的是寄居者之間的愛情。文中除了對男女愛情發(fā)展狀態(tài)及心境的描述細致入微之外,也將讀者帶入到二戰(zhàn)時期特殊的背景下,更加深讀者對于人物心理和人性的理解。
小說中有這樣的描述:“首先告訴你的這個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猶太難民卸貨一樣傾瀉在碼頭上……一船接一船的猶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有時候,在上海靠岸的遠洋輪嘩啦一下打開底艙,里面裝成緊緊實實:一個巨大的人餅。那就是從集中營直接上的‘貨’……告訴你的這個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種人。這個上海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勉強把有英國國籍的塞法迪猶太闊佬看做人,猶太闊佬又把俄國流亡的猶太人勉強當人看,而所有這些人再把有錢的中國人勉強當人看,把沒錢的中國人完全不當人。再來看看中國人。中國人在這里指上海人。上海人把江北佬、安徽佬,所有外地佬勉強當人看,而把巡捕房的錫克人當‘紅頭阿三’,把歐洲來的猶太難民當‘猶太癟三’。假如中國有個說法是‘三教九流’,那么上海是‘九教二十七流’?!?BR> 這樣的描述為主人公的出場和之后的選擇做了充足的鋪墊。也不難理解,在這樣的困境下,女主人公玫所愛之人—彼得,為逃離這個終將不屬于他的城市的不擇手段和靈活應付,與另外一個深愛玫的猶太人—杰克布的樂觀正直、自我發(fā)現(xiàn)并自我成全、對玫義無反顧的愛形成鮮明對比。
除了對于三位主角的情愛關系進行描述之外,文中對于枚與父親及繼母的親情也讓人心有觸動。
玫十二歲時母親逝世,父親后來找了一個上海本地女人凱瑟琳,凱瑟琳只比玫大六歲,玫打心眼里瞧不上小家子氣愛慕虛榮的繼母。此后,便有了玫為避開繼母而離家出走。遇到彼得。玫性格里的任性驕縱是父親對他的寵愛。
正如文中所說:“我們父女都有別人不認識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只有父女面對時才活過來。一旦我和父親以我們血緣中特有的面目出現(xiàn),一切都盡在不言中。沒有比那種理解、原諒、接受更徹底了。冒犯還沒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被原諒了,不管我一生還有多少歧路要走,我爸爸這個時候看著我,全部提前接受。”就是這樣無言偉大,讓人動容的親情。
盡管玫不喜歡繼母,但后來在父親離開上海,她與繼母相依為命的日子里,繼母表現(xiàn)出一種長輩般對玫的關心。甚至在勸說玫認識到杰克布才是真的愛她的時候,不惜出賣自己的秘密。只為了玫好,讓她認真考慮清楚,杰克布是出去做強盜都會讓她無憂憂慮過好日子的人,才是真的愛她。在越來越艱難的貧窮日子里,繼母也大方的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維持一家的開支。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溫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脫離優(yōu)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游擊分子,不惜一切代價,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之心。
后來,也有深愛玫的杰克布加入到這場正義與非正義的抗爭中去。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溫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脫離優(yōu)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游擊分子,不惜代價奉獻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情懷。
作者對于玫與彼得、杰克布的愛情糾葛與其中的人性變化環(huán)環(huán)相扣,描寫的直接鮮明、接地氣。玫在經(jīng)歷與彼得的一見鐘情之后,慢慢認清彼得的精明能干與唯利是圖之后,將自己與彼得狂歡之后的平靜描寫為一種“自我厭惡”。
彼得把錢往他手里一塞,毫不愧疚地開始他一天十四小時的辛勤工作,而玫則開始漫長的一整天的自我厭惡。作者描寫道:“他每天活得井井有條,每個行為完成一項任務,每個任務離預答的目的地更進一步,可我玩完了什么都完了?!?BR> 與此相反,是杰克布對玫的疼愛有加,是不管自己遭遇怎樣的不幸和困難,都保持的樂觀,在與玫約會時,總是花光自己的錢給玫點一桌子她愛吃的東西,是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照顧玫的男子漢。
最終,玫在一次次的掙扎糾結(jié)中,選擇了杰克布,也愛上了杰克布。
故事講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歡迎有同感的你,留下你的感悟。
日漸升溫,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愿你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珍惜那些值得的。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六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BR> 不論從巔峰跌入谷底的劉峰,還是從窮途末路變成人群焦點的何小萍,命運都沒有給善良的人好的命運,劉峰殘臂陌生,最終腸癌去世,何小萍缺乏父愛母愛,后來發(fā)了瘋。但是他們卻最終讀懂了生命,劉峰對林丁丁的釋懷,何小萍對生活的淡定。生活對他們不公,他們卻諒解了生活,就像他們諒解了對他們不公的人一樣。
感謝嚴歌苓給我們貢獻了一部動人和深刻的時代的寫照,一部好人被拋棄的時代悲歌更能夠揭露出人性的偉大和卑微。
唯一不贊同的是書中作者“亂入式”的行文,情節(jié)構(gòu)思和人物塑造過程也寫入書中,經(jīng)常讓讀者出戲,讓代入感中斷,并不是很好的寫作方式。幸好嚴歌苓細膩深刻的筆觸拯救了這個故事。之所以凌亂,也許因為,這更像是一部回憶錄,而不僅是杜撰的小說。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七
是聽說了電影才知道這本書的,想著先看看原著,免得被對演員的演繹帶走了??赐暝X得想說什么,又說不出。于是再看一回電影,對照著看,回顧那似曾相識的年代。
小說從蕭穗子的視角,零零亂亂,瑣瑣碎碎,信馬由韁地講著那些故事。那些故事也許不被現(xiàn)在年輕人理解,但確是那個年代真實的生活,比如劉峰本能的助人為樂和大公無私,比如林丁丁對劉峰突兀表白的反應,比如大家對“觸摸”實踐的口誅筆伐…我喜歡作者筆,真實地還原了那個時代,但不喜歡作者的心,那種帶著怨念因不惜讓故事不合情理的心:比如讓何小萍的丈夫死于回國途中劣質(zhì)武器的走火,就算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個案,放在這里想說明什么?爆這些陰暗并不能深化主題!比如讓劉峰在海南與發(fā)廊女鬼混,這不符合我們了解的那個時代的好人的道德觀和心理。至于我特別不喜歡的結(jié)尾,讓劉峰死于癌癥,想想也倒罷了,善良和好結(jié)局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電影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也有個比較陽光的結(jié)局,讓劉峰和何小萍平和知足地生活在一起,雖然不符合作家喜歡悲劇結(jié)局的共性,但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加上黃軒的表演,所以喜歡電影多一點。不過電影也許限于篇幅,一些地方并不合情理:比如何小萍裝病不肯出演小戰(zhàn)士那一場,顯然不符合人物性格,反而是小說中對于何小萍渴望被關注的心理,由于帶病演出被關心和推崇,因此希望延續(xù)這種關注甚至不惜裝病,這樣的情節(jié)才合乎邏輯。
不管怎么說,這部小說這個電影,有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有人類的共性,比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追求,以及嫉妒、欺凌。從這個角度,芳華,則是不同年代背景的“小時代”。
每一代人都有過屬于自己的芳華!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八
我尚未看過這部電影,但突然對原著起了興趣,花了些時間讀完了嚴歌苓的《芳華》。作者筆下的每個人物都被定義在那個特殊年代的歷史背景下,從他們的出身到他們的青春,直至他們的晚年,悲劇式的結(jié)局似乎是“芳華”這兩個字最恰當?shù)淖⒔猓瑐幸沧⒍ㄊ沁@部小說的靈魂。
在那年那月,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避不開時代的限制,經(jīng)驗告訴我們,若要悖逆就會遭到周圍所有人的背棄與唾罵,就會被那個時代所拋棄。即使在你的人生已經(jīng)跌落谷底時,奇跡也不一定會出現(xiàn)。
我始終相信人間有動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存在,這是《芳華》的文眼,也是給善良的人一種最溫暖的慰藉。嚴歌苓的作品向來在揭示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上時毫不留情面的,使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丑陋。其實我們不用過多地揭露他們每個人內(nèi)心的丑惡或是骨子里的劣根性,因為在某個特定的年代里,任何的所作所為都會被張貼上那個年代特有的標簽。就如同現(xiàn)在的我們也一樣,生活在當下,身上也會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善良和慈悲!
珍惜自己的歲月,細細品味自己的過往,因為這些都是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特芳華!
我快步走向影院,輕輕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靜靜地等候電影的序幕拉開,獨享我自己的芳華。
看了一個片段忽然上癮了。偷翻著手機把小說看完了,感覺蕭穗子本身也是釀成他悲劇的一份子。
看電影的時候感覺沒那么多傷心,但黃軒其實演的挺好,他始終不茍言笑無利可圖的表情,和小說中的劉峰還是挺吻合的。
只深刻記得去了海南的劉峰在派出所?的門外被一群壞人狠狠推了一把倒在地上,他的假肢掉在地上。
記得他在越戰(zhàn)的草叢里滿身鮮血地坐著,抬頭看天的時候眼神里面的茫然失措,記得他從文工團離開的時候小曼現(xiàn)在門口送走他的眼神,記得他那晚被審訊時的憤怒與絕望,記得那些蔥綠色的芳華在這群人身上一閃而過,巨大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所有人,洶涌澎湃地往前跑去,一點掙扎的機會都沒給你。
直到最后,退潮了我們才終于擱淺。
有時候羨慕這種專注單純的年代,他們在一個人造的小世界里撒歡打滾,然后放肆地去愛去恨,去偶像崇拜,也有道德敗壞,但不自知。我們的時代過分喧囂了,精力和生命長在手機上電腦上多媒體里,道德觀和價值觀從多元化變扭曲,你很難說服別人什么是對什么又是錯。
而劉峰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幻覺造成來的精神偶像,是我們親手把他推上了神探,也是同一批的我們親手毀滅了他??墒潜粍?chuàng)造出來的他多么無辜,他只懂的善良,只想有自己的向往,這一點小奢望都不被允許。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九
終于趕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上映之前,拜讀了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這是一篇時代感很強、帶入感更甚、且以全新的架構(gòu)、第一人稱形式、蕭穗子的口吻敘述故事,且時常伴有作者思想觀點滲入的佳作。寫作手法大膽創(chuàng)新、新穎獨特,乃作品一大亮點。
尤其是嚴歌苓老師嚴重接地氣、極具風趣幽默的語言描述,一路品來,直令人忍俊不禁、暢快淋漓、意猶未盡!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一
青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被馮小剛搬上了大銀幕后,很多人開始重讀這本書,我也不例外,可能有些許的隨波逐流。,但并不是俗氣的恭維。在觀影前就留意到電影院里中老年觀眾占了一大部分,當《芳華》開篇出現(xiàn)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標志及背景音樂,便知曉這部電影中所謂的芳華與青春是屬于他們的。中國七十年代的幾個重要歷史元素貫穿影片的始終,十年動蕩制造史無前例冤假錯案的文革、毛主席、朱司令、周總理相繼去世舉國悲容的1976以及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唐山大地震。而他們的青春,便在這樣的土壤里恣意生長,然后又各自蔓延,或順風向、或向陽光,但最終又全部堙沒在時光里。
何為芳華?漢語詞匯中的釋義:“美好的年華”。是呵,美好的年華非青春莫屬,正如《芳華》片尾曲中的歌詞“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但偏偏時光易逝,芳華難覓。此時,當我們到了只摸到青春尾巴的年紀,讀起來也別有一番深意。
談談《芳華》,書中別的人物設定都能理解,沈小曼的人物線也很清晰有理由。唯獨劉峰,這個人物在新時代的種種表現(xiàn)讓我感到失落,也許我也和劇中人物一樣,把他推向了圣壇,期待他的反轉(zhuǎn)和翻身。但沒有,他的一生,就是那么的,忙碌著,渺小著,也活著。
原著中不只一次提到,當劉峰笑的比較開的時候,會笑的露出牙齦,隱隱約約帶著邪惡的味道,作者其實在處理他對丁丁的愛情時也做了很多鋪墊,包括給她做略有些土氣的甜點,通過主人公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劉峰并非像銀幕上展現(xiàn)的“雷鋒”成分那么單一,隱隱地,會有平凡的,普通的,甚至一點點狎昵的成分。這樣也使得后來的“觸摸事件”不那么突然,文本也忠實于倒敘寫作手法,在行文之前多次預告后來要上演的“觸摸事件”。
致命的是在原著中,觸摸事件是確實發(fā)生了的,青春年紀,男男女女處在一個充滿荷爾蒙的封閉文工團,別的人都可以干些墻根底下偷偷接吻曖昧的勾當,但這事兒發(fā)生在充滿光輝歲月的劉峰身上,就是不行。銀幕上,把劉峰的真實觸摸給抹去了,留下的,僅僅剩下一個簡單的擁抱,和審訊室里歇斯底里的純潔劉峰,這樣得處理,黃軒所飾演的人物就有些單薄和說不太通了。
另外,原著中交代了劉峰被標兵之前的歷程。他所做的好人好事并非人們所在乎的,那只是一個普通的熱心人罷了。但在熒幕上,劉峰和雷鋒握手歸來的場面被渲染的異常熱烈,從一開始就給劉峰打上了光輝人物的基調(diào),而忽視了他土生土長,甚至有些土氣的人物背景,原著中提到的人們開始一一和劉峰握手,是不知哪個二百五帶的頭。
導演改變這一原初的意義,也許是為了把電影中的褒貶調(diào)和一下吧。把原著看完,可能會對劉峰的人物形象了解的更加圓滿一些,也就能接受他最后的沒落和所謂的知足了吧,我總覺得,他和沈小曼的知足有些牽強,有些無奈和不盡人意,甚至有一絲苦楚??赡芴幵谖疫@樣的年紀,還不能心平氣和的接受目前流行的佛系青年一說吧,不忍看到純真人物境遇的凄涼。
總之,還是看到了馮導驚鴻一瞥的赤誠之心,時間和熒幕畢竟都有所局限,誰也不能把一個時代囊括其中,一步美好的作品總是和遺憾同時產(chǎn)生,它也基本普羅大眾的讓觀眾的心隨之蕩漾和幻滅。從《夜宴》到《1942》、《老炮兒》到現(xiàn)在熱映的《芳華》,我看到了一個有理想和像我們的老師所說的知識分子一樣“他想為這個世界做點什么”,當他到達一定的高度,他所做的不僅僅是貢獻,而是在推動文化、國民精神走向的一鼎大拿了。
回歸本書,我最想知道的是劉峰最后是否愛上了沈小曼?我希望他是愛她的,這樣就不辜負小曼這一生對他的愛戀與情深。但也許我這個問題太膚淺,到了他們后來那個年紀,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事情,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愛與不愛”就能回答的了。作者說“他的心是愛她的,但他的身體愛的是另一個人(劉峰在南漂時救贖的一個妓女)”,我不明白,我也不想明白,我只想為小曼討一個“他愛她”的結(jié)果,討一個他們幸福相伴的晚年,讓一生命運不公、一生經(jīng)歷坎坷的他們有一個童話般美好的結(jié)局。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二
又一次暈機。整個人難受到不行,胃似乎都翻轉(zhuǎn)過來了?;氐剿奚?,沒有收拾行李就躺床上睡著了。醒來時舍友都在,那一刻突然覺得很溫暖。
很喜歡黃軒,文藝男青年的氣質(zhì),看起來話不多,整個人透露著一股憂郁,但卻又不失內(nèi)涵。他很愛酒。但他演的不是我想象中的劉峰,那個因為愛情失去一切的人,應該是頹廢和無力的,盡管善良地生活著,可他的臉上應該是沒有希望的光,他隨波逐流,不肯抗爭,默默地為了心上人奉獻一生。但是電影里的黃軒,還是透著一股光芒,可能我太喜歡黃軒了,因此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吧。
她為她愛的人送終,他的心中始終只有另一個人,一個我們看起來庸俗、平凡、不甚了了的人??墒怯惺裁崔k法呢。愛情就是有它難以想象的路徑,而劉峰的每一條路都指向了林丁丁——靈魂和身體。小惠和小嫚,都只是過客。他一生善良,只破了一次戒,卻背負了一生的罪孽,這才是最讓我難過的地方,所以我對林丁丁愛不起來,甚至覺得她糟糕至極,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恐怕我會扭頭就走。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影片的最后一幕還是給劉峰和何小萍安排了一個好結(jié)局,不算殘忍。書里的劉峰和何小嫚終究是無緣幸福,我沒有哭,只是沉重和壓抑,心里下了一場大雪。旁人像看戲,心上人嫌棄,她只好壓抑。劉峰和何小嫚都是一樣的人,兩個偏執(zhí)的人怎么會向現(xiàn)實低頭呢。他們的心中,永遠在追逐著自己渴望的一切,得不到,也不回頭。小說里的愛情總是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但是我知道,我永遠都不想擁有這樣的愛情,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我不會為了一顆星星,放棄回家的路燈。
嚴歌苓將《芳華》的英文名譯作you touched me。是的,你曾觸碰過我,你曾打動過我,你曾在我的心上留下最溫暖的回憶。
然而到了最后,我仍一無所有。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三
小說讀完了,故事的結(jié)局很悲涼,文工團里的那幾個女孩都沒有活出幸福的人生。郝淑雯算是嫁的比較好的一個了,丈夫下海經(jīng)商致富,但最終還是離婚了;小穗子也就是作者自己,文中沒有過多的描述,靠寫作為生,過的也一般;林丁丁千挑萬選,先嫁給一個軍事科學院研究生,卻不被婆家人待見且丈夫懦弱,最后離婚,而后嫁給一個居住國外的潮汕人,也以離婚告終;何小嫚嫁給排長,而后她精神失常,丈夫犧牲,最后一個人踽踽獨行,老來與劉峰相依為伴,沒有名分。
《芳華》,她們哪來芬芳的年華,有的是人間的滄桑與凄涼。
二十歲的劉峰遇上二十歲的林丁丁,默默地為她做了那么多事情,默默地對她好了那么久,自以為水到渠成的表白卻以林丁丁哭著喊“救命”結(jié)束,以被罰上前線告終。劉峰有沒有用盡全力去愛林丁丁,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因為這個女人,劉峰的命運來了個大逆轉(zhuǎn),并以失去一只手臂作為代價,更慘痛的代價應該是對那顆曾經(jīng)青春萌動的心的打擊吧。傷的越深,記得越牢,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劉峰這一生算是沒法忘記這個女人了。后來的劉峰,娶了售票員為妻育女,而后,妻跑而未見心中波瀾;遇見小惠結(jié)一段緣,但也就僅僅是身體的喜歡,我甚至都認為劉峰對小惠連身體的喜歡都沒有,畢竟他與小惠的相識也僅是因為他這個老好人可憐這個發(fā)廊女;老來與何小嫚相依為伴,卻從未碰過她,病危的劉峰,還為小嫚做了不少事情——換竿子、砌地磚、修燈泡、叮囑換碗,讀來感動。小穗子說,“劉峰的心是愛她的,疼她,憐惜她”,是的,劉峰是愛小嫚的,但是這種愛不是愛情,是親情,是戰(zhàn)友情。如果劉峰真的是愛情那種愛小嫚,應該是身體和心都愛她的,除非劉峰認為小嫚是那種不可褻瀆的女神,而事實上小嫚從來就不是劉峰心中的女神,林丁丁才是。終其一生,小嫚就這樣愛著劉峰,而老來能陪伴在他身邊,即使沒有名分,對小嫚來說,她心里應該也是滿足的吧。
我想,如果當年的劉峰愛的不是林丁丁而是郝淑雯,又或者如果當年劉峰愛著林丁丁的時候而正好林丁丁也愛著他,故事的結(jié)局會很不一樣,他們是不是都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呢。但是,故事沒有如果,生活也沒有如果。終究是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他們?nèi)松淖呦蚝驮庥觥?BR> 都說愛對了人,每天都是晴天。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才知道你愛對了人?假如你真的愛錯了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自暴自棄?你的選擇,你作主。
每個人都有或曾有青春,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芳華。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四
工作的繁忙和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很難再認真讀一本完整的書,更別說一本已經(jīng)“用精彩的熒幕化”加工過的書,也許是眾捧的輿論再一次點燃了我喜歡另辟蹊徑的風格,我緊趕時間,讀完了《芳華》。
書中主人公:劉峰是個不到一米七、熱心且倒霉的山東土包(角色選取的話我覺得“保安周濤”最合適),林丁丁是個林黛玉般嬌柔卻總藏心機的綠婊(當然是年輕時的迅哥),何小曼(電影中名字更改為何小萍)是一個黝黑嬌小的古怪小強(年輕時的國際章),而女配們郝淑雯的潑辣性感(這個角色倒是現(xiàn)在女演員們擅長的)以及文中“我”(要找個臉盲的)的敢說敢想和不食人間煙火。這么一群富有個性色彩的人物聚在一個壓抑的年代、一個枯燥的場所,之間發(fā)生些奇奇怪怪的故事也是必然現(xiàn)象,佐之書里三十年時間跨度之火一淬,一部多可喜又多可悲的欲揚先抑(亦或欲抑先揚)的小說就橫空出世。
嚴歌苓骨子里是西化的,又生在中國最先進開放的上海,無論是作書文風還是文中的我(何穗子)都是一副——你隨意熱鬧,我自己過好的不屑情趣。山東人在這類作者(香蕉華僑、南方散文家等)的筆下已經(jīng)成了——楞、窮、憨的代表,也怪我們山東自己不爭氣,近幾年出來的明星草帽姐、大衣哥都帶著這樣的“時尚”節(jié)奏,所以我一看到劉峰,再一看到林丁丁和何穗子,我失望的說為何總是脫不開這個固有的文學圈套。
讀者討論說《芳華》是欲揚先抑,然后按人物線層層剝離,讓我們看到劉峰一生的不幸流離,看到林丁丁自作孽不可活的愛恨遭遇,還有何小曼“范進”+“丑女無敵”的逆襲及發(fā)狂之旅,人物性格的反反復復,人物經(jīng)歷的層層疊疊,終于在時間過去了三十年后一錘定音——芳華已逝,往事如煙。文中那段唯一令人稱道的愛情:何小曼和劉峰的夕陽戀成了這本書唯一的溫暖之處,在文中的結(jié)尾給這些歷經(jīng)滄桑的文藝兵一個美好善終。
所以在這里,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欲揚先抑。
我不愛好文藝,對前半部分的敘述提不起興趣,直到文章濃墨重彩的先到了何小曼及其父親的悲慘經(jīng)歷,才戳中了我憤世嫉俗的脊梁,感悟到大家“寫人”手法的情感細膩,也讓我想到同樣戳中這段歷史痛點的“文革狂人”食指郭路生:“還不都是怪那個年代啊?你說這些好端端的人,被那個時代無情的扔上去又拋下來,有人掙扎的爬起,有人就此沉淪,還有一大部分人變成了那個永遠叫不醒的裝睡人?!?BR> 電影總是要顧及藝術和票房,所以當看到電影里的長腿黃軒和干凈整潔的芭蕾宿舍時我慶幸自己是先閱讀的書,再欣賞的電影,我在電影里更多的看到了美好和懷念,而書中更多的是遺憾和釋懷,那段芳華,在書中卻一點也不芳,可再不稀罕它它也是自己的唯一的那段青春啊,于是作者抱著愛恨交織的姿態(tài)去俯瞰這段歷史,畢竟出生在大上海的嚴歌苓不能因為喜怒沖淡了顏色,所以文風草草浮浮,敘述平平淡淡,矛盾一喜一悲。
所以在這里,對待這本書,我也學一下嚴歌苓的矛盾體。
網(wǎng)友對“《芳華》讀后感”評價
:要多讀書才能像作者一樣言之有物。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五
初識嚴歌苓,之于《芳華》。馮導的才華與情懷賦予《芳華》鮮活的生命力,引起一代人的年華記憶與感傷。
不言而喻,人們總會驚嘆于馮導背后的女人、《芳華》背后的女作家——嚴歌苓。
簡單直接的描述這本書,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的上海,一名中國女子,在兩個猶太男子之間的情愛糾結(jié)。
故事的原型起源于1993年,嚴歌苓和先生去柏林旅游,發(fā)現(xiàn)柏林墻一個展覽館里“陳列”著很多故事?!坝幸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伙子跟一個女孩子在東柏林訂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愛著他的未婚妻。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他在歐洲見到一個女孩子,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帶到東柏林,偷了她的護照,讓他的未婚妻假冒那個歐洲女孩,用歐洲女孩的護照過了關?!?BR> 在文中的關系則是,主人公玫愛上剛逃到上海的猶太男子彼得,在“終極解決方案”就要實施之際,玫為了讓彼得去美國,臨時抓了個與彼得十分相像的杰克布做救星,最終玫用彼得的錢救了杰克布,用杰克布的護照讓彼得去了美國。
盡管故事的主線以愛情為主,可作者將其與二戰(zhàn)時期、混亂不堪的上海相結(jié)合,描述的是寄居者之間的愛情。文中除了對男女愛情發(fā)展狀態(tài)及心境的描述細致入微之外,也將讀者帶入到二戰(zhàn)時期特殊的背景下,更加深讀者對于人物心理和人性的理解。
小說中有這樣的描述:“首先告訴你的這個上海,就是一船一船的猶太難民卸貨一樣傾瀉在碼頭上……一船接一船的猶太佬靠上了上海的岸……有時候,在上海靠岸的遠洋輪嘩啦一下打開底艙,里面裝成緊緊實實:一個巨大的人餅。那就是從集中營直接上的‘貨’……告訴你的這個上海,有百分之八是白種人。這個上海的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勉強把有英國國籍的塞法迪猶太闊佬看做人,猶太闊佬又把俄國流亡的猶太人勉強當人看,而所有這些人再把有錢的中國人勉強當人看,把沒錢的中國人完全不當人。再來看看中國人。中國人在這里指上海人。上海人把江北佬、安徽佬,所有外地佬勉強當人看,而把巡捕房的錫克人當‘紅頭阿三’,把歐洲來的猶太難民當‘猶太癟三’。假如中國有個說法是‘三教九流’,那么上海是‘九教二十七流’?!?BR> 這樣的描述為主人公的出場和之后的選擇做了充足的鋪墊。也不難理解,在這樣的困境下,女主人公玫所愛之人—彼得,為逃離這個終將不屬于他的城市的不擇手段和靈活應付,與另外一個深愛玫的猶太人—杰克布的樂觀正直、自我發(fā)現(xiàn)并自我成全、對玫義無反顧的愛形成鮮明對比。
除了對于三位主角的情愛關系進行描述之外,文中對于枚與父親及繼母的親情也讓人心有觸動。
玫十二歲時母親逝世,父親后來找了一個上海本地女人凱瑟琳,凱瑟琳只比玫大六歲,玫打心眼里瞧不上小家子氣愛慕虛榮的繼母。此后,便有了玫為避開繼母而離家出走。遇到彼得。玫性格里的任性驕縱是父親對他的寵愛。
正如文中所說:“我們父女都有別人不認識的一個方面,這個方面只有父女面對時才活過來。一旦我和父親以我們血緣中特有的面目出現(xiàn),一切都盡在不言中。沒有比那種理解、原諒、接受更徹底了。冒犯還沒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被原諒了,不管我一生還有多少歧路要走,我爸爸這個時候看著我,全部提前接受。”就是這樣無言偉大,讓人動容的親情。
盡管玫不喜歡繼母,但后來在父親離開上海,她與繼母相依為命的日子里,繼母表現(xiàn)出一種長輩般對玫的關心。甚至在勸說玫認識到杰克布才是真的愛她的時候,不惜出賣自己的秘密。只為了玫好,讓她認真考慮清楚,杰克布是出去做強盜都會讓她無憂憂慮過好日子的人,才是真的愛她。在越來越艱難的貧窮日子里,繼母也大方的將自己的積蓄拿出來維持一家的開支。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溫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脫離優(yōu)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游擊分子,不惜一切代價,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之心。
后來,也有深愛玫的杰克布加入到這場正義與非正義的抗爭中去。
作者除了對男女愛情和家庭親情描述之外,還有在特殊背景下,抗戰(zhàn)愛國人士的犧牲和努力。文中以一位年輕的闊少年溫世海為典型代表。世海小小年紀,脫離優(yōu)越的家庭而選擇做一個隨時有生命危險、前途未定的游擊分子,不惜代價奉獻自己的力量,可見這個男孩的勇氣可嘉、愛國情懷。
作者對于玫與彼得、杰克布的愛情糾葛與其中的人性變化環(huán)環(huán)相扣,描寫的直接鮮明、接地氣。玫在經(jīng)歷與彼得的一見鐘情之后,慢慢認清彼得的精明能干與唯利是圖之后,將自己與彼得狂歡之后的平靜描寫為一種“自我厭惡”。
彼得把錢往他手里一塞,毫不愧疚地開始他一天十四小時的辛勤工作,而玫則開始漫長的一整天的自我厭惡。作者描寫道:“他每天活得井井有條,每個行為完成一項任務,每個任務離預答的目的地更進一步,可我玩完了什么都完了?!?BR> 與此相反,是杰克布對玫的疼愛有加,是不管自己遭遇怎樣的不幸和困難,都保持的樂觀,在與玫約會時,總是花光自己的錢給玫點一桌子她愛吃的東西,是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照顧玫的男子漢。
最終,玫在一次次的掙扎糾結(jié)中,選擇了杰克布,也愛上了杰克布。
故事講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歡迎有同感的你,留下你的感悟。
日漸升溫,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愿你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珍惜那些值得的。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六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BR> 不論從巔峰跌入谷底的劉峰,還是從窮途末路變成人群焦點的何小萍,命運都沒有給善良的人好的命運,劉峰殘臂陌生,最終腸癌去世,何小萍缺乏父愛母愛,后來發(fā)了瘋。但是他們卻最終讀懂了生命,劉峰對林丁丁的釋懷,何小萍對生活的淡定。生活對他們不公,他們卻諒解了生活,就像他們諒解了對他們不公的人一樣。
感謝嚴歌苓給我們貢獻了一部動人和深刻的時代的寫照,一部好人被拋棄的時代悲歌更能夠揭露出人性的偉大和卑微。
唯一不贊同的是書中作者“亂入式”的行文,情節(jié)構(gòu)思和人物塑造過程也寫入書中,經(jīng)常讓讀者出戲,讓代入感中斷,并不是很好的寫作方式。幸好嚴歌苓細膩深刻的筆觸拯救了這個故事。之所以凌亂,也許因為,這更像是一部回憶錄,而不僅是杜撰的小說。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七
是聽說了電影才知道這本書的,想著先看看原著,免得被對演員的演繹帶走了??赐暝X得想說什么,又說不出。于是再看一回電影,對照著看,回顧那似曾相識的年代。
小說從蕭穗子的視角,零零亂亂,瑣瑣碎碎,信馬由韁地講著那些故事。那些故事也許不被現(xiàn)在年輕人理解,但確是那個年代真實的生活,比如劉峰本能的助人為樂和大公無私,比如林丁丁對劉峰突兀表白的反應,比如大家對“觸摸”實踐的口誅筆伐…我喜歡作者筆,真實地還原了那個時代,但不喜歡作者的心,那種帶著怨念因不惜讓故事不合情理的心:比如讓何小萍的丈夫死于回國途中劣質(zhì)武器的走火,就算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個案,放在這里想說明什么?爆這些陰暗并不能深化主題!比如讓劉峰在海南與發(fā)廊女鬼混,這不符合我們了解的那個時代的好人的道德觀和心理。至于我特別不喜歡的結(jié)尾,讓劉峰死于癌癥,想想也倒罷了,善良和好結(jié)局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電影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也有個比較陽光的結(jié)局,讓劉峰和何小萍平和知足地生活在一起,雖然不符合作家喜歡悲劇結(jié)局的共性,但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加上黃軒的表演,所以喜歡電影多一點。不過電影也許限于篇幅,一些地方并不合情理:比如何小萍裝病不肯出演小戰(zhàn)士那一場,顯然不符合人物性格,反而是小說中對于何小萍渴望被關注的心理,由于帶病演出被關心和推崇,因此希望延續(xù)這種關注甚至不惜裝病,這樣的情節(jié)才合乎邏輯。
不管怎么說,這部小說這個電影,有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有人類的共性,比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追求,以及嫉妒、欺凌。從這個角度,芳華,則是不同年代背景的“小時代”。
每一代人都有過屬于自己的芳華!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八
我尚未看過這部電影,但突然對原著起了興趣,花了些時間讀完了嚴歌苓的《芳華》。作者筆下的每個人物都被定義在那個特殊年代的歷史背景下,從他們的出身到他們的青春,直至他們的晚年,悲劇式的結(jié)局似乎是“芳華”這兩個字最恰當?shù)淖⒔猓瑐幸沧⒍ㄊ沁@部小說的靈魂。
在那年那月,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避不開時代的限制,經(jīng)驗告訴我們,若要悖逆就會遭到周圍所有人的背棄與唾罵,就會被那個時代所拋棄。即使在你的人生已經(jīng)跌落谷底時,奇跡也不一定會出現(xiàn)。
我始終相信人間有動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存在,這是《芳華》的文眼,也是給善良的人一種最溫暖的慰藉。嚴歌苓的作品向來在揭示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上時毫不留情面的,使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丑陋。其實我們不用過多地揭露他們每個人內(nèi)心的丑惡或是骨子里的劣根性,因為在某個特定的年代里,任何的所作所為都會被張貼上那個年代特有的標簽。就如同現(xiàn)在的我們也一樣,生活在當下,身上也會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善良和慈悲!
珍惜自己的歲月,細細品味自己的過往,因為這些都是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特芳華!
我快步走向影院,輕輕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靜靜地等候電影的序幕拉開,獨享我自己的芳華。
看了一個片段忽然上癮了。偷翻著手機把小說看完了,感覺蕭穗子本身也是釀成他悲劇的一份子。
看電影的時候感覺沒那么多傷心,但黃軒其實演的挺好,他始終不茍言笑無利可圖的表情,和小說中的劉峰還是挺吻合的。
只深刻記得去了海南的劉峰在派出所?的門外被一群壞人狠狠推了一把倒在地上,他的假肢掉在地上。
記得他在越戰(zhàn)的草叢里滿身鮮血地坐著,抬頭看天的時候眼神里面的茫然失措,記得他從文工團離開的時候小曼現(xiàn)在門口送走他的眼神,記得他那晚被審訊時的憤怒與絕望,記得那些蔥綠色的芳華在這群人身上一閃而過,巨大時代的洪流裹挾著所有人,洶涌澎湃地往前跑去,一點掙扎的機會都沒給你。
直到最后,退潮了我們才終于擱淺。
有時候羨慕這種專注單純的年代,他們在一個人造的小世界里撒歡打滾,然后放肆地去愛去恨,去偶像崇拜,也有道德敗壞,但不自知。我們的時代過分喧囂了,精力和生命長在手機上電腦上多媒體里,道德觀和價值觀從多元化變扭曲,你很難說服別人什么是對什么又是錯。
而劉峰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幻覺造成來的精神偶像,是我們親手把他推上了神探,也是同一批的我們親手毀滅了他??墒潜粍?chuàng)造出來的他多么無辜,他只懂的善良,只想有自己的向往,這一點小奢望都不被允許。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嚴歌苓芳華讀后感篇九
終于趕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上映之前,拜讀了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這是一篇時代感很強、帶入感更甚、且以全新的架構(gòu)、第一人稱形式、蕭穗子的口吻敘述故事,且時常伴有作者思想觀點滲入的佳作。寫作手法大膽創(chuàng)新、新穎獨特,乃作品一大亮點。
尤其是嚴歌苓老師嚴重接地氣、極具風趣幽默的語言描述,一路品來,直令人忍俊不禁、暢快淋漓、意猶未盡!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