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集束化管理和評價的重要手段,能夠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教案的編寫需要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下面是一些教案范例,供教師參考和借鑒。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一
1、進一步掌握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化聚。
2、能根據(jù)有關(guān)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解答實際問題。
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化聚,并能根據(jù)有關(guān)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解答實際問題。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2、一節(jié)貨車車廂,從里面量長13米,寬2.7米,裝的煤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噸,這節(jié)車廂里裝了多少噸煤?(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
(1)學生獨立完成。
(2)說說解題思路。
第一題:18×5=90(立方分米)90(立方分米)=90升。
90×0.74=66.6(千克)。
第二題:13×2.7×1.2=42.12(立方米)。
42.12×1.3≈55(噸)。
第三題:60×60×80=288000(立方厘米)。
2分米=20厘米。
20×20×20=8000(立方厘米)288000÷8000=36(個)。
第四題:9.6×4.2=40.32(平方米)。
9.6×4.2×2.5=100.8(立方米)。
第五題:80×40×(60-10)=160000(立方厘米)。
160000(立方厘米)=160升。
160000÷(40×40)=100(厘米)。
(3)重點分析第5題。
水面離箱口10厘米,說明水的高度是50厘米。從而求出水的容量。再根據(jù)底面邊長40厘米的長方體水箱,求得水的高度。
1、學生獨立研究。
2、小組討論。
3、教師評議。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二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能解決相關(guān)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教學重點:
正方體和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教具:
長、正方體模型、課件、長、正方體形狀的紙盒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長方體模型,您能告訴大家這個長方體體積是多少?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嗎?
教師演示,學生感知這個長方體模型的體積(每層有4個,共3層,一共是12個),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課題:對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長方體,我們有沒有辦法計算的他體積呢?(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操作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學生按照要求用正方體搭出四個不同的長方體并編號。
讓學生觀察,并作小組交流。
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用了幾個小正方體?不數(shù),你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
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和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的'方法比一比。
根據(jù)所搭的長方體填表:(表格略)
根據(jù)表格,引導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比較每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和計算小正方體個數(shù)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引導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和他的長寬高有什么關(guān)系?
再次探索,驗證猜想
出示例題10,讓學生擺一擺,再數(shù)一數(shù),看看一共用多少個小正方體。
如果讓你擺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你能說出要用幾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嗎?學生思考后回答。
引導概括,得出公式
交流的出結(jié)論: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啟發(fā)引導。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你能根據(jù)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讓學生嘗試,再交流得出結(jié)論: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學生閱讀教材第26頁,說說正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
應用拓展,鞏固練習
做“試一試”
先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再獨立計算。交流時先說說公式,再說說怎樣列式。
做“練一練”第1題。
觀察題中的圖形,說出每個圖形的長寬高或棱長,在獨立完成。
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選擇幾個式子說說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課堂作業(yè):做練習四第2題。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四第1、3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三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統(tǒng)一計算公式。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2)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底面積的含義,統(tǒng)一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jié)。
學生小結(jié)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旁批:
后記: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五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師準備:一大塊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24塊;投影儀。
學生準備: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12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
1、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jié)果: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思考并回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guān)系?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呢?
結(jié)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六
課題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1、????????叫做物體的體積。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jié)果:(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結(jié)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七
1、結(jié)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經(jīng)歷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發(fā)展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究活動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樂趣,學會與人合作。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3、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一個長方體拼制模型。
4、標簽。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引入。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guī)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思考:
(1)每排擺幾個?每層擺了幾排?擺了幾層?
(2)一共擺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3)這個圖形的體積是多少?
4、匯報實驗結(jié)果。
每排個數(shù)。
每層排數(shù)。
層數(shù)。
小正方體個數(shù)。
讓學生觀察表格中填寫的各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6、學生匯報,交流,板書。
讀題,思考:求磚的體積就是求什么?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什么?利用公式,直接求出體積。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jù)這種關(guān)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a×a=a3。
師強調(diào):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a表示3個a相加。
3、應用公式:
例題2: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6厘米,這塊石料體積是多少?課堂小結(jié)。
回顧一下,今天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板書。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八
教學中,我注意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能力,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同學們在操作活動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思維語言,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急于把這些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我在教學時安排了邊擺邊記錄,再匯報的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及時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習慣,同時為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準備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條理地分析匯報,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實現(xiàn)認知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多維多向思考,同時實現(xiàn)師生互動,也就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獲得了最佳的認知效果。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識將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的必要性,這樣更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能使他們獲得成就感。教學是課堂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的過程,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心血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有好的方面,但仍有許多不足,下面就我上的這一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自評一下。
第一、課件設計還不夠完美。如:在關(guān)閉flash課件的主頁面后,出示幻燈片時應設計一個封面,這樣就自然些,而不會顯得太突然,而我卻將一個封面刪取了;還有我后面還設計了一個拓展性的題就是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組成的一個動畫機器人,讓同學們想一想如何知道它的體積,并且還有分解后的圖。這道題按我原來的設計是個很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題。但時間計劃不周這道題沒有出示出來,深感遺憾!
第二、教學過程中細心程度不夠,有些慌。在隨意展示學生填好的表時沒有先認真看一下,結(jié)果出現(xiàn)學生在長、寬、高數(shù)值后面帶的單位是cm3而不是cm。
第三、數(shù)學教學理論,數(shù)學教材鉆研的縱深度不夠。對數(shù)學理論的掌握,數(shù)學教材的把握火候不到,對數(shù)學有些專業(yè)性術(shù)語掌握的還有些欠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九
1.長方體有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有()個面,()的面的`面積相等。
2.用一根長132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棱長應是()。
3.把3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棱長和是()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4.把一個正方體切成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表面積增加了20平方厘米。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平方厘米。
5.單位換算。
5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530平方分米=()平方米。
96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立方米=()立方分米。
2.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0.8升=()毫升。
1.7立方米=()立方分米v。
4平方米=()平方分米。
2.5立方米=()立方分米。
6.7升=()升()毫升。
8500立方厘米=()毫升=()升。
47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70毫升=()升=()立方分米。
4.5立方分米=()升=()毫升。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生以前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jīng)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這節(jié)課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是下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后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一般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nèi)容有所領悟,進而內(nèi)化為己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學生動手操作,同時配合多媒體課件演示.
這部分內(nèi)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教學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第2課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第3課時進行綜合應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任何新知識都是以原有知識體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了如下內(nèi)容來為新課做好鋪墊。
1.什么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用學具手勢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
2.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利用動畫演示把它們切割成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是怎樣知道的。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正方體是由多少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時學生就會產(chǎn)生疑問:生活中遇到的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問題,多數(shù)不能切開來數(shù),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行不通,又該怎么辦?這樣就在學生心里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強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jù)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啟迪思維,提高興趣,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也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體的過程是:。
(2)匯報交流,學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講解,教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3)請學生觀察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么關(guān)系?
這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各抒已見,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共同總結(jié)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書寫形式的指導。
(5)完成例1,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并且在剛才的實驗操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展應用。
練習是數(shù)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guān)系,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么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shù)的立方,一個數(shù)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把3個相同數(shù)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拿出課前準備得長方體物體,同桌合作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jié)全課,質(zhì)疑解惑。
(1)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一
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重點
理解底面積。
儀器
教具
投影儀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結(jié)論: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頁的“練一練”。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三的第9、10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學生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做練習三的第11、12、13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統(tǒng)一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長(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二
課改就是改課,是關(guān)乎學生成長、關(guān)乎家庭幸福、關(guān)乎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命運的大事,這樣說似乎并不為過。課改既然這么重要,那就應該腳踏實地,求真務實。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創(chuàng)出的方法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為此,一年來,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從事小學高段數(shù)學課改的體會,對小學數(shù)學的課改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摸索出一個適合小學高段數(shù)學教學和本人特點的教學模式來,并取名;三試;教學模式。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教師呈現(xiàn)第一幅積木圖,引導學生獲取數(shù)學信息,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解決。
生:這是一個長方體,每排有4個方塊,每層有3排,一共有2層。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個方塊。
師:那就請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該怎么算?
學生搭積木,獨立思考,手腦并用,顯得既積極又熱情。教師巡視學情,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與多樣化解法。
學生在組內(nèi)相互交流時,學困生可以請教他人,初步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富蘭克林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這時,教師請學生認真看書學習。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發(fā)現(xiàn)與收獲,準備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同時鼓勵多樣化解法,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生1:我認為可以橫著把這個大長方體切成3片,每片有4;2=8(個)方塊,3片就有8;3=24(個)方塊,列式為4;2;3=24(個)。
生2:我的方法是把大長方體豎著切成4片,每片有3;2=6(個)方塊,4片就有6;4=24(個)方塊,列式為3;2;4=24(個)。
生3:我把大長方體平切成2層,每層有4;3=12(個)方塊,2層就有12;2=24(個)方塊,列式為4;3;2=24(個)。
教師引導學生對每種解法做出肯定性評價,并且引生得出: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教師呈現(xiàn)第二幅積木圖,引生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正方體,長寬高都有4個方塊,不論怎么切都是4;4;4=64(個)方塊。由此得出: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教師呈現(xiàn)第三幅積木圖,引生進行比較與計算,由此發(fā)現(xiàn):長(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
學以致用,人盡皆知。數(shù)學的價值就在于運用。
現(xiàn)在可以請學生獨立運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解決課后練一練中的全部問題。
引導學生參與全班交流,充分講解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價值。
口比手快腦更快。;三試;教學模式省去了滿屋子的小黑板,減少了無效的重復展示,首腦并用,求真務實。原本要用兩課時才能完成的長(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內(nèi)容,這次只用了一課時就全部完成,可謂高效低耗了,而且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不加預習,不留作業(yè),人人能講,銘刻在心。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三
課題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1、???????叫做物體的體積。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jié)果:(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四
1、說課內(nèi)容。
本節(jié)所講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1頁到43頁有關(guān)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內(nèi)容屬于新授課,授課時數(shù)為1課時。
2、教學內(nèi)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jīng)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現(xiàn)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jīng)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性質(zhì),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jié)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有關(guān)的體積單位。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后繼續(xù)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應當讓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的兩部分內(nèi)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為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圖形填表,歸納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我只安排了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課題、操作想象、推導、公式。依據(jù)規(guī)律、歸納公式、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鞏固練習、運用公式、全課總結(jié)六環(huán)節(jié)。
(一)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有知識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的習題為本課做好鋪墊。
什么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節(jié)課做好鋪墊。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guān)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計量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shù)嗎?(切開數(shù))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辦?這就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動、推導公式。
學生口答結(jié)果老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通過觀察表交流,討論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整理。
如長×寬×高=體積。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從而,歸納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v=abh。
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四)、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
提問:4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么?它的體積怎么計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五)、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shù)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2、我對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
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六)、全課總結(jié)、
1、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2、教師總結(jié)。
這樣設計的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五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此時,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已經(jīng)很熟悉了,而且在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還知道了什么是體積,以及常用的體積單位。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進行順勢教學。
1、在操作中,讓學生感知出長方體的體積大小與它的長、寬、高等有關(guān)。
2、能運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借助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及課件的動態(tài)演示,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其中,發(fā)現(xiàn)、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是帶領學生經(jīng)歷公式的推導過程,實現(xiàn)他們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再創(chuàng)造。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xiàn)本課的設計理念,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在導入時,我選用了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盒子,學生們通過猜測,引發(fā)矛盾。疑問萌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究。
2、引導探索: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四人學習小組,并為每個小組提供了學習材料,讓學生們通過自己“拼、擺,觀察、計算、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自己去發(fā)現(xiàn),歸納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3、觀察演示:利用多媒體教學和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鑒于這樣的認識,本節(jié)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
2、活動實踐的方法。
3、獨立思考的方法。
4、小組交流的方法。
依據(jù)這節(jié)課的教材知識結(jié)構(gòu)及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水平,為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xiàn)“愉悅和諧發(fā)展,主動探究新知,大膽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
學生們通過觀察大膽的猜測,有的認為電話盒大,有的認為咖啡盒大,有的認為一樣大。究竟哪一個大呢?我們需要掌握一種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計算,這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測。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教師要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在講長方體、正方形面積計算這節(jié)課時,就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進而引發(fā)矛盾沖突,激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這樣導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抓住了學生的心,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發(fā)現(xiàn)。
二、動手操作,感知認識
1、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20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小組合作擺一些任意長方體,并說說它的長、寬、高是多少?體積是多大?記錄在記錄單上。看看哪個小組擺得又多又快。
2、匯報交流。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你能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擺的嗎?體積是多少?還有不同的擺法嗎?(學生邊說,老師邊記錄)
3、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剛才的擺,觀察這些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總結(jié),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總結(jié)出字母公式。
】: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潛在而深遠的,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外顯而巨大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不平衡的問題情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在這種設計理念的引導下,我也讓學生們自己去拼擺、去觀察、去記錄、去發(fā)現(xiàn)。自己歸納總結(jié)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這樣雖然會走一些彎路,但學生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了學習過程,他們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實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再創(chuàng)造”。
三、嘗試練習,再次發(fā)現(xiàn)
1.同學們真聰明,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要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必須知道那些條件?出示例一,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看來同學們很聰明,那這個圖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礎上變化數(shù)據(jù),把它變成一個正方體)
3、小結(jié):當長寬高相等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正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就是棱長×棱長×棱長。如果用a來表示正方體的棱長,那它的體積公式用字母怎樣表示呢?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正方體體積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師以小資料的形式介紹a3的讀法和意義。
4、完成書上例2
5、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體積計算方法與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得來可以通過學生遷移學習獲得。這樣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深入體會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核心概念。
四、解決疑難,運用拓展
1、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那么這兩個盒子要求它的體積,需要知道什么?師提供測量數(shù)據(jù),讓學生求體積。并且比較大小。
3、出示拓展題二。一塊不規(guī)則的橡皮,怎樣求它的體積?
【】:教師要精心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堂練習,應以練習設計的藝術(shù)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在課堂練習這個廣闊的天地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霸O計游泳池”和“求不規(guī)則橡皮的體積”這兩個拓展練習設計。不是在單純地模仿例題,機械地套用公式計算。而是在對題目的觀察、分析中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觀點,培養(yǎng)了學生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到問題實質(zhì)”的辯證思維。在對題目的解答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用“逆向思維”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學,符合生活實際,長和寬要成比例。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實現(xiàn)了對數(shù)學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六
1、說課內(nèi)容。
本節(jié)所講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1頁到43頁有關(guān)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內(nèi)容屬于新授課,授課時數(shù)為1課時。
2、教學內(nèi)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jīng)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現(xiàn)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jīng)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性質(zhì),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jié)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有關(guān)的體積單位。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后繼續(xù)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應當讓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的兩部分內(nèi)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為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圖形填表,歸納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我只安排了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課題、操作想象、推導、公式。依據(jù)規(guī)律、歸納公式、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鞏固練習、運用公式、全課總結(jié)六環(huán)節(jié)。
(一)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有知識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的習題為本課做好鋪墊。
什么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節(jié)課做好鋪墊。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guān)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計量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shù)嗎?(切開數(shù))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辦?這就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動、推導公式。
學生口答結(jié)果老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通過觀察表交流,討論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整理。
如長×寬×高=體積。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從而,歸納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v=abh。
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四)、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
提問:4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么?它的體積怎么計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五)、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shù)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2、我對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
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六)、全課總結(jié)。
1、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2、教師總結(jié)。
這樣設計的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一
1、進一步掌握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化聚。
2、能根據(jù)有關(guān)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解答實際問題。
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化聚,并能根據(jù)有關(guān)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解答實際問題。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2、一節(jié)貨車車廂,從里面量長13米,寬2.7米,裝的煤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噸,這節(jié)車廂里裝了多少噸煤?(得數(shù)保留整數(shù))。
(1)學生獨立完成。
(2)說說解題思路。
第一題:18×5=90(立方分米)90(立方分米)=90升。
90×0.74=66.6(千克)。
第二題:13×2.7×1.2=42.12(立方米)。
42.12×1.3≈55(噸)。
第三題:60×60×80=288000(立方厘米)。
2分米=20厘米。
20×20×20=8000(立方厘米)288000÷8000=36(個)。
第四題:9.6×4.2=40.32(平方米)。
9.6×4.2×2.5=100.8(立方米)。
第五題:80×40×(60-10)=160000(立方厘米)。
160000(立方厘米)=160升。
160000÷(40×40)=100(厘米)。
(3)重點分析第5題。
水面離箱口10厘米,說明水的高度是50厘米。從而求出水的容量。再根據(jù)底面邊長40厘米的長方體水箱,求得水的高度。
1、學生獨立研究。
2、小組討論。
3、教師評議。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二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能解決相關(guān)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教學重點:
正方體和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教具:
長、正方體模型、課件、長、正方體形狀的紙盒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長方體模型,您能告訴大家這個長方體體積是多少?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嗎?
教師演示,學生感知這個長方體模型的體積(每層有4個,共3層,一共是12個),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課題:對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長方體,我們有沒有辦法計算的他體積呢?(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操作探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學生按照要求用正方體搭出四個不同的長方體并編號。
讓學生觀察,并作小組交流。
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用了幾個小正方體?不數(shù),你怎樣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
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和計算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的'方法比一比。
根據(jù)所搭的長方體填表:(表格略)
根據(jù)表格,引導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比較每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和計算小正方體個數(shù)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結(jié)論?
引導學生猜想:長方體的體積和他的長寬高有什么關(guān)系?
再次探索,驗證猜想
出示例題10,讓學生擺一擺,再數(shù)一數(shù),看看一共用多少個小正方體。
如果讓你擺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你能說出要用幾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嗎?學生思考后回答。
引導概括,得出公式
交流的出結(jié)論: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啟發(fā)引導。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你能根據(jù)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讓學生嘗試,再交流得出結(jié)論: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學生閱讀教材第26頁,說說正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
應用拓展,鞏固練習
做“試一試”
先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再獨立計算。交流時先說說公式,再說說怎樣列式。
做“練一練”第1題。
觀察題中的圖形,說出每個圖形的長寬高或棱長,在獨立完成。
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選擇幾個式子說說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課堂作業(yè):做練習四第2題。
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四第1、3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三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統(tǒng)一計算公式。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2)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底面積的含義,統(tǒng)一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jié)。
學生小結(jié)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旁批:
后記: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五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師準備:一大塊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24塊;投影儀。
學生準備: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12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
1、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jié)果: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思考并回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guān)系?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呢?
結(jié)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六
課題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1、????????叫做物體的體積。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jié)果:(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結(jié)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七
1、結(jié)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經(jīng)歷探索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發(fā)展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究活動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樂趣,學會與人合作。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3、教學用具。
教學課件、一個長方體拼制模型。
4、標簽。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引入。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guī)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思考:
(1)每排擺幾個?每層擺了幾排?擺了幾層?
(2)一共擺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3)這個圖形的體積是多少?
4、匯報實驗結(jié)果。
每排個數(shù)。
每層排數(shù)。
層數(shù)。
小正方體個數(shù)。
讓學生觀察表格中填寫的各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6、學生匯報,交流,板書。
讀題,思考:求磚的體積就是求什么?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什么?利用公式,直接求出體積。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jù)這種關(guān)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a×a=a3。
師強調(diào):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a表示3個a相加。
3、應用公式:
例題2:一塊正方體的石料,棱長是6厘米,這塊石料體積是多少?課堂小結(jié)。
回顧一下,今天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板書。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八
教學中,我注意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能力,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同學們在操作活動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思維語言,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急于把這些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我在教學時安排了邊擺邊記錄,再匯報的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及時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習慣,同時為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準備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條理地分析匯報,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實現(xiàn)認知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多維多向思考,同時實現(xiàn)師生互動,也就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獲得了最佳的認知效果。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識將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的必要性,這樣更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并能使他們獲得成就感。教學是課堂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的過程,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心血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有好的方面,但仍有許多不足,下面就我上的這一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自評一下。
第一、課件設計還不夠完美。如:在關(guān)閉flash課件的主頁面后,出示幻燈片時應設計一個封面,這樣就自然些,而不會顯得太突然,而我卻將一個封面刪取了;還有我后面還設計了一個拓展性的題就是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組成的一個動畫機器人,讓同學們想一想如何知道它的體積,并且還有分解后的圖。這道題按我原來的設計是個很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題。但時間計劃不周這道題沒有出示出來,深感遺憾!
第二、教學過程中細心程度不夠,有些慌。在隨意展示學生填好的表時沒有先認真看一下,結(jié)果出現(xiàn)學生在長、寬、高數(shù)值后面帶的單位是cm3而不是cm。
第三、數(shù)學教學理論,數(shù)學教材鉆研的縱深度不夠。對數(shù)學理論的掌握,數(shù)學教材的把握火候不到,對數(shù)學有些專業(yè)性術(shù)語掌握的還有些欠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九
1.長方體有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有()個面,()的面的`面積相等。
2.用一根長132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棱長應是()。
3.把3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棱長和是()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4.把一個正方體切成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表面積增加了20平方厘米。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平方厘米。
5.單位換算。
5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530平方分米=()平方米。
9600立方厘米=()毫升=()升。
5立方米=()立方分米。
2.8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0.8升=()毫升。
1.7立方米=()立方分米v。
4平方米=()平方分米。
2.5立方米=()立方分米。
6.7升=()升()毫升。
8500立方厘米=()毫升=()升。
47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70毫升=()升=()立方分米。
4.5立方分米=()升=()毫升。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生以前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jīng)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這節(jié)課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是下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后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一般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nèi)容有所領悟,進而內(nèi)化為己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學生動手操作,同時配合多媒體課件演示.
這部分內(nèi)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教學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第2課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第3課時進行綜合應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任何新知識都是以原有知識體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了如下內(nèi)容來為新課做好鋪墊。
1.什么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用學具手勢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
2.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利用動畫演示把它們切割成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是怎樣知道的。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正方體是由多少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時學生就會產(chǎn)生疑問:生活中遇到的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問題,多數(shù)不能切開來數(shù),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行不通,又該怎么辦?這樣就在學生心里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強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jù)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啟迪思維,提高興趣,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也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體的過程是:。
(2)匯報交流,學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講解,教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3)請學生觀察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么關(guān)系?
這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各抒已見,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共同總結(jié)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書寫形式的指導。
(5)完成例1,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并且在剛才的實驗操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展應用。
練習是數(shù)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guān)系,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么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shù)的立方,一個數(shù)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把3個相同數(shù)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拿出課前準備得長方體物體,同桌合作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jié)全課,質(zhì)疑解惑。
(1)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一
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重點
理解底面積。
儀器
教具
投影儀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jié)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結(jié)論: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頁的“練一練”。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三的第9、10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學生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做練習三的第11、12、13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統(tǒng)一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長(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sh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二
課改就是改課,是關(guān)乎學生成長、關(guān)乎家庭幸福、關(guān)乎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命運的大事,這樣說似乎并不為過。課改既然這么重要,那就應該腳踏實地,求真務實。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創(chuàng)出的方法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為此,一年來,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從事小學高段數(shù)學課改的體會,對小學數(shù)學的課改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摸索出一個適合小學高段數(shù)學教學和本人特點的教學模式來,并取名;三試;教學模式。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教師呈現(xiàn)第一幅積木圖,引導學生獲取數(shù)學信息,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解決。
生:這是一個長方體,每排有4個方塊,每層有3排,一共有2層。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個方塊。
師:那就請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該怎么算?
學生搭積木,獨立思考,手腦并用,顯得既積極又熱情。教師巡視學情,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與多樣化解法。
學生在組內(nèi)相互交流時,學困生可以請教他人,初步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富蘭克林說:;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這時,教師請學生認真看書學習。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發(fā)現(xiàn)與收獲,準備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同時鼓勵多樣化解法,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生1:我認為可以橫著把這個大長方體切成3片,每片有4;2=8(個)方塊,3片就有8;3=24(個)方塊,列式為4;2;3=24(個)。
生2:我的方法是把大長方體豎著切成4片,每片有3;2=6(個)方塊,4片就有6;4=24(個)方塊,列式為3;2;4=24(個)。
生3:我把大長方體平切成2層,每層有4;3=12(個)方塊,2層就有12;2=24(個)方塊,列式為4;3;2=24(個)。
教師引導學生對每種解法做出肯定性評價,并且引生得出: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教師呈現(xiàn)第二幅積木圖,引生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正方體,長寬高都有4個方塊,不論怎么切都是4;4;4=64(個)方塊。由此得出: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教師呈現(xiàn)第三幅積木圖,引生進行比較與計算,由此發(fā)現(xiàn):長(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
學以致用,人盡皆知。數(shù)學的價值就在于運用。
現(xiàn)在可以請學生獨立運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解決課后練一練中的全部問題。
引導學生參與全班交流,充分講解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價值。
口比手快腦更快。;三試;教學模式省去了滿屋子的小黑板,減少了無效的重復展示,首腦并用,求真務實。原本要用兩課時才能完成的長(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內(nèi)容,這次只用了一課時就全部完成,可謂高效低耗了,而且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不加預習,不留作業(yè),人人能講,銘刻在心。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三
課題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1、???????叫做物體的體積。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jié)果:(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四
1、說課內(nèi)容。
本節(jié)所講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1頁到43頁有關(guān)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內(nèi)容屬于新授課,授課時數(shù)為1課時。
2、教學內(nèi)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jīng)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現(xiàn)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jīng)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性質(zhì),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jié)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有關(guān)的體積單位。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后繼續(xù)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應當讓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的兩部分內(nèi)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為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圖形填表,歸納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我只安排了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課題、操作想象、推導、公式。依據(jù)規(guī)律、歸納公式、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鞏固練習、運用公式、全課總結(jié)六環(huán)節(jié)。
(一)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有知識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的習題為本課做好鋪墊。
什么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節(jié)課做好鋪墊。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guān)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計量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shù)嗎?(切開數(shù))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辦?這就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動、推導公式。
學生口答結(jié)果老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通過觀察表交流,討論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整理。
如長×寬×高=體積。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從而,歸納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v=abh。
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四)、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
提問:4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么?它的體積怎么計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五)、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shù)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2、我對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
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六)、全課總結(jié)、
1、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2、教師總結(jié)。
這樣設計的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五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此時,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已經(jīng)很熟悉了,而且在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還知道了什么是體積,以及常用的體積單位。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進行順勢教學。
1、在操作中,讓學生感知出長方體的體積大小與它的長、寬、高等有關(guān)。
2、能運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借助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及課件的動態(tài)演示,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其中,發(fā)現(xiàn)、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是帶領學生經(jīng)歷公式的推導過程,實現(xiàn)他們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再創(chuàng)造。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xiàn)本課的設計理念,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在導入時,我選用了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盒子,學生們通過猜測,引發(fā)矛盾。疑問萌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究。
2、引導探索: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四人學習小組,并為每個小組提供了學習材料,讓學生們通過自己“拼、擺,觀察、計算、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自己去發(fā)現(xiàn),歸納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3、觀察演示:利用多媒體教學和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鑒于這樣的認識,本節(jié)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
2、活動實踐的方法。
3、獨立思考的方法。
4、小組交流的方法。
依據(jù)這節(jié)課的教材知識結(jié)構(gòu)及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水平,為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現(xiàn)“愉悅和諧發(fā)展,主動探究新知,大膽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
學生們通過觀察大膽的猜測,有的認為電話盒大,有的認為咖啡盒大,有的認為一樣大。究竟哪一個大呢?我們需要掌握一種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計算,這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測。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教師要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在講長方體、正方形面積計算這節(jié)課時,就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進而引發(fā)矛盾沖突,激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這樣導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抓住了學生的心,讓學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發(fā)現(xiàn)。
二、動手操作,感知認識
1、擺一擺:請同學們拿出20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小組合作擺一些任意長方體,并說說它的長、寬、高是多少?體積是多大?記錄在記錄單上。看看哪個小組擺得又多又快。
2、匯報交流。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組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你能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擺的嗎?體積是多少?還有不同的擺法嗎?(學生邊說,老師邊記錄)
3、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剛才的擺,觀察這些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總結(jié),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總結(jié)出字母公式。
】: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作用是潛在而深遠的,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外顯而巨大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不平衡的問題情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給學生留下了足夠的思維空間。在這種設計理念的引導下,我也讓學生們自己去拼擺、去觀察、去記錄、去發(fā)現(xiàn)。自己歸納總結(jié)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這樣雖然會走一些彎路,但學生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了學習過程,他們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實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再創(chuàng)造”。
三、嘗試練習,再次發(fā)現(xiàn)
1.同學們真聰明,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要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必須知道那些條件?出示例一,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看來同學們很聰明,那這個圖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礎上變化數(shù)據(jù),把它變成一個正方體)
3、小結(jié):當長寬高相等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正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就是棱長×棱長×棱長。如果用a來表示正方體的棱長,那它的體積公式用字母怎樣表示呢?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正方體體積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師以小資料的形式介紹a3的讀法和意義。
4、完成書上例2
5、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的體積計算方法與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得來可以通過學生遷移學習獲得。這樣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深入體會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核心概念。
四、解決疑難,運用拓展
1、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那么這兩個盒子要求它的體積,需要知道什么?師提供測量數(shù)據(jù),讓學生求體積。并且比較大小。
3、出示拓展題二。一塊不規(guī)則的橡皮,怎樣求它的體積?
【】:教師要精心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堂練習,應以練習設計的藝術(shù)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在課堂練習這個廣闊的天地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霸O計游泳池”和“求不規(guī)則橡皮的體積”這兩個拓展練習設計。不是在單純地模仿例題,機械地套用公式計算。而是在對題目的觀察、分析中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觀點,培養(yǎng)了學生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看到問題實質(zhì)”的辯證思維。在對題目的解答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用“逆向思維”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學,符合生活實際,長和寬要成比例。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實現(xiàn)了對數(shù)學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教案篇十六
1、說課內(nèi)容。
本節(jié)所講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1頁到43頁有關(guān)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內(nèi)容屬于新授課,授課時數(shù)為1課時。
2、教學內(nèi)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jīng)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現(xiàn)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jīng)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性質(zhì),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jié)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有關(guān)的體積單位。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后繼續(xù)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應當讓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jié)的兩部分內(nèi)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為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并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圖形填表,歸納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我只安排了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課題、操作想象、推導、公式。依據(jù)規(guī)律、歸納公式、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鞏固練習、運用公式、全課總結(jié)六環(huán)節(jié)。
(一)復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有知識系為依托,因此在復習中我設計的習題為本課做好鋪墊。
什么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節(jié)課做好鋪墊。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jié)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guān)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計量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shù)嗎?(切開數(shù))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辦?這就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動、推導公式。
學生口答結(jié)果老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通過觀察表交流,討論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整理。
如長×寬×高=體積。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從而,歸納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v=abh。
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四)、利用關(guān)系、類推公式。
提問:4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么?它的體積怎么計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五)、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shù)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2、我對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
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六)、全課總結(jié)。
1、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2、教師總結(jié)。
這樣設計的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nèi)化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