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通用14篇)

字號:

    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讓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寫心得體會時要注意揭示問題的本質(zhì)和根源,以得出更有價值的結(jié)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心得體會范文,歡迎閱讀和借鑒。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一
    清明節(jié)是中國三大鬼節(jié)之一?!肮砉?jié)”即是悼念亡人之節(jié),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節(jié)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jié)日祭拜先人亡魂。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于歸鄉(xiāng)掃墓。據(jù)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ji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眳⒓訏吣拐咭膊幌弈信腿藬?shù),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shù)日內(nèi)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guī)模極盛。
    作為鬼節(jié),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節(jié)屬于鬼節(jié)而通常不被冠以鬼節(jié)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親近者的亡魂,重在表達孝思親情。另外兩個鬼節(jié)則連惡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撫鬼魂,不讓它們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地方也有清明節(jié)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舊俗就有在清明節(jié)舉行的專祭厲鬼的`祭臺會儀式,祭祀那些餓鬼、幽鬼孤魂,防止它們成為惡鬼作亂。這種祭臺叫祭厲臺。舊上海還有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迎請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節(jié)這天,城隍神要坐大轎出巡祭厲臺,以賑濟安撫孤魂野鬼,其場面十分盛大熱鬧。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墓。浙江麗水一帶則在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圍內(nèi)掃墓,稱為“前三后四”。在山東,舊時,多數(shù)地區(qū)在清明當天掃墓,少數(shù)地區(qū)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內(nèi)掃墓;現(xiàn)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去掃墓。晉南人則將掃墓的時間分為兩次。一次在清明前幾天,是各家分頭去掃墓。第二次是在清明當天,一個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掃墓時間,新墳舊墳有別。凡是新近過世的,過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節(jié)這天請僧道誦經(jīng)做法事或道場。如果是老墳并已做過法事或道場,掃墓不一定在清明當天,可以前后放寬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圍,俗謂:“前七后八,陰司放假?!币馑际沁^早或過遲都會失靈。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xiāng)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xiāng)的方向遙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guān)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guān)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nèi)容?!肚逋ǘY》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過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峨u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shè)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xiāng)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边@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gòu)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墳了。后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的“包袱皮”,即用白紙糊的一個大口袋。這口袋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有圖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蓮座牌位,寫上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張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包袱里裝有各種冥錢。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shù)厝苏J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jīng)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二
    寒食節(jié)又稱為禁火節(jié),清明節(jié)又稱“寒食節(jié)”,那么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誰呢?寒食節(jié)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shè)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三
    清明節(jié),在眾多的習俗與作用中,時刻蘊含著中國文化。
    清明前夕,郭德綱親率德云社眾人到侯耀文墳前哭祭,訴說“委屈”。盡管只有一束白花,看著跪倒一片的徒子徒孫,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明文化的壓抑。
    中國已進入泛文化時代。其實,郭德綱完全可以讓形式更世俗一點:電子炮、鼓樂隊、花圈花籃陣......轟轟烈烈,豈不風光?但他沒有這樣做,“一花,一跪,一哭”大有意境,惠而不費,高調(diào)地表達了自己的訴求。郭德綱是有文化的。此次“四分真情六分示威”的“祭師秀”讓世人充分領(lǐng)略了中國清明文化的魅力。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從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中,只看到了德云社眾人統(tǒng)一的黑衣黑褲,一起下跪叩拜的鏡頭......當這樣的視覺沖擊被一次次放大的時候,清明文化便只剩下下跪叩拜、一色白花之類的物質(zhì)化外殼了。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四
    “清明節(jié)期間,雨下得很大,路上的行人都想死。請問,餐館在哪里?牧童指著興化村每當我想起這首詩,清明就不遠了。
    大約8:30,我和父母從家里出發(fā)。一路上,遠處的群山蜿蜒起伏。附近茂密的冷杉林旁的幾片松林稀疏而清澈,潺潺的溪流清澈如畫。它就像一個天堂。
    我們下了車,爬上了山。墳墓藏在雜草叢生的灌木叢中。高聳的墳墓似乎在期待著我們孩子的到來。當我們面對祖父母孤獨的墳墓時,我們的喜悅和悲傷一掃而光。
    大約幾英里外,我來到了奶奶的墳前。然而,在過去的一年里,只有一英寸長的雜草瘋狂地吸收營養(yǎng),掩蓋了高高的墳墓,成為名副其實的灌木叢。
    在清理了現(xiàn)有的雜草并疏通了旁邊的排水溝后,我們放了祭品,點燃了香和蠟燭,并拿出了折疊的紙錢,為死去的祖母放了一個思念。我在墓前默默地磕頭三次,祈禱我能永遠獲得庶人學校的第一名。
    在煙霧彌漫的山野,我們走回泥濘的小路。掃墓的人,無論老幼,都可以三五成群地獨自行走,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嚴肅的神情。
    “滴答,滴答”,不知何時,剛剛停止的春雨又開始下了。像牛毛一樣,像細線一樣,它密密麻麻地斜織著,半波半波,漫射的輕紗包裹著一種綠色、清新、水靈和如畫的顏色。雨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個接一個地落在雨水形成的水坑上。春雨傾盆而下,把山染成綠色,把水染成綠色,把綠色的石徑染成苔蘚。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向山林鞠了一躬,跑進了遠處的雨簾...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五
     寒食節(jié)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jié)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shè)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jié)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jié),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jié)為禁煙節(jié),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jié)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來成為清明節(jié)主要內(nèi)容的祭掃墳墓。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zhì)上的依托。戰(zhàn)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jù)《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xiāng)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jié)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jié),由于清明距寒食節(jié)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背㈣b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guī)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jié)一起放假。這項規(guī)定距今已經(jīng)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jié)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jié)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jié)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jié)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jié)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jié)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jié)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xiàn)的節(jié)日—上巳節(jié)的內(nèi)容。上巳節(jié)古時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jīng)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diào)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奔词钱敃r人們在上巳節(jié)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jié)哀自重轉(zhuǎn)換心情的一種調(diào)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jié)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jié)。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jié)日精華的清明節(jié),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jié)仍然堅持并發(fā)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jié)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jié)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guī)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xù)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六
    清明節(jié)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官吏回鄉(xiāng)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開始規(guī)定寒食節(jié)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jié)已經(jīng)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jié)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jié)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jié)和年終蠟祭。
    宋代的寒食節(jié)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蹦纤侮愒n《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jié),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jīng)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jié)之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jié)。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guī)定“清明節(jié),放假1天(農(nóng)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jié)正式成為法定節(jié)假日,放假一天。2015年,又改為三天。2015年清明節(jié)假期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七
    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重要的“八節(jié)”(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jié)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nèi)均屬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jié),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xiàn)在已失傳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說起。
    寒食節(jié),又稱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冷節(jié)。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節(jié)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jié)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nèi)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ji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jié)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吨芏Y·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笨梢姰敃r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lián)系,成了寒食節(jié),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jié)中了。
    寒食節(jié)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后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xù)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短茣酚浽?”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jīng)》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峨u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shè)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xiāng)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shè)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游。”
    《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笨梢娔铣瘯r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xiāng)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shù)發(fā)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jié)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寒食打秋干,據(jù)《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秋千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睜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于清明節(jié)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jié)便由一個單純的農(nóng)業(yè)節(jié)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jié)日了,寒食節(jié)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jié)中。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八
    清明,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清明,在周代已經(jīng)流行了,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jié)留下了很多習俗。寒食節(jié)就是。古詩云:“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以前禁火的習俗,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shè)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據(jù)傳說,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寶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其實,寒食節(jié)的風俗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吨芏Y》一書中已有暮春禁火的記錄。
    寒食節(jié)介子推的傳說故事,端午節(jié)屈原投江的傳說是一樣的,表了炎黃子孫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態(tài)。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九
    清明節(jié)有掃墓、踏青、植樹、蕩秋千、放風箏等習俗。雖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上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各地節(jié)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清明節(jié)本屬“祭祖節(jié)”,是表達孝道的重要節(jié)日。而以祭祀場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墓祭、祠堂祭。清明節(jié)掃墓一般上午進行,還要攜帶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燒紙錢。為墳墓培新土,叩頭祭拜。
    2、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所以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4、蕩秋千。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qū),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jié)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并流傳至今。
    5、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十
    杏花消息雨傳知。
    此聯(lián)用古詩“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句。所謂杏花雨,乃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jié)的雨?;被鹩糜诙?,到了春天,自然要更換。清明時節(jié)的雨沾衣不濕,推之應為杏花雨,杏花之繁茂也自可想見。文人撰聯(lián)多有掉書袋的癖好,給走馬觀花的人設(shè)了柵欄,卻為會心者添了無窮的樂趣。
    寒食雨傳百五日;。
    花信風來廿四春。
    《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這正是上聯(lián)的出處?!岸?jié)”指冬至,自冬至到寒食剛好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日又稱“一百五日”。下聯(lián)化習語“二十四番花信風”。花信風指應花期而來的風,由于風應花期,其來不誤,故此得名。由小寒到谷雨(清明后一個節(jié)氣)共八個節(jié)氣,一百二十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候,每候應一種花信。小寒節(jié)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節(jié)三信:瑞香、蘭花、山蠜;立春節(jié)三信:迎春、櫻桃、望春;雨水節(jié)三信:菜花、杏花、李花;驚蟄節(jié)三信:桃花、棠棣、薔薇;春風節(jié)三信:海棠、梨花、木蘭;清明節(jié)三信:桐花、麥花柳花;谷雨節(jié)三信:牡丹、酴醾、楝花。以上為二十四種花信風。楝花風畢恰是春季結(jié)束,所以下聯(lián)說“花信風來廿四春”?!昂秤辍迸c“花信風”之對,“百五日”與“廿四春”之對,甚為工整。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十一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jié),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shù)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jié)的習俗。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jié)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臺灣的清明節(jié)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jié)則是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jié)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jié)過后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nèi)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jù)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臺灣農(nóng)村,每當掃完墓之后,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后將愈發(fā)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fā)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后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十二
    清明節(jié),又稱掃墳節(jié)、鬼節(jié)、冥節(jié),與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及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合稱三冥節(jié),都與祭祀鬼神有關(guān)。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意即在這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nóng)事活動。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
    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
    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
    可見這個節(jié)氣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jié)日,與純粹的節(jié)氣又有所不同。
    節(jié)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jié)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十三
    蒼郁的松柏低頭默哀,靜靜的,你們躺在貴州這片熱土上,猶如夢的山野,奏一曲無聲的哀歌,長眠在貴州這片黃土地下的英烈們,今天我們們懷著十分沉重和景仰的心情,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沉重的悼念。
    在無數(shù)次的戰(zhàn)斗中,你們發(fā)揚了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英勇頑強,前仆后繼,奮勇殺敵,攻必克,守必固,戰(zhàn)必勝,圓滿地完成各項作戰(zhàn)任務,取得了重大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創(chuàng)造出許多氣吞山河,威震敵膽的英雄業(yè)績,用你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威武雄壯的凱歌。
    你們像一塊煤,像一捆柴,將全部身心投入焚燒舊世界通紅的火爐,給敵人恐懼,給國人光明。為了捍衛(wèi)主權(quán)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你們壯烈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你們?nèi)急M自己的身軀。但是你們留下的絕不是死灰一堆,草會為代,花會為你們開得更紅,而我們新中國年輕一代將更加茁壯成長。
    來到前輩的身邊,再一次表達對前輩英烈無限崇敬和親切的懷念。
    革命烈士的豐碑高高聳立,氣勢宏偉,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縮影,記載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衡量著人生的真正價值,你是燈塔,導引著每一個中華兒女們奮發(fā)向前,如今我們依偎在你身旁,心潮激蕩,如果你們是晶瑩的水珠,正一路歌吟流向大海,沖破驚濤駭浪,如果你們是銀河系的星星在銀河系放射著自己微弱光芒,崎嶇小路已踏平,陽光大道需靠我們來開通,理想的風帆高高揚起,我們會沿著你們的足跡,去踏完你們來不及走完的路。
    祭奠先烈,就要向烈士那樣:無限熱愛和平,熱愛祖國和人民,甘愿吃苦,無私奉獻。就是向先烈那樣:勇敢頑強,用于面對。就是向先烈那樣:寧死不屈,保持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
    我們永記前輩先烈功績,珍惜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幸福。
    烈士們?安息吧。
    清明節(jié)手抄報心得體會篇十四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墓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阮郎歸》南國春半踏青時。
    (唐)歐陽修。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秋千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
    (宋)歐陽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日。
    (唐)李建勛。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guān)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懷。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獨憑危檻思凄然。
    野云將雨渡微月,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饑寒拋弟妹,每因時節(jié)憶團圓。
    餳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fā)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nèi)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遙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fā),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nèi)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閑方宴語,琴筑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fā)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采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南宋)范大成。
    灑灑沾巾雨,
    披披側(cè)帽風。
    花燃山色里,
    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shù)懒ⅲ?BR>    紙鳶鳴半空。
    (土番)間人散后,
    烏鳥正西東。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擅夥觯?BR>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