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17篇)

字號:

    時間可以證明一切,也可以改變一切。在寫總結(jié)時,我們可以先梳理思路,列出要點,然后逐步展開。下面這些總結(jié)范文旨在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總結(jié)寫作的要領。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一
    1、透過視圖,讓學生把詩中的話變成畫,從而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學會有韻律感的誦讀古詩,能讀出春天的美,柳樹的美,春風的神奇。
    3、透過朗讀描述春天的古詩,進一步體會春天的美,詩句的美,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4、能根據(jù)圖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作詩。
    重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體會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從而把詩讀出語氣。
    難點:激發(fā)學生愛詩、愛春天的情感,自己創(chuàng)作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把同類詩與本詩相聯(lián)系,初步體會情感
    同學們,此刻是什么季節(jié)
    課件出示:《春曉》、《村居》兩首古詩及相應畫面
    2、欣賞春天畫面,激發(fā)其情感
    走進了春天,我也不由自主地愛上了春天,因此,我把春天那美麗的景色拍了下來,想看嗎那就請你跟著老師一齊走進春天去看一看吧!
    課件出示:春天的畫面
    3、介紹柳樹的小知識,對柳樹有初步認識。
    看到這些畫面,你最想說什么
    在這些畫面中,你見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學生答:柳樹)
    柳樹有著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早春二月它便穿上了淡綠色的春裝,向我們報告春的來臨,到了六月,柳絮漫天飛,那是它們在尋找自己的新家,而當秋風卷走大批黃葉時,它卻依然綠意融融,因此又有人把春天叫作“柳條春”。
    4、引出課題、解題、讀題
    想明白劉老師此時此刻在想什么嗎我最想把唐朝著名大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贊美柳樹的詩推薦給大家。是的名字叫《詠柳》。(板書課題)
    你們還記得“詠”是什么意思嗎(板書::贊美)
    我們還學過哪些題目中帶“詠”的詩學生答:《詠鵝》、
    《詠鵝》就是贊美…《詠華山》就是贊美…那么《詠柳》又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是贊美柳樹,那我們就應怎樣讀課題呢(指名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柳樹圖片及古詩
    看到這么美的畫面,這么有名的詩句,想讀嗎遇到不認識的字怎樣辦
    學生自由練習讀古詩
    2、此刻同桌兩個同學比一比,看誰能把這首詩讀準確,如果你的同桌能做到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就請你在書的上方給他畫一張笑臉,如果他哪讀的不夠準確,就請你幫幫他。
    (三)、了解詩意,指導朗讀
    第一句:萬條垂下綠絲絳
    1、指名讀。
    如果你能透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柳樹的樣貌就更好了。
    2、透過視圖、聯(lián)想,了解詩意、讀出詩情
    1》、(出示柳樹圖片)你們看,柳樹的葉子是什么顏色一片片柳葉綠得就像一塊塊翠綠晶瑩的碧玉一樣,多美呀!“碧玉”這個詞就是在告訴我們柳葉長得很…(學生答:很綠)
    2》、我們再仔細看一看,柳樹的葉子不但綠得可愛,而且還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個性。(學生答:個性多)
    你覺得把這句詩中的哪個詞讀重就能讓我們感受到這棵高高的柳樹長滿了像碧玉一樣的葉子(學生答:一樹)
    在古典詩詞中,數(shù)量詞并不必須都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有時它還表示很多的意思。
    3》、指名朗讀第一句,并評讀。
    4》、你們來數(shù)數(shù)這首詩每句話有幾個字每行有五個字的詩就叫作…(學生答:五言詩)
    回憶一下,五言詩一般就應怎樣停頓(學生答:二、二、三停頓)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二
    1.自學本課生字,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默寫兩首古詩。
    3.借助注釋讀懂古詩,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欣賞夏日情景,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課文掛圖。
    學生:查閱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閱讀《四時田園雜興》和寫夏天的詩句。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自己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指名讀詩,正音。
    2.默讀古詩,思考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3.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1.背誦、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2.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一、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你能感受到詩歌寫了什么嗎?
    2.簡介作者。
    二、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3.運用學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4.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教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指名朗讀,教師指導;小組輪讀,相互欣賞;全班感情朗讀。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到課外找一找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三
    (一)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詩。
    (二)預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并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一)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二)“望廬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當什么講?
    “望”與“看”的區(qū)別是什么?
    “望廬山瀑布”就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分別查出“廬山”和“瀑布”的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三)讀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日照香爐生紫煙。
    “日”、“香爐”、“紫煙”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加以理解。
    日:太陽。香爐:香爐峰。紫煙:紫色的煙云。生:升騰起(變成了)。
    太陽照射在香爐峰,高高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云。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一詞說明作者站在哪兒觀察瀑布?
    離瀑布較遠。因為瀑布高大,遙看才能觀其全貌。
    “掛”、“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塊兒是什么意思?
    掛:懸掛。前:前面。川:河流。
    掛前川: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峰前面的一條大河流。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
    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夸張手法)。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xiàn)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著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為九天。詩里形容極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懷疑。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lián)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余。
    5.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四)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四步:悟詩情。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師要給學生范讀,要讀出語氣、感情。
    (六)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廬”和“爐”是同音字,要區(qū)別字形,會應用。
    “紫”和“川”的讀音要讀正。
    在學習生字時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已去分析、去記憶,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五、小結(jié)。
    (一)你認為這首詩寫得好嗎?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三)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觀察細致?
    “日照”與“紫煙”的因果關系?
    “飛流”、“直下”對流速水勢的觀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對瀑布的長、大、高的觀察。
    除觀察仔細、細致外,本詩還有什么特點?
    豐富奇特的聯(lián)想,如“掛前川”,“疑是銀河落九天”。
    本詩的寫作特點:觀察細致有序,聯(lián)想豐富。
    學習古詩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讀、查、究、誦、賞。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四
    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1、學生熟讀這兩首詩,能背誦更好。
    2、通過讀注釋,能大體了解詩意。
    3、教師準備春景電子圖片。
    二、教學課題。
    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詩畫交融”的特點,要引導學生在腦中想象出詩中描繪的景色。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
    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收錄《詠柳》《春日》兩首描寫贊美春光的古詩,《詠柳》作者賀知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辭。《春日》作者朱熹,這是一首春游詩,描繪了一幅萬紫千紅的春景圖。
    教學重點:1、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2、理解并能運用比喻修辭,體會比喻修辭的生動。
    教學難點:以詩句中絢麗的色彩為媒介,在腦中想象出每句詩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相結(jié)合,以誦讀法為主。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春天是美麗的,許多詩人都在贊美春天,你們知道哪些描繪春天的詩?找學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今天我們再來學兩首描寫春天的新詩,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已經(jīng)背下來的學生來背誦。感知詩人賀知章、朱熹筆下的春天呈現(xiàn)出的色彩。
    (二)、初讀感知。
    1、背誦的同學注意停頓,糾正字音。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多找學生反復讀,讀至抑揚頓挫。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在誦讀中識字。
    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師、同學請教。講解: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
    “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比較“載”、“栽”;。
    “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
    “妝”,梳妝,女人愛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jié)構(gòu),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jié)構(gòu),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精讀分析《詠柳》。
    1、自由讀,指名一個一個讀,將詩的韻律讀到位。
    2、請你再看看注釋,邊讀邊想象。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皧y”,打扮?!耙粯洹?,滿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shù)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想象碧玉一般的樹葉。參照百度圖片:“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敖{”,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在頭腦中想象千萬條垂柳的情景。百度搜索圖片地址: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汛猴L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動。
    學生讀,心里想象著每一幅圖畫,有感情的自讀、同桌互讀、點名讀。至能有感情有節(jié)奏的背誦。
    (四)、精讀分析《春日》。
    我們學習的《詠柳》顏色是是春天柳樹的碧綠,下面我們再讀一下另一手描繪春天的詩。
    1、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皩し肌?,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般羲保?,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jīng)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盀I”,水邊。
    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耙粫r”,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根據(jù)學生回答點評,如說花草,可問什么樣的花草,讓學生想諸如“姹紫嫣紅”之類的形容詞。再齊讀詩,心中想象著你看到的春天。
    參考百度搜索圖片:
    (3)、“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皷|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
    “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翱偸恰保际?。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
    (4)、《詠柳》中我們知道是誰把柳樹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風)那《春日》這首詩中又是誰帶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答:東風,即春風)。
    小組討論,教師總結(jié)。
    不同之處:景物不同,顏色不同??。
    相同之處: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都像一幅畫??。
    (六)、小結(jié):春天是五彩繽紛的,你們也拿起你們手中的筆,學著詩人,描繪一下你們眼中的春天吧!
    六、教學反思。
    1、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讀。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能有感情的背誦。
    2、要體會古詩的意境,就不能死讀書,要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畫交融”、“情景交融”,想象一下碧玉般的柳樹與萬紫千紅的春天。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
    1、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認識課后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3、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背誦能力。
    情感目標:本文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想象其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內(nèi)容分析。
    教學重點:認識課后3個生字,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難點: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教學流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詩,多讀幾遍,要讀通順,讀流利。
    二、對照注釋,初步理解。
    1、同桌交流,說說詩句的意思。
    2、師適當講解,大致理解就行。
    三、
    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1、出示畫面和節(jié)奏提示,讓學生自主品讀,同桌合作讀讀聽聽。
    2、師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幫助詩人能表達的思想感情,歷代詩人對它的題詩。
    3、在熟讀讀的基礎上背誦。
    四、檢查識字。
    五、練習。
    1、評一評。
    杜甫的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泵鑼懙拇壕芭c本詩描寫的春景有什么不同?(自由討論)。
    生:杜甫的詩寫花很多,千朵萬朵來表現(xiàn)春天,這首詩沒寫那么多的花,而寫了燕子。
    生:這首詩寫的是野生的花和草,而黃四娘家的花是自己種的。
    2、想一想:烏衣巷繁榮時是怎樣一種景象?
    自由說,發(fā)揮想象力。
    六、作業(yè):背誦古詩。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六
    1、學會“莫、臘、渾、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體會詩人的心境。
    2、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和音韻美。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和音韻美。
    第一課時
    (學習《題西林壁》)
    復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一年級時,我們已經(jīng)學了《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板書課題,讀詩題。
    2、理解詩題。
    自讀課文中1、2兩條注解,讀讀詩題的意思(蘇軾游廬山時在西林寺墻壁上寫的一首詩)
    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教師范讀,讓學生聽清吟詩的節(jié)奏,初步感知詩人的心情。
    2、自由吟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jié)奏。
    3、學生試說自己已經(jīng)讀懂的詩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兩句。
    找出詩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詞(“橫”、“側(cè)”、“遠”、“近”、“高”、“低”)。再出示“嶺”和“峰”。給它們組成不同的詞語:山嶺、峻嶺、高峰、奇峰、山峰……讀讀前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試看說一說。
    讀后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試著說一說。
    師歸納: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廬山是那么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卻不一樣;橫著看,連綿不斷的峻嶺;從側(cè)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近處看,從高處看、低處看……看到山的形狀、姿態(tài)卻不一樣。
    有感情地齊讀前兩句。
    5、理解后兩句。
    讀一讀,比一比,前兩句與后兩句內(nèi)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兩句寫看到的景象,后兩句寫自己的感受)
    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教師小結(jié):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覺得沒有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熟讀背誦
    請你把自己當作詩人,有感情地讀一讀。
    練習背誦,同桌之間互背。
    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游山西村》)
    整體感知
    1、讀讀詩題,參看注解,說說詩題的大概意思。教師補充小結(jié)。
    2、自由吟讀。
    3、指名試讀。教師點評并范讀,體會詩句的節(jié)奏。
    試講詩意
    1、邊讀邊參閱課文中的注解,試著串講。教師巡回傾聽,發(fā)現(xiàn)難點。
    2、指名試講。(要求把每句詩的大致意思說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深入體會
    1、讀前兩句,想象意境。詩人會在什么地方?他當時有什么感受?(想象詩人在農(nóng)家做客,受到農(nóng)家熱情款待)
    2、讀后兩句,體會意境。
    這時詩人是在哪里?他當時遇到了什么景象?
    詩人可能正走在山間小道上,眼見前面被大山擋住了,懷疑無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見柳蔭深深,鮮花簇簇,驚喜地發(fā)現(xiàn)又是一個村莊。
    品味對偶的表現(xiàn)手法
    1、有節(jié)奏地朗讀后兩個詩句。
    2、引導發(fā)現(xiàn)兩行詩句中相對應的詞,說說它們有什么特點。
    3、美讀,讀出節(jié)奏、音律美。
    體會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學生閱讀。
    1、我們走到山前,頓覺山路已盡。忽然間,山路一轉(zhuǎn),前面又出現(xiàn)了一個鮮花盛開的村莊。這時,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钡脑娋洹?BR>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實驗,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實驗進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來在一位教授的幫助下,他豁然開朗,很快攻克了難關,實驗獲得了成功。這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師在指導我們作文時,常常用宋朝詩人蘇軾的名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教我們寫作時不要說人家常說的話,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寫出自己的個性。
    讀后教育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能恰當?shù)匾眠@些語句,使自己的作文變得更精彩。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七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掛圖。
    2.生字卡片:《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3.《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三首古詩。
    第一課時。
    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1.學生自由背誦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圖畫,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朗讀節(jié)奏參考: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深夜/籬落//一燈明。
    5.借助字典和詩后注釋,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處。
    6.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畫面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哪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fā)表見解。
    3.質(zhì)疑:還有什么問題或哪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xiāng)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朗讀。
    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a、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b、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xù)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方法:
    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當堂作業(yè)。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jīng)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3.自己練習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拓展閱讀。
    《舟夜書所見》(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第二課時。
    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知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習俗。(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xiàn)節(jié)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詩文,可輕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
    a、出示生字卡片,讀準字音。
    b、以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古詩。
    c、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直覺讀準節(jié)奏。
    3.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a、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b、交流學習收獲。
    c、質(zhì)疑:有什么不懂之處?老師重點指導“異鄉(xiāng)”、“異客”的意思。
    4.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感情。
    趣味活動。
    1.卡片連詞背誦。方法:
    請學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再連起來,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方法:
    a、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nèi)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b、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當堂作業(yè)。
    1.出示生字卡片,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jīng)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學生練寫生字,同桌交換,改正不足。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詩句意思。
    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詩文畫面課件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學生:搜集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古詩作者的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小池》。
    (一)導入。
    1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從1冊至今,我們已學過很多古詩,愿意把記得的古詩背一背嗎?(抽學生背誦)這些古詩語言簡潔,韻律優(yōu)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今天,我們將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2簡介楊萬里的情況。
    3老師出示掛圖或課件,旁白: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小池塘初夏時節(jié)的勃勃生機,表達出了對自然風光的一種喜愛之情。
    (二)初讀詩句,學生質(zhì)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學生讀,分組讀,齊讀。
    3再讀詩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組合作學習,結(jié)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初知詩句大意。
    (三)理解詩句,想象美景。
    1說說你欣賞的詩句及欣賞它的原因。
    2交流品讀情況,師相機點撥,體會作者用字的準確及選取了哪些初夏時節(jié)的景物。
    如:“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惜”,“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愛”。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注意交流、補充。
    4根據(jù)古詩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說說美景,畫一畫美景。
    5看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怎樣?你的心情又怎樣?
    6品味讀古詩。
    (四)指導朗讀,背誦詩歌。注意詩的停頓、節(jié)奏,試背,齊背。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泊船瓜洲》。
    (一)啟發(fā)談話,揭示課題。
    1上節(jié)課我們隨著楊萬里的描寫,欣賞了小池初夏時節(jié)的美麗景色,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詩人的另一種情感。
    2學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況,老師注意補充。
    (二)初讀詩句,學生質(zhì)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反復讀古詩,直到讀流利。
    3再讀古詩,談談自己疑惑的地方。
    4尋求組內(nèi)合作,結(jié)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疑惑,粗知詩意。
    (三)理解古詩,體會作者感情。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2反復讀詩,體會詩所表達的感情,其中哪些詩句集中表現(xiàn)了這種情感?
    3品讀古詩。
    (四)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試背、全班齊背。
    (五)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思念家鄉(xiāng)的詩句,讀給大家聽聽,要是能說出所選詩句出自誰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資料,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細流樹陰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風——明月。
    瓜洲夜景。
    歸心似箭。
    借景抒情。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九
    一、查字典填空。
    1.“舟”一共有??????? 筆,第4筆是????????? 。
    2.“何”的筆順是???????????? ,共????????? 筆。
    二、理解詩意。
    1.回鄉(xiāng)偶書(?? )
    (1)偶爾寫下來的。
    (2)有所感觸,隨意寫下來。(??? )
    2.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 )
    (1)衰老?? (2)衰弱? (3)衰敗?? (4)疏落
    3.不及汪倫送我情(??? )
    (1)不及時?? (2)比不上
    4.少小離家老大回(??? )
    (1)排行第一???? (2)年紀大
    5.忽聞岸上踏歌聲。(???? )
    (1)聞到? (2)聽到
    三、填空。
    《回鄉(xiāng)偶書》一詩中有三組反義詞,分別是:(? )--(? ),(? )--(? ),(? )--(? )。
    “何處”的意思是????????????????? 。
    四、把作者與相應的作品連起來。
    《鋤禾》??????????????? 李白
    《春曉》??????????????? 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 蘇軾
    《贈汪倫》????????????? 李紳
    《山行》??????????????? 孟浩然
    《贈劉景文》??????????? 杜牧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顿泟⒕拔摹穼懙氖乔锬┑木吧?。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nèi)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yōu)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
    (一)中的生字。
    2、挑戰(zhàn)背誦古詩。
    (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jié)合,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了語感。)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閱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書河上亭壁(寇凖)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教學反思: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一
    1.認識文中5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能夠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律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誦讀中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彩色粉筆。
    1課時
    一、多元導入,身臨其境。
    1.直觀岀示:教師在黑板上用彩粉筆畫柳樹的簡筆畫。
    同學們,你們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什么?(柳樹)你們看老師畫的柳樹美嗎?贊美一下它吧!(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話贊美柳樹)
    2.情境渲染:早春二月,陽光明媚,詩人賀知章外出郊游,也看到了如此美麗的柳樹,他脫口而出,吟了一首詩。(此時播放多媒體動畫課件,配樂朗讀)
    3.相機解題:“詠”是一種文體,以前我們學過《詠鵝》,誰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贊美鵝)“詠柳”就是歌頌、贊美柳樹的意思。
    二、自主合作,學習生字。
    1.學生自由讀古詩,邊讀邊在詩中畫出生字。
    2.小組討論交流預習生字的情況。
    3.匯報交流的結(jié)果。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悟
    1.師配樂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用“/”畫出停頓之處。
    2.學生反復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讀熟詩句。
    3.指名讀。
    4.齊讀古詩。
    四、字斟句酌,理解古詩。
    (一)學習古詩前兩行。
    1.指名讀,你覺得這是作者站在哪個角度觀察柳樹的?
    (引導學生體會這是作者站在遠處觀察柳樹)
    2.你覺得這里哪個詞用得好,可以說出來和同學們共同感受一下。
    重點指導感悟:
    妝:一個“妝”字把柳樹寫活,在人們面前,柳樹變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子。
    碧玉:作者用碧玉來形容柳樹,第一是說柳樹的顏色是綠色,第二可以看出作者對柳樹的喜愛之情。
    絲絳:從這里可以看出柳枝的柔軟。
    3.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指名讀前兩行詩句,讀出喜愛之情。
    (二)學習古詩后兩行。
    1.后兩行詩句是作者站在哪個角度觀察柳樹呢?(近處)
    2.究竟是什么裁剪出這樣美的細葉呢?(二月春風)
    3.真的是二月春風用剪刀剪的嗎?那是怎么回事?
    (體會作者此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
    4.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5.指名讀后兩行。
    五、再讀古詩,感悟意境。
    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法誦讀:
    1.自由讀;
    2.小組合作讀;
    3.指名讀;
    4.配樂感悟讀;
    5.齊讀。
    要求:理解了詩意之后,再讀就要重“品”,在吟誦中欣賞古詩帶來的美的享受。
    六、拓展思維,發(fā)展語言。
    1.二月春風剪出了柳葉,還能剪出什么?(野花、小草、小燕子……)
    2.套用詩句來仿寫。(如:不知野花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七、多元作業(yè),課外延展。
    同學們看,老師這幅畫中只有柳樹一種景物,并不完整,發(fā)揮你的想象,看看畫面中還應該有什么,畫一幅美麗的春景圖。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學科】小學語文第四冊。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新字,書寫生字。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詩歌描繪了哪些景物,能說出詩歌大意。
    【總課時目標】。
    1、會認“廬、瀑、爐”等9個生字,會寫“吳、含、窗”等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分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
    1、會認《望廬山瀑布》中的生字,會寫這首詩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大意。
    3、體會到詩人筆下的瀑布雄偉壯觀,生發(fā)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第二課時〗。
    1、會認《絕句》中的生字,會寫這首詩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了解詩歌描繪了哪些景物,能說出詩歌大意。
    3、體會到詩人描寫的景色的美麗,感受到作者的愉悅心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教師引導活動:
    1、說到古代大詩人,你會想到誰?
    2、想學習他們的詩歌嗎?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兩位大詩人的詩歌。
    3、通過查找資料,你知道了哪些關于李白、杜甫的情況?
    4、我們今天要學習哪兩首詩呢?誰能把詩的題目讀出來?
    學生學習活動:
    1、說說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詩人的名字。
    2、產(chǎn)生學習愿望,齊讀課題,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關于李白、杜甫的情況。
    4、個別讀詩題,認識“廬、瀑”二字?! ?BR>    二、自讀第一首詩。
    教師引導活動:
    1、你想怎樣來學習古詩?根據(jù)學生回答點撥。
    2、自由地、輕聲地讀一讀,把古詩讀通順,看誰讀得正確。
    3、能弄懂這首詩的意思嗎?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號。
    4、在學習中,你有了哪些收獲,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訴你的同桌吧。
    學生學習活動:
    1、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目的:讀準字音、看插圖、了解詩歌意思、朗讀吟誦、表達感情。
    2、自由輕聲讀,認識古詩中的新字,把古詩讀通順。
    3、邊讀邊想詩意,標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讀詩歌、識生字、正音。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生字卡片:
    認識這些生字了嗎?
    2、誰能大聲地朗讀這首詩?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讀生字,齊讀。
    2、個別大聲讀詩歌。其他同學認真聽,及時糾錯。
    四、朗讀、了解詩歌大意。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圖畫:
    “在圖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讀懂了詩歌的哪些詞句呢?組織交流,對錯誤的理解引導糾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師或同學幫助你理解?適時點撥指導。
    4、你覺得廬山的瀑布怎么樣?為什么?
    6、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
    學生學習活動:
    1、用自己的話說圖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偉,想象詩人的心情。
    2、交流讀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詩中詞句說說自己的感受,并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5、想象,并反復吟誦,體會感情。
    6、說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明原因,感受詩歌中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五、賽讀。
    教師引導活動:
    1、哪些同學認為自己朗讀得很棒,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聽。
    2、我們來進行小組朗讀比賽好嗎?
    3、會背誦這首詩歌了嗎?
    學生學習活動:
    1、朗讀,聽讀,評價,進一步體會情感。
    2、小組內(nèi)朗讀比賽,選出最好的一個學生朗誦。
    3、個別學生背誦,評價與鼓勵。
    六、拓展。
    教師引導活動:
    1、看到這樣壯美的景色,你想怎樣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2、配樂朗讀。
    學生學習活動: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歡的音樂。聽音樂,配樂朗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教師引導活動:
    1、誰能背出《望廬山瀑布》?
    2、我們是怎樣學習這首詩的?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背,集體背。
    2、回顧學習過程,總結(jié)學習方法。
    二、自讀。
    教師引導活動:
    1、你打算怎樣學習《絕句》這首詩呢?
    根據(jù)反饋進行方法選擇指導。
    2、巡視自讀情況,進行個別輔導。
    學生學習活動:
    1、說說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讀:
    認識生字、讀通句子、想想詩歌講了什么,畫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三、讀詩歌、識生字。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卡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指導交流識字辦法。
    2、誰想把詩歌讀一讀?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認讀生字。說說自己認識生字的好辦法。
    2、個別讀詩歌,其他同學聽讀、正音?!?。
    四、交流、感悟、朗讀。
    教師引導活動:
    1、出示圖畫:
    “圖畫中有些什么?它們是什么樣的?”
    2、你看出詩歌中寫了哪些景物了嗎?這些景物是什么樣子的?根據(jù)反饋了解學生理解情況。
    4、你喜歡這首詩中的什么景物?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詩的意思。
    5、在這么美麗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誰能用朗讀表達詩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樣讀?
    7、你希望在什么樣的音樂聲中讀詩歌?比一比,誰讀得好?
    學生學習活動:
    1、用自己的話說說圖意。
    2、交流自己對詩歌中語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門泊”的意思。
    4、說話:
    喜歡哪些景物,同時了解詩意。
    5、交流,說說是怎樣看出來的。
    6、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歌。
    7、配樂讀詩歌,說說自己的感受。
    五、背誦。
    教師引導活動:
    1、誰會背誦了?怎樣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學習詩歌中,你還有什么別的發(fā)現(xiàn)?引導發(fā)現(xiàn)詩句上下聯(lián)相對。
    3、還想背誦詩歌嗎?注意兩兩相對的詞語。
    學生學習活動:
    1、個別背,交流背誦經(jīng)驗:熟讀成誦、理解背誦等。
    2、自由交流觀察所得,肯定同學的發(fā)現(xiàn)。
    3、描一描,體會、交流自己的寫字經(jīng)驗。
    六、教學效果測評。
    教師引導活動:
    1、仔細觀察這幾組字,能告訴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嗎?
    2、同桌互相背一背,講一講詩歌,評一評,誰學得好,誰的進步大。
    3、課外學習的詩歌會背了嗎?背給同桌聽聽。
    學生學習活動:
    1、比一比,再組詞:
    今 令 絕 含 嶺 決 柳 銀 爐 迎 跟 護。
    2、同桌互背詩歌,并表揚能講出詩歌意思的小朋友。
    3、給大家背一首自己學的詩歌。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三
    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1、自由讀,結(jié)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fā)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jié)是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
    1、根據(jù)學《贈劉景文》的經(jīng)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1、把自己課內(nèi)、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jié)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jié)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保ā渡衷娫挕罚┲袊糯姼柘騺碛小芭d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zhàn)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zhàn)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yè)?。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聯(lián)想言志)。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五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nèi)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煉。內(nèi)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cè)面表現(xiàn)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nèi)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于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于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激發(fā)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信息資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所見》。
    初讀(借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yǎng)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diào)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真實、扎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fā)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注重了資源開發(fā);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
    細讀(抓住重點字詞,了解詩句大意。)。
    1、引導學生自讀質(zhì)疑,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jù)學生的質(zhì)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學生可能有出的問題,如:“樾、意欲”的含義等。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學生結(jié)合插圖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引發(fā)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gòu)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誦讀(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yǎng)讀書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
    1、采用范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借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chuàng)設意境。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抓住“讀”的根本,結(jié)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
    寫字(自主寫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1、重點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學生參與指導范寫,為大家講解。如“木”字旁的寫法等。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本節(jié)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學習古詩《小池》。
    回顧(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1、指名背誦《所見》,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內(nèi)容。
    2、回想一下,上節(jié)課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激發(fā)學生,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自學(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yǎng)能力。)。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了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diào)整教學。
    (依據(jù)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系,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教師則根據(jù)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匯報(各組匯報交流,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強調(diào)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獲,可引導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如:字音“柔”應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畢竟”“惜”“無窮”等,采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采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實踐(創(chuàng)意表現(xiàn),促進理解,發(fā)展個性。)。
    1、引導學生結(jié)合著自己的閱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寫字(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
    重點指導“黃、立、閉”,教師大膽放手,相機示范,引導學生評價。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六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么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
    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qū)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1)學生借助拼音讀古詩。
    2)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范讀。(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1)自由記生字。
    2)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xiāng)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六、指導寫字。
    1.書寫生字“古、聲、多”。
    2.觀察生字的結(jié)構(gòu)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筆順,并逐一指導。
    古:橫要長而凸。
    聲:上為“士”,上橫長,下橫短。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位置要注意必須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讀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二、朗讀感悟、理解古詩。
    1.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
    2.全班齊讀《春曉》、《村居》。
    3.學生自由讀,思考:我從中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4.交流匯報自讀情況,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5.分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6.反饋釋疑,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三、背誦古詩。
    1.指導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1)師范讀。
    2)自愿讀。
    3)比賽讀(同桌賽、小組賽)。
    2.背誦古詩。(指名背、小組背、齊背、師生對背等。)。
    四、指導書寫。
    1.口頭擴詞:
    古聲。
    多處。
    知忙。
    2.書寫生字“處、知、忙”。
    3.觀察生字的結(jié)構(gòu)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的筆順,并逐一指導。
    處:半包圍結(jié)構(gòu),捺要拖長、“包住”。
    知:左右結(jié)構(gòu),“口”在右邊偏下。
    忙;左右結(jié)構(gòu),“豎”要垂直且稍長。
    4.學生練習書寫,師巡視、指導。
    五、擴展活動。
    班里開展一次放風箏活動。
    二年級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說為什么?
    第二課時。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zhàn)背誦古詩(一)。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板書設計:。
    菊殘/猶有/傲需技。???????????????????白云/生處/有人家。
    正是/橙黃/橘綠時。???????????????????霜葉/紅于/二月花。
    教學反思:。
    蘇軾的《贈劉景文》并不常見,我采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后,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教學第二首詩感到非常輕松。因為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后師生討論得出了一個預習計劃:1、讀、涂、注;(邊讀邊涂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2、再讀;(讀準、讀流利、讀美)3、討論。(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其中自學成果展示精彩不斷,學生們紛紛主動上臺讀詩、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