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模板17篇)

字號: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路徑,找出改進的方向??偨Y范文的案例和分析,或許能夠給我們啟發(fā)和啟示。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一
    本學期繼續(xù)教學三年級數學,通過兩年半的學習,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個別學生思維比較靈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較濃,但也有個別學生懶散,接受力不強,成績不太理想,本學期將重點抓好后進生的培養(yǎng)。
    二、教學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會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商是整百數或整十數)、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
    能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商中間、末尾有0的情況)、兩位數乘兩位數(包括列比較簡便的豎式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能筆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能估計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百多或幾十多,估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能說出估計的過程與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
    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能讀寫一位小數和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
    認識年、月、日,能區(qū)分大月、小月,能判斷平年、閏年,能計算一個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數。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噸。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空間與圖形:
    能指出由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拼搭成的物體的三視圖,能根據比較簡單的視圖要求拼搭物體。
    結合實例感知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對稱現(xiàn)象,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平移,能動手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選用適宜的面積單位估計、測量、表達圖形的面積。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計算或估計有關的面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統(tǒng)計與概率:
    結合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限結果是整數)。
    會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狀況
    會用平均數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2.數學思考方面。
    經歷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分數、小數的過程.學習用數描述、表達現(xiàn)實世界中的現(xiàn)象,發(fā)展數感。
    經歷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與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數加、減法的過程,發(fā)展抽象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在應用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發(fā)展抽象思維。
    在簡單的物體及其三視圖的相互轉化活動中,在研究平移、旋轉、對稱現(xiàn)象的數學活動中,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形狀特征及平面圖形的變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等數學活動,發(fā)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過程的能力。
    3.解決問題方面。
    能應用在本冊教科書里學到的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
    能在理解面積含義及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主動解決一些有關的實際問題。
    初步學會根據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到現(xiàn)實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數據,能解決一些與平均數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據的重要性,增強統(tǒng)計觀念。
    增加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能主動與同學共同進行學習活動,積極與同學交流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與所選用的方法。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能利用估計,判斷解決問題結果的合理性。
    4.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
    在現(xiàn)實的情境中理解數學內容,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實際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初步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通過教科書里“你知道嗎”欄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體會數學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和勞動中逐漸形成的方法、理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體會數學與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在教師的具體指導和組織下,能夠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二
    本節(jié)課主要是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在新課導入時,我出示飛機圖、獎杯圖、蝴蝶圖,問學生這些圖有什么共同特征?設計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引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回憶,并就對稱軸的畫法我為學生作了示范,說明對稱軸一般應畫成虛線,提出本節(jié)課重點研究對稱軸,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
    新授課時,我讓學生折長方形紙的對稱軸,一開始,學生只折了一條對稱軸,我問了學生還可以怎么折?學生又折出了一種,我分別展示了兩種折法。有一個學生說還有:沿對角線折,我讓他折出來給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對角線折的方法,學生明白了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然后研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找出規(guī)律:量出長度,并取中點再畫。教學“試一試”時,因為有了探究長方形對稱軸的基礎,所以放手讓學生嘗試折紙、作圖。
    大部分學生找出了四條對稱軸,還有小部分學生只找出了兩條。在評講時,通過操作,提高了后進生的認識。后面的練習是重點讓學生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
    但是學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題的第四幅圖也認為是對稱圖形。我用事先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條數不只一條。并概括出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并強調學生要規(guī)范地去畫。效果還可以。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三
    本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讓學生會看日歷,知道一年12個月中每個月的天數。在“看日歷”的情境中,主要通過學生查閱日歷上星期幾的過程,讓學生掌握查閱日歷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對應的星期幾。同時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動內容,都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日期?!澳暝氯铡笔窃趯W生已經掌握時分秒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具有常識性,學生在課堂上雖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過,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已經有很多的經驗,通過填寫各月份天數的過程,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各月天數的規(guī)律,再通過說一說,找一找,練一練,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看日歷,并能從中找到我國一些重大節(jié)日及其他的相關信息。
    (2)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3)知道一年12個月中每個月的天數。
    2、過程與方法在體驗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知識的情感,以及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1、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
    2、學會看日歷。
    識記大月、小月。
    年歷、多媒體課件
    一,情境導入
    1、猜謎語:桌上一本書,三百多來頁,讀完這本書,家家過新年。(謎底:日歷)師:對,日歷不僅可以幫我們看日期,還幫我們記錄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2、回顧一些有意義的歷史事件。(播放課件)師:這里記錄事件發(fā)生時用了那些時間單位呢?(年、月、日)其實年月日與時分秒一樣都是時間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1、認識年、月、日
    (2)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日歷或附頁1中的日歷看看一年是12個月嗎?
    (3)認真觀察20xx—20xx年的日歷,看看每月的天數都一樣嗎?
    (4)將20xx-2016年各月份的天數填在表格中,看看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說給你同伴聽)
    (5)交流匯報結果。
    2、認識大月、小月
    (1)介紹大月、小月師: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是個特殊月。
    (2)請同學們說說每個年份中有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3)給表中的大月涂上黃色,小月涂上藍色。
    (4)2月為什么不涂色?
    (5)數一數: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幾個?
    3、記憶大月、小月師:同學們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將你的方法說給同伴聽聽。
    (1)只記住其中的一種就可以了。例:記住小月4、6、9、11月,不看2月,其余的月份都是大月。
    (2)以7月和8月為分界點:7月前單月是大月,8月后雙月是大月。
    (3)介紹左拳記憶法。
    4、應用鞏固
    (1)老師出月份,是大月的說紅蘋果,小月的說青蘋果。
    (2)下個月笑笑就要過生日了,你能告訴我笑笑的生日是大月還是小月嗎?
    (3)同學們,你的生日是幾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生再一次經歷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對年月日的知識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統(tǒng)的認識,一下子將學生的學習推向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5、布置小組學習任務
    (1)從今年的日歷中“找一找”
    a,日歷上共有()個月份,每個星期()天,今天是()月()日,星期()。
    b,本月的第1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個月的第一天是星期().
    c,國際兒童節(jié)是()月()日,星期()。
    d,()月()日是教師節(jié),星期()。
    e,()月()日是國慶節(jié),星期()。
    (2)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重大節(jié)日?說給你的同學聽聽。
    (3)小組匯報學習結果。
    (4)課件出示一些重大節(jié)日。
    6、出示有關時間的諺語,教育學生珍惜時間。
    【設計意圖】:
    提高學生從年歷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也讓學生了解一些重要節(jié)日,同時提醒學生珍惜現(xiàn)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學習。
    三、師歸納總結
    1、說說這節(jié)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2、年、月、日里有很多的奧秘,需要我們不停地去學習,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雙數學眼睛就一定會收獲數學學習的甜蜜果實。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四
    本節(jié)課是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例8的教學內容《歸一解決問題》。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連乘、連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更好的學習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情境圖,畫出數量關系,弄清數量間的關系,找到解題辦法。因為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系統(tǒng)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或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為本節(jié)內容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1.學會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含有“歸一”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用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能力。
    2.經歷用圖形表征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能溝通圖形與算式的聯(lián)系,增強畫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對比辨析初步建立歸一問題模型,增強比較歸納能力,感受數形結合思想、函數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學重點
    經歷用圖形表征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能溝通圖形與算式的聯(lián)系,增強畫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辨析,初步建立歸一問題模型,增強比較、歸納能力,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答疑引導法;數形結合法。
    (一)導入新課
    1.一個面包4元,我要買8個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錢能買幾個水杯?
    誰能算出來?為什么不能算出來?
    預設:缺少一個條件。
    再出示(一個水杯8元)
    (二)創(chuàng)設情境
    1.出示超市圖片,引入情境
    a:從圖上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3個盤子18元,要買8個盤子)
    b:你能把問題補充完整嗎?
    (買8個這樣的盤子需要多少錢?)
    c:抽學生把題目完整的說一遍。
    2.課件出示題目:3個盤子18元,我要買8個這樣的盤子,需要多少錢?
    3.質疑:要買8個盤子,能直接算出來嗎?
    (三)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
    1.獨立嘗試用畫圖等方式表示題目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這道題能一步解決嗎?如果不能,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請寫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組成員交流你是怎么畫圖的,怎么列算式的。
    【學情預設】
    預設1:畫的實物碗的示意圖。
    預設2:畫圓圈圖。
    預設3:畫線段圖。
    1.展示圓圈圖。
    師:你們能看懂他畫的是什么意思嗎?他的這幅圖有沒有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表達完整呢?那你對他的圖有沒有建議。
    師:那你能說一說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2.展示線段圖
    師:為什么每一段都畫的同樣長?你能在題中找到對應的話嗎?
    教師相機提問: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問:為什么要先求出一個盤子的價格呢?
    學生:問題要求8個盤子的價格,所以必須先求出一個盤子的價格。
    3.教師相機將學生的意圖總結成板書。優(yōu)化解題思路。
    師:結合圖示,怎樣能表示清楚題目所要求的問題呢?
    生:(板書)
    18÷3=6(元)一個碗的價錢?著重提問!
    6×8=48(元)求多個碗的價錢。
    師:我們把一個碗的價錢也叫作“單價”,8個碗叫數量,最后算出的是“總價”。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預設:列綜合算式來解答。
    18÷3×8
    =6×8
    =48(元)
    師: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個碗的價錢。這件事很重要!
    師:分步計算和綜合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生共同總結:分步計算和綜合算式雖然形式不一樣,但是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4.(反歸一)想一想:
    18元可以買3個碗,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
    (1)學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學情預設】預設1:先求出一個碗的價格,再算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個)
    預設2:先算出一個碗多少錢,再算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列綜合算式)。
    30÷(18÷3)
    =30÷6
    =5(個)
    師: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號?(要先算一個碗多少錢,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邊,所以要加小括號。)
    對比一下這個問題與剛才的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學情預設:
    生1:相同點,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個碗的價錢。
    生2:不同點,求總價要用乘法,求單位數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對比
    1.課件展示對比兩個問題的解法。
    討論提示:4人小組討論。
    a:仔細觀察兩題的解題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不同?
    b:這兩個問題都用了兩步來計算,你覺得哪一步最關鍵?
    2.學生匯報。學生邊說,邊課件出示。(2-3人說清楚即可)
    (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兩種問題所用的解決方法的區(qū)別)
    3.總結:這兩個問題都用了兩步來計算,你覺得哪一步最關鍵?(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課件出示:這樣的題關鍵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預設:知道了3個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個碗的價格,都是要先算出一個碗的價格,才能計算后面的問題,這就是含有“歸一”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問題。
    預設:第一道題是在求“買8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也就是求8個6是多少?是求“總價”。而第二道題是在求“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幾個6?是求“數量”。但不管我們要解決 什么問題,都要先求出一個碗的價錢。
    4.買6個碗需要多少錢?
    生1:一個碗6元,6個碗36元。
    生2:3個碗可以看成“一份”,6個碗就是有這樣的2份!所以18+18=36元。
    預設:著重點出“1”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一些。
    (1)一個碗6元,買9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2)一個碗6元,買10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3)一個碗6元,買20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4)一個碗6元,買100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預設:無論條件如何改變,只要我們知道了“一個碗多少錢”,我們就可以求出9個、10個、20個、100個……甚至更多個碗需要多少錢?(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買到的碗越多,總價越多,但不變的是什么?單價、一個碗的價錢)
    (五)檢測達標
    1.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小林讀一本故事書,3天讀了24頁。
    (1)照這樣的速度,7天可以讀多少頁?
    (2)照這樣的速度,全書64頁,幾天可以讀完?
    2.分別抽4名學生上臺投影匯報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學做裁判。
    (1)和(2)哪個題最好算?為什么?
    (六)總結全課
    1.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這樣的題關鍵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著,如果讓我們算幾個幾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讓我們算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就用除法計算。
    2.把一個、一條,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幾份是多少。像這些問題就是我們數學上常說的歸一問題。(板書:歸一問題)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五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會直觀判斷軸對稱圖形,能用對折的方法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欣賞數學之美。
    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能直觀判斷出軸對稱圖形,能用折紙的方法找出對稱軸;。
    教學準備:
    課件、一些軸對稱圖形圖片、紙和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激發(fā)好奇心。
    花園里有只可愛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見了小蜻蜓,對小蜻蜓說:“我們是一家人?!毙◎唑丫推婀至?,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說,在大自然里還有很多物體和我們是一家呢。
    二、欣賞圖片,建立表象。
    1、這不,你瞧。蝴蝶找來了什么?
    課件出示:蝴蝶、楓樹葉、七星瓢蟲、蜻蜓、臉譜、交通標志、數字8、飛機、天平、一些字母等。這些圖形漂亮嗎?學生欣賞各種對稱圖形。
    2、引導觀察圖形,交流匯報。
    剛才同學看到的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么這些圖形中你發(fā)現(xiàn)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學問題?
    生1: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很美。
    生2:左右一樣。上下?
    生3:我發(fā)現(xiàn)它們是對稱的。
    師:你是怎么理解對稱的?
    生3:對稱就是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
    3、教學板書“對稱”
    (1)課題導入。
    (2)結合剪紙作品,抽象概念。
    師:誰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剪出一個葫蘆嗎?
    學生自己操作創(chuàng)作。(先把紙對折后再剪)。
    教師選幾張學生剪得好的軸對稱圖形貼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剪的。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些圖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他們的形狀不同。
    生2:他們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們的兩邊是完全一樣的。
    生4:這些圖形上都有一條折痕。
    學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那么這條折痕應該給它取個什么樣的名字呢?(對稱軸)。
    老師把課前準備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燈籠、衣服等)。
    三、實踐操作,深化認識。
    1、組織活動——折一折。
    (1)每個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圖1,先對折,看兩邊是否完全重合,再打開,看折痕的位置。
    (2)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折一折。組織學生將自己小組折出的對稱圖形進行展示并匯報各自的折法。
    (3)學生認識對稱軸,中間這條折痕我們就把它叫做對稱軸,用虛線表示。
    請學生用鉛筆畫出你們剪出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小結:通過折、畫,小朋友們都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么現(xiàn)在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樣的圖形。
    得出結論: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
    折痕所在得直線叫做對稱軸。
    四、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3、用對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圖形的對稱軸。
    五、回歸生活,體會美感。
    1、談一談: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對稱的圖形、物體,你能說一說嗎?
    2、欣賞生活、藝術、自然、建筑、剪紙等領域的對稱之美。
    六、總結全課,升華主題。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軸對稱。
    對折:兩邊完全重合——軸對稱圖形。
    折痕——對稱軸。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六
    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溝通舊知,建立聯(lián)系。從樹上摘蘋果,課件出示蘋果樹圖,看誰摘得最快?
    600÷6 27÷3 240÷8 160÷4 3 ) 9 9 )37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舊知,溝通舊知,建立聯(lián)系自然引入本節(jié)內容。
    2.師:同學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這是一個植樹的好季節(jié)。(課件出示春天圖,再出示同學們舉著隊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樹的情境圖),讓學生說圖意。
    3.引導觀察: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演)
    生:三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課?42÷2=
    4.師: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擺好42根小棒,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平均分成兩份。出示圖片:
    生:口算40÷2=20 2÷2=1 20+1=21
    同學們會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樣用豎式計算呢?(揭示課題)板書:一位數除兩位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植樹情景引出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進而樹立起學好書學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探索豎式:用豎式計算,你們會嗎?試試看學生獨立計算后,反饋
    第一種第二種
    21 21
    2)42 2 )42
    42 4
    0 2
    2
    (2)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算法?說說理由。
    學生發(fā)表意見:(學生多數會喜歡第一種算法,簡單、豎式短,很少有學生喜歡第二種也就是課本例題的形式)
    師:其實第二種方法有自己的優(yōu)勢,它能讓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計算過程。
    (3)師邊用電腦演示邊講解:筆算除法的計算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請哪位用第二種方法做的同學上來講解一下。(師配合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樹立選擇最優(yōu)方法的意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時本著“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操作形成表象,動腦想算理,動口說算法,及時規(guī)范豎式的寫法、總結算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安排既體現(xiàn)知識的產生過程,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操作、演示、歸納、概括等方法揭示具體到一般的規(guī)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p20做一做
    2、請你當小法官,別判錯。
    1 4 2 21
    2 )28 3 )69 4)84
    2 6 84
    8 9 0
    8 9
    0 0
    3、買作業(yè)本:小紅去買了3本同樣的作業(yè)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業(yè)本多少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好的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學習相對差一點的同學也能夠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辨析練習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預防學生計算時出差錯,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計算方法來分析、判斷和推理。安排自選練習,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使大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增強練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學得開心嗎,你都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七
    年、月、日是較抽象的時間計最單位。也是較大的時間計量單位。在此之前學生己經掌握了時、分、秒三個時間計量單位,并且己經在生活中有了年、月、日的感性經驗。因此,教材特別注意聯(lián)系實際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及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系。教材還向學生介紹了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每個月有多少天的方法。
    從而引出全年天數的計算方法。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是明確一年中各月的天數和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關鍵是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人月天數的記憶規(guī)律和閏年的判定方法及規(guī)律。
    學生在學習年、月、日之前已經學習了時間單位時、分、秒。并且是在學生掌握了它們的單位換算以后來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年、月、日的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比較感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從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出發(fā)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人月天數和閏年判定的規(guī)律。要引導學生廣泛搜集有關年歷知識的有關信息。拓展學習資源。
    1.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會自主探求規(guī)律,記憶每個月的天數。粗略知道置閏的根據。初步學會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結合教學情景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學生在課前準備5張年歷卡(哪一年的都可以)。1980年至2000年2月份的天數統(tǒng)計表。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課題
    請同學們猜個謎語:最長又最短。最多又最少。又最寶貴的是什么?
    (教師出示一份年歷)問:這是什么?年歷有什么用途?
    今天是哪一年幾月幾日(學生說時教師板書年月日)?
    對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們知道了哪些?你還想知道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呢?
    二、擬訂目標,確定方法
    同學們各扦己見后確立研究方案:先觀察。再討論。最后分類記錄。
    【設計意圖】:在研究之前。讓孩子先掌握研究的方法。便于梳理孩子的思維。使他們有條理地進行研究。
    三、自主探索,展開過程
    1.認識大月、小月。
    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帶來的年歷。仔細觀察,并且要在組內說一說你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并記錄下來。
    小組展示匯報研究成果。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并根據每月的天數分類、命名。
    【設計意圖】: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研究材料,便于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小組的優(yōu)勢。對小組的結論。教師進行總結并予以積極評價,情感上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結論上讓學生獲得成功感。12.分析2月的天數引出平年、閏年的概念。
    小組討論匯報。學生可能說平、平、平、閏,平、平、平、閏也可能說三個平年。一個閏年。三個平年。一個閏年……也可能說4年里有一個閏年。
    根據同學們的觀察。初步發(fā)現(xiàn)。判斷一個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好像與4有關系。
    根據同學們的觀察。初步發(fā)現(xiàn)。判斷一個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好像與4有關系。
    小組討論:閏年、平年年份除以4結果有什么不同?
    師生交流得出閏年的初步判斷方法。
    【設計意圖】:平閏年的規(guī)律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和發(fā)現(xiàn)的。它是充滿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了良好的數感。
    判斷下面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電腦出示)?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這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3.1900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通過計算,同學們可能說1900年是閏年,這時教師打開萬年歷(課件)看一看(學生會說:為什么會是平年呢?)。
    自學解疑: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第83頁??匆豢础澳阒绬?”并一邊用課件演示“地球繞日”的動畫。一邊講述有關的知識。引導學生明確整百數年份的特殊性,得出“四年一閏。百一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規(guī)律。,【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猜測、驗證、質疑釋疑等教學活動,一讓學生親身探索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再用科學事實解釋平一年、閏年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尊重科學事實、滲透科學意識的教學指一導思想?!恳?.引導學生探索記憶每個月天數的規(guī)律,計算每一年的l天數。一請大家想個辦法,怎樣才能又快又準地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呢一(觀察、討論、探究后匯報)?一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總結出以下方法:一拳頭記憶法。
    (2)7月前單、8月后雙的是大月。除2月外。其余的是小一月(分組法)。
    (3)一、三、五、七、八、十、”傳。三十一天永不差(歌訣法)教師鼓勵同學們用自己認為好記的方法來記憶。
    讓學生很快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多少天。看哪組想的方法巧妙?
    計算完后請同學講一講為什么平年、閏年相差一天?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記憶,不但能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個性化的進行學習。
    四、總結運用,拓展創(chuàng)新
    1.如果連續(xù)兩個月是62天,這是幾月和幾月?60天呢?61天呢?
    2.小亮的爺爺60歲時。只過了15個生日。你能說一說這是怎么回事嗎?
    3.實踐活動:課后每人制作一張2003年的年歷卡(2003年1月1日是星期三)。完成后組織班內展評。
    【設計意圖】:富有情趣的開放性題目,改變并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本節(jié)課知識完全是由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索中獲得的。
    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點撥者。整節(jié)課的氛圍寬松、和諧、民主。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學習模式。
    本節(jié)課是用謎語和生活實際導入的,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并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方式既重視了學生間的互助,又給了學生自評、互評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推進了學生學習的社會化進程。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年歷、觀察年歷。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活動、自由表達。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如。在讓學生記大小月的時候。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記憶,使學生真正成了探索學習的主人。設計的練習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綜合性和靈活多變的特點,使學生了解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的道理。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八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意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體會面積的意義
    2、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一)拍手游戲
    (二)比一比手掌面
    (一)認識物體的表面的面積。
    1、找一找: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找找身邊物體的面。你找到哪些物體的面?
    2、摸一摸:同學們找到了這么多物體的面,現(xiàn)在就來摸摸這些物體的`面吧!
    3、比一比:同學們,摸了這些物體的面,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剛才同學們發(fā)現(xiàn)物體的面有的大,有的小,我們把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課件出示: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4、說一說:誰來說說其他物體的面積?
    (二)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什么是封閉圖形
    2、辨一辨:(課件出示五個圖形)師:請大家判斷一下。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封閉圖形,哪些不是封閉圖形?(把不封閉的圖形隱藏)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課件出示)
    (三)總結面積的意義。
    師:現(xiàn)在你們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課件先出示: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出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全班齊讀兩遍。
    (四)基本訓練。(課件出示:課本41頁練一練第1題。)
    (一)(課件出示)探密游戲,激發(fā)比較的樂趣(比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大?。?BR>    (二)小組匯報。師:你們小組是用什么方法來比較的呢?
    (三)師小結比較的方法,比一比哪種方法好
    (一)小小設計師。(課本40頁畫一畫)
    以比賽的形式進行
    1、明確比賽要求,創(chuàng)意要求:在方格中畫3個不同的圖形,使它們的面積都等于7個方格那么大。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chuàng)意。
    2、小組內交流作品,數數他的作品是不是占七格?然后欣賞他的作品!
    3、投影展示作品,交流評價。
    4、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二)數一數;課本41頁練一練第4題。(課件出示)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九
    教學目標:
    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溝通舊知,建立聯(lián)系。從樹上摘蘋果,課件出示蘋果樹圖,看誰摘得最快?
    600÷627÷3240÷8160÷43)99)37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舊知,溝通舊知,建立聯(lián)系自然引入本節(jié)內容。
    2.師:同學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這是一個植樹的好季節(jié)。(課件出示春天圖,再出示同學們舉著隊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樹的情境圖),讓學生說圖意。
    3.引導觀察: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演)
    生:三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課?42÷2=
    4.師: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擺好42根小棒,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平均分成兩份。出示圖片:
    生:口算40÷2=202÷2=120+1=21
    同學們會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樣用豎式計算呢?(揭示課題)板書:一位數除兩位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植樹情景引出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進而樹立起學好書學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領悟算法
    (1)探索豎式:用豎式計算,你們會嗎?試試看學生獨立計算后,反饋
    第一種第二種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算法?說說理由。
    學生發(fā)表意見:(學生多數會喜歡第一種算法,簡單、豎式短,很少有學生喜歡第二種也就是課本例題的形式)
    師:其實第二種方法有自己的優(yōu)勢,它能讓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計算過程。
    (3)師邊用電腦演示邊講解:筆算除法的計算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請哪位用第二種方法做的同學上來講解一下。(師配合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樹立選擇最優(yōu)方法的意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時本著“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操作形成表象,動腦想算理,動口說算法,及時規(guī)范豎式的寫法、總結算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安排既體現(xiàn)知識的產生過程,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操作、演示、歸納、概括等方法揭示具體到一般的規(guī)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p20做一做
    2、請你當小法官,別判錯。
    14221
    2)283)694)84
    2684
    890
    89
    00
    3、買作業(yè)本:小紅去買了3本同樣的作業(yè)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業(yè)本多少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好的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學習相對差一點的同學也能夠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辨析練習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預防學生計算時出差錯,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計算方法來分析、判斷和推理。安排自選練習,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使大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增強練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學得開心嗎,你都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紙(包括不規(guī)則形狀)、剪刀、三角板、直尺、釘板。
    教學過程:
    1.圍四邊形。
    師:(出示課題:四邊形)你想像中的四邊形應該是什么樣的?
    指名回答,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
    師:根據你的想像,動手來把四邊形做出來好嗎?
    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自己想像的四邊形,教師巡視并適當參與學生活動。
    2.討論四邊形特征。
    反饋。讓學生展示介紹自己圍出的四邊形。
    (如果學生圍出的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適當補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guī)則四邊形。)
    師:看著這么多的四邊形,你能說一說,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結合圖形得出: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1.在主題圖中找。
    師:(出示主題圖)在校園里,你發(fā)現(xiàn)了四邊形的蹤跡嗎?你能找到多少個?
    2.在眾多圖形中找。
    師:(出示例1圖),圖中有很多圖形混雜在四邊形中間,請你把四邊形都涂上相同的顏色。
    3.舉例。
    師:說一說,在哪兒還看到過四邊形?
    1.剪四邊形。
    師:動手剪一剪,要求每個同學剪出兩個以上不同的四邊形。
    學生獨立動手(教師巡視并參與)。
    反饋,有選擇地讓學生上臺展示(各種類型),教師適當加以評論。
    2.分類。
    師:4人一組,將你們桌上的四邊形分分類。(請其中一個組上臺將臺上的四邊形分類。)
    教師巡視,并聽取學生的想法。
    反饋,要求學生說一說分類的依據和理由?
    1.師:用釘子板圍一個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
    我們以前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較特殊的四邊形,特殊在哪兒呢?小組里說一說。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們的角,量一量它們的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組匯報,得出結論: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2.師:圍出或畫(剪)一個對邊相等,但卻不是長方形的四邊形。
    3.師:把一個四邊形,剪去一個角后,它會變成什么形狀?請你動手試一試。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一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p19估算
    學生已具備知識點是二年級已經會求兩位數的近似數,已經學了幾百幾十加減加幾百幾十。.
    1、體會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估算的意識及能力,并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2、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識,產生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初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掌握加、減法估算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新課導入
    1、填空。
    (1)實驗小學今年有學生1021人,約是人。
    (2)小明家到學生有492米,約是()米。
    (3)一臺電視機售價是1095元,約是()元。
    (4)學校圖書館又買來新書702本,約是()本。
    小結:這種猜測大約數量的過程叫估計。
    2、教材習題
    提問:這里接近200的有幾個數?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個數?小結:估計時看實際情況,有時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時候需要估到幾百幾十。
    二、探究新知
    1、閱讀與理解。
    提問:觀察教材第15頁圖文,題中的問題是什么?解決這個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組織學生讀題,并思考。
    (1)六個年級的學生共約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電影院里坐得下六個年級的學生?
    2、分析與解答。
    a、求準確數解答問題。
    師:怎么解決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的問題呢?
    生:先求出六個年級的總數,然后將總人數與電影院的座位數進行比較,小于座位數時能坐得下。
    師:六個年級的總人數是221+239,這是我們沒有學過的運算,它等于多少呢?
    師明確要向知道總人數是否小于座位數,除了計算出221+239的準確值外,還可以進行估算,然后比較大小。
    b、估算解決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還是不確定是否大于441。
    生2:這樣的估算差距有點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師:估算時,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結果也不同。這兩種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種方法更加合理。我們在進行估算時,要多觀察,然后選擇合理的估算策略。
    c、閱讀教材
    d、教材投影板書,師生一起進行書寫格式的訓練。
    e、做一做
    如果兩個旅行團分別有196名和226名團員,這兩個旅行團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196+226<441200226196+226<441200230小結:和例題比較,例題是盡管把數據難看小點,和還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夠。做一做是盡量把數據看大點做比較,結果和還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估算出寫在魚身上的得數,再填一填將魚分別寫在相應的框里,然后在小組中交流。
    2、完成“練習三”第8題。
    3、完成“練習三”第13題。根據條件想一想能夠提出哪些問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二
    教材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運輸蔬菜的情境,將口算除法的內容蘊含其中,十分自然地導出例1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教材通過呈現(xiàn)學生的不同算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補充理解它們的算理,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三年級班
    20xx年月日
    1、知識與能力: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一位數除法口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反思。
    六、教學重點: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七、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掌握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八、課的類型:新授課練習
    九、教學方法:觀察法、交流法、討論法、指導法、講解法等
    十、教學準備:小棒、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十一、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60個小木棍。
    觀察:這里有幾個小木棍?(學生數,并口答。)
    2、如果要把這些小木塊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樣分?怎樣列式?每份有多少?(學生實踐操作,得出結論。)
    3、分好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法。
    4、如果不分小木棍,我們又怎樣口算60÷3呢?
    結合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這樣算6÷3=2
    60÷3=20
    5、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寫出結果。
    (2)、說說口算方法。
    (二)、教學例1第二個問題
    1、出示第二個(2)問題
    60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
    這樣算6÷3=2600÷3=200
    3、試一試:
    360÷6=640÷8=
    (三)、教學例1第三個問題
    1、出示第三個問題
    24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學生匯報,驗證并板書:
    這樣算24÷3=8240÷3=80
    (四)、鞏固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并說說口算的方法。
    40÷5=640÷8=30÷3=360÷9=420÷7=
    (五)、課堂小結:
    在這堂課上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設計:
    教科書第15頁做一做1、2小題
    十二、板書設計:
    口算除法
    (1)、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240÷3=80(箱)
    十三、教學反思: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三
    1、進一步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
    實物投影,口算卡等。
    一、基礎練習
    1、課文聯(lián)系一中的第1題。
    教師運用口算卡片處事題目,要求學生直接回答算式計算結果?;卮饡r,要求語言表達完整。
    考慮題目數量不夠,增加題目。
    (1)20×2030×5012×3040×7
    (2)15×3025×4016×5080×15
    2、補充計算。
    (1)28×24(2)42×35
    要求: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討論;
    選取部分學生板演;
    提問算式意義。關注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理解計算中每一層的含義。
    然后,教師進行小結??隙▽W生的學習態(tài)度,表揚多種算法帶來的新思維。
    3、用豎式計算。
    185263
    ×23×41×42
    要求:
    1)學生獨立完成,請3人上臺板演;
    2)同桌之間互相檢查。
    3)教師講評,及時糾正錯誤。
    4)提問學生,計算過程的注意點。
    二、專項練習
    1、練習一的第2題。
    “選數填空”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其目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
    學生自己先填寫,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解決策略。
    歸納出:把題中各數的0先暫時省略,再來進行選數填空,最后再補上0。
    最后,匯報結果。全班進行訂正。
    2、練習一的第6題。
    這是一道數學趣味題,同樣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策略意識。
    解決過程:
    (1)首先,讓學生明白題目的具體情境,懂得要解決什么問題。
    (2)要求找到能打開開鎖的鑰匙,用連線與萬寶箱連接。
    (3)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老師:看誰用最簡便的方法,最快找出來。
    (4)匯報結果。
    3、練習一的第7題。
    這是一道判斷題,同樣引導學生不必計算,運用估算進行判斷,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策略。
    策略:把因數進行取舍成整十數,然后把結果進行比較。如54×24=4526(錯),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確結果應該小于1800。
    三、鞏固練習
    課內外作業(yè)。
    課文練習一的第3、4、5題,第8、9題。
    第3題:主要是時與分的單位換算,這一問題學生在上一節(jié)課已經遇到,沒有困難。
    第4、5題,鼓勵學生獨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8題,學生可能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法:一是先計算出蘋果汁與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們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蘋果汁與橘子汁分別有幾瓶,再算出它們一共有多少瓶。這兩種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
    第9題,共有3個小問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啟發(fā)學生想一想:今后碰到類似的要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解決。
    2、小黑板的選用作業(yè)。
    四、作業(yè)設計
    “五星級”對應的練習。與“口算”對應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略)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四
    1、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 面積計算的方法,能夠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2、 以單位面積為參照, 估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提高估測能力。
    3、在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中,積累活動經驗,初步養(yǎng)成獨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
    理解長方形所含面積單位的個數等于長方形的長與寬的 乘積。
    課前談話:我們剛剛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概括起來我們知道了兩件事:什么是面積和面積單位; 知道用面積單 位鋪滿的方法可以知道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 來學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板書課題:長方形的面積) 。
    (一)提供材料,啟發(fā)研究 這張方形卡片的面積是多少?
    (1)估一估??伎寄愕难哿Γ酪还肋@張長方形卡片的面積大約是 多少?
    (2)怎樣才能準確知道卡片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們剛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積?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積是多少?
    (2)誰估計得比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測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鋪”情況。
    (1)沿長擺了幾個?有這樣的幾行?一共是幾個幾?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積單位全部鋪滿,這是一種方法,誰和他的 方法一樣?
    3.展示交流“半鋪”情況:沿長一行,沿寬一列。
    (1)探究方法:這是沿長擺幾個,沿寬擺幾個? 鋪滿是多少個面積單位嗎?
    (3)課件演示:沿長沿寬一共是多少個
    (4)這種方法不用全擺滿,通過想就知道全部鋪滿以后有多少面積 單位了。
    4.運用半鋪方法測量長方形面積。
    (1)用這個方法,比比誰能很快地求出這個長方形卡片的面積。
    ( 2 )面積是多少?(課件展示:沿長沿寬一共是多少 個)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簡便的方法——間接測量方法。
    (1) “半鋪”的方法比較簡單,但它是不是適用于任何一個長方形面 積的計算呢?
    (5)為什么寬是 4 厘米,就能擺這樣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長和寬還真的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呢!
    6.利用多張卡片深 化理解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2)計算長方形卡片面積。 比比誰能很快地算出這張卡片的面積,面積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書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這么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
    (三)歸納公式
    (1) 研究到現(xiàn)在, 你知道量出長和寬后怎樣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嗎?
    (2)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板書) 。
    (3) (指算式)看到長幾厘 米,就知道能擺幾個面積單位,寬幾厘米,就知道能擺這樣的幾行。
    所以長的厘米數乘寬的厘米數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數。
    1.這種發(fā)現(xiàn)對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適用嗎?
    2.交流反饋:選取教室里表面是長方形的物體,先估計它的面積, 再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面積,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較接近。 3.練習: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方法:總結求長方形面積的一般方法”的研究過程。今天我們研究出 了求長方形的好方法,能解決許多的實際問題,其實利用這個方法, 還可以求其他圖形的面積,今后我們會繼續(xù)學習。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五
    1、結合具體情境,學會計算物體周長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樣性。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560+240=410+190=200+200=240+410=
    2、什么是周長?
    3、談話導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小公園,綠樹叢中有涼亭,涼亭周圍有環(huán)形小道,今天我們去哪里游玩好嗎?(小黑板出示情境圖,小道沒有標明數據)
    4、板書課題:游園
    二、合作探究
    1、觀察圖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組合作探討,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這條環(huán)形小道有多長,實際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這個圖像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并展示匯報
    3、標出每段路的長度,再看圖,你看到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4、解決問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5、小組展示交流,說說自己的算法。
    三、檢測
    1、課本p46“試一試”的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
    2、小組檢查匯報完成情況
    四、訓練
    1、課本p47第3題。笑笑在動物園里沿著右面這條路線走一周,她一共走了多少米?
    2、課本p47第4題,計算下面的周長
    3、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獲?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六
    1.通過復習,使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進行整理,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體驗統(tǒng)計的全過程,掌握統(tǒng)計的方法。
    2.在學習統(tǒng)計的'過程中發(fā)展數學思考,使學生能從統(tǒng)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問題,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
    整理統(tǒng)計知識,進一步體驗統(tǒng)計的全過程,掌握統(tǒng)計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空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實物投影儀等
    一、知識梳理
    師:說說本學期我們都學習哪些統(tǒng)計知識?
    生:復式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
    學生小組交流整理。
    師歸納(板書):
    復式統(tǒng)計表:可以表示兩個事物,便于比較。
    條形統(tǒng)計圖:1格表示5。
    二、統(tǒng)計知識的應用、內化
    1、統(tǒng)計表
    師:下面我們就用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來解決身邊的一些問題。
    師:六一兒童節(jié)快要到了,你們都打算到哪里度過呢?就讓我們來統(tǒng)計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園
    市民廣場
    兒童樂園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計(人)
    (動手操作完成表格)
    師:你能根據表中的數據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教師摘錄問題)
    師:這些問題你會解決嗎?(人)
    學生解決問題。
    2、統(tǒng)計圖
    師:請你根據統(tǒng)計表,完成下面統(tǒng)計圖。
    (要求: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評價并回答問題)
    海洋公園
    市民廣場
    兒童樂園
    (1)想去()的人最多,()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師,你準備帶全班同學去哪里?為什么?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綜合應用
    獨立完成書本p127題15
    反饋----交流-----評論
    三、總結升華
    本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數學三年級的教學設計和反思篇十七
    1、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估算能力和應用能力。
    2、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投影設備、郵票、口算卡等。
    一、基礎練習
    1、口算練習。
    用口算卡片出示題目。
    (1)12×324×216×340×7
    (2)150×2250×3160×2840×2
    注意:(1)回答結果時,語言表達要完整;
    (2)抽選部分題,說說計算方法。
    2、計算練習。
    (1)38×14(2)47×25(3)65×34
    要求: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提問部分同學,檢查計算過程;
    小結計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專項練習
    1、課文第34頁的第10題。
    (1)請學生拿出語文書。
    (2)打開指定的一頁。
    教師在課前選定4頁,這時指定每一組打開其中的'一頁。(一般來說,選出的頁面字數較為接近。)
    (3)讓學生先后估一估這一頁有多少個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獨立完成;
    2)小組中匯報,自己估算結果;
    3)列出算式,計算。
    4)小組校對結果。并對比估算結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誤差太大,找出問題,及時糾正。
    (4)匯報每一組的計算結果,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每一頁字數都比較接近。)
    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使他們懂得因為排版規(guī)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書中,每一頁的字數相差不多。
    2、課本第35頁的第11題。
    (1)出示情境圖。
    實物投影出示課本插圖或直接打開課本。
    (2)認真審視情境圖。
    請學生認真審視情境圖,明白情境圖的問題情境,說一說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討論。
    每人一瓶,35人應該付多少錢,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錢,再算35瓶多少錢。)
    (4)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5)反饋、矯正。
    3、課本第35頁的第12題。
    這是一道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練習,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4、課本第35頁的第13、14、15題。
    這類問題學生已經接觸過,并已經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難度,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只是第15題,可以請學生口頭表達圖中的問題情境,說一說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計算的。
    學生計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這里不一一列舉。只要有道理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表揚,激發(fā)求知的積極性。
    三、鞏固練習
    小黑板的選用作業(yè)。
    四、作業(yè)設計
    “五星級”對應的練習。與“口算”書對應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