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望月有感讀后感(模板14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有助于我們思考和提升自我認識的寫作形式,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所讀書籍的內涵。怎樣寫一篇能夠令人覺得震撼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應該深入閱讀,全面理解材料的內容與意義;其次,要用批判性思維去分析、比較和綜合書中的觀點,體會其中的道理和價值;最后,要用自己的語言和角度去闡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讀后感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向外延伸,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啟示和參考。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一
    我讀這篇課文時,我想到了很多,文中的那個小女孩是那么的自立自強啊!
    她才14歲,竟然能獨自一個人游歐洲,我是那么的佩服她,也是那么的羨慕她呀!我家里人總是不放心我,就連從家到輔導班都不讓我一個人去。好不容易有一次爸爸、媽媽不在家,但奶奶又叫爺爺送我去,又沒機會自己走了。只好叫爺爺送我去。我一定要把烏塔的故事讀給奶奶他們聽。
    烏塔靠自己的力量掙去歐洲的旅游費用,這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呀!我可做不到,因為我現(xiàn)在的一切花銷都是爸爸媽媽給的,自己連一分錢也沒掙過??戳藶跛墓适拢医窈笠惨眉倨趻暌恍┳约旱牧阌缅X,盡量少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零花錢。
    烏塔遠行時生活上的事從來沒依賴過任何人,都是自己做。我可不行,我的衣服、襪子......都是媽媽一直給我洗,我也從來沒有自己去試著做,今后我也要向烏塔學習自己的事自己做。另外我也要幫媽媽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二
    這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寫下的一首詩。全詩語言樸素平實,不富于修飾之詞,也并無刻意雕琢之處,但所蘊含的情意卻十分的真摯動人,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更為重要的是,在這首詩當中,詩人所抒發(fā)的思念親人之情和對身世漂泊的感慨,在當時的背景下,不僅僅是詩人一人所具有的,而是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畢竟當時遭受叛亂,烽火干戈起,故園凋零廢敗,田園廢棄,親人之間相互離別各地,不能相見,不少的人四處漂泊,過著背井離鄉(xiāng)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不僅僅是詩人所都遇到的,也是當中無數(shù)人所遭遇的境遇。聯(lián)系該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詩人的身世遭遇,也能對該詩當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一個更詳細的了解。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三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jīng)亂,關內阻饑”。到白居易和產業(yè),經(jīng)過這場戰(zhàn)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yōu)榱松嬕膊坏貌槐尘x鄉(xiāng)、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zhàn)亂結束后的凄涼景象。戰(zhàn)亂紛爭終于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這兩聯(lián)以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描寫了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歷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zhàn)爭一起,田地、產業(yè)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四
    自河南經(jīng)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標題注釋。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qū)。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釋。
    1、世業(yè):世代傳下的產業(yè)。
    2、羈旅:猶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zhàn)爭。
    5、根:喻兄弟。
    6,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7.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
    9.九秋:秋天。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yè)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zhàn)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xiāng)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zhàn)事發(fā)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jīng)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jīng)亂”使得“關內阻饑”。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卑拙右椎倪@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五
    詩歌在首聯(lián)敘述了自己一家經(jīng)亂后,祖業(yè)蕩然一空、兄弟天各一方的悲劇。接下來詩人又將視野由一己擴展到整個中唐社會,在頷聯(lián)繪出了一幅**中的流民圖:干戈之后,農村凋弊,田園荒蕪,為避亂兵劫戮,無數(shù)人家流亡道中,骨肉分離。后兩聯(lián)轉入抒情,頸聯(lián)巧作比喻,抒寫兄弟離散的凄涼與悲哀: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有序,而今自己卻為離群千里的孤雁;古人常以“同根”喻兄弟關系,而今大家卻如秋蓬般漂泊異鄉(xiāng)。尾聯(lián)借助天上的明月,把分離五處的親人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月圓是團圓的象征,詩人以“共看明月”傳達出彼此的思念之情,又寄寓了早日團圓的希冀,故楊逢春評道:“末二折到望月,語總攝,筆有余情?!?《唐詩繹》)。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六
    自河南經(jīng)亂,關內阻饑,
    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
    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qū)。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業(yè):世代傳下的產業(yè)。
    9、羈旅:猶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zhàn)爭。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14、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
    16、九秋:秋天。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
    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
    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
    各自在一處。
    便隨性寫成一首來記錄感想,
    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
    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
    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yè)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zhàn)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xiāng)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zhàn)事發(fā)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jīng)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jīng)亂”使得“關內阻饑”。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七
    原文:
    自河南經(jīng)亂,關內阻饑,
    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
    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注釋: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qū)。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業(yè):世代傳下的產業(yè)。
    9、羈旅:猶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zhàn)爭。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14、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
    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
    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
    各自在一處。
    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
    便隨性寫成一首來記錄感想,
    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
    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
    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yè)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zhàn)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xiāng)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zhàn)事發(fā)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jīng)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jīng)亂”使得“關內阻饑”。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悖o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八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卑拙右椎倪@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九
    自河南經(jīng)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zhàn)亂災荒祖先產業(yè)蕩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xiāng)各西東。
    戰(zhàn)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
    顧影自憐好像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xiāng)心情五地相同。
    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qū)。
    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主簿。
    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時難年荒:指遭受戰(zhàn)亂和災荒?;?,一作“饑”。
    世業(yè):祖?zhèn)鞯漠a業(yè)。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yè)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yè)田”。
    羈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蕪零落。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zhàn)爭。
    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xiāng)。
    九秋蓬:深秋時節(jié)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九秋,秋天。
    鄉(xiāng)心:思親戀鄉(xiāng)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卑拙右椎倪@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十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言:“欲上青天攬明月”,”床前明月光”,“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等千古名句,自古以來,月亮仿佛就是身在異鄉(xiāng)的人掛念家人和家鄉(xiāng)的象征,也是因美而從古至今贊揚的對象,近幾月望月,有感有想。
    月亮皎潔而美麗,自古就令無數(shù)詩人著迷,尤其是中秋十五、十六的月亮,不但巨大無比,端莊圣潔,金黃的像一塊巨大的黃油,仿佛一熱就會融掉。月光照在水面上時,天上一月亮,水面一月亮,互相對應,令游人探手如水中,像撫摸這美麗的月光,往往是徘徊于此,一夜不宿,只為能多看看這令人魂牽夢繞,陌生卻親近的景色。
    傳說射日的后羿的妻子,美麗的嫦娥因渴求長生而進入冷清的月宮,從此夫妻不得相見,后羿還有人間的熱鬧供他快樂,而嫦娥有的只有后悔,痛苦罷了。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讓二人重聚一回,令嫦娥回心轉意,令后羿喜笑顏開。
    “月是故鄉(xiāng)明”,在外留學、奮斗的人們每到中秋便懷念親人,這天本是該團圓的日子,可因為特殊情況而回不了那心心念念的家,只有月餅和賞月能稍安定思親,思鄉(xiāng)之情。
    月亮是多么的大啊!圓啊!亮啊!我窮盡詞也無法想出能與之配上的話,這樸素平凡的話是我能寫得最好的了。但這無法阻止我對月亮的喜愛。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十一
    1.了解與作者的生平。
    2.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chuàng)造,從而為后世詩詞開發(fā)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就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結合詩歌注釋解決疑難,整體感知詩歌。
    2.教師范讀,喚起學生的審美感知。
    四、詩歌解讀:
    1.本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由題目“望月懷月”可見是借助月亮懷念遠人,表達思念之情。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謝莊《月賦》。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3.首聯(liá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確:“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雌饋砥降瓱o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鮑照《歲暮》“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謝朓《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
    4.“天涯共此時”:由景入情,轉入“懷遠”。
    “共此時”的是誰?怎樣理解“共此時”?
    明確:“此時”,“我”在翹首望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而伊人“此時”也在翹首望月,思念著“我”吧。通過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時”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與遠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輪明月;二是融融月光灑滿人間,天下離人此時都在望月懷遠。
    “我”在思念誰?可以是父母、妻子、親人、朋友等,具有不確定性。
    5.頷聯(lián):“怨”什么?為何“怨”?
    明確:“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
    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
    明確: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
    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白獭敝笣櫇?,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奥蹲獭睂懕M了“遙夜”、“竟夕”的精神?!皽鐮T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7.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表達作者怎樣的愿望?
    明確: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靜,非常可愛。“我”生發(fā)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獻給遠人的愿望。然而皎潔的月光“照之有余暉,攬之不盈手”(陸機《擬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愛的月光贈給遠人,那怎么辦呢?“夢”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既然現(xiàn)實中不能與遠人想見,那就回到臥榻上睡覺吧,在夢里也能與遠人相會啊。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結:
    這首詩,作者借月表達了對遠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濃烈,可謂直抒胸臆。
    9、板書設計。
    詩意:。
    首聯(lián).借月抒懷自然渾成頷聯(lián).月夜思人古詩氣韻。
    頸聯(lián).對月不眠實情實景尾聯(lián).相思入夢意境幽清。
    望——月——懷人(思念之情)。
    課后總結:
    本冊教材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望月》是第三篇與月亮有關的課文了。
    本文敘寫了“我”和小外甥江上賞月的情景。文中有對月夜江色的描寫,有舅甥賽詩的經(jīng)過,有外甥對月亮的獨特想象?!拔摇焙托⊥馍矏墼铝林檐S然紙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形象鮮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學本文,我主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月夜江景之美、回憶描寫月亮的古詩、體會小外甥的獨特比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僅用了4句話,就把月下江景描述得美輪美奐。同學們都被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于是我因勢利導,運用探究法,設計問題,進一步引導探究月與“我”的關系:“那么,是什么樣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安詳”、“吐灑”、“晶瑩閃爍”、“鍍”“隱隱約約”、“黑色剪影”等詞來體會月光的清幽淡遠和朦朧、寧靜等特點。孩子們在賞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這樣他們才懂得了是美麗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僅叫醒了我的身體,還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著這美麗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該是多么的愉悅。學生們才真正明白了我與月的關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誦讀課文。通過誦讀課文中關于月亮的詩句,使學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韻。讓學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從而理解使我們沉醉了的原因。
    同時,我還要引導孩子們抓住小外甥與“我”的對話,引導他們體會小外甥的聰明好學和天真活潑。正是這種聰明好學,才能讓小外甥積累那么多有關的詩句,也正是這些有關月的優(yōu)美的詩句,才能讓他沉醉。激發(fā)學生們強烈的學習愿望,培養(yǎng)他們善于積累、勤奮好學的品格。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十二
    古人總是舉頭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頭創(chuàng)作流芳百世的詩詞,回頭思念遠在天邊的戀人。
    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總喜歡站在陽臺上,癡癡地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月初的時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慢慢的,待到十五的時候,它就成了一輪圓月??粗悄敲吹母卟豢膳剩衩啬獪y,讓人可望而不可及??僧斈阕屑毧此鼤r,又覺得它是那么的`柔和,慢慢地自己的心也被它融化了,平靜了下來,心如止水。
    想那月圓月缺,本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可有多少文人都吟誦它,用月亮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連現(xiàn)代人也說:“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愛你有幾分,月亮代表我的心”。每個夜晚的月亮都仿佛有一個故事,一些變幻的臉,一些被人遺忘的名字……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呢?人生只不過是像一輪月亮,有圓有缺,有失有得。
    一年四季的月亮,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樣的。春天的夜晚,坐在老家的院子里下,望著圓盤一樣的月亮,好像看到嫦娥正在月宮里邊舞邊唱,玉兔在旁邊伴舞,吳剛在不遠處砍桂花樹,那是多么美的場景啊!自己的心也隨之靜下來,便能聽到各種植物生長的聲音,讓你感到生命旺盛的精力,覺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美妙。
    每每望月,我都會想七“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古往今來,描寫月亮的句子數(shù)不勝數(shù),耐人尋味。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望月》這篇課文。課文主要說了“我”和小外甥在甲板上一邊欣賞月亮,一邊比賽背誦踴躍詩句的趣事,表現(xiàn)了小外甥聰明好學以及愛幻想的特點,從而告訴我們應該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痛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妙。
    我先把課文分成了三個自然段。我對第一個自然段的理解是寫“我”在江輪甲板上獨自賞著月亮的美景;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是寫小外甥和“我”pk月亮的詩句和愉快的交談;第三自然段的理解是寫我凝視月亮消失的地方,展開了幻想,留下了深刻美麗的回味。啊!《望月》這篇課文真美呀!我以后一定要仔細的觀賞一下月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月有感讀后感篇十四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qū)。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