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指教育目的明確,以過程性和系統(tǒng)化方式實現(xiàn)的一種社會活動。怎樣在學(xué)習(xí)中保持動力和興趣?下面是一些關(guān)于掌握社交技巧的實用建議,供大家參考。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一
孟郊似乎存心要與前人爭勝毫厘,寫下了這樣一首構(gòu)思更為奇特的怨詩。他也寫了落淚,但卻不是獨自下淚了;也寫了驗證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卻不是喚丈夫歸來看取或驗取淚痕了。
怨詩。
孟郊。
試妾與君淚,
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
今年為誰死!
在同時的朋輩詩人中,韓愈推重的莫過于孟郊,他曾稱贊道:及其孟郊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貞曜先生墓志銘》)盛贊其藝術(shù)構(gòu)思之精巧。
藝術(shù)構(gòu)思是很重要的,有時決定著創(chuàng)作的成敗。
比如說寫女子相思的癡情,這該是古典詩歌最普遍最常見的.主題了,然而,藝術(shù)構(gòu)思不同,詩的風(fēng)貌也不同。薛維翰《閨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
不笑不復(fù)語,珠淚紛紛落。此詩以落淚寫怨情之苦,構(gòu)思平平。李白筆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二
白居易。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fēng)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簇簇,江籬濕葉碧凄凄。
江畔誰人唱竹枝?
前聲斷咽后聲遲。
怪來調(diào)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竹枝詞》原為巴、渝間民歌,唐詩人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有擬作,以七言絕句的形式,歌詠地方風(fēng)物習(xí)俗及男女戀情。此組詩為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作于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任上,敘寫聽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寫深夜聽唱《竹枝》。四句之中沒有介紹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還是女,以及他因為什么要唱這樣一種凄涼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說在瞿塘峽口,白帝城頭,月亮西沉?xí)r,煙霧迷漫,一陣陣歌聲遠(yuǎn)遠(yuǎn)傳來,悲涼凄楚,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唱到聲情凄苦之處,音調(diào)梗塞,致使周圍宿猿棲鳥,齊聲悲啼,更烘托出這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交代地點、時間和周圍的環(huán)境。“水煙低”描寫江面上煙霧迷漫,給人造成一種壓抑之感;“月向西”說明時間之晚。在這煙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顯然是遇到了極其悲傷的事,郁憤不能自己,故發(fā)而為歌,聲調(diào)凄慘。末句“寒猿暗鳥一時啼”以環(huán)境烘托歌聲的悲哀?!端?jīng)注》引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痹厨Q鳥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涼的歌聲牽動了鳥啼猿鳴,而猿鳥鳴啼又成為《竹枝》的.協(xié)奏曲,更加倍襯托出悲歌凄愴的情境氣氛。
詩歌寫得如此凄婉動人,顯然與當(dāng)時詩人寂寞的心情有關(guān)。
第二首寫靜夜聽唱《竹枝》。前兩句寫哀怨如泣的《竹枝》歌聲時斷時續(xù),打破了夜靜空山的沉寂,而這幽怨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問語說,不直接道出,發(fā)人思索,而更覺沉痛可傷。第三句謂這《竹枝》怨歌并非獨唱,而是“蠻兒巴女齊聲唱”。戀兒巴女,當(dāng)時對湖北、四川一帶男女青少年的一種稱謂,因古時稱楚國為荊蠻、四川為巴蜀。這齊聲所唱之怨歌,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聽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詩人喟嘆云:可愁煞了江樓上的我這個忠州病使君??!殺,形容程度很深。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為詩人自指。上首借景寓悲,這里則無窮羈愁盡在“殺”之中,傾懷而訴,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繪詩人于江樓上所見的“竹枝”歌鄉(xiāng)之雨景。前兩句描繪舟行風(fēng)雨中。巴東、巴西,均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節(jié)一帶,后者在今四川閬中一帶。雨腳,雨絲、雨點。三、四兩句由第二句生出,繪水邊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邊,夏秋間開白色帶紅五瓣小花。江籬,香草名,亦生于水邊。
“冷花”、“濕葉”,雨氣逼人;“紅簇簇”、“碧凄凄”,描繪歌鄉(xiāng)雨景,鄉(xiāng)土色彩濃郁而體物入微。
第四首寫聽江畔唱《竹枝》。前兩句寫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聲曲斷咽后聲調(diào)遲遲,狀寫《竹枝》歌法,聲口宛然。后兩句寫詩人始悟曲調(diào)凄苦,因所唱多為通州(今四川達(dá)縣)司馬“詞苦”詩。通州司馬,指白居易好友、詩人元?。ㄗ治⒅T∪伪O(jiān)察御史時,因得罪了當(dāng)權(quán)派,被貶江陵士曹參軍,后遷通州司馬,遭遇類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詩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擬《竹枝》抒其“沉愁”(白詩語),通州司馬“詞苦”詩中所含寓的志士們流離遷謫之悲,及響徹《竹枝》組歌中的辛酸心聲,均蘊于苦調(diào)、溢于言表,因而,組詩雖語言通俗流暢,卻并不失于率直,而頗得蘊藉之神。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三
(其一)。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
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shù)行書。
“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芽今尚小,
會待春日晏,絲東方擲掉?!?BR>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
縣官踏飧去,簿吏復(fù)登堂。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四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后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征,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fēng)雨聲聲,于是想見風(fēng)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fēng)雨聲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yuǎn)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jìn)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五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宮人掃御床。
【注解】:
1、十二樓:指一清早宮人就在梳妝以待幸。
2、望仙樓:意謂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銅壺滴漏,古時計時儀器。
4、袍宮人:指穿著衣的宮女。
【韻譯】:
大清早,宮妃們在十二樓打扮梳妝;。
登上望仙樓臺,盼望著臨幸的君王。
獸形門環(huán)緊鎖宮門,內(nèi)心十分凄愴;。
銅龍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覺日長。
發(fā)髻梳理完畢,還要對鏡反復(fù)端詳,
重?fù)Q一件羅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遠(yuǎn)遠(yuǎn)看見,正殿閃動人影啟開珠簾;。
看見短袍繡褲宮女,正在打掃御床。
【評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內(nèi)容是代寫宮妃的'怨恨的。詩一落筆就寫宮妃企望君王來幸,然而從早到午,百般打扮卻不見皇帝到來,于是越發(fā)覺得度日如年。最后發(fā)覺宮人打掃御床,說明皇上準(zhǔn)備降幸正宮,企望已經(jīng)破滅,猛然覺得自己遠(yuǎn)不及那些灑掃的宮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詩對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極其細(xì)膩、逼真。首聯(lián)總寫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聯(lián)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化在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以及對人物間的外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苦悶。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yuǎn)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七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里。
【白話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fēng),
繽紛的落花鋪滿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dá)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fēng)雨聲,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fēng)雨不是疾風(fēng)暴雨,而當(dāng)是輕風(fēng)細(xì)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fēng)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復(fù)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萌發(fā)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八
【作者】:劉昚虛——《闕題》。
【內(nèi)容】:
【作者】:
劉昚虛,字挺卿,世謂江東人。天寶時,官夏縣令。生性淡泊,深于經(jīng)術(shù),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稱“吳中四友”。存詩十五首,多五言。
【賞析】。
這首題目原缺的五律,在人們的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清麗幽美的山水畫卷,落英繽紛,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楊柳堆煙,無人卻有無限生機,無題偏給人以無窮美感。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九
杜牧曾因仕途坎坷,長期飄泊南方?!赌钗粲巍肥侨舾赡旰笞窇浤谴物h游而寫的組詩,一共三首,這是第一首。
詩的前兩句,描寫他十年浪跡江南,自由自在的生活。漫長的生涯中,詩人只突出了一個“自獻(xiàn)自為酬”的場面。兩個“自”字,把他那種自斟自飲,自得其樂,獨往獨來,不受拘束,飄然于繩檢之外的神態(tài)勾畫出來了。這神態(tài)貌似瀟灑自得,實際上隱約地透露出滿腹不合時宜的憤世之感。
詩的后兩句正面寫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并沒有具體描寫江南的景色?!扒锷酱河辍敝皇菍暇吧母爬?,然而爽朗的秋山和連綿不絕的春雨也頗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按骸?、“秋”二字連用,同前面的“十載”相呼應(yīng),暗示出飄泊江南時日之久。詩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風(fēng)光之中,興會所致,不免吟詩遣興。寫游跡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絕句》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風(fēng)光尤勝?!耙袠恰标P(guān)切吟詩。“倚遍江南寺寺樓”,并烘托出游歷的地域之廣闊,也即是時間之長,又呼應(yīng)開頭“十載”。
詩人到處游山玩水,似乎悠然自在,內(nèi)心卻十分苦悶。這首憶昔詩,重點不在追述游歷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愈是把自己寫得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而且年復(fù)一年,無處不去,就愈表現(xiàn)出他的百無聊賴和無可奈何。詩中無一處正面傾吐牢騷,而又處處讓讀者感到有一股怨氣,妙就妙在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總未成年,還很稚氣。她也許心想嘗湯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嘗之。姑嫂之間,嫂是尊長。對夫婿要低聲問,對小姑則可“遣”矣。情事各別,均應(yīng)服從于規(guī)定情景。這兩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寫得細(xì)膩傳神。
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余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zhuǎn)化為表達(dá)的優(yōu)長。由于詩人善于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一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fēng)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
這首詩是杜甫寄居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
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去人只數(shù)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現(xiàn)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繪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寧靜安謐的。
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朦朧而柔和。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從中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fēng)燈”,由舟外寫到舟內(nèi),由遠(yuǎn)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遠(yuǎn)地描寫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邊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huán)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xiàn)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相聯(lián)系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由衷心贊美夜的“靜”美。忽然船尾傳來“撥刺”的聲響,使凝神暇思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zhuǎn)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實則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dāng)將對立因素滲入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可以強化總的基調(diào)。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生,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diào)。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lián)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guān)聯(lián)。它最初起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于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yōu)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yīng),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lián)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yuǎn)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nèi)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二
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
二十年前曉寺情。
鑒賞。
這是一首懷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絕句。
一個春日的拂曉,天色朦朧,將明未明,作者在醉鄉(xiāng)中聞著花氣和黃鶯的叫聲,心情安閑恬靜,忽然一只小狗跳過,碰撞起鐘聲,于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廟里的一段回憶。
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樣的呢?詩里沒有明說,但我們從詩人所寫的一篇小說中卻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詩人曾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小說《會真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戀愛的故事。崔鶯鶯是一個美麗、溫柔、多情的女子,張生很愛她,但終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圖取功名富貴,而將她拋棄了。其實,這也就是詩人的一篇自傳性的小說,而《春曉》一詩就是這篇小說的張本,張生就是詩人自己。
詩人拋棄原來的戀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門望族的小姐韋叢結(jié)了婚。可見他是一個負(fù)心漢。但另一方面,他對原來的戀人又念念不忘,很懷念她,對自己的薄幸,深感內(nèi)疚。“二十年前曉寺情”,在往事的.回憶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來了。
這首詩寫得是婉曲回環(huán)。首句連用兩個“半”字,描寫春天拂曉時若明未明的朦朧景色;第二句以“醉聞花氣睡聞鶯”,極寫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恬靜,以暗襯作者此時心情的安閑舒適;第三句“猧兒撼起鐘聲動”
作一轉(zhuǎn)折,頓生波瀾,勾起了詩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憶,這句轉(zhuǎn)得極妙,詩中的波瀾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鐘聲所引起的。一首僅四句的短詩,能寫得如此波瀾起伏,足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
元稹很擅長寫古今體艷詩,他的這類詩語淺情深,很能吸引人?!洞簳浴芬辉?,尤引人注目??茖W(xué)院編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還特別指出:“這詩是《會真記》的張本,值得在文學(xué)史上著重提出的?!?BR>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三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是一首情詩。在詩人的想象中,神仙也是渴望愛情的。
我們在李商隱的〈嫦娥〉詩中,提到后羿到昆侖山向西王母乞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話,常被中國的詩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關(guān)西王母的容貌、性別,歷代的記載不同。雖然詩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豐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實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xiàn)記載中,他只是一只人狀、豹尾、虎齒而善嘯的怪物罷了。我們就透過李商隱的另一首〈瑤池〉詩來探討這則神話故事。
這首詩首句的「瑤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袋S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詩,八駿是穆王所騎的'八匹駿馬,牠們的名字是:絕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輝、超光、騰霧、挾翼。詩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兒子滿,在位五十五年。
這則記載對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圍的環(huán)境,又詳細(xì)描述?!渡胶=?jīng)》書中,有關(guān)西王母的神話,其記載大致如此。
其后《淮南子》〈覽冥訓(xùn)〉有:「羿請不死之藥于王母,姮娥(嫦娥)竊以奔月?!沟恼f法,也就是我們上篇所講的,這里對西王母的形貌沒有說明。
但到了《穆天子傳》中,對西王母的記載便有了很大的改變,《穆天子傳》說:「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页螅熳佑x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惶熳哟鹬唬骸河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還)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再回到這里)』」。
這里的西王母已經(jīng)由怪物變成一位會唱歌,會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還與穆天子相約來日再見。
這里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幫她駕車,有青鳥當(dāng)她的從者。
西王母的神話,流傳到漢朝,便成為一位雍容華貴,風(fēng)姿綽約的美麗仙女,與最初虎齒豹尾的怪物相差十萬八千里。
李商隱詩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來瑤池,除了前所舉《穆天子傳》中記載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記載說:「穆天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yuǎn)游………遂賓于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苟呖梢曰ハ啾容^。
李商隱用西王母的神話寫這首詩,是帶有諷刺意義的,詩中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來」,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請穆天子----「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問穆天子如果沒死,能不能再來瑤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萬民安頓好,三年后會再來。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沒有再到瑤池,詩人故意用「何事不重來」的問句,便是諷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長生,畢竟只是妄想,用這種藉神話傳說諷刺時事的寫法,是希望對漢朝君臣迷信長生不死之術(shù)提出一些警示。
《瑤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四
此詩前四句回應(yīng)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彼潞蜆蚨际窃沃?,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jìn)。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弊詮纳洗斡斡[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xiàn)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zhuǎn)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xì)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痹诟艛⒘私交楹?,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fā)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cè)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xì)?!?《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fù)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jié)??戳巳绱嗣篮玫木吧?,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fēng)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dá)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dá),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tài)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chuàng)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五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杜甫有弟四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戰(zhàn)亂時分散于河南、山東等地。
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長:一直,老是。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jìn)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dāng)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对乱箲浬岬堋芳词撬?dāng)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甭窋嘈腥?,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diào)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皵嗳诵小秉c明社會環(huán)境,說明戰(zhàn)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lián)點題?!奥稄慕褚拱住?,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霸率枪枢l(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xiāng)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wěn)?!?《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lǐng)。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jīng)意,看似與憶弟無關(guān),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xiāng)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zhuǎn)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坝械芙苑稚ⅲ瑹o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jìn)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dá),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yīng),承轉(zhuǎn)圓熟,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dá)”,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zhuǎn),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六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翻譯。
金粟軸的古箏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注釋解釋。
聽箏:彈奏箏曲。
金粟:古也稱桂為金粟,這里當(dāng)是指弦軸之細(xì)而精美。
柱:定弦調(diào)音的短軸。
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xì)潔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大將,時人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zhuǎn)過頭看一下奏者。當(dāng)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BR> 拂弦:撥動琴弦。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輕捷灑脫,寥寥數(shù)語,就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線條流暢,動態(tài)鮮明的舞臺人物速寫圖。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詩的一二句寫彈箏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于彈奏狀態(tài)。箏是一種弦樂器。從唐詩中所描寫的箏來看,箏是十三根弦,如:“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大艑高船一百尺,清聲促柱十三弦”(劉禹錫《夜聞商人船中箏》)。此詩是速寫,當(dāng)然必須抓住最能突出主題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彈箏者手中正在撥弄的樂器,特別是那絢麗華美,閃爍著點點金色光斑的弦柱。接著,詩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雙正在琴弦上跳動的潔白如玉的纖手上,以及彈奏的環(huán)境。精潔雅致的琴房,自然別有一番情味。從畫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對比,色彩明麗而華貴,雖然是速寫,卻又施重彩,給人以極為強烈的印象。繪畫畢竟是視覺的藝術(shù),而鳴箏所成的樂曲則是作用于聽覺的藝術(shù)。一、二兩句詩所繪出的畫面是絕妙的,讀者從中瞥見了閃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卻沒有聽到琴聲。也許是精湛的工藝、綽約的風(fēng)姿、高潔的環(huán)境使詩人過于全神貫注了。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痹娙私K于注意到彈奏出的樂曲本身。詩的前兩句寫女子正在彈箏,按此寫法,接下去似乎應(yīng)該描寫女了的彈奏技藝,或者表現(xiàn)秦箏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此詩顯然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啟發(fā)?!皶r時”說明這并非偶爾失手,也并非技藝低下,因為這失誤明顯地屬于有意為之。有人將她的有意錯彈理解為“婦人賣弄身份,巧于撩撥”(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似乎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僅僅是一種邀寵之情;其實這種故意的失誤是出于尋覓知音的苦心。她大約也是淪落風(fēng)塵之人,對一般浪蕩子弟,她的故意錯彈飽含著對這班人的嘲弄和蔑視,但總會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會聽出那曲中的深意,從而向她投去會心的一“顧”的。此處的`“周郎”喻指聽者,“欲得”就意味著當(dāng)時坐在一旁的“周郎”沒有看她。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聽者已經(jīng)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箏聲中了。本來這應(yīng)該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時刻,然而,這情景卻不是這位女子此時最渴望的效果,因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聽者賞音,而在于一“顧”,怎么辦呢?她靈機一動,故意不時地錯撥一兩個音,于是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出現(xiàn)了:那不諧和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識地眉頭一皺,朝她一看,只見她非但沒有絲毫“誤拂”的遺憾和歉意,兩眼反而閃爍出得意的眼神——原來是誤非真誤。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正面寫出了彈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聽者以假當(dāng)真,而這種巧與拙、假與真,又在那無言的一顧之中獲得了奇妙的統(tǒng)一。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xiàn)出兩者的心理神態(tài),其意趣韻味無窮。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七
王建。
射生宮女宿紅妝,
把得新弓各自張。
臨上馬時齊賜酒,
男兒跪拜謝君王。
唐朝寫宮女苦悶哀怨的詩很多。象元稹的《行宮》:寥寥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張祐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等詩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宮詞》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時代和出身階級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頌宮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生活的'黑暗面,表現(xiàn)了宮女的內(nèi)心苦悶和她們的不幸遭遇。從而使人對這些雖身處富貴之地,但肉體和精神卻倍受蹂躪的不幸婦女,萌生極大的同情;對戕害她們的封建制度,投以譴責(zé)的目光!
這一首詩是描寫宮女要隨從皇帝出獵前的情況,從表面的活躍場面中,可窺測到宮女們不耐宮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兩句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寫她們得知消息后夜里歡快的情形。聽說第二天要隨從皇帝出去打獵,個個都喜興難言,提前在夜里就開始了梳妝打扮,都想把自己妝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嬌俏嫵媚。打扮好后又去把剛發(fā)下來的新箭拿來試弄、演習(xí),以求在獵場上能一顯身手。后兩句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描寫第二天清晨出發(fā)時宮女們活潑的情態(tài)。
臨要上馬了,皇帝賞來御酒,大家齊整恭敬地接來飲下,以壯獵興,飯后又都一齊地學(xué)著男兒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謝,這既符合外出騎馬打獵的身份,又表現(xiàn)了少女活潑天真的情態(tài)。
象《宮詞》另外幾首所描敘的那樣:
悶來無處可思量,旋下金階旋意床。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正是這些閉鎖深宮,百無聊賴,希求得到外面消息的宮女們心緒和景況的寫照。所以當(dāng)她們一旦知道能出宮打獵,哪怕是短促的一會兒外出,也都高興得歡呼雀躍,又梳妝,又弄箭,興奮得全無睡意。第二天臨行前的接酒、上馬,學(xué)著男兒跪拜的活潑爽利舉止實際上也是她們心中高興的折射。由于詩人把握住了她們的內(nèi)心活動和外在形態(tài),從而塑造了她們的活躍形象,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但在這幅圖畫的背面,卻閃耀著作者對這伙少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對摧殘她們青春的封建制度的強烈譴責(zé)。
《秋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八
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葉下,
空齋歸思多。
方用憂人瘼,
況自抱微痾。
無將別來近,
顏鬢已蹉跎。
這詩寫于建中四年(783),當(dāng)時詩人四十七歲,這年初夏,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詩人籍貫長安,原來又在中央任職,所以常和諸弟棲游共處;今雖升遷,但遠(yuǎn)在外郡,因而秋來十分思念諸弟,感秋而有此作。
首二句言新秋,但從中已流露思弟之苦:“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本┒寂c滁州,兩地相隔千里;在這兩地“皆秋”的晚上,能與諸弟共望的,唯天上星河而已。這兩句,“俱秋夕”的“俱”字,從兩地落筆,點出與弟相思難會之苦;而秋風(fēng)蕭索之夕,更從季候中烘襯出一層悲涼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襯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別無可共。從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歡聚,同桌共餐,攜手同游,文津共渡,詩文同賞,無話不論,何等歡欣;而今“共望”的`,卻只“星河”在天!一個“共”字,反襯出詩人多少寂寞之感!透出詩人多少憶昔之情!
如果說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xì)w之心還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這種感情表現(xiàn)得就更加明顯了:“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边@高大的梧桐樹上,秋風(fēng)偶吹黃葉落地,便引起我無限思?xì)w之情。“高梧”對“空齋”,雖是衙署中實有之景,卻正契合著詩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葉下”對“秋思多”,表面是因果關(guān)系的對仗,好象因“葉下”而生“歸思”之想,而實則是因“歸思多”才更注意了節(jié)候的變化。由此襯出詩人思念諸弟之殷切。
念弟思?xì)w畢竟是個人小事,從政愛民才是職責(zé)大事。作為清正的官吏,詩人在這一點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寫道“方用憂民瘼,況自抱微痾?!?BR> “方用”,指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官階由從六品升為正四品;“痾”,同疴,指小病?!胺接谩迸c“況自”,為遞進(jìn)之語。意思是朝廷對我剛剛委以重任,我生怕從政不力,政事不嚴(yán),不能為解除人民的災(zāi)難和憂患而盡職;況且本來自己的身體就不太好,精力不濟,就更不應(yīng)該為一己之念而從政事中分心了。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薄盁o將”,不要。兩句意思是:夏天赴任,現(xiàn)在正值秋時,雖然十分思念諸弟,但畢竟分別時間不算太久;還是不要過于在意這短期的分別,以致顏鬢蒼老,歲月失時;言下之意,一定要好好從政愛民,切不可因思念諸弟而使歲月蹉跎!勸勉自己不要因念諸弟而變得蒼老,正說明思弟情深,難于忘懷。
這首詩語言淺近,感情深摯。詩人能把個人小事置于從政大事之下,體現(xiàn)了一位清正官吏應(yīng)有的思想品格。詩雖古體,但有些詩句卻清麗而又對仗工穩(wěn),情深而又不獨溺于己情。表現(xiàn)了詩人嫻熟的寫作技巧。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一
孟郊似乎存心要與前人爭勝毫厘,寫下了這樣一首構(gòu)思更為奇特的怨詩。他也寫了落淚,但卻不是獨自下淚了;也寫了驗證相思深情的意思,但卻不是喚丈夫歸來看取或驗取淚痕了。
怨詩。
孟郊。
試妾與君淚,
兩處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
今年為誰死!
在同時的朋輩詩人中,韓愈推重的莫過于孟郊,他曾稱贊道:及其孟郊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神施鬼設(shè),間見層出。(《貞曜先生墓志銘》)盛贊其藝術(shù)構(gòu)思之精巧。
藝術(shù)構(gòu)思是很重要的,有時決定著創(chuàng)作的成敗。
比如說寫女子相思的癡情,這該是古典詩歌最普遍最常見的.主題了,然而,藝術(shù)構(gòu)思不同,詩的風(fēng)貌也不同。薛維翰《閨怨》:美人怨何深,含情倚金閣。
不笑不復(fù)語,珠淚紛紛落。此詩以落淚寫怨情之苦,構(gòu)思平平。李白筆下的女子就不同了: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二
白居易。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fēng)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簇簇,江籬濕葉碧凄凄。
江畔誰人唱竹枝?
前聲斷咽后聲遲。
怪來調(diào)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竹枝詞》原為巴、渝間民歌,唐詩人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有擬作,以七言絕句的形式,歌詠地方風(fēng)物習(xí)俗及男女戀情。此組詩為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作于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任上,敘寫聽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寫深夜聽唱《竹枝》。四句之中沒有介紹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還是女,以及他因為什么要唱這樣一種凄涼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說在瞿塘峽口,白帝城頭,月亮西沉?xí)r,煙霧迷漫,一陣陣歌聲遠(yuǎn)遠(yuǎn)傳來,悲涼凄楚,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唱到聲情凄苦之處,音調(diào)梗塞,致使周圍宿猿棲鳥,齊聲悲啼,更烘托出這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交代地點、時間和周圍的環(huán)境。“水煙低”描寫江面上煙霧迷漫,給人造成一種壓抑之感;“月向西”說明時間之晚。在這煙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顯然是遇到了極其悲傷的事,郁憤不能自己,故發(fā)而為歌,聲調(diào)凄慘。末句“寒猿暗鳥一時啼”以環(huán)境烘托歌聲的悲哀?!端?jīng)注》引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痹厨Q鳥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涼的歌聲牽動了鳥啼猿鳴,而猿鳥鳴啼又成為《竹枝》的.協(xié)奏曲,更加倍襯托出悲歌凄愴的情境氣氛。
詩歌寫得如此凄婉動人,顯然與當(dāng)時詩人寂寞的心情有關(guān)。
第二首寫靜夜聽唱《竹枝》。前兩句寫哀怨如泣的《竹枝》歌聲時斷時續(xù),打破了夜靜空山的沉寂,而這幽怨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問語說,不直接道出,發(fā)人思索,而更覺沉痛可傷。第三句謂這《竹枝》怨歌并非獨唱,而是“蠻兒巴女齊聲唱”。戀兒巴女,當(dāng)時對湖北、四川一帶男女青少年的一種稱謂,因古時稱楚國為荊蠻、四川為巴蜀。這齊聲所唱之怨歌,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聽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詩人喟嘆云:可愁煞了江樓上的我這個忠州病使君??!殺,形容程度很深。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為詩人自指。上首借景寓悲,這里則無窮羈愁盡在“殺”之中,傾懷而訴,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繪詩人于江樓上所見的“竹枝”歌鄉(xiāng)之雨景。前兩句描繪舟行風(fēng)雨中。巴東、巴西,均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節(jié)一帶,后者在今四川閬中一帶。雨腳,雨絲、雨點。三、四兩句由第二句生出,繪水邊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邊,夏秋間開白色帶紅五瓣小花。江籬,香草名,亦生于水邊。
“冷花”、“濕葉”,雨氣逼人;“紅簇簇”、“碧凄凄”,描繪歌鄉(xiāng)雨景,鄉(xiāng)土色彩濃郁而體物入微。
第四首寫聽江畔唱《竹枝》。前兩句寫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聲曲斷咽后聲調(diào)遲遲,狀寫《竹枝》歌法,聲口宛然。后兩句寫詩人始悟曲調(diào)凄苦,因所唱多為通州(今四川達(dá)縣)司馬“詞苦”詩。通州司馬,指白居易好友、詩人元?。ㄗ治⒅T∪伪O(jiān)察御史時,因得罪了當(dāng)權(quán)派,被貶江陵士曹參軍,后遷通州司馬,遭遇類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詩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擬《竹枝》抒其“沉愁”(白詩語),通州司馬“詞苦”詩中所含寓的志士們流離遷謫之悲,及響徹《竹枝》組歌中的辛酸心聲,均蘊于苦調(diào)、溢于言表,因而,組詩雖語言通俗流暢,卻并不失于率直,而頗得蘊藉之神。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三
(其一)。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
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shù)行書。
“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芽今尚小,
會待春日晏,絲東方擲掉?!?BR>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
縣官踏飧去,簿吏復(fù)登堂。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四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后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征,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fēng)雨聲聲,于是想見風(fēng)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fēng)雨聲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yuǎn)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jìn)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五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宮人掃御床。
【注解】:
1、十二樓:指一清早宮人就在梳妝以待幸。
2、望仙樓:意謂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銅壺滴漏,古時計時儀器。
4、袍宮人:指穿著衣的宮女。
【韻譯】:
大清早,宮妃們在十二樓打扮梳妝;。
登上望仙樓臺,盼望著臨幸的君王。
獸形門環(huán)緊鎖宮門,內(nèi)心十分凄愴;。
銅龍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覺日長。
發(fā)髻梳理完畢,還要對鏡反復(fù)端詳,
重?fù)Q一件羅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遠(yuǎn)遠(yuǎn)看見,正殿閃動人影啟開珠簾;。
看見短袍繡褲宮女,正在打掃御床。
【評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內(nèi)容是代寫宮妃的'怨恨的。詩一落筆就寫宮妃企望君王來幸,然而從早到午,百般打扮卻不見皇帝到來,于是越發(fā)覺得度日如年。最后發(fā)覺宮人打掃御床,說明皇上準(zhǔn)備降幸正宮,企望已經(jīng)破滅,猛然覺得自己遠(yuǎn)不及那些灑掃的宮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詩對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極其細(xì)膩、逼真。首聯(lián)總寫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聯(lián)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化在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以及對人物間的外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苦悶。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yuǎn)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七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里。
【白話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fēng),
繽紛的落花鋪滿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dá)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fēng)雨聲,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fēng)雨不是疾風(fēng)暴雨,而當(dāng)是輕風(fēng)細(xì)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fēng)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復(fù)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萌發(fā)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八
【作者】:劉昚虛——《闕題》。
【內(nèi)容】:
【作者】:
劉昚虛,字挺卿,世謂江東人。天寶時,官夏縣令。生性淡泊,深于經(jīng)術(shù),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稱“吳中四友”。存詩十五首,多五言。
【賞析】。
這首題目原缺的五律,在人們的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清麗幽美的山水畫卷,落英繽紛,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楊柳堆煙,無人卻有無限生機,無題偏給人以無窮美感。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九
杜牧曾因仕途坎坷,長期飄泊南方?!赌钗粲巍肥侨舾赡旰笞窇浤谴物h游而寫的組詩,一共三首,這是第一首。
詩的前兩句,描寫他十年浪跡江南,自由自在的生活。漫長的生涯中,詩人只突出了一個“自獻(xiàn)自為酬”的場面。兩個“自”字,把他那種自斟自飲,自得其樂,獨往獨來,不受拘束,飄然于繩檢之外的神態(tài)勾畫出來了。這神態(tài)貌似瀟灑自得,實際上隱約地透露出滿腹不合時宜的憤世之感。
詩的后兩句正面寫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并沒有具體描寫江南的景色?!扒锷酱河辍敝皇菍暇吧母爬?,然而爽朗的秋山和連綿不絕的春雨也頗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按骸?、“秋”二字連用,同前面的“十載”相呼應(yīng),暗示出飄泊江南時日之久。詩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風(fēng)光之中,興會所致,不免吟詩遣興。寫游跡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絕句》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風(fēng)光尤勝?!耙袠恰标P(guān)切吟詩。“倚遍江南寺寺樓”,并烘托出游歷的地域之廣闊,也即是時間之長,又呼應(yīng)開頭“十載”。
詩人到處游山玩水,似乎悠然自在,內(nèi)心卻十分苦悶。這首憶昔詩,重點不在追述游歷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愈是把自己寫得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而且年復(fù)一年,無處不去,就愈表現(xiàn)出他的百無聊賴和無可奈何。詩中無一處正面傾吐牢騷,而又處處讓讀者感到有一股怨氣,妙就妙在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總未成年,還很稚氣。她也許心想嘗湯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嘗之。姑嫂之間,嫂是尊長。對夫婿要低聲問,對小姑則可“遣”矣。情事各別,均應(yīng)服從于規(guī)定情景。這兩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寫得細(xì)膩傳神。
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余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zhuǎn)化為表達(dá)的優(yōu)長。由于詩人善于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一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fēng)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
這首詩是杜甫寄居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
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去人只數(shù)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現(xiàn)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繪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寧靜安謐的。
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朦朧而柔和。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從中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fēng)燈”,由舟外寫到舟內(nèi),由遠(yuǎn)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遠(yuǎn)地描寫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邊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huán)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xiàn)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相聯(lián)系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由衷心贊美夜的“靜”美。忽然船尾傳來“撥刺”的聲響,使凝神暇思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zhuǎn)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實則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dāng)將對立因素滲入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可以強化總的基調(diào)。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生,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diào)。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lián)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guān)聯(lián)。它最初起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于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yōu)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yīng),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lián)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yuǎn)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nèi)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二
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
二十年前曉寺情。
鑒賞。
這是一首懷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絕句。
一個春日的拂曉,天色朦朧,將明未明,作者在醉鄉(xiāng)中聞著花氣和黃鶯的叫聲,心情安閑恬靜,忽然一只小狗跳過,碰撞起鐘聲,于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廟里的一段回憶。
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樣的呢?詩里沒有明說,但我們從詩人所寫的一篇小說中卻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詩人曾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小說《會真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戀愛的故事。崔鶯鶯是一個美麗、溫柔、多情的女子,張生很愛她,但終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圖取功名富貴,而將她拋棄了。其實,這也就是詩人的一篇自傳性的小說,而《春曉》一詩就是這篇小說的張本,張生就是詩人自己。
詩人拋棄原來的戀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門望族的小姐韋叢結(jié)了婚。可見他是一個負(fù)心漢。但另一方面,他對原來的戀人又念念不忘,很懷念她,對自己的薄幸,深感內(nèi)疚。“二十年前曉寺情”,在往事的.回憶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來了。
這首詩寫得是婉曲回環(huán)。首句連用兩個“半”字,描寫春天拂曉時若明未明的朦朧景色;第二句以“醉聞花氣睡聞鶯”,極寫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恬靜,以暗襯作者此時心情的安閑舒適;第三句“猧兒撼起鐘聲動”
作一轉(zhuǎn)折,頓生波瀾,勾起了詩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憶,這句轉(zhuǎn)得極妙,詩中的波瀾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鐘聲所引起的。一首僅四句的短詩,能寫得如此波瀾起伏,足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
元稹很擅長寫古今體艷詩,他的這類詩語淺情深,很能吸引人?!洞簳浴芬辉?,尤引人注目??茖W(xué)院編寫的《中國文學(xué)史》還特別指出:“這詩是《會真記》的張本,值得在文學(xué)史上著重提出的?!?BR>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三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是一首情詩。在詩人的想象中,神仙也是渴望愛情的。
我們在李商隱的〈嫦娥〉詩中,提到后羿到昆侖山向西王母乞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話,常被中國的詩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關(guān)西王母的容貌、性別,歷代的記載不同。雖然詩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豐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實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xiàn)記載中,他只是一只人狀、豹尾、虎齒而善嘯的怪物罷了。我們就透過李商隱的另一首〈瑤池〉詩來探討這則神話故事。
這首詩首句的「瑤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袋S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詩,八駿是穆王所騎的'八匹駿馬,牠們的名字是:絕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輝、超光、騰霧、挾翼。詩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兒子滿,在位五十五年。
這則記載對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圍的環(huán)境,又詳細(xì)描述?!渡胶=?jīng)》書中,有關(guān)西王母的神話,其記載大致如此。
其后《淮南子》〈覽冥訓(xùn)〉有:「羿請不死之藥于王母,姮娥(嫦娥)竊以奔月?!沟恼f法,也就是我們上篇所講的,這里對西王母的形貌沒有說明。
但到了《穆天子傳》中,對西王母的記載便有了很大的改變,《穆天子傳》說:「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页螅熳佑x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惶熳哟鹬唬骸河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還)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再回到這里)』」。
這里的西王母已經(jīng)由怪物變成一位會唱歌,會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還與穆天子相約來日再見。
這里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幫她駕車,有青鳥當(dāng)她的從者。
西王母的神話,流傳到漢朝,便成為一位雍容華貴,風(fēng)姿綽約的美麗仙女,與最初虎齒豹尾的怪物相差十萬八千里。
李商隱詩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來瑤池,除了前所舉《穆天子傳》中記載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記載說:「穆天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yuǎn)游………遂賓于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苟呖梢曰ハ啾容^。
李商隱用西王母的神話寫這首詩,是帶有諷刺意義的,詩中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來」,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請穆天子----「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問穆天子如果沒死,能不能再來瑤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萬民安頓好,三年后會再來。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沒有再到瑤池,詩人故意用「何事不重來」的問句,便是諷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長生,畢竟只是妄想,用這種藉神話傳說諷刺時事的寫法,是希望對漢朝君臣迷信長生不死之術(shù)提出一些警示。
《瑤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四
此詩前四句回應(yīng)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彼潞蜆蚨际窃沃?,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jìn)。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弊詮纳洗斡斡[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xiàn)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zhuǎn)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xì)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痹诟艛⒘私交楹?,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fā)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cè)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xì)?!?《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fù)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jié)??戳巳绱嗣篮玫木吧?,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fēng)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dá)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dá),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tài)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chuàng)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五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fēng)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杜甫有弟四人:杜穎、杜觀、杜豐、杜占。戰(zhàn)亂時分散于河南、山東等地。
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長:一直,老是。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jìn)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dāng)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对乱箲浬岬堋芳词撬?dāng)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xiàn)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甭窋嘈腥?,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diào)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皵嗳诵小秉c明社會環(huán)境,說明戰(zhàn)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lián)點題?!奥稄慕褚拱住?,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霸率枪枢l(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xiāng)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wěn)?!?《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lǐng)。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jīng)意,看似與憶弟無關(guān),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xiāng)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zhuǎn)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坝械芙苑稚ⅲ瑹o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jìn)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dá),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qū)懗觥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yīng),承轉(zhuǎn)圓熟,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拔葱荼眲t“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dá)”,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zhuǎn),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xiāng)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六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翻譯。
金粟軸的古箏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注釋解釋。
聽箏:彈奏箏曲。
金粟:古也稱桂為金粟,這里當(dāng)是指弦軸之細(xì)而精美。
柱:定弦調(diào)音的短軸。
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xì)潔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大將,時人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zhuǎn)過頭看一下奏者。當(dāng)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BR> 拂弦:撥動琴弦。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輕捷灑脫,寥寥數(shù)語,就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線條流暢,動態(tài)鮮明的舞臺人物速寫圖。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詩的一二句寫彈箏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于彈奏狀態(tài)。箏是一種弦樂器。從唐詩中所描寫的箏來看,箏是十三根弦,如:“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大艑高船一百尺,清聲促柱十三弦”(劉禹錫《夜聞商人船中箏》)。此詩是速寫,當(dāng)然必須抓住最能突出主題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彈箏者手中正在撥弄的樂器,特別是那絢麗華美,閃爍著點點金色光斑的弦柱。接著,詩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雙正在琴弦上跳動的潔白如玉的纖手上,以及彈奏的環(huán)境。精潔雅致的琴房,自然別有一番情味。從畫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對比,色彩明麗而華貴,雖然是速寫,卻又施重彩,給人以極為強烈的印象。繪畫畢竟是視覺的藝術(shù),而鳴箏所成的樂曲則是作用于聽覺的藝術(shù)。一、二兩句詩所繪出的畫面是絕妙的,讀者從中瞥見了閃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卻沒有聽到琴聲。也許是精湛的工藝、綽約的風(fēng)姿、高潔的環(huán)境使詩人過于全神貫注了。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痹娙私K于注意到彈奏出的樂曲本身。詩的前兩句寫女子正在彈箏,按此寫法,接下去似乎應(yīng)該描寫女了的彈奏技藝,或者表現(xiàn)秦箏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此詩顯然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啟發(fā)?!皶r時”說明這并非偶爾失手,也并非技藝低下,因為這失誤明顯地屬于有意為之。有人將她的有意錯彈理解為“婦人賣弄身份,巧于撩撥”(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似乎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僅僅是一種邀寵之情;其實這種故意的失誤是出于尋覓知音的苦心。她大約也是淪落風(fēng)塵之人,對一般浪蕩子弟,她的故意錯彈飽含著對這班人的嘲弄和蔑視,但總會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會聽出那曲中的深意,從而向她投去會心的一“顧”的。此處的`“周郎”喻指聽者,“欲得”就意味著當(dāng)時坐在一旁的“周郎”沒有看她。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聽者已經(jīng)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箏聲中了。本來這應(yīng)該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時刻,然而,這情景卻不是這位女子此時最渴望的效果,因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聽者賞音,而在于一“顧”,怎么辦呢?她靈機一動,故意不時地錯撥一兩個音,于是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出現(xiàn)了:那不諧和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識地眉頭一皺,朝她一看,只見她非但沒有絲毫“誤拂”的遺憾和歉意,兩眼反而閃爍出得意的眼神——原來是誤非真誤。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正面寫出了彈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聽者以假當(dāng)真,而這種巧與拙、假與真,又在那無言的一顧之中獲得了奇妙的統(tǒng)一。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xiàn)出兩者的心理神態(tài),其意趣韻味無窮。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七
王建。
射生宮女宿紅妝,
把得新弓各自張。
臨上馬時齊賜酒,
男兒跪拜謝君王。
唐朝寫宮女苦悶哀怨的詩很多。象元稹的《行宮》:寥寥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張祐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等詩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宮詞》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時代和出身階級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頌宮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生活的'黑暗面,表現(xiàn)了宮女的內(nèi)心苦悶和她們的不幸遭遇。從而使人對這些雖身處富貴之地,但肉體和精神卻倍受蹂躪的不幸婦女,萌生極大的同情;對戕害她們的封建制度,投以譴責(zé)的目光!
這一首詩是描寫宮女要隨從皇帝出獵前的情況,從表面的活躍場面中,可窺測到宮女們不耐宮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兩句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寫她們得知消息后夜里歡快的情形。聽說第二天要隨從皇帝出去打獵,個個都喜興難言,提前在夜里就開始了梳妝打扮,都想把自己妝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嬌俏嫵媚。打扮好后又去把剛發(fā)下來的新箭拿來試弄、演習(xí),以求在獵場上能一顯身手。后兩句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描寫第二天清晨出發(fā)時宮女們活潑的情態(tài)。
臨要上馬了,皇帝賞來御酒,大家齊整恭敬地接來飲下,以壯獵興,飯后又都一齊地學(xué)著男兒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謝,這既符合外出騎馬打獵的身份,又表現(xiàn)了少女活潑天真的情態(tài)。
象《宮詞》另外幾首所描敘的那樣:
悶來無處可思量,旋下金階旋意床。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正是這些閉鎖深宮,百無聊賴,希求得到外面消息的宮女們心緒和景況的寫照。所以當(dāng)她們一旦知道能出宮打獵,哪怕是短促的一會兒外出,也都高興得歡呼雀躍,又梳妝,又弄箭,興奮得全無睡意。第二天臨行前的接酒、上馬,學(xué)著男兒跪拜的活潑爽利舉止實際上也是她們心中高興的折射。由于詩人把握住了她們的內(nèi)心活動和外在形態(tài),從而塑造了她們的活躍形象,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但在這幅圖畫的背面,卻閃耀著作者對這伙少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對摧殘她們青春的封建制度的強烈譴責(zé)。
《秋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八
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葉下,
空齋歸思多。
方用憂人瘼,
況自抱微痾。
無將別來近,
顏鬢已蹉跎。
這詩寫于建中四年(783),當(dāng)時詩人四十七歲,這年初夏,詩人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詩人籍貫長安,原來又在中央任職,所以常和諸弟棲游共處;今雖升遷,但遠(yuǎn)在外郡,因而秋來十分思念諸弟,感秋而有此作。
首二句言新秋,但從中已流露思弟之苦:“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本┒寂c滁州,兩地相隔千里;在這兩地“皆秋”的晚上,能與諸弟共望的,唯天上星河而已。這兩句,“俱秋夕”的“俱”字,從兩地落筆,點出與弟相思難會之苦;而秋風(fēng)蕭索之夕,更從季候中烘襯出一層悲涼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襯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別無可共。從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歡聚,同桌共餐,攜手同游,文津共渡,詩文同賞,無話不論,何等歡欣;而今“共望”的`,卻只“星河”在天!一個“共”字,反襯出詩人多少寂寞之感!透出詩人多少憶昔之情!
如果說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xì)w之心還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這種感情表現(xiàn)得就更加明顯了:“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边@高大的梧桐樹上,秋風(fēng)偶吹黃葉落地,便引起我無限思?xì)w之情。“高梧”對“空齋”,雖是衙署中實有之景,卻正契合著詩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葉下”對“秋思多”,表面是因果關(guān)系的對仗,好象因“葉下”而生“歸思”之想,而實則是因“歸思多”才更注意了節(jié)候的變化。由此襯出詩人思念諸弟之殷切。
念弟思?xì)w畢竟是個人小事,從政愛民才是職責(zé)大事。作為清正的官吏,詩人在這一點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寫道“方用憂民瘼,況自抱微痾?!?BR> “方用”,指由比部員外郎升任滁州刺史,官階由從六品升為正四品;“痾”,同疴,指小病?!胺接谩迸c“況自”,為遞進(jìn)之語。意思是朝廷對我剛剛委以重任,我生怕從政不力,政事不嚴(yán),不能為解除人民的災(zāi)難和憂患而盡職;況且本來自己的身體就不太好,精力不濟,就更不應(yīng)該為一己之念而從政事中分心了。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薄盁o將”,不要。兩句意思是:夏天赴任,現(xiàn)在正值秋時,雖然十分思念諸弟,但畢竟分別時間不算太久;還是不要過于在意這短期的分別,以致顏鬢蒼老,歲月失時;言下之意,一定要好好從政愛民,切不可因思念諸弟而使歲月蹉跎!勸勉自己不要因念諸弟而變得蒼老,正說明思弟情深,難于忘懷。
這首詩語言淺近,感情深摯。詩人能把個人小事置于從政大事之下,體現(xiàn)了一位清正官吏應(yīng)有的思想品格。詩雖古體,但有些詩句卻清麗而又對仗工穩(wěn),情深而又不獨溺于己情。表現(xiàn)了詩人嫻熟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