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案例17篇)

字號:

    感恩是一種美德,它能讓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一切??偨Y的完美是基于對自己成長的真實認識和未來發(fā)展的展望。歡迎大家瀏覽以下總結范文,相信它們能給大家?guī)硇碌乃伎己蛦l(fā)。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一
    “近代化的問題關系民族的前途太大了。無論犧牲多大,我們不可顧惜。不近代化,我們這民族是不能繼續(xù)生存的?!笔Y廷黻先生身在歷史風云變革的時期,對于中國與西方的近代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自1840年以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被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特殊時期。從以前亞洲世界的領導者變成了世界范圍內的“香餑餑”,內部革命斗爭此起彼伏,外部列強不斷入侵瓜分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華民族不斷發(fā)生著變化。蔣先生通過1840到19世紀末這段時間的分析得出了中國需要近代化才能生存的結論。
    首先看蔣先生對于鴉片戰(zhàn)爭的分析,主要是以戰(zhàn)爭的必然性和失敗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民族近代化的缺失;之后是對洪秀全的嘗試進行評述,得出了農(nóng)民階級難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結論;又對洋務運動的嘗試進行分析,得出復制西方的一套難以實現(xiàn)中國的近代化的結論;最終表達了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期盼。
    從蔣先生的結論中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必須要進行近代化才能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需要走中國自己的近代化道路。這是一位身在民國時期的歷史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中國真正要走的路。其實在之后的歷史我們也都知道,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近代化才真正獲得了成功。
    那么,我們從蔣先生的書中可以學習到什么呢?
    我認為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是那份世界史觀。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浪潮下,用全面的,客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將中國放在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這種領先于當時并且仍然適用于今日的史觀才是這本書最大的財富。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在當時的世界已經(jīng)可以進行世界范圍的溝通,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世界,所以用世界史觀的眼光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才可能有真正改變現(xiàn)狀的結論。因為身在世界變革的浪潮中是很難獨善其身的。而且這份研究的史觀在當今更值得我們去學習。拒絕孤立地看問題,將眼光放在全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繼續(xù)我們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化。
    “國人不缺乏歷史知識,缺乏的是歷史觀點?!边@樣看來其實這也是中國近代紛繁復雜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培育先進的歷史觀點才能更好地研究歷史,從而打開尋覓未知的未來的大門。
    所以說《中國近代史》的偉大之處并不是這本書對于歷史的記載有什么吸引人要求的地方,真正偉大的是這份萌芽的全球史觀。讀這本書,真正的收獲就是對史觀的認識以及對全球史觀的初步了解。如果想要真正達成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那么這份全球史觀對于歷史層面以及更高的層面來說都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之一。這就是這本書真正的貢獻。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二
    歷史,作為我們的過去,提醒著我們來自何方,身處何地,走向何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歷史卻往往受到政治很大的影響,甚至有意無意地成為政治的幫兇。歷史的清白永遠只能成為追求,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被迷惑,不被欺騙。
    對待歷史,最好的態(tài)度是不拘泥于一家之言,盡可能的保持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眼光去在書中尋找過去,并且時刻警惕自己的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出于上述目的,在經(jīng)歷十幾年的為了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shù)臍v史學習后,現(xiàn)在來閱讀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未嘗不是上佳之選,作者盡可能的試圖跳出自己的思想局限來審視中國的近代史,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他的確做到了,很多歷史的片段確實給我提供新的角度去思考,這些益處也無需多言,書的閱讀價值也不需要我再來抬高,但我還想從自己閱讀的角度上探討該書的一些不足之處。
    在描述歷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時,有些小說的味道,比如蔣、毛之間黨派頭頭的斗爭,毛、鄧在黨內個人的紛爭色彩有濃厚的渲染,對政治人物的私心不免有顛倒形象、夸張描寫的嫌疑。作為歷史書,我覺得盡可能的記錄歷史事實、真相內幕才是王道,鄭重其事的分析人物心理大可不必。
    此外,由于國內歷史資料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公開,作者很大程度上大量的引用的西方學者的文獻資料存在迫不得已的可能,但這樣一來難免在對事情的判斷上也有失偏頗,雖說現(xiàn)有的國內資料亦真亦假,但也并非一無是處,所以當我看到參考文獻后面大量的英文文獻和極少數(shù)的中文資料時不免感覺頗為遺憾,作者的觀點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完全客觀中立。
    這也可能導致某些細節(jié)處就值得商榷,比如在陳述鄧小平在五十年代反右傾時表明其擔任中共總書記在毛的指導下負責迫害黨內異見人士,這很容易讓人理解成鄧在那一時期的劊子手形象。而我查wiki百科發(fā)現(xiàn)鄧當時并非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只是中央書記處的總書記,負責迫害一說未免太過簡單粗暴。
    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作者作為美籍華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在陳述美國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影響時,或多或少的偏向于傳播民主與自由的美國救世主形象,而忽略了國與國間的戰(zhàn)略、利益斗爭,尤其是在國共內戰(zhàn)以及89年之后中美間的交流方面,美國試圖拯救中國人民的高大形象無意中烘托尤為突出。
    暫時能想到的也只有這些--!以上簡單的分析也皆屬個人揣測,分析也無非是想提醒一點,完全客觀的歷史書是不存在的,即使作者再努力追求,或多或少總會被自己慣有的思維意識影響,讀者也是一樣,雙方都需要做的,就是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鏡,盡可能的去認清每一個事實并進行深刻的反思,以史為鑒。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三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覺得「驚奇」:四百年的歷史也稱為「近代」。這也好,剛好承接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晚朝時期。
    「中國科技落后,貧窮;西方科技先進,船堅砲利?!挂酝X得必然的,已經(jīng)是無條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實。但是,在滿清乾隆時,中國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卻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常有提及)國力盛極一時。翻開頁450-451,1775年的清帝國全圖即可見當時國家的強盛。
    但是,中國何以在晚清時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場呢?俄國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夠在這關鍵時刻向西方學習,令自己的國家現(xiàn)代化,成為國際強國;而中國卻不能,并且不斷受人欺壓。實在,中國不是一開始與西方接觸就立即被徹底打敗的。外人初時并不知中國是如此不濟的。他們只不過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沒有侵佔的野心。后來知道了清庭的無能才起瓜分中國的野心。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見對手的強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脅。我們是有百多年的時間去從后趕上的,但卻白白錯過了。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
    初期與西方接觸,中國視之為藩屬進貢之舉。對傳教士帶來的文明技術不屑一顧。后來戰(zhàn)敗了數(shù)次才能夠明白西方的「船堅砲利」,需要「自強」。但是,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發(fā)動的自強運動還抱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自大心態(tài),普遍士大夫們還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體制的腐敗……自強運動隨著中日甲午戰(zhàn)敗而証實失敗。后來還有康有維、梁啟超等倡議的百日維新改革也隨著清朝的滅亡而証實失敗。
    被人欺負了百多年還以泱泱大國自居,如瞎了眼般無視迫在眉睫的危機威脅。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負,只求偷安,不求上進。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魯迅先生要寫《阿q正傳》去喚醒中國人了。中國敗不在于科技落后,是敗于驕傲狂妄自大!
    統(tǒng)一、主權獨立的重要。
    國際間的角力,利益競爭猶如黑幫般運作。有沖突就先“講數(shù)”,“曬冷”顯示實力,擺不平則動武。一些實力較低的就要向較強的靠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生存空間。當“大佬”施壓,一切違反國家利益的政策也要執(zhí)行。美國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韓就要出兵。1985年美國要日圓升值,日圓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能夠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調整幣值,令自己的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就是主權獨立的好處之一。中國要長治久安也必須如此。
    再看二戰(zhàn)后的中國,她實在有再次被列強瓜分的危險。當時日軍已投降,蘇聯(lián)本應把東北歸還給中國。但卻遲遲不肯撤軍,令人懷疑其企圖。后來撤軍時則洗劫東北工業(yè)廠礦,把價值廿億美元的設備當作「戰(zhàn)利品」運往俄國。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則不斷向美國求援,似會成為美國另一附庸之勢。
    毛澤東雖然打著共產(chǎn)主義的招牌,但不用聽命于蘇共的情況下崛起。(見頁554,397)建立了主權獨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個大致上統(tǒng)一的中國。令中國踏上長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時也帶領中國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四
    《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講述了中國人抹不掉的恥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來反對的話;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話;如果那個時候多一些有認識的.人話。那么中國就不會承受一系列的恥辱。但是,當時的領導者與人民,統(tǒng)統(tǒng)都不知道,我們的衰敗,反而在那里安享榮華富貴。
    不過,在李鴻章領導的時代中,還有三年光明,但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與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軟禁”了,并且殺掉了一些有志之士,不過,還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國外,例如康有為。
    之后,國民黨的建立人孫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國外的愛國人士。他幾次組織發(fā)起大反攻,但還是因為有人把秘密外泄,沒有成功。不過,在之后的一次大反擊當中,創(chuàng)造了杰出的功勛。
    在大反攻,剛攻下一個省城時,立馬有十三個省相應,紛紛發(fā)出話來:“我們省不再屬于清政府管轄內?!豹q于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徹底瓦解,在沒有人歸他管理了。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五
    老師推薦的那么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老這本書正文內容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老師的授課內容,再反復看這本書,覺得自己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蘊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許。
    網(wǎng)絡上,總流傳著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己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因此,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群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著老師的部分內容對應講解,真真是的非常對我的口味。非常感謝老師,那么用心地準備課堂,那么耐心地講授內容,那么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獲最大的,莫過于:歷史是客觀的??磿奥犞v,相關初中有講到的內容,會不自覺想起初中老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歷史老師,也是可以把歷史通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初中老師含著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著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么那么可惡??稍谶@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fā)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己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說的:“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币婚_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于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注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tǒng)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著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不過是上面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凈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zhàn)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說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jīng)付出,我們中國人應該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fā)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該積極地正視——了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己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么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讀后感.但卻不能認同。我們簽訂條約時,由于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痘㈤T條約》時,國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協(xié)定關稅、治外法權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東西?;ヅ墒构?jié)這種要求,中國人從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南京條約》后,中國人仇外心里表現(xiàn)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zhí)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正確區(qū)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天,對于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另外,我更想說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現(xiàn)在,中國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F(xiàn)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了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了解甚少(爭著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chǎn)背后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于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于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知道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后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后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可以繼續(xù)走很遠很遠的路。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六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是從外交角度解讀清朝鴉片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國的歷史發(fā)展,但這不是一塊完整的歷史敘述而是斷代史闡述。
    鴉片戰(zhàn)爭暴露了清朝腐敗的政治、沒有工業(yè)化的經(jīng)濟、八股式的文化、沒有民族意識的'社會,與之相對的是步入近代化的西方,這種差異甚至差距應該也與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有關聯(lián)。
    任何時代都有英雄。林則徐、曾國藩是優(yōu)秀的人。
    太平天國起義基本是歷史的“重復”,而辛亥革命確實帶來了新的東西,但軍閥割據(jù)又暴露了中國大眾缺少民族意識。
    史料的選擇往往會受主觀意識影響,因此,對歷史的解讀會很多。提高學習歷史的辨別能力建立在較強的邏輯思考基礎上,不然可能會沒主見。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七
    近代中國史曾經(jīng)灌輸給我們的只是政府腐敗、民眾愚昧、很多喪權辱國的協(xié)議.....但其實歷史沒那么簡單,那段歷史中我們的先輩曾經(jīng)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進行過了他們力所能及的抗爭。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始于鴉片戰(zhàn)爭,止于袁世凱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刪減)。
    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是中古化國家對近代化國家的必然失敗,失敗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軍事、思想等,全面的失敗,輸?shù)囊稽c不冤。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延續(xù)中國中古歷史習慣的農(nóng)民起義,不比方臘、朱元璋那幫人高明多少,興起的原因是清朝發(fā)展了一定階段了,失敗的原因是選錯了時間,當時已經(jīng)是19世紀了,如果不是曾國藩,太平天國只會造成更大的禍害。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位給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國土面積現(xiàn)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錯了。李鴻章是想做點事情,但終究在清廷這個爛地基上蓋不了高樓,而他一生也沒有孫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戰(zhàn)爭輸?shù)糜悬c冤,中國為此付出了太慘痛的代價了!一直到45年才結束,真是不忍回首??!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八
    寒假里,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
    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當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系變差了。并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fā)現(xiàn)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系,最終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后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戰(zhàn)敗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不能夠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終失敗了。
    可是好幾場對外戰(zhàn)斗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期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于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于戰(zhàn)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zhàn)爭失敗以后,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墒嵌?,法,德三國卻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忙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占領中國北方。最終,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終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tǒng),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后覺得應當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九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2017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覺得「驚奇」:四百年的歷史也稱為「近代」。這也好,剛好承接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晚朝時期。
    「中國科技落后,貧窮;西方科技先進,船堅砲利?!挂酝X得必然的,已經(jīng)是無條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實。但是,在滿清乾隆時,中國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卻是全球第一(在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常有提及)國力盛極一時。翻開頁450-451,1775年的清帝國全圖即可見當時國家的強盛。
    但是,中國何以在晚清時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場呢?俄國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夠在這關鍵時刻向西方學習,令自己的國家現(xiàn)代化,成為國際強國;而中國卻不能,并且不斷受人欺壓。實在,中國不是一開始與西方接觸就立即被徹底打敗的。外人初時并不知中國是如此不濟的。他們只不過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沒有侵佔的野心。后來知道了清庭的無能才起瓜分中國的野心。在這段漫長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見對手的強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脅。我們是有百多年的時間去從后趕上的,但卻白白錯過了。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地方。
    初期與西方接觸,中國視之為藩屬進貢之舉。對傳教士帶來的文明技術不屑一顧。后來戰(zhàn)敗了數(shù)次才能夠明白西方的「船堅砲利」,需要「自強」。但是,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發(fā)動的自強運動還抱著「中學為體,西方為用」的自大心態(tài),普遍士大夫們還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體制的腐敗……自強運動隨著中日甲午戰(zhàn)敗而証實失敗。后來還有康有維、梁啟超等倡議的百日維新改革也隨著清朝的滅亡而証實失敗。
    被人欺負了百多年還以泱泱大國自居,如瞎了眼般無視迫在眉睫的危機威脅。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負,只求偷安,不求上進。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魯迅先生要寫《阿q正傳》去喚醒中國人了。中國敗不在于科技落后,是敗于驕傲狂妄自大!
    統(tǒng)一、主權獨立的重要。
    國際間的角力,利益競爭猶如黑幫般運作。有沖突就先“講數(shù)”,“曬冷”顯示實力,擺不平則動武。一些實力較低的就要向較強的靠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換取生存空間。當“大佬”施壓,一切違反國家利益的政策也要執(zhí)行。美國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韓就要出兵。1985年美國要日圓升值,日圓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能夠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調整幣值,令自己的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就是主權獨立的好處之一。中國要長治久安也必須如此。
    再看二戰(zhàn)后的中國,她實在有再次被列強瓜分的危險。當時日軍已投降,蘇聯(lián)本應把東北歸還給中國。但卻遲遲不肯撤軍,令人懷疑其企圖。后來撤軍時則洗劫東北工業(yè)廠礦,把價值廿億美元的設備當作「戰(zhàn)利品」運往俄國。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則不斷向美國求援,似會成為美國另一附庸之勢。
    毛澤東雖然打著共產(chǎn)主義的招牌,但不用聽命于蘇共的情況下崛起。(見頁554,397)建立了主權獨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個大致上統(tǒng)一的中國。令中國踏上長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時也帶領中國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
    徐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今天終于看完了大陸的版本,相比較于繁體版本顯然是刪節(jié)了不少,已經(jīng)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正對于歷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種模糊的意識形態(tài)——感興趣的話,這個簡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突破一般的觀念,將歷史的維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這其中有助于我們建設一個大歷史觀,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沖突,平衡還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這一點,向來是本人認為中國大陸一般人的歷史觀最缺乏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將歷史事件的原因簡單得歸結于經(jīng)濟因素或者其它。這種思維的直接反動就是現(xiàn)在對于相反意識形態(tài)的盲目崇拜,認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會變革。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tài)。沖突的根源與其說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說整個近代史的沖突就來自于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沖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fā)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最大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交互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zhàn)爭以及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zhàn)爭與甲午戰(zhàn)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說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脫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fā)現(xiàn)這本身并非從其主體出發(fā),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后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說就是擺脫蘇俄模式的共產(chǎn)政權,領袖毛澤東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
    第三,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擺脫,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蛟S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xiàn)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說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于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么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說完了,那么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宏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一
    《重說中國近代史》是北大政治學教授張鳴老師所著。張鳴老師常常在各大網(wǎng)站以及報刊上發(fā)表一些新聞評論。其新聞評論語言犀利、視角獨特,再加上本人具有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讀其作品不只是學習他的觀點,更是學習一些文史知識。當然,這本著作與新聞評論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張鳴老師新聞評論的某些特點。
    具體的說,這本著作有三處與官方不同:
    其一,這本書對好多近代歷史事件的評價與官方評價存在極大區(qū)別。比如,官方認為義和團運動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之下,農(nóng)民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機而發(fā)起的愛國運動??墒?,張鳴老師在文中結合大量史實得出的結論則是,這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險。
    其二,這本書羅列了大量不為人之的史實。我們依然以義和團運動為例。官方對這段歷史的記述重點是義和團如何抵抗八國聯(lián)軍,對義和團給社會造成的破壞鮮有詳細的記載。張鳴老師卻根據(jù)大量不為人知的史實,把義和團給社會造成的社會破壞做了詳盡的羅列。
    其三,這本書能夠盡力立足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評說歷史人物的對錯。其實,這一點對于研究歷史的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好多研究歷史的人,習慣用后人的視角去評說已經(jīng)遠去的歷史。結果,歷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題材,而要保證歷史結論的客觀公正真是難上加難。
    當然,這部書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它能顛覆官方對近代史的諸多論斷,而在于它能以新穎的表述改變人們對近代史的諸多誤解,讓人們能夠帶著懷疑去讀我們的.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二
    《重說中國近代史》是北大政治學教授張鳴老師所著。張鳴老師常常在各大網(wǎng)站以及報刊上發(fā)表一些新聞評論。其新聞評論語言犀利、視角獨特,再加上本人具有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讀其作品不只是學習他的觀點,更是學習一些文史知識。當然,這本著作與新聞評論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張鳴老師新聞評論的某些特點。
    具體的說,這本著作有三處與官方不同:
    其一,這本書對好多近代歷史事件的評價與官方評價存在極大區(qū)別。比如,官方認為義和團運動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之下,農(nóng)民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機而發(fā)起的愛國運動??墒?,張鳴老師在文中結合大量史實得出的結論則是,這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險。
    其二,這本書羅列了大量不為人之的史實。我們依然以義和團運動為例。官方對這段歷史的記述重點是義和團如何抵抗八國聯(lián)軍,對義和團給社會造成的破壞鮮有詳細的記載。張鳴老師卻根據(jù)大量不為人知的史實,把義和團給社會造成的社會破壞做了詳盡的羅列。
    其三,這本書能夠盡力立足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評說歷史人物的對錯。其實,這一點對于研究歷史的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好多研究歷史的人,習慣用后人的視角去評說已經(jīng)遠去的歷史。結果,歷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題材,而要保證歷史結論的客觀公正真是難上加難。
    當然,這部書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它能顛覆官方對近代史的諸多論斷,而在于它能以新穎的表述改變人們對近代史的諸多誤解,讓人們能夠帶著懷疑去讀我們的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三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x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jīng)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x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x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在第一次x片戰(zhàn)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x片戰(zhàn)爭中,也出現(xiàn)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zhèn)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fā)抗日,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x片戰(zhàn)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guī)模農(nóng)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nóng)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x、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x片戰(zhàn)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jīng)世務實的態(tài)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chǎn)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jīng)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jīng)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jīng)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fā)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四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jīng)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也出現(xiàn)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zhèn)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fā)抗日,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xiàn)了超多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guī)模農(nóng)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nóng)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jīng)世務實的態(tài)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chǎn)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jīng)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jīng)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但是洋務運動在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jīng)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最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fā)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后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最后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五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先生的經(jīng)典著作,他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敘述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對中國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以學術的形式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翻開這本書的封面,內文插圖赫然是一張著名的《時局圖》,令我過目不忘。圖中虎代表英國、青蛙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它們正在瓜分中國,這就是悲慘的中國近代情形。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到達了幾百個。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這也是一段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盡管有人低頭服軟、賣國求榮,可是廣大的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的戰(zhàn)斗,涌現(xiàn)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也出現(xiàn)了前仆后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zhàn)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zhèn)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除了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xiàn)了許多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兩次大規(guī)模農(nóng)民運動給帝國主義勢力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nóng)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wèi)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xiàn)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這是中國人民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政治提高。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xiàn)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jīng)世務實的態(tài)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chǎn)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歷經(jīng)浩劫后,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jīng)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盡管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可是洋務運動在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甲午戰(zhàn)爭后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jīng)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墒切梁ジ锩]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確方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并不斷開創(chuàng)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讀完這部經(jīng)典著作,我深刻地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思進取,夜郎自大,總有一天會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而一個國家如果不圖強,整日閉門造車,輕則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出讓利益,重則被分裂甚至亡國。清政府長時期沉浸在自以為是強國的美夢中,卻不知西方列強早已在多方面遙遙領先,這種強弱差距造成了這樣一段坎坷的歷史。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自強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使中國越來越強大,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教師推薦的那么多本書,我最喜歡蔣廷黻老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正文資料其實很短。短小卻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講的東西,娓娓道來。結合教師的授課資料,再反復看這本書,覺得自我看待歷史的角度,比以前開闊了許多,文化底蘊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許。
    網(wǎng)絡上,總流傳著很多有道理的話,其中有一句我覺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個人看了一本書,聽了別人一番話,就覺得自我的價值觀都變了,那他大抵是個井底之蛙。在歷史這方面,我承認我只是個坐井觀天的人。所以,這本書和這門課帶給我的影響,在認知歷史方面是徹底的。風靡學生群體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兩本,就覺得它無聊看不下去了。所以,這本《中國近代史》含著教師的部分資料對應講解,真真是的十分對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師,那么用心地準備課堂,那么耐心地講授資料,那么極力地推薦了一本《中國近代史》。
    收獲最大的,莫過于:歷史是客觀的??磿奥犞v,相關初中有講到的資料,會不自覺想起初中教師如何講授(高中讀理科,上的歷史課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歷史教師,也是能夠把歷史經(jīng)過一些短短的綱領,講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當講到近代史中國人備受屈辱這段,初中教師含著極為強烈的個人色彩,連帶著我也覺得那時候的外國人怎樣那么可惡??稍谶@書中,多次講到一些外國人友好的舉動,像使團來訪,要求建立大使館;傳教士傳授先進的科學知識,都是促進中國發(fā)展的。是中國人自傲,愚昧,生生錯過很多能讓自我改變的機會。
    就像蔣廷黻先生說的:“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币婚_始不由覺得都是中國人活該,再回味時,那些偏頗于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念頭都沒有了。的確,我們的失敗是注定的。我們強大時,傳統(tǒng)思維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壓著中國人,讓我們對外來文化,毫無寬容心可言,我們的視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頭觀望,也可是是上頭那一點點景色。若沒有人洗凈自身反封建的東西,再帶領其他人更新觀念,中國那時是毫無勝算可言的。鴉片戰(zhàn)爭前,由馬戛爾尼主領的英國使團拜訪中國,“獅子號”軍艦的說明書中國人拆都沒拆過,代表人類翱翔天際的第一步的熱氣球展示,以及先進的軍事手段,中國人都不屑一顧,還出言不遜,毫無大國氣度可言。慘痛的教訓已經(jīng)付出,我們中國人應當更多的去了解他們,傳承他們,勿忘國恥,奮發(fā)向上。
    那段歷史無論有多屈辱,多不堪,都應當進取地正視——了解外國人如何欺負我們的同時,更應正視自我做錯的地方。既要講外國人怎樣攻打我們,掠奪我們;更要講,我們如何無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錯失機會。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讓我們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有偏頗,我能理解國家的用意,讀后感.但卻不能認同。我們簽訂條約時,由于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爭所不當爭,棄所不當棄?!痘㈤T條約》時,國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協(xié)定關稅、治外法權這種涉及國家主權的東西?;ヅ墒构?jié)這種要求,中國人從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的一百年前開始,更是拒絕、拒絕、再拒絕?!赌暇l約》后,中國人仇外心里表現(xiàn)之一是殺外國人,可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無辜的,耆英要求嚴厲執(zhí)行國法,被人罵洋奴……這些錯誤,每個中國人都應當明白。正確區(qū)分別人的善意與敵意,這一點,到今日,對于中國人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另外,我更想說的是:知己知彼這一點,無論是那時,還是此刻,中國都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F(xiàn)代中國強大起來了,可論起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了解,中國人又有多少?中國人對自我的歷史、文化都了解甚少(爭著去申遺的中國人,對那些文化遺產(chǎn)背后的東西又是否曾主動去了解呢?)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都只會道出表層膚淺的東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敵意》這一文章中大談相比于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對于這個觀點,很是贊同。
    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真的是讓我明白了更多那段歷史背后的真實故事,先生的評論,也很精準。也許以后學者會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論的東西。但無疑,先生的著作,還能夠繼續(xù)走很遠很遠的路。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六
    終于讀完了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這套灰不溜秋的書,分上下冊。當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寫下了1600—2000年間,中國從泱泱大國淪為半殖民地,走向滅國的邊緣,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輩,里的重大事件。全書1083頁,以一個外國人的視野來看中國發(fā)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觀,邏輯的思維,笑看過去,儼然一本通鑒。
    舞臺上,依然還是只有幾個人,圍繞著權力中心,著你死我活的較量,重復著王始帝國的故事。
    常拿凹面鏡看自己,顯得自己巨牛無比。拿凸面鏡看別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螞蟻。我只想找面平面鏡,還原真實的自我。
    一部中國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國人們的苦難血淚史。書的內容國人都清楚。西方人邏輯的思維用在分析中國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個邊境線外,通過一些材料,作邏輯推導,得出結論。然而,我們是醬缸文化,對邏輯免疫。
    在神氣的國度里,發(fā)生神氣的事。神氣,神氣,再神氣?。ㄗ罱餍信叵w)這才是行文之道。
    中國近代史的讀書心得篇十七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海外中。
    國學。
    研究已經(jīng)成為學術界日益關注的對象,而中國近代史在海外中國學研究中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漢學家,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近代史,成績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學術成果。
    然而,國外漢學界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論體系,但是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為中心,“西方中心論”的思想在國外漢學界占據(jù)了很大的影響。不管是早期的漢學家如費正清提出的“沖擊—回應”模式,還是當今的漢學家例如何偉亞的“后殖民主義歷史觀”,無一不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真正能夠做到以中國問題為中心,站在中國本身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和研究問題的則寥寥無幾,這樣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頗,無法真正地揭示出問題的所在。
    而這部《中國近代史:1600—2019,中國的奮斗》一書則是西方漢學界少有的能夠以中國為中心,從而研究整個中國近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作者徐中約是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曾任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歷史系主任、榮譽教授。本書英文版是歐美學界公認的一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經(jīng)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或種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尋求一條求生之道”三條線索,作為推動近代中國發(fā)展的三股最重要動力,并通過對近代中國內部社會動蕩的描摹,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經(jīng)無比艱難,蛻變?yōu)橐粋€近代國家”的歷史?!敖袊鴼v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種對西方的被動反應,而是一場中國人應付內外挑戰(zhàn)的主動奮斗,他們力圖更新并改造國家,使之從一個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國,轉變?yōu)橐粋€在國際大家庭中擁有正當席位的近代民族國家。這種見解,避免了用‘外因’來解釋中國歷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國僅僅是‘作回應’的思想陷阱?!?見本書第4—9頁相關內容)。
    本書另外一個與傳統(tǒng)史學觀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國近代的開始定在了162019年,即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為開端。作者綜合了兩種學派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理由,將中西歷史的開始回合與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間作為中國近代的開端。作者指出,“在19世紀之前的兩千多年里,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著相互分離的方向發(fā)展的。只有當其中的一個文明獲得了足夠的力量和技術,并為著自身的利益擴張到另一個文明地區(qū)時,這兩個文明才得以回合?!?見本書第3頁)“中國歷史與西方歷史的交會不可能發(fā)生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之前,而這兩個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發(fā)生在工業(yè)革命以前?!?見本書第4頁)正是由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影響,中國才逐漸開始了與外界的交往,最終卷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