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呂氏春秋讀后感(案例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書籍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和呼吸,它既是對作者思想的理解,也是對自己人生的映射。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邏輯的連貫性和觀點的條理性,避免跳躍和重復。如果你需要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可以看看以下幾篇文章。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一
    讀完了本書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它是我們古代智慧的結晶。這本書名為《呂氏春秋》,這本書的作者是呂不韋及他的三千門客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
    說道我的這本書,它還有一段來歷呢,他可是我10歲時收到的禮物呢!剛剛收到著本書時,我心潮澎湃,因為這書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寫成的書,這讓我一時間不敢讀。后來經爸爸的勸說,我才慢慢的拿起這本書開始細細地開始閱讀。
    《呂氏春秋》的文筆綿密細膩,猶如小橋流水。它集為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芍^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書中以文言文為主,在配上翻譯及事例,讓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義。
    這本書中讓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紀——季冬紀——誠廉。
    所謂的誠廉就是誠實和廉潔。這一章倡導人們要廉潔為人,千萬別貪小便宜,而導致嚴重的后果;還要誠實待人,免得別人不相信你,落個騙子的‘‘美稱’’。還用打比方,做比較,舉例子的手法說明了誠信很可貴,千萬不能丟失,一旦丟失的話,就很難補回來。
    我讀這段話深有感悟,就像那一次,我因為說謊騙了了媽媽,導致媽媽很長時間,都不相信我了!這種感覺讓我不是滋味。不僅是我就那些官員而言,也應該深有感悟吧!你數一數全世界,那一個官員不是因為貪圖小利,而丟了那頂烏紗帽。這正是應了那古語:‘丟了西瓜撿芝麻,因小失大啊’,而且那芝麻還會連本帶利的被一陣清廉之風,法律之風,正義之風給吹走。就算沒有被吹走的話,也絕對不能長久。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二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前夕。又名《呂覽》?!秴问洗呵铩肥乔叵鄥尾豁f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紀、覽、論??偫ㄆ饋怼秴问洗呵铩啡珪?60篇,二十余萬字,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于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后的秦國統(tǒng)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秴问洗呵铩穼ο惹刂T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
    正如郭沫若所言,“具有一種鋼鐵的聲音”,尤其在君主專制的時代?!秴问洗呵铩焚澷p儒家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它說/‘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傷乎仁。”“為國之本在于為身,身為而家為,國為天下為。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國,以國為天下。”當然,《呂氏春秋》的“重視”人民,仍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它雖然說“宗廟之本在民”,接下去卻說“民之治亂在有司”,人民始終是被統(tǒng)治者;至于《呂氏春秋》貫徹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也是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呂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變法的必要性,明確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眾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薄肮手螄?,無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事易時移,變法宜矣。”這些觀點顯然與商、韓的思想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呂氏春秋》對于法家“慘礉少恩”的一面,對于《韓非子》中的種種陰謀權術,是拒斥不取的。
    也?!薄疤熳硬惶幦?,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薄秴问洗呵铩氛J同先秦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它說:“大圣無事而干官盡能?!薄吧茷榫?,勞于論人而佚于治事?!薄秴问洗呵铩氛J為這種表面的“無為”,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奮;人臣以不爭持位,以聽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其結果必然是君臣職能倒臵,造成混亂和危殆。應該說,《呂氏春秋》中的這些見解,來自于老莊而又發(fā)展了老莊。
    相對儒、道二家,《呂氏春秋》對墨家思想吸收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樂等主張,它基本據棄或予以駁斥。但對尚賢、兼愛之說,還是有所吸收的?!稅垲悺菲f:“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而時往來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精通》篇強調:圣人“以愛利民為心”?!多鞯馈菲澷p堯、舜“以賢者為后,不肯與其子孫”,也與墨子“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主張相一致?!秴问洗呵铩分杏幸黄豆?jié)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喪”的思想,主張:人死雖不為鬼,亦無知覺,但出于活著的親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儀節(jié),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有不亡之國,是無不揚之墓也”,故此厚葬是無益的。那么社會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風呢?《節(jié)葬篇》說:“今世俗:大亂之主,愈侈其葬,則……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jié)者以為陋……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边@一見解比起墨子的節(jié)葬觀,更顯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呂氏春秋》提出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名實觀,注重類比推理的正確運用,批駁詭辯的名辯思想,顯然也是吸收、繼承了《墨經》中的優(yōu)秀思想。
    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在現如今的教育過程中十分的重要的,堪為國學中的經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意義在于投身于實踐,凈化心靈,豐富情感。讓自己更智慧的,更加博學!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三
    “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保袊幕┐缶?,而那些經典的書籍更是令我震撼,無關別的原因,只因它傳承下來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華兒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愛也最有感觸的當屬經典《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很明顯,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tǒng)后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呂不韋就算再厲害他也不是神,他不會料到后來執(zhí)政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并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對它沒有什么興趣,只是在看到《愛情公寓》中呂子喬嘴里老是掛叨著“呂氏春秋有云”這幾個字,這讓我不禁好奇,這本書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網了解了這本書,而我對它的興趣也源于這一刻。.。.。.
    《呂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雖說在內容上頗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fā),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tài)度,并一視同仁的。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呂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們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師。
    尊敬老師,是我們學生主要學習的第一件大事,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耙蝗罩畮?,終身為父?!边@句話可以告訴我們,中國人對老師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呂氏春秋》有云:“事師之猶事父也”“疾學在于尊師”“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如果你想要學的好,就要學會尊敬師長,不論他是貴賤貧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勸學》,這三句話無一不告訴我們要尊重我們的老師,尊師是中華的傳統(tǒng),老師,就像長明的燈,點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學生。尊敬老師,認真聽好每一節(jié)課,是對老師艱苦勞動的最大尊重,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真正做到尊師敬長了嗎?在路上你看到老師你會微笑的和老師打招呼嗎?課堂上你是在認真聽老師講課而不是在搞小動作嗎?當老師批評你讓你不滿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是誰在挑燈改作業(yè)?而我只想說的是,尊重老師不是說說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我的一個同學總在我們面前說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樣,怎么嘮叨她,其實我想說的是,父母嘮叨是為了我們好,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為你付出了多少,別等到他們老了才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順父母,無需大作為,小事就好,我們要延續(xù)這個傳統(tǒng)。
    云三:廉潔。
    廉潔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倡導的主流文化。
    《呂氏春秋》有云:“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币馑际敲鎸薮蟮奈镔|利益誘惑卻始終不改變做人的準則,才可以稱得上廉潔。也許你會認為反腐倡廉對我們來說似乎還過早,但我們正處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最容易受外來不良思想的影響,所以及早進行廉潔教育,就如同提前為我們筑起一道“防腐墻”,讓廉潔美德得以傳承。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教給我的道理很多,也讓我看到了中華兒女幾千年來所傳承所弘揚的中華美德。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四
    《呂氏春秋》是一部經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特別牛的一部經典。據說當年“合十萬余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边@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氣派,當然,沒有人出來真的去增損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這部書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呂不韋。
    這部書,“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匯集諸子所論又超越其上。通俗講,《呂氏春秋》就像是一鍋燴菜,但燴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嘗。
    讀《呂氏春秋》,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就是談“養(yǎng)生”。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因為春多與生有關?!拔镆舱?,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边@段話簡直就是對我們說的。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用來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而不是要用我們的生命去滋養(yǎng)萬物,也就是說,物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不應為物所累,更不應被物奴役。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系顛倒了,很多人因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為輕何為重。一個充滿物欲的社會,必然滋生墮落和腐敗,必然產生會亂和丑惡。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五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雜家學說的代表作,相傳是秦相國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編纂而成,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該書兼收并蓄,細大不捐,采諸家之長,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同時保存了醫(yī)學、音樂、天文歷法及農業(yè)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當然《呂氏春秋》還有很多介紹這里就不再詳細的闡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讀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觸來說一說。
    《呂氏春秋·論人》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其實之彌遠。意思是說為君之道要簡約無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對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別人。他對別人的所求越深遠,別人就越疏遠他;他對人的要求越強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養(yǎng)自身首先應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強求別人,是作為君子的首要條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會越來越多。同樣的道理,放到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開放的現代環(huán)境中,我們講究求同存異,也同樣要求我們作為新生代中堅力量,要修養(yǎng)自身操守,對自己有要求,有原則,對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寬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責任,要有敢于擔當的責任感,做人要有嚴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六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前夕。又名《呂覽》?!秴问洗呵铩肥乔叵鄥尾豁f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紀、覽、論??偫ㄆ饋怼秴问洗呵铩啡珪?60篇,二十余萬字,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于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后的秦國統(tǒng)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秴问洗呵铩穼ο惹刂T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七
    《呂氏春秋》這篇鴻篇巨著收錄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對經濟、文化、政治、軍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論述??梢哉f,這是一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它還對農業(yè)、養(yǎng)生、音樂、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民本思想的《呂氏春秋》中較為突出的思想,呂不韋不僅涉及孔孟之道,還重點體現“民以食為天”的農業(yè)立國的根本思想,正是這種取長補短的思考方式,將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結合在一起。這個治國之策無疑是具有先進性的。呂不韋的治國方式上繼承了老子的“無為而治”,“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zhí)也”也正是他認為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思想。對老子思想繼承的同時,又對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于諸家思想,呂不韋也不是全盤都接受的,對于法家思想,呂不韋是認同其法治的觀點,對法制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但是對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對很多理論都是批判的,如對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說的唯心論予以駁斥。
    總的來說,《呂氏春秋》取長補短,取精華,去糟粕,辯證的看待諸子百家的思想。這也是體現《呂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實至名歸的。我們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事,都應該像作者一樣,經過自己的思考,有選擇的借鑒前人的經驗,成就自己。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八
    這篇鴻篇巨著收錄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對經濟、文化、政治、軍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論述??梢哉f,這是一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它還對農業(yè)、養(yǎng)生、音樂、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民本思想的《呂氏春秋》中較為突出的思想,呂不韋不僅涉及孔孟之道,還重點體現“民以食為天”的農業(yè)立國的根本思想,正是這種取長補短的思考方式,將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結合在一起。這個治國之策無疑是具有先進性的。呂不韋的治國方式上繼承了老子的“無為而治”,“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zhí)也”也正是他認為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思想。對老子思想繼承的同時,又對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于諸家思想,呂不韋也不是全盤都接受的,對于法家思想,呂不韋是認同其法治的觀點,對法制的重要性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但是對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對很多理論都是批判的,如對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說的唯心論予以駁斥。
    總的來說,《呂氏春秋》取長補短,取精華,去糟粕,辯證的看待諸子百家的思想。這也是體現《呂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實至名歸的。我們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事,都應該像作者一樣,經過自己的思考,有選擇的借鑒前人的經驗,成就自己。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九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下面是關于《呂氏春秋》的。
    讀后感。
    歡迎閱讀。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后頗為感慨!《呂氏春秋》,成書于戰(zhàn)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于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為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后,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春紀》主要討論養(yǎng)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看完全書,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tǒng)一起來思想統(tǒng)一后,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BR>    統(tǒng)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fā)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近讀《呂氏》,初行甚澀,殆漸入佳境,欲罷而不能?!秴问洗呵铩窞閰尾豁f及其門客所撰著,間雜百家,于百家之論取其養(yǎng)并為其所用。呂不韋何人也?作此書何意也?觀不韋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貨可居”,而貴為秦相,位及尊寵,功成名就,作此書當有所圖。慮之再三,方有所悟,雖則揆度臆測、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圖無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國家之大利。《呂氏》兼采百家,非一家之專論,非為留戀虛名之榮,探其旨,在于務實求用,以佐國君,以治平天下為利。試言之。
    《孟春紀》之《孟春》,言禮,卻非為論理,乃君王行禮教程,詳盡君王行禮儀程之所在,行禮所在,命之時。又《大樂》、《侈樂》、《適音》、《制樂》多了些敬畏之言,兼聽之明,身危國亂之論,而勸勉寓于論道,論道又成于正聽,可謂諄諄善誘者也。此禮樂之論,非為孔孟之言,然睹之則警,聞者足戒,立足于實際,志在導君王之言、行,斯為善言良謀也。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薄疤煜路且蝗酥煜乱玻煜氯酥煜乱??!贝搜灾谟诰?,得與失、取與舍、善與惡、仁與暴、義與毒,皆在一念之間,或為商紂,或為西周,言雖苦,卻秉于實。其余《任數》、《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職》諸篇,一體而成治國之道。治國之道何在?務其任,揆其要,分其職,察古今之變,順民為本,治吏為體,則國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體,庶幾國治矣。
    再有《上農》《慎行》《當賞》等篇,無不以事說理,以理順事,以事理干于治國,其言論明于時實之務,順合時情時勢。
    故,讀《呂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質實、其用專、其能用。無虛夸之辭,貴在務實為用。此為國,亦”奇貨可居“也,為其利大于言也。而其昭于世也奇,懸之咸陽城門,增減一字千金,蓋言之有物,為論不避務實,故而自信如此。
    不韋商人耶?相國耶?
    戰(zhàn)國時代,兵荒馬亂,諸侯混戰(zhàn),萬物蒼涼;奇商呂氏,協(xié)王登基,高居丞相,調令諸軍;輔秦漸強,大權獨攬,放逐異地,被迫自殺:臨終遺作,呂氏春秋,二十萬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這就是說出千古一句”奇貨可居“的戰(zhàn)國奇人——呂不韋,令我們尊敬的,不僅僅是他一生的豐功偉業(yè),更是他的絕筆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一部戰(zhàn)國末年類似百科全書的一部震世之作,號稱古今萬物萬事、明物揭理的書,故號”呂氏春秋“。書中分篇160,數目繁多,僅此取其一篇表達感悟: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jié)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著天地所給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資是限量的。一萬個人,共同向一個靶子射擊,靶子肯定不會不被射中,這個例子就很好這證明了,寰宇之間,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損害一個物體,那個物體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資源,就不會不被耗盡了。
    所以我們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個生命,不要因為他們是渺小的,而無顧忌的傷害他們,也不要因為他們是桀驁不馴的而放棄治理他,當他們的生命、天賦、性格、人品得到了愛護或者規(guī)范,那么天底下就不會有違背道義和理性的事情發(fā)生了,沒有了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會純潔,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好的地方發(fā)展。
    如果讓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練的運用這個道理,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運用這個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經過任何商量、動輒、思考,做出來的事都是恰當的,因為他們的仁義、靈性,已經可比天地,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會包容,順隨著道義,就不用愁人性的偏離了,這樣的圣人,無論處于何種情況,或危險,或安全,都會做到于事不驚,從容解決,這才是德行完全啊!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
    呂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許多寓言故事的書,它是由戰(zhàn)國時代后期,一個叫做呂不韋的人召集他門下的智士所寫的。目的就是要使沉悶的說理變得較有趣味,好增加說服人的力量。
    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獵人與好狗」。這則故事敘述一個人很喜歡打獵,可是經常兩手空空的回家,他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買只好的獵狗。但是,一只好的獵狗并不便宜,后來他努力耕田賺錢,幾年之后,買狗的夢想終於可以實現了。由於平常再耕田之外,獵人也不忘練習射箭技術,所以打獵不在令他苦惱,他總算嘗到滿載而歸的美妙滋味了。
    我覺得如果想讓一件事非常成功的完成,當然要努力羅!所以努力愈大,成功的機會也愈大。努力是我們做事情的資本,付出了努力,才能的到成功的結果。努力是辛苦的,就像獵人一樣,付出了努力,必定有好的結果;但是光靠努力,不一定會成功,必須知道要往那個方向努力。所以學習一種技術或完成某見事,是需要許多條件互相配合,千萬不能毫無次序的一味蠻干,蠻干的結果當然是徒勞又無功。
    如果故事中的獵人不懂努力,只知故步自封,那麼他可能永遠都學不會打獵和擁有一只好獵犬吧!當然這本呂氏春秋里,還有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試試是非常值得一讀的,而且令人不斷省思玩味呢!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一
    在假期中,我選購了一本古代傳世名著《呂氏春秋》,讀后頗為感慨!《呂氏春秋》,成書于戰(zhàn)國末年,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稱《呂覽》。關于此書還有一段佳話:為使此書精益求精呂不韋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后,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洞杭o》主要討論養(yǎng)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中間包括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寓言如《引嬰投江》,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劍》告訴人們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類似的還有《循表夜涉》告訴人們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最著名的就要數《去私》了,它告訴我們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確地舉薦人才;從被舉薦的對象實際考慮,做到人盡其才,這樣才能做到大公無私??赐耆珪?,覺得《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不同的思想應當統(tǒng)一起來思想統(tǒng)一后,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
    統(tǒng)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fā)展與摒棄。難怪司馬遷稱它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來它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富有教育意義,很值得我們去閱讀一番。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二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這是《呂氏春秋》的書面語,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膮问洗呵镒x后感: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目的是為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夜。
     讀《呂氏春秋》這本書前查資料中對呂不韋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能夠組織編撰出《呂氏春秋》這本流傳千古的書籍。
     當然資料中有些事民間傳聞,有些是史料記載,但對呂不韋還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我認為呂不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講情面只計較利益,為此可以不擇手段。
     如前期發(fā)現質于趙國的秦貴族子楚“奇貨可居”。
     于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這位“秦諸庶孽孫”取得王位繼承權。
     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其政治投資獲得回報。
     3年后,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為王,這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不過盡管手段毒辣,但在當時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2年期間,對外采用了“遠交近攻”策略,對內則大力發(fā)展商業(yè),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使秦國的貿易繁榮,并使秦國軍威大振,統(tǒng)一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
     應當說,秦實現統(tǒng)一,在呂不韋專權時大勢已定。
     后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
     不過正是因為他的厲害,給自己埋下了禍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時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
     當然他本人也有當皇帝的野心。
     這么大肆的招攬門客不是有異心么!還有民間關于秦始皇血統(tǒng)的傳說,傳聞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我覺得呂不韋就是想借此丑化秦始皇,還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
     《呂氏春秋》的編撰我覺得也并非是呂不韋在同一前就為統(tǒng)一后的秦國著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間的影響力,為了他當皇帝取得民間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為了他專政取得一個合理的說法。
     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zhàn)爭是沒有意義,并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zhàn)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zhàn)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辯護。
     還有關于天子的,如《謹聽》中“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于無天子。
     《執(zhí)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zhí)一,所以摶之也。
     一則治,兩則亂。
     就是為了給秦國天子一個合理的說法,從而達到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這些還可以說是呂不韋為了秦國著想,但是《呂氏春秋》中虛靜無為的說法,卻說為君之道的也要無為而治。
     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眾智也。
     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
     能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
     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zhí)也。
     還有《呂氏春秋》中“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它說:“大圣無事而干官盡能。
     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佚于治事。
     《呂氏春秋》認為這種表面的“無為”,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
     這些卻是呂不韋他自己專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借口!甚至可以說是架空皇帝的權利進一步講為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體宣傳”。
     我給呂不韋的評價就是:為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是英雄;專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為皇可謂梟雄;還有他的經商才能和遠大的目光都是令人欽佩的。
     《呂氏春秋》這部著作歷史評價眾說紛紜,而我看完后也對古人的智慧欽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寫出來的就是對呂不韋的一些個人看法。
     寫這些并非是否定《呂氏春秋》,而是對它的組織編撰者寫出自己的看法。
     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么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
     什么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BR>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
     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BR>     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不服從。
     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三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呂氏春秋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么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保ā队惺加[/第一》)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BR>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BR>    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四
    呂氏春秋讀后感,呂氏春秋這本書中記錄了許多的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呂氏春秋讀后感,歡迎閱讀!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么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
    什么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BR>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
    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不服從。
    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目的是為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夜。
    讀《呂氏春秋》這本書前查資料中對呂不韋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能夠組織編撰出《呂氏春秋》這本流傳千古的書籍。
    當然資料中有些事民間傳聞,有些是史料記載,但對呂不韋還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我認為呂不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講情面只計較利益,為此可以不擇手段。
    如前期發(fā)現質于趙國的秦貴族子楚“奇貨可居”。
    于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這位“秦諸庶孽孫”取得王位繼承權。
    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其政治投資獲得回報。
    3年后,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為王,這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雖然史書上的記載只有短短幾句話,但我感覺可以根據呂不韋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這些“成績”的過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不過盡管手段毒辣,但在當時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2年期間,對外采用了“遠交近攻”策略,對內則大力發(fā)展商業(yè),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使秦國的貿易繁榮,并使秦國軍威大振,統(tǒng)一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
    應當說,秦實現統(tǒng)一,在呂不韋專權時大勢已定。
    后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
    不過正是因為他的厲害,給自己埋下了禍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時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
    當然他本人也有當皇帝的野心。
    呂不韋相當皇帝的野心我覺得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來,比如他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仆萬人,這么大肆的招攬門客不是有異心么!還有民間關于秦始皇血統(tǒng)的傳說,傳聞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我覺得呂不韋就是想借此丑化秦始皇,還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
    《呂氏春秋》的編撰我覺得也并非是呂不韋在同一前就為統(tǒng)一后的秦國著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間的影響力,為了他當皇帝取得民間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為了他專政取得一個合理的說法。
    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zhàn)爭是沒有意義,并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zhàn)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zhàn)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辯護。
    還有關于天子的,如《謹聽》中“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于無天子?!薄秷?zhí)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zhí)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本褪菫榱私o秦國天子一個合理的說法,從而達到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這些還可以說是呂不韋為了秦國著想,但是《呂氏春秋》中虛靜無為的說法,卻說為君之道的也要無為而治。
    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zhí)也?!边€有《呂氏春秋》中“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它說:“大圣無事而干官盡能?!薄吧茷榫?,勞于論人而佚于治事。”《呂氏春秋》認為這種表面的“無為”,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
    這些卻是呂不韋他自己專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借口!甚至可以說是架空皇帝的權利進一步講為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體宣傳”。
    我給呂不韋的評價就是:為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是英雄;專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為皇可謂梟雄;還有他的經商才能和遠大的目光都是令人欽佩的。
    《呂氏春秋》這部著作歷史評價眾說紛紜,而我看完后也對古人的智慧欽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寫出來的就是對呂不韋的一些個人看法。
    寫這些并非是否定《呂氏春秋》,而是對它的組織編撰者寫出自己的看法。
    《呂氏春秋》是一部經典,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是特別牛的一部經典。
    據說當年“合十萬余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边@是何等的自信,是何等的氣派,當然,沒有人出來真的去增損一字,非不能也,而不敢也,根本的原因是這部書的真正老大也就是幕后推手太牛了,他就是呂不韋。
    這部書,“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匯集諸子所論又超越其上。
    通俗講,《呂氏春秋》就像是一鍋燴菜,但燴的很有味道,很值得品嘗。
    讀《呂氏春秋》,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不應被忽視的,那就是談“養(yǎng)生”。
    這些內容主要集中在《孟春紀》《仲春紀》《季春紀》,因為春多與生有關。
    “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边@段話簡直就是對我們說的。
    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用來維持我們生命的東西,而不是要用我們的生命去滋養(yǎng)萬物,也就是說,物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不應為物所累,更不應被物奴役。
    但是遺憾的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人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系顛倒了,很多人因為物欲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的是不知何為輕何為重。
    一個充滿物欲的社會,必然滋生墮落和腐bai,必然產生會亂和丑惡。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五
    讀完了本書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它是我們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這本書名為《呂氏春秋》,這本書的作者是呂不韋及他的三千門客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
    說道我的這本書,它還有一段來歷呢,他可是我10歲時收到的禮物呢!剛剛收到著本書時,我心潮澎湃,因為這書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寫成的書,這讓我一時間不敢讀。后來經爸爸的勸說,我才慢慢的拿起這本書開始細細地開始閱讀。
    《呂氏春秋》的文筆綿密細膩,猶如小橋流水。它集為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可謂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書中以文言文為主,在配上翻譯及事例,讓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義。
    這本書中讓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紀--季冬紀--誠廉。
    所謂的誠廉就是誠實和廉潔。這一章倡導人們要廉潔為人,千萬別貪小便宜,而導致嚴重的后果;還要誠實待人,免得別人不相信你,落個騙子的‘‘美稱’’。還用打比方,做比較,舉例子的手法說明了誠信很可貴,千萬不能丟失,一旦丟失的話,就很難補回來。
    我讀這段話深有感悟,就像那一次,我因為說謊騙了了媽媽,導致媽媽很長時間,都不相信我了!這種感覺讓我不是滋味。不僅是我就那些官員而言,也應該深有感悟吧!你數一數全世界,那一個官員不是因為貪圖小利,而丟了那頂烏紗帽。這正是應了那古語:‘丟了西瓜撿芝麻,因小失大啊’,而且那芝麻還會連本帶利的被一陣清廉之風,法律之風,正義之風給吹走。就算沒有被吹走的話,也絕對不能長久。
    》這本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先秦著作,那么這本書到底有多大分量呢?書中又有怎樣的智慧呢?這些古人的智慧能不能為我們今天所用?我們今天的人又該怎樣去運用書中的智慧?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帶著本有的好奇心和執(zhí)著的求知欲開始對這本先秦時期的偉大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吧!但愿大家都能夠各取所需,各得所欲。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呂氏春秋》當中的養(yǎng)生之學?!秴问洗呵铩繁4媪撕芏喙糯l(wèi)生醫(yī)學方面的知識,這是我們今天的學者所共知的。但是知道歸知道,能不能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能不能夠做到使我們延年益壽,身心康泰,這些才是最重要的。跟大多數人一樣,起先我也想當然地認為《呂氏春秋》的內容應該沒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是講一些古代帝王的治世之學和如何修德之類的陳辭舊說,但當我真正看到了其中的內容之后,才知道事實絕非如此?!秴问洗呵铩匪涊d的一些古人的養(yǎng)生之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嘆服啊!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古人所說的話和古人所做的事,真的是讓人覺得了不起!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思議。今天我就要把《呂氏春秋》所教給我們后人的一些養(yǎng)生之道,加上一些我個人的理解奉獻給大家,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夠受益。
    今天的人們喜歡居住在高大的房屋,在常人看來,這是十分合理的居住條件。但是《呂氏春秋》里面有一句話我們不能不重視,書中認為“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蹷,多陽則痿”。大概意思是說房屋過大則陰氣就會過盛,因此容易得一種手足逆冷的病癥;臺過高,陽氣就會過盛,因此容易得一種肢體萎弱無力的病癥。這是古人認為居住條件和所處環(huán)境對我們身體所產生的影響。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古人的風水觀念,絕不等同于迷信。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可以穿上各種美麗的服飾,既好看又保暖,因此,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們也不用擔心被凍著。但是《呂氏春秋》上告訴我們,衣服如果穿的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從而導致氣不通暢,可見著裝需要厚薄合理,即便是在天涼的時候,穿著過厚的服飾也是不適宜的,但是大家也不能理解為凍得瑟瑟發(fā)抖就好,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再比如吃飯,每當我們得享豐盛的美餐,總是希望能夠吃個飽,吃個夠。但是《呂氏春秋》上面告訴我們,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不會通暢。在氣不通暢的狀態(tài)下,還想求得健康長生,那是辦不到的。書中還告訴我們,凡吹食不要滋味過濃,不要吃厚味,不要飲烈酒,這些是導致疾病的開端。飲食能有節(jié)制,身體自然少災少病。吃飯的時候要精神和諧,儀容端正,用精氣將養(yǎng),如此,周身就舒適愉快,都受到了精氣的滋養(yǎng)。并且書中強調飲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扭曲歪斜。從書中了解這些之后,覺得古人真如我們的父母一般,對后世子孫諄諄告誡,愛護之極。這是古人的一套養(yǎng)生理論,重點就在一個度字,是科學的,不是迷信的。
    《呂氏春秋》所記載的養(yǎng)生之道,上面只是略說了一二,很平常,但是很實用。如果大家真能聽而行之,相信一定會獲益非淺,多多少少有助于身心之健康。
    戰(zhàn)國時代,兵荒馬亂,諸侯混戰(zhàn),萬物蒼涼;奇商呂氏,協(xié)王登基,高居丞相,調令諸軍;輔秦漸強,大權獨攬,放逐異地,被迫自殺:臨終遺作,呂氏春秋,二十萬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這就是說出千古一句”奇貨可居“的戰(zhàn)國奇人——呂不韋,令我們尊敬的,不僅僅是他一生的豐功偉業(yè),更是他的絕筆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一部戰(zhàn)國末年類似百科全書的一部震世之作,號稱古今萬物萬事、明物揭理的書,故號”呂氏春秋“。書中分篇160,數目繁多,僅此取其一篇表達感悟: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jié)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著天地所給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資是限量的。一萬個人,共同向一個靶子射擊,靶子肯定不會不被射中,這個例子就很好這證明了,寰宇之間,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損害一個物體,那個物體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資源,就不會不被耗盡了。
    所以我們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個生命,不要因為他們是渺小的,而無顧忌的傷害他們,也不要因為他們是桀驁不馴的而放棄治理他,當他們的生命、天賦、性格、人品得到了愛護或者規(guī)范,那么天底下就不會有違背道義和理性的事情發(fā)生了,沒有了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會純潔,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好的地方發(fā)展。
    如果讓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練的運用這個道理,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運用這個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經過任何商量、動輒、思考,做出來的事都是恰當的,因為他們的`仁義、靈性,已經可比天地,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會包容,順隨著道義,就不用愁人性的偏離了,這樣的圣人,無論處于何種情況,或危險,或安全,都會做到于事不驚,從容解決,這才是德行完全啊!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雜家學說的代表作,相傳是秦相國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編纂而成,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該書兼收并蓄,細大不捐,采諸家之長,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同時保存了醫(yī)學、音樂、天文歷法及農業(yè)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當然《呂氏春秋》還有很多介紹這里就不再詳細的闡述了,我今天就我所讀的其中一部分的感觸來說一說。
    《呂氏春秋·論人》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其實之彌遠。意思是說為君之道要簡約無為,君王的操守在自身,首要的是返回到對自己的要求,然后才要求別人。他對別人的所求越深遠,別人就越疏遠他;他對人的要求越強烈,他失去的就越多。修養(yǎng)自身首先應回到自身,修己身,而不強求別人,是作為君子的首要條件,推己及人,世上的君子會越來越多。同樣的道理,放到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也非常有用,在開放的現代環(huán)境中,我們講究求同存異,也同樣要求我們作為新生代中堅力量,要修養(yǎng)自身操守,對自己有要求,有原則,對他人要少要求,少索取,要寬容他人。凡事少推卸責任,要有敢于擔當的責任感,做人要有嚴于律己的毅力,亦要有容人之量。
    “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經典的書籍更是令我震撼,無關別的原因,只因它傳承下來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華兒女的骨子里。而我最喜愛也最有感觸的當屬經典《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很明顯,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tǒng)后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呂不韋就算再厲害他也不是神,他不會料到后來執(zhí)政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并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對它沒有什么興趣,只是在看到《愛情公寓》中呂子喬嘴里老是掛叨著“呂氏春秋有云”這幾個字,這讓我不禁好奇,這本書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網了解了這本書,而我對它的興趣也源于這一刻。
    《呂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雖說在內容上頗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薄秴问洗呵铩返木幹康娘@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fā),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tài)度,并一視同仁的。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呂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們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師。
    尊敬老師,是我們學生主要學習的第一件大事,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這句話可以告訴我們,中國人對老師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呂氏春秋》有云:“事師之猶事父也”“疾學在于尊師”“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如果你想要學的好,就要學會尊敬師長,不論他是貴賤貧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勸學》,這三句話無一不告訴我們要尊重我們的老師,尊師是中華的傳統(tǒng),老師,就像長明的燈,點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學生。尊敬老師,認真聽好每一節(jié)課,是對老師艱苦勞動的最大尊重,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真正做到尊師敬長了嗎?在路上你看到老師你會微笑的和老師打招呼嗎?課堂上你是在認真聽老師講課而不是在搞小動作嗎?當老師批評你讓你不滿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是誰在挑燈改作業(yè)?而我只想說的是,尊重老師不是說說而已。
    云二:行孝。
    我的一個同學總在我們面前說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樣,怎么嘮叨她,其實我想說的是,父母嘮叨是為了我們好,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為你付出了多少,別等到他們老了才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順父母,無需大作為,小事就好,我們要延續(xù)這個傳統(tǒng)。
    云三:廉潔。
    廉潔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倡導的主流文化。《呂氏春秋》有云:“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意思是面對巨大的物質利益誘惑卻始終不改變做人的準則,才可以稱得上廉潔。也許你會認為反腐倡廉對我們來說似乎還過早,但我們正處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最容易受外來不良思想的影響,所以及早進行廉潔教育,就如同提前為我們筑起一道“防腐墻”,讓廉潔美德得以傳承。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教給我的道理很多,也讓我看到了中華兒女幾千年來所傳承所弘揚的中華美德。
    不只《呂氏春秋》這本經典,還有許許多多的經典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歷史的變遷,潛移默化的中國傳統(tǒng),我們更應看到中華人民歷經幾千年來恒古不變的傳統(tǒng)美德。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幾千年來,有著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誠信,就是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中的一朵奇葩。
    所謂誠信,就是我國古代儒學家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中的“信”,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翻開《呂氏春秋》,中華民族那氣勢恢宏、博大的文化、文明頓時涌現到你的眼前。記憶中最深刻的,便是魯國的柳下季。
    齊國攻打魯國,索取魯國的岑鼎。魯軍便讓手下送另一只鼎給齊王。誰知齊王不信,邊說:“若是柳下季認為這是岑鼎,我便接受它”。魯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答道:“您答應將鼎送給齊王,為的是國家,而我這里也有個國家,就是信譽,毀滅我的國家來救您的國家,這是我辦不到的。”在柳下季的勸說下,魯君將鼎送給了齊國。
    柳下季的誠實,不僅挽救了自己的信譽,也保住了國家的利益。作為一個普通的臣民,為什么能坦然拒絕國君的請求,并且深受敵國國君的信任呢?這就是誠信的力量。一個誠信的人,就是一塊潔白的玉,一塵不染,冰清玉潔,就如水中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個誠信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著行為的坦蕩,靈魂的純凈。
    曾子,便是這樣一個靈魂純凈的人。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纏著她要與她一起去。曾夫人連哄帶騙,對兒子說:“你只要答應我呆在家里,回來我便殺豬給你吃?!眱鹤有廊淮饝?。曾夫人回家一看,曾子當真把家中的一頭豬殺掉了。妻子連忙說:“我是哄兒子說著玩的,你還當真?”不料曾子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只會學別人的樣子,以父母為榜樣。如今你欺騙了孩子,明天他就會欺騙別人?!?BR>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要讓別人覺得你好,要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十分美好”。缺乏誠信,欺騙一些無知的,不懂事的'心靈,就是告訴他這個世界的虛偽、狡詐、毫無誠信,這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世界;是在告訴他,只有欺騙,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更好,這樣,每一個人都會收獲一個“言而無信”。
    對于曾子來說,誠信,猶如一座高高聳立的堡壘,永遠也不會崩塌,在任何時候都閃著光芒,受人敬仰。
    誠信,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融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讓每個人的靈魂更純凈,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無疑,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五千年的歷史,并沒有讓她消亡,而是讓她變得更豐饒了。作為人類的榮耀,將她發(fā)揚光大,才是我們的使命。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十六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著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于儒學,儒家學說中優(yōu)秀因素得以發(fā)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于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BR>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于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政府雖強,以白為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為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群眾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