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書籍、文章等文學作品的思考和感受的個人記錄和總結(jié)。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吸取其他讀者的觀點,但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小編整理了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參考。
情人的讀后感篇一
接連讀了幾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剛被推薦看《情人》時候,內(nèi)心是拒絕的。想繼續(xù)進入東野描繪的推理世界,簡單的筆觸藏著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東野圭吾用輕描淡寫的文字敘述著殺人事件的前因后果,期間還穿插著一些些生活哲學,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不知不覺就淪陷了。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風,閱讀前往往有個習慣,在看書介的時候心中就在給這本書定了一個基調(diào),不外是男女間的那些事兒,沒什么新意。
渡邊淳一筆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單單存在于書中,其實她只是現(xiàn)今社會其中一類女性的縮影。28歲—35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活躍在職場上,遠離家人,獨自生活,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單身的人想趕緊結(jié)婚來擺脫單身生活的孤獨寂寞,可是結(jié)了婚的人卻在抱怨著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修子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的鋪展開來,擁有體貼用心的情人時的愉悅,被異性求愛和關注時的自得,看著朋友結(jié)婚甜蜜幸福時的心酸羨慕,被情人的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時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選擇婚姻還是自由時的糾結(jié)……仿佛身臨其境!
情人的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本需要用感性而非理性去閱讀、理解的小說,與其陷入無盡的道德批判——康妮如何背德、這段婚外情如何荒唐不切實際等,不如用心去感受勞倫斯對于人物內(nèi)心活動細膩的刻畫和性的哲學化描寫。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勞倫斯沒有將重點放在戰(zhàn)爭的影響和階級矛盾上,但完全脫離時代背景去閱讀,是不能完全理解本書的。康妮之所以會擺脫階級的束縛,選擇和梅勒斯開啟一段戀情,與書中草草帶過的新舊社會的交替脫不了干系。新的英國正在取代舊的英國,但階級的固有觀念仍然堅不可摧,在這樣的框架之中,超脫固有階級的、發(fā)自內(nèi)心源于人類本性的這種欲望和情感顯得如此自由,如此令人心馳神往。
這種火熱的欲望和激烈的情感超越了時代,必不可能為書中人物接受,也不可能為當時的讀者所接受。然而現(xiàn)在,當我們再次閱讀勞倫斯的這本作品時,不得不為勞倫斯對于人內(nèi)心以及欲望的洞察力而拍手叫絕。
情人的讀后感篇三
不知是我看書少,還是它優(yōu)秀,《情人都拉斯》是我第一次想一口氣看完的書。
按理說應先讀杜拉斯的《情人》當作預習,從她的書中可以先了解她的性格和風格。但由于這本《情人杜拉斯》是寫她的而不是她寫的,是她真實生活的寫照。據(jù)說她的人生經(jīng)歷比她的小說更離奇曲折,她的性格、生活和成就,傳奇得令人發(fā)指…所以《情人杜拉斯》就更加吸引我。雖然知道《情人》其實也是她的自傳式小說。
很難想象一個二十七歲的'男人,從讀一個女人的第一本書開始,便完全迷戀于她,從此他的生命里沒有親人朋友,只有她和她的文字,他完完全全的屬于她,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那年她六十五。他們見面了。
他們經(jīng)歷相愛、快樂、吵架、傷害、平淡,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一起,我想支撐他們關系直到最后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她的書,就像作者說的:只有文字的真實。
作者用了太多的重復句式,有時顯得啰嗦,如“我留下了,我還是留下了,我就這樣留下了…”,或許這種反復更能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情感。順敘,插敘,倒敘…模模糊糊,反反復復,甚至到后面看得有點煩,就像他們親密得讓彼此厭煩,之后又重新來過。
一方面,句式重復,敘述重復,邏輯混亂,有時叫人看不懂,有時就像在看作者的自言自語,或者胡言亂語。
當然,誰都可以不用懂,因為這是他們的故事。
另一方面我又著迷于他的癡狂,他不想且不做任何事,任何人都與他無關,從1980年以后他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她在一起,就像她畢生都在寫作直到臨終。
書讀完后我知道卓越的人都是孤獨甚至是癲狂的。我知道作家的心靈是純凈、感性、悲觀且敏感的。我崇拜他們可以用畢生追求并執(zhí)著于一件事,我也看到他們在單一生活中的憤怒和絕望。我知道不管是作家、心理學家、藝術家或是別的什么人,要保持心智不受困擾就要把幻想與現(xiàn)實分開,保持清醒的客觀,避免走入瘋癲狀態(tài);也知道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忘我的人物合一,因為在杜拉斯的小說里,她就是故事,在杜拉斯的生活里。
情人的讀后感篇四
情人,若只是一種欲望交流意義上的情人,會簡單也膚淺的多。若已經(jīng)關乎靈魂上的東西,就變得復雜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賦予道德意義上的評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絕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歲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條渡船上,船的旁邊有一輛黑色的轎車,這位比她大12歲的華裔男子主動送她去學校,于是故事開始。他們在一座單間公寓私會,她奉獻她的童貞,之后常在此幽會。男人瘋狂的'愛著她。第一次,她對他說:我另可讓你不要愛我。即便是愛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習慣做的那樣做起來。對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錢,而已。這個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異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個絕望病態(tài)的母親,一個嗜賭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個“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親如此羞恥與她女兒的不堪行為,卻滿足于女兒這種方式下的金錢供應。人生不只是如初見,過程只是為結(jié)局做鋪墊。中國男人最后與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jié)婚,作為情人的她也是結(jié)了婚、生育、離婚并開始寫作。當她已經(jīng)老了,這個男人對她說: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我享受絕望的東西,它有無力之感,變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觀之中,好像絕望的事情本身已經(jīng)為此付出代價,甚至超乎那種代價了。
語言很破碎、隨意,就像破碎、隨意的靈。但是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維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絕望的目光對情人,情人將人之性欲釋放出來,把羞恥刺穿剝落交給愛情。罪惡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歸到原本可以獲得的歡樂之中?!拔窃谏砩?,催人淚下。流淚哭泣竟是對過去、對未來都是一種安慰?!薄八粑拿嫒荨K粑矍暗囊粋€孩子,他兩眼閉著呼吸著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發(fā)出的熱氣。”“他怎么說,就讓他照他所說的去做,去尋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沒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經(jīng)過重新包裝,一切都隨著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沖決?!?BR>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會溶解不會順應規(guī)律循環(huán)。的確,這種愛情很新,很強烈,強行的現(xiàn)世力量,打破的只是愛情的形式,卻內(nèi)化了愛情的內(nèi)容。小小的情人是個愛玩火自焚的人,厚顏無恥和純潔無暇都是內(nèi)涵。按照她的絕望,我也只是短暫尋找一點虛妄的情欲。
情人的讀后感篇五
情人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寫的一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情人 讀后感:
說實話,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這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并沒有看的太懂。
她寫的這部小說,更向是內(nèi)心的獨白。
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jié)的連接也很混亂,有些話說得更是不明白。
不過這些似乎也是她獨有的特點。
就這點來說,其實我很贊同她。
文學就應該是絕對的內(nèi)心化,個性化的。
不能寫每一個字都想著讀者會怎么看。
那是不對的。
應該是絕對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樣,一味的滿足讀者,那會使文學向媚俗的文學墮落。
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許多網(wǎng)絡小說。
完全是為了贏得讀者群而寫。
文字粗糙,語法雜亂。
當然,不能否認,那些作者的確因此而獲得了大量的稿費——那也許是許多大文豪一輩子都賺不到的數(shù)目。
但是,那些小說并不能稱其為文學,過不了多久就會湮沒在時代的洪流里。
說這些,當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嘗試過也那種很流行的小說,但是終究不能繼續(xù)下去。
因為找不到寫作的目的,只為了賣錢么?那很難作為我寫作的動力。
所以,我愿一直當文學中的孔乙己。
說了這些廢話,現(xiàn)在言歸正傳,就小說本身而談談感想。
上面說過了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
小說的主人公‘我’是個住在法國殖民地印度的十五歲的白人少女,‘我’的母親是個小學的校長。
‘我’有兩個哥哥,大哥哥是個流氓無賴,賭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錢;而小哥哥則是個懦弱膽小的人,經(jīng)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負,最后似乎(小說并沒有說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們的母親卻最喜愛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這一家是個很貧窮的家庭,遇到過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親死了,我們買的土地是塊鹽堿地,并且經(jīng)常受到海水的侵蝕。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卻極度渴望著愛,就是這樣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絕對會,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個富有的中國少爺。
從此開始了充滿了***的戀愛,但是這份愛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結(jié)局,因為種族、貧富差距的原因,我們分開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國,而那個少爺娶了家中定下的家鄉(xiāng)撫順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許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國少爺?shù)男?,信中說他最愛的一直是我。
小說雖然整體上感覺很雜亂,但是人物卻塑造的很豐滿,復雜的性格躍然紙上。
小說中的‘我’并不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言情小說中純情的女主角,是個很真實的女孩。
因為貧窮、并且得不到愛使心理極度的扭曲變形。
十幾歲的女孩子卻是個極端的悲觀主義者。
異常的現(xiàn)實,卻充滿了矛盾。
她很聰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當機遇來臨的時候該怎么做。
她是個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來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卻又是貧窮的,以致于她永遠戴著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條的;涼鞋。
她渴望擺脫這些。
就在這時,機遇來了。
那個男人,那個家里有漂亮藍琉璃瓦屋頂?shù)母挥械闹袊腥藖淼剿纳磉叀?BR> 當?shù)谝淮我姷侥莻€男人的時候,她就知道那個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發(fā)生。
她只個小球,只能順著已經(jīng)規(guī)定好的軌道前進。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學校,和男人坐著那輛黑色的汽車去了個陌生的房間,和那個男人從彼此的身體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遠的再見。
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當然,她并非只是為了錢,她愛了,但是她愛的只是愛情本身。
她渴望愛情,愛情來了,她就欣然接受,那個男人只是個附屬品而已。
誰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開,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沒有怨恨過,我想應該有吧。
小說里,‘我’很清楚的表達過我厭惡戰(zhàn)爭的情感。
那個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許她可能會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遠了看,應該是戰(zhàn)爭很種族的歧視,貧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經(jīng)說過,她是個充滿***的女人,這一點在她很小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了。
或許,這些也只不過是個借口罷了。
誰不渴望著被愛呢?既然得不到愛,那么也只能從***上尋求些許的安慰,來欺騙自己。
另一個人物那個中國的少爺,也是個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個人,沒有擔當。
聽憑父親的擺布,愛那個白人女孩卻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個可憐人,除了錢他什么都沒有。
他和那個女孩雖然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著愛人和被愛。
他反復的說他最愛的是那個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卻認為,他只是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讓他能撕開那密不透風的網(wǎng),讓他有些許的自由。
所以他瘋狂的愛著那個女孩,拋棄禮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執(zhí)起撒旦的魔杖毀滅世界上被公認為對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卻怕。
怕得在船上搭訕白人少女時雙手發(fā)抖,因為他是黃種人。
怕得在做完愛后,放聲哭泣,因為他知道這是沒有結(jié)果的愛。
對于這部小說,我的理解就只能到這里了。
這部小說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小說。
這部小說曾被拍成電影,是梁家輝和一個法國女明星演的。
梁家輝演的很好,將那個中國少爺心中的矛盾演繹得很完美,但是這部小說***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刪節(jié)版還是很難接受,所以沒有看完。
其實沒必要這樣的,雖然小說里也有寫到這些,但只是以此為手段表達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罷了。
這并不是一部獵奇***的小說。
最后還有一點,作為一個中國人看這部小說,心理其實是很復雜的。
那個中國少爺如此無能實在是讓人面上無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還是無意,她的一些話,我認為是侮辱了中國,污蔑了中國人。
這讓人看著很是氣憤。
情人的讀后感篇六
這里是真的贊嘆作者的心理描寫功力,修子不是單純的愛著遠野,正如很多感情都是復雜一樣,遠野和岡本要介都沒有理解到她,同樣在看身為讀者的我對于后來的結(jié)局也有點驚喜,世俗上情人是望利可圖,不管是有一個名分和錢財,這本書的確一定程度上刷新自己的三觀。
自由有時候說來是很自私的東西,這個社會可能是對于女性的要求多了些,這個社會接受了包括女性自己,所以是可憐的,對于這本的表達也是新思想的迸發(fā)。
很多都在追求單純的幸福,傻傻的簡單,在社會規(guī)則內(nèi)沒有任何矛盾沒有非議,同時理解簡單就是幸福,而復雜的情感,對于當今,還是難以理解與接受,文學越來越突出個人內(nèi)心的感受,這是不是人性與道德法律的沖突,可能成熟是看過復雜矛盾的事物而遇到事情時多了份從容與理解,但維護哪個方向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情人的讀后感篇七
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一直想看杜拉斯的《情人》這本書就是被書中的這段開頭的描寫所吸引,它讓人充滿遐想和憧憬,讓人不由自主想知道這是怎樣的故事,但是外國文學讀起來始終有些苦澀枯燥,常??吹胶竺媲懊婢屯浟?,于是一直讀的斷斷續(xù)續(xù)拖拖拉拉,但終于還是看完了這本書。
故事中她將她的情人稱為“堤岸的那個人”“那個中國男人”,書中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只說他生于中國富商家庭,很有錢,他孱弱,他膽怯,他哭泣,他說話時聲音顫動,看來他并不是十分優(yōu)秀的情人,那時她歲數(shù)還小,但似乎已懂得很多,他們在渡船上見的第一眼也許便互生喜歡,讓我想到一眼萬年這個詞,放在這里似乎也很合適。
他們的家庭都不允許他們的往來,一個未成年的白人少女和一個中國成年男人,不管怎樣他們都是不合適的,他們的感情深沉而無望,他們彼此也許都知道分離的結(jié)局,她的情人和兩個哥哥互相成對立面,情人請家人吃飯也不會得到謝謝問安什么的。
她生活的家庭自私冷酷,貧窮邪惡,書中說小哥哥似乎是被大哥害死的,他們好像天生相克,大哥是個十足的壞蛋,偷錢,賭錢,欺負她和小哥哥,但她母親唯獨只愛大兒子,只將大兒子稱之為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她遍體鱗傷,只想逃避,而那個堤岸的中國男人,她的情人,似乎成為她逃離的繩索,可以讓她的心靈和肉體都到達另外的一種世界里。
整個故事都有種濃郁悲傷和壓抑,注定的離別,無望的愛戀,讀起來感覺并不好,書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哭泣,絕望甚至是期待死亡,或許是對杜拉斯了解的少也沒有讀過她別的作品,或許是因為閱歷不夠,書中的愛情有些晦澀難懂。
杜拉斯說,愛就是愛消失的過程。得到的開始也許便是失去的開始。
情人的讀后感篇八
戴?赫?勞倫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礦工家庭,當過屠戶會計、廠商雇員和小學教師,曾在國內(nèi)外漂泊十多年,對現(xiàn)實抱批判否定態(tài)度。他寫過詩,但主要寫長篇小說,共有10部,最著名的為《虹》(1915)、《愛戀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萊夫人的情人》(1928)。
勞倫斯生于1885年。父親是礦工,缺少教育;母親出身上流社會,有良好的修養(yǎng)。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他們經(jīng)常吵吵鬧鬧。但這種差異使勞倫斯從父親那里得到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從母親那里至高無上的關懷。也許是母親過分溺愛,勞倫斯有嚴重的戀母情結(jié)。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們相互愛著,幾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樣的愛,同時又是母親與兒子的愛。我們倆就像一個人,彼此那樣敏感,我們之間不要語言。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BR> 勞倫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過早地逝世,肯定會有更驚世的作品問世。
書中的第一代是瓦爾特?莫雷爾和格特魯?shù)路驄D。瓦爾特原本充滿了活力,樂觀、討人喜歡;后來卻脾氣變壞,酗酒打人,成為行尸走肉。對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但是她鐘愛的長子威廉不幸早夭,隨之對次子保羅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而保羅的兩個女朋友卻有不同的愛情觀,讓他無所適從。母親去世后,保羅決定離開家鄉(xiāng),到城市去。至于保羅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勞倫斯沒有告訴我們答案。而這樣模糊不清的結(jié)尾正反映了勞倫斯同樣迷惘的心態(tài):他所探索的兩性之間的相處,進而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的讀后感篇九
今天恰值情人節(jié),再度翻出杜拉斯的《情人》,細品其中滋味。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70歲那年,她的自傳體小說《情人》獲得1984年的龔古爾文學獎——法國最高文學獎項。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國小學教師,因輕信當時政府的宣傳,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越南西貢),希望能在當?shù)匕l(fā)財。但父親在瑪格麗特年幼時就因病告別了人世,留下母親瑪麗·多納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撫養(yǎng)3個孩子,家境非常貧寒。
第一次知道杜拉斯是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王小波對作者杜拉斯及譯者王道乾都極為推崇,他說“就如達.芬奇畫出了他的杰作,別人不肯看,那是別人的錯,不是達.芬奇的錯;米開朗琪羅雕出了他的杰作,別人不肯看,那是別人的錯,不是米開朗琪羅的錯?,F(xiàn)代小說有這樣的杰作,人若不肯看小說,那是人的錯,不是小說的錯?!薄肚槿恕肪褪沁@樣一部小說。
鬢飛霜雪的杜拉斯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寫出《情人》,晦澀難懂的文字,現(xiàn)實和回憶交織的架構(gòu),澎湃又低沉的情感,會讓人無所適從。她的書是需要反復閱讀的,我覺得看任何小說,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愛好,小說描寫的生活場景,只要慢慢捋順這些的脈絡,就會明白作者想表達什么,會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小說開始非常簡單,年紀愈大,我愈認可大道至簡,敢于如此開頭的人,往往比較徹悟:
我已經(jīng)老了。
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BR> 在愛情的開始時杜拉斯是這樣敘述的:“才十八歲,就已經(jīng)是太遲了。在十八歲和二十五歲之間,我原來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歲的時候就變老了?!谝簧钅贻p的歲月,最可贊嘆的年華,在這樣的時候,那時間來去匆匆,有時會突然讓你感到震驚。衰老的過程是冷酷無情的。我眼看著衰老在我顏面上步步緊逼,一點點侵蝕,我的面容各有關部位也發(fā)生了變化,兩眼變得越來越大,目光變得凄切無神,嘴變得更加固定僵化,額上刻滿了深深的裂痕?!边€在青春年華時,作者就已經(jīng)在哀傷容顏已逝;當她年老時,卻依舊渴盼心儀的情人主動來找她——不但愛她年輕時的臉龐,更愛她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依舊是少女情懷,對愛情的向往從未失去。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并且修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作者這種低沉的、略帶悲涼的自戀。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生活是那么的無助。在高檔餐廳里,燭光晚餐進行中,情人居高臨下地笑著宣布,我不能娶你,因為你已經(jīng)不是處女了。她邊抓緊時間狼吞虎咽邊同樣笑著回答,那太好了,反正我不喜歡中國人。他對她說:“你來找我,是為了錢。”她于是跟著說:“我來找你,是為了錢?!苯^望是那么的徹底。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
盡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終無法否認,《情人》正如它的包裝,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說”。
可這是一本怎樣的“言情小說”?。‘斘疫€年輕的時候,也以為愛情就是瓊瑤,席絹,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人公歷盡磨難終于彼此牽手,開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樣一種“穿越”呢?當隨處可見純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風喚雨,順手推倒個把心儀的英雄,誰也不會覺得把推倒的對象替換成“諸葛亮”就會更了不起吧。
游塵和諸葛亮。他們沒有歷盡艱辛只為和對方在一起。事實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諸葛亮的身邊,并迅速和他產(chǎn)生了“曖昧”——容我稱其為愛情,總之一切順利得不像小說。目標若是成為諸葛亮的妻妾,開始幸福的生活,這故事很快就可以結(jié)束啦。
可它才剛剛開始——原來愛情,只是這個故事的起因。那后來呢?
大漢丞相諸葛亮,卻不是一個談情說愛的人。再后來他們都老了,皺紋爬滿他們的面孔。現(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歷史,卻終究無從改變一絲一毫。再后來他們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沒有。
因為太真實,所以太多情。哪怕對言情小說麻木,哪怕舊版《情人》已看過多次,我相信你仍然會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動。你會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個世界,和游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愛,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為。你會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三國亂世,也遮掩不了這一段真實如璞玉的愛情,它散播著最美也最久遠的光輝。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一
經(jīng)過幾個晚上睡前的“挑燈夜讀”,終于把這本小說看完了,看的過程我的心情是很壓抑,壓抑的原因很多,主人公保羅與米麗安的情感是令人困惑的,同時他與母親的情感更是詭異和熱烈又壓抑??吹胶竺婢驮矫黠@,保羅戀母情結(jié)很嚴重,同時他也不愿意承認,他的情感因為這種特殊的關系而受到壓抑。這也導致保羅的愛情觀是混亂的,搖擺不定的,扭曲的,困惑的。我是痛恨保羅的,痛恨他對愛情的搖擺不定,痛恨他對愛情的不負責任。同時我又是同情他的,他的戀母情結(jié)一方面也是他母親造成的,他母親對他的過分溺愛,以及他父親對他的冷漠,造成了他從小缺乏父愛,缺少關愛,而他母親對他的愛又是那么過分和自私的,他母親婚姻的失敗,促使她把她所以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兒子身上,加上保羅哥哥威廉的病死,他母親把所以的愛和活者的希望都傾注到保羅的身上了。
這樣過分的溺愛本身就是不對的,加上對于保羅這樣極度敏感又缺愛的小孩,任何一個女人對他的關愛都會讓他最后變成一種依賴。保羅的悲劇給我很大的啟發(fā),我想任何一個人童年的經(jīng)歷都會影響到他成年的后的很多方方面面的。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二
接連讀了幾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剛被推薦看《情人》時候,內(nèi)心是拒絕的。想繼續(xù)進入東野描繪的推理世界,簡單的筆觸藏著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東野圭吾用輕描淡寫的文字敘述著的前因后果,期間還穿插著一些些生活哲學,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不知不覺就淪陷了。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風,閱讀前往往有個習慣,在看書介的時候心中就在給這本書定了一個基調(diào),不外是男女間的那些事兒,沒什么新意。
渡邊淳一筆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單單存在于書中,其實她只是現(xiàn)今社會其中一類女性的縮影。28歲―35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活躍在職場上,遠離家人,獨自生活,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單身的人想趕緊結(jié)婚來擺脫單身生活的孤獨寂寞,可是結(jié)了婚的人卻在抱怨著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修子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的鋪展開來,擁有體貼用心的情人時的愉悅,被異性求愛和關注時的自得,看著朋友結(jié)婚甜蜜幸福時的心酸羨慕,被情人的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時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選擇婚姻還是自由時的糾結(jié)。仿佛身臨其境!
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其實都圍繞著情感二字展開,由此延伸的一個個故事不盡相同,但是每次碰撞都是人性的抉擇,都是在和自己對話,不斷的認清自己的內(nèi)心,剔除各種各樣繁雜的信息后,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三
作為深受傳統(tǒng)文化洗禮的我,實在是對渡邊的敘事角度和價值觀判斷不敢茍同。
修子和遠野本身都是極度自私的人,修子自始至終都從利己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只在乎自己的感覺,渡邊更是多次描寫到修子單單只是喜歡那個大男子的遠野,一旦遭遇到挫折,比如遠野的妻子的譏諷,比如遠野受傷變的脆弱,便開始對他們之前所謂的愛情質(zhì)疑和放棄。
只是侮辱了愛情這個詞。
在修子的世界中,只要自己心滿意足便可以,雖然名義上拒絕遠野的金錢,但是卻從來不曾拒絕遠野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饋贈。遠野妻子說她是竊賊,是多么貼切的比喻。
再看看我們的男主角,對家庭不負責任,對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不了解,更談不上理解。為了心目的歡愉不惜舍棄家庭,更因為受到了一點挫折憤怒的對曾經(jīng)心愛的人大打出手,這算什么愛情和責任啊。
看完了三觀盡毀的書籍,或許可以博得戀愛中的少女的歡心,但是真的要給一星。
作為出版物,至少也應該有一點點鼓勵人們的思想吧。
情人的讀后感篇一
接連讀了幾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剛被推薦看《情人》時候,內(nèi)心是拒絕的。想繼續(xù)進入東野描繪的推理世界,簡單的筆觸藏著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東野圭吾用輕描淡寫的文字敘述著殺人事件的前因后果,期間還穿插著一些些生活哲學,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不知不覺就淪陷了。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風,閱讀前往往有個習慣,在看書介的時候心中就在給這本書定了一個基調(diào),不外是男女間的那些事兒,沒什么新意。
渡邊淳一筆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單單存在于書中,其實她只是現(xiàn)今社會其中一類女性的縮影。28歲—35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活躍在職場上,遠離家人,獨自生活,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單身的人想趕緊結(jié)婚來擺脫單身生活的孤獨寂寞,可是結(jié)了婚的人卻在抱怨著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修子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的鋪展開來,擁有體貼用心的情人時的愉悅,被異性求愛和關注時的自得,看著朋友結(jié)婚甜蜜幸福時的心酸羨慕,被情人的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時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選擇婚姻還是自由時的糾結(jié)……仿佛身臨其境!
情人的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本需要用感性而非理性去閱讀、理解的小說,與其陷入無盡的道德批判——康妮如何背德、這段婚外情如何荒唐不切實際等,不如用心去感受勞倫斯對于人物內(nèi)心活動細膩的刻畫和性的哲學化描寫。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勞倫斯沒有將重點放在戰(zhàn)爭的影響和階級矛盾上,但完全脫離時代背景去閱讀,是不能完全理解本書的。康妮之所以會擺脫階級的束縛,選擇和梅勒斯開啟一段戀情,與書中草草帶過的新舊社會的交替脫不了干系。新的英國正在取代舊的英國,但階級的固有觀念仍然堅不可摧,在這樣的框架之中,超脫固有階級的、發(fā)自內(nèi)心源于人類本性的這種欲望和情感顯得如此自由,如此令人心馳神往。
這種火熱的欲望和激烈的情感超越了時代,必不可能為書中人物接受,也不可能為當時的讀者所接受。然而現(xiàn)在,當我們再次閱讀勞倫斯的這本作品時,不得不為勞倫斯對于人內(nèi)心以及欲望的洞察力而拍手叫絕。
情人的讀后感篇三
不知是我看書少,還是它優(yōu)秀,《情人都拉斯》是我第一次想一口氣看完的書。
按理說應先讀杜拉斯的《情人》當作預習,從她的書中可以先了解她的性格和風格。但由于這本《情人杜拉斯》是寫她的而不是她寫的,是她真實生活的寫照。據(jù)說她的人生經(jīng)歷比她的小說更離奇曲折,她的性格、生活和成就,傳奇得令人發(fā)指…所以《情人杜拉斯》就更加吸引我。雖然知道《情人》其實也是她的自傳式小說。
很難想象一個二十七歲的'男人,從讀一個女人的第一本書開始,便完全迷戀于她,從此他的生命里沒有親人朋友,只有她和她的文字,他完完全全的屬于她,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那年她六十五。他們見面了。
他們經(jīng)歷相愛、快樂、吵架、傷害、平淡,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一起,我想支撐他們關系直到最后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她的書,就像作者說的:只有文字的真實。
作者用了太多的重復句式,有時顯得啰嗦,如“我留下了,我還是留下了,我就這樣留下了…”,或許這種反復更能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情感。順敘,插敘,倒敘…模模糊糊,反反復復,甚至到后面看得有點煩,就像他們親密得讓彼此厭煩,之后又重新來過。
一方面,句式重復,敘述重復,邏輯混亂,有時叫人看不懂,有時就像在看作者的自言自語,或者胡言亂語。
當然,誰都可以不用懂,因為這是他們的故事。
另一方面我又著迷于他的癡狂,他不想且不做任何事,任何人都與他無關,從1980年以后他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她在一起,就像她畢生都在寫作直到臨終。
書讀完后我知道卓越的人都是孤獨甚至是癲狂的。我知道作家的心靈是純凈、感性、悲觀且敏感的。我崇拜他們可以用畢生追求并執(zhí)著于一件事,我也看到他們在單一生活中的憤怒和絕望。我知道不管是作家、心理學家、藝術家或是別的什么人,要保持心智不受困擾就要把幻想與現(xiàn)實分開,保持清醒的客觀,避免走入瘋癲狀態(tài);也知道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忘我的人物合一,因為在杜拉斯的小說里,她就是故事,在杜拉斯的生活里。
情人的讀后感篇四
情人,若只是一種欲望交流意義上的情人,會簡單也膚淺的多。若已經(jīng)關乎靈魂上的東西,就變得復雜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賦予道德意義上的評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絕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歲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條渡船上,船的旁邊有一輛黑色的轎車,這位比她大12歲的華裔男子主動送她去學校,于是故事開始。他們在一座單間公寓私會,她奉獻她的童貞,之后常在此幽會。男人瘋狂的'愛著她。第一次,她對他說:我另可讓你不要愛我。即便是愛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習慣做的那樣做起來。對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錢,而已。這個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異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個絕望病態(tài)的母親,一個嗜賭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個“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親如此羞恥與她女兒的不堪行為,卻滿足于女兒這種方式下的金錢供應。人生不只是如初見,過程只是為結(jié)局做鋪墊。中國男人最后與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jié)婚,作為情人的她也是結(jié)了婚、生育、離婚并開始寫作。當她已經(jīng)老了,這個男人對她說: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我享受絕望的東西,它有無力之感,變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觀之中,好像絕望的事情本身已經(jīng)為此付出代價,甚至超乎那種代價了。
語言很破碎、隨意,就像破碎、隨意的靈。但是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維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絕望的目光對情人,情人將人之性欲釋放出來,把羞恥刺穿剝落交給愛情。罪惡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歸到原本可以獲得的歡樂之中?!拔窃谏砩?,催人淚下。流淚哭泣竟是對過去、對未來都是一種安慰?!薄八粑拿嫒荨K粑矍暗囊粋€孩子,他兩眼閉著呼吸著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發(fā)出的熱氣。”“他怎么說,就讓他照他所說的去做,去尋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沒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經(jīng)過重新包裝,一切都隨著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沖決?!?BR>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會溶解不會順應規(guī)律循環(huán)。的確,這種愛情很新,很強烈,強行的現(xiàn)世力量,打破的只是愛情的形式,卻內(nèi)化了愛情的內(nèi)容。小小的情人是個愛玩火自焚的人,厚顏無恥和純潔無暇都是內(nèi)涵。按照她的絕望,我也只是短暫尋找一點虛妄的情欲。
情人的讀后感篇五
情人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寫的一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情人 讀后感:
說實話,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這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并沒有看的太懂。
她寫的這部小說,更向是內(nèi)心的獨白。
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jié)的連接也很混亂,有些話說得更是不明白。
不過這些似乎也是她獨有的特點。
就這點來說,其實我很贊同她。
文學就應該是絕對的內(nèi)心化,個性化的。
不能寫每一個字都想著讀者會怎么看。
那是不對的。
應該是絕對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樣,一味的滿足讀者,那會使文學向媚俗的文學墮落。
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許多網(wǎng)絡小說。
完全是為了贏得讀者群而寫。
文字粗糙,語法雜亂。
當然,不能否認,那些作者的確因此而獲得了大量的稿費——那也許是許多大文豪一輩子都賺不到的數(shù)目。
但是,那些小說并不能稱其為文學,過不了多久就會湮沒在時代的洪流里。
說這些,當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嘗試過也那種很流行的小說,但是終究不能繼續(xù)下去。
因為找不到寫作的目的,只為了賣錢么?那很難作為我寫作的動力。
所以,我愿一直當文學中的孔乙己。
說了這些廢話,現(xiàn)在言歸正傳,就小說本身而談談感想。
上面說過了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
小說的主人公‘我’是個住在法國殖民地印度的十五歲的白人少女,‘我’的母親是個小學的校長。
‘我’有兩個哥哥,大哥哥是個流氓無賴,賭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錢;而小哥哥則是個懦弱膽小的人,經(jīng)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負,最后似乎(小說并沒有說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們的母親卻最喜愛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這一家是個很貧窮的家庭,遇到過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親死了,我們買的土地是塊鹽堿地,并且經(jīng)常受到海水的侵蝕。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卻極度渴望著愛,就是這樣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絕對會,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個富有的中國少爺。
從此開始了充滿了***的戀愛,但是這份愛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結(jié)局,因為種族、貧富差距的原因,我們分開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國,而那個少爺娶了家中定下的家鄉(xiāng)撫順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許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國少爺?shù)男?,信中說他最愛的一直是我。
小說雖然整體上感覺很雜亂,但是人物卻塑造的很豐滿,復雜的性格躍然紙上。
小說中的‘我’并不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言情小說中純情的女主角,是個很真實的女孩。
因為貧窮、并且得不到愛使心理極度的扭曲變形。
十幾歲的女孩子卻是個極端的悲觀主義者。
異常的現(xiàn)實,卻充滿了矛盾。
她很聰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當機遇來臨的時候該怎么做。
她是個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來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卻又是貧窮的,以致于她永遠戴著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條的;涼鞋。
她渴望擺脫這些。
就在這時,機遇來了。
那個男人,那個家里有漂亮藍琉璃瓦屋頂?shù)母挥械闹袊腥藖淼剿纳磉叀?BR> 當?shù)谝淮我姷侥莻€男人的時候,她就知道那個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發(fā)生。
她只個小球,只能順著已經(jīng)規(guī)定好的軌道前進。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學校,和男人坐著那輛黑色的汽車去了個陌生的房間,和那個男人從彼此的身體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遠的再見。
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當然,她并非只是為了錢,她愛了,但是她愛的只是愛情本身。
她渴望愛情,愛情來了,她就欣然接受,那個男人只是個附屬品而已。
誰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開,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沒有怨恨過,我想應該有吧。
小說里,‘我’很清楚的表達過我厭惡戰(zhàn)爭的情感。
那個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許她可能會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遠了看,應該是戰(zhàn)爭很種族的歧視,貧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經(jīng)說過,她是個充滿***的女人,這一點在她很小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了。
或許,這些也只不過是個借口罷了。
誰不渴望著被愛呢?既然得不到愛,那么也只能從***上尋求些許的安慰,來欺騙自己。
另一個人物那個中國的少爺,也是個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個人,沒有擔當。
聽憑父親的擺布,愛那個白人女孩卻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個可憐人,除了錢他什么都沒有。
他和那個女孩雖然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著愛人和被愛。
他反復的說他最愛的是那個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卻認為,他只是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讓他能撕開那密不透風的網(wǎng),讓他有些許的自由。
所以他瘋狂的愛著那個女孩,拋棄禮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執(zhí)起撒旦的魔杖毀滅世界上被公認為對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卻怕。
怕得在船上搭訕白人少女時雙手發(fā)抖,因為他是黃種人。
怕得在做完愛后,放聲哭泣,因為他知道這是沒有結(jié)果的愛。
對于這部小說,我的理解就只能到這里了。
這部小說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小說。
這部小說曾被拍成電影,是梁家輝和一個法國女明星演的。
梁家輝演的很好,將那個中國少爺心中的矛盾演繹得很完美,但是這部小說***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刪節(jié)版還是很難接受,所以沒有看完。
其實沒必要這樣的,雖然小說里也有寫到這些,但只是以此為手段表達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罷了。
這并不是一部獵奇***的小說。
最后還有一點,作為一個中國人看這部小說,心理其實是很復雜的。
那個中國少爺如此無能實在是讓人面上無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還是無意,她的一些話,我認為是侮辱了中國,污蔑了中國人。
這讓人看著很是氣憤。
情人的讀后感篇六
這里是真的贊嘆作者的心理描寫功力,修子不是單純的愛著遠野,正如很多感情都是復雜一樣,遠野和岡本要介都沒有理解到她,同樣在看身為讀者的我對于后來的結(jié)局也有點驚喜,世俗上情人是望利可圖,不管是有一個名分和錢財,這本書的確一定程度上刷新自己的三觀。
自由有時候說來是很自私的東西,這個社會可能是對于女性的要求多了些,這個社會接受了包括女性自己,所以是可憐的,對于這本的表達也是新思想的迸發(fā)。
很多都在追求單純的幸福,傻傻的簡單,在社會規(guī)則內(nèi)沒有任何矛盾沒有非議,同時理解簡單就是幸福,而復雜的情感,對于當今,還是難以理解與接受,文學越來越突出個人內(nèi)心的感受,這是不是人性與道德法律的沖突,可能成熟是看過復雜矛盾的事物而遇到事情時多了份從容與理解,但維護哪個方向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情人的讀后感篇七
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一直想看杜拉斯的《情人》這本書就是被書中的這段開頭的描寫所吸引,它讓人充滿遐想和憧憬,讓人不由自主想知道這是怎樣的故事,但是外國文學讀起來始終有些苦澀枯燥,常??吹胶竺媲懊婢屯浟?,于是一直讀的斷斷續(xù)續(xù)拖拖拉拉,但終于還是看完了這本書。
故事中她將她的情人稱為“堤岸的那個人”“那個中國男人”,書中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只說他生于中國富商家庭,很有錢,他孱弱,他膽怯,他哭泣,他說話時聲音顫動,看來他并不是十分優(yōu)秀的情人,那時她歲數(shù)還小,但似乎已懂得很多,他們在渡船上見的第一眼也許便互生喜歡,讓我想到一眼萬年這個詞,放在這里似乎也很合適。
他們的家庭都不允許他們的往來,一個未成年的白人少女和一個中國成年男人,不管怎樣他們都是不合適的,他們的感情深沉而無望,他們彼此也許都知道分離的結(jié)局,她的情人和兩個哥哥互相成對立面,情人請家人吃飯也不會得到謝謝問安什么的。
她生活的家庭自私冷酷,貧窮邪惡,書中說小哥哥似乎是被大哥害死的,他們好像天生相克,大哥是個十足的壞蛋,偷錢,賭錢,欺負她和小哥哥,但她母親唯獨只愛大兒子,只將大兒子稱之為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她遍體鱗傷,只想逃避,而那個堤岸的中國男人,她的情人,似乎成為她逃離的繩索,可以讓她的心靈和肉體都到達另外的一種世界里。
整個故事都有種濃郁悲傷和壓抑,注定的離別,無望的愛戀,讀起來感覺并不好,書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哭泣,絕望甚至是期待死亡,或許是對杜拉斯了解的少也沒有讀過她別的作品,或許是因為閱歷不夠,書中的愛情有些晦澀難懂。
杜拉斯說,愛就是愛消失的過程。得到的開始也許便是失去的開始。
情人的讀后感篇八
戴?赫?勞倫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礦工家庭,當過屠戶會計、廠商雇員和小學教師,曾在國內(nèi)外漂泊十多年,對現(xiàn)實抱批判否定態(tài)度。他寫過詩,但主要寫長篇小說,共有10部,最著名的為《虹》(1915)、《愛戀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萊夫人的情人》(1928)。
勞倫斯生于1885年。父親是礦工,缺少教育;母親出身上流社會,有良好的修養(yǎng)。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他們經(jīng)常吵吵鬧鬧。但這種差異使勞倫斯從父親那里得到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從母親那里至高無上的關懷。也許是母親過分溺愛,勞倫斯有嚴重的戀母情結(jié)。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們相互愛著,幾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樣的愛,同時又是母親與兒子的愛。我們倆就像一個人,彼此那樣敏感,我們之間不要語言。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BR> 勞倫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過早地逝世,肯定會有更驚世的作品問世。
書中的第一代是瓦爾特?莫雷爾和格特魯?shù)路驄D。瓦爾特原本充滿了活力,樂觀、討人喜歡;后來卻脾氣變壞,酗酒打人,成為行尸走肉。對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但是她鐘愛的長子威廉不幸早夭,隨之對次子保羅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而保羅的兩個女朋友卻有不同的愛情觀,讓他無所適從。母親去世后,保羅決定離開家鄉(xiāng),到城市去。至于保羅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勞倫斯沒有告訴我們答案。而這樣模糊不清的結(jié)尾正反映了勞倫斯同樣迷惘的心態(tài):他所探索的兩性之間的相處,進而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的讀后感篇九
今天恰值情人節(jié),再度翻出杜拉斯的《情人》,細品其中滋味。
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70歲那年,她的自傳體小說《情人》獲得1984年的龔古爾文學獎——法國最高文學獎項。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國小學教師,因輕信當時政府的宣傳,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越南西貢),希望能在當?shù)匕l(fā)財。但父親在瑪格麗特年幼時就因病告別了人世,留下母親瑪麗·多納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撫養(yǎng)3個孩子,家境非常貧寒。
第一次知道杜拉斯是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王小波對作者杜拉斯及譯者王道乾都極為推崇,他說“就如達.芬奇畫出了他的杰作,別人不肯看,那是別人的錯,不是達.芬奇的錯;米開朗琪羅雕出了他的杰作,別人不肯看,那是別人的錯,不是米開朗琪羅的錯?,F(xiàn)代小說有這樣的杰作,人若不肯看小說,那是人的錯,不是小說的錯?!薄肚槿恕肪褪沁@樣一部小說。
鬢飛霜雪的杜拉斯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寫出《情人》,晦澀難懂的文字,現(xiàn)實和回憶交織的架構(gòu),澎湃又低沉的情感,會讓人無所適從。她的書是需要反復閱讀的,我覺得看任何小說,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愛好,小說描寫的生活場景,只要慢慢捋順這些的脈絡,就會明白作者想表達什么,會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小說開始非常簡單,年紀愈大,我愈認可大道至簡,敢于如此開頭的人,往往比較徹悟:
我已經(jīng)老了。
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BR> 在愛情的開始時杜拉斯是這樣敘述的:“才十八歲,就已經(jīng)是太遲了。在十八歲和二十五歲之間,我原來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歲的時候就變老了?!谝簧钅贻p的歲月,最可贊嘆的年華,在這樣的時候,那時間來去匆匆,有時會突然讓你感到震驚。衰老的過程是冷酷無情的。我眼看著衰老在我顏面上步步緊逼,一點點侵蝕,我的面容各有關部位也發(fā)生了變化,兩眼變得越來越大,目光變得凄切無神,嘴變得更加固定僵化,額上刻滿了深深的裂痕?!边€在青春年華時,作者就已經(jīng)在哀傷容顏已逝;當她年老時,卻依舊渴盼心儀的情人主動來找她——不但愛她年輕時的臉龐,更愛她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依舊是少女情懷,對愛情的向往從未失去。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并且修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作者這種低沉的、略帶悲涼的自戀。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生活是那么的無助。在高檔餐廳里,燭光晚餐進行中,情人居高臨下地笑著宣布,我不能娶你,因為你已經(jīng)不是處女了。她邊抓緊時間狼吞虎咽邊同樣笑著回答,那太好了,反正我不喜歡中國人。他對她說:“你來找我,是為了錢。”她于是跟著說:“我來找你,是為了錢?!苯^望是那么的徹底。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
盡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終無法否認,《情人》正如它的包裝,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說”。
可這是一本怎樣的“言情小說”?。‘斘疫€年輕的時候,也以為愛情就是瓊瑤,席絹,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人公歷盡磨難終于彼此牽手,開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樣一種“穿越”呢?當隨處可見純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風喚雨,順手推倒個把心儀的英雄,誰也不會覺得把推倒的對象替換成“諸葛亮”就會更了不起吧。
游塵和諸葛亮。他們沒有歷盡艱辛只為和對方在一起。事實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諸葛亮的身邊,并迅速和他產(chǎn)生了“曖昧”——容我稱其為愛情,總之一切順利得不像小說。目標若是成為諸葛亮的妻妾,開始幸福的生活,這故事很快就可以結(jié)束啦。
可它才剛剛開始——原來愛情,只是這個故事的起因。那后來呢?
大漢丞相諸葛亮,卻不是一個談情說愛的人。再后來他們都老了,皺紋爬滿他們的面孔。現(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歷史,卻終究無從改變一絲一毫。再后來他們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沒有。
因為太真實,所以太多情。哪怕對言情小說麻木,哪怕舊版《情人》已看過多次,我相信你仍然會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動。你會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個世界,和游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愛,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為。你會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三國亂世,也遮掩不了這一段真實如璞玉的愛情,它散播著最美也最久遠的光輝。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一
經(jīng)過幾個晚上睡前的“挑燈夜讀”,終于把這本小說看完了,看的過程我的心情是很壓抑,壓抑的原因很多,主人公保羅與米麗安的情感是令人困惑的,同時他與母親的情感更是詭異和熱烈又壓抑??吹胶竺婢驮矫黠@,保羅戀母情結(jié)很嚴重,同時他也不愿意承認,他的情感因為這種特殊的關系而受到壓抑。這也導致保羅的愛情觀是混亂的,搖擺不定的,扭曲的,困惑的。我是痛恨保羅的,痛恨他對愛情的搖擺不定,痛恨他對愛情的不負責任。同時我又是同情他的,他的戀母情結(jié)一方面也是他母親造成的,他母親對他的過分溺愛,以及他父親對他的冷漠,造成了他從小缺乏父愛,缺少關愛,而他母親對他的愛又是那么過分和自私的,他母親婚姻的失敗,促使她把她所以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兒子身上,加上保羅哥哥威廉的病死,他母親把所以的愛和活者的希望都傾注到保羅的身上了。
這樣過分的溺愛本身就是不對的,加上對于保羅這樣極度敏感又缺愛的小孩,任何一個女人對他的關愛都會讓他最后變成一種依賴。保羅的悲劇給我很大的啟發(fā),我想任何一個人童年的經(jīng)歷都會影響到他成年的后的很多方方面面的。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二
接連讀了幾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剛被推薦看《情人》時候,內(nèi)心是拒絕的。想繼續(xù)進入東野描繪的推理世界,簡單的筆觸藏著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東野圭吾用輕描淡寫的文字敘述著的前因后果,期間還穿插著一些些生活哲學,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不知不覺就淪陷了。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風,閱讀前往往有個習慣,在看書介的時候心中就在給這本書定了一個基調(diào),不外是男女間的那些事兒,沒什么新意。
渡邊淳一筆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單單存在于書中,其實她只是現(xiàn)今社會其中一類女性的縮影。28歲―35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活躍在職場上,遠離家人,獨自生活,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單身的人想趕緊結(jié)婚來擺脫單身生活的孤獨寂寞,可是結(jié)了婚的人卻在抱怨著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修子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的鋪展開來,擁有體貼用心的情人時的愉悅,被異性求愛和關注時的自得,看著朋友結(jié)婚甜蜜幸福時的心酸羨慕,被情人的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時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選擇婚姻還是自由時的糾結(jié)。仿佛身臨其境!
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其實都圍繞著情感二字展開,由此延伸的一個個故事不盡相同,但是每次碰撞都是人性的抉擇,都是在和自己對話,不斷的認清自己的內(nèi)心,剔除各種各樣繁雜的信息后,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
情人的讀后感篇十三
作為深受傳統(tǒng)文化洗禮的我,實在是對渡邊的敘事角度和價值觀判斷不敢茍同。
修子和遠野本身都是極度自私的人,修子自始至終都從利己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只在乎自己的感覺,渡邊更是多次描寫到修子單單只是喜歡那個大男子的遠野,一旦遭遇到挫折,比如遠野的妻子的譏諷,比如遠野受傷變的脆弱,便開始對他們之前所謂的愛情質(zhì)疑和放棄。
只是侮辱了愛情這個詞。
在修子的世界中,只要自己心滿意足便可以,雖然名義上拒絕遠野的金錢,但是卻從來不曾拒絕遠野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饋贈。遠野妻子說她是竊賊,是多么貼切的比喻。
再看看我們的男主角,對家庭不負責任,對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不了解,更談不上理解。為了心目的歡愉不惜舍棄家庭,更因為受到了一點挫折憤怒的對曾經(jīng)心愛的人大打出手,這算什么愛情和責任啊。
看完了三觀盡毀的書籍,或許可以博得戀愛中的少女的歡心,但是真的要給一星。
作為出版物,至少也應該有一點點鼓勵人們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