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通用18篇)

字號:

    心得體會可以是對一個項目、一次經歷、一本書籍或一段時間的總結,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把握經驗和教訓。寫心得體會時需要注意哪些要點和技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國學巨典”。其中的第一章講述了道的定義和性質,探討了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習道德經第章,我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
    首先,道德經第一章給我?guī)砹藢Α暗馈备拍畹男吕斫?。道是宇宙的法則,是一切事物本源的原則。它無形無象,不能被人完全理解和捉摸,卻能貫穿宇宙萬事萬物。人是道的一部分,而人的行為需要與道相符,才能真正獲得和諧與平衡。通過學習,我深刻認識到,道不僅是一種哲學概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合理的思考和行為,才能與道相契合,才能真正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安寧。
    其次,道德經第一章提醒了我要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道德經強調了人與天地自然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個人利益和物質財富,漸漸疏離了自然的本源,導致了許多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和資源消耗。而道德經則告誡我們應該保持與自然的相互聯系和依存關系。只有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才能持續(xù)發(fā)展和繁榮。因此,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要尊重自然,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與自然共生共榮。
    第三,道德經第一章引導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道德經強調了“道”的重要性,強調了追尋道的過程和實現道的價值。從中我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物質上的成功和享受,更在于尋找內心的寧靜和平衡。只有通過對自身的修煉和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和領悟到道的智慧和價值。道德經的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追求道的旅程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物質和權力只是通往道的過程中的一部分,而非目的。
    第四,道德經第一章給予我在生活中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的啟示。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而這正是人生的一部分。然而,當我們面對困境時,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陷入迷茫和困擾中。道德經告訴我們,應該順應生活的變化,不要強求,不要抗拒,要以不變的心態(tài)去應對一切。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困難和挑戰(zhàn)并非是對我們的懲罰,而是對我們的鍛煉和考驗。只有通過順應變化,堅守本心,才能真正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長和進步。
    最后,道德經第一章教會了我懂得感恩和珍惜。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眼前的利益和享樂,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是多么的寶貴和珍貴。道德經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一刻,每一份財富和每一個人。只有通過感恩和珍惜,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寧靜和滿足。
    總之,學習道德經第一章給予了我許多新的認識和體會。通過對道的概念、與自然的和諧、人生的意義和困難的應對的思考,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道德經的智慧和價值。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繼續(xù)學習和探索,更好地運用道德經的思想和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品德,積極做出對社會和自己有益的貢獻。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二
    《道德經第章》是古代中國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篇短篇章節(jié),它是《道德經》的開篇章節(jié),被譽為“道德經之首”。該章節(jié)以短而精煉的語言道出了老子對于宇宙萬物的看法?!兜赖陆浀谡隆分v述了道的本質以及如何在人類行為中秉持道德原則,以達到和諧、平和與安寧。
    第二段:從“道”的角度解讀“道德經第章”
    “道”是老子哲學中最核心之概念,也是《道德經第章》的關鍵詞。《道德經第章》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表達了道是超越言語和概念的原則,可以用理解但無法準確詮釋。從我們日常生活的角度看,這就是大道至簡的道理,即只有放下對于權勢、物質和名譽的追求,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同時,“道”的本質是無為而治,是以柔順養(yǎng)生命,兼采剛柔之道。這種理念不僅適用于個體生活,也適用于社會治理。
    第三段:“道德經第章”在人生指導中的應用
    《道德經第章》強調消除個體的私心和利益追求,提倡無為而治、和諧共生的價值觀。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包裹著私心的社會環(huán)境中,個人利益常常成為我們行事的主導因素。然而,如果我們能夠秉持《道德經第章》所傳達的道德原則,我們將能更好地處事應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用柔弱的心應對世間的繁華喧囂,方可體現出人的智慧和人文關懷。
    第四段:“道德經第章”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道德經第章》的核心理念旨在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質和實踐力,不僅對個體生活有意義,也對社會與世界和諧發(fā)展具有指導作用。在當今社會,道德淪喪的現象屢見不鮮,人際關系的矛盾日益突出,都與我們在行為中缺乏道德的謙遜與柔順有關。如果我們能夠在工作崗位中更好地遵從道德規(guī)范,用柔順的態(tài)度待人接物,相信社會將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第五段:總結文章并展望未來的價值
    總結來說,《道德經第章》是一篇充滿智慧的短篇章節(jié)。它告訴我們要以柔順、謙遜和“無為而治”的態(tài)度應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以及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這種道德觀念既適用于個人世界的和諧,也適用于社會內外部的和合。如果我們能夠在實踐中融匯貫通這些道德原則,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或許正是因為道德的缺失和人心的失范,人際關系才會緊張,社會風氣才會敗壞。因此,我們需要時刻銘記老子的教誨,守住內心的道德原則,做一個有智慧、善良和謙遜的人。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三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被譽為道家哲學的經典之作。它由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著,共有八十一章,以簡潔深邃的文字表達了關于道、德、道德等問題的哲學思考。其中,第章被人們稱為“傳世之寶”,被認為是理解整本經書的關鍵。通過理解和體悟《道德經》第章,我們可以洞察道德的本質,領悟人生的哲學智慧,以及探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路徑。下文將從“道德經第章悟道心得體會”的角度展開探討。
    第二段:闡述“道”作為道德的核心價值觀
    《道德經》第章首句為:“道可道,非常道?!边@句描述了“道”這一核心概念的難以言喻和所以然的特性。道是無法被凡人理解和言說的,它非常高深且超越人類認知的范疇。然而,透過這種言說的無言,我們可以看到道具有無盡的包容性和謙遜的特質。它不僅是萬物的原始來源,也是人類道德的根基。在現代追求物質享樂的社會,我們常常忽視了道德的價值。通過悟道,我們應該秉持道德準則,尊重他人,追求道德的實踐,使社會溫暖和諧。
    第三段:探討由心而德的道德修養(yǎng)
    《道德經》第章第二句為:“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意味著道德是無法被言說和界定的,它超越了世俗的名利。道德修養(yǎng)應從內心深處發(fā)起,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言行之間。我們需要以心靈的凈化和道德的修養(yǎng)為基礎,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通過悟道,我們體會到道德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靈的追求。只有通過修煉自己的內心,才能真正擁有高尚的品質和滿足的精神生活。
    第四段:論述遵循自然法則的道德觀
    《道德經》強調道德的基礎是“無為而治”,即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干涉自然,順應天時地利。自然法則是宇宙的法則,是人類道德的依據。只有在宇宙間的和諧與平衡中,人類才能實現道德的最高境界。我們應當與自然和諧共存,尊重一切生命,并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悟道,我們應該心懷敬畏之心,以謙遜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保護地球環(huán)境,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做貢獻。
    第五段:總結對《道德經》第章悟道的心得體會
    通過對《道德經》第章的悟道,我們得到了許多關于道德的洞察。我們了解到道德不僅僅是紙面上的定義,它是一種內在的追求和外在的行為統一體。道德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石,我們應該重視并堅守道德準則,尊重他人,以及保護自然環(huán)境。同時,我們還應注意自身內心的修養(yǎng),從內而外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通過對《道德經》第章的思考和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的真諦,擁有一顆善良和寬容的心,以道德的力量引領我們的生活。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四
    讀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其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影響著無數古今中外的讀者。第一章是《道德經》的開篇之章,內容簡短而精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通過閱讀和思考這一章,我對于人生、道德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將展開我對于《道德經》第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追求真實的道德之道
    《道德經》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直接點明了人們追求真實的道德之道。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被物質利益和功名利祿所迷惑,追逐著表面上的虛名和財富,而忽視了內心的真正需求。然而,這種追求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而不是真正的幸福。《道德經》提醒我們,道是難以被言語準確描述的,只有通過超越表面的現象,深入內心尋找真實的道德之道,我們才能達到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第三段:返璞歸真,與自然相融
    《道德經》第一章提到“名可名非常名”,意味著人們習慣于給一切事物貼上名字和定義,卻忽略了事物本身的本質?,F代社會中,人們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和競爭,導致了人與自然的疏離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相比之下,我們應該學會返璞歸真,與自然相融。只有像自然一樣,恪守規(guī)律,順應自然,我們才能夠找到與自然共存的和諧之道,實現真正的自由和成功。
    第四段:無為而治,以和為貴
    《道德經》第一章還提到了“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告訴我們在人生中要學會無為而治?,F代社會中,人們過于追求權力和利益,經常處于競爭和壓力之中。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只有放下欲望,讓自己的心境保持安寧與寧靜,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美妙。此外,《道德經》強調以和為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只有在和平與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我們才能夠實現個體的幸福和社會的穩(wěn)定。
    第五段:啟示與反思
    通過閱讀《道德經》第一章,我深刻體會到了追求真實道德的重要性,返璞歸真與自然相融的價值,以及無為而治的效果。這些心得不僅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也對于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往往被功利和物質所驅動,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因此,我們需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追求,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以更真實的道德為指導,追尋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追求人生意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五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被譽為“道家經典”。其影響之深遠,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和借鑒。道德經第章是其中一章,它強調了道的無形無名、無欲無為的特點。通過閱讀并思考這一章,我深感中國古代智者的深邃思考和卓越智慧。在我看來,它給我們提供了如何追求內心和諧與修養(yǎng)的啟示,也給了我許多思索和反思的動力。
    首先,在讀道德經第章時,我被引人注目的是它強調了道的無形無名的特點。它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個十分抽象而深刻的名詞,它無法完全用語言來解釋,也難以理解。這種無形無名的特點意味著它不容易被抓住和定義。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無形無名的東西有可能是最有價值和最重要的嗎?在我理解中,這告訴我們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追求,重要的是我們要超越外表和表面的東西,進入內心深處去感悟和尋找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其次,在道德經第章中,“道”又被描述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太過于追求物質和外部表現,忽略了內在的平靜和內心的安寧。我們常常陷入紛繁的世俗事務中,為了成功和名利而努力奮斗,卻忽視了內心的聲音。然而,在這一章中,“道”告訴我們,其實在無為中才能無不為。這提醒我,通過寧靜和放下欲望,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滿足。這也讓我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安寧,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進一步閱讀道德經第章,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提到的“名與身孰親”這句話非常有啟發(fā)性。這句話讓我意識到人們往往會為了名聲和地位而努力追求,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內心需求。名利并非真正的幸福,它只是表面和外部的東西。如果我們過分追求名利,就會迷失自我,遠離內心的真實。這句話也提醒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行動和追求,關注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而不是隨波逐流。
    最后,我在讀道德經第章時深切體會到,無論是無形無名還是無為無為,它們都是內心和諧與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外界的影響和誘惑所迷惑,很難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然而,無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沉淀內心、反思和修養(yǎng)來保持自己的平衡。正如道德經告訴我們的那樣,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和接納變化,同時也要注意內心的修煉和提升,以便能夠在各種困境中保持內心的堅定和安寧。
    總而言之,讀道德經第章給了我許多思考和反思的機會。它提醒我們要超越物質追求,關注內心世界的平衡和修養(yǎng)。同時,它也警示我們不要為了外在的虛榮和表面的成功而犧牲自己的內心。通過讀道德經第章,我學到了如何追求內心和諧與修養(yǎng),以及如何在紛繁的世事中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這讓我感到非常幸運和慶幸。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六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被譽為東方的智慧之光。道德經共有81章,其中第一章被視為諸章之首,意義重大。道德經第章以“道可道,非常道”開頭,強調道的無法言說和無法理解性。它提倡跳脫世俗的瑣事和短暫的形式,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和諧。通過客觀的觀察和自省,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道德經的悟道心得,獲得精神的滿足和生活的改變。
    第二段:深入分析道德經第章的內涵
    道德經第章以言辭簡練和形象生動著稱。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表達了無法用言語來界定道的實質。道是超越性和普適性的,無法用任何特定的概念或詞語來描述。它是一種超越時空和觀念束縛的存在,唯有透過內心的洞察和領悟,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質。同時,道德經第章也提醒人們要警惕言語的局限性和誤導性,意味著通過不斷的思辨與實踐,我們可以達到悟道的境地。
    第三段:探討悟道心得對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道德經第章所闡述的悟道心得,對個人和社會生活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個人層面上,通過深入思考和自省,我們能夠超越自我的限制,培養(yǎng)內心的寧靜和智慧。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經的教誨,我們能夠擺脫功利主義和追求名利的困境,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建立真誠的人際關系。在社會層面上,道德經的悟道心得能夠引領人們重新審視社會問題與價值觀,并提供更加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德指導。
    第四段:解讀悟道心得對當代社會的啟示
    當代社會充滿了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和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念,人們常常追求物質的滿足和短暫的快樂。然而,道德經第章的悟道心得提醒我們,追求外在的物質并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相反,內心的寧靜和智慧才是最終的目標。這一教誨給我們當代人以啟示,提醒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與和諧。
    第五段:總結并展望
    道德經第章的悟道心得深遠而廣泛,對個人和社會生活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深入理解和踐行道德經的教誨,我們能夠超越物質的束縛,尋求內心的寧靜和智慧,改變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同時,道德經的悟道心得還可以為當代社會提供更加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德指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因此,我們應該珍視道德經第章的悟道心得,努力在實踐中領悟并獲得它所帶來的精神滿足和生活的改變。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七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第章“道可道,非常道”,被視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我看來,這一章的意義不僅在于指引我們對道的認識,更在于啟示我們找尋生命的意義。
    2. 正文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非常顯然,它在告誡我們,把道說出來的同時,也是在說道已經不是道了。也就是說,道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存在,它不可描述、不可言喻,只能靠自身感知去體悟。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萬物的形態(tài),但是我們看不到它們的本質,因為它們的本質是超越了形態(tài)的,只有通過心靈、感悟、領悟,才能在內心深處理解道。
    3. 正文第二段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意味著所有的存在都有它們的名字,但是這些名字只是一種表象,并不能完全地代表這些事物的本質。每一個存在都存在于一種“無名”的境界中,那是一種最本源的狀態(tài),一無所有,卻包含一切。因此,當我們過分地關注名字,去評判東西的高低、對錯,就會迷失在形式和表象的世界,無法去感受生命的真諦。
    4. 正文第三段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句話提醒我們,道的長存和生命的延續(xù)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需要與大自然相通,與萬物共樂。這種與自然的融合是一種全然的放松與順從,只有這種徹徹底底的“不自生”,才能讓我們在大自然的安詳中得到真正的覺醒。然而,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似乎對這種悠然自得的境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擾,我們的內心不斷地孜孜以求、追求完美,卻遠離了自然,與自我矛盾斗爭,徒勞無益。
    5. 結論段
    以“道可道,非常道”為理念,我們或許可以警醒自己,和自然更好地保持交流和溝通,更好地與世界融合,達到真正的和合。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我們所追求的名利和物質,而在于我們的身心的健康與平衡,以及與萬物共生的經驗中。我們應該珍惜這種生命,不斷地去拓展我們的心靈和思想,在這條行走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八
    道德經第章是一篇關于道德、哲學的經典之作。從中我們可以讀到涵蓋了關于生命、道和自然的思考。每一位讀者對這篇經典的理解都可能不盡相同,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而言,感悟和體會如下:
    第一段:道德經的基本思想
    首先,道德經第章所表達的基本思想無疑是“道”?!暗馈笔沁@篇經典的核心概念,也是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經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意味深長,道是一個無法被言語、符號詮釋的概念,它是普遍存在于人內心深處的本質。人們無法看到它,但可以通過道德經將其表達出來。道德經多次提到,道是至高至遠的存在,它與自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力量,因為它正是“道”的一部分。
    第二段:詮釋經文的關鍵詞匯
    “無,有之間”是另一個關鍵詞,這是作者在經文中所使用“道”的兩種不同面貌。這種面貌的轉化代表了世界萬物的不同狀態(tài)。無是自然狀態(tài),有是物質狀態(tài)。在“無有之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動態(tài)的存在與靜態(tài)的存在之間交替出現的哲學思想。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被稱為“道”的一部分,這是人們應該如何根據恰當的原則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第三段:大道運作的核心
    “反之則為道.”,這是經文所描述的一個非凡的闡述。在我的理解中,它意味著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無論是遇到好的事還是壞的事,我們都應該想一想它所展示的意義,在這里,我們可以看見“道”與人性之間巧妙的聯系。任何一位理性的人都發(fā)現自己內心中有著此種思想方法。大道運作的核心是保持平靜,而人性的本質也是如此。
    第四段:闡述的智慧
    “上善若水”,這是經文中的另一個哲理智慧。這是道德經中對人類為何要盡可能地遵循大自然原則的解釋。水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物質,而作者認為,上善若水者,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我們應該像水一樣,時刻保持平靜的頭腦,表現出平和、謙卑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僅適用于個人道德價值,還適用于社會道德。
    第五段:意義和價值
    道德經是一個充滿意義和價值的哲學作品。作為一位讀者,我深信這篇經典結合了人類對自然、道德和人性等多方面的認知。第一章首先引導我們認識到“道”的存在,而后通過具體的描繪、詮釋,揭示出自然與人的交互和共享等現象。我們也看到了人性的本質,正如古人曾說過,同風相濟,其效倍增;同德相求,其功未嘗不立。這種想法被形塑成一種等候吸納的方式,這才被稱為“道”。因此,我深信這篇論述了“道”如何運作及其道德境界的哲學性作品,將成為人類哲學思考的經典之作。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九
    道德經第章是一部偉大的古籍,它揭示了人類的道德哲學和處世之道。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深厚的智慧以及崇高的道德觀念。通過悟道,我學到了一些重要的道德原則和人生智慧。下面我將通過五段式的文章來分享我的體會和心得。
    首先,道德經第章教導我們應當居于“無為”的境界。無為并不意味著無所作為或者懶散無為,而是指在行事為人時要以柔軟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放下欲望和個人嗜好,追求內心的平和和自由。在現代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功成名就或者金錢財富而迷失了自我。然而,道德經第章教導我們要追求的是一種居于自然之中的心態(tài),摒棄功利主義,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周圍環(huán)境相融合。
    其次,在道德經第章中,還提到了“無欲”的境界。這里的“無欲”并非指邪惡的欲望被壓抑或者消除,而是指追求物質欲望的減少,追求內心的深度滿足。在現代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而失去了精神上的充實和內心的寧靜。然而,道德經第章告訴我們,務必要減少人為的欲望,讓心和平和內斂,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第三,道德經第章還強調了“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里的“無為”是一種智慧和境界,它不等同于一種懶散無為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高度的自覺和自律狀態(tài)。在現代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擇手段,甚至違背了道德和倫理界限。然而,道德經第章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當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自律,不隨波逐流,不言而喻地去做有益于人類和社會的事情。
    第四,道德經第章中還講到了“無為而無不務”,這里的“無不務”意為宇宙普遍力量的運行和治理。在現代社會,很多人事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私欲,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疏離。然而,道德經第章告訴我們,作為人類,我們應當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應當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宇宙的偉大力量,并發(fā)現我們與周圍環(huán)境的無限聯系。
    最后,道德經第章還講到了“無事”,這里的“無事”意指在行事為人的過程中要追求內在的寧靜與平靜。在現代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功成名就而不斷奔波和焦慮。然而,道德經第章告訴我們,唯有守住心中的平靜與寧靜,我們才能超越功利的追求,達到一種精神的高度,讓生活真正有價值。
    綜上所述,道德經第章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道德觀念和處世之道。通過悟道,我學到了無為、無欲、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務以及無事的境界。這些道德原則不僅對個人的處世之道具有指導作用,也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和和諧具有積極影響。我深信,只有通過悟道,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到一種有意義的人生和寧靜的內心。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
    道德經第章是中國古代智慧文化的重要篇章之一,包含了關于道德、人生、處世哲學的智慧見解。讀過道德經第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對于人生的思考和修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下是我對道德經第章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道德經第章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常常追逐各種世俗的名利和享受,卻往往忽視了內心的修養(yǎng)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事實上,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并非在于追求外界的表象和成就,而是在于人的心靈的成長和境界的提升。只有通過在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一具有靈魂和智慧的存在,從而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道德經第章強調了“無名之懿”。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熱衷于追求名利和虛榮,追逐有形的成功和權力地位,而忽略了無名的美德和品質。事實上,無名之懿才是真正的操守和道德的根源,只有真正做到無私無我,才能體驗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因此,無名之懿是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富足之所在,是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之源。
    第三,道德經第章還提到了“無欲而寡欲”?,F代社會中,人們普遍擁有很多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卻往往無法從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因為欲望的膨脹和滿足是無止境的,人們往往會不斷追求更多的物質和享受,從而導致內心的貧瘠和無盡的焦慮。只有通過無欲而寡欲的修行,才能真正地擺脫對物質的執(zhí)著和束縛,從而獲得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第四,道德經第章還告訴我們,不爭之爭。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為了競爭與爭奪,不擇手段地追逐利益和地位。然而,從長遠看來,這種爭斗和競爭只會帶來社會的分化和無盡的沖突。真正的智慧和價值取決于內心的和諧與寬容,只有通過不爭之爭的修行,才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平和共榮的社會。
    最后,道德經第章提醒我們,大音希聲。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需求和欲望,不斷發(fā)出各種噪音和喧鬧,但卻忽視了內心的平靜和寧靜。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聲音并非通過外在的喧鬧和擴張來體現,而是通過內心的凈化和升華來傳達。只有通過大音希聲的修行,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從而體驗到真正的自我和智慧。
    綜上所述,道德經第章是一部具有深刻智慧和啟示的篇章。通過對其的研讀和思考,我們能夠獲得許多對于人生的指導和啟迪。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追求無名之美、降低欲望、不爭之爭和大音希聲的修行,我們才能真正地體驗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真正美好的社會。讓我們時刻銘記道德經第章中的智慧,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影響了無數的后人。作為一部哲學文化經典,其中的每一章都包含著珍貴的思想財富。尤其是其中的第章,也被稱為“道德經之首章”,對于我們理解《道德經》的精髓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閱讀和思考,我對這一章節(jié)的理解更加加深和豐富。
    第二段:總覽全文。
    《道德經》第一章共有81個字,雖然字數簡短,但蘊含的深意卻非常豐富。這一章節(jié)首先提出了道的概念,道被描述為“道可道,非恒道”,意味著道是無法完全言說和定義的;其次,強調了道的本質即虛無,它是一種無形無物的存在;最后,通過對比道與萬物的關系,強調了道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第三段:對道本身的理解。
    在我看來,道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種存在方式。道在本質上是一種虛無的存在,沒有形狀、色彩和質量,無處不在,無所不在。正因為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它才能包容萬物,賦予萬物以生命和存在。因此,我們不能夠用言語和觀念去定義和界定道,只能通過心靈的領悟去理解它的存在。
    第四段:道與萬物的關系。
    在《道德經》第一章中,有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道與萬物之間的緊密關系。道是創(chuàng)造和諧的源泉,它本身無所不在,在生成萬物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道以一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二,以二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三,以三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萬物。這顯示了道在宇宙間的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和包容力。
    第五段:對人生價值的啟示。
    從《道德經》第一章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關于人生價值的啟示。首先,道教我們要虛心看待事物,不要拘泥于表面的現象,要通過心靈的追求去觸摸事物的本質。其次,道告訴我們要學會順從,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沒有成功與失敗之分。最后,道提醒我們要注重和諧與平衡,只有在和諧的狀態(tài)下,我們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總結:通過閱讀和思考《道德經》第一章,我的心靈得到了深刻的觸動。道在我看來是一種超越言語和概念的存在,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在。道與萬物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它以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和包容力賦予萬物生命和存在?!兜赖陆洝返谝徽聦τ谖覀兲剿魅松饬x和價值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它告訴我們要虛心,順從自然,追求和諧與平衡。讀懂這一章節(jié),不僅讓我對《道德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對我個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二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fā)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fā)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guī)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三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保陜椿?BR>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xù)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僅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四
    這幾日又將《道德經》反復觀看數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兜赖陆洝纺舜呵锢献铀?。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于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zhàn)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在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guī)律?!暗馈狈钟行巍o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盁o,觀于妙。有,觀于端?!庇钪嫒f物都是遵循“道”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的?!暗馈碑a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崩献釉谶@里說,“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暗馈焙汀暗隆辈豢煞珠_,但是又有所區(qū)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此乃孔德?!盀樘煜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此乃常德?!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于“上德”,其合乎與“道”。
    閱以其書,“目”“心”“胸”頓然大開,使人神清氣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覺塵世之“惡”“卑”“賤”如泡沫幻影,名利隨之,感受于天地正氣渾然。萬望各位朋友隨緣一看,增識廣知,無弊于己。其,鄙人已閱過數幾十遍,其之不煩、不厭,常觀至半徑,大呼過癮!快哉!
    道德經心得體會篇4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五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由《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的論述組成,聊聊數千言,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闡述了全書的總綱。“道”是老子哲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guī)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這三種含義既有區(qū)分,又緊密聯系,作為宇宙之本原的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后,就體現為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為人事法則之“道”。反之,人事法則之“道”又體現著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它是無形無狀,是“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時,“道”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故“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但那是一時之“道”,非永恒的、無限的、終極之“道”。任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相較于宇宙的演變,都只是“曇花一現”,也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價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經》開篇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句為下部《德經》的總綱,主要講的是人德。所謂德,即是人對于天道的順應,對于宇宙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順應。老子將“德”分為“上德”、“下德”?!吧系隆表槕暗馈保缤蟮啦豢傻酪粯?,上德同樣不可言說,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這種能被人感覺到的德其實已經不是渾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級的德了。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子的純真無邪之美與一個看上去賢惠溫柔而內心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樣。因此,“上德”乃是一種自然而然、具有者渾然不覺的德,而下德則是一種能夠畫出具體標準,然后按照標準去執(zhí)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說之德,而下德則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莊子便曾說過“圣人生,大盜起”,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備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聲。老子認為失“道”之后,才會有“德”,失“德”之后,才會有“仁”,失“仁”以后,才會有“義”,失“義”以后,才會有“禮”。而“禮”的出現,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禍亂的開始。老子雖然不以為然,但也并非對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對其進行了優(yōu)劣排序。最后,老子又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應該盡量“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吧系隆焙汀跋碌隆敝q也顯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并成了后世歷代中國人倫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另外,在《道德經》中,老子還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命題,并對其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如強與弱、得與失、巧于拙、進與退、爭與不爭、有為與無為,等等。這些辯證觀點啟蒙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與現代人的感受不謀而合,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對后世產生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這本神奇寶典不僅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全球產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六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可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必須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期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歡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歡樂、簡便、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日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當是為人類效勞的,可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提高,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可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七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證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我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自我所要到達的目標或夢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墒?,功成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當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我。,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貼合自我本事的夢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zhàn)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我之短,充分發(fā)揮自我的優(yōu)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我開創(chuàng)。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所以,我們在實現自我的夢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夢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墒?,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我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我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堅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歡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我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歡樂與幸福。
    道德經第章心得體會篇十八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jié)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fā)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fā)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yè)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zhàn)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币馑际钦f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